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归属协议

2024-06-18

知识产权归属协议(共10篇)

知识产权归属协议 篇1

知识产权归属协议

甲方:

乙方:

劳动合同编号:

鉴于乙方受雇于甲方,并在甲方取得相应报酬,甲、乙双方在自愿基础上协商知识产权归属的有关事项,双方均应共同遵守以下条款:

一、双方确认,乙方在与甲方签订的合同期内,因履行职务或者主要利用

甲方提供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工作信息等产生的如:教案、书籍、杂志、作品、发明创造以及技术秘密或商业秘密信息等,有关的知识产权均属于甲方所有。甲方可以在其业务范围内充分自由地使用这些教案、书籍、杂志、作品、发明创造以及技术秘密或商业秘密信息,进行经营或向第三者转让。乙方应当依甲方的要求,提供一切必要的信息和采取一切必要的行动,包括申请、注册、登记等,协助甲方取得和行使有关的知识产权权利。

二、教案、书籍、杂志、作品、发明创造以及技术秘密或商业秘密信息等,有关的发明权、署名权、(依照法律规定应由甲方署名的除外)等精神权利由作为发明人、创作人、或开发人的乙方享有,甲方尊重乙方的精神权利并协助乙方行使这些权利。

三、期限

本协议有效期限与乙方的聘用期相同。但本协议约定甲方行使权利期限超过乙方聘用期的,依然有效。

四、乙方不得妨碍、阻止或干扰甲方依据法律和本协议使用、转让相关知 1

识产权。

五、乙方保证在聘用关系解除或终止时,无条件返还属于甲方及其甲方所

属单位的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各项文件、资料(包括:教材、书籍等)报告、企划方案、软盘、图纸及其复印件和拷贝,并保证不自行保留或交给非甲方指定人员及任何第三人,不论该项研究开发处于何种阶段。

六、违约责任

1、乙方违反本协议约定,视为违约。

2、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如下:

(1)造成实际损失的,赔偿实际损失;

(2)未造成实际损失的,乙方支付违约金5万元。

3、侵害甲方权益的,同时承担侵权责任。

七、本协议未尽事宜依据甲方管理规定办理。甲方有权解释和修改管理规

定,涉及乙方义务时,甲方应当书面告知乙方,乙方应协助甲方办理。

八、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持壹份。每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九、乙方确认:本协议签署前已经仔细审阅甲方管理规定和本协议内容,并了解本协议中的名词概念和内涵,知悉本协议签署后的法律后果。

甲方:乙方:

时间:时间: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

知识产权归属协议 篇2

自2006年以来, 中央军委关于武器装备采购制度改革、国务院关于军工投资体制改革、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和非公经济参与国防科研生产的文件已经出台, 航天业的改革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上述几个重要制度改革推进实施中, 也必然涉及国家投资形成的航天知识产权生成、权属和利益分配问题, 需要尽快对各种关系协调等给出一个法律依据, 以便在各项制度改革推进中有各相关主体地位依据, 并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完善, 从而推进航天知识产权战略实施。

2 美国国防工业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经验

2.1 改革的理论背景

美国是私有制市场经济国家。在其对国防知识产权制度进行改革的理论背景中, 首先是由美国科斯等人开创的“企业理论”和“产权理论”最受重视。在以“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的诺斯等人看来, 利用价格机制形成的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任何企业本质上都是一种变形的生产要素市场, 它的存在都是“经济人”在产权交易中力求减少市场交易成本的结果, 即作为市场交易变型的企业管理成本应低于市场交易成本, 才是企业存在的前提;在任何企业内部都存在着成员偷懒和需要监督的情况, 应通过奖勤罚懒体现企业的市场本质;在企业中, 个人产权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激励, 即引导人们实现将外部性更大地内在化 (工作更自觉勤奋) , 等等。

2.2 改革的操作

(1) 美国1980年通过《拜-杜法案》, 标志着国防知识产权改革初步启动。

它明确允许政府投资所获得的知识产权归完成单位拥有 (包括科研人员可分享利益) , 并要求必须申请专利, 加速专利的实施。它同时又规定了国家保留“介入权”, 即在完成单位未能使专利商业化时, 国家可允许其它单位使之商业化。《拜-杜法案》实施效果明显, 使高校迅速成为创新核心。

(2) 在《拜-杜法案》后, 美国包括国防部在内的各方进一步从各方面细化国防知识产权改革, 形成了一整套制度。

其中包括, 《联邦技术转移法》、《技术转让商业化法》、《美国发明人保护法》等, 更进一步激励和保护发明创新者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国防建设;美国在国防采办条例中以及政府投资的国防项目中, 非常重视知识产权的管理, 几乎所有美国国防部的武器开发研究的合同中都明确了知识产权的相关条款。

3 确定中国航天业原有知识产权归属的原则

(1) 从政治上看, 我们在航天知识产权制度归属上要兼顾各方, 注意以下原则:

①国家安全利益。

国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安全保障, 保障中国国防利益是保障中国法人经济利益的前提。航天知识产权首先需要满足的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需求, 以及保障国家核心的经济利益。因此, 航天知识产权归属与利用中的利益选择, 必须坚持国家安全和核心经济利益至上的原则。

②要按照市场经济原则, 充分激励自主创新的主体, 包括研制的出资各单位以及有关创新科技人员。

当今时代, 对技术创新者的激励已经成为各国国防政策的核心之一, 航天业不能例外。

(2)

从理论背景上看, 虽然社会主义中国许多学者并不完全认同美国科斯等人开创的“企业理论”和“产权理论”, 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实际就是人权和个人产权理论, 人们可以在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及其推出的“知识价值论”中, 找出对有发明创造的科技人员给以较高报酬的依据。国家财政资金的投入、国防科研生产单位自身投入和社会资本投入, 以及个人智力财力资本投入, 均构成航天科技成果及知识产权生成的基础, 因此, 在航天知识产权的权属上应兼顾各方, 建立“复合产权”的总体政策。

4 中国航天业原有知识产权权属初探

为确保国家对国防科技知识产权的有效控制, 保障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正当权益, 国家国防科研计划投资形成的国防科技知识产权权益, 按各种资本要素及生成价值的“知识价值论”和国外经验, 可实行“复合产权制度”。按其不同情况, 主要是考虑到其对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的重要性, 以及其形成中国家和单位投入的强度, 以及激励科技有功人员的因素, 可把中国航天业原有知识产权归属及其管理方式区分为四类:一是国家管制类, 即涉及国家战略性核心利益的国防关键技术或武器装备, 且由国家全额投入, 其知识产权归国家所有;二是国家控制类, 即涉及国家重大利益且由国家主要投资形成的重点国防技术和产品, 其知识产权归国家所有, 但经批准可将其使用权和收益权赠予项目研究单位, 并允许后者在国家许可时有偿转让其使用权和收益权;三是国家授予类, 即由各方 (包括国家财政资金, 科研单位自筹资金, 社会募集资金等, 其中, 国家财政资金不多。) 投资形成的国防科技计划项目成果, 其免费使用权归国家所有, 其所有权和经营权应按《国家科技进步法》授予研制单位, 其使用权、收益权、许可权可依法通过产权交易市场分解转移;四是航天业民品企业中的若干技术或产品, 本来就是军民两用者, 如其投资全由非国家的法人进行, 那么, 其知识产权应属其投资者, 对其中某些, 国家也可保留其免费使用权。

