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审计

2024-09-25

知识产权审计(通用10篇)

知识产权审计 篇1

近年来, 知识管理的实施已经掀起一股热潮。然而, 当前的统计数据表明许多企业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的效果不理想, 知识管理项目的成功率最多只有15%。究其原因是由于这些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之前, 既没有弄清自身现有知识和潜在知识的状况, 也完全不清楚知识的需求和其知识管理的能力。[1]因此应该把知识审计作为企业知识管理的首要环节, 知识审计对身处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而言具有及其重大的意义。企业只有了解自身的知识基础与需求, 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知识能力, 才能制定出合理而有效的知识管理战略, 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良好的知识背景。

1 知识审计的概念

知识审计是一个动态的流程, 是知识管理实践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指知识管理责任机构或人员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 对公司知识资源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考察和评估, 分析组织的知识基础和知识需求, 提出诊断性和预测性的审计报告, 以改善管理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为目的, 从而促进知识管理的绩效提高而进行的一种审计和知识管理相结合的活动。

2 知识审计的对象

知识审计的对象包括知识主体 (人) 、知识客体 (即知识本身) 与知识环境3个方面。

2.1 知识主体

知识主体 (人) 是知识的拥有者, 也是知识的接受者。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人不仅指组织内的知识工作者, 还包括了客户、供应商等组织价值链上的知识主体。企业知识审计一方面要熟悉企业各部门的工作内容与目标, 以便确定知识需求, 另一方面还要审计人的知识流程、彼此的关系等内容。

2.2 知识客体

知识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分。显性知识是人们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期刊杂志、专利文献、视听媒体、软件和数据库等方式获取, 可以通过语言、书籍、文字、数据库等编码方式传播, 容易被人们学习的知识。隐性知识存在于人的大脑中, 是人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与个人经验密切相关的知识, 往往是一些技巧, 不易用语言表达, 也不易被他人学习。审计知识时, 不仅要审计显性知识, 也要审计隐性知识。

2.3 知识环境

知识环境对知识活动起推动或阻碍的作用。知识环境有两个方面:技术环境与组织环境。技术环境主要是指信息技术, 也可以理解为IT设施。组织环境包括组织设计和组织文化, 组织设计指组织的流程和结构, 组织文化间接地反映了知识共享的文化和组织的价值观。

3 知识审计的流程

知识审计是动态的流程。完整的知识审计流程包括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完成阶段。

3.1 计划阶段

计划阶段是整个知识审计工作的起点, 必须在实施审计程序之前制订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 以保证调查取证工作有的放矢。这个阶段要定义知识审计的目标、识别各种限制条件、制订知识审计的计划、并确定知识审计的指标体系。定义知识审计目标, 是为了规范审计的目的、审计的对象和范围, 所以目标要尽可能的具体;识别限制条件和制订计划, 是为了在知识审计的实施过程中, 能有的放矢并把成本控制在预算之内;确定知识审计的指标体系, 是为知识审计提供比较的基准, 前提是要对理想的状态有清楚的认识。

3.2 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是根据知识审计计划阶段确定的知识审计的范围、要点、步骤、方法进行取证, 借以形成审计结论, 实现审计目标的中间过程。其工作主要包括:通过问卷调查、个人面谈或群体集中面谈和运用知识管理软件系统等方式收集数据, 揭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确定组织实际的和潜在的知识财富;采用一般性分析法、策略重要性分析法或数据流图分析法等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所反映的问题和机会进行解析和评估。

3.3 完成阶段

完成阶段是要整理和评价知识审计完成后得到的数据, 形成审计的意见和建议, 编写知识审计报告。主要工作有:整理评价审计实施过程中获取的审计证据;评价文档与信息系统中的知识内容的质量和相关性;评价旨在提高知识文档处理的速度、效率和安全性的技术运用情况;评价知识交换的机会和频率、激励机制等;绘制知识地图, 揭示组织的知识状况、知识流、知识网络等, 据以分析组织的知识差距;根据知识管理审计指标体系, 形成审计意见, 撰写知识审计报告, 对组织知识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的建议。

4 知识审计的报告

知识审计报告就是依据一定的审计方法, 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被审计项目发表审计意见或无法发表审计的书面文件[2]。根据审计文书的基本要求, 其要素应该包括以下8项:

(1) 标题。全面的知识审计报告的标题应该为“关于+ (被审计单位) + (时间) +的+知识管理审计报告”。专题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标题应在 (时间) 后面加上专题名称。

(2) 收件人。对企业知识审计而言, 审计项目往往是管理部门授权审计, 此时审计报告的收件人为授权人。

(3) 引言段。知识审计报告的引言段应当依次说明审计立项的依据;被审计事项的性质和范围;审计事项的要求和执行时间;其中审计对象的范围至少应当指明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的时间和部门。

(4) 范围段。知识审计报告的范围段应当说明已经实施的审计工作、所依据的审计标准、审计责任等。审计工作应当按照相关的技术标准、计划实施审计程序, 且审计工作足以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内部审计师的审计意见。审计责任应当指出知识审计报告属于诊断性的管理建议。

(5) 意见段。意见段应该是知识审计报告的核心部分, 因而也就占据了审计报告的最大篇幅。一份知识审计报告的质量高低主要取决于意见段。这一段应该具体说明以下3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1) 对被审计事项的基本评价; (2) 主要成绩和问题; (3) 改进意见和建议。

(6) 审计师签名盖章。知识审计报告应当由项目负责人 (或审计组组长) 签名盖章。

(7) 审计机构及地址。审计报告应当载明审计机构的名称及地址, 并加盖审计机构的公章。

(8) 报告日期。审计报告最后应当写明审计报告日期审计报告日期为审计工作完成日, 即应当实施的审计程序均已完毕。

参考文献

[1]冯静.知识管理实施的第一步——知识审计[J].情报科学, 2004 (5) .

[2]杜茂宝, 田利军, 王晓勤.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7 (9) .

知识产权审计 篇2

单项选择题

1、某公司1~4月份预计的销售收入(含增值税)分别为100万元、200万元、300万元和400万元,销售当月收现60%,下月收现30%,再下月收现10%。则203月31日资产负债表“应收账款”项目金额和年3月的销售现金流入分别为:

A、140万元和250万元

B、130万元和260万元

C、160万元和240万元

D、140万元和230万元

2、甲公司管理层发现企业所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更好的适应这种环境的变化,决定编制预算时重新判断所有的费用。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判断该企业编制预算的方法属于:

A、零基预算

B、增量预算

C、固定预算

D、责任预算

3、某企业预算年度预计生产量为件,每件标准工时40小时,企业直接人工小时工资为8元,该企业本年度预计直接人工成本为:

A、16 000元

B、160 000元

C、640 000元

D、6 400 000元

4、预算期脱离会计年度,随着执行逐期向后滚动,预算期保持不变的一种预算编制方法是:

A、滚动预算

B、定期预算

C、固定预算

D、弹性预算

5、7. 下列有关财务预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包括预算现金流量表、预算利润表和预算资产负债表

B、预算现金流量表反映预算期内企业因经营活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引起的所有现金流入和流出的预算

C、预算利润表反映预算期内预计销售收入、相关成本、预计利润和税金等经营活动成果、可预计的其他损益,以及利润分配的预算

D、预算资产负债表也称为现金预算

6、企业在成熟时期的财务战略不具备的特点是:

A、追加投资的需求减少

B、追加投资的需求增加

C、企业战略重心转为对盈利能力的关注

D、投资战略上可以进行相关产品或业务的.并购

多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变动成本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变动成本总额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

B、单位变动成本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成反比例变动

C、生产人工工资均是变动成本

D、销售费用分为变动销售费用和固定销售费用

E、在一定产量条件下,单位变动成本保持不变

2、下列各项中属于定期预算缺陷的有:

A、预算数字准确性差

B、易导致预算执行者的短期行为

C、不利于预算人员深入调查成本状况

D、计算比较复杂

E、灵活性差

3、下列预算中,在编制时需要以生产预算为基础的有:

A、变动制造费用预算

B、销售费用预算

C、销售预算

D、直接人工预算

E、直接材料预算

4、预算利润表中来自经营预算的数据有:

A、财务费用

B、销售收入

C、销售成本

D、投资收益

E、销售费用

5、财务战略的特征有:

A、局部性

B、长期性

C、导向性

D、涉及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

知识产权审计 篇3

摘要:文章从心理契约的视角研究审计人员知识共享问题,探讨了心理契约对审计人员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并引入情感信任作为调节变量。通过对国家审计人员的大规模的问卷调查,运用回归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审计人员心理契约的满足水平越高,越能提高知识共享的意愿。另外,审计人员的情感信任水平越高,心理契约对知识共享意愿的作用越大。研究表明心理契约和情感信任是影响审计人员知识共享意愿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心理契约;知识共享意愿;情感信任

一、引言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知识层出不穷,知识已成为组织的战略性资源,是组织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Drucker(1992)在哈佛商业评论《组织新社会》一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已退居二位,知识成为企业的重要生产资源。众所周知,审计工作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审计过程中需要大量审计经验、技能、诀窍等难以表达,难以编码的隐性知识,而审计人员之间的知识共享是学习这些隐性审计知识的重要途径。另外,由于时间性强、工作量大,审计任务一般由多个审计人员组成审计团队共同完成,审计人员从事的任务的相互依赖程度较高,因而知识共享也是审计人员高效完成审计任务的有效手段。然而,知识共享对知识的拥有者是一种冒险行为,因为知识共享行为可能导致知识拥有者在组织内丧失了优势而使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了促使审计人员之间进行知识共享,很多组织加大了对审计人员集中培训、后续教育,建立了知识管理系统,但这些方式对显性知识的学习是有利的,而对隐形知识的获取收效甚微。知识共享研究在管理领域较为丰富,但专门针对审计人员这一特定主体的知识共享研究还不多见。本文以国家审计人员为样本,运用心理契约理论,探索国家审计人员心理契约对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及情感信任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审计人员心理契约与知识共享意愿。如前所述,知识共享是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但是在审计实践中,由于审计人员存在顾虑,就是一旦他将自己拥有的知识共享,他的优势地位可能会丧失,甚至的他的职位可能会被替代,产生职业的不安全感。另外个人的知识具有私有属性,基于以上两点原因组织无法强制他们共享自己的知识,纵使强制他们共享知识,共享出的知识很可能是低质或无效的知识,效果并不理想。那么能不能通过奖励制度来促进知识共享呢?有学者做过实证研究发现,物质奖励对知识共享意愿没有显著的积极作用(Hung et al.,2011:Lin,2007)。那么如何提高他们知识共享的意愿呢?

