大学物理下知识点

2024-08-28

大学物理下知识点(共10篇)

大学物理下知识点 篇1

静电场知识点:

◎掌握库仑定律,掌握电场强度及电场强度叠加原理,掌握点电荷的电场强度公式

◎理解电通量的概念,掌握静电场的高斯定理及应用,能计算无限长带电直线、带点平面、带电球面及带电球的场强分布.◎理解静电力做功的特征,掌握电势及电势叠加原理,能计算一些简单电荷分布的电势 ◎理解电场强度与电势的关系,掌握静电场的环路定理

◎理解导体的静电平衡条件,能计算一些简单导体上的电荷分布规律和周围的电场分布 ◎能进行简单电容器电容的计算(*平行板电容器电容)

◎掌握各向同性电介质中D、E的关系及介质中的高斯定理

◎掌握平行板电容器储存的静电能的计算

重点:叠加原理求电场强度,静电场的高斯定理及应用,电势及电势的计算,静电场的环路定理,简单电容器电容的计算,介质中的高斯定理,电容器储存的静电能

稳恒磁场知识点

◎掌握毕奥—萨伐尔定律,能计算直线电流、圆形电流的磁感应强度

◎理解磁通量的概念,掌握稳恒磁场的高斯定理,掌握安培环路定理及其应用

◎掌握洛仑兹力和安培力公式,能分析运动电荷在均匀磁场中的受力和运动,了解霍尔效应,掌握载流平面线圈在均匀磁场中的磁矩和力矩计算。

◎掌握磁场强度、各向同性磁介质中H、B的关系及介质中的安培环路定理

重点:毕奥—萨伐尔定律及计算,安培环路定理及其应用,安培定律及应用,磁力矩,磁介质中的安培环路定理

电磁感应知识点:

◎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及应用

◎掌握动生电动势及计算、理解感生电场与感生电动势,◎理解自感和互感,能进行简单的自感和互感系数的计算

◎掌握磁场能量

◎理解位移电流和全电流环路定理

◎理解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积分形式及物理意义

重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及应用,动生电动势及计算,磁场能量,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积分形式

大学物理下知识点 篇2

关键词:知识转移,课程,创业教育,经济

0前言

高等教育的发展应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调整, 在中国一些理工科院校的劣势就在于人文类资源匮乏, 因此文科专业在此类院校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性。然而在国家创业的号召下, 文科人才培养也应该培养具有创业能力的科技人才, 尤其是发挥理工类教学资源和师资方面的优势, 培养学生学而用之, 用而学之, 变知识为创业动力的意识, 响应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的发展号召。

除此之外很多研究者还应用了知识转移模型对企业发展的战略从各个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如日本的Nonaka等, 知识转移模型对企业联盟的发展之启示在于它强调了隐性知识转移对整个企业发展成功的影响作用。

1 知识转移研究的背景

知识转化是管理学领域的专业术语。所谓的知识转化就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迁移及相互作用。知识转移通常是经过社会化才能得以实现。尤其是在创业的过程中, 人们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通过转移、共享来完成交流, 从而达到协同发展的目的 (王开明, 2000) 。徐京发等认为, 企业的知识情境通常是由五个维度来确立的, 包括文化性特征、战略性特征、组织结构及过程、企业环境和技术的运营等因素, 它们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决策。

2 研究过程

本文作者通过网络及学术调研, 查询与知识转移相关的理论及实践活动, 尤其是在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的知识转移案例, 从而为下一步将其应用到课程设置及实践活动作为依据。其次, 开展对创业导向及过程的研究。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 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育工程。明确创业教育目标, 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及开辟创业实践基地是必备的环节。

第三, 基于知识转移模型对于实践活动的研究。将知识转移模型应用于团队合作之中, 无论是理论课的实践环节还是实践课程, 使得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独立工作及合作的技能, 学会共享, 并利用互联网免费的平台加以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如何从社会交换理论角度看知识转移的作用及目的, 因为人类最初的社交目的和行为能够体现出社会交换的本质特征, 人们把自己的知识共享旨在期待在未来的合作中能够实现互惠, 同时并获得其他人对自己的认可。这对于学生创业过程中的合作与发展至关重要。从总体上来看, 社会环境的因素在现代社会能够通过网络, 以社区为单位按照个人的主观意愿进行共享, 从而影响彼此的行为和决策, 通过这种渠道提升整个社区群体的知识水平 (王成全, 2001) 。

第四, 对于中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比较研究。主要体现在教学理念、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三方面。在社会多元化的价值观指导下, 美国大学已经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创业教育理念, 根据院校自身的培养目标为学生多元化的职业发展提供特色的服务。而我国各个高校目前还没有在此方面达成共识, 很多院校仅仅把这种途径作为缓解就业压力的一种方式, 而不是从本质上去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业的动力。此外, 在美国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而我国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还在摸索之中, 在教学中教学方法不够鲜活, 教学案例也不够与时俱进, 实践教学对接相对薄弱, 尤其是课程教学与创业实践活动缺乏系统设计, 关联性不强。美国大学创业实践活动十分丰富, 有专门的实践导向型课程, 而我国创业实践课程很少, 以创业竞赛等活动来代替课程实践。

