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微课教案(通用8篇)
初中物理微课教案 篇1
微课在初中物理中的应用研究
教育技术学2班
梁小凤
20112215012052
摘要:初中物理知识概念性强,较抽象,有的实验在课堂上较难实现,而且费时较多,因此大多数老师都是直接讲述,缺少实验验证,学生理解起来较难,微课是指以短小的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对某一知识点进行讲解,因此把物理知识结合实验通过微课的形式向学生传达,可以弥补课堂上老师缺乏实验验证的不足,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讲解。本研究以声音的产生为例设计一门微课程,体会微课在初中物理学科中的应用。
关键词:微课
初中物理
一、微课的定义
微课(Micro-lecture)概念最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 David M.Penrose 于 2008 年提出。在国内,最早提出“微课”概念并进一步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进行推广的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认为:“微课是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在维基百科中,将“微课”界定为:“微课(Micro-lecture)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利于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方式呈现的实际教学内容。”而百度百科中,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是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在 2013 年举行的“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官方文件中,将“微课”界定为:“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二、微课的特征
从微课的发展与实践来看,微课具有区别于传统教学的突出特征。1.微课要“微”
微课之所以称为“微”课,是因为它具有知识点小,授课时间短的特点。微课只围绕一个小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并将其录制成教学视频短片。整个微课只为解决一个核心问题,没有过多的铺垫和渲染,使得重点突出、短小精悍,非常有利于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现今社会,生活速度加快,导致文化快餐化,很少有人能耐得住性子去看一两个小时的课程。微课视频的时间一般限制在 10 分钟以内(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限制在 20 分钟以内),适合人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适应碎片化学习。2.微课还是“课”
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但不是只包含课程讲解的视频,而是一个完整的课程学习资源环境。在微课的教学资源中,不但要包含教学视频和教学设计,还应提供教学演示课件、讲义、教学案例素材,以及课后微练习和微练习的素材等教与学的资源。这样,既可以提供给学习者进行泛在学习,可以提供给教师进行共享和研究。同时还应该在实践中提供反馈渠道,使学习者可以将自己实际遇到的问题,以及产生的疑惑和进一步的需求反馈给教师。这样不但能够促进学习,还可以进一步推动课程教学的改进。
3.微课以“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
在线学习(Online Learning)是一种通过互联网工具来学习或训练的方式。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是一种跨越地域限制,利用现代通讯终端,如手机、PDA 等设备(通常不包括具备无线上网功能的笔记本电脑)进行远程学习的方式。移动学习相较于在线学习,更加着重于利用触控输入的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而不是利用键盘、鼠标输入的笔记本电脑或台式计算机。微课的制作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微课的发布利用移动互联网,因而可以保障学习者进行在线学习,以及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的可能。4.微课要系列化
微课不是单独孤立存在的,而是要成为系列化课程,即根据统一的课程主旨,将微课构建成为“微课程”。因而在微课的设计之初就要从课程体系的全局观点来考虑,将课程包含的内容划分为若干边界清晰、离散而又具有一定耦合性的知识点。再按照知识点间的联系,让这些微课有机结合。为了达到学习目的,还要围绕每个知识点和其相关知识点设计微练习,进行微评价。再根据评价与反馈,为学习者提供进一步的学习建议,方便学习者在指导下自主选择学习途径,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微课在初中物理中应用的优势
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而初中物理是物理学习的基础,较为注重概念的学习理解,中学物理课要教给我们很多物理虽和物理规律,这些知识概念性强,有的还很抽象,而在传统的课堂中,由于受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教师往往把概念或知识点给学生陈述一遍,缺乏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学生很难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为了将物理规律简单、明了、准确地表达出来,常常需要借助很多特殊的方式,比如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但受时空的限制,教师不可能把每个小小的概念都用实验演示的方法展示给学生,学生如果没听懂,老师也没有时间再为学生演示第二遍。如果把抽象的物理知识结合场景演示通过微课的形式向学生传达,学生可以用几分钟的时间去学习一个知识点,而且这个过程更加直观具体,如果没有听懂,还可以返回去再听第二遍,不受时空的限制。
四、声音的产生微课设计与分析
声音的产生是初中物理的第一张第二节的内容,这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开端,培养兴趣的起点,更是培养学生用实验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如何去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的至关重要的一课。因此,这次选用声音的产生这个知识点作为案例,设计一节微课,看看微课在物理学科中的具体应用。
(一)教学目的 本次课程的目的是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知道日常生活中的声音都是怎样产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提问——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物理学习过程,培养学科性思维,为以后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设计思路
本次课程主要以问题的形式展开,通过提问的方式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的思路跟上老师的教学进程,然后重点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明白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接着总结我们这次探究问题的过程,教给学生方法和思维。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课后思考,巩固所学内容。
(三)微课教学设计 1.教学课件的设计
教学课件以PPT为载体,采用图片与文字结合的综合型课件,力求简单明了,按照“提问——猜想——验证——结论”的思路分为四个板块,使得教学过程循序渐进,清晰明了。2.教学实验设计
这次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怎样通过实验表现物体发出声音时产生了振动成为了实验的关键。因此实验设计通过容易产生形变的物体与发声的物体接触产生形变来表现发声物体的振动,具体实验设计如下:
2.1音叉发声振动
在音叉没有发声的时候,拿它与水接触,水很平静;然后用小锤敲击音叉,音叉发出声音的同时再与水接触,可以看到平静的水向四面溅起。前后对比,说明音叉发出声音的时候产生了振动。
2.2铜锣发声振动
用一根细线挂一个乒乓球,并把线拴在支架上,在乒乓球下面放一面铜锣,铜锣不发声时,接触(不要用力)乒乓球,乒乓球静止不动,然后敲击铜锣,铜锣发声的同时接触乒乓球,乒乓球动起来,说明铜锣发出声音的时候产生了振动。2.3鼓发声产生振动
在一面鼓上放一些绿豆,当鼓不发声时,绿豆在鼓面上静止不动,当敲击鼓是,鼓发出了声音,鼓面上的绿豆也随着乱跳起来,说明鼓在发声的时候,产生了振动。
2.4吉他发声时琴弦在振动
一把吉他,我们不动它的时候,它没有发出声音,当我们拨动琴弦的时候,吉他发出了声音,这时候我们看见琴弦在振动。2.5音箱发声时在振动
在一个音箱上用一个纸盘装一些绿豆,音箱不发声时,纸盘里的绿豆静止不动,当播放音乐时,纸盘里的绿豆跳动起来。说明音箱发声时产生了振动。
(四)教学方法设计
此次课程通过讲授法和实验演示法相结合的方法向学生展示声音产生的原理,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领悟学习物理的过程和思维。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由音乐“森林狂想曲”中的一小段导入课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引发学生的思考 3.启发:让学生用手轻轻触摸自己的喉咙声带的地方,然后说一句话,感受喉咙有什么变化
