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价值链

2024-08-13

国内价值链(精选10篇)

国内价值链 篇1

201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188美元, 处于由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跨越阶段的敏感阶段。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不仅有利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更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本文通过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和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 由本土企业掌握品牌销售终端渠道以及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等产品价值链的核心环节, 构建国家价值链。通过国家价值链使中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一、中等收入陷阱概论

1. 中等收入陷阱的提出。

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首次提出, “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世界银行为总结亚洲金融危机十年来东亚经济表现的一份研究报告, 报告题为“东亚经济的复兴” (East Asian Renaissance:Idea for Economic Growth) 。指出由于缺乏规模经济, 东亚中等收入国家会面临经济高增长难以为继的困难局面。由于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 依靠单一要素积累的经济增长策略不再适用, 一些拉丁美洲就是典型的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在世界银行2010年发表的《有力的增长与不断增加的风险》中又进一步阐述为:面对不断上升的工资成本, 这些国家作为商品生产者始终挣扎在大规模和低成本的生产性竞争之中, 不能提升价值链和开拓以知识创新产品与服务为主的高成长市场 (The World Bank, 2010) 。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高级经济学家米兰·布拉姆巴特更一针见血地指出:“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各国赖以从低收入国家成长为中等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 对于他们向高收入国家攀升是不能重复使用的。”世界银行认为中等收入陷阱的范围为人均GDP1000~10000美元, 人均GDP3000~10000美元是最有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阶段。

2.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理论。

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理论, 学者们总结国际经验从不同角度解释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 并提出针对性的跨越措施。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类:第一, 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产业结构升级, 使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需求结构转化, 从投资率上升到消费率上升的转变;收入结构变化, 城乡收入差距和阶层收入差距明显缩小;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由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向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转变。第二, 实现社会结构转型。包括中产社会群体的形成、城市化基本完成;扩大人力资本。第三, 破除制度障碍, 注重制度创新。库茨涅茨的经济增长理论中提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 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 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的。”由此可见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进一步总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及措施, 发现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的产业结构升级是跨域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马晓河 (2011) 指出“一个国家要想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 从经济角度讲, 一是产业结构必须从以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为主导转向服务业为主导, 在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 由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转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所在。”由产业结构升级带动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最终动力。中等收入阶段之所以称为“陷阱”就是因为产业升级过程受挫。具体过程为:经济结构在实现产业升级时, 不仅面临制度禁锢, 技术、人力资本的限制等造成的产业升级的动力不足, 而且工业化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问题造成的阻力, 也必须面对。如收入差距拉大包括城乡差距和阶层差距, 潜在的城市病等。如此拉力不足、阻力的相互作用使得中等收入阶段成为中等收入陷阱。而构建国家价值链实现东、中、西部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是中国跨域中等收入陷阱的必要选择。

二、国家价值链的构建

1. 国家价值链的提出。

30年的快速发展, 使国民收入水平大大上升, 东部地区的更为明显。收入水平的上升不仅为国内消费市场的形成提供巨大的机遇, 也为高端市场的发展提供更进一步的可能性。比如2012年北京、上海的城镇居民年消费支出分别为5790亿元、8253亿元, 构成巨大的国内需求。其次, 中国幅员辽阔, 东、中、西部客观存在的区域差异为产业链延伸提供了成长空间。由于东部地区率先实行改革开放, 经济较中西部地区发展水平高, 产业结构层级较高;中西部发展相对落后, 产业结构层级较低。所以通过全国范围内产业区域分布的调整, 协调地区间产业发展, 构建国家价值链成为可能。而所谓的国家价值链 (National Value Chain, 简称NVC) , 是基于国内本土市场需求发育而成的, 由本土企业掌握的品牌销售终端渠道以及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等产品价值链的核心环节。

2. 国家价值链的构建。

本文通过产业升级的角度来构建国家价值链。结合中国当前地区发展现状, 主要由东部地区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企业着重发展研发创新能力, 并且开拓本品牌的终端销售渠道。中西部地区相对不发达地区, 承接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产业。东中西部地区产业互动, 形成我国自己的国家价值链。具体包括: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向技术 (知识) 密集型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化和中西部地区结合自身的地区优势逐渐承接中国东部地区和国际其他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 顺利承接产业转移。

(1) 东部实现产业结构向技术 (知识) 密集型产业升级。改革开放以来, 东部以贴牌代工和加工贸易的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实现了贸易量的迅速扩大和制造业的高速成长, 促进地区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带动了东部地区的快速增长。近年来由于中国人民币汇率升值、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以及环境污染的加重使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迫在眉睫。然而东部地区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底端, 所谓的“出口中学习” (Learning by exporting) , 最多学到产品升级和工艺升级的技能, 而根本学不到真正的核心技术和功能升级技能, 进而局限了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并且根据微笑曲线, 嵌入全球价值链底端, 使得核心设计环节和销售环节的两端都被国外跨国公司所占有。这导致我国企业只能获得很小一部分的利润, 不利于企业资本的进一步积累, 也使我国居民储蓄的增加受限, 影响我国内在需求扩大。通过构建国家价值链, 东部地区实现产品的技术升级和功能升级, 产业由国际代工企业转向自设自销型企业, 使产品更具国际竞争力, 形成自己独立的世界品牌。

东部地区产业升级的途径。研究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历程, 发现那些起初以定位于GVC低端后来却转型为并行地构建根植于“国家价值链”体系的后进国家和地区的企业, 却出现了逐步的产业升级, 形成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从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这方面,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亚洲四小龙”的制造业国际品牌的创建过程。借鉴国外根植于NVC的产业升级途径, 东部地区可采取以下措施促使产业升级。

其一, 提高居民生活需求层次, 扩大国内需求对高科技产品的需求。产品的需求带动产品的供给, 提高居民对价值链高端产品的需求, 可以带动国内厂商对高端产品的供给, 推动产业链升级。其二, 进一步加大对科技投资和引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 才能产生更多的生产力, 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永恒动力。日本2009年R&D占GDP的比例为3.36%。我国2009年R&D占GDP的比重只是1.7%, 研发投资严重不足, 仅为其1/2。其三, 加大力度培养和引进人力资本。在生产函数中, 高素质人力资本的投入不仅是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 更是高科技生产力的载体。而当今我国人力资本的投入相对发达国家来说不足。东亚国家和地区1960年公共教育支出占GNP的百分比平均为2.5%, 1989年上升到3.7%, 而2008年以前, 中国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一直徘徊在3%以下, 2010年这一比例为3.13%, 2011年才上升至3.49%。仍低于东亚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其四, 进一步调整财税和金融政策, 为企业发展提供“温和”金融环境。这里主要指降低企业进入行业的准入标准, 减少企业初期的税务负担, 同时为其提供相对宽松的资本融资环境。一方面, 可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劳动力就业, 更有利于技术创新。另一方面, 可以为东部相对较大的大企业提供获得资本的融资机会, 为其发展为跨国大公司提供可能。其五, 降低本土企业构建NVC的制度成本。主要指降低交易成本和知识产权保护。保护知识产权激发企业创新能力。对于技术 (知识) 密集型生产服务性企业来说, 交易成本对其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以上途径的实施, 促使东部地区产业向技术 (知识) 密集型企业发展, 掌控核心的产品设计环节, 形成国家价值链高端部分。

(2) 中西部地区承接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中国制造业从整体上加入由发达国家跨国企业所支配和控制的GVC环节, 不仅使东部地区被动性的定位底端, 又压制了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产业的发展, 使中西部地区沦为原材料和劳动力的输出地。徐康宁 (2006) 实证研究表明, 中国多数省份丰裕的自然资源并未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反而制约了经济增长。而现在伴随东部地区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的上升, GVC中的国际跨国大公司会将外包订单等加工型企业和简单的制造业装配转移到更低廉的地区。这些地区不仅包括中国的中西部地区, 也包括泰国、印度等其他发展中国家。为了相比其他发展中国家, 争取到产业初期的顺利转移, 构建NVC必须要使中西部地区更具有比较优势。

本文从商务成本角度分析西部承接东部转移的可行性及其路径。商务成本包括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要素成本指生产要素的成本, 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和其他资源等要素的成本。交易成本主要是指经济运行的制度环境。与市场化程度、产业配套环境、政府效率与税费、基础设施和法制化水平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商务成本的大小和构成是不同的。伴随着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 商务成本的构成发生变化。具体来说, 东部沿海地区的商务成本中, 要素成本比重较高, 交易成本比重相对较小。中西部地区要素成本比重较低, 交易成本较高。正是这种商务成本结构方面的差异, 为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

数据来源: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

从表1分析可知, 中西部地区在劳动力成本和土地价格上都具有比较优势。此外, 中国中西部地区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河北、甘肃、新疆等地的石油储藏超过亿吨, 内蒙古、陕西、新疆的天然气储藏近10000亿立方米, 山西为煤炭主要储藏地、广西为锰矿主要储藏地。如此就构成西部的资源要素成本优势。西部劳动力成本优势、土地、资源的要素优势有利于产业转移。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 从基础设施、政府管理费用等交易成本来看, 中西部地区普遍高于东部地区。这恰恰正是现在阻碍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障碍。所以西部要想顺利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就必须降低其交易成本。

数据来源:The World Bank (2013)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13

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地区除了中国中西部地区以外, 还有其他发展中国家。比如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等地。而中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的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比较优势,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则不再是比较优势。两者的主要差异在于交易成本。表2说明了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交易成本差距。由表可知中国整体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 交易成本略有优势。但是除去东部地区的交易成本部分, 单单把中西部地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比的话, 谁高谁低则不一定。中西部的交易成本优势不确定。所以要想与发展中国家争得承接产业转移的机会, 中西部地区就必须进一步降低其交易成本。具体途径可通过进一步开放市场, 完善产业配套环境, 提高公共与基础设施水平、降低物流成本,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等。

最后, 伴随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向中西部流动的产业转移, 有利于缓解东部地区要素成本上升的速度, 不仅使东部的交易成本优势更为明显, 促使东部地区产业向高技术产业和生产服务业发展, 而且加工型企业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落地, 为东部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和生产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工业基础。由此, 东西部地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完成国家价值链的构建。

三、构建国家价值链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实现东、中、西部的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 构建国家价值链, 有利于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体跨越途径如下:

1. 构建国家价值链, 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国家价值链的完成, 标志由本土企业掌握的品牌销售终端渠道以及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等产品价值链的核心环节。中国的东部地区率先具备自主研发创新能力, 完成产业向技术 (知识) 密集型产业升级。东部地区以产业转移为载体, 发挥增长极的扩散效应, 带动中西部地区产业升级。之后东部地区进一步产业升级, 向西部进行持续产业转移。如此循环往复, 最终使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从高投入、高产出、高速度的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变以为低投入、高效益、高速度的集约增长, 获取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从而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2. 构建国家价值链, 促进区域协调性发展。

东部地区的快速增长, 不仅形成对中西部地区原材料和劳动力的大量需求, 也促使中西部地区大量资金流入东部, 这使对本已相对优势不足的中西部地区产生巨大“挤出”, 使得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差距日益扩大。而NVC条件下, 出于文化因素和市场熟悉程度等因素的考虑, —般会实现产品链在整个国家内部的布局和转移, 随着劳动力成本与土地价格的上升, NVC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会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与辐射, 有效构建产业在地区间的技术经济关联效应。总之, 通过在国内不同地区间整合要素禀赋, 能够缩小区域差距, 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3. 构建国家价值链, 有助于“橄榄型”社会的形成。

国家价值链的构建中, 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向技术 (知识) 型密集型产业。无论是掌握产品的设计环节还是产品的最终销售环节都将获得更多的利润。西部地区顺利承接全球价值链向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型产业转移, 也必定带动西部地区的大发展。由此可见, 构建国家价值链有助于国内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增加, 形成“橄榄型”社会。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规模, 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4. 构建国家价值链, 化解城市病。

构建国家价值链, 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而东、中、西部区域协调发展, 使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不再集聚于东部等发达地区, 也逐渐向中西部地区回流。这样不仅一方面降低了东部地区城市人口密度, 缓解了由人口稠密所造成的城市交通拥挤、城市环境病等问题。另一方面, 中西部伴随人口的增加的城市发展, 必然形成新的增长极, 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最终使大、中、小城市共同发展, 形成合理布局, 从而有效缓解了东部发达地区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和中西部地区重点大城市的城市病。

综上, 全国东、中、西部地区的进一步产业升级, 首先使得产品更具国际竞争力, 促进产品出口的扩大, 推动经济增长, 进而使收入水平普遍提高, 收入水平的提高, 扩大国内需求, 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又一动力。如此, 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使得我国顺利度过中等收入陷阱, 跨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实现东部发达地区向技术 (知识) 密集型产业升级, 中、西部地区向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的国家价值链构建, 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World Bank, 2007, An East Asian Renaissance:Ideas from Economic Growth, Washington, D.C.

