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企业家精神

2024-10-10

时代的企业家精神(共11篇)

时代的企业家精神 篇1

步入“互联网+”时代, 中国企业家群体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孕育和茁壮成长, 逐渐走向成熟,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家精神, 而对于新兴行业来说, 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在于创新、敬业与价值, 企业家精神的践行将成为“互联网+”的常青藤;而对于那些历经十年甚至更久的市场经济洗礼的企业家, 他们背负的不仅是家庭、企业责任, 更重要的是社会责任, 他们身上所拥有的坚韧与务实, 执着与朴素的确需要新一代的企业家去延续和传承。

培育企业家精神, 既需要企业家内在人格的自我洗礼, 也需要外部制度和文化条件的滋养。在互联网思维下催生和涌现出大批的企业家, 在新的经济形态下如何形成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家队伍呢?而经营和创建传统型企业的精英又是如何保持原生态的创业感情和朴素务实的干劲?本期我刊仅走访了几个从某个侧面来说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家, 我们试着去透视在商海中砥砺, 在经济大潮中拼搏着的企业家背后的故事和时代精神。

时代的企业家精神 篇2

融入情感的品牌理念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微妙,容易疏远,取决于感情的深浅,把企业搞活的唯一方法是赋予企业人的情感,苹果融入了乔布斯的科技梦想,带着乔布斯的特立独行,所以苹果和乔布斯本身就是合二为一。乔布斯的设计思路是从人的最基本习惯和思路出发,坚持培养“人用正确的方式和机器沟通”,苹果是融入乔布斯梦想和灵魂的。苹果和微信同样坚持了极简主义,这种极简考虑的是客户的情感,这是无法取代的。当下是情感经济时代,品牌融入情感,就显得特别重要。

“至高无上”的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是最直接影响用户感官的第一要素,小米用户买回来的手机,不到一个月就会出现死机,屏幕触控不灵敏等问题,于是小米成为返修率最高的手机厂商之一。这里说一句:靠营销战术和价格战获得用户购买的企业不会长久。成功的企业用心,失败的企业大多靠营销,你的客户体验好,营销不是问题。

安居客梁伟平说,互联网思维给房地产带来的是’微’的思想,“微”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想的是用户需要什么。房地产也要符合用户需求,让用户尖叫;在营销上,要和用户互动,让用户更早期参与成为粉丝;要为用户提供终生全面的服务,房屋产品和服务也要快速迭代。其中,互联网带来的大数据,使得按用户需求造房成为可能。在楼盘产品设计初期纳入目标用户建议、结合互联网大数据“预见未来”以降低房产销售风险势在必行。如果你说房地产与客户体验无关,是一种误区。互联网思维已然适用于工业时代的各行各业。如果房地产做不好客户体验,在情感经济的影响下,会成为炮灰。这一点是很难的,但是新时代下,随着人精神生活素养的提高,也对物质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更加重视感官的享受,这是社会的进步,

“把员工当人看”的人性化管理

很多人享受过海底捞的“变态服务”,海底捞的传菜员称为“飞虎队”和在海底捞任职一年以上的店长如果离职将有8万的“嫁妆”,网上一直流传很多海底捞的段子,让人感觉其服务好的“令人发指”,可谓有口皆碑。海底捞的管理实际上渗透了“以企育人”的理念。已经超越了管理而重在培育,所以在海底捞工作的价值不只是解决了你的生存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你的价值培养问题。

