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价值链

2024-08-03

有效价值链(共12篇)

有效价值链 篇1

刘淼张勤杰

近十年来, 价值相关性研究已经成为资本市场实证研究中最活跃的一个分支, 为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方法支持。然而, 到目前为止, 价值相关性研究中还有几个尚未解决的问题, 其中以市场有效性对价值相关性的影响问题最为重要 (Beaver, 2002) 。

一、有效市场假说

有效市场假说最早由Samuelson (1965) 等人提出, 并由Fama (1970) 进行了全面阐述。有效市场假说的核心内容是证券价格总是可以充分反映可获得信息的变化, 证券的价格等于其“基本价值”, 即预期未来现金流的折现价值。

Fama (1970) 将与证券价格有关的信息分为三类:历史信息;公开信息;内幕信息, 相应地定义了三种不同程度的市场效率:弱式有效 (Weak Form Efficiency) 、半强式有效 (Semi-strong Form Efficiency) 和强式有效 (Strong Form Efficiency) 。

弱式有效:如果市场中的证券价格充分反映了其历史价格信息, 则市场达到了弱式有效, 或者说满足了弱式有效假说。这里讨论的历史价格信息应该包括历史交易价格、成交量和短期收益等。由于历史价格信息是最容易获得的信息, 因此, 弱式有效是证券市场能够表现出的最低形式的效率。如果能够从证券价格信息中发现可以获取超常收益的信息, 那么市场中的每一个参与者均可以做到, 因为发现证券价格信息变动规律十分简单方便, 对于任何一个懂得计算机程序和肤浅统计学知识的人均不是难事, 其结果就是超常收益将在竞争中消失。由于所有的历史价格信息已经全部反映在价格中了, 基于历史价格信息进行的对未来价格趋势的预测将是无效的, 也就是说依照历史价格信息所进行的“技术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将无法使投资者获取超常收益。

半强式有效:如果市场中的证券价格不仅充分反映了其历史价格信息, 而且还反映了所有影响公司未来价值的公开信息, 则市场达到了半强式有效, 或者说满足了半强式有效假说。公开信息包括公司公布的财务报表、股利信息、融资信息和其他影响其未来价值的公开信息。与弱式有效相比, 半强式有效要求更加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 投资者必须掌握经济学和统计学的知识, 并且对各种行业和公司的特征有深入了解, 掌握这些知识和技术需要天赋、能力和时间。用经济学的语言来描述就是这种努力需要付出昂贵的代价, 同时有能力获得成功的机会非常少。由于所有的公开信息已经全部反映在价格中了, 基于公开信息对未来价格趋势的预测将是无效的, 也就是说基于公开信息所进行的“基本分析” (Fundamental Analysis) 将无法使投资者获取超常收益。

强式有效:如果市场中的证券价格反映了所有的信息, 包括历史价格信息、公开信息和内幕信息, 那么市场就达到了强式有效。与其他两种形式的有效相比, 强式有效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强式有效市场中, 即使某些掌握真实且有价值内幕信息的投资者都不能够利用这些信息获取超常收益, 如此高的效率是很难让人信服的。即使有效市场忠实的支持者, 都不会因为发现市场尚未达到强式有效而感到奇怪, 也就是说, 真实且有价值的内幕信息仍然可以带来超常收益。另外, 根据实证研究所获得的证据, 似乎也未能证实市场达到了强式有效。在强式有效市场中任何针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工作均是徒劳的, 被动投资策略 (Passive Strategy) 是唯一理智的选择。

二、有效价值相关性假说

有效市场理论为价值相关性研究的信息分级提供了一个可参考框架。在有效市场理论中, 有效性等级 (弱式、半强式和强式) 对应着信息是否被包含在市场价格当中以及是否为公开信息, 这两个标准决定了弱式和半强式以及半强式和强式之间相互过渡的“门限”。与有效市场理论类似, 我们可以根据信息异质性来定义价值相关性的等级。本文综合考虑以下四类信息:财务报表已确认信息;已披露但未被财务报表确认的信息;未披露也未被财务报表确认的公开可得信息;内幕信息。

第一, 所谓已确认 (Recognized) 信息是指会计账目列示并满足有用性和可靠性要求的信息。FASB在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的解释中对“确认” (Recognition) 的定义是:作为资产、负债、收入、费用或其他科目将某一项规范且完整地记录或加入到财务报表之中的过程。确认还包括将该项目数据纳入到财务报表的合计当中, 并对其进行语言和数字的描述。

举例来说, 已确认信息包括现金交易 (现金销售、新设备支付) , 应计交易 (赊销和赊购、计提项目) 。盈余和账面价值主要由交易信息组成, 所以, 大多数现有的价值相关性研究通常检验了交易信息的价格相关性。根据美国通用会计准则 (GAAP) , 所有有关交易的信息均在交易发生期内确认。例如, 发生赊销交易通常会增加收入和资产。当然, 这需要对未来现金流有一个合理的确定性要求。另外, 在GAAP或其他会计准则情况下, 反映价值变化的非交易信息同样可能在盈余中或作为未实现收益的一部分得到确认。例如, 按照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 (AASB) 1041号有关非流动资产再估价的规定, 如果非流动性资产在重估过程中贬值, 必须将此变动进行确认, 而如果资产升值, 则可以自行决定是否确认。按照AASB1012号有关外币换算的规定, 汇兑损益既可以在盈余中也可以在未实现收益中予以确认, 可根据交易的性质决定。我们看到, 如果资产重估和汇兑损益在未实现收益中确认, 那么盈余或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必然发生变化。

无形资产的确认也是价值相关性研究中的重要内容。通常来说, 只有通过企业外部交易获得的无形资产才需要确认。例如, 根据我国财政部2006年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的规定, 利用现金支付方式获取专利权可通过资本化进行确认。Lev和Zarowin (1999) 表明R&D的资本化和摊销通常可以改善收入与费用的匹配关系进而提高盈余的价值相关性。所以, 一般会计准则对于无形资产进行确认的国家, 盈余的价值相关性也相对较高。

第二, 对于已披露但未被财务报表确认的信息 (包括财务和非财务信息) 的理解首先要从披露的定义出发。DevidFridayetal. (1999) 指出美国财务会计准则 (SFAS) 并没有明确给出披露的定义, 但该文认为已披露信息与财务报表已确认信息之间有一定的区别, 所谓已披露信息是指那些在财务报表的附注中明确列示, 但未被作为资产、负债、收入、费用或其他科目规范且完整地记录的信息, 比如外币资本折算方法、存货计价方法、承诺事项、或有事项等。

第三, 所谓公开可得信息是指那些未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也未被财务报表确认的信息, 但是这些信息又是公开可得的。例如, 同行业内其他公司的盈余公告, 已发布的宏观经济信息以及公司CEO的变动等。

第四, 类似Fama (1970) , 这里定义的内幕信息与公开可得信息相对应, 指非公开渠道信息, 例如, 知情人内幕信息及交易者信息等。

这样, 通过将信息划分为上述四类, 本文建立了价值相关性的分级, 可称之为有效价值相关性假说, 具体描述如下:一是对应财务报表已确认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可称为弱式价值相关性;二是对应财务报表已确认信息、已披露但未被财务报表确认信息以及既未披露也未被财务报表确认的公开可得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可称为半强式价值相关性;三是对应着所有公开可得信息和内幕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可称为强式价值相关性。

摘要:在有效市场理论中, 价格反映了不同类别的信息, 市场有效性检验本质上就是检验价格对于信息种类的依赖程度。因此, 信息异质性是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但传统价值相关性研究中恰恰忽略了信息异质性问题, 以信息同质为前提假设的研究从根源上限制了价值相关性研究的广泛适用性和发现能力。文章将借鉴有效市场理论对于信息异质性的理解, 对传统的价值相关性理论进行拓展, 并提出适用性和操作性更强的有效价值相关性假说。

关键词:有效市场假说,有效价值相关性假说,价值相关性

参考文献

[1]、Barth, M., Beaver, W.H.and Lands-man, W.R.The relevance of value rele-vance literature for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 setting:another view[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1 (31) .

[2]、Beaver, W.H., and William, H.Per-spectives on Recent Capital Market Re-search[J].Accounting Review, 2002 (77) .

[3]、孟焰, 袁淳.亏损上市公司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 2005 (5) .

[4]、王化成, 程小可, 佟岩.经济增加值的价值相关性——与盈余、现金流量、剩余收益指标的对比[J].会计研究, 2004 (5) .

有效价值链 篇2

内容摘要:为了保证顾客体验品牌化的顺利实现,企业需要实施体验营销、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并且加强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顾客体验品牌化是使企业的品牌代表一种顾客需要的体验价值,向顾客传递,并使其感受到这种价值。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明确品牌承诺的内容,也就是确定顾客体验所要传递的价值;另一个方面是品牌承诺体验价值的传递,主要是对影响体验价值大小因素的设计,实现品牌承诺内容。

关键词:体验体验经济顾客体验品牌化

在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需求层次有了很大提高,其突出特点是:情感需求占据主要地位,对于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从注重产品本身转移到注重接受产品时的感受。许多企业适应了体验经济时代市场环境的变化,成功塑造了代表体验价值的品牌,如世界著名的咖啡品牌“星巴克”为顾客创造了除了家和办公室以外的“第三空间”;“宜家”品牌所代表的已经不是设计精良,功能齐全,价格低廉的家居用品,而是一种“美好生活”体验。国内也有许多成功进行顾客体验品牌化的企业,如安徽合肥的餐饮品牌“**庄”,腾讯公司的“QQ”等。

在体验经济时代,企业所面对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适应这一变化,塑造一个成功的品牌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针对体验经济时代企业所面对的市场环境特点,首先分析了顾客体验品牌化的内涵,然后提出顾客体验品牌化的实施框架,并为其成功执行提出一些建议。

1品牌及顾客体验品牌化的本质

(一)品牌的本质

人们对于品牌的理解是不断深入的。早期的品牌观念大多是从企业的角度认识品牌,即把品牌看成是企业自己的东西,如认为品牌等同于产品、服务;认为品牌是用来区别不同竞争对手产品和服务的一整套符号系统;或者认为品牌是“销售者向购买者长期提供的一组特定的特点、利益和服务”。

在体验经济时代,顾客的需求上升到了较高的层次。他们注重使用产品的感觉,注重与企业的服务流程、人员、组织等要素接触时的心理感受,他们希望获得个性化的消费,并愿意为获得独特体验而支付高代价。所以,在体验经济环境下,品牌的本质是顾客对于企业传递体验价值的认知。只有具有针对性的体验价值承诺,并能积极兑现这种承诺的品牌才能成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企业必须实行顾客体验品牌化。

(二)顾客体验品牌化本质

肖恩史密斯认为顾客正在寻找能够填补他们生活方式的服务体验,以及能够大致说出他们愿望的品牌,把这两样放到一起,就是顾客体验品牌化。基于对体验以及品牌本质的认识,笔者认为顾客体验品牌化是使企业的品牌代表一种顾客需要的体验价值,并向顾客传递这种体验价值,使顾客感受到这种价值。它包括两个关键的部分:一是明确品牌承诺的内容,也就是顾客体验所要传递的价值,要保证这种价值是顾客需要的并且与竞争对手相比具有差异性;二是品牌承诺体验价值的传递,主要是对影响体验价值大小因素的设计,实现品牌承诺内容。