[2]The World Bank, Robust Recovery, Rising Risks, World Bank East Asia and Pacific Economic Update 2010, Volume 2.Washington, D.C.November 2010.

[3]Alice H.Amsdan, Wan-wen Chu.Beyond Late Development:Taiwan’s Upgrading Policie s, Cambriage, MA:The MIT Press, 2003

[4]马晓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战略选择.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 (2011~2012) , 2011

[5]刘志彪.从GVC走向NVC:长三角一体化与产业升级.学海, 2009

[6]卫兴华, 侯为民.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与转化途径[J].经济研究, 2007 (7)

[7]徐康宁, 王剑.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挤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经济研究, 2006

[8]刘志彪.中国地区差距及其纠偏: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的视角.学术月刊, 2008

国内价值链 篇2

[摘要]基于CNKI检索结果,探讨国内图书馆价值评估研究,对研究的发表时间、发表刊物和研究者进行统计。通过研究分析,发现图书馆价值评估的必要性、评价方法、评价对象研究等是该领域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价值评价;成本效益;价值回报;图书馆

用户信息和知识获取途径变得丰富而多样,图书馆知识和信息中心的地位受到严峻挑战,其社会价值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同时,受到新公共管理运动思潮的影响,西方国家中包括图书馆在内的公共服务机构均着手采用企业管理的方法与技术,通过产出控制和引入竞争来提升公共事务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在此背景下,图书馆服务价值评估成为国外图书馆界的研究热点,而国内图书馆价值和成效评估研究还较少,尚处于国外经验推介和个别实证研究的探索阶段[1]。为了解国内图书馆服务价值评估研究现状和成果,笔者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源,对相关内容进行统计分析。

1检索基本情况

考虑到论文题目是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笔者以“价值评估”“价值评价”“投入产出”“成本效益”“效益评价”“投入回报”等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的“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子库中进行检索,得到文献136条(检索时间为2013年12月1日),剔除不相关或与主题联系不紧密的文献,得到相关研究文献123篇,其中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6篇,期刊论文116篇。

1.1 时间统计

对研究文献的发表时间进行统计得图1。1)国内首篇图书馆服务价值评估的论文为张蕾撰写的《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效益评价》,该文于1987年3月在《黑龙江图书馆》(现为《图书馆建设》)上刊出。作者围绕图书馆为何要进行效益评价、图书馆效益评价应包括哪些方面、应怎样开展效益评价等三个问题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2],这表明,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内学者基于国外的经验和研究逐步关注图书馆价值评估。2)研究文献总量偏低,虽然总体上来看,相关研究成果量逐年增加,但前期增长缓慢,自2010年后增加较为明显,这与国内图书馆财政拨款、缺乏企业管理思维和绩效评价意识相关。3)硕博士论文均出现在2009年以后。这说明由于新公共管理运动在西方的兴起,尤其在财政危图1图书馆价值研究文献时间统计

机的背景下,公共管理和服务部门的变革迫在眉睫,西方国家大力建设企业型政府,推动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行政和服务配置,图书馆的效用和价值评估备受关注。受此启发和影响,国内学者开始重视并系统深入对图书馆的绩效和价值进行全面考量。4)考虑到检索日期,2013年的文献统计量不具有计量意义,但仍将其纳入统计范畴,只是为全面了解价值评价研究内容的变化。

1.2来源期刊

116篇期刊论文发表在54种刊物上,按照载文量统计排名前十的期刊见表1。1)这10本期刊发表了相关研究的近一半成果,但研究成果发表相对仍较分散,文献聚合度有待进一步提高。2)这10本期刊均是中文核心期刊,由此说明,一方面图书馆价值评估研究主题较新,且符合国内图书馆未来建设和发展方向,核心刊物在做积极引导,希望更多学者关注图书馆服务绩效和价值,为用户提供更优质服务;另一方面也说明相关学者在国外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了国内图书馆特点,研究体系较为完整,层次较为深入。

表1载文量排名前10的期刊统计情况

序号刊名发文量

(篇)发文量占比(%)1图书情报工作97.762图书馆建设97.763情报杂志86.904情报科学65.175图书馆学研究65.176大学图书馆学报43.457图书馆工作与研究43.458图书馆杂志43.459图书馆32.5910图书馆理论与实践32.59小计5648.281.3 作者分析

116篇研究论文的作者共141人(包括合作者),其中发文3篇者1人(贾国柱)、2篇者5人(何志兰、汪徽志、向林芳、殷沈琴、赵伯兴),由此可见,如其他主题研究一样,图书馆价值评估研究的核心作者和团队尚未形成,研究成果呈点状和散状分布,对研究者而言,尚未建立完整和系统的研究体系。

2研究内容分析

当前研究文献关注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图书馆价值评估必要性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一场政府公共管理部门变革运动席卷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场新公共管理运动让政府着手管理改革为国民提供更优服务。对图书馆最直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企业管理方法的应用。基于管理普适性的原则,企业管理领域的项目预算、业绩评价、用户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等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图书馆管理。2)绩效管理被引入。图书馆作为国家和社会的文化服务机构,由于资金一直靠政府直接投入,长期以来,忽视了对服务过程和服务结果的评价,而通过新公共管理运动,图书馆提供服务的全过程和服务质量被列为公众监测和评价的对象,图书馆的3E标准,即经济、效率和效益备受关注。3)关注产出控制。图书馆也逐步开始制定预算、核算成本、控制产出,并以此为基础向公众证明其价值,向政府申请资金投入。4)竞争引入。新公共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用市场的力量改造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公共部门、私人部门之间、公共部门各机构之间展开竞争,通过用户检验,优胜劣汰。5)重塑用户为中心。虽然图书馆始终将用户和读者视为第一位的,但现实中由于缺乏有效监督和绩效考核,往往只会流于口号,而新公共管理将公众视为顾客,公共部门是否应该提供服务以及如何提供服务必须根据顾客的需求而不断调整,这种调整的明显特征就是政府财政投入的不同配置。

归纳起来,图书馆价值评估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服务部门,根据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要求,应关注投入―产出的绩效评估。2)图书馆始终强调以用户为中心,那么理应关注图书馆服务对用户影响的成效评估。3)图书馆是重要的文化服务阵地,既然强调的是服务社会文化,那么关注图书馆服务对社会贡献的价值评估。4)图书馆面临用户减少、信息中心地位削弱等挑战,自身有开展价值评估研究的诉求,通过评估结果向公众和社会证明自身的存在价值。

2.2 图书馆价值评估方法研究

目前比较成熟的图书馆价值量化评估方法主要有3种:CBA(Cost-Benefit Analysis)成本收益分析法、CVM(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条件价值分析法和ROI(Return on Investment)投资回报分析法。

2.2.1 CBA成本收益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Cost??Benefit Analysis),顾名思义,是通过比较项目的全部成本和收益来评估项目价值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看似简单,然而运用于图书馆价值评估绝非易事。首先,图书馆的收益包含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直接收益包含用户使用文献资源、参考咨询服务、图书馆空间服务产生的收益,间接收益包含用户使用图书馆服务对其工作、学习产生的收益,间接收益的隐蔽性导致其计量的困难性;其次,图书馆组织的非盈利性,导致对其直接、间接收益货币化衡量的困难性。正如Neal K.Kaske所述,利用成本―收益评估图书馆的价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必须这么做,Neal在IMLS(美国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协会)资助下,组建项目团队,进行CBA法的开发与测试,该方法首次被应用于圣路易斯公共图书馆后又被推广至众多大中型图书馆,整个项目历时10年(1993―2004年),构建了适应图书馆的CBA理论模型和方法体系并形成著作“衡量图书馆的价值:如何为图书馆做成本―收益分析”[3]。

2.2.2 CVM条件价值分析法。条件价值评估法是评价非市场物品与资源经济价值的一种常用工具,又称意愿调查法。最初由Ciriacy Wantrup S.V.于1947年提出,它采用效用最大化原理,以得到商品或服务价值为目的,通过调查方式确认该种商品或服务的价值。其基本思路是假定存在一个市场或者存在一种支付方式,把被调查者愿意支付的最大货币量来获得某种物品或服务称为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简称WTP),把被调查者希望得到最小补偿货物量才愿意放弃对该物品或服务的消费称为补偿意愿(Willingness to accept,简称WTA),从而揭示被调查者对该物品或服务的偏好,确认其非市场价值[4]。该方法应用的具体流程包括:1)确立调查对象和范围;2)设计调查内容和问卷;3)开展调查;4)汇总统计调查结果;5)对调查的有效性进行验证[5]。美国圣路易斯公共图书馆率先于1999年应用CVM对图书馆价值进行评估,随后大英图书馆、新西兰国家图书馆等也应用CVM进行价值评估。国内的袁顺波对国外CVM的应用案例进行介绍,汪徽志对CVM方法在国内图书馆界应用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殷沈琴运用CVM方法计算出上海图书馆每年产生的经济价值为3.65~9.82亿元[6]。

2.2.3 ROI投资回报分析法。ROI(Return on investment)即投资回报率,指通过投资而获得的回报。1982年,Dona H W.King率先将ROI应用于能源数据库的价值评价,后续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ROI在图书馆定量评估中的可行性和操作流程。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图书馆基于文献借阅和使用量计算出学术型图书馆的ROI最具影响力。UIUC图书馆试图通过详细数据计算出图书馆投入相对项目基金收益的投资回报,该项目历时三年,分为两个阶段:1)建立图书馆ROI模型,并核算出2006年UIUC每一美元的图书馆经费投入可以换来4.38美元的项目收益。2)项目组将UIUC模型推广至8个不同国家的8所不同图书馆,验证该模型的普适性,并算出这8所高校的ROI为15??54:1~0.64:1,揭示了图书馆在高校教学、科研、立项中的重要性[7]。国内图书馆人自2008年后关注图书馆ROI研究,钟丽华对数字资源建设的ROI进行分析,李晟光针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的ROI进行探讨[8]。

