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归属

2024-08-01

知识产权归属(共11篇)

知识产权归属 篇1

1 中国航天业原有知识产权形成中的资本投入和目前的权属困境

自2006年以来, 中央军委关于武器装备采购制度改革、国务院关于军工投资体制改革、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和非公经济参与国防科研生产的文件已经出台, 航天业的改革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上述几个重要制度改革推进实施中, 也必然涉及国家投资形成的航天知识产权生成、权属和利益分配问题, 需要尽快对各种关系协调等给出一个法律依据, 以便在各项制度改革推进中有各相关主体地位依据, 并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完善, 从而推进航天知识产权战略实施。

2 美国国防工业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经验

2.1 改革的理论背景

美国是私有制市场经济国家。在其对国防知识产权制度进行改革的理论背景中, 首先是由美国科斯等人开创的“企业理论”和“产权理论”最受重视。在以“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的诺斯等人看来, 利用价格机制形成的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任何企业本质上都是一种变形的生产要素市场, 它的存在都是“经济人”在产权交易中力求减少市场交易成本的结果, 即作为市场交易变型的企业管理成本应低于市场交易成本, 才是企业存在的前提;在任何企业内部都存在着成员偷懒和需要监督的情况, 应通过奖勤罚懒体现企业的市场本质;在企业中, 个人产权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激励, 即引导人们实现将外部性更大地内在化 (工作更自觉勤奋) , 等等。

2.2 改革的操作

(1) 美国1980年通过《拜-杜法案》, 标志着国防知识产权改革初步启动。

它明确允许政府投资所获得的知识产权归完成单位拥有 (包括科研人员可分享利益) , 并要求必须申请专利, 加速专利的实施。它同时又规定了国家保留“介入权”, 即在完成单位未能使专利商业化时, 国家可允许其它单位使之商业化。《拜-杜法案》实施效果明显, 使高校迅速成为创新核心。

(2) 在《拜-杜法案》后, 美国包括国防部在内的各方进一步从各方面细化国防知识产权改革, 形成了一整套制度。

其中包括, 《联邦技术转移法》、《技术转让商业化法》、《美国发明人保护法》等, 更进一步激励和保护发明创新者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国防建设;美国在国防采办条例中以及政府投资的国防项目中, 非常重视知识产权的管理, 几乎所有美国国防部的武器开发研究的合同中都明确了知识产权的相关条款。

3 确定中国航天业原有知识产权归属的原则

(1) 从政治上看, 我们在航天知识产权制度归属上要兼顾各方, 注意以下原则:

①国家安全利益。

国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安全保障, 保障中国国防利益是保障中国法人经济利益的前提。航天知识产权首先需要满足的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需求, 以及保障国家核心的经济利益。因此, 航天知识产权归属与利用中的利益选择, 必须坚持国家安全和核心经济利益至上的原则。

②要按照市场经济原则, 充分激励自主创新的主体, 包括研制的出资各单位以及有关创新科技人员。

当今时代, 对技术创新者的激励已经成为各国国防政策的核心之一, 航天业不能例外。

(2)

从理论背景上看, 虽然社会主义中国许多学者并不完全认同美国科斯等人开创的“企业理论”和“产权理论”, 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实际就是人权和个人产权理论, 人们可以在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及其推出的“知识价值论”中, 找出对有发明创造的科技人员给以较高报酬的依据。国家财政资金的投入、国防科研生产单位自身投入和社会资本投入, 以及个人智力财力资本投入, 均构成航天科技成果及知识产权生成的基础, 因此, 在航天知识产权的权属上应兼顾各方, 建立“复合产权”的总体政策。

4 中国航天业原有知识产权权属初探

为确保国家对国防科技知识产权的有效控制, 保障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正当权益, 国家国防科研计划投资形成的国防科技知识产权权益, 按各种资本要素及生成价值的“知识价值论”和国外经验, 可实行“复合产权制度”。按其不同情况, 主要是考虑到其对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的重要性, 以及其形成中国家和单位投入的强度, 以及激励科技有功人员的因素, 可把中国航天业原有知识产权归属及其管理方式区分为四类:一是国家管制类, 即涉及国家战略性核心利益的国防关键技术或武器装备, 且由国家全额投入, 其知识产权归国家所有;二是国家控制类, 即涉及国家重大利益且由国家主要投资形成的重点国防技术和产品, 其知识产权归国家所有, 但经批准可将其使用权和收益权赠予项目研究单位, 并允许后者在国家许可时有偿转让其使用权和收益权;三是国家授予类, 即由各方 (包括国家财政资金, 科研单位自筹资金, 社会募集资金等, 其中, 国家财政资金不多。) 投资形成的国防科技计划项目成果, 其免费使用权归国家所有, 其所有权和经营权应按《国家科技进步法》授予研制单位, 其使用权、收益权、许可权可依法通过产权交易市场分解转移;四是航天业民品企业中的若干技术或产品, 本来就是军民两用者, 如其投资全由非国家的法人进行, 那么, 其知识产权应属其投资者, 对其中某些, 国家也可保留其免费使用权。

(1) 对国家管制类知识产权, 当国家为国防目的指定由成果生成单位向其他单位实施时, 除国家给付项目研制单位补偿费外, 使用单位应当向项目研制单位支付一定的使用费, 费用数额应由政府和军队主管部门确定。国家投资的军工项目或国家科研计划项目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在国家需要强制推广使用时, 使用该项知识产权的企业或其他组织, 应将其实际所形成的利润不低于30%的部分, 作为研究开发补偿金支付给该项知识产权的权利人, 作为后者的研发基金和奖励基金。

(2) 对国家控制类知识产权, 项目研制单位可以在一定范围内, 依法自主决定实施、许可他人实施、转让、作价入股等, 并取得相应的收益。同时, 在特定情况下, 国家根据需要保留无偿使用、开发、使之有效利用和获取收益的权利。

(3) 在上述两种情况下, 对于知识产权的职务发明人、设计人的奖励, 一是应给予与实际贡献相当的报酬和股权收益。科研成果用于生产活动带来重大经济效益的, 对做出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 从所获利润中给予不同程度的一次性重奖, 职务发明人可以从专利转让、许可净收入或补偿金中提取不低于25%的报酬或股权收益。二是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和科技人员, 继续实行政府特殊律贴;对国防科技做出贡献的, 国家给予专项工程和军工津贴等, 三是对于从事教学、基础研究、尖端技术和高技术研究的人员, 奖励金额从国家专项基金中提取等。

(4) 对民用技术转军用中的知识产权, 国家提供投资或贷款、补助金政策, 减免税政策。对于民用技术转军用技术产业化项目, 给予优先安排项目用地等优惠政策。

(5) 上述前三种情况下单位中技术人员投入的创造性劳动的报酬, 还可以采用市场工资率经绩效因子调整确定。需要强调, 这里的“技术”, 是指技术开发创造性劳动, 而不是一项纯粹的专利或技术成果。

5 与中国航天业原有知识产权初案配套的建议

5.1 建立包括航天业在内的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名录管理制度”

目前, 普通专利制度是以行业 (包括产品和技术混杂) 为分类标准, 根据国防工业现行的管理体制和技术产品划分, 建议根据国防科研计划管理体制和装备产品技术领域划分, 国防科技知识产权实行三级名录管理, 以便于检索。

一级目录:以重大武器装备系统和装备研制技术领域为标准进行划分;

二级目录:以主要武器装备产品和装备研制技术领域为标准进行划分;

三级目录:以一般武器装备产品和基础产品研制技术领域为标准进行划分。

5.2 搞好航天知识产权“合同管理”

目前, 航天科研单位承担大量科研任务, 常用的合同有国防技术预先研究合同、武器装备研制合同、863项目合同, 以及就某型技术攻关而签订的横向协作合同等。其中, 除863项目对缔约各方权利义务、知识产权归属、分享与转移成果管理和保密规定做了明确要求外, 其他合同基本上都没有对航天知识产权进行详细的规定, 对各方利益主体缺乏公平有效的保护。

按照装备采购制度改革的要求, 应在各类合同上明确知识产权的生成与利益分配。其中包括, 合同明确由国家所有的知识产权的使用, 除《名录》规定的知识产权外, 项目成果和知识产权授予合同受托人;不同类型的合同和签订方式均要明确知识产权的不同权属和利益分配;合同的价款和定价中应充分考虑研究中智力成果的定价问题, 并就授权的成果转让进行必要的约定;应明确合同争议协调和仲裁的受理机构。

5.3 把尊重航天知识产权充分融入政府的技术采办合同中

就政府开发和采购先进技术而言, 知识产权条款和条件是核心要素, 是影响武器装备性能和成本的重要方面, 甚至对该技术的全寿命保障也有长远影响。对于任何知识产权争端, 合同双方应通过协商, 在签订合同前仔细确认认可的条款和条件。在采办过程中, 尽早确认应交付的专利、计算机软件、技术资料是很重要的。航天知识产权纳入政府技术采办合同中, 对于武器装备及技术的采购成本以及经济承受力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所以应当把航天知识产权、合同性能要求、价格/成本因素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和谈判。在制定技术采办战略时, 还要充分考虑政府对武器装备的需要情况, 如生产、接收试验、安装、操作、维护、更新或修改、与其它系统的互操作性, 以及向其它计划/系统/平台转移技术等;在选择来源和评价所有费用时, 要特别注意航天知识产权问题, 既要保障得到关系武器装备性能和武器装备正常维护的技术权利, 也要注意把知识产权纳入合同的成本, 在保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同时, 鼓励航天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5.4 国家一定要尊重和保护航天企业开发且自有的知识产权

航天企业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特别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稀有资源投入 (包括高水平科研工作者的智力投人) 。另一方面, 企业为保障其生存和竞争力, 主要利用知识产权收回其成本和获得利润。政府应当鼓励航天企业享有技术创新商业化和盈利的独占权, 确保其收回投资和不断盈利, 推动技术进步和技术转移。

政府在采办合同中尤其应尊重企业开发的知识产权, 通过竞争的方式获得产品和服务后, 必须保护这些知识产权。政府还应鼓励企业在履行政府合同过程中将所获得的知识产权商业利益最大化, 并在履行过程中尽可能地利用已有的知识产权。

政府采购航天企业自筹资金、自行开发的专利、商业软件和技术资料时, 通常只能接受按市场惯例向政府提供相关的知识产权, 获得受限制使用的知识产权。在合同谈判中, 政府要区分买现成的采办产品和服务与开发合作的不同, 采购商业性的知识产权时, 要按照市场上普通知识产权许可条款签订合同。如果政府有特殊需要必须和航天企业进行谈判, 并愿意为这种特殊需要而付费时, 才可以改变商业许可条款。认为不花钱便可以改变商业许可协议是错误的做法。

5.5 完善航天科技知识产权保密解密制度

航天知识产权的保密解密工作是加强其知识产权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促进航天技术转化的重要途径。建立知识产权保密解密机制, 定期对专利进行审查, 对无需保密的及时解密, 发布解密信息, 对解密后能够民用的航天专利技术, 应当采取积极措施, 积极推进其知识产权的转化。

5.6 建立航天知识产权安全预警机制

(1) 安全预警内容及评价。

包括预警内容、预警管理及危机评价。预警是指从根本上防止危机发生, 是一种超前的管理。安全预警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专利预警指标体系, 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 还有一套与该领域有关的信息、法律、法规等。管理则是根据预警系统对危机分析的结果, 组织有关专家、法律顾问、经济专家等.共同参与分析和决策, 实施危机处理, 将影响和损失减小到最低。不管是危机预警还是危机管理, 都离不开危机评价, 危机评价就是将各影响因素与各既定指标进行比较, 如果超出指标, 则就要发出危机警报。

(2) 实施安全预警组织管理。

包括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参与人员。建立安全预警组织机构, 参与安全预警系统的人员应包括信息搜集、分析人员, 经济专家, 法律顾问和决策人员等, 同时, 制定相关管理制度。

(3) 建立预警系统的技术管理。

建立案例数据库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将各指标与数据库中的指标体系进行对比, 一旦有异常则发出预警信号。

参考文献

[1]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 科斯等财产权利和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4.

知识产权归属 篇2

甲方:北京市中医管理局

乙方:

甲方是 《首都中医药实训与综合评估管理系统》的委托方,乙方接受甲方委托,参与“首都中医药实训与综合评估管理系统”的课件编写制作工作,现就在工作中涉及到甲乙双方相关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本合同所涉及的产品

本合同所提及的产品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几类:

1.由乙方编写制作完成或参与编写制作完成的“首都中医药实训与综合评估管理系统”学习、自测、考核课件及基础知识库课件成果和文档。

2.上述产品的课件制作开发计划书、说明书、用户使用手册、以及在专家论证前后两个阶段产生的创意设计方案。

第二条知识产权归属

1.甲、乙双方经协商同意,对本合同第一条所提及的产品的知识产权(包括但不限于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的所有权归甲方享有。

2.甲方有权将上述产品发表、署名、修改;有权将上述产品复制、发行、网络传播、出租、展览、演示、改编、翻译;有权行使由上述产品所产生的著作权的完整权利。

3.甲方有权以其名义单独就上述产品进行商标权、专利权的申请,有权行使基于上述产品所产生的商标权和专利权。

4.乙方享有其相应编写制作课件的署名权。

第三条权利和义务

1.乙方提交至甲方的各类产品及相关资料应是自主开发完成的产品及相关资料。乙方提交至甲方的各类产品及相关资料如果是在第三方享有权利的基础上(包括但不限于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产生的再创造,应当告之甲方有关该第三方的相关权利及信息,并提交该第三方对乙方的授权许可合同及相关文件资料。保证没有侵犯任何 1

人的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和其他人身权或财产权。

2.乙方提交至甲方的各类产品及相关资料应当不包含带有政治敏感性、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的内容,因出现上述内容而引发的后果由乙方承担。

3.未经甲方许可,乙方不得将提交至甲方的各类产品及相关资料泄露给他人或擅自提交第三方阅览使用;亦不得擅自向第三方转让上述产品及资料。

4.非经甲方许可,乙方不得将上述产品及资料发表、复制、发行、网络传播、出租、展览、演示、改编、翻译;不得以其名义就上述产品进行商标权、专利权的申请,不享有上述产品所产生的商标权益和专利权益。

5.乙方应就甲方为乙方办理甲方委托事宜而向乙方提供的资料、信息承担保密责任,除依据国家法律向有权了解该等资料信息的其他人员提供以外(如法官、检察官等),非经甲方许可,不得向任何组织和个人泄露。

第四条违约责任

1.甲、乙双方应当严格按照各自的义务履行本合同,如因违反其义务给对方造成经济损失,应承担由此引起的全部法律责任,包括但不限于承担由此所产生的一切纠纷处理费用、诉讼费用、合理的律师费用、和解金额或终审判决中规定由对方承担的赔偿金额等。

2.甲、乙双方对本合同执行过程中所发生的问题应及时协商解决,因延误而造成的损失和费用由责任方承担。

第五条争议的解决

若就本合同发生争议,甲乙双方应本着友好协商的态度解决,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可向甲方所在地的人民法院起诉。

第六条合同的生效及变更

本合同自甲乙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任何一方要求变更本合同条款,需双方再行协商,以书面形式加以补充附件,该补充附件与本合同具同等法律效力。未经书面变更的任何内容,不对甲乙双方产生法律效力。