2顾客体验品牌化实施框架

顾客体验品牌化的实施需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如图1所示。首先分析顾客体验世界,了解顾客体验需求,在此基础上设计品牌承诺,选择提供给顾客的体验价值;然后,传递品牌承诺价值,这需要对体验线索以及接触面进行设计,并要致力于不断创新。笔者对顾客体验品牌化主要的六项工作进行论述。

(一)分析顾客体验世界

分析顾客体验世界是对顾客体验进行研究,获得生动的顾客内心想法。这些想法是顾客体验品牌化工作的起点。首先应当对目标顾客追求的价值进行详细分析。一切消费都是以价值为归依的,顾客消费体验的目标也是为了获得一定的价值。因此,顾客体验品牌化中对于品牌承诺价值的确定正是基于顾客消费所追求的价值目标。特里A布里顿和戴安娜拉萨利结合心理学、社会学以及价值论专家的研究成果,将消费者购物时追求的价值分为生理、精神、智力和情感四类,并指出在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追求的价值主要集中在后面三类。其次,分析顾客体验参与流程中,每一个接触点上的顾客体验。体验价值的创造是一个完整的流程,包括了不同的环节和细节。

(二)建立顾客体验平台

建立顾客体验平台是企业确立为顾客提供什么样的体验。首先需要明确体验定位,也就是描述品牌代表什么。与传统的基于产品的.定位不同,体验定位是以顾客体验价值目标、体验参与流程、竞争者体验提供情况等对顾客体验世界分析的结果为基础的。这种定位更加深入顾客内心,能牢牢抓住顾客。其次,设计体验价值承诺,也就是描述顾客能得到什么。它在作用方面是与产品的功能价值陈述相等的,而后者常常注重于产品功能上的特点和好处,前者则是以体验的词汇描述了顾客希望从品牌中得到的特殊价值。最后,明确体验的实施主题,它统领了各种体验线索。主题的设计必须符合体验定位,具有承诺的体验价值。

分析顾客体验世界和建立体验平台这两项工作是确定体验品牌承诺的主要部分,通过这两项工作可以明确企业品牌是什么,与竞争对手相比它向顾客提供了什么样的独特价值。确定了品牌承诺之后,企业必须兑现这种承诺,也就是要将品牌承诺的体验价值有效传递给顾客,这样才能实现顾客体验品牌化。

(三)设计体验线索

顾客与各种线索的互动促使了体验的产生。企业可以通过设计各种线索来构建体验,同时通过控制线索的质量来影响体验价值的大小。在促使顾客体验形成的各种线索中,产品是影响力最大的线索之一。顾客对产品的体验主要是基于产品的功能、物理、美学和关联四个属性设计。产品线索设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体验价值的大小,从而影响品牌承诺体验价值的传递。第二个重要的体验线索是情境。情境是独立于单个消费者和单个刺激客体之外,在特定场合和特定时点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微观因素的总和。大多数情况下,情境因素不会直接影响产品的功能,但它们会在顾客的消费过程中影响他们的消费感受,从而影响着体验以及体验价值的传递。第三个线索是沟通,包括宣传手册、印刷广告、电视广告、网页设计等等所有顾客接触到的,用于宣传品牌的要素,它们能够向顾客主动宣传品牌体验。最后一个体验线索是员工。员工是影响顾客体验形成要素中一个的重要主体,企业设计的体验主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员工负责实现的。员工的语言、态度、行为、技能等方面的表现会极大影响顾客体验价值。与其他体验要素不同,员工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自己,企业可以通过对员工的培训、激励、管理来使其做出符合体验要求的表现。

(四)设计接触面

顾客接触面是指发生在公司和顾客之间动态的信息和服务交换。顾客接触可以是顾客与企业员工之间面对面的接触,或者是通过电话、传真、信件等非直接的接触,还可以是顾客与企业自主设施、设备之间的接触。接触面设计要求建立与顾客的接触并在每一接触点上对各种体验线索进行设计整合,提高顾客的接触体验。

(五)创新

为了能够一直为顾客提供具有高价值的体验,企业必须致力于不断创新,并保持竞争优势。这种创新可以是突破性的,能够彻底改变顾客体验的新产品、服务的创造;也可以是对现有体验线索和接触面上原有设计的改变;或者是在新产品上市、公关、广告和促销、其他顾客能注意到的活动等方面进行的营销创新。不论何种程度的创新,都应当能够给顾客带来新奇、愉悦感,能够提高顾客体验价值。

(六)整合顾客体验

体验具有整体性,只有当顾客接受到完整的体验而不是零散的印象时,顾客体验品牌化才算成功。所以,企业必须对顾客体验品牌化前面五个部分进行整合,从顾客体验世界的分析,到体验平台建立,再到各种体验线索的设计,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创新,都应当保证与体验定位、体验主题相一致,并确保品牌承诺体验价值与实施中传递的体验价值相一致。

顾客体验品牌化所需保障

顾客体验品牌化需要企业付出长期、全面的努力。首先,需要企业实施体验营销。体验营销最突出的特点是关注顾客体验、关注消费情景、并且认为顾客是理性与感情兼顾的。只有实施体验营销才能保证顾客体验化的顺利实现。

其次,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企业首先应当雇佣有能力满足顾客期望的员工,对他们进行培训,使他们具备向顾客传递正确体验的态度、技能和才智。要按体验标准评估员工行为,并建立起相应的奖励机制,奖励正确行为。另外,还要保证他们的工作有挑战性并且个人能得到回报。如果员工感到枯燥、压抑,或者认为管理层忽视了自己的努力,他们就不可能传递太好的体验。

最后,需要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需要不断创新,以保证提供给顾客持续不断的体验价值。从突破性的创新、现有设计的创新到营销的创新,都需要企业创新能力的支持。在企业创新过程中,会受到习惯势力、对不确定性的厌恶感,以及目光短浅等障碍的影响。企业应该注意破除各种障碍,鼓励员工的创新行为,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保证顾客体验品牌化的实施。

3结论

体验经济的到来给企业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理论界和业界应当携手共同应对挑战,抓住机遇,使企业在新经济环境中有更大的发展。体验经济将是人类进入的下一个经济时代已成为不可争辩的事实。在新的市场环境中,为了保证品牌的成功,企业应当使品牌代表一定的体验价值,并能将这种价值有效传递给顾客,也就是要做到顾客体验品牌化。为了成功塑造一个体验品牌,需要企业实施体验营销,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美)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著,夏业良译.体验经济[M].机械工业出版社,

2.(美)飞利浦柯特勒著,洪瑞云等译.营销管理(亚洲版.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英)肖恩史密斯,乔惠勒著,韩顺平等译.顾客体验品牌化:体验经济在营销中的应用[M].机械工业出版社,

有效,教学永恒的价值诉求 篇3

有一点需要证实,学生撕的是什么?不是世界经典名著,人们尽可不用非议学生对书的不尊重。他们撕的是在课桌上堆积如山的高考秘籍、经典考纲之类可以说是江湖骗子编写的甚至还是盗版的形形色色的教辅用书。他们的行为似乎在说:这么多的生理、心理的投入,最后值得吗?今年高考结束后,某重点中学学生考完语文出来后,说了一句话:高三一年的语文试卷白做了。这一句话,深深拷问我们为人师者:我们的教学有效吗?为什么不能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值,学有所乐呢?关键一点,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在盲目竞争比拼中我们丧失了教学的价值观:教学的有效性。

追求有效,就是追求教学的真谛;追求有效,就是追求教育理想;追求有效,就是追求生命的意义。

追求有效,从过程和结果来评价,要从三个方面入手:效果、效率、效益。大家也许知道猴子摘玉米的故事,猴子穿过玉米地最后比拼的不仅是哪个猴子摘的玉米最多,而且要比谁的速度更快,同时谁受的伤最少。这就是要强调成本与收益、代价与获得之间一种动态变化的最佳匹配,要追求效果、效率、效能。

可在现实教学生活中,效果、效率、效益三者关系无端被割裂或抛弃了。许多教学行为都演变成简单追求效果的行动,脑力劳动变成了体力活,理念和思想变成了幌子。教学中追求课堂教学任务的速成化,结果的功利化,过程的简单化;教学中三维目标的缺失化,教学内容的泛化和肤浅化,教学活动的外化,教学层次的低下化……课后训练追求数量、追求反复,盲目求“熟能生巧”,用学生的“勤”补老师的“拙”等现象层出不穷。

所以教学要从以下方面来寻求“三效”的实现,即教学过程实施中要强化以下环节:一是有正确的有效教学观——“生本意识”,学习生存的本领,感悟生活的智慧,体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二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方式,让学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是让课堂变成“学堂”而不是“教堂”——发展四种文化:对话文化:强调师生之间、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合作文化:教学过程是多个环节合作共赢、和谐共振的过程;探究文化:探究是培养学生能力的终极手段;问题文化:提问是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四是有效的训练和练习,通过实施确实有效的措施来实现“减负增效”。五是自我反思和评价反馈,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要有“一日三省”的意识和行为:今天我有效了吗?

追求有效,这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一种目标选择和价值追求,一种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一种胆识和气魄。

只有当“有效”成为我们教学的追求,成为教学的现实的时候,教师幸福地教、学生快乐地学也就不再是天方夜谭了。如此,我想再到每年六月时,天空飘的可就是幸福的毛毛雨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教研室)

有效价值链 篇4

一、价值链视角的全面预算管理

价值链管理包括内部价值链管理与外部价值链管理, 是企业重要的管理方法之一, 以企业价值链为基础, 为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提高运营效率, 实现企业短期与长期发展战略目标而向所处产业价值链延伸。以价值链为视角进行全面预算管理, 可以使钢铁企业内部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并使企业价值增值。

从价值链视角来构建钢铁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 首先要根据企业自身发展情况及外部环境确立长远的战略目标;其次, 在对企业价值链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第三, 要根据不同的预算目标, 进行实时的预算综合分析和控制;最后, 必须建立健全预算的综合测评与考核机制, 以保证预算反馈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钢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一) 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不完善

首先, 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监督机制是所有企业进行预算管理必需的有效手段, 尤其是作为支柱产业的钢铁产业, 监督机制更是必不可少。但多数钢铁企业并不重视企业内部的监督管理, 容易使管理人员产生逃避、推卸责任等不良行为, 使工作人员缺乏责任感。甚至于整个预算管理过程都缺乏严格的监督机制, 使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不能发挥相应作用。另外, 缺乏完善的预算考核机制。在实际工作中, 很多钢铁企业为了应付上级业绩考核, 只重视短期的经济利益, 而忽视员工的绩效奖惩, 使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产生巨大挑战。