4.猜想:由刚才的启发提出猜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5.验证:带领学生一起操作已经设计好的五个实验,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过程中的变化
6.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7.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物理探究的过程为“提出问题——猜想——验证——得出结论”
五、总结
将微课应用初中物理必将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的新方式。微课短小精悍、利于移动学习,学生可以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而在课堂上,教师如果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某个知识点,而又不想费时费力的去准备素材和实验,同样可以通过微课视频向学生展示实验过程,体会学习过程。相信微课在物理学科中将会有更好的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任兴燕,微课教学初探,北京宣武红旗大学学报,2014(1)
吴铁飞,浅析物理实验微课的设计与制作,科技视界
初中物理微课教案 篇2
近几年, 通讯技术与网络技术发展十分迅猛, 网络已经走入了千家万户, 很多的农村连接上了互联网, 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对网络的接受程度进一步加深。在这种情况下, “微课”逐渐被大众所熟知。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教师都在努力学习利用微课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以初中物理学习为例, 微课是有一些与教学相关的视频组成, 它的主要内容可以是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材料, 也可以是教师设计的课件及教学设计、测试等。这些内容的设置目的就是让学生巩固知识, 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有了微课, 教师在教学过程就能够为学生创设一种主体明确的教学环境。纵观这几年的微课使用情况, 我们的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教学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因此, 微课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 它的发展状况也是很乐观的。
一、微课在物理教学中的特点和作用
由于微课的时间比较短, 因此有人将微课称为片段课, 也有人称为微课例。初中物理教学对于微课的利用通常采用视频的形式, 这样做的优点是能够缩短教学时间, 给学生留下更多时间和空间去吸收和消化知识。并且, 这种方法与学生的学习特点相符, 教师在设置微课时间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习习惯来确定。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每节课的时间为45分钟, 由于微课的时间较短, 因此, 它所承载的教学内容与我们平常的课堂教学要少很多, 但是, 它的内容往往是我教学中的重点问题, 这样就能够让问题更加突出, 使学生轻松抓住重点, 直击教学难点, 这与教师的教学目的也是相符合的, 因为我们将微课运用到物理教学中就是想要以它的独特功能来展现教学的重难点, 使教学主题体现得更加明确、准确, 促使教学环节更加简化和流畅。微课中的内容能够为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供很大的便利, 并且, 这种教学方式较为简单, 有很多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因此, 也有人将它称为微课堂。
微课视频涵盖了目前所有常见的视频格式, 如rmvb, mv, mp4等, 容量只有几十兆, 播放起来也非常流畅, 便于教师和学生观摩、学习, 并且它可以在多种移动电子设备上保存, 为移动学习提供了基础。在物理微课中, 教学内容的主题和重点的界定非常明确, 学生学起来一目了然, 没有太多的赘述与干扰, 它的指向性也是极为明确的, 能够为学生更好地解释疑难, 使知识点的传达更加轻松、顺畅。微课教学是将各个教学片断串联起来作为一条主线, 将素材和课件等教学中的必要元素作为教学资源。每个单元都有结合教学内容所设定的主题, 并围绕主题形成了囊括多种类型、有着鲜明的特点、组织结构非常严谨的资源, 这些资源主题让学生的学习环境更加真实, 教学效率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有效利用微课进行教学实践的措施
(一) 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和规划, 为学生创设物理学习的良好平台
为了让初中物理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实施微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结合本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一个关于微课教学的完整规划。当教师确定了具体的方案时, 就要利用一系列的约定条款来对规划进行约束,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微课体系, 让物理教学的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 避免无序开发对教学资源带来的破坏。
教师对微课的规划要将新课程对初中物理教学的要求考虑到其中,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可用因素, 对教材进行准确把握, 学会有效地利用教材。笔者认为, 在确立知识体系时, 教材的编写人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情况, 为教师的教学安排提供方便, 大力支持教师对于教材的开发, 让微课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的良好平台, 促进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 开发微课教学, 增加微课的交流与应用
在微课教学中, 我们要从细微处入手, 抓住微课的特性, 从一些简单易见的事情为出发, 让学生的知识学习与他们的生活相差不远, 更容易接受。初中阶段是学生物理学习的启蒙阶段, 在这个阶段, 我们应该把教学的重心放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培养他们的物理学习能力上, 这样才能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物理学习基础, 使学生能够利用物理的思维去看待世界, 利用物理的思路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学生物理思维的培养, 并对我们的微课教学进行开发, 让微课教学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微课的交流应用中, 我们应该结合物理教学实验和教学内容, 将物理知识融入微课, 通过评价、展播等方式进行交流和共享, 并定期组织教师对微课资源库进行学习和观摩, 反思自己的教学, 推动初中物理区域网和本研究区的教学实践模式, 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保障学生的学习成果。微课的开发工作非常复杂, 建设模式同城面向老师本人以及项目开发单位结构, 所以, 在区域性资源建设中, 我们必须努力做好培训与宣传工作。
初中物理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 经常会通过试验的方法来验证或得出结论, 即知识点。实验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其中的规律, 进而加深对结论的记忆。因此, 在物理微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除了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足够的支持和保障外, 还要注意对他们的思考习惯以及探索、创新意识方面的培养, 增强他们在学习上的主动性, 进而无形中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使得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提高。
初中物理“微课”教学的策略措施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 ; 微课教学 ; 教学策略 ; 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085-02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的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初中物理是理科的显著代表学科,虽然初中阶段的教学注重基础性,但整个课程的内容仍然包含大量的知识点,其中不乏大量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如果将微课教学引入到初中物理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整个物理教学实际的难点将会被有效的凸显出来,进而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把握将会更加的准确,物理教学的内容也将得到更好的充实。所以,在现阶段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师要积极的对微课教学的策略措施进行探究,以借助最新的教学方法不断的提升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而再优化课程教学的同时不断的促进初中物理教学效果的提升。
