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2功率教案

2024-09-13

高中物理必修2功率教案(共12篇)

高中物理必修2功率教案 篇1

功率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理解功率的概念,能运用功率的公式P=W /t 进行有关计算。

3.正确理解公式P=FVcosα的意义,知道什么是瞬时功率,什么是平均功率,并能用来解释现象和进行计算。

二、重点难点

1.理解功率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2.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计算是本节的难点。3.机车起动问题是本节课对学生的一个能力培养点。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学习了功的概念及其计算。现在我们研究下面两个问题。

①质量为2kg的物体在4N的水平拉力F1作用下沿F1的方向以2 m/s的速度匀速前进16m.在此过程中,有几个力对物体做功,各做功多少?此过程用多长时间?

②质量为2kg的物体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在F2=4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前进16 m。在此过程中,有几个力对物体做功?各做功多少?此过程用多长时间?

(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小结。)

①中拉力做功:W11=F1S=64J;阻力做功:W12=-fS=-64J;时间:t1=s/V=8s.②中拉力做功:W2=F2S=64J;时间t2=

2s4s.a可见,力对物体做功多少,只由F、S及它们间夹角决定,与物体是否还受其它力、物体是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无关。再比较一下,F1、F2做功一样多,但所用时间不同。说明力对物体做功还有一个快慢问题。本节课学习做功快慢的描述问题。

板书课题:第二节 功率

(二)进行新课

1.我们把描述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定义为功率,这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2.功率的概念

(1)定义:功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功率。

用心

爱心

专心 1 定义式:P=W/t

(2)单位:国际单位为瓦(W),技术上常用“千瓦”(KW)作功率单位。1W=1J/S,1KW=1000W。

(3)功率的物理意义:功率是描述力对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功率大的做功快。不论在什么条件下,只要明确了功W和所用时间t,就可求出相应的功率。

(4)功率是标量。

由于功有正负,相应的功率也有正负。功率的正负不表示大小,只表示做功的性质,即动力的功率为正,阻力的功率为负,计算时不带符号,只计绝对值。

根据W=FScosα和v=S/ t,可得P=Fvcosα。若F、S同向,可简化为P=Fv。(5)功率的另一表达式:P=Fvcosα。

F:对物体做功的力。v:物体运动的速度。α:F与v的夹角。

3.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1)平均功率:描述力在一段时间内做功的快慢,用P=W/t 计算,若用P=Fvcosα,V为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平均功率是针对一段时间或一个过程而言的,因此在计算平均功率时一定要弄清是哪段时间或哪一个过程的平均功率。

(2)瞬时功率:描述力在某一时刻做功的快慢,只能用P=Fvcosα,V为某时刻的瞬时速度。

瞬时功率是针对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而言的,因此在计算瞬时功率时一定要弄清是哪个时刻或哪一个位置的瞬时功率。

【例题1】已知质量为m的物体从高处自由下落,经时间t,在t时间内重力对物体做功的平均功率为;在t时刻重力对物体做功的瞬时功率为。

121gt,重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W=mg2t2,所

22W1mg2t;在t时刻重力对物体做功的以在t时间内重力对物体做功的平均功率为Pt2解析:在t时间内,物体下落的高度h=瞬时功率为Ptmgvtmgt.(3)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额定功率指机器正常工作时的最大输出功率,也就是机器铭牌上的标称值。实际功率是指机器工作中实际输出的功率。机器不一定都在额定功率下工作。实际功率总是小于或等

用心

爱心

专心

2于额定功率。对公式P=Fv的讨论。

①当功率P一定时,F1。即做功的力越大,其速度就越小。v当汽车发动机功率一定时,要增大牵引力,就要减小速度。所以汽车上坡时,司机用换挡的办法减小速度来得到较大的牵引力。

②当速度v一定时,Pv。即做功的力越大,它的功率也越大。

汽车从平路到上坡,若要保持速度不变,必须加大油门,增大发动机功率来得到较大的牵引力。

③当力F一定时,Pv。即速度越大,功率越大。

起重机吊同一物体以不同速度匀速上升,输出功率不等,速度越大,起重机输出功率越大。

4.先让学生做课本例题。然后再讲解。5.对公式P=Fv的讨论。①当功率P一定时,F1。即做功的力越大,其速度就越小。v当汽车发动机功率一定时,要增大牵引力,就要减小速度。所以汽车上坡时,司机用换挡的办法减小速度来得到较大的牵引力。

②当速度v一定时,Pv。即做功的力越大,它的功率也越大。

汽车从平路到上坡,若要保持速度不变,必须加大油门,增大发动机功率来得到较大的牵引力。

③当力F一定时,Pv。即速度越大,功率越大。

起重机吊同一物体以不同速度匀速上升,输出功率不等,速度越大,起重机输出功率越大。

【例题2】飞机、轮船运动时受到的阻力并不恒定,当速度很大时,阻力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这时要把飞机、轮船的最大速度增大到原来的2倍,发动机的输出功率要增大到原来的: A.2倍;

B.4倍;

C.6倍;

D.8倍.2解析:飞机、轮船达到最大速度时牵引力F与阻力f相等,即F=f,而f=KV,所以发动机的输出功率P=FV=KV,要把飞机、轮船的最大速度增大到原来的2倍,发动机的输出功率要增大到原来的8倍.(三)课堂小结

3用心

爱心

专心 3 功率的物理意义:功率是描述力对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功率

平均功率:描述力在一段时间内做功的快慢,用P=W/t 计算,若用

P=Fvcosα,V为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瞬时功率:描述力在某一时刻做功的快慢,只能用P=Fvcosα,V为某

时刻的瞬时速度。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四)作业:课本中本节课后的练习1、3 说明:

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确切地理解公式P=FV的意义,为此教材通过实例进行分析,教学中还可以补充一些实例。

2.通过本节的例题的教学,应使学生学会应用基本公式进行计算,对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有所理解。

3.考虑到发动机的额定功率与汽车的最大速度的关系比较难一些,单独列为专题加以讨论。在这个专题中,着重分析了汽车由开动到匀速行驶的物理过程,然后运用公式解题,以便使学生养成分析物理过程的习惯,避免简单地套用公式。

用心

爱心

专心 4

高中物理必修2功率教案 篇2

提问:1什么是力?2你看得到力吗?力有颜色、形状、体积吗?3那我们怎样来研究力?4力有哪些作用效果?5要使物体产生相同的效果,可以怎样施力?归纳总结:一个力单独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和几个力同时作用的效果相同。

二、合力与分力

1. 概念

一个力F单独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F1 、F2、F3……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F叫做那几个力F1 、F2、F3……的合力,原来的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2. 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1)基础:等效替代的关系。

(2)注意:合力与分力不是并列、并存的关系。

三、力的合成(板书)

1. 概念

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2. 如何对力进行合成

(1)同一条直线上的二力合成。

总结:两力同向相加时,合力的大小等于两个分力的大小之和,合力的方向与每一个分力方向相同。

总结:两力反向合成时,合力的大小等于两分力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与较大的那个分力方向相同。

(2)互成角度的两个分力该怎样求合力?

问题:1怎样保证合力与分力等效?2力的大小怎样知道?3力的方向如何确定?

演示探究性实验:探究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如下表)。

3. 平行四边形定则

内容:选择同一标度,以表示这两个分力的图示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 , 夹在这两条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对角线的长度表示合力的大小,对角线所指的方向就表示合力的方向。

4. 课堂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

1两个力F1、F2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随着F1、F2的夹角θ变化而如何变化?2什么情况下合力最大?最大值为多大?什么情况下合力最小?最小值为多大?3合力F是否总大于原来两个力F1、F2?

