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全套教案下(精选8篇)
高中物理全套教案下 篇1
直线运动
知识网络:
单元切块:
参考系、质点、时间和时刻、位移和路程
运动的描述
速度、速率、平均速度
直加速度
线直线运动的条件:a、v0共线
运匀速直线运动s=vt,s-t图,(a=0)
动vvs?v1
t?0?at,0t?at2
典型的直线运动2规律
v2?v2v0?vt
匀变速直线运动
v-t图t0?2as,s?2t
自由落体(a=g)
特例
竖直上抛(a=g)
按照考纲的要求,本章内容可以分成三部分,即:基本概念、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运动图象。其中重点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和应用。难点是
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对研究方法的把握。
基本概念匀速直线运动
知识点复习
一、基本概念
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只有质量而无形状、体积的点。它是一种理想模型,物体简化为质点的条件是物体的形状、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可以忽略。
2、时刻:表示时间坐标轴上的点即为时刻。例如几秒初,几秒末,几秒时。时间:前后两时刻之差。时间坐标轴上用线段表示时间,例如,前几秒内、第几秒内。
3、位置:表示空间坐标的点。位移:由起点指向终点的有向线段,位移是末位置与始位置之差,是矢量。路程:物体运动轨迹之长,是标量。注意:位移与路程的区别.
4、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的物理量,是位移对时间的变化率,是矢量。
平均速度: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v=s/t(方向为位移的方向)
瞬时速度:对应于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为物体的运动方向。
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即为速率;
平均速率:质点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它的大小与相应的平均速度之值可能不相同。
注意:平均速度的大小与平均速率的区别.
【例1】物体M从A运动到B,前半程平均速度为v1,后半程平均速度为v2,那么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2v12?v2v1?v2C.v1?v2A.(v1+v2)/2B.D.2v1v2v1?v2
解析: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概念。全程的平均速度v?2v1v2ss??sstv1?v2?2v12v2,故正确答案为D
5、加速度: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a=△v/△t(又叫速度的变化率),是矢量。a的方向只与△
v的方向相同(即与合外力方向相同)。
点评1:
(1)加速度与速度没有直接关系:加速度很大,速度可以很小、可以很大、也可以为零(某瞬时);加速
度很小,速度可以很小、可以很大、也可以为零(某瞬时)。
(2)加速度与速度的变化量没有直接关系:加速度很大,速度变化量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加速度很小,
速度变化量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加速度是“变化率”――表示变化的快慢,不表示变化的大小。
点评2:物体是否作加速运动,决定于加速度和速度的方向关系,而与加速度的大小无关。加速度的增大
或减小只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程度增大或减小,不表示速度增大或减小。
(1)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作加速运动,速度增大;若加速度增大,速度增大得越来越快;
若加速度减小,速度增大得越来越慢(仍然增大)。
(2)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时,物体作减速运动,速度减小;若加速度增大,速度减小得越来越
快;若加速度减小,速度减小得越来越慢(仍然减小)。
【例2】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大小为4m/s,经过1s后的速度的大小为10m/s,那么在这1s内,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可能为
解析:本题考查速度、加速度的矢量性。经过1s后的速度的大小为10m/s,包括两种可能的情况,一是速度方向和初速度方向仍相同,二是速度方向和初速度方向已经相反。取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1s后的速度为vt=10m/s或vt=-10m/s
由加速度的定义可得
a?vt?v010?4v?v0?10?4??6m/s或a?t???14m/s。t1t1
答案:6m/s或14m/s
点评:对于一条直线上的矢量运算,要注意选取正方向,将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
6、运动的相对性:只有在选定参考系之后才能确定物体是否在运动或作怎样的运动。一般以地面上不动的
物体为参照物。
【例3】甲向南走100米的同时,乙从同一地点出发向东也行走100米,若以乙为参考系,求甲的位移大小和方
向?
解析:如图所示,以乙的矢量末端为起点,向甲的矢量末端作一条有向线段,即为甲相对乙的位移,由图可知,甲相对乙的位移大小为2m,方向,南偏西45°。
点评:通过该例可以看出,要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就必须选择参考系,参考系选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就不同。参考系的选取要以解题方便为原则。在具体题目中,要依据具体情况灵活选取。下面再举一例。
【例4】某人划船逆流而上,当船经过一桥时,船上一小木块掉在河水里,但一直航行至上游某处时此人才发现,便立即返航追赶,当他返航经过1小时追上小木块时,发现小木块距离桥有5400米远,若此人向上和向下航行时船在静水中前进速率相等。试求河水的流速为多大?
解析:选水为参考系,小木块是静止的;相对水,船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到船“追上”小木块,船往返运动
的时间相等,各为1小时;小桥相对水向上游运动,到船“追上”小木块,小桥向上游运动了位移5400m,时间为2小时。易得水的速度为0.75m/s。
二、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v线运动。
2.图像: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为一直线:图线的斜率在数值上等于物体的速度。
三、综合例析
【例5】关于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沿直线向某一方向运动,通过的`路程就是位移
B.物体沿直线向某一方向运动,通过的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
C.物体通过一段路程,其位移可能为零
D.物体通过的路程可能不等,但位移可能相同?s,即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位移相等.它是速度为恒矢量的运动,加速度为零的直t
解析: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不能说这个标量就是这个矢量,所以A错,B正确.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实际长度,而位移是从物体运动的起始位置指向终止位置的有向线段,如果物体做的是单向直线运动,路程就和位移的大小相等.如果物体在两位置间沿不同的轨迹运动,它们的位移相同,路程可能不同.如果物体从某位置开始运动,经一段时间后回到起始位置,位移为零,但路程不为零,所以,CD正确.
【例6】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就越大
B.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
C.加速度大小不变,速度方向也保持不变
C.加速度大小不断变小,速度大小也不断变小
解析:根据a??v
t可知,Δv越大,加速度不一定越大,速度变化越快,则表示?vt越大,故加速度也越大,
B正确.加速度和速度方向没有直接联系,加速度大小不变,速度方向可能不变,也可能改变.加速度大小变小,速度可以是不断增大.故此题应选B.
【例7】在与x轴平行的匀强电场中,场强为E=1.03106V/m,一带电量q=1.0310-8C、质量m=2.5310-3kg的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沿着x轴作匀速直线运动,其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是x=5-2t,式中x以m为单位,t以s为单位。从开始运动到5s末物体所经过的路程为m,位移为m。
解析:须注意本题第一问要求的是路程;第二问要求的是位移。
将x=5-2t和s?v0t对照,可知该物体的初位置x0=5m,初速度v0=?2m/s,运动方向与位移正方向相反,即沿x轴负方向,因此从开始运动到5s末物体所经过的路程为10m,而位移为?5m。
【例8】某游艇匀速滑直线河流逆水航行,在某处丢失了一个救生圈,丢失后经t秒才发现,于是游艇立即返航去追赶,结果在丢失点下游距丢失点s米处追上,求水速.(水流速恒定,游艇往返的划行速率不变)。
解析:以水为参照物(或救生圈为参照物),则游艇相对救生圈往返的位移大小相等,且游艇相对救生圈的速率也不变,故返航追上救生圈的时间也为t秒,从丢失到追上的时间为2t秒,在2t秒时间内,救生圈随水运动了s米,故水速v?2st
思考:若游艇上的人发现丢失时,救生圈距游艇s米,此时立即返航追赶,用了t秒钟追上,求船速.
高中物理全套教案下 篇2
一、熟悉新课标要求是关键点
“教案”是备给教师的, “学案”是备给学生的。从“教案”走向“学案”, 必须把教学重心由教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用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的“学案”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 增强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最基本的要求, 也是教材编写和教学的依据, 更是“教案”设计和“学案”设计的重要依据。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 其本质是教学重心由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 必须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 教师在熟悉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结合教材制定出教学目标。
如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学习目标可设计为:
(1) 通过实验观察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2) 会分析推导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周期公式, 能说出它们与哪些因素有关;
(3) 能用学过的知识分析、计算有关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受力、运动问题;
(4) 能描述回旋加速器的工作原理。
可以看出, 我们进行“学案”设计的首要是依据课标, 要用课标来导航, 深刻领悟高中物理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和相应的“内容标准”, 并贯穿和渗透到教学活动中, 形成对学习知识的明确指导和促进。
二、深入了解学生是重点
“教案”以教师为中心, “学案”以学生为中心。从“教案”走向“学案”,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生活环境;要知道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还要从特性中找出班级学生的共性, 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只有这样, 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设计“学案”, 如在学习“用理论分析推导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周期公式, 能说出它们与哪些因素有关”时, 可这样来设计: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 其轨道半径r和周期T为多大?一带电量为q, 质量为m, 速度为v的带电粒子垂直进入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 其半径r和周期T为多大?
1. 分析
(1) 电子受到怎样的力的作用?这个力和电子的速度的关系是怎样的?
(2) 洛伦兹力对电子的运动有什么作用?
(3) 有没有其它力作用使电子离开与磁场方向垂直的平面?