( 二) 预算架构设计不合理

我国部分钢铁企业在进行全面预算时, 缺乏必要的实地调研, 没有根据企业价值链的内部构建进行预算管理, 工作基础薄弱;预算编制程序缺乏合理性, 容易和钢铁企业实际的运营发展脱节, 在执行过程中产生较大阻力;同时, 没有设置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或部门, 导致财务人员工作负担过大, 工作积极性不高, 岗位职责混淆, 全面预算管理水平低下。

( 三) 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理念, 对企业、管理者和人才有较高要求。但我国大部分人对其了解不全面, 对企业的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重视程度不强, 缺少相关的专业财务管理人员, 导致成本数据收集与汇总缺乏准确性和真实性, 不能及时获取市场变动及资金流动的有效信息。另外, 部分企业没有长远的战略目标, 预算管理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的获取, 而忽视了长期目标的重要性, 严重影响钢铁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基于价值链视角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进行完善

( 一)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要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优化企业的激励制度。一方面, 钢铁企业必须要重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对员工的重大作用, 定期进行预算考核与测评, 对员工实行规范有效的奖惩措施, 营造一个有利于企业自身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的良性竞争环境, 以鼓励财务人员的预算执行积极性。另一方面, 要建立有效到位的监督机制, 保证领导人员及财务工作人员进行全面预算工作的合法性, 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 形成健康稳定的工作氛围。

( 二) 设置全面预算管理组织机构

首先钢铁企业要设立独立的全面预算管理部门, 对预算进行专门管理, 将预算分配落实到各个部门, 监督、督促其完成相应的预算计划。其次, 要加强企业员工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视, 转变员工的现有的落后的管理观念, 动员员工积极参与到全面预算的编制和管理过程中, 对企业价值链和全面预算管理的关系有进一步了解, 推动钢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稳定发展。

( 三) 树立科学的预算管理理念, 制定企业经营战略目标

我国钢铁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提高管理层和预算工作人员对全面预算管理的正确认知和职业技能, 争取企业内部各个层次人员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提高他们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为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行提供积极稳妥的条件。另外, 还需要根据钢铁市场的变动和需求及时调整发展战略, 为企业打开市场制定科学的发展目标, 为钢铁企业进一步参与市场竞争争取最大优势。

四、结语

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 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钢铁企业只有把企业价值链与全面预算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进一步认识与了解全面预算管理, 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完善预算管理组织机构的设计, 树立科学的预算管理理念, 制定全方位的战略发展目标, 才能节约成本, 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 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朱方.国有钢铁企业集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5 (01) .

[2]刘晓红.浅析我国钢铁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现状及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4 (02) .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价值取向 篇5

王敏勤

新课程理念下怎样才算一堂好课,这是目前讨论比较多的一个问题。一般说来,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除了要看教师的基本素质以外,主要有如下几点要求:1.在课程目标方面,师生是否明确并落实了三维的课程目标;2.在教学方式方面,教师是否转变了教的方式和学生是否转变了学的方式;3.在使用教材方面,教师是否能够做到用好教材并超出教材,能够开发课程资源;4.在教学效果方面,学生的收获是否大,课堂教学的效益是否高。实际上,在这四个方面,最主要的还是看课堂教学效果。但课堂教学的效果主要是指什么,这就涉及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价值取向问题。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现在我们都知道: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其实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20世纪以前,在西方的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每个教师的情况不同,每个班学生的情况不同,所以教学是无规律可循的,是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的。教学只能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是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

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逐步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是一种有规律的行为,教学的结果是可以测量的。所以人们才提出:教学不尽是一种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正是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它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问题,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的、低效的还是无效的?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比如,一个教师承担了一个班的数学教学任务,在期末考试和总结的时候,人们看这个班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是进步幅度大还是幅度小,以此衡量教师教学效益的大小。

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看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具体到一节课,所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师生对既定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这个定义有两方面的规定性: 1.强调课堂教学时间的规定性

我们提出向课堂要质量是指向40分钟(小学)或45分钟(中学)要质量,就是说,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教师要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学生要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而不是随意的把时间前伸和后延,如果学生在课前预习占用太多的时间也是增加学生的负担,如果学生在课后布置很多作业更是增加学生的负担。我曾经提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高水平的教师向课堂要质量,低水平的教师向课下要质量。这几年我研究了许多名教师的案例,他们的教学质量高、升学率高,而学生的负担却很轻,其奥妙就是向课堂要质量,所有的问题都在课堂上解决,很少留课后作业甚至没有作业。如辽宁的魏书生、北京的孙维刚、马芯兰等。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也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对桌办公的两个老师教平行班,一个老师整天忙得晕头转向,不是批作业就是给学生个别辅导,工作非常敬业,但师生的负担都很重,是以牺牲师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取得成绩的。而另一个老师可能课后作业很少,也很少给学生个别辅导,课后主要是研究教法,师生都不累,教学成绩却很好。其关键就是抓住了课堂教学这个环节,力争所有的问题都在课堂解决,不把问题和作业推向课后。

2.强调教学目标的规定性

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教师是否应该把课程目标告诉学生(书面的或口头的),这个问题争论了多少年没有定论。有的老师说:我在教案中有课程目标,但我不能告诉学生。为什么?因为我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很艺术的,事先学生不知道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有一种神秘感,愿意听我的课。如果学生一开始就知道了一堂课的教学要求和目标,就不愿听课了。教学固然需要艺术性,但更要注重教学效果。在课程改革之前教师不告诉学生教学目标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过去是先教后学、以教定学,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所以课前教师是否告诉学生教学目标并不重要,只要教师知道就行了。但课程改革提出要转变教与学的教学方式,要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事先不知道一堂课的课程目标,就没法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就很难转变学习方式。另外如果一堂课没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很难评价这堂课效率的高低。美国的教育学家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二、什么是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一堂课怎样才算是有效?有效的标准是什么?这里有一个价值取向问题。离开了价值取向讨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很模糊的。所谓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就是教学目标的方向性问题。也就说,在一节课上,在有限时间内,师生做什么最有价值。做有价值的事才是有效的,价值越大效益越大。比如,在数学课上,教师带着学生做游戏,虽然数学知识没有学到多少,但学生很开心,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但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师生做什么最有价值?这就是价值取向问题。

再比如:目前谈论比较时髦的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在过去就有:教师的备课就是预设,教师在课堂教学灵活变通就是生成,并不深奥。我听过这样一节课:有个老师正在上数学课,讲一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突然教室里来了一只猫,老师话题一转,引导学生讨论起了对动物的保护问题。有人觉得这是一堂自然生成的好课,是创新,是一堂跨学科的综合课。我认为:什么时候讨论动物的保护问题都有价值,但具体到这一节数学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堂课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在这里讨论动物的保护问题虽然也有价值,但却脱离了教学目标,是无效的或低效的。

 再比如:在一节语文课上,老师让学生表演一个小品,虽然这个小品与课文的关系不大,但也能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表达能力。对这样的课如何评价?特别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有些教师只注重形式的活跃,堂堂都有分组讨论,堂堂都有表演和抢答。这就涉及到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问题。师生一定要明确:一堂课的主要任务是干什么,在有限的时间内首先要完成主要任务,主要任务完成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提高。

美国哈佛商学院经常给学生讲述一种很有效的做事方法:80对20的法则。即任何工作,如果按价值顺序排列,那么总价值的80%往往来源于20%的项目。简单地说,如果你把所有必须干的工作,按重要程度分为10项的话,那么只要把其中最重要的两项干好,其余的8项工作也就自然能比较顺利地完成了。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在一堂数学课上,有价值的事很多,比如让学生唱歌,可以增加他的音乐素养;让学生表演,可以增强他的表演能力。但教师要清楚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这节课主要是围绕什么来开展活动,评价一堂课的标准不是看搞了什么活动,而是完成了什么任务。

三、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与长效和短效问题

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的老师一直感到困惑:这三维的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是什么关系,应以什么为主?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价值取向问题。对于三维的课程目标,我认为应以知识和技能为主线,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以知识为载体来实现的。其关系图示如下:

所谓过程与方法,是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方法,是教师灌输获得的还是自主探究获得的,其价值不同;所谓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以什么样的情感和态度来参与的,是积极主动还是消极被动?是富有兴趣还是厌学乏味?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环保观等价值观念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一些都以知识为载体。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淡化知识的教学。建国后我们进行了八次课程改革,有成功的经验,有失败的教训,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双基教学)是一条基本的经验,所以不能淡化。

有效课堂的要素及其价值取向 篇6

一、基于目标的“问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抓住人物的言行,分析伽西莫多、爱斯梅拉达等人物性格特征,并说出文中表现出的人性特点。

2.结合人物形象,说出对比对表现美与丑冲突的作用。

3.结合文本和有关学习材料对人性问题进行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预设“问题”:

1.概括文本的故事情节。

2.伽西莫多身边有哪些人?你认为核心人物是谁?结合人物性格特征及作者感情倾向加以分析。

3.在文中伽西莫多被送上刑台,接受笞刑,以及受刑后,群众是如何看待他的?其行为表明了什么?

4.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多处运用对比,具体有哪些?有何作用?

5.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人性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文本讲讲自己的看法。

二、基于“问题”生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

课堂上,学生生成的典型“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1.故事叙述的角度是什么?并概括文本的故事情节。

2.请结合人物形象,简析文本所表现出的人性特点。

据此,让学生展开语文学习活动,继续阅读全文,或查阅手中资料,或同学间小声交流,然后发言,其他同学倾听、补充,教师倾听、点拨。

明确:

1.伽西莫多

伽西莫多因拦路劫走爱斯梅拉达,而在格雷沃广场受笞刑示众,受到围观者的侮辱,在他极想喝水时,围观者视若无睹,落井下石,这时,遭他抢劫的姑娘——爱斯梅拉达给他送去了水,伽西莫多流下了生平第一滴眼泪。

2.人性中美与丑是统一的,并且对立冲突是激烈的,当然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转化的。

其中宽容和仁爱能够唤醒人们良心觉醒。如爱斯梅拉达以德报怨,微笑着给伽西莫多喂水,唤醒了人性几近僵死的伽西莫多,也唤醒了面对伽西莫多“所受的酷刑的悲惨景象”,心肠都不能变软的围观者,人性的美与善开始复苏,美善征服了丑恶。

三、学习者(乃至教学者)思维的充分发展

本节课上,学习者是学生,有时也是教学者,在“问题”的引领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透过语言表面,对文本深入思考,联系作者创作背景及原著拓展、挖掘,不断产生思想的火花,尤其是对同学生成“问题”的研讨,更是新颖见解不断,学生思维活动达到了高潮。

那么运用有效课堂三要素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有哪些价值取向呢?