Google创造了一个百家争鸣的氛围,使员工能够和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给各种创意一个去试验的机会,主张开放自由、民主的企业文化,管理民主化,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面对下属的提议不能直接回复“NO”,而是考虑如何帮助他更好的发展。Google式文化创新称为德鲁克式理想,工作应当体现人的社会价值,优秀的管理者应尽全力给予员工信任,并让他们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过分关注眼前利益而做长远打算,才能为企业的发展铺好更宽阔的道路。Google提倡的弹性工作制不同于一般企业,Google充分相信员工,把工作时间的掌控权交由员工,由员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安排时间。在Google工作更像在自己家办公,饿了可以去吃东西;困了可以小睡;玩兴大发时可以和同事PK一场桌球;哪里不舒服了,随时可以享受到按摩师的到位服务。谷歌对员工的管理渗透的是浓厚的文化氛围,是一家懂人性的企业,一家成功的企业善于向员工输出价值而不是索取所谓的“剩余价值”,一家伟大的企业不是解决了多少人的就业问题,而是向社会输送了多少价值。

时代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篇3

他从小就表现出作为一个企业家的非凡才能。当他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就成为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他先后成功地经营了采矿、制笔、酿酒、养牛等行业。他还经营艺术品,被称为世界艺术市场上最热情奔放的人物之一;他收藏的艺术珍品在世界各地巡回展出,使无数无缘亲赴欧美的民众得睹这些艺术瑰宝的风采。五十八岁,正当他准备从商业界隐退的时候,命运之神又使他突然投身于石油事业,成为举世皆知、赫赫有名的石油大王。

这就是《超越生命》一书所记述的主人公、当代世界著名实业家哈默博士传奇的一生。

阿曼德·哈默博士的名字,对于中国读者并不陌生。通过列宁著作中的记述,人们早已知道,早在二十年代,当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刚刚从帝国主义干涉战争和国内战争中摆脱,哈默博士便毅然只身来到正处于饥馑、瘟疫中的苏联,多次会见了列宁。在列宁亲自制定的新经济政策下,哈默率先成为在苏联经营租让企业的第一位外国企业家,为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近年来,这位当年被列宁亲切地称为“哈默同志”的美国企业家,又以八十多岁的高龄,多次来我国洽谈贸易和进行经济交流。哈默不是一位政治家,但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六十年来,他一直热烈倡导在不同制度的国家之间建立友好、稳定的关系,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贸易和科学技术交流。为此他还专门创办了一所世界学院。作为一个资本主义企业家,哈默的这种远见卓识是难能可贵的。

无庸讳言,哈默博士是一位资本主义企业家。但是不同社会形态的生产有着共同性的一面。尽管社会主义企业与资本主义企业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既然我们的企业同样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同样是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因而作为企业灵魂的企业家,在地位、职能、素质方面就不能不存在某些共同的特征。正是基于这一考虑,笔者不揣浅陋,将阅读《超越生命》的一些感想形诸文字,以就教于读者。

企业家——经济增长的“国王”

众所周知,世界之划分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划分为富国与穷国,其区别主要就在于两者的经济增长上。但是,又是什么决定了经济增长呢?

亚当·斯密是历史上第一位增长经济学家。他认为,一国的经济增长决定于两个因素:一是劳动人口比例的增长,二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二者又主要取决于资本积累。以马尔萨斯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学派,则把增长的要素分为三类:劳动、土地和资本。他们认为,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因此,决定增长的只是劳动和资本的积累。近二三十年来,由于统计分析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技术进步这一长久为人忽略的因素,被引入了生产函数。就这样,经济学经过了二百来年的探索,终于从理论上和经验上确证了经济增长的两个主要因素是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准确地说是三个因素:资本、劳动和技术)。有些学者更进一步把主要靠资本积累的增长称之为外延式增长,而把靠技术进步的增长,称之为内涵式增长。

但是,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家们注意的只是促成增长的因素本身,却很少研究隐藏在增长要素背后的原动力是什么,正如发展经济学家哈根所说,他们只给出了没有国王登场的《哈姆雷特》。