(4) 洛伦兹力做功吗?
结论:当带电粒子的初速度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时, 电子受到垂直于速度方向的洛伦兹力的作用, 洛伦兹力只能改变速度的, 不能改变速度的。
因此, 洛伦兹力对粒子___, 不能改变粒子的能量。洛伦兹力对带电粒子的作用正好起到了___力的作用。所以, 当带电粒子的初速度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时, 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___。
2. 推导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周期公式
问题1:什么力给带电粒子做圆周运动提供向心力?
问题2:向心力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问题3: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和周期公式是什么?
在“学案”设计中, 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考虑: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支撑新知识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还缺乏哪些知识和经验?是否具备了新知识学习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对哪些物理知识能够自己学会?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知识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 在学习中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三、认真收集信息、广泛利用资源是着力点
物理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物理课程目标实现的所有因素与条件的总和。包括物理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有利于实现物理课程目标,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如在“加速度”的教学中, 给学生引入一段阅读材料“生活中的加速度”, 学生通过阅读知道:猎豹的爆发力很强 (加速度很大) , 人们在购买汽车时常会考虑汽车的加速度等等, 这些生活中的描述, 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学案”教学就是要根据学习目标创设情景、设置台阶, 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独立看书、自学、思考、探究, 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条件和明确的学习任务, 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次数、思考深度得到加强, 具有目标明确、方法优秀、易操作、效果好的特点。
“学案”设计虽然立足于课本, 但教师也要从电视、互联网、报刊、图书馆等寻找大量教材之外的教学素材。家庭、学校、社会都有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物理问题, 如新型电器中的物理原理, 公共交通设施、交通工具等某些新装置的物理原理。把物理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强化实践意识,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 科学合理地设计“学案”, 落实“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达标训练”的教学模式, 是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根本转变的有效途径, 引导学生去“思考”, 让学生有所见, 有所思, 有所得。
四、物理思想与方法的融合是创新点
物理思想是指自始至终贯穿整个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及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物理课堂对学生而言, 收获的不仅仅是物理知识, 更重要的是物理思想与物理方法。所以, 在“学案”设计时就要立足于物理思想与物理方法的融合, 使学生得到最大的收获。如天体运动论的发展及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过程中, 几乎囊括了物理学的思想和研究方法。
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时, 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 (1) 什么是万有引力?并举出实例。 (2) 万有引力定律怎样反映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其数学表达式如何?请注明每个符号的单位和物理意义。 (3) 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4) 你认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有何深远意义?在教师设问中,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 在增强学生的科学表达能力的同时, 让学生体会到, 物理学许多重大理论的发现, 不是简单的实验总结, 它需要直觉和想像力、大胆的猜想和假设, 再引入合理的模型、深刻的洞察力、严谨的数学处理和逻辑思维, 常常是一个充满曲折和艰辛的过程。了解科学家“提出猜想———理论推导———实验检验”的科学研究方法, 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过程, 得到科学研究的启蒙, 达到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目的。
高中物理全套教案下 篇3
关键词: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与学;实施现状
一、高中物理课程
物理是中学生的一门必修的自然科学课程。物理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深入,物理学一方面带动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了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科学至上的时代,要想更好的立足,必须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技能。中学物理课程旨在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通过实验等手段全方面的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促使学生更深刻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全方位的发展探索物理自然世界的兴趣,以此来全面客观的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为其将来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中物理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目标分为两部分,总目标和具体的目标。
课程总目标基于全局的立场,广义的说明了要求学生达到的一些内容。总目标基于对物理知识的总体把握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将两者有机的统一,希望学生成为一个较为全面的人才。从对知识的认知,科学方法的了解和学习以及对现代社会技术的学习,适应全球化的观念,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兴趣,了解科学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作用,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全球观念。
课标具体目标分三方面阐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这几方面具体的对每个学生提出了要求,所要培养的学生。对于的知识的要求是最基本得,知识毫无疑问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求学的过程中对学生提出了许多的期望。课标提到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能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物理问题,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理论上课标制定的很理想的,是每个物理老师的教学的最基本得必须服从的刚要,对课标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物理教学进行客观的看待,评价。
三、高中物理教学现状
前一个部分简要对高中课程标准所期待的目标做了一定的分析。到这里,理论上应该没有设么了,物理老师教书,总的纲要就是课标,工具就是教科书,再者加上自己的一些教学特点,即可完成这个过程。但是,这中间插进来一个“高考”,致使教师本该负责于课标的进而必须转向服从于高考,因而致使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若干问题。从而使高中物理教学变得扭曲。
1、只重分数,无视教学过程。高考无疑是一面最有力的旗帜,迫使所有的老师必须无条件向着这面旗帜前进,就高考本身而言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出在受众的身上。所有的人都一门心思向着分数蹦去。所谓的过程,追求的全面发展被人们抛掷脑后。至于课标的要求更加不予理睬。忽视了学生本体的学习。
2、教学方法单一,疯狂的做题,忽视学生。物理教师在上课时,还是一位的满堂灌,学生的参与与否没有很好的考虑在内。忘记了教师自己的真正的身份,一个引导者。当然对于理科题目时必须的,但是过分的做题是没有很好的效果的,甚至把学物理等同于做物理题目。比如上电场,模式是好的,预习上课加上课后作业,但是真正的实施过程是,课前预习做题目,课上将典型例题还是题目,课后作业更加是一堆有难有易的习题。一堂电场的课就被各种有关电场的题目所充斥着。效果呢,一份习题,从头做到结束,都不知道电场到底为何物。更甚至,当时听明白咋么做了,过后等于社么都不知道。学生只是被培养成了做题的机器。学生完全丧失了对学习的任何的兴趣。完全有悖课标的预期效果。对于学生没有很好的了解,盲目的教学,没有很好的因材施教。学习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自己,教师在教书的同时应该适时的和学生交流,教学教学是有教有学,不能忽视学生的本体的存在。应该针对学生的情况来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同时纠正学生的学习方法,两方面一起修正达到一个教学的平衡点,这样既保证效果也尊重了过程。
3、实验被置于忽视的地位,学生发展趋于单一化。逻辑上实验是物理教学的核心,无论在哪里都是正确的,物理本身就是一门实验学科,不能脱离实验单独存在。然而当前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自古至今,我们似乎都存活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在以考试、以分数论英雄的时代使我们的教育方式方法严重扭曲,偏离了正常的发展轨道。大家对分数趋之若鹜,摒弃了至关重要的学习过程,一切只要分数。因为只要考试考试,没有谁在乎你的动手能力,会做题比社么都强,于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恶性循环下,使得我们的学生们都成了书呆子、考试狂,每每考试都能拿到高分。可是一到关键时候,一到实际操作我们的学生一个个都傻了眼,不知何从。
高中物理全套教案下 篇4
马鞍山市第八中学
目
录
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 第四章 物质形态及其变化 1.1 希望你喜爱物理 4.1 从全球变暖谈起
1.2 测量长度和时间 4.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1.3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的应用 4.3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1.4 尝试科学探究 4.4 升华和凝华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第五章 我们周围的物质
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5.1 物体的质量
2.3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
5.2 探究物质的密度测量 2.4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5.3 密度的应用
第三章 光和眼睛 5.4 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 3.2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3.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3.4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3.5奇妙的透镜
3.6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3.7眼睛与光学仪器 3.8揭开色彩的奥秘 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
一、课标要求
1.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 精神的熏陶;
2.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3.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二、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是教材的入门篇,共安排了4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相当于一个大的引言。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什么是物理学?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怎样学好物理学?
