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性评价案例

2024-06-12

表现性评价案例(精选8篇)

表现性评价案例 篇1

【活动背景】

在以信息和技术为基础的社会里,数据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为了更好地理解世界,人们必须学会处理各种信息,尤其是数字信息。收集、处理与分析信息的能力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每一个公民基本素养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法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普遍适用并且强有力的思维方式。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当使学生熟悉统计调查的基本思想方法,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活动目的】

为学生提供调查统计的机会,让学生在做统计的过程中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学会统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建议使用时间】五年级第二学期。

【表现性任务】

“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

任务与指导语:

1、独立向周围的学生和家长了解他们都喜欢哪些类型的电视节目,并作好原始记录。

2、小组合作,将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并制成小组调查结果统计表。

3、针对你们小组的调查结果,独立阐述以下两个问题:

(1)从调查统计表中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2)将你对该信息的看法写下来。

4、仔细阅读表

认真、真实地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组员的互相评价。

附:

表1:评价指导

表2:个人的原始调查记录表

表3:小组的调查情况统计表

表现性评价案例 篇2

表现性评价是依据事先确定的评价标准, 对学生在一定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时的表现所进行一种评价[1]。表现性评价有三方面内涵:第一, 在表现性评价中, 任务是现实、具体的, 它非常强调被评价者对关注主题的理解以及关涉知识的综合运用。第二, 表现性评价不仅是一种评价工具, 更是一项具体的实践活动, 它围绕任务而敞开, 且一般要求学生呈现出自己的活动结果。第三, 创设的情境是真实的, 通过给被评价者真实的情境任务, 赋予充分的情境真实感[2]。

表现性评价与传统教育评价的区别很多, 笔者认为有三个主要区别:第一, 评价目的不同。传统评价倾向于给被评价者划定等级、做出奖惩, 而表现性评价则更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功能, 旨在促进被评价者实际能力等的提升。第二, 评价对象不同。传统评价主要以被评价者的行为表现结果为评价对象, 而表现性评价在评价行为的结果的同时, 兼顾过程。也就是说, 结果取向与过程取向并重。由于表现性评价基于被评价者的表现过程, 兼顾被评价者潜在的思维水平以及应用知识的综合能力等方面, 而不仅是知识的再现以及简单技能的重复表现, 因此, 它既适用于形成性评价, 也适用于总结性评价。第三, 评价方法不同。传统评价主要依托纸笔测验的路径, 故仅限于可以精确测量的评价对象。而表现性评价的评价方法则较为宽泛。因此, 评价者可以用多种测评手段对被评价者进行多维度、全方位的测评, 既可以运用等级评定量表测评被评价者的真实行为表现, 又可以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测评被评价者潜在的能力取向等[2]。

二、成人学生评价应用表现性评价的适切性

成人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 其动机更为强烈、务实, 学习能力强, 但记忆力则显著下降。因此, 成人学习者不适合于知识本位的课程学习。考虑到成人学习者的身心变化以及学习特性, 相关评价应降低对陈述性知识学习结果的关注程度, 而着重考量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及面对困难的态度、合作精神和责任感。然而, 当前对成人学生的评价, 仍主要以纸笔测评以及考试来考核成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种评价方式必要且有一定的现实依据和成效, 但对成人学生来说不合适, 不仅难以发挥评价的应有功效, 反而因悖逆成人学生的身心特征和学习特性而打击他们的学习热情, 甚至阻滞其发展。当前的成人学生评价范式亟待改进与完善。

我国成人评价主要依托纸笔测评, 侧重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难以对成人学生知识的运用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全面测评。而表现性评价, 通过要求成人学生完成一项特定的任务来测评其都知道什么以及会做什么, 并且测评可以通过口头陈述、书面报告以及模型制造等方式来进行, 不仅能多维度、全方位地测评成人学生的表现结果, 更能深入到过程以及成人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情感态度等维度, 全面评价成人学生。表现性评价不仅切合成人学习的特性, 而且能切实提高成人学生评价的效度, 准确反映被评价者的真实状况。在成人学生评价中呈现的一般均是些抽象问题, 它们与成人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相去甚远, 对成人学生的吸引力不大, 使得成人学生的参与评价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 影响了评价的可靠性, 甚至导致成人学生与评价者之间关系的对立。表现性评价中呈现的任务与成人学生的真实生活世界比较接近, 这对于提升成人学生的参与意识大有裨益。成人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任务的完成, 提高了评价的效度。

三、如何在成人教育评价中应用表现性评价

1.确定表现性评价的内容和细则。

评价成人学生完成任务时的具体行为表现, 要求事先就确定好评价的内容, 并将评价内容进一步细分为可观察的具体行为, 要求制定与测评项目内容相关的评价细则。制定评价细则的行动策略:一是对要评价的活动表现, 评价者最好自己事先操作一遍, 并记录、探究自己的活动表现以及任何可能出现的表现结果;二是列出这些活动表现的重要维度, 并以此作为指导与评价成人学生活动表现的参照或标准;三是按活动表现出现的顺序列出评价的标准, 以便观察和判断;四是活动表现评价标准的数量不宜过多, 一般以10项至15项为宜;五是尽可能用可观察、可测量和可量化的成人学生行为和成果特质, 界定表现性评价的标准, 避免使用含糊不清的字词[4]。

2.设计开放的表现性评价任务。

由于表现性评价依赖对被评价者在完成指定任务过程中的实际表现所进行的观察与测评, 因此, 这一指定任务任务最好具有开放性。这既有助于测评成人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又能给予学生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有利于学生展现更为个性的观点、思想。设计开放的表现性任务需要注意的维度:一是任务内容。任务内容源于课外, 但解决之道则源于课内所学。这样既可以有效降低成人学生的记忆负担, 又可以助益于成人学生收集、处理信息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二是解答方法。测评成人学生的实际能力, 需要给予其充分发挥、表现的机会和空间, 因此, 所设计的任务应是成人学生能自由选择解决之道的表现性任务。目的在于让成人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自由地选择解决方法, 充分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 彰显其主体地位, 消除解法选择学生而非学生选择解法的沉疴[5]。

