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知识产权纠纷(共6篇)
国际知识产权纠纷 篇1
一直以来,重视并善于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知识产权是国外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优势。2005年至2008年间我国企业在德国、法国等国国际展会上,参展商品多次因涉嫌专利侵权被查抄、没收或扣押, 国内外知识产权纠纷数量也不断增多。知识产权维权业已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正泰集团诉施耐德一案告诉我们:面对知识产权纠纷,进攻是最好的防御。
浙江正泰集团是我国低压电器行业的领军企业,位列国内民企前10强。法国施耐德是低压电器行业的跨国巨头,位列欧洲50强企业前列,迄今在中国的总投资超过100亿元。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施耐德一直视正泰集团为它在中国的头号竞争对手,设法控股并购正泰集团。施耐德多次向正泰发出并购方案,先后提出以80%、51%、50%的比例控股正泰,均遭拒绝。每次双方谈判一告吹,施耐德就会起诉正泰专利侵权。在过去的十余年间,施耐德先后在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对正泰提起24项专利侵权诉讼,双方站在法庭上唇枪舌剑就达15次。
2006年7月正泰集团首次同样以“专利侵权”理由,让施耐德电气低压(天津)有限公司站到了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被告席,要求天津施耐德立即停止侵权,赔偿损失50万元。2007年2月,正泰集团变更诉讼请求,将索赔数额增加至3.35亿元。2007年9月,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判处施耐德公司向原告温州正泰集团支付3.3亿余元的赔偿,并勒令其停产侵权产品。一审败诉后,施耐德以本案专利侵权的认定、赔偿金额的判定存在争议等为由,向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在上诉至浙江省高院之前,天津施耐德已对正泰进行了“反击”。正泰集团向温州市中院起诉后,天津施耐德马上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呈递报告,就该产品的实用新型专利权提出“正泰专利无效”的宣告请求。在国内发起诉讼攻势的同时,施耐德又以正泰侵犯专利为由,在欧洲接连将其起诉到法院。这一系列反击最终均未被认可。
2009年4月15日,浙江正泰集团诉天津施耐德专利侵权案在浙江省高院二审开庭不到10分钟,审判长即宣布双方庭外和解,长达三年的诉讼终止。施耐德在尊重正泰专利权的基础上,补偿后者1.575亿元,并签署了全球和解协议。这场交锋的获胜者正泰,不仅提升了国际知名度,而且巩固并提高了在低压电器领域的地位。
——编者
国际知识产权纠纷 篇2
投标人名称(并加盖公章):
法定代表人(加盖法人章或法人签字):
签署日期: 年 月 日
附:
知识产权保护承诺书为了有效保护知识产权、共同维护展会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展会公平、公正、有序的秩序,我公司作为******展会的参展单位,特做如下承诺:
1、认真学习有关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法规和政策性文件,遵守相关规定和展会投诉机构的展会知识产权纠纷处理规则。
2、不在展会期间展出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展品以及发放有关的宣传资料。
3、在展会期间,我公司若展出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展品,根据展会主办方制定的有关知识产权纠纷的处理规则或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司法机关的要求,我们将自愿接受有关处理并撤出涉嫌侵权展品以及有关的宣传资料,更换相应的宣传展板等。
4、积极配合主办方设立的投诉机构或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司法机关在展会期间进行取证、勘验、询问等工作,并配合主办方开展的其他与知识产权的工作。
5、提出的知识产权侵权投诉诉重事实和证据,不乱诉、滥诉。
6、赔偿一切因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恶意不投诉而对展会主办方造成损失。
参展单位名称(盖章): 参展单位负责人签字: 日 期:
太空国际大家庭的纠纷 篇3
国际空间站是由欧洲航天局的11个成员国、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巴西等16个国家联合筹建的,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庞大、设施最先进的人造天宫。自从2000年11月2日第一批长期居民进驻国际空间站以来,至今已有19批长期考察组到达国际空间站了,每批航天员在空间站上生活、工作约半年左右。此外,还有i临时到国际空间站造访的各国航天员,以及一些付了高昂门票的“太空游客”。在此期间,国际空间站的长期和短期访问者中有美国人、俄罗斯人、日本人、华裔中国人、荷兰人、西班牙人、南非人等。在这样一个国际大家庭中,他们生活得怎样?是否能够和睦相处?这是人们十分关心的事。
