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性课堂教学设计

2024-05-21

表现性课堂教学设计(精选11篇)

表现性课堂教学设计 篇1

首先要做好“学的方面”的设计, 建立起教学内容与表现性活动的关系。一方面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 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求、兴趣的关系所在, 对教学内容以及教材等进行重新定位、修改和改造, 使之符合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和实际情况, 然后提炼出表现性活动的单元主题, 并进一步明确学生的表现性问题和任务。另一方面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 设计出具有一定真实性的虚拟活动情境, 这种情境能使学生得到真实的自我体验, 产生自我表现的愿望, 从而使情境成为同一主题下学生各种表现活动的平台。

其次要做好教与学的结合, 建立起目标与评价的关系。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 以学生活动主题为基础, 对课程目标重新分析和梳理, 使课堂教学目标充分明确和细化。在设定课堂教学的表现性目标时, 要做到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有机结合, 从而使目标符合学生个性特征, 具有可操作性。另一方面, 在表现性目标的指导下, 要结合表现性的活动情境, 制定表现性的评价标准, 这种评价要将表现的目标与学生具体表现行为有机结合, 使学生的自我表现活动不流于形式, 不与教学目的脱节。

表现性课堂教学设计 篇2

引言

环境设计手绘表现图是环境设计师运用各种媒介、材料、技巧的手段以一种生动直观的方式说明设计方案的构图,传达设计信息的重要工作,借助与特定的图形手段,把未来环境设计的结构,空间形态、色彩、材料等因素在视觉的过程中表现出来,方案是从构思迈向现实的重要一步,是设计人员最为艰辛和复杂的过程。环境设计表现画作为一种实用画种,他跨越了设计和绘画两个艺术领域,是服务于环境设计这一实用目的的画种,它与纯绘画艺术画种如,油画、版画、国画等是有区别的,它不完全以艺术家个人为中心,不以表达艺术家的个人观点、审美情趣、对形式美感的偏爱和特殊的追求为主要目的,它在作画过程中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更好的体现设计师的思想,将设计师的意图完全地充分地表达出来,为此可能牺牲某些形式美感和个人的审美偏好。对于环境设计师来说掌握和精通效果图的绘制这种特殊的语言是其必备的基本技能。

环境手绘表现技法的重要性

当环境设计师在做空间设计时,前期是往往通过大量的构思手绘来激发大脑创意源泉的潜能,发散自己的设计思维,设计者要快速的把设计的灵感用画笔在纸上转换为可视的形象。要不断的构思、不断的否定、不断的完善,最终确立设计方案。设计手绘表现已经成为激励造型构思、发展想象力的独特视觉思维方式,是环境设计师的一种独特的专业视觉语言和设计师沟通交流的工具。

设计手绘表现图继承和发展了绘画艺术的技巧和方法,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设计师捕捉灵感、表达原创性思维的最佳表现手法;是设计构思过程中对视觉形态表达及各部分空间关系最好的推敲方式。因此,在很多设计公司招聘新的环境设计师时,会把设计手绘表现图作为考核是否聘用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而很多高等院校在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时候,同样也会把设计手绘表现作为一门课程来考核,从而选拔出优秀的人才继续深造学习。由此可见环境设计手绘表现对学习环境设计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环境设计表现技法课程的教学经验总结

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主要内容是:通过对环境设计表现技法的学习,能够熟练掌握贯穿整个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段。通过本课程来提高学生作为设计师的最基本的设计修养与表达。由于该课程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一般安排在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根据本专业的学生来源和二类本科院校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对环境设计专业的《设计表现技法》课程教学经验总结以下几点:

1.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学习要有兴趣,如果学生对自己不感兴趣的知识进行学习的话则必定是徒劳枉然,因此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以湖北工程学院为例,我校美术与设计学院面向近十个省份招生,各地的生源基础也是各有不同。有的学生一进校就有很好的素描基础,而有些则是考前强化培训通过的美术考试,素描基本功差。再加上有部分学生并非真正的喜欢环境设计而选择环境设计专业,对本专业的学习和发展认识也不够,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培养他们对课程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根据二年级同学的年龄特征、思想状况,结合手绘教学的特点,充分认识学生水平现状,以及学生存在的基础不够好、不愿动手等问题,认真研究如何贯彻多方面素质教育,使学生想动手、愿意学、学有所得。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面,求新求趣的教学设计得到了体现。许多学生对于什么是手绘,手绘的作用都没有任何的了解,讲授手绘表现与设计的知识是教学的基本。应该让学生了解到设计是一项既充满理性思考,同时又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工作。这些都需要通过设计师手中的笔表达出来,手绘图就是表达设计观念的基础,能够从流畅的线条中体会到设计师的思考过程。一个成功的设计离不开好的创意,手绘表现图就是设计的基础,良好的绘画基本功加上长期的练习和大量的设计实践才能创作出好的设计作品。对于刚刚扣开设计之门的学生来说,了解课程的重要性是十分重要的。给学生看一些优秀的设计效果图,引导学生感受手绘表现的快速、生动的独特魅力,启发学生表述各自对于设计的感想,使学生在学习新课程一开始就产生热烈的情绪,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整个教学过程有个好的

开端。

2.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非常重要,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环境设计表现教学中笔者总结以下重要几点于同学和同行共勉:

(1)临摹

临摹别人的作品是最直接和有效地学习别人的经验、观察及表现的一种方法。临摹的时候要求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和方向,而不是一味地临摹,临摹得相似就可以了,到头来也不知道自己在画什么东西。可以整体地去临摹,也可以局部地去临摹,着重形体、空间、表现技法上的学习。如学习塑造空间形体的时候,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别人是如何把握和处理形体的大块面及细节上的变化,哪些可以忽略,而哪些要深入刻画。刚开始练习的时候,着重线条方面的训练,对形体的准确把握很有帮助。

(2)准确的透视训练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环境设计手绘图透视一定要准确,根据环境空间进行分析可知,几乎绝大多是几何形体组合形成的,在透视方法训练的过程中首先就要要求同学们掌握了几何形体透视规律以及手绘表现方法,这样就可以为以后学生熟练的掌握环境手绘表现技法奠定好的基础。例如丹麦设计师约翰·伍重设计的著名建筑悉尼歌剧院,它就是采用了对圆球体的切割重组设计而成。再如由荷兰人雷姆·库哈斯和德国人奥雷·舍人带领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设计的北京著名建筑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是用方形进行切割而成。由此可见,采用用简单的四方体、圆、锥体等简单的几何形态透视相对容易让学生理解,用这种训练方法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觉得设计表现技法和平时画素描一样简单,就能够让学生接受,从而消除学生学习时惧怕的心理。让学生知道只有大量的实践才能为今后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造型基础。在实践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些事项:下笔之前,要对所画的几何形体感兴趣,这样才能全心投入地去观察,去认真分析所画对象的形体关系,准确地描绘形体结构。画时强调整体关系上的把握,如明暗、主次等关系,不要被细节所左右。在具体的实操项目训练的内容上的,尽量找到学生感兴趣的课题来进行。如安排学生绘制正方体,因为从正方体学生可以学会一切和方体形状近似的环境产品手绘表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作业的效果也比

较好。

(3)环境空间手绘写生

前面通过大量的临摹和透视方法的训练,学生基本能够掌握环境设计表现的基本方法,写生训练是培训学生手绘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写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观察环境空间的透视关系,体会光影变化以及色彩变化,把临摹的作品从新借鉴一番不仅加深了印象还可以从中来探寻设计表现技法的规律。

(4)创作

创作是检验学习结果最有效的途径,是一种很有必要的训练手段。让学生把自己曾经最想表现的环境产品通过自己的双手绘制出来,鼓励学生大胆的做,不要怕出错,并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提出表扬,从而来激发学生好学爱学的习惯,为今后进行专题设计时可以在相对较短时间内画出设计方案奠定基础。

(5)提供和建立多途径的立体学习的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尽量给学生提供多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快速表现水平。环境设计表现技法教学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寻的,为了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设计风格,常常鼓励学生浏览专业的设计网站和论坛,通过接触大量优秀的设计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开拓视野,进而转化成一种动力。此外,在课堂上给学生看一些优秀设计师的手绘速写视频,使学生能直观的了解这些设计师的思路和手法,给自身学习带来一定的帮助。同时,建议学生注意平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包括图书资料、图片资料、文字资料等,建立自己的专业资料库。这个资料库即是手绘表现的图片提供者也是今后专业学习的重要信息来源。同时鼓励学生之间实现资源的共享,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的资源,也有利于团结互助的学习氛围。

环境设计手绘表现技法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不仅要求学生能用流畅的线条和美丽的色彩表现环境空间的设计,更重要的是提高创新造型的设计能力,能正确传达设计师的想法和理念。它为环境空间的设计做好充分的造型技术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准备,也为开办环境设计专业的高校培养合格的环艺设计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湖北工程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

作者简介:聂丹(1982-)女,湖北荆门人,湖北工程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

表现性课堂教学的设计 篇3

关键词:自我表现,表现性课堂,教学设计,表现性评价

一、表现性课堂教学的现实背景

自我表现是一个人成长中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就认为, 学生的“自我表现”, 是学生“内在本质的表现”, 是学生“个人的天赋、才能和倾向的显示”。[1]自我表现在学生的成长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学生精神生活充实、生活快乐和幸福的条件, 是使学生乐学并成为一个“可教育的人”的条件, 是促进其个性发展的基础。[1]总之, “教育假若没有帮助学生在青少年早期就在某些活动中表现自己的力量和才能, 那么这样的教育就是不够完善的。”[2]可见, 教育要实现学生的成长与全面发展, 设计一种以学生的自我表现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表现性的课堂教学 (Performance-based Classroom) 追求的是将学生学习的结果以及个体内在良好的素质充分地外化展示出来, 亦即实现“学以致表”。倡导“学以致表”就是要由内而外, 以内养外, 通过表现达到善待自我与欣赏别人、个体多样表现与群体共同发展的统一。[3]它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承认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和能力, 并在课堂中促进每个学生的自我建构和自我表现, 从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然而, 在目前的教学环境中, 推行表现性课堂教学需要克服各种来自传统教学的惯性和阻力。首先要变革传统的知识教学模式, 真正确立起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目前的教学模式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的, 不利于学生学习形式的多元化, 更不利于学生充分自由的自我表现。其次要避免对教学内容处理的肤浅化、表面化。传统教学教条式地处理教学内容, 使教学活动只关注于低层次的单一的能力;而另一方面某些看似使学生充分表现的课堂, 实质上缺乏对教学内容深度挖掘, 缺少与学生真实生活背景的有机结合, 从而使课堂教学流于形式。第三, 改变大班的教学组织形式, 实现小班化教学。表现性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基于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 强调学生的自我知识建构和多元智能的教学, 往往需要采用多样化、小组化和个性化的学习形式, 并且实行对每个学生具体性的评价, 人数过多显然是难以操作的。第四, 要避免学生过量的学业负担和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 营造出轻松自由的教学环境。高挑战性的任务需要心理的低威胁性配合, 以使学生沉浸于自我体验中。高压抑、高负担的课堂氛围不利于学生的自由表现。同样表现性课堂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提出相当高的要求, 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 并表现出高超的教学创造性和组织沟通能力, 而繁重的教学任务也会压制教师教学能力的发挥。

