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教学

2024-10-02

表现教学(精选12篇)

表现教学 篇1

我国的美术教育从50年代开始一直沿用前苏联的艺术教育模式,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强调培养学生观察、总结相对真实的色彩的能力以及以焦点透视为主的空间表达方式。这一教学模式, 毋容置疑地为我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画家和开明的学者。然而即使在最严密的科学领域里, 一个一成不变的理论, 也必然会阻碍发展与创新, 对于美术教育尤为如此。更值得注意的是, 已有的美术教育方法演变成了一种单一的观察可见世界的方式, 逐渐背离了把学生作为发现者的教学目的。

中国的绘画艺术基础教学如何立足当代, 面向现实生活, 既不停留在习惯的定势之中, 又不盲目追随西方主义,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对新一代青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的基础方法论, 是关系到中国的绘画创作发展和绘画艺术教育发展的关键。

“具象表现绘画基本方法”恰恰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具象表现绘画基本方法既有方法论基础, 又是一个研究如何看、如何将直观中的东西通过绘画表达出来的方法和思维态度。

一、具象表现绘画教学现状

较为系统的具象表现绘画方法史论是由司徒立于1985年提出的, 后来结合在中国美术教育界的教学实践活动重新作了整理, 其基本内容如下:

1、现象学的看

塞尚认为“绘画是一种以视觉理解世界的方式”。贾科梅第也说过:“绘画只是一种看的方法”。这里要讨论的“基本方法”, 与现象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正如海德格尔所言:“让人从显现的东西本身那里, 如它从其本身所显示的那样来看它”。这里主张对看进行一番严密的检视, 研究如何才能达到“面向事物本身”的看, 即现象学的看。由于具象表现会主要采用哲学中的现象学作为理论基础, 对一般读者, 尤其是更注重参与绘画实践的读者而言, 胡塞尔、海德格尔的哲学著作较为生涩难懂, 影响到对具象表现绘画理论的较为透彻的理解。

(a) 悬置 (epoche) 。悬置是现象学方法的一个基本要素, 对于绘画而言, 是指在观看过程中, 将对象的直观经验之外的东西, 例如美学观点、绘画规范等先入为主的观念暂时悬挂搁置起来。

(b) 纯粹直观。让绘画中的观看, 严格限定在对象自身直接呈现的直观经验之中。

(c) 质疑。在绘画过程中, 通过不断的反问“我看见的就是如此吗”来使得观看同时成为严肃的思考过程。

2、构成境域

(a) 意向性。意向性是指意识通过意向性作用, 在主客体之间协调联系, 构成意识对象。此意识对象是主客体的统一体, 而其意义在于为艺术主体性创造揭示出客观真实性的基础。

(b) 意识流与构成性。现象学的分析认为, 意识是一个“不断流变、不断生成”的延绵不断的意识流, 是一种时间性的存在。因此, 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 所以在一段持续的观看之中, 围绕同一个对象就会产生一系列不同形象的“意识刹那对象群”。

那么, 我们观看的对象是否就是不断逃离, 无法确定的吗?

胡塞尔的意识分析揭示, 意识作用同时具有一种非常积极的构成性。它使得不同形象的意识流变之中依然指向同一个对象。在这种意识和对象之间, 主客体同一的对象能够将各种不同的形象聚集在周围, 构成一个境域。意识对象在境遇中显示自己, 就像事物在世界中存在和显示自己那样。

3、未完成性

具象表现画家选择了以追寻视觉真实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 而作为真理的终极真实是不可能被某一学者或研究成果所达到的, 所以作为求知的绘画也就成为一个反复无穷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绘画作品也就只能是永远无法完成。

1995年, 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在浙江南浔的小莲庄召开了教学研讨会, 确立了将具象表现绘画基本方法与原有教学大纲折衷融合的教学方案。

同年, 招收了中国美术教育史上第一届具象表现绘画 (本科) 试点班。

在许江、焦小健、章晓明、杨参军等的指导下, 教学是在质询中开始的, 要求学生将已经习以为常的规律性操作, 如关于解剖、透视、明暗、虚实、比例、结构、色彩等概念准则悬置起来, 引导学生对物象进行原初状态的视觉思考, 从而尝试进入现象学式的看, 直接的本质直观"的看。

西安美术学院具象表现绘画工作室成立于1996年, 由韩宝生院长亲自兼任工作室主任, 并聘任司徒立为客座教授。

工作室教学目标:

(1) 以“回到事物本身”为宗旨, 强调人与世界相即相融的境域关怀。避免主观主义和自然主义在艺术上的要领化。

(2) 以现象为基本、为方法来提示视觉的呈现方式, 在主体与客体、自我与对象之间寻求新世界的思想基础和创作方式, 研究艺术创作的形式构成语言。

(3) 汲取中国文化思想的资源, 将中国传统绘画思想带入视觉研究中进行思考, 实践中西融合深层取向新的可能性。

工作室教学特点:

(1) 工作室教学强调“观看”的方式, 体验人的视觉、感觉行为, 研究和发掘自身视觉方式表达的任何可能性。强调阶段性教学和过程性研究。力求把各教学环节 (素描、油画、创作) 作为整一的系统带入学生的视觉训练之中。

(2) 工作室教学强调一种“描述”的方式, 坚持写生。去除先在的要领或自然主义的理解模式。提倡学生介入生活, 体会人生状态, 不强调习作和创作的截然分离。

(3) 工作室教学强调“空间构成”的方式, 观察和表现物体在空间中的构成关系和“人在其中”的境域构成关系。学习过程中, 不鼓励预选给定的技巧训练, 提倡学生在学习道途上去主动遭遇。

二、具象表现绘画教学方法的成果与面临困难

从1995年具象表现绘画教学方法引入美术教育界开始, 迄今已经过去了13个年头, 无论是参与学生的作品风貌还是教师的科研成果, 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中国美术学院和西安美术学院, 具象表现绘画已经同其他任何一种学科一样, 形成了相对稳定成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机制。

但是, 在具象表现绘画的教学与研究过程中, 仍然有一些客观问题的存在值得我们注意。

首先, 目前在专门的具象表现绘画的资料出版方面较为欠缺, 能够全面介绍具象表现绘画起源、发展的资料尚且没有。同时由于在画家界定分类方面未能得到共识, 所以被司徒立定义为“具象表现经典画家”画家, 却在其已出版的绘画图册上被列为其他类别, 比如前文所提到的“存在主义大师贾科梅第”、“形而上风景大师莫兰迪”等等, 容易使初涉猎具象表现绘画的读者产生混淆。另外, 现有出版资料在对具象表现画家的选择上也有不同, 比如收录在《当代艺术危机与具象表现绘画》中罗列的画家与《具象表现绘画文选》所罗列画家就有一定差别。

其次, 由于具象表现会主要采用哲学中的现象学作为理论基础, 对一般读者, 尤其是更注重参与绘画实践的读者而言, 胡塞尔、海德格尔的哲学著作较为生涩难懂, 影响到对具象表现绘画理论的较为透彻的理解。加之一些具象表现相关文章在使用现象学专有名词时的不严谨, 更有甚者些其他图册资料对“具象表现”一词的误用, 这些都会影响初级读者的理解。

最后, 正是由于具象表现绘画理论的普及存在以上客观问题, 曲解具象表现绘画理论的状况也会发生, 使得具象表现绘画理论有陷于“流派”化、“风格”化的可能, 这就完全违背了具象表现绘画理论提出的初衷。

对于具象表现绘画教学中有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需要教学参与者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地态度, 在教学上应该和同学们互为开启, 施教者和受教者互为开启, 保持对这种事实证明已经是有效的教学方法的研究热情, 继续推动、创新具象表现绘画理论。

表现教学 篇2

案例名称: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11册第12课“水墨表现—树”

授课教师:孙滨(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小学一级教师)【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以小学美术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着力体现以下基本理念:(1)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的课堂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进行感受、体验,在游戏中学习国画知识和技能。(2)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通过欣赏和分析教材中作品。使学生感到国画的魅力,美术学习是文化的学习。(3)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教学目标分解为一个一个地具体问题,以问题来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4)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直观展示增强视觉效果。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11册第12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本课与《水墨游戏》、《笔墨游戏—荷花》、《笔墨游戏—青蛙》、《笔墨游戏—猫头鹰》、《笔墨游戏—大熊猫》、《白描—蔬果(写生)》、《京剧人物》、《水墨表现—水仙花》、《课水墨表现—梅花》共同组成了水墨技法体系。通过学习水墨技法表现树木,让学生了解中国画家是如何观察、认识、分析和掌握树木的结构与特征。从而,使学生感悟中国山水画的形式美感,激发学生学习传统绘画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校情:

我校是朝阳区一所重点小学,学校硬件设施齐全,具有专业的国画教室供学生进行学习,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较好、家长素质较高,平时在生活中比较重视对孩子进行艺术文化的教育与学习。学情:

知识方面:能够区分出白描法、没骨法、点厾法、勾勒填色法。技能方面:掌握中锋、侧锋用笔、熟悉水墨的干、湿、浓、淡变化。

同时该年龄段孩子在分析力、表现力、理解力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个性,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欠缺对水墨课学习兴趣的持久性,及对水墨技法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方式:

讲授式、探究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四)技术准备:

教学手段:数字化校园系统、电子白板设备、ppt课件、教师范画、实物投影等。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运水墨技法表现树。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观察、游戏等形式,学习运用水墨技法表现树的形态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运用水墨技法表现树的叶和枝。2.难点:叶与枝干的穿插组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教师作品,明代艺术家视频。

设问:“仔细观察,比较教师及艺术家的作品,哪幅山水作品动中有静,更富有生气?”

