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儿童本真世界

2024-08-13

表现儿童本真世界(共3篇)

表现儿童本真世界 篇1

一、前言

中国纪录片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 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风格。如今, 纪录片正逐渐成为记录社会变迁、审视社会现实的窗口, 愈加彰显出纪录片独特的品格与魅力。

随着社会各界对自闭症患者的关注度日渐提升, 自闭症题材的影像作品也越来越多。纪录片从人文关怀的视角, 思考自闭症孩子该如何教育, 以及未来该如何融入社会的问题。如, 《遥远星球的孩子》撇开“孤独症是一种神秘疾病”的刻板印象, 用平等的视角, 走近一个个独特的灵魂。它们从不同角度接触自闭症患者, 都有着各自的艺术表现力。

二、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纪录片的本质是展现真实, 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①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 全世界每150名儿童中就有1名自闭症患者, 在中国, 自闭症儿童的数量已经超过160万。鉴于自闭症儿童具有语言障碍、行为障碍、人际交往障碍等特点, 如何接近他们、使其配合拍摄是创作纪录片首先要克服的困难。在拍摄过程中, 如何通过记录自闭症儿童的言行来展露其封闭但却丰富的内心世界, 则是创作的主旨。纪录片《遥远星球的孩子》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和路径探讨孤独症这一至今无法完全解答的谜题。相比其他一些题材的纪录片, 自闭症儿童的纪录片拍摄耗时相对长久。制作团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了解被拍摄者的内心世界, 去深入了解拍摄对象, 以便在拍摄过程中能站在主体的角度, 用主体的思维和眼光看待问题。只有充分地认识与了解, 才能熟悉他、理解他、尊重他, 也才能通过纪录片这种真实而艺术的手段去反映人物的心灵世界。因此, 《遥远星球的孩子》耗时两年多才完成拍摄。从医学、伦理、道德、家庭、生活、工作、梦想等多种角度出发, 观察孤独症者这一特殊群体。

纪录片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现, 一方面创作者进行深入发掘, 另一方面受众能够接受和认可。二者有机结合, 才能实现纪录片的传播价值和审美价值。在传播介质飞速发展的今天, 纪录片的传播效果变得越来越显著。无论是从受众的个人心理层面, 或是社会效应的整体构架方面, 纪录片都显现了超乎寻常的渗透力和感染力。与此相应的是, 纪录片的创作也越来越体现出无法忽视受众需求的趋势。深入挖掘受众认知心理、认同心理、参与心理和娱乐心理, 用贴近的心理和平等沟通的方式与受众交流, 促进纪录片表述效果更明显。

三、画面语言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现

构图“电视纪录片形态的记录方式可以分为参与式记录、旁观式记录、超常式记录、再现式记录4种。”②所谓旁观式记录, 是指编导在拍摄时与被摄主体保持一定的距离, 让被摄主体尽量感觉不到镜头的存在, 使得人物在最自然的状态下被记录下来, 尽可能真实地表现人物与事件的本来面目。一部影视作品通常由众多镜头组成, 有时短短几秒的一个画面, 就能给观众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这个瞬间的时空里, 却蕴含着主体突出、陪体衬托、环境展示、空白生境四个主要的构图要素。这些小小的元素搭配在一起, 常常使人能够得到艺术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 这也是电视画面语言中构图的魅力所在。多数自闭症儿童具有社会交往障碍, 不能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他们很少与人有眼神交流, 几乎没有表情变化。在幼儿园或者教育机构里, 他们更喜欢独处。有的孩子, 在看见其他人进行游戏活动时, 甚至毫无去观看或参与的欲望。在表现这些儿童生活状态的过程中, 画面通常有意识地利用物体遮挡住一部分画面, 使画面空间变得狭小, 让孩子处于一个相对闭塞的空间, 以此来表现自闭症孩子孤独、失落的心理, 也引申出“受众如果想要进一步了解他们, 需要克服层层障碍”的心理奥义。

色调赤橙黄绿蓝靛紫, 色彩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无比重要。在影片中, 常常会对色调进行一定的艺术处理。每种颜色的处理都会产生一定的视觉生理效应, 进而让观众产生一定的心理暗示和感受。色彩之于纪录片, 具有同样的渲染力。

景别是重要的造型表意元素之一, 屏幕的空间是一个比现实空间更为广阔的概念, 它不仅反映一部分生活的原貌, 而且能够成为一个价值上独立存在的想象世界。“全景”通常来介绍环境和表现事物的全貌。“中景”一般用来展示动作和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近景”则是侧重注意细节的内容。“特写”是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相当重要的景别, 特写画面可以抓住拍摄对象细微的表情变化, 拉近与观众的心理距离, 从而达到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效果。因为不同的视域范围所提供的信息重点不同, 也使得人们产生不同的语意期待。

注释

11王国平.人物纪录片表现什么[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 (6) .