二、表现性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

和传统教学不同, 表现性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由发挥, 教师只是扮演促进者的角色,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直接干预相对较少。因此要实现表现课堂教学的关键主要还是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上。而设计出一种以学生表现为核心的课堂教学, 就特别需要重视建构主义、多元智能、合作学习、活动中心、情境教学等多种现代教学和学习理念。

表现性课堂教学的核心在于让每个学生在自由表现中自我构建能力和知识, 实现教学目的。因此设计好表现性课堂教学, 要解决好两个问题, 一是如何将教学内容有效地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表现行为, 二是如何在前者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目的与学习活动的有机统一。

首先要做好学的方面设计, 建立起教学内容与表现性活动的关系。一方面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 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的关系所在, 对教学内容以及教材等进行重新定位、修改和改造, 使之符合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和实际情况, 然后提炼出表现性活动的单元主题, 并进一步明确学生表现性问题和任务;另一方面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 设计出一种具有一定真实性的虚拟活动情境。这种情境能使学生得到真实的自我体验, 产生自我表现的愿望, 从而成为同一主题下学生各种表现活动的平台。

其次要做好教与学结合, 建立起目标与评价的关系。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 以学生活动主题为基础, 对课程 (或教学) 目标重新分析和梳理, 使课堂教学目标充分明确和细化。在设定课堂教学表现性的目标时, 要做到与学生先决知识水平、个人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有机结合, 从而使目标符合学生个性特征, 具有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在表现性目标的指导下, 结合表现性的活动情境, 开发表现性的评价标准。这种评价要将表现的目标与学生具体表现行为有机结合, 使学生的自我表现活动不流于形式, 与教学目的脱节。

总之, 表现性的课堂教学设计, 要充分实现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活动和行为评价四个基本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而这种设计过程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 而应当是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合作、共同探讨中完成的。

三、表现性课堂教学设计:主题与情境

1.提炼单元主题, 明确核心问题和任务

单元主题不是教学内容或者说教材上的概念, 而是以学生的活动为标准的。它可以是一节课, 也可以是一系列的课。教学内容、课程或教学目标、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及其生活背景等都是确定表现性教学单元主题的重要因素。然而至关重要的是, 教师应该让学生参与主题的确定, 只有能得到每个学生认可的主题, 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动机, 从而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动力。主题的确定可以是与某个学科内的, 也可以是跨学科的。跨学科的主题有时更有利于贴近学生生活, 激发学生表现愿望。

单元主题 (如环境污染、濒危生物、疾病等) 往往有一定抽象性, 因此往往需要进一步提炼出核心问题或者任务, 然后通过任务驱动展开学生的表现性活动。核心问题或任务可以由教师或学生提出, 关键在于得到每个学生的认可。而教师也要转变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成为一个激发学生表现的促进者。成功的问题或任务设计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探究精神, 并使学生不断处于一种解决问题的兴奋状态中, 同时还要能够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学生的活动中。

为了使每个学生充分地进入问题或任务的情境, 教师需要做好表现性活动的导入设计。如在一个《纸与环境》为主题的教学中, 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纸的来源, 播放纸的历史与生产过程的纪录片, 使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纸的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从而引发学生“纸对环境的影响”为主题的探究和表现性活动。

2.设计一定真实性的表现情境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 实现情境是学习的动力来源。学生有多少的表现愿望和行为往往取决于学生进入活动情境的程度。学生一旦进入到真实的情境中, 就会调动自己全部的能力和资源, 全心地投入学习, 成为一个积极的自我建构者和表现者。因此教师如能将真实性情境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就能设计出最佳的表现性活动。

当然完全真实的情境有时是没有必要也不现实的。为教学而设置的问题情境通常是虚拟的, 这就有一个问题情境真实度的问题。图2是为“学生在购物的情境中进行算术技能的运用”这一主题而设置的不同真实性程度的表现性情境:[4]

低真实性要求学生解答下述故事问题:“如果你买一个60元的玩具, 而你给店员100元, 则店员须找你多少元?”

以真实的钱来显示问题情境, 并要求学生判断应找回多少钱才是正确的。

将学生配对采用角色扮演和真实的钱来处理找钱的问题情境。

高真实性 设置一个实习的玩具店, 并要求每一位学生经历以金钱购买玩具的过程。

图2 购物时各种不同层次真实性的问题情境

教师在设计表现性活动的问题情境时, 同样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观点与需求, 如在地理课中, 学习天气与气候, 师生可以互相讨论来决定是否用天气预报的形式作为真实性情境的表现活动。但在教学设计中, 教师主要关注创设活动情境以引发学生表现性活动, 并不需要对学生的具体活动内容进行设计。

教师在设计情境时要充分考虑为学生提供收集各种细节性材料的渠道, 这样才能使表现性的情境更具体化、更具真实性。教材和参考材料往往是抽象、单薄的, 缺乏感性经验材料的和生活化的语言支撑。因此在表现性活动真正开展前, 学生个人或小组还需要做好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包括收集各种使主题 (问题或任务) 更深入的细节材料, 如各种视听材料以及个人的亲身经历、亲身体验等等。

虽然教师不需要参与学生具体的表现性活动, 但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者, 应该对表现性情境中学生表现活动的各种状况进行预估, 为各种个人和小组的表现性活动 (如报告会、辩论、展示会、戏剧表演、广播、电视片、报纸等) 提供展示、分享和反思的舞台。

四、表现性课堂教学设计:目标与评价

1.确定主题单元的表现性目标

如果表现性教学仅仅停留于学生活动的维度上, 它就可能毫无教学目的性, 甚至只为活动而活动。表现性活动必须与教学目的结合, 才能形成真正的表现性教学。这里有两种路径, 传统的是先从课程标准或教学目标出发, 提炼出教学的主题和核心问题, 并由此确定教学的表现性活动情境, 最后把教学目标细化到具体教学中。但更可行的方法是从所设计的主题和活动出发, 从中提炼出它们所能提高的学生的具体能力或素质 (这些一般都会在教学目标中有所体现) , 并将它具体化为单元目标, 然后根据它们设计单元评价和评分标准。[5]如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用故事的形式学完一个单元的内容后, 组织学生们编写历史小说, 并要求他们讲给小朋友们听。该活动就可以提炼出写作、口头表达、历史学习等多方面的能力目标。

表现性教学目标有两个层面:一是普遍性、一般性的目标, 即它所体现的学生能力和素质应是不受具体情境制约的, 可以广泛存在于各种一般性的教学活动中。二是特殊性、具体性的目标, 即是某种具体情境中特殊的知识与能力, 它只存在于某类具体的活动中。以《美国独立战争》的教学为例[6], 单元主题的核心问题是“作为英殖民地的美国是如何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的?”主题单元的表现性目标为: (1) 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 (2) 在班级和小组中展开深入的讨论; (3) 理解美国获得战争胜利的原因或因素; (4) 掌握探究技能; (5) 掌握小组解决问题和合作学习的技能; (6) 学会用一篇短文概述核心问题。这里 (1) (2) (4) (5) 是教学的一般性目标 (其中 (1) (2) 是教的目标, (4) (5) 是学的目标) , 而 (3) 和 (6) 是学的具体性目标。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擅长的能力各有不同, 而每种能力间又相对独立。他把智能定义为“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 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7]因此不能用单一的能力标准去衡量所有学生的表现性活动, 而是要从多元智能的视角为每位学生找到最佳的评价方案。

2.开发单元评价和学生表现性行为的评分标准

表现性教学的评价一方面要体现主题单元的目标要求, 另一方面又要与具体的学生行为表现结合。主题单元的表现性目标可以作为单元总体评价的依据, 但同时要进一步对各种具体行为表现进行更细化地评价, 即开发出各种学生具体行为的评分标准, 如制定评定量表、核查表, 记录表、观察表, 进行作品鉴定 (product evaluation) 等等。下面以演讲的评定量表为例:[4]

演讲的评定量表

说明:在以下每一条横线上的适当位置打[√], 以评定学生的演说能力 (可以评在横线上的任何位置) 。在“评论”的地方, 尽可能说明你评定的依据, 或是进一步描述学生的演讲的情况。

表现性评价不仅仅是一种评价方法, 更是一种教学手段。它关注学生行为表现本身的变化, 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教师通过评价了解到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 同时也要依据具体情况, 与学生共同修改表现性行为的评分标准, 使之更具体更符合学生的实际。学生也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表现行为, 契合课程与教学目标。

同时表现性评价并不是只有教师作出, 而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一个评价的共同体, 包括自评、他评、师评等, 形成一种团体的评价意识。教师不但要与学生共同讨论以确定他自己的评分指南和标准, 在教师之间, 甚至在师生与家长之间都要合作以使评价标准更合理。总之, 在表现性的教学活动中应形成一个开放的多层次的评价系统, 从宏观的课程和单元评价到微观的单个学生的具体行为评价都要明确和精细, 并且要为每一个学生建立档案袋。

参考文献

[1]陈佑清.关于苏霍姆林斯基论学生表现问题的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4 (6) :118-120.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377.

[3]肖龙海, 许一凡.表现性课堂教学:特征、结构与策略[J].全球教育展望, 2004 (5) :56.

[4]陈英豪, 吴裕益.测验的编制与应用[M].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 1982:156-157, 187-188.

[5]Paula Bradfield-Kreider.Creating Performance-based Classroom[J].American Secondary Education, 1998, 26 (4) :15-p.

[6]Joseph J.Onosko.An Approach to Designing Thoughtful Units[J].The Social Studies Sep, 1992, 83 (5) :193.

