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全套教案教案(通用7篇)
初中物理全套教案教案 篇1
初中物理说课稿全套 初中音乐教案说课稿全套_
图文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初中音乐教案说课稿全套_图文”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
第13册曲目
第一单元七子之歌
七子之歌--澳门
东方之珠
《1997天地人》交响曲
鼓浪屿之波
第二单元天山之春
青春舞曲
咯什的春天
乌夏克木卡姆斯坦间奏曲
褐色的鹅
新疆之春
第三单元欧洲风情
桑塔·露琪亚
伏尔加船夫曲
伦敦德里小调 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
第四单元行进中的歌
当兵的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婚礼进行曲
葬礼进行曲
拉德茨基进行曲
第五单元金色乐章
夜曲
二泉映月
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如歌的行板
第六单元银屏乐声
雪绒花
冰山上的雪莲
我心永恒
悍牛与牧童 第14册曲目表
第一单元难忘岁月
游击队歌
四渡赤水出奇兵
保卫黄河(合唱)
保卫黄河(钢琴协奏曲)
第二单元非洲的灵感
咿唷嘞啦
阿伊亚-非洲的灵感
寻找朋友
非洲民间乐曲片段
第三单元长江两岸
采茶舞曲
龙船调
十送红军
欢乐歌
茉莉花
第四单元
乐海泛舟
摇篮曲
鳟鱼(第四乐章)
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
第五单元轻歌曼舞
难忘今宵
雷鸣电闪波尔卡
蓝色的探戈
第六单元春之声
渴望春天
春天来了
春晓 第15册曲目表
第一单元让世界充满爱
让世界充满爱
祭献之舞
我们同属一个世界
第二单元雪域高原
走进西藏(女声独唱)
阿玛勒俄(女声独唱)
正月十五那一天(女童独唱)
阿姐鼓(女声独唱)改为黄孩子
第三单元梨园金曲
唱脸谱(童声齐唱)
智斗(三人对唱)
包龙头打坐在开封府(京剧花脸唱腔)
都有一颗洪亮的心(京剧与乐队)
浑身是胆雄赳赳(唢呐与乐队)
第四单元音诗音画
美丽的村庄(童声合唱)
在中亚西亚草原上(交响曲)嘎达梅林(交响曲)
图画展览会(交响曲)
第五单元椰风海韵
我的祖家是歌乡(合唱)
五指山歌(童声合唱)
雨打芭蕉(器乐曲:广东音乐)
八骏马(器乐曲:福建南音)
第六单元松梅傲雪
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演唱)
卜算子 咏梅(旦角唱腔)
梅花三弄(古琴)
梅花三弄(编钟与乐队
初中物理全套教案教案 篇2
一、熟悉新课标要求是关键点
“教案”是备给教师的, “学案”是备给学生的。从“教案”走向“学案”, 必须把教学重心由教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用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的“学案”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 增强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最基本的要求, 也是教材编写和教学的依据, 更是“教案”设计和“学案”设计的重要依据。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 其本质是教学重心由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 必须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 教师在熟悉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结合教材制定出教学目标。
如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学习目标可设计为:
(1) 通过实验观察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2) 会分析推导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周期公式, 能说出它们与哪些因素有关;
(3) 能用学过的知识分析、计算有关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受力、运动问题;
(4) 能描述回旋加速器的工作原理。
可以看出, 我们进行“学案”设计的首要是依据课标, 要用课标来导航, 深刻领悟高中物理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和相应的“内容标准”, 并贯穿和渗透到教学活动中, 形成对学习知识的明确指导和促进。
二、深入了解学生是重点
“教案”以教师为中心, “学案”以学生为中心。从“教案”走向“学案”,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生活环境;要知道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还要从特性中找出班级学生的共性, 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只有这样, 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设计“学案”, 如在学习“用理论分析推导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周期公式, 能说出它们与哪些因素有关”时, 可这样来设计: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 其轨道半径r和周期T为多大?一带电量为q, 质量为m, 速度为v的带电粒子垂直进入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 其半径r和周期T为多大?
1. 分析
(1) 电子受到怎样的力的作用?这个力和电子的速度的关系是怎样的?
(2) 洛伦兹力对电子的运动有什么作用?
(3) 有没有其它力作用使电子离开与磁场方向垂直的平面?
(4) 洛伦兹力做功吗?