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员工和组织之间除了存在经济交换行为,还存在社会交换行为。经济交换可以通过明确的契约对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规定,从而保护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比如员工和组织之间签订的聘用合同。但是员工的知识共享很难以明确的契约方式在合同中写明,显然经济交换对员工知识共享是行不通的。社会交换则可能解决员工的知识共享问题,换而言之,员工的知识共享行为是一种社会交换行为。社会交换理论是基于互惠原则建立的,要想员工共享他所拥有的知识,组织也需要对员工的行为加以回报,从而使的这种社会交换行为持久的存在下去。反过来说,如果当员工感知到组织的责任履行的很好时,基于互惠原则,他会产生了需要回报组织的义务感和责任感,从而愿意分享其拥有的知识回报组织,但是员工这种对组织知识共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难以在正式的契约中明确,是员工的心理感知,即员工的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PC)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被正式提出,其后心理契约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现已成为管理学领域一个热点研究问题。Argyris(1960)在《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首次使用“心理工作契约”来描述工厂雇员和主管之间的关系。Shein(1980)认为心理契约是组织成员与组织之间每时每刻都存在的一组不成文的期望。李原和郭德俊(2006)认为员工心理契约是指在组织与员工的相互关系中,员工所感知到的彼此为对方承担的责任,包括组織对员工的责任和员工对组织的责任两个方面,并将心理契约划分为规范型责任、人际型责任和发展型责任三个维度。

Swift和Virick(2013)运用社会交换理论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同事支持感对员工的知识共享行为有着显著的积极的作用,且知识的隐形程度越高,同事支持感对员工知识共享行为的作用越大。Bartol,Liu,Zeng和Wu(2009)运用多层次线性模型方法进行实证检验发现:组织支持感对员工的知识共享行为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工作安全感在组织支持感对员工的知识共享行为的作用关系之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国家审计人员心理契约对知识共享意愿有积极的影响。

2.情感信任的调节作用。当员工的心理契约水平越高时,员工就会对组织表现出较高的情感依附、忠诚和认同,进而对组织进行积极的工作投入,当组织倡导和要求员工实施知识共享时,员工拥有较高知识共享意愿并共享知识。但是员工在共享自己的知识时,也有顾虑和担忧,害怕一旦将自身的知识与别人共享,会削弱其在组织中的地位,损害其在组织中的利益,失去其在组织中的竞争优势,这些顾虑和担忧会降低心理契约对知识共享意愿的作用。如果此时员工之间彼此信任,则会减少员工在共享知识时的顾虑和担忧,从而更加愿意共享自己的知识,实施更多高质量的知识共享行为。员工之间高水平的情感信任为员工交换知识,实施知识共享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发挥着促进作用。情感信任水平越高,员工就越愿意实施知识共享行为。也就是说,员工的情感信任水平越高,心理契约对员工知识共享意愿的作用就会越大。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查阅发现,已有很多学者研究了信任对知识共享的影响。Usom等(2007)研究发现:能力信任、正直信任和善意信任对虚拟组织的知识共享行为有显著的积极作用。Wu等(2009)研究发现员工感知的同事信任和主管信任对知识共享行为都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而且同事信任比主管信任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更大。Swift和Hwang(2013)通过对157名市场和销售经理的调查,研究了情感信任和认知信任对知识共享的作用,发现在知识共享中,情感信任比认知信任更重要。但是认知信任在创造组织学习环境方面比情感信任更重要。翟东升、朱雪东和周健明(2009)选取了我国环渤海经济区213个高科技企业研发部门员工为调查对象,发现人际信任的情感型信任维度和认知型信任维度对员工知识共享意愿都有显著的正相关,而且情感型信任比认知型信任能够更好地预测员工隐性知识的共享意愿。赵红丹、彭正龙和梁东(2010)选取本土企业管理者及其直接下属的504个配对样本,运用层级回归分析法研究,发现组织信任对员工的知识共享行为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曹科岩、龙君伟和杨玉浩(2008)以中国华南地区企业为调查对象,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组织信任对员工知识共享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进一步通过知识共享行为对组织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员工知识共享行为在两者之间起中介作用。审计工作是一个团队协作过程,审计小组需要经常讨论、交流审计思路、技术和方法等,审计人员之间的情感信任对其知识共享行为更为重要,审计人员情感信任水平越高,越有利于提高其知识共享的意愿。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2:国家审计人员之间的情感信任水平越高,心理契约对知识共享意愿的作用越强。

三、研究方法

1.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本次研究对象全部为国家审计人员,问卷发放从2015年4月开始到2015年10月结束,采用随机调查的方式在全国性的国家审计人员培训班上对学员进行问卷调查,这些学员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国家审计机关。在大规模发放调查问卷之前,首先选择80个国家审计人员进行预调研,对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对量表进行修改和完善,然后再大规模地在发放调查问卷。剔除无效问卷,本次问卷发放最终形成241份有效问卷。(表1)

2.测量工具。为了保证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中的量表全部从国内外现有文献中已经使用的成熟量表中加以选择,结合本研究进行了适当的修改。

(1)心理契约量表。心理契约量表采用了李原(2006)开发的员工心理契约量表,包括规范型责任、人际型责任和发展型责任三个维度量表。该量表采用李克特5级态度测量被测试者的主观感知,量表中的1、2、3、4、5分别表示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中立、同意、非常同意。

(2)知识共享意愿量表,知识共享意愿量表采用Bock,Zmud和Kim(2005)开发的知识共享意愿量表,包含显性知识共享意愿和隐形知识共享意愿2个维度,顯性知识共享意愿维度有2个测量项目,隐形知识共享意愿维度有3个测量项目,本量表采用李克特5级态度测量被测试者的主观感知,量表中的1、2、3、4、5表示的意思同上。

(3)情感信任量表。情感信任量表采用McAllister(1995)开发设计的情感信任量表,共有5个测量项目。该量表采用李克特5级态度测量被测试者的主观感知,量表中的1、2、3、4、5表示的意思同上。

(4)研究方法。本文采用SPSS22.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首先对量表信度和效度分析,接着对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最后构建回归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对研究结论进行讨论和分析。

四、实证分析

1.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是衡量量表信度的重要指标,本文根据调查的数据计算出心理契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是0.947,情感信任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是0.888,知识共享意愿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是0.908。3个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都大于临界值0.7,说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测量的结果稳定可靠。另外,以调查数据对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心理契约的KMO值为0.946,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是74.396%,因子载荷在0.656~0.853之间。情感信任的KMO值为0.848,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9.228%,因子载荷在0.747~0.874之间。知识共享意愿的KMO值为0.832,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3.418%,因子载荷在0.807~0.914之间。三个变量的KMO、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和因子载荷都在正常范围内,且三个变量的Bartlett球形检验都显著(P<0.000),说明量表测量项目间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由于三个量表都是选用的成熟的量表,已经过多次信度和效度检验,因此,量表测量项目的内容效度较高。

2.研究变量的相关性分析。由表2可知,审计人员的心理契约与情感信任有显著的正相关(r=0.723,P<0.01),心理契约与知识共享意愿有显著的正相关(r=0.585,P<0.01),情感信任与知识共享意愿有显著的正相关(r=0.580,P<0.01),变量之间相关系数的显著性为后面的回归检验提供了基础。

3.研究假设检验。由表3的知识共享意愿Model2可知,心理契约对知识共享意愿的回归系数为0.332,其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说明审计人员的心理契约对知识共享意愿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假设1成立。根据表3的知识共享意愿Model3可知,加入调节变量情感信任后,情感信任和心理契约的乘积项的回归系数为0.176,其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说明情感信任对心理契约和知识共享意愿两者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也就是说,审计人员情感信任水平越高,心理契约对知识共享意愿的作用越强,假设2成立。

五、分析与讨论

本文的主要的贡献在于将心理契约的理论运用到审计领域,研究审计人员心理契约对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并分析情感信任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

1.研究结果显示,国家审计人员心理契约对知识共享意愿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结果表明,国家审计人员心理契约水平越高,他们知识共享的意愿也越高。因此国家审计机关若要审计人员积极的共享他们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不仅要关注与审计人员之间的正式契约,也要关注审计人员的心理契约状况。但心理契约毕竟是存在于每个审计人员的心中,是隐性的,不容易察觉的,这就需要审计机关要与审计人员加强沟通,及时动态地了解审计人员的心理需求,采取相关政策措施改善和提高审计人员的心理契约水平。例如国家审计机关可以通过提高审计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水平,向审计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稳定的工作保障来提高国家审计人员的心理契约水平。除此之外,国家审计机关在平时工作中要尊重和信任审计人员,真诚对待审计人员,向审计人员提供友善的工作环境,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关心审计人员的生活,及时指导审计人员的工作,肯定审计人员的贡献来提高和改善审计人员的心理契约水平。国家审计机关还可以要向审计人员提供事业发展的机会、学习的机会和晋升的机会。尽量给审计人员提供较多的工作自主权,提供审计人员参与决策的机会来改善和提高他们的心理契约水平。

2.研究还发现,情感信任在审计人员心理契约和知识共享意愿之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这一结果表明,审计人员之间的情感信任水平越高,审计人员心理契约对其知识共享意愿的作用越大。因此,为了更加有效地提高审计人员知识共享的意愿,国家审计机关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改善审计人员之间的情感信任水平。比如,国家审计机关可以定期地组织一些活动来加强彼此的沟通和交流,增进审计人员之间友谊。国家审计机关还可以积极营造信任的组织文化,通过积极的组织文化提高审计人员之间的情感信任水平。

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研究 篇4

一、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定义

虽然知识管理审计已经开始在一些组织中实施应用, 但知识管理审计报告却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审计报告是指“审计师根据审计准则的要求, 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发表意见或无法发表意见的书面文件。”根据这个定义, 笔者认为知识管理审计报告也至少应该体现审计依据、审计对象、审计时间等基本要素。目前知识管理审计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 使用较多有HyA-K-Audit、Delphi Group的KM2、F.W.Horton的InfoMap法等。知识管理审计的对象是组织内的知识、知识工作者、知识环境、知识的收集、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审计时间对于财务审计来讲一般都是事后审计, 而知识管理审计事前、事中、事后都可以。因此笔者认为, 知识管理审计报告就是审计师依据一定的审计方法, 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被审计项目发表审计意见或无法发表审计的书面文件。此处提到的“无法发表审计意见”是因为审计师可能受到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无法收集到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审计意见的情形。