2.3 图书馆价值评估对象研究

目前图书馆价值评估的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信息资源价值评价,包括纸质资源建设评价、特色资源建设评价、数据库建设评价和数字资源建设评价。研究者结合具体资源的购买成本和使用情况,按不同读者群分类计算,最后核算出信息资源的价值,并通过案例数据库进行数据检验[9]。2)工作内容价值评估,包括采编流程效益分析、期刊管理成本效益分析和图书馆技术支持效益分析,该类评估围绕图书馆工作内容的成本和收益比较分析展开[10]。对图书馆工作内容的效益进行评价,有助于馆员和用户认清图书馆各类工作的投入、产出及其与期望目标之间的关系,并以评价的结果为基础形成改进对策。3)用户服务价值评估,这是图书馆价值评估的重点。为用户服务并产生效益是图书馆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用户服务成本包括信息生产成本、服务流通成本、人才培训费和馆员智力成本;而用户服务的效益除了显性的信息和知识提供,更包含用户信息需求被满足的感知价值[11]。4)图书馆管理价值评价,包括图书馆服务营销的成本效益分析和图书馆联盟建设的效益分析。图书馆管理的成本是在用户服务支持活动中的各项投入或消耗的资源,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而高效管理带来的效益更多体现在用户成本的节约和用户收益的放大两个方面[12]。

2.4 其他相关问题

现有研究除了关注图书馆价值评价的必要性、评估方法和评价对象等内容,对图书馆价值评估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趋势也进行了探讨。由于图书馆服务价值取决用户的感知和体验,因此存在部分主观因素,而当前流行的3种方法或多或少都存在缺陷,比如CBA方法源于对企业短期获利能力的评价,因此对图书馆提高用户信息素养、开展文化教育、辅助教学等长期社会效益无法评测。而CVM的评估理念较难理解,且评估过程对技术手段的要求高,导致评估活动的成本增加,不利于图书馆使用,同时这种建立在市场假想基础上的评估不可避免会造成各种偏差,影响评价的准确性。而ROI只是局部诠释了图书馆的价值,比如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价值等,且在评估图书馆带来的隐形价值和隐形收益方面略显不足。因此,图书馆价值评估方法系统化是今后图书馆评估的发展方向,只有考虑各种评估方法和手段的系统化集成,才能构建图书馆全方位的价值评估体系。

3结语

国内学者在国外图书馆价值评估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国内馆情的价值评价模式和方法,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通过价值评价,多角度、全方位向公众证明图书馆的社会价值。随着图书馆价值评价研究的持续深入,研究者应用其他专业领域的理论与思想不断丰富图书馆评估体系,形成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同时,通过评估活动和研究,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明显得以提升。图书馆人将会继续努力,逐步建立起规范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促使图书馆服务的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 贾国柱,熊伟.国外图书馆价值评估研究述评[J].图书情报工作,2010(1):84―88.[2] 张蕾.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效益评价[J].黑龙江图书馆,1987(1):18―22.[3] Measure your library’s value[EB/OL].[2010-09-20].http://libraryacademicvalue.org.[4] 胡莲香,杨卫红.国内运用条件价值法(CVM)评估图书馆价值的研究述评[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12):70―75.[5] 殷沈琴,温国强.图书馆物有所值吗?――国外图书馆应用CVM测量投资回报率的实践述评[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4):80―83.[6] 殷沈琴,赵睿杰.公共图书馆价值评估实证研究――运用CVM评估上海图书馆的价值为例[J].图书馆杂志,2011(2):17―20.[7] 陆萍.国内外基于投资回报的高校图书馆价值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3):39―43.[8] 金洁琴.国内外基于投资回报的图书馆价值研究对比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1(3):60―63.[9] 赵霞琦.基于条件价值评估法的数字资源建设价值评估[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10):70―73.[10] 张文惠.基于灰关联分析的图书馆采编流程效益评价[J].情报杂志,2008(4):31―33,36.[11] 胡国芳.图书馆开展主动信息服务的成本效益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1):66―69.[12] 谢春枝.图书馆联盟的成本效益分析及决策选择[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1):25―30.[收稿日期]2013-12-23

[作者简介]陈方锐(1987―),女,本科,助理馆员,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图书馆,研究方向为图书馆学研究。

(上接第49页)

11月7日至9日,广西图书馆学会韦绍芬参加了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由文化部主办、中国图书馆学会等单位承办的“2013年中国图书馆年会――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中国图书馆展览会”。2013年3月,接到《2013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征文通知》后,学会秘书处及时通过信函和网站进行了转发,宣传动员全区会员积极撰文参加年会的征文活动,并在“2013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征文”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共向主办方提交论文37篇,其中2篇获一等奖,3篇获二等奖,15篇获三等奖。为让基层图书馆员能有机会现场体验新时期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盛况,了解与图书馆相关的最新技术、资源、设备及服务,聆听业界专家的学术报告,学习先进图书馆的实践经验,学会秘书处配合理事长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资助了10个县级图书馆的馆长到上海浦东参会。

国内价值链 篇3

关键词:SPAN保证金系统;保证金额度;国内应用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09-0062-03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9.16

一、引言

SPAN(Standard Portfolio Analysis of Risk)的全称是标准资产组合风险保证金分析系统,是一种计算机化的风险分析和保证金测算系统,可以科学地计算出包括期货、期权、现货、股票及其任意投资组合的总体市场风险,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交易所的风险管理理念,计算出投资组合应收取的保证金额度。目前,SPAN保证金系统已被全球50多家交易所和结算所采用,已成为计算投资组合保证金和风险评估的国际标准[1-2]。

历经20多年来的发展,国内期货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期货市场,股指期货交易第一年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即跻身全球前30大衍生品交易所之列,国内期货市场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彰显。与庞大的市场规模不相适应的是,目前国内期货市场依旧沿用20年前的静态期货交易保证金制度。静态交易保证金制度由于没有根据市场的实际风险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同时难以适用于期权等复杂衍生产品,不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影响了期货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也降低了国内期货交易所的国际竞争力。目前,沪深300股指期货已经正式推出2年有余,国债期货的仿真交易测试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其他金融期货及期权品种也将陆续推出,这种矛盾将更加突出,国内亟待引进包括SPAN动态保证金系统在内的衍生品交易风险控制新技术。

二、SPAN保证金系统的设计原理

SPAN保证金系统主要以Black-Scholes定价模型作为衍生品的定价核心,其算法总的原则是起初尽量简化,得到一个最原始的风险保证金水平,在此基础上将之前未考虑的因素逐个加入,从而逐步修正原始保证金水平。对最初没有考虑到的额外风险计算出一个损失,加到原始的保证金里;对可以相互抵消的风险计算出一个收益,从原始的保证金里扣除。

SPAN保证金系统先将投资组合的头寸分拆为各自不同的商品群,商品群又包含不同的商品组合。作为计算保证金的基础,商品组合由具有相同或者相似标的物的商品头寸组成。由商品组合的价格扫描风险值、跨月价差头寸风险值及交割头寸风险值加总,扣除商品间的价差抵扣后的值,再与空头期权的最低风险值相比,取较大者做为商品群的风险值,将各商品群的风险值加总,即可获得整个投资组合的风险值。

在获得投资组合风险值之后,SPAN保证金系统会进一步计算投资组合中的期权净值(多头期权价值-空头期权价值)。该值是投资组合中所有期权头寸依据市场公允价格立即平仓后所能获得的现金流,正值表示现金流入,负值表示现金支出。SPAN保证金系统确定的需要向客户收取的保证金额即是投资组合的风险值减去期权净值[3]。

商品群风险值=MAX[卖出期权的最低风险值,(商品组合价格风险值+跨月价差头寸风险值+交割头寸风险值-商品间的价差抵扣)]

投资组合风险值=Σ各商品群风险值

SPAN总体应收保证金=投资组合风险值—期权净值

(一)商品组合价格风险值

SPAN保证金系统为了计算商品组合的价格风险值大小,引入了风险矩阵这一概念。风险矩阵的构造反映了16种不同的市场情形,是一种纵横排列的数表,它包含了16个盈利(正数表示)或损失(负数表示)值,大小则是以点为单位来表示。每一种工具对应风险矩阵的一列,风险矩阵每天都要重新计算。估算范围是指期货价格的正常波动范围,这一范围包含了期货在一个交易日内合理预期下的最大可能波动幅度。期货价格的极端波动一般取估算范围的2倍,但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很低,因此,SPAN只计算这种损失的某一比率,通常为35%。

(二)跨月价差头寸风险值

跨月价差头寸风险值是指同一商品组合中不同到期月份的期货合约相对于其现货月合约基差变化的风险。由于SPAN在考虑期货价格风险时,假设所有期货合约价格和现货月合约价格变化是幅度相等、方向相同的,但实际中并不完全如此,所以要考虑跨月价差风险值。

(三)交割头寸风险值

SPAN认为当期货合约在临近交割月份时,由于期货价格会受到期可交割量的影响而导致价格波动比非到期月份合约剧烈,因此,为了防范交割风险,SPAN系统对于临近交割月份合约考虑一定的额外交割头寸风险值。

(四)商品间的价差抵扣

由于不同商品组合间的价格走势可能存在相关性,使得它们价格的变化方向会有一定的联动性。相关性越高,商品组间的价差抵扣比例就越高。美元指数下跌的损失可以被黄金价格上涨的收益部分抵消。SPAN系统正是通过该指标来修正不同商品间价格波动方向独立的假设。

(五)卖出期权的最低风险

在SPAN的预估范围中,卖出极端虚值(价外)期权几乎是没有风险的,或者说风险非常小,但如果标的资产价格大幅变化,使得虚值期权变为实值(价内)期权时,期权的空头将面临巨大的损失。考虑到这种风险,SPAN设定了期权空头最低风险值的要求,对期权空头头寸计算的风险值不得低于交易所要求的最低风险值。

三、国内期货保证金制度的现状和弊端

目前,国内四家期货交易所保证金制度均是沿用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期货市场建立之初所采用的静态保证金设置模式,该模式的保证金分为结算准备金和交易保证金。结算准备金是未被合约占用的保证金,交易保证金是已被合约占用的保证金。四家期货交易所对结算准备金最低余额都有200万元的规定,而对于交易保证金的收取上,对不同品种、同一品种持仓量和临近交割月时间的不同,交易所按事先已经确定的不同标准双向收取。此外,交易所也会根据法定节假日临时做出调整,但总体收取水平是固定的,一般在10%左右。

以郑州商品交易所白糖和PTA品种为例。正常情况下,交易所收取白糖、PTA期货合约的交易保证金标准为合约价值的6%。但交易所会根据期货合约持仓量、临近交割月的不同,适用不同的交易保证金标准,如表1、表2所示。