一、促进教师读透文本,基于目标精心预设问题

研读文本,是精心预设“问题”的前提。在研读中,才能有所领悟,有所发现;明白课堂上“不教什么”,该“教什么”,使预设“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参考书、学生学习指导用书,网络等资料上有现成结论的不教,不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不教,超过学生认知水平,通过努力仍达不到目的不教;体现文本主体价值的“教”,能让学生动起来,能主动探索的要教,忠于文本能归纳出结论的教,疑难问题,学生解决不了的要教。《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由于文本是经典作品的节选,如何才能读懂、读透,明白“不教什么”、“教什么”呢?我利用阅读课时间,让学生阅读《巴黎圣母院》原著。“对于经典文本的阅读,应积极创设全息阅读的情境,指导学生阅读完整的经典文本,让学生亲历直接学习文本原作,不断触摸和走近整体文本世界的过程。经典文本本身就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它是由内容(如环境、情节、人物、主题等)和形式(如结构、线索、手法、语言、风格等)及独立存在的文本意义所构成的。这个独特的世界和学生的经验世界有较大的距离。经典文本解读首先要缩短二者的距离,让学生走进文本的世界。”学生对原文有了一定认识以后,再共同研读节选部分内容,师生共同质疑。最后,师生对所有提出的“问题”筛选,整合,形成下一节课共同研讨的“问题”,即上文的预设“问题”。这些“问题”大部分来自学生文本阅读的发现、质疑,不仅有价值,而且针对性强。教师又按照学生认知特点,加以有梯度的编排问题,以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二、促进教师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般而言,高中阶段的学生应该在思维的准确性、全面性、灵活性、深刻性、发散性、新颖性、辨证性、创造性上有所发展。”为达到这一目标,首先从预设问题开始,就要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本节课预设的一组问题,从“概括文本的故事情节”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人性有怎样的思考”即体现了由对故事情节的把握,上升到对文本主体价值的理性思考,由浅入深。同时,预设的问题又有一定宽度,如“伽西莫多身边有哪些人?你认为核心人物是谁?结合人物性格特征及作者感情倾向加以分析。”具有不同认知的同学,都有不同的认知对象,因而各抒己见,见解独到。一位同学说:“人性的善和恶,美和丑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观点新颖而深刻。其次,在学生讨论或发言时,教师要注意“倾听”和“点拨”,“倾听”学生所提问题,是从文本中哪些地方触发而来的;学生所提问题是从其他同学哪些发言触发而来的;学生所提问题同他先前所提问题有着怎样的关系。然后,教师适时“点拨”,如学生说“人性中善和恶,美和丑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当时我就他话中“一定条件”追问,这“一定条件”是怎样的“条件”,引导学生默读课文59节至60节。最后,学生准确说出这“条件”,指的是“宽容和仁爱”。从而加深对了学生文本主体价值的理解,引导其思维走向了纵深。

三、要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发展,教师对学生必须强化语言训练

学生课堂发言的语言质量如何,可看出该生文本阅读质量和思维能力怎样。语文课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经典文本解读的决定要素,在于帮助学生从文本独特的语言及表现手法,寻找进入文本世界的有效路径。”如文中对围观群众的描写,用“虫豸”、“苍蝇”比喻,表明作者对群众的憎恨。描写伽西莫多的独眼时,用“干燥如焚”,则揭示了伽西莫多“狠毒”一面的成因,即社会的冷酷,民众没有怜悯心。整堂课师生共同揣摩文本独特的语言,学生心动、情动,真正走进了文本和人物的内心世界,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思维得以充分的发展。

总之,有效课堂三要素,帮助我们明确了语文有效课堂的标准,有很大的引导作用和实践价值。

用“价值问题”引领学生有效阅读 篇7

一、“价值问题”的特征

1. 挑战性

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才叫问题。问题一般都要有一定的挑战性, 既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 又不能让学生轻易解决。如教学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四册《一片树叶》, 教师可这样设计:“小动物们都很爱护小椿树, 但为什么还是把树叶掐得一片儿都不剩呢?”通过对小动物们自相矛盾的行为质疑, 引发学生对文章所阐述的“道”的进一步熟悉, 让学生明白:“生活中不仅要懂得某些道理, 更重要的是能够自律, 做到言行一致。”这个问题不仅能挑战学生的思维, 而且能挑战学生的行为品德, 对学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2. 综合性

就是能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综合考虑, 设计出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支玉恒老师上人教版第十一册中《只有一个地球》的课, 在学生充分初读后, 全课只提了一个问题:“读了这篇课文, 你心里是什么滋味?”带领学生在品词析句中认识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3. 针对性

它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要“以学定教”, 不要“以教定学”, 即要针对学生的学情设计问题, 学生会的, 不要再问, 学生不会的且是本课教学要求达到的目标, 就要进一步落实;二是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有抓手, 不要过大、过空, 使学生一头雾水, 无从下手, 思维陷入凝滞或混乱状态。如教学苏教版第八册《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 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初读课文, 想想你认为普罗米修斯是怎样的一个神?细读课文, 从哪儿能看出是这样的神?画词句, 想一想, 从这些词句中怎么能看出是这样的一个神?练习读一读, 让别人听一下就能知道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神。一个问题“四步走”, 可有效地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阅读课文, 帮助学生把握学习重点。

4. 层次性

阅读教学问题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多设计“梯形任务”, 要有坡度, 这样才能使高效地解决教学问题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第八册《公仪休拒收礼物》时, 教师可设计这样一组问题: (1) 公仪休喜欢吃鱼吗?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2) 公仪休是怎样拒收礼物的?这两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熟悉课文内容, 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为下一步教学打好基础。 (3) 公仪休喜欢吃鱼, 为什么拒收别人送上门来的活鲤鱼呢?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认真分析其实质, 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你觉得公仪休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要求学生概括人物品质, 旨在训练学生的概括、评价能力。 (5) 如果你是他, 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是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出的, 旨在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5. 开放性

对于一篇课文的解读真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世界、个人经历、生命体验去作合理的阐释与解读。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寓言《一路花香》, 课题是“一路花香”, 但全文只有一句话写到了路旁的鲜花。据此, 教师可在学生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后, 抛出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一路花香”, 而全文只有一句话写到了路旁的鲜花, 这个题目是否合适?这一矛盾的焦点的提出, 可调动起学生已有经验与认知的冲突, 激发起学生与文本交流的强烈欲望, 成为了整节课的制高点, 推动了学生自我的学习向纵深前进。

二、设计“价值问题”的方法

1. 抓住文章的“题眼”设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是文章内蕴的瞭望孔。透过题目, 可以看到文章的中心内容;抓住题目提问, 能使学生立即产生阅读兴趣, 快速进入课文。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八册《“番茄太阳”》这篇课文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番茄太阳”这个词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每次出现分别是什么含义?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自主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深入走进文本, 与文本展开对话, 在品读、讨论中学生感悟到:“番茄太阳”不仅指太阳, 而且指盲童明明美丽的笑脸, 她的心灵就像“番茄太阳”一样, 她是一个美丽漂亮、聪明机智、富有爱心的小女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了作者的意图, 理解了“番茄太阳”的深刻内涵。

2. 抓住文章“中心”设问

中心是文章的灵魂, 抓住中心提问, 能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揣摩, 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例如《难忘的泼水节》一文中的结尾, 作者直抒胸臆, 连用三个自然段、四个感叹句, 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 特别是最后一句直接点明了中心:“多么令人难忘啊, 1961年的泼水节!”对这个中心句教师可进行如下提问: (1) 为什么傣族人民感到1961年的泼水节特别难忘? (2) 你能体会傣族人民当时的心情吗?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3) 假如你当时在场, 你会对周总理说些什么?因为学生年龄还小, 他们可能体会不到傣族人民对周总理的这种感情, 教师就可以抓住中心句, 引导学生换位思考, 学生都会有话讲, 阅读文章的兴趣就会得到加强。

3. 抓住文章“疑难点”设问

疑难点也就是学生对文章某些内容或词句难以理解的地方。抓住疑难点提问, 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疑点、突破难点。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文, 我提出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反的问题, 即“有什么办法能使贫瘠的沙漠变成繁密的树林, 河水不像脱僵的野马?”这一问, 很多爱动脑的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 众说纷纭。我再加以恰当的引导, 使学生走进另一个精彩的世界。在《“你们想错了”》一文中, 方志敏说话时的神态是“淡淡的”, 对此学生不理解, 是一个难点, 因而我抓住这一难点进行提问设计: (1) “淡淡地说”是一种怎样的神态?你能试着表演一下吗? (2) 方志敏第二次说话时的神态是否也是“淡淡的”?这样, 抓住了疑难点提问,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抓住文章“结构”设问

理清文章的结构, 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 能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文章的能力。比如教学苏教版第八册《特殊的葬礼》时, 我将塞特凯达斯瀑布原来的雄姿和现在即将枯竭的样子对比作为重点来教学, 设计的问题是:“塞特凯达斯瀑布原来和现在分别是什么样子?游人对此分别有什么不同表现?瀑布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对此你想说些什么?”在理解课文后, 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把塞特凯达斯瀑布原来和现在的样子对照着写, 有什么好处?”启发学生充分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 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水平。

5. 抓住文章“文眼”设问

题有题“眼”, 文有文“眼”, 所谓“眼”, 就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教师抓住突破口提问, 可以帮助学生找到统领全文的关键, 快速理解文章。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掌声》, 我抓住两个写掌声响起的句子, 从第一次掌声响起向前展开, 探究英子的自卑及原因;从第二次掌声响起向后展开, 揣摩英子前后心情、性格的变化, 感受掌声带给英子心灵的震撼, 并使学生由此明白两次掌声的含义, 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 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 也要珍惜别人地关心和鼓励。

6. 抓住课文“矛盾”设问

课堂生成的价值体现及有效利用 篇8

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不是单向、封闭、静态的知识传授过程, 而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 而这种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突变性。[1]由单向走向多向、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静态走向动态, 这一切都决定了课堂生成应有的价值。

1.生成是鲜活而又生动的

生成能够改变课堂的进程, 让课堂愈加鲜活。这种鲜活不仅来自于内容、形式, 也来自于方法、体验, 鲜活的课堂让人感动和振奋, 生动的课堂让人感到妙不可言!一些教师对生成持有这样的看法: “‘生成’的课堂教学, 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设计进行, 而是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 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 随时调整教学进程, 让教师和学生的思想不断碰撞, 迸发创造之火, 产生新的学习需求、新的学习方向, 进行共同创造的过程。”可见, 生成是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而产生的, 是师生共同创造的过程。课堂生成的价值首先在于不确定性和突变性下的精彩, 这种不确定性和突变性孕育着鲜活的内容、思路、方法等, 于学生方面则表现为思维的随性流淌以及个性的自由解放, 具有原生态意味的课堂变得更加灵动、更有灵性、更显灵气!

2.生成是变通而又自然的

古人云:变则通, 通则达。在新课程下, 课堂充满着变化的因素, 可以看到, 无论是预设下的生成还是意料之外即时生成的资源, 都具有一定的变通性, 它改变了原有的进程, 需要教师、同伴对过程做出新的调整, 启迪了智慧、促进了发展。生成又是一种自然的过程,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活动, 这种活动未能达到完全自控的状态, 也没有极强的预见性, 只是伴随着学生经验的累积、个性的发展而展开。实践证明, 虽然学生的生成有些未能深思熟虑, 甚至还是错误的, 但无论是正确的见解还是幼稚的观点, 都是学生的个性发挥和创造, 是自然、深刻的而非肤浅的, 即使是一种差错, 也能令人反思、催人深思。生成顺应了孩子的发展, 将孩子从压抑中解放出来, 它是自然的、质朴的, 体现了孩子的天性和稚性!