3.选择适当的表现性评价形式。

成人学生的表现性评价, 既要关注结果, 又要关注过程;既要关注智力因素, 又要兼顾非智力因素, 因此, 需要选择合适的表现性评价形式。操作性强的常见表现性评价形式主要有四种:第一, 模拟情景考核。主要要求成人学生临场发挥的评价形式多用于法律系的模拟法庭, 以及外文系的小品表演中。第二, 实践活动。评价者设计上机操作以及到单位实习等活动, 通过实地观察成人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综合表现, 评价其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三, 小组学习。小组学习要求若干成人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 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一项学习活动。通过小组学习, 评价者不仅可以评价成人学生对任务的理解情况, 还可以评价成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等社会性表现。第四, 调查报告。调查报告要求成人学生带着实际问题走入社会, 去收集信息、分析问题, 继而得出解决之道, 并最终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评价者可以根据成人学生所提交的调查报告, 评价其是否运用了合适的研究方法, 得出的研究结果是否真实可信, 以及对所研究的对象是否建构了基于专业知识的理论性解释等[5]。

4.观察评估, 恰当处理评价结果。

为得出真实可靠的评价结论, 需要对成人学生的表现进行多次观察。无论评价的目的以及所创设的任务性质如何, 只有进行多次的观察, 其所得结果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评价者要经过多次观察, 收集足够多的信息后, 才能依据先前制定的评价标准对成人学生进行评价。此外, 对成人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并不意味着成人学生表现性评价的完满结束。实际上, 为了发挥表现性评价的应有功效, 还需要恰当处理评价结果。为此, 需要做好后续工作。一是要反馈评价结果。评价者在评价活动结束后, 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成人学生, 以帮助其认清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继续保持, 在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值得一提的是, 评价者在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成人学生时需要注意反馈方式和策略, 要注意尽量保护好成人学生的自尊心、尊重成人学生的隐私权, 在全面了解成人学生身心状况的基础上决定是单独反馈还是公开反馈、部分反馈还是全部反馈、正面结果反馈抑或负面结果反馈等。二是要将评价结果收入成人学生成长记录袋。成人学生成长记录袋是成人学生学习、成长进程之记录和资料的汇编。评价者理应在学期初就建立成人学生成长记录袋, 并公布建立成长记录袋的方式、方法以及要求等相关信息, 结合各阶段教育教学内容以及成人学生的实际参与情况予以改进和完善, 以便于平时或学年客观、全面地评价成人学生, 激励成人学生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赵冬臣, 宣立新.对表现性评价涵盖的理解[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4, (3) :5.

[2][3]邹丽华.表现性评价探析[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7, (4) :75-76.

[4]张海涛.中学物理教学中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J].教育科学研究, 2006, (5) :26-28.

表现性评价案例 篇3

摘要:以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则化学活动表现性评价为案例,呈现了如何进行活动设计、活动指导、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估、评定、给评语。

关键词:活动表现;教学评价;加拿大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2-0062-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化学课程标准建议,使用活动表现性评价这种方式来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我国,这是一种全新的评价方式,很多一线老师对活动表现性评价还比较陌生,不知如何操作。为此,本文介绍了加拿大安大略省11年级大学预备层次4的一个化学活动表现性评价,希望能给老师们提供思路。

1活动设计

1.1目标设计

本案例用于评价学生对“烃与能量”的学习情况,相应的学习目标为:

①解释物体的质量、热容、温度变化如何决定其能量得失;

②用反应物、生成物、能量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识别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③运用与燃烧有关的烃和能量的专业术语进行交流;

④做烃的燃烧与生成实验,书写配平的化学方程式;

⑤收集与解释实验数据,解决量热计的问题,运用公式Q=mCΔT进行计算;

⑥理解烃作为燃料的重要性以及烃的其他用途,比如制造聚合物,识别这些用途对于社会和环境的利与弊;

⑦选择运用恰当的数据、符号、图形和语言方式表达交流科学思想、计划和实验结果;

⑧用各种形式,包括流程图、表格、图形、实验报告,通过书写或者运用计算机,根据具体目的交流调查过程和调查结果。

上述每一条目标都给出了评分标准(如表1所示),所有目标被划分为四个维度①知识理解;②探究;③交流;④联系。

*注:《目标》一栏的数字对应于学习目标的编号

1.2情境设计

能够使学生表现出上述学习目标的活动情境是这样设计的:

若一个大型石油公司聘你做化学顾问,请你寻找一种效率最高的燃料供试验型汽车所用。你的任务包括设计、制造、测试一种量热装置,用来测量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的能量。

装置做好以后,用它测量一组数据,至少用到一种安全的烃(石蜡)和一种无机物(金属氢氧化物)作为燃料,并研究其他烃作为燃料的可行性。用这组数据以及你所研究的其他化学品的数据,写一份《燃料分析报告》,其组成项目包括:①研究目的;②附有标注的装置图,该装置用于测试化学品的能量输出;③装置功能的解释说明;④数据和结果分析表,包括对其他烃或无机物作为燃料的分析结果;⑤计算每一个物理变化或者化学变化所释放的能量,并进行误差分析;⑥用配平的化学方程式表示测试中用到的化学变化;⑦针对装置设计加以改进的讨论意见;⑧比较烃和无机物的能量研究结果;⑨分析其他烃做为燃料的情况,包括它们对社会和环境的利与弊和结论资料出处。

2活动指导

2.1日程安排

活动时间大约需要5~6节课,每节课75分钟。

第1天,向学生介绍活动情境和具体的打分表。讨论物体质量、热容、温度变化对于热量得失的影响;介绍热化学方程式;建议使用一些安全的化学用品;提醒学生收集身边的材料组装自己的量热计。

第2 、3天,引导学生研究能作燃料的烃及其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画图表示自己设计的量热计,两人一组互相找出设计图的不足,给与反馈。请学生画出量热计最终的草图,设计实验步骤。教师确认量热计装置的安全性以后,学生才能组装量热计并开始测试。