(1) 对国家管制类知识产权, 当国家为国防目的指定由成果生成单位向其他单位实施时, 除国家给付项目研制单位补偿费外, 使用单位应当向项目研制单位支付一定的使用费, 费用数额应由政府和军队主管部门确定。国家投资的军工项目或国家科研计划项目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在国家需要强制推广使用时, 使用该项知识产权的企业或其他组织, 应将其实际所形成的利润不低于30%的部分, 作为研究开发补偿金支付给该项知识产权的权利人, 作为后者的研发基金和奖励基金。

(2) 对国家控制类知识产权, 项目研制单位可以在一定范围内, 依法自主决定实施、许可他人实施、转让、作价入股等, 并取得相应的收益。同时, 在特定情况下, 国家根据需要保留无偿使用、开发、使之有效利用和获取收益的权利。

(3) 在上述两种情况下, 对于知识产权的职务发明人、设计人的奖励, 一是应给予与实际贡献相当的报酬和股权收益。科研成果用于生产活动带来重大经济效益的, 对做出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 从所获利润中给予不同程度的一次性重奖, 职务发明人可以从专利转让、许可净收入或补偿金中提取不低于25%的报酬或股权收益。二是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和科技人员, 继续实行政府特殊律贴;对国防科技做出贡献的, 国家给予专项工程和军工津贴等, 三是对于从事教学、基础研究、尖端技术和高技术研究的人员, 奖励金额从国家专项基金中提取等。

(4) 对民用技术转军用中的知识产权, 国家提供投资或贷款、补助金政策, 减免税政策。对于民用技术转军用技术产业化项目, 给予优先安排项目用地等优惠政策。

(5) 上述前三种情况下单位中技术人员投入的创造性劳动的报酬, 还可以采用市场工资率经绩效因子调整确定。需要强调, 这里的“技术”, 是指技术开发创造性劳动, 而不是一项纯粹的专利或技术成果。

5 与中国航天业原有知识产权初案配套的建议

5.1 建立包括航天业在内的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名录管理制度”

目前, 普通专利制度是以行业 (包括产品和技术混杂) 为分类标准, 根据国防工业现行的管理体制和技术产品划分, 建议根据国防科研计划管理体制和装备产品技术领域划分, 国防科技知识产权实行三级名录管理, 以便于检索。

一级目录:以重大武器装备系统和装备研制技术领域为标准进行划分;

二级目录:以主要武器装备产品和装备研制技术领域为标准进行划分;

三级目录:以一般武器装备产品和基础产品研制技术领域为标准进行划分。

5.2 搞好航天知识产权“合同管理”

目前, 航天科研单位承担大量科研任务, 常用的合同有国防技术预先研究合同、武器装备研制合同、863项目合同, 以及就某型技术攻关而签订的横向协作合同等。其中, 除863项目对缔约各方权利义务、知识产权归属、分享与转移成果管理和保密规定做了明确要求外, 其他合同基本上都没有对航天知识产权进行详细的规定, 对各方利益主体缺乏公平有效的保护。

按照装备采购制度改革的要求, 应在各类合同上明确知识产权的生成与利益分配。其中包括, 合同明确由国家所有的知识产权的使用, 除《名录》规定的知识产权外, 项目成果和知识产权授予合同受托人;不同类型的合同和签订方式均要明确知识产权的不同权属和利益分配;合同的价款和定价中应充分考虑研究中智力成果的定价问题, 并就授权的成果转让进行必要的约定;应明确合同争议协调和仲裁的受理机构。

5.3 把尊重航天知识产权充分融入政府的技术采办合同中

就政府开发和采购先进技术而言, 知识产权条款和条件是核心要素, 是影响武器装备性能和成本的重要方面, 甚至对该技术的全寿命保障也有长远影响。对于任何知识产权争端, 合同双方应通过协商, 在签订合同前仔细确认认可的条款和条件。在采办过程中, 尽早确认应交付的专利、计算机软件、技术资料是很重要的。航天知识产权纳入政府技术采办合同中, 对于武器装备及技术的采购成本以及经济承受力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所以应当把航天知识产权、合同性能要求、价格/成本因素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和谈判。在制定技术采办战略时, 还要充分考虑政府对武器装备的需要情况, 如生产、接收试验、安装、操作、维护、更新或修改、与其它系统的互操作性, 以及向其它计划/系统/平台转移技术等;在选择来源和评价所有费用时, 要特别注意航天知识产权问题, 既要保障得到关系武器装备性能和武器装备正常维护的技术权利, 也要注意把知识产权纳入合同的成本, 在保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同时, 鼓励航天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5.4 国家一定要尊重和保护航天企业开发且自有的知识产权

航天企业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特别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稀有资源投入 (包括高水平科研工作者的智力投人) 。另一方面, 企业为保障其生存和竞争力, 主要利用知识产权收回其成本和获得利润。政府应当鼓励航天企业享有技术创新商业化和盈利的独占权, 确保其收回投资和不断盈利, 推动技术进步和技术转移。

政府在采办合同中尤其应尊重企业开发的知识产权, 通过竞争的方式获得产品和服务后, 必须保护这些知识产权。政府还应鼓励企业在履行政府合同过程中将所获得的知识产权商业利益最大化, 并在履行过程中尽可能地利用已有的知识产权。

政府采购航天企业自筹资金、自行开发的专利、商业软件和技术资料时, 通常只能接受按市场惯例向政府提供相关的知识产权, 获得受限制使用的知识产权。在合同谈判中, 政府要区分买现成的采办产品和服务与开发合作的不同, 采购商业性的知识产权时, 要按照市场上普通知识产权许可条款签订合同。如果政府有特殊需要必须和航天企业进行谈判, 并愿意为这种特殊需要而付费时, 才可以改变商业许可条款。认为不花钱便可以改变商业许可协议是错误的做法。

5.5 完善航天科技知识产权保密解密制度

航天知识产权的保密解密工作是加强其知识产权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促进航天技术转化的重要途径。建立知识产权保密解密机制, 定期对专利进行审查, 对无需保密的及时解密, 发布解密信息, 对解密后能够民用的航天专利技术, 应当采取积极措施, 积极推进其知识产权的转化。

5.6 建立航天知识产权安全预警机制

(1) 安全预警内容及评价。

包括预警内容、预警管理及危机评价。预警是指从根本上防止危机发生, 是一种超前的管理。安全预警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专利预警指标体系, 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 还有一套与该领域有关的信息、法律、法规等。管理则是根据预警系统对危机分析的结果, 组织有关专家、法律顾问、经济专家等.共同参与分析和决策, 实施危机处理, 将影响和损失减小到最低。不管是危机预警还是危机管理, 都离不开危机评价, 危机评价就是将各影响因素与各既定指标进行比较, 如果超出指标, 则就要发出危机警报。

(2) 实施安全预警组织管理。

包括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参与人员。建立安全预警组织机构, 参与安全预警系统的人员应包括信息搜集、分析人员, 经济专家, 法律顾问和决策人员等, 同时, 制定相关管理制度。

(3) 建立预警系统的技术管理。

建立案例数据库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将各指标与数据库中的指标体系进行对比, 一旦有异常则发出预警信号。