学生:教师的山水画中只有一些山、水、石的景物,很静,死气沉沉。而艺术家的作品中有

“树”,使山水画面更富有生气。教师板书:“树”

小结:添画树的作品,画面立刻充满生机。

教师:我们来看一看添画树以后的作品给我们带来的感受。教师出示ppt课件

【设计意图】学生感悟中国山水画的形式美感,了解树是中国山水画中重要的景物之一,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认识与兴趣。

(二)讲授新课 1.欣赏画家作品:

出示:教材中沈周的作品《京江送别图》局部。学生:了解不同笔墨技法表现的树。

教师:画家运用娴熟的笔墨表现了不同树的特征,使画面更加的生动和精彩。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运用水墨表现树。补充完整课题:水墨表现—树

【设计意图】通过作品的欣赏,完善课题,使知识点承上启下,突出水墨概念。2.不同树的特征:

分析:学画古树一课学生已掌握树的结构,但水墨表现树是第一次。教师:出示几张塑封好的树叶作品。

设问:“大自然中树的种类多种多样,猜一猜这是什么树的叶子?” 学生:柳树、松树、杨树的叶子„ 教师示范:叶的画法

教师:出示多幅点叶法、夹叶法创作作品。小结:

点叶法:用色或墨直接点出树叶的形状。夹叶法:先勾出树叶的形状,然后以色彩填充。

【设计意图】学生直观的视觉感受,掌握“夹叶法”和“点叶法”的概念。3.树干的穿插:

观察:教师出示树盆静,引导学生观察数干的变化。游戏:用手代替枝干引导学生观察枝干的前后穿插关系。(互动游戏)

连线游戏:观看平面图片查找枝干穿插变化。教师示范:鹿角法

教师板书:双钩法、鹿角法

教师:介绍多种水墨表现树的范画。实践:学生尝试运用水墨形式表现树

教师:根据学生出现问题进行总结,教师示范完整作品。【设计意图】通过教具演示,从立体的观察到平面的表现,使学生了解树分四枝的关系,突破教学难点。4.欣赏作品: 出示:多幅作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表现技法表现树,丰富学生创作思路。

(三)学生艺术实践:

内容:用所学枝、叶画法完成一棵树的水墨表现。要求:枝干的穿插关系、用水墨的技法表现。

(四)教师巡视辅导:

【设计意图】通过巡视辅导,将本课的重点进行强调,提升作业效果。关注不敢下笔、动作较慢的学生进行个体辅导,从中发现普遍问题进行集体辅导,辅导中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五)展示:

我出示作业的时候会让学把自己所画树的外观贴在一张画上,由教师把学生作品变成一片树林。有组织的疏密高低变化 独枝不成树,独木不成林

【设计意图】既是对下节课知识的过渡,又是学科德育的巧妙体现,(六)评价:

评价是根据课堂实践要求进行,以激励性评价为主。【设计意图】是为了更好的使学生学习国画兴趣持久。

(七)拓展:

欣赏教材中白雪石的《杨树》等作品感受意境美。【设计意图】进一步做到课堂兴趣的延伸。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的方法

1.通过课堂上两次艺术实践作品进行对比。

2.利用我校数字校园评价系统中的投票器功能进行即时评价,关注每位学生

六、本教学设计与以往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教师能够宏观把控教材,明确知识体系的纵向关系。2.大胆展示教师水墨画基本功,使展示具有时效性、指导性。3.教师会借助肢体语言,诠释绘画语言。4.有意识的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审美情操。5.教学环节清晰、条理清楚。

6.能将学科育德巧妙体现。让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理解大德育观。【教学反思】

一、教学实践前的思考

国画课在小学美术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五年级学生对用笔、用墨有了一定的基础,本课重点让学生了解枝干的穿插关系,再结合以前所学的国画技能进行艺术实践,所以教师在设计本课时运用了多媒体图片、小组探究实物、以手代枝再次研究等方法来突破本课的难点。因此我就从干、枝、叶的生长规律进行顺向思维引导,引导学生了解它们的特点,来启发学生。

二、实践出真知

只有实际教学才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不断地改进、完善,本教学设计围绕树的干、枝、叶有序的进行,而对学生来讲,掌握树的结构并不难,而对用笔、用墨的掌握还是个弱点,教师在讲授知识时只注意了干、枝、叶的穿插、前后关系,而对学生的基础能力掌握并没有完全预设,所以学生作品形式出现了单

一、墨色变化单一等现象,因此在后边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把国画的相关知识进行巩固。当然这也有客观原因,五年级学生面临全区抽测等任务,平时课业繁忙,对美术的兴趣很高,但兴趣不能代替实践,最后的作业效果没有完全达到预期所想。

三、教师语言的重要性

作文教学要激励学生表现自我 篇3

学生的烦恼是越写越写不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学生厌写导致教师厌教,教师厌教以致不想去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当然学生就厌写了。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笔者曾在一些中学生和部分初中教师中作过一些口头调查.事实表明,以下三项因素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影响学生作文积极性的主要原因。

其一、过分强调作文教学的题材性。学生在作文前,教师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引导学生选取题材时,一定要选有意义、能提炼出主题、能概括出中心思想的题材来写。每次这样的反复强调,学生心目中就早已形成了一个题材优先的框框。还未下笔,心里就受了束缚。为了要寻找一个能概括出有意义的中心和主题的题材来,煞费苦心。搜肠刮肚。这样自然会使学生忽视自我和周围很多丰富多彩饶有趣味的值得一写的东西。这种做法,恰好把作文的正确过程颠倒了过来:作文时,不让学生有感而发,却要学生先选一个中心和主题,再按图索骥找题材。这不仅封闭了学生心灵。而且,这样的作文练习,其了无趣味是可想而知的,了无趣味的写作能写出好文章来吗?

其二,过分强调作文的思想性。既然要概括出主题和中心来,对这个中心和主题又有什么样的要求呢?教师又引导学生,主题必须是健康的,中心必须是向上的,表面上看,这些似乎都不错。问题是,什么样的中心和主题才算是‘犍康”“向上”呢?这实际上又给学生定了一个框框——主题先行。

其三、过分强调作文的操作性。这集中表现在教师指导作文,热衷于炮制作文的种种写作方法。这法那法。让学生削足适履,依样画葫芦。作文教学。技巧性的训练当然不可少,但那毕竟是一个方面。据说现在很多热心的老师为孩子们迎考早已把各种文体的作法都归纳出来了。学生只管用就是了,现在的新华书店相当一部分学生用书就是作文选之类的。

以上弊端,集中到一点,就是忽视了学生的自我,学生作文与做理科习题不同,学生作文要投入自我情感。作文其实是一种“自我”精神性的实践活动。它与学生“自我”心灵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就是要激励学生表现自我,进而引导他们表现好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纠正目前作文教学中重术轻道、舍本逐末的现象。

作文教学中激励学生表现自我,指的是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引导学生从自我出发,不脱离自我,尽情地抒发皇我情感、叙述自我经历,描绘自我内心、或者在写入叙事绘景议论中融化自我的感受和体验。一般说来,这样的作文,学生既写得真实贴切,又写得生动感人。从我指导过的“表现自我”的学生作文看。学生表现自我的内容大多是写自己过去熟悉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烙印在他们的情感深处。比如写对自己人生影响最大的人。写因为父母不和、家庭的阴影给自己心灵带来的创伤及其对自己人生看法的影嘀,或写父母早逝给自己带来痛苦的人生遭遇和对已逝亲情的眷恋,或写自己对身处其境的日常生活的观察,或写自己经历的某一社会生活场景的片断,或写自己对大自然动植物的观察和赞美……,在这些作文中,“表现自我”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包含有或生动的叙事,或生动的描写,或恰当的评析……。作文中表现的“自我”是真实的自我,“自我”在作文中成了学生一个写作的基点。现实的社会生活都通过学生的心灵折射.通过学生的情感过滤,再写到作文中来。写出来的作文也就自然具有了学生情感的温度,烙上了学生心灵的色彩。这里的“自我”完全有别子时尚写作中的矫糅造作无病呻吟的虚假自我表现(像有些浅俗的流行歌词)。