第4天,经过教师的安全性确认,学生开始组装量热计。在用自己的量热计开始测量收集数据之前,还要再一次经过教师的安全性确认。

第5天,引导学生收集数据,至少要用到一种安全的烃和一种安全的无机化合物。引导学生通过必要的计算分析数据,提醒学生所有计算过程都要写入最终的实验报告。每一位学生都要列表表示实验现象,列出计算结果。要求学生用配平的化学方程式表示测试用到的化学品发生的化学变化。

第6天,提醒学生实验报告的目的是告诉石油公司供试验型汽车所用的效率最高的燃料是什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草拟和编辑实验报告,指导学生写一份完好的实验报告。提醒他们罗列出完整实验报告的所有项目。

2.2教学建议

指导学生开展活动之前,要对学情进行分析,弥补学生的知识缺陷。案例中与燃料燃烧研究活动有关的前需知识和技能主要有:专业术语(烃、无机物、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离子方程式;烃完全燃烧的产物);一些离子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比如溶解过程是一个物理化学变化,有时又是放热过程);书写并配平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合理使用英特网进行研究;使用、操作、搭建科学装置;正确使用SI单位和有效数字进行计算;误差分析;实验应急;设计调查方案并实施计划。

除了向学生介绍活动任务,还要引领学生仔细分析打分表,给学生充分时间阅读和讨论打分表中所列的各项标准。确保学生理解各级学习水平的评分标准。

教学设施方面,除了提供普通教室以外,如果学生有特殊要求,只要是该项表现性活动所需要的,教师就应当满足学生的这种要求。

教学资源方面,主要有这些器材:蜡烛(重点推荐,因为它是实验室里最安全的一种石蜡);身边的材料(不同大小的金属罐头,泡沫聚苯乙烯容器,绝缘材料);温度计及夹子,蒸馏瓶,圆夹子,搅拌,固体氢氧化物(NaOH,KOH),天平,水,量筒,火柴,安全瓶。

知识产权方面,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版权问题是十分重要的。要注明研究文献的出处,可以是英特网,也可以是印刷品。如果是直接引用,必须坦白承认。使学生明白剽窃是指“引用别人的成果却声称是自己的成果”。

3评价步骤

评价分为三个步骤:评估、评定、评语。

3.1评估

评估是指从各种渠道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的信息,从知识/理解、探究、交流、联系这四个方面对学生作品加以描述,描述力求详细具体,针对性强。

比如案例中对一个学生作品作了如下描述:

①知识/理解:

装置图的准确详细程度有限。搅棒和温度计的位置不清晰。从图来看,罐子好像填满了隔热材料,没有摆放蜡烛的位置。窄底玻璃瓶周围没有支撑物使其稳定。

对量热计功能的解释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学生阐述道,“蜡烛释放的所有热量停留在量热计内加热水”。学生描述了量热计在设计上的不足之处(比如“进入的氧气不够”)。也指出所用的氢氧化钠质量相对于水的质量来说太多了(比如“过量的氢氧化钠”)。最后得到的热浓氢氧化钠存在安全隐患。

②探究:

关于量热计的计算具有一定的准确度。公式Q=mCΔT大体上用得正确,但在一项计算中,c的取值不对。在试图用焦耳每摩尔表示氢氧化钠的结果时,学生错误地乘上摩尔数,而应该是除以摩尔数。

描述变化的准确度有限。两个热化学方程式都包含能量项,但数据有误。在燃烧反应中,作为反应物的氧气被遗漏了。水中的氢氧化钠没有电离成离子形式。所有化学方程式都未配平。

对结果准确性的评估水平有限。学生试图用“准确率”来描述,而应该用误差百分数表示。并且用错了公式。

对结果的解释水平有限。学生根据计算得到热量Q的数值,建议将“氢氧化钠和水”作为燃料。而且,没有考虑被试燃料在其他条件下的情况。

③交流

用表格交流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的清晰程度有限。质量和温度列入表中,但温度单位写成了“C”, 而不是“℃”。氢氧化钠和水的质量数据不清楚,与结果中的数据不一致。

语言的科学性有限。一些单位漏掉。书写单位、符号、物理量有误(比如把mol写成“moles”,把ΔT写成Δt,把起始温度写成起始压强)。

④联系

对所选燃料重要性的理解水平有限。选择氢氧化钠和水作为汽车燃料,却转而描述有机燃料。

对烃燃料的利弊分析具有一定的清晰度。学生列出了一些有机燃料的好处与坏处,概括了环境问题的一般讨论(比如“臭氧层”,“导致全球变暖的二氧化碳气体的聚积”)。可是,学生好像认为甲醇乙醇也属于烃类。

3.2评定

评定是指根据表1所示的打分表对学习质量做出判断,给出等级。然后通过表2所示的换算关系,把所有的打分等级都转换成百分数。最终以百分数表示结果。

前面的学生作品有一个“知识/理解”、三个“探究”和一个“联系”方面的成绩处于“有限”等级,即水平1。在“知识/理解”“探究”“交流”“联系”的目标维度中,各有一个学习成绩达到“一定”的学习水平,即水平2。因此最后的等级是1+,成绩为58分,对这个分数的解释是“成绩达到及格水平,低于省级规定标准”。

3.3评语

活动表现性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教师最后要告诉学生下一步的努力方向。案例中,学生需要做如下努力:①把图画得更详细;②改进量热计的设计,克服实验中的困难;③正确运用单位,单位保持一致;④配平热化学方程式,准确表示变化;⑤更有效地解释实验结果;⑥运用正确的公式计算百分误差;⑦进一步研究烃燃料的利与弊。

4小结

上述案例显示,活动表现性评价的操作要领是设计活动指导表现实施评价。

活动场景要紧扣学习目标设计。要把学习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行为,便于教师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的活动表现,对其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

指导活动表现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组织并指导学习活动,促使他们把已经掌握的学习目标显现为具体的学习行动。

实施评价要收集资料,根据评分标准进行评价。最后的评价结果以简单的方式加以记录,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给出恰当的反馈以激励学生进步。

以上三项操作要领之间既相互独立,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进行化学活动表现性评价时,要通盘考虑三项操作要领之间的内在关联。

参考文献:

[1]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Ontario Curriculum Grades 9 to 12 Program Planning and Assessment[M]. Ontario :Queen's Printer for Ontario,2000.15-17.