参考文献

知识产权法部门归属探析 篇3

众所周知,知识产权并不是自然产生的私权,更不是“天赋人权”。行为人付出大量、艰辛的创作劳动,,却并不因此直接对创作作品享有人身权和财产权,而需要行政权力的介入(干预)。毫不夸张地说,从知识产权的权利形成到消灭,每个阶段都有行政权的干预,每时每刻都体现着纵向经济关系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存在。行为人付出大量的劳动。最终获得了某种智力成果。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智力成果不仅属于一种增量利益,而且这种增量利益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从归属的角度看,这种利益当然归属于它的创造者。也就是说,知识产权属于它的创造者的增量利益。这种增量利益在本质上是一种剩余价值。这种剩余价值除了与它的创造者有关还与创造者以外的其他人或者说公共社会有关。它的创造者在享有这种增量利益时,要考虑公共利益的权衡;在行使他所享有的增量利益时,同时满足社会对这种增量利益的需要。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无形财产权的价值实现,并非完全表现为无形财产权人对无形财产的直接利用,而通常表现为知识产权产品的创造 使用过程即无形财产的实现,需要紧紧依赖于他人使用权的实现,所以在行使他所有的增量利益时,同时满足社会对这种增量利益的需要。以专利为例,专利权人把一项专利发明投入生产领域是,需要考虑这种产品如何满足专利权人的利益最大化,如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甚至如何满足同业竞争者对这种专利的需求,最终实现一种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良好运行。 也就是说,知识产权的行使,是在处理一种共同协作生产分配剩余价值关系,从而实现各经济实体的增量利益的关系。因此,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包括知识产权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二、从经济法保护的权利看知识产权法的权利

经济法调整增量利益关系,与民法和行政法一样,通常也要由法律赋予人们某种权利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经济法保护的权利表现为两类:一类是体现主体的个体的和近期的利益最大化的需要,调整人与人之间增量利益的共同创造,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和分享关系所应设置的权利;另一类是体现主体的普遍的和长期的或可持续的利益最大化的需要,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增量利益的创造实现和分享之再循环关系的权利。豍知识产权人个人即将享有或享有的基于知识产权创造实现和分享关系而产生的权利。这就是说,人必须对其内在的劳动力享有权利,否则就不能从法律上保障人们创造财富的积极性,社会化生产就进行不下去。正如洛克在《政府论》中所说:“既然劳动是劳动者的无可争议的所有物,那么对于这一有所增益的东西,除了他以外就没有人能够享有权利。至少在还存有足够的同样好的东西给其他人共有的情况下,事情就是如此。”同时权利人还要尊重其他人在市场中的平等主体地位。对此知识产权法分别对这两方面作了规定:一是知识产权法保障了知识产权权利人对知识产权的独占权。这种独占权有两层含义:知识产权为权利人所独占,权利人垄断这种专有权利并受到严格的保护,未经法律规定或权利人的允许,任何人不得使用权利人的知识产品;对于同一项知识产品不允许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一属性的知识产权并存这是对劳动力价值的一种肯定。但是同时,权利人也要尊重其他人的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由于权利人创造知识产权利用了社会财富,这种财富反过来也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利益,因此在肯定权利人独占地位的同时,知识产权法也相应规定了知识产权使用方面和其他方面的一系列限制性规定使用方面的限制性规定,包括知识产权的约定许可使用转让和抵押制度 通过这些途径,试图利用合理协商达到共同分享知识产权增量利益的目的。此外,知识产权法还作了一系列限制性规定,如合理使用法定许可使用强制许可使用、权利穷竭等规则。这些规则是从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出发,为了使社会也能最大限度地分享知识产品,创造更多的财富而制定的 这样,一方面肯定了知识产权权利人的独占权,以实现权利人的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也保护了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和分享知识产权的关系。

三、从经济法的立法目的看知识产权法的特殊本质

关于经济法的立法目的,学者们有一个共同的基点:就是强调经济法是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存在的。豎特别是二战以后,经济法导向更是转向了创造适度、公平的竞争以维护日趋成熟的市场经济。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建立是通过鼓励智力开发,促进社会财富的最大化,从而加快社会的全面发展。现阶段,多数人对知识产权的立法目的理解存在误区,往往过分强调立法目的是为了“保护私权”。实际上,鼓励创作、保护知识产权人的合法利益只是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激励机制防止“公地悲剧”的出现,保护知识产权人的创作激情,让他们持续性地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最终是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手段与目的之间没有根本的冲突,过分强调目的或过分强调手段都是偏激的行为。

实际上,知识产权法是通过鼓励智力开发维护创造者的合法权益,实现创造者的利益,从而促进社会财富的最大化加快社会的全面发展知识产权法很明显是在保护一种私权,其保护的途径是,通过对知识产权予以确认保护,并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等配套措施,保障知识产权的实现,从而实现个体利益最大化。在对知识产权法的保护中,借助了整体利益,即从整体利益出发,通过制定竞争规则,进行宏观调控,使知识产权在稳定有序的市场环境中有效实施。

综上,基于增量利益关系理论,分析经济法和知识产权法调整的对象,保护的权利,立法目的就会发现二者在本质上竟是如此相似。因此,知识产权法也理所应当的划入经济法了部门。

注释:

柴书英 季任天.论知识产权的部门法属性[J].经济与管理,2010(4).

孙益武,经济法视野下的知识产权法[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

房屋产权归属协议书 篇4

甲方:某某某,女,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现居住于XXXXX。身份证号:XXXXX。乙方:XXX,男,汉族,XXXX人,现居住于XXXXX。身份证号:XXXXX。

2011年6月6日,甲方购得陕西浩星实业有限公司售出的房屋XX(具体位置,例子:世家新城5幢2单元1604号)住宅一套,共付款人民币叁拾叁万叁仟零叁拾叁元整(¥333066.00元)。现鉴于多种原因,为明确上述房屋产权,以免以后发生纠纷,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达成以下协议:

1、该房屋产权由甲方全部持有。

2、该房屋产权属于甲方个人财产,婚后仍属于甲方个人财产而非夫妻共同财产,乙方在遇到任何情况下都不得以任何形式对该房屋产权进行处理。

3、该协议由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达成,属于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

4、本协议自签订之日起有效,不得撤销。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持壹份。

本协议当事人签字:

甲方:

乙方:

1.签字应当包含姓名和签字日期2.你自己把房屋具体价格,位置查看更改

3.看看还有什么内容要补充的自己看着填一下。

专利权归属协议 篇5

甲方:

乙方:

鉴于甲方是 的专利发明人,乙方参与 专利发明工作,现就在工作中涉及到甲乙双方相关成果的专利权归属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 本合同所涉及的专利权

本合同所提及的专利权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几类:

1.。

2.。

第二条 专利权归属

1.甲、乙双方经协商同意,对本合同第一条所提及的专利权的所有权归甲方享有。

2.甲方有权以其名义单独进行专利权的申请以及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等。

4.乙方享有其上述专利权的署名权。

第三条 权利和义务

1.乙方提交至甲方的各类产品及相关资料应是自主开发完成的产品及相关资料。乙方提交至甲方的各类产品及相关资料如果是在第三方享有权利的基础上(包括但不限于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产生的再创造,应当告之甲方有关该第三方的相关权利及信息,并提交该第三方对乙方的授权许可合同及相关文件资料。保证没有侵犯任何人的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和其他人身权或财产权。

2.乙方提交至甲方的各类产品及相关资料应当不包含带有政治敏感性、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的内容,因出现上述内容而引发的后果由乙方承担。