在涨跌停板、强制减仓、法定假日临时提高保证金标准等其他风控措施的综合使用下,目前国内静态的期货交易保证金制度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对控制国内期货市场整体风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没有根据市场的实际风险情况及时进行调整,难以适用于期权等复杂衍生产品,不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影响了期货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某种程度上影响到国内复杂期货衍生品品种的发展步伐,降低了国内期货交易所的国际竞争力。随着国内衍生品市场的不断发展,其他金融期货及期权品种也将陆续推出,国内静态保证金设置模式存在的弊端将日益凸显,矛盾更加突出。

四、SPAN保证金系统国内应用价值分析

SPAN保证金系统由于其具有的动态性(每个交易日调整)、风险计量的精确性(加入各种风险值调整和抵扣因素)和应用的广泛性(适用于期货、期权、现货、股票等)等特点,使得其较国内目前静态的保证金制度而言,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然而SPAN保证金系统在国内应用方面仍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虽然早在2004年之前,上期所即成立了SPAN系统项目小组,专门对SPAN系统进行研究、评估和试用,并于2004年3月17日与CME正式签署协议引进SPAN系统。但目前上期所在SPAN系统上仍仅停留在研究和试用的阶段。2004年2月和2007年9月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清算部负责人曾两度访问大连商品交易所,并向大商所重点介绍了他们的SPAN系统,但至今仍未看到双方在此方面进行相关合作的信息。在当前发展迅速、创新步伐加快的国内期货市场新环境下,引进SPAN保证金系统具有以下重要现实意义。

(一)促进国内期货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

国内期货交易所引入SPAN保证金系统,将可以根据市场情况、持仓情况及持仓头寸之间的相互影响,综合考量跨月价差头寸风险、交割头寸风险、商品间的价差抵扣等因素,及时确定投资者所需的保证金额度。在有效控制风险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投资者的资金占用,提高其资金使用效率,能够广泛吸引包括投机、套利、套保等不同背景投资者的积极参与,增强市场的流动性,有利于国内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规避风险功能的正常发挥。

(二)适应国内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的内在需求

目前,占全球衍生品市场重要份额的期权品种在国内的发展仍是空白,但将来国内四家期货交易所都会陆续有相关期权品种的推出。从衍生品收益率角度来看,期货是一种线性衍生证券,而期权是一种非线性衍生证券。因此,评价期权的风险相对较为困难,这就对期权的保证金计算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显然,目前国内期货市场现有的静态保证金制度将难以适应未来期权等衍生产品风险计量和管理的要求。而SPAN保证金系统由于以Black-Scholes定价模型作为衍生品的定价核心,在评估期权面临的潜在风险方面所采用的技术是较为先进的。因此,引进SPAN系统后将拥有一个可靠的防风险“盾牌”,从而可以加快期权等衍生产品的研究与上市步伐。

(三)提高国内期货交易所的国际竞争力

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繁荣才能真正体现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的强大,虽然国内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商品期货交易市场,但并不能由此认为国内期货交易所已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交易所,恰恰相反,相对于国际知名的交易所,国内期货交易所的国际竞争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SPAN保证金系统已成为计算投资组合保证金的国际标准,SPAN系统实质上为全球交易所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一个共同的交流平台。当前,在国内期货市场还是在相对封闭的情况下运行,现有静态、低效的保证运行机制还可以应对,但随着国内衍生品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国内期货交易所与国外交易所之间的正面竞争将不可避免的,加强与国外交易所的交流和合作也是必然趋势,届时,国内现有保证金制度存在的弊端就将暴露出来。因此,为提高国内期货交易所的国际竞争力,有必要将SPAN保证金系统运用到国内的实践中。

基于以上考虑,国内衍生品市场未来保证金制度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引进包括SPAN系统在内的动态保证金系统,或者在借鉴其原理和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出适应国内衍生品市场发展需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态保证金系统。目前,包括期货交易所在内的市场参与主体应尽快对SPAN保证金系统的运行机制及其优缺点做全面掌握,并对投资者进行必要的相关知识普及教育。在充分考虑国内市场实际情况、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争取早日实现本土化,并进入实际应用阶段。

(责任编辑:陈薇)

参考文献:

[1]Kupiec P. The performance of S&P 500 futures product Margins under SPAN margining system [J]. The Journal of Future Markets,1994(14):789-712.

[2]鲍建平.国内外期货市场保证金制度比较研究及其启示[J].世界经济,2004(12): 65-69.

国内价值链 篇4

一、加工贸易与价值链

1.加工贸易概念

加工贸易是指我国从国外保税全部进口或部分进口原材料、零部件、辅助材料、元器件以及包装物料等, 经由国内劳动力进行加工生产后形成成品再出口他国、远销海外的贸易方式, 包括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两种形式[1]。

2.加工贸易的特点

根据加工贸易的概念可知, 加工贸易最大的特点就是原材料与出口地均来自于境外, 国内只参与加工、装配与包装等生产工作。此种贸易方式能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丰富的资源, 并且达到不挤占国内原材料与市场的目的。

3.价值链的含义

价值链这一名词最初是由迈克尔·波特所提出的, 他认为不同的企业之间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将互不相同却又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来创造经济效益, 这些企业之间在经济合作上的相互沟通与交流就称为价值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生产与资本国际化的趋势逐渐成为主流, 从而贸易壁垒不断降低, 使得生产价值链环节在工业生产价值中越来越具有空间可分性[2]。

二、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思想不断深入、经济建设逐步的发展, 加工贸易在我国经济贸易中担负起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引进先进科技、利用外资、对外贸易增长、扩大就业、区域经济繁荣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拉动了国民经济共同发展, 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发展至今, 我国的加工贸易增值水平较低, 增值空间也一定程度上的减少。在发展的道路上处于了瓶颈阶段, 在发展阶段急需调整方案以延长我国加工贸易价值链[3]。

三、我国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问题

加工贸易作为我国重要的出口方式之一, 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现如今我国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仍然过短, 引起了诸多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问题。

1.贸易条件趋于恶化

近几年来, 由于发达国家对本国贸易的保护措施逐渐加强, 而我国绝大部分加工贸易的出口产品均流向这些发达国家, 因此也造成了我国加工贸易极大的危机。但这些国家所设置的阻碍同时兼有隐蔽性、复杂性以及不可测性, 涉及面广泛, 且均是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出口最多的产品。

与此同时,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经济技术的进步, 加工贸易这一经济形势得到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的重视, 这样我国加工贸易的竞争逐渐增强, 在竞争压力之下, 我国不得不将出口的价格降低以获得竞争力, 为此利益也在逐渐缩减。然而我国加工贸易的原材料又几乎都来源于进口, 所以大规模的加工贸易生产使得我国对原材料的需求大大增加, 进而使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形势进一步恶化。

2.我国加工贸易竞争优势降低

自本世纪以来, 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加工贸易这一产业中来, 使得加工贸易的竞争逐年递增, 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也因而面临着空前的挑战。随着其他国家的不断加入, 使得劳动力更为廉价, 且素质不断提高, 个别国家的政策也均优于我国。除此之外, 还有相当一部分未参与到加工贸易中来的国家仍不容小觑, 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都存在着潜在的威胁力。

另一方面, 我国的加工贸易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部位, 并不具备可持续盈利的能力[4], 缺乏专业技术指导人员对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缺乏产品创新技术, 同时缺乏后期向市场推销产品的能力。我国的加工贸易仍旧停留在传统的大批量生产, 无法做到精细化工作, 又无法继续扩大生产的状态里, 更无法在加工贸易的销售中掌握主动权, 客户的议价能力较高, 导致我国加工贸易的销售遭受到极大的挫折。

四、延长我国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的重要策略

1.提高我国相关部门对加工贸易企业的监管效率

为了提高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及包装物料等从低级加工贸易企业向高级加工贸易企业的传递效率, 缩短加工贸易生产的生产周期, 缩减加工贸易所需的人力与物力, 就必须提高我国相关部门对加工贸易企业的监管效率[5]。我国相关部门可利用互联网这一资源, 将进口来的原材料、零部件等进行统一化的汇总并实时分享到各个部门。海关通过的进口原材料、零部件等由外经贸部门对加工贸易企业进行统一的审核并进行备案, 用量、损耗以及所剩库存也均上传到互联网上供查看。

2.提升加工贸易产品的本地化

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 加工贸易企业公司更希望将原材料、零部件等采购地由进口改为本地购买, 可通过此种方式大大降低成本, 从而提高利益, 增强我国生产贸易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除降低成本外, 我国还应从提高创新力入手, 确定科学的产业策略, 将生产专利产权由购买转向自给自足的方式来提高利益。国家还应在资金上对生产贸易企业给予一定支持。对我国的生产贸易进行投资, 支持新产品的开发, 提高我国生产贸易产品的质量, 这样去提高我国生产贸易产品的竞争力。

3.学习国外先进经验

在加工贸易领域里, 自20世纪60年代起引进加工贸易产业的新加坡有着诸多成功的经验。当时的新加坡同我国一样也出现了种种问题, 后来经过不断地摸索找出了适合国情的道路, 借助本国港口便利且有诸多资源丰富的邻国的优势, 引进外资来发展本国的加工贸易、扩大出口量, 从而带动本国的经济增长。我们要积极研究类似的国外成功的延长加工贸易价值链的成功案例, 汲取有价值的资源, 改进本国贸易现状。

五、结语

在现如今加工贸易竞争力逐渐增高的情况下, 为延长我国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 我国急需将进口转为自给自足从而降低成本, 广泛学习国外先进经验, 增强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 从而提高我国的贸易竞争力。

摘要:加工贸易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发展中国家参加到国际分工中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阐述了现如今我国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较短的问题, 进一步分析了出现该问题的主要原因, 并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加工贸易,价值链,延长

参考文献

[1]王雷.苏浙沪典型产业集群创新模式比较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2) :31.

[2]赵佳颖.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地方产业集群升级影响因素[J].现代商贸工业, 2013, (1) :22-25.

[3]汤碧, 陈莉莉.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 2012, (10) :56-57.

[4]汪立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新形势及对策——以山东省为例[J].科技信息, 2012, (25) :73.

