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精神

2024-08-15

企业家精神(精选8篇)

企业家精神 篇1

2008/1/31/06:57来源:价值中国网

在关于企业的理论探讨中,大家认同企业的经营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一般情况下,经济学认为资源包括资本、土地、劳动力和企业家,而企业家并非像前三者那样简单,它又包括企业家素质、企业家才能、企业家精神等多种要素。现代企业的发展中,企业家精神日益受到重视,甚至被称为是一种最稀缺的资源。国际管理学院在分析国家竞争力时有一个专项指标就是“企业家精神”――我国的企业家精神仅排在第47位,说明我国的企业家数量虽多但还未能充分的发挥企业家精神资源的最大能量。所以,在当代企业的迅速发展中,应该重视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和宣扬。

企业家精神的内涵

从意识层面上来讲,“精神”所包含的要义不在于“怎么做、做什么”,而在于 “为什么去做”,也就是说,精神主要解决的是原动力的问题。在这种原动力的引领之下,企业家带领企业团队去进行战略规划、业务开拓、市场发展等等。所以,企业家精神中最重要的要素是:开创精神、冒险精神、拼搏精神和牺牲精神。因为有开创精神,企业家才会领导大家开拓新的市场、拓展新的业务领域、迈向新的发展层面;因为有冒险精神,企业家才敢在大家犹豫不决的时候拍板决定,挑战新的困难、迎接新的机遇;因为有拼搏精神,企业家才愿和大家一起不屈不挠、废寝忘食的进行调查研究、讨论分析寻找企业发展的新机遇;因为有牺牲精神,企业家才能在得当管理、有效领导的基础之上给人才以铺垫,为企业的未来思索良方……当然这些本应是职责所在,但是我们却经常发现企业的领导层不思进取、墨守成规、平庸工作,让企业错失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很大程度是这样的企业家不具备上述的精神,它忽视了作为企业家应该在精神的指导下形成更好的业绩。

然而,问题似乎也接踵而来。同样是许多优秀的企业家,包括职业经理人在自我精神意愿良好的情况下,却无法启动企业良性运转,无法带动员工积极工作。这样的矛盾并不鲜见,其中的原因除了对行业的认同和熟悉程度、企业的机制和产权、市场的变化和扭曲之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发掘和培养“员工精神”。

员工精神体系的构成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员工的重视一直差强人意。伴随计划经济的深入解体、市场经济的迅速形成,企业中的广大力量――普通员工似乎一直不知道自己究竟为何而工作?生活的压力、下岗的威胁、儿女的未来、自己的养老等诸多问题的纠缠,使得员工在工作中有压力但是缺乏动力。虽然物质层面的享受越来越多,但是精神的主导却日益薄弱。也就是说,大部分企业的员工没有对“信仰”――对在企业的工作没有认同感。某报纸的一项调查也许可以印证这一点:100%的中国人都想不干活白拿钱,

所以,企业中不但要重视企业家精神,更要重视员工精神。

员工精神的培养是要员工明白为什么要孜孜不倦、兢兢业业地去工作。对于员工精神的整合,应该重视的是以下几个侧面:

一是勤奋。其实企业本身就是一部勤奋的历史。无论是创业的领导者还是追随者,在创业史中都扮演的是勤奋努力、不屈不挠的角色。在相对稳定的企业发展中,更是要用勤奋的精神激励自己和同仁。因为拥有勤奋精神,在工作中才会时刻努力、任劳任怨、用心思、想办法不断的提高工作水平,从工作中获得享受,并把勤奋是做自己的品质。

二是忠诚。很多人在歌颂忠诚,同样有很多的人又反感忠诚。但是,作为企业内的一员,忠诚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会让企业的员工是企业为自己的企业,视工作为自己的本分,不会因为工作的困难而放弃企业,不会因为暂时的障碍而背离企业。

三是互助。这是一种朴素的精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有些企业的员工由于物质利益的原因而渐渐的放弃互助的精神。企业领导者要有意识的区培养大家的互助精神,让团结的气氛、共进的场面成为企业的平常景象。

四是追求。当代人迫于生活的压力往往忘记了或者放弃了追求。没有追求就没有思想、没有思想就没有思路、没有思路就没有效率。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要不断的传输不可放弃追求的信念,把追求作为一种精神,一直延续下去。

什么是组织精神

上述这四个侧面可以看作员工精神的支柱,但是却无法构成组织精神的内涵。

什么是组织精神?这是更高层次的原动力。因为一家鲜活企业的魅力取决于组织的精神,就像看待一个人也会重视个人精神一样。组织精神是企业家精神和员工精神的融合体,是企业的创新精神、学习精神、拼搏精神、勤奋精神、服务精神、追求精神的融合体。对于企业的组织精神,不能简单的理解为“组织文化”,文化是惯常性的东西,主要在于理解和培养做事的风格和方法,而精神却在于――正如我要强调的――做事的原动力和做事时表现出来的始终如一的思想和行为状态。

从整体的角度看来,组织的精神也需要不断的去培养和锻造。在市场的经营的过程中,值得关注的组织精神培养可以着手去做一些惯例性的的工作。

第一是关于共同的战略目标的树立和强化。企业家、员工、企业都是战略组织中的一员,必须在统一的目标指引之下,才能有共同的认识和向心力。目标的合理性和挑战性有助于这三者的相互配合,战略目标必须依赖于实际的市场状况,又不能拘泥于现存的市场数据分析,而是把一个合理、准确、清晰而又激动人心的目标呈现在众人面前。

第二,所有的成员主动不断地追求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工作方法。这是比较鲜明、可爱的组织精神,值得推广。对新技术、新方法的追去和使用代表着未来的工作效率,证明所有成员的时代性特征,更是体现了组织科学化的理念和工具化的运营模式。

第三主要指鼓励。在现代的管理中人们通常强调的是激励而不是鼓励。事实上在我看来,鼓励的作用比激励尤甚――原因在于鼓励的自发性而不是被迫性。激励是以目标、期望、满足等因素来刺激人们的工作激情,而鼓励上以温情、人性、关怀等方式来感动人们。

最后一点我认为值得强调的自然而然形成的内在、外在形象。指出这一点正是要向所有的企业说明,精神的塑造离不开外在的形象。外在的形象主要体现在环境、服装、制度等,而内在的形象则体现于人们的言语态度、行为模式、对危机的处理方法等因素上。这些同样需要由外而内的渐次培养和塑造。

