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的精神

2024-08-13

企业家的精神(精选12篇)

企业家的精神 篇1

企业家在创业和经营之中, 敢于冒险, 善于冒险, 才能在险峰处欣赏无限风光。冒险精神对于企业家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甚至是首要的。在比尔·盖茨看来, 成功的首要因素就是冒险。[1]在理论和实践中, 关于这个问题有多方面和多角度的探讨和研究:冒险是企业家区别于其他人群的显著特征;[1]冒险精神是企业家难得的稀缺资源;[2]冒险精神是企业家人格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3]对于一个企业和企业家来说, 不敢冒险才是最大的风险;[4]冒险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核心精神之一、重要表现之一。[5,6,7]企业家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为什么必须具备冒险精神, 如何发扬科学的冒险精神, 本文将就此进行探讨。

一、冒险精神的必要性

在艰苦的创业路上, 充满艰辛和变化, 有很多确定的因素, 如注册公司、制定公司章程、努力工作等, 也有不确定性因素, 如创业方向的决策、人才引进的决策、拓展业务方法的决策等。确定性因素的处理, 往往是付出了努力就会得到相应回报, 可谓功夫不负有心人;而不确定性因素的处理, 往往是付出了时间、精力与资金却不一定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甚至有时会产生副作用。不确定性因素意味着风险,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研究表明, 大多数人对风险一般采取保守态度。而市场经济中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激烈的竞争, 同时伴随着各种风险。当创业者一味采取保守态度处理风险的时候, 有人已经迎着风险前行了, 也许成功, 也许失败, 但最终结果是, 对于保守者是永远地失去机会。既然连机会都没有, 更无从谈起创业的成功。而对于敢于冒险的人, 虽多次失败, 但随着经验的积累, 会逐步加大成功的概率。当然这样的创业者需要承担这个过程中的可能损失与代价, 因为企业决策人的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风险的承担者, 既然要走这条路, 就必须承担风险。

在经营的漫长岁月中, 经历了创业的艰难, 有的企业领导人往往会产生“打下江山”后的“坐江山”思想。从敢于打拼、勇于开拓, 变得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如果不能克服这种思想, 即便是创业的辉煌成功也会变成偶然的一次成功, 不会成为真正的企业家。因为, 真正的企业家是历经无数市场风浪后的赢家。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 风险无处不在, 不论是规模多大、品牌多硬的企业, 不可避免地都要经历急流险滩, 如果主观地一味寻找和期待风平浪静, 经营管理必然束手束脚, 这就注定是要被市场和时代淘汰出局的。真正的企业家面对风险, 首先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 在新事物面前, 敢为天下先。“不惧”给了他们良好的心态和广阔的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下, 企业家才可能科学地处置风险, 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二、冒险精神的类型

根据效用理论, 按照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 可以将人分为三种类型:保守型、激进型和中间型。通常, 大多数人属于保守型。作为企业家, 是敢冒险、善创新的企业领袖, 一般或多或少都具有激进的素质, 同时融合其他优良品质。在企业家的实践中, 冒险精神表现出不同的类别, 一种是本性冒险型, 另一种是认知冒险型。

本性冒险型企业家的冒险精神多出于天性, 这种强烈的冒险天性与生俱来, 日常生活和工作事业均表现出一致性的冒险性格, 认为有冒险才有机会, 机会总是伴随着风险, 没有风险的机会就没有追逐的价值, 冒险是一种乐趣。这样的企业家往往随着经验教训的不断积累和其他品质的完善, 屹立在市场潮头。

认知冒险型企业家的冒险精神是在后天实践中培养起来的, 从白手起家的艰苦创业到开拓创新的企业经营, 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和成功, 终于在自己的人生哲学中坚定地认为, 企业在市场中航行, 惧怕风险、不敢冒险才是最大的风险。这样的企业家对风险有着深刻的理性认识, 在经营中往往表现出稳健的风格。

物质决定意识, 环境影响心态。无论是哪种类型企业家, 在其人生的不同阶段, 其冒险精神都会有所变化和不同。通常, 在逆境和坎坷中, 表现出强烈的冒险精神和坚忍不拔精神, 终于柳暗花明, 取得成功,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而在事业一帆风顺的时候, 往往冒险精神的表现相对较弱。所以, 即便是企业家, 虽然具备了冒险精神, 也要经常锤炼自己的冒险性格, 来适应风云不断变化的市场。

三、科学冒险精神与风险管理

科学冒险精神是在对事物深刻认识的基础上, 了解、分析和研究风险, 科学地处置风险, 大胆决策, 有效执行时所表现出的科学与艺术, 是实践的感性认识和分析的理性认识相结合的结果, 是不断螺旋提高的过程, 更是强调必须在实践中磨炼的品质。企业家是市场中长期经营的成功者, 久经沙场的经历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培养和具备了科学冒险精神。而激烈竞争和变幻莫测的市场, 还需要企业家来使科学冒险精神进一步升华和完善。

具备科学冒险精神, 需要具有对风险进行科学管理的指导思想。作为风险的科学管理, 第一就是不惧怕风险。风险客观存在, 这是客观规律, 从一定角度讲, 每件事情都有风险。如果惧怕风险, 必然前怕狼、后怕虎, 限制决策思维和方法, 可选择的经营道路大量减少, 路越走越窄, 最终无路可走, 退出市场。当然, 科学的冒险精神绝非盲目冒险、比试胆量, 无谓的冒险是没有意义的, 没有考量和分析的冒险是缺乏理智的, 没有承担风险后果的充足准备是不切实际的。科学冒险精神的冒险是企业经营中“必须”冒的险、值得冒的险。第二, 认识和了解风险。一项经营活动, 其风险主要来自哪些方面, 包括哪些内容, 其一旦发生, 危害程度如何, 这些需要企业家认真研究。实际上, 最大的风险是没有意识到风险, 事到临头, 甚至没有任何心理准备, 必然措手不及, 惊慌失措。第三, 衡量与分析风险。风险的衡量是更深层次地认识风险, 主要确定风险程度和风险概率。风险程度是风险造成损失的大小, 是从风险可能给决策人带来的最大损失的角度来衡量风险, 这是企业家必须清醒认识的问题, 既不可讳疾忌医, 也不能心存侥幸;风险概率是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高低, 对其判断, 可以通过人为理论经验推断, 也可以通过历史客观数据分析。在此基础上, 进行风险分析。风险分析关键在于主观分析与客观分析的良好结合。客观分析强调系统性、定量化, 往往采用一定的数学模型;主观分析强调经验作用、主观能动性, 往往表现为强烈的感性认识。第四, 处置风险。科学的冒险精神就是要合理地处置风险, 主要方法有三种:即回避、转移及控制。 (1) 回避。经过调查分析后, 认为风险太大, 难以接受, 作出放弃的决定, 从而完全避开风险。这种防范风险的方法是对付风险损失最彻底的一种策略, 但在有效防止可能遭受损失的同时, 也失去了获利的可能。 (2) 转移。当风险来临时, 采用一定策略措施将某些风险因素转移出去, 同时付出一定代价。比如, 通过买保险把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可能造成的各种风险损失转移给保险公司。应当清楚地认识到, 风险转移不能彻底防范风险, 但能降低风险, 而且如果一味将风险转移, 实际将成为这些风险承担者的“打工者”。 (3) 控制。通过采取一定措施和方法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及降低因风险发生可能造成的损失, 来处理决策人不愿意或不能回避与转移的风险。

风险控制的掌握和运用, 对于企业家来讲至关重要, 这也是科学冒险精神有别于盲目冒险的关键。风险控制的主要措施有三种: (1) 决策控制, 就是通过决策方法选定风险较小或可接受风险的项目。通常, 风险与收益具有正相关关系, 选择风险较小项目意味着获得更高收益的机会失去。 (2) 市场导向控制, 即企业的经营活动就是要赢得市场, 故始终以市场及其变化作为企业指引来降低风险。 (3) 投资组合控制, 就是通过多类型项目投资的组合运用, 改善风险特性。通俗地理解, 就是“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当然, 从理论中是找不出最佳的风险处置方法, 因为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佳的方法的。企业家必须在实践过程中冒着风险, 理论结合实际, 创造性地发挥, 来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这正是企业家的可贵之处。

四、结语

企业家的冒险精神是其创业和经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品质, 这使他们能够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 不断创造辉煌。但同时应认识到, 作为企业家, 不是仅有冒险精神就足够了。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 企业家的成功, 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比如还有性格、诚信、创新、务实、学习、勤奋、领导能力、社会责任感、社会贡献以及客观环境的机遇、运气等。在具备科学冒险精神的同时, 塑造良好的综合素质, 锲而不舍, 才能逐步成为伟大的企业家。

参考文献

[1]郑海航.敢冒风险[J].当代经理人, 2006, (3) :1.

[2]傅家俊.冒险精神是企业家难得的稀缺资源[J].新经济杂志, 2006 (12) :62-64.

[3]刘剑非, 刘晴辉.企业家人格新论[J].经济与管理, 2003, (4) :17-28.

[4]吕爱权, 林战平.论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及其培育[J].商业研究, 2006, (7) :92-95.

[5]杨光.创新时代的企业家精神探析[J].企业活力, 2007, (8) :50-52.

[6]马寅杰.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形成和培育[J].全国商情 (经济理论研究) , 2007, (4) :45-47.

[7]周霞, 王仁强, 王健.企业家精神及其发展模式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9) :52-56.