二、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作用

1. 防护性作用

知识管理的实施已经掀起一股热潮。然而当前的统计数据表明, 知识管理项目的成功率最多只有15%。产业分析家预测, 到2003年仅财富500强就会因为知识管理项目的失败损失315亿美元。审计师通过出具不同类型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 可以提高或降低企业决策者对知识管理项目的依赖或期望程度。帮助组织了解到底需要哪些知识以及如何管理这些知识。因此, 知识管理审计报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被审计单位的财产、债权人和股东的权益及企业利害关系人的利益起到保护作用, 能够对知识管理部门盲目的或缺乏效果、效率、经济性的项目起到制约作用。

2. 建设性作用

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着眼于组织管理部门的战略、控制、目标、结构及决策的最优性, 它是在对公司知识资源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考察和评估的基础上提出诊断性和预测性的审计意见。知识管理审计报告应该指出知识及其管理的症结所在, 如决信息超载、重复劳动造成的交流成本高、效率低下等问题, 揭示信息供给方面的差别和信息流程中缺失的环节, 帮助组织识别信息需求并将其与组织的信息资源相匹配, 提高知识管理实践, 显示价值链在人、组织和顾客中形成的过程, 指出通过知识共享和组织学习应用杠杆作用的方式和途径。

三、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要素

根据详略程度, 审计报告可以分为简式审计报告和详式审计报告;按照使用目的可以分为公布目的审计报告和非公布目的的审计。笔者认为知识管理审计报告主要用于指出知识及其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帮助组织改善经营管理, 故应当属于详式审计报告和非公布目的的审计报告。根据审计文书的基本要求, 其要素应该包括以下八项:

1. 标题。

全面的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标题应该为“关于+ (被审计单位) + (时间) +的+知识管理审计报告。专题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标题应在 (时间) 后面加上专题名称。被审计单位的名称应该写全称, 避免引起误解;时间可以是被审计事项已经或将要发生的时间, 也可以是正在发生的时间。

2. 收件人。

审计报告的收件人一般是业务的委托人或授权人。如果是外部审计, 委托单位与外部审计机构一般会签署业务约定书 (合同) , 此时的收件人应是审计师按照业务约定书的要求致送审计报告的对象;如果是内部审计, 则审计项目往往是管理部门授权审计, 此时审计报告的收件人为授权人。

3. 引言段。

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引言段应当依次说明审计立项的依据;被审计事项的性质和范围;审计事项的要求和执行时间;其中审计对象的范围至少应当指明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的时间和部门;审计事项的要求和执行时间是业务约定书或授权人的具体要求。

4. 范围段。

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的范围段应当说明已经实施的审计工作;所依据的审计标准;审计责任等。审计工作应当按照相关的技术标准计划和实施了审计程序, 这些审计工作足以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审计师的审计意见。审计责任应当指出知识管理审计报告属于诊断性的管理建议, 仅供管理部门内部参考, 因使用不当造成的后果与审计师和审计单位无关, 即不承担法律责任。

5. 意见段。

意见段应该是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核心部分, 因而也就占据了审计报告的最大篇幅。一份审计报告的质量高低主要取决于意见段。这一段应该具体说明以下三个具体内容:

(1) 对被审计事项的基本评价。审计师应当描述知识管理在组织中的战略地位、知识管理的基础建设、知识管理实施模式或战略、知识管理实施现状、知识管理部门的人力资源、知识管理实施的安全性和效益性等。进行了上述有关内容的说明以后, 审计师对被审计事项做出了基本的评价, 总括性的说明被审计事项的优劣。在基本评价的基础上对成绩、问题进行分析。

(2) 主要成绩和问题。知识管理的事后或事中审计要说明主要经验和成绩、不足和缺陷。审计报告应当描述知识收集、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情况及意识;描述信息流的有序性和及时性;评价学习机制、商务智能和知识储备途径等;说明在知识管理实践过程中特定的人对特定的知识资源拥有的安全和权限级别;评价知识获取的安全性和及时性;评价知识管理人员素质和知识管理绩效等。在分析的基础上肯定成绩, 总结经验;指出问题, 吸取教训。

知识管理的事前审计要分析组织的知识基础和知识需求, 找出知识差距和知识流, 并判断它们对经营目标的影响, 以确定组织知识管理的战略或知识管理的实施模型是否科学合理。报告最后要说明知识管理项目的可行性, 提出预测性的报告。其目的是减少决策失误, 实现决策科学化。

(3) 改进意见和建议。这部分内容不是必须的, 即如果项目可行或实施效果良好, 则可以省略。但如果知识管理项目存在重大缺陷, 此处应该是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重要内容。此时审计师应该针对审计项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意见和建议, 包括: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采取的措施、可供选择的方案等。但此处应当说明, 这些建议仅供内部参考、不具备鉴证作用。

6. 审计师签名盖章。

知识管理审计报告应当由项目负责人 (或审计组组长) 签名盖章。社会审计还应该加盖事务所合伙人或主任会计师的章。

7. 审计机构及地址。

审计报告应当载明审计机构的名称及地址, 并加盖审计机构的公章。

8. 报告日期。

审计报告最后应当写明审计报告日期。审计报告日期为审计工作完成日, 即应当实施的审计程序均已经实施完毕。

四、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编制要领

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编制人应当是项目负责人或审计组组长。由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千差万别, 因此以上八个要素在审计报告中地位、所占篇幅不尽相同。审计师应该根据实际需要来表达这些内容。为了保证权威性, 在写作中应该注意以下要领:

1. 要根据知识管理的审计目标进行严格选材。

它包括陈述的真实性、优劣性、差距性和潜在性的各种题材。要有事实、有数据、有比较、有分析。

2. 要依据审计报告的基本要素安排好报告的结构。

因为结构是报告的骨架, 是科学组织报告材料的必要手段, 既要体现出完整性, 又要顺理成章。防止公式化倾向。

3. 注意措辞。

知识管理审计报告在本质上属于管理审计范畴, 其语言应体现出“评价和建议”。意见段的开头应该使用“我们认为”的术语, 而不宜使用“我们确信”或“我们保证”等绝对化的语言, “绝对可行”、“完全正确”会误导管理部门的决策。同时也应避免使用模糊不清、态度暧昧的语言, 如“大致可以”、“基本可行”等, 这样的语言会降低审计报告的权威性和可信性。

4. 审计报告提交或出具之前, 应充分听取知识管理专家的意见, 使审计报告的内容经得起推敲, 更令人信服。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年第一版, 368

[2]冯静:知识管理实施的第一步——知识审计[J].情报科学, 2004 (5)

知识产权审计 篇5

1、信息系统管理人员设计变更管理程序的目的是:

A.对应用程序从测试环境过渡到生产环境加以控制

B.对因忽视悬而未决问题造成的经营终端加以控制

C.确保发生灾害时经营活动得以持续

D.确认系统变更信息恰当归档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A正确。信息系统管理层设计变更管理程序的目的在于对应用程序从测试环境到生产环境的过渡加以控制。疑难问题升级处理程序负责对因忽视悬而未决问题造成的经营终端加以控制,而质量保证程序能够确保系统变更经过授权并测试。2、如果存在适当竞争,可以确定业绩的不确定性,而且可以合理估算成本,那么,应该应用以下哪种合同:

A.工期加材料合同

B.完全固定价合同

C.成本加固定费用合同

D.成本加奖励加费用合同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如果存在适当竞争,可以确定业绩的不确定性,而且可以合理估算成本,那么,应该应用成本加固定费用合同。这样可以保证业绩的不确定性的风险得到控制。

3、公司材料利用效率出现了不利差异,以下是可能对此现象做出的解释,但哪项内容除外

A.存在大量紧急定单

B.实际生产的数量超过总预算的计划数量

C.预防性维护工作减少

D.劳动力队伍训练不充分,而且没有得到恰当的监督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4、某公司只销售一种产品,销售单价为40美元,购入价为20美元。除工资外,销售人员还按销售额的5%提成。去年,公司的(税后)净收入为100,800美元。公司应按30%的税率缴纳所得税。公司的固定成本如下:

广告费 124,000美元

租金 60,000美元

工资 180,000美元

其他固定成本 32,000美元

合计 396,000,美元

如果公司将销售佣金提高到销售额的10%,同时将工资支出减少8万美元,那么,今年,公司必须实现多少销售额,才能赚取与去年一样的净收入?

A.1,150,000美元

B.1,630,000美元

C.1,042,000美元

D.1,100,000美元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去年净收入 = 100,800美元 / (1-30%)= 144,000。

工资支出减少8万美元,因此固定成本合计316,000。

销售佣金提高到销售额的10%,因此单位销售提成为40*10% = 4。

今年销售量 = (144,000+316,000)/ (40-20-4) = 28,750

今年销售额 = 28,750 * 40 = 1,150,000美元

5、以下哪项关于电子邮件安全性的说法是正确的

A.如果没有事先对安全控制记录解密,那么即使具有访问包含电子邮件信息的文件服务器的管理级权限的人员也不能接触包含电子邮件信息的文件

B.自主访问控制策略不需要密码

C.互联网上的所有信息都被加密,因此能够提供增强的安全性

D.密码在防止偶然访问其他人的电子邮件时很有效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选项A不正确。具有文件服务器管理权限(一般控制)的人员完全有可能绕过电子邮件的安全控制(应用控制),通过直接阅读邮件文件的方式来获得邮件内容。

B.不正确。自主访问控制策略需要对用户身份进行鉴别,而口令是身份鉴别的主要手段。

C.不正确。互联网上的信息并末自动加密,包括电子邮件信息。

D.正确。对设置了密码的电子邮件,必须输入正确的.密码信息才能阅读邮件,因此可以防止对邮件的偶然访问。

6、信息系统管理人员设计变更管理程序的目的是:

A.对应用程序从测试环境过渡到生产环境加以控制

B.对因忽视悬而未决问题造成的经营终端加以控制

C.确保发生灾害时经营活动得以持续

D.确认系统变更信息恰当归档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A正确。信息系统管理层设计变更管理程序的目的在于对应用程序从测试环境到生产环境的过渡加以控制。疑难问题升级处理程序负责对因忽视悬而未决问题造成的经营终端加以控制,而质量保证程序能够确保系统变更经过授权并测试。

7、如果存在适当竞争,可以确定业绩的不确定性,而且可以合理估算成本,那么,应该应用以下哪种合同:

A.工期加材料合同

B.完全固定价合同

C.成本加固定费用合同

D.成本加奖励加费用合同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如果存在适当竞争,可以确定业绩的不确定性,而且可以合理估算成本,那么,应该应用成本加固定费用合同。这样可以保证业绩的不确定性的风险得到控制。

8、公司材料利用效率出现了不利差异,以下是可能对此现象做出的解释,但哪项内容除外

A.存在大量紧急定单

B.实际生产的数量超过总预算的计划数量

C.预防性维护工作减少

D.劳动力队伍训练不充分,而且没有得到恰当的监督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9、某公司只销售一种产品,销售单价为40美元,购入价为20美元。除工资外,销售人员还按销售额的5%提成。去年,公司的(税后)净收入为100,800美元。公司应按30%的税率缴纳所得税。公司的固定成本如下:

广告费 124,000美元

租金 60,000美元

工资 180,000美元

其他固定成本 32,000美元

合计 396,000,美元

如果公司将销售佣金提高到销售额的10%,同时将工资支出减少8万美元,那么,今年,公司必须实现多少销售额,才能赚取与去年一样的净收入?

