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技术

2024-10-20

国际技术(共12篇)

国际技术 篇1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 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一方面要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国际间的技术转移, 走引进、消化、吸收之路, 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 我国迫切需要充分利用全球制造业大转移和国际间技术转移的新趋势和新机遇, 积极承接国际技术转移, 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地区产业技术核心能力的快速提升。

一、我国国际技术转移的现状

技术转移问题最早于1964年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上提出并进行讨论, 最初是作为解决南北问题的一个重要战略。国家之间的技术输入与输出通称为国际技术转移。从一定意义上讲, 就是一些国家为了优化自身资源配置, 为国内技术寻找新的落脚点和发展空间, 把技术从本国向另一国转移;或者另一些国家为了获取技术信息, 掌握和提高某些技术的能力, 从其他国家进行技术转移的一种形式。国际技术转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是单项技术输出, 有的是合作研制, 有的是互通科技情报等。一些发达国家通过技术转移, 不仅可以和别国进行技术研究和创新方面的合作, 提高自身的技术, 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还可以通过技术转移, 解决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技术开发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为新老技术找到新的落脚点和发展空间, 并避免出现企业技术过剩的情况, 加速收回研究开发成本, 获取利润。而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过引进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技术性产业, 迅速将这些技术转化为本国的技术, 并加以应用。不仅可以省略在研发过程中投入的大量研发成本, 迅速缩短技术差距, 节约研究经费和时间。而且也可从根本上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并最终导致经济转型, 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国际技术转移不仅仅是技术引进, 更为深刻的内涵是在于通过对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从而达到掌握甚至创新的目的,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新与提高。

建国初期, 由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 技术引进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最大。当时, 因为国家刚刚解放, 百废待兴, 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采取技术封锁, 贸易壁垒, 试图阻止新中国的发展。这时主要是前苏联对我国技术支持, 从国防到民用, 甚至一些尖端技术都给予了很大帮助。我国在技术引进方面没有选择余地, 而且消化吸收的能力非常弱, 只能依赖前苏联, 受苏联制约。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国际技术转移的春天到来了。主要是以技术引进为主, 几乎没有技术输出。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从自身利益考虑, 把一些淘汰和落后的技术纷纷落户我国, 为了抢发展时间和速度, 加之能力有限, 我国引进技术的主体没有时间去甄别引进的技术是先进还是落后, 对国外技术一概来者不拒, 不加选择。客观上讲技术的引进对当时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但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一方面我们想要的技术要不来, 一些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技术乘机而入, 这些技术严重地污染了我国的环境, 破坏了我国的生态, 对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造成很大的影响。现在我国有部分企业转型难、创新难或多或少地留有当时的烙印。另一方面对我国的民族工业冲击很大, 我国变成了世界工厂。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 生产的产品占领中国市场, 他们掌握核心技术, 制约着我国技术开发、技术创新的能力。90年代末至今, 我国国际技术转移才真正踏入到正常轨道上来, 不仅有技术引进, 而且也有技术输出。技术转移途径也呈现活跃和多元化的趋势。一是有选择的引进。引进当前我国发展急需的先进技术, 根据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布局按需引进。二是通过合作开发、战略联盟等等技术转移方式, 重在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开始向一些发展中国家进行产品输出和技术输出。尤其是近几年来, 我国的技术进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每个中国人都为之振奋和鼓舞。如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和天宫一号无缝对接, 标志着我国在航天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也是继美、俄国家后的第三个掌握太空技术的国家。在生物技术、新材料等等其他领域, 我国也有些技术处于世界技术的前沿。我国从改革开放当初的“世界工厂”已开始逐步向“研发中心”转变, 从“中国制造”开始向“中国创造”迈进。我国技术进步引起了世界许多国家的瞩目, 他们从看重我国市场, 到看重我国的人才。尤其是一些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在通过资本投入的同时, 开始寻求技术合作, 走共同研发的路子。2006年, 西门子中国研究院在北京正式成立, 并成为西门子在德国以外最大和最重要的研究基地之一。2009年, 通用汽车公司国际运营部的总部搬到了上海;2010年惠普在北京成立新的研发中心, 将在中国的研发基地扩大到三个, 在2011年5月16日举行的日本震后重建—采购与技术合作、产业转移投资项目洽谈会上, 来自日本的采购专家, 日本TOPIA株式会社的总经理小西正夫向在场的中国浙商伸出了橄榄枝。技术转移的这些新变化, 极大推动了我国的技术进步, 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但从总体上看, 我国的技术转移仍然是技术引进远远多于技术输出。从区域分布来看, 东部沿海地区技术引进和输出比较多, 表现出强劲的转移、吸收和创新能力;而中西部地区的技术转移与创新竞争力比较薄弱。如今在我国创新体系中国际技术转移体系仍然是最薄弱的环节。突出表现在:一是我国至今还缺少统一的、规范的、规模性的国际技术转移体系, 尤其是缺少具备综合服务功能、从事技术资产经营、能有效促进国际间的技术转移、将资本市场与技术转移相结合的市场机构。中介机构发展迟滞, 高素质的技术经纪人奇缺。二是以供给型为主的技术转移体制与企业技术创新要求不相符,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技术转移体制与机制尚未建立。外资的“投资过度”和制造加工业的重复建设, 使市场换技术未有起色。三是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技术引进费用远远超过研发费用, 研发费用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 技术开发后劲不足。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产品, 遭遇全球产业价值链低端锁定, 难以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地位。因此我国的国际技术转移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任重而道远。

二、国际技术转移的特点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 当代国际技术转移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一是国际技术转移的速度加快, 领域不断拓宽。90年代以来, 国际技术贸易额平均每10年翻两番, 已接近世界贸易总额的1/2, 其增长速度之快为一般商品贸易所望尘莫及。技术转移的领域由以直接投资和贸易推动为主, 转为合作开发、资源共享。发达国家之间转移的技术, 有些项目已深入到高科技领域, 如:航空航天、生物工程、微电子、新材料、海洋开发等等

二是国际技术转移的主体以发达国家为主, 发展不平衡。全球80%以上的科技开发均在发达国家进行, 发达国家之间技术贸易额占世界技术贸易总额的80%以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贸易量则不足10%。而且发展中国家之间,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转移的技术, 水平相对较低, 合作领域也不宽, 大多数局限于一般性技术或常规技术。

三是跨国公司成为国际技术转移的主要载体, 垄断着世界技术市场。自80年代以来, 国际技术转移的70%是由跨国公司运作的, 21世纪初,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有组织地设立科研机构, 从事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实施全球化的战略。当前跨国公司已成为国际技术转移最活跃、最有影响的力量。

四是战略联盟正在成为技术转移的新方式。以专题研究、产品开发、技术合作为目的, 以协定、条约为纽带, 不同国家、企业 (公司) 和科研机构相互联合而形成的战略联盟已经出现, 正在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技术转移方式。这种战略联盟主要在工业化国家中的大集团公司之间形成, 结成联盟后形成更强的研究开发和竞争能力。而发展中国家中能够加入这种联盟的公司 (企业) 却比较少, 这种情况对发展中国家极为不利。

五是对外直接投资成为技术转移的重要渠道, 发达国家所占的比重持续上升, 发展中国家比重持续下降。实施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 多半都附带技术输出, 以投资为媒介实施技术转移。2011年, 全球直接投资流出额达到16642亿美元, 比上年的14286亿美元增长16.5%。其中, 发达经济体直接投资流出额12345亿美元, 同比增长25.4%, 在发达经济体中欧洲地区对外直接投资额就高达6644亿美元, 同比增长26.5% (欧盟对外直接投资额5759亿美元, 同比增长27.8%) ;发展中经济体直接投资流出额3565亿美元, 同比下降6.8%。

六是技术转移增加了新的国际贸易摩擦。随着世界范围的技术转移频率增多、内容增多、国际贸易摩擦也增多, 新问题也不断出现。例如:知识产权问题、技术保护问题、技术价格问题、技术风险问题、市场准入问题、政府管制问题、制裁与反制裁问题、贸易冲突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正常的技术转移, 而且技术转移越活跃, 国际贸易摩擦就越多。

七是国际技术转移中的保护主义更加强烈。一方面各国对高技术的国际转移实行保护措施, 严格控制先进技术外流。发达国家之间技术的多极竞争格局正在形成,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日益深化。另一方面全球人才流动加速, 人才竞争更加激烈。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人才短缺严重, 人才外流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此外政治和外交因素对技术转移的影响正在加强, 技术转移与技术外交正成为国际政治舞台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高科技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

三、应对措施

当前, 我国国际技术转移的总体思路是: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 积极参与国际技术大循环, 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国际间的技术转移;扩大技术引进规模, 优化结构, 开拓新的方式, 以引进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为重点, 促进我国主要战略产业成为出口主导产业, 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积极开拓技术出口市场, 加强技工贸结合, 以技术出口带动设备、劳务和产品出口, 使我国的技术出口实现大幅度的增长, 实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一出口”的良性循环, 促进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

1. 健全法律法规, 完善市场环境。

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各项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有些虽有法律法规支撑, 但没有发挥应有功能。当务之急需要在国家层面加快立法进程, 健全和完善技术市场法律体系, 制定财政、金融、税收、产业、技术、激励等多方面政策措施形成较为完备的鼓励技术开发和技术转移、保护知识产权的政策体系。同时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把国际技术转移纳入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

2. 建立完善中介服务体系, 增加技术市场的对接效率。

一是大力发展技术转移中介机构, 密切关注国际国内技术市场, 及时了解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的需求, 充分发挥技术中介市场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纽带和桥梁作用。二是应积极设立如大学科技园区等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机构, 努力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人员培训等方面服务, 切实提高企业承载技术转移的能力。三是要尽心培养一些既了解和掌握科学工程知识, 又懂经济、法律、商务知识和各项政策, 同时具备沟通协调能力、能吃苦耐劳的复合型人才, 促进中介结构的发展。

3. 鼓励技术创新, 实现多方共赢。

鼓励企业创新, 并通过税收、补贴等优惠措施作为激励, 调动企业与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着力推进技术吸收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建设共性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促进产学研合作。另外要加强科学技术与对外贸易结合, 推动外贸企业、生产企业与科研机构资产重组, 形成技工贸结合, 各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合作局面, 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 进一步实现多方共赢。

4. 加快技术开发国际化的步伐。

一方面要加大技术引进力度, 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 实施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战略。另一方面要增强技术出口意识, 大力发展技术和技术产品出口, 最大限度地增加深加工的技术产品和终端产品出口。同时应积极开辟国际技术合作渠道, 建立新的合作形式, 有选择的进入国际性组织。充分发挥跨国公司在国际技术转移的核心作用, 积极吸引大型跨国公司来华投资。

国际技术 篇2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职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让方(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职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章 合同内容

第一条 乙方同意向甲方提供制造____合同产品的书面及非书面专有技术。用该项技术所生产的合同产品的品种、规格、技术性能等详见本合同附件一。

第二条 乙方负责向甲方提供制造、使用和销售合同产品的专有技术和其他所有有关技术资料。技术资料的内容及有关事项详见本合同附件二。

第三条 乙方负责安排甲方技术人员在乙方工厂进行培训,乙方应采取有效措施使甲方人员掌握制造合同产品的技术,具体内容见本合同附件三。

第四条 乙方派称职的技术人员赴甲方合同工厂进行技术服务。具体要求详见本合同附件四。

第五条 乙方同意在甲方需要时,以最优惠的价格向甲方提供合同产品的备件,届时双方另签协议。

第六条 乙方有责任对本合同项目甲方需要的关键设备提供有关咨询。

第七条 乙方应向甲方提供合同产品的样机、铸件和备件,具体内容详见本合同的附件五。

第八条 甲方销售合同产品和使用乙方商标的规定,见本合同第八章。

第二章 定义

第九条 合同产品,指本合同附件一中所列的全部产品。

第十条 蓝图,指乙方制造合同产品目前所使用的总图、制造图样、材料规范及零件目录等的复制件。

第十一条 技术资料,是指为生产合同产品所必须具有的乙方目前正用于生产合同产品的全部专有技术和其他有关设计图纸、技术文件等。

第十二条 标准,指为制造合同产品向甲方提供的技术资料中,由乙方采用制定的标准。

第十三条 入门费,指由于乙方根据本合同第一章第二条、三条、四条、六条、七条规定的内容以技术资料转让的形式向甲方提供合同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技术,甲方向乙方支付的费用。

第十四条 提成费,指在本合同有效期内,由于乙方所给予甲方连续的技术咨询和援助,以及甲方在合同有效期内连续使用乙方的商标和专有技术,甲方向乙方支付的费用。

第十五条 合同有效期,指本合同开始生效的时间到本合同第64条规定的本合同终止时间的时日。

第三章 价格

第十六条 按本合同第一章规定的内容,甲方向乙方支付的合同费用规定如下:

第十七条 入门费为________美元(大写:________美元)这是指本合同产品有关的资料转让费和技术培训费,包括技术资料在交付前的一切费用,入门费为固定价格。

第十八条 合同产品考核验收合格后,甲方每销售一台合同产品的提成费为基价的________%。甲方向乙方购的零件不计入提成费。

第十九条 计算提成费的基价应是甲方生产合同产品当年12月31日有效的,乙方在________国________市公布和使用的每台目录价格的________%。

第二十条 乙方同意返销甲方生产的合同产品。返销产品的金额为甲方支付乙方全部提成费的________%。返销的产品应达到乙方提供的技术性能标准。每次返销的产品品种、规格、数量、交货期由双方通过友好协商确定。

第四章 支付和支付条件

第二十一条 本合同项下的一切费用,甲方和乙方均以美元支付。

甲方支付给乙方的款项应通过______国________银行和______国________银行办理。

如果乙方和甲方偿还金额,则此款项应通过________银行和________银行办理。

所有发生在甲方国的银行费用,由甲方负担。发生在甲方国以外的银行费用由乙方负担。

第二十二条 本合同第三章规定的合同费用,甲方按下列办法和时间向乙方支付:

1.甲方收到下列单据,并审查无误后____天内向乙方支付入门费________美元(大写:________美元)。

(a)由乙方出具的保证函。在乙方不能按照合同规定交付技术资料时,保证偿还金额________美元。

(b)即期汇票正、副本各一份。

(c)应支付金额为入门费总价的形式发票正本一份,副本三份。

(d)________国政府当局出具的许可证影印件一份。若乙方认为不需要出口许可证,则乙方应提出有关不需要出口许可证的证明信一份。

2.甲方收到乙方交付第一阶段产品的下列单据并审查无误后________天内向乙方支付________美元(大写:________美元)。

(a)即期汇票正、副本各一份。

(b)商业发票正本一份,副本三份。

(c)空运提单正本一份,副本三份。

(d)乙方出具的第二阶段产品的技术资料、样机、铸件和备件交付完毕的证明信正、副本各一份。

3.甲方收到乙方交付第二阶段产品的下列单据并审查无误后________天内向乙方支付________美元(大写:________美元)。

(a)即期汇票正、副本一份。

(b)商业发票正本一份,副本三份。

(c)空运提单正本一份,副本三份。

(d)乙方出具的第二阶段产品的技术资料、样机、附件五规定的________已交付完毕的证明信正副本各一份。

4.合同产品第一批样机验收合格后,甲方收到乙方下列单据并审查无误________天内,向乙方支付________美元(大写:________美元。)

(a)即期汇票正、副本一份。

(b)商业发票正本一份、副本三份。

(c)双方签署的“合同产品考核验收合格证书”影印本一份。

注:如果验收试验延迟并是甲方的责任,将不迟于合同生效之日支付。

第二十三条 本合同第三章规定的提成费,甲方将在抽样产品考核验收合格后按下述办法和条件向乙方支付:

1.甲方在每日历年度结束后________天内,向乙方提交一份甲方在上一日历年度的每种型号的产品实际销售量的报告。

2.乙方每年可派代表到合同工厂检查和核实甲方合同产品实际销售量的报告,甲方将给予协助。乙方来华费用由乙方负担。如果汇总和/或报告中所列的合同产品数量在检查时发现出入很大,则甲乙双方应讨论此差距并洽商采取正确的措施。

3.甲方收到乙方下列单据并审查无误后的________天内向乙方支付提成费:

(a)即期汇票正、副本各一份。

(b)商业发票正本一份,副本三份。

(c)该年提成费计算书一式四份。

4.在合同期满年度内,甲方在合同终止后________天内将提交一份最后销售合同产品数量的报告,以便乙方计算提成费。

第二十四条 按本合同规定,如乙方需向甲方支付罚款或赔偿时,甲方有权从上述任何一次支付中扣除。

第五章 技术资料交付

第二十五条 乙方应按本合同附件二的规定向甲方提供技术资料。

第二十六条 乙方应在________机场或车站交付技术资料,________机场或车站的印戳日期为技术资料的有效日期。甲方应在收到资料两周内,确认资料收悉。

第二十七条 第一阶段产品的技术资料、样机、铸件和备件:

1.在合同生效后的________周内,乙方必须发出一套蓝图、一套二底图和一套标准。可以分批交货。

2.在合同生效后的____周内,乙方必须发出与第一阶段合同产品有关的全部技术资料、样机、铸件和备件。

第二十八条 第二阶段产品的技术资料和样机:

1.第二阶段开始日期后的____周内,乙方必须发出与第二阶段产品有关的一套蓝图、一套二底图和一套标准。可以分期交货。

2.第二阶段开始后的____周内,乙方必须尽快发出与第二阶段合同产品有关的全部技术资料和样机、铸件和备件。

第二十九条 在每批技术资料或样机、铸件和备件发运后的______小时内,乙方应将空运提单号、空运提单日期、资料编号、合同号、件数和重量电告甲方。同时乙方应以航空信将下列单据寄给甲方:

(a)空运提单正本一份,副本二份。

(b)所发运技术资料、样机、铸件和备件的详细清单五式二份。

第三十条 若乙方提供的技术资料或样机、铸件和备件在运输途中,遗失或损坏,乙方在收到甲方关于遗失或损坏的书面通知后,应尽快不迟于____个月内免费补寄或重寄给甲方。

第三十一条 交付技术资料应具有适用于长途运输、多次搬运、防雨、防潮的坚固包装。

在每件包装箱的内部和外表,都应以英文标明下列内容:

(a)合同号

(b)运输标记

(c)收货人

(d)技术资料目的地

(e)重量(公斤)

(f)样机、铸件和备件目的地

第六章 技术资料的改进和修改

第三十二条 为了适应甲方的设计标准、材料、工艺装备和其他生产条件,在不改变乙方基本设计的条件下,甲方有权对乙方的技术资料进行修改和变动。甲方必须将这些修改和变动通知乙方。乙方有责任在培训或技术指导时协助甲方修改技术资料,详见附件三、附件四。

第三十三条 甲方必须在型号后加注尾标,以示区别那些影响形状、配合或功能的修改,并通知乙方。

第三十四条 合同有效期内,双方在合同规定的范围内的任何改进和发展,都应相互免费将改进、发展的技术资料提交给对方。

第三十五条 改进和发展的技术,所有权属改进、发展的一方。

第七章 质量验收试验

第三十六条 为了验证按乙方提供的技术资料制造的合同产品可靠性,由甲、乙双方共同在合同工厂对考核的合同产品的技术性能和要求进行考核验收。如果需要,也可以在乙方工厂进行试验或重做。甲方可派指定的人员验证重复试验,乙方负责重复试验和乙方人员的费用,甲方负责甲方参加重复试验的人员和翻译的费用。具体办法见本合同附件七。

第三十七条 考核试验产品的技术性能应符合乙方提供的本合同中的标准规定,即通过鉴定。甲、乙双方签署“合同产品考核验收合格证明”一式四份,每方各执二份。

第三十八条 如考核试验产品的技术性能达不到附件规定的技术参数,双方应友好协商,共同研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消除缺陷后进行第二次考核验收。

第三十九条 如考核试验产品不合格是乙方的责任,则乙方派人参加第二次考核验收的一切费用,由乙方负担。如系甲方责任,该费用由甲方负担。

第四十条 若考核试验产品第二次试验仍不合格时,如系乙方的责任,乙方应赔偿甲方遭受的直接损失,并采取措施消除缺陷,参加第三次考核,费用由乙方负担。如系甲方责任,该费用由甲方负担。

第四十一条 若考核试验产品第三次考核试验不合格时,双方应讨论执行合同的问题,如系乙方责任,则按合同第五十三条规定,甲方有权修正合同。如系甲方责任,则由双方共同协商进一步的执行问题。乙方将根据甲方的要求,为改进不合格的样机提供技术咨询。

第八章 “合同产品”的出口和商标

第四十二条 甲方生产的“合同产品”可在国内销售/可根据下列条件出口到其他国家:

1.甲方应首先与乙方协商,要求在乙方的销售/分配网所在地区安排销售(销售,分配网包括乙方子公司和代理商)。

出口销售的数量和项目将通过友好协商决定,若无法安排,则甲方可以自由出口,但是,甲方必须在完成交易后一周内,将项目、数量和购买商名称通知乙方。

2.在乙方销售/分配网不包括的地区,甲方可以自由销售。

第四十三条 对于甲方把“合同产品”装在甲方国的主机上出售到任何国家(包括在乙方销售/分配网所在地国家)的权利,乙方不得干涉。为维修甲方国出口的主机,甲方可以自由销售作为配件的“合同产品”。

第四十四条 在合同期间,甲方可以在“合同产品”上使用乙方使用的商标和标上甲方的商标,并注上“____国________制造”。商标许可证应由甲方和________公司单独签订。

第四十五条 当使用商标时,甲方生产的“合同产品”必须符合本合同项下由乙方提供的标准。在必要的时候,每年乙方可进行一次抽样试验,在抽样试验结果不符合乙方提供的标准时,乙方应建议甲方改进不合格的“合同产品”并在____个月内再次进行试验。若结果仍不符合,则乙方就可中止甲方使用其商标的权利。甲方可以再次提交另外的样品给乙方进行试验。再次抽样试验,结果符合乙方提供的标准时,乙方将再次给予甲方使用其商标的权利。

第九章 保证

第四十六条 乙方保证其提供的技术资料是在合同生效时乙方使用的最新技术资料,并与乙方拥有的技术资料完全一致。在合同期间,“合同产品”设计变化的技术通知书和技术改进、发展资料,乙方将及时地送至甲方。

第四十七条 乙方保证其提供的技术资料是完整的、清晰的、可靠的,并按第五章的规定按时交付。有关定义如下:

1.“完整”系指乙方提供的资料是本合同附件中规定的全部资料,并与乙方自己工厂目前使用的资料完全一致。

2.“可靠”系指甲方按技术资料制造的合同产品应符合乙方按合同提供的合同产品技术规范。

3.“清晰”系指资料中的图样、曲线、术语符号等容易看清。

第四十八条 如果乙方提供的技术资料不符合第四十六、第四十七条的规定时,乙方必须在收到甲方书面通知书后____天内免费将所缺的资料,或清晰、可靠的资料寄给甲方。

第四十九条 当乙方不能按本合同第五章规定的时间交付资料,则乙方应按下列比例向甲方支付罚款:

迟交____至____周,每整周罚款为入门费总价的____%。

迟交____至____周,每整周罚款为入门费总价的____%。

迟交超过____周以上,每整周罚款为入门费总价的____%。

第五十条 若发生第四十九条事项,乙方支付给甲方的罚款总数不超过________美元(大写:________美元)。

第五十一条 乙方支付给甲方的第四十九条中规定的罚款,应以迟交的整周数进行计算。

第五十二条 乙方支付给甲方罚款后,并不解除乙方继续交付上述资料的义务。

第五十三条 按第七章的规定,由于乙方的责任,产品考核经三次不合格时,则按以下办法处理:

1.若考核产品不合格以致甲方不能投产,则必须修改合同,采取有效措施将不合格的产品从合同中删除。乙方应退还甲方已经支付的那部分金额。这部分退还金额仅限于合同产品总的范围中不合格产品所占部分。并加年利____%的利息。

2.如果根据第四十一条修改合同,则甲方放弃只涉及不合格的那部分产品和零件的制造权,甲方将退回有助于制造这些不合格产品的全部文件,不可复制或销毁。

第十章 许可证和专有技术

第五十四条 乙方唯自己是根据本合同规定向甲方提供许可证和专有技术的合法者,并能够合法地向甲方转让上述许可证和专有技术而无任何第三者的指控。

如果第三方提出侵权的控诉,则乙方应与第三方处理此控诉并负责法律和经济责任。

第五十五条 与合同有关的完整的____国专利清单列入附件二,本合同生效一个月内,乙方将向甲方提供专利影印本一式二份。但不给予____国专利许可证或不应包括此许可证。

第五十六条 本合同终止后,甲方仍有权使用乙方提供的许可证和专有技术,而不承担任何义务和责任。合同终止后,使用____商标的权利也将终止。

第五十七条 双方都应履行本合同,不应以任何方式向第三方透露和公布双方提供的任何技术资料或商业情报。

第十一章 税费

第五十八条 凡因履行本合同而引起的一切税费,发生在甲方国以外的应由乙方承担。

第五十九条 在执行合同期间,乙方在甲方国境内取得的收入应按甲方国税法缴税。此税费由甲方在每次支付时扣交,并将税务局的收据副本一份交乙方。

第十二章 仲裁

第六十条

1.凡因执行本合同而引起的一切争执,应由双方通过友好协商来解决。在不能解决时,则提交仲裁解决。

2.仲裁地点

(1)由____国________仲裁委员会按该会仲裁规则进行仲裁。

(2)仲裁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进行,并由斯德哥尔摩商会仲裁院按仲裁院的程序进行仲裁。

3.仲裁裁决应是终局裁决,对双方均有约束力,双方都应遵照执行。

4.仲裁费应由败诉一方负担。

5.在仲裁过程中,本合同中除了接受仲裁的部分外,仍应由双方继续执行。

第十三章 不可抗力

第六十一条 若签约的任何一方,由于战争及严重的火灾、水灾、台风和地震所引起的事件,影响了合同的执行时,则应延迟合同期限,延迟时间应相当于事故所影响的时间。

第六十二条 责任方应尽快地将发生的人力不可抗拒的事故电告另一方,并在____天内以航空挂号将有关当局出具的证明文件提交另一方确认。

第六十三条 若人力不可抗拒事故延续到____天以上时,双方应通过友好协商尽快解决合同继续执行问题。

第十四章 合同生效及其他

第六十四条 合同在甲方和乙方代表签字之后,双方需向各自政府申请批准,并以最后批准一方的日期作为生效日。双方应尽最大的努力在____天期限内获得批准。并用电报通知对方,随之以信件予以确认,若合同签字后____个月内不能生效,则本合同对甲方和乙方都无约束力,经双方同意,申请批准的期限可以延长。

第六十五条 本合同用____、____文和____文书写各四份,____文文本和____文文本具有同等效力,双方执,____、____文文本各二份。

第六十六条 本合同从合同生效之日起________年内有效。有效期满后,本合同即自动失效,除非在合同有效期内双方另有协议,第二阶段合同产品开始日期将由乙方来甲方指导时,双方签订备忘录予以确认。