结论:当带电粒子的初速度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时, 电子受到垂直于速度方向的洛伦兹力的作用, 洛伦兹力只能改变速度的, 不能改变速度的。
因此, 洛伦兹力对粒子___, 不能改变粒子的能量。洛伦兹力对带电粒子的作用正好起到了___力的作用。所以, 当带电粒子的初速度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时, 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___。
2. 推导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周期公式
问题1:什么力给带电粒子做圆周运动提供向心力?
问题2:向心力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问题3: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和周期公式是什么?
在“学案”设计中, 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考虑: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支撑新知识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还缺乏哪些知识和经验?是否具备了新知识学习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对哪些物理知识能够自己学会?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知识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 在学习中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三、认真收集信息、广泛利用资源是着力点
物理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物理课程目标实现的所有因素与条件的总和。包括物理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有利于实现物理课程目标,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如在“加速度”的教学中, 给学生引入一段阅读材料“生活中的加速度”, 学生通过阅读知道:猎豹的爆发力很强 (加速度很大) , 人们在购买汽车时常会考虑汽车的加速度等等, 这些生活中的描述, 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学案”教学就是要根据学习目标创设情景、设置台阶, 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独立看书、自学、思考、探究, 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条件和明确的学习任务, 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次数、思考深度得到加强, 具有目标明确、方法优秀、易操作、效果好的特点。
“学案”设计虽然立足于课本, 但教师也要从电视、互联网、报刊、图书馆等寻找大量教材之外的教学素材。家庭、学校、社会都有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物理问题, 如新型电器中的物理原理, 公共交通设施、交通工具等某些新装置的物理原理。把物理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强化实践意识,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 科学合理地设计“学案”, 落实“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达标训练”的教学模式, 是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根本转变的有效途径, 引导学生去“思考”, 让学生有所见, 有所思, 有所得。
四、物理思想与方法的融合是创新点
物理思想是指自始至终贯穿整个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及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物理课堂对学生而言, 收获的不仅仅是物理知识, 更重要的是物理思想与物理方法。所以, 在“学案”设计时就要立足于物理思想与物理方法的融合, 使学生得到最大的收获。如天体运动论的发展及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过程中, 几乎囊括了物理学的思想和研究方法。
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时, 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 (1) 什么是万有引力?并举出实例。 (2) 万有引力定律怎样反映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其数学表达式如何?请注明每个符号的单位和物理意义。 (3) 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4) 你认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有何深远意义?在教师设问中,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 在增强学生的科学表达能力的同时, 让学生体会到, 物理学许多重大理论的发现, 不是简单的实验总结, 它需要直觉和想像力、大胆的猜想和假设, 再引入合理的模型、深刻的洞察力、严谨的数学处理和逻辑思维, 常常是一个充满曲折和艰辛的过程。了解科学家“提出猜想———理论推导———实验检验”的科学研究方法, 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过程, 得到科学研究的启蒙, 达到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目的。
初中物理全套教案教案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导学教案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066
《物理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必须从传统教学的讲授式转化为启发式和探究式等。强调教师对教学实施过程的把握和调控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过程既不被束缚,又不偏离既定的教学目标。基于这个要求,各地教师想了很多办法,如:针对学生个体编写学案或写导学案;针对教师个体方面精心设计教学,努力在课堂上实现精彩讲演,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想方设法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实践《物理课程标准》的方法就是把学案、导学案、教学设计(教案)等有机地结合起来,重新组合“导学教案”,这样既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使用中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教师的授课目标与意图,让学生的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又可使教师了解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克服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增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下面,笔者就谈谈对“导学教案”设计的点滴体会。