首先介绍了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然后介绍两种最常见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最后通过探究摆的奥秘,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章内容丰富,立意高远,对学生学习物理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既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又是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必要基础。
对于“什么是物理学”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在后面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和体会,所以这里教材处理的比较简单。通过两个现象和实验引出了“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重点不是放在物理学的定义和内涵上,而是放在对情景的感受和实验模拟的观察上面,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现象,引发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和尝试解释这些现象的兴趣和动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对于“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这个问题,教材主要是通过第1节的“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明”来体现的。这一段重点介绍了物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关系,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认识学习物理学的作用。本章的教学重点:
⑴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物理起始课的重要目标。⑵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提高实验技能。⑶初步感受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本章的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和合理选择测量方法。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经历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全章共4节,每节计划用2课时;全章小结与检测:2课时;共10课时。1.1 希望你喜爱物理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认识物理学是研究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 结构的科学。
2.认识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数学分析、建立概念和探究规律、理性思维等。
3.初步体会实验对物理的重要性。
4.了解物理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中所起的作用。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验、阅读、讨论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难点:认识研究问题运用科学方法。器材准备
多媒体设备、激光光学光学仪器、感应起电机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先让学生朗读章首诗,由此引出课文第一部分:物理学就在你身边。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就在你的身边
播放有关海上日出和闪电的音像片段,让学生了解有关自然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活动1与活动2的实验。
演示1: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偏折的现象 演示2:利用感应起电机模拟闪电和雷声。“世界物理年”:投影世界物理年徽标,介绍“世界物理年”来历。1905年,爱因斯坦先后发表了 5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为相 对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量子理 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物 理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一百年 来,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物理学,对人类文明和进步起
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为纪念这一奇迹年100周年,全球物理学 界一致呼吁2005年为“世界物理年”。
世界物理年徽标构图像一个光锥。红底代表过去。在物理学中,光谱
发生“红移”是物体背离我们的方向运动的光谱特征;红色又有底部或基础 的含义。蓝顶表示未来,天空是蓝色的;“蓝移”是面向我们方向运动物体 的光谱特征。黄和绿表示连结过去到未来,体现出在过去的基础上建立 未来的信心。其中,绿色又代表“绿灯可走”,即进步;黄色代表和平、合作。徽标主要表达的意义是:科技的进步和国际的合作可以帮助建设 光明的未来。
(二)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1.运用多媒体,结合物理学发展史谈物理学与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系:(1)有关简单机械的应用
简单机械的发明与使用:――人类从手工劳动到机械操作(2)代表蒸汽时代的蒸汽机车、轮船的图片、录像
热学的研究、蒸气机的发明:――人类进入蒸气时代,机械工业进一步完善
(3)体现电气时代的各种设备和情景,如电动机、发电机、电力机车、城市夜景等 电磁学的研究:电动机、发电机的出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4)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空间探测技术以及我国发射“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录像资料等。电磁学、电子――电子计算机
2.举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有关物理学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实例,进一步使学生体会物理学是有用的。
(三)物理学的召唤
介绍几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物理学家的突出贡献,同时结合这些科 学家的研究方法,向学生介绍了几种典型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数学分析、理性思维以及建立物理概念、探究物理规律等,从而 使学生领悟怎样学好物理学。
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理解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练习设计
1.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 和物 质 的一门科学。
2.请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资料,列举我国航天 技术的重大成果。
3.简述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的贡献和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2 测量长度和时间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了解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会进行有关单位的换算。2.会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分度值,明确分度值的含义; 3.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记录测量结果时,既要记录准确值,又要记录估计值,还要注明单位。会粗略估测常见物体的长度。
4.会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常见的工具测量时间。5.了解什么是误差,知道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重、难点
教学重点: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和测量。
教学难点:从理性的角度来认识单位;测量的规范要求。器材准备
没有刻度的直尺、常见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自制的橡皮尺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提出问题:生活中常见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你在哪些地方见到长度和 时间的测量?请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关注,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指出: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研究和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常常需要进行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
二、新课教学:
(一)测量长度 1.测量的标准问题
讨论:要想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你认为最关键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刻度尺。
展示没有刻度的直尺,引导学生体会,刻度尺测长度实质上是靠上面 的刻度,也就是说,刻度尺上的刻度就是测量的标准。2.单位:比较依据的标准量。3.长度单位(1)活动:
让学生“以手代尺”,量度讲桌的长度有几“拃”。
问题:由于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造成测量结果不一样。(2)介绍长度单位的演变和统一
让学生理解单位其实是一种规定的标准,并不是一种天然存在的 东西,是为了定量比较物体的长度而人为引入的。统一单位制是相互交流的需要,是一种国际化的趋势。简单介绍什么是国际单位制。
这里的教学最好,这也是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一部分。(3)长度单位及换算方法: 4.你会用刻度尺测长度吗? 交流怎样观察刻度尺、判断刻度尺的放置方法、读数、记录测量结果。(1)观察自己常用的刻度尺。
三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分度值。一思考:分度值的含义。(2)练习用刻度尺测长度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规范的测量过程和操作方法。(放置刻度尺,读数和记录测量结果)练习估读:
度,让学生练习估读方法,并使学生认识到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测 量的结果就越精确。
5.介绍误差概念和减小误差的方法。6. 认识直方图(条形统计图)
仔细观察、分析直方图,并相互交流。
直方图作为一种数据处理方式,具有形象直观的优点。
(二)测量时间
1.展示实物,让学生对照实物,认识一些测量时间的工具
介绍跑表的使用。2.时间单位规定
(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秒(2)单位换算: 换算方法:
通过换算关系,体会微秒、纳秒(谈微秒、纳秒意义)3.活动:测测你的脉搏.
通常所说的脉搏是指把手按在手腕桡骨侧摸到血管的搏动.健康成年人安静时的脉搏数,每分钟应为60~80次,运动后或发烧生病时脉搏会加快.测定你的脉搏,每次测一分钟,测三次,计算它们的平均值,把结果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测量次数123平均值 脉搏数
(2)调查统计,画出心率直方图(做在作业本上)
四、小结:
重视物理实验,学会如何观察实验; 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掌握长度、时间的单位换算关系。小结
1.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及单位的换算 2.会用刻度尺测长度
3.会用常见的工具测量时间 4.误差与错误 练习设计
1.篮球运动员姚明的身高约为2.27______,某同学的身高为165_______,2.使用刻度尺前,应先观察刻度尺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测量结果既要有_______,又要有_______,还要有___________。4.下列过程中,经历时间差不多为1s的是()a.人的眼睛眨一下的时间 b.人呼吸一次的时间 5.李明同学用刻度尺测量一块 木板的长度,如图所示。(1)该刻度尺的分度值 是_________。
(2)木板的起点对准_____________,终点对准_______________,木板的长度应为_______。
1.3 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会用累积法测算一张纸的厚度;
2.会用以直代曲法、滚轮法测算曲线的长度。3.会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和固体的体积。4.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练习用这些“尺和表”进行估测。重、难点
教学重点:领会累积法和以直代曲等测量的技巧和转换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粗略估测长度和时间。器材准备
毫米刻度尺、量筒和量杯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入课题。1.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2.问题:
是否能用毫米刻度尺,测量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和曲线的长度呢?
二、新课教学:
(一)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1.活动a:阅读课本,讨论、操作,交流测量的方法和测得的结果。拟定测量的方案和步骤,理清思路。
描述中要介绍清楚实验过程,使用什么仪器,测量什么物理量,测得 的物理量的数值和单位,以及怎样计算求得最后结果。如:
⑴用刻度尺测量课本(不包括封面)的厚度为 mm; ⑵查出课本中纸的张数为 张;
⑶用总厚度除以纸的张数,求得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为 mm。2.活动b:
(1)介绍“以直代曲法”和“滚轮法”(2)让学生交流其它方案;
尽量让学生阐释他们的认识和观点。
(二)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对照仪器阅读自学。注意:
1.观察量程、分度值、单位;
2.量筒的刻度与量杯的刻度区别。3.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平齐。
(三)你身上的“尺”和“表” 1.身上的“尺”
(1)测出你自己身体上某些部位的尺寸:
身高、一庹、一拃、一步长、指甲宽、脚长等
(2)估测:在没有任何现成测量工具时,判断一物体长度。估测训练。
拳头宽约1dm; 教室高约3m。2.身上的“表”
脉搏数等 小结
1.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2.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和固体的体积。练习设计
1.要测量图示的一根曲线段mn的长度,谈谈你的方法。的办法。
3.给你一枚一元的硬币,你能想出多少种测硬币直径的方法?把所用 的器材、步骤写出来。1.4 尝试科学探究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
2.练习熟练准确地测量长度、时间和组装简单器材,提高操作技能。3.初步体验科学猜想与假设、简化研究对象、控制变量等方法在科学 探究中的作用和意义。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和体验来学习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 要素。通过探究摆的奥秘,初步体验科学猜想与假设、简化研 究对象、控制变量等科学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简化研究对象、控制变量等方法 器材准备
大摆钟、铁架台、细线、单摆球、计时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来引入新课
观察和认识摆钟的摆以及摆动过程。
二、新课教学
(一)探究摆的奥秘 1.提出问题
钟表工作的道理:利用摆的摆动带动齿轮转动,齿轮转动带动指针 转动,从而指示时间的变化。摆动越快,齿轮转动就快,指针运动 就快。即:摆钟是靠钟摆摆动的快慢来计时的。问题:钟摆摆动的快慢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2.猜想与假设
(1)演示实验建立情景。
将自制几个快慢不同的摆,挂在一个大的支架上。这些摆有的 长、有的短、有的重、有的轻、有的摆幅大、有的摆幅小。使它们摆动起来,让学生观察,比较其快慢。(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提出猜想与假设。猜想①:摆动的快慢,可能跟摆锤的 有关? 依据是:
猜想②:摆动的快慢,可能跟偏离的 有关? 依据是:
猜想③:摆动的快慢,可能跟摆的 有关? 依据是: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阅读课本,分析、领悟书上的设计。
思考:课本每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吗? 通过讨论交流,明白简化法和控制变量法。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看课本记录数据的表格,弄明白每个表格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各个 栏目的含义是什么,需要测量记录哪些数据等等。5.分析论证
分析实验测得的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由学生分组讨论。
引导学生比较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比较这些数据可以 得出什么结论。
比较时仍然要渗透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经过分析数据材料,找出其中蕴含的规律。6.评估
对探究过程与结果进行推敲,审视实验方案是否有问题、有无需要进 一步改进的地方,实验数据测量的是否准确,怎样做能够使误差更小;实 验的结论与生活经验和事实是否符合;哪些实验前没有考虑到的因素可能 对实验产生了影响;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有什么 经验和教训,等等。7.交流
(二)科学探究的过程
回顾探究过程,理清探究的程序,每一步有哪些要点,运用了哪些科 学研究方法。
归纳全程科学探究的要素,组织学生阅读课本。
指出:在实际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这7个要素是可以灵活运用的,而是 根据实际研究课题的需要来选择和确定。
小结
1.科学探究七要素 2.如何简化研究对象 3.控制变量 练习设计
1. 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2.牛顿说过,没有_____________,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
3.在科学探究中,猜测与假设是以自己的_________和_________为基础做 出的一种试探性解释。
4.科学探究的过程是由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估和交流七个要 素组成,其中___________是贯穿整个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一、课标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了解乐音的特性。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二、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学习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乐音的三个主要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探究影响音调、响度的因素,了解声音在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减弱噪声的方法、途径。
第二、三节“我们怎样区分声音”两节课,从造成声音千差万别的原因出发,让学生认识乐音的特征,并通过“探究影响音调和响度的因素”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初步学习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
第四节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则是对前面所学声音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一方面,通过介绍声现象的有关知识在音乐、建筑方面的应用,以及人们利用超声与次声的成果,让学生了解声音可以为人类服务;另一方面,介绍了噪声的危害及减弱噪声的途径,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产和技术中的物理,渗透“事物具有两面性”的辨证思想。教学重点: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声音的高低、声音的强弱探究。教学难点:
(1)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2)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课时安排
全章共4节,每节计划用2课时;全章小结与检测:2课时;共10课时。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 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3.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重、难点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及传播条件 教学难点: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器材准备
录音机、音叉和小锤、锣鼓、钢锯条、乒乓球(带线)、橡皮筋、抹布和 水盆。真空泵、水槽、电铃、电池。示波器、话筒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演示实验:把一个扬声器放到纸盒里,纸盒上放两个糊好的纸人,给扬 声器通电后,两个纸人就随着扬声器发出的悠扬乐曲翩翩起舞。2.提出问题:两个纸人为什么会跳舞吗?