我们的企业经营中,无法因为企业家的成功证明企业的成功,也无法通过员工的成功掩盖组织的成功,要将这些息息相关的个人、团队、整体联合起来,发挥企业家的精神和员工的共同精神,共同打造精致的组织精神。

企业家精神 篇2

1988年, 中国首次把“优秀企业家”的称号授予给20位企业领导者。从那时起, 中国商业社会才真正开始承认企业家赋予社会的巨大价值, 至今也不过整整20年。

正是这20年, 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进步, 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也诞生了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本土企业家, 如张瑞敏、柳传志、任正非、王石等等。中国的企业家几乎是全世界最“美国化”的一群人, 特别是在最近10年里, 在中国企业界最受膜拜的管理大师均来自美国, 一是GE的杰克·韦尔奇, 一是彼得·德鲁克。后者提出, 企业家精神中最主要的是创新。

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一个企业, 要么增值, 要么在人力资源上报废, 创新必须成为企业家的本能。但创新不是“天才的闪烁”, 而是企业家艰苦工作的结果, 从产品创新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形式创新等等。

从这一理论出发, 松下幸之助创造的最伟大的“产品”不是自行车前面的小电灯;而是松下公司和它所代表的一切;山姆·沃尔顿最伟大的创造不是“持之以恒的天天平价”而是沃尔玛公司——一个能够以最出色的方式把零售要领变成行动的组织。

任何创新都面临着失败的风险。冒险是企业家精神的天性。在美国3M公司有一个很有价值的口号:“为了发现王子, 你必须和无数个青蛙接吻”。没有甘冒风险和承担风险的魄力, 就不可能成为企业家。企业创新是二维的, 要么成功, 要么失败;只能对冲, 不能交易。企业家没有别的第三条道路。

无论是1939年在美国硅谷成立的惠普, 还是1984年在中国北京成立的联想, 虽然这些企业创始人的生长环境、成长背景和创业机缘各不相同, 但无一例外都是在条件极不成熟和外部环境极不明晰的情况下, 他们敢为人先, 第一个跳出来吃螃蟹。

企业家精神 篇3

[关键词] 企业家精神 职业经理人精神 MBA精神 成长模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渐繁荣,以企业为生存平台,逐步形成了企业家、职业经理人、MBA等一系列新的社会阶层。伴随着对这些新兴阶层的关注,人们不禁要对其做出更进一步的认识,提出一系列的疑问。而企业家精神、职业经理人精神和MBA精神,及其三者的关系正是这些纷至沓来的疑问中的焦点之一。

一、企业家精神、职业经理人精神和MBA精神的定义及内涵

尽管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和MBA三个阶层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而且三者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不同的企业经营者面目而独立存在的。然而在当前逐渐成熟规范的企业界,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类人,他们最初是MBA学员,而后步入职业经理人生涯,最后又创办企业,成为一名企业家。如果说早期的企业家更多是先从事企业实践工作,而后返回来学习MBA课程的话,那么有理由认为科学、规范的企业经营者成长模式正在日趋完善,并最终在企业家成长轨迹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一模式即:MBA→职业经理人→企业家。

1.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的含义

目前学术界对企业家尚没有一个全面而统一的定义,溯其渊源,企业家一词的原文是法文:entrepreneur,其含义带有冒险家的意思,指当时领导军事远征的人,这种人需要承担风险,因而十八世纪后期的重农学派经济学家鲍杜认为:企业家具有承担风险和创新两个重要特点。首先给予企业家较严格定义的是萨伊,他在《政治经济学论文》(1803年出版)和《政治经济学精义》(1815年出版)两本书中,把企业家看作经理人,经理人“把他所有的生产手段结合在一起,取得产品的价值,……不断重新建立起来他们全部资本,他所得的工资、利息和地租,以及属于他自己的利润。”随后,充分论证企业家定义和职能作用的是熊彼特,他认为经理不能都有资格被称为企业家,只有当他对经济环境能做出创造性的或创新的反映,从而推进生产的增长时,才能够被称为企业家。所以,企业家是促进物质生产增长的中心人物。

“企业家精神”是指人们竞相成为企业家的一种行为,其内涵是“着手工作,寻求机会,通过创新和开办企业实现个人目标并满足社会需求”。从以上对企业家的不同理解中,可以归纳出企业家精神表现为:

(1)承担风险精神。正如1755年,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博龙将企业家精神定义为“承担不确定性”。(2)创新精神。在这个意义上企业家被称为“创新的灵魂”。正如1942年熊比特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中指出,所谓创新就是企业家对新产品、新市场、新的生产方式、新组织的开拓,以及新的原材料来源的控制调配,就是对传统生产力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从而使企业家成为企业的“催生婆”或走出困境的领路人。(3)强烈的责任心。

2.职业经理人及职业经理人精神的含义

职业经理人是指运用资本所有者的资本、机器等生产资料,通过运用各种科学管理知识,使其与员工进行最优匹配、整合,并对市场信息进行把握、运用,从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具有专门职业能力的企业经营者。从这个意义上讲,职业经理人应该在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两个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同时具备管理和决策两大社会职能。

本文认为职业经理人精神首先应该包含企业家精神中的诸多方面,其次也有其独特的内容,主要体现于以下几点:

(1)克已敬业的奉献精神;(2)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具有领导力、想象力、判断力、组织力和坚持性;(3)敢于领先的英雄主义精神。具有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卓越的监督管理才能,充分的专业知识背景和较强的学习能力;(4)当机立断的决策精神。善于捕获时机,相机做出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

3.MBA及MBA精神的含义

MBA是工商管理硕士的简称,首创于1908年的美国哈佛,于1991年引进中国,是一种注重实战能力的教育。经过近一个多世纪的实践创造了举世瞩目的MBA神话。所谓的MBA精神主要指崇尚自由竞争和个人奋斗,崇尚冒险和创业,鼓励对事业的追求,强调勤奋工作以创造富有生活,强调个人能力、毅力、智慧和决心,注重理性分析,讲求实际和办事成效,在某种意义上,MBA精神也可以说是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精神的一个综合,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1)诚实守信精神。要想做事,先学做人。而做人最基本的一条信念就是要以诚实守信为立身之本。(2)开拓创新精神。熊彼特曾给企业家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企业家是从事“创造性破坏”的创新者。从这个角度出发它说明了创新不仅是企业家精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同样的,创新也是MBA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面。(3)积极主动精神。MAB要争当企业的“领头鸟”,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主动寻求企业发展契机,勇于承担责任,努力学会从CEO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凡事积极主动,先人一步。