一、充分体现“导学教案”中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第一,将教学设计中的基本环节与导学案中的基本环节结合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教学设计(即教案)只能让学生听到教师自己心灵的声音,而体现不出学生心灵的呼唤,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忽略了学生的自身发展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究性与主动性。
第二,把教案与导学案组合起来的“导学教案”,能全面引导学生学习,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主动地去阅读教材、主动参加实践、分析论证,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感悟知识的本质,理解知识的精髓,真正做到动手动脑学物理,一步步引导学生从不会学到会学,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三,根据新课标把“教材”再度开发,多样化灵活地呈现课时内容,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转化到学生层面,就是要解决“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如何实现自身发展”的问题。
最后,教师要学会在教学中引导,在引导中积累。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法指导中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填写个人的体会,从而解决“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问题;转化到学生的层面,就是要解决“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如何实现自身发展”的问题。
例如:在“导学教案”的两侧分别设计“学习流程”和“学法指导”,怎么样的过程就用怎么样的方法。如学习目标就要求学生根据目标阅读教材,完成课前预习的练习(以填空题为主),做到“读一读、划一划、填一填”。因此,“导学教案”要面向全体学生,能引导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让每个学生都能体现一定的成功,学生在课前预习中的练习应以课本的内容为主,主要检查学生课前是否看了书;课堂学习中的练习是检查学生通过预习所获得知识的落实,做到精选、精讲、精练,只有这样,“导学教案”才能发挥出它的魅力,才能顺利完成教和学的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充分体现“导学案”的特点
“导学案”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方案,能最大限度地为师生“互动——探究”提供课堂时空,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而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角色。具体特点用“第十五章第3节串联和并联”来说明:
1. 通过“温故知新”引导学生进行旧课复习并预习新课
如温故:(1)电流的形成,(2)电流的方向,(3)电路的构成,(4)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等。
知新:①什么是串联电路,在实际中有哪些?②什么是并联电路,在实际中有哪些?③画出常用电路元件符号等。
通过学生自主钻研教材,并完成“课前预习”中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又是看了教材就能够完成的。这样,学生内心中便会有一种收获的喜悦,并对自己的自学能力表示认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2. 课堂学习,着重指向学习目标,设计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开展问题探究、合作学习活动。如:(1)串联电路的组成,并归纳总结。(2)并联电路的组成,并归纳总结。完成探究后建立“相关链接”,进行课堂训练。及时确认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总之,“导学案”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学、自问、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体现出教学重心由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的根本性转变。
三、充分体现学生与教师参与的全过程
“导学教案”是以纸质的形式印发给学生,受课堂时间的限制,每节课为8K纸的一面,教师以它为教案,把课程标准的精神贯彻到每一次课堂中去,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知识的不同层次的要求。同时,学生以它为导学案,使学生对学习活动有更完整的认识,更加清楚教师的授课目标、意图,以达到引领学生阅读、思考、交流、表达的效果,更便于学生课后的总结与反思。
学生与教师互动参与的过程如下:
“导学教案”提前一天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导学教案上的要求,开展课前预习。上课时教师以检查作为引入,并组织学生交流课前预习的情况,给予简要的总结、恰当的评价。另外,了解学生对新课学习的认知基础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更具针对性地突出重难点。对于教案,教师课前认真编写,课堂认真落实,课后总结提高,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教学过程及时反思,为下一次课提供更好的指导,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其对学习的兴趣。
但由于“导学教案”的容量小,缺乏形象、直观、动态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与其他教学手段相结合,如挂图、多媒体、录像、实验仪器等,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教师应把“课改”的新理念、新方式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做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启发者。
参考文献:
[1] 朱铁成.中学物理教学案例研究与分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2] 詹玉华.如何教好新课程下的物理[J].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09(35).