22欧阳宏生.纪录片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

表现儿童本真世界 篇2

从道具方面来看,影片片头部分就用各种道具来表现都市丽人们奢华的生活,比如名牌化妆品,饰品、服装、包包,甚至包括早餐。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影片的主角安迪,她较为蓬乱的头发、非常普通的大衣、没有化妆的面容,甚至十分随便的早餐。影片通过仅有的一些道具就将两者的不同鲜明地表现出来,既体现了她们的生活水平的不同,同时也能体现她们内在本质的不同。

印象最深的一处用道具表现人物思想和影片主题的片段是在影片即将结尾的地方,安迪和马琳达在参加完俄弗聚会后在车里的谈话,马琳达与安迪说完:“每一个人都想过这种生活,每一个人都想和我们一样。”后带上了镶有金边的大框墨镜。这个道具绝不是随便更换的,也不是可有可无的,它起到了刻画人物的重要作用。金边墨镜表现出了马琳达对自己华丽生活的享受与满足,同时也表现出这种华丽生活是虚伪的,使人必须在他人面前有所遮掩才会显得靓丽,也正是这句话使得安迪下定决心远离这种外表华丽,实则内在痛苦的生活,找回属于本真的自己,从而体现影片主题。

二、富有特色的人物造型设计

影片中,人物的服装与化妆十分讲究,这对人物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主角安迪第一次出场穿的服装是一个浅灰色加白色圆点的高领毛衣、一件灰色系带大衣、黑色裤子和黑色平底鞋,这一身打扮色调偏暗,给人的印象就是比较保守,缺少活力,是一个求真务实的女孩,同时也可以看出来她的经济水平一般,对她即将面试的时尚界并没有什么研究。后来经过马琳达再三的打击以及她自己内在对成功的追求,她决定要改变自己的工作状态,而这种改变是通过她一系列服装与化妆的改变呈现出来的。

当安迪发生改变之后,她自己的生活也在慢慢地发生变化,开始是朋友开玩笑拿她手机,她和朋友发火,而后朋友因误解她与她发生矛盾,最后她与男友分开,和别的男人发生一夜情。在这几个糟糕的场景中,安迪的着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她的服装几乎一身都是黑色,或是长裙,或是大衣。这种造型属于性格装造型。黑色的服装一方面让人有一种冷漠与压抑的感觉,表现出安迪周围的亲人朋友在逐渐疏远她,另一方面这黑色的着装也让安迪将自己包裹起来,表现出她性格的改变,即原本纯真善良的她已经变的有些冷漠孤傲。

而影片最后当安迪敢于放下来之不易的奢华生活,找回本真的自己的时候,她穿的是一件黑色的高领毛衣点缀着一个简单大方的银色毛衣链,一件棕色的皮夹克和一条直筒的蓝色牛仔裤,背着一个简单的灰色单肩包。这一身着装十分简单干练,富有活力与朝气,表现出了安迪放弃奢华生活的淡然以及她对自己未来生活的追求与憧憬。同时影片最后她与马琳达再次见面,马琳达里面穿着一身黑色制服,外边穿了一件大气的墨绿色大衣,颈上带着一条橘黄色围巾,她也还是那么精神有气质。影片最后设计这样的场景,从她们的服装打扮和她们的一颦一笑之间可以体现她们都是有追求,有梦想的人,只不过她们的脾气秉性不同,理想追求不同,因此她们会走上不同的道路。