二、企业家精神、职业经理人精神和MBA精神的比较分析

从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和MBA三者的关系来讲:MBA以培养具有专业知识背景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职业经理人为直接目的,而职业经理人却并不都能成为企业家。据此分析,企业家精神、职业经理人精神和MBA精神并没有本质上的冲突和区别,三者只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在“MBA→职业经理人→企业家”这一成长模式的不同阶段中,着重拥有的品质的一个凸现。换言之,三者的精神是一个统一体,只是在经营管理者个人成长的各个阶段中,这一精神统一体的不同构成要素交替发挥着首要性作用。

1.MBA精神与职业经理人精神的对比

从“MBA→职业经理人→企业家”的经营者成长模式中可以看出,MBA在某种意义上以培养职业经理人为直接目标,因而,可以认为MBA是职业经理人的初始化阶段,而职业经理人则是MBA的实践过程。因而现实中的MBA教育必须和职业经理人市场挂钩,加强学员对企业管理基本要素和经济环境的了解,对各种行业和行业典型企业的了解,对商业思维方法和沟通能力,信息收集和研究能力等的掌握,并在MBA教育中积极强调职业道德等文化教育。侧重培养职业经理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所需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实践经验和组织能力。职业经理人则应在管理实践中充分运用MBA知识,并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大力培植实战能力。

2.企业家精神与MBA精神的对比

在“MBA→职业经理人→企业家”这一企业经营者成长模式中,MBA和企业家分处首尾两端。我们说,每个MBA都渴望有一天能独掌大权,成为企业家。因而MBA是经营者的最低阶段,而企业家是经营者的最高阶段。其最明显的阶段差别,说明了MBA应侧重于不断的培养管理技能、方法和信心,致力于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的塑造。而企业家则要树立敢于承担责任、务实创新、善于协调各种关系、豁达的胸怀、平和的心态等企业家精神。

3.企业家精神与职业经理人精神的对比

首先,从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与企业的所有关系来讲,职业经理人有别于企业家。职业经理和企业家不同,他们通常不是其所管理公司的所有者,而是被雇佣来管理公司日常运作的人。其次,企业家注重创新精神,是企业的创立者;而职业经理人更注重管理能力,是企业的维持守护者。职业经理人的才能可以通过正规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出来,而企业家则被理解成具有非常的创新、敏锐、敢于破坏和敢于建设的人,他们身上那种最可贵的创新精神是不能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最后,企业家是敢于超越自己的资源去开拓事业的人。而职业经理人则主要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最大程度使其发挥作用。

三、企业家精神、职业经理人精神和MBA精神在参与企业运作过程中的冲突

尽管从单一的经营管理个体来说,企业家精神、职业经理人精神和MBA精神是不同成长阶段上的统一体。然而在由不同成长阶段上的经营管理者共同组成的企业管理层中,企业家精神、职业经理人精神和MBA精神三者却在参与企业运作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迥然的作用,有时会产生尖锐的冲突。

1.MBA精神与职业经理人精神的冲突

MBA精神崇尚自由竞争和个人奋斗,这样会使MBA学员一面憧憬于典型的创业英雄事迹中,生搬硬套成功人事的所谓成功秘诀;另一方面,多从自己的成长角度出发,锋芒毕露,试图抢夺一些大事的决策权,从而导致急功近利。而职业经理人精神更多的是强调一种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有时会以牺牲个人的代价来谋取企业所有者的利益。当放任和规范、利己和服从相遇时,MBA精神与职业经理人精神的冲突也就发生了。

2.企业家精神与MBA精神的冲突

企业家精神中的创新精神常常使企业家会做出一些非同寻常式的大胆决策,这些决策更多的是建立在企业家以往的经营经验基础之上,带有随意性,冲动性和直觉性。而MBA则早以熟稔了成功企业家的创业事迹,在不知不觉中会陷入对他们的无意识模仿,并会在实践中囿于其中。这样,在遵循前车之鉴和信服超人直觉的两难抉择之间,往往就导致了企业家精神与MBA精神的冲突。

3.企业家精神与职业经理人精神的冲突

企业家多数具有英雄主义特征,有着传奇式的成功经验,如比尔·盖茨、松下幸之助、柳传志等。这样的风险冒进精神在企业创立之初,往往会极大地鼓舞士气,对于企业的顽强生存和迅速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恰恰又是这种精神在企业发展并走向正规化后,会因为所谓创业时期的成功经验,创造性举动以及企业家的管理随意性等,给企业的发展造成障碍,甚至毁灭企业,如史玉柱和他的巨人集团,以及马胜利和他的超级小造纸航母的由盛至衰。然而职业经理人精神则更加侧重于基于科学预测定位基础上的程序化规范管理。这就势必产生企业家精神和职业经理人精神的冲突:是要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的意志性管理,还是要四平八稳波澜不惊的规范化管理;是循规蹈矩的发展,还是冲动型的开拓。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本文从“MBA→职业经理人→企业家”这一经营管理者成长模式出发所进行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MBA精神、职业经理人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各自有其独特具体的内涵,并且有时会出现抵触情况。但从一个经营管理者完全的成长模式来看,MBA精神、职业经理人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只是其成长过程中的阶段性精神体现,是一个互为基础的统一体,并没有根本性的区别,正如一个人从幼年到青年到老年会表现出不同的精神状态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着重注重经营管理者在其特定成长阶段上的阶段性精神培养,使三种精神贯穿于经营管理者的整个经营管理职业生涯之中。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德鲁克彭志华译: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2](美)熊比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企业家精神 篇4

——企业应用实践探讨

内容提要:

本文以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为基础,阐述了培育班组精神对推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及意义,结合企业应用实践经验,分别从队伍教育、民主管理、规范建设、载体落地四个层面详细阐述如何通过培育班组精神,进一步推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从而建立一个卓越绩效企业。

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是保证企业稳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目前,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重点落在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企业在加大理念宣传的同时,把建设重点锁定在班组文化建设上,坚持把班组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基础,积极开展班组文化建设,致力于建立“市场化、规范化、职业化”的施工班组,通过加强班组文化建设,有效地塑造班组团队精神,增强班组的凝聚力,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班组综合竞争力,推动和促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发展。

一、培育班组精神,是推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班组是企业的基石。一个企业正是由一个个班组搭建的基层组织框架和其他职能部门共同组成的。对于一个施工单位,没有班组,3-

值。开展主题为“说身边人讲身边事”的视频创作比赛,提升员工对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提升对员工实际行为的正确指引。开展“致远杯”劳动竞赛,各个班组互相竞争,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局面,有利地促进了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抓好民主管理,维护合法权益