要揭开上述现象的奥秘,必须搞清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桌面上有:钢锯条、橡皮筋、抹布和一盆水、音叉和与它配套的小锤,鼓或者锣、碎纸屑等。
利用这些器材或你周围的其它器材进行下面的活动。要求:
做一做:使更多的物体发出声音。
看一看: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区别? 找一找: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
选择典型的实验让学生展示,并汇报实验结论: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思考:(1)谈谈你用什么判断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有没有只发声不振动的物体呢?
(3)正在发声的物体,如果它的振动突然停止,这个物体还能发 声吗?你能用实验来证明你的结论吗?
进一步探究。分析得出: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如果振动停止,物体也就不能发声了。
归纳上面的实验可以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解释:扬声器上的小演员为什么会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二)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用水波进行类比,帮助学生建立声波的概念。
用示波器显示声波,多找几位同学对着话筒说话、唱歌,让学生 亲眼目睹自己声音的波形。
(三)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提出问题:如果让音叉在真空中振动,你能听到声音吗? 探究课题:真空能传声吗?
将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钟罩内,利用抽气机将瓶中的空气抽出,听 到电铃的声音逐渐减弱,以至于几乎听不到;然后再放入空气听声音,进行对比;
总结:实验表明:真空不能传声。
置疑:真空不能传声,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哪些物质可以传声呢?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有哪些物质可以传声?能用实验证明吗? 学生可以自己根据经验提出猜想,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可演示)
结论:固体、液体、气体等物质都可以传声。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 效果是不同。声音在固体、液体传播的效果比空气中好。
(四)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1.声音 叫做声速。
2.不同物质中,声速一般 ;同一物质中,声速跟 有关,(五)耳怎样听见声音
实验:拿一张纸片放在嘴边,说话(不能吹纸片)时可以感到纸片 振动;
实验表明:声音能引起膜片等物体振动。
教师:这里的膜片相当于人耳中的哪部分结构? 阅读课文,自学 “人耳如何听到声音”。描述听到声音的过程。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用耳卫生,对学生进行保健教育。小结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练习设计
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 m/s。
3.通常我们听到声音靠 传到耳朵的;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相距 很近,也无法直接交谈,是因为。
4.在一根较长的有水的钢管一端敲击一下,我们在另一端钢管可听到 次敲击声,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由 传的。最后一次是由 传来的。
5.在一次郊游时,同学们发现了一口枯井。小明向井里大喊一声,经过 1.5s听到回声,那么这口枯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声速按340m/s)
6.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如果它听到起跑的枪声开始计时,那么 开始计时的时间比实际的起跑时间延迟了多少秒?
7.手拍桌子,桌子发声,请你用实验证明桌子是在振动的。
8.在动画片《星球大战》中有这样一个场景:神鹰号飞船在太空将来犯的 天狼号击中,神鹰号宇航员听到“轰”地一声巨响,见天狼号被炸毁,得意地笑了。请根据你学过的声学知识,对这段描写进行评价。
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知道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2.了解不同音调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差异。3.了解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教学难点:建立音调的初步概念。器材准备
吉它、钢尺、口琴、示波器、音叉(256hz、440hz,)、话筒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媒体播放高山流水(古筝)、二泉映月(二胡)和锣鼓喧天的音频片断,让学生感受我们民族音乐之美妙。
提出问题: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区分它们?引入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的高低——音调 1.音调的初步概念 通过前面的活动,引出“声音有高低之分”。
用吉它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反复聆听,从而建立“音调” 的初步概念。
播放宋祖英的歌曲《好日子》和刘欢的歌曲《弯弯的月亮》,让学生 品味音调的不同。
2.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提出问题:既然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差别必然与振动有关,那么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什么因素有关呢? 设计实验:
比较:让一个物体发出两次音调不同的声音,进行比较。观察:在听声音的同时,注意观察物体的振动情况。进行实验:
1.改变尺子(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分别拨动使其振动。通过对比可以听出:
几次实验声音的高低不同;
同时观察发现:尺子振动的快慢不同。2.把回声口琴,去掉外壳,会看到一些
长短不同的钢片,吹奏时可以很清楚地听出声音高低的变化,也可以 判断出长弹簧片振动发声的音调低,短弹簧片振动发声的音调高。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越快,声音的越高。引入“频率”的概念,完成教材中的填空。
3.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其单位是,简称,符号是。
例:物体1s内振动20次,它的振动 就是20。
(二)用波形比较频率 用示波器比较波形。
1.将话筒的插头用两根带夹子的导线跟示波器连接并调整好。2.对着话筒敲击音叉,调节y轴增益就会出现波形。3.敲击两根不同频率的音叉,比较波形。
(三)探究弦乐器的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 1.用吉它演奏一段乐曲,引出弦乐器。让学生列举出见过的弦乐器。2.提出问题:弦乐器的音调与什么有关? 3.观察吉它,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4.音调的高低跟弦的粗细、长度、张紧程度有关。5.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6.进行实验,并用示波器比较波形。
结论:在弦的粗细、松紧相同时,弦越长音调越 ; 在、相同时,弦越紧音调越 ; 在、相同时,弦越细音调越。
(四)阅读“信息游览”,并思考下列问题: 1.人的发声频率和听觉频率范围是否一样?
2.为什么有时候在人没有任何感觉时,狗却能觉察出异常情况? 3.蜜蜂飞行时翅膀每分钟振动三、四百次,而蝴蝶飞行时翅膀每分 钟只振动5、6次,据此说明为什么我们能听到蜜蜂从我们身边 飞过,而听不到蝴蝶从身边飞过? 小结
1.音调及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2.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练习设计
1.什么是音调?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2.物体振动的快慢用什么表示?单位是什么?
3.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雨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 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探究。经过与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 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这些猜想,他们找来了一些琴弦,其规格分别如下表所示:
⑴为了验证猜想一,可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研究。⑵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⑶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有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请你填上该琴弦 的横截面积。
⑷随着实验的进行,小雨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 紧度有关。请你设计实验,验证这一猜想。4.如图所示为已调好的二胡上的内外两根弦,内弦比外弦粗。拉弓时,手指按在a处比按 在b处发声的音调低,这是由于 ;
由于。要使小提琴发声的响度增大的方法是。a.拉紧弦线 b.增加发声部分弦的长度
5.养蜂员为什么能根据蜜蜂的嗡嗡声判断它是正飞出去采蜜还是采蜜 归来?
2.3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响度、音色。
2.知道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了解响度的单位——分贝。3.了解不同响度和不同音色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差异。重、难点
教学重点: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响度与音调的区别以及怎样用波形区分声音的特征。器材准备 鼓、示波器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从感性上认识什么是响度:
让学生听一段音乐,然后调节音量旋钮,让学生感受声音强弱的变化。让一位同学先轻声说一句话,然后大声地说同一句话等等。提出问题:这些声音有没有区别?