3 研究结论

3.1 知识转移 (Knowledge Transfer) 模型的研究成果

本文通过网络及学术调研, 查询了知识转移相关的理论, 其中知识转移的5个阶段包括知识的提出、知识的共享、对知识价值的评价、知识的传播和知识的采纳。在学生进行创业实践的过程中, 采用这5个阶段的学习和分享, 能够用知识转移的方式提升协作的效果。

3.2 社会化课程体系的研究成果

本文以长春工程学院外语学院为例, 实践课程体系是以学生四年的课程安排的历时方式建立起来的。按照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英语专业四年教学总学时为2560, 学分总计200.5, 其中理论课程59门, 实践课程15门。通过调研本校的人才培养方案, 相关商务课程数据如图表六所示, 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可以看出, 商务相关课程学时总计为974, 占总学时的38.5%, 其中理论课学时为640, 实践课334学时;商务相关课程学分共计52.5, 占总学分的26.2%, 其中理论课学分37.5, 实践课15学分;商务英语理论课程17门, 占总理论课程的29.3%, 实践课程10门, 占总实践课程的66.7%。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本校商务英语实践课程的设置随着英语专业基础课的完成而增加, 商务实践课程的增加幅度没有商务理论课程增加的幅度大, 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原因就在于课程的设置要符合人们经验识解的规律, 而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共享也要符合此规律, 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经验的逐步构建过程, 从而能力也随之加强, 体现在本校外语学院, 课程设置的变化后学生创业的人数也比5年前增长了10倍左右。

在商务英语实践课程体系中, 商务英语基础课程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同时它也是商务理论课的铺垫, 其实践环节也为以后的实践课程打下了先期的基础, 从本质上看它在总体的专业课程设置中起到了导论课的作用 (阮绩智, 2007) , 在课程内容上会涵括后续课程的基本主题。为了达到整个课程体系的教学目标, 商务英语相关课程应具有以下的特点:

(1) 首先是具有主动性, 因为它要求课程必须有学生亲自参与和体验, 并且要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因为体验是生活中学习的最好方式, 商务环境能够使得学生在外在和心理因素的作用下全面的发展。 (2) 其次是具有探索性, 因为兴趣与好奇是教学中最好的兴奋剂。商务实践的过程是多数学生从未经历过的情境, 神秘感的吸引力能够促使学生主动的探索未知的商务世界。通过感性的认识形成理性认知行为, 并通过思考、决断与反思最终产生自身的体验, 从而得出新的经验态度及自我成就感。 (3) 第三是具有刺激性, 实践的过程也是竞争的过程, 由于商务课程的国际性与实用性, 对于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一种不可预知结果的刺激, 同时商务贸易带来的利润对学生来说更是成就的象征, 为了取得物质上的追求和精神上的满足使他们主动去接受挑战, 而这种激励是在不断的长期动态活动中持续存在的。 (4) 第四是具有实用性, 商务世界的业务来源于生活, 它通过外在的生活经验内化为商务知识的实践与学习, 这种内化不是学生在开始时就期望的, 而是由于其未来职场的需要而强化的, 因为学生商务知识对其未来自身发展及生活具有实际的意义 (吴亚, 2004) , 因此从一定程度上看, 商务实践课程是体验式学习的典型代表。

因此, 商务实践课程体系中应该更重视挖掘一些学校以外的社会教学资源, 比如带领学生进行市场调研, 与政府及民间机构合作参与一些大型活动的计划和组织, 利用本地区的产业特色优势和自身专业优势参与一些国际的赛事和比赛服务, 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商务环境, 提升学生的商务综合技能 (衣保中, 2000) , 用这种方式使教学活动拓展到社会中, 突破教室围墙而面对社会的真实挑战, 切实的解决国际商务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这种知识的转移模式才能达到商务教学之目的。

4 结论

知识转移是学生提升自我经验的有效途径, 而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和计划应围绕社会的需求进行, 从而使得学生的知识在显性和隐性中流动, 个体之间的知识分享也通过相似的模式得以实现, 以人为本的构建思想能够展现社会个体具有的社会价值。尤其是在知识转移评价中, 结合定性说明的方法, 通过自我评价、老师评分、学生互评来衡量知识转移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阮绩智, 陶正桔.商务英语理据和课程设计原则[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7 (4) .

[2]孙科, 汪应洛, 杨彤.集群的知识活动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05, 23 (1) :106-109.

[3]王成全.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

[4]王开明, 万君康.论知识的转移与扩散[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0 (.10) :2-7.

[5]吴亚, 孙莺, 郭绪文, 黄赟琳, 陈愉.英语专业设立商务英语课程的需求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6) .