企业家的精神 篇2

企业精神又称“企业文化”,它表明了企业的追求和志向,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通过借鉴国外著名企业的企业精神,对我国国有企业增强国内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奔驰”精神

奔驰公司成为世界汽车工业中一颗明星,是与其所具有的下列精神分不开的。

1.整体质量精神。奔驰汽车公司提供给顾客的产品不只是汽车本身,还包括汽车的质量、造型、功能、维修服务等。该公司全面贯彻产品整体概念,保证顾客买的舒心,用的放心。

2.创新精神。奔驰公司自从戴姆勒1883年发明第一辆摩托式汽车以来,车型不断变换,新的工艺不断应用到汽车上。奔驰公司生产的车辆从一般小轿车到255吨重大型载重车共有160多个品种。“以创新求发展”,不断开发研制新产品是奔驰公司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3.优质服务精神。奔驰公司有一个庞大而完整的服务网络。这个网络由销售服务系统和维修服务系统组成。销售网点分布广泛,顾客在选购产品时可随时看到各种车型图样,了解汽车的性能特点,还可以提出自己的要求。奔驰公司非常重视维修服务系统的工作,在德国国内设有1200多个维修站,在公路上平均不到12.5公里就设有一个维修站,在国外设了近4000个维修站。维修人员技术熟练、态度热情,车辆检修速度快,保证了顾客在产品使用中无后顾之忧。

IBM精神

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简称IBM,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公司之一,它在计算机和电动商用机器领域占有绝对的优势。它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得益于其独特的企业精神。

1.最佳服务精神。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把服务视同商品一样重要。它设有咨询服务中心,根据顾客的需求状况替顾客选购产品,并代用户培养维修技术人员,对售出的产品提供调试、维修服务,真正体现出“顾客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

无情的企业家精神 篇3

所有这些说得都没错。不过,学者们恐怕低估了家族内斗所能带来的动力。有时,刻薄的语言加上毒辣的手段就像是火箭燃料,为某些无情、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家族成员提供动力,激励他们夺取控制权,并带领家族企业走上业内顶尖位置。”

——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安德鲁.希尔撰文认为,内斗会带来驱动力。家族企业往往会在第三代人手中走向分崩离析,因为许多软弱的继承人那时会开始争吵。而冷眼旁观的生意人则可以利用这些局面从中渔利。不过,冷酷无情的家族成员在摆平了不那么能干、或是不那么有野心的亲戚之后,就会成为防止这类机会主义者趁火打劫的一道屏障。

手中之鸟

“几乎所有公司都可以从自己的现有产品中发掘被忽视的创新机会或市场潜力。这些创新机会就是英文谚语中所说的‘手中之鸟’:研发工作已经完成,风险又很低。只要抓住这些‘手中之鸟’,公司在资金吃紧的情况下照样能够迅速推出令顾客兴奋的新产品。”

——Lance A. Bettencourt、Scott L. Bettencourt为《哈佛商业评论》撰文指出,管理者可以从未能上市的产品、超前的产品、视野狭隘的产品、捆绑销售的产品、单售的产品、设计过度的产品六个方面去寻找这类节省式创新的机会。

可憎的遗产

“1534年他们发现了宜人的Buenos Aires城,该城适合定居、农业、贸易,可谓是‘南美的巴黎’,但是西班牙殖民者控制这个城的目的是发动和驱使当地人为他们寻找金银,一旦发现没有,他们毫不犹豫地抛弃之。秘鲁、阿根廷都是这个命运。殖民者急匆匆地过来,带着捞一票就走的目的,他们不会传授新的制度文明,而是用一种奴役控制术来和当地既有的政治势力相连接,发展当地的头人,让头人驱动可怜的土著居民。

当殖民者不得已退却这片土地之后,他们的遗产依然是可憎的,因为他们创造的‘捞一票就走’的制度结构在这里扎根了,即使那些国家独立了,他们的制度没有新生,是过去的近亲。头人们上头没有老大了,他们自己是老大,他们对待自己国家的人民和政治的方式跟殖民者没太大差别,只不过口号从‘殖民主义’变成了‘民族主义’。”

——世界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达龙.阿西莫格鲁在其2012年3月出版的新书《国家为什么会失败》里面指出,制度决定了国家是否长久地繁荣,而政治或者历史形成的政治遗产决定了制度本身的好坏。

晋商的企业家精神 篇4

晋商之所以成功, 诚然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山西丰富的矿藏和物产有直接关系。但是更为重要的是, 晋商的吃苦精神、求是精神、开拓精神、诚信品德……晋商值得我们学习的商道和文化很多, 但是经商过程中所深蕴的诚信和团结的商帮政策, 更值得我们总结和思考。

一、诚信是晋商的立业之根

晋商之所以能够在那个时代称雄天下, 靠的就是诚信二字。晋商的信用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山西人走到哪里, 他宣传一个理念:我是关公后代。过去的中国, 百里一座关帝庙, 十里一座杏花村。他们把诚信当成一种信仰, 作为一种制度的灵魂。

大家都看过《乔家大院》, 乔致庸作为晋商的一个代表性人物, 做生意讲究一个信字。在他眼里, 宁可赔钱, 也不能失信。他明白, 信誉是商家的根基, 是商号的命脉。即使在其家道中没的时候, 他的后人仍在延续着他的诚信。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中原大战, 经济衰退, 晋钞贬值。乔家的大德通票号本可以用贬值的晋钞给储户结算, 这样就可以通过晋钞和新币之间巨大的差价, 为票号赚取巨额收益, 挽救破产边缘的乔家。但是, 为了诚信二字, 他们坚持用新币支付, 虽然没能保住票号, 但是诚信的商业信誉却得以保存。关于这一点, 现代企业也有做得不错的, 海尔1986年砸掉的76台冰箱, 志高空调的“终身只换不修”的经营理念, 都是当代企业家的楷模。但是, 不诚信的人和事也是俯拾皆是。大家都知道陈水扁, 这个曾经的台湾总统。他曾经答应过给台中修一座机场, 但后来, 一直没兑现。当被问起时, 他竟说:这是化学, 不是数学。

日本有超过300家经营百年以上的企业, 它们的成功源于他一直坚守的诚信理念。其实, 企业能不能诚信经营, 我认为和企业家个人的经营理念和品德修养有直接关系。从2009年开始, 中国出现了很多的投行, 按投资企业的周期可分为天使投资人、PE (私募基金) 和VC (风险投资) 三类。曾经在商界叱诧风云的柳传志、李开复等人都纷纷创建了自己的投资基金。风险投资人在选择投资对象时候, 往往不是只关注企业的现金流量表等三张报表, 更多的是看其管理者的理念和愿景, 看看其对企业的规划、定位, 是长期经营做事业, 还是短期投机做事情。这很重要, 直接决定企业能不能诚信经营。因为想做好做大做强做长久一家企业, 诚信是其立业根本。晋商能够一如既往的坚守诚信信条, 源于他们对企业经营的长远打算和长期规划, 每个人心里都有个百年老店的愿景。

二、文化是晋商的修身之源

晋商将中国几千前来的儒家文化融会贯通并发扬光大。以儒治商, 以儒治身, 以儒治家, 是晋商文化的根本。过去的晋商, 为天地立兴, 为声名立命, 为往贤聚绝学, 为天下开太平的社会责任感非常强烈。儒家文化在当时对晋商主要有三个功能。文化的第一个功能是防止暴躁之气;文化的第二个功能是去奢靡之气;文化的第三个功能是戒狂妄之气。晋商从宋代, 一直延续到清代一千多年, 靠的就是文化传承财富。

悉数成功的企业, 无不用文化规范自己的经营行为, 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 引导正确的价值导向。国美的企业文化是“品德为先, 文化认同”, 蒙牛的文化理念是“小胜靠智, 大胜靠德”。管道局将“管道为业, 四海为家, 野战为乐, 艰苦为荣”作为长期坚持和信守的战斗宣言, 将万里游龙纵横大江南北。

余世维曾经将企业文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挖掘企业长期一贯坚持的信念;第二阶段是获得员工的认同;第三个阶段是成为员工自动自发的行为指南和工作操守, 外显于行, 内化于心。想要做到员工认同, 首先就要让员工以企业为家, 自己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 才能发自内心的总结企业文化, 学习企业文化, 是真的企业文化了, 而不是被企业文化。文化, 我们需要学习晋商的魂, 而绝不仅仅是躯壳。

三、团结凝聚是晋商的团队理念

晋商的团结, 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修建会馆。据专家考证, 从1656年到1888年, 晋商建在全国各地的山西会馆有500座之多。晋商正是以这些会馆为依托, 拜关公, 崇忠信, 团结乡人, 联合发展, 缔造晋商的商业帝国。

我们企业需要重视团队建设, 形成合力。这不像说的那么简单。团队和群体最大的区别是就是它有共同的目标、规范和理念, 他互相独立又互为支撑。企业在逐渐做大做强, 成立了很多分公司、子公司, 事业部, 不管有多少分支机构, 最终的目标都是将企业做好。有人评价, 世界500强的企业评选, 不完全是实际上的强, 更应该是世界500大。企业在做大过程中, 亟需做的是文化认同和企业凝聚力, 否则, 规模越大, 危机则越多。

看看曾经纵横捭阖, 疯狂扩张的企业, 就很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大家都知道郑州亚细亚吧。当时郑州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庞大的消费能力促使郑州选择了商贸战略来推动经济, 亚细亚也就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1993年之后的四年里, 亚细亚先后开了15家大型的连锁百货商店, 但从1996年开始, 亚细亚在全国各地的门店, 以四个月的速度接连倒闭, 以日本八佰伴为榜样, 一心打造中国连锁帝国的王遂舟黯然离开了亚细亚。

所以, 我们的企业一定要在做大的同时, 也要做强。团结凝聚的晋商文化值得我们学习。

晋商, 曾经光辉的影响了一个时代, 号满天下, 票通天下, 富可敌国, 权倾朝野。虽然由于固步自封和以末致富, 以本守之的传统理念难逃最终衰亡的历史命运。但是, 无论是其诚信的经营理念, 为天下立兴的社会使命感, 还是团结的商帮政策, 都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参考文献

[1]、王询.《文化传统与经济组织》.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1、王询.《文化传统与经济组织》.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2]、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1.2、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1.

微软的企业精神与企业文化 篇5

卓越的企业离不开优秀的企业文化,微软便是这样的典型。

微软的工作环境十分舒适,这其中包含了自然及人文的环境。微软舒适的自然环境给它的员工提供了一个有利于其工作的工作场所,让员工的工作效率得以提高。

然后还有微软的人文环境。微软注重以人为本,工作风格讲究开放随和。在微软的所有团队中都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永远的领导与员工。在企业中,领导和员工不仅是一起工作,更是一起感受生活的点滴。因此,在这个开放的环境之中领导风气十分开明。这样一个无等级的安排也让许多员工赞不绝口,因为这能为员工间的合作消除等级隔阂,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微软的团队意识也很好。有问题靠团队智慧解决,大家在一个大家庭里面互相帮助、成长、沟通。这样一个团队,它的团结协作能力,积极向上的风气,都是十分可观的。而且,在这样融洽的氛围中,员工的潜能能被大幅度的开发。微软员工都把“Work hard!Work smartly”作为其口号要求自己。

微软员工在交流中也很有特色。大家都知道沟通离不开交流,微软的沟通方式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白板文化”。“白板文化”是指在微软的办公室、会议室甚至休息室都有专门可供书写的白板,大家可以随时记录下你所想说的话,问题也就能随之及时解决。这里也体现了其对员工的尊重。

在微软,工作对员工来说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其事业。这样说是因为,企业的前途和员工是紧紧相连的。大家都抱着主人公的心态来为公司办事,尽自己所能。微软如今的壮大与这是分不开的。

当高科技和优秀的企业文化结合在一起时,所能产生的效果是十分优秀的。微软的成功便在与此。在这样一个员工可以穿着牛仔裤上班,工作时间有着充分的弹性的团体中,它的成功也是必然的。微软关注了它的企业文化,真正做到了关心员工,而不是一味的控制员工。