[3] 孙忠武.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新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初中物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初中物理全套教案教案 篇4
教 案(女生推铅球3)
第周 总第 课
****年**月**日主教材
女生侧向滑步推铅球
辅教材
男生乒乓球和篮球目
标
5、学生明确超越器械的含义和最后用力的时机。
6、60%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滑步与最后用力的衔接无停顿,并能做出左腿支撑和快速出手的动作。
7、学生能根据所学过的技术动作进行自我练习。同学之间能做到互帮互学。
8、学生侧向滑步推铅球练习20~25次。内容
教
学
步
骤
重点 难点
帮 助 与 保 护开始
6、体育委员带领班级在铅球投掷区集队并检查和汇报人数。
7、师生相互问好。
8、宣布本堂课的教学内容。
9、检查服装是不是符合上课要求。
10、安排见习生。
要求每个学生一切行动听指挥,并且相互提醒,不违反纪律,准备
一、慢跑、学生由体育委员带领绕操场慢跑一圈。
七、徒手操
1、扩胸运动
2、肩绕环运动
3、腹背运动
4、体侧运动
5、弓箭步运动
6、侧压腿运动
7、跳跃运动
8、各关节运动
慢跑要求纪律好,动作放松,但不能随便。
做操尽量幅度要大,让身体充分活动,以便防止在练习时身体受伤,另外也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所授的内容。基本
一、安排男女生活动内容(女生推铅球、男生乒乓球和篮球)
二、女生复习上堂课的原地正面推铅球的动作4~6次
八、女生学习徒手侧向滑步
九、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听讲,深刻领会动作要领,以便在自己练习中能够较好地完成动作。
十、学生每个动作完成4~6次
十一、学生在做动作时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如下:(1)
在滑步结束后出现动作停顿(2)
在出手时屈髋
(3)
身体东倒西歪,作用力不是向前,而是偏离了方向。
(4)
手腕没有向前拔球,造成球向前没有速度。(5)
左脚没有良好的支撑,身体重心懒在下面。
侧向滑步的动作要领:
(11)
身体侧向对着投掷方向,(以左手投掷为例)右手握球,右手要抬起,持球顶在锁骨窝处。左手放在额前自然弯曲。
(12)
右脚适当弯曲,左脚也弯曲靠在右脚旁边,身体的重心在右脚。
(13)
身体的重心往后倒,到一定程度也就是右脚已经支撑不住时,左脚向身体的左后方突然快速伸脚,同时右脚也快速蹬地,促使身体重心也快速向前移动。
(14)
在右脚蹬地的同时,右髋积极向前向右前送,向身体成一个强有力的背弓。
(15)
左脚强有力的支撑,使身体始终处在最高点。(16)
右肩积极向前顶,形成良好的超越器械。(17)
在右肩向前顶的同时,由肩带动上臂,再有上臂带动小臂积极向前推。
(18)
在球将要离手的一刹那,手腕积极前伸,用手指拔球,加快球的速度,(19)
出手角度约(35~38度)
(20)
球出手后,双脚立即缓冲,防止犯规。结束
1、全体同学集队,教师讲解本堂课任务完成的情况,特别是对比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并积极鼓励,希望全体同学向他们学习。
2、师生相互问好
初中物理全套教案教案 篇5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高一地理必修1全套教案”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C.内蒙古高原
D.青藏高原
12.下列选项中,描述该地区景观的是()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会当岭绝顶,一览众山小
C.山在两岸走,人在画中游
D.一片孤城万仞山
13.形成喀斯特地貌的最主要岩石有()
A.石灰岩
B.花岗岩
C.白云岩
D.石英砂岩
14.岩石的透水性取决于()
A.岩石的硬度
B.岩石的结构与区域构造
C.岩石的酸碱度
D.岩石的空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
15.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
A.峰林
B.石笋
C.石柱
D.落水洞
16下列自然景观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是()
A.壶口瀑布
B.桂林山水
C.路南石林
D.黄山群峰
17.有利于桂林“山水”形成的自然条件是()
A.桂林地处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全年降水丰富
B.桂林地区石灰岩广布,岩性纯
C.桂林地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少
D.桂林地区地形相对较平坦
18.桂林山水是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桂林气候条件有利于生物生长,为喀斯特地貌形成创造了条件
B.桂林地区山地多平地少,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C.桂林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十分丰富,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D.桂林地区的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不利于水的下渗
二、综合题
19.读图3-3-2,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的溶洞是由于石灰岩受到含有的流
水的 作用而形成的,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图中a是
,b是
,c是
。它们是由于
作用而形成的。其形成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为。
(3)图中地貌形态主要在我国
、(省或自治区)分布非常普遍。
(4)写出你所知道的如图景观的著名旅游景点名称两个:、。
20.图3-3-3是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示地形分布在我国
(地形区),该地形区属于
气候,气候特点是。
(2)图中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
,形成该地貌的最主要岩石是
(3)图中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相互作用的结果。
21.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徐霞客在考察了广西、贵州、云南后,对这一带发育的峰林地貌作了总结:“峭峰离立,分行竞颖”,“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他还指出这“磅礴数千里”的岩溶地貌,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各省有各省的特点:广西之山的特点是“有纯石者,有间石者,各自分行独挺,不相混杂”;云南之山,“皆土峰缭绕,间有缨石,亦十不一、二,故环洼为多”;贵州之山,“则界于二者之间,独以逼耸见奇”。又说:云南之山,“惟多土,故多雍流成海,而流多浑浊”;广西“惟石,故多穿穴之流,而水悉澄清”;至贵州则“界于二者之间”。
——选自《徐霞客游记导读》
(1)徐霞客为代人,著名的
(2)比《徐霞客游记》更早记载溶洞的著作包括成书于战国年间的《道元的《
》等。
(3)西南地区岩溶地貌发育的主要自然条件是什么?