那么,究竟什么是隐藏在增长要素背后的“国王”呢?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第一次从理论上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认为,这个“国王”就是企业家。正是企业家把要素组织起来进行生产、并通过不断创新改变其组合方式才带来了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理论》)。西方学者普遍认为,熊彼特的见解抓住了增长原因的本质方面。有些学者更通过对日英美等国的增长进行研究得出结论说,资本的形成不过是增长的诱发因素,而企业家的创新才是增长的自发因素;进步的步伐在不同国家的差异与其说是由于自然资源不如说是导因于经济体制和人民中的企业家资源的丰富程度(Hagen:《发展经济学》)。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说,一国的储蓄低并不是因为它穷,而是因为缺少企业家;正是通过企业家的投资、盈利、储蓄、再投资,这个国家的储蓄率和投资率才上升,增长才持续不断(刘易斯:《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尽管这些分析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性质,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它所揭示的事实对我们理解经济增长仍是有启发意义的。

有一个流行的错误看法,就是把资本家与企业家混为一谈。实际上,所谓资本家,是指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剩余价值的剥削者;而企业家,则是经济活动的组织者,从事创造性劳动的脑力劳动者。诚然,在西方国家经济起飞的初期,企业家和资本家往往是合二而一的,但即使在那时,马克思就已深刻区分了这两种职能和双重身分。在现代社会,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企业家更逐渐乃至完全同资本家分离,成为一个创造剩余价值的职业阶层,成为资本家剥削的对象。

以此来看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史,固然是一部充满泪水和血腥的资本剥削史,但同时也是一部企业家的创业史。如果说第一次产业革命标志着现代社会的“起飞”,企业家就是“起飞”的发动机;英国最早形成了企业家集团,也就最早开始“起飞”。资本主义经济是从最初的纺织、煤炭、铁路开始到电力、钢铁、石油、汽车、合成化工、电子等新产业的相继出现而发达起来的,而这些新兴产业的发达正是依靠企业家的冒险而合理的行动才得以实现的。不错,产业革命的技术基础来自科学家、发明家,但它的真正实现无疑应归功于企业家。阿克赖特不是发明家,但他却是近代工业的真正创始人;威尔金森也不是发明家,但他却是钢铁工业的真正奠基人;瓦特被称为“工业革命之父”,但如果没有罗巴克和博尔顿的资助也就不会有“瓦特”(见〔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正因为如此,有些经济上实力雄厚的国家并不一定是发明家最多的国家,日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指南针、造纸、印刷术、火药发明于中国,为什么却在西方国家开花结果呢?科学技术史和经济增长史的不一致可以从这里得到说明。

历史总是从正反两个方面给人以启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渴求经济增长,它们按照发达国家经济学者和技术专家的教导,从发达国家借来了资本,也引进了先进设备,以为这样就可以“起飞”了,但在纽约称得上是最优秀的投资项目,在安卡拉或仰光却可能一败涂地,在底特律是最新式的机器设备,搬到开罗往往成了一堆废铁。之所以如此,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在这些国度里,缺乏一批勇于创新、能够对消费者的需求作出敏感反应、并能按照风险大小和报酬的高低作出决策的企业家。

历史的结论是:要使经济富于活力,离不开成功的企业家。美国之所以富甲诸国,具有大批象哈默博士这样成功的企业家,不能不是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资本家,但是作为经济活动组织者的企业家却同样是必不可少的。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有待于我们改革的旧经济体制,至少有两个重大缺陷:一是只注意外延增长,不注意内涵增长;二是否定企业家职能。这两方面是互相联系的,否定了企业家的职能,就堵塞了技术进步的途径,增长就只能靠不断追加投资而取得,而没有创新的增长,必然是无效益的增长。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真正“瓶颈”,不是资金、资源、劳动,甚至也不是科技人员,而是企业家。经济改革的一个关键,就是实行企业本位,使企业由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从而造就和释放出千百万新型的社会主义企业家。

创新——企业家的基本职能

象任何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一样,哈默博士的一生,是不断创新的一生。他之所以干什么成功于什么,就在于它干什么创新于什么。创新,使他把面临破产的“古德”制药厂变成誉满全国的“联合化学药品公司”;创新,使他在竞争激烈的酿酒行业中青云直上;创新,使他成为养牛业中大家公认的领袖;创新,使他成为举世皆知的石油大王;……