1.借助网络微课资源与初中物理教学重点的结合,强化物理教学的实际效果
现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资源的丰富化,初中物理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可以获得的教學资源越来越多,教学的便利性为微课教学与初中物理课程教学的结合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因此在初中物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先根据教学中的知识点来寻找相关的微课资源,进而尝试将微课教学逐步的引入到课程的教学中来,以为初中物理教学补充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而为课程教学方法的优化以及教学效果的强化提供更充足的动力。
以《机械运动》这一章节知识教学为例,教师就可以根据教材中运动的快慢以及运动平均速度的测算等教学重点为学生寻找相关的微课资源。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为学生讲解基本的学习内容,并重点讲解课程中应用类的知识点。而在基础教学完成后,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播放运动快慢以及运动速度测算的微课资源,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不断的巩固课程学习的内容,并通过其他教师的教学观点再次的进行知识的有效理解。在这一基础上,学生能够对运动速度测算的有效方法进行深入的掌握,并在原有基础上不断的补充速度测算的有效方法,进而学生知识实际运用的能力以及应试的能力都能获得有效的提升,整个课程教学的效果也能够得到强化。
2.结合教材教学难点适度录制微课视频,充实课程备课的实际内容
初中物理课程教学虽然十分注重基础性,但是由于物理课程实际的特点,课程教学中难免存在比较多的教学难点,如果教师根据自己的备课内容在课堂上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的确能够深度的理解这些难点知识。但如果教师能够在备课阶段利用课外充足的时间来详细的琢磨难点教学的方法,精细化整个教学的工作,并自己录制微课教学视频,则初中物理课程教学中,难点教学最佳内容就能够借助微课教学来展现出来,进而教学的时间得到了缩减,教学的效果以及效率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以《光现象》这一章节中成像规律的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如果在课堂与学生逐步的推导成像的基本原理,然后再细致的进行自我总结,则整个教学时间将会被大大的消耗,而课程教学的效果也会因为课程长时间低效率的讲解而被削弱。因此教师在备课阶段就可以细致化整个推导教学的内容,并将课程总结的内容以高效率的讲解方式进行微课的录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案例分析等知识探究工作,让学生了解在物距、相距差异化的条件下,了解成像的基本规律,而实际的教学内容总结以及知识点的概括,教师就可以借助自己的微课内容来向学生进行展示。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知识探究学习得到了时间上的保障,而知识的总结也可以通过微课的高效学习与记录来获得,整个课程探究教学内容得到了丰富,而教学的效果也能够获得合理的维持。
3.录制物理实验微视频,以视频指导优化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实验是物理知识探究与运用的最佳方法,但是在现阶段初中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先期缺乏必要的指导以及物理实验经验的缺乏,物理实验教学工作开展的秩序往往非常的混乱,实验教学的效果也很难被体现出来。所以教师在这一背景下,也可以借助微课教学的方法,将自己的实验步骤录制下来,然后通过动态的讲解先为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指导以及物理实验注意点的讲解,进而让学生能够对物理实验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对于物理实验有了初步的了解,整个物理实验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也有了很好的前提保障。
4.借助现有的微课资源尝试课程巩固教学,保障初中物理课程教学效果的持续
微课教学的有效性往往体现在最优教学方法的保存与重复利用,如果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利用好微课教学,则在课程复习与巩固阶段,教师仍然可以借助微课视频,让学生重新回顾课程知识重点难点的教学过程,进而以这种学习回顾的方式再次对相关知识进行理解与记忆。在这种方法下,课程教学得以重现,物理教学的效果也能够得到维持。
初中微课教学与物理课程教学工作的结合可以有效的提升物理课程重点、难点教学的效率,进而为初中物理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最佳的保障。现阶段,初中物理教师要借助网络微课资源的补充、自身教学视频的录制、实验教学的视频化以及微课复习的措施来不断的促进微课教学的高效运用,进而促使在新课程标准下物理教学工作能够不断的获得进步,以为物理教学效果的达标以及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最佳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李峰.初中物理“微课”教学的特点及改进措施[J].文理导航(中旬),2014,11:42.
初中地理微课地图方向的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判读不同地图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判读不图地图的方向,建立起学生读懂地图的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地图的方向判读 【教学难点】:经纬网地图方向的判读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能不能通过学校的平面地图上来描述学校的食堂楼位于教学楼的什么方向呢?想要正确的判断地理事物的方向我们必须要学习地图的另为一个重要的要素 ——方向
【讲解新课】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地图,(插入ppt)在这个地图中我们能够看到有一个方向标,这种有方向标的地图,我们要依据方向标来确定方向,方向标的箭头指示正北方 【活动】完成学习卡第一题
【讲解新课】下面我们再来看这样的一张地图,(插入ppt)在这个地图中我们没有看到方向标而是看到有经纬网,这样的地图我们怎样来确定方向呢?前面的章节我们了解到了经纬线是可以指示方向的,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所以有经纬网的地图了我们要根据经纬线指示的方向来确定该地图的方向。【活动】完成学习卡第二题
【难点知识的处理】注意如果经纬网是倾斜时候的处理 【新课讲解】如果同学们拿到的地图既没有方向表也没有经纬网,就像我们现在看到这幅地图,(插入ppt)我们怎样来确定方向呢?在这种情况下呢,我们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插入ppt)进一步我们可以确定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活动】完成学习卡第三题
【总结】地图方向的判读,我们就讲完了。我们来小结一下刚才讲的知识点 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箭头指示正北方。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来定方向
初中物理内能教案 篇5
一、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学过程
导入 方案一:创设情境
1827年的一天,布朗把花粉放入水中。然后取出一滴这种悬浊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花粉小颗粒在水中像着了魔似地不停地运动,得很快,不会停下来。这些小颗粒实际上是由上万个分子组成的分子团,的撞击而受力不平衡,从而表现出无规则的运动。
这就是著名的布朗运动,你知道布朗运动说明了什么吗?
方案二:
引导学生思考:用我们肉眼是看不到的。讨论得出:分子体积小而数量多。
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分子的运动情况。
推进
一、扩散现象
演示实验1 问题:能不能闻到香味?为什么?
演示实验2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
说明二氧化氮气体分子到了上面空瓶中,分子是运动的。这个颠倒放置时不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因为二氧化氮密度大,在重力作用
讲述: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请你试着举出几个例子?到医院闻到消毒液味;烧菜时有香味传出;到花园里会闻到花香?? 提出问题:气体可以发生扩散,那么液体和固体是否可以发生扩散呢?
演示实验3: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冷水。用滴管先向冷水、再向热水中分别注入两滴红墨水。
观察并思考:装热水的烧杯很快变红了说明了什么?扩散现象与什么因素有关? 结论: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小组讨论:讨论“想想议议”中三个问题,1.以上几个实验是否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2.分子的运动快慢跟温度有关系吗?3.对分子的运动你能做出哪些推测?
