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表现(精选8篇)
相关表现 篇1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法,针对钢琴演奏中紧张心理的克服提出了几点浅见,以期给相关研究和学习者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钢琴演奏,紧张心理,相关表现
一、演奏中紧张心理的相关表现
本文以通化师范学院音乐表演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一群体在舞台表演过程中出现的紧张心理展开分析,并且探索其根源,进而寻找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便帮助更多的人解决问题。笔者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而获取相关资料。问卷共采用了12 个问题,邀请了30 名钢琴专业的学生参与,最后实际参与问卷调查活动的人数为28 人。为保护被调查者的隐私,及确保调查内容的真实有效,问卷调查全部以匿名方式进行。访谈是以私下拜访的方式,采用与参与者当面交流的方法来分析受访者的心理调整过程。这种方法可以有效了解参与者对问题的看法,从而便于研究。
二、紧张时的生理反应
每个人都一样,当他们出现紧张心理时,其生理方面也会有所变化,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也是有所不同的。掌握这类生理变化是消除舞台表演者容易出现紧张等心理问题的关键所在。
根据问卷统计数据表明,大部分调查参与者在参加舞台表演的过程中,存在头晕、呼吸困难等生理反应。67% 的调查参与者在参加舞台表演过程中,四肢出现颤抖的症状。上述各项数据表明,演奏者不但会在舞台表演过程中出现紧张心理,而且在表演前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反常心理问题,进而造成演奏者的生理出现各种症状。张述祖等人在(2014)《基础心理学》中指出,人类在出现紧张心理时,其心跳频率便会增加,继而出现呼吸加快、呼吸困难等症状。此外,人在紧张状态中,其体温会上升,由于体温变化,大脑会自动命令汗腺分泌,从而达到排汗降温的作用。这类生理变化均能够证明,在出现紧张心理时,每个人在生理方面都会出现部分反常表现,轻者呼吸加快、心跳加快、感觉疲惫,重则出现全身抖颤、身体局部无知觉等状况。
三、紧张时的心理反应
与生理方面的变化一样,在紧张状态中,人的心理也会出现各种变化,这类心理行为会使演奏者更加紧张,从而导致其无法集中精神对待任何事物。
问卷数据统计结果表明,89.3 的调查参与者认为,在有限的时间内,自己在舞台表演过程中能够一心一意地进行钢琴演奏。只有3.6% 的学生认为自己能自始至终地投入演奏。还有7.1% 的学生始终不能投入其中。
在访谈活动中,一位学生向笔者透露,她登台后会出现一个长达数分钟的心理调整期,这是由于在登台前突然面对观众而出现的心理紧张所致。在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过后,就可以逐渐进入状态,若是在弹奏过程中出现失误或周围环境出现变化,紧张的问题会再次出现,又需要再次调整。针对这类心理现象,笔者查阅了部分心理学资料,认为这是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即人的认识程度选择状态能持续多久的问题。当人们处在极度紧张的状态下,其植物性神经系统所控制的部分器官提高了运动,从而造成皮层下中枢出现极度兴奋现象。因为出现极度兴奋,又会导致皮层出现抑制现象,而人的脑部皮层能够控制每个人的理智意识,若脑部皮层出现抑制现象,人就会失去理智意识,从而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演奏者就无法一心一意地进行演奏。
其次,从调查问卷的统计情况来看,对自己舞台演奏充满自信的比例较少(占10.7%),大部分演奏者都觉得不十分自信(占67.9%),还有相当一部分演奏者认为很不自信(21.4%)。在访谈过程中,一位调查参与者表示,她在登台表演前,因顾及成绩等问题,无法在表演中发挥出正常水平。部分调查参与者则表示,能否在舞台表演中发挥出正常水平,主要是看自己是否熟悉曲目,若不熟悉曲目,则会出现紧张等心理。由此可见,自信心不足也是造成紧张的一种因素。
最后,关于舞台演奏时头脑空白无法继续弹奏的调查,大多数演奏者有过这样的经历,但经过调整会及时接上继续弹奏(占64%)。17.9% 的演奏者有过这样的经历并且根本接不下去造成演奏失败,也有少数演奏者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占14.1%)。《基础心理学》一书中提到情绪有减力性的特性,当人处于紧张状态下会释放大量能量,在没有确定的活动方向去使用这些能量时,这些能量就会使人产生一种没有方向的激动状态,从而出现头脑空白的现象。
以上论述的这些数据皆表明了由于钢琴表演的特殊性和即兴性,舞台表演易出现从生理到心理上的紧张现象。这些紧张的表现又会使演奏者更加地心理紧张、生理不适。如若不加以调整解决,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演奏中反复出现类似的失误及紧张心理,从而导致恶性循环,最终造成演奏心理障碍而耽误,甚至毁掉自己的音乐之路。
相关表现 篇2
【摘 要】 目的:探讨现代医学影像检测方法与慢性胃炎中医辨证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门诊263例胃系疾病患者,行电子胃镜检查,详细记录胃镜下胃粘膜、血管等表现,并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思维进行分析分型。结果:脾胃虚弱50例,胃黏膜苍白,分泌物多;肝胃不和106例,胃黏膜充血水肿,或伴见胆汁返流;脾胃湿热72例,胃黏膜充血糜烂,胃壁分布大量粘液;瘀血阻滞35例,胃黏膜肿胀糜烂,散在血痂。结论:本研究使“望诊”深入到机体内部,更加直观的观察胃体内部变化,可为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
【关键词】 电子胃镜;慢性胃炎;中医辨证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9-0128-02
慢性胃炎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消化系统疾病,属中医学“胃痛”、“痞满”、“嘈杂”等病症的范畴。临床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兼有泛恶、脘闷、嗳气、大便不调等症状,主要与寒、湿、热、气、血、瘀等多种因素有关,其基本病机是脾胃虚弱,中焦虚寒,胃失所养;肝气不舒,疏泄失常,横逆犯胃;脾虚湿困,湿蕴化热;气机阻滞,瘀血内生,不通则痛。故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瘀血阻滞型在慢性胃炎中多见。