1.合同期满前____个月之前的任何时候,甲方或乙方均可提出要求进行合同延期的谈判,届时签订合同延期的专门条款。

2.合同第一阶段在合同生效之日开始,合同第二阶段的开始日期预期为合同生效后的第____个月。

3.合同终止前,任何合同项下发生的未清理的赊欠和债务将不受合同终止的影响,合同的终止并不能解除债务赊欠一方对另一方的债务。

4.本合同附件均为本合同不可分割的部分,与合同正文具有同等效力。

5.合同签字前双方之间的所有来往通讯文电,从合同生效之日起自动失效。

6.只有根据双方授权代表签字的书面文件才能对本合同进行更改和补充。这些文件将成为合同不可分割的部分。

7.双方为履行本合同而进行的通讯应以____国文字书写一式二份。

8.在对方预先没有同意前,双方不应将本合同的任何权利或义务转让给第三方。

9.本合同中的任何条款并不影响____国和任何其他国家之间贸易。

第六十七条 甲方同意从乙方购买一批(原材料或半成品),以便甲方生产“合同产品”,金额为____美元(大写:____美元)。特殊零件的订货和计划由考察小组在____国确定,如价格和条件优惠,甲方将从乙方再订一批(原材料和零件)。

第十五章 法定地址

第六十八条

甲方:中国________________公司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日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公司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日

附件:(略)

技术进步的来源与国际视角 篇3

关键词:技术进步;影响因素;国际视角

以往对技术进步的研究往往集中栏经济学与管理学领域。经济学家的研究往往强调技术是经济绩效的关键因素。对于技术进步的解释,以往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以及社会学家的研究大体围绕这么一些问题展开。

一、地理、人口因素和技术进步

关于地理因素对技术进步的作用,研究围绕几个维度展开。有研究关注特定地域的资源对技术进步的影响,而有的研究则关注特定行业在一定地域的聚集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如有的研究就指出,英国之所以能有工业革命,是英国拥有得天独厚的煤炭,英国特定的地理位置带来的技术革命。

从地理因素看技术进步的另外一条路线是特定行业在某一地域聚集。不少人的研究则指出:行业在地理上的积聚(Geographical Agglomeration 0f Industries)对知识和技术的进步具有正的外部性。因此。同一行业在特定地域的聚集有利于该地区企业的创新,

安托利尼(Antonelli)指出,知识和技术具有地域性或者缄默性。因此,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效应就受到地域的限制。正是如此,冯·黑普(Von Hipple)才指出,经济行为体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是最有效的技术传播方式。巴普蒂斯塔(Baptista)的研究也强调地理上的相近性对技术进步的重要作用。一个产业在一个地区间的积聚无疑是促进了这种地方性知识和缄默知识的传播。一个产业积聚于一个地区,抑或一个地区里面有很多产业。这两种情况相比较而言,前者技术交流更容易,知识和技术传播的成本也更低。

同时,有部分学者的研究与上述研究所持的结论相当不同。有研究就指出,在同一地区,不同产业之间的互动带来的正外部性更大,一个地区具有多样性的产业对技术进步更为重要。而即便特定技术在一定区域的聚集有利于技术的外溢。问题在于,是什么原因,促使了特定时期,特定的技术在某些区域聚集呢?因此。某些技术产业在特定地区的聚集本身就是需要解释的。

有研究从人口因素来探讨技术进步。这一研究主要关注于人口的数量、人口的营养状况、人均寿命、人口质量等因素对技术变迁的影响。

关于人口数量与技术变迁,代表性的研究如柏瑟浦(Ester Bosemp)的著作,她指出人口密度决定了城市化的规模,而技术进步都是在城市周边地区发生的。而西蒙对人口的研究则表示,人口的规模决定潜在发明者的供给量。有学者则断言,人口的平均寿命是决定技术进步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人的平均寿命太短,那么他们就没有时间和动机去创造新的知识。有研究则对欧洲的分析展示,人口的饮食对智力水平的影响以及对技术的影响。这类研究指出能量的摄入不足会让人昏昏欲睡,难以产生技术进步的主动性与进取精神。还有研究者对于人口的质量进行分析,指出人口的质量,如人力资本是技术进步的关键。而对于人力资本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后继研究也很多。这类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当技术进步进入现代科学为主导的时期,人口数量往往和技术进步没有太大关联。如果没有对现代科学和控制试验的投入,人口数量和规模可能带来的是技术长期的低水平徘徊。而人均寿命、人的营养状况等要素,可能是技术进步的结果而非原因。

二、制度、市场结构与技术进步

一部分经济学家强调良好的制度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这些学者中,尤其强调良好的产权保护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早期的研究指出,知识具有非竞争性以及非排他性,因此知识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由于知识的这一性质,它给社会带来正的外部效应。因此。作为创新者,他的研发活动给社会带来的收益多,而个人所获得的收益少。如此一来,会导致此类创新没有供给或者供给不足。而专利制度正好为此提供保护,使得技术进步的收益能够内部化,让创新者所得。

总体看来,专利、知识产权等制度因素对技术进步作用可能很重要。但是强调这类因素的问题是,很多重大的技术变迁,发生在专利法实施之前,如早期的地理大发现以及相应的航海技术的改进,科学革命等都没有相应的专利制度保护。即便是现代社会,很多国家没有私有产权的保护,没有现代专利制度,仍然有着重大的技术进步,如二战后的苏联就是一个明显的案例。因此,制度的解释可以解释新的技术如何更好被商业化,强调专利制度更好为技术进步提供制度环境,而不是很好地解释了技术进步的驱动力(Dfiver)。还可能有其它更重要的因素,在驱动重大技术的产生,而不仅仅是制度。

不少产业组织经济学家喜欢讨论市场结构与经济绩效的关系。他们围绕,究竟是大企业集团、相对集中化的市场结构有利于技术进步:还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有利于技术进步。不少研究都从熊彼特的一个假说(sehumpete,rlan Hypotheses)开始。熊彼特认为垄断企业有更多的资金和实力去吸引科学家和工程师。同时,垄断企业更能克服技术进步所需要的巨额资金。因此,具有垄断地位的大企业有利于技术进步。这类研究多半认为,如果一个企业处于垄断地位。其拥有的市场力量(Manet Power),可以促使其积累更多的利润,从而可以为技术进步提供更多的资金。因此。此类研究认为垄断的市场结构有利于技术进步。

而阿罗等人的研究却指出,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才能为创新活动提供刺激。在垄断的市场结构下,企业对创新的投资比竞争性的市场结构更少。因为,在垄断的市场结构下,即便是没有引进新技术,垄断的企业也能保证获得足够的经济租。

有研究发现,这个一个倒u型的曲线。创新活动在过度的市场竞争与过度的垄断结构中都绩效不佳,而只有在公司具有适度的市场力量的时候,才有利于技术进步。同时,有研究指出,由于受产业层次因素的影响,不同行业间的关系很不相同。因此,有研究指出,技术进步跟市场结构无关。

此类市场结构的解释的问题在于,几次重大的技术变迁,都发生在具有不同的市场结构的国家。如早期英国的技术变迁更多符合经济学完全竞争的假定,而后来德国、美国等国家的技术变迁,相对集中的市场结构也促进了重大技术进步。因此。技术进步可能和市场结构无关,而可能是其它因素在起更重要的作用。在这种因素的影响下,无论什么样的市场结构,无论哪种发展模式,即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与国家干预的计划模式,都能带来重大的技术进步。

三、需求、供给因素与技术变迁

需求拉动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经济学家,或者是受过经济学训练的学者。希克斯(John R,Hicks)是技术进步需

求拉动说的早期代表人物。1932年,希克斯在其《工资理论》(Theory of Wages)一书中提出了诱导创新理论(In,duced Innovation)。这是需要拉动说的早期研究。希克斯认为要素的相对价格变动会带来创新,这样的创新可以减少对昂贵要素的使用。

此后,格瑞里奇(Griliehes)对杂交玉米技术扩散的研究。是需求拉动学派的又一重要的贡献。格瑞里奇研究美国杂交玉米技术的扩散,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三个方面的差别:首先。不同地区最开始使用杂交玉米技术的时间上存在很大差别:其次,杂交玉米技术在不同地区的扩散速度也很不相同;再次,杂交玉米技术在不同地区最后普及的程度和规模也很不一样。格瑞里奇的研究发现,技术的扩散是对市场力量的反应。市场大小(Market Size)决定盈利预期,进而导致的技术扩散的差别。他的结论是技术扩散的这些差别是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市场盈利率的差别导致的。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雅克布·斯穆勒(JacobSehmookler)的研究更进了一步。他的研究不仅可以解释技术的扩散,他乃至可以解释技术发明本身是市场力量。尤其是需求作用的结果。他指出,如果没有潜在的需求,是难以有新的技术发明出现。新经济压力以及新的市场机会刺激新的发明的出现。因此,新的发明只是对这些新的市场机会的反应。例如,他对美国铁路行业的研究发现:当对铁路设备器材的市场需求出现了大幅度上升。不久以后。在铁路设备器材的制造部门,就会有大量的新的专利发明出现。他指出,从需求的出现到专利发明的出现之间有一定的时滞,而这个时滞恰好说明对设备器材需求量的增加带来了对该领域发明努力(Inventive Effort)的增加。此外,斯穆勒发现在石油冶炼业、建筑业等行业也存在同样的情‘况。他通过对二战前后多个产业数据的研究向人们展示:一个产业资本品的发明与资本品的销售量呈高度相关。他认为数据显示了发明者从不断增长的购买力中感知重要的市场信号,这个信号表明如果生产者对该领域进行技术发明的投入会有相应的盈利机会。因此,增长的购买力促使发明者在该领域做出相应发明。最后,斯穆勒得出结论。影响发明方向的首要决定因素是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需求影响了市场的规模,进而影响了技术发明的方向。此后,阿特拜克(J,M,Utterback)在《科学》杂志中发表了一篇综述性的研究,也进一步指出,市场力量是影响创新的首要动力。在很多领域,百分之六十到八十的重要的创新都源于市场的需求。

供给推动说的主要观点是,技术进步主要是靠供给在起作用。供给因素主要是国家已有的基础科学和技术水平等因素。因此,供给推动说认为,主要是供给因素会改变技术进步的轨道和方向。

在曼哈顿计划得以成功实施以后,布什(Bush)在《科学——无止境的疆界》的报告中,给技术进步划定了一个轨道。技术是从基础科学再到应用研究,然后再走向产品开发,最后实现技术的商业化。因此,技术进步主要是靠基础科学的供给来拉动。

而此后的不少研究,都强调国家的技术进步绩效取决于该国的“社会能力”(Social Capacity),即该国吸收新的技术和创造新技术的能力。一国的社会能力是依赖于该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已有的技术基础,而这些都离不开国家对基础科学和技术研发的投人。技术知识的储备具有相对连贯性。以前所积累的知识可以提高对新技术的认知。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以往的知识作为铺垫。很大部分的技术引进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这正是由于技术转移也需要本国的企业的技术积累作为后盾。因此,这类研究往往强调需要加大对基础科学的供给以及本土企业的技术积累等才能使得一国技术进步具有持续的动力。

因此。相比市场的需求因素而言,供给因素所扮演的角色显而易见。但是,国家对基础科学的重视并不是必然的,什么原因会加大国家对基础科学的重视,并增加对基础知识的供给呢?而这也正是下一步研究需要努力探寻的。

四、跨越以往技术研究的视角

对上述研究的梳理中,我们不难发现:以往对技术的研究往往集中于企业层次、民用领域以及国内层次。而长期以来,对技术变迁的研究仅仅限于企业层次限制了研究者的分析视野,进而难以探寻影响国家技术变迁背后更根本的因素。而事实上,在重大技术进步中,国际层面的影响随处可见。

目前,已经有研究试图从国际层面的影响力去探讨技术变迁。有研究的检验显示,国内层面制度因素往往难以决定国家间技术的差异:而国际因素,如国家间资本品的进口、国际直接投资、国际教育交流等因素带来了国家间技术进步的区别。有研究者指出不论国内制度如何,具有这些良好的国际条件的国家,技术进步概率显著高于没有具备这些国际条件的国家。因此,该项研究指出,技术进步不是国内层面的事情,而是国际层面的事情。此类解释已经在国际层次上做出努力,去探寻技术进步的国际因素。已经有研究者也指出,“我们很难说,用国家内部的因素来分析技术进步要比国际层面的分析更为有效”。因此,在技术研究中,我们需要关照到当前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关照到国际因素对国内技术变迁带来的影响。

国际贸易技术溢出 篇4

(一) 国际技术溢出的基本机制

国际技术溢出的基本机制有两种;积极的溢出, 即对外国技术知识的直接学习;被动的溢出, 即使用外国发明的高级中间品。前者意味着一个系统化的技术, 如某工艺不仅首先发现的领导者公司所知晓, 也被其他的跟随者公司所熟悉, 这样的学习过程需要技术溢出的正外部性, 因为跟随者熟悉这项技术的成本比领导者发明这项技术的成本要低。外国技术也能够通过中间产品扩散, 加入外国的技术体现在中间品当中, 国内对中间品的使用也就能够获得这种技术。一般来说, 由于购买中间品的成本要低于他的发明成本, 对国外中间品的购买就意味着利益的增加, 这就是所谓的被动技术的溢出。

(二) 国际贸易技术溢出的实现方式

1、为出口生产购买新的机器

出口在发展中国家的生产率增长中可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根据世界银行的观点, 出口能够通过许多途径来克服知识市场的不完全性, 从而促进技术的进步。出口企业不得不购买新的新装备等以应对出口市场的激烈竞争, 而这种购买新机器的行为有助于生产率的增长。

2、出口中学

出口者从外国消费者那里获得许多信息, 如改进制造业工业、产品设计和产品质量的各种建议。许多案例研究证实这些外国消费者的信息对发张中国家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知识源泉。Keesing认为, 大量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出口都是按照国外消费者的订单而进行的, 买者已经制定了关于产品设计、产品材料和其他包括标签。包装等的各项重要要求。即“出口中学”。

3、进口种类效应

除了进口数量的影响之外, 进口种类也通过引进新的外国中间产品二促进国内技术的进步。进口国能够通过进口获得更多种类的中间产品进入, 后者正是外国技术创新的结果。进口种类小的的意味着进口产品的种类效应直接与生产函数的形式有关。在开放经济中, 外国中间投入和国内中间投入一起在国内生产中被使用, 外国技术创造了更多种类的中间产品。