如何表现亲情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篇4

(填写说明:文档内所有斜体字均为提示信息,在填写后请删除提示信息)

主题单元标题 作者姓名 如何表现亲情

学科领域(在学科名称后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思想品德语文数学 体育

音乐美术 外语 物理

化学生物 历史 地理

信息技术科学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所需时间 七年级

5课时(专题一2课时,专题二3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单元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本主题单元依据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设计。本单元为亲情单元,写出了亲情的多样和丰富,学习重点是积累语言、感知内容、借鉴写法。

本单元分两个专题:专题一:感受丰富的亲情——以《散步》《风筝》为例;专题二:如何表现亲情——我爱我家

专题一:感受丰富的亲情——以《散步》《风筝》为例。首先以《散步》为例让学生感受了家庭中三代人之间和美温馨的浓浓亲情,让学生体会到亲情的可贵。以《散步》为例文,意在让学生感受温馨的亲情,借鉴文章表达亲情的写法。学生将阅读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同时文章在写作中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入手,大处着眼,可以让学生在写作中受益。其次,本专题以《风筝》为例从另一个视角让学生体会到另外一种亲情,在矛盾冲突中蕴含着的亲情。本文是一篇可以多角度解读的文章,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阅读能力的好材料,可以通过家人之间冲突的理解,解读其包含的社会和时代内容,并给学生带来写作上的启示。

专题二:如何表现亲情——我爱我家。研究性学习聚焦在如何表现亲情,结合学过的两篇文章,和学生搜集到的其他亲情类的诗文,梳理亲情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法,谈学习后的收获。再通过学生的老照片展示、解说,以及珍藏物品来历的介绍,丰富学生的亲情素材。通过写作将生活素材转换为写作题材。

专题一是感受亲情,从温馨和美的亲情走向矛盾冲突中的亲情,具有思维的梯度。专题二是表现亲情,在专题一的基础上加以拓展,要求扩大阅读面,走进生活,结合经典作品带来的启示,说真话,诉真情,用恰当方式表现亲情,写出有血有肉的作文。

本单元学习是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学生学习采用活动式设计,在学习文章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朗读、小组学习、合作交流,自主展示等形式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力图实现读和写的结合,师生交流和生生互动的结合,文本学习和现实生活的结合。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说明:将主题单元规划的思维导图导出为jpeg文件后,粘贴在这里;如果提交到平台,则需要使用图片导入的功能,具体操作见《2013学员教师远程研修手册》。)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知识与技能:

1.识记字词,积累词汇;2.了解文章大意,理清作品层次;3.通过朗读、默读等读书方法感知文章内容;4.分析亲情的不同表现形式;5.从不同作品中领会表现亲情的方法,并有所借鉴。

过程与方法:

1.在朗读过程中品味重点语句;2.通过展示和解说老照片和物品,体验亲情;3.讨论赏析重点语段,体会情感。4.通过讨论交流,区分亲情的不同表现形式;5.从作者的选材和情感表达中借鉴写作方法。6.学会运用网络搜集有关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文中浓浓的亲情;2.体验领会不同情境中的亲情;3.珍惜亲情,感恩生活,做一个情感丰富健康的人。

对应课标(说明:学科课程标准对本单元学习的要求)

1.在通读文章基础上,理清思路;

2.分析主要内容,体味重要语句在与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欣赏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4.对文章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5.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6.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1.亲情有哪些表现形式?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2.怎样体验和理解不同情境中的亲情? 3.如何恰当地表现出亲情?

专题划分 专题一:感受丰富的亲情——以《散步》《风筝》为例(2课时)

专题二:如何表现亲情——我爱我家(3课时)

专题一 感受丰富的亲情——以《散步》《风筝》为例

所需课时 2

专题学习目标(说明:描述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注意与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呼应)

1.整体感知课文,概括大意。

2.涵泳体味,品读课文含义丰富的语句。

3.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和欢乐纯真的情,培养珍爱亲情的情感。

4.品味、探究重难点语句,多角度理解作者深沉的感慨。

1.《散步》《风筝》各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两篇文章表现的亲情有何异同? 3.如何理解两篇文章结尾一段话? 4.如何看待矛盾冲突中的亲情?

5.两篇文章带给我们写作上带来哪些可以借鉴之处?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说明:在此列出本专题所需要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化资源、常规专题问题设计

资源等和各种支持资源)

电脑 多媒体 教室

学习活动设计(说明:为达到本专题的学习目标,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应参与的学习活动。如本专题由几个课时组成,则应分课时描述每个课时的学习活动设计。请以活动

1、活动

2、活动3等的形式,提纲挈领地描述每个课时包含哪些学习活动以及每个活动的主要步骤。注意,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应通过对所设计的本专题的问题的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活动一:创设亲情氛围,展示老照片和珍藏物品 1.播放音乐《让爱住我家》。

2.打开旧相册,翻开老照片,展示制作的PPT,讲述背后的故事。3.拿出珍藏的物品,分享其来历。

4.小结:讲述日常生活中丰富的亲情故事,注意说话要有中心、有条理。活动二:回顾读过的亲情类文章,交流讨论搜集到的亲情作品。1.回顾《散步》《风筝》两篇文章,比较其写作特点。2.展示搜集到的其他亲情类文章,并分析其表现特点。

3.展示其他形式的表现亲情的作品,如诗歌、歌曲等,体会其动人之处。4.总结亲情类作品的表现特点,谈在写作上的启示。活动三:写一篇有关亲情的文章 1.梳理写作亲情类文章的要点:

1)要在具体事件的叙述中传达真情实感; 2)突出细节描写,可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 3)选择恰当的题材,详略得当。2.尝试写作,让真情永驻。

3.学生将写好的作文上传到网络,互相审阅、修改,教师点评。

制作图文并茂,材料准备充分,介绍有中心,有条理,语言清晰,自然大方的8-10分,制作较规范,材料准备比较充分,介绍有中心,有条理,语言清晰5-7分。制作简单1-4,材料准备比较充分,介绍语言不够清晰和条理1-4分,搜集作品丰富,并能介绍和表演,接受师生的询问8-10分。搜集作品较多,但不很熟悉作品具体内容。5-7分。评价要点

1.整体感知课文,概括大意。

2.涵泳体味,品读课文含义丰富的语句。

3.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和欢乐纯真的情,培养珍爱亲情的情感。

4.品味、探究重难点语句,多角度理解作者深沉的感慨。

专题二 我爱我家 所需课时 3

专题学习目标(说明:描述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注意与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呼应)

1.整体感知课文,概括大意。

2.涵泳体味,品读课文含义丰富的语句。

3.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和欢乐纯真的情,培养珍爱亲情的情感。

4.品味、探究重难点语句,多角度理解作者深沉的感慨。

专题问题设计

1、怎样有条理、有中心讲述日常生活中的亲情? 2.亲情类文艺作品的表现特点对写作有何启发?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说明:在此列出本专题所需要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化资源、常规资源等和各种支持资源)

电脑 多媒体 教室

学习活动设计(说明:为达到本专题的学习目标,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应参与的学习活动。如本专题由几个课时组成,则应分课时描述每个课时的学习活动设计。请以活动

1、活动

2、活动3等的形式,提纲挈领地描述每个课时包含哪些学习活动以及每个活动的主要步骤。注意,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应通过对所设计的本专题的问题的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活动一:创设亲情氛围,展示老照片和珍藏物品 1.播放音乐《让爱住我家》。

2.打开旧相册,翻开老照片,展示制作的PPT,讲述背后的故事。3.拿出珍藏的物品,分享其来历。

4.小结:讲述日常生活中丰富的亲情故事,注意说话要有中心、有条理。活动二:回顾读过的亲情类文章,交流讨论搜集到的亲情作品。1.回顾《散步》《风筝》两篇文章,比较其写作特点。2.展示搜集到的其他亲情类文章,并分析其表现特点。

3.展示其他形式的表现亲情的作品,如诗歌、歌曲等,体会其动人之处。4.总结亲情类作品的表现特点,谈在写作上的启示。活动三:写一篇有关亲情的文章 1.梳理写作亲情类文章的要点:

1)要在具体事件的叙述中传达真情实感; 2)突出细节描写,可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 3)选择恰当的题材,详略得当。2.尝试写作,让真情永驻。

3.学生将写好的作文上传到网络,互相审阅、修改,教师点评。

评价要点 制作图文并茂,材料准备充分,介绍有中心,有条理,语言清晰,自然大方的8-10分,制作较规范,材料准备比较充分,介绍有中心,有条理,语言清晰5-7分。制作简单1-4,专题三

所需课时(说明:课内共用几课时,每周几课时;课外共用几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说明:描述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注意与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呼应)

专题问题设计(说明:设计一系列能引领本专题学习的问题)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说明:在此列出本专题所需要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化资源、常规资源等和各种支持资源)

学习活动设计(说明:为达到本专题的学习目标,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应参与的学习活动。如本专题由几个课时组成,则应分课时描述每个课时的学习活动设计。请以活动

1、活动

2、活动3等的形式,提纲挈领地描述每个课时包含哪些学习活动以及每个活动的主要步骤。注意,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应通过对所设计的本专题的问题的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评价要点(说明:设计本专题需要评价的学习环节或学习成果)

表现性课堂教学设计 篇5

摘 要:手绘表现在整个建筑设计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相应的设计手绘教学到目前已形成了一定的经验和体系,但大都关注于技法训练和表现成果上,因此对设计思维的辅助作用有限。根据设计手绘教学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图解思考作为将手绘表现与设计思维相结合的理论依据,并总结得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即手绘教学应以促进和表达创意思维,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具象目标形态提炼和抽象思维意图表达,以及思维和情感的个性化表达为训练方法。旨在为建筑设计及相关专业手绘教学提供可行建议。

关键词:设计手绘;图解思考;教学改进;训练方法

在高校的建筑设计教学中,手绘表现是重要的设计基础课程,课外的手绘培训也已形成一项产业。但目前的手绘教学对手绘表现与设计思维的关系不够重视,做到对其充分认识并加以应用,对手绘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设计和手绘水平。

1 建筑设计手绘教学的现状问题

1.1 对设计手绘的认识不足

设计手绘通常被视作通过徒手绘制效果图来表现设计成果的一种方法,对其在设计过程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建筑设计手绘作为设计思维和设计成果的一种有效的物化表现途径,在设计过程中具有提升和体现设计修养、辅助思考推敲设计构思、准确表现设计意图、有效便捷地沟通设计想法等综合功能。其作用体现在设计构思,方案推敲,成果展示的整个过程中,是设计思维的可视化方法和设计水平的有力体现。

1.2 偏重技法的速成练习模式

在手绘教学目的上,多为针对快速设计考试等的应试模式训练,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多为对学生进行集中的模式化培训,通过大量临摹等练习,短期快速地掌握经验技巧,而不是循序渐进,在日常设计中持续练习积累,逐步提高。多把教学的重心放在手绘技法的训练和提高上,而没有把手绘放在设计的整个过程当中加以应用,对设计能力的辅助和提升作用有限。此外,普遍对系统理论的学习不够重视,造成绘画时思路盲目,条理不清晰,形似而不明其原理。

1.3 教与学的关系

建筑设计到现阶段已经经历了很长的发展时期,期间形成了各种流派和思潮,相应的建筑设计手绘也需要根据不同的表现内容形成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因此,建筑设计手绘教学也不能拘泥于单一的模式,应关注和适应设计表现领域的动态发展,持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与方法。

2 设计手绘中思维与表达的关系解析

2.1 “图解思考”的理论解析

“图解思考”解释为: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对物象进行观察,同时对脑海中的视觉资料进行相应的拆分和组合,并结合个人的情感与想象力,形成相应的分析概念性草图。通过观察、感知、分辨和想象四种手段,用速写形式的草图来帮助思考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整个设计阶段,这种思考伴随着速写草图使设想和构思应运而生,实现图形和思考的结合。这种使思考形象化的图解思考比内在思考更具优势,图解的表现方法是一种最有启发思维的方法,它不仅为了绘图的表达,更有助于设计思考。