3.未经甲方许可,乙方不得将提交至甲方的各类产品及相关资料泄露给他人或擅自提交第三方阅览使用;亦不得擅自向第三方转让上述产品及资料。

4.非经甲方许可,乙方不得将上述产品及资料发表、复制、发行、网络传播、出租、展览、演示、改编、翻译;不得以其名义就上述产品进行商标权、专利权的申请,不享有上述产品所产生的商标权益和专利权益。

5.乙方应就甲方为乙方办理甲方委托事宜而向乙方提供的资料、信息承担保密责任,除依据国家法律向有权了解该等资料信息的其他人员提供以外(如法官、检察官等),非经甲方许可,不得向任何组织和个人泄露。

第四条 违约责任

1.甲、乙双方应当严格按照各自的义务履行本合同,如因违反其义务给对方造成经济损失,应承担由此引起的全部法律责任,包括但不限于承担由此所产生的一切纠纷处理费用、诉讼费用、合理的律师费用、和解金额或终审判决中规定由对方承担的赔偿金额等。

2.甲、乙双方对本合同执行过程中所发生的问题应及时协商解决,因延误而造成的损失和费用由责任方承担。

第五条 争议的解决

若就本合同发生争议,甲乙双方应本着友好协商的态度解决,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可向乙方所在地的人民法院起诉。

第六条 合同的生效及变更

本合同自甲乙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任何一方要求变更本合同条款,需双方再行协商,以书面形式加以补充附件,该补充附件与本合同具同等法律效力。未经书面变更的任何内容,不对甲乙双方产生法律效力。

第七条 其它

(一)本合同的合同附件是本合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本合同具同等法律效力。

(二)本合同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另行协商解决。

(三)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壹份,均具同等法律效力。

甲 方:

代表人(签字盖章): 乙 方(签字):

婚内房产归属协议书 篇6

女方:,女,汉族,19**年*月**日出生,住址:,身份证号:。

经男女双方自愿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订立离婚协议如下:

(1)车辆的分割:婚后分期付款所购买的车牌号为:豫,发动机号为:车辆,双方在此确认,该车辆首付款是由女方以其个人资金出资购买,离婚后该车辆归所有,剩余贷款由继续支付。

(2)其他无争议

本协议一式三份,自婚姻登记机关颁发《离婚证》之日起生效,男女双方各执一份,婚姻登记机关存档一份。

男方:女方:

我国人力资本产权归属问题 篇7

理清人力资本产权关系首先需要理解其定义。到目前为止, 国内外已有的文献对人力资本产权的定义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把人力资本产权理解为人力资本所有权, 即占有关系、支配关系、利得关系及处置关系, 是存在于人体之内, 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以及健康水平的所有权;二是从企业产权角度理解人力资本产权, 认为人力资本产权问题是人力资本所有者能否拥有企业所有权及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等。

人力资本产权的明确界定, 至今理论界尚未有定论, 其之所以如此困难, 主要是因为人力资本产权除了与物质资本产权一样具有排他性、可分解性和可交易性等外, 还具有其固有的特性即人力资本与其载体的不可分割。正是这一特点, 使得人力资本产权的界定更为困难。这是因为物质资本产权通过交易可以发生转移, 而人力资本由于无法与载体分离, 即使进行了交易, 发生了使用权和所有权的交换, 但人力资本载体仍实质上对人力资本配置、功效及作用的发挥随时随地地进行控制, 如企业雇佣的工人, 虽然人力资本的使用权发生了转移, 但如何使用人力资本本质上仍是要由人力资本的载体来控制, 其可以随时“关闭”自己的人力资本。针对这一问题, 国内外学者就人力资本产权的归属各有不同的观点:新劳动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罗森指出, 人力资本的所有权限于体现它的人, 即人力资本产权归属于其携带者;美国经济学家巴泽尔更是认为即使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 其人力资本实施归属其携带者的;即使是马克思也是认为人力资本应归属个人所有。他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就写到“默认不同等的个人天赋, 因而也就是默认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因而, 在西方, 虽然各学家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这个问题, 但最后似乎都趋同于认可人力资本产权归属于携带者私有这一观点。

在我国, 关于这一问题, 也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北京大学的周其仁先生在《人力资本产权特征》中明确提出“人力资产天然归属个人”;而我国的“产权大师”张五常教授在1982年写的一本小册子中则认为, 人力和知识在当时的中国却并非私产, 因为“私有产权的定义, 是包括自由转让, 自由选合约的权利, 而这些在中国是没有的”;南开大学的李建民先生认为, 人力资本产权是一种资产归属关系和经济权利, 虽然他并未明确指出人力资本产权应如何界定, 但却指出人力资本产权可按人力资本投资者的投资性质来大致界定。他把人力资本投资性质按目的分为两类:福利性质的人力资本投资和功利性质的人力资本投资。按照这种划分, 一般教育或通用教育部分形成的人力资本为福利性质投资形成, 归属于携带者私有;而专用的知识或技能等人力资本为功利性投资形成, 则属于为谋利益而投资的主体如企业、社会团体等。但是, 这种界定有时是模糊的, 如父母、亲属等的投资应属于福利性投资还是功利性投资就难以确定。现在还存在一种观点就是, 将人力资本看作一个股份公司, 而国家、企业及个人都是进行投资的“股东”, 按照“谁投资, 谁收益”的原则, 对人力资本产权所得的收益进行分配, 在这种观点下, 人力资本产权就不再是私有的了, 而是一个由多元投资主体所共有的, 即认为人力资本产权具有股份性, 无法确定其具体归谁所有, 这种观点, 虽然符合了市场经济条件下, 资本的投资-收益规律, 体现了投资者和受益者在一体性上的公平, 但我认为其仍有一定缺陷, 那就是尽管在理论上具有说服力, 但其在现实中难以实现, 因为各投资方式彼此交错在一起的, 在人的一生中, 无法明确测定国家、集体、家庭、个人在人力资本投资中的确切比例, 因而也就无法使各方根据多持有的“股份”进行利益分配。特别是个人在进行人力资本上投入的学习时间、精力等这些也是无法计算的。这些不确定性造成了该理论在现实中的困境。

综合以上各种观点, 我们可以看出, 对于人力资本产权的归属问题, 基本上有两种倾向, 即认为人力资本产权的私有和人力资本产权的非私有。同时, 在认为人力资本产权非私有的观点中, 各人又有各自的看法, 并无定论。根据上述的分析, 笔者比较倾向于人力资本产权非私有的观点。主要原因在于:

1、从人力资本的所有权角度看, 在人力资本的投资过程中, 存在着多元主体, 如国家、企业、社会团体、家庭等, 我们无法确定所有权的私有。目前, 随着人力资本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 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 再到专业性教育的投资, 这些阶段几乎都存在着各种投资主体, 这些投资不再单纯是为了社会的福利, 而是为了各方各自的利益, 如企业的在职培训、企业办大学等, 企业的投资是为了将来的人力资本收益, 而这部分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也应归企业所有。

2、从人力资本的使用权和支配权来看, 人力资本产权也并非是私有的。在我国, 人力资本载体还没有完全享有其人力资本的自由使用权和配置权。如人员的委派、选调等, 很多时候并不是出于对个体利益的考虑, 而是为了国家或集体的需要而作出的。这种情况尤其是在行政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中更为突出。

3、从人力资本的收益权角度来看, 个人创造的收益要分为三大部分:国家以税收的形式收取的一部分, 然后才是个人的收入, 从这个角度上看, 人力资本创造的收益被个人、集体、国家分别获取, 这样, 也可以看出人力资本产权的非私有性。

虽然人力资本产权是非私有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由于人力资本的依附性较强, 人力资本载体在人力资本的形成到实现价值的全过程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本载体存在于人力资本的积累、配置、发生功效及取得收益的各个阶段, 同时他还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使用、安排自己的人力资本, 当他的权利受到侵害时, 其人力资本可以立即贬值或荡然无存, 人力资本的一部分权利可能被限制或删除, 从而导致人力资本产权的“残缺”。

综上所述, 尽管人力资本产权并非为其载体所私有, 但却与人力资本载体密不可分, 因而要充分调动人力资本载体的积极性, 促使其将人力资本的功效有效发挥出来。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 将人力资本收益内在化, 以此使得人力资本载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 为各投资方创造利益, 以实现各投资方的“共赢”。

参考文献

[1]李建民.人力资本通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9.