表现教学 篇4

“我们身边的线条”其教学目标之一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体验,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有线条, 这些线条美化了我们的生活, 并感受艺术作品中线条的丰富表现力, 体验用线作画的趣味性。

因此, 在教学中, 我设计了三个板块让学生充分体验。

(1) 认一认、找一找我们身边的线条。首先通过图片展示, 让学生认识直线、曲线、折线;接着老师用儿童化的语言说:“线条非常淘气, 喜欢和人捉迷藏, 其实它呀, 就在我们身边。不信?你在手上、身上、教室里找一找。”学生睁大眼睛在教室里搜索起来, 兴奋地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

(2) 摸一摸、画一画我们身边的线条。老师先请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有线条装饰的小物品或图片, 以小组为单位一起交流, 说一说是什么线。然后汇报观察结果。再请学生根据观察所得, 用手摸一摸或者学着画一画自己喜欢的线条, 并在小纸片上用笔画一画。看谁画出的线条好看, 谁的线条最特别。

学生完成后, 把作品直接贴在黑板上, 分类展示, 教师归纳后, 引导学生认识到变化的直线有长短、交叉, 呈放射状;变化的曲线有波浪线、弧线、螺旋形线、弹簧形线;变化的折线有城墙形线等。

(3) 听一听、画一画, 音乐中的线条。“线条还喜欢藏在音乐中呢。不信?带你们去找一找。”老师接着播放舒缓、柔和的音乐《梁祝》, 学生闭上眼睛感受优美的旋律, 并让学生试着用手划出心中的感受, 平直的线条、柔美的曲线在学生手下流淌出来, 他们的小手随着音符的跳动, 时而画着跳跃的折线, 时而画着波动的曲线, 时而画着奔放的直线……小手翩翩起舞, 他们在音乐中找到了线条。

2. 真切感悟

“我们身边的线条”这课, 在学生充分体验之后, 笔者安排了赏一赏、学一学这一板块的教学活动, 以一种交流、探讨的互动形式点拨学生, 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感悟线条丰富的表现力, 以及用线作画的乐趣。

引导学生欣赏吴冠中的彩墨画《春如线》, 通过视觉上的刺激感受线条美。老师启发道:“在画家吴冠中爷爷的眼中, 这个世界几乎都是线和线的组合。他用千变万化的线条, 画出了生机勃勃的春天, 你们在画中找到春天了吗?这些线条为什么这么好看呢?”有学生说, 在他的画中感受到了春天万物复苏, 嫩绿的枝条随风舞动, 红红的桃花、粉红的杏花开满了枝头, 一阵阵春雷、一场场小雨把春天沐浴得青翠欲滴;看了这幅美妙的画, 仿佛置身于春的怀抱, 似乎听到了鸟语, 闻到了花香;这些线条富于变化, 而且很有秩序……“让我们一起用手跟着画一画吧!”

接着让学生继续欣赏瑞士画家克利的《奔流》, 荷兰画家梵高的《星夜》, 体会有感情的线条。如“刚强有力的线条”“温柔的线条”“奔放的线条”“平静的线条”, 等等。线条的表现力是神奇的, 或长或短, 或平稳, 或多或少, 或刚毅, 或柔弱。

最后再欣赏同龄人的作品:“这些线条画都有哪些好听的名字?你从小朋友的画中看到了什么?哪些地方有变化?”学生学会了欣赏分析的方法, 争着把自己的感悟告诉大家。

3. 个性表现

学生积极参与到体验、感悟的教学活动中, 用自己的眼睛看, 用自己的耳朵听, 用自己的嘴来说, 他们动脑子想, 动手来实践, 亲身体验, 用心灵感悟, 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生命活力。通过体验和感悟这两个环节的学习活动后, 学生通过各自深入心灵的感受, 自由发挥自己的审美想象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学生有了自己的体验感悟之后, 就会有积极主动参与创作的欲望, 这时, 就需要教师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把他们所获得的艺术审美体验独特地、个性化地表达出来。

“通感体验、真切感悟、个性表现” 造型·表现领域教学三部曲,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全方位利用身体各感官, 体验探究, 思考感悟, 理解内化, 从而激发起强烈的表现欲望, 拿起笔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感悟。学生在体验中思考, 锻炼思维, 在思维中创造, 张扬个性, 尽情享受绘画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黄俊杰.浅析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策略[J].江西教育, 2011, (30) .

高考古诗表现手法教学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有关古诗鉴赏之表现手法的知识。能力目标:

1、准确判断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

2、总结鉴赏诗歌表现手法题的一般解题步骤,做到规范答题。

情感价值目标:提高审美情趣,提升古诗鉴赏的能力。教学重点:

1、准确判断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

2、总结鉴赏诗歌表现手法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教学难点:准确判断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展台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总体设想:导入——考点阐释——考题探究——知识储备——例题导引——方法总结——实战演练——课堂回顾、总结——作业布置

课前布置预习,课上展示成果;课前作例

1、例2,以便了解学生做题情况,既节省了课上时间,又能有针对性地去处理课上内容,提高课堂实效性。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由徐志摩的小诗《沙扬娜拉》导入,本是日语中一句最普通的“再见”,却被汉字演绎得如此动情,朦胧的意境斟满灵动的情感,简短的字句写满无尽的留恋,比喻和通感手法的运用,化抽象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写尽了一对如胶似漆的情侣在惜别时的特殊心理和感受,这不得不令人佩服诗人雄厚的艺术修养和高超的表现手法。

二、【处理方式】:播放简短的视频朗读。【设计理由】:渲染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能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情境。

二、考点阐释——考什么。

新课标考试大纲对古诗鉴赏的要求有: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E)。这里所说的表达技巧,就是广义的“表现手法”。它相当于“写作技巧”、“艺术手法”、“写作手法”等。它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艺术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抒情方式、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即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狭义的)、结构技巧。

狭义的“表现手法”是指渲染、烘托/反衬、化用、虚实结合、正侧结合、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卒章显志、以小见大、画龙点睛/铺排、幽默、含蓄、象征、联想、想象、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对表现手法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处理方式】:比较、强调。(见幻灯片)【设计理由】:既让学生明白考什么,做到心中有数;又让学生明白表现手法这一概念的含义范围,以便于正确做题。

三、考题探究——怎么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2011安徽卷)

琅琊溪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参考答案: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命题规律:

1、命题方式:(1)这首诗运用了XXX手法,请分析这一手法是如何运用的?(2)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本节重点)2、2010年、2011年高考试题中分别有10道题涉及对古诗表现手法的考查,要求准确判断诗歌所用的各种表现手法,并赏析其表达效果。分值一般为4——6分。【处理方式】:回顾、联想,对考题的命题特点做出总结。(见幻灯片)【设计理由】:让学生明白试题是如何考查的,才能从容应对此类试题,做到游刃有余。

三、知识储备,构建知识网。

四、【处理方式】: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表现手法的相关知识(包括概念、范围、效果),由4个

小组(分别研究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的代表运用展台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设计理由】: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有效地检测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还强化了学生的记忆,为下面对古诗的鉴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强调:

重要的手法如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必须掌握。

五、例题导引,方法总结。

[典型例题1]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明确:借景抒情。(步骤一)(1分)作者并未着意刻画思乡的愁苦,而是平静地勾勒出一幅深秋傍晚郊野的凄凉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步骤二)(2分)抒发了作者因漂泊异乡而思乡念家的伤感之情。(步骤三)(2分)

联想强化知识积累:

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

2、借事抒情/即事感怀

3、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 托物寓理

4、借古讽今 借古抒怀

怀古伤今

5、用典抒情 方法总结:

准确判断手法:注意题干的提示。

正确理解手法:调动知识积累,结合意象、情感来领悟。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内容解释这种手法是怎么用的。

3、阐明此种手法的表达效果,这种手法如何有效地描绘怎样的景、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处理方式】:学生齐读这首诗。由于课前已做,教师利用展台展示学生两种答案(估计学生可能有答白描手法的),要求学生比较、点评,分析误区,肯定正确思路。【设计理由】:由学生分析他们自己答题情况,纠正学生的错误思维,明白如何作答,让学生能有切实的感悟。联想强化知识积累,增强学生记忆。

[典型例题2]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驼褐:是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湿透。阑干:纵横的样子。此诗二、四句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规范答题]: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1分)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诗中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2分)第三步: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2分)

联想强化:写景方法:衬托、渲染、运用修辞、联想想像、色彩搭配、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诗画结合、高低远近、动静明暗、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工笔细描、粗笔勾勒、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衬托:正衬、反衬(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以明衬暗、以乐景衬哀情)方法总结:

如何准确判断手法:

1、注意题干的提示。

2、注意诗的类型,理解诗题和内容的关系。

3、把握整体意境、关键词句(意象词,情感词,特征词),领悟意境和情感的关系。【处理方式】:这道题比例1难度大些,由第5小组代表利用展台展示本组学生答题情况,其他学生比较、评分,分析。【设计理由】: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使他们积极思维,感悟如何准确判断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并强化答题步骤规范作答,增强学生的得分意识。【对难点的处理】:由第6小组代表利用展台检测学生是否能做到准确判断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举课本上常见的诗或句(4个左右),课前布置好此小组任务,以便及时强化法方法,检测效果。

六、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攽(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简析这首诗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4分)比喻。(步骤一)(1分)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步骤二)(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步骤三)(2分)【处理方式】:学生讨论,自由发言。【设计理由】:检验学生是否能准确判断诗中所用的表现手法,并正确使用术语规范作答。温馨提示:

1、注意表现手法的概念。

2、认真审题,把握准答题方向。

3、准确使用术语规范答题,注意效果和情感,表述要全。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贾生

李商隐

宣室①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②,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①宣室:汉代未央殿正室、孝文帝在此召见贾谊(即贾生)。②前席:在座席上移膝靠近对方。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欲扬先抑。(步骤一)(1分)先写汉文帝求贤若渴,调回贾谊,虔诚求教,后笔锋一转,点出汉文帝垂询的内容。(步骤二)(2分)诗由赞叹化为慨叹,由歌颂化为讽刺,表达了诗人对汉文帝的讽刺,对贾生的同情。(步骤三)(2分)【处理方式】:学生动笔作答,再由2个学生主动展示自己的答案,其他同学点评并打分。【设计理由】:检验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强化规范答题,增强得分意识。

七、课堂回顾总结:

判断手法:

1、认真审读题干要求。

2、注意诗的类型。

3、理解诗题和内容的关系。

4、把握整体意境、关键词句(意象词,情感词,特征词),领悟意境和情感的关系。答题步骤:手法+阐释+效果、情感

注意:规范答题,术语要准,要点要全,分点陈述,表述无语病,无错字。【设计理由】:回顾本节课内容,帮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

《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过程】一、导入

课前播放古筝独奏《春江花月夜》。

刚才我们听到的是古筝经典名曲《春江花月夜》。它气韵优雅,与我们曾经学过的唐诗《春江花月夜》一样属于艺术瑰宝。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千百年来积淀下无数像《春江花月夜》这样脍炙人口的诗歌。我们欣赏诗歌的美,领会诗歌的意境,离不开对表现手法的掌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鉴赏诗歌中的表现手法。

二、《考纲》对诗词鉴赏的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引导学生回顾日常学习中曾经接触过的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衬托、对比对照、抑扬、动静结合、细节描写、正侧面描写、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等)

请辨别下列诗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1、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明确:虚实结合

2、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明确:以动衬静

3、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明确:对比

4、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明确:先扬后抑

5、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王昌龄《从军行》明确:对写法

6、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墨梅》明确:托物言志

7、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明确:以乐景写哀情

8、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约客》明确:细节描写

为了方便同学们记忆,我们把常用表现手法编为口诀,请同学们背诵下来。

动静正侧虚实生,细节描写见真情。对面落笔写他人,以乐写哀情谊浓。擒纵抑扬表主旨,渲染烘托显技能。

三、高考金题回放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参考答案: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琅玡溪①[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玡溪在滁州琅玡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参考答案: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广、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四、请同学们结合以上高考题的参考答案,总结答题思路(三步走)。

明确:(1)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析效果(此手法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虞美人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结合下片内容,赏析“海棠红近绿栏杆”一句。

参考答案:答案运用反衬手法,以海棠临栏、红绿相映的艳丽之景衬托凄凉乡愁,突出乡愁的浓重。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诗后的问题。

除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诗歌第三句运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试简析之。

参考答案:诗人客居他乡,油然而生孤寂的思乡之情,但诗人撇开自己,从对方入手,想像故乡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

日语教学引入前置表现的策略 篇7

一、“前置表现”的定义及分类

(一) “前置表现”的定义

“前置表现”的概念, 在日本语法界尚无统一的定论, 根据会话条件的局限性、分析角度不同, 呈现出多元性等现状。

这里列举一些国外学者对“前置表现”的研究来做参考, 如:Brown&Levinson (1987) “相手に配慮を示す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として、ポライトネス理論を展開している”。是作为一种会话中交际手段体现对别人的理解, 进行礼貌的对话。生田 (1997) “相手の「面子を脅かす行為」を行う時に、それを埋め合わせたり取り繕うための言葉づかいがしばしば用いられるとされるものである……”是指要实施伤及到对方面子的行为时, 策略地采取的补救性语言。

中国学者对“前置表现”的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如:陈风 (2012) “出现在进入正题或话题部分之前并具有引出正题或话题这一基本功能的表述, 其使用与否对后续部分的成立或说话人与传达的基本信息内容没有影响, 具有这种功能的「前置き表現」的语法形式为由接续助词「が/けれども」引介的词语”。但这个定义有局限性, 广义上的“前置表现”除「が/けれども」外, 还包括更多的表现形式。

综合以上各学者的理论研究结果, 本文将日语的“前置表现”简单地定义为引入正题前的有礼貌的、文雅的会话策略。

(二) “前置表现”的分类

杉户清树 (1983, 1989) 和才田いずみ等人 (1983) , 将“前置表达”作为“メタ言語表現”或称“注釈表現”的一部分进行了考察, 但并未形成“前置表达”的系统研究。近年来, 大塚容子 (1999) 的《テレビ討論における前置き表現———“ポライトネス”の観点から》是局限于电视讨论场景下的研究, 并且给出了“本題に入る前に現われ、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を円滑に進めるためのストラテジーとして使用される表現を‘前置き表現’とする”的前提, 没有阐释“前置表达”内容及句法结构上同后续主句的关系。梅冈巳香 (2004) 在《日本語表現の特徴をさぐる》中, 仅对演讲中出现的“前置表达” (んですけど/が) 加以研究。

中国学者陈臻渝 (2007) 《日本語会話における前置き表現―配慮の表現方法によって》, 则将“前置表现”定位于日语会话中。

综合前人研究结果, 将“前置表达”划分为“顾忌式”和“传达型”两大类。举例说明的话, “顾忌式”并不影响话题中信息的传达, 其使用的目的是对听话人的某种顾忌;而“传达型”的使用则会影响到信息内容。“前置表现”的特色就体现在“顾忌式”中, 总结其常见的表现, 分设以下四种类型:基本礼节型、抱歉谢罪型、共感共识型、预告阐明型。

鉴于文章篇幅有限, 且日语会话中“前置表达”形式纷繁复杂, 例如“お言葉ですが、私はそうは思いません”、“話はころころ変わりますが”等等这些表示拒绝的“前置表达”形式, 很难归入上述任何一种分类, 可以说其下位分类研究也有待完善。

二、“前置表现”在交际及教学中的重要性

2000年日本国语审议会向日本文部省提出的报告提出敬意表现的这一概念, 列举了像“恐れ入りますが”、“ちょっとお尋ねしますが”、“夜分すいません。○○ですが”等这样的“前置表现”形式。虽然这些所谓的套话不能直接影响交流的内容和效果, 但是如果使用恰当, 能够体现出顾及到听话者的人格、立场、状况、心情、感受等, 并对说话人自身的形象也有所提升, 表现了交际双方相互尊重的和谐关系。

敬意表现并不看重并拘泥于语言形式, 而是强调其语言表达功能。注重的是交际对方的人格立场、状况、心情感受及交际的场合, 且对说话人自身的形象也有影响, 主张交际双方给予相互的尊重。敬意表现包括敬语及敬语以外的各种表现, 在报告中“前置表现”作为敬意表现得到了强调, 并且被肯定在语言生活上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这足以看出“前置表现”在敬意表现中重要的位置。

报告中“現代社会における言葉づかいの核を成るものは、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を円滑にする言葉遣いとしての敬意表現である……”。众所周知, 社会生活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形成的。人类需要了解、沟通、交往, 只有通过建立和维持良好、和睦的人际关系, 才可能顺利地与人交流, 在集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得以在社会生活中游刃有余。

在日语教学过程中, 不应局限于敬语的表达模式, 而应该从敬意表现这一角度来引入敬语表达和“前置表现”。最好将我们的母语和日语敬意表现进行对比, 使学生掌握两种语言的异同点。