总结归纳:合力既可以大于,也可以小于或等于原来的任意一个分力。

5. 多个力合成的方法

提问:平行四边形定则每一次只能对两个力求和,那要是多个力求和呢?如何处理?(看ppt)

方法:先求出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出这个合力跟第三个力的合力,直到把所有的力都合成进去,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这些力的合力。

四、总结归纳:力的合成的注意事项

1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两个力不能进行力的合成,因为它们只能对各自的物体产生力的效果,而只要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力,无论力的性质如何,都可以进行合成。2合力是假象力,是用来等效代替分力的,但这不表示物体又多受了一个合力,合力不是物体实际受到的力。3合力和分力之间是等效替代关系,合力和分力之间一定遵循矢量运算法则。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对策 篇3

“着眼基础,立足课本”是最基本的复习方法。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回顾知识”这种最传统的模式来实现。例如,教材第三章第一节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课本P4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针对这段材料可以提出许多问题。

【问题1】这段材料显示了什么信息?(农业区位,农业区位的变化等)

【问题2】材料中显示了哪些区位因素?除了这些因素,还有哪些主要农业区位因素?

【问题3】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能种水稻、甘蔗等这些农作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些地方挖鱼塘养鱼有什么样的优势?

【问题4】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种水稻、甘蔗、养鱼、种花都适合,为什么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选择?

【问题5】从“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说明了农业区位因素的什么特点?相比之下,哪类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问题6】“水稻田”是我国南方常见的农业景观,类似我国南方的水稻种植区,一定的地域形成比较稳定、成型的、区域性的农业生产区称为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问题7】利用其自然条件,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发展了“桑基鱼塘”、“蔗基鱼塘”、“花基鱼塘”等模式,你能说说是怎么回事吗?

【问题8】“桑基鱼塘”属于哪种农业地域类型?掌握农业地域类型应该从哪几方面入手?

【问题9】混合农业典型的案例是什么?其形成条件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问题10】我国广大农耕区的农民既种植庄稼,又养鸡、猪等是否属于混合农业?为什么?

【问题11】南方的水稻种植属于哪种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哪里?其区位条件有哪些?有些什么样的特点?

【问题12】“季风水田农业”是一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以种植业为主的还有哪种农业地域类型?

【问题13】“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其区位条件有哪些?又有什么样的特点?

【问题14】我们也学习了两种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他们分别是什么?

【问题15】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什么样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的国家有哪些?大牧场放牧业的典型案例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有哪些?有哪些特点?

【问题16】乳畜业的分布、形成因素、特点是什么?

通过解决问题,对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相关知识进行了回顾与巩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首先所提出的问题一定要紧扣课标,突出重点;其次,问题的提出要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再次,方式上为了激发学习兴趣,可以采用分组抢答的方式完成。

二、建构系统为手段,提升知识为目标

1.第三章知识网络系统的建构

本章教材一共三节内容,涉及到的重点内容较多,综合性较强,在必修2各内容中,是与必修1以及初中地理联系最大的章节之一。第三章主要围绕“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区位选择—农业地域—主要农业地域类型”这条主线展开。

2.第三章、第四章的比较

课程标准中对这两章的要求如下: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很明显,这两条“标准”的要求是基本相同的。不过工业生产无论从部门,还是从布局而言,都更复杂些,且工业的“非天然性”较突出。这两章知识结构比较如图1所示。

三、整合部分为手段,升华知识为目标

高中物理必修2功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向心力是做物体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外力。

2.理解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理解公式的含义,并能用来进行计算。3.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4.知道在变速圆周运动中,可用公式求质点在圆周上某一点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

二、能力目标:

1.学会用运动和力的关系分析分题

2.理解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三、德育目标:

通过a与r及、v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确任何一个结论都有其成立的条件。

教学重点:

1.理解向心力和向心加速的概念。

2.知道向心力大小Fmrw2mv2r,向心加速的大小wr2v2r,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都是大小不变,方向在时刻改变。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授法、归纳法、推理法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出示思考题)

(1)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有哪几个?

(3)上述物理量间有什么关系?

2.引入:由于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方向时刻在变,所以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曲线运动。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所以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有何特点?加速度又如何呢?本节课我用心

爱心

专心

们就来共同学习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什么是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

2.知道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求解公式 3.了解向心力的来源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向心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1)在光滑水平桌面上,做演示实验

a:一个小球,拴住绳的一端,绳的另一端固定于桌上,原来细绳处于松驰状态 b:用手轻击小球,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 c:当绳绷直时,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2)模拟上述实验过程

(3)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a:绳绷紧前,小球为什么做匀速圆周运动?

b:绳绷紧后,小球为何做匀速圆周运动?小球此时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合外力是哪个力?这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这个力起什么作用?

(4)通过讨论得到:

a: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一个指向圆心的合力的作用,这个力叫向心力。b:向心力指向圆心,方向不断变化。

c: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只改变运动物体的速度方向,不改变速度大小。2.向心力的大小

(1)通过课本实验体验向心的大小

a:拉住绳的一端,让小球尽量做匀速圆周运动,改变转动的快慢、细线的长短多做几次。b:引导学生猜想:向心力可能与物体的质量、角速度、半径有关。

c:过渡:刚才同学们已猜想大向心力可能与m、v、r有关,那么,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下边我们通过实验来检验一下。

(2)操作方法:

a:用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球,保持小球运动的角速度相同,观察向心力的大小与运动半径之间的关系。

用心

爱心

专心

b:用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球,保持运动半径相同,观察向心力与角速度之间的关系

c:仍用质量不同的钢球和铝球,使他们运动的半径r和角速度相同观察得到:向心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向心力也越大。

(4)总结得到:向心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m、圆周半径r和角速度都有关系,且给出公式:F=mr2(说明该公式的得到方法,空气变量法、定量测数据)

(5)学生据 3.向心加速度

(1)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向心力F的作用下必然要产生一个加速度,据牛顿运动定律得到:这个加速度的方向与向心力的方向相同,叫做向心加速度。

(2)结合牛顿运动定律推导得到ar a 4.说明的几个问题:

(1)由于a向的方向时刻在变,所以匀速圆周运动是瞬时加速度的方向不断改变的变加速运动。

(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向心力是一个效果力,方向总指向圆心,是一个变力。

(3)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就是向心力。

2vr推导向心力的另一表达式Fmv2r

v2r

三、巩固训练

1.向心加速度只改变速度的,而不改变速度的。

2.一个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当它的转速度为原来的2倍时,它的线速度、向心力分别变为原来的几倍?如果线速度不变,当角速度变为原来的2倍时,它的轨道半径和所受的向心力分别为原来的几倍

3.(1)展示思考与讨论中的物理情景

(2)分析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各是什么性质的力?

(3)木块所受的向心力是由什么提供的?

四、小结

1.什么是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它们的大小和方向有什么特点?

2.向心力的求解公式(1)(2)3.向心加速度的求解公式(1)(2)4.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运动?