2.2 设计思维与设计表达的关系

基于“图解思考”的设计过程包括设计思维表现与设计表现两部分,设计表现以简洁的图形与快速表达的特点成为设计过程中分析问题的有效方式。设计者在表述设计思维的过程中采用图解分析的思维模式,以手绘的形式借助图形结合多种手绘技巧,将设计构思表现为物化的视觉形象;而设计思维是产生设计手绘的依据,对表现形式和方法起到指导作用。这两个方面既有独立性,也有相互性。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图解帮助整合和启发设计思维,设计思维形成的设计成果又通过设计图解进行表达与阐述。因此设计思维与设计表现的交融互动是设计质量的关键所在。

2.3 “图解思考”对设计手绘的提升作用

对设计手绘的评判标准,表现形式和图面效果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设计思维和方案构思本身,因此提升手绘水平最根本的方法是提升思维能力和设计水平。“图解思考”可以启发思维,辅助思考,发展创新,打破既定的思考方式,因此有助于设计能力的提升。“图解思考”通常与设计构思阶段相联系,设计者与设计草图相互交流,可以被看做自我交谈的过程。

3 基于图解思考的建筑设计手绘教学方法

3.1 对目标事物的形态提炼和表现

手绘表现一方面是将具体事物通过徒手绘制反映在图面上的过程。设计者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并进行组织和取舍,形成个事物之间的逻辑结构,对将展现在图面上的完成效果进行预想,然后对要表现的对象进行简化,以概括的形象展现出来。在此过程中,要求设计者具有对事物概括的表现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简化能力。这种能力需要通过练习不断积累获得,练习的方法可以是:指定具体事物,要求学生对其进行表现,限定不同的抽象和简化程度,完成多个图示;指定一组事物或者情景,要求对其进行分析和组织,然后形成具有逻辑关系的表现图。教师对学生的手绘成果进行指导,帮助其提高。

3.2 对抽象思维和设计意图的具象表达

手绘表现的另一方面是将抽象的设计意图通过绘制图像化的过程。设计者通过对设计条件和要求进行分析评估,形成设计构思,并通过反复的图解思考过程形成最终方案。此过程的每个阶段产生的抽象概念通过思维转化为脑中具体形态,通过手绘实现图像化,使用形式多样的表达方式将各设计要素表现出来,包括事物形态,场景组织,逻辑关系等。这个过程需要将抽象思维物化表现的能力,练习方法例如:给出对目标事物的描述,要求学生根据描述在头脑中形成对其形态的构想,通过手绘表现出来,也可以是对设计情境的描述,使学生通过对所有要素的分析和组合,表现为手绘图示。这个过程同样需要老师的引导。

3.3 思维和情感的个性化表达

手绘表现同时也是设计者展现自己的独立思考,思维逻辑,情感偏好等因素的载体。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根据设计要求并综合考虑各项因素,结合通过积累存储的意象经验和设计方法形等成设计构思,即使是完全相同的条件,不同的设计者所产生的设计成果也会有很大差别,这是因为每个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都会潜移默化地融入自己的思维和情感,这也是设计者和设计作品的价值所在。设计者的个人风格的培养,需要通过广泛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来长期积累培养。

4 结语

建筑设计手绘教学在表现技法方面,已经形成了形体速写、材质表现、色彩运用等的规律和方法,但同时对设计思维与设计表达的关系应认识充分。“图解思考”对手绘表现具有提升作用,体现在通过图面的形式对设计思维进行阐释,作为思考得媒介,帮助设计者完善作品并激发创意。手绘不仅是表现技能,更是体现思维过程与设计成果的表现途径,手绘的思维与表达贯穿在设计的整个过程中,手绘表现与设计思维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图形归纳能力和思维演绎能力以及个人情感的表达来提升手绘水平。

参考文献:

[1]保罗·拉索(美).图解思考——建筑表现技法[M].邱贤丰,刘宇光,郭建青,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诺曼·克罗(美),保罗·拉索.建筑师与设计师视觉笔记[M].吴宇江,刘晓明,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邵龙,赵晓龙.设计表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郑曙汤.室内设计·思维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设计专业中水彩表现技法教学探讨 篇6

关键词:基本问题,基本技法,特殊技法

水彩是造型艺术的基础学科之一, 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建筑效果图、珠宝手绘设计、插画、舞美设计等艺术设计门类常以水彩作为工具来表达与体现, 掌握水彩技法是设计者必备的能力。水彩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及鲜明独特的艺术特色, 常常被誉为绘画中的“抒情诗”和“轻音乐”, 其特有的艺术语言和审美价值在艺术领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颜色透明绚丽, 笔意活泼轻快, 作画速度快慢有度, 收能精雕细琢, 物体形象、色彩表达准确到位, 放能寥寥数笔, 瞬间抓住那份感动, 在一张一弛中彰显其特有的韵致与魅力。这种表达上的直接性与画面效果的抒情性, 甚至于水性颜料水色交融、迷离多变的习性, 赋予了设计者无限的灵感, 在表达设计意图的同时, 实用性与艺术审美得以完美融合。

其实, 我们往往发现, 很多设计效果图中不见了水彩艺术的张力与感染力。设计者表达设计观点的时候, 水彩表现技法已经程式化为简单的勾线、平涂、晕染等, 失去了真实有感而发的激情与冲动, 效果图势必走入僵化、机械化。所以, 在学习水彩之始, 设计者在心中要确立一种艺术态度:手绘技法的水彩表现技法是一种艺术形式与风格, 并非简单的设计效果表现的固定模式。一幅优秀的设计效果图, 不是照片的逼真表现, 不是供业主参考的简单图解说明, 它是设计者创意的体现, 凝练了设计者高度的思想活动与审美判断。因此, 艺术设计专业水彩技法教学探讨对于培养艺术设计人才具有不容刻缓的现实意义。

一、解决水彩的基础问题

首先, 具备扎实的素描造型能力, 是学好水彩表现技法的重中之重。素描是基本之基本。水彩属于西画体系, 设计者所有的修养都在素描中显现出来。因水彩的特性是在简约中见丰富, 不着重强调作品中物象细微的体面关系, 而是把握画面的整体观, 但这并不表示在设计专业水彩学习中就可以轻视素描训练这一环节。有的设计作品在表现对象时表面化、概念化, 要么画得很细、很僵硬, 要么粗放, 不见内容, 这正是缺少了扎实的素描造型能力和深入刻划对象的能力。同时, 水彩润泽透明的特点, 不宜在画面的一个地方磨得太多, 否则会将之前的生动之处磨掉, 影响了最终的画面的灵动;也不能画错推翻重来, 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生动、快速地表达对象, 做到下笔时言之有物, 深入时锦上添花。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速写”训练加强学生对形体的概括及表现的深度。速写主要是以线条为勾勒描摹、塑造形体的造型语言, 线条是绘画艺术中最活跃的表现因素。如果铅笔或者钢笔速写加上简单的色彩关系, 在实践教学中可使学生避重就轻, 学以致用。此外需要强调的是, 水彩的用笔也是十分讲究的, 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来表现顿挫、枯润、虚实的韵致, 只有将这些对比统一关系在一幅水彩中处理得当了, 才会有丰富耐看的效果。这更要求具有深厚的素描功底。总之, 水彩技法要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素描水平的提高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其次, 提高学生色彩表现的能力和色彩表现的个性化, 强化色彩意识, 提高色彩修养。通过对客观色彩的观察, 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的主观色彩表现, 是水彩艺术走向完整的关键一步, 是实现超越客观自然的审美状态, 而更接近水彩艺术的决定性一步。

在教学中, 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生色彩训练。1.色彩的运用, 要注重凸显水彩艺术的色彩特征。水彩技法中的色彩表现应该具有通透润泽的特点。水彩以水调色及颜色透明性, 水和色的相互撞击和渗透形成的变化, 以及多次叠加后产生的透明、润泽的美感, 是水彩不为其他画种所能代替的, 是水彩独有的艺术魅力, 是拓展水彩色彩语言时不可丧失的依据与关键。只有将色彩与水分的多少、时间的拿捏以及各种水彩技巧结合一起考虑, 才有可能有比较理想的作品。2.色彩是塑造形体的主要表现语言。用色彩的冷与暖、浓与淡、鲜与灰等对比关系塑造物体及空间关系, 颜色明朗丰富, 形体严密结实。在实践中避免作品色调整体看上去比较灰涩, 色感较弱, 鲜明性和饱和度不够等。很多学生甚至用减弱色彩感取得画面的协调, 这种做法不可取。我们可以向英国古典水彩画学习表现局部色彩的微妙变化, 从野兽派、表现主义的色彩语言中得到加强色彩的强度方面的启迪, 以此总结积累色彩造型表现方法。3.强调色彩的主观和感性表达, 提高色彩修养, 建立色彩意识。色彩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 较高的色彩修养与色彩意识需要系统的训练。色彩的形式美感的建立是在打破旧的秩序之上的, 在较高的色彩修养为前提下, 以更加主观、主动的色彩意识重构画面, 使画面具有更高的作品性。比如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一的水彩作品就以其强烈主观的色彩闻名于世。每个学生对色彩的感受是不同的, 应鼓励他们忠于自己的感受, 勇于表达自己对色彩的独特追求, 使色彩具有强大的生命和力量。

二、掌握水彩基本技法

水彩技法的丰富性是水彩的最大特点之一。其中, “水”是水彩画的关键所在。“水是水彩神助的精灵 (平龙语) ”, 水彩画的精妙之处在于用水。我们所谈的水彩画技法, 主要也是指如何掌握水分, 发挥水色变化的特点而言的。

“水味”十足及色彩的丰富斑斓, 既可以表现出细腻层次, 又可以水色迷离。所以, 一张好的水彩画用色看起来好像并不复杂, 但却给人感觉色彩很丰富, 实际上这里面包括用水和色结合的诸多因素而产生的效果。水的流动、沉浸、渗化、冲洗、水色冲挂等变化是在我们控制之下的, 往往又产生某些意料之外的效果, 具有自然天成的肌理和画意, 令人惊喜不已, 沉迷其中, 流连忘返。其一, 水彩画靠的是水的“溶解”与“稀释”, 水分掌握的好坏,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水彩画的成败。用水过多则色稀形散, 用水过少则色稠形焦。比如在画第一遍大关系时, 让纸张保持一定的湿润度, 可用海绵把纸面或者纸背打湿。然后调色时笔上色彩要饱和, 水分不宜过多, 笔上的水多了在湿润的纸上很容易走形。其二, 好的水彩效果图都是“分秒必争”完成的, 把握好时间差, 对作品的成功也至关重要。在创作过程中下笔要“快、准、狠”, 掌握时机, 眼疾手快, 迅速捕捉瞬间渗化的效果。这就要求学生熟练地驾驭画纸、颜料、水分和时间等因素, 而且要能因势利导地处理种种水色交融的偶然效果, 做到胸有成竹, 随机应变。不管是用水调色, 还是用水做肌理, 用水之道单凭口传心授是不够的, 需要学生反复练习, 熟能生巧。有人称水彩作画过程是一个“戏水”的过程, 甚为形象。