二、国际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形成机制

自内生长理论产生以来, 关于国际贸易与技术进步关系的理论文献存在两种不同的主要观点。一种观点认为,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能够产生技术溢出, 这种技术溢出对不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有促进作用。另一种观点认为, 国际贸易所导致的资源严重重新配置会导致发达国家内部将资源转向技术先进的部门, 而是不发达国家在与发达国家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不但不能获得技术溢出, 反而使两者的技术差距越来越大。

(一) 国际贸易均衡

引理1最终产品y或者有国家A使用最终技术nA生产;或者由国家B使用最终技术nB生产;或者既有国家A使用最终技术nA, 又有国家B使用最终技术nB来生产。而除了nA、nB之外的技术选择将是无效率的。

在引理A成立的条件下, 两个国家是否使用相同的技术来生产中间产品依赖于技术差距的大小。假如技术差距较大, 以至于在自给自足的状态下, 两个国家的中间产品的生产集没有交集, 即nA

(二) 国际贸易技术溢出的小结

本模型主要讨论了两国技术差距对于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的影响。当技术差距较大时, 国际贸易将使技术领先者的技术进步更快, 而是技术落后者的技术进步率更慢;当技术差距缩小时, 国际贸易将使技术落后的技术进步率加速, 并可能使两者的技术差距缩小, 即时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存在一个技术差距的门槛值。对于不发达国家来说, 自身太落后的技术水平会减缓向其发达国家学习的技术。当两者的技术差距增大时, 两个贸易国之间的技术接触将减少, 技术溢出的效果也将减少。而另一方见面, 当两者的技术差距不是很大时, 不发达国家即通过传染效应又通过普通效应从发达国家获得国际贸易的溢出。对于发达国家来说, 缩小不发达的技术差距对其自身的技术进步也有促进作用, 因为与不发达国家进行贸易能够使部分资源从相对不复杂的中间生产中转移出来。

三、国际贸易技术溢出的实证检验

自内生长理论产生以来, 国际贸易与技术进步的关系问题就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内生长理论认为,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最终源泉, 而国际贸易是技术进步的一条很重要的途径, 并且国家之间的收入差别可以用技术进步的增长率的差异来解释。但是国际贸易本身会不会知识技术进步的表现呢?

Grossman and Helpman, Goe and Helpman, 等分析了国际贸易促进技术进步的几个途径。

1、传染途径。

实证研究表明, 经济越开放的国家从其他国家学到先进技术的机会就越大;国际贸易提供了技术落后国和技术先进国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机会, 使前者能够了解后者的产品和技术信息, 从而导致导致技术领先国的技术传染给技术落后国。

2、干中学效应

一个国家的出口厂商会根据外国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和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和反馈意见不断改进产品的质量, 也会在生产中摸索、了解和吸收外国同行的知识和技术窍门, 从而在进口中获得进步。

国际技术转让合同 篇5

_________专有技术转让许可证合同

二、签约时间与地点

本许可证合同于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在中国_________签订。

三、合同当事人及法定地址

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___公司(以下简称受方)为一方,_________国_________公司(以下简称供方)为另一方,同意就下列条款签订本合同(以下称本合同)。

四、鉴于条款

鉴于供方拥有设计、制造、安装_________产品的专有技术,供方是该项技术的合法所有者,愿将该技术转让给受方。

五、合同所涉及的关键名词的定义

技术秘密(know-how)系指为制造_________产品所需的,为供方所掌握的一切知识、经验和技能,包括技术资料和不能形成文字的各种经验和技能。

技术资料系指上述专有技术的全部文字资料(或扼要指明资料的范围)。

合同产品系指受方根据本合同使用供方所转让的专有技术制造和销售的产品。

净销售价系指销售合同产品的发票金额扣除产品税、交易折扣以及因退货、拒收所引起的退款剩余的价款。

合同期限系指本合同生效日起算至第十年为止的期限。

六、合同范围与内容

1.供方同意受方在中国设计、制造、使用和销售合同产品的专用技术(或专利技术)。在该地区受方享有利用该技术独占性制造产品和销售产品的权利(或这是一项非独占的许可证)。

2.供方负责向受方提供_________技术的研究报告、设计、计算、产品图纸、制造工艺、质量控制、试验、安装、调试、运行、维修等一切技术数据、资料(详见附件_________)和经验,以便受方能实施制造产品(产品的型号、规格、技术参数详见附件_________)。

3.供方负责自费派遣技术人员赴受方进行技术指导和参加_________的性能考核(详见附件_________)。

4.供方负责接受受方有关人员自费赴供方进行培训,使受方人员能掌握合同规定的上述技术(详见附件_________)。

5.在合同有效期限内,受方在合同产品上有权使用属于供方所有的_________商标(或牌号)。

6.供方有责任(或同意)以最优惠的价格向受方提供为制造合同产品所必需的设备、测试仪器、原材料及零部件(或供方有责任帮助受方为实施制造合同产品 所需的配套件,从第三方取得有关技术许可证,或者与第三方进行合作生产)。

七、价格或许可证使用费

1.根据本合同规定,供方向受方提供的技术和技术服务等,受方应向供方支付的合同总价为_________元,其中:技术使用费_________元;资料费_________ 元;技术服务费_________元。上述价格为固定价格。

2.受方有义务对根据许可证转让的技术支付下列费用;

(1)入门费_________美元。

(2)受方在合同有效期内应向供方支付常年提成费,其提成率为合同产品净销售价的3%。

八、技术资料的交付

1.供方应按本合同附件_________的规定向受方提供技术资料。

2.供方用空运把技术资料送达中国_________机场。该机场在收到技术资料而在空运提单上加盖的印戳日期为技术资料的实际交付日期。受方将带有到达印戳日期的空运提单影印本一份寄送供方。

3.在技术资料发运后的24小时(或48小时)内,供方应将合同号、空运提单号与日期、资料项号、件数、重量、航班号用电报或电传通知受方,并将空运提单正本一份、副本两份和技术资料装箱清单三份航空邮寄给受方。

4.如受方收到技术资料后发现不符本合同附件_________的规定,包括在空运中丢失或损坏,应在30天内通知供方,说明所缺或损坏的资料,供方应在收到通知后立即(或30天内)免费补寄或重寄给受方。如果受方在收到技术资料后60天内没有提出资料不足或损坏的书面通知,即视为受方对技术资料验收。

5.技术资料使用文字为英文(或其它文字),计量单位为米制,技术资料所适用的标准为_________工业标准。

6.技术资料的包装要适应长途运输与搬运、防雨、防潮,每箱上应以英文标明下述内容:合同号(许可证合同编号lis85001)、收货人(中国技术进出口公司_________分公司),目的地(中国_________市机场)、毛重(_________公斤)、箱号(或件号)以及运输标志等。

九、交换改进技术及对技术资料的修改

1.供方在合同有效期内改进和发展的技术资料,应免费提供受方。受方改进和发展的技术也应按对等原则提供给供方,但改进和发展的技术所有权属于受方,对方不得去申请专利或转让给第三方。双方交换技术资料,均不附加任何限制。

2.供方提供的技术资料,如有不适合于受方生产条件的,供方有责任协助受方修改技术资料,并加以确认。

十、性能考核和验收

1.在合同产品首批生产后,由双方根据本合同附件_________的规定,共同进行产品性能考核。

2.经考核合同产品的性能符合本合同技术文件规定的技术指标,即通过验收,双方签署合同产品性能考核合格证明书一式四份。每方各执二份。

3.如经考核,合同产品性能不符本合同技术文件规定的技术指标时,双方应共同研究,分析原因,澄清责任。如责任在供方,供方应自负费用,采取措施,消除缺陷,缺陷消除后进行第二次考核。如第二次考核后仍不合格,供方应继续采取措施,消除缺陷,并进行第三次试验。如第三次考核有不合格时,受方有权终止本合同。如果考核不合格责任在于受方,受方在供方协助下,采取措施,消除缺陷,并进行第二次或第三次试验。如第三次考核仍不合格时,则由双方协商如何再执行 合同的问题。供方协助受方消除缺陷派遣技术人员的交通和食宿费用由受方负担。

十一、保证与索赔

1.供方保证按本合同附件_________的规定提供给受方的技术资料是供方掌握的最新资料,并保证向受方及时提供任何发展和改进的技术资料。

2.供方保证所提供的资料是正确的、完整的、清晰的和可靠的,与供方生产使用的技术资料完全一样。

3.供方应按本合同规定日期交付技术资料,如果未按时交付资料,按下述比例向受方支付罚款。

(1)拖延一至四周,每周为本合同总价格(或技术使用费)的0.5%;

(2)拖延五至八周,为本合同总价格(或技术使用费)的1%;

(3)拖延八周以上,为本合同总价格(或技术使用费)的1.5%。

4.供方向受方支付罚款并不解除供方继续交付技术资料的义务。

5.如果供方迟交技术资料超过六个月,受方有权终止本合同,此时供方应将受方已支付的金额,并按年利_________%的利息,一并退还给受方。

6.如果合同产品考核验收三次仍不合格时,受方除有权终止本合同外,受方还有权收回已付给供方的全部金额,并加年利_________%的利息。如果产品只有部分性能指标达不到合同的规定时,受方减少支付合同总价的_________%。

7.供方保证合同转让中的一切权利,包括制造、使用、销售以及其它有关技术的合法性,并保证不受第三方的指控。如发生第三方指控侵权,供方应负责与第三方交涉,并承担法律上和经济上的一切责任。

十二、税收

1.凡因执行本合同有关的一切税款,在受方国内的由受方负担。在受方以外的则均由供方负担。

2.供方因履行本合同而在中国境内取得的许可证使用费的收入,必须按中国税法(或按_________国与_________国的税收协定)纳税。

十三、仲裁

1.因执行本合同所发生的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一切争议,应通过双方友好协商解决。如协商仍不能解决时,应提交仲裁解决。

2.仲裁地点在_________,由_________仲裁委员会根据其仲裁规则进行仲裁。

3.仲裁裁决是终局的,对双方均有约束力。

4.仲裁费用,除仲裁另有规定外,由败诉方负担。

5.在仲裁过程中,除进行仲裁的部分外,本合同的其它部分应继续执行。

十四、不可抗力

1.本合同的任何一方,由于战争、严重水灾、水灾、台风以及地震等不可抗力的事故,致使本合同不能执行时,可延迟履行本合同,延迟的期限相当于事故影响的期限。

2.发生不可抗力事故后,受不可抗力影响的一方,应在十五天内以航空挂号信将有关当局出具的证明文件提交给另一方确认。

3.如不可抗力事故持续一百二十天以上,双方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继续执行本合同的问题。

十五、合同的生效、期限、终止及其它

1.本合同由双方代表于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在_________市签字。签字后由各方分别向本国政府有关当局申请批准,争取在六十天内获得批准,以最后批准的日期为合同生效日期。如签字后六个月仍得不到批准,双方有权撤销本合同。

2.本合同从生效日起_________年内有效,有效期满后合同自动失效。如合同期满前三个月内,经一方提出,另一方同意后可延长_________年。

3.本合同期满时,债务人对债权人未了债务应继续予以支付。

4.本合同条款的任何修改、补充,须经双方协商同意后授权代表签署书面文件,作为本合同的组成部分。

5.本合同附件一至附件_________,为本合同的组成部分,与合同正文具有同等效力。

6.本合同用中文和_________文两种文字写成,正本四份,具有同等效力,双方各执一式两份。

受方(签章):_________供方(签章):_________

中航国际 技术援非 授之以渔 篇6

ATC是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及经商处“情系肯尼亚”主题系列的活动之一,是由中航国际发起并资助,肯尼亚高教部与中航国际联合举办的海外企业社会责任活动。

本届ATC从初赛培训到决赛结束历时六周,旨在通过机床加工竞赛,培训和提升肯尼亚职业技术院校机床加工技能水平及综合职业素养,引导职业院校适应行业现状及技术发展趋势,推进机械加工及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

ATC项目经理齐林表示:“我们在开赛前走访了肯尼亚大部分职业技术院校,了解他们的教学情况,并根据他们的实际调整比赛安排。ATC并没有被设置成一个单纯的竞技比赛,而采取‘先培训、再比赛’的方式。”

ATC比赛场地设在肯尼亚科技大学的机加培训车间,初赛共有来自肯尼亚各地的18支职业技术院校参赛,其中6支队伍通过选拔进入决赛。参赛前,各队伍普遍缺乏实操经验,时有违规操作发生,无法独立完成工件加工。

经过培训后,学员的技能水平明显提升,可加工出符合肯尼亚市场需求的工件。除培训和竞赛外,ATC还举办了三场ATC TALKS,邀请肯尼亚当地的成功企业家及青年领袖到现场与参赛学生们面对面交流,分享他们的创业经历和成长故事,鼓励学员通过不懈努力改变命运、实现梦想。

学员STEPHEN在比赛期间,曾在住处遭遇抢劫,但他照常来参加培训:“只要我的心脏和我的手还没有出问题,我就一定要来参加ATC。”经过初赛和决赛的激烈比拼,KABETE、Nyeri、Mombasa三所院校位列前三,学员KELVIN和PAUL个人成绩分列前二。本次大赛成绩优异的团队将会获得不菲的奖金和中航国际提供的生产订单,表现优异的个人将在中航国际的资助下到中国留学。ATC决赛结束后,项目组带领学员参观肯尼亚当地工厂并参与企业面试,3位即将毕业的ATC学员得到工作和实习机会。

据悉,本次ATC大赛是落实中国领导人访非期间相关讲话精神的一次重要活动。肯尼亚工业基础薄弱,当地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于市场需求,职业技术院校与当地工业联系薄弱,培养的人才就业困难。今年5月11日,中国高层访问肯尼亚期间,在参观中航国际NYS(肯尼亚国家青年服务队)项目时,对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优惠贷款、中航国际运作的国家青年服务队模式十分赞赏。