二、新课教学(一)声音的强弱
1.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 2.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一:敲鼓(鼓上撒有纸屑)实验记录:①轻敲: ②重敲:
观察后思考:
⑴前后两次敲击时鼓发出的声音在响度上有什么区别? ⑵前后两次敲击时鼓面振动的幅度有什么区别? 实验二:张开嘴,小声喊“啊„„”,再大声喊“啊„„’’。
实验记录:①小声喊:声带振动幅度
②大声喊:声带振动幅度
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通过上面的活动可以 得出结论:声音的响度跟 有关。
3.人耳听到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请猜一猜:① ;②。
怎样验证猜想: 用波形比较振幅
用示波器将同一音叉发出的响度不同的声音显示出来,加以分析比较。4.响度又称音量或声量,是人耳对声音感觉的强弱。
在声学上人们通常用分贝作为单位来计算声音的强弱,其符号是db,分贝数越大,表示声音越强。
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常见声音的分贝。
①清晨鸟鸣 db;②人轻声对话是 db;③原子弹爆炸是 db。④一般人的理想声音环境是()
a.喜欢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 b.喜欢在30-40db的安静环境里
(二)声音的品质
1.欣赏一段器乐合奏曲,你能听出其中有哪几种乐器吗? 2.声音的品质叫做,又叫。
3.音色是由发声体的、以及 等因素决定的。4.乐音使人感到,有利身心。
响度、音调、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性叫做乐音的,我们正是 根据这些特性才能 不同声音的。思考题:
1.“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 来判断说话者。的 相同,但 却不同。
3.电子琴能模仿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在技术上要解决的关键是能模仿各种乐 器发出声音的()小结
1.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2.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练习设计
1.人耳感觉到声音的______叫响度,响度与_________和_______都有关系。2.“引吭高歌”与“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指的是_________,“女高音歌唱 家” 和“男低音歌唱家”中的“高”与“低”指的是__________。3.在敲鼓时,用力敲可以使鼓发出的声音 变大。
4.交响乐队中有各种管弦乐器,当我们听交响乐时,能够把这些乐器的声 音分辨出来,主要依据的是声音的()
5.如图a所示,伍实同学用示波器、钢锯条和台钳研究声音的响度。他将 钢锯条的下端夹紧在台钳上,上端用手扳动一下,使钢锯振动发声。实 验中,他进行了两次实验,第一次锯条发出的声音响,第二次锯条发出 则他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2.4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了解声音的研究对音乐及建筑的影响;
2.了解超声和次声在生活和现代技术中的应用。重、难点
教学重点:控制和减少恼人的噪声 器材准备 示波器等 教学过程
一、声音与音乐
播放一些不同风格的乐曲片段,如热烈奔放的《丹凤朝阳》、缠绵 凄凉的《苏武牧羊》、舒缓柔和的《月光曲》、如泣如诉的《二泉映月》 等,让学生从乐曲的旋律和节奏中感受到音乐的美,结合课文,让学生 了解声音与音乐的关系。
二、声音与建筑
介绍有关声音与古代建筑图片资料,介绍现代建筑中采用吸声材料、设置不同方向的反射板等方式,增强音响效果及所涉及到的声学知识。思考:
在秋游时,你站在大山之中大喊一声,能听到自己的声音多次再现,原因是。
三、听不见的声音
介绍超声和次声的有关资料,了解超声、次声的特点、应用以及次声 的危害等。
(1)人耳听到的声音频率是。(2)人听不见的声音有、。
四、控制和减少恼人的噪声 1.感受噪声:
课前收集或录制一些噪声,如:工厂里机器的轰鸣声、自由市场里 嘈杂的声音、电锯声、鞭炮声等。2.什么是噪声? 4.寻找减弱噪声的途径和方法。的传播声音→鼓膜振动听到声音,减弱方法:消声、吸声和隔声的方法控制和减少噪声。小结
1.乐音与噪声 2.超声和次声
3.控制、减弱噪声的途径与方法。练习设计
1.如右图所示,你见过这种装置吗?你从图中 得到什么信息?请查阅有关资料,判断是否 符合“环保”要求。
2.下列不属于噪声的是()a.音乐厅里演奏的轻音乐
b.在家里,几位同学旁若无人地引亢高歌 d.尖钉在铝板上划出的声音
3.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 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 距鞋盒的距离l。
通过实验得到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 序为__________。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 方案a响度较响较响弱 方案b距离l较长最长短
第三章 光和眼睛
一、课标要求
1.知道光是电磁波,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4.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二、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让学生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光速,探究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研究色彩的奥秘,了解这些知识在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
第一节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了解光的用途,感受光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初步认识光;然后进一步研究光:探究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如何传播。知道了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第二、三节探究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反射时的规律即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及平面镜成像规律。
第四至六节探究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折射时的规律,即折射规律。透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制成的光学元件,它的成像规律在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第七节了解眼睛、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等成像的基本原理。第八节揭开色彩的奥秘。颜色也是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的光学现象,学生对此有浓厚的兴趣。教学的重点:光的反射定律、折射规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的难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涉及到焦距、物距等概念以及成放大、缩小、实像、虚像的条件。
三、课时安排
本章共8节,第一节2课时,第二、三节3课时、第四至六节5课时,第七、八节3课时,全章小结与检测:2课时;共15课时。
3.1 光世界巡行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了解光的用途,知道光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知道光是电磁波。
2.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影子的形成等现象。3.知道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记住真空中的光速。重、难点
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难点:建立“光线”模型,并运用“光线”分析影子的成因等现象。器材准备
玻璃砖、光具座、带有小孔的屏、光屏、蜡烛、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构建
(一)阅读课本,了解光的作用: 1.闭上眼睛,体会黑暗; 2.光的作用:
(1)因为有光,才使我们能看到 ;
(2)太阳光能使 熔化,给我们带来温暖;(3)地球上花草树木在阳光下进行 才能生长;(4)利用光还可以产生电能等。
3.除了上述例子外,你还能举出一些光的其他用途吗?
4.光是什么?
(1)研究表明,光是一种。
(2)平常看到的光称为,不能引起视觉的光称为。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利用了不可见光的例子?
(二)观察•实验•思考
列举几例:。
2.探究光的传播
(1)提出问题:
观察课本图3—
7、3—8,回答这两幅图说明了什么? 光在空气中是沿 传播的。
你还知道哪些现象也能说明这一点,请举例说明。
。(2)猜想与假设:
猜一猜:光在水中和玻璃中还会是沿直线传播吗?将你的猜想写下来:。
(3)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①让光射入水中(添入少许牛奶或豆浆),观察它在水中的路线。②让光射入玻璃砖中,观察它在玻璃中的路线。(4)分析与论证,得出实验的结论:
光在水中是沿 传播的;光在玻璃中也是沿 传播的,所以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 传播的。
3.光线: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来形象化地表示光的传播 和,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4.光的传播的应用
(1)试一试:表演一下手影游戏。
(2)思考下列问题,把你的想法写下来。①影子的形成是因为。
②日食、月食是怎样形成的?
③ 医生在手术台做手术时,用“无影灯”照明,而不用普通照明灯作光
(3)练一练:
①在公路边植树,怎样用肉眼检查植下的小树是否在一条直线上?这种检 查方法的物理原理是什么?
②射击时为什么要做到缺口、准星、目标三点一线,才可以瞄准? ③ 讨论:光的直线传播还有哪些应用?请将你知道的写下来。
(四)光的传播速度 1.从课本中查阅:
(2)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十分接近的速度。(3)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在空气中的 ;(4)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在空气中的。2. 你知道吗?
(1)光每秒传播的距离,相当于绕地球的几周?
(2)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叫做1光年,1光年大约为多少km呢? 3.算一算,看谁算得快:
太阳光传到地球上的时间约为8min,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大约为 多少km? 4.练一练:
(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km/s。光在空气、水、玻璃 中传播时,光在 中传播的快。
(2)在天文学中,常用光年来表示天体间的距离,所以“光年”(填 是、不是)时间单位。
(3)物体运动速度的极限是光在 的光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 是研究物体 运动时的规律。
(五)学习制作针孔照相机。①探究小孔成像的原理:
实验器材:光具座、带有小孔的屏、光屏、蜡烛、火柴。实验步骤:
a、按图组装,观察光屏上有无像,像的大小、正倒。
b、改变蜡烛离小孔的距离,移动光屏位置,观察像的大小、正倒,像距 的变化。
实验记录:光屏上(填“能”或“不能”)成像;像比物体(填 “大”或“小”);像是(填“正立”或“倒立”);当蜡 烛离小孔的距离变大,像离小孔的距离,像变(填 “变大”或“变小”)。
实验结论: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小孔成像的特点是。小结
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记住真空中的光速。3.现象解释。练习设计
1.我们很难直接看到光的传播路径,在研究和描述光的传播路径时,分 别用到了哪些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2.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以“假如没有光”为 话题,写出2个场景:
⑴
; ⑵。
3.请通过社会调查或查阅资料了解:除了课本上提到的例子外,在生活中还 有哪些事例应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4.在学校运动会上,如果让你做百米赛跑的终点计时员,你如何准确记录起 跑的时间?说出你的理由。
5.操场边有一棵大树,一个晴朗的夏日里,王霞发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 隙,在地面上照射出许许多多的光斑,这些光斑尽管有的大,有的小,但 几乎都是圆形的。这是为什么呢?