用心

爱心

专心

五、作业:本节课后课后练习

三、试卷化作业。

六、板书设计



1、方向指向圆心

2、作用:改变V的方向

3、由物体所受的合力提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

4、F2v2mrw;Fmr

1、方向——指向圆心

2、描述线速度方向变化3、2v2arw;ar用心

爱心 供

高中物理必修2功率教案 篇5

向心力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由向心加速度和牛顿第二定律引入向心力是教材所用的方法,这与以前的先学习向心力再学习向心加速度有所不同.学生对于向心力的理解不是很清楚,本节重点突出了向心力的理解及向心力在圆周运动中的作用.而向心力概念的学习,应及时强调指出,向心力是根据力的效果命名的,而不是根据力的性质命名的,它不是重力、弹力、摩擦力等以外的特殊力,而是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质点受到的合外力,沿着半径指向圆心,它的方向时刻改变.本节的难点是运用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处理有关问题.在学习时可以让学生认识实例:用细线系着的小球在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或是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验或观察,从而引入向心力概念.教学重点

向心力概念的建立及计算公式的得出及应用.教学难点

向心力的来源.时间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2.知道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理解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计算.3.会根据向心力和牛顿第二定律的知识分析和讨论与圆周运动相关的物理现象.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向心力概念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2.体会物理规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及其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领略实验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基本途径,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信心.3.通过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概念的学习,认识实验对物理学研究的作用,体 会物理规律与生活的联系.课前准备

细杆、细绳(2)、小球、直尺、秒表、盛水的透明小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前面两节课,我们学习、研究了圆周运动的运动学特征,知道了如何描述圆周运动.知道了什么是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加速度的计算公式,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动力学特征.观察下面几幅图片,并根据图做水流星实验,让学生自己体验实验中力的变化,考虑一下为什么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没有沿着直线飞出去而是沿着一个圆周运动.前三幅图可以看出物体之所以没有沿直线飞出去是因为有绳子在拉着物体,而第四幅图是太阳系各个行星绕太阳做圆周运动是由于太阳和行星之间有引力作用,是太阳和行星之间的引力使各个行星绕太阳在做圆周运动.如果没有绳的拉力和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那么这些物体就不可能做圆周运动,也就是说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都会受到一个力,这个力拉着物体使物体沿着圆形轨道在运动,我们把这个力叫做向心力.复习导入

复习旧知

1.向心加速度: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加速度指向圆心,这个加速度称为向心加速度.2.表达式:an=v2r=rω.23.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表达式:F=ma.推进新课

一、向心力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具有相同的方向,都指向圆心,而且物体是在向心力的作用下做圆周运动,因此我们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向心力的大小为: Fn=m an=m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验证上面的推导式):研究向心力跟物体质量m、轨道半径r、角速度ω的定量关系.实验装置:向心力演示器 v2R=m rω2=mr(2T)2.演示:摇动手柄,小球随之做匀速圆周运动.①向心力与质量的关系:ω、r一定,取两球使mA=2mB,观察:(学生读数)FA=2FB,结论:向心力F∝m.②向心力与半径的关系:m、ω一定,取两球使rA=2rB,观察:(学生读数)FA=2FB,结论:向心力F∝r.③向心力与角速度的关系:m、r一定,使ωA=2ωB,观察:(学生读数)FA=4FB,结论:向心力F∝ω2.归纳总结: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可知: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需要的向心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半径成正比,与角速度的二次方成正比.但不能由一个实验、一个测量就得到定论,实际上要进行多次测量,大量实验,但我们不可能一一去做.同学们由刚才所做的实验得出:m、r、ω越大,F越大;若将实验稍加改进,如教材中所介绍的小实验,加一弹簧秤测出F,可粗略得出结论(要求同学回去做).我们还可以设计很多实验都能得出这一结论,说明这是一个带有共性的结论.测出m、r、ω的值,可知向心力大小为:F=mrω.二、实验: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表达式

原理:如图所示,让细绳摆动带动小球做圆周运动,逐渐增大角速度直到绳刚好拉直,用秒表测出n转的时间t,计算出周期T,根据公式计算出小球的角速度ω.用刻度尺测出圆半径r和小球距悬点的竖直高度h,计算出角θ的正切值.向心力F=mgtanθ,测出数值验证公式mgtanθ=mrω.22课堂训练

1.下列关于向心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由于做圆周运动产生了一个向心力

B.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为其所受的合外力 C.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不变 D.向心加速度决定向心力的大小

2.有长短不同、材料相同的同样粗细的绳子,各拴着一个质量相同的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那么()

A.两个小球以相同的线速度运动时,长绳易断 B.两个小球以相同的角速度运动时,长绳易断 C.两个球以相同的周期运动时,短绳易断 D.不论如何,短绳易断

3.A、B两质点均做匀速圆周运动,mA∶mB=RA∶RB=1∶2,当A转60转时,B正好转45转,则两质点所受向心力之比为多少? 参考答案:1.B 2.B 3.解答:设在时间t内,nA=60转,nB=45转,质点所受的向心力F=mωR=m(F∝mn2R 所以FAFBmAnARAmBnRB2B2

22nt)·R,t相同,2126045221249.讨论交流

1.根据我们前面的学习,大家讨论生活中你所遇到的圆周运动中是哪些力在提供向心力.强调:向心力不是像重力、弹力、摩擦力那样作为某种性质的力来命名的.它是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的,凡是产生向心加速度的力,不管是属于哪种性质的力,都是向心力.2.由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可知,物体必定受到一个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合外力作用,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曲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合外力的方向有何特点呢?

匀速圆周运动速率不变,方向始终垂直半径,说明合外力不会使速度大小发生变化,只改变速度方向,匀速圆周运动合外力的方向始终指向圆心.三、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

问题:前面我们学习了加速度,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其加速度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现在我们又学习了向心加速度,那么向心加速度是否也改变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 讨论交流

根据刚才我们的实验(验证向心力表达式的实验)可知,向心加速度并不能改变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而是在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我们在这个实验中可以感受到,如果要使物体的速度不断增大,我们对物体施加的力就不能保持始终指向圆心,而是与向心力的方向有一个角度.根据力F产生的效果可以把力F分解成两个相互垂直的两个分力:一个是指向圆心的产生向心加速度的向心力;另一个是沿圆周的切线方向的分力,这个力沿圆周切线方向产生加速度,这个加速度使物体的速度不断变大.因此这个运动不能是匀速圆周运动,而是变速圆周运动.也就是说变速圆周运动既有指向圆心的向心加速度,还有沿圆周切线方向的加速度,称为切向加速度.做变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力

曲线运动:物体的运动轨迹不是直线也不是圆周的曲线运动.对于这样的运动尽管曲线的各个地方的弯曲程度不同,我们在研究时可以把这条曲线分成许多极短的小段,每一小段可以看作是一段圆弧.这些圆弧的弯曲程度不同,可以表示为有不同的半径,这样在分析质点运动时,就可以采用圆周运动的分析方法来处理问题了.一般的曲线可以分为很多小段,每段都可以看作一小段圆弧,各段圆弧的半径不一样 课堂训练

1.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钉两个钉子A和B,相距20 cm.用一根长1 m的细绳,一端系一个质量为0.5 kg的小球,另一端固定在钉子A上.开始时球与钉子A、B在一条直线上,然后使小球以2 m/s的速率开始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若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4 N,那么从开始到绳断所经历的时间是多少?

解析:球每转半圈,绳子就碰到不作为圆心的另一个钉子,然后再以这个钉子为圆心做匀速圆周运动,运动的半径就减小0.2 m,但速度大小不变(因为绳对球的拉力只改变球的速度方向).根据F=mv2/r知,绳每一次碰钉子后,绳的拉力(向心力)都要增大,当绳的拉力增大到Fmax=4 N时,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为rmin,则有 Fmax=mv2/rmin

22rmin=mv/Fmax=(0.5×2/4)m=0.5 m.绳第二次碰钉子后半径减为0.6 m,第三次碰钉子后半径减为0.4 m.所以绳子在第三次碰到钉子后被拉断,在这之前球运动的时间为: t=t1+t2+t3

=πl/v+π(l-0.2)/v+π(l-0.4)/v =(3l-0.6)·π/v =(3×1-0.6)×3.14/2 s =3.768 s.答案:3.768 s 说明:需注意绳碰钉子的瞬间,绳的拉力和速度方向仍然垂直,球的速度大小不变,而绳的拉力随半径的突然减小而突然增大.2.如图所示,水平转盘的中心有个竖直小圆筒,质量为m的物体A放在转盘上,A到竖直筒中心的距离为r.物体A通过轻绳、无摩擦的滑轮与物体B相连,B与A质量相同.物体A与转盘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是正压力的μ倍,则转盘转动的角速度在什么范围内,物体A才能随盘转动?