得出结论: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1 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二、分子间的作用力
拿一个铅块,用力拉,为什么拉不断?用力捏,为什么捏不扁?
演示实验4: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块铅就会结合起来,教师在下面逐个加挂钩码,挂很多个都不能把它们分开。
观察并思考: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结论: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教师分析:分子间的引力使得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所以,用力拉铅块时,分子间的引力使得铅块拉不断;用力捏时,由于斥力的存在而捏不扁。
类比:让学生取一根弹簧,感受拉和压时作用于手的力。然后教师拿两个乒乓球,中间放一根弹簧,告诉学生用这个模型来比拟两个连着的分子,教师操作,让学生来回答。当弹簧拉长,分子间的距离增大,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当弹簧压缩,分子间的距离缩小,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弹簧不用力时,引力=斥力。
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课堂小结
2.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板书设计
一、分子热运动? 分子热运动??分子之间的引力?分子间的作用分子之间的斥力扩散现象――――――→温度快慢影响因素X| k |B| 1.c|O |m 教学目标
2(或放出)热量,使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内能改变。
4 教学过程
导入
如图做实验,可得到现象:水沸腾后塞子飞出去,试管口出现白
想知道原因吗?那就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种能——内能。X|k | B| 1.c |O |m 方案二:玩具回力汽车运动,其动能是从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而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动能从何而来?原来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能量来源于燃料燃烧释放的内能。那么,什么是内能?从而引入新课。
推进
一、内能
1.内能:教师出示挂图:展示运动员头顶足球图片和分子运动图片(如图所示)。
它是否还具有动能
和势能呢?
讨论得出:对于每个分子来说,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动能也越大。xKb 1.C om 演示并分析:两分子间存在
类比机械能定义,得出内能的定义及单位。
内能: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
是焦耳(J)。
2.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出示挂图:冰山和铁水图片
(如图所示)。
那冰山有内能吗?物体的内能大小跟哪些因素(1)(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引导学生类比影响机械能的因素讨论得出:
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一个确定的物体,分子总数是固定的,其内能大小由温度和体积决定;如果物体不确定,那么其内能大小由质量、温度、体积、种类来决定。
总结:X k B 1.c o m
根据前面物体内能跟温度有关,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让学生知道改变物体内能可以采取两种途径:做功和热传递。(2)列举事例,分析解释。除了上面的实验外,教师还应让学生讨论列举生活中的有关事例,并进行分析解释。有了感性认识不代表就有了深刻理解,还需要进行分析,使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用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主要介绍用热传递的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进行。这里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1)认识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各自的特点。,学生在小学科学多媒体投影或板书等形式展示传导、对流和辐射的定义:①传导——导;②对流——靠液体或者气体的流动来传递热的——热由物体向外发射出去叫做辐射。
教师引导学生汇报总结三种方式的相同点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物体并不运动,对流是靠物体(液体或气体)(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热传利用每位学生的生活经验例,还要指出热从哪里传到哪里,是通过哪种方式传递的。要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高温物体增加理解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或者是内能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转移给低温部分。会为后面理解热量概念打下基础,有助于学生进一
课堂小结
2 3 4
二、内能
? ? 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1.克服摩擦力做功,内能增大??做功?2.外界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3.物体对外界做功,内能减小??定义热传递??热量:传递内能的多少?
三、比热容
教学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教学过程
导入 x 夏天,岸上的沙子被晒得很烫,而海水却很凉,推进
一、探究物质的吸、放热性能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设计和实验操作的难度较大,需要注意及时指导和协助学生,得到较(1)提出问题
从生活中学生已经意识到不同物质的吸、这里还要把这个比较笼统的问题描述为明确具体的可验证的物理问题。教师可以予以引导:如果上面两幅图中都是水或都(如水和砂子)如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等、不同物质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实验技术条件予以控制和测量,为下面设计实验提供了基础。
分析与论证
在质量相等、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不相等,水吸收的热量比砂子吸收的热量多
二、比热容但教师要引领学生解析其中的关键词及其含义。如为什么1 ℃”,这是因为比热容是以热量来定义的,而热量跟物体比热容是初中物理出现的唯一一个由两个以上物理量来定义的 要求学生知道水的比热容最大,会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特点解释有关现象。这里可以设计学生讨论交流活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常用热水来取暖?汽车中为什么用水来做冷却剂?这些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应先让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然后汇报辨析,教师梳理总结。对于水的比热容较大,教师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明确其两方面的含义:质量相同、升高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吸收的热量多,所以用来作发动机的冷却剂;质量相同、降低的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放出的热量多,所以冬季常用热水来取暖。
三、热量的计算
展示问题1:①1 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很容易即可得出:吸收的热量Q1=4.2×103 J。
展示问题2:2 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w W w.x K b 1.c o M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2=2×4.2×103 J=8.4×103 J。
展示问题3:2 kg水温度升高50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3=50×8.4×103 J=4.2×105 J。
展示问题4: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其质量、温度变化、比热容成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得出:物体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成正比,与升高的温度成正比,与物质的比热容成正比,计算公式:Q吸=cm(t-t0)。
学生自己推导得出:物体放出热量计算公式:Q放=cm(t0-t)。
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回顾一个完整的探究应包括哪些过程。2.比热容的概念、单位及物理意义。
3.Q吸=cm(t-t0)。
4.Q放=cm(t0-t)。板书设计
三、比热容
课后练习题目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每题4分,共32分)1.(2013〃郴州中考)()A.B.0 C.新 课 标 第 一 网
D.【解析】选A。本题综合考查温度、内能和内能改变方法的知识。同一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内能越大,A项正确;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有内能,B项错误;内能的大小不但与物体的温度有关,还与物体的质量有关,C项错误;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内能,D项错误。故选A。
2.(2014〃南京市鼓楼区期末)下列过程中,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A.汽油机的压缩冲程