近年来随着电子胃镜在临床中的广泛使用,本病胃镜下的胃黏膜病变相应得到了更多的认识,人们逐渐发现慢性胃炎胃镜下的黏膜像表现与中医辨证的宏观表现存在某种关联。目前,中医辨证分型主要依靠传统的四诊合参,使用胃黏膜像作为观察指标对慢性胃炎的证型进行微观量化的研究还很少。因此,进一步探讨胃黏膜像与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了解其可能具备的中医证候属性以及与中医证型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观察263例慢性胃炎患者胃镜下胃黏膜像改变,研究其与慢性胃炎中医辨证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今后中医宏观辨证提供参考依据。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63例慢性胃系疾病患者随机来源于2014年6月1日至2015年1月30日山东省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内镜科门诊,多数患者有上腹痛、饱胀、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均符合《诊断学大辞典》[1]中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男性142例,女性121例,年龄17~86岁,平均年龄(45.7±5.2)岁,病程多数在3年以上,甚至长达数十年。其中浅表性胃炎患者47例,浅表性胃炎伴胆汁返流患者47例,浅表性胃炎并贫血胃患者4例,浅表性胃炎并胃息肉患者24例,浅表性胃炎并幽门溃疡患者14例,浅表性胃炎并十二指肠球炎患者40例,浅表性胃炎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12例,浅表性胃炎并溃疡患者16例,浅表性胃炎并食管炎患者33例,淺表萎缩性胃炎患者26例。对照组例健康者来源于门诊健康检体,年龄20~50岁,平均年龄34岁。
1.2 方法 对263例慢性胃炎患者按照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颁布的《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深圳)》[2]中慢性胃炎的中医分型,结合临床,对门诊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再对不同分型的患者根据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颁布的《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2004)》[3]中慢性胃炎内镜分型分级标准,于胃镜下检查胃窦大弯、胃窦小弯、胃体大弯、胃体小弯、胃角处胃黏膜皱襞情况、炎性浸润程度、分泌物量、粘膜下血管表现、胆汁返流情况等,最后比较分析中医不同辨证分型与电子胃镜检查的镜下表现特点,探讨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着联系。
2 结果
2.1 263例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情况 263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中医的望、闻、问、切辨证分型,其中脾胃虚弱型(虚寒型)58例,肝胃不和型(气滞型)107例,脾胃湿热型(湿热型)83例,瘀血阻滞型(血瘀型)15例,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2.2 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胃镜下胃黏膜表现及临床表现的对比 慢性胃炎不同中医辨证分型在胃镜下胃粘膜及临床的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详见表2,图1,2,3,4。
3 讨论
通过中医辨证分析与电子胃镜下观察总结之,脾胃虚弱型(虚寒型)与胃黏膜苍白有关,同中医五色生病的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一致;肝胃不和型(气滞型)常可使胃气不降,且肝胆互为表里,肝气不舒,势必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因此肝胃不和型与胆汁返流相关,符合中医学理论;脾胃湿热型(湿热型)与胃黏膜红肿明显,溃疡有黄白苔相关,同赤色主热证,黄色主脾虚、湿盛一致;瘀血型主要有涩脉的表现。
4 结论
综上所述,胃镜下胃黏膜改变与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其中黏液呈黄绿色、胃炎病变部位、黏膜色泽、黏膜血管网改变及黏膜糜烂等胃黏膜像表现与辨证分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本研究冀希望于能为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寻求一定的胃内客观依据,尤其时症状、舌脉不典型难于区分的证型,或宏观辨证疗效不佳时,可以参考胃黏膜像的微观表现进行诊治。
参考文献
[1]杨志寅.诊断学大辞典[M].1版.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978.
[2]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深圳)[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0,18(3):207-209.
[3]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21(2):77-78.
相关表现 篇3
《礼记·乐记》云:“乐也者, 圣人之所乐也, 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 其移风易俗, 故先王著其教焉。”可见音乐对人的重要意义。民族民间音乐是经过历代的不断锤炼而流传下来的艺术产物, 它表达了人民群众喜怒哀乐的思想感情, 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着丰富的文化知识而流传于后世。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自古以来就有歌舞之乡的美誉, 草原文化、冰山文化、绿洲文化、洞穴文化、马文化、狼文化、鹰文化等多种文化在这块土壤中孕育、发展、冲撞、融合, 使得每一个民族的音乐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形态, 成就了今天有着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的新疆。