微软如今的企业文化是离不开比尔•盖茨独特的个性和高超的技能的。他能抓住机会把自己的个人风范贯彻到公司内部,起到一个模范的作用,让公司上下的很多人、事都有着盖茨色彩。同时,他把自己的员工形容为幻想家,希望员工能不断积蓄力量并疯狂追求成功以此来推动员工积极向上。并且,盖茨还认为成功是合作的结果,并表明 :“先为成功的人工作,再与成功的人合作,最后是让成功的人为你工作。”之所以这么认为,是盖茨觉得众多优秀的人只有在团结起来时才具有足够的凝聚力于创造力,才能完成企业的目标与任务。因此,团队合作精神作为微软的价值观的核心,在盖茨心目中以及企业中都是受到高度重视的。

微软的六个核心价值观分别是:一是正直、诚实,二是对客户、伙伴和技术满怀热情,三是尊敬他人、以诚相待,四是勇敢面对挑战和征服挑战,五是自我批评、不断提高、追求卓越,六是忠于职守。在这样的价值观下,微软员工的合作意识是十分强烈的。

与此同时,微软有很多制度也是很人性化的。比如,在微软,没一个新员工刚进公司时都会拜 “师傅”,这样,新进来的员工在老员工的帮助下,能够更快的熟悉公司内部的业务流程,这也成为了员工最有效率的融入企业的方式之一。

微软有一个八字箴言:互补、互助、互励、互动。这四个词的关系是递进的。在这样一个关系之下,微软激励了优秀的合作人才,并使之合作氛围浓厚。并且微软还十分注重创新。盖茨和鲍尔默更认为微软的投资策略的核心遍是技术与经营部门的合作创新。鲍尔默么每个月都会在公司中讨论各个部门合作的细节并协调工作,并通过合作不断的创新。新的技术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希望与价值。鲍尔默也说过:“每个公司都必须致力于创新,这是公司发展的最基本要素。努力开发、保持低价、为客户创造价值。”

中国的企业家精神 篇6

长久以来,学者们都以为世界的管理学和经营学,是地中海周边为起源,发展了一套特殊制度。欧美挟其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威风,席卷世界市场。于是,大家以为他们那一套管理学和经营学,乃是最先进、也是最完备的。然而,从历史追溯发展的途径,这一套管理学和经营学,自从十七世纪以后,本身经历了许多变化,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企业,并不是落地就拥有完美的制度。再从别处历史来看,在中世纪晚期,迄于西方力量压过回教时,回教世界也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其商业版图笼罩地中海到印度洋,以及大半个欧亚大陆。

又从比较近代的历史来看,日本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在十九世纪才突飞猛进的。他们一方面从欧美学习近代企业文化,另一方面,日本的企业界也拥有一些自己的发展特色。以其中著名的案例言之,松下系统—这个庞大的企业集团,其本身的管理精神,却是将中国的儒家阳明学与佛家禅宗的精神结合,转型为松下的管理方式。他们有一个“松下塾”,经常在此机构训练自己的干部。

中国的企业发展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春秋时代,五霸之首齐国进行整体的改革,将封建制的管理转化为在国家体系下的专业管理。《管子》这部书,不一定是管子自己撰述,可能是由不同的学者,将齐国发展的历程,和后来的主要特色,总结集合成书。那一段齐国的经验,是在庄园经济以外开拓了市场经济,这使得齐国的国力不是仅仅立足于土地的农业生产,而是以其国民相当部分力量,投入专业的生产—例如海产和盐业,以外销换取利润,支撑国家的整体发展。

战国时代,列国纷争中,诸国都想要尽可能发展自己的实力,仅仅依仗土地的收入是不够的。而且因为列国本身不断开拓疆土,也开发非农资源,以此转化为财富,用来维持国家继续发展,以便在列国竞争之中争取有利的地位。这些国家,是在列国体制之下,发展国际交易。在中国广大经济网内,列国之间既有竞争,也彼此依靠,其实和十八、十九世纪以后,欧美世界领导的资本主义发展形态,颇有类似之处。

战国以后,秦代以及汉初,从《史记·货殖列传》和《汉书·食货志》可以看到,以城市为基础的作坊生产、运输业和零售业,都已有相当规模。活泼的经济和都市化,两者之间有惊人的关联性—举例言之,以零售熟食为业的商人,竟富可敌国,宛若今日的麦当劳。

中国经济在汉代以后,有一个长期的停滞,市场经济转化为实物经济。唐、宋之间,中国才有经济领域的巨大变化:货币代替实物,又成为交易的主要媒介。在唐代大帝国的安定环境之下,贸易交流获得强大的活力。举例言之,这个时期,为了国内货物的交流,国家设立了专门监督和管理资源流通的转运使。宋代的经济特色,乃是有一些专业的榷场与作坊。一部分是国家的专利,一部分是由国家掌管相当部分的经营,生产的货物包括钢铁、瓷器、五金用具、茶、酒等类。这些国营或是半国营的企业,拥有一批专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当时中国生产的钢铁,据我一位老同学Robert Hartwell根据《宋会要》统计,产量超过当时全世界总产量一半以上。宋代,尤其是南宋,海外贸易的收入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居然使其富足繁荣百余年。这些国营企业和半官营的海上贸易,都具有利用专才的特色,其专业的知识和能力,不是一般商业可以提供的。

明清时代,尤其是十六世纪以后,因为美洲的白银流入中国,中国地区的经济,正如欧洲经济一样,因为以白银作为货币,出现所谓价格革命的现象,刺激经济快速发展。虽然欧洲人士,尤其西、葡、荷、英,前后掠夺美洲财富,成为最大的赢家,中国却吸收了美洲白银相当部分,扩大了内需市场的规模。

明初,永乐时代,郑和六次下西洋的大局,实际上已经将中国与印度洋之间的海陆交通,连接成为海上的康庄大道。但永乐以后,中国采取闭关政策,不再有官方主持的海上贸易。那些“海商集团”,乃是沿海居民自己发展的私下贸易,将中国的商货转贩给欧洲商舶。当时,其实已有相当数量居住在海外的中国商人,建立了国际贸易的基地。但是明廷并不鼓励,而且还将其视同海寇,加以惩罚。虽然形势如此诡异,中国的企业界还是有相当程度的肆應之道。那些“海商集团”挟其白银收入,在各处设立收购商货的据点,将货物转运到港口,然后与西方商舶交易。仅以白银和官方发行的铜币二者间的兑换而言,就是相当复杂的经济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明代后半期出现许多长袖善舞的大商人,他们以政府无法管制的贵金属,兑换官方发行的铜币取得厚利;再从货物的收购和转运之中,一层一层地,获取利润。

明代商人,以汪道昆为例,此人交游广阔,其经营企业的范围,跨越不同行业。很多商人也都是受过相当教育的人士,在从事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他们将儒家的人际关系和彼此尊重等理念,灌注于企业经营的过程。明清两代,安徽的典当铺和钱庄、山西的票号,许多都是跨越数百年的大企业。余英时将这种现象称为“中国的儒商精神”。

除了这种以货币兑换和汇兑为专业的金融业以外,清代出现一些老字号,各自在其专业的范围之内,发展规模庞大的企业。例如,丝绸布料的商号“瑞蚨祥”,制药业的“同仁堂”,和几家山西的著名票号如“日升昌”等店家,他们专注于经营一种事业,可是分号遍布全国。那些零售业的大商家,他们定下的货品标准和价格,包括收购原料、产品以至于零售的价格,都有全国同行追随。同一行企业内,设立统一标准,并不经过政府的约束,而是由市场本身的调节得以确认和肯定。市场经济本身的规律,可说是已经相当地现代化。山西的票号和安徽的钱庄,灵活地运用不同地区间的汇兑差额,以及货币的充盈或不足,将其转化为采购货物、转运、零售的机制。他们也参与国际贸易,北路茶叶的外销,其终点是在东欧与北欧。这些国际贸易的经验,由于票号是专家经营,世世代代经过学徒制度,训练自己的职员,才能够达到如此高度的标准。

这些“儒商”的精神,在企业内而言,他们重视从业人员本身的企业道德,职员忠于企业,企业照顾职员的终生。他们也注重严格的考绩,以决定奖惩。他们的企业精神,以“同仁堂”为例,标榜“合药虽无人见,用心自有天知”;他们以自我警戒的敬业精神,坚持专业制药的水平。这些大商家,都拥有庞大的财力,同行之间,他们会尽力扶助中盘和各处的零售同业,编织为一个同业之间的巨大网络。在网络内,同业之间遵守同样的企业精神,保证诚信和服务质量。企业界与政府之间,也有互动的关系。例如,清代中叶以后,凡有国家大事,都有这些大商家接下挹注的任务。江浙的商号“胡庆余堂”,其主持人是那位“红顶商人”胡雪岩,就曾经承担左宗棠大军的后勤业务。

nlc202309090334

清代晚期,國家在各处征收的税收汇到中央,再由中央分散到地方,支付全国政务。这一工作并不经由类似中央银行的机制来处理,而常常是由这些大商号执行。官、商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私人利益的结合,而是商家在合理的利润之下,替政府完成转运的工作。这些大商家,通常都会担起地方社会福利的任务,救苦济贫也是从自己的小区开始。同业之间,对于需要帮助的同业人员,他们通常也给予必要的援助。

中国式的儒商精神,其实与韦伯所谓的“新教伦理”相较并无逊色,反而更多一些人情味。这种儒商精神,并不立足于对上帝的敬畏,而是建立在人对自己良心负责的基础之上的。

自从十九世纪末期五口通商以后,中国一步步卷入世界经济圈。今日所谓全球化的经济,其实不是二十世纪突发的现象,而是自古以来,逐步开展的长程演变。在最近这一个半世纪内,中国卷入世界经济。二十世纪的前半段,以沿海几个大商铺为中心,中国传统的企业家与回国留学生,以及外商的买办,彼此观摩合作,逐渐形成中国式的现代企业伦理。

以我自己比较熟悉的现象为例:我的故乡无锡,是中国近代纺织业与面粉业的中心。几家无锡的企业人士,虽然以上海作为发展的中心,他们的分厂和分店却遍设全国。山东、湖北的企业家们,发展同样的企业时,往往从无锡的同业间借才,聘用无锡的专业人员,建设他们自己的工厂。

无锡荣家的起家,是由于他们能灵活使用无锡当地的“仓厅业”(米市的存积)和蚕丝的茧行,将本来可能呆滞的资金,运用于开展新的机器工业。他们将学徒制度和专业的学校训练合并为一,培养了一大批有用的干部。这些地方的从业人员,有一定的家庭背景。正由于家庭之间彼此监督和观摩,荣家企业的干部们,必须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他们自己从业的精神以诚信为主,求利反而在其次。另一方面,他们也知道怎么利用广大的人脉编组信息网,收集世界和国内的商情和市价,企业总部得以借此筹划长远规划,和近期的政策。