[2]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Ontario curriculum-Exemplar, Grade 11:science[M].Ontario :Queen's Printer for Ontario,2003,3-5.

表现性评价(共) 篇4

———加拿大高中历史主题活动教学中的评价策略和方法案例评析

刘宏博

[ 摘要] 介绍加拿大圣十字高中历史主题活动教学中的两个评价案例,描述该校两位历史教师对学生在历史主题活动教学中的表现和成就进行评价的有关策略和方法,对人文社会科学主题活动教学中与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相关的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关键词] 历史主题活动教学;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案例

随着教学方式和方法改革的进展,不少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中出现了“主题活动教学”的尝试。所谓“主题活动教学”,简单说,是指围绕一定的教学主题,以学生活动为主来设计和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许多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来讲,如何对学生在主题活动教学中的表现和成绩做出评价,与“主题活动教学”的设计和教学本身相比,似乎是一个更大的问题。我在加拿大高中历史课堂上的所见所闻或可为遇到这个问题的教师提供一定借鉴。

2000 年10-12月间,我观摩了加拿大安大略省尼亚加拉地区圣凯瑟林斯市圣十字高中(Holy Cross Secondary School)的两位历史教师迈克尔·汤普森先生和罗伯特· 加不里埃尔先生的课堂教学。在近三个月的听课过程中,我发现两位历史教师在主题活动教学中采用的评价策略和方法很有特色,主要体现在:(1)整体设计对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与成果的评价。这里“整体设计”是指,在整个主题活动教学开始之前就把对学生学习活动和成果的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设计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2)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成果,并有多方人员参与评价过程,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有关人员。他们或作为评价主体或以其他方式参与评价过程,并在评价过程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下面仅就两个案例对此进行说明和评析。

案例一:

在11年级“世界文明史”这门课的教学中,罗伯特·加不里埃尔先生围绕“古希腊历史”这一教学内容,设计了“学生分组制作关于古希腊历史的报纸”主题活动。当该活动进行到第4个课时(每个课时75分钟)时,每个小组都基本完成了报纸的最后制作。这时,加不里埃尔先生在课堂上安排了这样一项活动,请6 个小组轮流欣赏其他小组制作的报纸,并对每份报纸做出评价。在每个小组开始欣赏其他小组同学制作的报纸的同时,加不里埃尔先生请每组同学拿出5份评价单(该评价单是该主题活动开始时就由教师设计、打印、复印好后发给学生的),以便每欣赏完一份报纸后在评价单上给出该小组对这份报纸的评价。加布里埃尔先生的这份评价单上的主要内容如表1。

评价单的用法:横线上的空白由评价者根据每小组的具体情况填写,数字前的空白处用来填写分数。例如,一小组制作的名为“希腊之光”的报纸从另一小组得到的评价是:“醒目有力的战时标题新闻”一项满分10 分,该报得了8 分,因此该报该项得分为8/ 10 ;以此类推,按表1 中的顺序,该报其他各项的得分分别为20/15,10/10,8.5/10,8/10,9.5/10,18/20,7.5/10。以上各项得分相加即得出这份报纸的一个总评分85.5/100,这就是说按照百分制计

算,该报从另一小组那里得到的评分是85.5。但这并不是这份报纸的最后得分。最后得分将是其他各小组同学的评分和教师的评分之和的平均数。此外,进行评价的这组同学对“希腊之光”这份报纸不仅给出了分数的评价还给出了一些评语,比如,对于这份报纸外观的专业程度,这组同学的评价是“看起来真的很不错”。

在这一案例中,加不里埃尔先生在“古希腊报纸制作活动”这一主题教学活动即将接近尾声、学生开始欣赏他人作品、大多都想发表一点评论和看法的时候,适时安排了学生之间的评价活动。在评价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角色。他们不仅可以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参与小组讨论和决策,而且还被允与被评者就报纸的制作、内容等进行提问、交流和讨论。与此同时加不里埃尔先生本人也穿梭于各组之间对各份报纸做出自己的评价,这样每组同学在下课时就可以得到老师和其他小组同学对他们作品的评价结果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加不里埃尔先生所安排的评价活动是非常及时的,这不仅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连接得更加紧凑,而且使学生及时得到了其他同学和教师的反馈意见,这对于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使每个学生及时总结和反省自己的学习活动,以便自我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

案例二:

在10年级“加拿大历史”这门课的教学中,迈克尔·汤普森先生安排了“重要人物辩论赛” 的主题学习活动。活动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说服听众他/ 她所选择的人物比他/ 她的辩论对手所选择的人物对加拿大的历史有着更大的影响。例如,两个学生之间的论题可能是“诺尔曼·白求恩和詹姆斯·内斯密斯(James Naismith,体育教授,博士,篮球发明者)相比,谁对加拿大历史的影响更大”。完成这项任务,学生有4周的准备时间。准备工作主要由学生在课后按老师的事先要求在校外独立完成(需要时可找老师和家长帮助)。汤普森先生把学生的准备活动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评价,并请家长也参与评价。具体的评价过程和方法按照汤普森先生事先设计并分发给每个学生的评价单进行。这张评价单的内容如表2