国内价值链 篇5

公允价值会计是指以公允价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基础的会计模式。由于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和及时性,使得现行财务告过度关注历史、成本和利润,忽视未来、现金流和价值。公允价值会计因其潜在的高度相关性,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其运用已经从金融工具扩展到传统领域。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并规定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实施。该会计准则在诸多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是最为显著的方面。

二、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国际借鉴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制定、研究和应用FASB、IASC一直走在前列,其他国家在这一领域的工作基本上是追随FASB、IASC而展开的。美国最早的公允价值概念始见于1970年会计原则委员会告书4号。30年来,FASB对公允价值计量体系的研究始终没有间断过。目前,FASB共发布了153个财务会计准则,其中60个与公允价值有关。IASC从1988年到现在共颁布了41个会计准则,其中在金融工具、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农业等近20个会计准则中都程度不同的运用了公允价值。非凡指出的是,IASC和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95年颁布的IAS32《金融工具:披露和列》和1998年颁布的IAS39《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两个准则奠定了公允价值会计的基础。2004年前后,国际财务告准则取得了重大进展,先后完成了对已发布的国际会计准则的一揽子修订,同时改进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和第39号这两项有关金融工具的准则,发布了5项新的国际财务告准则,为国际财务告准则于2005年起实施构筑了稳定的平台。FASB和IASC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存在的主要差异有两点,一是FASB的准则是规则导向的,而IASC的准则是原则导向的,但是修订后的IAS32和IAS39完全向规则导向趋同了。二是将所有金融工具按公允价值计量是IASC追求的目标。因此,与FASB保持一致是IASC制定准则的一个重要原则。有些准则如套期会计的分类两者间虽有差异,但本质上已没有多少区别。

三、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国内应用我国关于公允价值的学术研究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在相关准则的制定和运用上曾有过反复。目前,我国没有制定专门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关于金融工具的一些基本概念、会计处理方法和有关制度安排散见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规则第18号――商业银行信息披露非凡规定》、银监会《金融机构衍生产品治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会计司《金融机构衍生工具交易与套期业务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及财政部《金融工具的确认》等规定和相关的制度中。非凡指出的是,我国近期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明确地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并在17个具体会计准则中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这一计量属性,这表明我国会计向国际趋同迈出了实质性一步。公允价值的广泛运用,意味着我国传统意义上单一的历史成本计

量模式被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等多重计量属性并存的计量模式所取代。由于FASB和IASC的准则中只有不具强制约束力的“概念框架”,并没有具有强制约束力的“基本准则”。因此,我国将公允价值写入对具体准则具有统驭作用的基本准则,也是一个世界性的突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目前我国已发布的38个具体会计准则中涉及会计要素计量的有30个。在这30个涉及会计要素计量的准则中,有17个程度不同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具体运用情况见下表:准则名称

初始

计量

后续

计量

准则名称

初始

计量

后续

计量

准则1-存货√×准则12-债务重组√×准则2-长期股权投资√√

准则14-收入√×准则3-投资性房地产×√准则16-政府补助√×准则4-固定资产√×准则20-企业合并√×准则5-生物资产√√准则22-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准则6-无形资产√×准则23-金融资产转移√√

准则7-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24-套期保值√√

准则10-企业年金基金√√

准则38-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准则11-股份支付√√

--

说明:√表示运用,×表示没有运用-在存货、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四项具体准则中,均在计量或初始计量中做出了几乎一致的规定,即:投资者投入相关资产的成本,应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这意味着接受投资形成的有关资产,必须以公允价值确定。另外这些准则都同样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所取得的相关资产的成本,应分别按照相应的准则确定。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准则均涉及公允价值。公允价值仅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时引入。

尽管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已经较为广泛,但这种运用又是有条件的、谨慎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公允价值的非主导性。我国新会计基本准则明确规定:

“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这实际上是在强调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在我国会计计量中的主导地位。这也说明,我国是在坚持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的前提下,引入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的。公允价值的非主导性在具体准则中也得到了体现。例如,几乎所有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具体准则中都规定要以历史成本进行计量,在满足一定的条件时才可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二是条件要求较为苛刻。我国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运用,设定了较为苛刻的限制条件。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明确规定: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运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但假如有确凿证据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地取得,应当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且规定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必须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也有类似的规定。再如《企业会计第12号-债务重组》,明确规定了公允价值的运用前提是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计量”。而《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则规定,可以运用公允价值的非货币性交换必须具有商业实质并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其中,商业实质是指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或者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由此不难看出,我国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不是任何企业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运用公允价值的,不能满足公允价值适用条件的企业或事项是不答应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

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无论是概念还是具体运用的范围都充分借鉴了IASC的准则,体现了与IASC准则方向上是一致的。但我国在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时,并没有完全照搬FASB或IASC的会计准则,而是在坚持与IASC准则趋同方向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了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企业体制和公司治理,以及法律、文化等会计环境,不是简单地追求相同,而是保持了中国特色。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会计准则的发布和实施,是我国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它昭示着会计反映从静止的观点转向了运动的观点,是熟悉论上的一大跨越,是科学的会计反映观的开始,同时也标志着资产计价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因此,公允价值会计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参考文献:

1、陈小悦等,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问题研究,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于永生,美国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研究,财经论坛,2005。

4、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5、张学谦,国际会计准则与惯例,北京:经济治理出版社。

罗殿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金融工具项目进展简介,会计之友,2003。

汪祥耀等,国际会计准则与财务告准则――研究与比较,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王乐锦,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意义与特征、会计研究,2006。

路晓燕,公允价值会计的国际应用,会计研究,2006

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金融工具会计与保险会计,大连:大连出版社,2005。

11、FASB,SFAS149:

国内外品牌价值评估方法初探 篇6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将品牌(brand)定义为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区别专业的营销者的最佳方式也许是看他们是否拥有对品牌的创造、维持、保护和扩展的能力。从本质上说,从一个品牌上能辨别出销售者或制造者,品牌的要点,是销售者向购买者长期提供的一组特定的特点、利益和服务。

对于品牌价值的来源与衡量,学者们存在两种看法。有学者认为品牌价值应以品牌资产来衡量。品牌资产(Brand Equity)的研究源自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西方国家企业兼并浪潮的涌起,品牌资产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尼特米耶将品牌资产定义为顾客愿意为自己所偏爱的品牌支付超过本身价格的额外费用,而这是因为对品牌或产品的钟爱。消费者能够溢价购买自己偏爱的品牌,从而品牌能给企业带来超额价值。目前,各大机构进行的品牌价值评估多是以品牌价值的资产化为基础,通过品牌给企业带来的超额价值来进行的。还有学者认为,品牌价值来源于市场的认可,来源于消费者对该品牌的依赖与忠诚。此种观点也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但是将消费者的依赖与忠诚转化为代表品牌价值的货币值,并使其科学性和可比性得到保证还存在很大难度。

二、品牌价值评估的重要性

首先,品牌价值评估对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高企业竞争力十分重要。对自身产品价值的准确评估有利于企业认清自己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从而帮助其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同时,品牌价值评估的过程也是对自身经营管理的回顾与检验的过程,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如此,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兼并、收购、合资活动愈加频繁,为此品牌价值评估也就越来越重要,对品牌价值有了科学、合理的评估对于双方的达成共识意义重大。

三、国外品牌价值评估方法概述

目前国外的品牌价值评估发展比较成熟,较权威的评估机构包括英国Interbrand公司、《金融世界》杂志(Financial World Magazine)、《福布斯》杂志(F o r b e s Magazine)、世界品牌实验室等。

1、Interbrand评估方法

Interbrand成立于1974年,是全球最大的综合性品牌咨询公司,同时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品牌评估公司,该公司每年一度公布世界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榜(The World’s Most Valuable Brands Rankings)。Interbrand品牌评估法实际上是一种改进的收益现值法,它的一个基本假定是:品牌之所以有价值,不全在于创造品牌所付出了成本,也不全在于有品牌产品较无品牌产品可以获得更高的溢价.而在于品牌可以使其所有者在未来获得较稳定的收益。Interbrand认为应该以未来收益为基础评估品牌资产,为确定品牌的未来收益,需要进行财务分析和市场分析。计算方法为:V=I×G,其中V是品牌价值,I是品牌给企业带来的未来收益,G是品牌强度系数。自2001年起,Business Week和Interbrand合作,每年公布的最佳全球品牌排行榜(Business Week/Interbrand Best Global Brands List),2009年最佳全球品牌前10名如表1所示。

2、《金融世界》杂志评估方法

《金融世界》评估法是由美国《金融世界》(Financial World)杂志在借鉴Interbrand评价法基础上加以简化形成的,于1992年开始发布世界最有价值品牌评价报告。在对产品品牌进行评价时,其主要不同是较多采用了第三方估测数据作为评价标准。其基本模式是“品牌价值=品牌净利润×品牌强度乘数”。其中,品牌强度乘数(multiple based on the brand’s strength)与Interbrand评价法的品牌强度因子意义相同,也根据品牌的领导地位、稳定性、市场份额、国际性、发展趋势、支持与保护等因素进行估计。《金融世界》于1998年停止印刷,其最有价值品牌评价报告也停止发布了。

3、福布斯评估法

2003年,《福布斯》杂志评选了美国最具价值的公司品牌。这次的评价以声誉、管理、革新及人力资源四项内容为基本评价项目,然后对入选公司品牌进行综合考评;公司市值和经营业绩等项目并没有列入评价体系,《福布斯》评估法注重的是品牌发展的能力。自此,《福布斯》杂志相继发布了各种品牌价值排名,研究对象更为集中。《福布斯》于2004-2010年发布了最具实力的奢侈品牌排名;在2010年还发布了最具价值的运动队品牌排名。

当前,越来越多中国企业注重品牌的创造与发展,同时也引起了国外的评估机构的注意。2 0 1 0年,《福布斯》中文版与Interbrand公司联合,发布了中国品牌价值排行榜。

4、世界品牌实验室

世界品牌实验室2003年成立于美国纽约,自成立之后,就开始了品牌价值的评估。它通过对企业的销售收入、利润等数据的综合分析,判断企业的盈利状况,运用“经济附加值法”研究企业。同时,世界品牌实验室运用“品牌附加值工具箱”,来计算品牌对收益的贡献程度。世界品牌实验室品牌价值计算公式为:品牌价值=E×BI×S,其中E为调整后的年业务收益额;BI是品牌附加值指数,运用“品牌附加值工具箱”计算而得;S为品牌强度系数。

世界品牌实验室每年会发布“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自2004年起也发布“中国最具价值500品牌”。表2给出了福布斯与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中国品牌价值排行榜。

四、国内品牌价值的评估

我国品牌价值评估研究起步较晚,受到关注较多的评估方法有北京名牌资产评估有限公司推出的“中国最有价值品牌评价”。另外,王成荣在借鉴国内外主要的品牌价值社会化评价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市场特点,提出了Sinobrand评价法。

1、北京名牌资产评估公司评估方法

从1995年到2003年,北京名牌资产评估公司连续9年发布“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榜”,其评估公式可以简单表述为:P=M+S+D(其中:P为品牌的综合价值:M为品牌的市场占有能力;S为品牌的超值创利能力;D为品牌的发展潜力。)“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捧行榜”推出后,由于开国内品牌价值评估之先河,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各类媒体频频转载,一时间名声大噪。现已成为国内外各界了解我国名牌企业市场竞争力状况的重要参考。

但是,随着国内品牌研究以及品牌价值评价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和媒体对这种品牌评价提出越来越多的置疑。首先是品牌人选数量、标准受到置疑,导致评价对象逐年减少,很多著名品牌没有入榜,缺乏公正性;其次是数据来源及使用受到置疑,只凭企业提供的数据进行评价,缺乏真实性和可比性;第三是评价体制受到置疑,交费评价和利益驱动影响品牌入选的普遍性和评价的客观性。

2、Sinobrand评价法

Sinobrand评价法是王成荣于2005年提出的适合国情的品牌价值社会化评价方法,其目的是使之在国际化基础上加入“中国化”内涵。在数据来源上,Sinobrand评价法有两个原则:计算品牌价值所需数据在足够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地少,以减少大批量品牌价值比较中不必要的工作量;鉴于中国企业财务数据披露的现实情况,Sinobrand评价法中所需的基本财务数据选取易于获取的财务指标。