二十世纪前半段,中国现代化的企业,已经具有自己的经营特色。上海、广州、天津的华商,其经营的层级和效率,都达到世界级的水准,毋需从西方学习“现代企业管理方法”。

中国现代企业的发展,自 1949年国土分裂为二以后,也划分出两条路径。台湾从七零年代开始经济起飞,其实依仗的并不是从西方学习的经验,而是当地的企业家经过了长期探索—一方面延续二十世纪前半段,沿海商业都市发展的经验;另一方面,台湾的企业界,也学习日治时代日本发展现代企业的精神—二者彼此扶掖,台湾才能够在不到二十年间,迅速地完成企业的现代化,也使得一个小小岛屿的经济,跻身世界经济的前列。

中国大陆的经济,在过去半个世纪以来,走了一些冤枉路,好不容易才逐渐回到市场经济应有的经营方式。今天,中国大陆经济快速发展,也取得了傲人的成绩。无可讳言,在这段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主导是重要的因素。然而,最近这二、三十年来,民间自动自发的经营,已经逐渐建设出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 。

在这个时期,世界经济也发生很大的转变。一方面,由于科技发展,开发了许多新的资源,也出现许多新的技术,以生产新的产品;另一方面,因应全球化的需求,信息的流动促进了物资和资金之间的流动。凡此,都是全新的现象。中国企业界,尤其是民营企业家这个群体,在这方面学习的速度颇为惊人。我们可以瞻见的前途是,世界的大企业,将逐渐从“一条龙”式的经营,切割为分段的转包。如此形式,将有利于每一个经营的环节。会有许多专业团队,在信息流动的条件下,参与物流和全球经济的不断重组。这一趋向,和中国唐、宋以后出现的现象,其实相当地类似。

前述明清时代大商家的经营,同行之间的互济和一层层的分包,都是常见的现象。以当时信息流通的条件,他们尽其可能,快速地将讯息传递到有关的单位。他们分担风险的方式,也因为同行之间的互助以及跨行企业的合作,实际上已具有共同保险的形式和精神。以上这些发展,吻合中国过去长程发展的传统。今后,大概可以很容易地蜕变为中国式的经营方式,有望在世界的企业文化中独树一格。

我们尤须注意:中国过去注重建立诚信,直至二十世纪的上半叶,中国商人的商誉乃是世界著名的。中国企业内部的协调和互助,以及企业与雇员之间的关系,也是出名的和谐。可是到最近,中国的商誉常因有“山寨版”的伪造产品而受损,或使用次级原料,或制造过程中偷工减料,种种劣迹使得“中国制造”竟已是恶名昭著。中国企业界应为此汗颜。如何消除这一恶名,就看中国的企业家,能不能从过去汲取经验,重新注意对得起良心的“人本”精神。

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家精神 篇7

步入“互联网+”时代, 中国企业家群体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孕育和茁壮成长, 逐渐走向成熟,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家精神, 而对于新兴行业来说, 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在于创新、敬业与价值, 企业家精神的践行将成为“互联网+”的常青藤;而对于那些历经十年甚至更久的市场经济洗礼的企业家, 他们背负的不仅是家庭、企业责任, 更重要的是社会责任, 他们身上所拥有的坚韧与务实, 执着与朴素的确需要新一代的企业家去延续和传承。

培育企业家精神, 既需要企业家内在人格的自我洗礼, 也需要外部制度和文化条件的滋养。在互联网思维下催生和涌现出大批的企业家, 在新的经济形态下如何形成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家队伍呢?而经营和创建传统型企业的精英又是如何保持原生态的创业感情和朴素务实的干劲?本期我刊仅走访了几个从某个侧面来说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家, 我们试着去透视在商海中砥砺, 在经济大潮中拼搏着的企业家背后的故事和时代精神。

企业家精神的中国式解读 篇8

中国的企业家精神肯定不会完全类同于美国的企业家精神, 鉴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及传统文化的不同, 中国企业家精神具有其特殊性。笔者认为, 当前, 中国特色的企业家精神应当是创新、淡定、诚信、学习和责任。

1. 创新。

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 是企业家精神的实质和特征, 是“做不同的事, 而不是将已经做过的事做得更好一些”。在国外由于市场经济比较发达, 企业把创新视为第一要务, 早已为所有企业家认可。但在我国, 创新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产生这种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当前中国很多的企业没有经过创新, 而是掌握了某些机会或某些政策使得其获得了成功, 这些成功的企业不少恰恰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这反而成了企业创新的阻碍。著名的战略管理专家孟宪忠在《绝处逢生》中提出了先前成功的企业有五个有利条件, 包括当时的市场容量、市场规则、竞争状况及消费者成熟与否等因素, 这些因素在当时是这些企业成功的条件, 但是到目前, 这些因素已逐渐消失, 市场规则已基本成熟, 企业经营也逐步回归本质。孟教授同时还发出警告, 蜜月不会长久, 当年的机会明摆着有漏洞, 是带着漏洞的机会, 而今天则不同, 今天的机会则是深度机会与创新机会, 而不论深度机会还是创新机会, 都需要企业能力来开拓、来创造。因此, 当前企业最需要的是创新, 只有创新, 才能摆脱自己的企业成为新时代的土著。在当前, 我国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表现出这种企业家精神, 典型的企业有华为、阿里巴巴等。

2. 淡定。

这在国外根本不体现为企业家精神, 但在中国, 对企业家来说, 这是很重要的企业家精神。当前的企业界十分浮躁, 大量的企业不踏踏实实地经营企业, 朝三暮四, 这固然有大环境的影响, 但更重要的是企业家本身的素质。众所周知, 德国的制造业最强大, 其关键是有大量的中小企业始终坚守自己的产业, 精耕细作, 心无旁鹜, 成就了无数的隐形冠军, 这些小而有特色本领的隐形冠军几乎做到了长盛不衰。而在我们这里, 能坚守本业, 耐得住市场及其他诱惑的却寥寥无几, 大量企业都变成了市场投机者。就以笔者所在的集团公司为例, 其下有五家独立的公司, 分别从事工程设计、安装、运输、服务等主业, 几家企业实力都比较雄厚, 规模都在3个亿以上, 但这几年市场诱惑多, 战略定位不清, 如当股票上涨时, 大家争相搞资本运作;当房地产好时, 五家企业有四家进入了房地产开发或委托贷款;当化工景气时, 大家合资搞装置;当运输好赚钱时, 有企业就贷款买大船。几年下来, 结果都不遂人愿, 这些行业的繁荣都是昙花一现, 陷入了低迷与不景气, 企业的经营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经营者意志不坚定, 不清楚企业经营的本质, 耐不住寂寞与诱惑, 随波逐流, 这样有时虽有一时之利, 但最终会走向失败。在国内市场上, 具有淡定精神的也不乏典型, 如格力空调、三一重工等。格力这个中国空调行业的冠军, 自始至终只做一样产品, 就是空调, 集中全力把空调做得更节能, 质量更好, 价格更实惠, 终于赢得了市场。

3. 学习。

春秋时代的荀子就说过:“学不可以已”, 对于当代的企业, 销售、市场、财务、运营越来越复杂, 企业越来越需要集技术、管理、市场营销能力于一体的复合型领导。企业家必须坚持持续地学习, 把学习作为习惯, 才能跟上知识经济的步伐。记得笔者在十年前参加过一个企业家论坛沙龙, 台上坐着12位企业家进行交流, 这些企业家都是声名显赫的人物, 分别在汽车、化工、家庭用品等方面铸就了辉煌事业, 是值得尊敬的成功者, 但在主持人介绍他们的学习经历时, 令我非常吃惊, 在这12人中, 三位是富二代, 其余的只有2位拥有正规大学学历, 他们都从小学或初中就开始打拚市场, 他们没有经过多少学习, 凭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吃苦精神与敏锐的洞察力, 抓住了市场的机会, 一步一步成就了事业。而在十年以后, 笔者参加了EMBA班的学习, 又有一个有趣的发现, 在这些有所成就的同学中, 大约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没有进过大学, 但他们却花高昂的学费坐下来学习, 说明他们十分重视学习, 同时也反映出企业家到了不得不学习的时候了, 重机会的时代已过去了, 现在是需要创新的年代了, 学习就成为必由之路。

4. 诚信。

俗话说: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企业家的立身之本, 因为市场经济本身是法制经济, 是信用经济。所以, 作为企业家, 首要的是要有诚信的道德品质。但在这方面, 恰恰正是目前中国企业界存在的最大问题。缺乏诚信、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在目前是司空见惯, 三聚氰氨、瘦肉精等有害食品此起彼伏, 像这些国内著名企业尚且不讲道德, 惟利是图, 坑害百姓, 更何况那些苦苦度日的小企业。在一次企业家的聚会上, 专题讨论目前中国的移民问题, 令人不安的是, 有移民意愿的人占到一半以上, 而这个意愿的最大起因是因为他们认为处在一个非常不诚信的环境中。因为不诚信, 造成食品问题十分严重, 吃得不放心;因为不诚信, 他们经营企业如履薄冰, 提心吊胆;因为不诚信, 到处是假冒产品, 无法有效地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所以, 要培养企业家精神, 首当其冲的是建立起诚信的品质, 建立起诚信的经营环境。只有诚信体系建立起来了, 市场才会公平公正。

5. 责任。

企业家的精神 篇9

一、不是功臣, 就是罪人——企业家精神决定企业成败

研究者发现, 凡是经营业绩好的企业, 都离不开一个灵魂人物, 这个人物一般都是企业的一把手, 员工和社会对他们最为尊敬的称谓便是“企业家”。所以“企业家”有时就是企业界成功者的代名词。然而成功并非与生俱来, 通往“企业家”的成功之路千条万条, 但如果没有企业家精神的支撑, 任何一条路也不可能坚持走到头。

1、企业家之功——企业家精神的彰显

创业精神。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 创造财富是其永恒的使命。中国民营企业发展三十年, 从无到有, 由小到大, 经历了一条完整的发展轨迹。创业精神是最原始的动力。创业就是创造财富, 开创事业。一个人, 一次创业不难, 难就难在不断创业, 作强作大, 不断保持创业精神。失去了创业欲望和创业激情, 就意味着这个人不再适合承担企业领导人的角色。企业家要不断告诫自己:不能小富即安、不思进取, 要不断努力, 永远创新。许多案例表明, 国有企业在发展的关键转型期要提倡二次创业, 不能观望等待, 不能坐吃山空, 这关系到国有资产的增值和回报, 关系到广大员工的切身利益, 关系到社会和谐安定的大局。民营企业家在形成一定的规模后, 要继续寻求更大的发展, 领导人换代权力交接要提倡二代创业, 以防止“富不过三代”的悲剧上演。