ATC大赛以“授人以渔”为出发点,着眼于非洲各国政府关注的青年人普遍缺乏职业技能、失业率高居不下的问题,希望通过举办职业技能培训及比赛,提升当地青年人的就业技能,促进教学与产业结合,同时打造中国企业在海外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新模式。

非洲一直是中航国际在海外发展的重点区域,多年发展业务、耕耘市场的同时,中航国际不忘“超越商业、共创美好世界”的使命,先后在非洲各国开展了移动医院、NYS(肯尼亚国家青年服务队)等项目,为当地医疗、青年就业提供支持。

早在ATC大赛之前,中航国际就已与肯尼亚高教部合作,为肯尼亚各地10所院校提供了电子电工、机械加工、快速成型实验实训设备、柴油发电机组及相应的备件,并提供教育培训等一揽子服务。本次ATC大赛便是中航国际在非洲职业教育项目的延伸。

类似于本次的职业技能大赛在肯尼亚尚属首例。协办此次活动的非洲公益组织中南屋负责人表示,中国的设备、中国的技术、中国的大赛经验和老师为肯尼亚职业技能大赛提供了一种Chinese Way(中国模式)。

ATC在中国驻肯大使馆和经商处的指导下,得到肯尼亚职业技术院校联盟、肯尼亚制造业协会、肯中经贸协会等机构的大力支持。ATC在肯尼亚当地也引起了媒体广泛关注,对此次活动作系列跟踪报道。来自肯尼亚最好的大学内罗毕大学的ATC学员柏林,是孔子学院的一名学生,她在中航国际做的反馈调研中,用并不流利的中文表达了对ATC的感受:“对我来说,这是千载一时的好机会。

国际技术许可前期风险控制 篇7

关于技术转让(从受让方的角度讲,可称“技术引进”)的定义,联合国《国际技术转让行动守则(草案)》中是这样定义的:“技术转让是为制造某种产品、应用某种工艺流程或提供某种服务而转让的系统知识。”中国1985年颁布的《技术引进合同管理条例》规定,“技术引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公司、企业、团体或个人,通过贸易或经济合作的途径,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公司、企业、团体或个人获得的技术,其中包括:专利权或其他工业产权的转让或许可:以图纸、技术资料、技术规范等形式提供的工艺流程、配方、产品设计、质量控制以及管理等方面的专有技术、服务技术。”

所谓技术许可合同(或协议),是指“有权阻止其他人利用或使用某种技术(发明、设计、商标)的人(许可方),同意某一人(被许可方)可以使用该项技术从而取得费用的协议。有时被许可方对技术的利用还要受许可方对商业利用的限制。

从世界的范围看,在国际贸易中,以(技术转让)技术贸易为代表的无形贸易增长非常迅速,它的平均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其他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例如,1964年,世界各国技术贸易总额仅为27亿美元,到1994年则高达1 500亿美元[1]。根据联合国的统计,从1975—1985年10年间,国际技术贸易每年增长16.3%,而同期国际总贸易额的增长率只有3.3%[2]。

以中国与美国公司的技术贸易为例,1987年,美国来自中国的版权税及许可证收入仅4 300万美元,1994年为7 200万美元,七年时间增长不到1倍;到了2002年,美国来自中国的版权税及许可证收入则上升到79 200万美元,与1994年相比,八年时间增长了11倍多[3]。

二、国际技术许可协议的特征

(1)国际技术许可协议最大特征就是客体为技术使用权的许可。许可的内容包括专利许可、商标许可、版权许可、专有技术许可、特许权许可、形象许可或包含这些内容的混合许可[4]。(2)较长的期限性。国际技术许可协议的期限一般都在五年以上,有的长达十年甚至二十年。(3)不可随意转移性。技术许可协议的受让方只是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许可证项下的技术知识的使用权,除非许可合同另有约定,否则,受让方无权将许可使用的技术知识转让或赠与给第三人。(4)地域性。国际技术许可协议中一般都会限定被许可方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使用所许可的技术或在一定范围(国家或地区)内销售许可技术生产的产品。以法国雷诺卡车公司与东风汽车公司之间的dCi11汽车柴油发动机技术许可合同为例,合同专门针对发动机的生产场地做了“合同工厂”的定义;针对被许可方独占性的权利做了“合同区域”的定义,即独占性权利限定在合同区域内;针对许可合同下生产的产品的销售范围,以合同附件的形式列举了国家和地区名单。这主要是因为技术转让方考虑到该技术还将卖给其他国家的企业,既要避免各被许可方之间的利益发生冲突,还要防止某个被许可方的产品抢占了许可方在某些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同时还要防止许可技术的过度扩散。(5)许可技术的成熟性(或相对滞后性)。国际技术许可协议的技术对象大多都是较成熟(相对滞后)的技术,被许可方更希望通过技术许可产生立竿见影的效益,而成熟的技术往往是已经经过市场检验和证明并广受客户接受的,因而尽管不是最新的新兴技术,但从风险和效益见效速度考虑是比较稳健的选择。从许可方来讲,为保持自身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并不希望将最先进的技术转让出去,而是更希望将那些次新技术以及面临换代或已经淘汰的技术转让出去,想方设法让那些过时的技术在退役前为企业创造“剩余价值”。

三、技术许可合同签约前的风险控制

(一)慎选许可方

在技术许可协议下的国际贸易中,受让方首先要考虑的是其交易对象———技术许可方的选择问题。选择一个资信程度高、交易记录良好、拥有先进技术、国家关系当时相对稳定的交易对象,往往能使项目更易取得成功;必要时,可通过政府有关部门、银行、咨询公司等多种渠道对许可方开展资信调查。

(二)选择有利的许可形式

1.独占许可(exclusive)。这是被许可方享有最大使用权的一种方式。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在合同确定的区域,被许可方对合同项下的技术享有独占或垄断权,许可方或其子公司不得在该区域内使用该技术,也不得将该技术许可给该区域内的第三人。一般来说,如果该技术所引进的市场规模不大,为了避免竞争,就应该使用独占许可合同。这样可以避免销售上的困难。

2.排他许可或独家许可(sole)。在指定区域内,除被许可方外,没有其他的被许可方,但许可方或其子公司可以在该区域内使用该技术。不难看出,许可方或其子公司在该区域内的存在如果不排除使用该技术,就有可能造成被许可方与许可方或其子公司之间相互竞争的局面。该许可形式对被许可方来讲并非最佳的选择。

3.普通许可(simple)。普通许可仅构成技术使用的授权,许可方或任何其他被许可方都可以在该区域内使用该技术。在普通许可的情况下一般含有最惠受让条款:同一区域内,被许可方享有的条件不低于以后的被许可方享有的条件。可以看出,该形式的许可合同对被许可方的利益保护是最低的。所以,仅当引进的技术市场容量较大时,才能选择该许可方式,因为较大的市场容量不至于出现强烈的竞争而影响其购买的技术达到预期的受益[5]。

(三)选择成熟、适用的技术

被许可方在考虑选择所需要引进的技术时,并非绝对最新的技术就是最好的选择,而应选择相对成熟的技术。

比如新研制的药品所引发的不良反应就是很好的例子:20世纪西方国家发生的诸如DES事件、沙利窦卖药害(Thalidomide Disaster)事故以及斯蒙病等因药物不良反应而导致的社会灾难,在中国却并没有发生。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当时只移植了国外过了保护期且安全性经过时间检验的产品和技术。

被许可方除考虑技术的成熟性以外,还要考虑技术的适用性。比如上海从德国引进的的磁浮列车,虽然非常先进,但在只有8分钟的行程上使用这种技术,经济上并不合算。

还有一例,神龙汽车有限公司20世纪90年代从法国技术许可引进的雪铁龙ZX系列的轿车。该车型当时在欧洲非常畅销,但整个20世纪90年代,神龙公司的ZX(富康)两厢轿车的销售都是非常艰难。(当时的轿车消费群体主要是单位而不是个人,而这样的消费群体更注重“面子”,因此小巧的富康车当时主要用作了出租车。此例说明国外的先进的技术在中国并不一定就适用。

(四)法律顾问早期介入

国际技术许可合同,涉及到许多法律部门,不仅涉及国内的民法、合同法、公司法、专利法、商标法、税法、仲裁法等,还涉及国外相应的一些法律法规。国外的做法是,首先会向掌握国际惯例和规则,熟知国际法、国际贸易、财会知识和产业政策的法律顾问咨询意见,并由法律顾问对许可合同的签署提供全程的专业服务。

曾有这样的故事:2000年,上海的一家小企业,与日本一家公司签订了合同金额为50万美元的技术许可合同。由于没有聘请法律顾问也没有进行法律咨询。结果,当该公司凭该技术许可合同向银行申请购汇对外支付预付款时,银行不予受理,才知道遇到了大麻烦:首先,该公司没有进出口贸易经营权,根据中国的有关法律法规,没有资格成为该技术服务合同的主体;其次,根据当时国家有关技术引进合同的管理规定(国务院1985年5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引进合同管理条例》第4条,“受方和供方必须签订书面的技术引进合同(以下简称合同),并由受方在签字之日起的三十天内提出申请书,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济贸易部授权的其他机关(以下简称审批机关)审批;审批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的六十天内决定批准或不批准;经批准的合同自批准之日起生效。在规定的审批期限内,如果审批机关没有作出决定,即视同获得批准,合同自动生效”),该技术许可合同没有报有关部门批准,合同签字后不能自动生效。

另有一个技术出口的例子:专利权人方某与菲律宾新联公司订立《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转让合同》,后双方发生纠纷。经二审法院审理查明:方某与菲律宾新联公司订立的专利实施许可合同未依法经有关主管机关批准。当地地方法规《技术出口管理办法》第11条规定未经项目审查的技术出口项目,不得与外商进行实质性谈判(包括提供样品);该办法第17条规定技术出口合同应报技术出口合同审批机关审批。二审法院判决方某和菲律宾新联公司所签订的专利实施许可合同无效[6]。

(五)避免出口许可证带来的风险

部分发达国家对具有战略意义的尖端技术的出口加以特别控制,日本、美国、德国都有这样的做法。

2005年,东风公司从日本引进的汽车发动机缸盖加工中心就属这样的例子。该类加工中心属于日本政府通过出口许可证特别控制的设备。设备引进合同是2004年6月15日生效的,按合同的规定从日本装船时间是2005年6月15日,但由于出口商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很长时间没能从政府取得出口许可证,造成设备2005年9月15日才从东京装船发货,延迟发货整整3个月。(1)

而东风公司同期从德国NAXOS-UNION公司引进的发动机曲轴主轴颈数控磨床同样也办理了出口许可证,却没有被要求提供如此复杂的资料,出口许可证在设备制造完成前就提前办妥了。(1)

(六)配备专业的翻译人员

国际技术转让合同,是一种超越国界的技术转让。当签署协议双方的母语不同时,翻译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对双方都有法律约束力的合同文本,它直接影响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如翻译中有严重失误将会产生严重后果。因此,选择合适的翻译人员既是避免技术技术许可合同风险的重要环节,也是取得项目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项目的口译人员主要是在签订合同前的谈判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项目谈判中,最好不依赖外方聘请的口译人员,而应配备中方自己的口译人员。己方有一个优秀的口译,往往在谈判中能取得较主动的地位。合适的口译人员除了语言水平要求外,还应当对企业、行业情况都有一定的了解,最好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曾经有一家上海企业与一家意大利企业因合资不愉快而谈判撤资问题和技术引进项目的提前终止。外方自己请了一个在中国学习汉语的意大利人担任谈判的翻译,但没想到中方的谈判人员有两位只讲方言,这名翻译根本很难听懂中方人员的讲话,谈判中不得不全部用中方请的翻译进行交流。外方认为,该翻译一直是站在中方的立场上翻译的,在谈判中获得的信息量比中方获得的信息量少很多,感觉到非常被动。于是在后来的谈判中又花重金从意大利聘请了在那里留学的中国留学人员到中国作为翻译参加谈判,一直到谈判完全结束为止。(2)

项目笔译人员最好是熟悉法律的,这样可以力求翻译的精准。例如“排他许可”就不能译成“Exclusive licence”而应译成“sole licence”:“Exclusive licence”的意思是“独占许可”,这是国际间通用的术语,两者有明确的含义。“Exclusive licence”表示,许可方不得再把同样内容的使用许可证协议授与该地域的任何第三者,就连许可人自己也不得在该地域使用该项技术;而“sole licence”则不同,它表示:“许可人不得把同一许可证售于同一地域的任何第三者,但许可人则保留自己在该地区使用该合同中技术的权利”。

又例“合同产品改进的知识产权和工业产权应为实施改进的一方所拥有,若该改进由双方共同实施,则其知识产权和工业产权应为双方共同拥有。”英文翻译为“The intellectual and industrial rights of the improvement on the Contract Products shall be owned by the party who has made the improvement.In case such improvement is made jointly by both parties,the intellectual and industrial rights shall be owned by the parties jointly.”如果将句中的“owned by the parties jointly”翻译为“owned by both of the parties”,则含义是模糊的,它不仅不能表示出“任何一方无独立拥有知识产权和工业产权”的意图,反而造成“双方都有产权”的误解,从而偏离了原文想要表达的“任何一方未经另一方许可,无权将该知识产权和工业产权转让第三方”的意思[7]。

摘要:国际技术许可是国际技术贸易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重要形式。为了使国际技术许可项目在策划准备阶段不埋隐患,有必要注意控制相关风险因素。技术许可合同有其自身的特点,其最大特征是客体为技术使用权的许可,有较长的期限性、不可随意转移性、地域性、技术的相对滞后性等特征。从其前期风险控制方面讲,风险环节涉及许可方的选择、许可形式的选择、技术的选择、法律顾问及早介入、出口许可证、技术许可合同谈判团队、翻译人员选择等。这些风险中的大多数,可以通过采取适当措施予以控制或减小。

关键词:技术许可,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俞兴宝,等.知识产权及其价值评估[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5:6.