[2]石婷婷.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3]蔡永灿.论人力资本及产权制度在我国的构建[J].经济经纬, 2004.6.

[4]钟庆才.人力资本产权研究的理论价值[学术研究].2004.1.

新能源产权归属法律问题研究 篇8

新能源产权归属立法

立法技术。国家应尽快启动涉及新能源相关问题的立法工作,弥补法律漏洞。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对“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外延做出明确界定。由于能源产业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利益,对能源、新能源、可再生资源、产权等相关名词下定义的工作,建议应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来立法,不宜由地方人大或政府加以解释,不宜制定地方性法规、规章。只有从法律上将以上概念厘清,才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使各方信服,使相关问题有法可依,从而起到定纷止争的作用。

立法内容。本文坚持新能源的产权应当归属于开发者所有。将产权归属于开发者,并非变相的排斥国家拥有新能源资源,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国家也可以成为开发者,可以进行新能源的开发探测,探测出的成果也理应属于开发者——国家。国家开发者的身份可以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或是国有企业。此时,国家的身份是一个平等的市场主体,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遵循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

将新能源产权归属于开发者所有,相对而言是比较公平公正的。国家作为开发者本来就拥有先天的强势,享有许多特权,企业与国家相比,无疑是以卵击石。只有卸下国家自带的光环,将之放到一个平等的条件下,与民间企业位于同一跑线上,才有竞争的可能性和意义。因此,开发者是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中、具有相同权利义务的主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自进行开采勘探、管理经营,理所当然地拥有自己的劳动果实——新能源所有权。

行政许可。国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新能源产业,并不意味着这个开发行为是完全自由、不受限的。在关系到国家安全、公共利益时,仍需国家干预。例如对开发者主体资格的认定,对企业的准入条件审核,监管企业开发行为对环境生态的影响等。但即便在此时,国家的干预也应在一个适当的限度内,要本着高效便民、有利于生产生活、提供优质行政服务的原则,不得干预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侵害企业的开发所有权。

新能源产权归属实践

开发方式。假设新能源的产权归属开发者所有,这个开发者既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国家,或者是政府和民间资本参与共建。例如,国家每年公布的PPP项目,大多都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可灵活采用PFI(建设-经营-转让)、BOT(建设-经营-转让)、BTO(建设-移交-运营)等开发方式。这些方式尽管形态各异,但都是为了增加市场活力,落实市场经济,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只是在具体开发方式的选择上,要做到因地制宜,结合地域特色,使之能够对症下药;要量体裁衣,使之贴合地方地域的形态。

政府举措。就政府自身而言,“欲带皇冠,必承其重。”政府要因地制宜,正确评估、选择新能源发展方向,提供恰当有效的行政指导。

第一,国家财政要有适当的倾斜,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投入,重点研发新能源关键环节的高新技术;还可以对使用新能源的消费者给予一定的补贴,调动其使用的积极性,推动新能源市场的应用和普及。同时,要因时制宜,不断调整完善新能源开发的规划和政策,积极稳健地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市场化进程。此外,注意吸收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必要时可展开新能源开发方面的国际合作。

第二,就政府对企业的扶持而言,政府不仅要做好新能源开发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方便企业施工开采;还要适时对企业进行引导,对新能源开发项目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减轻企业的税收压力;还可以结合地方实际,设立一批行政奖励项目,做好企业开发新能源坚实的后盾,真正做到执政为民。

第三,就四川省省情而言,能源资源种类多样,储量较丰富,具备开发的先天优势。2016年1月29日,《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布,《纲要》第九章中专门规定了新能源的发展计划,要求“重点建设凉山州风电基地。在甘孜、阿坝等光照资源充足地区协调发展集中式与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建设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示范项目。加强甘孜等高原地区地热能勘探利用。规划建设雅砻江、金沙江下游等流域风光水互补示范基地。”

而号称“千河之省”的四川,在“一路一带”南方丝绸之路建设中,应当发挥地域优势,重点发展水利水电工程,加快建设“三江”水电基地,形成“三江七片两线”的水电基地基本格局,建成全国重要的水电基地。如四川省德昌县建成的中国首个山谷风力发电厂,为开发清洁高效、可持续、绿色低碳的新能源做了积极有效的探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在充分利用当地风能资源的前提下,既保护了当地环境,也满足了地区的用电需求,同时也改善了四川电力的能源供应结构,有利于能源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我国新能源产权的立法仍属空白,建议国家尽快加紧立法工作,将新能源的产权归属问题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只有这样,才能实质性地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我国能源结构的转型和优化。

游戏软件合同开发协议与版权归属 篇9

(1)著作权归属于谁?合同中应该明确合作开发的软件的著作权是合作开发者共有还是由部分合作开发者享有。

(2)开发者拥有著作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合同中应该明确拥有著作权的开发者都享有著作权的哪些权利,例如署名权、使用权、许可他人使用权和销售权。

(3)其他开发者对于合作开发的软件是否还享有其他权利?虽然合同中可以约定合作开发软件的著作权归属于某一开发者,但是对于其他开发者是否还有一定的权利,例如为了宣传的目的进行软件展示的权利或者在自己内部使用的权利等等。

(4)对于合作开发软件的升级开发的权利是如何约定的?软件开发完成以后即获得了著作权。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实际应用需求的变化,任何一个软件开发完成后都不会是一劳永逸的,软件是需要进行升级开发的。升级开发一方面可以修改以前版本的软件存在的缺陷,另一方面可以根据用户需求的反馈增加软件的功能或者根据技术的进步增加软件对系统软硬件环境的适应性。对于软件升级版本的开发是软件开发者的一种权利。因此,合作开发合同中应该明确软件升级版本开发的权利归属。

需要明确的是,《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明确规定合作开发合同应该通过书面方式签订。如果没有签订书面合同,则很难界定清楚著作权的归属,一旦出现纠纷,就更无法证实当初的约定。此种情况下,只能按照无书面合同处理。

没有书面合同的,对于可以分割的软件,开发者对各自开发的部分可以单独享有著作权;但是,行使著作权时,不得扩展到合作开发的软件整体的著作权。这一原则充分尊重了软件开发者的劳动,既保护了软件开发者的权利,符合著作权属于作者的基本版权原则,又限制了分割部分软件的著作权行使范围仅限于该分割的部分,不能扩展到合作开发的软件整体。

对于不能分割使用的软件,合作开发的软件著作权是依据民法“共有”的原则处理的。共有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自然人或者法人)对同一项财产享有所有权。共有的法律特征包括三方面:

(1)共有的主体不是单一的,而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或者法人。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作开发的软件著作权的主体符合共有这一主体特征。