钢琴曲《春舞》, 全曲为复三部曲式。引子部分旋律悠扬空灵, 犹如开启了春天的大门, 万物复苏, 春暖花开。三连音的节奏仿佛潺潺的流水声, 具有动感, 又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渐渐地三连音转变为少数民族手鼓的切分音节奏, 自然地过渡到了富于欢乐动力元素的首部。如图所示:
首部是再现三段式。2/4拍, 主题是由歌唱性的、轻快的旋律构成。采用了托卡塔式的表现手法, 节奏紧密, 伴奏声部是切分音的手鼓音型, 音域的宽阔, 织体的丰满, 把音乐的情绪推向高潮, 展现出热闹欢腾、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如图所示:
切分音的手鼓音型是典型的维吾尔族的音乐素材, 维吾尔人只要听到此节奏, 都会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维吾尔”是维吾尔族对本民族的自称, 一般认为含有“联合、协助”的意思。维吾尔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 维吾尔族的族源, 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于我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之间的“丁零”。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歌舞吸取了天竺乐、康国乐、于阗乐、龟兹乐的优点。远在公元前2世纪时, 于阗乐舞就已传入中原并在宫廷里演出。到了公元4世纪, 龟兹乐舞、高昌乐舞等陆续传入中原, 影响了中原的乐舞艺术。当时的西域乐舞乐舞兼收并蓄中原、印度、波斯等地的音乐文化, 这种相互影响, 形成了近代丰富多彩的维吾尔传统音乐文化。大型套曲“木卡姆”是维吾尔族音乐之母, 以其严谨的音乐结构和优美的艺术特色而闻名中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
中部是对比二段式。第一段主题在高音区从主音开始, 以活泼的后十六音符为动机, 就像草原上的哈萨克人们都弹起了心爱的“冬不拉”, 拉开了节日的序幕。音乐情绪激动, 兴奋。如图所示:
第二段旋律主要是双手八度的交替节奏紧密, 使情绪热情高涨, 形象的描述出新疆青年男女跃马扬鞭、驰骋草原, 人们深深地沉浸在喜庆气氛之中的热烈欢腾的场面。如图所示:
这种场面在哈萨克人地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哈萨克族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世代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 拥有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其族源可追溯到游牧于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四周的古代部族乌孙、突厥、葛逻禄、回鹘等。哈萨克族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组。新疆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伊犁、阿勒泰、塔城、阿克苏等地。哈萨克族人豪爽奔放、团结协作、朴实大方、热情好客、乐善好施。只要是客人, 无论是过客还是特地拜访, 他们都热情欢迎, 竭诚接待。哈萨克族民间音乐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歌声伴你来到世上, 歌声送你离开人间”, 这充分说明了歌在哈萨克人生活中的作用。有哈萨克人的地方就有歌, 人人都会唱歌, 歌是哈萨克人的心声。哈萨克人在漫长的游牧生活中与马朝夕相处, 四季为伴, 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的谚语中常说“歌和马是哈萨克的两只翅膀”“不要用鞭子赶马, 要用马料催马”。马, 已经不是哈萨克牧人的坐骑和工具, 它成了一种文化的象征, 渗透在这个民族的精神性格中。哈萨克族的娱乐活动都离不开马。例如姑娘追、赛马、刁羊、走马赛等等。其中最为引人注意和富于情趣的是“姑娘追”。“姑娘追”在哈萨克语中称作“克孜库瓦尔”, 既是一种体育活动, 也是一种风趣而优雅的娱乐活动, 一般在春夏绿色的大草原上举行, 届时, 牧民们都前来观看。开始是一对对男女青年并马缓行, 小伙子可向姑娘说俏皮话或表白爱慕之情, 不管如何过分, 姑娘都不许有反对的表示, 但到了指定终点返回时, 小伙子先拍马前奔, 姑娘随后紧追不舍, 追上时, 可用鞭抽对方, 以“报复”小伙子的调笑。“姑娘追”活动, 很早以来就是草原上的男女青年反抗宗法封建礼教, 摆脱父母包办婚姻和自由恋爱的一种方式。哈萨克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民间竞技与游戏, 成为了哈萨克民间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中部与再现部的连接句, 如图所示:
采用了典型的塔吉克族的民间音调, 犹如鹰笛那纯净、悠扬的声音, 在大山中盘旋。鹰笛是塔吉克族民间吹奏乐器“纳依”的俗称, 是塔吉克族代表性的乐器, 在民族音乐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塔吉克人世代崇拜并传承的有关鹰的文化, 可以认为鹰与塔吉克人存在着难分难割的骨肉情, 有关鹰的神话、传说、音乐也比比皆是。尤其是鹰舞与鹰笛更是塔吉克人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无论是婚丧嫁娶, 还是重大节日, 塔吉克人都会吹响鹰笛, 跳起鹰舞。关于鹰笛的来历, 塔吉克人中自古就流行着一则动人的传说:从前有一个名叫瓦发的青年与一个名叫古丽米舍尔的姑娘在巴依家做事时邂逅相爱。巴依非常嫉妒, 他有意支使瓦发独自到远离家乡的高原牧场放牧, 而将姑娘留下。被拆散的恋人每天只能含着热泪以歌声倾诉彼此的思念之情。一天一只饿狼攻击瓦发的羊群, 危机关头, 一只苍鹰从天而降, 与饿狼展开了殊死的搏斗, 瓦发发现此情形, 立即搭箭射杀了饿狼。由于与狼搏斗受伤而频临死亡的苍鹰对瓦发说:“我死了以后, 你可割下我的双翅做成一对笛子, 这算是我留给你的遗物吧。”鹰死后, 瓦发含泪割下鹰翅, 做成了能发出和谐美妙声音的鹰笛。时至今日, 鹰笛仍是塔吉克人中流传最广、使用最频繁的民族乐器, 与塔吉克族的鹰舞、民间文学和历史传说一道, 形成了塔吉克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
再现部 (176-228) 首部材料变化再现。第三、第四乐句左手主旋律以八度形式出现第二声部, 与第三声部构成切分节奏。右手在高音区与左手旋律呼应, 音乐逐层平息安静, 尾声是右手声部的独奏, 犹如意犹未尽的赞叹, 耐人寻味。
参考文献
[1]王耀华, 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9.
[2]宋博年, 李强.西域音乐史[M].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6.