注:“故事板”原是一块大约1.5平方米的长方形空白硬纸板,两侧可折回,学生用与 他/ 她选择的人物有关的文字和图画、图片来填满它,使它成为一块介绍这个人物的生平、事迹及 他/ 她对该人物的主要评价和看法的“故事板”。教师对这块“故事板”在格式和内容上的大致要求是:左侧部分为观点阐述和人物生平事迹介绍区,中间部分为标题和图片、图画展示区,右侧部分为结论和参考文献区。从表2 可以看出,学生的准备活动每完成一部分(一阶段),都会得到相应的及时评价,这使教师能够随时了解学生在该主题学习活动中的进展情况,以便于教师随时指导和帮助学生。对每个阶段的及时评价(打出分数),也有助于使学生认真对待每个阶段的活动,使活动的质量和最终的顺利完成获得了保障。在这张评价单上,虽然每个阶段每项活动的分数主要是老师给出的,但有些空白处则需要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合作填写。比如,学生的姓名、某项活动的完成日期、选定要辩论的历史人物姓名、辩论对手的姓名及其选定的历史人物姓名以及家长签名等。值得一提的是这张评价单上的家长签名档。由于学生在准备阶段的活动主要是在学校以外进行的,家和图书馆是他们活动的主要场所,“故事板”的获得、完成,有关的研究、写作、绘画、剪贴、制作,大多要在家里在家长的协助下完成,可以说家长是学生这一阶段活动的见证人,因此,请家长参与评价过程,可以保证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真实。

经过4 个星期的准备,学生开始进行课堂辩论。具体安排是:4 对“辩手”以教室的四面墙为依托划分出四个辩论区同时进行辩论,其他同学分4 组作为听众,并对辩手的表现做出评判。根据教师的事先要求,两个辩论对手的辩论时间和程序如下:分别介绍所选的重要人物(每人2分钟)、双方辩论(1 分钟)、辩手相互提问和听众向辩手提问2分钟、分别陈述自己的结论(每个半分钟)。5 分半钟后,第一轮辩论结束。第二轮辩论开始时,辩手们重复各自的论题,但听众和评判者已换为另一组同学。就这样循环往复,直到所有的同学都进行了辩论,并都听到了其他同学的辩论为止。在这一过程中,汤普森先生实行着他事先设计好的评价方案。他的评价方案是这样的:

教师对辩手的评价:

每轮辩论开始前的准备如何)/4 辩论中相关资料的呈现和口头表达如何)/4 选出辩论中的胜者(胜者将多得10 分)学生听众对学生辩手的评价,按表3 进行:

被邀请来听学生辩论的客人将对学生制作的“故事板”做出评价,按表4 进行:

在以上方案中,汤普森先生已事先把表3 和表4复制多份并做成了多张小纸条,每张纸条上只有一个评价表,这样,听辩论的本班学生以及被邀请来的教师、家长等其他特邀听众,就可以各拿一张小纸条(本班学生拿表3,其他听众拿表4),一边听辩论,一边在评价表上给辩手评分。当然,汤普森先生本人在听学生辩论时也要做出自己的评价。这样,下课后,汤普森先生只需把这些不同主体的评分综合起来,就可得出每个辩手的最后成绩。

从以上这个评价方案的实施中,我们可以看出,评价的及时性表现在对学生辩手的评价几乎是与学生的课堂辩论活动同时进行的。这对于在一堂课中要担任辩手与辩手的评判者两种角色的每个学生个体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学习过程,因此聆听、提问和评判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更易发现他人优缺点并反思自己的表现的过程。多方人员参与评价在这一案例中也表现得更为突出,除了本班教师学生参与评价,还有其他教师及家长的参与。家长的介入则使主题活动教学中对学生的表现和成就的评价扩展到了学校以外。

启示与讨论

在历史及其他社会科学的主题活动教学中,应把对学生的表现和成就进行评价的问题整体地考虑并设计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去,事先考虑好评价策略与具体方法,并做好相关准备工作。这一点在案例1 和案例2 中都表现得非常突出。为体现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及时性及其作用,评价还应贯穿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之中,成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这是由主题活动教学的主要特点决定的。主题活动教学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在活动过程

表现性评价与初中作文教学 篇5

一、表现性评价的基本理论

(一)表现性评价的概念

在教育评价领域,表现性评价最初只是一个与传统多项选择题目为代表的标准化测验相对立的术语,是以客观测验以外的一类以行动、作品、表演、展示、操作、写作、制作档案资料等更真实的表现来展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思维思考力、随机应变力、想象力创造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及学习成果与过程的测验。

表现性评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有助于测查高级思维能力。

2.有助于测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问题的真实性与情境性。3.重视学生解决问题得出的结论,更重视评定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4.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潜力尽可能得到发展。

(二)表现性评价兴起的现实背景

表现性评价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210 年我国汉代的取士制度,即通过考试与推荐来选拔各级官吏。它之所以重新引起国外教育评价与测量领域研究者的关注,是由于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各国教育界期望通过评价的革新来更好地选拔人才,与此同时,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来促进教学与学习质量的提高。国外学者认为表现性评价方式产生的三个基本原因是:

其一,知识的更新每三年成倍增加,要求学生们采用“记忆”的方式是极为愚蠢的。

其二,高级思维及问题解决过程常常非常复杂,要求多个步骤、多个问题解决这,要求跨时间、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要求补充一些校外工作。

其三,当前评价面临困境,即大部分的教育结果不能转化为客观纸笔测验题目的形式。

其实,表现性评价的出现表现出教育界对以选择题为代表的标准化测验的普遍不满。许多教育者认为,与常见的标准化测验形式相比,表现性评价而已更进一步地测量学生实现志向的能力,甚至可以作为解决当前教育问题的重要方式。

(三)课程嵌入式表现性评价

课程嵌入式表现性评价,又称课堂表现性评价,指的是以教师为评价主体,以学生日常学业表现为评价课题的表现性评价形式,其特点在于与所学课程内容匹配,风险性较低,属于校内评价的范畴。国外学者认为,只有通过经常的、有规律的课堂评价与反馈,学生们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因此,许多研究者建议将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课堂教学工具。还有学者通过研究指出,在实施课程嵌入式表现性评价时,通过在自然背景对学习者的观察与资料积累,表现性评价的重点在学习过程;在实施后期,评价虽然也包括对学生成长的观察,但要越来越注意学习的产品。我们在这里探讨的就是课程嵌入式表现性评价。