其次, 水彩基本技法包括干画法、湿画法、干湿结合画法等。干画法是待第一遍色干后画第二遍色, 待第二遍色干了再加第三遍色, 层层叠加, 不求色的渗透。干画法利用水彩颜料透明的特性, 颜色层叠, 笔痕明显, 色彩较之直接调和的色彩多了一份含蓄与微妙, 同时层层深入有利于充分地塑造形体及表现细腻的色彩层次, 适合深入刻划物象。湿画法是将画纸打湿或在前面色层未干时, 再次叠加涂色、晕化或连接, 利用水分的流动渗化取得丰富视觉效果的方法, 适合表现云雾、远景以及物象暗部、阴影等。湿画法对水分及笔触的要求较为讲究, 是水彩水色融合、渗透、流动产生幻化多变效果的表现。通过对色彩的调配、透叠、晕染、接染等技法运用, 使画面色彩在交错与混合中产生明暗对比、冷暖对比、虚实对比、厚薄对比等。在水彩绘制过程中, 大多干画法和湿画法交替使用, 常中有变, 变中有常, 在变化中寻找多样丰富, 在区别中寻找和谐一律, 在水的流动与渗透过程中光波清晰、交相辉映, 从而构成水彩艺术的审美效果。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反复练习、总结教训、积累经验, 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水彩的意境源于生活, 引导学生用心体验水彩魅力, 通过形与色的形式加以再现和升华, 是作者讴歌生命的意义与生活的美好, 蕴藏着对美无尽的追求和人格魅力。

三、训练水彩特殊技法

特殊技法的探索与发现是追求个性化语言的良好途径之一。所谓特殊技法, 就是区别于传统技法的新的表现手法, 具有一定程度的偶然性, 但又是在可控范围内的。水彩材质的介质特性导致的偶然性和肌理特性是水彩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传统技法与特殊技法相辅相成, 特殊技法是传统技法的补充与丰富, 是水彩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肌理美感作为水彩表现技法的重要部分, 是创作过程中发自艺术情怀的本性弘扬, 具有了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在教学实践中, 要求学生做专项的特殊技法训练, 其目的为丰富造型语言与表现形式, 更好地表达设计意图和画面效果。

水彩特殊技法有刀刮法、喷水法、点提法、撒盐法、洗涤法、沉淀法等, 结合水色的流动往往会产生某些意料之外却又自然天成的审美效果, 是传统技法难以达到的“自然而然”的形式语言。设计效果图最终是为表达设计者设计意图, 是实用与艺术的结合, 是审美艺术情趣和个人思想情感的的升华。从这个角度看, 艺术作品对媒体介质性能的挖掘、开拓以及利用是其艺术风格的表现基础。例如张英洪《陶颂》作品, 作者运用加油这种特殊介质, 产生的水油分离的肌理效果, 模仿古陶表面斑驳肌理的效果。在调色时加入少许油, 水和油既不能完全分离又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产生水色迷离、斑斑驳驳的肌理感, 在视觉上生动表现了古陶本身表面肌理的式样。水油混合的特殊技法的运用, 使画面有了个性的造型语言形式和美学特征。水彩多种技法的综合运用产生特殊的视觉效果, 同样可以使作者获得表现的自由, 实现作者的创作愿望。在学习过程中需特别强调, 特殊技法表现的肌理效果, 是创作一种远离人们视觉习惯的表面效果, 达成求新求异之目的, 这与水色交融产生的特殊效果是有区别的。只有理性地认识特殊技法, 不刻意去追逐它, 才可能驾驭它为我所用。绘画的技法终究不是创作的真实目的, 它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设计者家只有熟练地掌握了水彩表现技法, 并能随心所欲、自然而然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才能接近“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最高境界。

特殊技法的形式美感当随时代精神、审美观念的发展而发展, 既不墨守陈规, 又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实质性突破, 建立符合时代精神的现代美感。特殊技法的创新不要止于表面层次的花样翻新, 而是要通过自己内心体验表现出一种升华和超越。如果不是为了作品主旨的表现, 仅仅为了形式而形式, 反而成为了干扰。水彩艺术的形式语言是极其丰富的, 坚持创新与实践, 探究水彩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 有利于促进艺术设计专业水彩技法的丰富与发展。古人有“若要有成, 废画三千”之说, 国画大师李可染甚至刻出一方“废画三千”、“七十二难”的印章。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 没有捷径可走, 只有下得了苦功, 再不断的实践中经历一次次的否定再否定, 经历一次次的失败与挫折, 才会获得最后的成功。

作为创作媒介的技法也始终作为创作意图的载体而出现。一幅成功的设计效果图, 是设计者思想情感的集中反映, 它展现着设计者的艺术个性和激扬的创意, 是用自己独有的艺术语言进行的艺术创作, 是用各种表现形式表达主体的世界。因此, 作为水彩综合的表现技法始终为反映作者个性语言与思想创意而服务, 是思想和情感的升华。无论设计者用什么水彩语言表达方式, 都是用心去聆听生活、感受生命, 而后用水与彩的语言表达而成的一种艺术形式。艺术本质是被触动了的情, 是诗化了的意, 是感情深化的产物, 是自然和生活的“再现”。只有深刻地认识到水彩技法之表现实为主体所感所思之本质, 并熟练掌握水彩技法之基本技法及特殊技法, 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有灵魂的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袁振藻.中国水彩画史[M].上海画报出版社.

[2]周济祥.绘画技法与肌理[M].湖南美术出版社.

表现性课堂教学设计 篇7

一、美术设计专业中的“表现写生”概况

设计类美术专业和传统的纯艺术不尽相同, 它是由精确的外形特征和合理的结构艺术作为基础, 以建筑艺术, 服装艺术, 工业设计等严密性较强的专业教学为途径, 将古典的艺术和现代的设计思维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表现写生是学员将自己所知所觉完整的呈现出来的表达形式。众所周知, 美术类作品是无法确切定位其价值和分数的, 但是表现写生却能够将这种定位精确到大众可以理解与接受的地步。教师也在此类教学活动中能够分辨出学员的进步幅度以及潜在的价值, 从而更有效率的将学员分类, 分别制定计划, 达到人人学而通之的地步。设计类的表现写生实际是由物质的形与态组合而成, 即为所谓的形态。即是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和组成关系, 包括形状和情态两个方面。形态是物体的主要外部特征之一, 但是肉眼见到的外部形状却不会代表全部的形态。形态是由形与态两个方面塑造而成, 而非只是外在的形态而已。形, 是无法捉摸, 无法仿造的一种存在形式, 即是看起来一模一样的物体, 其存在形式也是大同小异。想要取得形的质变, 就要不停的吸取能量, 而提供能量的就是能够依赖生存的大地。动物想要生存, 就要吃植物, 否则也要吃动物, 植物是从大地汲取养分得以生存成长, 可以说, 大地就是供养万物的母亲。这种循环往复却又无规律可寻的规律是无法可述, 但是确实真是存在的。态, 是一种形态的内涵, 它不拘泥于外在形状, 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物的态也能产生不同的心理变化和表现。如果说形是一个人的外貌, 那么态就是一个人内在的心境与尊严, 仅就内涵而言, 态的重要性远远要大于形。拥有了态, 就像是一个人拥有了强大的气场, 让其他人敬仰。所以说, 形与态不可分。当学员能够将物质的形态看透, 并且实际应用出来那他便算是在表现写生中获得很大的收获了。

其次, 表现写生还是一种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教学活动。当美术学员达到了一定境界, 却不知该怎样上升到更高的层次的时候, 表现写生就可以轻而易举的看出自己作品中所存在的不和谐, 损有余而补不足。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自身的绘画技巧和境界不符, 此时, 就像是修佛之人常遇到的两种极端, 修为和境界。修为就好比万物的形, 它使一个人的厉害之处全部展现出来, 就像外表华丽的物体, 给人以视觉感官上的冲击力, 使人目眩。而境界就仿佛万物的态, 它讲究的底蕴和内涵, 在物体的内部甚至更深层意义上的给人以心灵的感悟。修为太高而境界不足, 就会显得空有其表, 外表光鲜亮丽却不能让人从心底产生一种欣赏, 甚至会导致所谓的走火入魔;境界高深而修为不足, 就会显得无所作为, 只有夸夸其谈却不能做到内心所想。修为和境界往往都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在两者达到和谐共存的时候, 才能称之为修行的大乘。形与态比例调节适合, 才是设计的物体本身的“黄金比例”。

二、“表现写生”教学意义

表现写生同时也是增强学员的眼界, 应用不同材料物质所制作出来的产品或者天然存在的物质, 其表现形式都是不同的。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是沿袭或采用西方文明艺术来约束同校艺术类学员, 其素描表现形式居多。虽然从表面上看, 中西方绘画的基本表现技巧都离不开对线条的运用, 但二者之间却有着本质区别。众所周知, 白描, 是中国绘画的基础, 它讲求线条的趣味性, 重于意象造型, 较少受光线、时间等变化因素的影响。中国绘画中的线条, 不仅借鉴和吸取了书法艺术的笔法技巧, 在艺术表现上更是立足于物象的神韵与意趣的表达。在令人眼花缭乱的表现技法里, 线条仍然是中国绘画中最常见、最基本的艺术表现手段。相比之下, 西方绘画则更重于具象与写实。素描是西洋绘画的基础。借助于特定的对象、环境、光影作画是素描写生的基本要求。因此, 素描更多地受到了客观对象、光线、时间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而线条则往往被视为构建形体的手段, 并不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中西绘画二者虽差异甚多, 但不可否认, 西方素描与中国白描同是绘画中最朴素的表现形式。当学员在实际的写生过程中, 不断的揣摩和思考不同物质所表现的不同价值和形式, 他才能在以后的艺术设计生涯中更完整的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表现写生教学最关键的地方就在于它是让学员能够身临其境的绘画设计, 而不单单是在脑海中胡乱的勾勒出自己想象中的产物。设计最重要的就是它的严谨性和合理性, 所以它能够区别于一般的纯绘画艺术。例如建筑设计艺术, 即是先将合理的思维和实地的考察以及材料的选择综合考虑, 最后才能设计并得以实现。表现写生就是为此而诞生的产物。它可以让自己看到作品的不足, 并由导师及时加以引导, 从而将自己绘画的境界和技巧达到巅峰状态。写生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表达方式率真而生动, 并且保持着客观对象鲜活而感人的个性特征。写生就是将人类固有的理性思维和纯粹的表现梦境幻觉的唯美艺术以精确的比例糅合在一起并且生动的表达出来。设计表现写生总结来说就是点的排列, 线的勾勒, 面的围合, 体的包裹, 各种材质, 各种风格的演变。

三、总结

艺术源于现实, 写生就是在艺术中体现出现实的价值。通过写生可以深刻体验到天地万物存在的种种因素, 感悟出自然的美, 寻找出一定的表现技能和技巧周而复始, 慢慢地就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明代画家董其昌说:“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绘画设计亦如此。表现写生就是人生的万里路途, 只有亲自经历过才会懂得如何把路途中的所见所闻演变成自己的能力。

摘要:由于美术类专业的特殊性和艺术性在中国已经渐渐的被推广, 为了扩展招生资源众多的高校都争先恐后的开设了美术设计专业。而表现写生恰恰能够将学员本身的创造性毫无保留的发挥出来的一项教学手段。

关键词:美术专业,艺术,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阿纳森著.邹德侬等译.《西方现代艺术史》.[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2]王宏建.《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0.