相关表现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收集北京华信医院2006~2013年行外科手术且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的51例乳腺癌病例, 临床资料均齐全。患者年龄32~76岁, 平均年龄57.3岁。术前均未进行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等任何治疗。
1.2 超声仪器设备及检查内容
采用Philips-IU22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5~12 MHz。主要观察指标:形态不规则 (边缘毛刺征、微小叶或成角) 、周围强回声晕、钙化、后方回声改变及双侧腋下淋巴结情况。
1.3 方法
1.3.1 超声检查方法
超声检查前要求患者脱掉上衣及内衣, 双臂外展、双手抱头, 充分暴露乳房及双侧腋窝。使用线阵高频探头, 采用轮辐状、纵切、横切3种扫查方法相结合, 经皮表直接检查并确保检查无盲区, 最后扫查双腋窝, 观察有无异常肿大淋巴结, 并观察形态改变及血流情况。发现肿块时记录肿块的超声影像特征, 包括二维特征及CDFI特征。
1.3.2 肿瘤超声检查的典型特征
边缘毛刺征:边缘毛刺征为肿块边缘向周围呈放射状伸展的细条样影像改变。微小钙化征:<1 mm的钙化称为微小钙化, 多成簇状分布, 后方无声影。
1.3.3 病理学检查
肿瘤切片均经过常规取材、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石蜡包埋、HE染色, 在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组织的内部及周边组织成分、形态特点。病理分型:浸润性导管癌, 导管内癌, 乳腺导管原位癌, 粘液癌,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 高分化神经内分泌癌, 腺癌。
2 结果
超声检查及病理检查发现, 在发生最多的乳腺癌病理类型, 即浸润性导管癌中, 79.4%的病例出现了超声检查中的边缘不规整, 而微小钙化只在47.1%的病例中出现;6例导管内癌患者均出现超声检查中的边缘不规整。从整体上看, 边缘不规整在78.4%的乳腺癌病例中出现, 而微小钙化只出现在49.0%的乳腺癌病例中。见表1。
注:边缘不规整包括微小叶、成角、毛刺征
3 讨论
恶性肿瘤以浸润性生长为主, 肿块向周围组织浸润, 出现边缘不整的现象, 这一特征称为边缘毛刺征。边缘毛刺征是超声诊断中鉴别乳腺肿瘤良、恶性的重要信息, 也是超声诊断乳腺癌的经典指标[3]。微小钙化是由于癌细胞生长旺盛而发生供血不足, 肿瘤细胞发生出血、坏死、钙盐沉积而引起。微小、成簇状分布的钙化常见于恶性肿瘤。
本次观察发现, 乳腺癌在超声声像图中所表现的边缘不规整 (微小叶、成角或毛刺) 具有较高阳性率, 结合临床病理分型, 我们可以看到在本组病例中其总体阳性率为78.4%, 在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阳性率为79.4%。以此为依据可以认为, 乳腺占位性病变的声像图改变基本可以依据边缘毛刺、成角及微小叶的形成初步确定为恶性, 但从结果中可以看出边缘不规整在乳腺癌的各病理分型中均可出现, 因此认为边缘不规整在区分乳腺癌病理类型的特异性较低。本组乳腺癌的微小钙化阳性率并不高, 且特异性偏低。本组观察病例数较少, 因此乳腺癌超声表现与病理分型相关性还需进行大样本观察和分析。
综上所述,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的有效检查手段之一, 但超声成像中的微小钙化与乳腺癌的对应关系不十分密切, 如无明显血供伴微小钙化的髓样癌, 则应结合乳腺X线钼靶摄影检查协助诊断[4]。伴随超声多普勒技术、超声造影技术、弹性成像技术等现代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联合应用, 乳腺癌的诊断准确性将会逐渐提高, 其治疗及预后评估也会有更完善的标准。
参考文献
[1]Carol D, Rebecca S, Priti B, et al.Breast cancer statistics, 2011[J].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2011, 61 (6) :408-418.
[2]Fiets WE, Bellot FE, Struikmans H.Prognostic value of mitotic counts in axillary nod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ith predominantly well differentiated tumours[J].Eur J Surg Oncol, 2005, 31 (2) :128-133.
[3]Stavros AT, Thickman D, Rapp CL, et al.Solid breast nodules:use of sonography to distinguish between benign and malignant lesions[J].Radiology, 1995, 196 (1) :123-124.
相关表现 篇5
1.1 试验田基本情况
试验田位于贵州省安龙县木咱镇响乐村老鸭山组某户责任田, 长方形田块, 面积666.67m2, 为喀斯特灰岩冲积物在小盆地边沿发育的大眼泥田, 前作小麦, 耕层厚度20 cm, 小麦收割后取全田耕层混合土样化验, 含氮4.025 4 g/kg、水解氮306 mg/kg、有机质25.783 g/kg、有效磷20.3 mg/kg、有效钾125 mg/kg, pH值6.5。
1.2 试验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科优21, 由湖南科裕隆种业有限公司提供。供试肥料:农家肥、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45%复合肥、纯钙肥、铁锌肥。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个处理, 分别为:常规密度+常规施肥量+常规施肥方法 (A) 、常规密度+常规施肥量+精确施肥方法 (B) 、常规密度+高产施肥量+精确施肥方法 (C) 、高产密度+高产施肥量+精确施肥方法 (D) 、高产密度+常规施肥量+常规施肥方法 (E) 、高产密度+常规施肥量+精确施肥方法 (F) 。不设重复, 随机排列, 小区面积33.3 m2, 各处理的具体设计方案如下。
