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电能教案(共10篇)
初中物理电能教案 篇1
今天我上了电能表和电功一节,上下来感觉不是很成功,前半部分还可以,新的一章是一个新的开始,希望我们同学能以全新的状态投入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通过对预习提问的方式拎了拎电功以及电流做功的实质,重点学习探究影响电功的因素(1)猜想:——控制变量法(2)研究W与U的关系,研究思路:控制It不变,改变U,那么我们根据什么来判断电功的多少那?——转化法,怎样控制It不变?——串联电路,怎样改变U?——选两个规格不一样的小灯泡。给出电路图。(3)研究W与I的关系一样指导完。把蓝心——甲灯,白心灯——乙灯。给学生10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简单的记录一下数据来完成两个实验,完成教学案的空格!这样就很好了!结果今天我做的演示实验,感觉学生对哪个表测的是哪个灯的电压、电流没有直观的视觉效果。而且演示实验时甲灯、乙灯标号没有统一,显得有点乱!而且典型例题没有剖析,很遗憾!明年要这样尝试!
初中物理电能教案 篇2
关键词: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导学教案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066
《物理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必须从传统教学的讲授式转化为启发式和探究式等。强调教师对教学实施过程的把握和调控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过程既不被束缚,又不偏离既定的教学目标。基于这个要求,各地教师想了很多办法,如:针对学生个体编写学案或写导学案;针对教师个体方面精心设计教学,努力在课堂上实现精彩讲演,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想方设法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实践《物理课程标准》的方法就是把学案、导学案、教学设计(教案)等有机地结合起来,重新组合“导学教案”,这样既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使用中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教师的授课目标与意图,让学生的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又可使教师了解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克服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增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下面,笔者就谈谈对“导学教案”设计的点滴体会。
一、充分体现“导学教案”中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第一,将教学设计中的基本环节与导学案中的基本环节结合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教学设计(即教案)只能让学生听到教师自己心灵的声音,而体现不出学生心灵的呼唤,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忽略了学生的自身发展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究性与主动性。
第二,把教案与导学案组合起来的“导学教案”,能全面引导学生学习,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主动地去阅读教材、主动参加实践、分析论证,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感悟知识的本质,理解知识的精髓,真正做到动手动脑学物理,一步步引导学生从不会学到会学,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三,根据新课标把“教材”再度开发,多样化灵活地呈现课时内容,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转化到学生层面,就是要解决“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如何实现自身发展”的问题。
最后,教师要学会在教学中引导,在引导中积累。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法指导中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填写个人的体会,从而解决“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问题;转化到学生的层面,就是要解决“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如何实现自身发展”的问题。
例如:在“导学教案”的两侧分别设计“学习流程”和“学法指导”,怎么样的过程就用怎么样的方法。如学习目标就要求学生根据目标阅读教材,完成课前预习的练习(以填空题为主),做到“读一读、划一划、填一填”。因此,“导学教案”要面向全体学生,能引导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让每个学生都能体现一定的成功,学生在课前预习中的练习应以课本的内容为主,主要检查学生课前是否看了书;课堂学习中的练习是检查学生通过预习所获得知识的落实,做到精选、精讲、精练,只有这样,“导学教案”才能发挥出它的魅力,才能顺利完成教和学的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充分体现“导学案”的特点
“导学案”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方案,能最大限度地为师生“互动——探究”提供课堂时空,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而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角色。具体特点用“第十五章第3节串联和并联”来说明:
1. 通过“温故知新”引导学生进行旧课复习并预习新课
如温故:(1)电流的形成,(2)电流的方向,(3)电路的构成,(4)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等。
知新:①什么是串联电路,在实际中有哪些?②什么是并联电路,在实际中有哪些?③画出常用电路元件符号等。
通过学生自主钻研教材,并完成“课前预习”中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又是看了教材就能够完成的。这样,学生内心中便会有一种收获的喜悦,并对自己的自学能力表示认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2. 课堂学习,着重指向学习目标,设计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开展问题探究、合作学习活动。如:(1)串联电路的组成,并归纳总结。(2)并联电路的组成,并归纳总结。完成探究后建立“相关链接”,进行课堂训练。及时确认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总之,“导学案”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学、自问、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体现出教学重心由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的根本性转变。
三、充分体现学生与教师参与的全过程
“导学教案”是以纸质的形式印发给学生,受课堂时间的限制,每节课为8K纸的一面,教师以它为教案,把课程标准的精神贯彻到每一次课堂中去,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知识的不同层次的要求。同时,学生以它为导学案,使学生对学习活动有更完整的认识,更加清楚教师的授课目标、意图,以达到引领学生阅读、思考、交流、表达的效果,更便于学生课后的总结与反思。
学生与教师互动参与的过程如下:
“导学教案”提前一天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导学教案上的要求,开展课前预习。上课时教师以检查作为引入,并组织学生交流课前预习的情况,给予简要的总结、恰当的评价。另外,了解学生对新课学习的认知基础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更具针对性地突出重难点。对于教案,教师课前认真编写,课堂认真落实,课后总结提高,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教学过程及时反思,为下一次课提供更好的指导,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其对学习的兴趣。
但由于“导学教案”的容量小,缺乏形象、直观、动态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与其他教学手段相结合,如挂图、多媒体、录像、实验仪器等,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教师应把“课改”的新理念、新方式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做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启发者。
参考文献:
[1] 朱铁成.中学物理教学案例研究与分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2] 詹玉华.如何教好新课程下的物理[J].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09(35).