(四)表现性评价的特点

根据学术界对表现性评价特点的界定,我认为表现性评价的主要特点有五个。1.任务框架

表现性评价与学习任务紧密联系,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学习任务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学习任务之间联系紧密,形成系统的框架体系。表现性评价的目的即为整体推进学习任务的完成。2.评价先行

基于表现性评价的作文教学,评价是带动学习任务前进的“火车头”,而非判定任务完成情况的“火车尾”。学生先明确写作的评价标准,在写作过程中主动向“标准”靠近,逐渐将评价标准内化为自身对写作的认识与理解。3.标准自定

表现性评价标准是基于学习任务和学生情况制定的,情境特点较为突出。因此,依据同一个评价标准体系,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自定”充分体现出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性,体现出教师对写作教学的认识与理解。4.主体多元

表现性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其他成员。评价主体多元有助于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了解自身的写作情况,多方获得鼓励与支持。主体多元也有利于写作教学的多元互动和资源共享,扩大学生思考的广度,增加学生思考的深度。5.自主修正

学生参与了评价过程,对自己的习作与评价标准的差异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有利于发挥评价的完善、修正功能。评价过程对学生的自主修正起到了较好的启发和激励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养成主动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二、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没有为学生的写作营造良好的作文环境。作文教学的随意性大,很多教师都是走进教室,在黑板上写一个题目,要求学生完成写作任务,教师批改,发回作文本,一次写作教学宣告结束。这样的写作教学,一是缺少序列性,二是缺少学生自主感受、修正的空间。另外,学生在写作前和写作过程中都没有得到教师的有效指导,只是在完成写作任务后得到教师的几句评语,学生处于“被匡正”的状态,写作能力的提高没有“助推力”。

这里所说的“作文环境”,不是指作文时的课堂气氛、课堂纪律、训练的状态,而是指学生在作文之前和作文之时这两个时段中,对作文的动机、欲望、冲动、兴奋,这是一种作文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是源于学生自身的。

良好的写作环境包括四个因素:

第一,学生想写,有写作的动机、欲望和冲动。第二,学生有的写,教师帮助学生营造现实情境,引发学生的回味与联想,帮助学生在生活体验与作文题目之间建立起联系,第三,学生能写,教师帮助学生深化情感、思考与感悟,帮助学生找到与写作内容相适合的表达方法与写作方法。

如果教师能够从整体上设计写作教学的序列,每次作文教学都注意写作前的指导与写作后的点评,学生就能在良好的写作环境中整体提升写作能力与写作水平。

三、表现性评价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表现性评价的最大作用就是帮助教师和学生明确标准。

首先,教师借助标准明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方向,借此设计写作任务,为学生寻找达到标准的路径。

其次,学生借助标准明确自己写作努力的方向,并在写作过程中努力实践。

最后,师生通过评价明确学生现有水平,进而明确现有水平与标准的差异,共同制定计划,整体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写作水平。

表现性评价并非独立于作文教学的“评价”,而是融入作文教学全过程的,是作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表现性评价的引领下,师生更容易明确方向,确定方法,了解差距,教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学生的完善、修正更有路可循。

四、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标准的制定

评价标准的制定一般可以有“自上而下的演绎”和“自下而上的归纳”两种形式,如果采用两种形式得出的评价标准一致性较高,评价标准的信度就比较好。相比较而言,“自上而下的演绎”更多地体现着社会的要求,“自下而上的归纳”则更多地反映学生的需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明确规定了第四学段写作的阶段目标,学生的中考作文能够反映其写作水平及有待提高的角度。本方案结合《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表现确定评定标准,“自上而下的演绎”和“自下而上的归纳”相结合,既能反映学生的发展成长也能表现出他们各自的弱点,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评价标准的基本框架如下表所示:

评价项目

写作过程

搜集素材

内容 对象明确

视角独特

写作结果

材料真实 发散合理

评价维度

列纲起草 表达 详略得当 语句生动 词汇丰富

修改加工 文面 书写美观 格式规范 标点正确

感悟真切

每个评定维度又分为 3 — 0 四个分数等级。具体描述如下。

“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评价项目及评价维度描述

写作过程

搜集素材

3.能够根据写作目的和内容自觉搜集丰富的写作素材。2.能够根据写作目的和内容自觉搜集写作素材。

1.能够在教师的要求下根据写作目的和内容搜集写作素材。0.没有搜集写作素材。列纲起草

3.能够根据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构思立意。2.能够根据构思立意自觉列纲起草。1.能够在教师的要求下列纲起草。0.没有列纲起草的过程。修改加工

3.已经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修改作文,做到文从字顺。2.已经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能借助语感修改作文,做到文从字顺。1.能够在教师指导下修改作文,借助语感修改作文,做到文从字顺。0.没有修改作文的过程。

写作成果

内容·对象明确

3.写作对象明确,能根据写作目的和对象选择恰当的写作内容。2.写作对象明显,能根据写作目的和对象选择写作内容。1.写作对象不明显,能根据写作目的选择写作内容。0.选择写作内容时没有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内容·视角独特 3.能够选择独特的写作视角呈现写作内容。2.能够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呈现写作内容。1.有选择切入点的意识,但在行文中表现不明显。0.没有选择切入点的意识。内容·材料真实

3.写作内容真实具体,叙事有细节,描写景物特征明显。2.写作内容真实,叙事清晰,描写角度明确。1.写作内容比较真实,叙事完整,有描写。0.写作内容不够真实,叙事不完整,没有描写。内容·发散合理

3.合理运用联想和想象,写作内容丰富且发散合理。2.合理运用联想和想象拓展写作内容 1.写作内容有所发散,但发散不够合理。0.就事论事,写作内容没有发散。内容·感悟真切

3.情感真挚,能够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真切感悟。2.情感真挚,能够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真实感悟。

1.情感真实,能够借助别人的观点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0.情感不够真实,没有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表达·详略得当

3.能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2.能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1.能显现出叙事的先后和详略,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0.写作顺序不合理、详略不得当,表达不清楚。表达·语句生动