第七条其它

(一)本合同的合同附件是本合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本合同具同等法律效力。

(二)本合同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另行协商解决。

(三)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壹份,均具同等法律效力。

甲 方:北京市中医管理局

代表人(签字盖章):

地址:

邮编:

年月日

浅议知识产权法的部门法归属 篇3

[关键词] 知识产权法;民法;国际法;归属

【中图分类号】 D9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052-1

我国为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高科技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并在全球化的经济发展中处于有利地位,实行了知识产权强国战略。一个国家的知识产权战略能否成功,最为关键的就是建立一个合理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并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形成一个公平合理的技术创新环境,一个富有效率、井然有序的创新秩序。因此,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加强知识产权立法与执法工作,明确知识产权法的部门归属,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有观点

有些学者认为知识产权法属经济法部门,特别是知识产权法中的工业产权法。其重要依据是知识产权纠纷原来由人民法院经济审判庭审理。?有些学者将知识产权法划入科技法部门,其依据是知识产权法与科技关系密切。且知识产权法中的专利制度、专有技术制度等与科技活动密切相关。知识产权法是民法的分支。许多民法学者持有这种观点,其主要依据是:我国《民法通则》第五章第三节和第六章第三节把知识产权纳入了其调整范围。知识产权是一种与物权、债权并列的独立的民事权利。而且民法中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也普通适用于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有的学者认为,顺应部门法适应社会关系调整需要而逐步分解细化的趋势,将知识产权独立成了一个法律部门。

二、对现有观点的分析

笔者认为,就经济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关系而言,经济法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总称,既不是公法,也不是私法,是一种社会法。经济法保护的不是私法意义上的私人利益,因为那种私人利益是一种特殊性的、利己性的私人利益。经济法所保护的是社会公法规范,而经济法规范比较适中的调整,有利于社会私权利与国家公权力的合理使用,经济法规范是一种弹性规范,尤其有利于国家公权力根据具体情况审时度势地自由裁量。因此将知识产权划入经济法是不合适的。

就科技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关系而言,科技法所调整的是科技社会关系,其内容主要包括:(1)科技基本法;(2)科技主体法;(3)科技行为法。主要包括:①科技投入法;②科技研究开发法;③科技成果法;④科研奖励法;⑤科技情报、档案管理及科技保密法;⑥科技国际协作法;⑦处理科技纠纷程序法等主要法律。知识产权法与科技关系有一定的联系,科技成果往往由专利法、商业秘密法等法律调整。

笔者认为,就知识产权的性质看,知识产权属私法。“私权”是属于具体的、特定主体的权利。这就决定了它的“专有权”,即决定了它的专有性。未经权利人许可使用,一般构成侵权。从本质上看,知识产权与其他民事权利并无本质区别。因此,由民法调整并无不当。且从内容上看,知识产权法所调整的最为核心的关系是民事关系。且作为普通民事权利所具有的平等性、自愿性、私利性、对抗性等特征知识产权也全部具有,并且知识产权的一般制度、一般原则也能够解决知识产权的大多数问题。

尽管知识产权有一些区别于其他民事权利的特征:无形性、专有性、时间性、地域性等,但这些特点本身就是相对于其他的民事权利而言的,正是民事权利多样化的一种反映。因此,从知识产权的性质上看,知识产权法属于民法是顺理成章的。但是,仅仅指出知识产权法是民法的分支是不够的,还应当认识到知识产权法客观存在的特殊性导致了它不同于民法的一般分支,是民法特别法。即在适用知识产权法,处理案件时,在知识产权法有具体规定的情况下,优先适用其规定,在知识产权法无具体规定的情况下,适用民法的相关原则与规定。

除此之外,在知识产权法全球化的今天,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显得极为重要。从19世纪末至今,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主要通过国际双边与多边条约实现。保护工业产权的巴黎公约、世界贸易组织的知识产权协议等重要的公约,均属于国际法的范围,成为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重要制度。

三、结论

知识产权的权利属性决定了知识产权法属于民法的分支。知识产权本身的特征也是相对于其他的民事权利而言的,笔者认为,主要是相对于物权而言,知识产权的特征表现也是民事权利多样化的具体表现。而且,民法的基本原则大多也适用于知识产权法并为我国目前立法所确认。因此,将知识产权法作为民法的分支是顺理成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知识产权的特殊性导致了知识产权法与民法的一般分支(如物权法、债权法)有所区别。因此,知识产权法是民法的一个特殊的分支,是民法特别法。

从法理学角度上看,在研究知识产权法时可以准确地找出其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定位、研究每一个知识产权制度时都将有一个准确的出发点。在订立或修改知识产权法时不仅要考虑知识产权法自身的制度建设,还应考虑是否符合民法基本原则以及与其他相关民事法律制度的衔接。这样不仅可以找准知识产权法在民法中的定位,而且对于发展与丰富民法体系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实践角度上看,明确了知识产权法是民法的分支在适用知识产权法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处理知识产权案件中,如果知识产权法有相关规定应首先适用其规定,如果知识产权法没有相关规定,则适用民法的一般规定及原则。并且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42条的规定,我国缔结或者加入的国际公约,除声明保留的以外均将成为我国知识产权法的组成部分。这样,不仅节省了立法成本而且能够很好地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参考文献:

[1]何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9.

[2]刘家兴.民事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261.

[3]南振兴,刘春森.知识产权学术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14,73.

[4]邱本.经济法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92.

产权归属决定赔偿责任 篇4

1 基本案情

两年前某晚, 辽宁省某市居民王某在8楼家中洗澡时, 遭遇电击死亡。经该市产品质量司法鉴定中心进行现场检测, 发现王某所在住宅一楼楼道中的电表箱地线被剪断, 楼内用户地线相连且悬空是造成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

事发当日下午, 王某已经发现一楼楼道中的电表箱漏电, 向某房产公司报修。而这家房产公司却委托另一家公司对现场进行了检查维修, 但未查出漏电的原因, 并告知报修人没有事。

王某家属作为原告随即向所在地某区人民法院进行索赔起诉, 认为被告———事发小区内的直管公房及公益设施的维修和管理单位的某房产公司, 对这起触电人身死亡事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索赔金额近50万元。

2 法院审理

原告所在地某区人民法院受理此案后, 委托市产品质量司法鉴定中心进行了司法鉴定, 得到原告与被告双方的初步认可。起初, 在法官主持下, 对被告向原告赔偿事宜进行几次司法调解, 最终未果。之后, 该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法院认为, 房产公司作为该低压照明电路设施的产权人, 对电路有维护管理、采取安全防范措施等义务。房产公司对该电路未尽到管理和维护的义务, 造成地线缺失, 且该公司接到受害人王某的报修后, 在委托某公司修理电路时, 应该预见到王某居住区的低压照明电路存在安全隐患, 应采取必要的措施, 履行安全防范义务。但房产公司在通知委托公司修理电路时, 既不对王某居住区的照明电路进行严格检查, 也不采取切断王某居住区用电电路等安全措施, 没有履行电力设施产权人应履行的安全防范、排除危险的义务。房产公司的这一过错行为造成王某触电死亡的严重后果, 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法院判决房产公司给付王某家属36万余元。

但是, 房产公司不服一审判决并上诉市中级人民法院, 辩称接地线相连且悬空而导致电表漏电, 其管理责任应由供电企业承担。该市中级人民法院经过审理后, 维持了区人民法院作出的一审判决。

3 法律分析

这起案件并不复杂, 经司法鉴定已取得明确结论, 是由非高压电路地线的缺失造成的, 而焦点在于确定赔偿责任主体是谁?也就是谁应对地线缺失负有维修、维护的责任。

根据《供电营业规则》第五十一条规定:“在供电设施上发生事故引起的法律责任, 按供电设施产权归属确定。产权归属于谁, 谁就承担其拥有的供电设施上发生事故引起的法律责任。但产权所有者不承担受害者因违反安全或其他规章制度, 擅自进入供电设施非安全区域内而发生事故引起的法律责任, 以及在委托维护的供电设施上, 因代理方维护不当所发生事故引起的法律责任。”

根据《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用户应当安装用电计量装置。用电计量装置, 应当安装在供电设施与受电设施的产权分界处。安装在用户处的用电计量装置, 由用户负责保护。”

知识产权归属协议书 篇5

知识产权归属协议书1

甲方:

法定代表人:

乙方:

身份证号:

鉴于,乙方和甲方于 年 月 日签署了劳动合同。因此,乙方同意遵守下列各项条款:

一、发明和作品

1、任职前的发明和作品

(1)定义:任职前发明/作品是指乙方在受雇于甲方之前所创作的且为乙方所拥有的与甲方的业务、产品、研究和开发有关且未转让给甲方的所有发明、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计算机软件)、开发、改进、商业秘密等。

(2)披露:除非有任何在先的保密协议限制乙方向甲方披露任职前发明/作品,否则,乙方应就任职前发明/作品及其所附的任何权利行使的限制向甲方做出声明,并将记录这些内容的列表以附表的形式附在本协议后。乙方承诺在附表所做的陈述是真实、完整的。在遵照本款前述披露要求的前提下,如乙方未进行相应的告知且未附上该附表,即表示乙方并无此种任职前发明/作品。

(3)保留:乙方保留对任职前发明/作品的完全的所有权及相关的知识产权,同时,任职前发明/作品将不得被界定为由甲方享有知识产权或其他相关权利的资产。但乙方若在甲方任职期间,向第三方转让任职前发明/作品,在同等条件下,甲方应当享有优先受让权。

(4)许可

a、许可:在乙方于甲方任职期间,如乙方将任职前发明/作品运用到甲方的计算机软件、产品、工艺或机器装置(以下称“甲方产品”)中,则甲方将被视作授予一项许可,有权对上述所涉任职前发明/作品(“所涉任职前发明/作品”)进行制作、委托他人制作、修改、使用和销售,无论所涉任职前发明/作品是作为甲方产品一部分或与甲方产品有关。前句所述授予甲方的许可应当是非独占的、免专利许可费的、不可撤销的、永久的、全球性的许可。

b、责任:乙方应当保证其对所涉任职前发明/作品具有合法的处分权。若任何第三方向甲方提起与所涉任职前发明/作品相关的权利主张,则乙方应当赔偿甲方,使之免遭任何的赔偿、费用、支出和责任的损失。

c、限制:乙方向第三方转让所涉任职前发明/作品,应当向第三方告之甲方享有的非独占的、免专利许可费的、不可撤销的、永久的、全球性的许可,并保证甲方始终享有该等许可。

2、任职期间及之后的发明和作品

(1)职务发明

a、职务发明是指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因执行甲方的任务或者利用甲方的物质技术条件而由乙方完成的发明创造,包括但不限于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开发、改进、技术秘密和技术诀窍:

1)在本职工作中完成的发明创造;

2)履行甲方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

3)利用甲方的物质技术条件完成的发明创造;

4)退职、退休或者调动工作后1年内作出的,与乙方在甲方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甲方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以及

5)其他任何与甲方业务有关的发明创造。

上述条款3)中所称的甲方的物质技术条件,是指甲方的资金、设备、零部件、材料或者不对外公开的技术资料、数据等。

b、职务发明的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及其他相关的知识产权属于甲方。

(2)职务作品

a、职务作品是指乙方为完成甲方的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章、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示意图、计算机软件等。

b、除非本协议另有规定,职务作品的署名权属于乙方,其着作权的其他权利由甲方享有。前句所述着作权的其他权利,包括但不限于发表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复制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改编权等。

(3)计算机软件职务作品的特别规定

a、计算机软件是指计算机程序及其有关文档。

b、乙方在甲方任职期间所开发的计算机软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该计算机软件着作权由甲方享有:

1) 针对本职工作中明确指定的开发目标所开发的软件;

2) 开发的软件是从事本职工作活动中所预见的结果或自然的结果;

3) 主要使用了甲方的资金、专用设备、未公开的专门信息等物质技术条件所开发并由甲方承担责任的计算机软件。

(4)非职务发明/作品

a、职务发明/作品是指乙方在甲方任职期间,由乙方单独或联合他人构思、开发或实践所得的,不属于上述2(1)款、2(2)款和2(3)款规定的发明和作品,并且不论该等发明或作品是否可申请专利或是否可依着作权法或其它相关法律获得注册登记等。

b、乙方同意在将任何与上述非职务发明/作品有关的所有权/着作权和其它相关的权利、利益向第三方进行转让时,同等条件下,甲方或甲方指定的人具有优先受让权,但是乙方和他人共同享有所有权和/或知识产权的除外。

(5)通知和披露

a、乙方应当自职务发明/职务作品完成之日起的五日内通知甲方。

b、乙方同意自非职务发明/作品完成之日起五日内,将全部有关该非职务发明/作品的资料以书面方式充分披露给甲方。

(6)记录的保存

乙方同意保存并维护其在甲方任职期间的、所有有关乙方独自或与他人合作获得的所有发明/作品的最新的完整书面记录资料。

3、专利及著作权登记

(1)乙方同意协助甲方或其指定之人,由甲方付费,在任何可能的国家,用各种适当的方式,保护甲方的职务发明/职务作品,及甲方在受让后取得的任职前发明/作品、非职务发明/作品上的权利及与任何国家相关的任何着作权、专利或其它的知识产权。这里的“协助”包括向甲方或其指定之人提供所有相关的信息和数据,以及签署甲方或其指定之人认为必要的申请书、表格、转让协议和其它文书,并采取其他必要的措施。乙方同意,在本协议终止后,在乙方能力范围内,乙方仍负有本款规定的协助义务。

(2)如果因乙方丧失行为能力或其它原因,以致甲方不能取得乙方签字去申请、或进行有关转让给甲方的发明或原创性着作在任何中国或外国的专利或着作权登记的申请时,乙方不可撤销地指定甲方及其正式授权的官员或代理人作为乙方的全权代理人,代表乙方签署并提交任何该等申请,从事所有其它法律允许的行为以促成专利证书的核发或着作权的成功登记,并确保其法律效果等同于乙方亲自执行。

二、归还甲方文件

乙方同意离开甲方时,应向甲方归还(并且不会保留、另行研制或交给他人)所有的装置、档案、数据、记录、报告、列表、商业信函、说明书、图表、设计图、草稿、原料、设备,其它文件或财产及应该归还甲方的一切物品,或任何乙方任职期间就前述各项内容所做的复制品或者其它属于甲方或其承继人或指定人员的所有物品。

三、对新雇主的通知

若乙方与甲方解除劳动关系/劳务关系,乙方承诺向乙方新雇主告知有关乙方在本协议下的义务;并同意甲方对乙方新雇主发出通知书,通知该新雇主有关乙方在本协议下的义务。

四、陈述与保证

为执行本协议,乙方同意签署任何适当的协议或采取任何必要的行动,乙方承诺未曾签订且将不签订任何与本协议利益相悖的口头或书面协议。

五、违约救济

1、乙方违反本协议的规定,应向甲方支付违约金人民币 元。

2、乙方违反本协议的规定,并对甲方造成经济损失,支付的违约金不足以抵偿甲方的实际损失的,甲方有权就不足部分予以追偿。

3、乙方承认前述5.2款规定的损害赔偿尚不能构成对其违约行为的足够救济,甲方可以通过获得禁令或其他同等的救济方式修正、弥补或预防乙方的违约行为。该等救济方式不应被视为对违约行为可采取的排他性的救济方式,而应作为对法律允许的其他救济方式的补充。