[3] 孙忠武.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新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初中物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初中物理电能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能做功,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2、知道电功的单位,能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电功的因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体验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2、有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行动。
3、在建立概念的过程中,有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行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电流做功过程是电能转化其他形式能的过程及影响电功的三个因素。
难点:探究影响电功的三个因素。
三、教学准备
电源、开关、导线、电流表(2个)、电压表(2个)、电动机(3、4个)、小木块、细线。
四、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识,为新课做铺垫。
提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回答: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引入电功的概念
展示两张图片,学生观察是否有力对物体做功,对物体做功的物体是哪个,从而引出电流能做功。知道电流能做功。引导学生发现: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能的过程。提问:电流做功的同时,消耗了哪种能?
讲解:台灯在工作时,电流也做了功,它把电能转化成哪种能了?
(3)猜想电流做功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电流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可能与电压大小和电流大小及通电时间有关。
引导学生采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提问:有三个因素都可能影响电流做功大小,这种情况下,我们会采取什么方法研究问题?(控制变量法)
展示器材:电源、电动机、开关、导线、电压表、电流表、被提升的重物(小木块);
讲解:给电动机通电,它就可以把小木块提高,即对小木块做功,木块上升的高度不同说明什么?答:说明电流做功越多。
(4)设计实验并探究电流做功大小与通电时间的关系
1)电流做功与通电时间的关系:
提问:怎样研究电流做功大小是否与通电时间有关?
控制电压、电流不变,通电时间不同比较做功多少?
提问:通过比较什么就能看出电流做功大小是否与通电时间有关了?
答:比较木块上升的高度。
演示实验:两个型号相同的电动机接在电压相同的电路中,通电时间不同,比较两次木块上升高度。
提问:通过观察,你能得出什么结论。通电时间越长,电流做功越多。
设计实验并探究电流做功大小与电压的关系
2)电流做功与电压大小的关系:
提问:怎样研究电流做功大小是否与电压大小有关?答:控制电流大小和通电时间相同,改变电压。提问:我们知道对于同一导体而言,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当电压改变时,电流也会发生变化,怎样才能在电流相同时研究电压大小对电流做功的影响呢?
设计电路,点评学生设计的电路,并帮助学生把电路设计完整。
按电路图连接电路,并演示实验,比较两木块上升的高度。(提醒学生记录两电动机的电压大小)观察实验,设计实验并探究电流做功与电流的关系
3)电流做功大小与电流大小的关系
提问:研究电流做功大小与电流的关系,怎样设计电路能使电压相同而电流不同?
设计电路,点评学生设计的电路,并完善电路。
提问:通过观察,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答:电流越大,电流做功越多。
4)总结电流做功与电压、电流、通电时间的关系
更精确的实验表明:电流做的功跟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成正比,电功等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的乘积。
知道电功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的定量关系。用公式表示电功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的关系:W=UIt 和力学里功的单位一样,电功的单位也是焦耳,知道电功的计算公式
五、巩固练习
六、课堂小结
初中物理内能教案 篇4
一、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学过程
导入 方案一:创设情境
1827年的一天,布朗把花粉放入水中。然后取出一滴这种悬浊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花粉小颗粒在水中像着了魔似地不停地运动,得很快,不会停下来。这些小颗粒实际上是由上万个分子组成的分子团,的撞击而受力不平衡,从而表现出无规则的运动。
这就是著名的布朗运动,你知道布朗运动说明了什么吗?
方案二:
引导学生思考:用我们肉眼是看不到的。讨论得出:分子体积小而数量多。
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分子的运动情况。
推进
一、扩散现象
演示实验1 问题:能不能闻到香味?为什么?
演示实验2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
说明二氧化氮气体分子到了上面空瓶中,分子是运动的。这个颠倒放置时不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因为二氧化氮密度大,在重力作用
讲述: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请你试着举出几个例子?到医院闻到消毒液味;烧菜时有香味传出;到花园里会闻到花香?? 提出问题:气体可以发生扩散,那么液体和固体是否可以发生扩散呢?
演示实验3: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冷水。用滴管先向冷水、再向热水中分别注入两滴红墨水。
观察并思考:装热水的烧杯很快变红了说明了什么?扩散现象与什么因素有关? 结论: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小组讨论:讨论“想想议议”中三个问题,1.以上几个实验是否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2.分子的运动快慢跟温度有关系吗?3.对分子的运动你能做出哪些推测?
得出结论: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1 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二、分子间的作用力
拿一个铅块,用力拉,为什么拉不断?用力捏,为什么捏不扁?