B.水蒸气顶起水壶盖的过程X k B 1.c o m C.小孩沿滑梯下滑的过程
D.流星在大气层中穿行的过程
【解析】选B转化为汽油和空气的内能,A转化为壶盖的机械能,B对;,机械能转化为内能,C,是摩擦生热,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D 3.(2013〃郴州中考),正在研制大功率液()A.较小的密度 B.较大的比热容
C.D.较低的沸点
【解析】,燃料的热值越大,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越多,故选C。
4.(2014〃成都七中阶段考)如图是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过程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1时刻物体内能为零
B.t2、t3时刻物体内能相等
C.物质固态时的比热容比液态的比热容小
D.t1时刻物体分子动能比t2时刻大
【解析】选Ct1时刻物体
温度为零,A错误。t1、t2、t3时刻温度相同,所以内能增
加;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t1、t2时刻温度不变,故分子运动
快慢不变,分子动能不变项错误。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所以液态比固态的比热容大,C对。
5.(2013)下列有关热和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定从外界吸收热量
B.C.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D.燃料的热值越大,燃烧时放出的热量越多新课 标第 一 网
【解析】选C。本题考查热和能的相关知识。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做功和热传递两种,物体内能增大,可能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A错;汽油机在做功冲程中把内能转化为机械
能,B错;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C正确;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与燃料是否完全燃烧、燃料的质量、燃料的热值均有关,故燃料的热值越大,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不一定多,D错。故选C。
6.(2013〃常州中考)点火爆炸实验中,电子式火花发生器点燃盒中酒精蒸气,似于汽油机的()A.吸气冲程 B.压缩冲程
C.做功冲程 D.排气冲程
【解析】选C,是,转化为盒盖的机械能,这与,故选C。7.,分别对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加热,忽略,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由图可以看出
()A.甲的比热容比乙大
B.甲的比热容比乙小
C.甲和乙的比热容相同
D.刚开始加热时,甲和乙的比热容为零
【解析】选B,当加热时间相同时,吸收的热量相同,因为甲、,任何物体都有比热容。故选B。
8.(201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100% B.C.,主要是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特性X Kb1.Co m D.严寒的冬天,有人晚上把热机水箱中的水放出,是防止气温降低时,水凝固而胀坏水箱
【解析】选A。本题考查热机的相关知识。摩擦和散热总是存在的,热机效率不可能达到100%,A错误;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绿色出
行”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轻温室效应,即减少城市热岛效应,B 正确;水的比热容最大,吸放热能力强,常用来作传热物质,C正确;
水有反膨胀现象,结冰后体积变大,会胀坏水箱,D正确。故选A。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2分,共34分)9.(2014〃平南县六陈中学期末)质量相等的甲、乙两液体,吸收相同
的热量后,甲升高的温度大于乙升高的温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液体的比热容。常都用水来冷却,是因为水比其他液体的比热容,在升高相
同温度的情况下,所带走的热量(后两空均选”“小”“多”或
“少”)。X|k | B| 1.c |O |m 【解析】Q=cmΔt可得
c=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甲=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乙=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Q甲=Q乙,m甲=m乙,Δt甲>Δt乙;所以c甲 ,可以放出更多的热量。 答案:多 〃重庆中考)散热器常用水作为冷却剂,这是利用了水的比热 容较 (选填“大”或“小”)的性质。如果散热器中装有3 kg的 水,当温度升高了20℃时,它吸收了 J的热量。[已知c水=4.2 ×103J/(kg〃℃)] 【解析】本题考查热量的计算。水的比热容较大,升高相同温度吸收 热量多,所以利用了水的比热容较大的性质。吸收的热量Q=cmΔt=4.2 ×103J/(kg〃℃)× kg×20℃=2.52×105J。 答案:大 2.52×105 11.(2013〃长春中考)小红家买了一个电暖气,她阅读说明书时发现电暖气里的工作物质是油而不是水,的 ,加热时升温(气周围的空气温度升高,这是通过 的方式改变内能的。 【解析】油的比热容比水的比热容小,所以电暖气里的 工作物质是油而不是水;,周围空气的温度低,将通过答案:小 快 热传递 12.107J/kg,现有汽油2 kg,选其中一半完全燃烧, J,剩余汽油的热值是 J/kg。 【解析】2 kg,选其中一半完全燃烧,即用 了1 kg×4.6×107J/kg=4.6×107J;剩余汽油的热值不变。 答案:4.6×107 4.6×107 13.(2013〃广东中考)在汽油机的四个冲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是 冲程。如图所示汽油机正在进行的是 冲程。已知汽油的热值为 4.6×107J/kg,则完全燃烧100 g汽油放出的热量为 J。 【解析】本题考查热机的四个冲程。汽油机包括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压缩冲程中,门都关闭,活塞正在向下运动,火花塞点燃,100 g=0.1 kg,Q=mq=0.1 kg×4.6×107J/kg=4.6×106答案:压缩 做功 4.6×106 14.阅读下表,回答问题:xKb 1.Co m 一些燃料的热值 单位:J〃kg-1 有42%被水吸收,可烧开初温为35℃的水 kg。[水的比热容是 4.2×103J/(kg〃℃)] 【解析】本题考查燃料热值与环境保护。(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氢 的热值最大,所以完全燃烧相同质量的燃料时,氢放出的热量最多。由 于氢燃烧后生成水,而没有其他废气,所以从环保角度看最清洁的燃 料是氢。(2)完全燃烧0.5 kg干木柴放出的热量Q放=mq=0.5 kg×1.3 ×107J/kg=6.5×106J,Q吸=ηQ放=42%×6.5×106J=2.73×106J,故m=错 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0 kg。答案:(1)氢 氢(2)6.5×106 10 三、简答题(3分)15.盛夏的傍晚,甲 ,爽。你认为谁的看法合理?为什么? 【解析】,相 同质量的水和干泥土吸收(放出)答案:,水和干泥土放出相同的热量,水的比 热容比较大,温度比较高;陆地温度比较低,所 2小题,共16分)16.(8)如图所示,甲、乙、丙三图中的装置 g,烧杯内的液体质量也相同。 (1)为了比较不同燃料的热值,应选择 两图进行实验;为了比 较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应选择 两图进行实验。 (2)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它的物理意义 是 _________________ ; 质量为0.1 kg的水温度由20℃升高到50℃吸收的热量为 J。 (3)酒精的热值为3.0×107J/kg,完全燃烧10 g J。 【解析】本题考查热值和比热容的实验探究。(1), 要用不同的燃料加热同一种液体,通过温度计的 示数高低可比较出液体吸热多少,应选择甲、乙两 图进行实验;,需要燃烧相同的燃料,加热 不同的液体,通过温度计的示数高低可比较出液 体温度升高的多少,应选择甲、1 kg水温度升高(或 降低)1)的热量是4.2×103J;水吸收的热量Q吸= cmΔ〃℃)×0.1 kg×(50℃-20℃)=1.26×104J。(3)10 g酒精放出的热量Q放=mq=10×10-3kg×3.0×107J/kg=3.0 ×105J。 答案:(1)甲、乙 甲、丙(2)1 kg的水温度升高(降低)1℃时吸收 (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1.26×104(3)3.0×105 17.(8分)(2014〃四川省忠县期末)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 小明用两个相同的装置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实验数据记录如下。X Kb1.Co m (2)在此实验中,就要给水加热更长的时间,此时,(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3)(选填“水”或“食用油”)吸热的能力更强。 【解析】(1)由,水和食用油的质量相同,都为60 g,加热结束时,食用油的温度为68℃,比水温度45℃高;(2)由表格知,要使水升高的温度与食用油相同,则水加热的时间应更长一些,故水吸收的热量更多;(3)在升高相同温度时,水吸收的热量大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故水的吸热能力更强一些。 答案:(1)相同 高(2)大于(3)水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5分)18.(7分)(2014〃安徽芜湖期末)2013年12月17日,国土资源部宣布我国海洋地质科技人员在广东沿海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首次钻获高纯度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样品。“可燃冰”作为新型能源,有着巨大的开发使用潜力。 (1)用“可燃冰”烧水,0.1 kg少焦耳?(假设“可燃冰”的热值q=4.2×108J/kg)(2)若加热效率仅为50%,?(3)这么多热量通常情况下可以使50 kg度? 