如果想用日语顺利地交流, 不但需要相应的语法能力, 灵活地调整人际关系的能力也是必要的, 可称为驾驭语言的综合能力。在日本社会, 提倡利用敬意表现来建立和维护和睦的人际关系, 使交际目的顺利达成。我们在日语教学中, 也要加强敬意表现的培养意识, 使学生具备运用能力。报告中最后补充道:“ (外国人に対する) 日本語教育においても、いわゆる敬語の枠組みにとどまらず、敬意表現という新しい観点からの教育が望まれる。”向日语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推广敬意表现的要求和希望, “前置表现”作为敬意表现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也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作为日语教师首先要把“前置表现”作为表达敬意的主要手段, 加深对“前置表现”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讲授敬语表现的同时, 将“前置表现”的概念贯穿其中, 帮助学生掌握运用敬意表达的这种能力, 向学生传授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使用方法。

三、在教学中引入“前置表现”的策略

“前置表现”作为敬意表现的一部分, 应同敬语的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敬语注重的是语言形式及交际双方的上下关系和亲疏关系;而“前置表现”的使用则注重如何在会话中体现出顾及到听话者的人格、立场、状况、心情、感受等。

下面将根据本文中“前置表现”的分类, 说明如何在教学中引入“前置表现”。

1.基本礼仪型。能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一种普遍意义上的语言礼仪, 在句子中起到传达敬意的作用不影响句子内容。对我们熟悉的人, 对话中是可以直接表达我们说话意图的, 但是如果从基本的礼仪角度考虑, “前置表现”还是很必要的。如。

(1) お手数ですが、ここにお名前を書いていただけますか。 (麻烦您请将名字写在这里) 。

(2) お差し支えなければ、ご連絡先を教えていただけますか。 (如果可以的话, 能告诉我您的联系方式吗?)

2.抱歉谢罪型。作为不喜欢给别人添麻烦的日本人, 在会话中大量地使用表达歉意的“前置表现”。其中最典型的就是“すみませんが……”、“申し訳ないんだけど……”, 说话人企图通过对前句“前置表现”的分析, 让听话人自己意识到后句的内容, 在心理上有所准备, 从而达到顺利交流的目的。

(1) こんな夜分遅くに申し訳ありませんが、緊急な用事ですので。 (这么晚打扰您实在是抱歉, 但是我有急事要说。)

(2) 悪いけど、ドア閉めて。 (不好意思, 请关一下门。)

3.共感共识型。通过前句的“前置表现”, 表达站在听话人的立场考虑问题, 能够体会到听话人的心情并且和听话人有同感。

(1) せっかくのご好意はありがたいが、我々には心に決めた店がある。 (非常感谢您的好意, 但是我们已经决定去哪个店了。)

(2) 気持ちは分かるけどさ、他に言い方ないの。 (我理解你的心情, 没有别的说法吗?)

4.预告阐明型。通过前句的“前置表现”, 预示或解释后句中的内容, 借以打消听话者由于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的不愉快。

(1) これからのことなんだけど、できれば旅に出たいんだがどう思う?」 (以后吧, 如果可能的话我想去旅游, 你怎么想?)

(2) 話は変わるけど、聖徳太子って知ってる。 (对了, 你知道圣德太子吗?)

参考文献

[1]陈臻渝.日本語会話における前置き表現——配虑の表現方法[J].におて[日].言语文化学研究, 2007, (2) .

[2]陈风.“前置き表現”的语言策略及文化意义[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2, (1) .

[3]現代社会おける敬意表現 (案) [EB/OL].http://www.net.go.jp2000.

表现性课堂教学的设计 篇8

首先要做好“学的方面”的设计, 建立起教学内容与表现性活动的关系。一方面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 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求、兴趣的关系所在, 对教学内容以及教材等进行重新定位、修改和改造, 使之符合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和实际情况, 然后提炼出表现性活动的单元主题, 并进一步明确学生的表现性问题和任务。另一方面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 设计出具有一定真实性的虚拟活动情境, 这种情境能使学生得到真实的自我体验, 产生自我表现的愿望, 从而使情境成为同一主题下学生各种表现活动的平台。

其次要做好教与学的结合, 建立起目标与评价的关系。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 以学生活动主题为基础, 对课程目标重新分析和梳理, 使课堂教学目标充分明确和细化。在设定课堂教学的表现性目标时, 要做到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有机结合, 从而使目标符合学生个性特征, 具有可操作性。另一方面, 在表现性目标的指导下, 要结合表现性的活动情境, 制定表现性的评价标准, 这种评价要将表现的目标与学生具体表现行为有机结合, 使学生的自我表现活动不流于形式, 不与教学目的脱节。

表现性课堂教学的设计 篇9

关键词:自我表现,表现性课堂,教学设计,表现性评价

一、表现性课堂教学的现实背景

自我表现是一个人成长中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就认为, 学生的“自我表现”, 是学生“内在本质的表现”, 是学生“个人的天赋、才能和倾向的显示”。[1]自我表现在学生的成长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学生精神生活充实、生活快乐和幸福的条件, 是使学生乐学并成为一个“可教育的人”的条件, 是促进其个性发展的基础。[1]总之, “教育假若没有帮助学生在青少年早期就在某些活动中表现自己的力量和才能, 那么这样的教育就是不够完善的。”[2]可见, 教育要实现学生的成长与全面发展, 设计一种以学生的自我表现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表现性的课堂教学 (Performance-based Classroom) 追求的是将学生学习的结果以及个体内在良好的素质充分地外化展示出来, 亦即实现“学以致表”。倡导“学以致表”就是要由内而外, 以内养外, 通过表现达到善待自我与欣赏别人、个体多样表现与群体共同发展的统一。[3]它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承认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和能力, 并在课堂中促进每个学生的自我建构和自我表现, 从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然而, 在目前的教学环境中, 推行表现性课堂教学需要克服各种来自传统教学的惯性和阻力。首先要变革传统的知识教学模式, 真正确立起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目前的教学模式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的, 不利于学生学习形式的多元化, 更不利于学生充分自由的自我表现。其次要避免对教学内容处理的肤浅化、表面化。传统教学教条式地处理教学内容, 使教学活动只关注于低层次的单一的能力;而另一方面某些看似使学生充分表现的课堂, 实质上缺乏对教学内容深度挖掘, 缺少与学生真实生活背景的有机结合, 从而使课堂教学流于形式。第三, 改变大班的教学组织形式, 实现小班化教学。表现性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基于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 强调学生的自我知识建构和多元智能的教学, 往往需要采用多样化、小组化和个性化的学习形式, 并且实行对每个学生具体性的评价, 人数过多显然是难以操作的。第四, 要避免学生过量的学业负担和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 营造出轻松自由的教学环境。高挑战性的任务需要心理的低威胁性配合, 以使学生沉浸于自我体验中。高压抑、高负担的课堂氛围不利于学生的自由表现。同样表现性课堂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提出相当高的要求, 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 并表现出高超的教学创造性和组织沟通能力, 而繁重的教学任务也会压制教师教学能力的发挥。

二、表现性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

和传统教学不同, 表现性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由发挥, 教师只是扮演促进者的角色,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直接干预相对较少。因此要实现表现课堂教学的关键主要还是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上。而设计出一种以学生表现为核心的课堂教学, 就特别需要重视建构主义、多元智能、合作学习、活动中心、情境教学等多种现代教学和学习理念。

表现性课堂教学的核心在于让每个学生在自由表现中自我构建能力和知识, 实现教学目的。因此设计好表现性课堂教学, 要解决好两个问题, 一是如何将教学内容有效地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表现行为, 二是如何在前者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目的与学习活动的有机统一。

首先要做好学的方面设计, 建立起教学内容与表现性活动的关系。一方面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 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的关系所在, 对教学内容以及教材等进行重新定位、修改和改造, 使之符合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和实际情况, 然后提炼出表现性活动的单元主题, 并进一步明确学生表现性问题和任务;另一方面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 设计出一种具有一定真实性的虚拟活动情境。这种情境能使学生得到真实的自我体验, 产生自我表现的愿望, 从而成为同一主题下学生各种表现活动的平台。

其次要做好教与学结合, 建立起目标与评价的关系。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 以学生活动主题为基础, 对课程 (或教学) 目标重新分析和梳理, 使课堂教学目标充分明确和细化。在设定课堂教学表现性的目标时, 要做到与学生先决知识水平、个人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有机结合, 从而使目标符合学生个性特征, 具有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在表现性目标的指导下, 结合表现性的活动情境, 开发表现性的评价标准。这种评价要将表现的目标与学生具体表现行为有机结合, 使学生的自我表现活动不流于形式, 与教学目的脱节。

总之, 表现性的课堂教学设计, 要充分实现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活动和行为评价四个基本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而这种设计过程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 而应当是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合作、共同探讨中完成的。

三、表现性课堂教学设计:主题与情境

1.提炼单元主题, 明确核心问题和任务

单元主题不是教学内容或者说教材上的概念, 而是以学生的活动为标准的。它可以是一节课, 也可以是一系列的课。教学内容、课程或教学目标、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及其生活背景等都是确定表现性教学单元主题的重要因素。然而至关重要的是, 教师应该让学生参与主题的确定, 只有能得到每个学生认可的主题, 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动机, 从而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动力。主题的确定可以是与某个学科内的, 也可以是跨学科的。跨学科的主题有时更有利于贴近学生生活, 激发学生表现愿望。