《超越生命》所记述的哈默传奇的一生,再一次证明了,经济发展的本质就在于创新,企业家的基本职能就是创新。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新组合”。它包括五个方面:(1)引进新产品;(2)引进新的生产方式;(3)开辟新市场;(4)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5)实现企业新的组织(《经济发展理论》)。这五种创新活动可以归纳为三大类:技术创新(1—2),市场创新(3—4),管理创新(5)。有些学者认为,这三类创新在不同企业和不同时期其重要性是不同的。一般来说,随着企业由小到大,创新的重心就由技术转向管理(大企业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随着产业的成熟(市场饱和),市场创新就更为重要。美国学者彼得·基尔伯在《企业家与经济发展》一书中列举了企业家任务的十三个方面,其中有四项涉及生产中的技术创新,三项涉及购销活动的市场创新,三项涉及人事、财务及生产管理上的创新,其他几项是识别机会、获得资源和处理公共事务。尽管这些结论都是从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中得出的,但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

创新作为企业家的基本职能,是由企业所处的社会条件决定的。企业家是商品经济特有的产儿。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竞争经济。竞争的基本法则是“新胜旧败”。一个企业要在竞争的漩涡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创新,否则,它就会被别的企业所取代,被竞争的潮流所淘汰。创新能力决定竞争能力。日本为什么能从瑞士手中夺得钟表工业的王冠?又为什么能在汽车战中击败美国?正是由于日本企业家的创新。因此,有些学者把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概括为技术创新和经营创新同时并进。(孔凡静:《日本经济发展战略》)相反,曾经号称“世界工厂”的英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地位每况愈下,正是由于英国企业家创新精神的衰退。

不妨举位于美国洛维尔城的王安实验室作为企业创新的典型例子。这个实验室是一个生产小型电子计算机和文字处理机的专业公司。在六十——七十年代,电子计算机工业激烈地竞争着,许多公司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倒闭了,王安却不断取得成功,这在他的对手中是独一无二的。除了大量的财务交易、公众资助和银行信贷外,王安的重大成功可说是归功于他的三步创新活动:(1)决定开发公式计算器;(2)决定将公式计算器向上发展成为小型电子计算机;(3)决定将小型电子计算机转移到发展成为文字处理机(李跃滋等:《教育和工业中的技术创新》)。

正由于企业家的职能就在于创新,因此我们应当把它同一般的管理职能相区分。在西方的大公司中,总经理(CEO)承担企业家的职能,而一般的作业经理只是在总经理的领导下承担管理工作。当然,在小企业,企业家职能和管理职能往往是由一人承担的。

也应该把企业家与一般经理区别开来。经理是被授予的一种“官衔”,企业家则是其职能的人格化。一个企业领导人可能长期占据“经理”的位子,但如果他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循规蹈矩,安于守成,重复经营,那他的劳动就只是服务性劳动而不是创造性劳动,他就称不上是一个企业家,或者只是徒有虚名的“企业家”。在一个动态社会,这样的经理是不可能长期“稳坐钓鱼船”的。企业家的劳动是创造性劳动,虽然他不一定总能成功,但他却总是试图从事新的事业,探测未来,寻找新的投资机会。他具有眼力、创造力和胆识。他也许不是发明新方法的科学家,然而他却是成功地引入新方法的人。通过《超越生命》,我们不难看出,哈默博士正是这样的企业家,尽管他并不懂多少技术,但他的力量在于知道懂行的人在什么地方,并擅于把别人提供的新方法应用于生产。