3.能根据表达对象和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情达意。2.能根据表达对象和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语言准确、流畅。1.能根据表达对象和中心选择表达方式,语言通顺。0.不能根据表达对象和中心选择表达方式,语言不通顺。表达·词汇丰富

3.词汇丰富,能够选择有表现力的词语。2.词汇比较丰富,能够选择表达准确的词语。1.词汇不够丰富,但用词准确。0.词汇贫乏,词不达意。文面·书写美观

3.文面整洁,汉字书写美观。2.文面整洁,汉字书写规范。1.文面不够整洁,汉字书写正确。0.文面凌乱,汉字书写有错误。文面·格式规范

3.标题位置正确,分段符合要求。2.标题位置正确,能够准确分段。1.标题位置不正确,段落划分不准确。0.标题位置不正确,没有分段。文面·标点正确

3.能够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借助标点增强语言的表现力。2.能够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1.能够有意识地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0.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

五、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初中作文教学流程

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方案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传统的评价方式以他评为主,虽然评价结果客观、科学、全面,但不利于评价标准的内化。评价标准是外在于评价者并要求评价者接受的社会要求,这种接受过程在以他评的方式进行时,由于认知差距等因素的影响,接受的速度比较缓慢,评价标准内化的过程变长。而通过自评,可以通过评价实践加深领会评价标准,使评价标准变成自我接受的准则,加速评价标准的内化。

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在保证评价结果客观的同时,对学生写作能力的促进作用也更加明显。另外,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方案的评价标准是在分析学生实际状况的基础上确定的,是一种期待性的评价标准,其意义主要在于借助评价标准的导向性,期待更合理、更有效的写作策略的出现,帮助学生的写作水平逐步提高,最终实现阶段目标。

评价过程是学生写作过程的一部分,与整个写作过程紧密联系。传统意义上的评价活动大都在写作后进行,延误了评价的最佳时机。评价应该是促进学生写作的动力,而不是“跟着车头走的车厢”,如果学生一开始脑子里就有评价的概念,他们就能够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在更高的层次上去思考、探讨问题,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方案的评价流程如下。

(一)公布写作任务和评价标准。

(二)学生依据评价标准完成写作任务。

(三)作者本人、小组成员和教师三方共同完成“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报告单。“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报告单

评定项目

评定维度

作者评定 小组评定

老师评定

搜集素材

写作过程

列纲起草

修改加工

对象明确

视角独特

材料真实

内容

发散合理

感悟真切

对象明确

写作成果

详略得当

表达

语句生动

词汇丰富

书写美观

文面

格式规范

标点正确

注:评定分数在 3 — 0 之间,根据评价维度确定。

(四)整合报告单相关数据,返回评价结果报告单。“初中写作表现性评价”反馈报告单

评价项目

教师评价

学生评价

写作过程

表现性评价案例 篇6

一、正确认识表现型评价的特点和功能

表现性评价考核的是学生面对真实问题的表现,评价学生在完成某项特定任务时表现出来的真实水平。它既是一项评价,又是学生真实的学习活动。作为一项活动,表现性评价是一项具体的任务,有着具体的要求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取得的成绩和得到的提高,从中感受自己的成功,激励自己不断进步。作为一项评价,就教师而言,在表现性评价中,可以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了解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努力和进步.发现学生有待解决的间题,明确学生发展的需求,以便调整教学,给学生以适合的帮助。就家长而言,在赏识和评价孩子的成果和作品的同时,可以了解和激励孩子的进步,了解孩子需要的帮助。同时,家长有较多的机会参与学生作品的制作,进行交流,教孩子学会修正和完善。就学生而言,他要在完成表现性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审视,自我评价,倾听意见,借鉴、学习,完善作品,得到主动发展。表现性评价还是学生间相互合作,共同研究,学习借鉴的过程。学生在创作实践过程中,为了使自己的成果和作品更加出色,会认真听取同学的建议,借鉴别人的长处,合作进步,共同发展。

二、新课程表现性任务的设计

l)不是知识与技能的记忆和再现,表现性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技能的实践水平,评价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创新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在学校环境下,是在现实的生活背景中.呈现需要学生解决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完成的任务一般是比较复杂的,答案多不是唯一的,是多样的。)要有可供参考的表现性评价标准,并引导学生反思和主动发展。)要有教师、学生和家长多方参与,评价是教育和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判断学生的学业等级,也可检验和分析学生学习的需求和帮助。)能够更好地发现学生的学习特长和学习个性,展示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激励学生进步和发展。

三、如何有效地使用表现性评价?

首先,要有效地使用表现性评价我们要明确实施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评价时要重视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重视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定目标、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从而促进学生学习非结构性知识,发展实际操作能力,获得全面发展。

其次,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或结果采用相应的评价标准,要有据可依,要体现出评价的可操作性。

第三,在使用表现性评价时应该从设定其评价目标、明确评价内容、建立评价标准、设计评价工具、确定评价方式和选择评价方法等方面,并运用地理教学案例来说明表现性评价实施的基本过程,设计表现性评价的结果评定表。

表现性评价开发与实施的研究 篇7

一、精心设计表现性评价的任务

表现性评价能否有效开展并实现预定目标,关键在于表现性任务的设计。高二文科生要对初中学的区域地理进行复习,而传统复习方法让基础好的学生没兴趣,基础差的又跟不上,学生的地理素养不能得到全面提升。于是,我选择表现性评价作为载体,设计了学生展示活动——“课前五分钟系列演讲”,第一学期的主题是“行游中国”,第二学期的主题是“行游世界”。这样就把区域地理复习化整为零融入到全年的教学中,同时也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二、教师调控保障评价有效开展