(4)文中“雍流成海”的“海”是指“流多浑浊”的原因是文中“穿穴之流”是指。
22.读图3-3-5回答下列各题。
(1)黄果树瀑布位于A的位置,此地区的地形特点是,气候特点是。
(2)从成因看,黄果树瀑布主要由
(内力或外力)作用形成,具体表现为受 作用的结果。我国还有哪些著名的瀑布景观,请举2个例子。
(3)“桂林山水”位于图中
处(填字母),属于
(省区)。它是
地貌的典型景观。唐韩愈有“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概括其特色。应如何欣赏“桂林山水”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4)你能用所学过的化学知识解释“桂林山水”的石灰岩的“岩溶”原因吗?(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第四单元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
第一部分 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资源的特征
2.以土地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通过认识自然资源数量的奶限性和利用的发展性,使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懂得利用自然资源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教学重点 ①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 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①自然资源的特征 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材分析
一、认识自然资源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篇6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3.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题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3.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4.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难点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2.比较两种“低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本质区别。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人口问题
历
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 人口增长过快 史 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 轨 增长减缓阶段—— 人口增长缓慢 迹 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
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教学后记: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过程与方法
1.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3.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人口迁移是人类经常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人口迁移流向(迁出国家,地区,迁入国家、地区)。3.人口迁移的原因。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原因。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人口迁移地图或动画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3、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4、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5、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效应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
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 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
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 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 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
教学后记: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认识到人口剧增给予自然环境极大的压力,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及环境人口容量两重性——相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2)能力目标
1、结合“木桶效应”原理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对“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的三种观点提出依据并进行小组辩论,交流自己的观点,学会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和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态度,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特别要理性地看待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2、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念,逐步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形成科学的人口观。(1)教学重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2)教学难点
1、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的区别。
2、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教学准备】 示意图、文字资料
一、环境承载力
1、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
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 最主要因素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
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4、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俄人口数量。——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对整个世界来说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教学后记: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城市外部形态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地域结构之间的关系。3.掌握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调查和研究,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能够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城市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难点: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三个指标
解决方法:讲述、分析判断、举例说明、多媒体辅助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城市形态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5、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3、影响因素:
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
历史文化(北京市)、种族宗教(黑人区)、建筑设计(欧洲中世纪城市绕教堂布局)、自然条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 教学后记: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的等级、服务功能和服务范围的概念,了解我国不同等级城市的划分依据,理解影响城市规模的因素。
2、了解城市等级体系的概念,理解不同城市等级在空间上的组合特点及与服务范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查找本省及本市地图,找出学生生活的市及镇的名称,对比分析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现实生活的案例,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
重点: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的差异;城市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 难点:理解不等级城市服务范范围的差异
解决方法:读图分析比较法 调查研究法 案例分析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 大城市——50-100万人口 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 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
2、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3、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论:
(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
(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教学后记:
第三节 城市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图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阅读城市化的阶段图,掌握基本读图技巧,并能够运用图来分析城市化处于不同阶段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探究家乡城市化的特点、预测家乡的发展动态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 重点:
1、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成因