A.1,150,000美元

B.1,630,000美元

C.1,042,000美元

D.1,100,000美元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去年净收入 = 100,800美元 / (1-30%)= 144,000。

工资支出减少8万美元,因此固定成本合计316,000。

销售佣金提高到销售额的10%,因此单位销售提成为40*10% = 4。

今年销售量 = (144,000+316,000)/ (40-20-4) = 28,750

今年销售额 = 28,750 * 40 = 1,150,000美元

10、以下哪项关于电子邮件安全性的说法是正确的

A.如果没有事先对安全控制记录解密,那么即使具有访问包含电子邮件信息的文件服务器的管理级权限的人员也不能接触包含电子邮件信息的文件

B.自主访问控制策略不需要密码

C.互联网上的所有信息都被加密,因此能够提供增强的安全性

D.密码在防止偶然访问其他人的电子邮件时很有效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选项A不正确。具有文件服务器管理权限(一般控制)的人员完全有可能绕过电子邮件的安全控制(应用控制),通过直接阅读邮件文件的方式来获得邮件内容。

B.不正确。自主访问控制策略需要对用户身份进行鉴别,而口令是身份鉴别的主要手段。

C.不正确。互联网上的信息并末自动加密,包括电子邮件信息。

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产权效应研究 篇6

由于世界各国意识形态和经济制度存在较大差异, 加上社会生产方式和技术条件的变迁等因素的影响, 国内外关于社会责任审计概念的认识差别很大。首先, 国内外关于社会责任审计的称谓不同, 我国的社会责任审计在国外被称为“社会审计”。但笔者认为, 根据目前国际上通用的企业社会责任规范的称谓, 统一称其为社会责任审计比较适合。其次, 在内容表述上大相径庭。日本有学者认为, 社会审计不同于财务审计和管理审计, 是一种检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审计。该社会审计概念简单明了, 突出强调的是社会审计的对象。美国学者米切尔·谢勒和大卫·肯特认为, 社会审计是强化组织社会受托责任的工具, 以便组织的管理者解释、辩护其决策。这一社会审计概念侧重表述了社会审计的内容和功能。我国学者陈金池给的定义较为全面、合理, 他认为, 社会责任审计是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工具, 监督企业经营活动的社会后果, 提出审计报告从而影响企业的经营及管理决策。杨秋林、李冬生 (2004) 的定义则更贴近实际, 他认为, 社会责任审计是以维持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由专门的审计机构接受政府、社团和个人的委托, 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 对企业所履行的各种社会责任进行有效审计, 审查和监督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目前人们关于社会责任与社会责任审计的认识尚不全面, 从上述研究可知, 社会责任审计有以下主要特征: (1) 社会责任审计对象是企业及相关公益事业单位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状况与后果; (2) 社会责任审计的依据是相关的法律和规章, 以及审计程序性规范; (3) 社会责任审计的目的是鉴证社会责任行为主体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并出具审计意见; (4) 社会责任审计的目的是抑制企业或其他主体行为的负向外部性, 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和谐共生与共同发展。

二、社会责任审计实践及其存在的问题

世界各国社会责任审计开展情况并不均衡, 西方国家起步较早, 而其他国家相对滞后。从企业角度而言, 其自身具有开展社会责任审计的动机, 如提高公司竞争力, 打入国际市场;提高公司及其产品的知名度, 树立良好形象, 提升公司价值等。从政府角度而言, 政府具有推动社会责任审计的动力。我国对社会责任审计理论研究和实务开展较晚。我国在这方面的实务开展要先于理论研究, 通常可以将1992年开始的退休金、养老基金和行业保险基金审计看作我国社会责任审计的开始, 因为其审计对象和内容实质上属于社会责任范畴。而正式的倡导并推动社会责任审计的行动则要后推至2004年, 其标志是审计署长李金华在第二届“中国财经法律论坛”上的演讲, 指出审计署已要求审计人员对企业的社会责任给予更多关注, 并强调关注社会责任将是国家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此后, 不仅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披露社会责任审计信息, 而且出现了针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第三方鉴证。

但从全球范围的公司实践看, 社会责任信息鉴证尚无统一标准。目前主要包括:无独立第三方意见、由非专业机构出具的独立第三方意见和由专业机构出具的独立第三方意见, 其中, 由专业机构出具的独立第三方意见权威性和可信度最高。就我国而言, 这方面情况不容乐观, 如《国家电网公司2005社会责任报告》就缺失第三方鉴证意见。出具第三方鉴证意见,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社会责任报告信息的公信力。然而, 由于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披露还刚起步, 企业并不一定真正希望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成为“模范公民”, 有些企业只是借机包装自己以达到侵占公众经济利益的目的。

三、社会责任审计产权效应分析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因很多, 不论企业出于何种原因履行社会责任, 企业的这种行为最终会体现在企业绩效上, 体现在企业家个人经济收入、荣誉或社会地位的变迁上, 也可能体现在社会公众利益的改善上。这些结果最终影响到包括企业家、公司和居民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收益变动, 从而引起相关利益主体之间产权的调整。在此过程中, 社会责任审计的作用至关重要。经过社会责任审计第三方认证相当于给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贴上正面形象的标签, 也正是这样一个标签掩盖了企业的问题与不足。可以用社会责任审计产权效应产生过程图说明上述作用机理 (图1) 。

图1中, 社会责任审计鉴证至关重要, 社会公众及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往往根据审计意见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进行判断并据此调整自己与企业的关系, 如作出购买或拒绝被审计单位产品的决策。社会公众的这些决策最终会影响企业绩效, 尽管社会公众也必须为此付出相应的对价。上述过程实际上就是相关利益主体产权的调整过程, 即社会责任审计的产权效应。

根据社会责任审计产权效应对社会财富的影响不同, 可将其区分为社会责任审计的价值创造效应、价值转移效应和价值破坏效应。所谓社会责任审计价值创造效应, 是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通过社会责任审计鉴证创造新的社会需求, 从而使企业和其他相关利益主体都获得益处, 最终导致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相反, 如果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社会行为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而社会责任审计未能及时加以揭露, 最终给社会总财富带来损失, 即社会责任审计的价值破坏效应。如果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通过社会责任审计认定, 虽然社会总财富保持不变, 但社会财富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相互转移, 即社会责任审计的价值转移效应。

四、社会责任审计实施对策与建议

为了积极引导企业社会责任审计, 特别是防止社会责任审计价值破坏效应的发生, 不但需要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 还要强化社会责任鉴证, 积极稳妥地推动社会责任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和理论研究的持续进行。为此, 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尽快确定企业社会责任边界。为了更好地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活动, 并为之提供审计鉴证服务, 必须清晰而完整地认识企业社会责任。笔者认为,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三个责任范畴的统称, 企业社会责任边界是企业经济责任边界、法律责任边界和道德责任边界的集合。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中社会责任边界的界定就是对上述三个责任边界及其总体情况的界定。

二是尽快制定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规范并设计相应企业社会责任指标。社会责任审计规范包括相关的法律、政策法规, 社会责任审计准则和标准, 以及社会责任审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守则等。其中, 社会责任审计准则是连接社会责任审计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在社会责任审计规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社会审计质量的提高、责任的界定、审计组织与用户之间的沟通以及内部管理的完善, 均依赖一套健全、有效、切实可行的社会责任审计准则。只有具备了一整套有效的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准则, 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工作才能有据可依。此外, 为了达到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定量描述和科学管理的目的, 还应尽快出台相应的定量指标。

三是积极稳妥地推动社会责任审计实践。目前, 我国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多。在2006年以前, 只有极少数中国企业发布了可持续发展报告。其中, 较典型的有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在2001~2005年发布的《健康安全环境报告》。从2006年起,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随其母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一起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随后, 我国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数量明显增加, 截至2008年7月, 已经有144家公司发布各种社会责任报告170份。鉴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巨大社会需求, 相关部门陆续发布规范企业社会责任的文件。如2007年9月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布《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2008年1月国资发研究[2008]1号“关于印发《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随着企业社会责任供需的迅猛发展, 需要及时出台相关文件或法规, 推动和指导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陆勇、李文美:《以产权保护为导向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理论研究》, 《会计研究》2006年第12期。[1]陆勇、李文美:《以产权保护为导向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理论研究》, 《会计研究》2006年第12期。

[2]刘仲藜:《创新审计准则体系, 维护社会公众利益》, 《会计研究》2006年第2期。[2]刘仲藜:《创新审计准则体系, 维护社会公众利益》, 《会计研究》2006年第2期。

[3]刘永春、张宗益、袁茂:《产权结构、公司治理和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问题研究》, 《经济论坛》2006年第2期。[3]刘永春、张宗益、袁茂:《产权结构、公司治理和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问题研究》, 《经济论坛》2006年第2期。

产权变更、资源配置与审计质量 篇7

规模经济理论认为, 通过购并活动实现规模报酬递增的原因, 是由于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效率的提高。自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大做强战略启动开始 (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若干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09]56号为标志) , 以注册会计师行业合并为主要形式的产权变更高潮迭起, 不仅有境内所合并, 还有多家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布局境外, 建立了以本土所为主的分所、成员所、合作所等执业网络 (1) 。

可以应用马歇尔和科斯的理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合并进行简要分析。根据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论述的规模经济原理, 通过会计师事务所的合并形成了两类规模经济, 即依赖于个别事务所对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组织和经营效率的提高而形成了“内部规模经济”和依赖于多个事务所之间因合理的分工与联合、合理的地区布局等所形成了“外部规模经济”。根据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的交易成本理论, 如果通过“组织”并以“权威”方式来“安排”有关活动, 交易成本就会得到节省, 事务所之间的合并是否成功取决于所增加的组织费用和所节约的交易费用的比较。事实上, 理论界大量的实证研究 (如DeAngelo.L, 1981) 表明 (2) , 事务所规模越大, 其规模经济效应越明显, 事务所越有能力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对客户的担保能力越强, 审计质量越能得到保障。同时, 只有审计市场适度集中, 大规模事务所之间存在竞争, 审计市场处于垄断竞争状态, 这样才既不会由于垄断而导致审计质量下降, 也不会由于争夺客户资源等不正当竞争而导致审计质量下降, 国际“四大”正是凭借其规模经济优势在竞争中占得先机。