其基本公式为:品牌价值=品牌优势值×品牌强度乘数。其中品牌优势值(BAV)有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超额利润法,一种是超额定价法。用超额利润法计算公式为,其中Pi为被评价公司税后利润率,APi为同行业普通品牌企业的平均税后利润率,SVi为被评价公司销售额,i为年度指标。对于某些微利润或负利润的行业、企业,可以采用超额定价法。假设被评价公司有m种产品,品牌优势值计算公式为:,其中EPj为被评价公司第j种产品的超额定价,PVj为第j种产品的产量。品牌强度乘数(MOS)的构成要素有品牌状态、品牌历史、品牌趋势。当然Sinobrand的方法是基于理论研究而提出的,还需要时间和实践来检验。

五、品牌价值评估方法对比分析

Interbrand方法是目前知名度最高的品牌价值评估方法,其科学性、合理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当然,它也存在若干不足。其局限性首先在于,对未来若干年销售、利润情况的预测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其次,Interbrand评定品牌强度所考虑的因素是否囊括了所有重要的方面,以及各个方面的权重是否恰当,仍有商榷的余地。另外,Interbrand方法对于中国企业的适用性还有待商榷,尤其是对那些中小型和成长型的企业。

《金融世界》杂志的方法与Interbrand法相比,它更为简单,容易操作。并且它在进行评价所使用的数据并没有全部采用各公司的实际数据,而是来源于咨询财务分析师、商会,为评估中的数据来源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当然,它也存在自己的不足。金融世界评价法适宜对发展较为稳定且著名的品牌进行评价,对于起伏跌宕的品牌价值的评价,则暴露出明显的缺陷。近年来,《福布斯》评估法影响力上升明显。其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品牌价值评估的“软化”趋势,但对品牌实力和现实竞争力关注不够。

摘要:品牌作为企业最重要的一种无形资产,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的重视。随着企业兼并、收购、合资活动的日益增多,品牌价值评估的重要性也逐渐为人们所认可。本文介绍了目前国内外较有影响的几个品牌价值评估机构如Interbrand公司《、金融世界》杂志、北京名牌资产评估公司等评估方法,探讨了它们的优点与存在的缺陷。

关键词:品牌,价值,品牌价值评估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Barwise P.Brand Equity:Snark or Boojum?.I nternationalJ ournalo fR esearch in Marketing[J],1993,(10):93-104

[3]、Richard G.Netemeyer,Baliji Krishnan,Chris.Pullig et al.Developing and validating measures of facets of assets of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4,(57):209-224

[4]、乔均.品牌价值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5]、徐爱军,孙俊华.品牌管理中的品牌价值评估方法探讨[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7):39—41.

国内价值链 篇7

一、国内关于并购价值创造效应的事件研究法成果综述

事件研究法是金融市场中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实证分析方法。在并购重组中,事件研究法通过考察并购重组前后股东的超额收益率来判断并购的价值效应。

表1汇总了国内12项对于目标公司股东收益较经典的实证研究文献,与国外研究结果基本相似,除费一文(2003)、张宗新,季雷(2003)的研究结果为负外,并购中目标公司的股东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了正的收益。

由于我国的并购市场发展较晚,上市公司多作为并购中的目标公司出现,所以以收购公司为研究样本的文献相对较少,表2汇总了国内8项对于收购公司股东收益的实证研究文献,虽然数量有限,但结果明显。并购活动中收购公司的股东收益有正有负,无明显的财富创造效应或财富毁损效应。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除张新「1」(2003)对并购中双方主体的综合收益进行了简略的研究外(其研究结果为并购具有价值创造效应),其余学者并没有对双方主体的综合收益作以研究,这主要是由于目标公司与并购公司的简单加权并不可取,也难找到合适的权重进行分配。

二、国内关于并购价值创造效应的会计研究法成果综述

衡量并购对公司财务业绩的影响主要采用会计研究的方法。表3列示了15项我国学者对并购公司经营业绩的研究文献,与国外研究结论不同,我国并购企业经营业绩好坏参半,并无明显的并购价值创造效应。

三、对国内实证研究的简单评价

国内价值链 篇8

2009年中国服装进出口总额为1882.56亿美元。其中, 出口额为1713.32亿美元;进口额为169.24亿美元。服装进口额只占到进出口总额的8.9%, 相反国内服装企业出口的服装价值却占到了服装贸易的91.1%。粗看这个数据指标, 很容易错误地判断为中国服装企业在全球服装行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服装品牌是世界顶尖品牌。然而只要对国内外服装市场稍作了解就不难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恰好相反, 中国服装品牌没有一个能够说是国际知名品牌, 更别说是世界顶级品牌了;而且就连国内服装市场也都被国际知名品牌垄断着。

据一项涉及数十万上海市民的调研结果显示, 上海消费者最喜欢的十大品牌服装, 依次是CAPTAINO、ELLE、PLAYBOY、杉杉、ARNOLD PALMER、NATURALLY JOJO、博士蛙、过路人、圣达菲、D·&ROLAND, 其中纯内资性的品牌仅占3个。

目前中国服装行业的现状可以概括为四大特点。

1.1 服装企业大而不强

“大”是指量大。中国服装纺织品的生产总量在世界上居于绝对优势。中国纤维加工总量1000万t以上, 占世界的1/4。中国服装、棉纺织、毛纺织、丝绸、化纤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一位。中国服装纺织品的出口量居于世界第一位。 “不强”是指整体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产品结构上, 中低档产品所占比重大, 高附加值产品占的比重小。中国产品出口价格只相当于法国和意大利的1/4。

1.2 服装品牌实而不名

名实不“对称”, 在服装纺织品上充分表现了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 同时又是一个“品牌小国”的矛盾。缺少知名品牌是一大弱点。虽然我国出口的最终产品已经占到2/3, 中间产品、初级产品降到30%, 但最终产品出口中, 加工贸易占50%, 大多数还是给外国品牌做加工。

1.3 设计理念跟而不领

服装的设计能力比较弱, 纺织品面料缺少新品种, 没有领导时尚和潮流的能力, 市场竞争过分依赖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优势。有的机构为各国的设计能力打分, 中国2.4, 日本4.6, 台湾地区4.5, 韩国、美国4.3, 泰国、印尼2.8。

1.4 服装产业广而不聚

我国服装行业, 企业数量非常多, 但规模普遍偏小。但从企业规模来看, 西欧是我国的3.5倍, 美国是12倍, 日本是13倍, 韩国是30倍, 台湾是35倍。更重要的是, 行业的组织程度低, 企业管理水平低, 交易成本高, 内耗大, 没有形成良好的企业生态。

2 国际竞争趋势展望

随着目前越来越多的国际服装品牌涌入国内服装市场, 使整个国内服装市场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发达国家借助技术、资金、文化和传统市场的优势, 加大了对服装行业的扩张力度。国际品牌以先进的技术、高附加值、时尚性为竞争手段, 对本土品牌产生巨大冲击。 其他发展中国家, 尤其是我国周边国家, 与我国竞争激烈。它们的劳动力成本比我国更低, 产品结构又与我国大体相同, 目前有一些粗加工产品的竞争力已经超过了我国。中国服装行业的继续发展遇到了多方面的挑战。

在了解了目前国内服装行业的现状和国际大环境的影响, 很明显, 国内服装企业正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考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消费国, 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 但中国服装产业整体发展很不平衡。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上海等东南沿海省份所生产的产品占据了全国8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中西部地区的服装产业则还非常落后。各服装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还停留在较低层面上, 主要还停留在价格、款式等方面的竞争, 绝大多数服装企业的产品销售还是以批发市场的大流通为主。而近年来服装企业的品牌意识虽然不断加强, 但中国服装行业目前还只有有限的几个中国驰名商标, 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服装品牌, 主要还是通过低成本优势在与国际品牌进行竞争。

分析了目前国内服装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瓶颈后, 觉得创品牌是首当其冲的一点。一个企业, 如果它的产品没有良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也就是没有好的品牌来作为其附加值, 那么很容易被人们遗忘, 最终被淘汰。

3 对国内服装企业的建议

3.1 品牌价值——服装企业的第一资源

国内很多服装企业在寻求品牌资源的时候通常会比较单一地通过建立品牌-培养品牌的方式, 要不就是急功近利地“盗用”知名品牌来经营。把一个品牌从零开始培养并不是不正确, 但是优秀品牌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许许多多的知名品牌都是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历练才形成的, 有的甚至会需要几十年或上百年的时间。如果培养一个品牌从零开始, 则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现状下, 很有可能等这个品牌成长起来时, 市场早就已经被瓜分得一干二净。而那些急功近利者采取盗版的不法手段则结果是可想而知, 只有“死路一条”, 他们将会随着市场管理体制的健全被迅速淘汰。

这个时候, 就需要我们的服装企业考虑是否能找到第三条、第四条出路。答案是肯定的。在现有品牌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对产品附加值的提升的时候, 完全可以借助现有的国外品牌来实现。通过给外国知名品牌加工, 我们可以学到知识和经验;也可以通过嫁接发展自己的品牌, 有实力的企业还可以收购外国品牌为我所用。但是要注意的是, 在借鉴、嫁接的过程中要对品牌的知识产权问题非常谨慎, 要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

3.2 品牌的文化底蕴是一大卖点

服装已经是一种文化, 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表现, 它由各个要素转换变成服装。服装品牌背后的文化则可谓文化中的文化, 即文化的精髓。现在很多服装品牌在很努力地挖掘这种文化, 但是往往他们寻找的文化是一种行业文化, 它不是品牌所独有的, 较难形成鲜明的引领性的文化;再者, 行业文化不能很好地服务于产品本身, 不能反映目标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难以和消费者形成有效沟通, 结果往往是文化和产品各自为阵。一些品牌虽然提出品牌文化的主张, 但传播体系零散, 缺乏信息集约型的重复与强调, 难以形成鲜明的品牌性格争取目标消费者的心理认知, 阻碍了市场份额的扩大。真正的品牌文化是与消费者共同分享的, 是具有倡导性的, 是对生活态度的概括和提炼, 需要主体鲜明, 不断开发产品概念并塑造有文化特质的终端形象, 使文化与营销实现完美的统一。

3.3 细分市场不可忽视

市场营销学最基本的原理告诉我们, 市场细分在营销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世界上, 没有一个企业能够做到垄断某行业的所有市场, 那是因为任何行业, 哪怕是产品非常单一、局限的行业, 都能够按照年龄、性别、国别、档次取向、消费偏好等等许多的消费者属性分成不同的细分市场, 每个细分市场都具有不同的特性。要想赢得不同的细分市场都需要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服装行业也同样如此, 服装企业在分析了企业自身的状况和产品的特点、优势之后, 需要找到属于适合进入的细分市场。

3.4 品质是品牌的生命

目前, 中国服装企业对产品品质的意识普遍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是落实到实际管理上则缺乏系统操作, 影响了品牌的塑造。消费者购买品牌, 总是以上乘质量的产品为选择对象的。因此, 对于立志迎战洋品牌的民族品牌, 当务之急就是提升自己的产品品质。企业必须清楚地认识到, 产品1%的缺陷, 对于买到产品的消费者来说, 就是100%的损失。只有创造出超越洋品牌的产品品质, 民族品牌才能在与之正面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5 设计风格须有特色

服装行业是一个传统性很强, 又是一个不断创新和更新的产业。设计创新、款式翻新、时尚引领、潮流推动, 成为服装行业的运营灵魂。如果一个服装品牌在设计上没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就很难让消费者对该品牌的服装产生深刻的印象, 也就更不能对消费者产生视觉上的冲击和认同感。

在设计和时尚方面, 中国服装业还谈不上创新和引领。面对这一现状, 很多国内服装企业在服装的设计上一味地采取跟随国际品牌的策略, 只是抄袭或简单的模仿, 结果还是不被消费者完全接受。

因此,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 国内服装企业采用“跟领结合”是比较实在的。当然这个“跟”的意思是跟得上时尚和流行趋势。“跟”是为了“卖”, 只有跟得上, 才能卖得出。跟不上国际潮流很难打开国际市场。“跟”也是为了“学”, 在跟的过程中逐步学到人家的好东西和真本领, 培养一批在国际上获得承认的人才。“跟”同时又是为了“引”, 更好地引导中国本行业的发展。在跟得上之后, 考虑“创”是非常必要的。

3.6 强化企业实力和持久力

中国服装企业同其他产业一样希望能跨出国门, 但服装作为传统工业也有它难念的经。中国是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 而且这种文化根深蒂固。而欧美国家是以两性文化为基础, 这两种文化背景, 升华出来的服装产业注定有着天壤之别。虽然我们民族工业有信心, 但就现状来看, 中国的服装品牌能够做好国内市场, 抵御住国外品牌的“吞噬”, 实在是目前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

中国服装企业在短时间内提高自身实力和持久力是必然,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运用合理有效的方法是关键, 光靠企业单打独斗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建议国内服装企业借助各种力量来实现这个提升。例如, 考虑多家中小企业联合创品牌, 上海“恒源祥”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或者共同发展地区、地域性的品牌。

参考文献

[1]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M].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8.