王霞去请教老师。老师告诉她:这些光斑都和太阳的形状相似,是太 纸片中心扎一个小孔(直径约3mm),设法把它立在桌子上(如图所示),另拿一张白纸放在小孔后面,试一试能在后面的这张白纸上能看到蜡烛的 像吗?(实验时拉上窗帘,使室内的光线变暗。)
高中物理全套教案下 篇5
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1.2.1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2课时)
1.知识与技能:掌握画三视图的基本技能,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画出简单几何体、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1.2.2 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1.知识与技能:(1)掌握斜二测画法画水平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
(2)采用对比的方法了解在平行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与在中心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两种方法的各自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类比,利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空间想象力与直观感受,体会对比在学习中的作用,感受几何作图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值的直观图。
1.3.1 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
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柱、锥、台体的研究,掌握柱、锥、台的表面积的求法。
(2)能运用公式求解柱体、锥体和台体的表面积,并且熟悉台体与柱体和锥体之间的转换关系。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几何体的侧面展开过程,感知几何体的形状。(2)通过对照比较,理顺柱体、锥体、台体三者之间的面积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到几何体面积的求解过程,对自己空间思维能力的影响,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的计算;难点:锥体、台体表面积公式的推导。
1.3.1 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
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柱、锥、台体的研究,掌握柱、锥、台的体积的求法。
(2)能运用公式求解柱体、锥体和台体的体积,并且熟悉台体与柱体和锥体之间的转换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照比较,理顺柱体、锥体、台体三者之间的体积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到几何体体积的求解过程,对自己空间思维能力的影响,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的计算;难点:台体体积公式的推导。1.3.2 球的体积和表面积
1、知识与技能:了解球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能利用所学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与球有关的面积与体积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公式的应用,了解球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内接与外切关系中边长与半径的关系,并能利用它们的关系进行解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球的有关公式的应用,提高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增强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了解球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公式。难点:应用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2.1.1平面
1、知识与技能: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对平面进行描述;掌握平面的表示法及水平放置的直观图;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及作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对平面有了感性认识;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三维空间,增强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平面的概念及表示;
2、平面的基本性质:注意他们的条件、结论、作用、图形语言及符号语言。难点:平面基本性质的掌握与运用。
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1、知识与技能:了解空间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理解异面直线的概念、画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理解并掌握公理
4、等角定理。
2、过程与方法:师生的共同讨论与讲授法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不断归纳整理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掌握空间两直线关系的必要性,提高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异面直线的概念;公理4及等角定理。难点:异面直线定义的理解。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定义,熟记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会用平移转换法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2、过程与方法:借助正方体、长方体这一主要载体,以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形成过程,以及角的求解及其所蕴含的转化思想与化归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发现新知识的精神,渗透事物相互转化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 义观点。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定义、范围与计算。难点:空间平移点的选取及解题规范。
2.2.1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知识与技能:了解空间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借助已有知识,得出空间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培养空间问题平面化(降维)的思想,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空间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应用。难点:判定定理的应用,例题的证明。
2.2.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知识与技能:了解空间中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理解并掌握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借助已有知识,得出空间中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培养空间问题平面化(降维)的思想,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空间中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应用。难点:判定定理的应用,例题的证明。
2.2.3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1、知识与技能: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与类比,借助实物模型理解性质及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体会类比的作用;渗透等价转化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理解。难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证明及正确运用。
2.2.4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与类比,借助实物模型理解性质及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体会类比的作用,渗透等价转化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理解。难点:面面平行性质定理的证明及正确应用。
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1、知识与技能(1)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及判定定理、性质定理;(2)掌握判定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方法;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3)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使他们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基础上学会归纳、概括结论。
2、过程与方法(1)感受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的形成过程;(2)探究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会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程中获取新知。
二、教学重点、难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的探究。
三垂线定理
1、知识与技能:理解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证明,准确把握“空间三线”垂直关系的实质;掌握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三垂线定理的证明及应用,体会空间线线、线面垂直关系的转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和论证能力;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证明和初步应用。难点:三垂线定理中的垂直关系及证明过程。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定义,熟记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范围,会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2、过程与方法:借助正方体、长方体这一主要载体,以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形成过程,以及角的求解及其所蕴含的转化思想与化归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发现新知识的精神,渗透事物相互转化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定义、范围与计算。难点:角的寻找(垂线)。
二面角及其平面角
1、知识与技能:(1)正确理解和掌握“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及“直二面角”、“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概念;(2)掌握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其简单的应用;(3)学会“类比归纳”思想在数学问题解决上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让学生直观感知“二面角”概念的形成过程;(2)类比已学知识,归纳“二面角”的度量方法及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揭示概念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使学生理会教学存在于观实生活周围,从中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教学重点: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难点:如何度量二面角的大小。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1、知识与技能:(1)掌握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
(2)能运用判定定理、性质定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3)了解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间的相互联系。
2、过程与方法:从开放性的角度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推理证明”,培养学生空间概念、空间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判定定理、性质定理的证明及其应用。
立体几何复习
1、知识与技能:(1)掌握知识结构与联系,进一步巩固、深化所学知识;(2)通过对知识的梳理,提高学生的归纳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利用框图对本章知识进行系统的小结,直观、简明再现所学知识,化抽象为直观,易于识记,同时凸现数学知识的发展和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知识的整合、梳理,理会空间点、线、面间的位置关系及其互相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各知识点间的网络关系。难点:在空间如何实现平行关系、垂直关系、垂直与平行关系之间的转化。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 3.1.1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2、过程与方法:(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结合具体图形,探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2)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公式的推导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直线的倾斜角概念的引入学习和直线倾斜角与斜率关系的揭示,培养学生观察、探索能力,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数学交流与评价能力。(2)通过斜率概念的建立和斜率公式的推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树立辩证统一的观点,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简的数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斜率的概念,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难点:直线的斜率与它的倾斜角之间的关系。
3.1.2 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会运用条件判定两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两直线平行或垂直的条件,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以及数形结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两直线平行与垂直的位置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条件是重点,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难点:启发学生,把研究两条直线的平行或垂直问题,转化为研究两条直线的斜率的关系问题。
3.2.1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1、知识与技能(1)理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2)能正确利用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公式求直线方程。(3)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在已知直角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基础上,通过师生探讨,得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学生通过对比理解“截距”与“距离”的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使学生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2、难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的应用。
3.2.2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1、知识与技能:掌握直线方程的两点式和截距式的形式特点及适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在应用旧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获得到新的结论,并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分析、应用获得新知识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直线方程的两点式。难点:直线两点式推导过程的理解。
3.2.3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1、知识与技能(1)探索并掌握直线方程一般式的形式特征;(2)掌握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和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之间的互化的方法;(3)了解在直角坐标系中,平面上的直线与x、y的一次方程是一一对应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直角坐标系中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对应关系的探究,体会直线的一般式与平面上直线的关系,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重点: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和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之间互化的方法;难点:平面上的直线与x、y的一次方程的一一对应关系。
3.3.1 两直线的交点坐标 3.3.2 两点间的距离
1、知识与技能:(1)能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直线的交点坐标;(2)掌握直角坐标系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会用坐标法证明简单的几何问题。
2、过程和方法:(1)学习两直线交点坐标的求法,判断两直线位置的方法,归纳过定点的直线系方程;