责任精神。做企业为什么?企业做大为什么?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在企业家身上无不体现为“责任”二字。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企业家在经营过程中, 要充分意识到内外责任。对内要把企业效益做好, 使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对外通过承担社会责任, 回报社会来实现自我价值。现在许多企业很重视社会责任, 每年都会向公众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相反, 有的企业本位主义严重, 只图自己的利益, 不顾社会责任, 在经营过程中导致危害他方、社会和环境的行为, 这都是企业家责任精神的缺失造成的。

道德精神。研究发现, 成功的企业家身上, 无不体现了道德的力量。企业家的道德素质包括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求真、务实、公正、廉洁、奉献等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企业家占领了道德的制高点, 这是企业家根本的魅力所在。古人云:“服人者, 以德服为上, 才服为中, 力服为下。”一个道德修养好的人, 可以改变自己周围的环境, 形成正直的风气。原来好端端的一个企业, 来了一个不高尚的头儿, 不久便会春风散尽, 邪气弥漫, 企业必然会走向衰败。

2、企业家之过——企业文化建设的荒芜

忽视企业家精神的修炼。有些企业, 曾经辉煌一时, 但现在面临严峻的考验, 甚至濒临倒闭的边缘。从表面上看, 可能表现为资金、市场、人才、产品、环境的问题, 但从根本上分析, 却是忽视企业家精神的修炼所致。一些企业家在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后, 陷入了一定的误区, 丢失了原本珍贵的精神品质, 或者, 原有的素质不再适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无法驾驭企业的命运。

忽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一般来说, 一个经营不景气的企业, 往往表现为企业环境凋弊, 人心涣散, 士气低迷, 对企业领导信心不足。这是长期以来忽视企业文化建设的结果。企业要发展, 只有企业家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用企业家精神武装管理团队, 转化成全体员工的职业行为, 使企业家精神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融入于企业精神之中, 化做企业的软实力。 (观点案例:案例一)

二、功之缘, 罪之由——企业家精神的源泉

企业家精神从何而来?我们通过对大量优秀企业的领导人跟踪研究, 发现企业家精神的形成有以下规律:

(一) 企业家素质是企业家精神的基石

我国的企业家群体构成有其历史性和时代性特征。以非公有制企业的企业家为例, 这一群体产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 在其发展的早期阶段, 由于当时历史条件和客观环境限制, 这一群体的整体素质与企业的发展要求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普遍存在重视内部收益, 漠视外部成本的现象, 他们的表现也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经过30年的发展, 民营企业家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民营企业获得很大发展, 企业家的价值观念与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企业家群体作为社会中坚力量逐步走入公众的视野。

(二) 传统文化是企业家精神的本源

儒家积极入世的责任感,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心, 是激励企业家不断开拓的精神源泉;中正仁爱、厚德载物的伦理观是约束企业经营的道德准则;革故鼎新、永不满足的创新精神是推动企业发展生生不息的原动力。此外, 儒家文化中的崇信尚义、勤俭克己等丰厚的文化传统也深深融入到他们的血脉中。道家的通达与圆融是许多企业家经营管理企业的至高境界, 而释家的出世与超脱则为企业家的个人修养、人格升华提供了无形的精神通道

(三) 社会环境对企业家精神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 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步转轨, 政治体制改革、民主建设取得很大进步, 注重效率、兼顾公平成为经济发展的主题。进入二十一世纪, 效率与公平、民富与国富、物本与人本、发展与环境等诸多问题被重新审视, 成为影响现阶段企业经营和企业文化的深层问题。及时丰富和发展企业家精神, 指导企业经营和企业文化建设, 符合企业科学持续发展要求和社会的共同利益。

(四) 经济全球化对企业家精神的要求

信息时代的到来, 要求企业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竞争。国际企业间的竞争首先是企业软实力的竞争, 而企业软实力的核心是企业家精神。中国企业走向世界面临着企业的社会责任、职业安全健康、产品人性化设计等新课题。如何看待责任?如何分配利益?如何面对国际文化冲突?一系列新问题对企业家的价值观念提出了新的要求。

企业家精神在企业成长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 企业面临着不同的发展问题, 初创期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 上升期人治与法治的矛盾, 成熟期效率与制衡的矛盾, 以及发展速度与风险控制的矛盾等, 都要依赖于企业家的价值判断来正确处理。因时就势, 如影随形, 在企业的不同时期, 会有不尽相同的价值判断标准, 价值取向超前或滞后于企业的现实状况, 都会使企业步入发展的泥沼。

企业家精神成长于现实的社会和企业土壤, 又渗透到企业文化之中, 通过企业家人格化的力量, 投射到企业发展的各个时期和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 (观点案例:案例二)

三、做功臣, 不做罪人——企业家精神的修炼与转化

企业家要想成为企业发展的功臣, 避免沦为企业失败的罪人, 就要掌握企业家精神修炼的原则与企业文化转化的路径, 将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文化建设密切结合,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 企业家精神的修炼原则

1. 责任与利益统一。

企业家必须处理好个人利益、企业利益和社会责任关系。通常情况下, 责任和利益是成正比的, 企业越强大, 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就越多, 企业的利益也同比增大;企业家在追求企业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要不忘企业使命, 在追求个人功利的同时不推卸自身责任。只有摆正责与利的关系, 企业家才能拥有强大的内心力量, 才能心无旁骛地治理企业。

2. 激情与理性兼备。

企业家创业过程中, 把握好激情与理性的尺度至关重要。激情意味着创新、冒险;理性代表科学、规律。德鲁克认为企业家精神的实质就是创新。通过系统、全方位、长期不断的创新, 企业就能保持应有的活力。德鲁克还认为, “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 是企业家在经济上的冒险行为”。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诸多环境的不确定性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具有一定的冒险精神和抗风险能力是企业家不可或缺的特质。用发展的眼光准确认识企业内外部环境, 以求实的态度科学规划企业发展战略, 并且与时俱进, 这是企业家必备的素质。

3. 思想与行动一致。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斯和沃特曼说:“一个真正的领导必须同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大师:他是思想的大师, 善于把握高度抽象的逻辑;又是行动的大师, 善于处理最精细的实际工作。”企业家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其治理企业的思路上, 企业家有思想, 企业才会有大发展。企业家的思想深植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之中, 就成为企业文化。

(二) 企业家精神的转化路径

美国著名学者埃德加·沙因说:“领导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影响文化的能力”。企业家精神只有转化为全体员工认同并实践的企业文化, 方能彰显其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实现企业家精神到企业文化的转化路径, 就是把企业家精神从企业家传递到核心管理团队, 再传递给广大员工。

第一步, 从企业家向核心管理团队的传递。其中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求同。企业家要用博大的胸怀, 吸纳来自核心团队的思想精华, 完善自己的管理思想。核心团队和企业家产生共鸣后, 会激发出意想不到的潜能。二是信任。企业家一人之力无法支撑企业的永续发展, 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 推行管理主张。企业家切勿越俎代庖, 扼杀管理者的创造力。团队将企业家精神推而广之, 效果将呈现几何倍数的增长。三是感召。一位优秀的企业家, 其个人魅力会让下属对其产生一种超越权力的信服感和归属感, 同心同德, 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第二步, 从管理团队向全体员工的传递。其中要抓住三个要点:一是言传身教。说和做都是传递企业家精神的途径。说是宣传培训, 做是实践应用。企业家及其管理团队最好是边说边做。二是制度落实。领导人倡导的理念, 应通过职能部门的工作, 充分地渗透于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中, 让员工执行起来有章可循, 有规可依。三是奖惩分明。企业家还必须在企业推行严格的绩效考核, 及时肯定和嘉奖成绩、惩处错误, 最终形成强势文化。 (观点案例:案例三)

案例一

罕王集团:“自强不息+以仁为本”, 持续塑造“仁本文化”

抚顺罕王集团是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步发展起来的典型民营企业。1992年, 抚顺市政府号召当时的几家较大的民营企业共同出资, 成立抚顺市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 罕王集团应运而生。时任嘉润化工厂负责人的杨敏以综合能力、出资和年龄优势当选为罕王集团董事长, 当时她37岁, 已经在商海搏击了十年, 从事过服装、石化行业, 初步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经过了十五年的发展, 罕王集团形成了以矿业、钢铁为主业的产业格局, 以高成长、高效益成为东北民营企业中的佼佼者。企业发展的同时, 企业家精神在董事长杨敏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杨敏曾自豪地说过,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 真没有什么难倒过我, 天生是块儿创业的料。”

“自强不息, 奋斗不止”的创业精神。杨敏及其罕王集团曾涉足服装、石化、国际贸易、木材等多种行业, 到目前基本形成矿业、商业地产、钢铁三大板块, 这一过程反映了民营企业“自强不息, 奋斗不止”的创业精神。正是这种创业精神, 引领罕王集团从1992年成立之初的几百万元发展到2007年的60多亿资产, 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

“成就自我, 回报社会”的责任使命。罕王集团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 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与自身实力大小是成正比的关系。这一责任意识与杨敏从小接受了父辈传统的儒家教育有很大关系。杨敏父亲从小教育她“但行好事, 莫问前程”, 甚至要求她“日行一善”。使罕王集团在较早时期就确立了“成就自我, 回报社会”的企业使命并取得了良好的业绩。2006年, 罕王集团在全国私营企业纳税百强榜排名第十一位, 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同时, 罕王集团大力投身社会公益事业, 为当地修桥铺路、出资办学、扶危济困, 成立十五年来, 已累计向社会捐款捐物3000余万元。杨敏说:“罕王发展到今天, 它的目的已经不再是赚钱。钱, 就像士兵手中的枪, 官员手中的权, 钱是企业家做事的资源。”

“以仁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仁”是杨敏人格的写照, 是罕王成功的根本。在许多员工的心目中, 杨敏是“仁爱”的化身。杨敏说:“罕王股东希望员工过舒适的生活, 以员工高收入为荣”。罕王的员工薪酬和福利待遇在辽宁省沈抚地区位居前列。在罕王工作, 员工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有强烈的归属感。

罕王的成功还得益于处理好客户、供应商、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善待各方, 诚信经营, 公平竞争, 共赢市场。近几年, 铁矿石市场很好, 矿粉价格上涨, 杨敏对营销人员说, “越是市场有利, 越要诚信经营, 既然与客户已经签订了供货合同, 就严格按合同价格供货, 不能提价。”罕王在发展生产的同时, 还大力投入绿色矿山和绿色工厂的建设, 以造福社会、造福环境。

案例二

长江公司:“主人+责任”, 共建美好“家园文化”