[2]杨荣浩.知识产权法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15.

[3]肖硕.知识产权制度与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策略——美国公司在华技术投资案例分析[J].国际贸易,2006,(9):63.

[4]郭寿康,韩立余.国际贸易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35.

[5]韩立余.国际贸易案件的审理[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283.

[6]蒋志培.技术合同法条文释义与案例评析[EB/OL].http://www.chinaiprlaw.com/flfg/flfg1.htm.

国际技术 篇8

1 文献评述

“海归”人才对国际技术转移的影响首先体现为人力资本的外溢效应。“海归”在国外接受深造或拥有国外相应技术领域的工作经验, 其平均技术水平一般高于国内人员, 因此, 其回流可以直接提高母国人力资本存量, 并将其学到的先进技术和掌握的大量市场信息溢出到母国 (Adda&Dustmann, 2006) 。Mc Cormick&Wahba (2001) 通过研究埃及回流技术人员的溢出效应, 发现“海归”在国外学习工作的时间越长, 其积累的人力资本越高, 外溢效应越明显。

“海归”人才对国际技术转移的影响还体现为社会网络效应。“海归”在国外建立的商业和社会网络可以加强东道国与母国的贸易和投资联系, 从而进一步放大贸易和FDI的技术溢出效应 (李平、许家云, 2011) 。Rauch&Trindade (2002) 实证检验了华侨华人网络对中美双边贸易的互补关系, Docquier&Lodigiani (2006) 研究发现人才流动引致的FDI效应显著, 通过跨国数据分析, 估算出每增加一单位技术移民, 母国FDI资本将增长2单位。因此, 国际移民将有可能通过促进FDI和贸易增长进而扩大其技术溢出效应 (李平、许家云, 2011) 。此外, “人才回流”和“人才环流”将通过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和人力资本积累提高母国人力资本的吸收能力 (Zahra&George, 2002) , 从而进一步扩大国际贸易和FDI的技术溢出效应, 且“海归”人才通过连结其所建立的国内、国外两个商业和社会网络促进信息传递, 从而有利于技术转移 (王辉耀、苗绿, 2014) 。

可见, “海归”的人才回流和环流带动了技术、资本和市场信息流动, 从而使得母国获得与东道国技术和技能沟通的渠道, 台湾新竹科技工业园和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的发展就是最好的例证 (Saxenian, 2002) 。然而, “海归”人才究竟如何影响本土企业开展国际创新合作和提升创新绩效并未得到清晰的解释, 有必要在一致的理论框架下对“海归”人才的人力资本贡献和社会网络贡献进行深入讨论。

2 研究假说

价值链全球化推动了技术的国际扩散, 国际技术知识在本土企业创新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Fosfuri&Tribó, 2008) 。国际技术转移可以区分为技术转让和技术溢出两类。技术转让主要是指企业间的技术交易行为, 而技术溢出属于非自觉的技术转移。国际技术溢出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比, 隐性知识涉及与创新密切相关的思维模式、信仰、直觉以及技术诀窍, 难以复制模仿。跨国公司正是凭借巨大的知识存量特别是隐性知识成为全球创新体系的治理者, 并对与之建立技术联系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进行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技术转移, 进而提升这些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绩效水平。因此, 我们提出本文第一个假说。

假说1:国际技术转移对本土企业开展国际创新合作和提升创新绩效均具有积极影响。

“海归”人士对本土企业技术创新的贡献体现在两个方面:人力资本的贡献和社会网络的贡献两个方面。首先讨论“海归”人士的人力资本贡献:一方面, “海归”人士的人力资本贡献体现为一种要素投入贡献, 即“海归”人士的人力资本是一种创新要素, 可以直接作用于所在企业的创新过程。由于“海归”人士的人力资本具有明显的国际化特征, 因而特别有助于所在企业开展国际创新合作 (王辉耀、苗绿, 2014) 。另一方面, “海归”人士的人力资本贡献体现为一种吸收能力贡献, 即有利于促进本土科技企业对国际技术转移的吸收过程, 体现为Zahra&George (2002) 所强调的知识吸收能力 (absorptive capacity) , 包括知识获取、知识转化与知识利用等环节。“海归”人士在国外积累的相关技术经验、跨文化背景、熟悉国际科技管理的相关规则制度等, 均有利于促进对国际转移技术的内化、转化与开发利用, 因此, 我们提出本文第二个假说。

假说2:“海归”人士的特定人力资本对本土技术创新的贡献, 一方面体现为要素投入贡献, 另一方面体现为吸收能力贡献。即一方面, “海归”人士的人力资本对本土企业开展国际创新和提升创新绩效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 “海归”人士的人力资本增强了国际技术转移对本土技术创新过程的促进作用, 而这种促进作用体现为一种调节功能。

除了人力资本的贡献之外, “海归”人士对本土技术创新的作用还体现在跨国技术网络对创新过程的影响。以信任和互动为基础的社会网络可以减少不确定性环境带来的冲击, 减少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行为。可以说, 社会网络质量对企业开展关系型学习具有决定作用。关系型学习既有助于企业获取外部知识, 又有利于外部知识内部化的一系列过程, 包括知识同化、知识转化和知识应用, 即实现创新产出 (Fosfuri&Tribó, 2008) 。“海归”人士的跨国技术网络有利于本土企业开展关系型学习, 促进所在企业在国际创新体系中的知识识别、获取与理解。基于此, 我们提出本文第三个假说。

假说3:跨国技术网络具有一种调节功能, 即“海归”人士的跨国技术网络增强了国际技术转移对本土技术创新过程的促进作用。

3 模型、数据与变量

3.1 计量模型

为了检验上文的研究假说, 本文将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表现分为国际创新合作和创新绩效两方面, 重点讨论在国际技术转移影响本土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 “海归”人士所发挥的作用。即讨论国际技术转移对本土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是如何倚赖于“海归”人士?因此, 本文构建以下回归模型:

其中, IIC表示国际创新合作, 为0-1虚拟变量;IP表示创新绩效;IHC表示“海归”人力资本;INT表示“海归”的跨国技术网络;TT表示技术转移;HC表示人力资本水平;TE表示科技经费投入;Size表示企业规模。

3.2 变量定义

本文被解释变量包括以下两类。

国际创新合作:与海外科技人才、团队、企业、团体等开展实质性的国际创新合作行为, 如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产品设计等合作行为, 体现了科技企业创新国际化的过程。本文界定开展国际创新合作为0-1虚拟变量, 已开展国际创新合作=1, 未开展国际创新合作=0。

创新绩效:现有文献往往采用多个指标来评估企业的创新绩效。借鉴现有文献的研究设计, 本文利用四个问项来测评高科技企业的创新绩效:科技成果或专利申请量增加、生产工艺改进、产品开发设计能力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改善。这些问项分别利用Likert七点尺度测评。

本文解释变量定义如下。

“海归”人力资本:本文的人力资本国际化主要是为了反映人才回流对母国人力资本结构的影响。因此, 结合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 本文从三个方面来测量人力资本国际化:创业团队或高管团队中“海归”人才的数量、技术研发设计部门的“海归”人才的数量、管理团队或技术团队是否包括外籍人员。

国际技术转移:结合现有文献, 本文分别用三个问项来测量国际技术转移:从海外获得新技术或新产品信息情况;从海外获得技术经验、诀窍或技能情况;从海外获得技术指导、交流或培训机会情况。这些问项均利用Likert七点尺度测评。

“海归”的跨国技术网络:结合现有文献, 本文将“海归”的跨国技术联系分为三类:与海外科技人才 (科学家、工程师) 、科技团队等的科技联系;与海外客户、供应商和其他相关企业的科技联系;与海外科技团体或协会等中间组织的科技联系。

人力资本水平、科技经费投入、企业规模是本文的控制变量。

3.3 数据来源

本文于2014年10月16日完成全部调查问卷回收。课题组先后发放问卷223份, 实际回收问卷189份。其中, 各种形式的无效问卷65份, 实际有效问卷124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55.61%。

4 回归结果

本文运用Stata 12.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考虑到截面数据较易产生异方差现象, 我们需对异方差问题进行了统计检验, 检验方法包括White检验和BP检验。White检验结果显示, 以下所有回归的p值均低于0.01, 因此强烈拒绝同方差的原假设, 认为存在异方差。BP检验考虑了针对拟合值和全部解释变量的两种情形。两种情形下的BP检验结果显示, 以下所有回归的p值也均低于0.01, 可见, BP检验也强烈拒绝同方差的原假设。因此, 两类检验的结果均表明存在较为严重的异方差问题。基于此, 本文将利用加权最小二乘法 (WLS) 进行回归。

4.1 基于创新绩效的回归结果

当被解释变量为创新绩效时, 回归结果见表1。其中, 模型1没有引入控制变量, 模型2引入三个控制变量。

“海归”人力资本 (IHC) 的系数在两个模型中均为正值, 但只在模型2中以10%的水平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 “海归”人力资本 (IHC) 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 (即要素投入贡献) 并不稳健, “海归”人力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要素投入贡献的假设有待进一步验证。

“海归”的跨国技术网络 (INT) 的系数在两个模型中均为正值, 且均以1%的高水平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 “海归”的跨国技术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是明显而稳健的。

国际技术转移 (TT) 的系数在两个模型中均为正值, 但只在模型2中以10%的水平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 国际技术转移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并不稳健, 国际技术转移有助于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假设有待进一步验证。

“海归”人力资本与国际技术转移的交乘项 (IHC*TT) 的系数均为正, 且分别以5%和1%的水平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 “海归”人力资本与国际技术转移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正的交互作用, 亦即“海归”人力资本增强了企业在国际技术转移中的吸收能力, 进而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

跨国技术网络与国际技术转移的交乘项 (INT*TT) 的系数均为正, 且均以1%的高水平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 “海归”的跨国技术网络与国际技术转移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正的交互作用, 亦即“海归”的跨国技术网络增强了本土企业在国际技术转移过程中的技术吸收, 进而有助于提升本土企业的创新绩效。

控制变量科技经费投入 (TE) 、企业规模 (size) 和人力资本水平 (HC) 的系数均为正, 且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一结果与大部分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4.2 国际创新合作的回归结果

当被解释变量为国际创新合作时, 回归结果见表2。其中, 模型3没有引入控制变量, 模型4引入三个控制变量。

“海归”人力资本 (IHC) 的系数在两个模型中均为正值, 且均以1%的水平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 “海归”人力资本 (IHC) 对企业开展国际创新合作具有促进作用, “海归”人力资本对企业开展国际创新合作的要素投入贡献的假设得到验证。

“海归”的跨国技术网络 (INT) 的系数在两个模型中均为正值, 且均以1%的高水平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 “海归”的跨国技术网络对企业开展国际创新合作的促进作用是明显而稳健的。

国际技术转移 (TT) 的系数在两个模型中均为正值, 且均以1%的水平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 国际技术转移对企业开展国际创新合作的促进作用是稳健的, 国际技术转移有助于企业开展国际创新合作的假设得到验证。

“海归”人力资本与国际技术转移的交乘项 (IHC*TT) 的系数均为正, 且分别以1%和5%的水平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 “海归”人力资本与国际技术转移对企业开展国际创新合作具有正的交互作用, 亦即“海归”人力资本增强了企业在国际技术转移中的吸收能力, 进而有助于企业开展国际创新合作。

跨国技术网络与国际技术转移的交乘项 (INT*TT) 的系数在模型3为负, 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在模型4中系数为正, 且10%的水平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 对于企业开展国际创新合作, 跨国技术网络与国际技术转移的交互作用并不稳健。

与上文模型1和模型2的结果类似, 在模型3和模型4中, 控制变量科技经费投入 (TE) 、企业规模 (size) 和人力资本水平 (HC) 的系数均为正, 且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一结果与大部分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5 研究结论

就本土企业的创新绩效而言, 国际技术转移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并不稳健。尽管“海归”人力资本不能直接提升本土企业的创新绩效, 但“海归”人力资本能够增强本土企业在国际技术转移中的吸收能力, 进而有助于提升这些企业的创新绩效。“海归”的跨国技术网络对本土企业创新绩效的直接促进作用是明显而稳健的, 其调节效应也得到验证, 即“海归”的跨国技术网络增强了本土企业在国际技术转移过程中的技术吸收, 进而有助于提升这些企业的创新绩效。

就国际创新合作而言, 国际技术转移对本土企业开展国际创新合作具有稳健的促进作用。“海归”人力资本的要素投入贡献和吸收能力贡献均得到验证, 即一方面, “海归”人力资本对本土企业开展国际创新合作具有稳健的直接促进作用 (即要素投入贡献) 。另一方面, “海归”人力资本增强了本土企业在国际技术转移中的吸收能力, 进而有助于这些企业开展国际创新合作。同时, “海归”的跨国技术网络对本土企业开展国际创新合作具有稳健而直接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Adda J, Dustmann C, Mestres J.A dynamic model of return migration[J].Essays on Temporary Migration, 2006.

[2]Docquier F, Lodigiani E.Skilled migration and business networks[J].Open Economies Review, 2010, 21 (4) .

[3]Fosfuri, A., and Josep A.Trib, Exploring the Antecedents of Potential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ts Impact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J].Omega, 2008, 36 (2) .

[4]Mc Cormick B, Wahba J.Overseas work experience, savings and entrepreneurship amongst return migrants to LDCs[J].Scot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1, 48 (2) .

[5]Rauch J E, Trindade V.Ethnic Chinese networks in international trade[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2, 84 (1) .

[6]Saxenian A L.Silicon Valley’s new immigrant high-growth entrepreneurs[J].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 2002, 16 (1) .