应该看到,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给资本主义社会中企业家的创新活动带来重重限制和障碍。在这方面,社会主义社会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旧的经济体制使企业成为国家行政机关的附属物,只事生产,不问经营,不能不严重束缚了企业家创新职能的发挥。一位国际友人说:“中国的企业是没有企业家的企业。”语虽刺耳,也并不完全符合事实,但却值得我们深刻反省。我国的企业领导人有多少真正实现了创新的职能呢?在当前经济改革的特殊历史时期里,我国的社会主义企业家所面临的,不仅仅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更重要的是进行制度创新。所谓制度创新,就是冲破陈旧体制的束缚,在体制上实现破旧立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正有赖于象步鑫生这样成千上万勇于进行制度创新的社会主义企业家。可以断言,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发展,创新环境的逐步形成,企业家的创新职能将会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大大促进我国经济持久、稳定的增长。

冒险精神——企业家的基本素质之一

哈默的一生,是充满冒险生涯的一生。在他五十八岁行将退休之际,他毅然抛弃了那种面团团作富家翁的安宁享受,又勇敢地投身于强手林立、风波险恶的石油业,并不断获得了成功。一位不成功的竞争者后来曾经这样愤愤不平地说:“哈默每次在地上挖一个窟窿,就出现一口自喷油井。”这位竞争者的话并非全无道理,但是他却未能看到,机遇只垂青那些具备特殊素质的企业家。企业家的创新是一种社会行为,带有一定的商业风险。创新的失败,会使他遭受巨大的损失,甚至倾家荡产,因此,企业家首先应该具有一种勇于冒险的精神,换言之,冒险精神应该是企业家的基本素质之一。一个人如果处处规行矩步,谨小慎微,不敢承担风险,就不会有所创新,也不可能成为一个企业家。有些人是天生的发明家,他们智力过人,才华出众,思想敏捷,但由于没有经营商业的才能,特别是缺乏承担经营风险的勇气,因而只能往工程师之类的方向发展。国外有时把企业家直接称为“冒险家”,其道理正在于此。

我国是实行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存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那种性质的冒险。但是,既然我们的企业的生产仍然是商品生产,企业的产品仍然要经过市场的“惊险跳跃”(马克思语);既然我们还没有进入“自由王国”,还不能克服经济活动中的自发因素,生产经营中的风险就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冒险精神仍然应是我们企业家的基本素质之一。企业领导人不敢承担风险并不能消除风险本质,而只是以一种消极的方式将其转嫁于人民。经济改革将改变以往那种企业领导人经营无方,连年亏损依然官运亨通的不合理状况,使企业家对其从事的经济活动承担一定的风险,因此,强调冒险精神作为企业家的基本素质之一,今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应该有勇气承认,缺乏冒险精神,是我们企业领导人的通病。这既有其历史的根源,又有其现实的基础。从历史上看,我国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的小农社会,小生产者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恐惧变革的思想意识根深蒂固。对小生产者来说,任何变革都意味着灾难,意味着对传统平衡的彻底破坏。在我国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一种单目标、少层次,相对静止的封闭性经济,这种经济压抑和窒息了人们的冒险精神。商品经济打破了自然的地域统治,把整个人类融为一体,使人类社会从无机态转变为有机态,市场成为这个有机态的心脏,生产者的命运决定于市场,消费者的行为服从于市场。市场本身则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操纵着。它使那些勇敢的冒险者盈利,而让那些无知的“老实人”失宠;它奖励革新家,鞭挞守旧者。不能想象,在一个导入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中,企业家可以没有开拓和冒险的精神。

冒险精神作为企业家的基本素质之一,不仅是一种顽强的意志,更是一种高超的能力。企业家的冒险不是赌徒的孤注一掷。企业家不仅要勇于冒险,而且要善于冒险。发明三极管的德福雷斯特也想把他的发明应用于商业,然而他却几次把本钱赔光,次次使他的投资者感到失望。在产业革命的初期,走锭纺纱机的发明者克朗普顿,机械织机的发明者卡特赖特都有过类似的命运,就是因为他们不善于冒险。企业家要善于冒险,不仅要学会对物的管理,而且要学会对人的管理,学会识才、用才、育才、寻才,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既要虚心听取别人的合理化建议,利用别人的成果,又要有自己的主见,树立自己的权威;既要善于同自己的对手周旋,又要善于同顾客打交道,树立良好的信誉,随时掌握消费者的偏好;既要勇于正视现实,变革现实,又要善于洞察未来,预见未来。他必须运筹全局,驾驭始终,随机应变,看问题入木三分,想问题全面周到,处理问题果断有力。他的每一项创新,都必须有科学的依据,措施的保证,并争取得到上下左右内外的支持。这样,失败对他也是一种财富,使他对未来充满信心。