(2)共有的客体是特定的独立的物,共有物在共有关系存续期间,不能分割为各个部分由各个共有人分别享有所有权,而是由各个共有人共同享有其所有权,各个共有人的权利及于共有物的全部。

(3)共有人对共有物平等地享有权利。共有人对于自己的权利的行使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在许多情况下要体现全体共有人的意志,要受其他共有人的利益的制约。

按照共有的上述法律特征,《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明确规定,合作开发的软件不能分割使用的,其著作权由各合作开发者共同享有,通过协商一致行使。

对于不能协商一致,又无正当理由的,任何一方不得阻止他方行使除转让权以外的其他权利,但是所得收益应当合理分配给所有合作开发者。这里,法律赋予了软件合作开发者对合作软件的合理使用和获得报酬权,但前提是取得的收益应合理分配给所有合作开发者,并且任何合作方未经其他各方的同意,不得擅自转让合作软件的著作权。这样,既保护了软件合作开发者的个体利益,也维护了合作开发者的群体利益。

游戏软件合作开发协议

合同编号:

合同签署时间:

合同签署地点:福建省厦门市 区

协议各方

甲方: 有限公司

住所地:

法定代表人:

授权代表:

联系电话:

传真:

电子邮箱:

乙方:

住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鉴于:甲方是一家注册于厦门市的网络游戏运营公司,拥有相关的资质和4399游戏发布及运营平台;乙方在开发网络游戏方面,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组织能力;甲乙双方经过友好平等协商,就甲方与乙方合作开发网络游戏软件事宜,达成如下协议,以期遵守。

1. 定义

1.1游戏软件:包括源程序、目标程序及用来描述程序的内容、组成、设计、功能规格、开发情况、测试结果及使用方法的文字资料、图表、图片等,如程序设计说明书、流程图、用户手册等所有相关的文档。

1.2页面游戏软件:通过网络浏览器页面运行的网络游戏软件,该类游戏软件一般比较小,且其本身不向玩家收到任何费用。

1.3工作日:指周一至周五,法定节假日除外。

2. 合作形式

2.1甲方向乙方支付相应开发费用,乙方使用该笔费用招募技术人员(以下称成员))成立或维持专门工作室。

2.2乙方招募成员时应当有甲方人员参加,双方共同考核面试和确定工作时间、报酬等条件。

2.3乙方应当与成员签订书面的保密协议和知识产权协议并由甲方事先书面审核确定,保证本合同目的无瑕疵之实现。

2.4乙方就工作室及其成员的行为向甲方负责,包括但不限于履行合同义务、承担违约责任。

2.5甲方对乙方及其工作室的各类收益享有20%的份额。该收益下相应的成本由乙方承担,本协议另有约定的除外。

2.6乙方获得与甲方在游戏外包业务合作的优先权,即乙方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接受甲方游戏软件开发的外包订单。

3. 开发费用

3.1开发费用,包括乙方的研发报酬和工作室的运营成本。

3.2乙方的研发报酬的计付方式为:

3.3乙方工作室的运营成本,包括场所租金、水电费用、办工用品开支,成员报酬。

3.4上述费用的确定由本合同另行约定。

3.5开发费用的支付方式以费用的不同类别确定不同的支付方式。对于场所租金和需要一次支付的办工用品等由甲方在本协议签订日起七个工作日内向乙方支付;水电费用、成员报酬和其它办工用品等费用由甲方按照自然月分期的方式向乙方支付,甲方在每自然月的前五个工作日向乙方支付该类研发报酬。

3.6研发费用的计划开支控制见本合同附件一。乙方在本协议履行过程中确定的实际研发费用不得超出附件中各项开支允许的范围。因乙方控制开支不力和铺张浪费导致的超支部分由乙方自行承担,且不得以此作为不履行本协议的抗辩事由。

3.7甲方每迟延支付一日,应当向乙方支付未付费用部分的千分之二作为违约金。

3.8付款方式:甲方以银行转账方式向乙方支付上述研发费用。乙方应当为此设立专门银行账户,并保证专款专用。

乙方接收研发费用的银行账户信息:

账户名称:

开户行:

账号:

3.9本协议约定外的其它费用由乙方自行承担。

4. 甲方权利义务

4.1甲方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切实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4.2甲方有权根据自身需求向乙方提交关于软件开发的意见和建议。

4.3甲方应当按照本合同约定履行付费或投资义务,直到本合同签订届满一年时为止。

4.4甲方有权监督检查乙方的工作,并在通知乙方十五日后查阅乙方的会计账簿,乙方应当予以配合。

4.5本协议约定的甲方其它权利和义务。

5. 乙方权利义务

5.1乙方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切实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5.2乙方应当在每个自然月至少完成3款页面游戏软件的开发。

5.3乙方完成上述每一款游戏软件开发后按照本协议第6.5条之约定向甲方提交该软件。

5.4甲方应当在收到上述软件后两个工作日内完成上线测试,并将测试结果反馈给乙方。需要漏洞修补和升级的,由乙方负责完成。

5.5鉴于4.2条款,乙方应当在本协议签订届满一年之前使其工作室收支平衡。

5.6乙方有权在不影响本协议项下义务履行的前提下,与第三方进行与本协议无关的其它项目,收取相应的费用。但是鉴于甲方支付研发费用的方式,乙方应当在收取上述费用后七个工作日内向甲方支付所收到此类费用的20%。每迟延一日,应当向甲方支付未付部分的千分之二作为违约金。

甲方接收此类款项的银行账户信息:

账户名称:

开户行:

账号:

5.7乙方若对5.5条款下的收益拒绝向甲方支付相应分成,则甲方有权立即解除本协议,并收回甲方已经履行的所有投资。

5.8本协议约定的乙方其他权利和义务。

6. 知识产权

6.1在合作期间内乙方完成的游戏软件的著作权归双方共同所有,各占50%的份额。

6.2乙方应当保证上述著作权不侵犯第三人(包括但不限于成员、其他软件的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包括但不限于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肖像权、姓名权),该著作权之上不存在任何权利抵押、质押等。

6.3乙方在完成软件后应当及时在国家版权管理部门办理软件著作权登记。

6.4在合作期间,乙方未经甲方书面同意,不得擅自使用甲方的商标和名称等商业标识,不得擅自披露甲方的商业秘密。

6.5乙方应当妥善保护软件的源程序、目标程序及相关文档,并于开发完成之日起3日内将其拷贝整理成光盘,备份给甲方。

6.6甲乙双方应当相互协助调查和打击第三人对于本协议项下游戏软件的侵权行为,并另行协商确定对于维权费用的分担比例问题。

7. 收益分配

7.1游戏软件的营利主要在于增加的广告收入。故甲方按照游戏运营时双方合作的页面中的广告收入根据本合同的约定向乙方支付一定比例的分成。

7.2除了6.1条款确定的权益外,甲方有权在自己的平台无须另行支付费用地首先发布和持续一年运营乙方开发完成的游戏软件且无须向乙方支付运营收入的分成;上述首发6天后乙方方有权自行或与其它第三方合作运营该游戏软件。

7.3鉴于甲方在6.1条款下的权益,乙方关于在本协议项下开发完成的游戏软件与第三方合作,需要事先征得甲方同意,并保证向甲方及时支付其所获收益的20%。甲方若无合理正当理由,不得拒绝乙方的上述请求。