在人们的印象中,他们在飞行中像一个大家庭一样,互相帮助,和睦相处,共同克服困难,没有发生过什么矛盾。他们所属国家的航天机构,也是同心协力保证载人航天任务的顺利进行。但是,最近俄罗斯记者采访了俄罗斯航天员根纳季·帕达尔卡,他是即将奔赴国际空间站第19批长期考察组的指令长。帕达尔卡抱怨,参与国际空间站计划的各国宇航部门就空间站食品、厕所和设施使用发生争执,影响航天员的工作和士气。帕达尔卡告诉记者:“空间站上的航天员以往都会分享食物,这有助于增强团队精神。航天员共享美味食物,改善了我们的情绪。我们现在被告知只能吃俄罗斯产品,他们还让我们只使用空间站上的俄罗斯卫生间。我曾询问美国人,我是否能使用他们的健身设施。他们在进行了商量后说,允许我使用美方的健身设施,但就在我要进入太空之前,他们又否决了我的请求。这样的局面对我们的工作产生了负面影响。”
这个消息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在各国成为热门新闻。因为人们觉得,国际空间站的航天员共享空间站里的食品和设施是理所当然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呢?实际上,这个问题并非现在才提出。早期的国际空间站航天员是不分国界的,可以自由享用空间站上的食物和设备,帕达尔卡也说,在他于1998年执行首次太空任务后的7年里,他和他的美国同事配合得相当好,但太空任务商业化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起源来自俄罗斯。因为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美国宇航局停飞了航天飞机,俄罗斯独自承担着向国际空间站运送航天员和物资的任务。俄罗斯为了解决自己航天经费的不足,自2005年以来,就要求其他国家的太空机构为其航天员所使用的资源付账,其他国家也纷纷仿效,采取了相对应的措施。所以,这次对待俄罗斯航天员的态度’,也可以说是“以牙还牙”了。
航天中的人际关系
国际空间站上除了设备使用会产生矛盾外,飞行中航天员之间及他们与地面工作人员之间也会出现矛盾。太空飞行时,由于航天员长期处在与世隔绝的太空中,密闭狭小的座舱、静寂无声的太空环境、规定好的交际方式、与地面有限的联系及失重所造成的不适感,使航天员产生了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他们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障碍问题,如忧虑、厌倦、抑郁、思念亲人、人际关系紧张等。这些心理反应如不克服,不仅会影响到航天员的健康,也会影响航天员之间的团结和工作。美国和前苏联飞行的经验表明敌意不仅限于航天员之间,航天员与地面控制人员之间也会发生争吵。航天员有时故意不接受地面人员的指挥,而想自由飞行;有的需要安静地呆一会儿,不喜欢地面人员不断地打扰他们;他们有时会掩盖自己的情绪和反应,当爆发时,则将怒气发泄到其他航天员和地面工作人员身上,以减轻他们的烦恼;有的甚至用罢工这种情绪来对抗。这些情绪变化常有周期性,时好时坏。航天实践证明这种心理障碍已经影响到航天中的工作,甚至航天任务的完成。针对航天员在执行任务期间出现的心理问题,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早在2001年就制定出一套应对方案。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规定,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如果有航天员企图进行破坏,其他成员可以使用暴力将其制服,包括用绳索捆住手脚或强制注射镇静剂。由此可见航天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严重性。
同时,国际空间站的航天员来自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民族,因为语言和社会文化的差异,更容易导致乘员间关系紧张或分歧。在“和平”号空间站飞行中,就发现美俄航天员和地面工作人员对一项任务的理解差异很大,生活上也感到很不习惯。例如,在“和平”号上有的美国人与俄罗斯航天员在一起感到自己很孤立,由于很多操作使用的是俄语,美国航天员不熟悉,他们的创造性也不能发挥出来,像一个局外人。有的航天员抱怨说自己“像一头替罪羔羊”。还有,像上述报道的由于各国官方机构从本国的利益出发,制定了一些不利于国际大家庭团结的规定,更增加了不同国家航天员之间的矛盾。
事在人为
为了解决国际空间站上的矛盾,除了参加国际空间站的官方机构要多从大局考虑,少定些不利于国际大家庭的规定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加国际空间站飞行乘员的努力。总的来说,在各国航天员的努力下,国际空间站上的航天员还是像一个和睦大家庭一样,为人类的太空探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实,解决长期飞行中航天员之间人际关系的矛盾最重要的是航天员本人的心理素质。在太空,航天员们生活在一种特殊、孤独的环境里,在国际空间站又是以小组的形式工作和生活,航天员的心理相容性对提高航天中群体共同活动的效率有巨大的作用。参加国际空间站飞行的航天员在心理素质方面要求是很高的。他们不仅要通过严格的心理选拔,还要经过多种心理素质训练。通过训练,不仅要培养航天员的心理相容性,而且要他们学会如何解决乘员组内部的矛盾、冲突和人际关系。国际空间站航天员心理相容性的训练包括以下几方面:
行为训练这项训练主要培养航天员正确处理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及训练航天员谈话的技巧。通过训练可使航天员在进入轨道飞行后有良好的教养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
社会支持技巧训练当航天员在长期航天中发生心理障碍时,减轻心理障碍最有效的方法是得到别的航天员的关心和帮助,在空间站上造成一种和睦、轻松、健康和愉快的环境气氛。有效的办法是通过实际的培训,在实践中获得处理人际之间关系的技巧。
航天员协调技巧的训练如果将一批世界上最好的足球或篮球运动员编成一支足球队或篮球队,不经训练,他们在一起未必能取得比赛的成功,因为他们之间互不了解,不能很好地协同作战。在民用航空中,飞行员之间的不协调往往造成灾难,据统计民航中的60%~80%的“飞行差错”与飞行员间的不协调有关。因此,要通过训练来提高航天员的协作技巧,教会他们如何处理这类问题和解决相互之间的矛盾。
由于采用了这些方法,国际空间站的航天员都能很好地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所以,到目前为止,尽管国际空间站上是前所未有的人员“大杂烩”,还没有出现严重的影响国际大家庭团结的事,也没有影响到航天任务的完成。很快,常住国际空间站航天员的人数将从2~3人增加至6人,这对空间站中有限的资源将造成更大的压力,今后国际空间站上的这些令人感到烦恼的问题可能不会得到缓解,太空国际大家庭的矛盾也会越来越多,希望通过各国官方机构的协商和航天员的努力,将这些矛盾减到最小。
两岸早期知识产权纠纷和解决之道 篇4
大陆重视知识产权问题
1982年8月, 大陆开始施行《商标法》;1993年适应国际化要求做了重要修改, 不仅保护商品商标, 而且保护服务商标, 并按国际公约要求对驰名商标给予特别保护。《专利法》自1985年4月开始实施, 1992年修改后的《专利法》把保护范围扩大到食品、饲料、调味品、药品和用化学方法获得的物质, 发明专利的保护期限由15年延长到20年。1991年6月, 大陆开始施行《著作权法》, 国务院又发布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将计算机软件纳入版权法保护体系。1997年3月, 国务院还发布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 以保障农、林业上的作物新品种的开发。1994年大陆人大审议通过的《反不正当竞争法》, 明确对商业秘密给予了有效保护。大陆现行知识产权保护的主题已经覆盖当代知识产权的绝大部分领域, 并且先后加入了主要国际公约, 积极承担了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义务。至此, 以专利、商标、版权为三大支柱的知识产权法律框架在大陆已基本形成, 并与国际规范接轨, 成为促进科学繁荣、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有力杠杆, 成为发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环境与条件。
1998年7月, 应台湾工研院院长史钦泰的邀请, 科技部部长朱丽兰以教授身份率陈竺院士等8位大陆科学家赴台访问。
此外, 大陆知识产权执法机制也得到了不断加强, 由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和协调指导机构构成的执法体系有效运作, 法律实施状况大为改善。已有14个省市建立了知识产权法庭, 为国内外权利人提供了法律保障。专利局、商标局、版权局均设立了行政执法机关。1998年, 大陆又成立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大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建立新型科技、经济、文化体制的组成部分。大陆30多个省市建立了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制度, 指导本地区知识产权工作, 并建立由各行政执法机关代表参加的联合执法队, 集中执法力量和执法手段, 查处大案要案, 解决地区突出问题。
两岸经贸交流伴随知识产权纠纷
自上世纪80年代末台当局开放台胞赴大陆探亲以来, 有越来越多的台商到大陆投资, 台当局也随后采取有限放宽大陆资本入台的限制等政策, 台商及岛内民众或企业申请大陆专利案件增长十分迅速, 由此衍生出一系列与两岸知识产权有关的问题。
根据大陆的规定, 自1985年起, 台湾居民便可在大陆申请商标和专利。但直到1994年, 台湾地区才开放大陆向台湾申请商标与专利, 而且规定的范围相当狭窄, 内容简略。这种知识产权法律方面客观存在的较大差异, 也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区际知识产权法律冲突, 成为更深层次的两岸经济交流的一大障碍, 也是造成前些年两岸知识产权纠纷逐渐增多的原因。
据统计, 1985至1995年台商在大陆的专利申请数量共为21, 323件, 其中核准14, 621件;同期大陆到台湾申请的专利数量为36件, 其中核准20件。随着海峡两岸的经贸交流迅猛发展, 到1999年底, 台商在大陆的专利申请数量共为50, 935件, 其中核准36, 807件;同期大陆到台湾申请的专利数量为122件, 台湾只核准47件。
在商标申请方面, 到1999年底, 台商向大陆申请注册商标合计为32, 187件, 大陆批准23, 924件, 批准率为74.3%;同期大陆厂商在台湾申请的商标有511件, 已经公告注册的有300余件, 已获注册的著名商标包括:五粮液、酒鬼、汾酒、海尔家电、同仁堂制药与谭鱼头餐厅等。