解析:由于A在圆盘上随盘做匀速圆周运动,所以它所受的合外力必然指向圆心,而其中重力、支持力平衡,绳的拉力指向圆心,所以A所受的摩擦力的方向一定沿着半径或指向圆心或背离圆心.当A将要沿盘向外滑时,A所受的最大静摩擦力指向圆心,A的向心力为绳的拉力与最大静摩擦力的合力,即F+Fm′=mω12r

① 由于B静止,故F=mg

② 由于最大静摩擦力是压力的μ倍,即

Fm′=μFN=μmg

③ 由①②③解得ω1=g(1)/r

当A将要沿盘向圆心滑时,A所受的最大静摩擦力沿半径向外,这时向心力为:

F-Fm′=mω2r

④ 由②③④得ω2=g(1)/r.故A随盘一起转动,其角速度ω应满足g(1)/r答案:g(1)/rg(1)/r

g(1)/r.2课堂小结

1.向心力来源.2.匀速圆周运动时,仅有向心加速度.同时具有向心加速度和 切向加速度的圆周运动是变速圆周运动.3.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指向圆心,时刻在变化,所以不是匀变速运动. 布置作业

教材“问题与练习”第1、3题.板书设计

7.向心力

1.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具有向心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这个加速度一定是由于它受到了指向圆心的合力.这个合力叫做向心力 2.表达式:Fn=m an= mv2R=m rω2=mr(2T)2

3.向心力的方向:指向圆心

4.向心力由物体所受的合力提供

活动与探究

课题:讨论汽车在过弯道时为什么要减速,不减速会出现什么情况,如果让你设计弯道你应该怎么设计,设计的依据是什么.过程:用汽车模型(最好用遥控小汽车,以便于方向的改变)或其他工具模拟汽车在过弯道时,为何要减速.若不减速应该怎么办.通过实际操作,找到合适的方法,并进行理论分析.习题详解

1.解答:地球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为 a=ω2r=(2T)r(223.14365243600)×1.5×10 m/s=5.95×10 m/s

2112-52所以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是F=ma=6.0×1024×5.95×10-5N=3.57×1020 N.2.解答:小球的受力分析如图所示,因此小球的向心力是由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提供的.3.解答:(1)向心力F=mω2r=0.10×42×0.10 N=0.16 N.(2)我同意甲的观点,因为物体的受力为重力、支持力和静摩擦力,其中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为零,所以合外力即为静摩擦力.另外,物体相对于圆盘的运动趋势是沿半径方向向外,而不是向后,故乙的观点是错误的.4.解答:根据机械能守恒有不论钉子钉在何处,小球到达最低点的速度都是相等的,而在碰钉子前和碰钉子后的区别就是做圆周运动的圆心由O点移到A点,即圆周运动的半径不一样.设碰钉子后细绳的拉力为T,则据牛顿第二定律有T-mg=mv2r.可以看出,当r越小时,细绳的拉力T越大,即当细绳与钉子相碰时,如果钉子的位置越靠近小球,绳就越容易断.5.解答:我认为正确的是丙图,因为如果将力F分解为沿切线和垂直于切线的两个方向,由于汽车是沿M向N的方向上做减速运动,则只有丙图是符合的.设计点评

高中物理必修2功率教案 篇6

整体设计

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在宏观、低速、弱引力的广阔领域,包括天体力学的研究中,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像一切科学一样,经典力学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当物体的运动速度远小于真空中的光速时,经典力学完全适用.20世纪初,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建立了狭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阐述物体在以接近光的速度运动时所遵从的规律,它得出了一些不同于经典力学的观念和结论.经典力学不适用于高速运动问题,并且经典力学对微观粒子的运动也束手无策.量子力学能够正确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的规律性,并在现代科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低速、宏观物体的运动;量子力学的研究对象:高速、微观物体的运动.本节从低速与高速、宏观与微观、弱引力到强引力三个方面介绍了经典力学的局限性.这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都不要求学生掌握,但是学过本节之后,学生会知道尽管前面已经体会到了万有引力的辉煌成就,但它没有穷尽一切真理,在新的领域还有新的规律等待我们去发现,文中“未完成的交响曲”“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哪一种广泛的理论的特殊情形呢?我们现在还不知道……”,这些内容安排的着眼点都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从低速到高速的讨论中,教材提到经典力学的相对运动问题,建议在此之前做一定的补充讲解.“科学漫步”的“时间与空间”并没有讲清时间与空间的问题,只是提出问题,激励学生未来的探索,它的目的同样在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功能.教学重点

了解经典力学的局限性.教学难点

了解相对论、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的关系.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2.知道相对论、量子力学和经典力学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经历科学家建立相对论和量子论的思维探索过程,认识科学思维的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科学理论的相对性,知道科学理论发展过程的继承与摒弃.2.通过时间与空间的问题,激励学生对未来的探索.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情境1 《原理》将成为一座永垂不朽的深邃智慧的纪念碑,它向我们揭示了最伟大的宇宙定律.这部著作是高于人类一切其他思想产物的杰作,这个简单而普遍的定律的发现,因为它囊括对象之巨大和多样性,给予人类智慧以光荣.——

18、19世纪法国著名天文学家和天体力学家拉普拉斯

问题:1.在经典力学和狭义相对论中,物体的质量有何不同? 2.狭义相对论中物体的质量表达式是怎样的?

3.在经典力学和狭义相对论中,位移和时间的测量在不同参考系中有何区别?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分组讨论、归纳.明确:1.在经典力学中,物体的质量不随运动状态而改变,而在狭义相对论中,质量要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大.2.m=m01vc22.m0:物体静止时的质量,m:物体速度为v时的质量,c是真空中的光速.3.在经典力学中,同一过程的位移和时间的测量在不同参考系中是相同的;在狭义相对论中,同一过程的位移和时间的测量在不同参考系中是不同的.例1 如果真空中的光速为c=3.0×108 m/s,当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为v1=2.4×108 m/s时,质量为3 kg.当它的速度为1.8×108 m/s时,质量为多少? 解答:根据狭义相对论,m=

m01vc22,由题意知:

m1=m01(v12)c,m2=

m01(v22)c, 所以m1m22v212cv1212c44395,所以m2=m1kg=2.25 kg.33445例2 继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后,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立了经典力学,揭示了包括行星在内的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爱因斯坦既批判了牛顿力学的不足,又进一步发展了牛顿的经典力学,创立了相对论.这说明()

①世界无限广大,人不可能认识世界,只能认识世界的一部分

②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

③人对世界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有局限性,需要发展和深化

④每一个认识都可能被后人推翻,人不可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

解答:发现总是来自于认识过程,观点总是为解释发现而提出的.主动认识世界,积极思考问题,追求解决(解释)问题,这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轨迹.任何一个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都要受当时的客观条件和科学水平的制约,所以所形成的“正确理解”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是对牛顿力学的理论的发展和深化,但也有人正在向爱因斯坦理论挑战.所以正确选项为D.课堂训练

1.一个粒子,原来静止时对应的质量为m0.则:(1)当这个粒子的速度为3×107 m/s时,它增大的质量占原来质量的百分比是多少?(2)当这个粒子的速度为2.4×108 m/s时,它增大的质量占原来质量的百分比又是多少? 答案:(1)0.5%(2)66.7%

物体的__________问题,不能用来处理__________运动问题;只适用于__________物体,一般不适用于__________粒子.这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具体认识在广度上是有__________的,人们应当__________.解析: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要受到他所处的时代客观条件和科学水平的制约,所以形成的看法也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人们只有不断扩展自己的认识,才能掌握更广阔领域内的不同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新的科学诞生并不意味着对原来科学的全盘否定,只能认为过去的科学是新的科学在一定条件下的特殊情形.答案:低速运动