六、法律适用

本协议的履行及解释,以及双方基于本协议而产生的法律关系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并依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进行解释。

七、其它条款

1、可分割性:不管任何原因,本协议的任何条款或规定被判定为无效时,除非该条款或规定的无效在实质上已影响整个合同的继续履行,该无效性并不影响于任何其它的条款和规定,并且该无效条款和规定应被视为已从本协议中删除。双方经协商可以另行签订补充协议对相关事宜进行约定。

2、文本:本协议一式两份,各方各执一份。

3、标题:本协议中的所有条款的标题只是为了方便阅读,不能以任何形式作为对本协议的解释或影响本协议的含意。

4、生效:本协议自双方签署之日起生效。通过签署本协议,乙方宣称完全理解并同意遵守本协议的条款。

签署时间: 年 月 日

甲方(盖章):

联系人:

联系方式:

地址:

乙方(签字):

联系人:

联系方式:

地址:

知识产权归属协议书2

甲方(用人单位):

法定代表人:

主要负责人:

注册地址:

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

乙方(员工):

身份证号码:

联系电话:

住址:

甲乙双方本着诚实信用的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就乙方在甲方任职前、任职期间及离职后相关知识产权归属及相关事项,经协商达成如下条款,以期共同遵守。

第一条 知识产权范围

知识产权,指对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依法享有的权利,包括而不限于对已注册、未注册、已进行注册申请的专利、专利申请、商标、服务标志、标识、形象、商号、互联网域名、设计、著作(包括计算机软件)、数据库、集成电路设计、专有技术等拥有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不论其表现为何种形式,记载于何种载体。

第二条 员工任职前知识产权

1、员工任职前知识产权,指乙方在受雇于甲方之前所创作的且为乙方所拥有的与甲方的业务、产品、研究和开发有关且未转让给甲方的所有知识产权,包括而不限于专利、著作(包括计算机软件)、专用技术等。

2、乙方任职于甲方前所拥有的知识产权,由乙方继续拥有,不得被界定为甲方的知识产权。乙方同意,乙方在甲方任职期间,向第三方转让任职前知识产权,在同等条件下,甲方应当享有优先受让权。

3、除有任何在先的保密协议限制乙方向甲方披露任职前知识产权以外,乙方应就任职前的知识产权及其使用限制向甲方做出声明,并将记录这些内容的附表作为本协议的附件。乙方承诺附件所做的陈述是真实、完整的。乙方理解并且同意:遵照本项披露要求,如乙方未进行相应的告知且未提供该附表,即表示乙方并无此种任职前发明/作品。

4、乙方在甲方任职期间,如乙方将任职前的知识产权运用到甲方的计算机软件、产品、工艺或机器装置(以下称“甲方产品”)中,无论所涉任职前知识产权是作为甲方产品一部分或与甲方产品有关,都视为乙方对甲方授予许可,甲方有权对上述所涉任职前知识产权进行制作、委托他人制作、修改、使用和销售。此项许可应是非独占的、免专利许可费的、不可撤销的、永久的、全球性的许可。

5、乙方应保证其对所涉任职前知识产权具有合法的处分权。若任何第三方向甲方提起与所涉任职前知识产权相关的权利主张,甲方因此承担的任何赔偿、费用、支出和责任的损失,乙方应向甲方赔偿。

6、乙方向第三方转让所涉任职前知识产权,应将甲方享有的非独占、免专利许可费、不可撤销的、永久的、全球性的该项许可向第三方披露,并保证甲方始终享有该项许可。

第三条 职务发明权利归属

1、职务发明,指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因执行甲方的任务或者利用甲方的物质技术条件而由乙方完成的发明创造,包括但不限于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开发、改进、技术秘密和技术诀窍:

(1)在本职工作中完成的发明创造;

(2)履行甲方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

(3)利用甲方的物质技术条件完成的发明创造,甲方的物质技术条件,是指甲方的资金、设备、零部件、材料或不对外公开的技术资料、数据等;

(4)退职、退休或者调动工作后1年内作出的,与乙方在甲方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甲方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

(5)其他任何与甲方业务有关的发明创造。

2、职务发明的专利申请权、专利权及其他相关的知识产权属于甲方。

第四条 职务作品权利归属

1、职务作品,指乙方为完成甲方的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示意图、计算机软件等。

2、乙方为完成甲方工作任务而又未主要利用甲方物质技术条件创作的作品,其著作权由乙方享有,并且:

(1)甲方有权在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该作品;

(2)作品完成两年内,未经甲方同意,乙方不得许可第三人或者其他组织以与单位相同的方式使用该作品;

(3)作品完成两年内,经甲方同意,乙方许可第三人以与甲方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作品所获报酬,由乙方与甲方按约定的比例分配;

(4)作品完成两年的期限,自乙方向甲方交付作品之日起计算。

3、对于乙方主要是利用甲方的物质技术条件制作,并由甲方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计算机软件等职务作品,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合同约定著作权由甲方享有的职务作品:

(1)乙方对这些职务作品享有署名权;

(2)著作权的其他权利由甲方享有,包括但不限于发表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复制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改编权等;

(3)同时甲方可以给予乙方奖励。

第五条 非职务范围知识产权

1、非职务范围知识产权,指乙方在甲方任职期间,由乙方单独或联合他人构思、开发或实践所得的,不属于本协议规定的职务发明和职务作品,并且不论该等知识产权是否可申请专利或是否可依著作权法或其它相关法律获得注册登记等。

2、乙方同意在将任何与上述非职务范围知识产权有关的所有权、其它权利及利益向第三方进行转让时,同等条件下,甲方或甲方指定的人具有优先受让权,但是乙方和他人共同享有的知识产权的除外。

第六条 知识产权登记

1、乙方应协助甲方或其指定之人,由甲方付费,在任何可能的国家,用各种适当的方式,保护甲方的职务发明和职务作品,及甲方在受让后取得的任职前发明和作品、非职务范围内发明和作品上的权利及与任何国家相关的任何著作权、专利或其它的知识产权。

2、上一项提到的协助义务,包括向甲方或其指定之人提供所有相关的信息和数据,以及签署甲方或其指定之人认为必要的申请书、表格、转让协议和其它文书,并采取其他必要的措施。乙方同意,从甲方处离职后,在乙方能力范围内,乙方仍负有本款规定的协助义务。

3、如因乙方丧失行为能力或其它原因无法有效签字的情形下,关于乙方的职务发明、职务作品及转让给甲方的发明或原创性著作,甲方向任何国家申请专利权、著作权及其它权利登记事项无法正常进行的,乙方不可撤销地指定甲方及其正式授权的代理人作为乙方的全权代理人,代表乙方签署并提交任何该等申请,从事所有其它法律允许的行为以促成专利证书的核发著作权或其它权利的成功登记,并确保其法律效果等同于乙方亲自执行。

第七条 通知和披露

1、乙方应自职务发明/作品完成之日起 个工作日内通知甲方。

2、乙方应自非职务发明/作品完成之日起的 个工作日内通知甲方。

第八条 资料保存

在甲方任职期间的,有关乙方独自或与他人合作获得的所有发明和作品的最新的完整书面记录资料,乙方有义务保存并进行日常维护。

第九条 文件、物品归还

乙方理解并且同意:乙方自甲方处离职后,乙方应向甲方归还(并且不会保留、另行研制或交给他人)所有的装置、档案、数据、记录、报告、列表、商业信函、说明书、图表、设计图、草稿、原料、设备、其它文件或财产及其它应归还甲方的一切物品,包括任何乙方任职期间就前述各项内容所做的复制品或其它属于甲方的所有物品。

第十条 通知新雇主

乙方自甲方处离职后,应向乙方新雇主告知有关乙方在本协议下的义务;并同意甲方对乙方新雇主发出通知书,通知该新雇主有关乙方在本协议下的义务。

第十一条 陈述与保证

1、为执行本协议,乙方同意签署任何适当的协议或采取任何必要的行动,乙方承诺未曾签订且将不签订任何与本协议利益相悖的口头或书面协议。

2、根据适用法律、法规的规定, 本协议需要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方可生效,或为履行乙方在本协议项下的义务需要办理批准或其他手续, 则乙方承诺协助甲方办理有关手续并签署所有必要的文件。

3、乙方保证所涉及的知识产权不涉及侵犯第三方权利的事实和危险,也不存在针对涉及的知识产权的现实的或潜在的诉讼、仲裁或索赔。

4、乙方承诺, 在受雇于甲方期间及以后, 有义务无偿提供甲方所要求的一切协助(但实际成本由公司予以补偿), 以实现甲方对其拥有成果的权益的保护。这些协助包括但不限于在甲方申请或维持任何专利或著作权过程中、或甲方在世界各地进行的与任何公司拥有的成果有关的任何诉讼或法律程序过程中签署必要的文件以及在必要时作证。

第十二条 违约责任

1、如乙方违反本协议条款,造成甲方损失的,甲方有权要求乙方赔偿甲方的实际损失。

2、如上一条规定的损害赔偿尚不能构成对乙方违约行为的足够救济,甲方有权通过获得禁令或其他同等的救济方式修正、弥补或预防乙方的违约行为。

第十三条 法律适用与争议解决

1、本协议的订立、履行、终止与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2、因履行本合同所发生的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一切争议、纠纷,双方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双方可依法直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四条 其他

1、本协议各条款的标题仅为参照方便而设,并不限制或从其他角度影响本协议条款的含义和诠释。

2、本协议包括所有附件及对本协议及其任何附件的各项书面补充、修订或变更。一俟生效,本协议对协议双方均具有约束力,并取代此前就本协议项下各项交易达成或形成的任何口头或书面的协议、备忘录或其他任何文件。

3、如果本协议的任何条款在任何司法管辖区不合法、无效或无法强制执行或成为不合法、无效或无法强制执行,其不应影响:

(1)本协议任何其他条款在该等司法管辖区的有效性或可执行性;或

(2)本协议的该等条款或任何其他条款在其它司法管辖区的有效性或可执行性。

4、本协议的任何条款无论何种原因被判定为无效时,除该条款的无效在实质上已影响整个合同的继续履行外,该无效性并不影响于任何其它的条款。双方经协商可以另行签订补充协议对相关事宜进行约定。

5、如因适用法律、法规发生变化导致本协议的任何条款失效、违法或无法执行,双方将立即进行协商,对本协议的相关条款进行修改和补充。

6、本协议未尽事宜,应由双方友好协商解决。如需对本协议及其附件做任何修改或补充,须由双方以书面做出方为有效。修改或补充文件与本协议有不一致的,以修改或补充文件为准。

7、本协议签署前,甲方应向对方提供其授权本协议签署人代表其签署本协议的授权文件。

8、本协议将保持其效力直至各方已完全履行协议项下的所有义务并且各方之间的所有付款和索赔已结清。

9、本协议一式 份,甲乙双方各执 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盖章:

授权代表:

签约日期:

乙方盖章:

授权代表:

签约日期:

知识产权归属协议书3

甲方:

乙方:

身份证号:

鉴于乙方和甲方于_____年____月_____日签署了劳动合同,为保护知识产权,双方本着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结合本行业惯例,签订本协议共同遵守。

一、知识产权归属

1、本协议所指的知识产权是指乙方在受聘甲方期间,在执行本单位任务过程中,利用或主要利用甲方的物质、技术、商业秘密等资源条件,所做出的研究开发成果。

2、乙方在甲方工作期间做出的所有职务性开发成果应立即向甲方报告。

3、乙方任何职务性开发成果的知识产权归甲方所有。

4、甲方提供为保护乙方取得的职务性开发成果、知识产权所需的一切法律行动,并承担其法律行动中产生的一切费用,包括但不限于申请、维持、审查等。乙方需按甲方要求积极配合。

5、乙方在甲方任职期间,利用甲方的物质、技术、商业秘密等资源条件完成的非职务性开发成果归甲方所有。

6、乙方在甲方任职期间,完全利用非工作时间,又未使用甲方的物质技术条件、资源、商业秘密,所取得的非职务性开发成果的知识产权归乙方所有。但下列情况开发成果的知识产权归甲方所有:

(1)该研究、开发成果同甲方的业务具有竞争性;

(2)实际或者可以论证该研究、开发成果是抢先占用了甲方的研究、开发成果;

(3)该研究、开发成果是在乙方的职务性开发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7、乙方在甲方任职期间,非履行甲方交付的任务所取得的研究、开发成果,乙方如主张由其本人对该研究、开发成果享有知识产权,乙方应当及时向甲方申报说明。

8、乙方同意在将任何与上述非职务性开发成果有关的所有权/著作权和其它相关的权利、利益向第三方进行转让时,同等条件下,甲方或甲方指定的人具有优先受让权,但是乙方和他人共同享有所有权和/或知识产权的除外。

8、乙方调入甲方任职,其携带成果的知识产权,可以转让给甲方,但乙方必须写出书面保证,以确保甲方拥有该成果的知识产权,如因此造成侵权纠纷,一切责任由乙方承担。

9、乙方在甲方工作或离开甲方后,均不得侵占甲方的知识产权。

二、附则

10、本协议所指聘用期(含试用期)包括乙方在正常工作时间以外加班的时间,无论加班场所是否在甲方工作场所内。乙方离开甲方时间,是甲乙双方终止或解除聘用关系的时间为准。

11、若乙方违反该协议内容,给甲方造成经济损失,应赔偿甲方损失,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2、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双方签字后生效。

(以下无正文)

甲方:

乙方:

年月日

知识产权归属协议书4

甲方:

注册登记号:

法定代表人:

住所:

乙 方:

身份证号: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鉴于:

甲乙双方于年月日签订/续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编号:】。双方本着诚实信用的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就乙方在甲方任职前、任职期间及离职后相关知识产权归属及相关事项,经协商达成如下条款作为《劳动合同》的补充附件,以期共同遵守。

第一条 知识产权范围

知识产权,指对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依法享有的权利,包括但不限于对已注册、未注册、已进了注册申请的专利、专利申请、商标、服务标志、标识、形象、商号、互联网域名、设计、著作【包括计算机软件】、数据库、集成电路设计、专有技术等拥有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不论其表现为何种形式,记载于何种载体。

第二条 任职前员工知识产权归属

(一)任职前员工知识产权,指乙方在受雇于甲方之前所创作的且为乙方所拥有的与甲方的业务、产品、研究和开发有关且未转让给甲方的所有知识产权,包括而不限于专利、著作【包括计算机软件】、专用技术等。

(二)乙方任职于甲方前所拥有的知识产权,由乙方继续拥有,不得被界定为甲方的知识产权。乙方同意,乙方在任职期间,向第三方转让任职前知识产权,在同等条件下,甲方应当享有优先受让权。

(三)除有任何在先的保密协议限制乙方向甲方披露任职前知识产权以外,乙方应就任职前的知识产权及其使用限制向甲方做出声明,并将记录这些内容的附表作为本协议的附件。乙方承诺附件所做的陈述是真实、完整的。乙方理解并且同意:遵照本项披露要求,如乙方未进行相应的告知且未提供该附表,即表示乙方并无此种任职前发明/作品。