纽约《太阳报》上发表的一篇书评写道:“哈默医生是一位商业冒险家,他在一九二一年所具有的识见,要高出挤满董事会会议室的所有工业界巨擘。”这实际指出了企业家的冒险,来源于他的识见,而识见则来源于良好的经济头脑。否则,企业家的创新就不可能成功,他的冒险就毫无意义。所谓经济头脑,指的是从经济(生意)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它包括以下几方面:(1)机制观。所谓机制,就是把一物转化为他物的一种转化装置。对企业家来说,机制就是他达到目的的手段。只有懂得机制,他才能区分开目的和手段,既不至于把手段当目的,也不至于找不到通向目的的手段。对于每一项决策,他只精确地比较为此而增加的支出和因此而多得的收入,一切与决策无关的支出及收入都不在他的考虑之列。(2)数量观。对每一项经营决策,企业家都必须用数量说话,要戒除“大估计”之类的回答。(3)发展观。用“世界船王”包玉刚的话说就是:企业家“不能贪图一时的高利润,而要立足长远,在天空晴朗市场兴旺时就要未雨绸缪想到应付难过的日子,因此,应该不为暂时的高利润所引诱,而应该有利于长期稳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办法。”

企业家必须具有开放式的思维方式。不敢想新,谈何创新?只有敢想,才能敢创。企业家要特别谨防经验主义的错误,要戒除对新事物的保守主义偏见,切忌把自己在某一时期某一环境下的成功秘诀当作灵丹妙药死抱不放,而应该审时度势地否定自己,拿出新套子、新花样。一个企业家如果由革新派变成了保守派,思想僵化起来,就宣告了他的企业家生命的结束,他就应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哈默博士之所以能年过八十而不朽,就因为他的思想从来没有僵化。相反,本世纪四十年代,为汽车工业立下汗马功劳的福特先生由于固步自封、思想僵化,差点使公司倒闭,最后不得不忍痛让位。

对于企业家的生涯,今天我国的读者多少有些生疏。长期以来,为人们所熟悉的往往是古往今来的那些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和发明家。在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商被列于四民之末,而传统的观念又使人们把企业家仅仅视为猎取利润的逐臭之夫。《超越生命》一书的出版,则有助于我们正确、全面地理解企业家的地位、职能与素质。通过这本书,人们会看到,企业家并不是持筹而算、锱铢必较的财迷,企业家在经济中的创新活动,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它需要哲学家的思维,经济学家的头脑,组织家的才干,政治家的度量,军事家的果断,幻想家的想象,律师的善辩,诗人的气质,战略家的眼光,外交家的纵横,新闻记者的敏感,总之,企业家是一种需要天赋和才能的具有高度创造力的职业。如果说,在战争年代夺取人民革命的胜利,主要依靠我们党造就的一大批政治家和军事家,那么在经济建设成为工作中心的今天,我国的经济振兴,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大批社会主义新型企业家的崛起,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该实现的乃是社会价值取向的转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目前正在向纵深发展的经济改革,将会为企业家构筑日益宽广的驰骋舞台。只要坚持改革,我们将会迎来一个企业家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时代。

一九八四年六月于西大

危机时代下中国企业家精神的重塑 篇4

关键词:危机时代,企业家精神,重塑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年初在美国亚洲协会的演讲中直言:“目前世界缺失的不是钱, 商业社会缺失的是企业家的精神、梦想和价值观, 企业不能等待政府, 不能等待经济学家、政治家, 应该呼唤企业家的梦想、理想、价值观。”