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看, 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合并等形式所选择的产权和产权制度影响着资源配置及其审计的效率 (3) , 这种效率具体包括: (1) 相对于无产权或产权不明晰状况而言, 设置事务所产权就是对资源的一种配置; (2) 任何一种稳定的产权格局或结构, 都基本上形成一种资源配置的客观状态; (3) 事务所产权的变动也同时改变资源配置状况, 包括改变资源在不同主体间的配置, 改变资源的流向和流量, 改变资源使用的分布状况; (4) 产权状况影响甚至决定资源配置的调节机制 (4) 。本文要研究的问题是: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是否会导致事务所资源的优化配置呢?会计师事务所的产权变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会不会引起审计质量的提高呢?目前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较为零散, 缺乏系统性和相关证据的支持。本文研究认为, 会计师事务所产权不断变更的过程中, 会计师事务所的资源配置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优化, 而且产权的变更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促进了审计质量的提高。

二、会计师事务所产权变更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注册会计师行业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密集型行业, 资本劳动比率甚小, 拥有众多数量的注册会计师的智力投资是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和发展的根本所在,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注册会计师职业发展过程中一直体现着“人合”重于“资合”、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远远超过非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这一显著特征。因此可以说人力资源是会计师事务所最宝贵的财富 (5) , 事务所正是依靠其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性为其组织带来了竞争的优势, 甚至是价值创造的源泉 (6) 。

(一) 结构方面

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变更, 其人力资源在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资历结构、执业资格结构等方面都得到了优化, 人员综合能力和素质得以大幅度提高。同时, 由于存在规模经济效应, 员工可以得到更好的培训 (侯益玲, 2002) 。表1反映了从2003年到2010年事务所的人员结构变化情况。

单位:人

(二) 激励方面

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划分产权, 明确不同产权主体的权利、责任边界, 使权利与责任对称, 从而建立起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减少交易成本。界定了产权的边界和主体, 产权主体就会稳定地获得与努力程度相一致或相对称的预期收益, 才能保证事务所行为的合理性。笔者收集了从2003年到2009年事务所收入情况 (表2) 。从收入的情况变化可以看出事务所由于产权损益得到了明确的界定, 每个注册会计师要想通过从事审计活动以获得报酬, 就只有通过从事这种审计活动给别人也带来收益的情况下才会如愿以偿。在审计活动中, 每个注册会计师在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努力寻求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单位:元

(三) 团队方面

团队理论认为, 由某人专门作为监督者 (一般具有权威性) 检查团队成员的投入绩效是解决机会主义的一个有效措施。事务所合并变更, 明确界定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的责、权、利关系, 建立了董事制度, 让处事公正、有出色管理创新能力的破解独立审计风险的高手 (合伙人) 进入董事会, 不仅能够激励合伙人以主人身份参与事务所日常经营管理, 扩大其管理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且能够利用其权威对合伙人以及合伙人与经理之间进行监督, 降低审计失败风险, 提高事务所的可发展性和长期性。一方面, 事务所在公司产权制度下, 如果经济活动越出其产权边界侵犯了所有权, 股东既可以通过股东会或董事会解雇经理, 也可依靠股票市场“用脚投票”的规则形成对事务所及经营者的约束。而经营损失则会对决策者形成有力的约束, 减少了各种搭便车的行为, 约束注册会计师的偷懒、不负责任的行为, 节约资源,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从而提高运行效率。

(四) CPA专业胜任能力方面

注册会计师专业服务水平的高低通常可以用工作量来体现, 工作时间则是衡量注册会计师工作量的天然尺度。在这个意义上, 提高注册会计师工作效率就成为决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项目直接成本高低的关键。会计师事务所的合并不仅提高了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 使其整体素质和实践经验更加丰富, 对完成审计项目所需要的时间就越少, 成本越低, 审计效率就越高。而且合并后的行业专长增强了人力资源的异质性, 从而使事务所获得了竞争优势:第一, 更能理解处在特定行业客户的经济活动所运用的会计政策及会计处理方法, 熟悉客户的内部控制、业务流程和财务报表的产生方式, 可减少审计时间, 节约审计成本, 有助于提高事务所的审计效率, 提高事务所的价值。第二, 能提供其竞争对手无法提供、难以模仿的异质性审计服务, 使会计师事务所获得审计收费定价方面的主动权, 获取高额利润。第三, 对审计市场的潜在进入者构成了进入壁垒, 会进一步提高拥有行业专长的在位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份额, 巩固其在行业的领导者地位。

三、会计师事务所产权变更与非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除考虑人力资源方面的因素外, 会计师事务所产权变更还关系到非人力资源的配置。

(一) 产权变更与技术资源优化

会计师事务所的技术资源包括审计工具、审计模式。事务所从一开始的账项审计、制度基础审计慢慢过渡到风险导向审计, 同时也要求审计工具适应这一变化。从以前单纯运用手工审计的方法逐渐过渡到把计算机审计、网络审计运用到实际业务中, 播客、网络播放或者视频内容也作为一种工具被应用于事务所的日常审计中 (10) 。

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 计算机审计所关注的内容也从单纯的对电子的处理, 延伸到对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进行了解和评价。在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下, 计算机审计的业务内容已经扩展到了符合性测试领域。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的采用以及信息技术在被审计单位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与其所服务的组织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并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在这种情况下, 信息系统审计部门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对外提供多种服务的部门。尤其是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兴起, 更是为信息系统审计业务带来了无尽的商机。与信息安全相关的防火墙审计、安全诊断、信息技术认证以及ERP相关的新型咨询业务也不断涌现。显然会计师事务所的合并为审计技术的革新和应用提供了人力支持与财力支持。

(二) 产权变更与经济资源优化

会计师事务所的经济资源是指事务所的资金、业务、信息、风险等方面的资源。通过合并等形式行业实力的增强不仅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量上更有了新的突破。根据国内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 笔者总结出对事务所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兼并给企业带来的内在规模经济在于对资源进行补充和调整;兼并的外在规模经济在于实现了资本积聚, 增强了整体实力, 巩固了市场占有率, 能提供全面的专业化生产服务, 更好地满足不同市场的需要, 并进一步增强抗风险能力。 (2) 对执业风险的边际成本支出准备的优化配置方面, 应当足额提取风险基金或进行执业风险保险。对业务拓展投入的优化配置方面, 事务所应对进入新的区域所需要的物资、设备投入, 开发新市场的前期投入, 招聘新员工的人力成本支出等进行认真的比较、分析、配置, 以期达到以较少的投入换取较大的产出 (11) 。 (3) 对经济周期内的合理积累和消费的优化配置。也即对员工的薪酬和事务所的积累确定合理的比例, 切实让事务所做到“人合、事合、心合、志合”, 实现员工与事务所的共同进步 (杨剑涛, 2008) 。

(三) 产权变更与客户资源优化

客户资源是会计师事务所生存与发展的经济基础。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一般运用“发展客户”、“生存第一”的战略, 所以客户资源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关键资源。杨剑涛 (2008) 认为要建立专门的市场管理部门加强客户的管理, 要按照前推后移的方法为客户进行服务设计, 还要建立保持与客户畅通的沟通渠道 (12) ;而索丹 (2004) 则强调事务所要注重客户的甄选, 对客户甄选首先应系统地收集信息, 然后根据信息对潜在客户涉及的风险进行评估, 挑选出最适当的评分形式, 最后由风险管理委员会作出同意或否定的决策 (13) 。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在竞争实力方面与国际“四大”的差距缩小, 也可以说明客户资源得到了优化。2008年“四大”在华收入增长速度为17.78%, 勉强高于全行业增长速度。而本土所前十强收入增长速度达47.06%。“四大”收入增长速度2005年高达57.75%, 从2005年到2008年平均每年增长幅度减慢10个百分点。而本土所前十强从2005年30%增至2008年近50%, 平均每年增长近5个百分点。从“四大”公布的2009财年度全球收入看也不乐观, 从已公布的信息看, 除普华永道未公布外, 其余三家全球收入增长速度均为负数, 安永下降0.2%, 德勤下降4.9%, 毕马威下降114%。

四、会计师事务所产权变更、资源配置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审计质量是指与审计活动有关的各利益团体, 从其各自的利益角度看待审计质量的一种判定依据 (14) 。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 笔者统计了2003~2009年前二十家事务所涉及到审计质量的一些指标 (表3) (15) 。从数据可以发现, 被处罚的事务所比重逐年降低, 非标意见的比例继续维持低位, 这一方面与上市公司会计处理越来越规范以及上市公司对公司治理越来越关注有关, 另一方面反映了随着产权变更, 事务所的资源得到了有效的配置, 加上行业监管加强以及行业大力提升诚信水平, 注册会计师在出具报告时更加谨慎, 更加注重审计质量的保证。审计费用、事务所规模不断上升, 尤其是2009年, 在1774家已经发布年报的上市公司中, 共有559家变更了会计师事务所, 其中有427家的变更原因为会计师事务所的合并 (更名) 。随着2009年国办56号文件的出台, 尤其是H股审计市场向内地事务所放开, 本土大型事务所能够享受到的政策优惠前景诱人, 促使2009年涌现出了近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事务所合并风潮。

事务所扩大规模通常通过并购来实现。整合是为了进一步获取市场和利益, 实现规模经济效应。随着产权的不断变更, 从而导致事务所的资源优化配置, 最终对审计质量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事务所在整合后, 一方面能在大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 以较低的服务成本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新技术的研究, 不断提高质量, 获得市场, 增加业务量, 提高盈利水平, 精简雷同的管理部门, 降低管理成本。另一方面抵御风险的能力有所增强。规模扩大后, 在资金上有抗风险的能力, 在技术上有抗风险的条件, 在管理上有抗风险的机制, 从而提高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得整体竞争能力 (21) 。

参考文献

[1]冯均科:《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理论研究》,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2]马万民:《论会计信息系统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 《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3]方军雄、洪剑峭、李若山:《我国上市公司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和启示》, 《审计研究》2004年第6期。

[4]林钟高、方德梅:《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战略问题研究》, 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06年年会暨第19次理论研讨会。