(1) 密度设计。常规密度:当地大多数农户水稻生产的大田密度, 即28.3 cm×28.3 cm, 栽植12.456万穴/hm2。高产密度:农技人员通过多年的试验研究, 指导生产上水稻高产的栽培密度, 即23.3 cm×23.3 cm, 栽植18.366万穴/hm2。
(2) 肥料用量设计。常规施肥量:农家肥15 t/hm2、尿素600 kg/hm2、过磷酸钙750 kg/hm2、氯化钾150 kg/hm2。高产施肥量:农家肥15 t/hm2、尿素600 kg/hm2、过磷酸钙375 kg/hm2、氯化钾 (含复合肥氧化钾) 375 kg/hm2、复合肥 (有效养分45%) 450 kg/hm2、硅钙肥375 kg/hm2、铁锌肥45 kg/hm2。
(3) 肥料施用方法设计。常规施肥用肥量施肥方法:农家肥、过磷酸钙、氯化钾全部作底肥, 尿素60%作底肥, 40%作分蘖肥, 移栽后5 d施用。精确定量施肥方法: (1) 常规用肥量精确定量施肥方法。农家肥、过磷酸钙、氯化钾全部作底肥, 尿素20%作底肥, 40%作分蘖肥, 移栽后5 d施用;30%倒5叶时施用, 10%倒3叶时施用。 (2) 高产施肥量精确定量施肥方法。农家肥、过磷酸钙、硅钙肥、铁锌肥全部作底肥;氯化钾50%作底肥, 50%拔节期作追肥;尿素20%作底肥, 40%作分蘖肥, 移栽后5 d施用;30%倒5叶时施用, 10%倒3叶时施用。
1.4 试验方法
采用无纺布生态旱育秧, 田间分3次用泥浆扶埂, 沉干后用农膜包埂, 每小区单独进水, 防止肥料相互渗漏, 影响试验准确度。5月12日播种, 5月20日出苗, 苗长至3~4叶时, 苗床上定点10株跟踪观察叶龄动态, 每5 d测量1次, 6月5日移栽, 采用宽行窄株栽培, 每穴2株。6月11日分别用尿素追施分蘖肥, 7月4日 (倒5叶期) 用尿素追施孕穗肥, 拔节期与倒三叶期同步 (7月21日) 分别用氯化钾、尿素追施促穗肥, 8月17日进入始穗期, 9月28日收获。试验大田生育期防治病虫害3次, 第1次防治稻飞虱, 第2次虫病兼治, 防治稻纵卷叶螟, 预防稻瘟病和纹枯病, 第3次预防稻瘟病和纹枯病[1,2,3,4]。
1.5 调查分析
移栽前随机抽取10株考查秧苗素质, 移栽后每小区定10株观察分蘖动态, 苗长至3~4叶时, 在苗床上选10株跟踪观察叶龄动态, 每5 d观察1次[5,6]。同时, 移栽后每5 d调查各小区10穴分蘖进程, 收获前每小区调查10穴剑叶、倒2叶长、宽 (叶片最宽处) 。
2 结果与分析
2.1 秧苗素质
由表1可以看出, 移栽前水稻秧苗平均茎蘖数为2.8个, 最长根9.39 cm, 根数26.9根, 白根数17.1根, 秧苗高18.72 cm。
2.2 叶龄进程
苗长至3~4叶时, 在苗床上选10株水稻跟踪观察叶龄动态。由表2可以看出, 移栽前科优21所测样株的叶片数为5~7片, 随着生育期进程的发展, 样株叶片数逐渐增加, 除受虫害影响样株外, 到始穗期, 即8月17日, 样株总叶片数均达到17片。
(片)
2.3 分蘖消长与剑叶、倒2叶长宽
从开始分蘖与有效穗的关系, 结合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 6月29日, 处理A在移栽后24 d (6月29日) 的分蘖是有效的, 处理B、C在移栽后26 d的分蘖是有效的。处理E在移栽后19 d (6月24日) 分蘖是有效的, 处理D、F在移栽后24 d左右 (6月29日) 分蘖是有效的。由表3可以看出, 剑叶最长的为处理E, 为475.49 mm, 倒2叶最长的为处理D, 为592.2 mm;剑叶、倒2叶最宽的均为处理B。
2.4 产量构成
由表4可以看出, 高产密度处理的结实率较高, 均达到70%以上。最高产量出现在高产密度、精确定量施肥处理上, 即处理D, 实产达到13 746.0 kg/hm2。
注:分蘖数、有效穗数为10穴的统计之和。
2.5 氮肥利用率
每100 kg稻谷吸收纯N 2.0~2.4 kg, N∶P∶K为1.0∶0.5∶0.9。氮肥利用率计算方法有2种, 一是在不考虑土壤、农家肥供氮能力的条件下, 只考虑化学肥料施氮量的情况下, 计算氮肥利用率 (A) ;二是将土壤供给量45.9 kg+化学肥料施氮量作为总的氮肥量计算氮肥利用率 (B) 。常规施肥量总氮用量为276 kg/hm2, 精确施肥量总氮用量为343.5 kg/hm2。
由表5可以看出, 处理F的氮肥利用率为89.89%~107.80%, 为最大氮肥利用率, 人为供给作物氮利用率100%, 而且返吸土壤中的氮素肥料7.8%;处理D的产量最大, 但人为供给作物氮利用率最大为96.30%。用施氮量+土壤供给氮量来计算氮肥利用率, 计算结果比较合理, 氮肥利用率偏低。
3 结论与讨论
用精确定量施肥方法, 氮肥利用率得到提高。栽植18.366万穴/hm2, 施农家肥15 t/hm2、尿素600 kg/hm2、过磷酸钙375 kg/hm2、氯化钾375 kg/hm2、复合肥450 kg/hm2、硅钙肥375 kg/hm2、铁锌肥45 kg/hm2。农家肥、过磷酸钙、硅钙肥、铁锌肥全部作底肥;氯化钾50%作底肥, 50%拔节期作追肥;尿素20%作底肥, 40%作分蘖肥, 移栽后5 d施用;30%倒五叶期, 10%倒三叶期施用。虽然能最大程度提高水稻科优21的单产, 但氮肥设置过高, 合理性有待商榷。而在栽培密度、施肥方法与前者相同的情况下, 采用常规施肥量, 氮利用率最高, 化学肥料投入的成本相对较低。
摘要:研究精确定量栽培条件下水稻相关性状表现及氮肥利用率, 结果表明:高产密度可以有效提高结实率, 再采用精确施肥方法和精确施肥的水稻产量最高;采用高产密度+常规施肥量+精确施肥方法的处理氮肥利用率最大, 为89.89%~107.80%, 生产成本相对较低。
关键词:精确定量栽培,水稻,性状,氮肥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廖传双, 林华, 张剑.水稻强化栽培施肥技术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05, 33 (8) :1369-1371.
[2]徐志霞, 康建宏, 许强, 等.水稻机播幼苗旱长栽培技术试验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6 (6) :42-45.
[3]王学红, 杨波, 黄国彬, 等.淮北地区水稻不同栽培方式的比较研究[J].耕作与栽培, 2010 (3) :26-27, 43.
[4]陈莉, 危少勇, 乐明祥, 等.水稻不同栽培方式对比试验小结[J].江西农业学报, 2008, 20 (5) :123-125.
[5]姜龙.有机栽培方式对不同水稻品种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4) :49, 51.