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 由于两权分离, 所有者缺位, 企业经营者代理国家行使资产保值增值的职责, 企业经营者的个人所得和创造的价值不对等, 容易造成企业领导缺乏责任感。另外, 任期制下领导人的更替, 可能造成文化断层。解决这两个问题, 方法之一是在国有企业培养企业家, 培养企业家精神, 用企业家精神深刻影响企业的价值取向, 使企业文化具有可传承性, 为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深层动力。

由中国南车集团下属五个货车企业整合而成的长江公司是一个新成立的大型国有企业, 是目前亚洲最大的铁路货车修造企业, 2007年11月20日挂牌运营, 执掌总经理大权的是来自株洲车辆厂的原厂长曹阳。

熟悉曹阳的人会自豪地说:“曹总, 称得上企业家。”的确, 在我们与曹阳的接触中发现, 在他的身上, 充分体现了创业、责任、公正等优秀的精神品质。曹阳大学毕业后, 一直在株洲车辆厂负责技术设计, 2002年起担任厂长。上任伊始, 生产秩序混乱, 经营不景气。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他从企业文化建设入手, 根据当时企业的实际情况, 提出“共建美好家园”核心价值观。一开始, 员工对家园产生过误解, 认为美好家园就是改善住房, 美化小区环境。而曹阳将“美好家园”的内涵定义为“一个最具实力的家, 一个充满活力的家, 一个井然有序的家, 一个和谐亲善的家, 一个舒适美丽的家。”为了实现理想, 曹阳加大技术投入和新产品研发力度, 强化制度建设和流程再造, 严格绩效管理, 奖惩分明。这些合力的共同作用, 使企业效益连年提升, 员工收入大幅增长, 企业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大为提高。

新整合的长江公司, 定位于亚洲最大的货车企业。战略目标是三个一流, 即一流的货车研发中心, 一流的货车生产基地, 一流的货车配件出口基地。由于原来的5个厂地域跨度大, 背景不同, 文化各异, 曹阳深知, 在5个厂整合中, 文化的渗透与融合至关重要。他提出:“文化整合是企业整合成败的关键。各整合企业要彼此信任、相互理解。通过人员交流, 传播优秀的企业文化, 感染、影响和引导员工转变观念, 适应企业整合的要求。”为了使人员的管理思想、文化理念得到较好的融合, 2007年先后选派四批中青年管理骨干到专业院校进行培训, 回来到株洲车辆厂挂职一个月。同时, 选派操作岗位员工到株洲车辆厂跟班劳动四个月, 以切身体验株洲车辆厂的管理模式和家园文化, 为5个厂整合做好心理上、观念上、制度上的有益准备。

整合后的长江公司, 是个新的大家园。如何进一步强化主人加责任的理念, 仍然是长江公司员工思想观念转变的关键。如何在新的背景下, 建立与长江公司的发展战略相匹配的长江新文化, 是摆在曹阳面前的又一重大课题。目前, 长江公司正携手捷盟咨询, 制定企业文化的发展战略。我们期待着长江公司新文化的亮相, 期待着长江文化在推动长江公司的整合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案例三

成都烟草:“规范+创新”, 合力铸就“方圆之道”

我国烟草行业从1998年开始, 进入战略调整阶段, 变革、规范成为新时期的主题。谁最先预知趋势, 最快做出调整, 谁就能快速发展、引领变革。此时, 卓越的企业家精神, 就成为烟草企业实现崛起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成都烟草号称中国烟草的西部奇迹, 创造了10年间利税从1000万到17亿的“成烟速度”。成都烟草的发展, 得益于先进的管理, 得益于一把手胡存忠的远见卓识。

“勇立潮头”的责任感。1997年底, 胡存忠一上任, 等待他的是完不成全年业绩的沉重压力。当时的成都烟草因发展滞后而士气低迷, 胡存忠决心奋力一搏, 改变这种局面。经仔细研究, 他发现部分区县局还有潜力可挖, 于是带领相关部门开始连日奔波, 上任的第一把火点燃了成烟人的激情——任务如期完成。大家从领导身上看到了希望。

“规范促发展”的管理思想。胡存忠很快就找到了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市场秩序混乱。比如五块石市场, 便是一颗最大的毒瘤, 它有着复杂的背景, 控制了卷烟销售的半壁江山。胡存忠决心祛除市场顽疾, 通过周密部署, 实现了关闭五块石市场的目标。

“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成都烟草从衰到兴、由弱到强的不平凡经历, 和其创造的全国数个“行业第一”的辉煌纪录分不开:第一批取消县级法人资格的单位之一;第一个实现市级烟草财政税收统一上缴的单位;第一个采取“三集中”营销模式的单位;第一个推行“打破身份界限、实行岗位管理”的人力资源改革的单位;率先构建起由国家-省-市三级组成的完善的烟草专卖管理法律体系的单位。每一步, 成都烟草都走得扎扎实实。如今, “勇争第一, 敢为人先”已经成为成都烟草人在工作中的一种不懈追求。

胡存忠执掌成都烟草的10年, 是不断规范制度的10年, 是不断革新思想的10年, 是不断获得突破的10年。一开始, 胡存忠提倡“以量取胜”。他要求纵向与历史比, 横向同发达地区比。提出当年实现利税一个亿的目标, 目标让员工吓了一跳, 而年底完成目标后, 成都烟草人自己也吓了一跳。

接下来, 胡存忠倡导“量变到质变”。连续几年的快速发展, 企业发展走到了通过“进一步提升管理, 用管理促效益”的时候了。胡存忠适时提出“夯实基础, 强化管理, 稳量稳效, 协调发展”的新思路, 通过强力推动, 成都烟草形成了浓厚的执行文化和创新文化。

危机时代下中国企业家精神的重塑 篇10

关键词:危机时代,企业家精神,重塑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年初在美国亚洲协会的演讲中直言:“目前世界缺失的不是钱, 商业社会缺失的是企业家的精神、梦想和价值观, 企业不能等待政府, 不能等待经济学家、政治家, 应该呼唤企业家的梦想、理想、价值观。”

危机当前, 我国政府承诺要在2009年实现GDP增长8%的目标, 于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救市措施, 实行了一揽子经济复苏计划。然而, 市场经济通行的是“优胜劣汰”法则, 政府的政策也救不了那些效率低下的企业, 2008年下半年还是有许多企业被迫倒闭。面对危机, 我们应当进行反思, 造成危机的根源在于部分企业家精神的缺失。危机当前, 正如马云所说的, 我们应该“呼唤企业家的梦想、理想、价值观”。因此, 重新塑造企业家精神, 是我们应对危机、转危为机的重要举措。

一、危机时代下企业家精神的三个基本维度

较早提出企业家精神基本维度的是丹尼·米勒。他认为, 企业家型企业往往“致力于产品市场的创新, 承担一定程度的风险, 最先启动超前行动式的创新, 并对竞争对手致以沉重的打击”。所以, 企业家精神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维度:创新、冒险、超前行动。至今, 多数学者仍然采纳丹尼·米勒最初所提出的企业家精神维度, 并以此为理论依据开展了广泛的实证性研究。

对于企业家精神的维度, 不同的专家有着不同的理解。笔者认为, 从空间上来说, 企业家精神的维度并不是单一的, 而是丰富的。从时间上来说, 企业家精神的维度也不是静止的, 而是动态的。不同的时代对企业家有着不同的需求。在当今时代,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企业家精神的基本维度应该是创新、合作以及道德。

(一) 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首要维度

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比特第一个明确界定了企业家的职能和作用。他不仅把企业家提高到工业社会的英雄、伟大创新者的高度, 而且强调企业家的职能是“创造性破坏”、“企业家是实现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人”。这种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就是创新。美国企业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提出企业家精神就是社会创新的精神。他不仅论述了创新对于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 还将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带入到了经济和社会的领域中。

在危机时代下, 要想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客观上就要求企业家必须拥有创新精神, 这既是对企业家角色的本质规定, 也是企业家的标志。全球化时代下, 金融危机必将席卷全球, 中国企业依然会面临诸多挑战。中国企业要在全球化过程中成为市场领先者, 要成为全球生态系统的“平等合作伙伴”, 不仅技术上要创新, 在管理方面也要走自主创新之路。作为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参与者, 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不仅是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前提之一, 同时也是企业与时俱进的必备条件。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型之中, 对于企业家来说, 他们不仅要确保企业在危机时代下能够稳定的运行发展, 还要担当起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排头兵。因而创新精神是危机时代下我国企业家精神的首要维度。

(二) 合作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维度

艾伯特·赫希曼充分的肯定了熊彼特关于“创新是企业家基本特征”的结论。但他同时指出, 熊彼特把企业家精神的极其重要的合作因素忽视了。赫希曼认为, “其他要素包括对生产方法的发明者、合股人、资本家、零件劳务提供者、批发商等利益相关者的协调能力;对今天不发达国家非常重要的还有, 与政府官员在关税、执照、外汇管制等方面取得密切合作的能力;以及把一批有能力的人组织起来, 授予其权力, 激励其忠诚, 成功处理劳工关系, 具有其他管理才干等”, 这些要素可以概括为“合作精神”。没有合作, 企业难以发展壮大。他认为, 不发达国家并不缺乏创业新人才, 而是缺乏合作精神。合作与创新是企业家精神两个同等重要的因素, 关键是把握二者的最佳平衡点。诺斯在新制度经济学中也强调了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并认为它是企业家精神的第二个来源。他认为, 企业在组织企业的过程中需要实现对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联合, 是人类合作的一种制度创新, 因此需要企业家的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下, 许多大公司都是通过合作组建联盟, 扩大自己的竞争实力, 进而在全球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竞中有合, 合中有竞;以竞促动, 以合谋发。在危机时代下, 这16字方针是企业的生存之道, 也是企业家应势的的必然之选。因此, 企业家要摒弃传统的竞争理念, 吸纳现代的合作意识, 培养顺势的合作精神。面对金融危机, 企业家之间要学会“借风使舵”, 共渡难关。合作精神是危机时代下企业家精神的一个重要维度。

(三) 道德是企业家精神的必要维度

2008年9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纽约出席美国友好团体欢迎午宴, 在回答有关中国食品安全的提问时说, “一个企业家身上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只有把看得见的企业技术、产品和管理, 以及背后引导他们并受他们影响的理念、道德和责任, 两者加在一起才能构成经济和企业的DNA。”

道德, 作为衡量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 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它是区分人与动物的一个标志。作为一个社会的人, 我们必须遵守约定俗成的道德法则和社会规范。作为一个企业家, 要想让自己的企业能够在业界中脱颖而出, 长青不倒。他就必须将生产经营和道德结合起来, 将道德作为企业的发展动力, 并将道德理念融入到企业的文化建设之中。因为只有这样的企业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企业。在危机时代下, 这样的企业才能在企业家的带领下, 员工的拥护下, 消费者的支持下逆势而上, 取得发展。危机时代下, 道德作为企业家精神的必要维度, 显得尤为重要。