1、“直选制”树主人翁地位

把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与职工当好企业主人结合起来,首次开展施工班组班长直选活动,促进了企业基层民主的扩大,创新了施工班组管理模式,规范了民主选举程序,激发了施工班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了公平、公正、公开的氛围。召开职工代表大会,严格按照议程,依次进行职工代表大会预备会议以及职工代表大会,宣读员工关于工作、生活等热点问题的提案,审议、通过企业的决议和进行领导人员职工代表评议、领导班子职工代表评议审议工作,充分发挥职代会的作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抵制滥用职权、腐败和不负责现象的发生。

2、维护班组员工合法权益

员工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只有为他们排忧解难、帮扶帮助,他们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创造更大的效益。企业一直坚持“关爱员工,以人为本”的精神,时刻关心着艰苦奋战在各条战线的广大班组员工,并对他们表示慰问,为施工现场奋战的职工们解决了各种难题,保证了职工良好的精神状态。建立总经理接待日、工会主席接待日、总经理电子信箱、企业意见箱等途-4-

径,结合企业座谈会,认真听取和反映班组员工的意见和要求,关心他们的生活,为他们解决困难,有效地巩固企业的维稳工作,维护了班组员工的合法权益。2012年,企业合计发起帮扶计划5项,现场访问员工超20次,慰问一线员工超100人次。

(三)健全资源配置,规范班组建设

1、建立班组人员行为规范

建立统一的行为规范,引导员工学习上善若水的乙方文化,通过引导基层员工对文化观、市场观、信息观的深入理解,结合企业子文化的落地,使职工在仪表、用语、活动等方面严格自律,自觉养成文明习惯。推广622的施工班组标准化建设,通过规范班组人员每日完工后的报送内容和格式,推进企业企业标准化进程。

2、建立班组人员岗位规范

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岗位规范,根据每个不同岗位,既有共性的统一要求,又有突出岗位特点的特殊要求,使职工忠于职守,遵约守信。企业将岗位规范融入到月度考核当中,同时定时对不同岗位的班组员工进行技能考核,加强岗位规范的落地。将规范内容张贴到每个班组的办公室,加强宣传效果。

(四)完善载体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企业现有的文化载体已相对成型,包括企业网站、企业内刊、宣传显示屏、墙报等。为了增强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企业还增设了电子期刊的形式,通过加入优秀班组人员事迹、员工文苑、员工摄影作品展览、工作减压方法等相应版块,为班组人员开辟一个新-5-的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同时,鼓励班组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发表心得、想法、意见和建议,增强班组人员对企业的荣誉感。

同时,企业致力于建设以群众性、竞争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为特点的活动载体,如树立、表彰、宣传、学习先进典型,培育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注重经营思想和方法,开展评比竞赛和纪念活动以及经常性的政治思想教育活动,通过丰富活动载体营造班组内部积极向上的氛围。

三、结束语

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 篇5

绪论............................................................3

一、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文化„„„„„„„„„„„„„„„„3

1、企业家精神的内涵„„„„„„„„„„„„„„„„„„ 3

2、企业文化„„„„„„„„„„„„„„„„„„„„„„ 3

3、研究现状„„„„„„„„„„„„„„„„„„„„„„.4

4、研究目的与意义„„„„„„„„„„„„„„„„„„„.4

二、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文化辩证观„„„„„„„„„„„„„„„„„ 5

(一)、企业家精神对企业文化的影响„„„„„„„„„„„„„„„„6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家精神的影响„„„„„„„„„„„„„„„„7

三、我国企业家精神的培育途径„„„„„„„„„„„„„„„„„„ 8

(一)、借鉴西方,注重精神层面的改革„„„„„„„„„„„„„„„8

(二)、加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企业当中的体现„„„„„„„„„„„9

(三)、加强企业家精神的自身培育„„„„„„„„„„„„„„„„„9

(四)、寻找科学的企业家衡量方法,寻找更多优秀的人才„„„„„„„11

四、从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到企业文化的建设„„„„„„„„„„„„„11

(一)企业家精神需转化成企业文化„„„„„„„„„„„„„„„„11

(二)企业家精神向企业文化转化的途径„„„„„„„„„„„„„„12

五、结语„„„„„„„„„„„„„„„„„„„„„„„„„„„„13

六、参考文献„„„„„„„„„„„„„„„„„„„„„„„„„„14 摘要:在我国,企业家精神曾经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步伐。也正由此,企业家精神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然而,这一理论到目前为止,也并未向成完整的体系。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外国都将它作为一个重要的议点。但是也众所周知的,目前仍未形成让人信服的体系。

本文旨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愚见,包括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文化的重要联系,企业家精神培育的重要性以及可行性分析,另外就是企业家精神的培育途径,以表愚见。

关键词:企业家 企业 企业家精神 企业文化 联系 重要性 途径

引言:企业家精神对于企业文化的形成有巨大的决定作用,而企业文化又是企业家精神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将从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的辩证关系讲起。通过对其关系的论述进一步说明企业家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并对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以及向企业文化的转化做具体论述。

绪论

一、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文化

1、企业家精神的内涵

“企业家”这一概念有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在1800年首次提出,即:企业家使经济资源的效率由低转高;企业家精神则是企业家的特殊技能(包括精神和技巧)的集合。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诸多的科学家的不断探索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企业家精神是指与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要求相吻合的现代职业型企业家所特有的文化品质。经过前人的总结,企业家精神被分为了四个维度:创新精神 敬业精神 合作精神 社会责任意识 有人也会把道德作为独立的维度来研究企业家精神,也是有道理的。

2、企业文化

提到企业文化大家就非常熟悉了。我们不得不提到日本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奇迹对于研究企业文化的重要意义。随着日本经济奇迹的持续,随之而来的便是美国及西欧理论界和企业界对这一奇迹的深刻反思。纷纷著书立说,企业文化研究就是在正是在一种背景下被提上日程。威廉-大内认为:“一个公司的文化由其风气和传统构成,此外还包括一个公司的价值观。”我国学者维立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一个企业中形成的某种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共同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信息,将各种内部力量统一与共同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下,汇集到一个共同的方向。除此之外国际上还有多达180种说法。但是都有这样一个核心:都提到了他的形成,即企业文化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尤其是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下。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需要去主动适应和改变企业与环境、企业内部各种关系的产物,这种产物是以企业家为首的全体员工经过选择、提炼、尝试、教育、推广而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的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以企业精神为灵魂、以企业伦理为律尺、以企业形象为标志、以企业哲学为统率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综合。