高速

宏观

微观

局限性

不断扩展认识,在更广阔的领域内掌握不同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课堂训练

1.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以来,物理学的研究深入到__________,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微观粒子不仅有__________,而且有__________,它们的运动规律不能用经典力学来说明.答案:微观世界

电子

质子

中子

粒子性

波动性 2.对于经典力学理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经典力学是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

B.经典力学的理论体系是经过几代科学家长期的探索,历经曲折才建立起来的 C.经典力学具有丰富的理论成果,也建立了实证科学的方法体系 D.当物体运动速度很大(v→c)、引力很强、活动空间很小(微观)时,经典力学理论所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偏差 答案:ABCD 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在经典力学中,物体的质量不随运动状态而改变,在狭义相对论中,物体的质量也不随运动状态而改变

B.在经典力学中,物体的质量随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减小,在狭义相对论中,物体的质量随物体速度的增大而增大

C.在经典力学中,物体的质量是不变的,在狭义相对论中,物体的质量随物体速度增大而增大 D.上述说法都是错误的 答案:C

4.关于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不论是对宏观物体,还是微观粒子,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都是适用的 B.量子力学适用于宏观物体的运动;经典力学适用于微观粒子的运动 C.经典力学适用于宏观物体的运动;量子力学适用于微观粒子的运动 D.上述说法都是错误的 答案:C 课堂小结

通过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万有引力定律的辉煌成就,但是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又了解到它并没有穷尽一切真理,在新的领域还有新的规律等待我们去发现.在本节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从三个方面体会经典力学的局限性:①从低速到高速;②从宏观到微观;③从弱引力到强引力.布置作业

高中物理必修2功率教案 篇7

一、必修课程内容应该紧扣“力与运动”、“功和能”这些核心内容,专注一维情况下的规律应用,删去繁杂的矢量运算

1.现行课程内容与数学教学衔接不畅、数学应用要求太高

必修课是为全体学生设计的,旨在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的基本内容,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初步认识物理学对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影响。现行新课程共同必修部分仍延续“用力的合成与分解(不同夹角)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等较高要求,使得数学处理的教学比重超过物理规律的教学,这里所涉及的数学经验与学生数学学习也没有衔接好,如:不在一直线上的矢量运算所需要的基本初等函数II(三角函数)、平面上的向量、三角恒等变换在《数学4》等等。这些物理必修所需要数学的教学滞后,是高中物理难学、难教的最主要的原因。大量数学应用的教学“喧宾夺主”,使很多学生没有抓住力和运动的分析要领。

2.改革的历史实践

与初中相比较,高中物理课程无论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是在学习方法上都有很大不同,要增强学生学好物理学的自信心,让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和学会学习的过程。国家教委在1990年3月印发的《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中,对物理必修内容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要求高一、高二上“必修物理课”,高三学理科的学习“选修物理课”。这一改革开放以来要求最基本,学生最容易过度到高中物理学习的“必修物理课”,只要求应用力学规律解决一维情况下的问题,在当时却遭到猛烈的批评。很多老师感到“话到嘴边留半句”6,很多学校都是抛开教材必修选修“打通”教,然而又普遍反映学生在学习高一物理时感到困难。这一矛盾心态反映出缺乏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该保留的就得留,总不能为了“清楚”把理论物理都一并教下去,不能只顾自己讲“清楚了”,而不管学生犯“糊涂了”。在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教师应该克制高大上的教学癖好。

3.修订建议

课程标准应该坚定地服从、服务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任务,定出恰当的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妥善解决学生认知规律和物理知识逻辑结构的关系,妥善解决数学等相关学科教学的衔接。建议物理必修课程要紧紧抓住“力与运动”“、功和能”这些核心内容,专注一维情况下的物理规律应用的教学,删去繁杂的矢量运算。对“内容标准”进行修改:《物理1》仍然设两个二级主题:运动的描述;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只要求会用正交分解法和直角三角形等有关知识解简单一维的力学问题,降低矢量运算的要求。《物理2》设三个二级主题:机械能和能源;电场;电流。电场着重于一维情境下的电场力和电势能的教学;电流着重于利用电场力做功分析电路中的能量转化关系,解决简单闭合电路的问题。这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既排除数学学习滞后的困扰从而降低教学难度,又学到“较完全的物理知识”。特别是紧紧抓住“力与运动”“、功和能”物理学核心内容,让学生树立力学现象、电学现象遵循相同物理规律的观念,有助于学生培养科学的分析思维习惯。待到选修3系列时学习多维的力学和电学,着重分析二维的矢量运算及曲线运动。选修本系列模块的同学具有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和较强的分析能力,加上高一的数学基础,利于学生对力和运动、功和能规律应用的巩固提高。

二、调动一线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应用的积极性,使物理课程“接地气”,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特色、不同水平的学生需求

1.当前课程资源的应用上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很有限

现行的教材和教辅材料,尽量使教师方面所作的决策最小化。保姆式的教材、教辅材料是课程资源的主体,挑战其出版团队所塑造的权威性是相当困难的,敢于删去其中的偏题、难题、怪题需要承受相当大的压力。造成对所有学生都进行同样的培养,使得教师难以因材施教,使优秀生和后进生都觉得上课是煎熬。建议构建公共的“教育云平台”,广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从平台上取来资源,由“取来”替代“删去”,给人以自主和从容。

2.缺少一线教师参与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容易脱离教学实际的设计

探究程序化。例如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在2004年初审通过的一些教材里“实验与探究”后马上给出胡克定律,学生在预习时都已经认识胡克定律,而在课堂上还大搞“作出实验图象“”以弹簧伸长为自变量,写出曲线所代表的函数。首先尝试一次函数,如果不行则考虑二次函数”。这样的“探究”大都流于“程序”,不仅无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且使学生认为“科学研究”也不过是走走过场。

媒体虚拟化。例如在2002年审查通过的教材里作为学生实验:用可调内阻电池来探究闭合电路中内电压和外电压之和等于电源电动势。其直观的电池结构,改变电池内电解液的横截面积可以调节电池的内阻,通过它学生非常直观地认识了闭合电路。但是2004年初审通过的教材删去了这个实验,而是以“滑滑梯”“、抽水机”等代为类比。教学中许多老师还设计生动的动画模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还是无法达到实验演示所能达到的效果。事实证明实验器材是最好的媒体,清晰的实验现象胜于雄辩。

实验魔术化。有新教材在引入“库仑定律”时利用“迷你实验室———看谁能赢”:给气球充气后,在头发上摩擦,将气球靠近空易拉罐,即使气球未接触易拉罐,易拉罐也会朝气球方向滚动;再用另一只气球摩擦头发,从相反方向靠近易拉罐,观察易拉罐的运动情况———看谁能赢。设计趣味十足,然而操作起来很难成功,特别在南方潮湿的环境下是不可能完成。科学实验首先要严谨,要用最直观简洁的方式把自然界的内在联系展现,不能为了“趣味性”把学生弄得“懵懵懂懂”。

3.课程资源的需求是多元的

物理学教育相对于横向的地域差异,纵向的学生个体差异更为显著。虽然当年甲种本、乙种本的探索不是很成功,为适合学生个体差异的努力方向是值得肯定的:同一地区学生也有不同层次的教材需求。一个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比学校教育的其他任何可控因素更能强化学生的学习。设计精良的课程资料的功能之一,是在教学中解放教师,发挥他们的独创机智、灵活性、自信心。国家课程作为基础、纲领作用,不应大包大揽,只提出最一般的统一要求。像例题、习题、案例等等都由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去补充,让教师积极参与到这些资源开发中来,既满足横向地区差异的需求,更可以满足同一地区不同特色、不同难度的需要。