单元主题 (如环境污染、濒危生物、疾病等) 往往有一定抽象性, 因此往往需要进一步提炼出核心问题或者任务, 然后通过任务驱动展开学生的表现性活动。核心问题或任务可以由教师或学生提出, 关键在于得到每个学生的认可。而教师也要转变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成为一个激发学生表现的促进者。成功的问题或任务设计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探究精神, 并使学生不断处于一种解决问题的兴奋状态中, 同时还要能够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学生的活动中。

为了使每个学生充分地进入问题或任务的情境, 教师需要做好表现性活动的导入设计。如在一个《纸与环境》为主题的教学中, 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纸的来源, 播放纸的历史与生产过程的纪录片, 使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纸的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从而引发学生“纸对环境的影响”为主题的探究和表现性活动。

2.设计一定真实性的表现情境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 实现情境是学习的动力来源。学生有多少的表现愿望和行为往往取决于学生进入活动情境的程度。学生一旦进入到真实的情境中, 就会调动自己全部的能力和资源, 全心地投入学习, 成为一个积极的自我建构者和表现者。因此教师如能将真实性情境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就能设计出最佳的表现性活动。

当然完全真实的情境有时是没有必要也不现实的。为教学而设置的问题情境通常是虚拟的, 这就有一个问题情境真实度的问题。图2是为“学生在购物的情境中进行算术技能的运用”这一主题而设置的不同真实性程度的表现性情境:[4]

低真实性要求学生解答下述故事问题:“如果你买一个60元的玩具, 而你给店员100元, 则店员须找你多少元?”

以真实的钱来显示问题情境, 并要求学生判断应找回多少钱才是正确的。

将学生配对采用角色扮演和真实的钱来处理找钱的问题情境。

高真实性 设置一个实习的玩具店, 并要求每一位学生经历以金钱购买玩具的过程。

图2 购物时各种不同层次真实性的问题情境

教师在设计表现性活动的问题情境时, 同样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观点与需求, 如在地理课中, 学习天气与气候, 师生可以互相讨论来决定是否用天气预报的形式作为真实性情境的表现活动。但在教学设计中, 教师主要关注创设活动情境以引发学生表现性活动, 并不需要对学生的具体活动内容进行设计。

教师在设计情境时要充分考虑为学生提供收集各种细节性材料的渠道, 这样才能使表现性的情境更具体化、更具真实性。教材和参考材料往往是抽象、单薄的, 缺乏感性经验材料的和生活化的语言支撑。因此在表现性活动真正开展前, 学生个人或小组还需要做好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包括收集各种使主题 (问题或任务) 更深入的细节材料, 如各种视听材料以及个人的亲身经历、亲身体验等等。

虽然教师不需要参与学生具体的表现性活动, 但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者, 应该对表现性情境中学生表现活动的各种状况进行预估, 为各种个人和小组的表现性活动 (如报告会、辩论、展示会、戏剧表演、广播、电视片、报纸等) 提供展示、分享和反思的舞台。

四、表现性课堂教学设计:目标与评价

1.确定主题单元的表现性目标

如果表现性教学仅仅停留于学生活动的维度上, 它就可能毫无教学目的性, 甚至只为活动而活动。表现性活动必须与教学目的结合, 才能形成真正的表现性教学。这里有两种路径, 传统的是先从课程标准或教学目标出发, 提炼出教学的主题和核心问题, 并由此确定教学的表现性活动情境, 最后把教学目标细化到具体教学中。但更可行的方法是从所设计的主题和活动出发, 从中提炼出它们所能提高的学生的具体能力或素质 (这些一般都会在教学目标中有所体现) , 并将它具体化为单元目标, 然后根据它们设计单元评价和评分标准。[5]如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用故事的形式学完一个单元的内容后, 组织学生们编写历史小说, 并要求他们讲给小朋友们听。该活动就可以提炼出写作、口头表达、历史学习等多方面的能力目标。

表现性教学目标有两个层面:一是普遍性、一般性的目标, 即它所体现的学生能力和素质应是不受具体情境制约的, 可以广泛存在于各种一般性的教学活动中。二是特殊性、具体性的目标, 即是某种具体情境中特殊的知识与能力, 它只存在于某类具体的活动中。以《美国独立战争》的教学为例[6], 单元主题的核心问题是“作为英殖民地的美国是如何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的?”主题单元的表现性目标为: (1) 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 (2) 在班级和小组中展开深入的讨论; (3) 理解美国获得战争胜利的原因或因素; (4) 掌握探究技能; (5) 掌握小组解决问题和合作学习的技能; (6) 学会用一篇短文概述核心问题。这里 (1) (2) (4) (5) 是教学的一般性目标 (其中 (1) (2) 是教的目标, (4) (5) 是学的目标) , 而 (3) 和 (6) 是学的具体性目标。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擅长的能力各有不同, 而每种能力间又相对独立。他把智能定义为“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 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7]因此不能用单一的能力标准去衡量所有学生的表现性活动, 而是要从多元智能的视角为每位学生找到最佳的评价方案。

2.开发单元评价和学生表现性行为的评分标准

表现性教学的评价一方面要体现主题单元的目标要求, 另一方面又要与具体的学生行为表现结合。主题单元的表现性目标可以作为单元总体评价的依据, 但同时要进一步对各种具体行为表现进行更细化地评价, 即开发出各种学生具体行为的评分标准, 如制定评定量表、核查表, 记录表、观察表, 进行作品鉴定 (product evaluation) 等等。下面以演讲的评定量表为例:[4]

演讲的评定量表

说明:在以下每一条横线上的适当位置打[√], 以评定学生的演说能力 (可以评在横线上的任何位置) 。在“评论”的地方, 尽可能说明你评定的依据, 或是进一步描述学生的演讲的情况。

表现性评价不仅仅是一种评价方法, 更是一种教学手段。它关注学生行为表现本身的变化, 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教师通过评价了解到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 同时也要依据具体情况, 与学生共同修改表现性行为的评分标准, 使之更具体更符合学生的实际。学生也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表现行为, 契合课程与教学目标。

同时表现性评价并不是只有教师作出, 而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一个评价的共同体, 包括自评、他评、师评等, 形成一种团体的评价意识。教师不但要与学生共同讨论以确定他自己的评分指南和标准, 在教师之间, 甚至在师生与家长之间都要合作以使评价标准更合理。总之, 在表现性的教学活动中应形成一个开放的多层次的评价系统, 从宏观的课程和单元评价到微观的单个学生的具体行为评价都要明确和精细, 并且要为每一个学生建立档案袋。

参考文献

[1]陈佑清.关于苏霍姆林斯基论学生表现问题的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4 (6) :118-120.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377.

[3]肖龙海, 许一凡.表现性课堂教学:特征、结构与策略[J].全球教育展望, 2004 (5) :56.

[4]陈英豪, 吴裕益.测验的编制与应用[M].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 1982:156-157, 187-188.

[5]Paula Bradfield-Kreider.Creating Performance-based Classroom[J].American Secondary Education, 1998, 26 (4) :15-p.

[6]Joseph J.Onosko.An Approach to Designing Thoughtful Units[J].The Social Studies Sep, 1992, 83 (5) :193.

建筑手绘表现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篇10

我们当下面临的是一个崭新而多元的时代, 新技术、新观念、新思维更替迅速。传统的建筑手绘教学在新的计算机表现技术面前遇到了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 如何适应新形势下学科教学的要求, 推进建筑表现课程教学和手段的变革取决于对建筑表现教学的重新认识。从建筑专业培养目标出发我们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创造能力和艺术修养的教学目标是不随时间变化的。只有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重新建构建筑表现教学的框架, 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新形势下, 建筑画技法教学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教师应在教授技法课中, 不断实践同时结合教授对象探索出一些有特色的表现技法。结合近几年在从事建筑表现课程教学中具体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现状分析研究。

一、建筑表现技法教学中现存的几个问题:

1. 大部分学生入校时没有系统的绘画学习经历, 同时课时不足训练量少。

理工科考生在入校时没有系统的绘画学习经历。在进入大学后要快速掌握造型能力, 在课时安排上主要通过几十节课的素描、水粉、水彩的学习。往往是学生在还没掌握基础形体塑造时, 就要开始专业性很强的建筑风景写生表现。这对建筑表现课程的教学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建筑表现课程, 因为学生基础造型能力限制, 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实际的教授过程中存在不足:基本的透视练习、线条练习只几节课就过去了, 学生的空间快速表达能力差;光影的空间感受能力因为时间有限学生的观察能力得不到充分的训练, 表现的画面缺少光影处理, 整体画面空间单薄;另外色彩与空间结合不够密切, 学生往往以画面的固有色表现为主, 缺少色彩的空间变化和色彩的体块变化。学生在造型、光影、色彩三方面暴露的不足致使最终表现出来的整幅画面在建筑特有的空间感上呈现平面化。在建筑表现课上进行的各种技法的练习, 如钢笔、水彩、马克笔、彩铅等, 也往往是刚熟悉, 课程就结束了。课时不够饱满是目前建筑学专业教学客观存在现象, 而所有的知识都需要积累、练习、反思的过程。