因为知识产权关系到工商业者的切身利益, 健全的知识产权制度对于两岸投资、贸易、科技的正常交往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台湾的技术随着台商投资而流向大陆, 是不争的事实。例如通过台商对大陆农业投资, 将台湾的生姜、空心菜、西瓜、草虾等优良种苗带入大陆, 并且将水产养殖、畜牧、林业、农副产品加工保鲜等农业配套技术也传入大陆;同时, 台湾农业科技、设备和管理方式也不断涌入大陆。
朱丽兰在“两岸科技成果交流会”上介绍大陆方面最新科技成果, 并与台湾代表就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科技与产业结合等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交换意见
在工业技术方面也是如此。例如北京四通数据公司是大陆最大的办公设备制造企业, 在设计制造收银机过程中遇到一个数字辨别器方面的制造技术关键难题, 他们向世界十几家先进厂商发出购买技术的合作启事, 都未获理睬, 结果却是一家台湾事务机器公司出售了相关技术, 而解决了四通201收款机的制造问题。
台湾引进大陆专利技术
不过, 这种技术转移并不全是单向流动的, 大陆也有很多优良农作物种质品种和物美价廉的技术向台湾企业转让。例如台湾曾从大陆引进了荔枝、甘蔗、梨等瓜果品种, 这对台湾品种的改良起了较好作用。台湾中国生产力中心曾协助岛内厂商向大陆购得红外线技术夜视镜, 仅花费10万美元。如果向美国购买, 出价10倍还不一定能买到这项原属军事机密的先进技术。大陆有许多高新科技已臻世界一流, 台湾厂商访问大陆, 发现全球仅有两家公司能够生产的高真空帮浦, 其中一家就在大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为韩国浦项理工学院制作的一台60兆电子伏直线加速器装置, 运转顺畅, 而新竹清华大学向瑞典订购同类加速器不仅价格高得多, 而且性能也不高。
台湾经济主管部门于1993年5月核定发布了《大陆地区生产技术引进许可办法》, 认为两岸技术水准虽有不同, 某些成品及制品的中间技术为台湾产业升级所迫切需要, 岛内厂商可适时合法引进。“投审会”依此批准了水处旦用中空纤维膜技术、水固型聚氨酯绷带、圆钢及螺纹钢厂规划等4项自大陆引进的产业技术。
1998年7月, 科技部部长朱丽兰以专家身份率8位科学家赴台访问, 带去了多达246个科技项目, 涵盖了通讯、电子、航天、机械、石化等类, 为后来的两岸科技及其产业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同年, 大陆有关科技部门由国家科委秘书长林泉和外经贸部副司长丘德亚带队, 组团赴台参加“亚太经济合作技术交流展示会”, 展示的项目包括生物科技、电子电机、环保、化工等, 备受台湾各界瞩目。会后与台湾企业签订了70多项技术专利转让协议, 包括工业用微波加工机、防止辐射涂料等。
两岸经济合作进入新阶段
2001年, 大陆作为主权国家加入世贸组织 (WTO) ;第二年, 台湾以特别关税区的名义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 从而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伙伴, 这对两岸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用。首先, 关税的持续下调以及非关税措施的减少, 有利于促进两岸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和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 从而使两岸经济联系进入良性互动的发展轨道。大陆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以及投资环境逐步改善, 对台商的吸引力断增强, 有助于提高两岸资源配置的效率, 促进两岸产业进行合理分工。加入WTO后, 台湾电子、机械、钢铁、塑胶等数十项产品更具有开拓大陆的潜力。
由上海科学技术开发交流中心等单位共同主办的“长三角―台湾技术经纪与转移研讨会”于2007年8月在上海召开。
其次, 两岸加入WTO后, 在世贸组织体制内, 双方一方面是平等成员, 同时又具有主权国家与单独关税区之间的关系, 这种双重关系使得两岸之间的知识产权法律冲突具有特殊的复杂性。中国大陆和台湾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 必须遵守《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简称TRIPS) 。TRIPS规定了成员保护各类知识产权的最低要求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的原则。根据TRIPS的规定原则, 如果向其中某一成员提供了知识产权方面的优惠政策, 则应给予其他成员同样的权利;而且, TRIPS规定了知识产权争议解决机制, 在两岸出现知识产权纠纷时, 可适用其中规定的机制解决。这使得两岸之间的区际知识产权法律冲突更加复杂化, 两岸之间的知识产权冲突协调必然要考虑更多国际因素。两岸之间如果向对方提供更多的鼓励和优惠政策, 则与世贸组织的体制之间存在冲突。因此, 需要采取灵活的方式, 建立两岸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安排, 在其框架下协调知识产权的保护, 不但可以规避这种冲突, 而且可以进一步促进两岸的经济合作。