二、危机时代下中国企业家精神的现状分析

(一) 当下中国企业家精神的现状

1. 缺乏创新精神, 模仿多于创新。

中国企业家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模仿”。他们非常擅长借鉴西方成功的模式, 分析中国的国内形势, 进而加以改进, 以全新适应中国大环境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说中国比较成功的新形式企业———阿里巴巴 (全球最大网上交易市场和商务交流社区之一) 、百度 (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 、当当网 (全球最大的中文网上商城) 、中国汽车网 (中国最大的汽车互联网企业) 等就是这方面的典型。马云借用了易趣的思想, 百度借鉴了谷歌, 当当网就是一个中国版的亚马逊, 中国汽车网也是模仿了美国汽车协会的做法。中国企业家普遍缺乏创新精神, 模仿多于创新, 还不是一些新兴事物的创造者, 而是一些现有模式的改良者。虽然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预言下一次管理大革命将始于中国, 但比尔·费舍尔认为中国还没有显示出能够创造出任何不同于现有模式的新产品开发模式。在危机时代下, 中国企业家普遍畏畏缩缩, 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自己已有的领域, 没有敢为天下先的魄力, 缺乏打破常规的创新精神, 这无疑会削弱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2. 缺乏合作意识, 恶性竞争不断。

中国人向来就不团结, 被外国人讽刺为“一盘散沙”。类似于这样的讽刺还有“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 三个中国人是一条虫”、“一个和尚有水喝, 三个和尚没水喝”等等。这些讽刺虽然刺痛着我们中国人的神经, 但是国内很多企业还是陷入了恶性竞争中。从中国奶业的价格战、促销战到啤酒业之间的恶意诋毁、传播虚假新闻等, 中国企业向来喜欢窝里斗, 缺乏合作双赢的精神。在危机时代下, 每一个企业都经历着经济回落的冲击。他们普遍缺乏合作意识, 喜欢各自为营, 为了维持自己昔日的成绩, 毅然选择不当竞争, 这样做必然导致我国企业普遍规模较小, 生存期短, 限制了企业的发展空间, 无法做强做大, 很难在全球市场上分得一杯羹。

3. 缺乏道德血液, 责任意识不足。

2008年沸沸扬扬的三鹿奶粉事件, 解开了中国奶业的潜规则, 中国奶业标兵蒙牛、伊利无一避免。从李彦宏的百度门事件到黄光裕东窗事发入狱。这些无不反映了当前我国企业家群体道德缺失, 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在危机时代下, 企业本身的运行发展如履薄冰, 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 关键在于企业家选择解决问题的手段。面对企业业绩下滑, 效益不好, 很多企业家选择了裁员、克扣员工工资, 为降低成本使用劣质产品, 偷税漏税, 违规经营等手段。这些无不体现了我国企业家普遍缺乏道德血液, 社会责任意识不足。

(二) 中国企业家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

1. 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家创新精神生成的抑制。

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以和为贵”、“中庸”等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 造成我们中国人骨子里就缺乏尚武精神, 开拓进取, 敢于冒险的魄力。国民历来就被统治者驯化为顺民, 做事情中规中矩, 缺乏打破常规的思维和习惯。我国本土的企业家多多少少也受到了影响, 使他们缺乏首创、独创的创新精神。

2. 长时间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企业家创新精神的生成。

虽然我国现在已经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 但是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的。他们已经习惯了计划经济体制中的角色, 还没适应自己的新角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企业是政府的附属单位, 缺乏自主经营权。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市场是完全脱节的, 作为企业的领导人完全是生产计划的执行者。这样就导致企业家没有自主决策权, 逐渐放弃了主观能动性, 养成了盲目服从的习性, 消磨了创新的想法和行为。

3. 西方各种思潮的滋生, 凐没了我国诚信的传统文化氛围。

诚信本来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从孔子的“诚者, 乃做人之本, 人无信, 不知其可”到陶行知的“不作假秀才, 宁为真白丁”;从季布一诺胜过千金到商鞅的变法立木求信, 类似的故事和典故枚不胜举。但是, 随着我国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 西方的价值观念逐步渗透到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 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社会思潮的滋生和泛滥, 严重的冲击着我国的诚信文化。没有了诚信的文化土壤, 企业家之间缺乏相互信任, 影响了他们契约意识的培养, 造成我国企业家之间总在单打独斗, 难以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

4. 改革开放初期, 不健全的制度和体制造成了企业家群体道德缺失, 缺乏社会责任意识。

改革开放初期, 当时的时代理念是“发展是硬道理”、“黑猫白猫, 抓到耗子就是好猫”, 缺乏对企业家道德精神的培育。大多数企业家都是用投机倒把的手段而致富的, 很多人钻了我国法律和制度的空子, 只要“下海”就能致富。企业家群体普遍唯利是图, 缺乏对社会的关注和回馈。资本的多少成了衡量一个企业家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造成了企业家群体对道德和社会责任的无意识。

三、危机时代下重塑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对策

(一) 重塑企业家的创新精神要建立健全企业的选任机制、激励机制和决策机制

首先, 培育企业家的创新精神, 就要从企业的选任机制改革入手。企业的选任机制决定了企业经营者的控制权。我国应该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人才选任机制, 以董事会为主体, 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人才, 让真正有能力的职业经理人脱颖而出, 而不是来自于政府的行政任命。同时规范企业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 给经营者一个稳定宽松的发展空间。只有这样, 选任的企业领导者才能从个人角度大胆发挥创新才能, 开展创新活动。

其次, 培育企业家的创新精神, 要建立起企业的激励机制, 鼓励企业经营者开展创新活动。设计一套系统成熟的激励机制, 完善企业经营者的薪酬结构, 对企业的经营者可以采取绩效薪酬, 让企业经营者从创新活动中获取收益, 激励企业经营者开动创新思维。

最后, 培育企业家的创新精神, 还要完善企业的决策机制。企业决策机制是企业家创新想法得以顺利实施的必要保证。虽然企业需要有创新精神的企业经营者, 但是每一个有创新的想法, 都伴随着风险的存在。因此, 在创新的想法产生之后还应该经过风险认定和评估, 这样才能避免企业家做出错误的决定以至于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

(二) 重塑企业家的合作精神要达成社会风尚、市场环境和合作平台三者的有机统一

首先, 重塑企业家的合作精神要倡导宽容友善、和谐共处的社会风尚。优化人文环境, 倡导宽容友善、和谐共处的社会风尚, 使人与人之间能够彼此信任、互相帮助。这样不仅契合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 也为培育企业家的合作精神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土壤环境, 进而催生企业家的合作精神。

其次, 重塑企业家的合作精神要营造公平竞争、互利共赢的市场环境。市场经济既是竞争的经济, 又是合作的经济。诚信是合作的前提, 互利是合作的基础。合作才能共赢, 共赢才能更好地发展。要解决企业家合作的后顾之忧, 我国政府相关部门, 就要认真履行市场监管职能, 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 形成公平竞争、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市场环境。

最后, 重塑企业家的合作精神要提供积极交流、平等协商的合作平台。企业家合作的第一步就是能进行有效的沟通。没有沟通就没有合作。我国应该建立健全各种商业协会, 使这些商业协会不仅要鼓励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共赢, 为企业家交流沟通提供一个平台, 同时也加强对入会企业的监督, 避免非法、恶性竞争的存在。

(三) 重塑企业家的道德精神要建立从企业家自省修身到社会监督的道德系统

首先, 重塑企业家的道德精神要加强对企业家的道德教育, 完善企业家的道德人格。要为企业家多开设有关商业伦理的课程, 利用我国传统的儒家伦理规范, 结合西方发达的经营理念对企业家进行文化道德熏陶教育, 促使他们成为新一代儒商。契合类似于汶川大地震的社会事件, 在企业家群体中开展道德论坛, 使企业家得到内省修身, 进而完善其道德人格。

其次, 重塑企业家的道德精神要引导企业树立“企业公民”的理念, 建立有道德的企业文化。“企业公民”这一概念蕴含着社会对企业提出的要求, 意味着企业是社会的公民, 应承担起对社会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号召企业不仅要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 还要关注社会慈善和公益事业, 在企业中建立有道德的企业文化。

最后, 重塑企业家的道德精神要完善法律法规, 形成全方位的社会监督机制。在我国一些企业家普遍道德缺失的时代下, 政府应该建立健全对企业监督的法律法规, 通过法律形式对企业家的不当行为进行规范。同时还要加强各种商业协会等市场中介组织的作用, 联合全社会的公众, 运用先进的现代技术对企业家进行全方位的监督。

参考文献

[1]马云.www.finance.sina.com.cn.2009-3-12.

[2]陈忠卫.高层管理团队企业家精神的维度[J].中外企业家, 2006 (1) .

[3]约瑟夫.熊比特.财富增长论[M].西安:陕西师大出版社, 2007.

[4]姚祖军, 蔡根女.论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与中国企业家精神的缺失[J].经济师, 2008 (8) .