(四)乙方在甲方任职期间,如乙方将任职前的知识产权运用到甲方的计算机软件、产品、工艺或机器装置【以下称“甲方产品”】中,视为乙方对甲方授予许可,甲方有权对上述所涉任职前知识产权进行制作、委托他人制作、修改、使用和销售,无论所涉任职前知识产权是作为甲方产品一部分或与甲方产品有关。此项许可应是非独占的、免许可费的、不可撤销的、永久的、全球性的许可。

(五)乙方应保证其对所涉任职前知识产权具有合法的处分权。若任何第三方向甲方提起与所涉任职前知识产权相关的权利主张,甲方因此承担的任何赔偿、费用、支出和责任的损失,乙方应向甲方赔偿。

(六)乙方向第三方转让所涉任职前知识产权,应将甲方享有的非独占、免许可费、不可撤销的、永久的、全球性的该项许可向第三方披露,并保证甲方始终享有该项许可。

第三条 任职期间及之后的职务发明

(一)职务发明

1、职务发明,指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因执行甲方的任务或者利用甲方的物质技术条件而由乙方完成的发明创造,包括但不限于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开发、改进、技术秘密和技术诀窍:

(1)在本职工作中完成的发明创造;

(2)履行甲方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

(3)利用甲方的物质技术条件完成的发明创造;

(4)退职、退休或者调动工作后1年内作出的,与乙方在甲方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甲方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

(5)其他任何与甲方业务有关的发明创造。

上述条款(3)中所称的“甲方物质技术条件”,指甲方的资金、设备、零部件、材料或者不对外公开的技术资料、数据等。

2、职务发明的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及其他相关的知识产权属于甲方。

(二)职务作品

1、职务作品,指乙方为完成甲方的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章、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示意图、计算机软件等。

2、除非本协议另有规定,职务作品的署名权属于乙方,其著作权的其他权利由甲方享有。前句所述著作权的其他权利,包括但不限于发表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复制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改编权等。

(三)计算机软件职务作品的特别规定

1、计算机软件,指计算机程序及其有关文档。

2、乙方在甲方任职期间所开发的计算机软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该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由甲方享有:

(1)针对本职工工作中明确指定的开发目标所开发的软件;

(2)开发的软件是从事本职工作活动中所预见的结果或自然的结果;

(3)主要使用了甲方的资金、专用设备、未公开的专门信息等物质技术条件所开发并由甲方承担责任的计算机软件。

(四)非职务发明/作品

1、非职务发明/作品,指乙方在甲方任职期间,由乙方单独或联合他人构思、开发或实践所得的,不属于上述(一)、(二)、(三)规定的发明和作品,并且不论该等发明或作品是否可申请专利或是否可依《著作权法》或其它相关法律获得注册登记等。

2、乙方同意在将任何与上述非职务发明/作品有关的所有权/著作权和其它相关的权利、利益向第三方进行转让时,同等条件下,甲方或甲方指定的人具有优先受让权,但是乙方和他人共同享有所有权和/或知识产权的除外。

(五)通知和披露

1、乙方应当自职务发明/作品完成之日起五日内通知甲方。

2、乙方同意自非职务发明/作品完成之日起五日内,将全部有关该非职务发明/作品的资料以书面方式充分披露给甲方。

(六)乙方同意保存并维护其在甲方任职期间的、所有有关乙方独自或与他人合作获得的发明/作品的最新的完整书面记录资料。

第四条 专利及著作权登记

(一)乙方同意协助甲方或其指定之人,由甲方付费,在任何可能的国家,用各种适当的方式,保护甲方的职务发明/作品,及甲方在受让后取得的任职前发明/作品、非职务发明/作品上的权利及与任何国家相关的任何著作权、专利或其它的知识产权。这里的“协助”包括向甲方或其指定之人提供所有相关的信息和数据,以及签署甲方或其指定之人认为必要的申请书、表格、转让协议和其它文书,并采取其他必要的措施。乙方同意,在本协议终止后,在乙方能力范围内,乙方仍负有本款规定的协助义务。

(二)如果因乙方丧失行为能力或其它原因,以致甲方不能取得乙方的签字去申请或进行有关转让给甲方的发明或原创性著作在中国或外国的专利或著作权登记的申请时,乙方不可撤销地指定甲方及其正式授权的官员或代理人作为乙方的全权代理人,代表乙方签署并提交任何该等申请,从事所有其它法律允许的行为以促成专利证书的核发或著作权的成功登记,并确保其法律效果等同于乙方亲自执行。

第五条 归还甲方文件

乙方同意离职时,应向甲方归还(并且不会保留、另行研制或交给他人)所有的装置、档案、数据、记录、报告、列表、商业信函、说明书、图表、设计图、草稿、原料、设备,其它文件或财产及应该归还甲方的一切物品,或任何乙方任职期间就前述各项内容所做的复制品或者其它属于甲方或指定人员的所有物品。

第六条 对新雇主的通知

若乙方与甲方解除劳动关系,乙方承诺向新雇主告知有关乙方在本协议下的义务;并同意甲方对乙方新雇主发出通知书,通知该新雇主有关乙方在本协议下的义务。

第七条 陈述与保证

为执行本协议,乙方同意签署任何适当的协议或采取任何必要的行动,乙方承诺未曾签订且将不签订任何与本协议利益相悖的口头或书面协议。

第八条 违约责任

1、乙方违反本协议的规定,应向甲方支付违约金人民币元。

2、乙方违反本协议的规定,并对甲方造成经济损失,支付的违约金不足以抵偿甲方的实际损失时,甲方有权就不足部分予以追偿。

3、乙方承认前述规定的损害赔偿尚不能构成对其违约行为的足够救济,甲方可以通过获得禁令或其他同等的救济方式修正、弥补或预防乙方的违约行为。该等救济方式不应被视为对违约行为可采取的排他性的救济方式,而应作为对法律允许的其他救济方式的补充。

第九条 法律适用

本协议的履行及解释,以及双方基于本协议而产生的法律关系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并依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进行解释。

第十条 其它条款

1、可分割性:不管任何原因,本协议的任何条款或规定被判定为无效时,该无效的条款或规定不影响整个合同的继续履行的,该无效性并不影响其它条款和规定。双方经协商可以另行签订补充协议对相关事宜进行约定。

2、本合同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本合同自双方盖章签字之日起生效。

甲方(公章): 乙方(签字):

法定代表人(签字):

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知识产权归属协议书5

甲方:北京______公司

乙方:____________

鉴于乙方已同企业即甲方签订了《劳动合同书》,乙方在为企业工作期间会接触到企业的商业秘密,包括但不限于设计、程序、产品配方、制作工艺、制作方法、管理决窍、客户名单、货源情报(原材料供应商名单等)、产销策略(市场销售方面的研究情报,折扣或回扣计算表等)、财务数据(价格表、成本核算表、各种明细表等)、招投标中的标底及标书内容等技术、经营秘密信息。为此,甲、乙双方经协商订立以下协议:

一、甲方应当对其所拥有的商业秘密加以明示确认,确认方式包括:

(一) 加盖保密标识;

(二) 不能加盖保密标识的,用专门的企业文件加以确认,并将文件送达负有保密义务的有关人员;

(三) 保密义务人能理解的其他确认方式。

二、乙方对在职期间因工作信任关系获得、交换的企业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除因工作需要和善意履行对企业的义务,不得使他人获得、使用或计划使用。即除了得到企业指示和在业务需要的程度内向应该知道上述内容的企业内其他职工或企业的外部业务者如供应商、销售商进行保密交流外:

不得直接或间接地向企业内部、外部的无关人员泄露;

不得为自己利益使用或计划使用;

不得复制或公开包含企业商业秘密的文件或文件副本;

对因工作所保管、接触的有关本企业或企业客户的文件应妥善对待,未经许可不得超出工作范围使用。

三、企业上述秘密信息的部分或个别要素可能产生这种情况,即其虽被公知但未产生使该信息的其它部分或整体成为公知知识,从而破坏价值,因此乙方同意这种部分或个别要素的公知不影响其对仍属秘密的信息的保密义务,不得使用这些信息,或诱导第三人通过收集公开信息以整理出企业的商业秘密,并以证明该商业秘密已不存在。

四、乙方对其保管、经手的有关企业商业秘密的文件、文档、磁盘、实物应尽合理的注意义务,不得遗失、毁坏、磨损、污染。

五、乙方同意将其因职务创造和构思的有关技术秘密和经营秘密为了企业的利益迅速向企业汇报,并以书面形式作出报告。职务发明归企业所有。

乙方在职期间所开发的与企业工作有关的软件(含代码、技术文档)属甲方所有。

乙方在退休、解聘或辞职之后一年内所做的与其在甲方任职工作有关的发明创造应属职务发明,归企业所有。

本条不影响乙方在职期间或离职之后对其所做的非职务发明的权利。

六、乙方同意为企业利益尽最佳努力,在职期间不组织、参加或计划组织、参加任何竞争企业,不引诱其他职工离职,离职之前不抢夺企业客户。

七、鉴于乙方在职期间获得或制作的商业秘密对企业在竞争中的巨大价值,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和终止之后,乙方均承认企业因投资、培训和提供创造机会而对这些商业秘密的所有权,因此乙方同意:

在劳动合同终止两年内,不得直接或间接地使用或帮助他人在与公司竞争的领域内使用商业秘密。

在劳动合同终止两年内,不得直接或间接地劝诱或帮助他人劝诱企业内掌握商业秘密的职工离开企业。

在劳动合同终止两年内,不得组建、参与组建或受雇于这样的企业。

八、乙方无论因何种原因离职,必须按照甲方的有关要求,办理移交手续,验收通过并由甲方代表签字后方可离职。

九、乙方同意如违背上述条款内容规定,给企业造成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可得利益损失),负全额赔偿责任。

十. 甲方向乙方支付保密费具体金额及支付方式见甲乙双方所签《劳动合同书》

十一. 本协议书系甲、乙双方所签《劳动合同书》不可分割之部分,自甲、乙双方盖章签字之日起生效。协议书正本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为凭。

甲方(盖章) ___________乙方(签字)___________

代表(签字)___________

___________年___________ 月___________ 日 ___________年 ___________月___________ 日

知识产权归属协议书6

甲方: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

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____

鉴于:乙方是甲方聘用的从事岗位的专业人员;乙方所从事的工作将涉及专利权、专有技术、著作权、计算机软件、数据库、商标权和其它形式的知识产权;为保护甲方的知识产权,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特订立协议如下

一、定义

“知识产权”:是指已注册和未注册的、包括进行了注册申请的专利、专利申请权、商标、服务标志、标识、形象、商号、互联网域名、设计权、版权(包括计算机软件的版权)、数据库权利、半导体设计图权利、实用新型、专有技术和其他知识产权,以及在世界各地相同或相似效果的其他所有的权利或保护形式,不论其表现为何种形式,记载于何种载体,无论是否登记。

“职务作品”:是指乙方为完成甲方的工作任务而创作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所有作品、论文、报告、文件、图画、肖像、产品理念、服务理念、照片、底片、录音/像带和母带、电脑程序、源代码、结果代码、原型、研究数据和文件、样本、日志、报告和其他材料(总称“职务作品”)特别是,下列作品属于职务作品(非全部):_____________。

二、知识产权归属

1、有下列条件情况之一的,乙方完成的知识产权和职务作品全部属于甲方:

A.受聘期间在本职工作中完成的知识产权和职务作品;

B.履行甲方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所研发的知识产权和职务作品;

C.退职、退休或者调动工作后两年内研发的与其在甲方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甲方交付的任务有关的知识产权和职务作品;

D.主要利用甲方的资金、设备、零部件、原材料或者不对外公开的技术材料等所研发的知识产权和职务作品;

E.乙方在甲方任职期间所完成的知识产权和职务作品。

除非乙方证明不符合上述条件,否则在乙方在职期间以及离职后两年内形成的与乙方工作相关的作品或产品,均属于职务作品,全部知识产权应属于甲方。

甲方:_________________乙方: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知识产权归属协议书7

甲方:

乙方:___________,身份证号: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甲乙双方就乙方聘用期间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经充分协商,特订立如下,以兹共同遵守执行:

一、定义

“知识产权”:是指已注册和未注册的、包括进行了注册申请的专利、专利申请权、商标、服务标志、标识、形象、商号、互联网域名、设计权、版权(包括计算机软件的版权)、数据库权利、半导体设计图权利、实用新型、专有技术和其他知识产权,以及在世界各地相同或相似效果的其他所有的权利或保护形式,不论其表现为何种形式,记载于何种载体,无论是否登记。

“职务作品”:是指乙方为完成甲方的工作任务而创作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所有作品、论文、报告、文件、图画、肖像、产品理念、服务理念、照片、底片、录音/像带和母带、电脑程序、源代码、结果代码、原型、研究数据和文件、样本、日志、报告和其他材料(总称“职务作品”)。

二、知识产权归属

1、有下列条件情况之一的,乙方完成的知识产权和职务作品全部属于甲方:

A.受聘期间在本职工作中完成的知识产权和职务作品;

B.履行甲方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所研发的知识产权和职务作品;

C.退职、退休或者调动工作后两年内研发的与其在甲方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甲方交付的任务有关的知识产权和职务作品;

D.主要利用甲方的资金、设备、零部件、原材料或者不对外公开的技术材料等所研发的知识产权和职务作品;

E.乙方在甲方任职期间所完成的知识产权和职务作品。

除非乙方证明不符合上述条件,否则在乙方在职期间以及离职后1年内形成的与乙方工作相关的作品或产品,均属于职务作品,全部知识产权应属于甲方。

2、乙方同意,在受雇甲方期间及其离职后,如为甲方合法取得或维持上述知识产权和职务作品的所有权所需要,乙方将按照甲方的要求签署有关文件或提供必要的协助。

3、乙方承诺,在任何时间,仅为甲方利益、并按甲方所要求的方式使用本协议第一条规定的知识产权和职务作品;非经甲方的书面授权,不对其作任何形式的处分/处置。在与甲方的聘用关系解除或者终止后,立即停止对前述知识产权和职务作品的一切使用行为。

4、甲方与乙方的聘用关系解除或者终止后,乙方承诺,不再声称是甲方的雇员、或声称具有代表甲方的权利,且不得以任何形式(有偿或无偿、直接或间接)侵占、使用或者擅自复制、带走甲方拥有知识产权和职务作品的任何文件、资料,除非事先得到甲方的书面许可。

三、竞业禁止

1、乙方承诺,在受聘期间,不侵犯本协议第一条所列知识产权和职务作品,不侵犯第三方知识产权,否则将承担由此而引发的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赔偿责任。

2、乙方声明,此前未曾与第三方签署过任何包含“竞业禁止”条款的合同;或者其已与曾经签署“竞业禁止”条款的第三方以适当方式解除了该等“竞业禁止”义务。

前款所谓“竞业禁止”条款,是指任何第三方限定乙方不得从事甲方现有工作的条款。

3、如因乙方违反上述声明导致甲方被第三方指控连带侵权,乙方应承担与此有关的全部法律责任和经济赔偿责任。

4、在乙方的聘用期限内,乙方不得参与与甲方有竞争性的本职工作以外的活动(事先得到甲方许可的除外),竞争性活动指从事与甲方现从事的业务相同/类似业务活动,或在与甲方从事相同/类似业务的任何单位任职,包括但不限于以兼职、顾问、股东、董事、监事、合伙人、投资人、提供劳务/咨询/服务等任何形式。