物理知识点在新课改下的创新 篇3

关键词:高二物理;新课程;知识点创新

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新課程理念更注重培养学生全

面、综合性的能力。因此,高二物理的很多知识点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那么,如何适应课程的变化,根据知识点的改变调整学习策略就成为了首要考虑的问题。

一、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更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物理知识点的设置也更侧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它强调知识是在

实践中获取的,也就是说,无论是对旧知识的巩固,还是对新知识的获取,都需要学生发挥其实际的行动。因为任何活动都离不开主体的参与。另外,学生在获取知识时,其实也是探究、选择、分析、创造的阶段。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更注重学生的质疑、研究、探讨、调查和实践的过程,强调让学生个性化地学习和探索。因此,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强行灌输知识更有效。

二、提高训练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高二物理知识点的

创新也表现在练习量的增加上。因为练习在物理学习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正是储备知识、巩固基础的时候,为了使知识掌握得更稳固,使自己的解题技能更加娴熟,就要认真地做好课后练习,并在大量的练习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今后再遇到类似题目时不至于犯错。这种在错误中吸取教训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更加注重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新课程教材与原教材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新的物理教材更加强调了实验在其中的作用。认为实验课与理论课应放到同等的位置上,并在教学中给予同等的重视。让学生通过实验课热爱物理,提高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并且提高学生在物理实验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学习,最后在实验结束后进行经验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物理教学也是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中占据着很大的比例。高二物理的知识点在新课程改革下呈现出了很多新的特点,这无疑为物理教学提供了新鲜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倪志强.用实验去发现规律,用实例来学会应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J].物理教学探讨:中学教学教研专辑,2011(8).

[2]王金军.新课标高考物理试题的五大亮点[J].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2011(10).

初三物理下学期知识点总结 篇4

马德堡半球实验:有力地证明了①大气压的存在②大气压很大。

托里拆利实验:在长约1m,一段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用手指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手指,管内水银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就不再下降,这 时管内外水银高度差约为760mm,把玻璃管倾斜,则水银柱的长度变长,但水银柱的高度,即玻璃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不变。测量结果表明这个高度是由当时 的大气压的大小和水银的密度所共同决定的,与玻璃管的粗细、形状、长度(足够长的玻璃管)无关。

标准大气压(standard atmospheric pressure):符号为1atm(非法定单位),1atm约为1.013×10的`5次方Pa。

测量压强方法

液U形管压强计体压强的测量

液体压强的测量的仪器叫U形管压强计,利用液体压强公式P=phg,h为两液面的高度差,计算液面差产生的压强就等于液体内部压强。

大学物理下知识点 篇5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知识点复习(3)

电与磁

§1、磁场

(一)、知识与技能

l知道磁体周围存在・ ;磁体能够吸引・ 一类的物质,这种性质叫做・ ;条形磁体・ 磁性最强,叫做・ ;磁体有 个磁极,指南的叫做 极,指北的叫做 极;磁极之间满足・ 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 的性质。

l知道可以用・ 来形象的描述磁场的分布情况;知道磁感线的.方向总是从磁体的 出发,回到磁体的 ;磁感线的・ 可以反映磁场的强弱。

例:请完成下图。

[物理]高二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6

1、摩擦起电:(1)正点荷: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2)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3)实质:电子从一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

2、接触起电:(1)实质:电荷从一物体移到另一物体;(2)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电荷平分;(3)、电荷的中和:等量的异种电荷相互接触,电荷相合抵消而对外不显电性,这种现象叫电荷的中和;

3、感应起电: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带电;(1)电荷的基本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2)实质:使导体的电荷从一部分移到另一部分;(3)感应起电时,导体离电荷近的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端带同种电荷;

4、电荷的基本性质:能吸引轻小物体;

二、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生,亦不能被消失,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

三、元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叫元电荷,用e表示。

1、e=1.6×10-19c;

2、一个质子所带电荷亦等于元电荷;

3、任何带电物体所带电荷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四、库仑定律: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跟它们所带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电荷间的这种力叫库仑力,1、计算公式:F=kQ1Q2/r2(k=9.0×109N.m2/kg2)

2、库仑定律只适用于点电荷(电荷的体积可以忽略不计)

3、库仑力不是万有引力;

五、电场:电场是使点电荷之间产生静电力的一种物质。

1、只要有电荷存在,在电荷周围就一定存在电场;

2、电场的基本性质: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静止、运动)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叫电场力;

3、电场、磁场、重力场都是一种物质

六、电场强度:放入电场中某点的电荷所受电场力F跟它的电荷量Q的比值叫该点的电场强度;

1、定义式:E=F/q;E是电场强度;F是电场力;q是试探电荷;

2、电场强度是矢量,电场中某一点的场强方向就是放在该点的正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与负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相反)

3、该公式适用于一切电场;

4、点电荷的电场强度公式:E=kQ/r2

七、电场的叠加:在空间若有几个点电荷同时存在,则空间某点的电场强度,为这几个点电荷在该点的电场强度的矢量和;解题方法:分别作出表示这几个点电荷在该点场强的有向线段,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场强;

八、电场线:电场线是人们为了形象的描述电场特性而人为假设的线。

1、电场线不是客观存在的线;

2、电场线的形状:电场线起于正电荷终于负电荷;G:用锯木屑观测电场线.DAT(1)只有一个正电荷:电场线起于正电荷终于无穷远;(2)只有一个负电荷:起于无穷远,终于负电荷;(3)既有正电荷又有负电荷:起于正电荷终于负电荷;

3、电场线的作用:

1、表示电场的强弱:电场线密则电场强(电场强度大);电场线疏则电场弱电场强度小);

2、表示电场强度的方向:电场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就是该点的场强方向;

4、电场线的特点:

1、电场线不是封闭曲线;

2、同一电场中的电场线不向交;

九、匀强电场:电场强度的大小、方向处处相同的电场;匀强电场的电场线平行、且分布均匀;