在化妆方面,刚开始没有改变的安迪几乎没有化妆,而后安迪决定改变,于是她的妆容也发生变化,但她的妆容与周围的女性有所不同。安迪的妆总体还是比较清新淡雅的,她的眉毛、眼线、眼睫毛都是黑色的,眼影是大地棕色,口红是偏粉色的红色,还有淡淡的橘色腮红。这个妆容既能与她之前的面容形成对比,表现出她改变了,化了妆,同时也区分与其他女性的艳丽的妆容。比如艾米丽,经常是深棕色的大眼影或者天蓝色的大眼影、浓浓的棕色眉毛和眼线、色彩鲜艳的大耳坠;马琳达也经常是画着银棕色的大眼影、戴着银色或者黑白相间的大耳环。这些“杰出的都市丽人”她们的内心正如她们的妆容恰好相反,华丽的外表下缺少淳朴本真的品性。而之所以安迪改变之后的妆容没有那么艳丽不仅表现了安迪本真的品性并没有完全丢失,而且也为影片结尾安迪能够重拾本真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独具匠心的色彩设计

影片在光线的布置方面也十分精巧,使环境与人物恰到好处得融为一体,并且表现也十分自然。片中出现了几次环境光线随着场景的变化而随之变化的场景,并且使两者既能够形成对比还能够反映人物的情绪,对表现人物心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比较典型的光线对比的场景有三处。第一处是安迪尽最大努力给马琳达找飞机却没找到,在办公室遭到了马琳达语重心长的批评,而后走到了奈尔杰的办公室向他诉苦。前者办公室的灯光有足够的照明度,光强比较大,它表现的是一种环境,也是一种性格的象征,强烈的光充斥的是马琳达的强势与苛刻;后者办公室的灯光较为昏暗,而且有光影,属于暗淡色调,表现出较为安静而又凝重的氛围。这种光线既是当时安迪低落情绪的外在体现,也是奈尔杰对她“谆谆教诲”的一种情绪表达的方式。

第二处是安迪和艾米丽跟随马琳达到她举办夜宴,夜宴光线比较明亮,并且不时会出现记者们摄影时刺眼的闪光灯。这较为明亮的光线既表现出了当时晚宴的盛大,也烘托出当时参加晚宴的人们尊贵的身份与地位;紧随其后的是安迪回到了家里,家里光线十分昏暗,并且光影较多,属于阴暗调子,给人一种较为压抑的感觉。这种布光体现出了当时安迪男友心情的失落,也表现出了当时安迪与男友较为紧张的关系。

第三处是在巴黎马琳达在室内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灯光一片明亮,也一直有记者们得闪光灯出现,表现出马琳达在众人面前十分光彩亮丽,十分完美;但是后面场景一转,马琳达回到酒店,卸了妆坐在沙发上,光线一下变成了柔和调子,屋子里的灯光十分柔和还伴有较大的阴影,这柔和甚至有些凄凉的光线烘托出了马琳达光鲜背后的伤心与无助,这也对安迪的内心有较大的冲击,为后面安迪重拾自己做了铺垫。

这三组光线的使用无论是在人物性格的刻画还是人物情感的烘托方面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影片成功的一大秘诀。

追求基于儿童的本真语文教学 篇3

作为以语言为出发点的学科,语文教学必须遵循儿童学习语文的方式和规律,以语文学科特质为根本,以儿童自我习得语文为本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儿童通过对语文文本中字、词、句、段的品味,积累言语,形成对语言的独特理解和认知,进而能够真性表达。立足语文文本,面向儿童精神生命,是语文教学的本真回归。

一、依据文本,引领儿童真性阅读

以“儿童语文素养养成”为目标的语文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双重重任。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建立在对语文“真”的认知基础上,遵循语文学习本身的规律,采用适切的语文教学方式,在“真”的实践中,实现通向“真”语文的美好境界。在语文的园地里,文本阅读是培养儿童语文素养的重要路径,但在文本解读多元化的趋势下,文本时常遭遇曲解、误解。在语文的世界里,我思,我言,我听,我读,我写,一切都是人生命价值的本真彰显,是在人类自己建造的这座精神的“巴比伦塔”中的诗意栖居。