4.课程资源应该源于教学实践

教师主要任务是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与评价的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让学生以自己的认知方式对学习内容进行理解,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相互切磋和合作建构,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的观念转变与发展。当前大量的习题教学“掐头去尾烧中段”,没有给学生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只侧重于演算环节和推导环节,缺少了问题的始末两个环节,直接导致了科学思维开始和终结直觉思维的缺失。教师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结合研究性学习,利用本地特色的教学资源,开展实实在在的探究教学。应该说,这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践性事例,选国外的,就不如选我国的;选外地的,就不如选本地的;选历史的,就不如选当今的。基于本地的、当今的原始问题解决,才能显示出思维的内涵、色彩,品质,才能显示出思维内在的理由、作用和功能,学生学习过的概念和规律才能真正活起来,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所以,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去量身打造教学平台,给各地、各校、各位教师和学生体现特色、发挥个性留有空间,是激发教师特长和学生学习兴趣的保障。

总之,高中课程改革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相结合,共同必修内容要突出基础性,调动全体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应用的积极性,以课程多样化来推动高中教育多样性,满足学生多样选择的要求,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摘要:普通高中物理必修课程要紧紧抓住“力与运动”、“功和能”这些核心内容,专注于力、运动的分析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删去繁杂的矢量运算,促进学生培养用力的规律、能量的观点去科学分析力学、电学等现象的思维习惯。调动一线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应用的积极性,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特色、不同水平的学生需求,使课程“接地气”。

高中物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 篇8

22、平抛运动可认为是水平方向上 运动与竖直方向上的合运动。

23、线速度公式,角速度公式 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公式。

24、向心加速度公式。

25、开普勒第三定律公式万有引力定律公式。

26、力对物体做功的公式。

27、功率公式。

28、重力势能公式动能公式。

29、动能定理公式。

30、机械能守恒定律

21、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22、匀速直线自由落体

23、vsvr tt

v2mv2

2ranm2r24、anrr

mma325、2kFG1

22Tr26、wflcos

27、PW、PFv t

12mv228、EPmghEk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篇9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人教社物理选修3-1第一章第4、5节的内容,本节处在电场强度之后,位于静电现象前,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从电场对电荷做功的角度出发,推知在匀强电场中电场力做功与移动电荷的路径无关。利用定义法给出电势的定义,并通过电势描述等势面,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对知识的迁移、灵活运用给予了思维上的指导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电荷及库仑定律、电场强度的知识,对本节的学习已具备基础知识,但不够深入,仍需要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三)、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主要内容为概念的引入和对其物理含义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高中新课程总目标(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的要求和理念(探究性、主体性、发展性、和谐性)、本节教材的特点(思想性、探究性、逻辑性、方法性和哲理性融会一体)和所教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结构、思维结构和认知结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电势的概念,知道电势是描述电场的能的性质的物理量,理解电势差与零点电势面位置的选取无关,熟练应用其概念及定义式UAB?WAB进行相关计q

算。明确电势差、电势、静电力的功、电势能的关系。2、理解电势是描述电场的物理量,知道电势与电势差的关系UAB??A??B,电势与零势面的选取有关,知道电场中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类比、概括,讲述新知识,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自学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通过与前面知识的结合,理解电势能与静电力做的功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了解电势差和电势的概念。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增强科学探究的价值观。

三、重难点分析

为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本课教学重点为:理解和掌握电势差、电势、等势面的概念及意义。在本节学习之前,学生已学习过其他力做功,如分子力做功使得分子势能发生变化,弹簧的弹力做功引起弹性势能的变化,因此本节教学的难点为把电势、电势面与前后知识区别、联系,并能用此解决相关问题。

四、教学与学法分析

(一)、学法指导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

生学习。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对于简谐运动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教学中,收集一些简谐运动实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最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生活中一些简谐运动,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应把学习看成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生应与一定的知识背景即情景相联系,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本节课采用“诱思引探教学法”。使用投影仪,形象、直观的展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发现简谐运动的规律及描述方式,把分析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探究能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兴趣,是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探索过程中,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被动答题走向主动探究。

1、知识回顾。首先展示图片,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此导体内部电荷同样有

力的作用,此力可以做功,所以电场也有能的性质。

电势、电势差的概念比较抽象,在讲解时可以通过引入重力场的有关概念进行类比,以增强知识的可感知性,有助于学生理解。因此接下来,复习有关功的知识以及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功的量度:W?FScos?;重力做功只与位置有关,与经过的路径无关;重力做功与势能的关系:WG??Ep;重力势能是相对的,有零势能面。

进一步引导学生扩展思维,回顾所学知识,对新知识产生兴趣。例如,我们还研究过其它力做功,如分子力做功使得分子势能发生变化,弹簧的弹力做功引起弹性势能的变化,那么电场力做功的情形又是怎样的呢。

2、引入新课。

指出上图:在某一点电荷+Q形成的电场中,将同一电荷放入电场的不同位置A、B两点,所受到的电场力是不同的,这是因为A、B两点的电场强度不同,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以匀强电场为例,匀强电场中,电荷从A点移动到B点,电场力的大小F?

Eq为恒力,则电

场力做功大小为:W?EqScos?。在这里,W

类似如重力做功W

因此,将W?EScos?是一个与电荷本身无关的量,?hcos?,也是与物体本身无关的物理量,只与重力场本身性质有关。这一比值叫A、B两点间的电势差,用UAB来表示。

继续联系重力势能提出问题: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移动的高度差越大,重力势能的变化也越大,高度差即高度的差值,电势差也就是电势的差值,那么如何定义电场中各点的电势?给一分钟同学思考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定义,UAB?WAB,若将B点的电势定义为零电q

势点,则A点的电势等于单位正电荷由A点移动到B点——零电势点时所做的功。因此,老师强调,电势通常用?表示,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等于单位正电荷由该点移动到参考点(零电势点)时电场力所做的功。

3、强化和延伸知识点。

引导学生思考,指出电势差与零点电势的选取无关,但电势是相对零点电势而言的,与零点电势的选取有关。然后课堂给出几分钟时间,由学生独立完成一道例题:设电场中AB

2两点的电势差U?2.0?10V,带电粒子的电量q?1.2?10?8C,把q从A点移动到B点,

电场力做了多少功?是正功还是负功?设UA?UB。

4、知识小结。(1)、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差,类似重力场中两点的高度差,电势差UAB?WAB,q

U与W、q无关。(2)、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等于单位正电荷由该点移动到参考点时电场力所做的功,并且注意电势的大小与参考点的选取无关。(3)、UB?B??,A?A

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越来越低。

高中语文必修2教案 篇10

高中第2册 第一单元体验情感教案 深圳市学科带头人 刘人云

※本单元目标与要求:

1、在语文第一模块第一单元“认识自己”中,我们学会了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在本模块中,我们将强烈地感受人的丰富情感。情感不可预约,也不能回避。我们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探讨情感问题,深入地认识情感,体验情感,进而致力尊重情感,珍惜情感,更好地表达自己丰富、独特的感情。

本单元三课主要体现了亲情(第1课)、友情(第2课)、乡情(第3课)。还有爱情、爱国之情,师生之情等多种情感,在本册书中都有生动而具体的表现,我们可以认真地去感受。

2、学习情感型散文的写法,学会写此类散文。

3、学习、品味散文语言。

4、教法上注意:

①整体感知,掌握大意; ②突出重点,筛选信息; ③分析归纳,锻炼能力; ④丰富情感,提高素养。

第一课 我的母亲 老舍

一、作者: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与,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著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剧本《龙须沟》、《茶馆》等。享有世界声誉。

二、生字词:

甥(shēng)女 揣(chuāi)寡(guǎ)姐 敷(fū)衍(yǎn)撮(cuō)土 阎(yán)王 刮痧(shā)

三、词解:

门当户对:指男女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相当,结亲很合适.贺吊:恭贺,吊唁.四、感知:

1、阅读全文

2、表情朗读第11—16自然段,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五、理解

1、全文按什么顺序写? ——“我”成长的时间。

2、全文以什么为中心。——母亲的活动。

3、给全文分段

(提示:按时间阶段)

——第一部分:写“我”童年时的家庭境况和母亲给我的生命教育。第二部分:写“我”青年时读书就业的情况和母亲对我的爱及支持。第三部分:写“我”成年后对母亲的两次“打击”。第四部分:写母亲去世和我对她的感激与思念。

六、研讨:

1、作者在文章中写道:“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母亲对“我”进行了什么样的“生命的教育”呢?