[5]张立民:《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会计师事务所发展历程的产权视角回顾》, 《中国注册会计师》2008年第1期。

[6]古越胜:《浅谈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力资源配置》, 《中国注册会计师》2005年第6期。

[7]崔宏:《论会计师事务所客户关系管理》, 《中国注册会计师》2000年第4期。

[8]张鹏飞、徐利飞:《论提高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竞争力的策略》, 《财会通讯》 (学术版) 2005年第12期。

[9]房巧玲:《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衡量标准:回顾与评价》, 《当代审计》2004年第3期。

信息系统审计人才知识结构的研究 篇8

当今社会,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信息技术已经从传统的后台支持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 它的综合化、数字化、个性化的特点使得信息技术广泛地运用社会组织中。信息技术在给组织活动带来高效率、高收益的同时, 也给组织中的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带来了问题, 进而影响组织正常的管理活动。目前, 几乎所有的大型企业都引入了大型管理信息系统来管理企业的整个运营过程, 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不仅决定企业当前工作完成的成果, 也决定着企业的信誉及未来的发展。所以, 几乎所有的大型企业都非常重视对信息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控制, 但是传统的管理、控制、检查和审计技术主要是针对财务领域, 面对新的挑战, 培养一批既通晓信息系统的硬件、软件、开发、运营、维护、管理和安全, 又精通经济管理的核心要义, 能够利用规范和先进的审计技术, 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检查、评价和改造, 提供鉴证服务, 被称为信息系统审计师的专家级人才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当前, 国际会计公司、专业咨询公司和高级管理顾问都将控制风险, 特别是控制计算机环境风险和信息系统运行风险作为现代审计、管理咨询和服务的重点。目前不仅企业需要信息系统审计人才, 随着政府组织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 信息系统审计人才也成为中国政府急需的人才。

2 构建信息系统审计人才的知识结构

南京审计学院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方向, 在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 (以下简称信管专业) 设置了信息系统审计方向, 以满足社会对信息系统审计人才的需求。根据信息系统审计师的定义以及职业要求, 在信管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基础上, 我们探索和研究信息系统审计人才的知识结构。

2.1 信息系统审计人才的基础知识层

信息系统审计是信管专业的一个方向, 它的学科基础课程与信管专业的课程基本一致, 它的基础课程主要由计算机科学技术、管理科学和信息管理课程三大部分组成, 在管理科学及计算机科学的基础上学习信息管理的专业知识。

计算机科学技术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原理、操作系统原理、数据结构、信息系统开发工具、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这些计算机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系统以及系统性能监控工具和技术, 如网络分析器、系统利用率报告、负载均衡等方法;了解计算机硬件和网络设备的功能, 如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外围设备等;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相关工具软件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等系统软件的功能;知道系统缩放工具和技术, 如容错硬件、单点故障的排除、 (服务群) 群集 (或矩阵) ;了解信息安全中常使用的方法和技术, 如单点登录、拒绝服务 (Denial of Service, DOS) 攻击、病毒等。这些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培养信息系统审计专业的学生在信息技术服务交付和支持以及信息资产保护方面的能力;有助于评估信息系统运营管理, 以确保信息技术支持职能有效地满足业务数据的要求;评估数据管理事务, 以确保数据库的完整性和最优性;评估信息技术基础架构 (如网络设备、硬件、系统软件等) 的功能, 确保其对组织目标的支持;评估网络框架的安全, 保证网络和被传输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有效性和经授权的使用;评估保密信息资产的采集、存储、使用、传输和处置程序和流程。

管理科学课程包括经济学、管理学、财务管理、运营管理、信息经济学、知识经济学等。管理科学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基于资产管理回报理论的资产投资和配置实务;IT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法律、规章等问题例如知识产权、公司治理、保密法/隐私法;信息技术绩效的监督和报告实务;制定、实施和维护IT战略、政策、标准和程序的流程, 如信息资产的保护、业务持续和灾难恢复、系统和信息技术服务交付与支持。由这些知识能力的存储帮助信息系统审计人才评估信息技术治理结构的效果, 以确保董事会对信息技术决策、信息技术方向和信息技术性能的充分控制, 从而支持组织的战略和目标;评估信息技术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 确保对组织战略和目标的支持;评估信息技术战略及其起草、批准、实施和维护的程序, 以保证其对组织战略和目标的支持;评估信息技术资源的投资、使用和配置实务, 确保符合组织的战略和目标;评估信息技术签约战略和政策及合同管理实务, 以保证其对组织战略和目标的支持;评估风险管理实务, 确保组织与信息技术相关的风险得到适当的管理;评估监督和保证实务, 保证董事会和执行经理层能及时、充分地获得有关信息技术绩效的信息。

信息管理课程包括信息管理技术基础、信息资源管理、数据采集与审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审计、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绩效评估等。这些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熟悉信息系统开发的方法和工具及其优缺点, 例如系统的敏捷开发方略策略、测试计划、测试环境、启用和关闭测试的标准;掌握软件、硬件的认证和鉴定方法, 系统的体系开发实务等。信息管理课程构建了信息系统审计专业的学生在信息系统和体系生命周期管理方面的知识储备, 帮助学生了解信息系统的开发/采购、测试、实施、维护和使用以及系统基础架构, 以确保实现组织目标;采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方法来评估拟订系统开发、采购等业务案例, 以确保其符合组织的发展目标, 实施检查确保项目是依照项目计划推进的, 并由相应的文档充分支持;经过需求定义、开发/采购和测试的系统, 评估其控制机制, 以确保其安全, 并符合组织的政策和其他方面的要求。

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管理科学课程、信息管理课程的学习构建了信息系统审计专业学生的基本知识结构, 要完全胜任信息系统审计的工作, 必须具备应该具备的特殊的专业知识。

2.2 信息系统审计人才的专业知识层

信息系统审计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信息技术的风险, 有效地帮助组织规避风险。具体而言, 信息系统审计是为了提高组织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开发、运营效率, 使组织信息化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而引入的预防机制。所以对于信息系统审计人才来说有其特殊知识结构。

2.2.1 学会基于风险的管理

风险管理就是利用风险分析评估和确定等的优先次序, 通过协调应用经济资源尽量减少和控制灾难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风险管理工作主要指向组织最敏感、最关键的方面, 确定信息资产的脆弱性、面临的威胁和由此产生的风险水平。

对于信息系统审计工作来说, 采用风险管理可以使组织了解由于使用的信息系统与特殊技术、流程、程序和信息所带来的对业务组织的资产、流程或目标具有消极影响的威胁商业的风险。在具体的信息系统审计实践中, 审计人员要了解常见的业务风险及相关技术风险, 能识别与区别不同的风险类型及需要采取的控制措施, 要对管理人员在业务管理活动中采用的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办法做出评价。

信息系统审计人员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判断其风险水平并决定如何引入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审计时必须能识别不同的风险类型及需要采取的控制措施, 审计人员要了解常见的业务风险及相关技术风险, 要对管理人员在业务管理活动中采用的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办法做出评价。除此之外, 审计人员还要对审计活动本身的风险有清楚的认识。

因此, 在开设信息系统审计方向专业基础课程的同时, 我们设置了会计学、审计学、公司治理等财经类课程, 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组织运营的几大特征模式, 站在审计事务的角度看待组织运营的效益性及内部控制的成效, 以找到企业运营的高风险领域;同时开设的运营管理课程, 主要是完善信息系统审计专业的学生对内控及运营控制分析的知识结构, 了解存在于组织运营中的风险因素。

总而言之, 学会风险管理的相关知识是为了让学生在今后的审计实践过程, 关注在风险消除阶段采用一定的控制措施避免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减少风险事件的影响或向别的组织转移风险。

2.2.2 熟识灾难恢复计划与业务连续性计划

灾难恢复计划与业务连续性计划 (Business Continuity Plan, BCP) 是组织为避免关键业务功能中断, 减少业务风险而建立的一个控制过程, 它包括对支持组织关键功能的人力物力需求和关键功能所需的最小级别服务水平的连续性保证。BCP关注的是组织日常风险管理程序所不能完全消除的剩余风险, BCP的目标就是要把组织的剩余风险和因意外事件产生的风险降低到组织可接受的程度。

现代组织中, 几乎所有的业务过程都需要有信息系统的支持, 才能达到业务目标, 信息系统在组织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需要建立随时准备就绪的恢复计划和设备, 来保证当灾难发生时, 信息系统仍然能正常运行。因此, 信息系统的业务连续性/灾难恢复计划是组织中总的业务连续性/灾难恢复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信息系统审计实务中, 为保证组织的信息系统保持连续性服务, 信息系统审计人员应以最小化中断的风险为基本原则, 与组织总体业务连续性战略相一致, 制订信息系统的业务连续性计划。在制订与维护一个适宜的信息系统的BCP时应当做到:对关键业务流程中断后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业务影响分析;对支持恢复业务所需要的系统与各类资源进行识别, 并进行优先级分类, 选择适合的策略来恢复必要的信息技术设施, 以支持关键业务流程, 直至所有的设施被恢复;制订详细的计划来保证关键业务功能以可接受的水平持续运行;当业务和系统环境变化时, 需要维护与更新恢复计划。

通过上述分析, 要制订适当的信息系统的BCP, 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综合知识运用能力, 对此我们在第七学期开设“信息化项目绩效评价”专业课程, 结合已学过的管理学、信息管理等课程的相关知识, 了解组织业务目标, 确定每个系统的重要程度, 进行专业的业务影响分析 (Business Impact Analysis, BIA) , 结合相应的标准及法律法规确定需要保护的关键资产 (客户私人信息、关键业务支持系统、组织关键服务项目等) 。同时信息系统审计人才结合计算机科学技术课程, 了解备份介质的可靠性及持续性, 选择适当的异地存储设施 (热站、温站、冷站) 及其备份方式 (镜像、祖父子式备份等) , 保证信息系统BCP的实施。

3 总结

一般来说, 信息类人才分为两类:一类是软件开发、技术研发人才;另一类为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人才。而信息系统审计人才就是在信息社会环境下满足社会需要的专业级人才, 所以对信息系统审计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较高, 不仅要具备信管专业需要的综合知识, 更要具备信息系统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 所以在培养信息系统审计方向专业人才的过程中, 既要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管理学科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同时也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信息系统风险、信息系统审计本身风险的关注, 培养学生对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能力的认识,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合格的信息系统审计专业人才, 才能满足社会对信息系统审计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耿, 王万军.信息系统审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知识产权审计 篇9