演示实验4: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块铅就会结合起来,教师在下面逐个加挂钩码,挂很多个都不能把它们分开。
观察并思考: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结论: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教师分析:分子间的引力使得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所以,用力拉铅块时,分子间的引力使得铅块拉不断;用力捏时,由于斥力的存在而捏不扁。
类比:让学生取一根弹簧,感受拉和压时作用于手的力。然后教师拿两个乒乓球,中间放一根弹簧,告诉学生用这个模型来比拟两个连着的分子,教师操作,让学生来回答。当弹簧拉长,分子间的距离增大,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当弹簧压缩,分子间的距离缩小,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弹簧不用力时,引力=斥力。
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课堂小结
2.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板书设计
一、分子热运动? 分子热运动??分子之间的引力?分子间的作用分子之间的斥力扩散现象――――――→温度快慢影响因素X| k |B| 1.c|O |m 教学目标
2(或放出)热量,使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内能改变。
4 教学过程
导入
如图做实验,可得到现象:水沸腾后塞子飞出去,试管口出现白
想知道原因吗?那就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种能——内能。X|k | B| 1.c |O |m 方案二:玩具回力汽车运动,其动能是从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而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动能从何而来?原来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能量来源于燃料燃烧释放的内能。那么,什么是内能?从而引入新课。
推进
一、内能
1.内能:教师出示挂图:展示运动员头顶足球图片和分子运动图片(如图所示)。
它是否还具有动能
和势能呢?
讨论得出:对于每个分子来说,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动能也越大。xKb 1.C om 演示并分析:两分子间存在
类比机械能定义,得出内能的定义及单位。
内能: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
是焦耳(J)。
2.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出示挂图:冰山和铁水图片
(如图所示)。
那冰山有内能吗?物体的内能大小跟哪些因素(1)(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引导学生类比影响机械能的因素讨论得出:
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一个确定的物体,分子总数是固定的,其内能大小由温度和体积决定;如果物体不确定,那么其内能大小由质量、温度、体积、种类来决定。
总结:X k B 1.c o m
根据前面物体内能跟温度有关,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让学生知道改变物体内能可以采取两种途径:做功和热传递。(2)列举事例,分析解释。除了上面的实验外,教师还应让学生讨论列举生活中的有关事例,并进行分析解释。有了感性认识不代表就有了深刻理解,还需要进行分析,使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用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主要介绍用热传递的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进行。这里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1)认识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各自的特点。,学生在小学科学多媒体投影或板书等形式展示传导、对流和辐射的定义:①传导——导;②对流——靠液体或者气体的流动来传递热的——热由物体向外发射出去叫做辐射。
教师引导学生汇报总结三种方式的相同点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物体并不运动,对流是靠物体(液体或气体)(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热传利用每位学生的生活经验例,还要指出热从哪里传到哪里,是通过哪种方式传递的。要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高温物体增加理解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或者是内能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转移给低温部分。会为后面理解热量概念打下基础,有助于学生进一
课堂小结
2 3 4
二、内能
? ? 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1.克服摩擦力做功,内能增大??做功?2.外界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3.物体对外界做功,内能减小??定义热传递??热量:传递内能的多少?
三、比热容
教学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教学过程
导入 x 夏天,岸上的沙子被晒得很烫,而海水却很凉,推进
一、探究物质的吸、放热性能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设计和实验操作的难度较大,需要注意及时指导和协助学生,得到较(1)提出问题
从生活中学生已经意识到不同物质的吸、这里还要把这个比较笼统的问题描述为明确具体的可验证的物理问题。教师可以予以引导:如果上面两幅图中都是水或都(如水和砂子)如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等、不同物质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实验技术条件予以控制和测量,为下面设计实验提供了基础。
分析与论证
在质量相等、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不相等,水吸收的热量比砂子吸收的热量多
二、比热容但教师要引领学生解析其中的关键词及其含义。如为什么1 ℃”,这是因为比热容是以热量来定义的,而热量跟物体比热容是初中物理出现的唯一一个由两个以上物理量来定义的 要求学生知道水的比热容最大,会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特点解释有关现象。这里可以设计学生讨论交流活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常用热水来取暖?汽车中为什么用水来做冷却剂?这些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应先让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然后汇报辨析,教师梳理总结。对于水的比热容较大,教师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明确其两方面的含义:质量相同、升高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吸收的热量多,所以用来作发动机的冷却剂;质量相同、降低的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放出的热量多,所以冬季常用热水来取暖。