【解析】 (1)Q放=mq=0.1 kg×4.2×108J/kg=4.2× 107J(2)Q吸=ηQ放×107J=2.1×107J(3)Δt==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00℃, ℃。 答案:(1)4.2×107J(2)2.1×107J(3)100℃ 19.(8分)(2013〃杭州中考)某研究小组为测量垂直于太阳光的面积为1m2表面上,每秒钟接收到的太阳能,用自制太阳能热水器做实验。经多次实验得到自制太阳能热水器吸收太阳能的效率为50%。控制太阳能热水器接收太阳光垂直照射的面积始终是2 m2,太阳能热水器内 的水的质量为100 kg,水的初温为20℃,经 750 s时间后上升到45℃。[c水=4.2×103J/(kg〃℃)]请计算: (1)在上述过程中太阳能热水器内的水吸收热量是多少焦耳?(2)垂直于太阳光的1m2表面上,每秒钟接收到的太阳能是多少焦耳? 【解析】本题考查热量的计算。知道水的质量、水的比热容、水升高的温度,利用吸热公式Q吸=cmΔt在2m2的面积,经太阳垂直照射8750s吸收的,上每秒接收的太阳能。 (1)Q吸=c水m(t-t0)=4.2×103J/(kg〃℃)×℃=1.05×107J(2)因为η=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所以=2.1×107J 1m2表面上,新 课 标 第 一 网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答案:(1)1.05(2)1 200 J 荐初二物理《浮力》教学案例(5000荐荐初初二中物物理 教理 案教 学 案物 态例 变 字) 化 【设计理念】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理念的指导下,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考虑。 1.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现象,从生活走向物理。由这些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要探究的主要课题,通过讨论、分组探究,寻找物理规律,再将所学 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当中,从物理走向生活。 2.让学生经历深究学习的过程,在注重科学探究的基础环节上,渗透物理学科的基本研究手段,引导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加强合作探究,在合作中,相互取长补短,不 断改进自己的方案,使学生在各自学习层面上取得进步。 3.落实新的学生评价机制,不仅注重结论的得出,还要兼顾过程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激发起学生活跃的思维。保持学生对学习、对科学的兴趣。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透镜、薄透镜,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主光轮、光心、焦点和焦距; 知道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知道利用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以丰富、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让学生带着问题,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学目标与情价感值态观度 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逐步建立物理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 本章主要讲述透镜的初步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研究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和凸透镜的成像是本章的重点。而本书中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又是理解凸透镜像以及透镜在生活中应用的根本。 教学难点 以“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这个知识点为载体,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探究活动的设计以及实验现象,合理运用物理的研究方法进行解释即为本节课设计应着力之处。教法 以学生的集体讨论、小组合作为基础。合理引导学生分组实验。教具和媒体 教师用:凸透镜、凹透镜、光具盘、光源。 学生用:凸透镜、凹透镜、小平行玻璃板、光源、白纸。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实录】 一、情景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戴过老花镜没有?戴过的同学能说一下有什么感觉吗? (说明:此次发问并不要求学生作出准确回答,只是为本课作引,唤醒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记忆,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 师:(手持老花镜)如果没有,老师提供你一次机会,谁愿意来试一试? (学生争先尝试) 师:能不能说一下,你戴上老花镜的感觉与不戴时以及戴近视镜有什么不同? (学生争先发言) 师:刚才没戴过的同学肯定也想试试!桌上我为同学们准备了三块玻璃,请同学们亲身体验一下。 (学生尝试、讨论) 师:通过刚才和同学们一起的亲身的尝试,我就想:同样是玻璃制成的镜片,为什么会有如此差异?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你们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说明:创设情景,利用初中生较强的好奇心,使学生与本节课实验器材充分接触,注意到三个镜片形状上的差异。) (学生可对照实物回答) 生:三个镜片有一个中间厚、边缘薄,一个各处等厚,一个中间薄、边缘厚。 二、引入课题 师:(鼓励)同学们的观察十分仔细! 板书:第二节透镜 一、透镜的分类 (出示投影1) (说明:此环节重点突出凸透镜,凹透镜的概念形成。)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光线在经过三个玻璃片后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出示投影2) 师:今天我们来研究光在通过三块玻璃后的传播情况。今天讨论最简单情况:平行光射的情况: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提出假设、建立课题。 (学生讨论后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1:我们组认为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可以聚拢,经过凹透镜后应该散开,而平行玻璃板对光线没有什么作用。 生2:我们组跟刚才的同学意见略有不同。我们认为光线经过凹透镜后可以聚拢,经过凸透镜后应该散开,而平行玻璃板我们同意刚才的意见。 生3: (说明:对学生所有的大胆猜想给予支持。) 师:刚才同学们的猜想,我感觉都动了脑筋,那么谁的意见是正确的呢? 生:应该通过实验验证! 师:今天阳光明媚,我们今天的实验就到校园中去做!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我们可以认为是平行光,请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记录阳光在经过透镜后留下光斑的大小,并且考虑一下:光斑的大小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回来后,我们看哪组同学的实验记录最详细! (学生露天实验,教师跟随并解决学生实践中产生的质疑)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亲身实验,能把你们的实验现象踉其他同学交流一下吗? (学生利用实物投影出示实验记录) 师:(多请几组学生到讲台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 师:还有同学找到不同的实验现象吗?……如果没有,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总结一下,你认为三种镜片对光线应该有怎样的作用? (学生讨论并自己进行总结、教师作必要规范) (出示投影3) 板书:第二节透镜 二、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3.平行玻璃板不改变(垂直入射)光线传播方向。 (说明:此环节重点突出透镜对光的作用。本实验中,让学生离开实验室中进行实验,学生实验兴趣高,实验效果好。) 师: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得到了正确的答案!老师很高兴!可是老师想知道,你们是如何建立结论和实验现象之间关系的? (学生组内讨论) 生:通过观察光线经过透镜后留下光斑的大小,利用这种转换的方法,将光的传播路径间接地表示了出来。(说明:教学过程中,授之以鱼,也要接之以渔) 师:另外关于透镜还有几个重要的名词,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55页。看能否自己解决这几个小问题。如果看不懂,可以和周边同学或跟我交流一下。 (学生自学。可讨论)(出示投影4) 师:(请学生对照投影提示,辨别几个重要名词) 三、新课巩固: 师:(出示投影5) 师:透镜在生活中很多地方有广泛的运用,除了投影中列举的实例外,你还能找到更多的例子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 (说明:物理知识来源生活、还原于生活。) 师:(出示投影6) 小名的奶奶要看报纸,让小名拿老花镜,小名发现爸爸的近视镜和奶奶的老花镜都放在桌子上,怎么办?请你帮忙为小名想个办法。 (学生讨论并回答) (说明:物理知识学习的根本要应用于生活。) 三、布置作业 师:(布置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第二节 透镜 一、透镜的分类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二、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三、关于透镜的几个重要名词 一、“微课导学”教学模式的内涵 “微课导学”教学模式是由王同聚老师在2015年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微课导学”教学模式是将“微课”引入教学中,同时对“翻转课堂”“研学后教”等教学模式的特征进行研究、归纳、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微课”和“研学案”为载体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模型见图1)。