2. 学习内容, 学习模式有待改革。

在计算机越发成熟和便捷的今天, 各种软件、资料和图片异常丰富, 计算机出图又比手绘更加快速、简便, 容易掌握。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绘图, 远离不擅长的手绘表现。而这种现象最终导致学生表现技法不丰富, 创造力和想象力差, 对建筑的空间感受力差。

目前社会中大的水粉、水彩建筑效果图在实际运用中早已被计算机绘图替代, 而我们的建筑表现在教学内容上还延续着非常传统的水粉、水彩手绘表现;这说明我们在“教、学、用”之间已严重脱节。但计算机绘图也有着它自身的缺陷, 计算机效果图空间感强, 但制作周期时间长, 在方案构思过程中不易操作, 另外计算机效果图画面的生动性和艺术感差。而建筑手绘表现中的马克和彩铅的在快速表达方面优势比较突出。因此在建筑表现教学内容设置上, 可先通过传统建筑表现技法教学作为表现入门, 如水彩表现步骤体现了建筑表现的作图顺序, 充分保证了画面的效果层次。后期加大钢笔、彩铅和马克笔的教学内容, 通过对徒手快速表现的专题性集中训练以期提高学生的手绘表现能力, 发挥手绘在草图和创作上的优势, 适应社会对手绘表现的要求。

二、提出解决建筑表现技法训练问题的相应对策

在计算机表现冲击下传统手绘悄然发生了变化, 如何探索出一种合理的教学模式, 既具传统教学优点, 又避免与计算机表现优点重复的建筑表现训练模式, 显得极为重要。过往的以水粉和水彩为主的建筑表现技法因其表现周期长和对设计者本人造型表现能力要求高, 而被高效、快捷的计算机绘图淘汰, 新的手绘形式要求更简洁、快速地表达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因此, 在建筑表现课的教学内容上淘汰了水粉表现的教学内容, 弱化了水彩表现而加大了快速表现的教学内容, 在继续坚持训练绘画技巧和积累审美经验与创新能力时, 把建筑表现教学往快速、高效、简洁的草图构思和快速表现发展。

具体结合时代发展和学生自身实际情况, 我院将在建筑表现课程教学中进行如下改革:

1. 建筑表现教学中将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新趋势:

“ (1) 快速表现空间体量, 建立正确的空间关系成为手绘表现的首要任务。钢笔画中线条的组织, 空间表现, 轮廓的勾勒等基本功技巧要求更高。 (2) 快图的重要性更加显现。传统的的水墨、粉彩渲染练习不再成为主流, 新工具的应用 (马克笔、彩铅、钢笔、水彩) 和专业合作, 使单纯的技巧训练有所简化, 快速表现和草图训练成为建筑美术教学主流。建筑表现教学更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审美性和快速性的变化。

2. 课程具体按照四个阶段循序渐进, 第一阶段以钢笔速写为教学的主要形式。

钢笔速写是钢笔画、钢笔淡彩和马克笔表现的重要基础。该阶段课程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建筑草图绘制能力, 通过对简单的几何、空间、形态原形等基本形的观察、分析, 掌握空间表现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培养空间造型及空间想象能力。第二阶段是关于光、阴影的观察及表现, 着重了解不同体块、空间的静态光影变化, 该阶段用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体块感及培养空间效果表现能力。第三阶段学习色彩基本理论, 了解不同色块的空间处理和色彩的距离冷暖变化, 建立色彩透视的空间概念。第四阶段注重环境气氛的表现使画面的艺术性得到增强, 画面的完整性和艺术性的表现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绘画规律和表现形式的理解。课程通过四个阶段的专项练习使学生真正掌握建筑造型的规律, 在造型、空间、色彩、渲染等理论上让学生切实掌握表现技法提高绘画的能力。

3. 鼓励学生多进行创作性草图的练习, 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草图的练习是加强对建筑认知, 同时是画面如何组合的方式方法的演练。另外要拓宽眼界提高审美, 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 加强不同院校和专业的交流, 只有把握专业的发展方向才能不被淘汰。

三、结语

建筑手绘表现是设计师表达设计构思和意图的最直接, 最简便的表现形式。建筑手绘表现课程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行业需求, 不断调整建筑表现的教学内容, 寻求教学方法的改革, 优化教学资源, 探索新的培养模式。着重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目标, 结合建筑学科特点, 建筑表现课程把建筑表现能力, 建筑审美素养和及创新能力相结合, 完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建立新的建筑表现教学体系。

摘要:在新技术、新思维、新观念更替迅速的今天, 传统手绘悄然发生了变化, 探索出一种合理的教学模式, 既具备传统教学优点, 又避免与计算机绘图技术优点重复的建筑表现训练模式, 是建筑手绘表现课程教学改革急待解决问题。

关键词:建筑手绘表现,快速表现,空间,光影,色彩,造型

参考文献

[1]韩盛华.建筑美术课程体系理论教学改革研究与思考.硕士论文.2010.12.8.

[2]李竹成.浅谈建筑学专业教育的特色[J].高等建筑教育, 2003

浅谈包装设计色彩表现的教学 篇11

计色彩表现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色彩应用与创新能力,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色彩在包装设计中的重要性分析,结合当前包装设计色彩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完善包装设计色彩表现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包装设计;色彩表现;教学

一、色彩在包装设计中的重要性

如今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审美追求日益提升,商品包装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商品包装作为兼具商业性与艺术性的艺术设计形式,其与市场客户进行直接的交流,对商品的市场销售情况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商品包装的设计越来越体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满足市场的需求。

色彩是情感、内涵表达的重要载体。对包装设计而言,色彩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元素,色彩在包装设计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大程度上色彩直接决定着商品包装的生命力。包装色彩设计有着丰富的内涵,其具体包含了色彩生理、心理以及物理上的效应,也体现出了色彩的美学原理,是社会色彩、艺术色彩与自然色彩的有效结合,表达出了色彩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统一。只有掌握色彩对于人情感与心理的反应,熟练应用色彩的视觉语言,才能够全面提升色彩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效果。如果包装设计师能够利用色彩的运用来表达出商品的特性,同时色彩设计得当,艺术表现力强, 就能够依靠包装去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商品。因而,基于包装设计的色彩表现的教学的探讨,对培养学生创新设计思维的思考,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包装设计色彩教学存在的问题

色彩是如今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基础课程,其需要培养学生基本的色彩理论素养,同时也要促进学生掌握色彩设计的应用能力。当代艺术教育对于色彩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色彩内涵的重新解读与定位,促进色彩教学理念转化为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都是教师所急需完善的问题。具体来讲,如今包装设计色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设计色彩教学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设计色彩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需要有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

对于学生而言,既需要基础的课本内容知识,更需要多样化、科学新的课程安排,以此来开阔视野,加强对色彩应用的训练与实践,从而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包装设计当中。但就现状而言,许多设计类院校缺乏全面完整的色彩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与专业实用技能的衔接不紧密,包装设计色彩教学缺乏必要的实验室、工作室以及合作机构,课程体系缺乏社会关注,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学生的应用实践机会减少,对于包装设计色彩等知识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提升应用与创新能力。

2.学生色彩综合应用能力差

就现状来看,学生对于色彩的学习往往只停留在了技术性的层面,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显得不够。没有掌握色彩变化的实质,综合把握与运用能力不足。并且实际的设计运用能力差,艺术性与实用性结合能力有待提升,对于包装设计中色彩的轻重感、色彩的强弱感以及色彩的明快忧郁感的应用不到位;许多学生甚至无法进行实际的项目设计,综合运用能力较差,对于包装作品的设计普遍停留在视觉形象上,无法掌握色彩的情感与内涵。并且如今随着艺术学院的大量招生,学生整体的素质水平逐年降低,对于色彩等基础的综合把握能力堪忧,这需要引起我们教学工作者的重视。

3.教师教学方式单一

包装设计色彩教学注重实践,学生对于色彩的灵活运用也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观察以及训练,利用实践性的训练来增强对色彩的感知程度以及驾驭的水平。而在教学当中,许多教师都较为注重写生训练,希望通过对事物的模仿再现来提升色彩认知能力。