三、热量的计算
展示问题1:①1 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很容易即可得出:吸收的热量Q1=4.2×103 J。
展示问题2:2 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w W w.x K b 1.c o M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2=2×4.2×103 J=8.4×103 J。
展示问题3:2 kg水温度升高50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3=50×8.4×103 J=4.2×105 J。
展示问题4: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其质量、温度变化、比热容成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得出:物体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成正比,与升高的温度成正比,与物质的比热容成正比,计算公式:Q吸=cm(t-t0)。
学生自己推导得出:物体放出热量计算公式:Q放=cm(t0-t)。
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回顾一个完整的探究应包括哪些过程。2.比热容的概念、单位及物理意义。
3.Q吸=cm(t-t0)。
4.Q放=cm(t0-t)。板书设计
三、比热容
课后练习题目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每题4分,共32分)1.(2013〃郴州中考)()A.B.0 C.新 课 标 第 一 网
D.【解析】选A。本题综合考查温度、内能和内能改变方法的知识。同一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内能越大,A项正确;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有内能,B项错误;内能的大小不但与物体的温度有关,还与物体的质量有关,C项错误;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内能,D项错误。故选A。
2.(2014〃南京市鼓楼区期末)下列过程中,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A.汽油机的压缩冲程
B.水蒸气顶起水壶盖的过程X k B 1.c o m C.小孩沿滑梯下滑的过程
D.流星在大气层中穿行的过程
【解析】选B转化为汽油和空气的内能,A转化为壶盖的机械能,B对;,机械能转化为内能,C,是摩擦生热,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D 3.(2013〃郴州中考),正在研制大功率液()A.较小的密度 B.较大的比热容
C.D.较低的沸点
【解析】,燃料的热值越大,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越多,故选C。
4.(2014〃成都七中阶段考)如图是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过程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1时刻物体内能为零
B.t2、t3时刻物体内能相等
C.物质固态时的比热容比液态的比热容小
D.t1时刻物体分子动能比t2时刻大
【解析】选Ct1时刻物体
温度为零,A错误。t1、t2、t3时刻温度相同,所以内能增
加;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t1、t2时刻温度不变,故分子运动
快慢不变,分子动能不变项错误。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所以液态比固态的比热容大,C对。
5.(2013)下列有关热和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定从外界吸收热量
B.C.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D.燃料的热值越大,燃烧时放出的热量越多新课 标第 一 网
【解析】选C。本题考查热和能的相关知识。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做功和热传递两种,物体内能增大,可能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A错;汽油机在做功冲程中把内能转化为机械
能,B错;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C正确;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与燃料是否完全燃烧、燃料的质量、燃料的热值均有关,故燃料的热值越大,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不一定多,D错。故选C。
6.(2013〃常州中考)点火爆炸实验中,电子式火花发生器点燃盒中酒精蒸气,似于汽油机的()A.吸气冲程 B.压缩冲程
C.做功冲程 D.排气冲程
【解析】选C,是,转化为盒盖的机械能,这与,故选C。7.,分别对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加热,忽略,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由图可以看出
()A.甲的比热容比乙大
B.甲的比热容比乙小
C.甲和乙的比热容相同
D.刚开始加热时,甲和乙的比热容为零
【解析】选B,当加热时间相同时,吸收的热量相同,因为甲、,任何物体都有比热容。故选B。
8.(201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100% B.C.,主要是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特性X Kb1.Co m D.严寒的冬天,有人晚上把热机水箱中的水放出,是防止气温降低时,水凝固而胀坏水箱
【解析】选A。本题考查热机的相关知识。摩擦和散热总是存在的,热机效率不可能达到100%,A错误;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绿色出
行”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轻温室效应,即减少城市热岛效应,B 正确;水的比热容最大,吸放热能力强,常用来作传热物质,C正确;
水有反膨胀现象,结冰后体积变大,会胀坏水箱,D正确。故选A。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2分,共34分)9.(2014〃平南县六陈中学期末)质量相等的甲、乙两液体,吸收相同
的热量后,甲升高的温度大于乙升高的温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液体的比热容。常都用水来冷却,是因为水比其他液体的比热容,在升高相
同温度的情况下,所带走的热量(后两空均选”“小”“多”或
“少”)。X|k | B| 1.c |O |m 【解析】Q=cmΔt可得