四、违约责任

1、如乙方未遵守上述各项协议内容,盗取、泄密、侵犯本协议所述的“知识产权”和“职务作品”,属于严重违纪行为。经甲方查实,乙方应为这种不法行为向甲方支付违约金、承担全部经济赔偿以及法律规定的其它责任。违约金的数额为乙方在甲方供职期间税前工资总额的30%。

2、甲方有权从乙方在违约事由发生时应得的工资及其它应得收入中扣除上述违约金。如上述扣除的金额低于违约金数额,乙方应予以补足不足部分。若该违约金不足以弥补乙方的违约行为给甲方带来的损失,甲方则有权进一步依法追究乙方的经济责任和其它法律责任。

3、乙方违反本协议约定时,同时构成严重违纪,甲方有权解除劳动合同且不予任何补偿。

五、其它

1、本协议可由甲方转让给甲方的子公司、分支机构或办事机构,当乙方在上述机构之间被调任时,本协议自动被转让至新的聘用单位而无需由乙方另行签署。如新的聘用单位提出要求,乙方亦同意直接与其签署新的协议。

2、本协议有效期为乙方在甲方任职的全部期间以及乙方与甲方的聘用关系解除或终止(无论何种原因)之后3年。

3、本协议一式两份,自双方签订之日起生效。

甲方(章):乙方(签字):

年月日年月日

知识产权归属协议书8

本知识产权归属协议(“本协议”)于_____年_____月_____日由汉海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方”),和____________先生/女士,身份证号码为________,居住地址为________(以下简称“乙方”)共同签署。

鉴于,乙方和甲方于________________年_____________月____________日签署了劳动合同

因此,乙方同意遵守下列各项条款:

一、发明和作品

1.任职前的发明和作品

1.1定义:任职前发明/作品是指乙方在受雇于甲方之前所创作的且为乙方所拥有的与甲方的业务、产品、研究和开发有关且未转让给甲方的所有发明、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计算机软件)、开发、改进、商业秘密等。

1.2披露:除非有任何在先的保密协议限制乙方向甲方披露任职前发明/作品,否则,乙方应就任职前发明/作品及其所附的任何权利行使的限制向甲方做出声明,并将记录这些内容的列表以附表的形式附在本协议后。乙方在附表所做的陈述是真实、完整的。在遵照本款前述披露要求的前提下,如乙方未进行相应的告知且未附上该附表,即表示乙方并无此种任职前发明/作品。

1.3保留:乙方保留对任职前发明/作品的完全的所有权及相关的知识产权,同时,任职前发明/作品将不得被界定为由甲方享有知识产权或其他相关权利的资产。但乙方若在甲方任职期间,向第三方转让任职前发明/作品,在同等条件下,甲方应当享有优先受让权。

1.4许可

1.4.1许可:在乙方于甲方任职期间,如乙方将任职前发明/作品运用到甲方的计算机软件、产品、工艺或机器装置(以下称“甲方产品”)中,则甲方将被视作授予一项许可,有权对上述所涉任职前发明/作品(“所涉任职前发明/作品”)进行制作、委托他人制作、修改、使用和销售,无论所涉任职前发明/作品是作为甲方产品一部分或与甲方产品有关。前句所述授予甲方的许可应当是非独占的、免专利许可费的、不可撤销的、永久的、全球性的许可。

1.4.2责任:乙方应当保证其对所涉任职前发明/作品具有合法的处分权。若任何第三方向甲方提起与所涉任职前发明/作品相关的权利主张,则乙方应当赔偿甲方,使之免遭任何的赔偿、费用、支出和责任的损失。

1.4.3限制:乙方向第三方转让所涉任职前发明/作品,应当向第三方告之甲方享有的非独占的、免专利许可费的、不可撤销的、永久的、全球性的许可,并保证甲方始终享有该等许可。

2.任职期间及之后的发明和作品

2.1职务发明

2.1.1职务发明是指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因执行甲方的任务或者利用甲方的物质技术条件而由乙方完成的发明创造,包括但不限于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开发、改进、技术秘密和技术诀窍:

(1)在本职工作中完成的发明创造;

(2)履行甲方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

(3)利用甲方的物质技术条件完成的发明创造;

(4)退职、退休或者调动工作后1年内作出的,与乙方在甲方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甲方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以及

(5)其他任何与甲方业务有关的发明创造。

上述条款(3)中所称的甲方的物质技术条件,是指甲方的资金、设备、零部件、材料或者不对外公开的技术资料、数据等。

2.1.2职务发明的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及其他相关的知识产权属于甲方。

2.2职务作品

2.2.1职务作品是指乙方为完成甲方的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章、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示意图、计算机软件等。

2.2.2除非本协议另有规定,职务作品的署名权属于乙方,其着作权的其他权利由甲方享有。前句所述着作权的其他权利,包括但不限于发表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复制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改编权等。

2.3计算机软件职务作品的特别规定

2.3.1计算机软件是指计算机程序及其有关文档。

2.3.2乙方在甲方任职期间所开发的计算机软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该计算机软件着作权由甲方享有:

(1)针对本职工作中明确指定的开发目标所开发的软件;

(2)开发的软件是从事本职工作活动中所预见的结果或自然的结果;

(3)主要使用了甲方的资金、专用设备、未公开的专门信息等物质技术条件所开发并由甲方承担责任的计算机软件。

2.4非职务发明/作品

2.4.1非职务发明/作品是指乙方在甲方任职期间,由乙方单独或联合他人构思、开发或实践所得的,不属于上述2.1款、2.2款和2.3款规定的发明和作品,并且不论该等发明或作品是否可申请专利或是否可依着作权法或其它相关法律获得注册登记等。

2.4.2乙方同意在将任何与上述非职务发明/作品有关的所有权/着作权和其它相关的权利、利益向第三方进行转让时,同等条件下,甲方或甲方指定的人具有优先受让权,但是乙方和他人共同享有所有权和/或知识产权的除外。

2.5通知和披露

2.5.1乙方应当自职务发明/职务作品完成之日起的五日内通知甲方。

2.5.2乙方同意自非职务发明/作品完成之日起五日内,将全部有关该非职务发明/作品的资料以书面方式充分披露给甲方。

2.6记录的保存

乙方同意保存并维护其在甲方任职期间的、所有有关乙方独自或与他人合作获得的所有发明/作品的的完整书面记录资料。

3.专利及着作权登记

3.1乙方同意协助甲方或其指定之人,由甲方付费,在任何可能的国家,用各种适当的方式,保护甲方的职务发明/职务作品,及甲方在受让后取得的任职前发明/作品、非职务发明/作品上的权利及与任何国家相关的任何着作权、专利或其它的知识产权。这里的“协助”包括向甲方或其指定之人提供所有相关的信息和数据,以及签署甲方或其指定之人认为必要的申请书、表格、转让协议和其它文书,并采取其他必要的措施。乙方同意,在本协议终止后,在乙方能力范围内,乙方仍负有本款规定的协助义务。

3.2如果因乙方丧失行为能力或其它原因,以致甲方不能取得乙方签字去申请、或进行有关转让给甲方的发明或原创性着作在任何中国或外国的专利或着作权登记的申请时,乙方不可撤销地指定甲方及其正式授权的官员或代理人作为乙方的全权代理人,代表乙方签署并提交任何该等申请,从事所有其它法律允许的行为以促成专利证书的核发或着作权的成功登记,并确保其法律效果等同于乙方亲自执行。

二、归还甲方文件

乙方同意离开甲方时,应向甲方归还(并且不会保留、另行研制或交给他人)所有的装置、档案、数据、记录、报告、列表、商业信函、说明书、图表、设计图、草稿、原料、设备,其它文件或财产及应该归还甲方的一切物品,或任何乙方任职期间就前述各项内容所做的复制品或者其它属于甲方或其承继人或指定人员的所有物品。

三、对新雇主的通知

若乙方与甲方解除劳动关系/劳务关系,乙方向乙方新雇主告知有关乙方在本协议下的义务;并同意甲方对乙方新雇主发出通知书,通知该新雇主有关乙方在本协议下的义务。

四、陈述与保证

为执行本协议,乙方同意签署任何适当的协议或采取任何必要的行动,乙方未曾签订且将不签订任何与本协议利益相悖的口头或书面协议。

五、违约救济

5.1乙方违反本协议的规定,应向甲方支付违约金人民币伍(5)万元。

5.2乙方违反本协议的规定,并对甲方造成经济损失,支付的违约金不足以抵偿甲方的实际损失的,甲方有权就不足部分予以追偿。

5.3乙方承认前述5.2款规定的损害赔偿尚不能构成对其违约行为的足够救济,甲方可以通过获得禁令或其他同等的救济方式修正、弥补或预防乙方的违约行为。该等救济方式不应被视为对违约行为可采取的排他性的救济方式,而应作为对法律允许的其他救济方式的补充。

六、法律适用

6.1本协议的履行及解释,以及双方基于本协议而产生的法律关系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并依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进行解释。

七、其它条款

7.1可分割性:不管任何原因,本协议的任何条款或规定被判定为无效时,除非该条款或规定的无效在实质上已影响整个合同的继续履行,该无效性并不影响于任何其它的条款和规定,并且该无效条款和规定应被视为已从本协议中删除。双方经协商可以另行签订补充协议对相关事宜进行约定。

7.2文本:本协议一式两份,各方各执一份。

7.3标题:本协议中的所有条款的标题只是为了方便阅读,不能以任何形式作为对本协议的解释或影响本协议的含意。

7.4生效:本协议自双方签署之日起生效。通过签署本协议,乙方宣称完全理解并同意遵守本协议的条款。

双方特此于文首记载日期签署本协议。

甲方:________________有限公司乙方:________________

盖章:________________签字:________________

授权代表签字: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

知识产权归属协议书9

编号:________

甲方:

乙方:

为保护甲方的知识产权,确定乙方保守甲方商业秘密的责任,同时维护乙方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相关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规定,甲、乙双方在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下就甲乙双方的知识产权归属及甲方商业秘密保密事项达成如下协议并承诺共同遵守本协议。

第一章 定义

第一条知识产权

本协议所称知识产权是指(包括但不限于)归属于甲方所有的:

1、职务性发明创造(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开发、改进、技术秘密和技术诀窍)的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

1)乙方在本职工作中完成的发明创造;

2)乙方履行甲方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

3)乙方利用甲方的物质技术条件完成的发明创造;

4) 乙方退职、退休或者调动工作后1年内作出的,与乙方在甲方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甲方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以及其他任何与甲方业务有关的发明创造。

2、职务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技术方案、工程设计、电路设计、制造方法、工艺流程、技术指标、计算机软件、数据库、研究开发记录、技术报告、检测报告、实验数据、试验结果、图纸、样品、记忆方法、视频、操作手册、技术文档、产品设计图、示意图)的所有权和著作权。

3、按照法律规定,甲方对其他智力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

第二条商业秘密

本协议所称商业秘密是指归属甲方所有,由甲方提供的,或者乙方在受聘期间了解到的、或者开发出来的,与甲方业务有关的具有商业价值的,非公知的经甲方采取保密措施的所有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或乙方在甲方工作期间接触到的第三方的所有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类型:

1、技术秘密包括但不限于甲方所有或与甲方业务有关的、具有商业价值、目前尚未公知的且甲方认为需要保密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技术指标、数据库、研究开发记录、技术报告、检测报告、实验数据、试验结果、图纸、样品、技术文档、相关的函电等;

2、经营秘密包括但不限于客户名单、行销计划、发展规划、采购资料、定价政策、财务资料、进货渠道、法律事务信息、人力资源信息、公司档案等方面的内容;

3、包括但不限于下列事项属于甲方的商业秘密的范围:

1)影响企业进步发展的事项;

2)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事项;

3)使企业在商业竞争中处于被动或不利的的事项;

4)使企业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害的事项;

5)影响企业对外交流和商业谈判顺利进行的事项;

6)影响企业稳定和安全的事项;

7)影响企业对外承担保密义务的事项。

第二章 知识产权的归属

第三条乙方保留对任职前发明/作品的所有权、知识产权。同时,任职前发明/作品将不被界定为由甲方享有知识产权或其他相关权利的资产。但乙方若在甲方任职期间,向第三方转让任职前发明/作品,在同等条件下,甲方应当享有优先受让权。

第四条如乙方在甲方任职期间将任职前发明/作品运用到甲方产品中,则甲方将被视作授予一项许可,有权对上述所涉任职前发明/作品进行制作、委托制作、修改、使用和销售等处理。

第五条乙方承诺,在为甲方履行职务时,不擅自使用任何属于他人的技术秘密或其他商业秘密信息,亦不擅自实施可能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若乙方违反上述承诺而导致甲方遭受第三方的侵权指控时,乙方应当承担甲方为应诉而支付的一切费用;甲方因此而承担侵权赔偿责任的,有权向乙方追偿。

第六条乙方向第三方转让所涉任职前发明/作品,应当向第三方告之甲方享有的非独占的、免专利许可费的、不可撤销的、永久的、全球性的许可,并保证甲方始终享有该等许可。

第七条乙方在甲方工作期间,自己做出的所有职务开发结果应立即首先向甲方报告。除非本协议另有规定,职务成果的署名权属于乙方,所有知识产权归甲方所有(但依照法律规定应该由乙方享有的除外),包括(但不限于)把发明或设计在国内和国外申请专利的权利,对软件、商标设计和标识设计、配套作品的著作权,对商业秘密的权利、专有技术所有权及对商品名称和商标的专用权。甲方在其业务范围可充分自由地利用这些发明创造、作品、软件、技术秘密或其他商业秘密信息,进行生产、经营或向第三方转让。

第八条乙方同意按照甲方的要求采取甲方认为取得和保持上述职务开发结果知识产权所需的一切法律行动,包括申请、注册、登记等;并同意按照甲方的要求,出具必要的文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确认甲方对上述职务开发结果的知识产权。

第九条乙方在甲方任职期间,在履行甲方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的研究开发结果的知识产权归甲方所有。

乙方所得研究、开发结果不是执行在甲方的本职工作的结果,完全利用自己的时间,同时又未使用甲方的物质技术条件、资源或商业秘密,则该成果的知识产权归乙方所有。但以下情况除外:

1、该研究、开发结果同甲方的业务具有竞争性;

2、实际上或者可以论证该研究、开发是抢先占用了甲方的研究、开发结果;

3、该研究开发是在乙方的职务开发结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第十条乙方在甲方任职期间,非履行甲方交付的任务所得的研究、开发结果,乙方如主张由其本人对该研究、开发结果享有知识产权,若该研究、开发结果与甲方业务密切相关,乙方应当及时向甲方申明。经甲方核实,认为确属于非职务开发结果,由乙方享有知识产权,甲方不得在未经乙方明确授权的前提下,以任何方式使用该研究、开发结果。

乙方没有申明的,推定该研究、开发结果为职务开发结果,甲方可以利用该研究、开发结果进行生产、经营或向第三方转让。即使日后证明该研究、开发结果实际为非职务开发结果,乙方亦不得要求甲方承担任何经济责任。

乙方申明后,甲方对该研究、开发结果的权属有异议的,双方可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通过仲裁或诉讼途径解决。