3.生成是动态而又审美的

任何事物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课堂上的生成无疑是处于动态之中, 有瞬间捕捉的资源、有意料之外的场景、有即时产生的内容等。课堂教学越来越淡化了那种线性的、以预设为主的、忽视学生作为课程资源的教学设计, 更多地关注了利用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资源作为学习材料, 使教学成为一个在动态中生成的过程。[1]课堂生成, 应该既包括课堂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步骤等的生成, 更包括学科教学目标的生成, 也就是说, 在各个方面都呈现出动态走势。我们说, 课堂生成是审美的, 是因为内容与形式相统一, 目标与过程相一致, 这种审美还在于对学生的尊重、肯定、激励和包容等方面, 审美化的教学是生成性课堂体现的最高品质。

二、课堂生成的有效利用

1.珍视“问题”, 促进深度思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古人云:“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实践证明, 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普通的问题更为重要。在教学中, 教师应当鼓励、引发学生提出问题, 这些问题相对于教学核心问题而言可以是并列关系的, 也可以是递进关系的, 还可以是选择关系的。教师尤其要针对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不断追问、适时启发, 促进学生深度思考。

例如, 一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后, 一名学生突然提出问题:三角形中两条边的差与第三条边是怎样的关系呢?这名教师未料到学生竟然提出这样的问题, 他犹豫了片刻, 是解决还是不解决?这个内容应是初中阶段才研究的, 看着孩子们急切的目光, 他急中生智、巧引妙点, 先把问题抛给学生:你们先猜猜看, 三角形中两条边的差与第三条边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后, 各成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并猜想:三角形中两条边的差可能小于第三条边!教师欣然设疑:同学们能不能想方设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呢?在学生“悱愤而不得”之际, 教师借助直观图和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了初步的验证。

这个例子给我们一些启示:学生生成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 有些是预设到的, 有的是出乎意料的。本节课上这样的问题学生会不会提出?应该说, 学生不容易提出, 而孩子不提出这样的问题也是不少教师 (包括一些公开课执教名师) 希望的结果, 否则, 课就会不顺当而且节外生枝。但提出这样的问题又很正常, 一个善于提问的孩子自然会由“两边的和与第三边有怎样的关系”联想到“两边的差与第三边有怎样的关系?”。可惜的是, 我们的教学往往只注重问题解决, 却忽视问题提出和问题意识的培养, 甚至避免问题的出现, 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思维拓展和个性发展。有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是教师想要的, 或者在教师看来是没有价值的提问。只要学生经过认真思考, 我们就不能轻易地否定。[2]事实证明, 有些问题即使当堂不能解决, 但只要有价值, 一定会引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让学生“有疑”方是真正有效的教学境界!

鉴于此, 我们对问题的生成要有这样的认识:在课堂前进的过程中, 每个有价值问题的提出都是那样的宝贵, 即使当堂不能解决, 但它总能引领学生向成功的彼岸不断靠近。

2.巧用“差错”, 增进求真意识

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提出了“融错求真”的教育思想, 让我们真正感到教育的魅力, 领悟教学的真谛。应该看到, 由于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影响,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容易出错, 其原因在于审题不细、理解不透、思路不清、方法不当以及定式影响等方面, 但有些“差错”是很有创造性的!教师要珍视这些“差错”, 适时引申拓展, 引领学生寻觅产生问题的本源、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路径, 在“融错”过程中实现尊重、对话和理解, 从而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1) 重视“审题”差错。这是小学生最常见的差错之一。对于题目中的已知条件, 有的学生不能仔细阅读, 还有的学生不能关注题目中的关键词, 这样的差错出现频率很高, 教师应当高度重视。不少教师采取了审题专项训练、错例矫正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还有的教师从态度的端正、习惯的培养等方面着手, 让学生更多地自我反思并不断提升认识,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 矫正“理解”差错。由于学生理解方面的问题而出现的差错屡见不鲜。数学的概念、法则、定律以及常见的数量关系、空间几何知识等对学生而言, 都有可能出现理解上的偏差。一旦生成这样的偏差, 教师就要从源头出发, 启迪学生弄清本质, 并不断加强分析、比较, 通过反例、变式等强化学生的准确理解, 从而矫正因理解不够透彻而造成的差错。

(3) 解读“方法”差错。学生在解决问题时, 会生成不同的方法, 伴随这样的活动也会生成不少错误的方法。比如, 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63×35+37×35, 总有学生这样列式:63×35+37×35= (63+37) ×35×2。为什么要写“35×2”?差错虽然不是怎么普遍, 但很有研究的价值。通过问卷调查, 我们对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方法也就不奇怪了!比如, 有些学生认为题目中35出现了两次, 在运用简便方法时, 35提取到括号外边也应该乘2;也有学生对于运用乘法分配律的简算未能从本质上理解, 存在模糊认识和理解偏差;还有的学生受着定式影响, 从一年级起所学的混合运算中, 只要遇到题目中一些相同的数, 不管出现几次, 总要参与运算几次, 这里的简便运算只用一次相同的数35, 学生不怎么适应!对差错的成因深度解读后, 教师方能有的放矢, 从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运用注意点等方面突破,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 妙用“另类”差错。课堂上生成的差错有的是另类的, 完全出乎教者的意料。“另类”差错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个性心理因素以及其他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另类”差错让教学过程变得更加曲折、生动, 有时还充满了情趣。特级教师华应龙教学“直线统计图”时, 因学生将直条画得太粗太短而这样点评:“哈哈, 个个都是武大郎!”因学生将直条画得倾斜而称之“比萨斜塔”, 语言诙谐而充满奇趣!学生更觉得“差错”并不可怕, 数学好玩!

总之, “在发现错误时, 教师不应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并期望通过直接指明正确的做法就可使学生的错误得到迅速纠正, 而应通过适当质疑 (包括提供适当的反例) 使之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3]郑毓信教授的这一番话给了我们无穷的启示!教学差错的生成不是“错”, 而是课堂的“活水之源”, 构建了丰富生动的课堂美景!

3.激活“奇思妙想”, 催进思维发展

在良好的氛围、激励的机制下, 课堂的生成状态更加容易被激活。在互动生成中, 学生发挥自主性、创造性, 产生更多的奇思妙想。

(1) 展现不同的思路。教学中, 教师应当以生为本, 关注生成, 着眼发展。倡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思考问题, 鼓励学生进行思维发散。我曾碰到这样的例子: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一个底角的4倍, 这个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多少度?不少学生列出了1800÷ (4+1+1) =300;但也有几个学生列出这样的算式:1800÷3÷2=300。其他学生都很奇怪, 1800÷3是什么意思?似乎没有什么道理!我也一下子愣住了, 这里的“3”怎么理解?便将问题抛给了学生。其中一名学生进行了这样的解读:顶角是一个底角的4倍, 也表示顶角是两个底角和的2倍,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两个底角和的3 (4÷2+1) 倍。经这一点拨, 学生们恍然大悟。先算出两个底角的和, 再求一个底角, 不也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吗?将“一个底角的4倍”转化成“两个底角和的2倍”, 这种转化多么巧妙!

(2) 凸现优化的方法。课堂的高级生成活动不只停留在“求异”的层面, 更在于从不同的见解中梳理出解决问题的捷径, 寻找出优化的方法。这种“优化”有教师预设的, 也有教师始料未及的。比如, 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 我们可以将侧重点放在“如何将圆等分后拼成不同的图形, 并优化推导的过程”上, 学生在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活动中体验转化方法的奇妙, 感受数学推理的作用, 欣赏数学公式的简洁美。最为可贵的是, 学生在剪拼和推导的过程中还发现, 回归到长方形进行面积推导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都能转化成长方形) , 是一种优化的方法, 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3) 发现内在的规律。数学的规律是普遍存在的, 规律的发现需要学生有发现的眼光, 需要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表述。规律的生成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小学生在观察、比较、发现等方面还存在能力方面的问题, 因此对规律的发现也是多种多样的, 他们通常没有整齐划一的结论, 但只要是合理的, 教师就应当给予肯定。比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学生在比较、交流过程中发现不少规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相同的数 (0除外) , 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 (0除外) , 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同时除以相同的数 (0除外) , 分数的大小不变……当然, 在规律的生成中学生的表述还有不够准确之处, 通过教师的点拨提升能够得到完善。

(4) 表现独特的感受。课堂是师生、生生交往的场所, 课堂的生成不仅体现在知识、能力方面, 还体现在学生的独特感受方面, 要尽可能让学生表现他们的个性化感受, 珍视学生的体验、收获等。我们发现, 教学中的意外有时产生于学生的情绪变化、心理感受, 非智力因素影响了教学的进程。课堂小结阶段, 教师往往会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有怎样的收获?这个问题激励学生表达自己的主观想法, 是教师无法预设的, 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更有生成味儿!

4.强化评价, 融进对话共生

课堂中的评价离不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沟通和对话。评价的内容、方式等一般而言因人而定、随堂而定。优秀教师总有一种才能, 他们会积极发挥评价的功能, 让课堂游刃有余, 让教学更添精妙。

(1) 教师评价。教师的评价来自于丰富的教学活动, 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一种评定。当学生出现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思路乃至一些错误方法时, 教师应当灵活地进行即时评价, 有效地进行课堂调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具有导向、激励、诊断等功能, 由于学生的生成具有复杂性、开放性等特点, 与之相匹配的评价水平如何将对教学效果产生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但不少教师忽视了这一点, 评价无目的性、针对性、激励性等, 并且忽视了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协调统一。我们必须对教师随堂进行的教学评价有足够的重视和认识。教师对自己学生的评价是教育评价中的核心成分, 教师的课堂评价比大规模测验更重要。这种评价应能支持学生的学习并为之提供支架, 应能评价多种情境中的表现。[4]

(2) 学生互评。在重视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的今天, 学生互评的价值愈显重要, 最常见的是小组学习方式的运用, 为学生互评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小组活动中, 学生对同伴的观点、思路等生成性内容进行即时互动评价, 这对提高小组学习实效大有裨益!这种评价基于儿童自身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等层面的需要, 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经验, 由于成员之间广泛进行沟通、交流、对话, 评价的生成度越来越高, 层次越来越丰富, 其作用是教师评价无法替代的。比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 对于不同的转化方法, 学生相互之间会做出一些评价。如, 生A的评价是:我认为设法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来研究, 能使未知问题迎刃而解;生B的评价是:在这些方法中, 直接转化为长方形来研究是一种捷径;生C的评价是:我们不能停留在一定要知道上底、下底和高才能求出面积, 知道上底与下底和的一半和高, 也可以直接求出梯形的面积。可见, 学生的评价内涵丰富, 甚至能超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3) 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学生针对自身学习活动进行的一种评价, 同样是无法预设的, 需要学生在经历、体验后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判。有了正确的自我评价, 学生就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所谓自我调节, 是指“学习者能够监控自己的思维过程, 知道自己已知什么、未知什么, 对自己所学的东西能够做出反思。”[5]学生自我评价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内省活动, 在课堂上更具有未知性, 因为教学的进程始终处于互动之中, 学生时时刻刻都在准备自我评价、自我调节。

综上所述, 生成是课堂的美丽风景, 是课堂的活水之源, 无论是预设下的生成还是意料之外的生成, 都具有丰富的价值和实践的效用。面对形式多样的生成资源, 我们要有效利用、深度发掘, 让课堂教学更加丰润和完美, 最终实现动态生成、优质高效的大成境界!