[7]李平, 许家云.国际智力回流的技术扩散效应研究——基于中国地区差异及门槛回归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 (季刊) , 2011 (03) .

低碳技术国际转移机制研究 篇9

每年一次的世界气候大会上,来自全球近200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共同商讨以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促进低碳技术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对解决气候变化这一全球公共品1问题很关键。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中的技术溢出一直以来都是以市场机制进行技术国际转移的主要方式,但现实情况是这种溢出效应相对解决全球气候变化所需要的来说还太小,原因在于气候变化的全球公共品性质和外部性。所以,单纯依靠市场机制还不能解决全球气候问题,需要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对市场机制进行干预。

一、低碳技术和低碳技术国际转移

气候具有全球公共品的性质,这使人们影响气候变化的活动具有外部性。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排放温室气体具有负的外部性,减排具有正的外部性。温室气体排放的主体也是温室气体减排的主体,要想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只能通过企业技术创新和居民日益低碳的生活方式来实现。

关于低碳技术的概念,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 达成共识的概念。根据已有文献,文中的低碳技术泛指能够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一项低碳技术的真正有效应用,涉及技术硬件(包括常规设备、机器,以及工序等)、技术软件(包括技术设计的原理与实施,经验、技术诀窍和知识产权等)、资金、人力资源和体制政策、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因此,低碳技术是一个整体概念,包括这些相互联系的因素[1]。低碳技术国际转移就是低碳技术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低碳技术转移要取得实效,即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必须覆盖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技术示范、技术产业化推广及部署等所有环节。

清洁发展机制(CDM)是迄今为止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发展的低碳技术国际转移效率最高的市场机制。但是,Kasturi Das通过对1 000例CDM项目的经验研究发现CDM对低碳技术国际转移的贡献很小[2]。原因在于,CDM设计的初衷是促进各国实现减排目标,而不是促进低碳技术的国际转移。如果完全依靠市场价格机制进行低碳技术国际转移,来自发达国家的技术供方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将与解决气候变化、保护环境相悖;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需方购买力不足,无法购买昂贵的先进技术,连续使用落后的技术,会造成落后技术的“锁定效应”。这就需要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联合行动,以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二、UNFCCC 的低碳技术国际转移机制

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上,UNFCCC是最主要的多边论坛。自1992年UNFCCC成立以来,其体系内的机构和机制不断改变。当前UNFCCC的机构设置中,COP是UNFCCC的最高机构。UNFCCC下设附属科技咨询机构(SBSTA)和附属履行机构(SBI)。SBSTA就与公约有关的科学和技术事项,向COP及其附属机构及时提供信息和咨询。SBI协助COP评估和审评公约的有效履行。同时,COP在SBI和SBSTA下设立了技术转移专家小组(EGTT),以提高技术转移框架的落实和开展技术转移活动。UNFCCC还建立了技术信息交流中心 (TT:Clear),其目标是向大会管理下的、持续的技术转移活动提供信息,以及促进可靠的、与低碳技术发展和转移相关的技术的、经济的、环保的和制度的信息的产生、流动和获得。

UNFCCC还确立了资金机制和技术机制。资金机制在COP指导下行使职能并向其负责,该机制的经营委托一个或多个现有的国际实体负责。2008年COP第14次大会上,全球环境基金战略方案(由COP第13次大会提出)被更名为波兹南战略方案,并继续由全球环境基金审批和支持该战略方案下项目的执行,旨在提升技术转移投资水平,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对低碳技术的需要,以推动公约下的技术转移活动的发展。2010年12月坎昆会议上建立了技术机制,包括气候技术中心和网络(CTCN)1和技术执行委员会(TEC),二者都对COP负责,并在COP的指导下运作。TEC和CTCN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响应缔约国中发展中国家的与技术开发和转移相关的请求,一般通过该国指定的实体2负责。技术机制旨在促进创新,催化技术路线图或行动计划的使用,响应发展中国家对技术转移的需求,以及促进联合R&D活动。

UNFCCC通过由隶属于波兹南战略方案的全球环境基金提供资金支持和由联合国环境项目和地方组织提供技术支持,帮助非附件Ⅰ缔约国完成了技术需求评估(TNAs)[3]。 技术需求评估涉及大量信息,包括利益相关者、国家情况、国家优先发展项目、现存的政策和措施、被优先考虑的部门和技术、已识别的技术障碍和技术促成框架、技术行动计划、与优先技术的研发、示范、部署和传播有关的活动、项目想法和相关的因素。SBSTA鼓励非附件Ⅰ缔约国在准备需要支持的项目提议时考虑本国TNAs的结果。SBSTA邀请缔约国、有关的国际组织、大会资金机制的运作实体和其他的有关资金机构适当地对非附件Ⅰ缔约国TNAs结果的落实提供技术上、资金上的支持。

研究发现,完成技术需求评估,从宏观层面为非附件Ⅰ 缔约国提供了明确的技术路线图和行动计划,但如何落实却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这些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和资金上需要支持,即在微观层面,UNFCCC机制缺乏可操作性。为促进低碳技术开发与转移,相关研究人员建议使用CGIAR模式作为解决气候变化的一种模式。

三、CGIAR 模式

国际农业研究咨询组(CGIAR)诞生于1971年,是一个由64个成员组建的战略伙伴组织,其中包括21个发展中国家和26个发达国家、4个共同提案者,以及13个其他国际组织。CGIAR的愿景是在全球根除饥饿和贫穷,其使命是发展在全球根除饥饿和贫穷的科学和技术。CGIAR的目标是四个系统层面的成果(SLOs),即减少农村贫困、提高粮食安全、改善营养和健康状况,以及可持续的自然资源管理。CGIAR的大多数经费是由发达国家的发展援助机构提供的,其在华盛顿特区的秘书处由世界银行提供费用。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情况,CGIAR的组织和运作程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改变。下面分析现阶段CGIAR的运作机制。

1.组织机构。两年召开一次的全球农业研究发展会议是CGIAR的最高机构。CGIAR由15个独立研究中心和代表各研究中心的协会委员会(CB)组成。各研究中心是建立在与东道国具体协定的基础上的国际法律实体,由它自己的委员会管理,有独立的预算,为其自身活动寻求资金。CB是一个新的法律实体,旨在团结各中心。CGIAR还设立了CGIAR基金委。

2.战略框架[4]。为确保各中心的工作和研究成果在实现CGIAR目标中能有效地发挥作用,CGIAR建立了结果导向的战略性框架(SRF)。SRF为CGIAR提供战略方向,要求各中心和其广泛的合作方不仅在研究过程中,而且在研究成果的作用路径的后续阶段,充分发挥其核心竞争力,以确保研究成果实现CGIAR的目标(SLOs)。

3.研究工作[4]。CGIAR通过CGIAR研究项目(CRPs)来执行研究,CRPs是CGIAR研究的主要机制。CB审批所有的CRPs,并对CGIAR基金委负责。CB的作用就是确保:单个的CRP与SRF相一致;使各个CRPs相互融合,减少重复和提高互补性;在中心与CB之间签订的执行合同中明确规定每一个CRP的不同时间阶段的研究结果、预算、不同的合作关系以及里程碑意义。

4.资金机制。CGIAR基金是一种新型多方捐助的长期融资机制。为了便于统一管理捐助者的捐赠资金,通过三个指定的筹资窗口CGIAR提供了资金单一入口点。资金在所有CRPs中都受到明确的规定和限制。CRPs将对CGIAR研究的投资与研究成果对SLOs的潜在影响清晰地连接起来。

5.知识产权管理。随着知识产权在生物多样性不同领域的扩展和私营部门在农业研究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心越来越多地发现在他们的研究领域需要使用专有技术,但对这些专有技术使用知识产权的需要和人道主义的实施越来越引起争论。遗传学的资源政策委员会建议,各中心可能只在特殊情况下寻求或维护知识产权,例如当它是不可或缺的对确保一项研究结果的进一步发展,或当为完成CGIAR的使命所需的私人公司控制的技术需要被访问时。

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CGIAR模式更具可操作性。它集中各中心的研究竞争力,广泛开展与各国国家研究机构、私人部门的研究合作,进行结果导向的一体化研究(即将商业化生产、自然资源管理和政策体制研究一体化),共同传播研究成果,在实现SLOs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CGIAR的宗旨是在全球根除饥饿和贫穷,其要解决的问题具有公共品性,其研究成果作为国际公共品,这与UNFCCC的宗旨同理。目前,CGIAR模式已用在解决全球健康问题方面。CGIAR模式为UNFCCC低碳技术国际转移框架提供了微观可操作的基础。

四、低碳技术国际转移机制的框架设想

2010年UNFCCC建立了技术机制,使UNFCCC的低碳技术国际转移机制具有了一定的可操作性,但其在研究效率、资金管理和知识产权管理方面仍存在不足。文章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低碳技术国际转移机制的框架设想,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组织机构。在UNFCCC的技术机制下,在气候技术中心和网络(CTCN)和技术执行委员会(TEC)之外,在全球建立若干个、低碳技术类别不同1的、独立的研究中心,形成研究的网络结构。各研究中心是建立在与东道国具体协定的基础上的国际法律实体,由各自的委员会管理,进行独立预算,为其自身活动寻求资金。各研究中心对COP负责,并在COP的指导下运作。CTCN和TEC负责促进技术合作、促进发展中国家宏观层面的技术需求评估和建立或者加强低碳技术方案的准备和落实能力,各研究中心则根据低碳技术类别不同从微观层面去研究、实现COP的最终目标(即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

2.技术机制。在UNFCCC的结果导向战略指导下,技术机制必须成为一个集成的、统一的实体,它在设计和操作上有灵活性,在实现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是有效的。在现行UNFCCC的技术机制基础上,在宏观层面,促进非附件Ⅰ 缔约国完成技术需求评估,制定技术路线图和行动计划;在微观层面,SBSTA组织上面(一)中所提的各研究中心发挥各自的研究优势,进行研究一体化,提高研究效率,利用其研究成果开展技术转移活动,实现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目标。各研究中心在微观层面的研究,可以遵循“自下而上”的流程, 也可以遵循“自上而下”的流程,其研究成果作为公共品,可以用来开发其他类似的项目。SBSTA审批研究项目,让项目之间契合,减少重复,加强互补性。

3.资金机制。除了现行UNFCCC体制内的五大基金,各研究中心为其自身活动寻求资金,资金来源于捐赠、碳排放权交易和碳金融(即,各中心的研究项目在实现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做出的贡献可在碳交易市场上出售,从而为项目融资)。用于促进低碳技术的开发、转移和应用的相关基金受到明确限制。UNFCCC及其协作组织、国际机构、各国政府和金融部门应加速发展国际的、区域的和国家的、省级的碳交易市场和碳金融工具,促进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对低碳领域的投资,促进低碳技术开发与转移。

4.知识产权管理。各中心的研究成果应作为全球公共品, 在特定情况下方可使用知识产权,例如当它是不可或缺的对确保一项研究结果的进一步发展,或当为完成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使命所需的私人公司控制的技术需要被用到时。

显然这个低碳技术国际转移机制的框架设想是概要性的,需要进一步研究。但值得肯定的是,它更注重实现宏观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目标的微观基础,它更具可操作性。

五、低碳技术国际转移机制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中国作为UNFCCC的非附件Ⅰ缔约国之一,利用全球环境基金(GEF)资金与世界银行共同开展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技术需求评估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计划在2015年完成。项目旨在支持中国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所需技术的评估工作,提高技术识别能力,推进低碳技术转移示范项目的开展。另外,截至2014年7月31日,中国CDM注册项目3 760项,占全球总数(共7 538项)的50%。实践证明,在UNFCCC的机制安排下,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寻求先进的低碳技术和资金支持,在项目开发能力建设和政策框架方面做得很好,并在项目实施中表现出很强的执行力,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环境做出显著贡献。但是,研究者预计到2020年中国碳排放总量将达到世界的三分之一,中国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文章提议,中国应根据国情做好充分地准备,以在适当的时机向UNFCCC申请在中国建立一个或多个类似CGIAR的“研究中心”,以促进低碳技术开发和转移,促进中国和全球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另外, 中国应加快发展碳交易市场和碳金融,促进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对低碳领域的投资以支持低碳技术的开发、转移和应用, 以解决气候变化问题。

摘要:研究低碳技术国际转移机制的直接目标是促进低碳技术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最终目标是解决气候变化这一全球公共品问题。基于气候变化的全球公共品性质和外部性,单纯依靠市场机制不能解决问题,需要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对市场机制进行干预。UNFCCC的低碳技术国际转移框架在宏观方面效果显著,但在微观方面缺乏可操作性。国际农业研究咨询组的CGIAR模式为UNFCCC低碳技术国际转移框架提供了微观可操作的基础。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可操作的低碳技术国际转移机制的框架设想。

国际技术评估建设进展及启示 篇10

1 国际技术评估传播与发展

技术评估最早起源于美国,并通过国际议会、学术交流传播至欧洲及其他地区,目前已约有20 多个国家建立了技术评估机构。国际上欧洲议会1987年成立了欧盟的技术评估机构( STOA) ,1990 年欧洲议会主席Enrique Baron Cresco成立了欧洲技术评估网络( EPTA) ,协调成员国开展技术评估,2012年该评估网络已涵盖14 个成员机构和5 个准成员国。在国家层面,20 世纪80 ~ 90 年代,多个欧洲国家成立了技术评估机构,如法国、荷兰、丹麦等;90 年代以后,亚洲地区亦逐步开展建立技术评估机构, 如韩国、 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设立了技术评估的法律, 建立了国家评估机构, 澳大利亚尚无正式的技术评估机构,但也开展了一系列的技术评估活动和建立了一些类似的技术评估机构。