[2]艾丰.中国服装业的思考[J].总裁, 2003 (1) .

[3]宋永高.论中国品牌国际化的难点兼谈该怎么做[EB/OL].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4.

[4]达生.中国企业制造品牌的误区[N].中华工商时报, 2005-12.

[5]王建蓉.品牌战略离不开文化[N].市场报, 2007-12.

国内俱乐部运动员价值观研究 篇9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长沙金德俱乐部 (随机抽取10名足球运动员) 和株洲市动力港俱乐部 (从参加市级以上比赛的运动员中随机抽取健美操运动员男子6人、女子10人, 体育舞蹈运动员男子6人、女子8人) 、株洲硬质合金股份有限公司羽毛球俱乐部 (从参加过市级以上比赛的运动员中随机抽取, 其中男子12人, 女子8人) 共计60名俱乐部成员。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利用国际上通用的罗克奇价值观调查表, 在2007年12月—2008年3月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60份, 回收率为100%, 剔除无效问卷1份, 有效问卷59份, 问卷有效率为98.3%。

罗克奇价值观调查表提出了两类价值系统:①终级性价值观 (terminal values) 指的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用以表示存在的理想化终极状态和结果。它是一个人希望通过一生而实现的目标。②工具性价值观 (instrumental values) , 指的是道德或能力, 是达到理想化终极状态所采用的行为方式或手段。该价值观调查表中包含18项终极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 每种价值后都有一段简短的描述。施测时, 请您按其对自身的重要性对两类价值系统分别排列顺序, 将最重要的排在第l位, 次重要的排在第2位, 依此类推, 最不重要的排在第18位。该量表可测得不同价值在不同的人心目中所处的相对位置, 或相对重要性程度。这种研究是把各种价值观放在整个系统中进行的, 因而更体现了价值观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的作用[3]。

1.2.2 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进行常规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俱乐部运动员价值观现状

2.1.1 俱乐部运动员终极性价值观

表1显示:业余运动员中, 男女运动员在终极性价值观的价值趋向上有较高的一致性, 在18项终极价值观中, 摆在同等位置的有:家庭安全 (1) 、自我感觉良好 (2) 、幸福 (4) 、社会认可 (6) 、成就感 (7) 、内心的和谐 (8) 、智慧 (9) 、国家的安全 (13) 、平等 (14) 、成熟的爱 (15) 、和平的世界 (16) 11项指标, 其他7项指标的波动也不大。业余男女运动员由于受过专项运动训练, 内心形成了较高的独立性, 他们从专业的角度上认为只有拼搏和付出, 才会有收获, 磨砺自己的同时, 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终极性价值观。从专业运动员来看, 与业余运动员完全一致的是家庭安全 (1) 、自我感觉良好 (2) 、成就感 (3) , 不管是专业运动员还是业余运动员, 他们都十分重视家庭的安全, 与运动员长时间远离亲人在外有关, 他们对家庭有着比一般社会成员更大的关注和依恋。在最低的选择上, 业余运动员选择了“心灵或精神上拯救”, 而专业运动员则选择了“和平的世界”。业余运动员一般是在有比赛状况下由俱乐部组织训练, 他们比专业运动员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 同时也使自己的心身得到了放松, 他们心理承受力在社会环境中得到了较好的磨砺, 而在训练中他们的心灵得到了更好的充实, 所以他们心理素质比常人要好, 无须拯救。而专业运动员, 他们以训练和比赛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 不在乎外界环境的变化, 包括世界是否和平, 只有比赛和观众的热情是他们最为关注的。

2.1.2 俱乐部运动员工具性价值观

表2的工具性价值观中, 业余男女运动员也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18项工具性价值观中, 摆在同等位置的有:雄心勃勃 (1) 、有能力 (2) 、勇敢的 (3) 、诚实的 (4) 、心胸开阔 (5) 、负责的 (6) 、高兴的 (7) , 而且都是处在前面几位。其他的各项指标也只有1~2个排序的差别。随着社会对女性地位的提高, 男女运动员有平等参与体育比赛的机会, 而且这种机会赋予女性更多的责任, 她们不仅在自己的运动生涯中要叱咤风云, 同时又要肩负繁衍后代的重任, 他们有与男运动员一样的野心与抱负, 并且心胸坦荡, 积极面对生活。不管是男女运动员, 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具有远大的理想, 对自己的运动生涯要有一个乐观的看法。从专业运动员来看, 和业余运动员的价值观也大致相当。处于同等重要位置的有:雄心勃勃 (1) 、心胸开阔 (5) 、负责的 (6) 、有礼貌的 (9) 、助人为乐 (11) 、自律的 (18) , 而其他的各项指标也相差不大。相差最大的是“干净的”, 业余运动员把其排在13位, 而专业运动员则把其排在第10位, 这可能是运动成绩与“是否干净”并没有实质上的关联, 即“干净”并不影响运动员终极性价值观。不管是专业运动员还是业余运动员, 对自己的工具性价值观有整体相一致性, 运动员选择了运动生涯, 就象士兵选择了军旅生活, 他们必须有远大的理想, 有夺金的决心。

注:根据运动员对两种价值体系中18项价值重要性的排序, 求出各项价值观的次数分布中数, 再依据中数由小到大列出等级次序。括号内为等级, 中数越低, 等级越高。

注:根据运动员对两种价值体系中18项价值重要性的排序, 求出各项价值观的次数分布中数, 再依据中数由小到大列出等级次序。括号内为等级, 中数越低, 等级越高。

2.1.3 俱乐部运动员终极性价值观波动状况

表3从专业运动员和业余运动员对18项终极性价值观的重要性选择跨度上来进行评价, 诣在发现其在不同人心中重要性的波动情况。从中可以看出, 业余运动员, 不管是男运动员还是女运动员, 他们的波动是比较大的, 男子最大波动为16, 最小波动为9, 女子最大波动为17, 最小波动为9;而对专业运动员, 波动情况则大大改观, 最大的波动为9, 最小的波动为3。

表4从专业运动员和业余运动员对18项工具性价值观的重要性选择跨度上进行评价。从中可以看出, 对业余运动员来说, 其波动也比专业运动员要大。男子最大波动为16, 最小波动为5, 女子最大波动为15, 最小波动为6;而专业运动员的波动情况则平稳一些, 最大波动为10, 最小波动为2。

从上图表可以看出, 业余运动员不管是在终极性价值观还是工具性价值观的重要性选择上, 其波动值普遍高于专业运动员, 说明专业运动员由于受长时间的专门训练, 其终极性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已经趋于平稳, 形成了相对较稳定的价值取向, 而业余运动员的两种价值取向相对泛散, 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稳定性和同一性。业余运动员虽然和专业运动员一样经过专业的运动训练, 但他们的训练时间不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 只有在有比赛任务时才接受较为系统的集中训练, 非比赛时间他们融入社会, 受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 其价值取向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专业运动员长时间受同一文化背景俱乐部的影响, 其价值观从整体上趋于一致性, 并且波动状况没有业余运动员明显;而业余运动员其参与训练和比赛的时间和环境都没有专业运动员那样相对固定, 他们在非比赛时间与社会进行接触与沟通, 其终极性价值观可能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发生了改变。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大多数俱乐部运动员的价值观是积极的, 但也有一些运动员存在一些消极的价值观。

运动员的价值观整体趋于一致性。但就价值选择重要排序来看, 专业运动员的价值观具有相对同一性, 而业余运动员有个体差异。

业余运动员不论是男运动员还是女运动员, 他们在两种价值观上没有明显的差别。

3.2 建议

俱乐部运动员价值观受不同俱乐部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研究中要根据俱乐部文化背景进行分析。

俱乐部运动员的价值观要考虑运动员本身从事的运动项目和运动年限, 研究中要将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进行量化分析。

参考文献

[1]张进辅.现代青年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2:225-285.

[2]张进辅.我国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特点的调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8, (2) :26-30, 44.

国内价值链 篇10

但佛教毕竟是种外来文化, 与中国本土文化存在着差异性, 为了让佛教更好的传播被大众所接受, 僧人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对佛经进行了有意的删减和篡改, 这样在佛教典籍中就出现了对莲花色尼出家前所遭恶报的删减现象, 主要是对莲花色尼屡次改嫁所发生的乱伦婚姻的不录。其实这样一个事例也证明了一个道理, “翻译活动实质上是文化的沟通, 必然受到异域的考验, 即被异域的权力话语检验。如果符合异域的权力话语, 他将被认同、吸收;如果不符合, 则被控制、选择和调整。”[1]

就这一问题所作的专门论述, 最早的是由陈寅恪所写的《莲花色尼出家因缘跋》, [2]169—175在这篇文章中他正是为我们澄清这个问题, 那就是敦煌写本《诸经杂缘喻因由记第一篇》中莲花色尼前世七种恶报仅载了六种。此六种恶报为: (一) 夫被蛇螫杀。 (二) 大儿被水溺。 (三) 小儿被狼吃。 (四) 父母被火烧。 (五) 自食儿肉。 (六) 自身生埋。1最后一种“屡为人妻”并不见录。他联系首尾文义, 推断七种恶报的准确性。又根据鸠摩罗什所翻译的《众经撰杂譬喻经》卷下第三十七节所记莲花色尼前世宿业, 及文中涉及到的七字2, 他推知“七之为数, 乃规定不移之公式, 故呪誓恶报亦依比公式作七种。”[2]170当然这一结论的得出, 最主要的还是他在查找了印度原典资料, 在用巴利文书写的“涕利伽陀”一文中, 看到了被汉译佛经删掉的最后一个恶报, 即讲述了莲花色尼屡为人妻, 最终因不知情和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自己所生儿子的故事, 除此恶报为敦煌写本所不录之外, 其它内容两本大致相同。并且在“涕罗伽陀”等关于莲花色尼内容的佛典中, 也找到相同的章节。由此, 先生更加肯定敦煌写本中缺一恶报不是一时疏忽造成的笔误和遗漏, 而是译经者有意为之。