2、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并解释其成因。难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解决方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案例论证法、读图分析法、主题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什么是城市化
1、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城市化的标志:
①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②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③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
(1)推力:哪些是的人群里开向村的因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
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2)拉力: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
捷。
4、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5、城市化的意义: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渐趋同。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4、郊区城市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
逆城市化:由于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生活质量下降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的表现: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对水循环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2)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
4、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教学后记: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培养学生分析案例及读图能力,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合理进行农业选择。
(2)根据本地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学习,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和热爱科学的兴趣。(2)通过对乡土地理与抽象理论的结合,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
重点: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难点: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评价选择农业区位。解决方法:知识讲授、案例分析、问题探究与讨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的生产特点:地域性、周期性、季节性
2、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3、泰国美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澳大利亚牧场
4、影响农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农业地域:在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标志:统一农业地域内,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特点。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特点
教学后记: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分析影响水稻分布的因素分析区位因素之间的关系,认识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差别,理解区位因素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季风水田形成的区位,分析水稻种植区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学会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人地和谐的观念 理解科技对农业的重要影响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
重点:
1、利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学习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2、对比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难点:
1、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形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
2、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解决方法:发现法教学,案例教学法,对比教学
一、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分布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东南亚热带雨林区
2、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
3、季风区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成因及发展措施
二、商品谷物农业
1、商品谷物农业: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
2、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4、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美国农业四次革命:机械化、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经营管理革命。
5、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
6、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几方面特点: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高;交通运输便利;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
7、美国中部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
素。教学后记:
、季风水田农业与商品谷物农业的异同 造成两者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条件和气候因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区位条件和发展措施;(2)掌握乳畜业的形成、产品,分析其区位条件。
2、能力目标:
(1)结合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案例,掌握分析大牧 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和主要特点的分析思路和方法;(2)以西欧乳畜业为例,总结分析乳畜业的区位条件的思 路和分析内容。
3、情感目标:
(1)借鉴国外大牧场放牧业的经验,促进我国西北地区畜牧业的发展;(2)借鉴西欧乳畜业的经验,因地制宜发展我国的乳畜业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
重点:1.案例说明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特点
2.读图分析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运用资料归纳乳畜业的特点。
难点:对比分析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媒体课件、图片
解决方法:案例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比较分析法 【教学准备】多
一、大牧场放牧业、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区位优势:
发展措施:
二、乳畜业
1牧业的区别
、西欧乳畜业形成因素
2、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
章末总结
1、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2、各农业地域类型
1.2.过程与方法
1.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联系实际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利用图表,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
力。2.结合实际分析工业的区位选择,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分析环境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工业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想。2.通过结合家乡的实例分析,了解当地工业发展的区位优势,树立热爱家乡、为家乡服务的信念。【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
重点: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选择;
难点:判断影响某个工厂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合理布局 解决方法: 案例分析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本节课的有关资料
第1节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工业是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物质生产部门。
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1、根据工业的概念推论工业的分类
2、工业的区位选择
3、区位因素:
对自然界依赖较少,原料动力——充足、劳动力——廉价、地租——便宜、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二、工业区位的选择
1、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
平提高
求变化 宝钢的区位选择
社会生产力发展原料、动力、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 科技水区位因素发展变化市场、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增强 市场需信息的通达度成为工业区位选择的新因素