参考文献

[1]豆海湛, 王林发.课堂教学的意外与突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3:15-34.

[2]史宁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294.

[3]郑毓信.数学哲学与数学教育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365.

[4]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245.

有效价值链 篇9

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再一次使公允价值计量的受到了人们的质疑, 有些学者甚至怀疑公允价值计量是此次金融危机的“幕后推手”。这场灾难不仅由金融系统开始向实体经济蔓延, 而且冲击到财务会计的理论和实务, 主要是公允价值会计 (孙再凌, 2010) 。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十二条明确将公允价值纳入会计计量属性, 并给出公允价值定义: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按照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进行计量。王乐锦 (2006) 认为公允价值运用意义深远:是我国会计国际趋同迈出的实质性一步;是我国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是会计准则在资本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必然要求。黄世忠 (2009) 对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进行深入分析, 并提出应分别从会计层面和监管层面进行应对。

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 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加深了我们对公允价值计量原理以及实务影响的理解。

二、研究假设

本文主要对样本公司当年计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其他利润项目进行相关性检验, 以分析公允价值计量是否成为管理层调节利润的工具。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一:当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额与当年营业收入较上一年度变动存在相关性。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主要核算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采取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期末价值变动;而营业收入主要包括产品销售收入和主营业务收入。两者核算范围存在明显差别、核算内容也不存在交集。但企业的营业收入对企业的最终净利润有着巨大的影响, 因此管理层为了维持与上一年度相当的盈利水平, 在计提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时, 会先考虑企业当年营业收入与上一年相比变动情况, 对当年真实的盈利水平有基本了解, 然后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提调整当年净利润, 使原本不存在相关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额与当年营业收入变动情况形成“人为的相关性”。

假设二:当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额与当年利润总额 (扣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较上一年度变动存在相关性。

与假设一类似, 管理层为了维持与上一年度相当水平的盈利, 会先比较当年利润总额 (扣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与上一年度利润总额 (扣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变动情况, 接着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提, 使当年度最终净利润维持在管理层可接受水平。

假设三:当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额与上一年度净利润存在显著相关性。

上一年度的净利润额是企业上一年度经营成果, 并且每年年末结转至未分配利润, 无期初余额, 所以当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提与上一年度净利润之间应该也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管理层进行利润调节的目的是使当年度净利润维持在一个“目标”水平, 本文假设管理层在考虑当年净利润目标水平时, 可能会参照上一年度的净利润额, 以上一年度的净利润状况为基础来“安排”当年度盈利水平。

假设四:当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额与企业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以及投资性房地产账面价值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现行会计准则要求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主要依据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期末公允价值变动计提, 因此当年计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额应该与企业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存在显著相关性。但企业可能从当年的营业收入状况和计提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前的利润总额情况出发来调整计提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调节当年净利润, 从而使得当年计提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额与企业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及投资性房地产账面价值失去相关性。

假设五: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提与企业当年盈余管理存在显著相关性。

盈余管理是西方实证会计研究的重要内容,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计提为企业提供了盈余管理的手段, 因此本文假设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提与企业当年盈余管理存在显著相关性。

三、样本与变量选择

本文选取了现行会计准则实施后 (2007~2009年) 沪市上市公司, 剔除了年末报表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零或为缺失值的上市公司数据。数据来源于CCER数据库, 主要运用EXEL和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本文选取的数据变量包括:营业收入 (ret) 、净利润 (val) 、交易性金融资产 (p) 、投资性房地产 (q)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r) 、利润总额 (未考虑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V) 、营业收入变动额 (Bret) 、利润总额 (未考虑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变动额 (b V) 。

四、描述性统计

以下分别以年末报表中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不为0的样本公司进行描述性统计。

新企业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实施。在2006年, 样本公司将符合准则要求的投资转入交易性金融资产, 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由于缺乏年初数据, 所以2006年没有公司计提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交易性金融资产主要核算各类衍生金融工具以及直接指定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各类资产。2008年金融危机使得衍生金融产品流动性下降, 价值大幅下跌, 对我国刚实施公允价值后续计量的上市公司也产生了巨大冲击。表1中, 2008年末上市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平均账面价值减至2007年末的一半, 反映在2008年当年利润表中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平均亏损73 811 973.49元。

五、相关性检验

从表4可以看出, 2008年、2009年样本公司当年计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额 (r) 与当年利润总额 (扣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较上一年度变动额 (b V) 以及上一年度净利润额 (val-1) 在1%、5%、10%水平上显著相关, 2009年计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额与当年营业收入额较上一年度变动额 (Bret) 在1%水平上显著相关。而样本公司在测试年度 (2008年、2009年) 计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额与公司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 (p) 、投资性房地产 (q) 账面价值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从而验证了本文的假设一、假设二、假设三、假设四。

注:*表示在10%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

六、盈余管理模型

西方实证会计已经发展了许多盈余管理模型, 本文选用De Angelo模型进行样本研究。De Angelo模型假设当期可控应计利润部分为上一期总体应计部分, 因而本期非可控应计利润为当期总体应计利润减去上一年总体应计利润。

在林舒、魏明海的《中国A股发行公司首次公开募股过程中的盈利管理》中提到传统的De Angelo模型没有考虑企业当期正常成长带来的总体应计利润部分的变动。衡量一个公司正常成长的指标一般有两个:总资产规模变动以及营业收入总额变动。本文从营业收入总额变动对De Angelo模型进行调整, 调整后的De Angelo模型如下:

根据调整后的De Angelo模型, 本文对2008年、2009年样本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分析, 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5所示:

结合假设五, 将当年盈余管理与当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提额进行相关性检验, 结果如表6所示:

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 当年计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当年的盈余管理在1%水平上显著相关, 验证了假设五:当年计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额与企业盈余管理存在相关性。

七、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回归分析

在前述相关性检验结果基础上, 本文构建了样本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提额的回归模型。模型如下:

模型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

模型回归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本文假设, 当年计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当年营业收入变动额、利润总额 (扣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变动额、上一年度净利润额以及当年的可控应计利润额存在显著相关, 而与当年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价值缺乏明显相关性。模型在2008年拟合优度为39.6%, 2009年拟合优度达到58%。

八、结论与不足

现行会计准则规定公司针对符合准则规定的资产或负债, 年末应当按照该资产或负债现行公允价值进行账面反映, 并将现行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差额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当期损益。然而通过对样本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提与其他利润表项目的相关性检验以及回归分析, 本文认为样本公司在当年计提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时, 并没有完全按照准则要求以该资产、负债的期末公允价值进行反映, 而是先考虑当年度营业收入实现状况及其变动状况、利润总额 (扣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及其变动以及上一年度净利润状况, 以使本年度最终净利润维持在管理层“可接受的水平”, 成为利润调节器。此外, 本文只是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提来分析现行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有效性不够全面, 研究面还有待扩大, 全面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实务中投资性房地产有两种后续计量模式, 即公允价值计量和成本模式计量, 本文在进行投资性房地产相关性检验时, 未剔除以成本模式计量的样本公司, 在以后的相关研究中可剔除这一部分样本公司。

参考文献

[1].王建成, 胡振国.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现状及相关问题探析.会计研究, 2007;5

[2].王海.公允价值的演进逻辑与经济后果研究.会计研究, 2007;8

主流价值评估模型有效性实证分析 篇10

一、股利贴现模型、贴现现金流量模型和剩余收益模型之比较

1. 股利贴现模型与剩余收益模型之比较。

股利贴现模型是价值评估理论的基础。Feltham和Ohlson指出决定公司价值的根本性要素是其股利流量,因此我们可以从股利贴现模型开始讨论,其公式为:

其中:V表示股票价值;Dt表示第t年每股预期股利;r表示权益资本成本。

根据Ohlson1995年提出的清洁盈余关系:

其中:BVt表示第t期企业账面价值;NIt为企业第t期会计收益。则有:

又由RIt=NIt-rBVt-1可得:

将式(4)代入式(3)可得:

于是股利贴现模型便可变形成:

当t趋于∞时便可得到剩余收益模型:

2. 贴现现金流量模型与剩余收益模型之比较。

自由现金流量的计量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不同的学者对自由现金流量的理解不尽相同。自由现金流量的名称也众多,如增量现金流量、剩余现金流量、可分配现金流量、可自由使用现金流量等等,Feltham、Ohlson (1995)强调贴现现金流量法是利用特殊的会计标准计量综合收益NI和账面资产BV,是剩余收益法的一个特例:

令BVt=FAt, FAt为企业净财务资产。

根据清洁盈余关系,企业综合收益可以用现金流量表示:

其中:C表示企业经营现金流量;I表示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i为现金利息收入。这样企业现金流量为企业自由现金流量与利息收入之和。则:

将利息收入it用实际利息收入i*t代替,i*t=rFAt-1,则上式可以表示成:

这便是标准的贴现现金流量模型,其中rw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剩余收益模型是股利贴现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而贴现现金流量模型则是剩余收益模型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也就是说仅从计量的角度看,只要能够正确估计股利、现金流量和剩余收益,在市场完全有效的假设下,通过以上模型计算出的企业的最终价值应该与市场价值无明显差异。但已有的实证研究却得不到这样的结论。

二、实证研究背景

目前国内外通行的检验方法有两种:一是用多种评估方法对同一企业进行评估,彼此之间进行验证;二是将评估结果与企业的市场价值进行比较,判断企业内在价值与企业市场价值的相关性,判断结论是否合理。对于第一种做法,由于企业内在价值并不存在一个明确的参照物,各种评估方法本身也不具备作为参照物的条件,最终还是无法说明评估结果到底存在多少偏差以及偏差产生的原因。对于第二种做法,国外已经有了一些研究成果,如Penman和Sougiannis (1998)假定投资者能够百分百准确地预测未来有关每股股利、每股收益、每股自由现金流量等财务指标,亦即他们运用历史上实际已生成财务数据的方法,分别计算股利贴现模型、贴现现金流量模型和剩余收益模型在不同时间跨度的预测价值,并在假定市场完全有效的情况下,对运用不同模型计算的预测价值与其价格之间的准确度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剩余收益模型的准确度最高。Francis、Ohlson和Oswald (2000)运用价值线的预测数据分别计算了三种模型的股票预测价值,同样发现剩余收益模型对股票价格的解释能力最强。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张景奇等(2006)利用Penman和Sougiannis (1998)同样的方法对我国证券市场进行了实证检验。对于第二种方法,以市场价值作为检验标准有其合理性,在市场完全有效的假设下,投资者可以对目标企业价值作出无偏估计,市场价值是对企业价值的真实反映。但是,即使是在美国这样有成熟资本市场的地方,其市场参与者也对市场完全有效假设提出了很多的质疑,市场完全有效的条件是不可能存在的,股票价格并不一定客观反映企业价值。