1、匀强电场的电场线是一簇等间距的平行线;

2、平行板电容器间的电是匀强电场;场

十、电势差:电荷在电场中由一点移到另一点时,电场力所作的功WAB与电荷量q的比值叫电势差,又名电压。

1、定义式:UAB=WAB/q;

2、电场力作的功与路径无关;

3、电势差又命电压,国际单位是伏特;

十一、电场中某点的电势,等于单位正电荷由该点移到参考点(零势点)时电场力作的功;

1、电势具有相对性,和零势面的选择有关;

2、电势是标量,单位是伏特V;

3、电势差和电势间的关系:UAB= φA-φB;

4、电势沿电场线的方向降低; 时,电场力要作功,则两点电势差不为零,就不是等势面;

4、相同电荷在同一等势面的任意位置,电势能相同;原因:电荷从一点移到另一点时,电场力不作功,所以电势能不变;

5、电场线总是由电势高的地方指向电势低的地方;

6、等势面的画法:相临等势面间的距离相等;

十二、电场强度和电势差间的关系:在匀强电场中,沿场强方向的两点间的电势差等于场强与这两点的距离的乘积。

1、数学表达式:U=Ed;

2、该公式的使适用条件是,仅仅适用于匀强电场;

3、d是两等势面间的垂直距离;

十三、电容器:储存电荷(电场能)的装置。

1、结构:由两个彼此绝缘的金属导体组成;

2、最常见的电容器:平行板电容器;

十四、电容:电容器所带电荷量Q与两电容器量极板间电势差U的比值;用“C”来表示。

1、定义式:C=Q/U;

2、电容是表示电容器储存电荷本领强弱的物理量;

3、国际单位:法拉 简称:法,用F表示

4、电容器的电容是电容器的属性,与Q、U无关;

十五、平行板电容器的决定式:C=εs/4πkd;(其中d为两极板间的垂直距离,又称板间距;k是静电力常数,k=9.0×10 9N.m2/c2;ε是电介质的介电常数,空气的介电常数最小;s表示两极板间的正对面积;)

1、电容器的两极板与电源相连时,两板间的电势差不变,等于电源的电压;

2、当电容器未与电路相连通时电容器两板所带电荷量不变;

十六、带电粒子的加速:

1、条件:带电粒子运动方向和场强方向垂直,忽略重力;

2、原理:动能定理:电场力做的功等于动能的变化:W=Uq=1/2mvt2-1/2mv02;

3、推论:当初速度为零时,Uq=1/2mvt2;

4、使带电粒子速度变大的电场又名加速电场;

九章 恒定电流

一、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行成电流。

1、产生电流的条件:(1)自由电荷;(2)电场;

2、电流是标量,但有方向:我们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是电流的方向;

注:在电源外部,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在电源的内部,电流从负极流向正极;

3、电流的大小: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Q跟通过这些电量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电流I表示;(1)数学表达式:I=Q/t;(2)电流的国际单位:安培A(3)常用单位:毫安mA、微安uA;(4)1A=103mA=106uA

二、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U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R成反比;

1、定义式:I=U/R;

2、推论:R=U/I;

3、电阻的国际单位时欧姆,用Ω表示;

1kΩ=103Ω,1MΩ=106Ω;

4、伏安特性曲线:

三、闭合电路:由电源、导线、用电器、电键组成;

1、电动势: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用E表示;

2、外电路:电源外部的电路叫外电路;外电路的电阻叫外电阻;用R表示;其两端电压叫外电压;

3、内电路:电源内部的电路叫内电阻,内点路的电阻叫内电阻;用r表示;其两端电压叫内电压;如:发电机的线圈、干电池内的溶液是内电路,其电阻是内电阻;

4、电源的电动势等于内、外电压之和; E=U内+U外;U外=RI;E=(R+r)I

四、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闭合电路里的电流跟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跟内、外电路的电阻之和成反比;

1、数学表达式:I=E/(R+r)

2、当外电路断开时,外电阻无穷大,电源电动势等于路端电压;就是电源电动势的定义;

3、当外电阻为零(短路)时,因内阻很小,电流很大,会烧坏电路;

五、半导体:导电能力在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半导体的电阻随温升越高而减小;

六: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当温度降低到某一值时电阻消失,成为超导; 第十章 磁场

一、磁场:

1、磁场的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极、电流有磁场力的作用;

2、磁铁、电流都能能产生磁场;

3、磁极和磁极之间,磁极和电流之间,电流和电流之间都通过磁场发生相互作用;

4、磁场的方向:磁场中小磁针北极的指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二、磁感线:在磁场中画一条有向的曲线,在这些曲线中每点的切线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1、磁感线是人们为了描述磁场而人为假设的线;

2、磁铁的磁感线,在外部从北极到南极,内部从南极到北极;

3、磁感线是封闭曲线;

三、安培定则:

1、通电直导线的磁感线:用右手握住通电导线,让伸直的大拇指所指方向跟电流方向一致,弯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磁感线的环绕方向;

2、环形电流的磁感线:让右手弯曲的四指和环形电流方向一致,伸直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环形导线中心轴上磁感线的方向;

3、通电螺旋管的磁场:用右手握住螺旋管,让弯曲的四指方向和电流方向一致,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螺旋管内部磁感线的方向;