表现性课堂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知识情境,激活,磨炼,精纯

0 引言

当今艺术设计领域,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于设计教育, 原有的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材形态、教学方式方法、教学体制以及教学管理均在发生一系列变革。体现高科技的数字化艺术手段, 将感性的认识理念, 以严密的教学方法组织起来并对艺术设计要素进行理性化控制的电脑美术教学必将给人们带来新的观念, 新的思维以及新的设计思想。笔者通过多媒体技术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运用, 就如何在设计教学中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如何将教学的方法联系起来, 建立新的教学模式, 进行了一些思考, 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艺术设计教学。

1 现代基本设计课程与传统教学艺术设计的区别

电脑艺术设计课程是现代设计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视觉传达的重要手段。其教学内容包括编排设计原则、编排设计原理、编排的视觉流程、编排设计的形式法则、编排的基本类型、文字的编排构成、图形的编排构成及现代编排设计的发展趋势等。通过在版面上对空间层次、主从关系、视觉秩序及彼此间的逻辑条理性的把握与运用, 将有限的视觉元素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 将理性思维个性化地表现出来, 使版面编排获得良好的诱导力, 更好地突出主题, 在传达信息的同时, 产生感官上的美感, 达成最佳的诉求效果。

1.1 教学内容外在形式的变化

传统编排设计教学的最大弊病在于信息传递媒体单一, 教师靠口述和板书的形式, 往往只能传授给学生知识的结论, 难以让学生直观感知、欣赏国内外众多的优秀设计作品, 更无法从多角度、多环境立体而全面地分析其创意形成的过程。学生经自己观察、思考、抽象后形成的知识少, 实际上不自觉地扼杀了学生全面探索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限制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技术的介入, 无疑为电脑艺术设计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 在同样的时间内, 课件以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结合的方式运用于教学, 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知识情境, 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归纳、总结知识的结论, 从而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和各个侧面, 增强了教学的系统性、深入性。

1.2 教学内容内在结构的变化

教学内容的内在结构就是学科知识结构的组织设计。知识结构是学科知识间的逻辑关系, 是学科内含智力因素的信息源。传统的编排设计教材都是以教为主, 以线性结构来组织学科知识结构, 学生利用它学习自由度不大, 灵活性不强, 而且难以促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向新知识结构的有效提升。多媒体是一种以接近人类认知特点的方式来组织、展示教学内容及构建知识结构, 它的信息组织方式是一种非线性结构———把信息的组织形式与信息内容呈现的多样性、复杂性结合起来, 为学生提供一种动态的、开放的结构化认知空间, 既注重学科的基本内容, 又包括学科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既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又注重知识的结构, 使教学内容的统一性与灵活性得到了完善的结合。这种采用网络化结构来组织的教学内容, 把相互关联的知识点有层次的构成一种网络系统, 系统由节点和链组成, 节点表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 链是知识点之间的层级逻辑关系, 教学内容的结构变化使学习的知识着眼于不同的侧面, 使学生对知识形成了多角度的理解, 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各种设计问题时, 能更容易地激活这种知识, 灵活地利用它们进行设计, 形成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 电脑艺术设计色彩构成教学

在电脑艺术设计色彩学习中, 对呈现知识的框面艺术设计尽可能追求新颖独特。色彩对于人们的重要性, 犹如阳光, 空气和水一样必不可少, 作为美术设计者, 更应该自觉地认识色彩、创造色彩, 一件设计作品的美感综合了形态、色彩、质感而产生的。然而, 看到作品的瞬间。首先诉诸于观者眼睛的是色彩的组合效果, 也就是色彩美的问题。在设计中, 不同的色彩搭配组合会给人的视觉和心理上形成诸如温暖、寒冷、华丽、朴素、强烈、柔弱、明亮、阴暗等不同的环境气氛, 表现各种不同的感情效果。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讲授色彩原理时, 教师往往以字代色, 两种或多种色彩的对比及调和效果, 学生只能通过联想加以比较, 尤其对一些色彩感觉较弱, 对色彩知识了解较少的学生表现得尤为明显, 学生在后期的实际应用中, 很难把构成中的色彩知识自觉地应用于创作中, 有的学生甚至要求重新讲解相关的色彩知识, 这些都说明前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Adobe Photoshop软件作为影像处理软件, 在色彩的使用及调控方面有着较强的优势, 快捷的填充, 灵活的色彩更换方式, 每一项都简便易学, 把Photoshop应用于色彩构成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屏幕对色彩间的复杂关系进行形象地讲解, 学生通过真实的色彩表现, 轻松掌握色彩搭配规律, 在作业的制作上, 免去了学生手工操作过程中所出现的涂色不均等问题, 并可衍生出多个方案, 便于比较, 扩大练习范围。作为设计专业的学生, 除了教师的课堂讲授外, 更多的需要借助大量深入而又系统的色彩作业练习去理解色彩原理, 磨炼色彩感觉, 精纯表现技巧, 提高自身的色彩修养, 为以后与色彩相关的设计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 艺术设计过程的变化

我们曾以客观物质材料来塑模型, 逐渐步入虚拟实境的时代。计算机自身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处理系统, 同时它又与周围的环境、开发商及使用者构成另一个系统。在这样系统环境下工作, 带来设计者的思维及工作方法的一系列变化:传统的设计程序是被化分为几个阶段, 即分析—构思—制作—选择—评价—再修改制作—再选择定案的过程, 设计者必须亲历每个部分, 参与每个过程, 自身的角色也随之不断变化, 设计者不但要有良好的设计思维, 同时要具备过硬的多种制作方法与手段;在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时, 情形就大有改观:设计人员只需作好满意的一个或几个供选择的构思或创意, 剩下的工作就是运用适当的软件, 通过指尖点击鼠标传递设计人的意旨, 来获得形象色彩俱佳的设计稿。免去了作者许多亲身制作之苦, 也获得更为满意的效果。

在平面设计中, 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 作者可得到多种质感的表现效果。设计者运用计算机材质库中所提供的材料肌理, 使它与制作的图形或文字结合, 通过视觉产生软硬、粗细、明暗、透明模型等对比的变化效果, 来确定并有效地进行形体、模块的重组构造, 方便地改变开头色彩等, 还可利用计算机内多种摄影特技技巧, 造成特有的动感效果, 达到精细的设计作品, 使其层次感、丰富性多样化更为突出;而在立体的设计中, 设计者更能得心应手, 运用自如地表现出物体的各个侧面及细部, 计算机强大的计算机功能可以将每一条曲线、图形模数精确计算出并能虚拟实境表现出来, 显示出模型的最终效果。设计者亦可以加入动画设计, 使物体处于运动之中, 观察设计物体在运动中的各部分关系, 及时调整设计构思, 这样的设计过程生动而直观。无论是二维设计或是三维设计, 图像或图形通过数字化的高速传递, 变得轻松自如。在这当中设计者能体会到无穷的乐趣, 也享受到变化多端的设计手法。新的设计造型语言和思维理念, 更能贴近于生活, 融入于时代之中。计算机辅助设计给设计者提供了另一种巨大的新鲜设计空间:设计者一方面, 既可以取材于身边的或其它地方的现成材料通过扫描仪、数码相机等工具的输入加入设计, 也可加入音乐, 声响等情景资料丰富设计内容;另一方面, 在虚拟的实境中建立三维模型进行多媒体展示等等, 按自己意念显示出个性和多样化。此时设计者已将设计元素融入设计作品当中, 将传统设计作品的静态表述变成了动态空间的多维设计表述, 形成人机互动的局面。

4 电脑艺术设计教学构想

现代的教学方法由传统的课程讲授式变为启发引导式, 追求教与学的合作化, 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联网, 协作讨论成为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最有特点的教学方法———不但师生之间可以交流, 而且学生之间实现了交互协作———协作形式有可能是文件、数据、也有可能是语言、图形、图像, 为启发引导式教学创造了共同讨论交流的条件。我们把这一新的教学形式运用于教学活动中, 并作了一定尝试。针对电脑编排创意设计课程课题的提出, 首先让学生去思考宣传手册的整体形象设计, 要求每个学生拿出整体设计方案一套, 通过竞标, 点评学生的作品, 挑选出最佳设计方案, 经集体讨论评估使方案得以完善, 在此基础上进行自选课题的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设计总的学习问题, 而且要引导、帮助学生形象思考、分析问题的思路, 切忌直接命令学生去如何如何做, 而是引导学生去想;在教学的开始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能激发思考的问题, 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 而教师会耐心地聆听学生的发言, 洞察他们想法的由来, 看到其合理性和局限性, 再提供相应的引导, 引导学生看到与其设计相矛盾的观点和事实, 或者组织不同见解的学生进行讨论, 使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更充分的沟通和合作。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 不断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 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 最终促成对某一主题产生共同理解。在此基础上, 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 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 教师可以再进行提炼和概括, 使学生的设计思路更明确、更系统。随着教学的进行, 教师要逐渐让学生更多地去管理自己的学习。为了促进学生的创意思维的培养, 教师要创造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生环境, 使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争辩和合作。

5 结语

我们不仅需要设计的专业人才, 更需要兼顾多学科专业的通才。学生只有把握更多的手工实践和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软件, 才能运用计算机将自己的设计理念, 创作思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只有手工与机器的有机互补, 民族与时代的结合, 才会汲取广博营养, 设计出创意形象俱佳的作品来。

参考文献

[1]李新华.电脑图形设计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与对设计教育的影响[J].开封:河南大学学报, 2005 (2) .

[2]邓卫斌.CG技术再创动画新艺术[J].2007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论文集, 2007.