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得到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1) 实证研究运用历史上实际生成的财务数据或者是分析师的预测数据作为无偏预测结果,其本质含义是以应计会计制度为标准,而在现行会计准则下对于股利或现金流量的记录并没有一个明确而统一的计量标准。以股利为例,对于股利支付合理、股利支付率稳定的企业,股利贴现模型应用起来简单直观,但对于不支付股利或很少支付股利的企业,应用股利贴现模型时除了需要对股利增长率进行估计,还需对股利支付率进行估计,很多情况下,股利贴现模型可能会低估不支付股利或低股利支付企业的价值。同样,在现行会计准则标准下,进行诸多会计调整后的现金流量指标通常在不同时期有着巨大的波动,这些都将影响企业价值评估的准确性。 (2) 市场完全有效的假设难以成立。也就是说,企业在证券市场上的股票价格受到企业价值以外的很多因素影响,股票价格所反映的不完全是企业价值。特别是相对于西方股票市场中影响市场效率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问题,我国股权分置阶段对市场有效性的影响更大。上市公司股权分置状况不但造成流通股市价偏高,产生市场泡沫,而且导致了许多公司治理方面的问题(朱小平等,2005)ㄢ

虽然市场完全有效的假设难以成立,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对问题的研究。放松上述学者们研究时的两个假设,他们的实证研究就变成研究现有会计制度下价值评估模型在特定市场环境中有效性的问题。在特定市场环境下,评估模型与市场价值的相关性越强,评估模型使用也就越有效率。

三、研究设计

在我国,虽然股权分置改革已经基本完成,证券市场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上市公司质量还不高,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等方面的问题一时还难以解决,这给我们用上市公司数据计算企业价值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由于股利贴现模型、贴现现金流量模型和剩余收益模型均采用贴现的原理计算企业价值,而贴现率的选择不影响要检验的结果,这样研究各模型与市场价值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演变成以各模型对应的财务指标参数分组分别考察模型与市场价值之间的相关性。根据Holthausen和Watts (2001)的研究,价值相关性研究分为相对关联研究、增量关联研究和边际信息含量研究。本文为考察各模型指标参数与市场价值的相关性以及我国证券市场环境变化,主要进行相对关联研究和增量关联研究。

我们将Ohlson (1995)线性信息动态模型(Pit=α0+α1Eit+α2bvit+εit)中的会计收益Eit用剩余收益RIit替代,便可以间接地通过分析剩余收益和企业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的相关性来间接衡量剩余收益模型的市场有效性。同样我们可以先根据变形后的线性信息动态模型考察股利和自由现金流量等指标的相关性,然后再估计对应评估模型的有效性。这种以评估模型对应的财务指标分组分别考察其与市场价值相关性的方法简单直观,同时还可以考察市场环境变化,根据市场实际情况找出最有效的评估模型。为检验上述价值评估模型的有效性,我们作出以下假设:

假设1:净资产、剩余收益、股利和自由现金流量与市场价值显著正相关。

假设2:净资产和剩余收益对市场价值的解释程度超过股利和自由现金流量。

假设3: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现有会计制度下我国证券市场越来越有效,且各价值评估模型的有效性没有发生显著性变化。

根据以上假设,我们对Ohlson (1995)线性信息动态模型稍作变形,模型设计如下:

模型1、2、3就是根据线性信息动态模型变形而来的分别用以考察剩余收益模型、贴现现金流量模型和股利贴现模型与市场价值相关性的回归方程。其中,MV为公司的市场价值(本研究以上市公司各个年度12月31日收盘价格计算),BVPS为对应年份上市公司每股账面净资产,RIPS为每股剩余收益,FCFPS为每股自由现金流量,DPS为企业所发放的每股股利。

模型4、5考察了净资产、剩余收益分别与自由现金流量和股利对市场价值的联合解释程度。

模型6则增加了年度虚拟变量y,用于考察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是否逐步增强。

根据清洁盈余关系,可得:RIPS=EPS-rBVPS。理论上,应针对每个企业对应的未来风险确定其资本成本,Fama和French (1992)的研究表明,现有资本成本估计方法还无法得到令人满意的单独企业资本成本估计值。Abarbanell和Bernard (1995)以及Frankel和Lee (1998)发现使用截面数据分析时选择不同的资本成本对分析结果的影响不大。本文分别用五年期国债利率和当年贷款利率作为资本成本,发现所得到的结果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因此我们用当年贷款利率作为资本成本。对于企业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采用经营性现金流量减去资本性支出。

四、样本选择和数据分析

鉴于我国的证券市场尚不成熟,我们在样本选取上以沪深300指数成份股为样本,因为沪深300指数成份股对应的上市公司大多是资质优良的蓝筹公司,在不成熟的市场环境下从经营和信息披露上都较其他公司完善和透明,市场也相对能够作出理性反应。假设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证券市场越来越完善,这样在时间上选取2003~2007年的数据,因为股权分置改革大多在2005~2006年期间完成,所以剔除2005年数据。这样我们得到1 098个样本(剔除此期间调出指数成份股的样本),所有原始数据均来自Wind资讯。

1. 评估模型有效性检验。

为了更真实地反映市场价值与各财务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我们采用偏相关分析,首先逐年检验,然后对混合样本进行检验,如表1所示。

注:**代表通过显著性水平为0.01的显著性检验。统计结果依据SPSS13.0计算得出,下同。

之所以使用偏相关分析,主要是考虑到影响的变量较多,因此在对两个变量进行相关关系研究时,必须控制其他变量,以揭示变量间的真实联系。表1是每股净资产、每股剩余收益、每股自由现金流量和每股股利相对市场价值的偏相关分析结果。从表1中可以看到:

(1)从偏相关关系看,市场价值与每股净资产、每股剩余收益、每股自由现金流量和每股股利存在着正的偏相关关系,即随着每股净资产、每股剩余收益、每股自由现金流量和每股股利分别增长,市场价值也呈增长趋势。

(2)从偏相关性程度来看,无论是单个年度样本还是混合样本,市场价值与每股净资产、每股剩余收益偏相关程度最高,其次是每股股利,市场价值与每股自由现金流量相关程度最低。

(3)从偏相关的统计检验结果来看,无论是单个年度样本还是混合样本,每股净资产、每股剩余收益和每股股利均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1的检验,而每股自由现金流量在2003~2006年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接下来我们分年度考察模型1~5对市场价值的解释程度,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注:用调整后的拟合优度来表示参数对市场价值的解释程度,*表示FCFPS未通过显著性水平为0.05的t检验,不能拒绝其回归系数显著不为零的假设。

由表2可以看出,所统计的2003~2007年(除2005年)四个年份每股净资产和每股剩余收益指标对市场价值的解释能力最强,其次是每股股利指标,而每股自由现金流量指标对市场价值的解释能力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成熟度较低,市场波动较大,单个年份的数据考察很难说明问题,为进一步考察净资产、剩余收益、自由现金流量和股利对市场价值的解释程度,我们采用混合样本对模型1~5进行回归分析。

注:标准化回归系数和方差膨胀系数(VIF)结果次序与给出模型参数次序相对应。

由表3可以看出:

(1)模型1调整后的拟合优度(Adj-R2)达到0.461,模型2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0.025,模型3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0.01,也就是说每股净资产和每股剩余收益对市场价值的解释程度达到46.1%,每股自由现金流量对市场价值的解释程度为2.5%,每股股利对市场价值的解释程度为1%。另外模型4、5的拟合优度与模型1并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说相对于每股净资产和每股剩余收益,每股自由现金流量和每股股利对市场价值没有显著增量解释能力,并且模型4和5中的每股自由现金流量和每股股利的回归系数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为0.05的t检验。

(2)由模型1标准化回归系数结果可知:每股净资产变动1个单位,市场价值相应变动0.257个单位;每股剩余收益变动1个单位,市场价值变动0.496个单位。同理,由模型2、3标准化回归系数可知:每股自由现金流量变动1个单位,市场价值变动0.162个单位;每股股利变动1个单位,市场价值变动0.104个单位。另外,模型1~5均通过多重共线性检验。

从拟合优度和标准化回归系数可以看出假设2成立,净资产和剩余收益对市场价值的解释程度都远远高于自由现金流量和股利。可以认为,剩余收益模型与市场价值的相关度要高于股利贴现模型和贴现现金流量模型。

2. 证券市场环境变化考察。

为考察我国证券市场的变化,特别是在股权分置改革已经基本完成的情况下,看证券市场价值对各模型对应财务指标的反应是否发生变化,首先对沪深300指数成份股股改前519个样本和股改后578个样本用模型6进行回归分析。为了使最能解释市场价值的指标进入回归方程,我们采用逐步筛选回归法,然后我们加入年度变量y,股改前年度2003、2004年分别取值-2、-1,股改后年度2006、2007年分别取值1、2。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1)股改前进入回归方程的依次是每股净资产和每股剩余收益,调整后拟合优度为0.495;股改后进入回归方程的依次是每股剩余收益、每股净资产和每股股利,调整后拟合优度为0.516,比股改前提高0.021,每股股利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079,且对调整后拟合优度的贡献仅为0.003。结果表明:股改前后市场价值对每股剩余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反应都较为敏感;从股改前后拟合优度的变化可以看出,沪深300指数成份股在股改前后对会计信息反应的变化不是很大,这也从侧面说明沪深300指数成份股对应的上市公司大多是资质优良的蓝筹公司,它们在不成熟的市场环境下在经营和信息披露上都较其他公司完善和透明,市场也相对能够作出理性反应,定价有一定的稳定性。

(2)加入年度虚拟变量后,依次进入回归方程的是每股剩余收益、年度变量和每股净资产,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0.539。年度变量对模型的增量解释能力达到0.08,可以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证券市场将越来越有效。

五、结论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股利贴现模型、贴现现金流量模型和剩余收益模型之间的联系,认为如果存在对股利、自由现金流量和剩余收益无偏的估计,那么在市场完全有效的假设下,依据对应的模型所计算出的企业价值与市场价值应该不存在明显差异。

本文在市场完全有效假设无法满足的条件下,对我国证券市场2003、2004、2006和2007年沪深300指数成份股的财务数据和交易数据进行实证统计检验发现,剩余收益模型对市场价值的解释程度明显高于股利贴现模型和贴现现金流量模型。因此可以认为在我国现有市场环境和会计制度下利用剩余收益模型对企业进行价值评估的效果明显优于股利贴现模型和贴现现金流量模型。同时对混合样本数据加入年度变量进行统计研究发现,我国证券市场正在逐步完善,效率也越来越高。

理论和实证研究上的差异说明,由于在以应计会计制度为标准的环境下,剩余收益指标更容易得到准确的计量和体现,因而市场参与者更多的是利用剩余收益模型作决策。可以设想,如果存在不同的会计制度可以使股利、自由现金流量和剩余收益都能够得到准确的计量和体现,那么在理性的投资环境下,三种模型得到的计算结果与市场价值不应有明显的差异。