相关表现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这项研究包括36例病理诊断的肝癌, 并于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进行动态增强CT扫描。所有图像由两位放射科医师一起进行了评价, 并通过协商一致作出决定。患者包括男28例, 女8例, 年龄介乎29至90岁 (平均年龄53岁) 。病变的大小分别为0.7和13.5厘米 (平均病灶大小, 3.64厘米) 之间。
1.2 诊断标准:
采用标准的肝动脉期, 门静脉期和延时期条件对36例肝肿瘤进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
1.3 器械与方法
使用日本东芝公司产 (型号Aquilion TSXIOIA) 16排螺旋CT机, 利用国产高压注射器以2.5-3ml/s速率经肘静脉注射碘普罗胺85-90ml, 于30s后扫肝动脉期、60s后扫门静脉期, 3分钟后扫延迟期。扫描条件:120KV, 300m A, 0.5s。对比增强对病变进行肝动脉期, 门静脉期和延时期阶段评价, 由经验丰富的病理学家根据病理组织学确定病理分化程度。
2 结果
根据动态MDCT结果, 有5例患者在第1类组 (图1) 10例2型组 (图2) 和3型
21例 (图3) 。24名患者有分化良好的肝癌 (1级和2级) 。12例低分化肝细胞癌 (等级3和4)
图1:男, 48岁, 肝癌病理诊断为分化良好:1型动态MDCT增强模式。肝动脉期肝S7段、S8段有两个结节性病变呈稍低密度密度影。门脉期肝S8段病灶显著强化。肝S7段病灶呈边缘轻度强化模式和中央液化坏死区。肝静脉期肿瘤亦呈低密度, 还显示坏死区。
图2:女, 29岁, 病理诊断为分化较好的肝癌, 2型动态MDCT增强模式。肝动脉期肝S8段见一直径约4mm低密度病变。门静脉期及肝静脉期的亦为低密度。
图3:男, 65岁病理确诊为低分化肝细胞癌;3型动态MDCT增强模式。肝S4、S8段见多个外生性结节状病变。肝动脉期呈中度强化, 门脉期病灶强化程度减退呈相对高密度。肝静脉期呈低密度。
3讨论
这项研究揭示了动态MDCT对肝癌增强模式与病理分级之间的有着重要的关系。类型3 MDCT增强模式表明, 在所有的低分化肝癌病灶呈富血供改变, 应与血管瘤等病变相鉴别。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非侵入性的信息, 可以帮助确定治疗方案。
肝癌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富血供肿瘤, 分化较好的肿瘤可少血供。这项研究所有的1型和2型病变有少血供增强模式, 其分化良好。虽然1型病灶比3型病变血供少, 1型病变在动脉期没有显示动脉强化。如果在肝癌病理1级 (分化良好) 的患者中发现类型2的对比增强模式。中度分化肝癌患者的有一半显示1型或2对比度增强模式, 而另一半有3型增强模式。当显示动脉血管时, 即使病变呈中度分化, 可能已经有新血管形成。低分化肝细胞癌患者在1型或2型增强模式少见。
在类型1增强模式, 没有显示动脉血管, 在肝静脉后期阶段病变表现出廓清, 但在2型增强模式血供少, 不显示廓清。虽然大多数良性病变在肝静脉相呈高密度或等密度, 也不能把2型病变不能良性病变, 如再生结节等区别, 如果患者检查第一次行MDCT且以前没有活检这种鉴别的确是一个难点。在这些患者中, 只能靠临床化验结果如α-甲胎蛋白升高来鉴别。
总之, 本研究表明, 非侵入性的动态MDCT放射成像模式对肝癌患者的诊断、随访和临床预后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动态MDCT对比度增强模式, 提供更多的治疗方案。观察动态MDC1型或2型增强模式时, 如果病变是肝癌, 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分化良好的HCC。此外, 动态MDCT强化模式不同提示患者病理不同, 在随访期间随着动脉血管的增加病理分级也增加, 可以根据这种变化对患者进行评价, 而不需要重复活检。
参考文献
[1]Bhosale P, Szklaruk J, Silverman PM.Current staging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imaging implications.Cancer Imaging2006;6:83㏄94.
[2]Asayama Y, Yoshimitsu K, Nishihara Y, et al.Arterial blood supply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histologic grading:radio logic-pathologic correlation.AJR Am J Roentgenol 2008;190:28㏄34.
[3]谭理连;李扬彬;李树。螺旋CT肝动脉期及三维重建对原发性肝癌供血血管及血供情况的评价[期刊论文]-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2 (02)
[4]徐宏伟;晁明;徐风峰多层螺旋CT对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的诊断价值[期刊论文]-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 (04)
相关表现 篇7
资料与方法
2011年8月-2014年3月收治消化性溃疡患者303例, 行电子胃镜检查, 确诊为消化性溃疡。男199例, 女104例, 年龄20~79岁。
病例选择: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照《内科学》消化性溃疡诊断标准[2]: (1) 慢性周期性节律性的上腹部疼痛, 疼痛多在进食或服用抗酸药后缓解。 (2) 溃疡活动时上腹部可有局限性轻压痛, 缓解期可无明显体征。 (3) 胃镜检查可以见到溃疡。 (4) X线钡餐检查可见到龛影。中医辨证分型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胃脘痛的相关内容[3], 结合我院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评审中我科所制定的优势病种“胃脘痛”的辨证分型, 分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胃阴不足四型。纳入标准: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电子胃镜证实有消化性溃疡, 年龄20~79岁。排除标准:合并穿孔、幽门梗阻、严重出血的消化性溃疡;胃泌素瘤、肝硬化等原因后的消化性溃疡;孕妇;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精神病患者;年龄<18岁或>80岁者。
溃疡的分类与分期:消化性溃疡分为胃溃疡 (GU)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DU) 两类;溃疡分期参照《消化性溃疡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案》[4], 经胃镜检查分为活动期 (A期) 、愈合期 (H期) 、瘢痕期 (S期) 三期。
观察指标:患者性别、溃疡分类、溃疡分期与中医胃脘痛辨证分型的关系。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指标的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患者性别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性别在肝胃不和证型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其余证型不存在性别上的差异 (P>0.05) , 见表1。
患者溃疡分类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消化性溃疡的不同种类在中医辨证分型的各证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患者溃疡分期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消化性溃疡活动期多属于脾胃虚弱和脾胃湿热证, 这两个证型与其他两个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愈合期多见肝胃不和证, 肝胃不和与其他证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瘢痕期则胃阴不足证多见, 与其他三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3。
讨论
《黄帝内经》曰:“有诸内必形诸外”。胃镜诊断以胃黏膜形态改变为依据, 中医辨证则以患者的症状、体征为依据。将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 将胃镜下的微观镜相与中医宏观辩证相结合, 使中医望诊得到延伸和扩张, 以达到更好的临床诊疗效果。从本研究可以看出, 肝胃不和证多见于女性患者, 这与女性以肝为先天, 更多发生情志方面的异常相符合;而溃疡的种类在中医胃脘痛的四种辨证分型中没有明显差异;活动期溃疡镜下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炎症表现明显, 这与溃疡活动期多属于脾胃虚弱、脾胃湿热两型是符合的;愈合期多见肝胃不和型, 瘢痕期多见胃阴不足型, 这与相关文献的报道基本一致[5,6]。
本研究表明, 消化性溃疡胃镜相与中医胃脘痛辨证分型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内镜下的黏膜表现可丰富中医辨证信息量, 为临床辨证提供有力的客观化指标, 更好地认识消化性溃疡中医辨证治疗规律。
摘要: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胃镜下的表现与中医胃脘痛不同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2011年8月-2014年3月收治消化性溃疡患者303例, 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消化性溃疡的不同种类在中医辨证分型的各证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溃疡的不同分期与中医证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消化性溃疡胃镜相与中医胃脘痛辨证分型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内镜下的黏膜表现可丰富中医辨证信息量, 为临床辨证提供有力的客观化指标, 更好地认识消化性溃疡中医辨证治疗规律。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胃镜,中医,胃脘痛
参考文献
[1]田得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77-184.