c=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甲=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乙=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Q甲=Q乙,m甲=m乙,Δt甲>Δt乙;所以c甲 ,可以放出更多的热量。 答案:多 〃重庆中考)散热器常用水作为冷却剂,这是利用了水的比热 容较 (选填“大”或“小”)的性质。如果散热器中装有3 kg的 水,当温度升高了20℃时,它吸收了 J的热量。[已知c水=4.2 ×103J/(kg〃℃)] 【解析】本题考查热量的计算。水的比热容较大,升高相同温度吸收 热量多,所以利用了水的比热容较大的性质。吸收的热量Q=cmΔt=4.2 ×103J/(kg〃℃)× kg×20℃=2.52×105J。 答案:大 2.52×105 11.(2013〃长春中考)小红家买了一个电暖气,她阅读说明书时发现电暖气里的工作物质是油而不是水,的 ,加热时升温(气周围的空气温度升高,这是通过 的方式改变内能的。 【解析】油的比热容比水的比热容小,所以电暖气里的 工作物质是油而不是水;,周围空气的温度低,将通过答案:小 快 热传递 12.107J/kg,现有汽油2 kg,选其中一半完全燃烧, J,剩余汽油的热值是 J/kg。 【解析】2 kg,选其中一半完全燃烧,即用 了1 kg×4.6×107J/kg=4.6×107J;剩余汽油的热值不变。 答案:4.6×107 4.6×107 13.(2013〃广东中考)在汽油机的四个冲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是 冲程。如图所示汽油机正在进行的是 冲程。已知汽油的热值为 4.6×107J/kg,则完全燃烧100 g汽油放出的热量为 J。 【解析】本题考查热机的四个冲程。汽油机包括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压缩冲程中,门都关闭,活塞正在向下运动,火花塞点燃,100 g=0.1 kg,Q=mq=0.1 kg×4.6×107J/kg=4.6×106答案:压缩 做功 4.6×106 14.阅读下表,回答问题:xKb 1.Co m 一些燃料的热值 单位:J〃kg-1 有42%被水吸收,可烧开初温为35℃的水 kg。[水的比热容是 4.2×103J/(kg〃℃)] 【解析】本题考查燃料热值与环境保护。(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氢 的热值最大,所以完全燃烧相同质量的燃料时,氢放出的热量最多。由 于氢燃烧后生成水,而没有其他废气,所以从环保角度看最清洁的燃 料是氢。(2)完全燃烧0.5 kg干木柴放出的热量Q放=mq=0.5 kg×1.3 ×107J/kg=6.5×106J,Q吸=ηQ放=42%×6.5×106J=2.73×106J,故m=错 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0 kg。答案:(1)氢 氢(2)6.5×106 10 三、简答题(3分)15.盛夏的傍晚,甲 ,爽。你认为谁的看法合理?为什么? 【解析】,相 同质量的水和干泥土吸收(放出)答案:,水和干泥土放出相同的热量,水的比 热容比较大,温度比较高;陆地温度比较低,所 2小题,共16分)16.(8)如图所示,甲、乙、丙三图中的装置 g,烧杯内的液体质量也相同。 (1)为了比较不同燃料的热值,应选择 两图进行实验;为了比 较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应选择 两图进行实验。 (2)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它的物理意义 是 _________________ ; 质量为0.1 kg的水温度由20℃升高到50℃吸收的热量为 J。 (3)酒精的热值为3.0×107J/kg,完全燃烧10 g J。 【解析】本题考查热值和比热容的实验探究。(1), 要用不同的燃料加热同一种液体,通过温度计的 示数高低可比较出液体吸热多少,应选择甲、乙两 图进行实验;,需要燃烧相同的燃料,加热 不同的液体,通过温度计的示数高低可比较出液 体温度升高的多少,应选择甲、1 kg水温度升高(或 降低)1)的热量是4.2×103J;水吸收的热量Q吸= cmΔ〃℃)×0.1 kg×(50℃-20℃)=1.26×104J。(3)10 g酒精放出的热量Q放=mq=10×10-3kg×3.0×107J/kg=3.0 ×105J。 答案:(1)甲、乙 甲、丙(2)1 kg的水温度升高(降低)1℃时吸收 (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1.26×104(3)3.0×105 17.(8分)(2014〃四川省忠县期末)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 小明用两个相同的装置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实验数据记录如下。X Kb1.Co m (2)在此实验中,就要给水加热更长的时间,此时,(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3)(选填“水”或“食用油”)吸热的能力更强。 【解析】(1)由,水和食用油的质量相同,都为60 g,加热结束时,食用油的温度为68℃,比水温度45℃高;(2)由表格知,要使水升高的温度与食用油相同,则水加热的时间应更长一些,故水吸收的热量更多;(3)在升高相同温度时,水吸收的热量大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故水的吸热能力更强一些。 答案:(1)相同 高(2)大于(3)水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5分)18.(7分)(2014〃安徽芜湖期末)2013年12月17日,国土资源部宣布我国海洋地质科技人员在广东沿海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首次钻获高纯度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样品。“可燃冰”作为新型能源,有着巨大的开发使用潜力。 (1)用“可燃冰”烧水,0.1 kg少焦耳?(假设“可燃冰”的热值q=4.2×108J/kg)(2)若加热效率仅为50%,?(3)这么多热量通常情况下可以使50 kg度? 【解析】 (1)Q放=mq=0.1 kg×4.2×108J/kg=4.2× 107J(2)Q吸=ηQ放×107J=2.1×107J(3)Δt==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00℃, ℃。 答案:(1)4.2×107J(2)2.1×107J(3)100℃ 19.(8分)(2013〃杭州中考)某研究小组为测量垂直于太阳光的面积为1m2表面上,每秒钟接收到的太阳能,用自制太阳能热水器做实验。经多次实验得到自制太阳能热水器吸收太阳能的效率为50%。控制太阳能热水器接收太阳光垂直照射的面积始终是2 m2,太阳能热水器内 的水的质量为100 kg,水的初温为20℃,经 750 s时间后上升到45℃。[c水=4.2×103J/(kg〃℃)]请计算: (1)在上述过程中太阳能热水器内的水吸收热量是多少焦耳?(2)垂直于太阳光的1m2表面上,每秒钟接收到的太阳能是多少焦耳? 【解析】本题考查热量的计算。知道水的质量、水的比热容、水升高的温度,利用吸热公式Q吸=cmΔt在2m2的面积,经太阳垂直照射8750s吸收的,上每秒接收的太阳能。 (1)Q吸=c水m(t-t0)=4.2×103J/(kg〃℃)×℃=1.05×107J(2)因为η=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所以=2.1×107J 1m2表面上,新 课 标 第 一 网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答案:(1)1.05(2)1 200 J 荐初二物理《浮力》教学案例(5000荐荐初初二中物物理 教理 案教 学 案物 态例 变 字) 化 【设计理念】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理念的指导下,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考虑。 1.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现象,从生活走向物理。由这些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要探究的主要课题,通过讨论、分组探究,寻找物理规律,再将所学 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当中,从物理走向生活。 