企业家精神的慈善路径 篇11

爱佑慈善夜是爱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年度慈善晚宴,不仅是展示爱佑各项工作进展的时机,更是向众多捐赠者汇报爱佑过去一年工作,接受公众检验的重要时刻。因而,爱佑慈善夜吸引了作为爱佑理事的万通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冯仑、腾讯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中国银泰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国军、百度公司董事长李彦宏、阿里巴巴集团主席和首席执行官马云、云峰基金发起人主席虞峰、恒基兆业地产集团副主席李家杰等出席并参与了晚宴的一些重要环节。

爱佑慈善夜因为众多企业家的参与,亮点频频。其中拍品星云大师一笔字书法作品经过郭广昌先生与李涵女士一番激烈竞拍后,最终两位在180万元握手言和,郭广昌先生与李涵女士决定分别捐赠180万元给爱佑。同时,李涵女士的女儿也在现场将自己的3万块奖学金捐赠给爱佑的“爱佑天使”项目。这场竞拍引发全场爱心,将慈善夜现场气氛推向高潮,现场气氛超过预期。

新项目:引领中国慈善新模式

爱佑慈善夜一开始,爱佑理事长王兵与在场嘉宾一同回顾了爱佑成立后这8年的历程。2006年,爱佑与民政部合作设立了其第一个项目——“爱佑童心”孤贫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治疗项目。6年时间,“爱佑童心”项目已成长为资助了遍及全国30多个省市的超过14000余名贫困家庭的患儿接受手术治疗,拥有北京安贞医院等40家定点医院,国际上规模最大的同类慈善项目。

而从2011年3月开始,在“爱佑童心”项目稳步发展,持续探索民间公益救助项目与国家医疗保障制度相结合的创新之路的同时,爱佑不断发力,先后成立了“爱佑天使”孤贫白血病患儿医疗救治项目、“爱佑新生”病患孤儿医疗养护项目、“爱佑和康”残障儿童康复项目3个新的慈善项目。

设立于2011年3月的“爱佑天使”项目在借鉴“爱佑童心”模式之后,尝试进行白血病这种治疗过程漫长的大病救助。目前,“爱佑天使”项目与北京儿童医院等8家医院签订了定点医院合作协议,并已成功资助白血病患儿300多名。

“爱佑新生”病患孤儿医疗养护项目于2011年9月设立,其首家养护机构爱佑奥迪上海宝贝之家于今年6月1日在上海正式落成。爱佑奥迪上海宝贝之家的落成是爱佑将企业、政府及草根NGO3个渠道的结合、将企业家与民间慈善打通的成果。爱佑奥迪上海宝贝之家,每年将能为250~300名病患孤残孤儿提供专业的救助与养护。

今年6月刚刚设立的“爱佑和康”残障儿童康复项目,其首个项目中心——深圳市爱佑和康儿童康复中心于今年9月15日在深圳启动。“爱佑和康”项目是爱佑关注儿童康复领域的开始,也是以社会企业模式、产业化思维运营慈善项目的尝试。并且,依托这一项目,爱佑也将从以纯医疗救助项目、轻资产的运营模式,逐渐向拥有实体提供医疗康复服务转变。

8年来,爱佑共帮助了近15000名病患孤贫儿童和他们的家庭走向新生。而这加速运行的一年多以来,爱佑每一个新项目的启动和运行,都是对儿童救助领域和模式的开拓与创新。

企业家精神:展现中国慈善新路径

作为一个由企业家发起成立的专业慈善基金会,爱佑聚集了一批企业家中的精英及领军人物,他们不仅投入巨额资金,也将自己成功的商业经验运用于基金会的运作,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慈善事业发展模式。

如何做适合中国国情的民间化、职业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模式的慈善事业?如何将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能力转化到慈善事业中?如何以商业力量来运作慈善?这是聚集了众多企业家的爱佑目前最大的探索课题。

王兵认为,因为爱佑8年坚持了6个关键点才完成了自身的成长和蜕变,这6个关键点即爱佑方法论:良好的愿景和价值观、清晰的战略定位、优质可行的项目、多元的渠道与布局、专业化的人才以及良好的品牌建设。同时,爱佑还拥有一系列完善的体系:类似公司的治理结构,重视组织竞争力,主动寻找并设计战略模式,精细化项目管理方式,用IT技术实现流程闭环控制,提升了可控性和透明度,主动公开财务报表,并提供可复制的模式。

企业家的精神 篇12

国内, 以下三方面原因引起的通货膨胀率逐月高涨: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大量投放的货币, 从2010年开始持续推升物价上涨;美国实行的量化宽松政策引发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 导致输入型通胀压力;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的刚性成本。由下图数据可以看出, 我国2011年CPI数据以年初月度同比涨幅4.9%为基点一路上扬, 5月之后, CPI涨幅更节节攀升、连创新高, 7月份甚至涨到6.5%, 创下37个月的新高。

国外, 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这使企业经营环境恶化: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涨价、存款准备金率连续上调, 出口形势严峻……

二、相关理论

企业家精神是一种反映企业家独特的个人素质、价值取向以及思维模式并且在实践中应用的经营意识、理念、胆魄和魅力等综合的精神品质。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冒险精神、合作精神、进取精神、社会责任等。

企业行为是企业家精神的具体化表现, 企业家精神决定企业的行为。同时企业的行为会反作用于企业家精神。

三、浙江私营企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11年, 独领我国民营企业30年风骚的浙江民企面临困境。据数据显示, 2011年1-9月浙江省消亡企业数2.5万家, 比上年增加5%。2008年, 浙江省全年私营企业注销数2.2万家, 为当时的近6年最高。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涨价、存款准备金率连续上调、欧债危机愈演愈烈, 出口形势严峻……在这样的经营环境下, 着重分析浙江私营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1. 盲目多元化。

浙江私营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 企业没有长远的策略计划, 利润是他们的主要目标, 只是一味追逐利润, 哪个行业利润大就涉足, 涉足房地产、红酒、轮船制造业等。

2. 实业“空心化”。

在浙江很多私营企业更是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 对急需大量资金投入的产品创新“望而却步”, 转而向收益更快的楼市股市投资, 长此以往, 客观上也造成了浙江产业日趋“空心化”。

3. 民间融资拖垮企业。

在银根收紧背景下, 一些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越来越难, 只能借助月息高达6分, 甚至8分的民间借贷, 而此时企业利润却还在不断下降, 甚至利润远低于高利贷的利息, 这就无异于“饮鸩止渴”。

4. 安于现状。

从大的经济发展背景看, 低附加值, 没有很强的研发设计。总的来说, 浙江传统制造业中的民营企业都站在转型升级的关口上。

5. 企业诚信问题。

据统计, 2011年1-9月浙江共发生228起企业主逃逸事件, 为近年同比最高, 其中不乏员工数千人的企业, 欠薪人数和欠薪数额均为历史之最。

四、浙江私营企业的困境分析

上述分析的问题表面上看似没什么联系, 却有一根主线贯穿起来, 那就是企业家精神。根据“一个人的命运由性格决定, 一个组织或群体的命运由文化决定。”这一逻辑关系可以推论:浙商的命运正是由其文化或者精神决定的。图2是2008年第一季度至2011年第四季度, 企业景气指数与企业家信心指数的关系图, 从图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企业景气指数与企业家信心指数的相关性。

1. 从企业家的创新精神角度分析。

创新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产品创新。产品创新不仅能够创造一个好的品牌, 而且能够通过不断追求产品质量的改进与提高, 来维护、发展和完善这个品牌, 并通过这种创新来获取最大限度的长期收益。二是技术创新。善于发现新的技术发现和发明, 勇于引入新的技术和工艺, 不断创造新的生产方式和方法, 以此来推动企业技术的不断升级和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三是市场创新。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 对市场结构、市场分布进行分析与比较, 并通过分析与比较, 发现和开拓新的市场, 占领市场发展的制高点, 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与收益。四是组织和制度创新。

通过研究发现, 浙江私营企业目前在第一、第二和第四点上的创新尤为不足。这与浙江私营企业家身上企业家精神、素质和能力的不连续是必然相关的。浙江私营企业家的创新不足使企业没有任何进步, 当传统企业发展到瓶颈期时, 就需要考虑创新, 比如产品创新, 技术创新, 市场创新, 转型等。不进则退, 没有创新只能被淘汰, 尤其在外部环境严峻的情况下。

2. 从企业家的冒险精神角度分析。

对一个企业和企业家来说, 不敢冒险才是最大的风险。企业家的冒险精神主要表现在: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上;企业生产能力的扩张和缩小上;新技术的开发与运用上;生产品种的增加和淘汰上;产品价格的提高或降低上。当然这个冒险是指理智冒险, 冒险60%, 理智40%。

而浙江私营企业家, 在外部经营环境恶化, 国际以及国内的环境急需企业转型的情况下, 尤其在企业面临转型发展的挑战时, 魄力和能力不足。由于创业的艰难, 以及求稳的心态, 使浙江企业家安于现状, 不敢大步前进, 这样的企业无法避免破产倒闭的命运。

3. 从企业家的敬业精神角度分析。

中小型企业之所以容易倒闭, 是因为太多的老板没有把企业当事业做, 他们只是把企业当生意做。如果一个企业家能把自己的企业当事业来做, 那么他就会很专注。他的着力点会想着如何把事业做得更大, 更好。他一定会执着、坚强、专一、长久地做自己领域的事, 他工作的动力不仅仅是想着如何赚更多的钱, 而是想如何追求工作的成就感, 如何成为行业的第一名。对一个做生意的人来说, 肯定是什么赚钱就做什么, 他们更多的是注重眼前赚钱的机会, 而绝不会关注市场未来的变化。

浙江私营企业的实业“空心化”、民间融资拖垮企业等问题都可以用企业家的敬业精神来解释。因为大部分浙江私营企业的老板都是迫于生计白手起家的, 文化水平有限, 导致他们经营的唯一目的就是赚钱, 这往往让他们只顾眼前利益, 而忽略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4. 从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角度分析。

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 社会责任日益成为企业家必须面对的一个迫切问题。一个优秀企业家具备的企业家精神不仅体现在为社会财富所做的贡献, 还应该体现在社会发展及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所做的工作。一个企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会给这个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 这是一种无形资本。

浙江的“跑路朝”不禁让人反思, 浙江私营企业的企业家诚信、社会责任心何在?在资金紧张, 外部环境恶化的情况下, 企业的经营很困难, 这不仅是危机, 也是机遇, 正是行业大洗牌的时候。企业如果能抓住这个关键时机, 让企业转型, 迅速适应外部环境, 那么这个企业就发展起来了。然而, 很多私营企业的企业家选择跑路, 这不仅使企业的信誉一扫而光, 同时也反映出企业家的诚信问题。

五、结论与后续研究建议

通过对浙江私营企业困境的分析, 我们看到企业家精神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企业家精神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企业家应该随企业的成长而成长, 只有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发展相适应时, 才能让企业与时俱进, 跟得上时代步伐。所以, 企业家一定要注意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当一个企业在资源、能力和制度方面都没有任何优势的情况下, 能够不依靠尖端技术、不依靠国际人才、不依靠国际资金实力, 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无数企业以亲身实践论证了企业家精神对企业的重大意义, 也证实了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唯一真实来源。

摘要:企业家精神是一种反映企业家独特的个人素质、价值取向以及思维模式, 并且在实践中应用的经营意识、理念、胆魄和魅力等综合的精神品质, 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唯一真实来源。基于企业家精神分析浙江私营企业发现:在浙江私营企业中存在着盲目多元化、实业“空心化”、民间融资、企业诚信等问题。浙江企业界一定要注重企业家精神的培养, 以确保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企业家精神,私营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鲁传一, 李子奈.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理论[J].清华大学学报, 2000, 15 (3) :42-49

[2]朱振伟.企业家精神与大学变革[J].中国研究生, 2003 (4) :52-53

[3]王唤明.企业成长中的企业家精神[J].信息空间, 2004 (6) :112-118

[4]李志, 曹跃群“.企业家精神”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3, 20 (2) :79-81

[5]陈才庚.民营企业家生成研究[J].求实, 2001 (6)

[6]赵力平.信用链-温州.萧江调查报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7]史晋川.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2

[8]彼得.杜拉克/彭志华.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1

上一篇:表现儿童本真世界下一篇:阿克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