四、地磁场:地球本身产生的磁场;从地磁北极(地理南极)到地磁南极(地理北极);

五、磁感应强度:磁感应强度是描述磁场强弱的物理量。

1、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在磁场中垂直于磁场方向的通电导线,所受的安培力F跟电流I和导线长度L的乘积的比值,叫磁感应强度。B=F/IL

2、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放在该点的小磁针北极的指向)

3、磁感应强度的国际单位:特斯拉 T,1T=1N/A。m

六、安培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

1、大小:在匀强磁场中,当通电导线与磁场垂直时,电流所受安培力F等于磁感应强度B、电流I和导线长度L三者的乘积。

2、定义式F=BIL(适用于匀强电场、导线很短时)

3、安培力的方向:左手定则:伸开左手,使大拇指根其余四个手指垂直,并且跟手掌在同一个平面内,把手放入磁场中,让磁感线垂直穿过手心,并使伸开四指指向电流的方向,那么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电导线所受安培力的方向。

七、磁铁和电流都可产生磁场;

八、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

九、电流和电流之间亦有力的作用;(1)同向电流产生引力;(2)异向电流产生斥力;

十、分子电流假说:所有磁场都是由电流产生的;

十一、磁性材料:能够被强烈磁化的物质叫磁性材料:(1)软磁材料:磁化后容易去磁的材料;例:软铁;硅钢;应用:制造电磁铁、变压器、(2)硬磁材料:磁化后不容易去磁的材料;例:碳钢、钨钢、制造:永久磁铁;

十二、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叫做洛伦兹力

1、洛仑兹力的方向由左手定则判断:伸开左手让大拇指和其余四指共面且垂直,把左手放入磁场中,让磁感线垂直穿过手心,四指为正电荷运动方向(与负电荷运动方向相反)大拇指所指方向就是洛仑兹力的方向;

(1)洛仑兹力F一定和B、V决定的平面垂直。(2)洛仑兹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而不改变其大小(3)洛伦兹力永远不做功。

2、洛伦兹力的大小(1)当v平行于B时:F=0(2)当v垂直于B时:F=qvB、电阻定律:导体两端电阻与导体长度、横截面积及材料性质有关。R=pl/S(电阻的决定式)P只与导体材料性质有关。R与温度有关。

2、伏安特性曲线:描述电压与电流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图象。

3、二极管:单向导电性;正极与电源正极相连。

4、串联特点:①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之和。

②电流处处相等

③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阻和

④总功率等于各部分功率和

5、并联特点:①总电压等于各支路电压 ②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和

③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倒数之和

④总功率等于各支路功率和

6、伏安法:(1)限流式;(2)分压式。

7、等效图的接法:(1)节点搭桥法;(2)等电势法(拉扯法)。

8、电动势:(1)定义:非静电力对电荷所做的功与被移送的电荷量之比。

(2)物理意义:反映电源提供电能的本领。

(3)公式:E电动势=W其/q(4)电动势只与电源性质有关

(5)电动势、内阻是电源性质的衡量指标。电动势以大为好,内阻以小为好。

9、闭合电路欧姆定律:E=U外+U内

10、外阻与路端电压成正比。

11、测量电源电动势与内阻的方法:伏安法、伏箱法、安箱法。

12、外接、内接的原则:观察分压、分流效果哪个明显。外接、内接的口诀:小外偏小、大内偏大。

13、表头改装电压表须串联大电阻 表头改装电流表须并联小电阻

14、多用电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标欧姆表的刻度

15、功率

16、纯电阻电路:电能全部转化为热能的电路。

17、电源总功率:EI=IU外+IU内

18、与门电路、或门电路、非门电路(我只了解了解)

19、电学黑箱问题(我也了解一下)

20、I=Q/t=nqvS„„„„„„„„„S指电荷通过的截面;V指电荷定向移动的速度

大学物理下知识点 篇7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师知识结构优化

一、综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语人才需求的变化和提高,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开始启动并逐步深入。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2007版) 提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 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的教学目标[1], 各个高校也都不断致力于革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 大学英语教学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作为教学主体, 大学英语教师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面对逐步提高的教学要求和学生英语水平, 大学英语教师以怎样的态度和行为去面对, 决定着其生存状况, 更决定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败。大学英语教师只有积极优化其知识结构, 才能顺应改革趋势, 完成角色转变, 变被动为主动。

教师知识结构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国外, 研究者对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归纳。其中, 最有影响力的是舒尔曼 (Shulman) 提出的教师应必备知识体系, 包括七个方面:一般教学法知识、学科内容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关于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识、关于教育情境的知识和关于教育目的与价值的知识[2]。国内的有关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林崇德等学者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出发, 把教学归为认知活动[3]。衷克定等人基于功能角度, 把教师知识归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4]。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所讲学科的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相关教育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积累的教学经验和技巧。就外语教学而言, 我国学者也对外语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了相关研究。刘润清、戴曼纯、王守仁、文秋芳和陈国华等学者都强调, 外语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及语言学知、教育及教育心理学知识还要具备计算机等现代化辅助教学知识[5]。刘家凤、鄢章荣将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的知识结构进行了总结, 认为大学英语教师应具有的本体性知识是英语教师特定的学科知识与跨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指相关教育学知识与心理学知识, 包括先进的教育理念;实践性知识则指在外语教学活动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6]。教师的知识结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既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 也制约着教师的发展空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我国大学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还欠合理, 面对新形势, 大学英语教师要迅速梳理和优化其知识结构, 以确保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教师自身的顺利转型。