7.4如7.2条款,游戏软件在甲方平台运营一年后乙方有权要求甲方支付7.1条款下相应的分成。

7.5乙方未经甲方事先同意或未事先告知甲方,擅自将游戏软件与第三方合作运营,那么甲方有权没收乙方所有已经获得和必将获得的收益并要求乙方支付相当于所有收益一倍的违约金。

8. 保密

8.1“保密信息”:按本协议规定,在协议前期磋商、签订、履行过程中各方向对方转达的信息(包括披露方所有的信息和披露方保管或知悉的第三人并且负有保密义务的信息)均应由接受方作为保密信息处理。保密信息存在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图纸、文件、计算机文档等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接受方在对方提供之前就拥有的、公众已知的不违反协议的信息和接受方之前独立开发完成的类似信息不在“保密信息”范围内。

8.2 接受方不得将上述保密信息透露给披露方未授权的第三人(为履行本协议必须知悉的接受方人员除外),不得将保密信息转让给第三人,不得对保密信息进行复制、改编、分解、反编译、破解等行为及利用保密信息进行违背本协议目的的其他行为。

8.3 接受方应当与其员工、法律顾问、会计顾问、关联企业等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必然或可能知悉的人员或机构签订包含本协议保密条款的书面保密协议并应当为这些人员和机构的违反上述保密约定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包括但不限于连带赔偿责任。

8.4 接受方应当在本协议履行期间或本协议终止后应披露方的要求,在指定时间内在披露方指定人员在场等条件下,销毁或返还载有上述保密信息的所有图纸、文件、计算机文档、图表、音视频CD和DVD等,不得保留复制品和技术资料。

8.5 司法机关、政府监管部门和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要求接受方披露和提供上述保密信息时,接受方应当告知这些保密信息的权属及性质,并以最快捷方式通知披露方该保密信息的确切性质。

8.6 本保密条款在本协议有效期及本协议终止后有效。

9. 通知

9.1 除非事先以书面方式通知更改,所有通知与函件均应发往下列恰当之通讯地址:

甲 方:

地 址 :

邮政编码:

传 真 :

电子邮件 :

指定联系人:

乙 方:

地 址 :

邮政编码 :

电 话 :

传 真 :

电子邮件 :

9.2 上述通讯信息如有变动,变动一方应提前5日书面通知对方;否则,因未通知而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负责赔偿。

9.3 如通知及函件之送达为传真形式,则应以传真传送记录所显示之确切时间为准,除非发出该传真之时间为该日下午五时之后,或收件一方所在地之时间并非营业日,则收件日期应为收件一方所在地时间之下一个营业日;若为电子邮件形式,则邮件进入收件方指定之电子邮件系统的时间即视为已送达;若为专人派送时(包括特快专递),按收件一方签收之日期为准;若以挂号邮件发送时,以邮局所出具之收据为凭,自寄发日起计五(5)个营业日为准。

9.4 通知原则上以书面方式进行;如果情况紧急,一方应当以传真和电话方式立即通知另一方,并立即采取合理措施避免损失的产生或扩大。

10. 违约责任与不可抗力

10.1除本合同另有约定外,如任何一方违反本协议所规定的义务,违约方在收到守约方要求纠正其违约行为的书面通知之日,应立即停止其违约行为和采取相应充分的补救措施,并在7日内赔偿守约方因此受到的所有损失。如违约方继续进行违约行为或不履行其义务,守约方除就其所有损失而获得违约方赔偿外,亦有权在违约方收到书面通知当之日终止本协议。

10.2双方均有过错的,应根据各方实际过错程度,分别承担各自的违约责任。

10.3 上述经济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调查费、公证费、交通费等。

10.4本协议对违约责任在本条之外另有约定的,一并适用。有冲突的,非违约方有权选择适用。

10.5本协议任何一方对其因不可抗力而不能或延迟履行本协议项下任何义务给对方造成的任何损失不承担任何责任。

10.6如果发生不可抗力事件,则受影响的一方应立即以可能的最为快捷的方式通知对方,并在不可抗力事件发生十五(15)日内向对方出具能有效证明该不可抗力事件发生的文件。遭受不可抗力影响的一方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尽量减少因本协议不能或延迟履行而给对方造成的损失。一方因不可抗力而延迟履行其相关义务的事件应与不可抗力持续的时间相同。双方应当尽快协商相应的补救办法。如果不可抗力待续30日以上,且对本协议之履行产生重大不利影响时,则任何一方均有权终止本协议。

10.7法律对违约责任另有规定的,可以同时适用该规定。

11. 协议终止

11.1本合同出现以下情形时终止:

A.合同双方均履行完毕;

B.一方按照本合同行使单方解除权;

C.双方协商解除;

D法律规定或本合同约定的其它情形或条件。

11.2合同终止不影响非违约方向违约方主张违约责任。

11.3合同终止不影响保密条款、违约责任条款和解决争议条款的效力。

11.4合同终止后,债权人有权对债务人存留在己处的财产行使法律规定的留置权。

12. 法律适用与法院管辖

12.1本合同的签订、效力、履行、解释均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12.2双方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发生争议,应当优先考虑协商解决;任何一方认为不能通过协商方式解决的,均可将该争议提交给甲方所在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

13. 其它约定

13.1乙方应当向甲方提交其身份证及其复印件(须签字); 甲方核对完成后留存其身份证复印件。

13.2本合同条款标题的设置均为阅读方便目的,不构成对所属条款解释的约束规则。

13.3本合同签订后,取代之前为此在协商过程中签订的一切文件、陈述和承诺。但在合同解释时,仍可以在不违背本合同的前提下参考这些文件、陈述和承诺。

13.4若任何一方未能行使或者及时行使其在本合同项下的任何权利或优先权时,不应视为弃权;而对任何权利或优先权的单独行使或部分行使亦不妨碍日后其对任何权利或优先权之行使。

13.5本合同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13.6甲方和乙方承诺已经仔细阅读合同所有条款。

13.7本合同自双方授权代表签字并加盖各方公章(或合同章)时生效。

13.8本合同惟经双方一致同意并以书面形式确认方可修改。

甲方:

知识产权归属协议 篇10

1 典型案例

某日, 贾某 (原告, 12岁) 与小伙伴在某市一茧站边玩耍, 该茧站的变压器台下方堆有几箱空酒瓶, 贾某看见后觉得好玩, 就通过酒瓶箱子攀爬到茧站内的变压器台上 (离地约3米) , 结果不慎触碰到变压器上的电线, 触电摔落地面, 造成受伤并到医院治疗。后经相关机构鉴定, 已构成十级伤残。贾某由其法定代理人向法院起诉变压器的产权单位某公司 (被告一) , 要求其承担责任, 并以负有运行管理义务为由, 同时起诉某供电企业 (被告二) , 请求判令两被告连带赔偿原告各类费用合计15.72万元。

法院经过审理, 认定了由于被告一某公司的管理不善, 在变压器周围乱放啤酒瓶, 导致小孩能够进行攀爬的事实;认定了原告触电受伤已构成十级伤残的事实;鉴于一份《高压供用电合同》, 认定了两被告对电力设施产权分界点有明确规定的约定, 该变压器的产权所有人为被告一。

法院判决:被告一赔偿负担75%的责任;被告二赔偿原告精神损害抚慰金5000元;驳回原告的其余诉讼请求。在本案中, 法律焦点有二:一是监护人应当承担什么责任;二是高压电力设施产权人应承担什么责任。