[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只有课前、课中两个教学环节,课前学生通过视频自学,课中教师答疑,缺少课后复习环节。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理论,遗忘随着记忆的结束就开始了,因此,课后复习环节显得尤为重要。“研学后教”教学模式虽然教学环节较为完整,从课前学生按照“研学案”自主研习,到课中合作学习、教师答疑,一直延伸到课后复习,但“微课”这种适合自主学习的新兴的资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出优势。“微课”不应该仅仅在课前预习中发挥作用,应该将其作为一种常态化的信息技术辅助资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其优势。“微课导学”教学模式弥补了“翻转课堂”和“研学后教”两种教学模式的不足,并对其延伸与拓展,构建了适用于物理实验课、化学实验课、生物实验课、音乐器乐教学课等多种实操性强和演示类课程的教学。[4] “微课导学”教学模式由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构成。在课前,教师除了制作传统的课件资源以外,还需要在对教材、学情等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制作“研学案”与“微课”视频。学生仔细阅读“研学案”, 按照“研学案”上的任务要求,观看“微课”视频进行自主预习,将预习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记录下来。在课中,教师创设教学环境,布置学习任务,分配小组,针对个别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单独讲解以及学生普遍提出的问题进行统一讲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据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在自主探究过程中通过观看“微课”视频以及与小组内同学交流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如果以上方式不能解决,再向老师寻求帮助。在课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找出“微课”与“研学案”的不足,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博客、教师空间、论坛等)与学生交流,对学生反馈的新问题及时进行答疑。学生课后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对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巩固,对所学知识能够举一反三、迁移使用;同时,要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微课”视频进行复习以及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及时地与同学、教师交流。 二、“微课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实验课中的应用 本文以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一节“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一课为案例, 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叙述“微课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实验课中是如何具体应用的。 1.课前:教师准备学习资源和学生按照“研学案”自主预习 (1)教师根据“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一课的具体内容进行学情分析,根据学生对电流、电压、电阻几个知识点掌握的情况来设计“研学案”。“研学案”中应该包括具体的“研学”目标、循序渐进的“研学”任务、“研学”检测题、“研学”评价、课后反思等几个模块。由于篇幅限制,笔者在这里只展示“研学” 任务部分(如表1所示)。 (2)教师根据“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一节的任务需要,针对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合作探究、课后复习巩固3个环节制作了5个“微课”视频。课前自主学习要用到3个“微课”视频,其中前两个 “微课”视频主要内容是一个“在串联电路中先后加入一节干电池和定值电阻,观察小灯泡亮度变化”的演示实验以及对该演示实验背后所揭示的内容的解析,通过这两个“微课”视频让学生明晰电流的大小与电压、电阻有关系。复习实验视频主要内容包括“导体的电阻跟长度、横截面积、材料和温度有关系, 固体的压强跟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两个演示实验”,逐渐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仍然需要用到“控制变量法”。课中合作探究阶段教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将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录制一段“微课”视频。课后复习巩固环节需要制作一段对课后复习题解析的“微课”视频。 初中物理教案透镜 篇6
初中物理微课教案 篇7
(3)学生课前在“研学案”的指导下,需要逐步地观看3个“微课”视频,明确电流的大小变化与电压、电阻变化有关系,能够知道并会运用“控制变量法”去探究实验。“研学案”中的活动任务是有顺序安排的,学生必须按照顺序完成任务。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或者教师提供的其他学习资源完成任务,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或者疑惑需要记录到 “研学案”中,在课中与同学或者 教师交流解决。
2.课中: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和教师组织教学、答疑解惑
(1)教师准备好学生实验所需的仪器,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实验需要干电池(2节)、学生电源、开关、导线若干、定值电阻(5Ω,10Ω,20Ω)、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和电流表,根据班级人数和器材的数量将全体学生按小组编排,以小组为单位,按照“研学案”的要求进行自主探究。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对于如何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电压,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通过滑动变阻器进行调节,一般情况下学生最直接的想法就是通过干电池的节数来进行调节,在学生尝试各种方法之后,教师在引导学生可以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来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相对于更换电池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可以不改变电路,又可以根据需要将电压调节到实验所需。在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对于如何在更换定值电阻时又保证其两端电压不变,教师应该让学生不断地在实验中尝试,引导学生观察电压表示数,加深对滑动变阻器的理解与使用。在学生自主探究之前应该将必要的实验注意事项进行讲解,以免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造成仪器的损坏以及不必要的误差。在小组完成电路图与实验数据记录表格设计之后,教师应组织小组代表发言,各小组之间交流,并引导学生完成最佳的设计。当所有小组完成实验之后,请各小组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并汇报。最后,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研学案”的任务要求完成“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与“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两个探究实验,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小组内的每个学生都必须进行电路图和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的设计,之后要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既要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又要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研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实践,认识到实验过程中应该保证电阻不变,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来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电压。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 学生应该通过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尝试,逐渐地认识到当定值电阻的阻值发生变化时,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来保证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不变。在实验过程中,小组内成员要分工明确,都积极地参与实验探究。 当实验结束之后,学生需要将实验数据转化为实验结论,并掌握使用“图像法”形象展示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之间关系。在实验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不需要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所有问题都要请教老师,老师一个人不可能对所有人的所有问题都进行指导,这个时候学生只需要观看“探究实验指导”“微课”视频就能解决绝大多数问题。当通过观看视频与小组内同学交流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再寻求教师的帮助。