[2]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84-388.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6.
[4]王世鑫.消化性溃疡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案[J].中国临床医生, 1999, 2 (7) :22.
[5]商娟娟.消化性溃疡内镜表现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探讨[J].湖北中医杂志, 2010, 32 (9) :18-19.
相关表现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收集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008-11~2010-05行外科手术且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137例,年龄26~81岁,平均49.60±9.90岁。术前均行超声检查,且术前均未行放、化疗。
1.2 超声仪器设备及检查内容
采用GE Vivid 7,Siemens Acuson Sequoia 512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12MHz。主要观察指标:肿块大小(<1cm/1~2cm/>2cm)、形态(规则/不规则)、纵横比(>1/<1)、边缘毛刺征(有/无)、周边高回声晕征(有/无)、内部回声(出现无回声区/未见无回声区)、微小钙化(有/无)、血流(0级/1级/2级/3级)及淋巴结转移(有/无)征象。
1.3 病理学方法
肿瘤切片均经过常规取材、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石蜡包埋、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组织的内部及周边组织成分及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由本院病理科协助,采用ElivisionTMplus染色法,染色步骤根据试剂盒说明书进行。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的结果判断标准:细胞核内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反应,阳性细胞1%~9%为低表达,≥10%为高表达;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Cerb B-2)的结果判断标准:胞膜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反应,阳性细胞<10%为阴性,10%~30%为弱阳性,>30%为阳性。所有试剂均购自福州迈新公司。
1.4 统计学分析用SPSS 13.0软件行数据处理,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137例乳腺癌均经病理学证实。肿块直径0.5~6.0cm。ER阳性率为56.2%(77/137),PR阳性率为45.3%(62/137),Cerb B-2阳性率为75.2%(103/137)。
2.2 二维超声图像结果
137例,肿块>2cm占46.7%(64/137);形态不规则占82.5%(113/137);纵横比>1占35.8%(49/137);边缘毛刺征出现率为58.4%(80/137)(图1);周边高回声晕征出现率为29.2%(40/137)(图1);内部无回声区出现率为17.5%(24/137)(图2);微钙化出现率为59.9%(82/137)(图3);后方回声衰减出现率为31.4%(43/137);淋巴结转移出现率为44.5%(61/137);内部呈3级血流出现率为20.4%(28/137)。
2.3 乳腺癌超声表现及与分子生物学指标的关系
见表1。
纵横比>1组ER、PR阳性率(75.5%和59.2%)高于纵横比<1组(45.5%和37.5%);有毛刺组ER、PR阳性率(66.3%和53.8%)高于无毛刺组(42.1%和33.3%);周边高回声晕组ER、PR阳性率(75.0%和60.0%)高于无晕组(48.5%和39.2%);内部无回声区组PR阴性率(75.0%)高于未见无回声区组(50.4%);微钙化组Cerb B-2阳性率(81.7%)高于无微钙化组(6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乳腺癌肿块大小、后方回声类型、淋巴结转移及血流均与ER、PR、Cerb B-2表达无显著相关性(P>0.05)。
注:采用χ2相关性检验,(1)P<0.05
3 讨论
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是乳腺癌超声影像学表现的基础,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影响着乳腺癌的病理形态学改变,进而影响其超声表现。ER、PR和Cerb B-2基因是目前表达乳腺癌生物学行为最具代表性的分子生物学指标。多数研究认为ER、PR阳性表达的肿瘤较阴性表达者分化好,对内分泌治疗敏感,患者的无病生存期及总存活时间长,预后较好;Cerb B-2及其受体过度表达与肿瘤恶性程度高、发生远处转移及患者的预后差呈正相关[1~4]。目前的研究表明,针对Cerb B-2阳性肿瘤,临床选用赫赛汀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本研究将乳腺癌超声图像与分子生物学指标相结合进行观察分析,探讨乳腺癌超声表现与肿瘤生物学特性之间的关系,更深入地研究乳腺癌超声图像的病理基础及超声检查在乳腺癌临床诊疗中的价值。
肿块形态:由于乳腺癌的恶性浸润行为,造成肿瘤形态不规则。Stavros等[5]报道肿瘤纵横比>1的病理机制是恶性肿瘤的生长脱离了正常组织平面导致前后径增大,是鉴别肿块良、恶性的重要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肿块纵横比>1组ER、PR阳性率大于纵横比<1组,提示纵横比>1的癌肿较纵横比<1者恶性程度低,对内分泌治疗敏感,预后好。由于目前未见类似报道,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本研究中纵横比>1出现率并不高,为35.8%,大部分肿瘤表现为纵横比<1,提示超声医师诊断乳腺癌,更应重视纵横比<1的肿块,同时结合其他声像图表现,如边缘征象、内部回声、微小钙化等进行综合分析,以减少误诊、漏诊。
肿块边缘:边缘征象是超声诊断中鉴别乳腺肿瘤良、恶性的重要信息,边缘毛刺征及周边高回声晕征是超声诊断乳腺癌的经典指标[5]。本组资料显示,毛刺征及周边高回声晕征的出现率分别为58.4%、29.2%,边缘有毛刺组ER、PR阳性率高于无毛刺组;周边有高回声晕组ER、PR阳性率高于无晕组。而ER、PR阴性肿瘤常提示肿瘤分化差、恶性程度高、抵抗内分泌治疗、预后不良[1,2],结合本研究结果,提示超声图像边缘有毛刺征及高回声晕征典型征象的肿瘤较无此类征象者恶性程度低,适合内分泌治疗,总体预后较好。笔者进一步将肿块边缘进行影像学及病理学对比观察,发现毛刺征与高回声晕征的病理学基础相似,均为癌组织以条、带或灶状向周围组织浸润并伴有不同程度的间质反应,癌组织与间质组织交错。由此推测间质反应可能是形成乳腺癌超声显像毛刺征和晕征的病理形态学基础,而肿瘤边缘发生间质反应的机制与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内部回声:内部回声也是鉴别乳腺肿瘤良、恶性的重要指标,恶性肿瘤内部回声较低,有时出现极低或无回声区。本组资料137例癌肿内部无回声区出现率为17.5%,肿瘤内出现无回声区组PR阴性率高于无此征象组。目前,类似研究较少,国外研究曾提出肿瘤内部极低回声与ER、PR阴性表达相关[3]。观察此类肿瘤病理切片显示癌巢内部有不同程度的大片状坏死区,无此征象的肿瘤内部癌组织与间质分布不均,坏死少见,推测肿瘤内部出现无回声区可能与PR阴性肿瘤分化差、内部易发生坏死有关。超声显像乳腺癌肿瘤内部出现无回声区提示肿瘤的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