(1) 原告仅12岁, 系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其监护人负有保护其身体健康和对其进行管理、教育的义务, 根据《农村安全用电规程》的有关规定, 监护人应当教育孩子不能玩弄电气设备、不爬电杆、摇晃拉线、不爬变压器台, 不要在电力线附近打鸟、放风筝和有其他损坏电力设施、危及安全的行为, 应当教育孩子识别危险物, 远离危险区域。而在本案中原告的监护人却疏于行使监护职责, 致使原告被高压电击伤, 对事故发生存在重大过失, 应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

(2) 《侵权责任法》第七十三条:从事高空、高压、地下挖掘活动或者使用高速轨道运输工具造成他人损害的, 经营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三条所规定的“高压”包括1千伏及其以上电压等级的高压电;1千伏以下电压等级为非高压电。依据以上两条规定, 原告攀爬上配电房被变压器上的高压电击中致残, 本案应为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而引起的触电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 应由电力设施产权人即被告一依照上述规定承担无过错民事责任。

(3) 某供电企业与被告一下属某茧站签订了《高压供用电合同》, 根据合同约定, 主供电源供电设施产权分界点设在110千伏某变电所10千伏某216线某茧站支接杆跌落上桩头, 资产分界点至电源侧的资产属于供电方, 资产分界点至负荷侧的资产属于用电方, 由用电方负责运行维护管理。引发事故的变压器产权所有人是被告一, 某供电企业与之并无直接关系, 依法不应承担责任。

2 思考

通过本案判决, 供电企业免于承担责任,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本案在防范法律风险方面的作用, 引以为戒。

(1) 供电企业应充分认识到《高压供用电合同》的重要性, 及时与高压客户签订此项合同, 明确产权分界点。《高压供用电合同》有效地划分了供电企业和高压用户的产权分界点及各自应承担的运行、维护责任, 有条件的话, 如附印产权分界点照片作为合同附件, 双方的产权分界就更加清楚明晰, 可以更有效地区分双方设备归属, 明确责任, 避免不必要的争议。《供电营业规则》第五十一条:“在供电设施上发生事故引起的法律责任, 按供电设施产权归属确定。”产权归属于谁, 谁就承担其拥有的供电设施上发生事故引起的法律责任。在本案发生时如果供电企业无法向法院提供与被告一签订的《高压供用电合同》, 或提供的合同没有明确地指出电力设施的产权所有人, 那么供电企业将难辞其咎, 也应承担一部分民事责任。

(2) 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 在居民的生活工作周围有许许多多的供电企业产权下的电力设施, 这些高压电力设施一般都安装在人口密集的地区, 儿童因为好奇去玩弄碰触的可能性极大, 类似此案的事故时有发生。作为供电企业要在自身产权设备上做好运维工作, 不放过任何安全隐患, 例如设置警示牌, 装设围栏, 锁好配电柜配电箱大门, 线路下方不得堆放杂物等。本案就是因为被告一未能及时清理变压器台下方的啤酒箱才导致儿童爬上台架触电致残。

(3) 小孩因贪玩导致十级伤残让人心痛。客观地讲, 本案中配电设施产权人的管理、警示等主要义务已基本履行到位, 但由于被告一的大门闭锁后缝隙太大, 变压器台下方堆有废弃的啤酒箱, 导致受害人轻易进入本不应该进入的地点, 爬上了本不应该爬上的台子, 最终发生触电摔伤。这就体现了一个严肃的问题:电力设备产权与运行维护归属不同的企业, 维护资金投入不足、技术落后、监管不到位, 导致悲剧发生。因此, 供电企业在签署了《高压供用电合同》后, 更应该从电力设备管理运行维护等方面, 遵照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 遵循“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的方针, 规范产权归属者在安全生产活动中的行为。

3 启示

笔者认为, 供电企业需从普法宣传、依法治企、防范风险3个方面入手, 减少乃至杜绝此类事故的发生。

(1) 普法宣传。认真贯彻“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的方针, 实行“国家监察、行政管理、群众监督”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制度, 加强农村安全用电管理,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使电力更有效地为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人民生活服务。强化农村安全用电管理的组织领导, 由供电企业主导、政府部门参与、村委会齐抓共管, 形成完善的“三级”防护网络, 并充分发挥作用, 做到职责分明, 责任落实。

全民安全用电从娃娃抓起。充分重视对中小学生的安全用电知识宣传, 把中小学生安全用电宣传作为重中之重。印制中小学生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展板和挂图, 并聘请中小学校安全用电辅导员, 有步骤地开展“校园安全用电宣传”活动, 在供电区域内, 进校开展安全知识讲座、宣传, 切实增强中小学生的安全用电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深入开展农村安全用电知识宣传活动。成立安全用电宣传队, 配置宣传车辆、宣传器材等工具, 每年春、秋季和“三夏”大忙期间, 利用乡镇逢集设置宣传点、安全用电宣传咨询日、村电工走村串户“吆喝”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 现场解答用户咨询, 讲解农村安全用电、保护电力设施、节约用电等常识, 达到群众“要我安全用电, 我要用电安全”“要我护电, 我要护电”和“节约用电, 科学用电”意识的大转变。

开展农电特色服务“进企业”活动。将各类工矿企业作为宣传的重点, 组织员工深入厂矿企业, 开展专项安全用电“帮扶”活动。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 通过操作实例讲解、用电理论教育、现场解答等多种形式, 宣传安全用电常识, 积极开展安全用电知识培训, 同时还对客户设备、安全工具器等进行排查维护。

(2) 依法治企。为确定供电人和用电人在电力供应与使用中的权利和义务, 安全、经济、合理、有序地供电和用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供电营业规则》有关规定, 订立《高压供用电合同》。

在合同中应该明确指出用电人关于受电设施运行维护的相关义务, 对属于用电人管辖的供用电设施实施维护、管理, 并应协助供电人维护安装在用电人产权范围内的用电计量装置与负荷控制装置;应保证其受电设施的运行始终处于合格、安全的状态, 并按照国家、电力行业电气运行标准、规程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预防性试验, 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对于供电人依法提出的安全隐患整治要求, 必须及时按期整改治理;同时合同双方应指出供用电设施产权分界点, 资产分界点至电源侧的资产属于供电方, 资产分界点至负荷侧的资产属于用电方, 由用电方负责运行维护管理。该约定符合《供电营业规则》第四十七条“供电设施的运行维护管理范围, 按产权归属确定”以及第五十一条“在供电设施上发生事故引起的法律责任, 按供电设施产权归属确定”的规定。

(3) 防范风险。电力设备的技术规范要求, 往往是最容易忽视的问题。有时候安全性能不达标就投入运行, 导致电力设备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对于非供电企业产权的电力设备, 存在安全隐患的风险将大大增加, 主要因素是:①产权归属者认为电力设备不存在使用周期问题, 已经投入即可无限期使用, 不需要定期维护、监管、进行周期性试验;②产权归属者认识到电力设备不能无期限运行, 但为了减少开支, 免除此项资金, 其抱有侥幸心理, 认为不整改也可以继续运行, 无法认识到存在的重大安全隐患, 导致事故的发生;③产权归属者观念陈旧, 在签署了《高压供用电合同》以后, 仍然不知道自己的职责所在, 认为入网运行的电力设施, 其管理维护就应当由供电企业负责, 从而忽略了对电力设备的监管。

上一篇:感恩励志名言诗词下一篇:闪耀晚安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