二、大学英语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

(一) 有目标、有方向的优化本体性知识

作为语言, 英语这门学科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复杂性。其专业知识既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基本知识, 又包括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本技能, 也涵盖了语言学知识。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不断提升和教学要求的提高, 自主学习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目标, 单纯的传授语言知识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因此, 大学英语教师应该首先要调整其专业知识结构。大学英语教师要在夯实语言知识的基础上, 重点加强和深化语言学知识的学习, 从更深的角度开展教学活动, 同时教学和科研相结合, 探索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方法, 以便完成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单一的外语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针对培养复合型人才, 将英语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的专门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 简称ESP) 将逐步成为外语教学的重心, 这是大学英语改革的趋势。因此, 大学外语教师要尽快扩展跨学科知识, 根据自身情况和所处环境, 有目标、有方向地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以英语语言知识为基础, 扩展其他专业知识, 开创专业发展的平台和空间。

(二) 全面补充条件性知识

由于各种原因, 我国非师范专业毕业的大学英语教师占一定比例, 而且, 许多教师都存在着重科研, 轻教学的情况, 因此, 有关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条件性知识在大学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中长期处于劣势地位。条件性知识对于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把教学过程成看做知识传输的过程, 那么条件性知识就相当于运输工具, 对其掌握情况决定着教师如何快速有效地向学生进行知识输出。尤其英语教学涉及语言、技能、文化等多方面, 听力、阅读、写作等多课型, 如果没有深厚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作为支撑, 知识的传输只会流于表面, 不会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随着教育环境的日趋复杂, 教学过程已经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过程, 而是一个复杂的管理过程, 条件性知识为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了理论基础, 为教学活动的进行提供了保障, 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高度。因此, 新形势下, 大学英语教师必须要认识到条件性知识的重要性。全面加强条件性知识的学习, 尤其是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并与教学实践和科研相结合, 使之成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支撑。

(三) 进一步凝炼和积累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经验积累和总结。作为基础课教师, 大学英语教师一般都承担相对较多的教学任务, 因此, 理论上讲, 实践性知识应该在大学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占优势。然而, 面对有待提高的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大学英语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凝炼实践性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 但往往疏于对其归纳和总结, 使之缺乏系统性。加之教学任务重、教学常常缺少创新, 也阻碍了实践性知识的进一步积累。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管理过程, 教师就是管理者。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教学目标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决定着英语教学模式将日趋自由化、灵活化, 使教师的课堂管理难度也会加大。因此,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将对教学活动起着比以往更重要的作用。更加开放和自由的教学模式也会对大学英语教师现有的实践性知识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 面对新形势, 大学英语教师首先要不断凝炼原有的条件性知识, 对其进行归纳和总结, 并将其充分应用于教学活动中, 使之长期处于激活状态, 随时促进教学活动。其次,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创新, 尝试新方法、新策略, 以积累新的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优质教学的重要保障, 使指导教师能够在日趋复杂的教学环境中以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灵活的教学策略掌控教学活动。

三、结论

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形式下, 教师, 作为教学主体, 既是改革的对象, 又是改革的推动力量。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是推动教学改革和教师自身发展的根本途径。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条件性知识是支撑;实践性知识是保障。三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构成了大学英语教师知识结构。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对大学英语教师来说, 是挑战, 更是机遇。只要抱着积极乐观的心态, 以清晰、明确的思路, 有条不紊地梳理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教师就能够顺应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趋势, 变被动为主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2007.

[2]徐晓梅, 李娅琳.高校英语教师多元化知识结构的构建与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0, (7) .

[3]林崇德.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衷克定, 申继亮, 辛涛.论教师知识结构及其对教师培养的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 1998, (3) .

[5]肖茜尹.大学英语教师知识构成探析[J].时代教育, 2011, (3) .

大学物理下知识点 篇8

关键词:知识共享;个人学习环境;交互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5/16-0159-04

当代学习理论的研究表明,人类学习历经了“学习即个体获得”的获得隐喻和“学习即情境参与”的参与隐喻,正在走向“学习即知识创造”的新型隐喻。[1]知识创造隐喻不仅关注个体对已有知识的获得与继承,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或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而且强调共同体成员通过共享互动开发出“人造物”(Artifacts)。Web2.0技术的蓬勃兴起,正在促使人们对技术在学习活动中发挥的作用进行相应革新,让技术更为有效地推进人类学习由“获得”“参与”逐渐向“知识共享”“知识创造”迈进。“个人学习环境”(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PLE)正是在新兴技术发展和学习研究创新的相互砥砺中而孕生出的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形态。目前,个人学习环境因其支持交流共享、知识创造、自主管理等个性化学习,逐渐在高校教育教学领域中受到关注与应用。那么,在个人学习环境中,大学生如何在知识共享过程中发生交互?这些交互具有什么特征?对这些问题的探察,有助于明晰基于个人学习环境的学习方式与规律,对优化大学生学习环境、革新大学生学习方式、提升大学生数字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基于Web2.0知识共享的交互