——母亲勤俭诚实,身体好;做事永远丝毫不敷衍;爱花,爱清洁,守秩序;好客;肯吃亏,能忍耐,面对苦难无比坚强等,这些都给了作者深刻的影响,使他从小“在做人上”“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直至后来成了一个人人尊敬的大作家。这就是母亲给作者的最好的正确的生命教育。

2、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说说作者在文中通过哪些细节描写来表达母亲对儿女的感情。在书上划出。

3、品读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见课文第9页)

4、请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全文内容。

——老舍的母亲 艰难而伟大的一生 养我教我 愧思母亲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说话练习:第二页《活动指引》的“

一、人间有情①②③”中任选一题。

第二课 冰心:巴金这个人„„ 吴泰昌

一、作者:

吴泰昌(1937——)安徽当涂人,当代作家,曾任《文艺报》主编。

二、生字词:

应酬(chóu)滞(zhì)留 吴文藻(zǎo)胡絜(jié)青 靳(jìn)以

三、词解:

淡交如水,大道若弦: 形容君子之间的友谊真挚而淡泊,互相仰慕,互相支持,达到很高境界。:

四、名句: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此际当以同怀视之.”(冰心)淡交如水,大道若弦.五、感知把握:

阅读全文,掌握大意,概括三个部分的主要事情。——第一部分:“好好休息,尽情享爱”

写作者与冰心一道给巴金发贺电,祝他80大寿。第二部分:“淡交如水,大道若弦”

写冰心和巴金之间真诚亲密纯朴的友谊。第三部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写冰心和巴金互引为人生“知己”的故事及原因。

六、分析研讨:

1、作者认为冰心的“巴金这个人„„”这句话包含很多东西。请你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巴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辛苦、勤奋、认真一辈子;放弃工资,大公无私;倡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并无私捐物;对冰心十分敬重,破例担任冰心研究会会长;讲真话,写真话,对祖国和人民有深切的爱;内向,忧郁,心里有团火,有时爆发出极大的热情。总之,巴金是一位热爱祖国和人民;坚持真理,富有激情,忠于“知己”,纯真坦诚,大公无私的著名作家。

2、文章写了哪些事来表达冰心与巴金之间的友谊?请列事例说明。

——①互相祝寿;②互相安慰;③互相支持;④互相勉励;⑤互相学习。

3、本文运用了三个小标题来结构全文,假如把这三个小标题都去掉,你会如何整合本文的三个部分?将你修改后的文章与课文比较一下,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参考第2题答案。可写成大作文提纲。

4、请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全文内容。

——冰心 谈 巴金这个人 高尚的人 纯真友情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诵或歌唱。见课文第4页《

三、真情告白》

第三课 故乡的榕树 黄河浪

一、作者:

黄河浪(1941—),原名黄世连,福建长乐人,香港当代作家。著有《大地诗情》等。

二、生字词:

赏心悦目 悠然自得 鬈(quán)曲 兀(wù)立 汩汩(gǔ)镌(juān)刻 苍虬(qiú)多筋 凹(āo)槽 皮癣(xuǎn)饭甑(zèng)战战兢兢(jīng)温馨(xīn)凉飕飕(sōu)安然无恙(yang)庇(bì)荫 漂泊天涯

三、词解: 兀立:直立.苍虬:苍老弯曲。

战战兢兢: ①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②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安然无恙:平安无事。

庇荫:①(树木)遮住阳光.②比喻包庇或袒护.四、感知把握:

1、朗读全文。

2、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一读,再说说为什么。

3、全文以什么为线索?体现了散文结构上的什么特点? ——(故乡的)榕树。形散神聚。“神”是“思乡”。

4、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大意。

——第一部分:从住所旁的榕树引出对故乡的思恋。第二部分:以榕树为中心,回忆儿时在故乡的生活。第三部分:回到现实,抒发对故乡榕树的强烈思恋。

五、分析研讨:

1、在故乡的榕树下,有那些事情使“我”印象深刻呢? ——①儿时把它的凹槽当“船”划。②榕树被烧的传说。③人们对榕树的敬重。

④故乡榕树下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夏夜。⑤故乡榕树最后的情况。

2、同样是吹着用榕树叶卷起的哨笛,“我”与儿子却有不同的心理表现。想想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

——儿子没有父亲那样的在故乡的生活经历。

3、课文倒数第二段连用两个问句,这样写对表达感情有什么好处?请仿照这样的方式写一个句子。

——设问突出了对故乡及乡亲们的强烈怀恋。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大作文(先分组讨论,再写):见课文第二页《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及矢量性,会作力的图示.

2.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会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重心的概念.

3.了解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重难点

1.力的概念及矢量性,作力的图示.

2.重力产生的原因,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心的概念,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过程

[知识探究]

一、力和力的图示

[问题设计]

做一做以下实验,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总结力有哪些作用效果.

(1)小钢球在较光滑的玻璃板上做直线运动,在小钢球的正前方放一磁铁,小钢球靠近磁铁时;

(2)在与小钢球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块磁铁;

(3)分别用手拉和压弹簧.

答案

(1)小钢球的速度越来越大;

(2)小钢球的速度方向发生了变化;

(3)用手拉弹簧,弹簧伸长;用手压弹簧,弹簧缩短.

力的作用效果有: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要点提炼]

1.力的特性

(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我们谈到一个力时,一定同时具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力的相互性: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施力物体同时又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又是施力物体.

(3)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

2.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说明只要一个物体的速度变化了,不管是速度的大小还是速度的方向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发生变化.

3.力的表示方法

(1)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有向线段)来表示力.

①线段的长短(严格按标度画)表示力的大小;②箭头指向表示力的方向;③箭尾(或箭头)常画在力的作用点上(在有些问题中为了方便,常把物体用一个点表示).

注意(1)标度的选取应根据力的大小合理设计.一般情况下,线段应取2~5个整数段标度的长度.(2)画同一物体受到的不同力时要用同一标度.

(2)力的示意图: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二、重力

[问题设计]

秋天到了,金黄的树叶离开枝头总是落向地面;高山流水,水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无论你以多大的速度跳起,最终总会落到地面上……试解释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答案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正是由于地球的吸引才会使物体落向地面,才会使水往低处流.

[要点提炼]

1.重力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产生原因: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但不能说成“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3.大小:G=mg,g为重力加速度,g=9.8m/s2,同一地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不同地点重力的大小因g值不同而不同.(注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与物体是否受其他力无关)

4.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竖直向下不是垂直于支撑面向下,也不是指向地心).

5.作用点:在重心上.

(1)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高中物理必修一力教案 篇12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3.知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 2.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

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处理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作用.

2.在体验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2.弹力大小的计算. 3.实验设计与操作. 教学难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 弹簧、钩码、泡沫塑料块、粉笔、烧瓶(内装红墨水瓶塞上面插细玻璃管)、

演示胡克定律用的铁架台、刻度尺、弹簧、钩码等等.