2.让学生经历深究学习的过程,在注重科学探究的基础环节上,渗透物理学科的基本研究手段,引导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加强合作探究,在合作中,相互取长补短,不 断改进自己的方案,使学生在各自学习层面上取得进步。 3.落实新的学生评价机制,不仅注重结论的得出,还要兼顾过程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激发起学生活跃的思维。保持学生对学习、对科学的兴趣。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透镜、薄透镜,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主光轮、光心、焦点和焦距; 知道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知道利用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以丰富、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让学生带着问题,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学目标与情价感值态观度 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逐步建立物理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 本章主要讲述透镜的初步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研究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和凸透镜的成像是本章的重点。而本书中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又是理解凸透镜像以及透镜在生活中应用的根本。 教学难点 以“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这个知识点为载体,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探究活动的设计以及实验现象,合理运用物理的研究方法进行解释即为本节课设计应着力之处。教法 以学生的集体讨论、小组合作为基础。合理引导学生分组实验。教具和媒体 教师用:凸透镜、凹透镜、光具盘、光源。 学生用:凸透镜、凹透镜、小平行玻璃板、光源、白纸。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实录】 一、情景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戴过老花镜没有?戴过的同学能说一下有什么感觉吗? (说明:此次发问并不要求学生作出准确回答,只是为本课作引,唤醒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记忆,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 师:(手持老花镜)如果没有,老师提供你一次机会,谁愿意来试一试? (学生争先尝试) 师:能不能说一下,你戴上老花镜的感觉与不戴时以及戴近视镜有什么不同? (学生争先发言) 师:刚才没戴过的同学肯定也想试试!桌上我为同学们准备了三块玻璃,请同学们亲身体验一下。 (学生尝试、讨论) 师:通过刚才和同学们一起的亲身的尝试,我就想:同样是玻璃制成的镜片,为什么会有如此差异?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你们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说明:创设情景,利用初中生较强的好奇心,使学生与本节课实验器材充分接触,注意到三个镜片形状上的差异。) (学生可对照实物回答) 生:三个镜片有一个中间厚、边缘薄,一个各处等厚,一个中间薄、边缘厚。 二、引入课题 师:(鼓励)同学们的观察十分仔细! 板书:第二节透镜 一、透镜的分类 (出示投影1) (说明:此环节重点突出凸透镜,凹透镜的概念形成。)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光线在经过三个玻璃片后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出示投影2) 师:今天我们来研究光在通过三块玻璃后的传播情况。今天讨论最简单情况:平行光射的情况: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提出假设、建立课题。 (学生讨论后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1:我们组认为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可以聚拢,经过凹透镜后应该散开,而平行玻璃板对光线没有什么作用。 生2:我们组跟刚才的同学意见略有不同。我们认为光线经过凹透镜后可以聚拢,经过凸透镜后应该散开,而平行玻璃板我们同意刚才的意见。 生3: (说明:对学生所有的大胆猜想给予支持。) 师:刚才同学们的猜想,我感觉都动了脑筋,那么谁的意见是正确的呢? 生:应该通过实验验证! 师:今天阳光明媚,我们今天的实验就到校园中去做!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我们可以认为是平行光,请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记录阳光在经过透镜后留下光斑的大小,并且考虑一下:光斑的大小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回来后,我们看哪组同学的实验记录最详细! (学生露天实验,教师跟随并解决学生实践中产生的质疑)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亲身实验,能把你们的实验现象踉其他同学交流一下吗? (学生利用实物投影出示实验记录) 师:(多请几组学生到讲台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 师:还有同学找到不同的实验现象吗?……如果没有,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总结一下,你认为三种镜片对光线应该有怎样的作用? (学生讨论并自己进行总结、教师作必要规范) (出示投影3) 板书:第二节透镜 二、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3.平行玻璃板不改变(垂直入射)光线传播方向。 (说明:此环节重点突出透镜对光的作用。本实验中,让学生离开实验室中进行实验,学生实验兴趣高,实验效果好。) 师: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得到了正确的答案!老师很高兴!可是老师想知道,你们是如何建立结论和实验现象之间关系的? (学生组内讨论) 生:通过观察光线经过透镜后留下光斑的大小,利用这种转换的方法,将光的传播路径间接地表示了出来。(说明:教学过程中,授之以鱼,也要接之以渔) 师:另外关于透镜还有几个重要的名词,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55页。看能否自己解决这几个小问题。如果看不懂,可以和周边同学或跟我交流一下。 (学生自学。可讨论)(出示投影4) 师:(请学生对照投影提示,辨别几个重要名词) 三、新课巩固: 师:(出示投影5) 师:透镜在生活中很多地方有广泛的运用,除了投影中列举的实例外,你还能找到更多的例子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 (说明:物理知识来源生活、还原于生活。) 师:(出示投影6) 小名的奶奶要看报纸,让小名拿老花镜,小名发现爸爸的近视镜和奶奶的老花镜都放在桌子上,怎么办?请你帮忙为小名想个办法。 (学生讨论并回答) (说明:物理知识学习的根本要应用于生活。) 