摘要:本文利用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和交易数据,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在当前会计制度和市场环境下, 剩余收益模型比股利贴现模型和贴现现金流量模型更为有效, 并且我国证券市场效率正在逐步提高。

关键词:股利贴现模型,贴现现金流量模型,剩余收益模型

参考文献

[1].Ohlson J..Earnings, book values, and dividends in equity valuation.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995;11

[2].Penman S.H., Sougiannis T..A comparison of dividend, cash flow, and earnings approaches to equity valuation.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998;15

[3].Feltham G., Ohlson J..Valuation and clean surplus acc-ounting for operating and financial activities.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998;11

[4].Frankel R., Lee C.M.C..Accounting valuation, market expectation, and cross-sectional stock return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8;25

[5].Francis, Jennifer, Olsson, Per and Oswald, Dennis R.Comparing the Accuracy and Explain ability of Dividend, Free Cash Flow and Abnormal Earnings Equity Valuation Models.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0;38

[6].张景奇, 孟卫东, 陆静.股利贴现模型、自由现金流量贴现模型及剩余收益模型对股票价格与价值不同解释力的比较分析——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实证数据.经济评论, 2006;6

[7].陈信元, 陈冬华, 朱红军.净资产、剩余收益与市场定价: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金融研究, 2002;4

[8].张峥, 孟晓静, 刘力.A股上市公司的综合资本成本与投资回报.会计研究, 2004;8

有效价值链 篇11

2015年,董事会共召开18次会议,会议资料完备齐全、会议记录客观完整、会议召开顺利流畅,董事会印章保管安全合规。其中,各独立董事本着勤勉尽责的态度,积极参加会议,认真审阅会议材料,积极参与各议题的讨论并提出合理建议,以谨慎的态度行使表决权,为董事会的正确决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严格按照制度要求,持續细致规范做好信息披露工作,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公平对待所有股东和投资者。

为激励经营班子提升业绩,更好地维护股东利益,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薪酬水平与业绩考核挂钩;同时,根据公司2015年通过并实施的限制性股票股权激励计划中业绩考核解锁条件,相比2014年,2015年公司扣非后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10%,实际增长33.56%,远超计划水平。根据公司2016年通过的股票期权股权激励计划中业绩考核行权条件,以2015年净利润为基数,2016年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50%,截至2016年三季度,公司扣非后净利润同比增长82.15%,激励效果显著。

有效价值链 篇12

1 新常态对审计工作提出的要求

1.1 审计地位的提高要求审计充分发挥国家免疫系统功能

《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 (国发[2014]48号, 以下简称《意见》) 要求发挥审计促进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的保障作用, 这使得审计地位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在新常态下, 审计要站在国家治理的高度, 为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的落实发挥好参谋作用。审计工作要着力监督检查各地区、各部门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政策措施的具体部署、执行进度、实际效果等情况。国家赋予国家审计机关的不是简单的披露权, 而是包含建议在内的报告权, 即国家审计机关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 有权而且必须提出改革和完善的审计建议。这一建设性作用的目标, 就是充分发挥审计国家免疫系统的功能, 推动国家各个领域的持续改革和发展, 最终实现国家良治。

1.2 审计领域的拓展要求进一步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意见》要求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 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这就扩大了国家审计的工作范围, 在传统的财政收支审计基础上, 增加了国有资产运用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资源环境审计等, 未来甚至还可考虑将与国计民生和生态环保相关的事项列为国家审计的常规内容。除了单位, 个人也被明确列为国家审计对象。审计领域的拓宽, 对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但要求其具备全局性视野, 更需要其从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促进深化改革的高度来思考和推进审计工作。在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还要求考虑审计重点、审计方法和审计手段, 以及审计成果如何才能切实反映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倾向性、苗头性、规律性的综合信息。

1.3 审计整改落实力度的加大对审计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审计质量是审计的生命线, 是审计机关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意见》明确将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作为整改第一责任人, 要切实抓好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 对重大问题要亲自管、亲自抓。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把审计结果及其整改情况作为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对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 要依法做出处理, 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对审计反映的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 要及时研究, 完善制度规定。对整改不到位的, 要与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对整改不力、屡审屡犯的, 要严格追责问责。这就要求审计机关实行严格的审计质量控制, 严格按规定立项、发送通知书、制定方案、组织实施审计、获取审计证据, 严格按规范做出审计结论, 确保各项程序和审计结论经得起法规、审计对象以及社会的检验。

2 新常态下审计工作面临的挑战

2.1 审计任务的日益繁重与审计人员数量短缺矛盾突出

近年来, 不仅是经济总量的扩张加大了审计的工作量, 大量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投资决算审计也加大了审计工作量。加之上级审计机关及纪委监察等部门大量抽调审计人员参与各项同步审计、交叉审计、巡查、检查等工作, 使得审计工作任务越来越艰巨。然而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行政事业编制的限制等原因, 审计机关的力量却未能随任务的增加而同步增强, 有些单位若干年中都未接收过高校毕业的新的新鲜血液。审计人员数量短缺, 年龄结构分布不甚合理, 难以应对新常态下审计任务日益繁重的新问题。

2.2 经济业务的复杂性与审计人员专业背景的单一性矛盾突出

国家审计需要面对不同的审计对象, 其业务领域广泛、专业复杂。仅以国土局的矿产开发相关业务为例, 涉及的法律法规及各种规范性文件多达135个, 土地管理相关业务的规范性文件则更多。审计不但需要发现被审计单位在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还需要向各个领域的专业管理人员提出加强管理、优化流程、完善制度的可行性建议。然而现实中, 基层审计人员基本都为单一专业背景, 既精通审计专业、又熟悉审计对象的专业领域, 且具有较强综合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屈指可数。加之人才培养和后续教育的强度远远无法满足复杂的审计业务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审计对象经济业务的复杂性与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性的矛盾突出。

2.3 专职审理的缺失导致审计质量控制存在严重的风险隐患

国家审计准则对审计质量控制的各个环节制定了明确的规范性要求, 但基层审计机关由于人少任务重等原因, 审计工作重心完全放在完成各项审计任务上。国家审计将审计资源较多地投放到审计实施上, 而对审计质量管理控制重视明显不足。很多审计机关因编制过少, 未能设置专职审理人员。兼职审理人员对审计质量的控制仅停留在对审计方案的重点内容是否得以实施以及审计定性和审计结论的正确性上, 对审计实施过程的情况却无法进行深入了解, 缺乏对审计实施过程的质量监督和制约。再加上审计组内的工作底稿审核基本也流于形式, 审计未能发现重要问题及漏报、瞒报重要问题的风险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审计质量控制存在严重的风险隐患。

3 提升审计价值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1 灵活机动, 适时调整ABC分类

根据经验, 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水平具有延续性。管理规范的单位通常历次审计均发现问题较少, 审计风险也较小;管理欠规范的单位通过多次连续审计, 也能逐步规范;而一些从未进行审计的单位常常在第一次审计时就发现重大问题。因此, 可考虑根据一定的标准, 将原来划分的ABC类经济责任审计单位进行升级或降级, 即对其审计频率进行调整, 并对多年未进行审计的单位随机抽取一定比例进行审计。采取灵活机动的方式, 对经济责任审计单位及财务收支审计单位进行管理。一方面可根据审计情况, 更为科学合理地安排审计项目;另一方面也可降低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年份的预期, 提高审计威慑力。

3.2 提升价值, 循序渐进开展绩效审计

在“防止国家权力被滥用或被异化为少数人谋利的工具”的审计目标下, 合规性审计仍将是未来国家审计的重要任务。但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如何, 某一个专项资金是否有必要设立, 某一项行政管理行为是否恰当以及其对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影响有多大, 这些亦是当前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因此, 国家审计工作不仅应确保公共资金运用的合规性, 还应综合审查公共资金使用的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环境绩效, 以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开展绩效审计无疑是目前进一步提升审计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鉴于绩效审计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 且基层审计机关存在人员不足等实际困难, 建议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有选择性地、探索性地开展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比如, 可尝试选择财政耗用资源多、监督环节相对薄弱、效益容易衡定的项目试行开展绩效审计。

3.3 完善审理, 加强审计实施质量控制

审计审理是控制审计质量、提升审计价值的一个关键环节。审理工作一般是在业务部门按规定程序完成审计报告等审计结果类文书代拟稿后才进行。我们认为, 在新常态下, 应根据审计质量控制的薄弱环节, 将审理工作前移, 变结果监督为全程监督, 即增加对审计实施过程、证据收集、定性处理的监督管理。这无疑将促进审计风险的防范以及审计质量的提高。此外, 还要利用审理工作层次高、信息渠道多的优势, 对审计实施提出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使审理不仅仅体现质量监督和控制的职能, 还要发挥指导和服务的作用, 以此进一步实现审计价值的提升。

3.4 改进方法, 增加审计意见信息含量

审计机关在获取审计证据时, 应从以财务信息为主转为财务信息与经营信息并重, 以提升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公允性。财务信息是审计重点依赖的信息来源, 但由于其事后性、假设性等特征使其先天存在局限性。而经营信息包括经营环境信息、经营管理信息等, 能提供与审计对象有关的更为丰富的资料。此外, 随着国库集中支付的推行, 审计机关可以从被审计单位取得的电子数据资源日益丰富。积极推进计算机审计, 不仅是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 还可以为审计从更高层次和水平上发现查处问题提供技术方法。国家审计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成果, 更多地采用联网及审计信息技术实现实时审计, 进行大数据分析, 提出更具价值的审计意见。

3.5 多措并举, 加强审计人员队伍建设

长期以来解决审计力量不足的问题一直是审计机关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除向当地政府要求增加人员编制用于招聘高校应届毕业生和社会专业人才外, 还可以采取以下三方面措施。一是充分调动现有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如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商请有关部门增加审计机关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职数。二是建立审计人员培训的长效机制, 除新进审计人员培训外, 多举办中长期、有一定深度的专题培训, 使审计人员能够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吸收先进经验, 提高业务能力。三是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审计, 可将部分国有企业、部门下属二级单位的财务收支采取服务外包的方式, 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审计;也可联合人事部门建立审计人才库, 根据项目情况, 聘请专业人才参与审计组工作, 加强审计力量, 提高职业化水平。

4 结语

新常态下, 国家审计必须主动适应国家治理的新动向和新变化, 在理念观念、功能作用、范围重点、方式方法等方面均需突破原有限制, 朝着价值理性审计、建设服务型审计、数字信息化审计、公权力全覆盖审计的方向积极变革与创新发展, 着力推进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各领域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通过提升审计价值来确保经济社会健康稳定运行, 进而推动实现国家良治。

参考文献

[1]陈文涓.政府职能转变、审计风险管理与审计价值实现[J].商业会计, 2014, (23) .

[2]游异.新常态下如何开展审计监督[J].中国集体经济, 2015, (16) .

[3]晏维龙, 韩峰, 汤二子.新常态下的国家审计变革与发展[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6, (2) .

[4]万里霜.人民日报:深入挖掘审计工作价值[EB/OL].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4/1008/c1003-25784285.html, 2014-10-08.

上一篇:网络天地下一篇:变压器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