知识共享是个体经由知识分享、知识交换、知识讨论等活动所建立的双向交互沟通过程,从而实现个体的知识增长、建构与创新。要实现知识共享,交互是一个非常必要的前提条件。Web2.0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其高度的参与性和社会化特征,为实现学习者的参与和双向互动、灵活使用和共享知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1.基于Web2.0的知识共享过程

野中郁次郎(Nonaka,I.)与竹内弘高(Takeuchi,H.)提出的组织化的知识创造(Organizational Knowledge-creation)模式很好地解释了知识共享的机制,该模式被称为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具体过程包括了“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在化”(Externalization)、“联结化”(Combination)和“内在化”(Internalization)四个阶段(如下页图1)。[2]在此基础上,不少研究者根据Web2.0的特性,提出了基于Web2.0的知识共享过程模型(如下页图2)。从该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出,Web2.0技术在不同方面影响着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

(1)社会化

社会化,即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是分享体验并由此创造诸如共有心智模式和技能之类隐性知识的过程。在传统的学习中,这一过程需要借助观察、模仿、体验、实践等方式来实现。其中,以师徒制最具代表性。在Web2.0技术的支持下,这一过程可基于学习社区或即时通信工具的讨论加以实现,使得个体间的隐性知识转化更加便捷,无须受到时空的限制。

(2)外在化

外在化,即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采用比喻、类比或模型等形式,经由文字、数字、图表、公式或语言等方式将隐性知识表述为明确的概念知识。例如,应用最为广泛的博客,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个性化的学习空间来自由表达他们的观点、思想和反思,其他人可以在他的博客上发表评论或者留言,由此在群体的分享和交流中会产生较为清晰的认识。

(3)联结化

联结化,即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是将各种概念经过整理、分类、结合或重新组合,综合为一个更为复杂和系统的知识体系的过程。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标签作为一种更为灵活、有趣的分类方式备受关注,它是学习者在互联网上用来定义相关信息的一种标记。通过标签,学习者可以方便地管理自己的各种学习内容,汇聚和传播学习者的个性化信息,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

(4)内在化

内在化,即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是使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的过程。实质上,这一过程即为个体对前三个阶段所获得的知识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在Web2.0技术的支持下,学习者将自我建构的知识通过与其他学习者进行分享、交流,激发下一轮知识共享的过程。如此循环,不断升华。

2.基于Web2.0知识共享的交互类型

在基于Web2.0的知识共享过程中,知识及各种Web2.0技术(工具)成为了学习者个体之间交互的主要中介。为了更好地分析在Web2.0知识共享过程中的交互类型,我们从Web2.0技术对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影响作用出发,按照“社会化”“外在化”“联结化”和“内在化”四个阶段将交互划分为6种类型(如上页表)。

个人学习环境中大学生学习交互特征分析

从技术维度看,个人学习环境是以“小零件、松连接”的思想体现为个性化学习支持的服务系统(或工具集合)。在个人学习环境中,除了突出学习者学习的自我导向与自我管理,更强调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交流,强调学习者以知识为中介的交互活动。在2012-2013年,我们分别以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二、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博客创建的个人学习环境为依托,在“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课程教学中选取“教学目标确定”“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资源设计”和“教学模式与策略设计”等专题内容,开展了持续一个学年的探索性研究(注:“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在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开设,故研究时间跨度为两个学期),以探明在个人学习环境中大学生知识共享的交互特征。

参照上页表所示的“基于Web2.0知识共享的交互类型”,我们分别在二、三年级中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各选取了15个个人学习环境(共30个)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分析。结果发现:

1.在“社会化”方面,“群组内的互访”和“利用工具检索/订阅”的“知识获取”交互最为凸显,实现了“社会隐性知识”转化为“个人隐性知识”

(1)群组内的互访

从“访友”栏目可以看出,每一位学习者都在其他学习者的个人学习环境中出现过访问的痕迹,说明学习者会主动访问好友的主页,阅读群组成员发布的信息。

(2)利用工具订阅信息

有85%的学习者在个人学习环境中设置了Google搜索引擎,100%的学习者在个人学习环境中都设置了RSS、鲜果、抓虾等订阅信息工具,从不同渠道获取与课程相关的内容知识。

2.在“外在化”方面,“发表/转载博文”的“知识表征”交互最为明显。但是,主动分享个人信息的“知识传递”行为相对欠缺

在基于博客的个人学习环境中,发表博文是将隐性知识外化为显性知识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在本研究中,经过统计发现,学习者共发表博文269篇。其中,由学习者自主撰写发表的有223篇(2009级有148篇,2010级有75篇),说明绝大多数学习者乐于接受以博文发表的方式来进行知识表征。其中,有123篇博文被转载,这表明很大一部分学习者的显性知识已被其他学习者所认可并进行转载、记录、学习,使知识从他人外化转变成自身外化,这是学习者获得显性知识最便捷的交互途径。然而,本研究也发现,在“外在化”过程中,学习者虽然能够与群组成员互相关注,但是却很少有人会主动将自己搜集的课程学习材料或者学习经验发送给其他成员分享。另外,从留言内容看,仅有28条为有效留言,75%的留言板是空白或者是没有意义的留言。