三、布置作业 师:(布置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第二节 透镜 一、透镜的分类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二、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三、关于透镜的几个重要名词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1、“电流形成”的视频材料选择的较好。电荷这种微观粒子人们是无法看到的,再好的实验也不能出电荷极其运动。利用多媒体模拟电荷及其运动,向学生展示电流的形成过程,使得抽象的物理知识变的具体想形象,更以与学生理解电流现象。2、趣味小实验利用的比较好,同时引起了师生的兴趣。这个实验不仅由新奇的实验现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更重要的是能突出做这个小实验的目的:电流是有方向的。3、电流这个物理量引入的较好。既然在教学中把电流与水流进行了类比,那么就干脆通过比较水流的大小来比较电流的大小,使学生进行知识与方法的迁移。并且利用量筒接水的活动,使学生自然的得出电流这一物理量的定义,即体现了控制变量法,又利用了比值定义法。 第( 2 )次与第(1)次相比,做功数值上的关系? 2、如图4,将重2N的物体匀速提升0.2.不用滑轮组做的功W不用机械 ? 【课堂反馈】 1.一个人用100N的力往下按某一杠杆,把一个物体举高了0.5。如果人手下降的高度是2,在这一过程中,人做的功是____,被举高的物体重_____N。 2.用10N的水平拉力拉着重为60N的小车在水平路面上前进3.5,拉力做的功为__,重力对小车做的功是__。 3.某同 学用20N的力将重50N的铅球沿水平方向扔出,球在地面上滚动了10后停下。在铁球滚动的过程中,人对球做的功是____,重力对球做的功是___。 4. 举重运动员把重1500N的杠铃举在2高处静止不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既用了力,也做了功 B. 人既没用力,也不做功C. 人在用力,但没做功 D. 无法确定 5. 对于功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做的功越多 B.物体通过的距离越长,对物体做的功越多 C.物体由于惯性在光滑水平面上匀速滑动时,没有力做功 D.有力作 用在物体上这个力就一定做功 6.一个人把5N的砖头沿冰面水平抛出, 砖头在冰面上滑行20停下来, 则砖头在滑行的过程中( ) A. 人对砖头做功100 B. 惯性做功100 C. 重力做功100 D. 上述均不正确 7.起重机的钢绳将500牛顿的物体匀速提高6米后,又 水平匀速移动4米,钢绳对物体所做的功为( ) A. 3000焦耳 B.5000焦耳 C.20xx焦耳 D. 1000焦耳。 8.质量为40千克的物体受到100牛的水平拉力,移动了50厘米。求:(1)拉力对 物体做了多少功?(2)重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 9.如图3是在水平面上移动重物的装置,若物重为600N,在阻力为重力的0.2倍时,匀速移动物体,使其以2/s的速度前进,经过5s钟,(滑轮内部摩擦及滑轮重不计)试求: (1)拉力F的大小。(2)拉力F所作的功。 【作业布置】 预习11.4功率 完成补充习题相应作 我所选的授课内容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功 一、教材分析 《功》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我计划用一课时进行新课教学。本节内容主要分成两部分,对功的理解,功的计算。功和能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是《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为学生了解“能”做铺垫,而本节内容又是学习本章知识的基础,因此,我设定了以下的导学目标。 二、导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力学中“功”的含义。 (2)知道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及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3)记住功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导学重难点: 导学重点:知道力学中“功”的含义 ;记住功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进行计算.导学难点:知道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及不做功的三种情况.四、设计思想: 主要采用生本课堂321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学习,体验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学习乐趣。在学习过程引导学 生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共享资源,完成学习的任务,同时培养了他们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吊 车 五、教法、学法:采用引导法、直观法(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自主、合把物作、探究”式学习方法、比较感悟、归纳等学习方法。 体吊 六、教具:水平长木板、小车,细线 起过 程 七、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1.下列各图所展示的现象中,什么力对物体移动有贡献?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人推小车前进 物体在拉力f作用下升高一段距离 观察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上用水平拉力拉着小车,沿拉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通过这个演示实验,让学生了解什么样的力有成效,即“做功”。(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便于学生接受) 2.判断 移动的距离。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方向上上面的几个例子告诉我们,什么情况不做功? ㈡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想这么两个个问题,把一桶水从1楼提到3楼,把一桶水提到6楼,哪一个会比较累? 再想把一桶水从1楼提到3楼,和把两桶水从一楼提到3楼哪一个会比较累? 从这两个问题中说明什么? 力×距离 ㈢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力学中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功= (四)例题讲解 w=f?s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力学中“功”的含义,知道了做功的两个必要 因素,给出了功的计算公式w=f?s,知道了功的单位是焦耳 随堂练习 1.所示的四种情景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2.甲、乙两物体分别在水平拉力作用下作匀速直线运动。若甲的质量是乙的4倍,甲所受的水平拉力是乙的2倍,甲的速度是乙的3倍,那么在同一时间内,拉力对甲、乙两物体做的功之比为 [ ] a.24∶1 b.12∶1 c.6∶1 d.2∶1 二.计算题 1、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使重40n的物体a匀速移动5m,物体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是5n,不计滑轮、绳自重及摩擦,拉力f做的功是多少j? 