危机当前, 我国政府承诺要在2009年实现GDP增长8%的目标, 于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救市措施, 实行了一揽子经济复苏计划。然而, 市场经济通行的是“优胜劣汰”法则, 政府的政策也救不了那些效率低下的企业, 2008年下半年还是有许多企业被迫倒闭。面对危机, 我们应当进行反思, 造成危机的根源在于部分企业家精神的缺失。危机当前, 正如马云所说的, 我们应该“呼唤企业家的梦想、理想、价值观”。因此, 重新塑造企业家精神, 是我们应对危机、转危为机的重要举措。

一、危机时代下企业家精神的三个基本维度

较早提出企业家精神基本维度的是丹尼·米勒。他认为, 企业家型企业往往“致力于产品市场的创新, 承担一定程度的风险, 最先启动超前行动式的创新, 并对竞争对手致以沉重的打击”。所以, 企业家精神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维度:创新、冒险、超前行动。至今, 多数学者仍然采纳丹尼·米勒最初所提出的企业家精神维度, 并以此为理论依据开展了广泛的实证性研究。

对于企业家精神的维度, 不同的专家有着不同的理解。笔者认为, 从空间上来说, 企业家精神的维度并不是单一的, 而是丰富的。从时间上来说, 企业家精神的维度也不是静止的, 而是动态的。不同的时代对企业家有着不同的需求。在当今时代,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企业家精神的基本维度应该是创新、合作以及道德。

(一) 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首要维度

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比特第一个明确界定了企业家的职能和作用。他不仅把企业家提高到工业社会的英雄、伟大创新者的高度, 而且强调企业家的职能是“创造性破坏”、“企业家是实现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人”。这种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就是创新。美国企业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提出企业家精神就是社会创新的精神。他不仅论述了创新对于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 还将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带入到了经济和社会的领域中。

在危机时代下, 要想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客观上就要求企业家必须拥有创新精神, 这既是对企业家角色的本质规定, 也是企业家的标志。全球化时代下, 金融危机必将席卷全球, 中国企业依然会面临诸多挑战。中国企业要在全球化过程中成为市场领先者, 要成为全球生态系统的“平等合作伙伴”, 不仅技术上要创新, 在管理方面也要走自主创新之路。作为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参与者, 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不仅是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前提之一, 同时也是企业与时俱进的必备条件。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型之中, 对于企业家来说, 他们不仅要确保企业在危机时代下能够稳定的运行发展, 还要担当起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排头兵。因而创新精神是危机时代下我国企业家精神的首要维度。

(二) 合作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维度

艾伯特·赫希曼充分的肯定了熊彼特关于“创新是企业家基本特征”的结论。但他同时指出, 熊彼特把企业家精神的极其重要的合作因素忽视了。赫希曼认为, “其他要素包括对生产方法的发明者、合股人、资本家、零件劳务提供者、批发商等利益相关者的协调能力;对今天不发达国家非常重要的还有, 与政府官员在关税、执照、外汇管制等方面取得密切合作的能力;以及把一批有能力的人组织起来, 授予其权力, 激励其忠诚, 成功处理劳工关系, 具有其他管理才干等”, 这些要素可以概括为“合作精神”。没有合作, 企业难以发展壮大。他认为, 不发达国家并不缺乏创业新人才, 而是缺乏合作精神。合作与创新是企业家精神两个同等重要的因素, 关键是把握二者的最佳平衡点。诺斯在新制度经济学中也强调了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并认为它是企业家精神的第二个来源。他认为, 企业在组织企业的过程中需要实现对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联合, 是人类合作的一种制度创新, 因此需要企业家的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下, 许多大公司都是通过合作组建联盟, 扩大自己的竞争实力, 进而在全球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竞中有合, 合中有竞;以竞促动, 以合谋发。在危机时代下, 这16字方针是企业的生存之道, 也是企业家应势的的必然之选。因此, 企业家要摒弃传统的竞争理念, 吸纳现代的合作意识, 培养顺势的合作精神。面对金融危机, 企业家之间要学会“借风使舵”, 共渡难关。合作精神是危机时代下企业家精神的一个重要维度。