2、鞍钢和
3、科技进步的影响
原料、燃料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 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 信息通达性对工业区位影响增强
4、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
5、环境因素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6、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教学后记:
第2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初步学会分析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利与弊。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能具体分析某一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核心工业部门以及各工业部门之间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的原因;结合案例教学,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分类,并尝试对某一工业区域内在联系进行综合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对家乡工业发展的对比分析过程中,培养热爱家乡,积极为家乡发展作出贡献的情感和意识,由工业地域的形成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
重点:工业地域的形成 难点:工业联系和集聚现象
解决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准备】插图、地图册
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是工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
① 生产工序上的联系(纺织厂和印刷厂之间的工业联系)② 空间利用上的关系(我国许多地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工业)
2、工业集聚
3、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一是老工业区的发展趋于饱和状态,使新建企业不得不迁出老工业区;二是由生产联系的工业企业之
间的分散现象,是为了充分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而形成的。
2、教学后记:
第3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投入到角色扮演中完成自己的任务,并从中巩固工业区位因素的相关知识,学会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2.了解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在区位选择上的差异及主导因素。能提出对工业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二、过程与方法
1.从探究学习、角色扮演和课堂展示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工业区位分析的方法。2.掌握从同一类型工业区间的区位因素对比分析过度到不同类型间对比分析的方法,加强信息提取和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典型的工业区的相关地理知识,提高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在学习中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
2.激发学生对挖掘地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认识到地理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提高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难点: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决方法:比较归纳法 知识迁移应用 案例分析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传统工业区
1、传统工业
2、传统工业区特点:时间早;结构重;区位优;规模大;经历久
3、德国鲁尔工业区
(1)区位优势:便捷的水陆交通(欧洲中部陆上交通十字路口)、丰富的煤炭资源;水源充足;利铁矿区较近;
广阔的消费市场;市场体制健全。
(2)衰落的原因: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老工业区发展趋于饱和状态;环境问
题严重;新技术革命冲击(根本原因)
(3)综合整治: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环境。
1、“新工业”两种典型形式:
①新发展起来一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意大利东北部、中部
②以高新技术为龙头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德国南部、美国的“硅谷”、日本“硅岛”(九洲岛)
3、时间新、地区新、形式新、部门新
4、意大利新工业区的发展条件
5、新工业区特点: 小——以中小企业为主;
轻——以轻工业为主,生产成本低廉、工业考究、质地优良、款式新颖的新工业产品 同——集中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
专——生产高度专业化,企业仅从事单一专业化生产
散——企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实行家庭包工形式,生产过程分散。
6、工业小区: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力
7、温州乡镇企业
(1)与意大利新工业区发展相同之处:中小企业、轻工业、资本集中程度低、工业多分散在小城镇(2)与意大利新工业区发展不同之处:没形成生产——销售——信息网络系统以及企业间良好的协作关系(3)建议:调整不合理的产品结构;扩大企业规模;引进新设备、新的管理方法、冰箱品牌经济过渡
8、高技术工业的主要特点:
① 小噢内工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较大比例 ② 增长速度比传统工业快得多,并且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较短 ③ 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提高 ④ 产品面向世界
9、刺激“硅谷”迅速发展的区位因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地中海气候气候宜人,交通便捷,全世界的人才
高地,市场文件,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10、工业生产与分布的发展变化 教学后记: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对比认识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掌握根据需要选择合适交通运输方式的技能,懂得交通运输网 合理布局的重要性,并能够理解分析交通运输网布局的影响区位因素。
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设置情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综合比较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后选 择最合适的运输方式,综合分析影响交通的区位因素后得出交通运输的合理布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需要并结合实际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反映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人生态度;根据阳泉本地 实例理解交通运输的区位因素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 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各类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交通运输网布局受各方面区位因素的综合影响。难点:具体的案例分析涉及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影响布局的因素。解决方法:案例分析法 合作与探究 对比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2、交通运输方式不仅日益网络化(电和线交织)而且朝着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发展。
二、交通运输布局
3、交通运输网中的电和现实交通运输发生的基本要素。
4、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自然因素(地貌、气候、水文条件)、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根本原因)、技术因素(根本
保证)
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一、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沿交通干线扩展、基本不变或萎缩
2、株洲是典型的“火车拉来的城市”
3、日本著名的科学筑波市,一条长达9千米的中轴路,决定了城市南北狭长的带状形态。
4、浙江嘉兴市沿运河和铁路扩展的特点,说明了嘉兴市的城市形态,随着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而变化。
二、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1、地势起伏——运输线稀少——运输方式单一——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商业网那个很难伸展到哪里——商业
网点明显小于平原
2、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 区位要求:便捷的交通,大量的消费人口 区位原则:交通最有原则
区位选择:市区环路边缘,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交通优、人流涌、物流丰、便集散、多网点 教学后记:
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教学目标】 ⑴知识和技能
①掌握聚落、聚落空间形态、商业网点等基本概念;
②掌握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影响的原理和具体案例; ③举一反三,学会用掌握的原理和案例去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⑵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案例,掌握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②通过小组讨论探究,让学生锻炼自学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进一步强化地理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这一观点; ②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关注乡土地理的热情。【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掌握知识的技能。解决方法:案例分析法 合作与探究 对比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复习5.1节重要内容导入新课。