微小钙化:病灶内微小钙化是乳腺癌的重要声像图特征。良性肿瘤多表现为粗大钙化,乳腺癌钙化常呈微小状、成簇分布。研究认为微小钙化由细胞溶解后碎屑及钙盐沉积形成[6]。本组137例肿瘤微钙化的出现率为59.9%,微钙化的出现与Cerb B-2阳性表达相关,提示有微钙化征象的乳腺癌恶性程度较高,远处转移率高,预后较差,结论与国外研究[3,7,8]相一致。近年来,随着超声仪器及技术的改进更新,超声对微钙化的显示率明显提高,但限于机器调节或个人经验等因素,诊断中可能忽视病灶内微钙化的存在。本结果提示超声医师应重视观察微钙化征象,以减少漏诊的发生,提高乳腺癌的超声诊断准确性,并为乳腺癌的临床诊治及预后判断提供更丰富的影像学信息。
本组资料乳腺癌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后方回声及血流与ER、PR、Cerb B-2表达无显著相关性(P>0.05)。目前,国内外多数学者认为淋巴结转移与Cerb B-2过表达有关[3,4,6,8]。肿瘤大小与三种指标表达无显著相关性。关于超声肿瘤血流、后方回声与ER、PR、Cerb B-2的关系目前国内外罕有报道,在上述领域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探索研究。
本研究初步观察到乳腺癌超声表现与乳腺癌ER、PR、Cerb B-2的表达状态存在相关性,肿瘤生物学特性决定的病理形态学改变是乳腺癌超声显像的基础。通过本项研究可进一步理解乳腺癌超声征象与肿瘤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可根据乳腺癌超声声像图表现对其生物学特征及预后进行初步评估,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帮助,从而进一步提升超声检查在乳腺癌临床诊疗中的价值。
摘要:目的 初步探讨乳腺癌超声表现与分子生物学指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B-2)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观察137例病理确诊为乳腺癌的超声图像与石蜡切片,分析超声征象与ER、PR、CerbB-2的关系。结果 肿块纵横比>1与ER、PR阳性表达相关(χ2=11.551,P<0.05;χ2=5.973,P<0.05);边缘毛刺征与ER、PR阳性表达相关(χ2=7.883,P<0.05;χ2=5.600,P<0.05);高回声晕征与ER、PR阳性表达相关(χ2=8.108,P<0.05;χ2=4.957,P<0.05);肿块内部坏死与PR阴性表达相关(χ2=4.819,P<0.05);微钙化与CerbB-2阳性表达相关(χ2=4.661,P<0.05)。结论 乳腺癌超声表现与分子生物学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可根据乳腺癌超声表现预测其生物学行为,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与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关键词:乳腺肿瘤,超声检查,生物学标记
参考文献
[1]Kasami M,Uematsu T,Honda M,et al.Comparison of estrogen receptor,progesterone receptor and Her-2status in breast cancer pre-and post-neoadjuvant chemotherapy.Breast,2008,17(5):523-527.
[2]Azizun N,Bhurgri Y,Raza F,et al.Comparison of ER,PR and HER-2/neu(C-erb B2)reactivity pattern with histologic grade,tumor size and lymph node status in breast cancer.Asian-Pac-J-Cancer-Prev,2008,9(4):553-556.
[3]Kim SH,Seo BK,Lee J,et al.Correlation of ultrasound findings with histology,tumor grade,and biological markers in breast cancer.Acta Oncologica,2008,47(8):1531-1538.
[4]Zeng HY,Cao YZ,Peng GH,et al.Correlation of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morphologic features with the expression of ER,PR and C-erbB-2in breast carcinoma.Chin J Med Imaging Techno,2007,23(12):1827-1830.
[5]Stavros AT,Thickman D,Rapp CL,et al.Solid breast nodules:use of sonography to distinguish between benign and malignant lesions.Radiology,1995,196(1):123-124.
[6]Wang BS,Ikeda DM,Narasimhan B,et al.Estrogen receptor–negative invasive breast cancer:imaging features of tumors with and without man epidermal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pe2over expression.Radiology,2008,246(2):367-375.
[7]Bartlett JM,Ellis IO,Dowsett M,et al.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status correlates with lymph node involvement in patients with estrogen receptor(ER)negative,but with grade in those with ER positive early stage breast cancer suitable for cytotoxic chemotherapy.J Clin Oncol,2007,25(28):4423-4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