3、研究现状

自行起止日起,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就没有停止过。当然,国外研究在不断完善的经济基础之上要在诸多领域远远领先于国内研究的。但是目前国内研究也大踏步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企业文化在中国的崛起,即中国理论界与企业界对于企业文化的自我意识的形成集自觉研究与塑造,是中国阔步迈向市场经济的时期。中国的成就举世瞩目,中国市场经济曾经和现在出现的问题也同样层出不穷。目前,中国的企业文化研究与建设和国内先进企业文化相比荏苒存在很大差距。究其原因,与我国经济发展起步晚,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政府职能尚待转变,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遗留以及对于企业文化认识还存在偏差等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

与国外企业家精神在企业文化当中的作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企业家精神作用不突出,中国企业家精神总体缺失。可以说这一现象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关键因素。

4、研究目的与意义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美国亚洲学会的演讲中直言:“中国缺 的不是钱,是企业家精神,梦想和价值观,企业不能等待政府,不能等待经济学家,政治家,应该呼唤企业家的梦想、价值观。理想。

本文旨在把握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文化的概念和理论发展的基础上,理清二者内在的关系,并从时代背景,现实问题,以及系统环境关系等方面关注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与提升。

本文选题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意义:

1、本文研究的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文化的关系与共同建设是当下理论界的热点之一,本文旨在提出自己的愚见通过对两者关系的辩证说明来进一步讨论我国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与企业文化的建设的可能性。

2、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如火如荼,经济建设更是日新月异。利用这一契机来开展相关研究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和辅助途径,而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可以扩充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涵,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3、当然,针对我国目前企业文化与企业家精神的发展现状提出的愚见,对于我国企业以及我国经济总体的层次发展也会起到一些微薄的力量。在此基础上的研究也能少走一些弯路。

二、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文化辩证观

我们知道,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都是非常复杂的概念,有人会直接把企业家精神当成企业文化,或者把企业文化说成是老板文化。这当然都是不负责任的 说法。但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就是所有的企业家都努力将它个人的精神变成大家的精神,将他个人的文化转变成企业的文化,而企业所有的文化也必然凝聚了企业家精神的精髓。简单地说,不同的企业文化具有不同的企业家精神,不同的企业家精神又打上不同的企业文化的印记,二者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一)、企业家精神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企业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企业文化也具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家精神在企业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均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首先是企业文化形成期。此时企业处于初创期,企业规模较小企业文化还处于模糊形成的状态,并且其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战略上的重要意义,而在企业经营实践中的效果还不明显,因此这一时期的企业文化需要强势而自觉的引导才能较好较快的形成,企业家精神的作用在这一时期也是最突出的,许多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往往与初创时期的企业家强烈的创新精神,顽强的个人意志以及优秀的个人能力直接相关。

其次是企业文化发展期。企业文化一经形成必须不断发展才能适应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其发展的途径就是不断的改革与创新。由于企业文化的特征具有稳定性的一面,这使得其带有一定的文化惯性,唯有靠企业家运用战略的眼光与创造的精神才能有效地打破这一惯性,带领企业员工不断前进,不断发展企业文化。

第三阶段是企业文化反思期。企业文化发展到一定的时候需要针对企业的实际以及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作重大变革和调整,即企业文化的反思。这一时期需要企业领导人对企业文化进行自觉地反思,有的时候这种反思不仅是必要的甚至是强迫的,强迫企业家去思考企业下一步应该怎样在新的不确定性环境下获取更 高更强的企业竞争能力,如何重新审视公司的发展战略,如何来改革企业文化,使之更成熟完善,企业家精神在这一时期是决定企业文化未来面貌的关键性因素。

最后是企业文化稳定期,经过一段反思与调整的时期,企业文化面貌将焕然一新。新的企业文化若符合企业战略发展要求并具有顽强的竞争力,将会进一步稳定下来,指导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这就需要企业家发挥企业家精神的作用,努力在原有企业价值观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并形成一种更具有实践指导价值,更符合人性化发展要求的新的企业价值观。

总之,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着核心领导作用,他们的价值观,创新观念和素质决定着企业文化的发展,创新和完善,企业文化离开了企业家精神,就只能始终停留在初始阶段而无法发展。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家精神的影响 首先,企业文化使企业家精神得以延续

企业家精神无论是作为一种精神品质还是作为一种精神动力,必须转化为全体员工的精神动力或企业的价值观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形成影响力。任何一个企业家在全球市场经济环境下与现代企业经营实践中必会发现个人力量的有限如果谁妄想仅仅依靠个人优秀的企业家能力来对抗企业竞争环境中所面临的种种不确定性风险,那他必将以失败而告终。优秀的企业家精神只有成为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得以延续并发挥作用。否则,也只是局限于企业家的个人能力,不能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价值。

其次,企业家精神随企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企业文化需要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张瑞敏曾把海尔的文化不做是海:“海尔 应该像海,唯有海能以博大的胸怀纳百川而不弃细流;容污浊且能净化成碧水。正因为如此,才有滚滚长江,浊浊黄河,涓涓细流,不息百折千回,争先恐后,投奔而来,汇成碧波浩淼、万世不竭、无与伦比的壮观景象。”优秀的文化必须像海一样具有容纳百川的胸怀以及化浊浊细流为滚滚碧涛的实力,这样的文化需要不断的建设发展而成。而优秀企业文化的发展必然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优秀的企业家精神。如果企业家精神在企业文化形成之后总是停留在一个水平或一个阶段上,将很难适应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以及企业文化发展的要求,企业也将很难发展下去。当优秀的企业家精神进一步转变并形成优良的企业文化氛围之后,这种不断进取,齐心合力,共同学习的文化氛围又会继续激励企业家精神的成长和发展。如果说优秀的企业文化像海,那么优秀的企业家精神就象征着海的生命和力量。

三、我国企业家精神的培育途径

我们常常说一门学科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理论基础。企业家精神虽然不是一门学科,但是它有着像其他学科一样的性质和特点,至少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他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对于它的研究也是甚嚣尘上。前面的内容,我们主要讲到了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的辩证关系以及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培育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本章将继续讨论企业家精神的培育的途径。

(一)借鉴西方,注重精神层面的改革

中国社会现今的主要矛盾是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当然,这两个方面都要满足,都要发展。但是我们的精神层面的文明在基本需求满足的基础上是不是应该大力促进呢?