在完成表现性评价任务的整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调动多方面能力并付出努力,这既是向全班展示自己综合能力的一次机会,又是互相学习的过程。但如果教师的引导不到位,就会出现由于开局没控制好而导致后面的演讲敷衍了事、整个活动出现骑虎难下的局面,提升学生地理素养、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首先,我选择地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排在前面展示,这样对后面的学生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但在实际中有时与教师的预设并不完全一致。有些学生创新性不强,有些学生时间观念不强,这说明教师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判断上有欠缺,也说明我们目前常用的一些评价方式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地理素养。此外,还必须引导学生既要学习先讲的同学的思路,更要有自己的创新,否则会出现连续几个学生讲的思路基本一致的现象。这些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就要求教师在每次演讲后的点评要到位,以保障后续活动的有效开展。并且,由于这个活动可以把每个学生的思想、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对待新情况的反应能力,以及任务完成过程中的态度等方面的差异都反映出来。因此,教师不仅要关注培养学生与他人共有的品质,而且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这样才能将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效能发挥出来,才能将评价的重心放在关注学生差异、为了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层面上。

其次,为了保障活动的有效开展,教师还需处理多方面问题。比如:个别住宿生以住校为借口没准备演讲活动,教师就要引导住宿生可寻求走读生的帮助,但最好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料,同时不要过于依赖网络和演示文稿。还有,课堂气氛的调控也很重要,如,活跃、人缘好的学生一上台,学生就兴奋起来,我会稍稍严肃地说:“好,大家安静,我们开始吧!”而当比较文静或稍内向的学生走上台,下面往往比较安静,学生自己也比较紧张,我会用轻快的口气说:“可以开始了吗?”这时教师和同学们期待的目光对他是一种鼓励,他会顺着教师的话紧接着带来开场白:“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

三、重视表现性评价的系列开发和改进

“课前五分钟系列演讲”活动的实施,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他会感受到课程不是只与授课教师相关,而是与自己的认知世界相关,他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卷入”到课程当中。但是,最终学生是否获得持续“生长”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到表现性评价系列开发的影响。

除“课前五分钟系列演讲”这一表现性评价类型的实施,我还让学生在演讲结束后,结合从其他同学演讲中学到的和教师的点评,以及同学的评价,对自己的演讲内容进行整理和完善,并制作成地理手抄报上交,学期末在各班展览。

四、关于实施表现性评价的思考

1. 表现性评价可以与课堂教学合二为一。

要打破过去先“教”后“评”的思想禁锢,应认识到评价本身就是一种教学活动,理想的评价方式可以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而实现其既“顾前”又“虑后”的作用,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2. 表现性评价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因为表现性评价不仅关注评价结果更关注评价过程,而对过程的评价使其具有多种评估功能,可以有效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沟通合作、分析归纳、创新思维、与人分享等多方面能力。这样就把评价的重点放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上。

3. 表现性评价能够促进学生的持续“生长”。

贴切的评价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成功、激发内在动力,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样,学生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也有能力去不断地追求更高的学习目标,并对“生长”的过程充满自信和满足感。

4. 表现性评价的运用需关注两方面问题。

一是任务的设计要以学为中心,既要遵循知识的内在联系,又要关注学情,这样才能反馈有效的教学信息。二是要明确评价不是终结性的,而是为如何开展教学提供证据的,教师必须敏锐、客观地收集信息并做出基于证据的教学决定,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综上,表现性评价在促进学生学习、提升学生地理素养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发挥其功能仍需深入研究,特别是关于表现性任务的设计和评价标准的制定是后续研究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我推荐的书

⊙《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美]艾斯纳著,李雁冰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跟孔子学当老师》,周勇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运用表现性评价促进数学素养提升 篇8

【关键词】表现性 评价 小学数学 学业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09-01

1.评价案例形成背景

在青岛版教材中,设计了有关单位换算的练习以便于帮助学生正确的进行单位换算,例如:长度单位、重量单位、货币单位的换算等等。在单位换算中,首先要确定一个单位作为单位“1”,单位换算的过程就是把单位“1”看作是由多个元素组成的一个整体。所以,这个整体就能够被拆分为多个单位。

2.制定评价方案

2.1制定任务

2.1.1确定任务类型

这次评价主要通过运用表格这种书面的形式来体现学习成果原因如下:首先,这是学生第一次探索表现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假如这种评价方式他们并不习惯,或者说与他们的表达方式有较大差异的话,他们一定会不知所措。

2.1.2任务表述

本次研究设计的题目如下:妈妈在网上订购了一套在“十万个为什么”,这套书的价格为 100 元,邮费需要妈妈自行承担,邮寄方式有两种:(1)标准邮寄方式,约3天之后能收到,邮费:每0.5kg,收费 2 元。(2)快递邮寄方式,约1天之后能收到,邮费:每 0.5kg, 收费 8 元。经过邮局称量之后,这套书的重量被确定为 1050g。选择哪种邮寄方式呢?为什么?用所选择的方式邮寄,需要花多少钱?请用写一写、画一画等方式解释选择的想法。

2.1.3情境说明

为了对学生进行表现性评价,需要设置这样一个任务情境,将重量、长度、货币等在现实生活中屡屡出现的计算单位,因为一种特殊的情境产生共同的作用,同时这个情境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将邮寄包裹设定为任务情境。

2.2评价标准的制定

根据本次评价任务的特点,本人制定了如下的评价规则。

3.信息汇总

试验结束后,我汇总了参与实验的31名同学的反馈单,统计结果如下: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对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进一步的锻炼。

4.表现性评价对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的帮助

4.1表现性评价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策略性知识的获得

策略性知识的形成正是来源于学生问题解决的过程,这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具体方法的过程,但同时教学目标又必须引导学生回归于这一过程,表现性评价往往起源于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通过关注学生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的表现,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舞台,让他们去展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

4.2表现性评价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本身的发展与进步,来源于以数学探索为己任的数学家们对于问题和困难的不断思索与探讨。也正是因为数学学科是以创新为最重要特点的学科,一线教师应当认识到,教学当中也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4.3表象性评价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在教师的指导下,笔者期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自主发现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产生的练习和冲突,并且引导学生自主安排学习任务和活动。学生经历表现性评价的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转化旧知、探究新知、活学活用、激发思考的学习过程。所以,表现性评价活动正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

参考文献:

上一篇:的决定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人民法院民事执行工作若干问题下一篇:和氏献璧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