表现性课堂教学设计 篇9

1 服装设计中的人物动态表现

在服装效果图中, 人物动态表现也是展示的关键因素。我们一般选择身体正立面的形象和自然端庄的动态, 为了将服装的信息全面地提供给观看者, 已达到展示服装设计款式之美, 夸张的肩线、腰围线和臀围线形成人物的动态, 减少了静止模特的呆板, 也让衣服穿上去有更好的垂感表现。因此适当地加大人体的造型动势会让服装展示将画面看起来更加生动。人体比例和动态, 即身体姿态构图表现技法步骤如下: 1. 先用线条勾勒出身体姿态的基本构架。2. 可以用剪影的形式练习创造人物构架。3. 画出垂直中心线来确定重心腿。画出结构轮廓, 头脑中想象着人物造型的角度。4. 要想真正体现人物造型的立体感, 就给身体轮廓加上更多的轮廓线。5. 最后加上点缀部位, 例如: 五官、头发、服装和其他装饰品。

2 服装和人体之间的关系处理

服装通过人体被支撑出各种形态, 大部分服装包住人体以避寒遮体, 服装在穿着上身之后, 它的廓形不能小于人体的廓形, 因此在服装线条表现时, 要注意面料之下的人体的形态, 使露出服装的人体部分和那些看不见的部分连成一体。服装的各个结构细节, 如分割线、口袋、下摆线等, 也要跟随动态在不同的空间上应势变化, 使服装与人体之间产生和谐的对应关系。

以前在学习素描绘画基础课程时我们已经掌握了完整的形体方法, 例如辅助线来确定形体的轮廓/比例/明暗交界线等线条和明暗调子的表现来表达具有三维空间感和质感, 同样服装设计在实现设计理念的表现时, 也需要依靠细节来表现三维的服装。因此在了解服装、人体的造型后, 我们还必须了解服装的款式结构, 即服装外形轮廓和内部分割是起决定性的因素。前者决定服装的造型风格特征, 后者依据人体的凹凸, 创造性地将服装材料分割成不同的部位, 由各种不同的拼接方法将服装组合而成。

2. 1 不同的外形表现。服装的外形即服装的轮廓是服装呈现在我们眼前如剪影一般的总体特征, 在服装设计当中, 服装的轮廓线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元素, 它决定了服装的风格, 构成了服装给人的第一感观印象。因此表达服装的外形轮廓与人体形态搭配和动态互动是绘制时装画需要直观体现和掌握的内容。

2. 2 内部结构分割。在绘制时装画时, 尤其要注意服装款式内部分割线, 如缝合线/拼接线等, 其变化时构成款式风格的主要因素。服装的内部分割线有些与人体结构相关而构成服装结构线, 有些是为审美的需要而产生的装饰线, 因此这些有用的线是我们画效果图时必须表现的。

2. 3 立体着装。在表现着装人体时, 要考虑到人体的重心线与服装中心线的关系; 服装的中心线依附于人体凹凸起伏, 并随着人体姿势不同而发生透视变化, 要从立体的角度去分析不同面料的质感表现, 以及服装与人体空间关系因不同的人体姿态而产生的衣褶变化, 是画好时装画要考虑的重要依据。

3 服装皱褶的表达

服装在人体表面会因为人体的动势和服装面料的质地而形成不同的褶皱。衣褶表现主要分为三种情况: 一种是服装上缝制的褶, 一种是依据支撑点的垂挂褶, 还有一种是空气作用下的褶。面料缝制出的褶往往有一定的规律和方向性, 动态衣褶则变化自由。在不同的动作中, 人体对服装的支撑部位各不相同, 因此衣褶的表现要结合人体动态来考虑。若是能很好地分析基本褶皱纹路的处理, 就能准确/自然/生动地表达服装在人体上的效果。

4 时装画中线条变化运用的表现方法

线条是时装画造型的基本表现形式, 线条不仅表现服装的肌理质感, 轻薄丝织品的衣纹线条长而顺畅; 化纤类织物的衣纹线条挺括而富有弹性; 棉、麻类织物的衣纹线条硬而密集; 毛类织物的衣纹线条圆润而厚重。

同时时装绘画者还利用它丰富艺术表现力, 线条的勾勒、转折、行涩、顿挫、浓淡、虚实、疏密排列都是艺术修养的再现, 时装画的线条要求整体概括、简洁清晰, 突出表现服装的结构造型、人物的动态、面料的肌理质感, 以及整体画面的风格等。

5 寻找属于自己时装画表达风格

服装效果图类似于艺术绘画作品, 同样拥有自由的艺术表现形式, 你的风格会不断的改变, 将来你的绘画表现也会形成新的创作风格。可以通过绘制早期的设计作品或者杂志中的设计作品逐渐去塑造个人风格。效果图从纸张到绘画工具的选择都要体现出设计作品的内涵。

服装设计表现技法课程作为服装专业学生的基础课, 具有培养将构思转化为设计/将图纸转化成产品的功能。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设置贯穿课程服装设计表现技法的教学模块, 细化培养目标, 更好地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罗鸿.基础图案设计[J].中国纺织, 2006 (7) .

[2]东海晴美.葳欧雷服装设计史.台北:邯郸出版社, 1991.

表现性课堂教学设计 篇10

关键词:环境艺术;效果图;教学探索

计算机效果图表现课程是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以下是对这些问题的一些探讨:

1 计算机效果图表现课程存在的问题

1.1 課程介入时间晚

计算机效果图课程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必修的课程,从目前的本科教育体系来说,本课程主要是针对高年级学生而开设。这样的安排有着一定的合理性,但我们也要考虑其所带来的问题,即不利于学生表达设计思想。

环艺专业对于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空间造型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这不单需要学生自身具有敏锐的设计思路和对空间造型的把握能力,还需要能够将自己的设计理念通过效果图表达出来,只有将创意和表现结合起来才能方便学生自己和专业老师及时审视设计方案,在不断的推敲和修改之上提高自身的设计能力。因此如果课程安排无法跟上学生对于设计方案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则有可能阻碍他们专业能力的提高。

1.2 课程学时较短

对于一般本科院校来说,效果图表现课程通常安排48~64左右的学时。这对于一般专业课程来说并不短,但是环艺专业的效果图表现类课程有其特殊性。首先,大型软件上手难度很高。以常用的三维制作软件3DMAX来说,其本身功能复杂且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和针对性,需要专业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讲解。对于学生来说,首次接触建模以及渲染方面的大型软件对于大量专业性极强的工具和命令有陌生感和距离感,若没有良好的引导和教学,盲目自学会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并且由于存在一定的难度,在学习过程当中挫折感和失败感也会阻挡他们学习的热情;其次,对软件的操作的熟练度也会影响到制作效果图的最终呈现效果和制作效率。不同的操作思路会影响到最终建模的效果和质量,而掌握其中的技巧则需要大量时间和大量有针对性的时间练习,这也是相当多学生无法独立完成的,更需要老师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由此可见,若课程学时太少将无法保障教学质量,阻碍部分学生对软件学习的热情,影响他们的自信心。

1.3 课程安排无法适应专业内涵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内涵广阔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融合了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学科,多方向的知识。因此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充分考虑到不同专业方向的特点,学生在本科四年时间中要学习如何设计多种不同空间类型。

景观设计与室内设计就有着截然不同的设计特点和设计手法,即便是室内空间设计,在商业空间与办公空间以及公共空间的设计上也有着各自不同的设计要求,而效果图所呈现出来的效果会直接影响到设计方案的表现力,所以在表现的手法上也有着很大的区别。虽然如3DMAX一类传统的多功能大型专业软件能够很好的满足多种不同专业方向的需要,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由于大型软件本身的一些弊端,如建模难度较高,渲染速度较慢,对计算机硬件要求高等问题,在实际设计工作当中设计师往往更倾向于使用多种软件相配合的方法来完成效果图表现的制作,这可以充分发挥各软件的长处,加快效果图制作效率和完善最终呈现的效果。

2 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更新教学计划,打好软件教学基础

软件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不能违背学习的规律,期望在短时间内就使学生掌握难度的知识。

在学习软件的过程当中,对基础功能和命令的讲解是为以后提高技术所打下的重要基础,而效果图制作中对光线,材质的把握和色彩构图的美感的理解等则是建立在对基础命令的深入理解上,以后才能运用好的技巧。因此我们应当将计算机效果图相关软件课程分为基础与提高两个部分,并且将基础知识部分的课程安插进较低年级的教学计划中,利用相对较短的时间将相关软件的基本命令和基础用法传授给学生,这一方面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避免一下将过多的知识“塞”给学生,同时还可以提前引导学生对软件学习产生兴趣。提高阶段则安排在高年级,重点放在命令的组合运用上,深化学生对于软件操作思路的理解。基础阶段课程和提高阶段课程之间有足够的间隙期,也便于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来练习软件的基本用法,为以后提高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多软件融合教学适应行业变化要求

由于环艺专业的特殊性,在教学上注重多种空间类型的设计,然而由于每一类空间特点的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在使用的软件和表现技法上也多种多样。例如在景观设计中,GOOGLE公司所推出的软件SKETCHUP采用拖拽建模的方式,相比3DMAX具有更加便捷的制作效率和更直观的建模方式,因而受到很多专业制作公司的欢迎,以其为基础将三维地形软件(GIS)、即时渲染软件结合起来就可以快速制作高质量高精确度的表现图。又如新型渲染软件ArtlantisHYPERLINK"http:∥www.sketchupbbs.com/forum3711.html"和物理渲染软件MaxwellHYPERLINK"http:∥www.sketchupbbs.com/forum4611.html"各有特色,其中ArtlantisHYPERLINK"http:∥www.sketchupbbs.com/forum3711.html"侧重于室外环境的高精度快速渲染,而MaxwellHYPERLINK"http:∥www.sketchupbbs.com/forum4611.html"则利用新算法能够完美模拟真实物体的物理特性,在这些方面都是传统渲染软件VRAY所无法做到的,所以说在恰当的领域运用恰当的软件能够更高效的完成工作。

这种多软件结合的制图方式时代的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我们作为高校教师应当教给学生的。但是在实际课程设置当中往往缺少对此类新软件的教学引导,而简单的将计算机效果图表现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界定为3DMAX和VRAY的结合。因此我们需要拓宽视野,把课堂教学重点不仅仅放在单一软件上,而是要针对专业课程的安排,多角度,多层次引入各类软件,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激发他们的热情,从而提高他们对软件操作的能力和制作水平。

2.3 引入采用启发式教学,增强应用能力

计算机效果图表现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对每一个参数和命令的更改都会反映在最终的表现效果上,参数搭配是否合理是决定最终效果好坏的关键,而是否能够根据不同场景灵活巧妙的调整参数则是体现制图者水平的重要标准。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培养学生自主操作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目前现实情况则是教师在教学中对操作方法进行逐一讲解,学生跟随老师的讲解一步步完成学习,很少涉及自主训练。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当然可以制作出效果出众的表现图,而且在基础教学阶段这种教学方法是必要的,但是进入到高级技巧的教学部分,这种方式就显得过于死板,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主动性不高,单单跟随老师的指导其实是在不断地重复和临摹,不了解参数内在的含义和调节的思路,一旦离开了老师的指导就会变得无从下手。因此我们必须要引入启发式教学方式,并辅以实际项目为实例,在教学过程中以启发、提问、讨论等方式促使学生独立完成作品的制作,这样不仅仅会使他们得到成就感,更能大大提高他们独立进行方案创作的能力。