中国现在有一个很大的弊病,那就是金钱观念畸形发展。个人以利为先,企 业赚钱之上。更有许多人因此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警惕。

当然西方社会也曾走过这样一段弯路,那么既然前人已经以身试法而且教训惨重,那我们为什么还要重蹈覆辙呢。因此,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我们国家的重要政策,这是时代的必须。

那么如何来推进有关企业家精神文明的建设呢?

首先、就是要改革教育体制,教育是国之根本。对教育的改革可以对全民素质,全民思想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小培养人们的精神层面的素质,保护孩子的创新思维,培养合作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个人自强不息的人生基调。对成年人进行有关精神层面的教育,促进企业主软实力的快速增长。

其次、完善既有的公司治理结构,即从各企业党支部负责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的局面中解脱出来,加快推进企业内部争先创优,树立创新意识,完善奖惩机制,推进各企业的文化升级。(二)加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企业当中的体现

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复兴正是这样一种契机。首先是应该对全行业或者是全国开展复兴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活动,借此来提高企业内部文化的建设。其次,可以辅助以教育的改革,从基层重树优秀的文化传承。再次,应该加大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恢复力度,保障中国优秀传统的延续。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没落的硬伤。最后,要树立典型,对于优秀的企业文化要加大宣传力度,并附以政策上的支持,以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从而也塑造处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的优秀企业家精神。

(三)加强企业家精神的自身培育

1、保持思想的先进性 先进的思想理念,是任何行动成功的基本前提。观念上的超前将企业家至于更高的位置,为其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新的观察视角。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就是要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时刻与外部环境同步,保持高度的外界敏感度,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地观察、分析、总结。

包括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环境的敏感,对技术环境的敏感以及对于关系到企业发展的五种竞争力量,包括同行竞争者、供应商、消费者、潜在进入者、替代品要保持高度的关注。

因此,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企业上下各级员工都能够很好的保持思想的先进性。

2、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企业家完善的知识结构要靠日积月累、不断充实。一方面要“博”,企业家要广泛涉猎社会知识、人文历史知识、经济学基本理论、管理科学知识以及法律知识。这经有助于为自己的知识结构铸就广博的”源头活水”;另一方面要“专”,良好的专业修养是企业家事业成功的保证,企业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开发自己的专业技能。

3、激情与理性兼备

企业家创业过程中,把握好激情与理性的尺度至关重要。激情意味着创新,冒险;理性代表着科学,规律。德鲁克认为企业家精神的实质就是创新。通过系统、全方位、长期不断的创新,企业能保持应有的活力。德鲁克还认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企业家在经济上的冒险行为。”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诸多环境的不确定性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具有一定的冒险精神和抗风险能力是企业家不可或缺的特质。用发展的眼光准确认识企业内部环境,以求实的态度科学 规划企业发展战略并且与时俱进,这是企业家必备的素质。

4、思想与行动一致

“一个真正的领导者必须同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大师:他是思想的大师,善于把握高度抽象的逻辑;他是行动的大师,善于处理最精细的实际工作。”----彼得斯&沃特曼。企业家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其治理企业的思路上,企业家有思想,企业才会有大发展。企业家的思想植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之上,就成为企业文化。

(四)寻找科学的企业家衡量方法,寻找更多优秀的人才

迄今为止,企业家精神测定维度主要有自我雇佣比例,所有权比例,企业进入退出的比例,小企业所占市场的份额和市场参与创业的人数等。关于其方法在此不再赘余,详情请查阅相关资料。那么良好的评价方法必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企业家的选择,企业家的激励,企业家精神的进一步培养。

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固然重要,然而,只有将其转化为企业的精神,企业的文化,才能使其永葆青春活力。

四、从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到企业文化的建设

前文已经提到过企业家精神对于企业文化的巨大作用,但是企业家精神只有转化为企业文化才能长久地服务企业,才能真正是企业家精神具有灵魂,并附着在企业当中,是企业永葆青春。那么如何经这种精神真正的转化为企业文化呢。

(一)企业家精神需转化成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应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发展和推进。以往成功解决企业发展过程遇到问题的方法可能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和标准,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由于那些思维定势和标准曾经被证明是成功的,因此,当再遇到类似 问题出现时,就会倾向于采用同样的方法。但是,企业是不断发展的,条件也是不断变化的,原有的文化可能会与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这时就需要企业家们敏锐地发现问题,企业文化进行变革。即将企业家自身优秀的企业家精神转化为企业文化。

变革的企业文化的形成可能是企业员工共同创造的结果,但企业文化中的主导信念却先在企业上层形成,然后逐步推行,任何改变这些信念的工作必须在企业家的领导下进行。因此,企业家首先要及时发现企业文化中需要变革的内容,分析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方法,积极推进新的企业文化;其次,要动员全体员工,加强员工观念的转换,以保证企业与外界的适应能力;第三,由于企业家在进行企业文化变革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因此要建立相应的制度,确保企业文化变革的成功。

(二)企业家精神向企业文化转化的途径

领导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影响文化的能力。企业家精神只有转化为全体员工认同并实践的企业文化,才能彰显其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实现企业家精神到企业文化的转化路径,就是把企业家精神从企业家传递到核心管理团队,在传递给广大员工。

首先、从企业家向核心团队的传递主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求同

企业家要有博大的胸怀,来吸纳来自核心团队的思想精华,完善自己的管理思想。核心团队和企业家产生共鸣后会激发出意想不到的潜能。

2、信任

企业家一人之力无法支撑企业的永续发展,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推行管理 主张。企业家切勿越俎代庖,扼杀管理者的才能。团队将企业家精神推而广之,效果将倍增。

3、感召

一位优秀的企业家,其个人魅力会让其下属对其产生一种超越权利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同心同德,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其次、从核心管理团队向全体员工传递。其中同样要抓住三个重点

1、要言传身教

说和做都是企业家精神的传递途径,企业家及其管理团队最好是边说边做

2、要在制度上落实

领导人倡导的理念,应通过职能部门的工作,充分的渗透到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当中去,让员工执行起来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3、奖惩分明

企业家还必须在企业执行严格的绩效考核,及时肯定和嘉奖成绩,惩处错误,最终形成强势文化。

五、结语

企业家作为我们国家经济快速上升期的主力军,是市场化的中国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优秀的企业家精神不仅能够传进良好的企业文化基调,这两者结合更能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播,同时对于中国经济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企业家精神以及企业文化的研究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作,由于本人学识有限,只能从最浅显的层面上阐述一下愚见,而且由于手头资料有限,时间不够充足,对有关论述不能具体展开,对此表示遗憾。并希望相关学者老师们能够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一起中国经济的加速腾飞。