3.在“组合化”方面,通过“自主分类”的“知识整理”交互比较活跃。但是,“交流协商”的“知识汇聚”交互缺乏深度互动

(1)自主分类

大约有70%左右的学习者都能采用分类、标签、权限设定等不同方式对各种信息进行分门别类,形成具有一定逻辑结构的知识系统,并清晰地呈现在个人学习环境中。统计表明,在30个个人学习环境中,对知识的分类有24种,形成的知识模块有52个,创建的标签有115个,说明学习者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知识整理”。

(2)交流协商

在基于博客的个人学习环境中,学习者的协商交流方式主要有:一对一即时通信、邮箱通信、多人协作共建知识、回帖等。其中,基于博客内置的回帖功能进行的交流方式最受欢迎。统计表明,在30个个人学习环境中,共发布586条帖子,包括412条评论帖和174条博主回复帖。根据帖子的内容,可以将其进一步分为“阐述观点”“征求意见”“提出建议”“问题回复”“赞扬/鼓励”等几种。其中,“赞扬/鼓励”的帖子居多,占30.3%(177条);“征求意见”与“问题回复”的次之,均占24%(均为141条);“阐述观点”的较少,占15.4%(90条);“提出建议”的最为欠缺,仅占6.3%(37条)。可见,在个人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之间多以浅层互动居多,而深层互动相对薄弱。在一定程度上,这与“外在化”过程中学习者分享个人经验信息的“知识传递”行为欠缺有联系。如此看来,通过“交流协商”并未形成高度汇聚的知识体系。

4.在“内在化”方面,“反思学习”的“知识内化”交互较为突出,而“作品创作”的“知识内化”交互较为缺乏

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位学习者都会对自己的学习收获和经验进行反思,并撰写反思日志。据统计,在30个个人学习环境中,共有98篇心得体会,人均3.27篇。但是,学习者发表与学习作品相关的内容却只有37篇,人均仅1.23篇。这说明,学习者通过创作作品进行“知识内化”的行为表现不够突出。一方面,也许是由于学习者的知识创造意识较为缺乏;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受限于博客的文件上传功能。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从知识共享的框架出发,对基于博客的个人学习环境中的交互行为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学习者在“社会化”“外在化”“联结化”和“内在化”四个阶段都表现出不同的交互。但是,主动分享个人信息的“知识传递”、“交流协商”的“知识汇聚”、“作品创作”的“知识内化”等交互较为薄弱,且“交流协商”的交互缺乏一定深度,需要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为深化个人学习环境的教育应用,增强Web2.0、Web3.0技术对知识共享的效能,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探索:①针对学习者的不同共享需求,建立参与共享激励机制。②借助技术手段,开展个人学习环境交互支持的设计。例如,嵌入基于内容的推荐系统[5](Content-based Recommendation Systems)、以小组评论为建模的焦点空间系统[6](Populated Spaces Systems through Annotation-based Group Modeling)和历史集聚系统[7](History Enriched Systems)等。此外,可引入学习分析技术,实现对学习过程的交互分析、学习者间的网络分析、学习者行为与情感分析等,挖掘出学习者的学习规律,并给予活动干预。③根据学习对象的不同,开发多元交互策略。例如,“基于评论的会话交流”“基于经验的传递分享”“基于创作的自我认知”等,为学习者的学习营造良好的生态网络,以促进学习的联通与共享,推动知识的建构与创造。

参考文献:

[1]Hakkarainen, K., Paavola, S.. From Monological and Dialogical to Trialogical Approaches toLearning[DB/OL].[2014-05-12].http://escalate.org.il/construction_knowledge/papers/hakkarainen.pdf.

[2][3]Nonaka,I. 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1994,5(1):14-37.

[4]王伟军,甘春梅.Web2.0信息资源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93.

[5]Michael,J.P.,Daniel,B. Content-Based Recommendation Systems[A].Peter,B.,Alfred,K.,Wolfgang,N. The Apative Web-Methods and Strategies of Web Personalization[M]. Berlin,Heidelberg:Springer,2007. 325-341.

[6] Rosta,F.,Peter,B. Social Navigation Support Through Annotation-Based Group Modeling[A].Liliana,A.,Paul,B.,Antonija,M. Proceedings of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ser Modeling[C].Berlin,Heidelberg:Springer,2005:463-472.

大学物理下知识点 篇9

物理学史集中地体现了人类探索和逐步认识世界的现象,结构,特性,规律和本质的历程.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更要重视物理学。因此小编准备了这篇人教版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

1、物理学史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

3、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m)、纳米(nm)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m=1 000m lm=l0dm ldm=l0cm lm

1mm=1 000m=1 000nm

4、长度测量结果的记录包括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5、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与测量的人有关;②与测量的工具有关。任何测量结果都有误差,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绝对避免;但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①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②采用更合理的测量方法;

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6、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时间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h=60min lmin=60s

7、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高三物理知识点 篇10

R =(pVm)p→0/T=8.314472J·mol-1·K-1

R=8.314472cm3·MPa·mol-1·K-1

R=8.314472_03dm3·Pa·mol-1·K-1

R=8.314472m3·Pa·mol-1·K-1

上一篇:手机通讯录名单下一篇:全民植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