(2)推导两点间距离公式,充分体会数形结合的优越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两直线交点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联系,从而认识事物之间的内的联系,能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重点:判断两直线是否相交,求交点坐标;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难点:两直线相交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应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解决几何问题。
3.3.3 3.3.4
点到直线的距离 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1、知识与技能:理解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2、过程与方法:探索点到直线距离公式,会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求解两平行线距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公式。难点: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第三章《直线与方程》小结与复习
1、知识与技能:(1)掌握知识结构与联系,进一步巩固、深化所学知识;(2)通过对知识的梳理,提高学生的归纳知识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对本章知识进行系统的小结,直观、简明再现所学知识,化抽象为直观,易于识记,同时凸现数学知识的发展和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知识的整合、梳理,理会直线的方程及其相互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各知识点间的网络关系。难点:利用直线方程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4.1.1 圆的标准方程
1、知识与技能:(1)掌握圆的标准方程,能根据圆心、半径写出圆的标准方程。(2)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标准方程。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用解析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思想,通过圆的标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重点:圆的标准方程难点:会根据不同的已知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标准方程。
4.1.2 圆的一般方程
1、知识与技能:(1)在掌握圆的标准方程的基础上,理解记忆圆的一般方程的代数特征,由圆的一般方程确定圆的圆心半径,掌握方程x2 + y2 + Dx + Ey + F = 0表示圆的条件。(2)能通过配方等手段,把圆的一般方程化为圆的标准方程,能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方程。(3)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方程x2 + y2 + Dx + Ey + F = 0表示圆的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激励学生创新,勇于探索。重点:圆的一般方程的代数特征,一般方程与标准方程间的互化,根据已知条件确定方程中的系数:D、E、F。难点:对圆的一般方程的认识、掌握和运用。
4.2.1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给定直线、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事例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经历利用点到直线距离来判断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过程,学会求弦长或圆的切线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图形,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
重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几何图形及其判断方法。难点:用坐标法判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4.2.2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1、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给定圆的方程,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2)掌握求圆的切线方程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探索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会求圆的切线的方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图形,理解并掌握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重点: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圆的切线方程的求法。难点:用坐标法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求圆的切线的方程。
4.2.3 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
1、知识与技能:(1)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几何性质;(2)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3)会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过程,体会用“数”解决“形”的问题的具体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图形,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
4.3 空间直角坐标系
1、知识与技能:掌握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会根据坐标找相应的点,会写一些简单几何体顶点的有关坐标,掌握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会应用距离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空间两点距离公式的推导,使学生初步意识到: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是解决空间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类比,迁移,化归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解析几何是用代数方法研究解决几何问题的一门数学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和对立统一思想的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探索的精神。
高中物理全套教案下 篇6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
2、了解西北地区的大致范围、自然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能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4、理解荒漠化发生的危害。
5、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过程与方法:
1、通过影视图片,引入说明沙尘暴的发生是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直接导致的结果。
2、读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成因,并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利用课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人地关系演变的过程,包括人类生产生活的类型和特点、人类活动对于荒漠化的影响、以及受此影响环境和资源的变化趋势和环境问题的产生。
4、通过以上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区域环境问题的危害描述、成因分析、治理说明的综合观念与能力,结合读图分析突出现代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充分认识区域环境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
二、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某一区域在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不合理开发产生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举一反三,培养和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思路:
[新课引入] 通过新闻影片沙尘暴,引入说明。沙尘暴的发生是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直接导致的结果。
[读图] 读沙尘暴对生活影响图,分析图中反映出的生态问题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强度越来越强。
[讲解] 荒漠化的含义:
荒漠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下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
土地的退化主要是指耕地、草地和林地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严重的甚至是让土地丧失生产能力。
阅读课本得出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涉及陕、甘、宁、青、新等省区。其中三江源、甘肃中部等地荒漠化现象尤其严重。使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
[读图分析]
1、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地形:位于第二级阶梯,海拔高,以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
气候:远离海洋,加上高达山系、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挡,导致北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稀少,干旱、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 河流:多为内流河和季节性河流,水量少
植被:植被稀疏,自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
[材料分析] 根据课本P37的课文“阅读”、“活动”等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分析; 探究:造成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原因:
1、气候干燥,2、大风频繁
3、植物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原因:
1、过度放牧
2、滥砍滥伐
3、过度开垦
4、水资源利用不当
5、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小结: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而消除和减弱人为因素是防治荒漠化的根本途径。
图片演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砍伐 使得我国沙尘暴的次数越来越多。图片演示: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出示荒漠化的定义。
荒漠化:包括风蚀和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涉及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
说明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
阅读课文p36探究:
2、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在此过程中,人类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同学分组活动总结: 自然原因:
地形——位于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带,坡度较大。
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
降水——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土壤——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被流水侵蚀。植被——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差。人为原因:
人类破坏了植被(营造宫殿、过度樵采、毁林开荒、轮荒、开矿等),加速了水土流失。在此过程中,人类扮演了“帮凶”的角色,且起主要作用。
探究:
3、有人说,“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其结果是土地荒漠化”。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说出你的理由。
正确。因为由于植被的破坏,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大大降低,因雨水和流水的冲刷和侵蚀作用,土地变薄甚至缺失,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和营养元素流失,使土壤贫瘠,不能生长植物,结果就是土地荒漠化。投影图片胡杨树的变化探究活动:
1、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土地面积为什么会扩大?
2、据了解,在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红色荒漠”(指我国南方地区土地退化后红壤等红色土层裸露的现象)。查阅资料,找出“红色荒漠”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省区)。其形成原因与新疆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原因有何异同?
红壤性状:红壤是我国亚热带湿润地区分布的地带性土壤,呈酸性,较贫瘠。“红色荒漠”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福建、广东等省。两者相同之处:都是植被破坏后导致的土地退化。
不同之处:“红色荒漠”是在湿润环境下,主要由流水侵蚀形成;而新疆荒漠化是在干旱环境下,主要为风力侵蚀形成。
前者人为原因主要是开山取石、毁林开荒,后者主要为过度樵采和水资源利用不当。
3、面对日益扩大的荒漠化,人类应从哪些方面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自觉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和保护天然植被;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等等。
[分析理解] 阅读P39课文,结合“阅读”理解荒漠化的危害。
目前,全世界2/3的国家和地区、1/4的陆地面积、近12亿的人口受荒漠化的危害,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的头号环境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面积267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8%。图文资料:古楼兰的消亡
大约距今三千多年前,欧州一个古老的种族在一次战争失败后,沿着欧亚大陆桥向中亚迁徙。来到了罗布泊,于是就在这里定居了下来,并建立了楼兰国。他们之中的另一支,在敦煌、玉门一带建立了大月氏国。在经历了被称为前所末有的繁荣和文明之后,楼兰国却神秘的消失了。被历史学家称为古楼兰文明发祥地的罗布泊,也在三十多年前彻底的干 3
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
涸了。古楼兰的突然消失,使造就了古楼兰文明的罗布人或称为楼兰人的他们,从此一直追寻着“阿布旦”的去处。他们放弃了古楼兰的废墟逆塔里木河而上,放弃了盐渍的罗布泊,逐水草而行,一代一代定居在被称为水草丰美的“阿不旦”的地方。思考:分析楼兰古城兴衰的原因?
兴:(1)塔里木河带来丰沛的水源(上游有大量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
(2)大片胡杨树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衰:楼兰的消失和罗布泊的干涸
(1)自然原因:深居内陆,降水少,温带荒漠广布,容易引起沙漠扩张。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导致植被破坏,水源减少;盲目垦荒,农业用水量加大,导致塔里木河流量锐减,大片胡杨树枯死;乱砍滥伐,砍伐胡杨树,毁林开荒。
二、荒漠化的危害
1、进一步恶化了生态环境,威胁基础设施。
2、为沙尘暴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使农牧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下降,引发饥荒,造成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4、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已经影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三、荒漠化的防治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6月17日)
1994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
1、防治荒漠化需要全球合作
2、防治荒漠化的基本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3、措施: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
4、我国的具体措施
针对我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荒漠化严的状况,1978年国家开始实施“三北” 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图文演示荒漠化的防治 阅读p40活动探究
(l)科尔沁草原的荒漠化,对周边地区会造成哪些影响?
使周边地区出现沙尘暴、扬沙、浮尘的天气增多,降低大气能见度,污染周边的地区环境,使周边地区气候发生改变,如光照减少等,严重影响周边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2)科尔沁草原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对治沙工作有哪些启示?
土地利用经历了放牧——垦殖——放牧——垦殖的过程,沙丘有三层土壤,说明它历史上曾有三次退耕还牧,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
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方式,宜农则农,宜牧则牧。
2、在我国西北荒漠化地区,应当怎样处理保护环境与脱贫致富的关系?
应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脱贫致富,要在保护环境
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 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
3、什么是“生态移民” ? “生态移民”是逃避自然,还是对自然的尊重?