六、参考文献

【1】王成荣。企业文化大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何予平,企业家精神与中国经济增长[J].当代财经。2006(7):95-104 【3】刘光明,《企业文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4】叶生,《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管理完全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5】刘志迎,企业文化通论,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6】刘玉利,企业家精神与创业风险。中国中小企业,2002 【7】李宇兵,论企业家的精神气质 山东大学学报 2001 【8】汪岩桥关于企业家精神的思考,浙江社会科学,2007 【9】李靖,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理论与改革。2006 致谢:

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导师王玉峰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选题到写作思路,从写作提纲,到一遍又一遍地指出每稿中的具体问题,严格把关,循循善诱,在此我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感谢郝正腾老师,孙爱存老师以及李燕老师给出的指导意见。同时我还要感谢在我学习期间给我极大关心和支持的各位老师以及关心我的同学和朋友。

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篇6

1999年3月10日阿里巴巴成立,这也是中国网商业先驱者。它通过旗下三个交易市场协助世界各地数以百万计的买家和供应商从事网上生意。三个网上交易市场包括:集中服务去全球进出口商的国际交易市场、集中国内贸易的中国交易市场,以及透过一家联营公司经营、促进日本外销及内销的日本交易市场。此外,阿里巴巴也在国际市场交易上设有一个全球批发交易平台,为小规模快速付运服务。为了转型称为可让小企业更建立和管理网上业务平台阿里巴巴直接收购中国万网和一达通,向国内贸易提供多元化的商务管理软件、互联网基础设施服务及出口相关服务。阿里巴巴也拥有Vedio和Auctive,该两家公司领先的第三方电子商务解决方案供应商,主要服务网上商家。阿里巴巴在大中华区、印度、日本、韩国、欧洲和美国共设有70多个办事处。2002年5月马云荣登日本最大的《日经》杂志封面人物。全球十几种语言400家著名新闻传媒对阿里巴巴的追踪报道从未间断,呗传媒界誉为“真正的世界级品牌”。阿里巴巴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以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基础。

通常我们认为企业家精神是指某些具有开创性和成就性的企业家所具备常人所没有的独特品质,并且所从事的事业是前人没有尝试的工作。但是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却让我们感觉到我们所理解的企业家精神只是广义或者说是片面的定义。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家精神说的不仅仅可以是领导人反而更多的是可以指一个企业,同时并不是所有的新的小企业具有企业家精神,不是新的小企业就没有企业家精神。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正确理解什么是企业家精神?

彼得德鲁克认为应用管理概念和管理技巧使产品标准化,设计制作程序和工具,对要进行的工作进行分析,并根据训练成果培训人员,然后制定其所需要的标准,不仅大幅提高资源的产出,而且建立了新的市场和新的顾客群,这就是企业家精神(选自《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第一章)。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的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企业家精神不再是一个某个人的或者某个企业的独特精神文化而更多是一种高效的管理模式和先进的经营理念。而推动这些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的出现的最大推手就是创新。创新是所有企业家精神的精髓与核心,换句话说,企业家精神是创新的产物。其次行业多样化。企业家精神已经渗透存在到各个领域,企业家精神不仅仅局限于实体企业之中,也存在于经融服务、文化教育、社会实践等各个领域。我认为只要通过某些创新手段作用于产品的某个或者多个环节使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并获得最大的收益,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也就可以在一定层面说这个产品在生产销售环节中运用了企业家精神。所以这也可以反映出企业家精神的广泛性、实用性和价值属性。

创新是使生产力飞速发展的直接动力。企业家正是通过自身的创新能力才使得阿里富有开创性的建立了淘宝网、收购一淘网、收购中国雅虎等十三个阿里旗下子公司。94年中国才引入互联网,99年阿里人就预知道电子商务和互联网信息共享必将会统治天下。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唯有阿里人。既然企业家精神对社会的价值如此的巨大是否就可以说明企业家精神就无风险的?大众普遍认为的观点是企业家精神不仅不是低风险反而是高风险的。企业家将资源从生产力和产出较低的领域转到较高的领域,企业家会有不成功的风险。

即使成功也有入不敷出的风险。(选自《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第一章)客观的说企业家精神是零风险也是无稽之谈,任何事情都是有风险的,企业家精神也是一样。2001年马云计划把阿里巴巴推向韩国市场,从而想把世界的另外一个巨头海外贸易平台EC21的总部市场拉下马。然而这次的行动让马云团队遭受了第一次的失败。由于马云低估了EC21在韩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以中国的销售模式在韩国运营。导致了阿里巴巴的滑铁卢,而EC21则顺利进军中国市场以企业家精神在中国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究其原因是马云把企业家精神机械的运用,没有根据客观的实际条件进行因地制宜的变化,才使得帝国扩张的失败。

企业家应有公平正义精神 篇7

前几年, 百龙集团总裁孙寅贵先生写了一本自揭疮疤的书, 叫做《公平定律》。在这本书中, 他以自己在“天堂”和“地狱”之间徘徊二十年经营企业的切身经历现身说法, 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向企业家呼唤公平。他写道:“很多富人之所以成为富人, 无不是利用了社会资源才得以发达的, 而社会资源是公众的, 富人其实无意识地占用了公众的资源, 所以作为富人必须懂得回报社会。”

实际上, 公平不仅仅是社会对企业家的外在道德要求。如果经营企业被企业家当作追求的长久事业, 而不是急功近利求得短期暴富的平台, 那么公平就是经营之道, 就是企业家成就生命辉煌、实现人生价值之道。无数事例表明, 企业家能否坚守公平正义, 关系着企业生命, 关系着企业家的职业命运和职业价值。同仁堂的先人们, 或许是畏于巍巍皇权, 而留下了“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信条, 并以“修合无人见, 存心有天知”为警戒, 但它确实抓住了公平这一企业经营的正义和精髓, 因而造就了330余年的辉煌基业。同仁堂的后人们, 正是继承了这种正义的精神, 并将其延伸为“四个善待”, 即善待社会、善待员工、善待经营伙伴、善待投资者, 才使同仁堂蒸蒸日上。与此相反, 古今有数不清依仗权势、欺世暴富的企业和所谓的企业家如流星般倏然灭迹, 有的甚至赔上身家性命, 其盛衰只在弹指一挥间。