2001年11月, 台当局解除了赴大陆投资5000万美元以上项目的禁令, 并开放笔记本电脑、手机等1223项产品赴大陆投资;2002年3月, 进一步有条件放宽了对8英寸晶圆厂的投资限制。台当局还对原有大陆经贸政策法规也做了一定程度的调整, 于2001年4月和2003年10月两度修订《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 放宽了两岸投资、贸易、金融交流等领域的限制。这些政策调整使得两岸经贸关系进一步向多元化方面发展, 贸易迅速扩展、投资不断增加, 科技、农业、金融交流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台商赴大陆投资及两岸贸易迅速发展, 两岸经贸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此后, 台商在大陆的投资活动形成新的高潮, 不仅数量大幅度增加, 而且规模不断扩大。台商投资扩及到信息科技领域, 半导体、笔记本电脑、手机、电信设备等行业纷纷移师大陆, “大陆接单, 大陆出货”的出口导向产业成为主流。台商大多采取独资设厂方式, 建厂地点日趋集中。长江三角洲迅速崛起, 成为台商投资高科技产业的重点地带, 仅苏州地区投资电子信息产业的台资企业就达500多家, 群聚效应彰显。另一趋势是台商将研发基地移至大陆。神达、仁宝、大众、华邦等科技企业陆续在大陆筹设研发中心、IC设计中心及软件开发基地。
上海科技开发交流中心等单位与台湾中华智能财产交易服务协会合作开展沪-台技术经纪人联合培训, 推动两岸技术经纪与技术转让。
据统计, 2000~2007年, 台商在大陆投资项目合计31600多项, 协议金额约600多亿美元, 实际到资220亿美元。截至2007年底, 大陆台资企业累计7.8万家, 台商数量超过100万人, 协议投资金1000多亿美元, 实际投资490亿美元, 台湾成为大陆第五大外资来源地。大陆则高居台湾对外投资的首位, 吸纳台资金额的投资总额比重超过2/3。
这一时期, 台商在大陆的投资形成新的高潮, 不仅数量增加, 而且集聚规模不断扩大, 以电子资讯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大量涌入, 并从以往单打独斗转为集体合作, 投资策略也转变为“生根”战略, 签约期限一般都在40年以上。从投资区域来看, 台商经过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密集投资后, 在大陆“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发展战略的推动下, 台资转移的趋势明显, 从初期的沿海地区向内陆延伸, 加快“西进”和“东扩”, 新一轮的产业多元化和升级转型正在展开。从投资行业来看, 服务业成为台商在大陆新热门, 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及工商服务等领域最为突出, 包括物流、金融、保险、证券、医疗、专业服务等;继以轻纺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石化重化工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以电子业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之后, 目前以服务业为代表的台商投资热潮正初步形成。从投资主体来看, 台商投资由中小企业主导过渡到大企业主导;台资中小企业拉动对生产原材料及半成品的需求, 促进台湾中上游工业生产企业前来大陆投资设厂, 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除在制造业领域的层次提高外, 台商投资范围与领域也不断扩大, 涉及房地产及土地成片开发、商业、金融、保险、证券、风险投资、旅游、专业服务、信息广告、医疗、教育、媒体等诸多领域, 可以说几乎没有不涉及的领域。台资企业在大陆培训了大量的产业员工, 不仅提升生产技术, 也提升了企业现代化观念、经营管理能力, 对大陆经济快增成长大有利处。
台商投资大陆, 不仅带给台商巨大的收益, 而且带动台湾经济的产业升级和竞争力的提高。台湾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大陆, 成为这部分产业继续生存和获利的支柱。同时, 此种转移释放出许多劳动力, 其中很大一部分转移到了第三产业的服务业领域或知识含量较高的产业, 这对优化台湾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台湾投资大陆的高科技产业也同样表现出骄人的成绩。对于台湾电子信息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的增长, 作为生产基地的大陆功不可没。由于规模经济效益以及制造成本的下降, 投资大陆的台湾电子信息制造业在国际上确立了代工的首席地位, 使该产业的竞争力明显得到延伸。
另一方面, 投资大陆为台湾造就了不少国际知名品牌。由于台湾本岛市场狭小, 企业创建自有品牌不易, 因此台湾制造业一向以国际代工为特色, 拥有不少国际代工的企业, 却少有知名品牌。这种情况因台商进入大陆投资而改变。像这种以大陆为产业新起点创造新成就的例子有很多, 例如经营“康师傅”方便面的顶新集团, 1988年前在岛内只是一个经营油脂的小企业, 现今已在大陆拥有100多个工厂, 年营业额达数百亿人民币。其他如服饰业的丽婴房、蜜雪儿, 食品业的旺旺、统一、仙踪林、徐福记;厨房卫生洁具业的和成、樱花;高科技产业的宏碁、华硕、威盛、富士康等, 这些都是台商在大陆形成的知名品牌。
两岸亟需建立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