一位教师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在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初步感知和浅表阅读后,直接出示束缚、绑架儿童思维的问题:“现在,你的心里是怎样的滋味?是否觉得有点酸、甜,又有点苦呢?”全班汇报时,有学生认为“酸”,有学生说“苦”,有学生又觉得“甜”,发言显得很杂乱。这实际上是教师对儿童的思维绑架,让儿童的文本解读变成了“假阅读”“虚阅读”“伪阅读”。事实上,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让儿童直面文本、直面语言,要放手让学生走近文本、走进文本,通过对文本的反复揣摩、诵读,和文本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把文本读通、读懂、读透。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然后再相机引导、点拨、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我提出了相同的问题:“读了课文,你们心里有怎样的感受?”当一个学生回答“甜”时,我适时追问:“还有哪些同学感觉也是‘甜’的?”我让许多学生共同谈“甜”,共同交流产生“甜”这种感受的原因,并且让全体学生共同研读描写“甜”的词、句、段,共同感受“甜”,体验“甜”,理解“甜”。

二、立足儿童,引领儿童真性思考

儿童的成长有着客观的生长规律、认知特点、思维表征。由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放慢脚步,让学生领略文本的魅力、价值、意义,领略文本解读的“慢速度”精彩!教师要留足时间,放缓节奏,让学生自主思考、交流、探究、品味,形成属于自己的文本印象、感悟。此外,教师还应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在文本解读中发现的问题,分析学生彼此间的问题等。“在下一个路口等孩子”,语文教学会收获无法预约的别样精彩。

在教学古诗《池上》(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时,我采用“活动单导学”模式,设计宽泛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活动一:品诗意。

(1)轻声读古诗,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插图,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2)小组交流:解决问题,把古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3)展示汇报。

活动二:品诗趣。

(1)自由读诗,想一想:诗歌中的哪些字、词、句让你感受很深刻?为什么?请圈出最打动你的一处,说说你的想法。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读诗歌、品诗歌、想诗歌、思诗歌等环节,不断调动、刺激、调控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古诗有了深刻的体悟。

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师不妨打一打“太极”,装一装“糊涂”。教师的主动“示弱”能够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能够让学生体验 自我发现 问题、自我分析问题、自我解决问题的甘甜。

三、回归言语,引领儿童真性言说

所谓“言语”,不仅指言说的过程,更指言说的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本都是美文,其中不乏丰富优美的语言,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言语教育的重要范本。小学生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是领略汉语言文字的魅力,即初步学会“文本解读”“言语表达”(写话与习作)。

为此,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对文本的语言进行品味,同时让学生学会真性言说。例如教学《广玉兰》(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一文,我引导学生仿照第3自然段的构段方式来说一段描写花的形态的话。这样的教学,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根据文本范例规范了学生的语言,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再如教学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时,我让学生借助画面想一想:在那个寒气逼人的夜晚,陆游和儿子子聿会说些什么呢?言语的表达过程是学生言说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

四、言意兼得,实现儿童的真性感悟

苏教版教材中的文本都是编者从众多优秀文本中精心选择出来的,兼具文本“美”与“范”的特质。这些文本作为一种言语表达的规范性文本,尽管每一篇文本的作者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不同,文本蕴含的思想也不同,但是透过众多文本中的诸多不同,我们又能从中清晰地感受到某种共同的东西,这共同的东西就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言语表 达的规范性和规律性。言语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语文教学应该而且必须让儿童获得言语感受。诸如字、词该如何运用?句子该怎么说?段落怎么划分?教师要引领学生探究“言外之意”“韵外之旨”“意外之境”!

如教学“庆祝”的“庆”字,我这样启发学生,“广”字和房屋有关,那么怎样理解“庆”呢?我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小组交流。一会儿,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广”表示房子,房子就是家,家里有大喜事,大家都过来庆贺。有的说,“庆”表示大房子,“大”房子建好了,当然要庆贺。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国庆中的“庆”的意思是国之大家……在这里,我引导学生对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言意共生”的学习,让学生领略了汉字所蕴藏的文化底蕴。再如教学《赶海》(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语气词如“哎”“嘿”“咦”“哦”等学习课文,并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感悟“赶海”的情趣。再如,同样是表示“说”,不同的感情色彩所使用的言语是不同的,如“念叨”“絮语”“回答”“请求”“吼道”等等就表现了不同的感情色彩。在汉语中,我们表达不同的意思可以用同一个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也可以用不同的词语。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其中,言是汉语文化的载体,意是汉语文化的灵魂。“言意共生”的语文教学是让学生通过领悟语言,感悟语言之外的不可言说的内容。

上一篇:国内价值链下一篇:企业家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