教学活动

[新课导入] 撑杆跳高运动员要使用撑杆,跳水时要使用跳板,你能说明这样做的目的

观看伊辛巴耶娃撑杆跳破世界纪录及运动员跳水的视频。

吗?由此引入新课

师:那么,这又是个什么力呢?它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大小、方向各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弹力的有关知识.

[新课教学] [实验演示]

一、形变

演示实验1:弹簧挂上钩码后伸长。

演示实验2:泡沫塑料块受力而被压缩、弯曲与扭转。 演示实验3:粉笔用力被折断。 学生观察思考什么是形变

给出形变的定义——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

刚才举的那些例子都很容易观察到,如果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

形变了没有? 生1:没有.

生2:可能发生了形变,但是由于形变量太小,所以肉眼观察不出来. 演示实验1视频播放

桌面微小形变的激光演示 (在一个大桌上放两个平面镜M和N,让一束光依次被这两面镜子反射,最后射在刻度尺上形成一个光点。用力压桌面,观察刻度尺上光点位置的变化。)

演示实验2 用手挤压时烧瓶的形变

(双手握住注满红墨水的烧瓶,用力挤压底部。上插玻璃管中的红墨水液面上升。)

师: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观察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 生: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原来不容易观察的瓶子和桌面也发生了形变.

师:我们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生:微观放大的方法.

师: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一切物体都可以发生形变,形变分为很多种类,有些物体在形变后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是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可以恢复原状呢? 给出形变的分类——弹性形变、范性形变

弹性形变 :外力在撤去后能够恢复原状

范性形变:外力在撤去后不能够恢复原状 师:刚刚我举的例子中哪个属于范性形变?

生:粉笔用力后被折断

二、弹力

师:之前我们观察了伊辛巴耶娃撑杆跳视频,大家想想如果没有那根撑杆,她能跳5米06那么高吗?不能,那撑杆对它一定有了一个力的作用。这个力我们就叫它弹力。

弹力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从定义中我们可以得出

向链子收缩的方向 弹力产生的条件——①直接接触②发生弹性形变

确定弹力的方向

实例1:给出吊灯图片,做出分析。以灯为研究受力对象,链子

吊住吊灯,链子发生形变。链子被拉长,就要企图恢复形变。这里施力物体----链子,受力物体----灯。这时候链子对灯的拉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指向链子收缩的方向。

实例2:播放小朋友跳蹦蹦床的图片,分析蹦床凹下去时它想要恢复形变,弹力的方向----竖直向上指向受力物体人。

做出总结:

弹力方向——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施力物体指向受力物体

[课堂训练] 关于弹力的产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两物体相接触就一定产生弹力 B.只要两物体相互吸引就一定产生弹力 C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一定有弹力产生

D.只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才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作用 答案:D 解析:此题根据弹力的产生条件,接触和弹性形变缺一不可.A、C都只有弹力产生条件的一个方面,而B只说“有相互吸引”,只能证明有力存在,不是弹力,故选项D正确.

几种弹力:压力、支持力和拉力

通过几种常见的弹力进一步来研究弹力问题.

压力 支持力

拉力 物块 桌面 物块

桌面

物块

桌面

绳子 物块

绳子

列表分析压力、支持力和拉力它们的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力由谁的形变产生、和力的方向这几个问题。

进一步得出:弹力总是指向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 判断有无弹力:

例1:如图所示,一球体静止于一水平面与一侧壁之间,不计任何摩擦,判断侧壁对球体有无弹力。 F分析:方法1:①假设水平面和侧壁对球体 均产生弹力,分别为F

1、F2,对球体受力分析

如图所示。由图可知,F2的存在显然不能使还应体处于静止状态,与题设条件(球体静止)相矛盾,故侧壁对球体无弹力。或 ②假设侧壁对球体无弹力,则球体只受重力和水平面的弹力(支持力),球体能够保持静止,满足题意,故假设成立。

F2 假设法——就是假设这个力存在,看在这个力存在时作用效果是否与物

体实际的运动状态相符合,如果符合,说明这个力确实存在,否则这个力不存在.

方法2:条件法——撤去斜面,球能保持静止,则斜面对球无弹力。

[练习]:判断图2中物体有无弹力作用。

④ 四种接触情况下弹力的方向 ①面面接触:垂直于接触面

③点点接触: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切面 并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课堂训练] 1.请在图中画出杆及球所受的弹力.

④绳子拉力:沿着绳

甲 乙

解析:(1)甲图中杆在重力的作用下,对A、B两处都产生挤压的作用,故A、B两点处对杆有弹力,弹力的方向与接触点的平面垂直

(2)乙图中杆对C、D两处有挤压作用,因C处是曲面.D处为支承点,所以,C处的弹力垂直其切面指向球心,D处的弹力垂直于杆斜向上.

(3)丙图中绳子拉住小球,两只小球互相挤压,绳子对球的弹力沿绳斜向上.

(4)丁图中球与两点接触并且挤压,球受的弹力F

1、F2垂直于接触点的切面(虚线是切面),沿着半径方向指向球心.

三、胡克定律

用悬挂钩码的方法给弹簧施加拉力,系统静止时,弹簧的弹力等于所悬挂钩码的总重;弹簧的长度及伸长量可由刻度尺测出.

注意事项

(1)本实验要求定量测量,因此要尽可能减小实验误差.标尺要竖直且紧靠指针以减小读数带来的误差,每次改变悬挂钩码个数后,要待系统稳定后再读数.

(2)实验中所提供的米尺精确度为1 mm,应估读一位.

(3)弹簧组的说明书已说明每个弹簧的弹性限度,注意不要超过它的弹性限度使用.

实验过程

(1)选择器材: 选择一只弹簧(注意它的弹性限度)悬挂在铁架台的横杆上,固定刻度尺的位置。

(2)首先将实验装置调整妥当(如整个装置是否竖直平稳,标尺与弹簧的距离是否合适,标尺面与弹簧上的指针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是否便于读数等).

(3)读出弹簧自然下垂时指针所指刻度.

(4)悬挂200g钩码一个,待稳定后,读出弹簧上指针所指刻度并计算出弹簧的伸长量记入表格

(5)逐个增加钩码,重复第4步,至少做4组数据.

(6)图象法处理数据:将数据输入Excel,以弹簧弹力为纵轴,弹簧伸长量为横轴建立坐标系,描出4个特殊点,以寻找弹簧弹力和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关系. 得出结论----弹簧弹力的大小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 师: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这种关系.

生:F=KX.

师:这个公式实际上是一个定律,叫做胡克定律,是英国科学家胡克首先发现的,其中式子中的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是牛每米,符号是N/m.其中F是弹簧受到的弹力大小,X是弹簧的形变量,既可以是弹簧的伸长量,又可以是弹簧的压缩量。弹簧的劲度系数跟弹簧丝的粗细、材料、弹簧的直径、绕法、弹簧的长度等量有关,这个量反映了弹簧的特性.

[课堂延伸] 利用胡克定律原理设计制作简易弹簧秤。(课后有兴趣

可以做)

材料:弹簧(或橡皮筋)、50克钩码5个、回形针2 枚、卡纸片、直尺、水笔

[课堂训练] 一个弹簧原长8cm,下端悬挂4N的重物,静止时,弹

簧的长 度为10cm,此弹簧的劲度系数多大? 解:由F = k x得

4N=K?(0.1-0.08)m K=200 N/m [板书设计] 形变

定义——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

分类——弹性形变、范性形变

弹力 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

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发生弹性形变

判断有无弹力的方法——假设法、条件法

方向——指向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

上一篇:近五年来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预防溺水家长会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