三、完善包装设计色彩表现教学的对策

1.注重设计色彩内涵解读,加强学生感性训练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重对色彩属性、主体色调与基本色调的使用,共同构成包装设计中对比协调的关系,把握整体的设计效果。教学当中需要培养设计师所需要的色彩艺术表现力、色彩感受能力以及创造力等,让学生学会利用现象抓住本质,只有加强学生对于色彩的基础知识掌握,提升感性认识,才能够促进学生在包装设计当中更好地应用。

2.优化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色彩应用能力

包装设计的课程设置,需要着眼于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职业观,对教学当中的每一个教学单元进行细化,建立起完整的课程结构。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互动方式,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用设计的眼光去对待色彩,建立起色彩同设计之间的关系。例如在课堂当中讨论“绘画色彩写生同设计色彩写生的区别”等类似问题,掌握设计色彩的特征,认识到设计色彩受到诸多主观因素条件的限制。

3.加强实训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力

包装设计作为一门实用性强的学科,教学离不开实践与训练。实训教学能够引导学生主观感受认知色彩,从而形成自身的设计思路与作品,锻炼创造性思维。如今一些高校通过同企业合作,让学生参与包装设计实践,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学生通过参加实践,开阔知识水平,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创意。教学当中需要借鉴这种模式,让学生在实践当中感受并领悟包装设计色彩的运用。例如让学生收集市场当中的包装设计作品,并在课堂当中让学生自主分析与探讨不同包装设计作品对于色彩应用的方式;学校可举办包装设计大赛,参与一些艺术设计赛事,让学生感受到高水平的包装设计作品,发挥设计创意,提升实践能力,从而为自身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包装设计是商品与艺术文化的结合,色彩表现在包装设计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包装设计的色彩表现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注重对学生的色彩基础感知能力的培养,同时关注学生的色彩应用能力的提升,加强学生包装设计色彩应用实践与创新能力,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瑞.淺析包装设计教学中的整体性表现[J].美与时代,2011,01.

[2]胡天君.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中设计色彩教学的新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10,19.

[3]薛瑰一.对设计色彩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3,10.

素描教学中学生的个性表现 篇12

在素描教学中, 通过写生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技巧和技能,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个体要融入对客观物象的认识与情感体验之中, 通过素描技巧和技能来表达自己的审美观点。学生在整个素描学习过程中, 要正确地掌握与应用素描要素, 认识与理解物体的各种关系, 如形体、结构、比例、透视、明暗、空间等等, 训练用眼睛认真观察, 用大脑分析思考, 根据美学原理理解, 然后进行艺术思维, 运用素描方式来表现物象。优秀的素描作品应该是一种艺术永恒, 它有着自己的思想、时代的脉搏和情感的体验。中外美术大师意大利的米开朗琪罗、德国的门采儿、俄罗斯的列宾, 中国的徐悲鸿、王式廓等画家为我们留下的不朽传世名作, 都是素描、个性与时代融于一体的经典之作。

素描的表现既要强调超越客观物象的外形轮廓、明暗关系、空间位置等表象元素, 更要注重作者个体的主观感受, 通过创意思维注入艺术创造性、融入个性化的表现, 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也就是说素描是以客观物象为对象, 注重传统性素描对物象外在相似性的描绘, 同时在眼、脑、手三者关系中更重视扩展艺术思维的作用, 主张作者与被描绘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强调个体认识和体验、个性的表现等特点。素描的个性表现是作者个体对客观物象的内心体验和艺术思维活动的结果。具有个性的艺术思维形成和扩展是一个相当长且艰苦的过程, 需要花很大精力和时间来探索, 这是一个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增强艺术思维能力, 从而形成有独特的艺术个性语言的过程。

素描教学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训练, 个性的表现以及个人风格的形成, 需要基础知识的不断充实, 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以及个人悟性、资质等潜在因素的构成。作为基础教学, 素描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纳入教学的范畴。传统的素描教学是以写实绘画形态为基础的素描教学体系, 主要培养从事写实绘画应具备的相应能力, 即造型能力, 目标侧重于通过技巧的层面来获得保障, 对能力的认识也过多偏向于技术的层面, 素描教学所确立的能力标准比较单一。在传统的素描教学中, 强调写实性, 该因素不易使学生主观能力获得丰富的拓展, 因此要探索加入新的因素, 增加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内容。应以阶段性的设置方式, 优化筛选, 经典的作业布置, 点、线、面、黑、白、灰、画面构成及空间, 甚至平面化等这些作业的系列练习, 分别解决问题, 促使学生摆脱“物”的束缚, 启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向“我”去表现。一旦学生能够摆脱束缚, 将会呈现出一个丰富的局面。同时, 由于阶段性目标相对单纯, 它将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课时浪费也较少, 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得到充分的调动。

当前素描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纳入教学的范畴, 综合艺术能力主要包括:艺术的感知能力、艺术的评价能力、艺术的创造能力以及相应的交流能力,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现代艺术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多元化的绘画形态和艺术观念, 艺术能力的指向趋向多元, 许多领域是传统素描教学未能触及的。

综观绘画艺术, 历代艺术大师的诸多艺术作品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 他们独特的艺术思维、个性化的表现, 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毕加索说过:“人不应想把大自然已经完满造成的东西再制造一次。人不应该只是模仿事物, 人须透进它们里头去, 人须自己成为物。比起模仿自然来, 我情愿和自然处于和谐一致中。”[1]我们应当把素描当作一门有意味的绘画形式语言传达给学生, 让学生领悟到素描是最质朴、最真诚的情感表达方式。让学生明确素描训练的目的不仅是提高造型能力, 应该让学生体会到绘画的乐趣和奥妙。造型的目的是为了传达个人情感以及对事物的认知度, 艺术作品不是自然的产品, 而是基于人的活动, 具有主观性。我们必须把画面的每根线条都当作是个人的独特语汇, 让工具、材料自由地工作, 让它们制造自己的语言符号, 对不同的材质所具有的视觉效果和美感给予充分的表达, 特别是新型工具和各种材质的加入, 不仅可以丰富素描语言, 拓展素描表现力, 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在作业要求上, 素描的画面要有鲜明的个体语言, 能给画面营造出一种真实感和现代感, 要真实、可信, 同时要强化一种画面结构的力量和感染力, 使画面具有原创性, 同时又具有可读性和欣赏性。我们要本着实验的原则, 鼓励学生对新材料的关注和应用, 在实验中比较, 在比较后进行选择, 从中寻找到适合个人主观情感的表达方式——写实、表现、具象、抽象等方式。总之, 我们要利用一切形式和手段, 建立起自我的审美体系及新的形式语言。

立体主义画家、理论家阿尔倍尔·格莱兹说:“绘画是一种默然无言的、不动的宣言。它所欢呼起的活动, 只能存在于观赏者的精神里, 它们和空间里物体的位置变易无关。后者是通过一个被动的、静观的眼睛来知觉一个运动。但眼睛是一种具主动积极性的器官, 它在新的节奏式螺旋形绕圈的造型形式里, 返回到它的活动本质、它的自身的积极活动里。”[2]阿尔倍尔·格莱兹强调人的主观性和作者与物象之间的互动, 要求作者在艺术活动中通过艺术思维, 发挥艺术审美判断能力来寻找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和美的感受。在素描教学中要加强创意思维、扩散思维和表现意识的训练, 培养学生超强的感悟能力, 良好的艺术思维, 具有个性的表达能力和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 具有一定的审美文化欣赏能力且要有终身审美意识, 形成有独特的艺术个性。

素描教学中思维与理念的与时俱进, 对造型、意象等因素的研究与实践, 使素描理念发生了变化, 现代素描教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 其目的是更多地去挖掘其内在的东西, 强调学生个性的张扬和艺术地表现, 精神的表述使素描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成为真正的现实和真正的生活表现。中国山水画大师石涛说:“在墨海中立定精神, 笔锋下决出生活, 尺幅上换去笔骨, 混沌里放出光明。纵使笔不笔, 墨不墨, 画不画, 自有我在。”[3]石涛针砭时弊, 提出“我的精神”的论断, 即强调艺术家必须重视自己的创作个性。同样, 我们的素描教学也要提倡一种个性的张扬和创新意识, 并鼓励学生去探索未知的领域, 给素描赋予新的语言与活力, 成为独具特色的情感表达方式, 即一种有意味的绘画形式。

摘要:在素描教学中, 个性的表现, 注重内在的个体情感体验与表达,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培养艺术审美能力和建立艺术个性化的学习平台。素描教学不仅要强调素描功能, 还要提倡一种个性的张扬和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去探索未知的领域, 给素描赋予新的语言与活力。

关键词:素描,教学,创新,个性

参考文献

[1]Herschel Chipp著余珊珊译《欧洲现代艺术理论》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1

[2][德]瓦尔特·赫斯著宗白华译《欧洲现代画派画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

上一篇:IPv6协议栈下一篇:商业银行的差异化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