审计意见是审计师职业判断的结果。当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审计范围受到重要限制时,审计师将会发表非无保留意见。盈余管理往往被认为是一种对利润的修饰和操控,这种修饰和操控造成了会计盈余的不确定性,增大了错报风险(Francis和Krishnan,1999)。基于谨慎性原则,审计师会通过发表非标准审计意见来降低因被审计单位的盈余管理而可能增加的错报风险和潜在的处罚威胁。

审计意见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报表是否存在重大错报是影响审计意见类型的主要但并非唯一的因素,审计师的独立性也是审计判断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然而,审计独立性会受到经济利益、关联关系、外界压力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十分完善,行政干预使得审计独立性可能受到影响,导致审计师在审计意见决策中可能会受到企业背景的影响。

本文以2008 ~ 2014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盈余管理的程度、方向和属性三个维度来研究不同风险水平的盈余管理对审计意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不同的终极产权下审计师对不同盈余管理的容忍程度是否有差异,以确定审计师在审计意见决策过程中是否能够遵守审计职业道德要求,在面临外部压力时是否能够保持审计独立性。

二、文献综述

关于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关系,现有的研究主要有相关和不相关两种不同的结论。Ferdinand和Judy(1998)研究发现,盈余管理程度越大的企业,通常获得的审计意见类型越差,即盈余管理程度与非标准审计意见显著正相关。在盈余管理与非标准审计意见关系的研究上,Francis和Krishnam(1999),李维安、王新汉和王威(2005),白宪生和田新翠(2012)等选取了与Ferdinand不一样的衡量指标,但都得出了与Ferdinand和Judy(1998)相同的结论。张长海和吴顺祥(2010)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对盈余管理方向(即向上盈余管理和向下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向下的盈余管理,审计师对向上的盈余管理更易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而李东平等(2001)以存货和上年与当年的应收账款的差额作为盈余管理的替代指标,研究结论证实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并不存在相关关系。Marty But和Michael Willenborg(2004)以可操纵应计利润作为衡量盈余管理的替代指标,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之间并不存在相关关系。

企业产权性质与审计意见类型关系方面,廖义刚和王艳艳(2008)研究发现,对于终极产权层级较高的客户,审计师为了保护自身的声誉会加大可承受的风险来适当调整审计意见。尽管郑军、林钟高和彭琳等(2010)认为审计师不会因为企业有政府背景而改变审计意见的类型,但对于前一期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企业,政府背景可以帮助上市公司实现对现任审计师审计意见的购买。吴昊晏和李凤(2012)、宋理升和王爱国(2014)认为,相比无政府背景的企业,有政府背景的企业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较小,但在有政府背景的企业中,终极产权层级与审计意见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企业产权对其绩效的影响是政治关系对经济影响的典型表现之一。当终极控制人不同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会有所差异,从而间接影响着审计师审计意见的发表。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体制,审计师在审计时可能因为利益关系,或企业与政府的良好关系会降低其诉讼风险,调整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容忍度,从而调整审计意见。刘继红(2009)研究发现,对于国有企业,审计师会对进行向上盈余管理的企业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而这种现象在非国有企业中并不明显。杜兴强等(2010)、张长海和吴顺祥(2010)等研究发现,对于相同的盈余管理,终极产权层级越高的企业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越低。同时张长海和吴顺祥(2010)还认为,终极控制人性质对盈余管理程度和审计意见关系的影响会随着盈余管理方向的不同而不同;与向上盈余管理相比,终极控制人对向下盈余管理程度和审计意见的关系影响较小。

通过回顾已有文献,我们发现有两点不足:第一,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关系已经得到广泛的研究,但众多研究仅限于盈余管理的程度或方向,对盈余管理的属性关注不够,研究还不够系统全面;第二,已有研究已经关注到产权性质对审计意见的影响,但研究没有涉及企业的产权性质是否会影响审计师对盈余管理的风险判断,进而体现在其审计意见中,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的研究将一定程度地填补已有研究的不足。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盈余管理是指上市公司为使自身效用最大化而对应计利润进行的“操纵”或“管理”,盈余管理不仅会扭曲公司的真实业绩信息,而且可能掩盖未来的业绩增长趋势,其存在违背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财务报告质量。独立审计的作用之一就是对这种背离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性的行为进行评价,以降低信息风险。作为资本市场中保护投资者重要机制的外部审计,其基本职能是验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制约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随着审计师行业的发展和审计准则的完善,与审计相关的诉讼活动频繁地增加,审计师越来越谨慎,其职业道德也不断提升,从而他们通常能够识别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随着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推行,审计师的风险意识日益增强,面对各种出于特定目的的盈余管理,其所带来的错报风险和潜在处罚威胁会影响审计意见的确定。因此,盈余管理所带来的风险越大,对被审计单位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就越高。盈余管理按照其程度、方向和属性划分为不同的种类,不同种类的盈余管理产生的信息风险也会有所差异。

从程度来看,盈余管理程度的高低表明了企业对会计信息的操纵程度,盈余管理程度越高,表明企业对盈余的操纵程度就越大,相应地其信息风险也就越高。从属性来看,盈余管理可以划分为机会主义盈余管理和决策有用性盈余管理。机会主义盈余管理是指管理人员为了获取私利、改变契约结果、从资本市场上获取额外收益来满足监管者的要求等进行的盈余管理;决策有用性盈余管理是一种旨在传达企业价值相关性信息的盈余管理。相对于基于真实历史数据的决策有用性盈余管理,出于对未来事项(比如坏账、贷款损失准备、折旧或摊销等)的主观判断的机会主义盈余管理的应计数额不确定性程度更高,因此潜在错报风险更大。从方向来看,盈余管理可以划分为向上盈余管理和向下盈余管理,向上盈余管理以调高利润为目的,向下盈余管理以调低利润为目的。

不同方向的盈余管理会产生不同的风险。投资人可能会因为投资失败而责备或申讨企业管理层或审计师,却不会因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类型错过了投资机会而起诉审计师。一般来说,依赖审计报告的投资人在对高估企业利润的审计师的诉讼中更容易获胜(徐浩萍,2004)。再者,因为向上的盈余管理更能符合管理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向下的盈余管理行为更容易在会计准则上找到合理的解释,使得审计师很难去证明企业进行了不当的盈余管理行为,因此,向上的盈余管理与事后的审计诉讼风险关系更加密切(Subramanyanm,1996;Heninger,2001)。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高风险盈余管理与非标准审计意见正相关。

H1a:盈余管理程度与非标准审计意见正相关。

H1b:向上的盈余管理与非标准审计意见正相关。

H1c:机会主义盈余管理与非标准审计意见正相关。

企业产权性质会影响其会计信息风险。从企业方面来看,当前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是财政部,国有企业由于其规模大、行业影响力强,在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能够施加一定的影响,使其盈余管理行为难以被识别。另外,我国正处于发展市场经济的转型期,政府对经济的行政干预还一定程度地存在。与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由于其产权的特殊性,其政治游说能力更强。在国有企业,被审计单位与委托人“合一”的情况比较严重。当管理层在审计意见方面与审计师产生分歧时,被审计单位与委托人“合一”情况下的管理者能对审计师施加重大的影响,从而对审计师的独立性产生威胁,弱化了职业道德规范对审计师的约束作用。当企业由于盈余管理而被出具不好的审计意见时,其管理者能够说服政府对此进行解释。一些地方政府出于个人、部门或地区利益的考虑,可能暗示甚至命令审计师对国有企业出具不实的审计报告。从会计师事务所方面来看,企业与政府有密切联系,可能会降低不实会计信息的诉讼风险。同时,审计是一个高度竞争的行业,面对政府压力和“政治关系”所带来的利益,审计师的道德决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职业道德约束也就被渐渐弱化。在国有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时,审计师往往会有更大的容忍度。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相比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高风险盈余管理与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正相关关系会被削弱;

H2a:相比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盈余管理程度与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正相关会被削弱;

H2b:相比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机会主义盈余管理与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正相关会被削弱;

H2c:相比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向上的盈余管理与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正相关会被削弱。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8~2014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并按如下原则剔除数据:①金融类公司;②数据缺失的或存在明显错误的公司。根据上述原则,共得到13002个观测样本。为剔除异常值的影响,本文对所有的连续变量进行了winsorize处理。

本文所涉及的公司财务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CSMAR),并从巨潮资讯网、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以及2005 ~ 2014 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审计快报中获取部分补充资料,涉及终极产权和盈余管理属性的数据由笔者手工整理。本文采用Stata12.0数据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二)变量选择与界定

1.盈余管理的度量。

(1)盈余管理程度:本文以修正Jones模型估计的可操控应计利润(DA)的绝对值来替代盈余管理程度。具体估计模型为:

其中:ETAi,t表示公司i第t年的总应计利润,用公司净利润减去经营性现金流量得到;Ai,t-1表示公司i第t-1年末的总资产;△REVi,t表示公司i第t年与第t-1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之差;△RECi,t表示公司i第t年与第t-1年的应收账款净额之差;PPEi,t表示公司i第t年末的固定资产净额。

(2)盈余管理方向(ABSEM):当估计的操纵性应计利润为正时,表示向上的盈余管理,ABSEM=1,反之ABSEM=0。

(3)盈余管理属性(IEM):本文通过间接推定法分离决策有用性盈余管理和机会主义盈余管理。首先采用修正Jones模型估计出全部样本公司的可操控应计额,然后在此基础上分离出报告盈余分布处于“保牌”、“配股”、“增发新股”阈值区的公司,并将该组公司定义为机会主义盈余管理样本,其他为决策有用性盈余管理样本。当公司进行机会盈余管理时IEM取1,否则IEM为0。

2.其他变量。

根据以往相关的研究(Cli Ve Lennox,2002;章永奎和刘峰,2002;薄仙慧等,2011),本文将公司规模、总资产周转率、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审计费用、年度和行业等作为控制变量。具体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三)模型设计

为检验假设1,建立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Logistic回归模型一:

为检验假设2,建立盈余管理、终极产权与审计意见的Logistic回归模型二:

其中:β0为常数项;β1~β9为系数;ε为残差项;DA×SOE是盈余管理程度DA与企业终极产权SOE的交互项。

整理模型(4)得到:

由于SOE=1 表示终极产权为国有的上市公司,SOE=0表示终极产权为非国有上市公司,因此若β2显著为负,则意味着在国有企业盈余管理程度对审计意见发表的影响系数(β1+β2)明显低于非国有企业的影响系数β1,即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盈余管理程度与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正相关关系会被削弱,H2a得到证实。同理,若模型(5)、(6)的β5显著为负,则H2b、H2c得到证实。