当一个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其环境承载力时,就有可能出现种种环境问题,为了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应有计划地将一部分人口迁移到其他有接受能力的地区,这就是“生态移民”。
“生态移民”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是对自然的尊重。
总结:荒漠化问题已成为全球威胁人类生存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它既是一个生态与环境问题,也是一个社会与经济问题。面对荒漠化的威胁,防沙治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眼前的短暂经济利益驱动下的人类发展并不是长久之计,我们只有坚持走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获得经济、社会、环境的最优化发展。板书设计:
一、荒漠化的含义
1、气候、人类活动---土地退化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
1、气候干燥,2、大风频繁
3、植物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原因:
1、过度放牧
2、滥砍滥伐
3、过度开垦
4、水资源利用不当
5、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2、风蚀、水蚀、人类活动---土地退化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
二、荒漠化的危害
1、进一步恶化了生态环境,威胁基础设施。
2、为沙尘暴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使农牧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下降,引发饥荒,造成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4、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已经影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三、荒漠化的防治
1、防治荒漠化需要全球合作
2、防治荒漠化的基本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3、措施: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
高中物理全套教案下 篇7
1. 注重概念的理解。
物理学科的每一章节, 都离不开概念, 而物理学中最基本的也是概念。每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或者新的规律都会有相应的文字叙述。对于这些概念, 除了要知道它的定义、单位、标矢量外, 还要知道它的物理意义, 掌握其内涵和外延。有的学生认为学习物理不需要记概念, 只要会做题就行了, 其实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不用去死记硬背概念, 但是要完全掌握一个概念就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 所以不能表述出一个概念的定义就一定没有掌握好这个概念。因此, 对物理概念应该反复思考才能准确把握, 尤其是对于一些重要的、基础的、容易出错的概念更应该引起注意。
例如, 对于楞次定律的理解, 要特别注重“阻碍”一词的理解, 可通过举例、分析、归纳出:“增反减同、来拒去留”等规律, 以便于学生快速、准确地判断出感应电流的方向。
2. 明确规律的来源。
关于物理学中规律的学习, 主要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规律是如何得出的;规律的适用范围 (或条件) 是什么。
学习物理规律除了要掌握结论, 还要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例如, 在学习“自由落体和天体运动”时, 除了要知道自由下落的电梯内的物体和卫星上的物体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外, 还应该知道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自由下落的电梯内的物体的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完全一致, 而卫星上的物体的重力则完全用来提供它做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 所以这两种运动情况下的物体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再如, 静电屏蔽时, 内部的场强处处为零, 但是如何证明呢?静电屏蔽利用了静电平衡的原理。静电平衡是指在外电场的作用下, 导体中 (包括表面) 没有电荷的定向移动的状态, 处于静电平衡的导体的特点就是内部场强处处为零。根据这个思路, 把处于静电平衡的导体的内部挖空, 就变成了一个导体壳了, 壳内的场强仍处处为零, 这样导体壳就可以保护它所包围的区域了, 使这个区域不受外部电场的影响, 这种现象就叫做静电屏蔽。实际上这种被挖空的导体壳可以用金属网罩来代替。
学习物理规律时还要注意规律的适用范围 (或条件) , 如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是只有重力或者弹簧弹力做功;应用动能定理解题时要选择大地为参考系来计算动能和功;f=μN只适用于计算滑动摩擦力, 对静摩擦力往往不适用、库仑定律只适用于真空中静止点电荷之间静电力的计算等。
3. 明确实验原理, 亲自动手操作, 观察实验现象。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每一个规律或概念的得出几乎都伴随着一个或者几个小实验。所以学习物理时我们一定要注重实验的学习, 特别是课本上的实验, 包括演示实验和每一个学生实验。重视每一个实验所涉及的实验原理及方法, 有条件的情况下要亲自动手做一做, 例如, 在弹力的产生条件教学中, 区别弹性形变和非弹性形变时, 笔者每次都准备一个空饮料罐, 开始轻轻捏一下, 再松手让其恢复形变, 学生理解是弹性形变;然后使劲将其捏瘪, 学生在笑声中体会到是非弹性形变, 使得学生有着深刻的印象。
4. 精细阅读教材, 夯实基础知识。
无论是概念、规律还是实验方法, 都在教材中有详细的论述, 这是任何教学参考书都不可能代替的。所以在每一章学习之前, 学生都要认真阅读本章的教材, 通过阅读教材加深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学完之后也要认真阅读教材, 以巩固所学的知识。
5.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 把握课堂教学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 都必须注重课堂这一学习的主要环节。新课程最大的特点是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变“填鸭式”教学为“生本课堂”的教学。自从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推出“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以来, 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在所任教的高三 (5) 班和高三 (9) 班进行对比教学研究:在高三 (9) 班基本上任然采用传统的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 而在高三 (5) 班采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几乎每节课都让学生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讨论, 特别是作业和试卷评讲, 决不从第一题讲到最后一题, 而是先让学生自主订正、合作讨论, 对讨论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再进行评讲, 即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决定课堂教学的内容, 学生课堂主体不再是一句空话, 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使原本枯燥的高三复习课充满激烈的讨论, 充满期待, 学生敢于质疑, 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并在争论中解决相关问题。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 (5) 班57人中物理49人达到B等级以上, 达B率高达85.9%, 超过了高三 (9) 班 (68人50人达B等级, 达B率73.5%) 。
6. 课外学习。
课外学习是非常必要的。而课外学习的途径包括阅读适量的课外书籍, 报刊, 以及杂志。“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知识也是瞬息万变的。课外学习使学生开阔了视野, 丰富了知识, 而实践也告诉我们物理成绩优秀的同学, 无不例外地都是开展了有效地课外学习。这些学生往往从课外书籍中领略了别样的解题思路, 看得多了, 见识也就广了, 待到物理实战时, 自然下笔如有神了。
7. 注重解题方法的运用。
练习是对知识的进一步加深, 必要的练习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基础。学生在平时练习时务必做到沉稳, 扎实, 细心审题, 吃透解法。解题时学生要侧重常规方法, 淡化特殊技巧, 解决问题不是解题的目的, 而要注重题目所包含的方法。掌握一种解题方法, 除了做练习题外还要把功夫下到典型例题上。认真分析题目的特点, 为什么要这样想, 怎样想到这种方法, 从哪找到思路, 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 哪种方法比较好, 这种方法解决哪类问题比较方便……这样学生就会对这种解题方法有更深刻的理解, 做题的质量更胜过做题的数量。在做题时, 学生还要重视良好解题习惯的培养, 包括审题习惯、思维习惯与解题规范性的培养。
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探讨 篇8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工作;新课改;问题
一、现存于高中物理教学工作中的问题
1.教学观念落后
传授知识、解答疑惑是一名教师最基本的职责,同时也是最为传统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常常都是照本宣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多是题海战术、教学计划制订等。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还阻碍了自身教学工作的进步和创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教师就需对以往注重分数的教学理念进行革新,吸收新的教学观念,对学生的学习技能以及综合素质进行高度关注。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师就需在深入理解新课改思想的基础之上对自身教学观念进行转变。
2.角色定位不够明确
由于未对新课改的相关理念有深入认识,因而在高中物理教学工作中,一些教师就面临着角色定位不明确等问题,即没有和学生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互动,在教学课堂上未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一般而言,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多元性以及复杂性等特点,其心理特征以及学习需求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对不同的角色进行扮演,并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互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以及真实想法,最终使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但在当前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并未对自己的角色进行明确定位,无法达到新课改的标准。
3.教学气氛较差
在新课改的环境下,高中物理教师需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对学生情感价值的培养以及学习技巧的掌握进行高度关注。但在当前一部分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观念依旧较为落后,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还是以讲解为主,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另外,一些教师对新课改的内在理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他们仍旧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氛围就会过于死板、单调,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互动也越来越少,具有创新性、时代性的教学方法就无法在物理教学课堂中得到有效运用。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现存问题的解决措施
1.教师需对教学理念进行革新
学生是教学课堂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
者,即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与教师的引导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到物理知识点及其内在概念。一般而言,课堂教学的时间都较短,而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对教学效率进行提高就成了高中物理教师需重点思考的问题。所以,教师就需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对新课改的相关理念进行深入贯彻,革新自身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
2.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对新课改的相关理念进行分析可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已受到了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采取合理措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让他们拥有健康的身心素质以及思想情操。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以及创新性学习已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因而物理教师就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他们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积极发言。具体而言,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对物理理论知识点以及物理公式进行探究分析,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得出结论。运用这样的方法,学生既能对物理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其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有效调动。
3.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高中阶段的学生都有一定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就需从生活实际出发,在教学课堂上提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物理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变之前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对物理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即通过自主动手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难题进行有效解决。这样一来,物理课堂的趣味性就得到了提升,而学生也能从中获得成就感。
4.对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行运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工具已在教学工作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因而,在高中物理课堂上教师就需对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有效运用,依靠多媒体完成物理辅助教学,利
用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平台。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能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展,另一方面还能降低教师原有的教学负担,
进而提升教学效率。
5.完善教学评价制度
首先,物理教师需对高中物理的教学重点以及考试重点进行明确,使教学工作能符合新课改的内在要求。倘若教师只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关注,那么就极易让学生走上高分低能的道路。其次,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不仅应对学生的知识含量、学习技能进行评价,还需对其综合素养、情感价值进行关注。另外,在教学工作完成以后,还需有终结性评价。第三评价的方式也有很多种,即课堂表现评价、书面考试评价、实践活动评价等。最后,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进行互评以及自我评价。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不仅给高中物理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还使物理教学课堂面临着新的挑战。当前高中物理教学工作是存在诸多问题的,而为了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有效解决,物理教师就需从实际情况出发对现存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从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工具运用以及教学评价体系完善等方面着手推进高中物理教学课堂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甲澜.浅谈高中物理教学[J].电子世界,2013.
[2]吴彦彰.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探讨[J].无线互联科技,2014.
【高中物理全套教案下】推荐阅读:
高中物理选修31全套08-30
情境创设下高中物理08-04
教学过程下的高中物理07-27
高中物理试讲教案10-18
高中物理教案重力11-14
高中物理《重力势能》教案07-02
高中物理实验教案集08-07
高中物理 《功和能》教案11-08
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反思09-14
高中物理重力势能教案设计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