3 总结

表现性课堂教学设计 篇11

工业设计专业所涉及的手绘表现类课程, 主要包括素描、速写和表现技法三大课程。素描是培训基本的表现能力, 速写是培训快速草图的表现能力, 而精细效果图则是训练精细表现产品效果的课程。这些课程都不像传统工科课程那样, 有着严谨的推算过程与缜密的逻辑脉络, 演绎出标准答案, 去面对业已成型的评判体系。相反, 工业设计所追求的答案, 需以产品为载体。而产品除了具备必须的使用功能外, 亦须满足用户的心理需求, 包括产品形态的美观性、界面的视觉效果等。这些问题都不是只有一个答案, 而是充斥着各种变化的可能性。而仅仅针对其中涉及审美心理的产品形态的评价体系, 涉及范围广, 面向指标多, 更兼有许多感性而非纯理性、多维而非单一的判断指向。这些答案无法依照公式循序演算, 而需具备细致的观察力来发现用户需求, 凭借成熟的工科知识来设置结构, 运用有创意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来塑造与表达造型。

在初期的专业学习中, 产品的形态设计占了极大比重。如何认识、分析、表达和创造各种形态, 国内大专院校主要采用了相关的手绘类表现课程来奠定基础。本文致力于探讨工科背景出身的学生, 在学习传统手绘的相关课程中遇到的问题, 以及针对问题进行手绘类表现课程体系调整的建议及措施。

一、理工类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在手绘表现方面的学习难点之分析

第一, 从根本上说, 在认识层面上, 许多学生无法理解和认同这些起步学习阶段的手绘表现课程, 进而产生消极情绪。常有学生提出疑问:“我是理工类学生, 为什么要学画画?”

第二, 从现实角度而言, 艺术类学生已经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进行绘画训练, 理工类学生在进校后一两年内就要达到和艺术类学生差不多的绘画水平, 颇具难度。绘画技能的质变需要时间积累。时间短暂的教学, 很难让工科学生快速掌握表现秘籍。在绘画技能培训的课程上, 工科学生到底要锻炼到何种程度, 才算达到表现基准?是否一定要像许多教材上的范例那样, 明暗得当, 色彩合宜, 线条流畅呢?

第三, 从教学导向上看, 无论何种手绘表现课程, 教学内容多以临摹为主。许多学生在临摹时, 临摹对象多来源于教材上的素描、速写和手绘草图。但许多临摹对象只追求极具个性的艺术表现方式, 其作者也多为艺术类背景的专业人才。这些图画往往看上去更像艺术杰作, 而非谨慎、清晰、准确表达产品对象的作品。工业设计的产品表现需要强调追求理性分析, 而非一味地追求艺术表达。总是叫学生去临摹和关注这些“技法”, 而不是通过对于形态的认知和表达这个角度去学习, 去分析, 去准确清晰的表达, 这就违背了工业设计理性严谨的教学要求。学生会产生疑惑:“我能画得这么好吗?画得怎么好有什么用吗?以后还不都是电脑画图!”

第四, 从学习方式上看, 无论是素描、速写还是专业绘画, 基本都是一味临摹, 美其名曰熟悉笔法、培养美感。但让学生在没有临摹对象的条件下, 凭空创造几种形态并表现之, 学生就开始一筹莫展, 或者歪歪扭扭表现出不准确、不清晰的产品形态。有对象进行临摹, 和没有对象, 自己凭空表现几种设想出来的形态, 这两种情况截然不同。临摹得好不代表表现自己构思的产品也能出色。我们是否忽视了这两者之间的中间过渡过程?让学生想一步登天, 临摹多遍之后就能手绘草图挥洒自如, 这或许高估了学生的抽象与提升能力。过度临摹, 就怕依葫芦画瓢画到呆。从教学方法上, 我们需要做些调整, 增加临摹、默写、创造表现等环节之间的过渡过程, 避免学生一离开临摹对象就茫然四顾, 无法有效跃进。只有临摹, 没有创造, 何来形态的自我塑造, 何来产品的设计创新?

二、理工类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手绘表现课程体系之调整

第一, 从根源上让学生能够接受和认同手绘表现类课程的学习目的。工业设计专业的手绘课程, 是为了表现产品的特质, 包括形态、结构及使用方式等。这些特质当然可以用文字展示, 但图像的表现更直观有效。毕竟, 产品是有感性形态的, 而非由一堆演算公式堆砌而成。所以, 要让学生从本质上能够接受一个观点:工程师画工程制图是为了清晰表达结构, 市场分析员绘制图表是为了生动表达某种过去趋势或未来动态, 产品设计师绘图也是为了要采取最快捷、最直观的方式来表达产品基本特质, 包括整体或局部形态、结构与使用方法等。这些职业的从业人员都不是出自于艺术背景, 但都可以采取绘图的方式来表现他们的专业对象。表现技能的锻炼不是为了要培养艺术家, 而是要培养你对于无论抽象或具象的对象, 都要有效观察、提取特征、提炼重点, 进而分割重组、不断变化, 直至最后快速、直观表达的能力。这种能力, 无论何种专业, 都是共通的必备素质。与其说我们在画画, 毋宁说我们在利用绘画的手段直观、清晰的表现。工科背景的学生需要知道学习速写的来龙去脉, 不对他们进行学习原因的剖析, 他们将无法理解学习的意义。

第二, 降低手绘表现技能的高要求。既然已经明确了绘画是一种表达手段, 且我们训练绘画不是为了成为画家, 而是单纯用来表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那么需要明确:理工类学生的绘画表现方式, 到底画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手绘只有两个目的, 一是令对方看懂你画的是什么形态, 包括整体和局部细节形态, 这是物与物关系的体现。二是令对方看懂你画的这个产品形态, 大概是怎么使用的, 这是人与物关系的体现。关键就在于, 什么叫“看懂”呢?透视准确, 立体感到位, 产品形态各部件清晰, 增加细节放大图、背面图或其他视角的图来补充表现, 这些是满足第一个目的的要求。在产品整体或细节形态旁配上操作时的人手、脚或整体人身, 人机尺度比例合理, 这些是满足第二个目的的进一步要求。线条精简, 笔触干净。只要这两个目的达到, 是否有明暗, 是否有流畅个性化的笔触, 都不必做过多要求。

根据以上要求, 笔者建议将素描和精细效果图两门课程从手绘表现课程中剔除, 转而强调结构素描的训练。结构素描注重形态的准确表达和结构的清晰展现, 从工业设计角度而言, 它更符合理性、严谨的表达要求。我们随时以手绘表现的方式来记录设计构思, 相对而言, 明暗、色彩等不是我们要表现的重点。同样的时间, 与其用来针对造型、色彩、明暗、光线、色调来进行全方位的素描训练, 不如用来训练结构素描、速写和快速草图以专攻形态的准确表现和清晰表达, 以提升学生的形态观。

第三, 不要一味地以艺术化、个性化的手绘图画为临摹样本, 避免学生走入过度“技术化”的表现途径。建议教师务必亲自示范, 来进行清晰、准确的表现过程及步骤。学生时常受困于如何步步造就最终表现效果的程序, 就是因为临摹样本缺乏步骤与成型原因的讲解。教师一旦吝于形态分析、表现之步骤讲解, 而只限于将临摹范本交给学生自行“抄写”, 学习效果将大打折扣。那么, 应该怎样设置临摹内容?

临摹对象分为实物和作品两类。实物临摹从多以石膏体为主的抽象几何体块, 逐步进阶到简单的产品, 如各类生活用品和家具, 再到较为复杂的产品, 如各类电子产品。在临摹前, 最好由老师亲自示范如何架构整体、明确尺度、细化局部和强调轮廓等。其中, 如何处理细节形态是重点, 因为多数学生在速写时, 不容易有清晰、准确表达按键、滑块、手柄、防滑纹等细节形态的意识和能力。作品临摹则以不刻意追求个人风格、能清晰准确勾勒形态的速写为主。

第四, 在教学内容上, 无论何种手绘课程, 都需减少临摹时间, 进而大幅加强基于构思的手绘训练力度。理工类学生无法直接凭借构思画出准确的产品形态, 那么我们就需要从简单形态入手进行“默写”, 不断增加难度, 由简入繁式的重复加强训练。

首先加强“二维”的线面练习。多数教材里对于线条练习都已有相当的讲述, 笔者只补充两点:第一, 画线不难, 画定位的线条则需加大练习力度。刻画产品形态时, 每根线条都非天马行空, 而是由此及彼到达的。所以, 练习线条的顺畅外, 多加以点点之间连线的练习, 在一张A4复写纸上, 定位多个点, 在任意点和点之间加以连线, 连满纸张。连到后期, 加入速度和准确度的要求。第二, 画线时, 每人都可以发现某种线条的方向、角度, 自己画起来是最舒服的。抓住这画起来最舒服、最顺畅的方向和角度的线条, 多加练习。在后期画草图时, 你可以旋转纸张以寻求最佳的绘线方向。此外, 面的练习要和线的练习有机融合, 多想一些结合练习的方式, 例如可以训练四线闭合成面, 加以内框, 辅以定位排线训练等。

由二维进阶到三维, 内容开始增多。但无论何种训练, 都要将各种产品剖析为最基本的几何元素。由最基本的几何形态开始训练, 手绘各种高矮胖瘦不等的直棱体 (矩形体、棱锥与棱台等) 和曲面体 (球体、椭球体、圆柱、圆锥、圆台和环等) , 直到画熟、画快、画准, 进而开始对几何体块进行各种切割、挖削与组合的形态速写训练[1]。随后, 加入面片和线材, 结合之前的直棱体和曲面体, 对于这四种形态元素进行任意自由组合及切割的速写训练。由此, 绝大多数产品的原始形态胚胎已得到大量的速写训练, 而组合切割的自由发挥也能让学生开始领会形态创造的概念。其后, 针对这些开始复杂变化的形态, 加入倒角、嵌入按钮或滑块、开槽画线或增加提手使之更具形象化, 不仅有利于增强速写技能, 也能培养形态的设计意识。最后, 结合各种教具如齿轮、铰链等, 开始进行各种运动机构与人机操作的手绘训练。将以上内容不断加以强化训练, 尤其强调自我创造形态式的速写训练, 由直到曲, 由简入繁, 由单一到组合, 由抽象到具象, 直到学生能快速、准确、清晰的手绘各类产品形态为止。

由此, 我们在针对理工类工业设计专业学生进行手绘表现课程体系设置时, 着重强调表现技能与形态意识的有机融合。表现技能的培训要尽早摆脱过度临摹带来的依赖感, 就必须和形态意识的训练有机结合, 将自我构思、主动创制、利用加法减法原理造就的各类形态多加表现, 加强准确性和清晰度, 同时也加强对于各类形态的认识与掌握能力。包括速写在内的各类表现课程的目的, 不是让理工类学生变成艺术家, 而是教导他们更好的观察、分析、创造和表现, 这是任何学科都需要的能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下一篇:严重创伤失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