然而, 由于台湾民进党当局阻挠两岸交往, 两岸之间一直没有建立常设的知识产权纠纷协调平台和机制。尽管两岸之间知识产权学术方面的交流比较活跃, 例如由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和台湾政治大学等单位每年都联合举办“海峡两岸知识产权学术交流研讨会”, 但在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方面, 两岸之间一直没有官方的沟通渠道和方式, 缺乏常设性的、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协商平台。这种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缺乏, 使得两岸之间知识产权纠纷方面的摩擦不断, 损害了两岸投资者的权益。
随着两岸间经贸往来频繁, 再加上文字语言相通, 频频出现一些著名商标或著名产地名称被仿冒与恶意抢注, 以及著作被盗版的现象。例如大陆著名商标“五粮液”、“两面针”、“娃哈哈”、“椰树”、“联想”、“惠泉”、“七匹狼”等商标在台湾遭抢注, 而台湾的“永和豆浆”、“真锅咖啡”、“捷安特”、“诚品”、“钱柜”、“慈济 (医院) ”等著名商标在大陆被仿冒, “长寿”、“金门王”、“永和”、“阿里山”、“日月潭”、“梨山”、“池上”、“西螺”、“燕巢”、“古坑”等著名商标被大陆一些人抢先注册的事件。虽然经两岸有关部门的协商, 部分被抢先注册的商标已被撤销, 但对这些产品及所有人的声誉与利益已造成不良影响。商标抢注事件的发生, 给两岸企业的互相成长带来了障碍, 也无益于两岸正常经济秩序的建立。
近年来华语创作市场兴起, 华语歌曲、电影、电视节目等在两岸均受到欢迎。由于两岸历史文化的共通性, 使台湾人民所创作的著作及创设的品牌, 更容易在大陆引起共鸣及传播。据台湾业者非正式的估计, 台湾原创歌曲在大陆正版市场的销售额约为台湾的10倍以上, 显见大陆作为全球最大华人市场的重要性。但也出现许多借助互联网非法下载、传播影音侵权事件, 对两岸影音娱乐产业及文创产业造成很大的冲击, 导致权益人的损失。例如周杰伦、蔡依林、杨丞琳、S.H.E、五月天等台湾著名歌手的歌曲, 《康熙来了》、《就想赖着你》等电视节目以及《艋舺》等台湾电影, 除常被大陆一些不法分子非法复制外, 也常经由网络被非法下载。以《艋舺》为例, 片商评估, 因受的盗版而影响电影票房达20%, 损失约1亿元新台币。
当时台湾影音文创产品进入大陆市场, 必须先通过香港来进行著作权认证, 再向大陆有关单位申请审查通过后, 才能在大陆地区发行。在这样的过程当中, 除了延后在大陆发行的时间外, 也很容易被别人盗版。因此, 有必要通过协商, 积极争取由台湾本地相关产业协会直接办理著作权认证, 缩短台湾的影音文创产品进入大陆的时间, 并降低被盗版的风险。
进口台湾水果由于品质优异, 在大陆广受消费者喜爱, 但市场上一些真假台湾原产水果的混销事件时有所闻, 最终造成部分大陆消费者对台湾水果产生负面印象, 影响到台湾农产品的后续销售, 不仅损害了台湾果农的权益, 也使大陆的消费者花了钱却得不到相应的品质保障。
根据台湾“智慧财产局”于20 08年委托台湾工业总会开展的“台湾厂商在大陆智财权保护问题”的调查统计, 大陆台商认为最需要两岸协助解决的知识产权问题分别为:建构沟通平台 (57.7%) ;优先权问题 (57.30%) ;打击仿冒盗版 (52.3%) ;建立审查高速公路机制 (46.30%) ;建立各类专家资料库 (39.9%) ;商标抢注问题 (39.5%) ;强化台商管理能力 (36.7%) 。可见, 多数台商皆期望台当局协助他们解决在大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国际知识产权纠纷 篇5
美国当地时间2007年7月10日,美国新墨西哥州联邦分区法院布朗宁法官下达判决书,判定通领科技制造销往美国的GFCI产品,不侵犯莱伏顿公司第6246558号美国专利(以下简称“558”专利),由此认定通领科技等被告依法胜诉。目前原告莱伏顿公司正积极与通领科技寻求和解。至此,本案的被告,中国通领科技集团(下称“通领科技”)在历经三年漫长等待、付出高额诉讼费用、承受巨大压力之后,终于获得美国法院下达的中美知识产权官司中国企业第一份胜诉的判决书,打破了在涉外知识产权纠纷中中国企业还没有完胜的局面。
通领科技与美国电器业巨头莱伏顿公司的纠纷始于三年前。2004年4月,莱伏顿公司以侵犯其“558”专利权为由,分别在美国新墨西哥州、佛罗里达州、加州等地方法院起诉四家通领科技的重要客户。而斯时,通领科技不过是中国浙江的一家民营企业。但是,为了树立中国企业的诚信形象,同时维护美国客户的合法权益,通领科技决定承受这次涉外知识产权诉讼的严酷考验,应战美国公司,坚持在美国本土依法维权。通领科技通过申请把全部案件移送统一审理,此后又在新墨西哥州美国联邦分区法院获得了对案件结果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马克曼命令,明确显示了通领科技的产品不侵权,这标志着诉讼取得阶段性成果。随后,通领科技即向法院提起不审即判的动议,最终获得了此案件的胜利。
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涉外知识产权纠纷逐年增长。仅美国对我国企业发起的“337调查”数量,在2006年就已达到13起,占美国全球总调查量的近40%。根据商务部统计,到2005年,中国出口企业遭遇技术壁垒最严重的100种商品,其损失至少有2000亿美元。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邓军指出,在国际市场上,三类产品最有可能成为外国企业打击的对象:一是企业的产品追随国际主流技术;二是产品占据了较高的市场份额;三是企业生产的产品缺乏核心专利。“一旦企业拥有了这些产品,对外国企业构成威胁,外国企业就会利用知识产权这一武器打压中国竞争对手,抢夺市场利润。”因此,所谓“知识产权之争”实为“利益之争”。