第十一条乙方在离开甲方(不论何种原因)一年内所得的与其在甲方工作时所承担的本职工作或分配的任务有关的研究、开发结果,该结果的知识产权归甲方所有,但甲方必须向乙方支付合理的费用。乙方在离开甲方后,欲继续提高或改进其在甲方工作时获得的知识产权归甲方所有的技术成果,必须得到甲方的许可。

第十二条乙方在离职时应向甲方归还(并且不会保留、另行研制或交给他人)所有的装置、档案、数据、记录、报告、列表、商业信函、说明书、图表、设计图、草稿、原料、设备,其它文件或财产及应该归还甲方的一切物品,或任何乙方任职期间就前述各项内容所做的复制品或者其它属于甲方或其承继人或指定人员的所有物品。

第十三条若乙方与甲方解除劳动关系/劳务关系,乙方承诺向乙方新雇主告知有关乙方在本协议下的义务;并同意甲方对乙方新雇主发出通知书,通知该新雇主有关乙方在本协议下的义务。

第十四条乙方在甲方工作或离开甲方时,均不得侵占甲方的知识产权。

第三章 商业秘密的保护

第十五条乙方在甲方工作期间,应遵守甲方制定的各种成文或不成文的保密规章、制度,履行与其工作岗位相应的保密职责。

第十六条乙方在甲方工作期间,因工作需要接触到或使用甲方的商业秘密,应按照甲方要求的范围和程度使用,乙方不得将含有甲方商业秘密的资料擅自带离工作岗位,不能通过任何途径泄露给第三方(包括不应知悉该商业秘密的甲方其他职员),并不得在履行职务之外使用这些秘密信息。

第十七条乙方在甲方工作期间,未经商业秘密拥有者的书面允许不得使用甲方已承担保密义务的外单位的商业秘密,更不得泄漏此商业秘密。若因违反上述承诺而导致甲方被第三方追究法律责任时,乙方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法律责任。

第十八条乙方因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调离原工作岗位或离开甲方,应将接触到的所有记录着甲方商业秘密信息的文件、资料、报告、信件、邮件、传真、光盘、磁盘、仪器以及其他形式的载体交回甲方,并不得备份。

第十九条乙方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承担与任职期间同样的保密义务和不能使用有关秘密信息的义务,未经甲方同意,不得利用甲方商业秘密进行生产和经营,或进行新的研究和开发,直到这些信息在本行业中成为公知性信息为止。

第二十条当发现甲方知识产权受到侵害或商业秘密被非法使用或泄漏时,乙方有义务通知甲方并采取合理措施协助甲方,防止侵害的扩大或商业秘密的进一步散失。

第二十一条乙方在甲方聘用期间,决不直接或间接从事同甲方业务具有竞争性的业务,决不同时接受甲方竞争对手的聘用,决不对甲方的竞争对手提供(无论是直接或间接的)咨询性、顾问性服务,决不聘用甲方的任何职工为自己工作,也不唆使甲方的任何其他职工接受外界聘用,更不得在离开甲方前抢夺甲方的客户以及引诱其他职员离职。

第四章 违约责任

第二十二条甲乙双方若有违反上述条款的行为,均构成违约,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

第二十三条如因乙方违反本协议约定,给甲方造成损失,甲方有权要求乙方赔偿由于这种违约行为给甲方造成的经济损失,并有权追究第三人的连带责任。

第二十四条除赔偿上述损失外,甲方可以根据乙方的违约情况,有权要求乙方承担________元至___元违约金。

第二十五条甲方可以根据乙方的违约情况,视情节处以年总收入以下的罚款,扣发奖金开除或其他纪律行政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除外条款

如果乙方因按照国家行政、执法机关的要求,配合以上机关执行国家公务、根据工作需要向其透露甲方商业秘密的,可免除上述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原有知识产权及有关义务的说明

乙方在签订本协议时,应向甲方书面说明以下事项:

1、乙方在此之前已经拥有的各项专利技术、著作权和商业秘密(可以不透露这些商业秘密的实质内容);

2、乙方在此之前按造法律或协议已经向任何第三方承担保密义务的商业秘密。(无需透露这些商业秘密的实质内容);

3、乙方在此之前按照协议已经向任何第三方许诺在一定时期、一定工作领域内不得从事的活动。此项书面说明列为本协议的附件。

否则,一切后果由乙方承担。

第二十八条本协议所指聘用期间(含试用期),聘用期间以乙方劳动合同约定期限为准。聘用期间包括乙方在正常工作时间以外加班的时间,而无论加班场所是否在甲方工作场所内。

第二十九条乙方承认,已阅读过本协议,并确切了解协议所有条款的法律含义。

第三十条本协议为甲乙双方所签《劳动合同书》的附件,为《劳动合同书》不可分割的部分。

第三十一条本协议如与双方以前的口头或书面的协议有抵触,以本协议为准。本协议签署后,非经双方同意并签署书面修改协议,不得修改本协议。

第三十二条如对执行本协议内容发生争议,双方应努力通过友好协商解决由本协议产生的或与本协议有关的所有争议,违反本协议引起的争议,甲乙双方均可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诉讼过程中,双方应尽可能继续履行本协议除争议事项外的其余部分。

第三十三条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自双方盖章签字之日起生效。

甲方(盖章) 乙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章: 签名:

知识产权归属 篇6

关键词:技术改进;归属类型;权责分配

一、技术改进的含义

何谓技术改进?简单理解,技术改进是指对被许可技术在投入人力、物力及智慧等后带来的技术进步。企业对引进技术进行改进表现为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过程,有利于解放实施企业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生机和活力。技术改进可以表现为产品或方法的性能改进、效率提升,也可以是新发明、新设计、对原有技术的修正;客观效果表现为使产品的性能更好、产品耐力得到提升或产品的可销售性得到增强,还可以表现为降低了制造该产品所需的成本,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其他投入,甚或是技术应用范围得以扩大等等。

二、技术许可合同中技术改进知识成果归属类型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及生产经营实践,技术改进知识成果可有不同归属。具体如下:

1.遵循合同自由原则,约定优先

根据《合同法》第三百三十九条、第三百四十条、《专利法》第八条的规定,许可方与被许可方订立的合同已经约定产生的知识产权归属的,按照合同约定执行;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知识产权由项目承担单位所有。

合同自由约定的归属方比较多元化,可以归原技术方所有,也可以归改进方,这种情况下原技術方有时还要求改进方回售许可,还有的约定归双方共同共有的,再者也可以约定归第三方所有,只要双方自愿即可。

2.合同无约定的,改进的知识产权归项目实施方拥有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完成科技项目形成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走过了“归国家所有”、“合同约定”、“约定优先否则归承担方所有”、“法律规定归承担方所有,特殊情况除外”的发展历程。《科学技术进步法》修正案以法律的形式对改进的知识产权归项目实施方拥有予以明确。《合同法》、《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有着相似的规定。

3.利用财政资金项目产生的改进知识产权的例外

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基金项目或者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所形成的发明专利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和植物新品种权,除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外,授权项目承担者依法取得。正常来讲,即使是利用财政资金项目产生的改进知识产权,同样归项目方所有,如果涉及了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则归国家所有,这属于例外情况。

三、技术改进归共同共有的权责分配

在我国,技术许可合同属于技术转让合同中的一种,如果当事人没有约定的,改进的知识产权归项目实施方拥有。所以,技术改进归共同所有的情形属于合同有明确约定情形。根据国家专利局相关规定,直接涉及共有权利的项:提出专利申请,委托专利代理,转让专利申请权、优先权或者专利权,撤回专利申请,撤回优先权要求,放弃专利权等。

1.专利申请权

关于专利申请权,无论是合作开发还是委托开发,除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以外,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合作开发的当事人共有。共有人提出专利申请时,应当取得全体共有人的一致同意。当事人一方转让其共有的专利申请权的,其他各方享有以同等条件优先受让的权利。一方声明放弃其共有的专利申请权的,可以由另一方单独申请或者由其他各方共同申请。申请人取得专利权的,放弃专利申请权的一方可以免费实施该专利。合作开发的当事人一方不同意申请专利的,是可以一票否决的,另一方或者其他各方都不得申请专利。笔者工作中接触有些企业在未经许可人同意的情况下,申请了专利,结果遭到对方发来的律师函声讨,最终不得不与对方达成谅解。

2.共有专利权的处分

共有专利权的整体处分,包括转让、放弃和质押等,需要经过所有共有人的一致同意。不过,我国专利法对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行使规定了例外情形,专利申请权或者专利权的共有人对权利的行使有约定的,从其约定。没有约定的,共有人可以单独实施或者以普通许可方式许可他人实施该专利;许可他人实施该专利的,收取的使用费应当在共有人之间分配。

3.商业秘密的保护

作为对比,中国法律法规对共有技术秘密许可的处理,与共有专利权的许可显著不同。合作开发完成的技术秘密成果的使用权、转让权以及利益的分配办法,由当事人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当事人均有使用和转让的权利。依据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这意味着技术秘密的共有人“均有不经对方同意而自己使用或者以普通使用许可的方式许可他人使用技术秘密,并独占由此所获利益的权利。”在共有人没有明确约定禁止共有人未经同意对外披露或许可的情况下,那就意味着共有人没有共同采取切实的保密措施,导致技术秘密并不符合我国法律规定的三性(秘密性、实用性、保密性),因此每个共有人不承担默示保密义务,也就可以自由对外披露了。这就要求企业在对待商业秘密时,务必与合同相对方签订保密条款,甚至单独的保密协议,以维护公司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四、技术改进实践需注意问题

1.技术改进和侵权的界限

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能看的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机械制造行业尤其如此,技术进步有赖于一代又一代技术的发展,任何技术改进都离不开前一代技术的成果。如果改进技术主体通过向率先创新者学习创新的思路、经验和行为, 购买或破译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 对技术进行改进和完善, 根据市场特点和趋势加以深入开发,那么就会带来技术进步,引起技术革命。不过,如果改进者本身不具备一定的技术创新力量, 只有模仿行为, 而没有技术上的改进、完善与提升,通过技术间谍、技术出售、转让、反向工程等方式获得技术, 那么这种技术还是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 就不是实质的技术改进而是简单模仿。这在法律上就可能被认定为侵权行为。

因此要实现技术改进,区分与侵权的界限实质就是要看,是否原来技术的基础上的学习、改进、完善、创造, 成为率先创新者类似或更高层次的技术, 甚至可能替代原来的技术, 而不是同一种或同一水平的技术再现。

2.行政合同情形

行政合同指行政机关为达到维护与增进公共利益,实现行政管理目标,与行政相对人订立关于民事权利义务的协议。国家科研合同不同于《中華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所调整的技术开发、转让等民事合同,它以公共利益为目的,往往是为了完成某项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科研技术项目的开发,由政府牵头参与,与科研机构签订合同,政府提供资助。那么,在行政合同项下,科研机构完成项目开发后技术改进成果如何判定归属呢?

(1)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项目。这种科研合同中,技术改进知识成果归国家所有。研究开发人员根据法律法规和政策可以获得精神权利、奖励和报酬。

(2)不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项目。这种科研合同中,技术改进知识成果归项目承担单位所有。项目承担单位可以依法自主决定实施、许可他人实施、转让、作价入股等,并取得相应的收益。具体的收益分配,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法律、行政法规没有规定的,按照约定执行。同时,国家为了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无偿实施,也可以许可他人有偿实施或者无偿实施。

3.为技术改进提供方便、帮助的人的地位问题

技术改进工作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既有对技术改进作出创造性贡献、付出智慧劳动的人,也有负责组织工作的人、为物质技术条件的利用提供方便的人或者从事其他辅助工作的人,比如说组织技术审查、提供试验设备等。那么,为技术改进提供方便、帮助的人同样对技术改进作出了贡献,是否可以单独或者共同享有技术改进知识成果呢?答案是否定的。根据《专利法》及《专利法实施细则》,在完成发明创造过程中,只负责组织工作的人、为物质技术条件的利用提供方便的人或者从事其他辅助工作的人,不是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当然,为技术改进提供方便、帮助的人毕竟为技术改进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成果享有者应当视对方贡献的大小给予合理的报酬。

五、总结

我国人力资本产权归属问题 篇7

理清人力资本产权关系首先需要理解其定义。到目前为止, 国内外已有的文献对人力资本产权的定义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把人力资本产权理解为人力资本所有权, 即占有关系、支配关系、利得关系及处置关系, 是存在于人体之内, 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以及健康水平的所有权;二是从企业产权角度理解人力资本产权, 认为人力资本产权问题是人力资本所有者能否拥有企业所有权及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等。

人力资本产权的明确界定, 至今理论界尚未有定论, 其之所以如此困难, 主要是因为人力资本产权除了与物质资本产权一样具有排他性、可分解性和可交易性等外, 还具有其固有的特性即人力资本与其载体的不可分割。正是这一特点, 使得人力资本产权的界定更为困难。这是因为物质资本产权通过交易可以发生转移, 而人力资本由于无法与载体分离, 即使进行了交易, 发生了使用权和所有权的交换, 但人力资本载体仍实质上对人力资本配置、功效及作用的发挥随时随地地进行控制, 如企业雇佣的工人, 虽然人力资本的使用权发生了转移, 但如何使用人力资本本质上仍是要由人力资本的载体来控制, 其可以随时“关闭”自己的人力资本。针对这一问题, 国内外学者就人力资本产权的归属各有不同的观点:新劳动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罗森指出, 人力资本的所有权限于体现它的人, 即人力资本产权归属于其携带者;美国经济学家巴泽尔更是认为即使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 其人力资本实施归属其携带者的;即使是马克思也是认为人力资本应归属个人所有。他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就写到“默认不同等的个人天赋, 因而也就是默认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因而, 在西方, 虽然各学家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这个问题, 但最后似乎都趋同于认可人力资本产权归属于携带者私有这一观点。

在我国, 关于这一问题, 也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北京大学的周其仁先生在《人力资本产权特征》中明确提出“人力资产天然归属个人”;而我国的“产权大师”张五常教授在1982年写的一本小册子中则认为, 人力和知识在当时的中国却并非私产, 因为“私有产权的定义, 是包括自由转让, 自由选合约的权利, 而这些在中国是没有的”;南开大学的李建民先生认为, 人力资本产权是一种资产归属关系和经济权利, 虽然他并未明确指出人力资本产权应如何界定, 但却指出人力资本产权可按人力资本投资者的投资性质来大致界定。他把人力资本投资性质按目的分为两类:福利性质的人力资本投资和功利性质的人力资本投资。按照这种划分, 一般教育或通用教育部分形成的人力资本为福利性质投资形成, 归属于携带者私有;而专用的知识或技能等人力资本为功利性投资形成, 则属于为谋利益而投资的主体如企业、社会团体等。但是, 这种界定有时是模糊的, 如父母、亲属等的投资应属于福利性投资还是功利性投资就难以确定。现在还存在一种观点就是, 将人力资本看作一个股份公司, 而国家、企业及个人都是进行投资的“股东”, 按照“谁投资, 谁收益”的原则, 对人力资本产权所得的收益进行分配, 在这种观点下, 人力资本产权就不再是私有的了, 而是一个由多元投资主体所共有的, 即认为人力资本产权具有股份性, 无法确定其具体归谁所有, 这种观点, 虽然符合了市场经济条件下, 资本的投资-收益规律, 体现了投资者和受益者在一体性上的公平, 但我认为其仍有一定缺陷, 那就是尽管在理论上具有说服力, 但其在现实中难以实现, 因为各投资方式彼此交错在一起的, 在人的一生中, 无法明确测定国家、集体、家庭、个人在人力资本投资中的确切比例, 因而也就无法使各方根据多持有的“股份”进行利益分配。特别是个人在进行人力资本上投入的学习时间、精力等这些也是无法计算的。这些不确定性造成了该理论在现实中的困境。