3.课后:教师反思总结、跟踪指导和学生巩固复习、在线交流
(1)教师在课后要对自己课前准备环节和课中组织答疑环节进行总结反思,找出“研学案”与“微课”视频的不足加以改进,不断地回想自己的教学过程,每个学生是否都经历了探究过程,是否通过自己思考与实践,明确了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否对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是否掌握了“图像法”,将这些在课前和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记录备案,并对其反思总结,为今后其他教师的教学提供案例支持。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交流平台(博客、教师空间、论坛)对学生的复习情况进行跟踪指导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
(2)学生在课后需要对所学知识及时进行巩固复习,对实验中用到的“控制变量法”以及利用图像对实验数据处理分析的方法要加深理解,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按照“研学案”的要求独立完成教材中“动手动脑学物理”的1,2题,对于不懂之处要及时观看教师提供的“动手动脑学物理”“微课”视频进行巩固复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对于家里配备电脑的学生可以通过物理虚拟实验室软件 (“金华科仿真物理实验室”“东师理想物理虚拟实验室”等)对实验探究过程进行模拟操作,进一步加深对实验探究过程的理解。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遇到新问题,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平台与教师、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解决问题。
“微课导学”教学模式是由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合作探究、课后巩固复习三个环节组成,以“微课”与 “研学案”作为教学支撑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相比,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保障,在课堂中有更多的时间去经历设计与探究实验的过程,对实践能力与探究精神的培养有较好的帮助。希望通过对“微课导学”教学模式内涵的叙述及其在初中物理实验课中的具体应用能够对广大物理教师有所启示,有更多的一线教师在物理实验课中应用与实施。
摘要:新课程标准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课程注重让学生自己经历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被动地去接受学习,缺乏探索与实践的热情,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明显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符,“微课导学”是一种适合物理实验课的新型教学模式。“微课导学”教学模式是将“微课”引入教学中,同时对“翻转课堂”“研学后教”等教学模式的特征进行研究、归纳、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微课”和“研学案”为载体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微课导学”在物理实验课中具体应用需要经过三个阶段:课前,教师准备学习资源和学生按照“研学案”自主预习;课中,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和教师组织教学、答疑解惑;课后,教师反思总结、跟踪指导和学生巩固复习、在线交流。
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8
【关键词】微课 初中物理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194-01
1.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1.1降低教师工作强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初中物理作为一门实践性的学科,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大量的教学实验和实践活动。面对这些教学工作,教师为了一个知识点,往往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由于课堂环境的限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利用微课这种简单的形式,可以降低教师工作强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2微课运用形象化,利于构建学生的良好思维
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形成,更要重视学生良好思维的构建。良好思维是初中生进行物理知识学习和研究的基础和必备素质,微课在构建学生的良好思维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2.1课前预习阶段
对于初中物理课程来说,课前预习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指导,学生也没有明确的预习目标,从而使得预习的效果不理想。如果采用微课的方式,将下一节课要学习的知识点进行简单的讲解,并配以问题引导,让学生通过微课的学习后找到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对新课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课堂讲解阶段再将发现的问题与教师、同学进行沟通交流,那么势必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2.2课堂讲解阶段
2.2.1新课导入时采取微课教学
微课教学的功效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微课也可以应用于不同的教学环节。首先,在知识导入时教师便可以以微课的形式展开,这种方式比起传统的教学模式效果会显著得多。教师在进行教学导入时对于导入的素材的选择以及素材呈現的方式要有灵活控制,导入环节不能太过冗长,这会让学生抓不住核心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慢慢消失。以微课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导入就是一种非常合适的选择。这会让导入的重点突出,方向明确,学生能够马上抓住课堂上即将学到的内容的核心,这样才能够充分为后续的知识教学提供良好铺垫。
2.2.2实验教学中渗透微课理念
在实验展开的过程中微课教学的各种优越性也能够得以充分发挥。如《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教学中,首先,采用传统教学形式,让学生明确实验的原理,接着利用微课教学视频,细致介绍实验仪器及连接方法,然后利用提前录制的另一个微课视频,分步演示实验操作过程。这个时候,可以一直在学生身边,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最后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集中讨论总结。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直观了解实验的方式与流程,教师也能够及时回答学生的各种问题。在这样的教学模式影响下实验教学的整体成效会更高,学生对于这个实验的掌握也会更加牢固。
2.3课后拓展阶段
在课堂教学后的阶段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利用空闲的时间对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巩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后拓展阶段的形式主要是练习和作业,这种模式显得较为单一,而且还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如果将微课的形式进行利用,就能够有效避免这些弊端。其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回顾所学的内容,而且对于那些难度大,在课堂上难以消化的知识点,在课后学生还可以利用视频回放等进行反复的复习,从而有效提升可巩固的效果。比如,在初中物理中,学生往往对于“磁现象、磁场、电磁感应、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等相关内容理解起来比较抽象,但是通过微课可以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对于优生,教师还可以自行拍摄一些提高题、难题的讲解视频,满足优生想进一步提高的需求。
3.结束语
总的来说,微课的功效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不仅能够让课堂教学的内容集中、重点突出,也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让学生随着教师的教学引导充分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整体节奏中。微课已经在越来越多的课程中使用到,其效用也体现得十分明显。对于初中物理课程的教学而言,教师可以灵活地在课堂上使用微课教学,可以透过合理的教学组织与设计来充分发挥微课教学的积极效用,让微课教学为学生的知识掌握带来良好的辅助效果。
参考文献:
[1]吴玉峰.“翻转课堂”给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带来的思考[J].中学物理,2016,04:48-49.
[2]杨勇.浅析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6,08:35.
【初中物理微课教案】推荐阅读: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08-29
初中地理微课地图方向的教案09-12
物理微课05-19
高中物理微课教学08-19
物理微课及其设计11-11
微课应用于初中数学07-04
微课教案设计07-01
微课比赛教案09-24
初中数学微课教学实践12-04
初中语文的微课运用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