有社会理想的企业家如果深刻体悟到了公平对于社会、企业和个人职业生命的根本价值, 他们随后也就会把企业经营当作公平正义的事业而投身其中。

首先, 他们会为构建公平的社会商业制度而奋斗。优秀的企业家会深刻地认识到, 公平的商业制度体系, 是社会公平的基石, 是优秀企业发展的保障。它不但能给社会提供商品交易和创业机会的公平保障, 而且还会为企业的合理合法经营提供一套有效的制约和激励机制, 进而创造出一个个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当代中国, 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 公平的商业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需要政府的主导, 也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中国优秀企业家作为社会商业制度的主要建设者和践行者, 在时代呼唤下, 会以推动公平正义为使命, 以极大的热忱呼吁和推动社会商业制度的变革, 并善于利用公平的社会商业制度来发展自己。同时, 会以执着的契约精神, 把公平原则贯彻到自己企业的制度建设当中, 以保障员工、企业和自身的价值共同发展, 成为践行社会商业制度的社会楷模。

其次, 他们会建设和完善公正的企业制度。怀抱公平正义理想的企业家, 不是不追求利润的空想家, 而是义中取利的实干家, 并且会通过建设和完善自己企业的公正制度, 切切实实把公平正义精神落到企业目标上和经营管理的实处, 以保障员工幸福、企业发展。企业家们深知, 员工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付出的劳动代价及其所得到的实际待遇 (包括薪酬、晋升、荣誉等) 与他人进行比较, 并对公平与否做出判断。当员工对自己的待遇作纵向或横向的比较认为收支比率相等时, 便会感到受到公平对待, 因而心理平衡, 心情舒畅。相反, 当感到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时, 往往会产生怨恨情绪、挫折感、义愤感、仇恨心理、破坏心理, 甚至发生极端的自毁行为。这些消极后果, 绝不是追求公平的企业家所愿看到的。这些现象一旦发生或稍有苗头, 他们便会内心不安, 深刻反思自己的管理行为, 并马上采取行动, 着力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的公正保障体系, 最大限度地实现员工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 营造公平的企业制度环境, 保证员工的平等发展权利。

最后, 他们会把公平追求和自己的生命融为一体。对公平正义更高层次的追求, 是对利益计算的超越, 是对大爱和善的慷慨播撒, 是对人生真谛的深刻领悟和道德实践。余秋雨先生在新作《何谓文化》中, 举了一个美国企业家贝林先生的例子谈文化的终极目标问题, 这里暂且拿来一用。贝林先生原先为自己的企业经营定下的文化目标是“展现个性的成功”。其中, 又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追求“多”, 即利润多, 产业多;第二阶段, 追求“好”, 即质量、品牌都达到国际一流;第三阶段, 追求“独”, 即一切都独一无二, 不可重复。他说:“当这三个阶段全都走完之后, 我还不到六十岁。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无聊, 甚至觉得连活着都没有意义了。”直到2001年3月, 一个偶然的机会, 他在亚洲某地将一把轮椅推到一个六岁的残障女孩前, 女孩快速学会运用后两眼发出的生命光辉, 这个场景把他的生命也照亮了。几年后, 在非洲, 一个津巴布韦青年背着一位完全不认识的残障老妇人, 用几天时间穿过沙漠来向贝林先生领轮椅。贝林先生看着这个青年独自向沙漠深处走回去的背影想:“我一直以为有钱才能做慈善。他让我明白, 我这一生把梯子搁错了墙, 爬到顶上才发现搁错了。”

企业家精神的量度 篇8

一般而言,要量度无形的事物,就需要寻找一个可观察的委托量。在关于企业家精神的文献中,最常见的委托量有创办小企业所需时间、自雇人士数量、小企业数量、初生企业数量、初生企业中的就业人数、专利申请数、创新营销渠道、风险承担意识、银行贷款坏帐率等。

先从轻松的谈起。美国广播公司著名节目主持人司托索(John Stossel)带着摄影队在美国、印度和中国香港开办企业。在中国香港,只要填写一张表格,排一次队,就完成了申请注册手续,司托索当天就在商场租到一个摊位,开张摆卖电视台的徽标了。这办事效率,恐怕创了世界记录。在美国,开同样一个摊位,司托索申请了一个星期;而在印度,一个月还没有办下来。他还发现,在印度申办一家公司,一年半载办不下来的也是常事。一位拉丁美洲问题专家德索托(H. de Soto)在其名著《另辟蹊径》(The Other Path)中记述,在秘鲁申办一家小工场要走完的程序清单,打印出来就有30米长。

企业家精神无所不在,但有些地方只要一天就可以办完一件事,有些要一个礼拜,有些要一个月,有些则遥遥无期。这重要的差别至少部分解释了一个地区或国家经济滞后的根源,官僚机制对经济发展的阻碍,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

由考夫曼基金(Kauffman Foundations)提交的《全球企业家观察》报告则以“创业活动”和“新兴企业”为指标。“新兴企业”是指开办不足42个月的企业,“创业活动”则以在“新兴企业”内就业的人数来衡量。这两个榜的排名相近,排名靠前的有巴西、美国、澳洲、加拿大、阿根廷、韩国和挪威等。

另一个容易取得的数据是每年申请的专利数量,以及各企业用于科研的资金投入。哈佛大学的戈里奇(Zvi Griliches)在1990年发表的《作为经济指标的专利统计》中指出,中小企业用于科研的资金投入比大企业能产生更多的专利申请数量。整体而言,专利申请的数量在下降,而“质量”却在上升,也就是说,发明创造已经逐渐由单干户或小企业向大企业过渡,每项专利所需的科研资金越来越大,而从专利的续期和引用比例来看,整体的专利质量在逐步提高。

那么,是什么因素促进人们从事自雇行业和开办企业呢?霍茨依金(D. Holtz-Eakin)的研究表明,资金是最重要的,年轻人自己的资金又比不上父母的资金重要,而父母的创业经验则更重要。也就是说,如果有创业经验的父母能向儿女提供资金,那么儿女创业的机率是最高的。这项研究的政策含义是:高额的遗产税会抑制创业。

另外一项研究则表明,进入自雇行业或自我创业的人,往往都是在支薪工作岗位中表现不如人意、收入偏低的人。这些人同时往往具有较强的内在控制力,做事以内心准则为指导,不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他们一旦开始创业,就能从自身的事业中享受到格外的乐趣和满足,这种满足,据统计平均能抵得上20%的货币收入。其中的含义是:企业家自己往往是乐在其中的。

上一篇:蛇年添祥瑞春节短信送祝福下一篇:标准劳动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