五、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2按年度列示了各行业样本量。从表2可以看出,本文的样本分别来自13个行业。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3)中,OP的均值约为0.047,可以看出在样本年度多数企业被出具了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约有49.05%的企业进行了向上的盈余管理,进行机会主义盈余管理的企业约占16.87%,此外,终极产权为国有背景的企业约占53.01%。

(二)相关性分析

表4 列示了变量间的相关系数。从表4 可以看出,DA×SOE交叉变量与变量本身DA和SOE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37和0.526,ABSEM×SOE交叉变量与变量本身ABSEM和SOE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66 和0.523,IEM×SOE交叉变量与变量本身IEM和SDE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19 和0.305,说明这些交叉变量与变量本身之间可能存在共线性。而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基本都小于0.5,说明除DA×SOE、ABSEM×SOE和IEM×SOE交叉变量与变量本身外,其他变量之间没有显著的共线性关系。

注:∗、∗∗和∗∗∗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下同。

本文利用将变量逐步纳入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的方法解决了变量间的共线性问题。此外,交叉变量间存在共线性也属正常现象。

表4还显示,盈余管理程度DA与审计意见OP显著正相关,与H1a相一致。盈余管理方向(ABSEM)与审计意见(OP)显著负相关,与H1b不一致。终极产权与审计意见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初步表明国有企业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更小。

(三)回归结果分析

表5 列示了模型(1)~(6)的回归结果。从模型(1)、(3)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自变量盈余管理程度(DA)与审计意见(OP)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即盈余管理的程度越大,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越高,与本文的H1a相符。

盈余管理属性(IEM)与审计意见(OP)也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相对于决策有用性盈余管理而言,审计师对机会主义盈余管理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更大,H1c得到验证。

从模型(2)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盈余管理方向(ABSEM)与审计意见(OP)负相关,但不显著,说明审计师对向上盈余管理和向下盈余管理出具非标准意见的概率不存在差异,H1b没有得到支持。这可能是因为,尽管向下盈余管理能够在会计准则上找到合理的解释,并在实务中成为企业的一种“粉饰小技巧”,但随着职业素质和道德的提升,审计师能够识别这种“障眼法”,并将其与向上盈余管理等同为存在其他潜在风险的信号,因此更谨慎、更敏感(张长海和吴顺祥,2010)。

表5的模型(4)、(5)、(6)显示了盈余管理、终极产权与审计意见之间的相关关系。从模型(4)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DA与OP显著正相关,支持了H2a,同时DA×SOE回归系数为负,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盈余管理程度与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正相关会被削弱,H2a得到了证实。

从模型(5)的结果可以看出,ABSEM与OP存在弱的正相关关系,盈余管理方向与终极产权的交叉变量(ABSEM×SOE)与审计意见负相关,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向上的盈余管理与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正相关会被削弱,H2b得到了证实。

从模型(6)的结果可以看出,IEM与OP显著正相关,支持了H2c,盈余管理属性与终极产权的交叉变量(IEM×SOE)与审计意见(OP)呈负相关关系,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的机会主义盈余管理与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正相关会被削弱,H2c得到了证实。

(四)稳健性检验

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我们进行了相关的稳健性测试。在其他控制变量不变的基础上,本文另以修正的Jones模型为基础,经过上一期业绩调整的方法,计算异常应计项目(可操控应计利润),作为盈余管理风险的替代变量;将审计意见按严重程度排列为无法表示意见、保留意见、带说明段无保留意见和标准无保留意见,分别赋值4、3、2 和1。显然,盈余管理风险越高,审计意见的严重程度越大。对于终极产权,前文分为有政府背景(赋值为1)和无政府背景(赋值为0),我们将以政府干预作为其替代变量,根据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性质把上市公司分为中央政府控制、地方政府控制和非政府控制企业,分别取值为2、1 和0。

将盈余管理风险、终极产权和审计意见重新回归,结果与前文中相比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高风险盈余管理与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正相关关系会被削弱的结论基本一致,即终极产权级别与审计意见严重程度之间是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终极产权级别越高,对盈余管理和审计意见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削弱得越强。

六、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以2008 ~ 2014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盈余管理的程度、方向和属性三个维度研究了不同风险水平的盈余管理对审计意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的终极产权层级下审计师对不同盈余管理的容忍程度是否存在差异。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 审计师能够识别不同盈余管理的风险差异,并对高风险的盈余管理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更大。具体而言,盈余管理程度越大,被审计单位越有可能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与决策有用性盈余管理相比,机会主义盈余管理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更大。

2. 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之间的关系,受到终极产权差异的影响,即在既定的盈余管理情况下,终极产权为国有的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几率比其他公司更小。程度大、向上及机会主义行为等高风险的盈余管理与非标准审计意见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受到国有产权的削弱,说明审计师在出具报告时,可能受外界压力或“自利”动机的影响,其执业过程中应保持的独立性受到了某种程度的威胁,从而根据企业的政治背景对审计意见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二)建议

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将来的企业发展方向、审计活动的开展、政府和法律部门的改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目前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进:

1.提高法制水平。

政府资源能够对企业施以强大的干预力度,我国正在深化改革阶段,应有效地结合市场作用和政府有效调控,充分发挥“有形手”和“无形手”的强大作用。国家应该制定更加详细的法律制度对各个领域进行监控、管理,只有进一步加大力度,才能有效地利用其政治效应来引导经营,使市场信息更加透明化、公开化,以此来构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达到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2.提倡公平竞争,促进社会资源合理流动与配置。

由于过去长期的计划经济的影响,国有企业占有比例较大,其在人力、物力等资源上具有先天优势,能够承担更多的风险,因此审计师对其能够容忍较高的风险。而终极产权层级较低的企业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因为不同层级控制产权的企业处于不平等的市场地位,就难于平衡它们的市场地位和经营效果。要进一步提高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就要更加完善市场法则,做到公平竞争,来提高其积极性。只有两者相协调,才能共同完善市场秩序。

3.提高审计质量,促进企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在一定的风险水平条件下,审计师应提高审计水平,识别财务舞弊和风险,强化审计质量。在监管力度和处罚力度上,监管部门责任重大,应奖惩分明。监管部门有必要根据审计师的审计意见来评估企业经营的合理、合法、合规性,同时审计师也要坦诚接受和配合监管部门的监督,强化审计师终身责任制和谨慎意识。审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类型能指导监管部门对企业经营效果的合规、合法性进行评估,并且审计师的行为也应受到监管部门的约束,在审计风险与终身责任制的双重制约下,不断提高其审计服务质量与审慎程度,从而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摘要:本文从盈余管理风险的程度、方向和属性出发,将2008~2014年非金融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研究了审计师是否能针对不同程度、不同方向和不同属性的盈余管理,做出差别反应。进一步考察了在不同的企业产权性质背景下,盈余管理风险对审计意见出具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盈余管理程度对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影响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高风险的机会主义盈余管理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大于决策有用性盈余管理;同时,国有产权性质的存在弱化了高风险盈余管理对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影响,甚至出现显著负相关关系。

浅析知识经济时代医院内部审计 篇10

1 现状分析

1.1 医院内部审计体系不够成熟

由于我国医疗改革启动不久, 很多医院的内审工作还处于萌芽阶段, 与其完善的财会管理系统相比还未形成完善的系统, 因此, 严重制约了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此外, 在内审体系不够成熟的条件下, 对审计人员的行为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 从而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质量, 增加了审计风险。

1.2 审计机构缺乏

当前我国各大医院为了提高经济效益, 减少市场竞争的压力, 保证医院正常运营, 采取成本限制的管理原则, 用减少人员的方式来增加经济效益, 从而降低经营成本。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 很多医院都没有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 尚未聘任专职的审计人员。当前不少医院的审计机构仅是财务部门的附属机构, 或由纪委直接管辖, 但负责人却由财务部门的领导兼任。这种机构设置方式严重影响了医院内审工作的公平性和独立性。譬如年收入在3 000万元以上或有300张病床以上的医院, 按照相关规定应设立独立的审计科, 但大部分医院缺乏对审计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 至今尚未设置审计科, 这和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医疗改革指导思想是格格不入的, 不利于医院的长远发展。

1.3 审计人员专业素质欠缺

由于当前不少医院没有设计独立的审计部门, 没有专职的审计人员, 审计工作者往往是医院的财会人员或管理人员, 这些人员从财务和管理角度来说肯定经验相当丰富, 但他们在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较为缺乏, 加之平时很少接受上级审计部门的相关培训, 因此在开展审计工作时不易发现问题, 无法及时发现和防范经济合同等经济活动过程中的隐性风险, 从而客观上导致审计风险增加, 制约了审计正常功能的发挥。

2 应对策略

2.1 健全内部审计体系以增强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在上文中已阐述当前医院内部审计体系很不健全, 缺乏一定独立性, 很多医院都没有设立单独的审计科, 这和审计工作的原则完全背离, 同时也和知识经济时代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相背离。医院的内审工作必须坚持独立性原则, 这是一条不可撼动的根本性原则, 审计工作在组织结构上、思想上和操作行为上都必须具备较大的独立性, 才能发挥内部审计的功能和作用。可是由于医院内审工作的对象和各部门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 其工作的独立性很难保证, 而独立性的缺失对审计工作来说是致命性打击。因此, 广大医疗机构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体系, 在该体系中必须有完备的审计制度, 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制度和原则办事, 才能避免各方方面面对审计工作的干涉。此外, 医院还可根据本院具体情况建立审计工作开展程序、审计工作计划、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审计工作考核办法等制度, 用严格的制度打造完善体系, 实现内审工作的独立性。但要实现医院内审工作独立性, 根本方法还是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年收入在3 000万元以上或有300张病床以上的医院, 却没有设置独立的审计科, 严重影响了医院内审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 像这样的医院要进一步完善内审工作就必须增设独立的审计科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审计风险。

2.2 引进专业审计人才, 不断加强培训

当前医院没有专业的审计人员, 多是由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兼任, 令审计风险大大增加, 严重影响了医院内审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 为了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应引进专职审计人员, 并根据知识经济时代特点对这些人员进行电脑、管理、统计、法律等知识培训, 培养出应用型的审计人才, 以此增强审计队伍实力。此外, 对于现有审计人员要不断加强培训, 提高其在审计方面的业务水平, 而审计人员在平时也应多与上级管理部门联系, 了解当前我国审计工作动态以及对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 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3 结语

综上所述, 在知识经济时代, 各医院内部审计体系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医院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医疗单位应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策略进行改进, 使医院的内审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易育林.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4) .

上一篇:人工智能未来发展趋势下一篇: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