部分已建立的技术评估机构随着各国的政治环境等转变发生了一些变化( 如表1)[3],如,1995 年美国国会关闭了OTA,但2008 年国会又重新启动了技术评估工作,在Accountability Office ( GAO) 下新成立了技术评估机构———科学技术工程中心( Centre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CSTE) ; 2012 年丹麦议会不再设立DBT,由非营利公司承接,成为独立的技术评估机构; 2008 年瑞士技术评估机构转变为瑞士科学和技术委员会独立的评估中心; 2011 年KISTEP转变为隶属于韩国科学技术委员会。

2 技术评估机构发展模式

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等不同,技术评估机构呈现出多种发展模式,包括议会技术评估、政府技术评估及市场技术评估等。

2. 1 议会技术评估

议会技术评估是当前欧美国家的主流模式,技术评估机构由各国议会建立,为议会技术立法和政策提供依据,如英国POST、法国OPECST、德国TAB等。由于欧洲多个国家限制在议会中设立新的机构,部分国家的技术评估由议会代表组成,如法国OPECST; 德国则是在外部建立的评估机构。

议会技术评估的实施方式不同,主要有: ( 1) 议员负责评估,如法国的技术评估机构的议会人员独立开展评估,但其研究能力和方法有限。( 2) 议员和专家评估,如在英国由机构的博士或博士后开展研究,已约有100 位人员。( 3) 委托购买服务,如STOA、加泰罗尼亚及丹麦等委托给相关研究机构或专家开展,美国OTA早期也是大量外包给第三方开展[4]。

2. 2 政府技术评估

政府技术评估是指技术评估主要由政府推动实施,在政府部门下建立技术评估机构,如丹麦DBT、挪威NBT、荷兰Rathenau、韩国KISTEP等,多数设立在教育部。评估机构成员多由政府官员、专家组成,挪威NBT成员则包括了学者、企业家等。除了开展技术评估研究外,其职能也包括了组织公众讨论和促进技术共识,如挪威和韩国组织专题多次讨论会议,引发公众参与技术的讨论。

2. 3 学术型技术评估

学术型技术评估主要由学术型研究机构开展,包括了高校及研究机构。该类机构评估的独立性较好,但与政府机构关联性较弱。当前开展较好的研究机构包括如美国的国家研究委员会( NRC) 、荷兰的研究所、瑞士的技术评估中心( Ta - swiss) 、澳大利亚的技术评估中心( ITA) ,其独立性有保证但影响力不足。

2. 4 企业性技术评估

企业技术评估主要由企业机构开展,目标是促进企业的技术研发和竞争,多为短期的、企业视角下的评估。

3 国际技术评估研究领域

世界各国技术评估机构的委员会人员数量不同,主要由议员及专家团体构成,如,STOA由15 个来自各政府部门成员组成,包括工业、能源,就业与社会事务,环境、公共卫生及食品,网络与消费者保护,交通和旅游,农业; 加泰罗尼亚则有18 位成员,其中9 名来自议会、9 名为科学技术专家。

各国议题设定的程序基本相同,但征集的广度和深度存在差异。部分机构的议题的征求主要局限于议会和政府部门,如加泰罗尼亚、STOA等; 部分国家则范围广泛,如英国、芬兰等国家,涵盖了多个利益相关方。

各国议会关注的领域不同,使得各个国家技术评估的研究领域差异性明显,如加泰罗尼亚关注人类乳头瘤病毒研究,法国开展脑外科诊疗技术的影响研究[5],韩国则重点研究传染病测量技术、大脑机器人干预技术。

各国议会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共同议题,如多数集中在能源安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如表2 所示。

4 技术评估理论及方法学进展

自20 世纪60 年代以来,技术评估在理论基础、评价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评估理论从20 世纪60 年代的预警技术评估( Early - warning TA,EWTA) 、80 年代的建构性技术评估( Constructive TA,CTA) 、参与式技术评估( Participatory TA,PTA ) 、90年代的整合式技术评估( Integrated TA,ITA) 到现在的实时技术评估( Real - time TA)[6]。这些理论模型的转变,一方面是不断克服技术评估理论的局限,如预警技术评估存在技术影响的不可预测性、静态性等缺陷,建构性技术评估存在核心技术早期广泛参与困难等; 另一方面是由于对技术评估认识发生了转变,如从技术评估是议会或专家团体的工作到各利益相关方参与,体现在各国纷纷构建公众参与平台,其中英国的在线咨询平台是较好的典范。

评估的方法上从20 世纪70 年代的结构模型( Structural Modeling) 、预算影响分析( Impact Analysis) 、决策分析( Decision Analysis ) 、成本效果分析( Cost - benefit Analysis) 、系统评价( Systematic Analysis) 发展到系统工程( System Dynamics ) 、路径图( Roadmapping) 、环境影响评价( Enviro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系统价值分析( System Wide Benefit Value Analysis ) 、分析网络模型(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网络Meta分析等[7]。技术评估方法种类仍在拓宽,这与近年来学术及企业界的广泛参与、新的评估领域不断拓展有关。技术评估不仅用于议会政策制定,也为企业等非政府组织决策应用。

5 国际技术评估发展经验及对我国技术评估发展启示

分析国际技术评估发展发现,一方面,技术评估要处理好时间、独立性与相关性的问题,如美国OTA自成立以来产出了750 份高质量的技术评估报告,每份报告在200 ~ 400 页,但仍未得到议会的认可,部分原因在于评估的时间较长、评估报告太专业,不能及时满足议会技术政策制定的需求,在其早期发展阶段,通过大量外包给学术机构,评估的独立性较强,但与政府的相关性不高,未能把握好政府需求的背景及实质; 另一方面,要处理好政策研究与公众传播的关系,当前技术评估的发展已不仅局限于学术研究,更重要的是要基于价值的评估引发广泛的利益方参与,进而为国家推行技术政策提供支撑,因此技术评估机构的开放性及评估内容的可拓展性成为未来技术评估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一项报告指出STOA的灵活性不足,适应未来环境变化的能力较弱[8]。

科学的技术评估的流程亦具有很高的重要性。如欧美国家技术评估流程均大致包涵了以下几个环节: 委托前与委托方开展对话交流,明确界定委托需求问题,讨论制定研究方案并征求委托方意见,选择组建专题的咨询委员会,纳入各相关利益相关者,开展广泛的数据收集、分析,拟定评估报告和开展同行评议,征求公众意见,出版发布和跟踪研究等9 个环节。另外,技术评估应保证客观、公正,采用多个视角。

我国技术评估尚处于探索发展研究阶段,尚没有构建完善的技术评估体系。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对我国的技术评估发展提出建议如下: ( 1) 探索构建技术评估机制,建立多种形式的技术评估机构。如建立政府技术评估的决策机制,纳入国家的发展规划,每年召开重点高新、热点技术的议题讨论,筛选需要评估的技术领域; 可在政府部门内部及学术研究机构试点建立技术评估机构,组织建立技术评估专家委员会,推进技术评估的实践。 ( 2) 加强技术评估机构的能力建设。建议加强政府部门与技术评估机构的对话机制建设,政府官员应了解技术评估的程序和方法,技术评估人员也应了解决策程序及政策制定。( 3) 加强技术评估报告的传播。技术评估应根据委托需求及时完成,技术评估的报告应易于传播,易被政府机构和公众了解。

参考文献

[1]VAN DEN ENDE J,MULDER K,KNOT M,et al.Traditional and modern technology assessment:toward a toolkit[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1998,58(1/2):5-21

[2]WOOD F B.Lessons in technology assessment:methodology and management at OTA[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Technology Assessment:The End of OTA,1997,54(2/3):145-162

[3]EUROPEAN PARLIAMENTARY TECHNOLOGY ASSESSMENT.About EPTA:organizational rules[EB/OL].(2015-12-09)[2016-03-20].http://eptanetwork.org/about/about-epta/members-and-projects

[4]SHIROYAMA H,YOSHIZAWA G,MATSUO M,et al.Institutional options and operational issues in technology assessment:lessons from experienc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C]//Science and Innovation Policy,2009 Atlanta Conference on.Atlanta:IEEE,2009:1-6

[5]EUROPEAN PARLIAMENTARY TECHNOLOGY ASSESSMENT.Parliamentary technology assessment in Europe:an overview of 17 institutions and how they work[EB/OL].(2015-05-19)[2015-07-20].http://eptanetwork.org/about/about-epta/documents

[6]TRAN T A.Review of methods and tools applied in technology assessment literature[C]//Management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Portland International Center.Portland:IEEE,2007:1651-1660

[7]TRAN T A,DAIM T.A taxonomic review of methods and tools applied in technology assessment[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08,75(9):1396-1405

新医疗技术监管国际上怎么做 篇11

20世纪70年代,卫生技术评估(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 HTA)正式出现在美国,随后逐渐在世界推广。通过科学评估卫生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适宜性、公平性及其他影响,可以为医药技术临床准入、应用管理、定价报销等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这是一种重要的循证卫生决策分析工具。目前,多数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建立了以卫生技术评估为支撑的循证卫生决策机制,改善医疗服务体系绩效,提高居民健康水平。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卫生大会上通过决议,呼吁各国推动卫生技术评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助力健康全民覆盖目标的实现。

对于新兴医疗技术监管,多数国家采取利用HTA评估新技术的临床适宜性、成本效果及伦理公平性,判断该技术是否适合引入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很多国家都是以州或省为单位管理新医疗技术,如加拿大、瑞典、澳大利亚等国,在省级政府层面建立HTA制度,从技术上辅助政策制定者进行技术准入和应用的考量。

在绝大多数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国家、北美和南美国家政府,利用HTA作为临床技术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主要工具,在国家层面建立正式的技术评估机制,一些国家甚至在各州或省层面也建立了类似机制。目前有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正式的HTA体制和机制,包括国家出资成立专门的HTA机构,并支持其开展长期和“短平快”研究;建立重点临床技术选择机制;统一HTA实施流程等技术要求;建立评估结果转化为政策的渠道和机制等。上述很多机制都有立法的保障,确保HTA结果真正用于临床决策和相关卫生政策制定。

多数亚洲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等,均将HTA作为完善医疗卫生政策、提高医疗体系整体运行绩效的利器,希望借此解决有限的医疗资源和无限增长的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不但建立了HTA职能机构和工作机制,还由卫生部门牵头推广HTA研究结果的应用和传播。

亚洲国家HTA专业机构主要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般隶属于卫生部门或与卫生部门有紧密合作关系;作为独立的非营利性机构存在,主要或全部资金来自于政府;组织架构一般采取部委负责牵头,HTA机构具体组织活动并进行监督,依靠医学会等团体或大学和科研机构技术力量开展具体的HTA活动;通过开展“短平快”评估满足卫生决策者需求,并根据需要开展大型综合性评估项目;重视传播与沟通,通过多种形式公布评估结果,促进推广应用,同时开展培训与交流活动,引导社会各界对HTA的重视。

纵览各国经验发现,有些将HTA研究结果仅作为临床决策的基础,开发临床指南或药品处方集;有些则将HTA机制正式化和制度化,作为医药卫生决策的基础,广泛利用成本效果分析结果,加强药品、器械和临床操作等技术市场应用,进行公共卫生政策等措施效果的监督与评价。

国际技术 篇12

本届展会以“经济、质量、适用、环保”为主题, 重点展出整车、零部件、内饰等最新的技术和产品。展会面积近3万平方米, 汇集了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家国内外客车领域知名企业, 以更大规模、更多展商、更全面的展示范围吸引了2万多名海内外专业人士和有合作意向的厂商前来观展。

十年磨一剑, 专注打造客车行业盛会

随着国家在节能减排方面大量投入, 为节能和新能源客车带来巨大发展商机, 给新能源技术应用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本届BUSTEC上海国际客车展正是在这片沃土的滋润与浇灌下茁壮成长, 着眼于当前行业发展的新要求、业界的新期待, 不断捕捉行业与市场的风向, 为参展商与观众创造最大的共同价值。展览会与国际方面进一步加深合作, 得到英国、日本、韩国、巴西、西班牙、土耳其等国家行业协会的大力支持, 并在东南亚、中东、南美等地区重点推广。

客车全产业链亮相, 国内外巨头企业悉数登场

本届BUSTEC上海国际客车展除了吸引国内知名的龙头企业参与之外, 国际展区受欢迎程度较高。本次展会自招展工作开展以来, 得到了国内外众多企业的支持与关注, 吸引了包括宇通、金龙、比亚迪、申沃、万象、申龙在内的10余家整车企业及100余家零部件企业参展, 成为了吸引国内外知名展商的国际性展览平台和客车行业顶尖企业和技术的发布阵地。

专业论坛精彩纷呈, 激发行业互动及交流

在展会期间, 主办方还开展了专业交流——新能源公交客车创新技术高峰论坛、公交客车轻量化高峰论坛和新能源动力电池暨充电桩高峰论坛等活动。论坛内容聚焦客车行业各项前沿技术热点, 汇聚众多专业人士瞩目。其中:

2016新能源公交客车创新技术高峰论坛由城市公共交通学会副理事长巴振东主持。来自上海巴士第三分公司、阳光电源、中科汽车零部件、郑州宇通、郑州宇晟、重庆交通大学的企业代表及高校专家学者等先后作了专题发言。

2016公交客车轻量化高峰论坛由城市公共交通学会常务理事孙立君主持。来自辽宁忠旺、上海申沃、上海联孚新能源、常州公交集团、南京金龙、爱普车辆、山东正宇等企业的参会代表先后作了专题发言。

2016新能源动力电池暨充电桩高峰论坛由城市公共交通学会副理事长卢智宏主持。来自上海鼎充新能源、扬子江汽车、沃特马电池、湖州公交公司、上海交投公司等企业的参会代表先后作了专题发言。

这三个专业论坛吸引了国内外百余名来自政府、协会、企业、科研院校等单位的行业领袖和业界精英参加, 他们在活动期间进行了多项专业交流, 围绕客车产业的发展与技术展开热烈的讨论, 畅谈客车行业的发展和未来。

上一篇:经交感神经下一篇:教学方式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