实事上在许多僧人的译经中都不录这条恶报, 陈寅恪在文章中只重点提及讲述莲花色尼出家前所经六种恶报的两部佛典放在了附注中, 即北魏慧觉所译《贤愚经卷三·微妙比丘尼品第十六》3和失译佛经《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五·慈品》。4除此之外讲述这则故事的僧人译经还应有:西秦沙门圣坚译《佛说妇人遇辜经》5、《佛说现报当受经》 (卷一) 6及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 (卷三十) 7, 这些佛典中都不约而同的省去了莲尼的乱伦婚姻, 相比之下《佛说妇人遇辜经》所述的莲花色尼出家前的遭遇, 故事情节上较之剩余他经最为简略, 之后几部译经中故事内容稍有不同, 但到了唐义净译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内容已最为详细, 从译经所述内容的完整程度可以看出, 随着时代的推进莲尼故事并没有消失, 而是经历了由略到详不断发展的过程。陈寅恪在文章所列佛典虽然并不全面, 但大体的故事情节基本交待完整, 日后许多的汉地僧人编纂的佛教典籍, 如唐释道世所撰的《法苑珠林》 (卷五十八) 8、唐释道世所集的《诸经要集》 (卷九) 9和梁宝唱等人所编纂的《经律异相》 (卷七) 10中讲述的莲尼故事, 多引自《贤愚经》和失译佛经《大方便佛报恩经》, 这也许正是他专门列出这两部佛经的原因所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删减佛经的情况呢, 关键在于古印度的思想和文化与中国本土占主导地位的儒教权威思想相抵触, 故事中赤裸裸的乱伦行为不符合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 僧徒为适应中国的实际情况而作出的一种改变。所以陈寅恪才说“纵为笃信之教徒, 以经神州传统道德所熏习之故, 亦复不能奉受。特以其为圣典之文, 不敢昌言诋斥。唯有隐秘闭藏, 禁绝其流布而已, 故聚麀恶报不载于敦煌写本者。”[2]174他的这篇文章虽十分短小, 但却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莲花色尼的身世及与其身世相关的文献资料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材料。

国内在此篇文章问世后, 对莲花色比丘尼的研究沉寂了多年, 之后才出现了以微妙比丘尼为故事底本而绘制的敦煌壁画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 关于这一故事的壁画流传情况, 史苇湘写的《微妙比丘尼初探》中介绍的最为详尽11, 作者除讲到其壁画凿刻于北周时代, 壁画内容是依据《贤愚经》卷七《微妙比丘尼品》绘制的外, 还详细的叙述了经文的前后内容、借助壁画的题榜编号分解故事情节, 使人对壁画中的莲花色尼种种坎坷遭遇得以清楚的了解, 文章的最后作者考察了壁画的时代背景, 总结了其故事反映的内容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政治作用, 又引发了人许多的深思。他的另一篇文章《从敦煌壁画〈微妙比丘尼变〉看历史上的中印文化交流》12, 则又在前篇论文基础之上重点探讨莲花色尼这则古老的印度故事在中国壁画及佛典记载中的广泛流传所体现出的中印文化上的交流, 当然这则故事在传入中国后“屡次改嫁的乱伦婚姻”一报最终被删去, 作者认为这种适时地扬弃和改造一方面体现了交流中的差异, 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佛教的通圆无碍和宽容, 这也正是佛教能成为世界宗教的重要原因之一。全文不仅分析了莲花色尼在其它佛典中的记载情况, 还联系中国当时的文化特点解说同样的一则故事在中国文化环境中的变化, 对我们系统研究这则故事深刻的文化内涵提供了新的见解。而另外一篇杨宝玉的文章“英藏敦煌文献原卷查阅札记 (一) ——《英藏敦煌文献》拟名之“佛说诸经杂缘喻因由记”校议13, 则主要是在查阅原卷的基础上, 对《英藏敦煌文献》里拟名为“佛说诸经杂缘喻因由记”或“杂缘喻因由记”的三件失名文书的内容性质的重新诠释。他认为《英藏敦煌文献》拟名“佛说诸经杂缘喻因由记”部分所记为非常著名的“微妙比丘尼故事”, 故其名拟为“微妙比丘尼出家因缘记”则更为确切。另外作者告诉我们在敦煌的莫高窟中亦有表现此故事的壁画, 敦煌文书中多件文书及佛典《佛说现报当受经》也有收录了此故事, 由此可知微妙比丘尼出家因缘记流传之广, 不仅记录于书面资料中, 也因曲折离奇的故事性以连环壁画的形式流传。

而关于此则故事仍以《贤愚经》所录故事作为叙述主体的论文还有谢生保先生的《微妙比丘尼受难因缘》。14文中用浅显易懂的文字以逐句翻译的方式讲述了莲花色尼的故事, 在附记中将涉及莲花色尼故事的佛典一一罗列, 还包括了研究此故事画和变文的资料, 要查找每一部佛典中的相关记载非常的方便。但以上文章都是以《贤愚经》作为故事的主体, 或交待与其故事相关的壁画内容, 或就讲述此段经文中的故事, 并未对不同文献之间的特点进行比较研究, 也没有涉及莲花色尼出家后的经历, 可以说就这一佛教人物的研究课题还有待继续。

关于此则故事台湾学者也有较多的发现, 如法光佛学研究所研究生释长梵写的题为“《敦煌写本<佛说现报当受经>初探》15的论文, 则对涉及莲花色尼故事的各种佛典进行了比较, 只是他借比较佛典之间的异同来是为阐明自己的另一个观点, 即争对目前大多学者定论《佛说现报当受经》为一部伪经作者认为这种说法值得质疑。由于作者通过检索发现, 《佛说现报当受经》与《贤愚经》、《大方便报恩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及南传大藏经《长老尼譬喻品》四部佛典所述的是同一个故事即莲花色比丘尼出家之缘由, 这样被定论为伪经的写本内容就与其它四部佛典中的故事内容及情节非常的相似, 从而使作者对之前学者们的定论产生怀疑。从题目看其文章并非以莲花色尼身世的探究作为论文的中心, 但因《佛说现报当受经》及其它几部佛经所讲的故事都与之有关, 且有全文的附录, 所以对莲花色尼的几种恶报介绍也十分详尽, 值得借鉴。只是就这一故事的记载还涉及到其它的几部佛典, 因并非作者论文的重点而没有做一介绍。

著作方面有圣严法师所著《圣者的故事.莲花色尼》16, 法师综合《四分律》、《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僧祇律》以及《鼻奈耶》等诸部律典所收集的内容作为故事底本, 以文学式笔法描写莲花色尼的生平事迹, 详细叙述了莲花色尼出家前的身世, 而其所述故事情节正涉及鲜为人知的第七恶报——莲花色尼屡次改嫁后又因不知情而与自己女儿共同嫁给了自己儿子的乱伦婚姻。当然这一著作就是生动的讲述了一个故事, 并没有添加作者的论述, 只可当作了解莲花色尼经历的一则材料而以。另有吴海勇在其著作《中古汉译佛经叙事文学研究》的第二章域外题材中, 涉及到了佛教叙事文学中所体现的民俗和信仰, 而莲花色尼的叙事情节中有明确的临产回娘家生产的习俗, 这正是对印度特有习俗的反映, 故而被提及。[3125—126文中涉及到两部佛典, 分别记述了莲花色尼出家怀孕欲产归家的事件, 即姚秦译《四分律》卷六“三十舍堕法之一”17, 元魏慧觉等译《贤愚经》卷三“微妙比丘尼品”。而事实上, 有关莲花色尼出家前的身世及其出家的缘由, 在这两部佛典中已大概讲明了。

由上可知, 前人对莲花色比丘尼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只是因文章侧重点的不同, 使得专门以莲花色比丘尼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并不多。只有《莲花色尼出家因缘跋》以探讨记载其出家前经历的文献异同为重点。其他文章的关注点或集中于《贤愚经》所录故事在中国的流传情况, 或是详细的讲述这则故事的内容, 就以莲花色比丘尼作为研究个案来说则仍然有待进一步的深入。

第一;从目前所掌握的论著看, 讲述莲花色尼出家前身世经历的重要佛典已大致明确, 但佛教典籍中还大量的记载了莲花色尼出家后的故事, 若是以莲尼作为研究的个案来说, 这些又是必需的基本文献资料。

第二;通过查阅佛经, 我们还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 那就是有关莲花色尼屡为人妻最后因不知情而与自己的女儿共侍一夫的第七恶报并没有在译经中完全消失, 只是它在佛教经、律、论三藏的经藏中被有意删之不录, 却在律藏中得以翻译出来。这几部律典分别为:姚秦时佛陀耶舍共竺佛念所译的《四分律》 (卷六) 《三十舍堕法之一》18、刘宋时罽宾三藏佛陀什共竺道生所译的《五分律》 (卷四) 《五分律第一分之四舍堕法》19和唐义净译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卷四十九《从非亲尼受食学处第一》。20三部佛典中《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所述内容最为详细, 《四分律》与《五分律》年代接近, 所述故事内容简略而较为相似, 只讲到莲花色尼知道自己与女儿同侍一夫后, 便羞愧出家, 并未讲到莲花色尼离开之后玄色自活又与所生之女同时嫁给自己儿子之事, 这也许是故事在的流传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不必细说。

第三;这则故事为何会在佛教律典当中出现呢。有人说“佛教源于异域, 传译因居首要。”[4]6而佛经的翻译很多时候是为了能更好的普及和宏扬佛法, 那么可以想象译者必然会考虑到人们的接受程度而有选择的翻译佛经。同时根据特殊的需要, 翻译者会有选择的进行翻译, 体现出一种倾向性, 因为翻译者也是一个社会接受者, “接受者根据自己的需要 (受多因素的影响) 进行选择, 有些对象被接受 (全部或部分) , 有些对象被拒绝 (全部或部分) ”。[5]所以莲尼故事的被拒绝, 与汉地的文化传统是分不开的。另外关于这则故事其内在的教化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僧人将莲尼故事反映于佛教律典当中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也有很大的关联。因为东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比丘尼团体开始出现并不断壮大的时期。且此后尼僧人数在不断的增加, 尼僧团体在佛教寺院中所占比重的扩大必然会带来许多管理上的问题, 而这则故事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翻译出来的。这表明僧人是想通过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的离奇故事宣讲一种佛教教义, 借此加强佛教内部对尼僧团体的管理、实现对其行为的制约作用。

总之可以说前人的论著不仅为莲花色尼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也引发出了更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瑜.权力话语下的读者接受[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2)

[2]陈寅恪.寒柳堂集[M].北京:三联出版社, 2001. (此篇文章原载于一九三三年一月清华学报第七卷第一期)

[3]吴海勇.中古汉译佛经叙事文学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4

[4]李际宁.佛教版本[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年

[5]谈宏慧.鸠摩洛神佛经翻译的社会接受视角[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

[6]曹仕邦.从历史与文化背景看佛教戒律在华消沈的原因[J].台北:中华佛学学报第六期, 1993.07

上一篇:黄梅戏的现状与发展下一篇:表现儿童本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