国际知识产权纠纷 篇6
一、电子商务知识产权纠纷的现状
互联网的出现, 给传统的商业模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电子商务便是互联网发展下的新的商业模式。但对于电子商务的监管存在较大难度, 因此, 现在的电子商务知识产权纠纷问题仍层出不穷, 给权利人以及消费者带来了诸多困扰。
(一) 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侵权的种类
就近些年来法院受理的相关案件而言, 涉及电子商务的案件纠纷种类较多, 其中涉及侵犯著作权和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案件数量最多。根据2011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来看, 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案件占到42%, 侵犯著作权的案件也占到了42%, 其他案件所占比重则相对较少, 如侵犯专利权纠纷的案件占6%, 其他的案件类型则只占到了10%。 (1) 由此可以看出, 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侵权的案件涉及到了侵犯著作权的案件, 侵犯商标权的案件, 侵犯专利权的案件, 其中, 侵犯专利权的案件中还可细分为侵犯发明专利, 侵犯实用新型专利以及外观设计专利等。由于知识产权涉及的客体较为广泛, 因此, 电子商务中知识产权侵权的种类也较多, 其中数量最多的还属侵犯著作权和注册商标权的案件。
具体而言, 电子商务中关于知识产权的主要侵权行为包括商标的域名抢注, 一些从事电子商务的商家将他人已经注册的商标或者企业名称抢先注册成自己的域名;侵犯著作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行为, 网上的盗版书由于价格低廉因此十分畅销;电子布告板系统中的商标侵权行为, 一些经营者未经商标权利人的许可, 便使用其商标来吸引用户 (2) 等。
(二) 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侵权的特点
知识产权与其他权利相比有无形性、地域性和时间性等特点, 电子商务的兴起给传统的知识产权框架也带来了一些冲击, 例如互联网的开放性、虚拟性、匿名性等特点, 为知识产权侵权者提供了便利。以互联网作为媒介的电子商务将贸易范围拓宽, 人们不仅仅可以在网上买到国内的产品, 也可以通过电子商务提供方买到海外的产品, 因此, 十分可能涉及到外国产品的知识产权侵权问题。由于知识产权存在地域性, 电子商务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国界, 因此, 电子商务中知识产权侵权问题涉及到的范围会更广泛, 不仅仅是国内产品会存在侵犯国内知识产权的问题, 往往还会存在国内产品侵犯国外知识产权或者国外产品侵犯国内知识产权等问题。电子商务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常会给侵权者提供便利, 使追究侵权者责任的过程变得复杂与困难。另一方面, 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 几乎人人都可以看到或者买到产品, 此时一些权利人则会基于自己的判断对与自己产品相似的商品进行投诉, 但这些投诉常会因为有着强烈的主观因素, 而变成滥用投诉权利, 因此, 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侵权的投诉量很大, 加重了网络服务提供平台的工作量。
二、电子商务知识产权纠纷产生的原因
电子商务知识产权纠纷产生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最主要的还是电子商务的特点和知识产权本身的特点所引起的。
首先, 电子商务监管难度大。信息网络的虚拟化和匿名化使得对网络交易的监管比传统交易方式更难进行, 加之知识产权客体的无形性, 使得监管难度更大。其次, 电商的权利有一定的限制, 他们不能通过互联网自行采取一些如恢复链接的救济措施, 而需要依赖淘宝等交易平台。再次, 一些买家的维权意识薄弱, 没能及时的向交易平台管理者反应情况, 导致侵权行为进一步扩大;还有一些知识产权权利人因为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 而采取了错误的处理方式, 没能及时制止侵权行为。最后, 我国尚缺乏对电子商务中知识产权侵权纠纷中有关恶意投诉的规制, 对于恶意投诉的认定及处罚尚无明确的规定。不论是电商, 电子交易平台提供者还是知识产权权利人对于电子商务中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的发生都起到了影响。
三、电子商务知识产权纠纷的应对策略
(一) 完善投诉程序
现在的一些电商服务平台会接受投诉, 并对卖家链接采取相应的措施, 例如删除链接等。但就目前情况而言, 绝大多数电商服务平台管理者会在接到投诉后对相应的资料进行形式审查, 若提供的资料符合一定条件则会删除卖家链接, 但由于这只是形式上的审查, 对于卖家提供的商品是否真的侵权则不能直接认定, 因此, 虽然卖家在提供相应的反驳证据后能恢复链接, 但期间的损失却没人承担。由此可见, 完善投诉程序是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不仅对保护商家有重要意义, 对于真正权利人的维权也不失为一种快速便捷的手段。