1、知识目标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及三者间的关系; (2)能区别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知道机械效率的定义; (4)机械效率的表达式.理解机械效率总小于1; (5)会用公式计算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6)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主要方法; 2、能力目标 (l)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包括组装滑轮组,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刻度尺等能力,提高机械的效率。 3、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热情,加深理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互相交流的素养。 二、实验器材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一大一小)轮组成的滑轮组,长1米的细绳2根。 三、教学方式 引导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 教学目标 活动1 复习提问 一、回顾-----各种简单机械 1、 省力费距离的机械; 2、 费力省距离的机械; 3、等臂杠杆。 1、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常用的机械;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机械的结构;3、为导出“机械效率”作准备。 活动2 猜想 二、猜想----比较直接对钩码做功和使用机械对钩码做功的大小? 1、教师演示两种做功形式并提出问题; 2、学生猜想,比较二者做功大小。 1、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活动3 制订计划进行实验 三、探究-----W总和W有的大小 1、学生动手做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2、教师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学会收集证据和计算; 3、学生陈述自己的猜想和证据是否一致,物理教案《提高机械的效率》。 1、会动手实验; 2、会收集数据并进行计算; 3、 活动4 分析论证 四、分析-----W总〉W有的原因 1、 机械本身有重力; 2、 摩擦阻力; 结论:1、有用功(W有用):利用机械工作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W有用=G·h 2、额外功(W额外):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额外功;W额外=W总-W有用 3、总功(W总):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叫总功;W总=F·s W总=W有用+W额外 4、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公式: 5、机械效率没有单位,永远小于1。 1、能对自己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论证。 2、理解各概念的含义。 活动5 应用 五、观察----一些机械的机械效率 加深理解 活动6 猜想 六、猜想----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1、小组讨论; 2、学生各抒己见; 3、老师进行提示和小结。 1、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 活动7 设计与评估 七、探究----设计改变机械效率的方案? 1、每组设计一个提高或降低机械效率的方案; 2、老师对学生设计的方案进行分类; 3、学生陈述能提高或降低机械效率的理由; 4、教师总结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1、会设计一种或几种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案; 2、能理解机械效率中改变机械效率的原理。 活动8 交流与提高 A.弹力是指弹簧形变时对其他物体的作用 B.压力、支持力、拉力都属于弹力 C.在弹性限度内,同一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越长 D.弹力是指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接触它的物体产生的力 2、关于弹簧测力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C ) A.弹簧测力计是常见的测力计 B.弹簧测力计的最大刻度就是它的量程 C.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D.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根据弹簧伸长的长 度与受到的拉力大小成正比的原理制成的 3、李华同学在使用弹簧测力计前没有注意校零,指针指在0.2N处,他测量时指针的示数为3.6N,则实际拉力的大小为( C ) A.3.8 N B.3.6 N C.3.4 N D.无法确定 4、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和细线的重力及一切摩擦不计,物重G=1N,则弹簧测力计A和B的示数分别为( D ) A.1N,0 B.0,1N C.2N,1N D.1N,1N 5、小阳学习了弹力的知识后,发现给弹簧施加的拉力越大时,弹簧的伸长就越长.于是小阳猜想:弹簧的伸长量跟所受拉力成正比.实验桌上有满足实验要求的器材:两端有钩的弹簧一根,已凋零的弹簧测力计一个、带横杆的铁架台一个、刻度尺一把.他利用上述器材进行了以下实验: (1)将弹簧竖直挂在铁架台的横杆上使其静止,用刻度尺测出弹簧在不受拉力时的长度l0并记录在表格中; (2)如图所示,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弹簧的而一段使其伸长到一定长度,待弹簧测力计示数稳定后读出拉力F,并用刻度尺测出此时弹簧的长度l,并将F、l记录在表格中; (3)逐渐增大弹簧受到的拉力(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仿照步骤(2)再做五次实验,并将每次实验对应的F、l记录在表格中. 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①小阳计划探究的问题中的自变量是; ②根据以上实验步骤可知,小阳实际探究的是跟所受拉力的关系; ③针对小阳计划探究的问题,他应该补充的步骤是:; ④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答案:弹簧伸长量;弹簧伸长量利用公式△L=L-L0。 【初中物理电能教案】推荐阅读: 初中物理教案教案05-20 初中物理全套教案教案07-03 衔接班教案初中物理07-09 初中物理教案九年级11-27 初中物理变阻器教案08-28 初中物理分子热运动教案05-19 初中物理教案《串联电路电压》10-09 初中物理微课教案11-13 初中初三物理教案有哪些12-09 神奇的物质世界初中物理教案09-20初中物理教案透镜 篇5
初中物理电流教案 篇6
初中物理《功》教案 篇7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 篇8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9
初中物理弹力教案设计 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