分析图5.5和图5.6,引导学生得出交通对城市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一、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交通干线对聚落空间形态影响
多沿交通干线(铁路、公路、河道等)扩展,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如,“火车拉来的城市”——株洲市。
城市南北狭长的带状形态——如筑波市。2.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
⑴主要交通线的变化和发展,会引起该地区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如:浙江省嘉兴市的城市形态,是随着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而变化的。⑵交通线的衰落也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例:扬州、济宁等运河城市发展的历史。案例
2、通过这个案例,应掌握以下问题
了解嘉兴城在不同时期,其“聚落空间形态沿交通线扩展”的状况,真正理解嘉兴聚落形态的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学以至用的能力和综合分析和探究的能力。
二、交通运输布局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1.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
从教材84页图5.8及图5.9可看出:山区商业网点密度要少于平原地区。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交通运输的影响至关重要。
原因分析:山区地势起伏,交通运输线路稀少,交通运输方式单一,因此,商品流通,尤其是区际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商业网很难伸展到那里。2.对商业网点分布位置的影响。
⑴布局原则: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
原因:一般而言,商业网点的位置要求有便捷的交通,这样才能吸引大量的购物者。⑵布局位置: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在大城市中,往往形成多个商业中心。这些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布局,与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密切相关(图5.10)。案例3通过这个案例,应注意了解以下问题
北京的商业中心分布和变化大致分三个阶段:钟鼓楼市场、三足鼎立格局形成、环路沿线商业中心出现。相对应的交通变化,钟鼓楼市场衰退与大运河运输地位衰落、运输方式的变化密切相关,后两个阶段与 城市交通干线形态变化紧密联系。3.交通线路的改变与集镇的繁荣或衰落。
有的集镇因位于河道航运的终点而商业繁盛;当险滩被清除,航道向前延伸时,集镇的这种集散转运地位随之消失,商业逐渐衰落。
例如:陕西省勉县的长林镇完全退化为单纯的居民点。
【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交通布局变化带来的对聚落形态的影响和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请同学们将今天所学的知识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能对本地区的交通发展带来的变化有所了解,为今后家乡发展献计献策。【作业设计】(1)课后活动第2题(2)精析精练55---56页 教学后记: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过程;(2)掌握现代人地关系的发展进程;
(3)了解现代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初步认识其演变的条件、原因,学会分析不同人地关系思想指导下人类活 动产生的后果。
2、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深入讨论,对比归纳;
(2)认真阅读教材图及补充资料,归纳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掌握归纳法的运用;(3)查阅资料,了解不同人地关系思想的代表人物及论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果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
难点:人地关系的实质。
解决方法:材料分析法、读图分析法、比较联系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二、直面环境问题
初中物理全套教案教案 篇7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活动教学 教案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74-01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注重活动教案的设计,这不但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要求,而且也是保障思想品德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分析初中思想品德活动教学教案设计的策略,对于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1.初中思想品德活动教学教案设计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活动是围绕学生展开的,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对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教案的时候,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不但要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理解能力进行教学活动设计,而且需要让学生参与到活动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创造性。
例如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设计《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的教学教案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设计中,认真听取学生创造性的设计意见,围绕着学生熟悉的QQ、微信和陌陌等网络交往平台和软件,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教案。
活动主题设计:班级调查——“你在享受健康网络吗?”
教学活动环节:
环节1:针对初中生沉迷网络游戏,容易受到网络暴力和网络色情不利影响等问题,让学生互动交流,讨论“你应该怎样避免沉迷网络游戏,不受到网络暴力与色情的影响?”
讨论的结果总结:①合理安排学习和网络游戏时间,遵守正常的作息时间;②坚持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遇到事情需要冷静对待,不满目模仿网络暴力行为;③不浏览网络色情网站,不观看色情图片,不随便接受陌生人的网络邀请,不加入发布黄色信息和图片的QQ群、陌陌群和微信群。
环节2:对于网络谣言和恶搞事件等问题的看法。
讨论问题:
(1)如果你是网络谣言的受害者,你希望网友应该怎么做?
讨论结果总结:①希望网友了解事实真相,不以讹传讹,不随意进行人身攻击;②希望网友不要进行人肉搜索,不要将事情扩大化,避免对受害者造成更大的伤害;③希望网友可以尽快淡化此事,不要总是抓住事情不放,让事情热度尽快冷取下来。
(2)如果遇到恶搞事件,你会主动参与其中吗?
讨论结果总结:①如果不存在主观恶意行为,参与一下也无妨,网络就是娱乐大众;②如果对恶搞主角造成了不利影响,不会主动参与其中;③平静心看待恶搞事件,不跟风参与,也不刻意回避。
(3)你认为健康的网络环境应该是什么样?
讨论结果总结:①可以畅所欲言,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②没有不良信息和网络暴力,可以放心共享资源;③可以自由的浏览网页,进行网络交易;④可以任意宣泄自己的情感,不会受到人身攻击和伤害。
2.初中思想品德活动教学教案设计需要注重开放性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而关注社会问题是将理论联系生活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教案的时候,需要注重教案设计的开放性。一方面,既要注重教案设计的灵活性,让学生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为教学提提供丰富的资源,又要注重教案设计的有效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让学生从分析问题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3.初中思想品德活动教学教案设计需要体现趣味性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容理论性内容较多,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很容易使课堂教学陷入枯燥无味的境地,学生也会对课堂教学活动失去兴趣。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设计活动教学教案的时候,需要体现其趣味性,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设计《感受法律的尊严》教学教案时,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模拟法庭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法官、原告、被告、书记员、原告律师、被告律师和书记员等,借鉴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围绕案例进行法律知识的运用,这样既可以增加教案设计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将法律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在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认识到活动教学教案设计的重要性,坚持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注重教案设计的开放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孙刘华.在活动中感悟与提升——初中思想品德活动教学的探索[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03:13-16.
[2]葛军春. 初中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教案的设计[J]. 新课程(上),2014,09:88-89.
【初中物理全套教案教案】推荐阅读:
初中物理教案教案05-20
初中物理电能教案10-23
衔接班教案初中物理07-09
初中物理教案九年级11-27
高中物理全套教案下08-28
初中物理变阻器教案08-28
初中物理分子热运动教案05-19
初中物理教案《串联电路电压》10-09
初中物理微课教案11-13
初中初三物理教案有哪些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