由于电子交易平台的提供商对于知识产权权利归属不一定有能力做出正确的认定, 因此, 通过建立一个完善的投诉程序可以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电子交易平台提供商应逐步完善对知识产权的监管机制以及在纠纷发生后的维权机制的建设。或者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将对电商的投诉作为被保险的对象, 由卖家对自己提供的产品投保, 若在他人恶意投诉时, 由保险公司对卖家承担赔偿, 以适当弥补损失, 然后再由保险公司向恶意投诉者追偿。
(二) 完善技术保护措施
对于电子商务中知识产权的保护, 技术措施是最为有效的。以数据库为例, 制作者可以采取反复制设备、水印加密等技术措施, 防止作品在未授权的情况下被传播, 这是在源头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在侵权行为已经发生后, 可以通过追踪软件, 查出侵权设备的地址, 在追究责任时不至于毫无线索。或许某天电子交易平台提供商能创造出能自动识别侵权产品的软件, 能及时的将侵犯知识产权的电子交易过程扼杀在摇篮里。当然, 由于知识产权内容的特殊性, 这样的技术在目前还较难实现。
(三) 构建网络交易管理平台
目前, 对于网络交易的管理有很大一部分工作是网络交易平台的提供者在进行着, 例如“天猫”作为一个为电子交易提供平台的地方, 常常会受理对商标侵权和专利侵权的投诉, 但由于平台在技术和权力上的限制, 对投诉的处理不能起到惩罚的作用, 因此,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网络交易的管理平台, 旨在通过公权力来对电子商务进行监督。该管理平台扮演着公安和法院的角色。网络交易管理平台通过监管每一类网络交易和及时审查是否存在侵权情况, 不仅对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卖家采取一些惩罚措施, 而且也对恶意投诉的卖家给以一定的惩罚。网络交易管理平台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将有权力与能力处理电子商务中的知识产权侵权问题, 是纠纷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四) 加强相关法律的学习, 完善现有法律
现行有效的关于电子商务的法律并不多,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新的问题会陆续出现, 仅靠自律和行业自行管理往往不够, 因此, 我们需要制定新的法律以及更新现有法律, 逐步规范电子交易, 解决电子商务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有了法律依据后, 作为电子商务的买卖双方和电子交易平台提供方应及时学习法律规定, 能在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时采取合法有效的措施, 及时维护自己的利益将损失降到最小。毕竟自己的权利最积极的行使者是自己。只有在充分学习了相关法律的规定后, 人们才能高效地行使权力。
电子商务作为互联网发展下的新型交易模式, 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但由于其开放性, 虚拟性, 匿名性等特点, 使得侵权行为时有发生。知识产权纠纷作为电子商务侵权中的主要内容之一, 对于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若知识产权纠纷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 那么我国的电子商务将会遇到发展的瓶颈, 难以进入经济发达的国家。因此, 我们需要采取措施, 通过不同的途径妥善解决电子商务中知识产权纠纷, 以促进该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石必胜.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知识产权审查义务的标准[J].问题探讨, 2013 (2) .
[2]冀瑜, 邢雁发, 洪积庆, 李建民.电子商务市场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缺失及其对策[J].工作实践, 2014 (6) .
[3]陈文煊.电子商务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综述[J].业届实务_电子商务, 2012 (4) .
[4]杨静.电子商务中知识产权规则之治的若干建议[J].业届实务_电子商务, 2013 (Z1) .
[5]李正华.电子商务中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J].政法学刊, 2002 (3) .
【国际知识产权纠纷】推荐阅读:
国际礼仪知识05-30
国际知识产权贸易11-01
国际知识产权法10-30
国际知识产权法教案09-30
国际快递邮件分类知识08-26
国际黄金现货基本知识05-21
国际贸易实务知识总结10-03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概述06-19
国际象棋入门基本知识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