综合以上各种观点, 我们可以看出, 对于人力资本产权的归属问题, 基本上有两种倾向, 即认为人力资本产权的私有和人力资本产权的非私有。同时, 在认为人力资本产权非私有的观点中, 各人又有各自的看法, 并无定论。根据上述的分析, 笔者比较倾向于人力资本产权非私有的观点。主要原因在于:

1、从人力资本的所有权角度看, 在人力资本的投资过程中, 存在着多元主体, 如国家、企业、社会团体、家庭等, 我们无法确定所有权的私有。目前, 随着人力资本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 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 再到专业性教育的投资, 这些阶段几乎都存在着各种投资主体, 这些投资不再单纯是为了社会的福利, 而是为了各方各自的利益, 如企业的在职培训、企业办大学等, 企业的投资是为了将来的人力资本收益, 而这部分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也应归企业所有。

2、从人力资本的使用权和支配权来看, 人力资本产权也并非是私有的。在我国, 人力资本载体还没有完全享有其人力资本的自由使用权和配置权。如人员的委派、选调等, 很多时候并不是出于对个体利益的考虑, 而是为了国家或集体的需要而作出的。这种情况尤其是在行政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中更为突出。

3、从人力资本的收益权角度来看, 个人创造的收益要分为三大部分:国家以税收的形式收取的一部分, 然后才是个人的收入, 从这个角度上看, 人力资本创造的收益被个人、集体、国家分别获取, 这样, 也可以看出人力资本产权的非私有性。

虽然人力资本产权是非私有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由于人力资本的依附性较强, 人力资本载体在人力资本的形成到实现价值的全过程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本载体存在于人力资本的积累、配置、发生功效及取得收益的各个阶段, 同时他还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使用、安排自己的人力资本, 当他的权利受到侵害时, 其人力资本可以立即贬值或荡然无存, 人力资本的一部分权利可能被限制或删除, 从而导致人力资本产权的“残缺”。

综上所述, 尽管人力资本产权并非为其载体所私有, 但却与人力资本载体密不可分, 因而要充分调动人力资本载体的积极性, 促使其将人力资本的功效有效发挥出来。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 将人力资本收益内在化, 以此使得人力资本载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 为各投资方创造利益, 以实现各投资方的“共赢”。

参考文献

[1]李建民.人力资本通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9.

[2]石婷婷.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3]蔡永灿.论人力资本及产权制度在我国的构建[J].经济经纬, 2004.6.

[4]钟庆才.人力资本产权研究的理论价值[学术研究].2004.1.

论知识产权法的部门法归属 篇8

一、现有观点

有些学者认为知识产权法属经济法部门,特别是知识产权法中的工业产权法。其重要依据是知识产权纠纷原来由人民法院经济审判庭审理。

有些学者将知识产权法划入科技法部门,其依据是知识产权法与科技关系密切。且知识产权法中的专利制度、专有技术制度等与科技活动密切相关。

知识产权法是民法的分支。许多民法学者持有这种观点,其主要依据是:我国《民法通则》第五章第三节和第六章第三节把知识产权纳入了其调整范围。知识产权是一种与物权、债权并列的独立的民事权利。而且民法中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也普通适用于知识产权法。

知识产权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有的学者认为,顺应部门法适应社会关系调整需要而逐步分解细化的趋势,将知识产权独立成了一个法律部门。

二、对现有观点的分析

笔者认为,就经济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关系而言,经济法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总称,既不是公法,也不是私法,是一种社会法。经济法保护的不是私法意义上的私人利益,因为那种私人利益是一种特殊性的、利己性的私人利益。经济法所保护的是社会公法规范,而经济法规范比较适中的调整,有利于社会私权利与国家公权力的合理使用,经济法规范是一种弹性规范,尤其有利于国家公权力根据具体情况审时度势地自由裁量。因此将知识产权划入经济法是不合适的。

就科技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关系而言,科技法所调整的是科技社会关系,其内容主要包括:

(1) 科技基本法;

(2) 科技主体法(由科技管理机构法、科技机构法、科研人员法等主要法律构成);

(3) 科技行为法。主要包括: (1) 科技投入法; (2) 科技研究开发法; (3) 科技成果法; (4) 科研奖励法; (5) 科技情报、档案管理及科技保密法; (6) 科技国际协作法; (7) 处理科技纠纷程序法等主要法律。知识产权法与科技关系有一定的联系,科技成果往往由专利法、商业秘密法等法律调整。知识产权法和科技法关系密切,但知识产权法中的商标法、商号法、原产地名称法却与科技法风马牛不相及。所以,知识产权法尽管保护科技成果,但不属于科技法。

笔者认为,就知识产权的性质看,知识产权属私法。“私权”是属于具体的、特定主体的权利。这就决定了它的“专有权”,即决定了它的专有性。未经权利人许可使用,一般构成侵权。从本质上看,知识产权与其他民事权利并无本质区别。因此,由民法调整并无不当。且从内容上看,知识产权法所调整的最为核心的关系是民事关系。且作为普通民事权利所具有的平等性、自愿性、私利性、对抗性等特征知识产权也全部具有,并且知识产权的一般制度、一般原则也能够解决知识产权的大多数问题。

尽管知识产权有一些区别于其他民事权利的特征:无形性、专有性、时间性、地域性等,但这些特点本身就是相对于其他的民事权利而言的,正是民事权利多样化的一种反映。因此,从知识产权的性质上看,知识产权法属于民法是顺理成章的。但是,仅仅指出知识产权法是民法的分支是不够的,还应当认识到知识产权法客观存在的特殊性导致了它不同于民法的一般分支,是民法特别法。即在适用知识产权法,处理案件时,在知识产权法有具体规定的情况下,优先适用其规定,在知识产权法无具体规定的情况下,适用民法的相关原则与规定。

除此之外,在知识产权法全球化的今天,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显得极为重要。从19世纪末至今,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主要通过国际双边与多边条约实现。保护工业产权的巴黎公约、世界贸易组织的知识产权协议等重要的公约,均属于国际法的范围,成为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重要制度。

三、结论

知识产权的权利属性决定了知识产权法属于民法的分支。知识产权本身的特征也是相对于其他的民事权利而言的,笔者认为,主要是相对于物权而言,知识产权的特征表现也是民事权利多样化的具体表现。而且,民法的基本原则大多也适用于知识产权法并为我国目前立法所确认。因此,将知识产权法作为民法的分支是顺理成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知识产权的特殊性导致了知识产权法与民法的一般分支(如物权法、债权法)有所区别。因此,知识产权法是民法的一个特殊的分支,是民法特别法。

从理论上看,在研究知识产权法时可以准确地找出其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定位、研究每一个知识产权制度时都将有一个准确的出发点。在订立或修改知识产权法时不仅要考虑知识产权法自身的制度建设,还应考虑是否符合民法基本原则以及与其他相关民事法律制度的衔接。这样不仅可以找准知识产权法在民法中的定位,而且对于发展与丰富民法体系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实践上看,明确了知识产权法是民法的分支在适用知识产权法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处理知识产权案件中,如果知识产权法有相关规定应首先适用其规定,如果知识产权法没有相关规定,则适用民法的一般规定及原则。并且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42条的规定,我国缔结或者加入的国际公约,除声明保留的以外均将成为我国知识产权法的组成部分。这样,不仅节省了立法成本而且能够很好地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因此,笔者认为,就知识产权法的国内法规范看,属民法;就其国际规范看,属于国际法。

摘要:知识产权法的部门归属是关系到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大问题, 对于知识产权的法律适用有重大作用。本文在对现有观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指出知识产权法是民法特别法, 这对于明确知识产权法的部门归属,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知识产权法,民法,国际法,归属

参考文献

[1]何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9.

[2]刘家兴.民事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8:261.

[3]南振兴, 刘春森.知识产权学术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3:14, 73.

[4]邱本.经济法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9, 92.

知识产权归属 篇9

小区业主依据我国《物权法》第73条“建筑区划内的其他公共场所、公用设施和物业服务用房属于业主共有”的规定, 小区业主认为社区服务用房也应当属于业主共有。社区服务用房作为小区配建项目, 开发商肯定把这部分投资摊入了售房建设成本, 已由全体业主买单, 因而产权必定属于全体业主共有。

而开发商则认为, 通过招投标程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再投资建设, 本着“谁投资谁受益”原则, 配建的社区服务用房应该属于开发商。如果街道、居委会要用, 政府可以通过行政征收或租赁方式取得使用权。

从政府角度来看, 社区服务用房一般是归各级政府所有, 由社区街道、居委会实际使用。这对一些老小区和各级政府投资建设的社区服务用房来说, 是没有争议的, 但对《物权法》实施后新建小区中配套建设的社区服务用房, 则不能简单类推。

正是全体业主、开发商、政府对于同一事项, 站在不同角度, 各自寻求着有利于自己的法律法规, 从而使得关于社区服务用房的权利归属问题在业主、开发商、政府间产生重大分歧。导致有的开发项目竣工后, 开发商在要件齐全的情况下, 向房产管理部门申请社区服务用房产权登记时不能受理的尴尬局面。

针对以上情况, 结合近年来的投诉及诉讼案件, 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方面进行甄别和把握。

一、划拨用地上建设的社区服务用房的确权

新建住宅小区内社区服务用房土地为无偿划拨的, 办理用地手续时, 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又明确社区服务用房的建设内容、面积等以及无偿移交给社区所在街道办事处等具体部门的, 应由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申请新建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时提出申请, 代为登记, 房产登记机构负责为接收单位核发社区服务用房《房屋所有权证》。

二、出让用地上建设的社区服务用房的确权

符合城市规划要求, 在出让用地上建设的社区服务用房, 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时未明确产权归属和移交方式的 (有偿移交或无偿移交) , 立项批文中也未载明属于建成后移交的范围, 开发企业在申请商品房初始登记时, 可申请登记在自己名下, 房产登记机构应为其核发房屋所有权证。

三、社区服务用房的处置问题

婚前按揭房的产权归属及分割探析 篇10

关键词:婚前按揭房,产权归属,财产分割

随着房价的持续走高, 以按揭方式购买房屋成为绝大部分公众购房的首选方式, 由此引起离婚时按揭房的产权归属和分割争议纠纷也数量庞大,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三) 》 (下文简称《婚姻法司法解释 (三) 》) 的出台, 并未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由于该司法解释第十条的规定存在模糊之处, 理论与实务界关于婚前按揭房的所有权归属及具体的分割方案各具其词。本人主张婚前按揭房的分割必须秉持照顾子女及女方权益的原则, 产权归属以夫妻共有为原则, 个人所有为例外。

一、我国家庭财产制以共同财产制为基础, 个人财产制为例外

根据《婚姻法》的规定可知, 我国现行的基础家庭财产制是夫妻共同财产制, 即夫妻双方对其财产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 除法律明确规定为夫妻一方所有的财产外, 凡是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 原则上归夫妻共同所有。根据我国《婚姻法司法解释 (三) 》第十条的规定, 夫妻双方可以协议处理一方婚前按揭, 婚后用夫妻共同财产还贷, 不动产登记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按揭房产的归属及分割, 当协议不成时, 人民法院可以判决该不动产归按揭一方。随着房产价格的不断攀升, 按揭购房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首要购房模式, 而且按揭房产在夫妻财产中也占有相当比例, 如此规定相当于确立了个人财产制成为基础家庭财产制, 而夫妻共同财产制成为例外, 颠覆了我国《婚姻法》的基本精神。从法律效力层级分析, 司法解释的效力应当低于法律, 那么其规定就不得与法律相抵触。此外, 我国尚不具备推崇夫妻个人财产制为主流财产制的社会基础和条件, 短期内不能以突变的形式提高个人财产的比重, 否则将破坏几千年来鼓励夫妻同居共财的家庭伦理属性。因此, 应当严格限制《婚姻法司法解释 (三) 》第十条的适用, 确保共同财产制在家庭财产制中的基础地位。

二、婚前按揭房原则上归夫妻共同所有, 以一方个人所有为例外

结合《婚姻法司法解释 (三) 》第十条关于婚前按揭房的分配规定, 在排除夫妻双方就房产分割达成协议的情况下, 影响婚前按揭房所有权归属确定的因素主要为首付款的支付和产权登记情况两点。明确上述问题后, 可将婚前按揭房分为两种类型:

(一) 首付款出资人与产权登记人一致的情形

此种情形下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一方婚前支付首付款并登记在该方名下;二是双方共同支付首付款并登记在双方名下。根据《婚姻法司法解释 (三) 》第十条的规定, 适用第十条的构成要件是1、一方婚前签订不动产合同, 2、以签订方财产支付首付款并在银行贷款, 3、婚后以夫妻共同财产清偿贷款, 4、不动产登记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第一种类型显然符合《婚姻法司法解释 (三) 》第十条的适用范围, 除夫妻双方达成协议外, 一般可以认定为归产权登记人个人所有。至于第二种双方共同支付首付款并登记在双方名下的情形, 无论婚前或婚后取得产权证, 双方都系共同出资、共同还贷, 又登记在双方名下, 当然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二) 首付款出资人与产权登记人不一致的情形

现实生活中, 经常有人为了规避国家限购政策或者隐瞒实际财产、享受优惠政策等原因, 出现实际出资人与产权登记人不一致, 离婚时双方又未能就该婚前按揭房的产权归属达成一致的情形, 主要类型有:一是一方婚前支付首付款, 产权登记在另一方名下;二是一方婚前支付首付款, 产权登记在双方名下;三是双方共同支付首付款, 但登记在一方名下。针对第一种、第三种实际出资人未被登记为房屋产权人的情形, 如果严格按照《物权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对该婚前按揭房进行权属认定, 将其认定为一方所有, 将违背实质公平。而《婚姻法司法解释 (三) 》第十条也明确将此类型排除在适用范围之外。本人认为, 应当将第一种、第三种情形的婚前按揭房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第二种情形一方婚前签订房屋买卖合同并支付首付款, 产权登记时增加另一方为产权人或者变更登记在双方名下, 根据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民事立法基调, 可以推定为首付款支付方自愿将个人财产变更为夫妻共同财产, 另一方也表示接受, 双方达成意思一致, 因此, 此类婚前按揭房也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

综上, “最大限度地分享对方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 不计较个人得失往往是婚姻契约的基本原则” (1) , 我国《婚姻法》确定共同财产制作为基础家庭财产制, 遵循了这一基本原则, 应当严格限制《婚姻法司法解释 (三) 》第十条的适用范围。婚前按揭房产原则上应当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只有在符合第十条规定的构成要件时也仅是“可以”认定为首付款支付方个人财产。

三、以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为指导分割婚前按揭房产

双方共同支付首付款并登记在双方名下以及首付款出资人与产权登记人不一致的婚前按揭房原则上都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应当按照《婚姻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分割。

《婚姻法司法解释 (三) 》第十条确定的一方婚前签订不动产合同, 以其个人财产支付首付款并在银行贷款, 婚后以夫妻共同财产还贷, 房屋登记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婚前按揭房的产权归属, 采用了“协议”+“可以”的处理方式, 赋予了法院在审理具体案件时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意味着此类婚前按揭房也可以被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立法采取这种模糊字眼, 就是考虑到婚姻关系不同于其他民事关系比如合伙关系, 在考虑财产因素时, 更应当关注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感情和伦理因素。因此, 在决定此类婚前按揭房权利归属时, 需要法院衡平夫妻双方的利益, 充分考虑下列因素:一是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 在决定婚前按揭房由谁居住时 (一般房屋分给谁谁就有权居住) , 应当考虑双方的实际需要, 一般而言, 女性在婚姻家庭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 特别是需要照料老人、抚养未成年子女的女方, 在分割时应当具有优先权。“男主外, 女主内”的思想影响下, 女性更多的是在家操持家务, 应当承认女性以家务劳动的方式对婚前按揭房产的取得作出贡献, 并且赋予其与男性外出赚钱一样的社会价值, 以保障女方权益。二是婚后共同还贷的时间长短及数额大小, 如果夫妻双方共同生活八年以上或婚后所还贷款占房屋购买价的一半以上, 那么就可以认定此类婚前按揭房为夫妻共同财产。法院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后, 婚前按揭房有可能被认定为夫妻共有, 此时对此财产的分割就是对共同财产的分割, 不存在补偿问题。

此类婚前按揭房被认定为夫妻一方个人财产时, 产权所有人需要对另一方进行补偿, 补偿的范围包括婚后共同还贷的款项及相对应的财产增值部分。在确定补偿具体方案前, 需要明确以下问题:

第一, “财产增值部分”包括自然增值吗?

《婚姻法司法解释 (三) 》第五条规定:“夫妻一方个人财产在婚后产生的收益, 除孳息和自然增值外, 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换言之, 即一方个人财产在婚后产生的孳息和自然增值属于一方个人财产, 那么第十条规定下的婚前按揭房一旦认定为首付款支付方个人财产, 那么其“财产增值部分”应当不包括自然增值。何谓“自然增值”?是指该增值的发生是因通货膨胀或市场行情的变化所致, 与夫妻双方的协作劳动、努力或管理等并无关联, 比如夫妻一方个人婚前所有的房屋。 (2) 与此相对的是“人为增值”。判断“财产增值部分”的大小关键是看对婚后共同还贷行为的定性。有观点认为, 此类婚前按揭房增值完全是因市场原因导致, 不需要另一方作出贡献, 至于其参与还贷的行为应当定性为无偿的债务承担。本人认为这是一种很武断的结论, 既缺乏法律依据, 也显失公平。共同还贷行为体现的是夫妻协力共同管理婚前按揭房, 凝聚了另一方对该房产的贡献。试想如果没有婚后另一方参与还贷, 就不能确保房屋的持续所有及增值, 所以共同还贷行为决定了此类婚前按揭房的婚后增值都属于人为增值, 不存在自然增值, 产权登记人应当就婚后所有增值部分给予另一方补偿。

第二, 婚前按揭房的贬值风险是否应当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

《婚姻法司法解释 (三) 》第十条没有规定关于房屋贬值时如何处理, 但根据市场规律, 房屋有增值必然有贬值, 贬值时如何协调夫妻双方的权益也需要明确。增值时, 房屋产权人在获得房屋所有权的前提下仅“补偿”另一方, 作为另一方参与还贷的回报, 既然利益已经不共存, 那么风险就不应当共担;此外, 婚前按揭房购买时仅是产权登记人单方的意思决定, 另一方只是被动的参与还贷, 缺失购买房屋的决策自由, 那么产权人因自身决策行为而完全承担房屋贬值的风险当然合情合理。因此, 此类婚前按揭房的贬值风险完全由产权人承担, 贬值时应将共同还贷的一半偿还给另一方。

由于《婚姻法司法解释 (三) 》第十条对此类婚前按揭房增值部分如何分割、补偿数额如何确定没有明确规定, 导致实务中法院操作十分混乱, 比较常见的计算方式有共同还贷比例法 (3) 、整体计算法 (4) 、本金利息分别计算法 (5) , 其中本人比较赞同贺剑博士一文中提出的一种计算方式。 (6) 借鉴瑞士法关于婚前按揭房的增值分配方案, 主张将付息行为和还本行为相区分, 婚后夫妻共同还本付息行为的贡献针对的是整个抵押债务, “维护了抵押债务在婚姻存续期间的存在”, 因此计算婚后共同还贷增值额的基础不是实际共同还贷额占购买成本的比例, 而是总贷款额占购买成本的比例;利息是按揭贷款的使用对价, 不计入房屋总价、房屋升值等数据, 具体补偿数额计算方式为:

抵押债务的贡献比例=贷款额/不动产原购买价格

婚后房屋增值额=不动产现价值-不动产购买价格

婚后共同还贷增值额=抵押债务的贡献比例*婚后房屋增值额

非产权人所得补偿款= (婚后共同还贷增值额+已还贷本金) /2

这种计算结果既保护了个人婚前财产的权益, 同时也符合《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的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 最大限度地保障了配偶另一方的权益。

注释

11 季长龙.婚前按揭房产分别所有制的法理反思——以最高人民法院&lt;婚姻法&gt;解释 (三) 第10条为对象[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5 (02) .

22 杜万华, 程新文, 吴晓芳.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三) 的理解与适用[J].人民司法, 2011 (17) .

33 张宝华, 王林林.婚前个人贷款婚后共同还贷房屋的分割[N].人民法院报, 2012-4-12.

44 奚晓明.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释 (三) 理解与适用[J].人民法院报, 2011 (168) .

55 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lt;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婚内共同还贷及增值的计算方式征求意见稿 (2011) &gt;.

试论小产权房的所有权归属 篇11

一、“小产权房”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一) “小产权房”的概念

“小产权”房并不是一个法律上的概念。所谓“小产权”房, 是指建设在农村集体土地上的商品性住宅。它一般由开发商与村委会合作, 或由村委会自行开发建设。因用地性质, 乡镇政府自制颁发“房产证”, 区别于国家建设部门颁发的房屋所有权证, 因这种房屋的权属证书没有房管部门盖章, 仅有乡镇或村委员会盖章以证明权属, 故称为乡产权或“小产权房”。

有些村集体以“农村改造”、“新农村建设”等名义立项, 获得规划审批, 再虚报户口数骗取宅基地用地指标, 建成房屋后入市交易;有的什么手续都没办, 直接与开发商合作兴建商品房后公开销售。“小产权房”就这样出现了。

(二) “小产权房”的产生

“小产权房”的出现并非近一两年的事, 而是已经十载有余。或许没有多少人能准确说出“小产权房”的兴起时间, 但从卖房者的视角看, “其前身是一些村民自建房出租或少量出售, 以此维持生计”。但实际情况慢慢地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就北京的情况而言, “早在1994年, 香堂村就已经开始出售200平方米大小的村建别墅, 售价仅为5万元一套”。应当说从这时起, 村民部分自建房的性质开始改变, 村集体在土地增值开发上的自利意识已经萌芽。当时主要是一些明星、艺术家等为了休闲或养老到郊区买地盖别墅, 或直接购买农家院。当时购买的人比较少, 而且不是作为第一居所使用, 所以并没有引起相关部门注意。然而, 从2003年开始, 由于城市商品房的价格骤升, 而农村的“小产权房”以其低价吸引了许多城市购房者。很多人购买“小产权房”, 作为第一居所使用, 这一情势迅速在全国大中城市蔓延。

二、“小产权房”的所有权分析

商鞅在《商君书》中说:“一兔走, 百人逐之, 非以兔可分以为百也, 由名分之未定也, 夫卖兔者满市, 而盗不敢取, 由名分已定也, 故名分未定, 尧、舜、禹、汤且皆如鹜焉而逐之, 名分已定, 贫盗不取。”其中所谓“名分”, 就是“权利归属”, 所有权属于谁。可见, 财产所有权归属确定, 就可以消弭纷争。反之, 财产权归属不定、权利界限不清, 就会引发纷争。同时, 财产所有权界限清楚并受到切实的法律保护, 就可以促进所有权人充分利用其财产, 发挥物的效用, 确保“物尽其用”。

对于“小产权房”合法与非法的争论, 自然也就是对于产权的确认。那么“小产权房”的所有权到底属于谁?下面本文将从开发商、购房者、村委会、村集体四方利益主体进行分析。

(一) 开发商

由于其并无独立承担“小产权房”建设的资格, 基本上是与村委会合作的, 而且作为开发商, 他的征地程序是法定的。所以其并不能作为“小产权房”的所有权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0条、《土地管理法》第2条和《物权法》第42条均明确规定,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之后由国家将土地出让给开发商。根据《土地管理法》第55条的规定, 国家以出让方式为开发商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的, 开发商应当向国家交纳土地出让金等税费。“小产权”房占用的土地是集体土地, 未由国家征收, 售房者也没有向国家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城镇设施配套费和其他税费, 因此售房者并不具有合法房屋交易的主体资格。也无法作为“小产权房”的所有人。

(二) 购房者

《民法通则》第七十二条规定:财产所有权的取得, 不得违反法律规定。按照合同或者其他合法的方式取得财产的, 财产所有权从财产交付时起转移。城镇居民权购买“小产权房”有两种途径, 一种是直接从农民手中购买已经建成的房屋, 二是从房地产开发商或者村委会手中购得由其开发的“商品房”。

从农民手中购得的方式基本上是属于交款移接式, 购房者把钱一次性或者按照约定的方式交付给房屋的所有者, 然后屋主将房产证交付给购房者, 购房者再去办理过户手续。但是目前, 登记机关是不准许“小产权房”过户的, 如北京、东南沿海地区的省份明确出台规定:“乡产权”、“小产权”的房屋, 无产权保障, 不具有房屋的所有、转让、处分、收益等权利, 且不能办理房屋的产权过户手续。

村委会自行开发或者与房地产开发商合作开发成的商品房, 按照商品房的销售程序对外出售, 购房者购得房屋并取得。但这类房屋无法取得国家建设部门颁发的房屋所有权证, 仅有乡镇或者村委会盖章的所有权归属证明。也就是说, 购房者仅仅取得了形式上的所有权。因为按照物权法第九条规定, 不动产的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 经依法登记发生法律效力;未经登记, 不发生法律效力。第十条规定:不动产的登记, 由不动产所在地的登记机构办理。但是村委会和乡 (镇) 政府并不是法律规定的登记机关。所以城镇居民通过商品房销售的程序购得的“小产权房”无法在登记机关登记, 所以也就无法取得实质上的所有权。乡镇、村委会的证明并不能证明所有权的归属。因为他们开发商品房程序本来就是不合法的。

综上, “小产权房”的所有权对于购房者仅仅是个形式, 并无实质的法律保障, 也无法对抗第三人。

(三) 村委会

《土地管理法》第10条规定“集体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 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物权法》第58条至60条规定, “农民集体所有的不动产和动产, 属于本集体成员集体所有。”其中“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 由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小组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小产权房”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村委会和房地产开发商合作开发的, 那么村委会到底有没有所有权, 在法律条文中规定的村委会形式的是经营管理权和代农民集体行使所有权。没有明确规定所有权属于村委会。

村委会是农民的自治组织, 是一种自主管理、自主选举、自主决策的组织, 不是一级权利机关, 也不具有法人资格。换言之, 村委会是村民自主选举产生代表组成的处理内部事务的组织, 是与政府联系的村民自治组织。所以, 它所行使事务的权力实际上是由村民赋予的, 它无法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享受权利与履行义务, 也就无法作为一个主体去拥有某物的所有权。

综上, “小产权房”即使是村委会开发的, 村委会也不能作为其所有者。

(四) 村民集体

实践中, “小产权房”的开发人多为乡政府或村委会, 他们以“新农村建设”、“旧村改造”、“改善村民居住环境”等为名, 或使用存量宅基地或将村民旧宅拆除, 甚至将农业用地转为非农用地, 然后进行住宅建设, 并从中截取利益。要深入思考的是, 兴建“小产权房”所使用的土地到底归谁所有, 谁有权决定将其用于兴建住宅并销售给集体组织以外的人, 谁有权享受土地所有权带来的利益?乡政府或村委会又凭什么可以开发销售“小产权房”, 他们是否代表了真正的权利人的真实意思?他们行使权利所获得的收益是否归属了真正的权利人?而权利主体问题显然应当由《物权法》来解决。

先来看看其他的法律规定。我国《宪法》第10条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 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 属于集体所有, 宅基地和自留地也属于集体所有。”《民法通则》第74条规定“集体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 由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 (镇) 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 可以属于乡 (镇) 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土地管理法》第10条规定“集体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 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 由村内各该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 (镇) 农民集体所有的, 由乡 (镇)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

再来看看《物权法》的有关规定。《物权法》第58条至第60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不动产和动产, 属于本集体成员集体所有。”其中“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 由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小组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分析该条规定, 可以得出“农民集体”和“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小组”并不等同, 后者是前者的代表机关。[5]所以将开发“小产权房”的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 而在集体土地上建设销售的“小产权房”所有权归谁呢。笔者认为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假如开发“小产权房”是经过村民集体同意的, 那自然开发商只能作为承建人, 与村集体构成一个建设工程合同关系, 村集体作为发包人, 开发商建成后销售, 销售款即作为建设款。这种情况下, “小产权房”无论是销售还是未售出, 综合上文所述, 其所有权都只能归农民集体所有。第二种情况即村委会私自与开发商合作开发小产权, 大多数村民不知此种情况。这种情形下, 可以按不动产与不动产的附合类推。法律实践中, 对于附合物的所有权规定为:如增建的房屋与原不动产价值悬殊时, 附合物的所有权归原不动产所有人;如果价值相当, 则按双方共有。但是对于“小产权房”, 开发商无权争夺其所有权, 最多只能规定为建设者, 村委会不具有独立主体资格, 非所有权主体。“小产权房”无共有人。

综上所述, “小产权房”的所有权还是村民集体所有。

其实, 村民集体也是由村民组成的, 村民在村民集体所有权下充当的是共有人的身份, 所以, 也可以认为“小产权房”的终极所有权还是归农民所有的。

“小产权房”的问题实际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城乡二元结构制度下的产物, 其迅速发展是当前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一个负面带动。可是由于我国现行政策、法规对“小产权”房的产权界定有自相矛盾之处。在目前的情况下, 对于已购和将购的群体, 政府不能一概而论, 而应该要区别对待。首先应出台有关政策以禁止“小产权房”的买卖, 同时政府要结合实际将已购的“小产权房”合法化。其实, 如果想从根本上解决“小产权房”的问题, 最根本的方法便是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从而改变土地的二元制结构状况。

参考文献

[1]庞文青.“小产权房”的法律规制[J].财经政法资讯, 2009 (4) :66-68.

[2]王德山, 姜晓林.“小产权房”问题研究[J].法学杂志, 2008 (6) :45-46.

[3]商鞅.商君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23.

[4]杨海静.“小产权房”拷问《物权法》[J].河北法学, 2009 (7) :194-197.

上一篇:轴承密封下一篇: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