(三) 道德是企业家精神的必要维度

2008年9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纽约出席美国友好团体欢迎午宴, 在回答有关中国食品安全的提问时说, “一个企业家身上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只有把看得见的企业技术、产品和管理, 以及背后引导他们并受他们影响的理念、道德和责任, 两者加在一起才能构成经济和企业的DNA。”

道德, 作为衡量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 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它是区分人与动物的一个标志。作为一个社会的人, 我们必须遵守约定俗成的道德法则和社会规范。作为一个企业家, 要想让自己的企业能够在业界中脱颖而出, 长青不倒。他就必须将生产经营和道德结合起来, 将道德作为企业的发展动力, 并将道德理念融入到企业的文化建设之中。因为只有这样的企业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企业。在危机时代下, 这样的企业才能在企业家的带领下, 员工的拥护下, 消费者的支持下逆势而上, 取得发展。危机时代下, 道德作为企业家精神的必要维度, 显得尤为重要。

二、危机时代下中国企业家精神的现状分析

(一) 当下中国企业家精神的现状

1. 缺乏创新精神, 模仿多于创新。

中国企业家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模仿”。他们非常擅长借鉴西方成功的模式, 分析中国的国内形势, 进而加以改进, 以全新适应中国大环境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说中国比较成功的新形式企业———阿里巴巴 (全球最大网上交易市场和商务交流社区之一) 、百度 (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 、当当网 (全球最大的中文网上商城) 、中国汽车网 (中国最大的汽车互联网企业) 等就是这方面的典型。马云借用了易趣的思想, 百度借鉴了谷歌, 当当网就是一个中国版的亚马逊, 中国汽车网也是模仿了美国汽车协会的做法。中国企业家普遍缺乏创新精神, 模仿多于创新, 还不是一些新兴事物的创造者, 而是一些现有模式的改良者。虽然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预言下一次管理大革命将始于中国, 但比尔·费舍尔认为中国还没有显示出能够创造出任何不同于现有模式的新产品开发模式。在危机时代下, 中国企业家普遍畏畏缩缩, 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自己已有的领域, 没有敢为天下先的魄力, 缺乏打破常规的创新精神, 这无疑会削弱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2. 缺乏合作意识, 恶性竞争不断。

中国人向来就不团结, 被外国人讽刺为“一盘散沙”。类似于这样的讽刺还有“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 三个中国人是一条虫”、“一个和尚有水喝, 三个和尚没水喝”等等。这些讽刺虽然刺痛着我们中国人的神经, 但是国内很多企业还是陷入了恶性竞争中。从中国奶业的价格战、促销战到啤酒业之间的恶意诋毁、传播虚假新闻等, 中国企业向来喜欢窝里斗, 缺乏合作双赢的精神。在危机时代下, 每一个企业都经历着经济回落的冲击。他们普遍缺乏合作意识, 喜欢各自为营, 为了维持自己昔日的成绩, 毅然选择不当竞争, 这样做必然导致我国企业普遍规模较小, 生存期短, 限制了企业的发展空间, 无法做强做大, 很难在全球市场上分得一杯羹。

3. 缺乏道德血液, 责任意识不足。

2008年沸沸扬扬的三鹿奶粉事件, 解开了中国奶业的潜规则, 中国奶业标兵蒙牛、伊利无一避免。从李彦宏的百度门事件到黄光裕东窗事发入狱。这些无不反映了当前我国企业家群体道德缺失, 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在危机时代下, 企业本身的运行发展如履薄冰, 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 关键在于企业家选择解决问题的手段。面对企业业绩下滑, 效益不好, 很多企业家选择了裁员、克扣员工工资, 为降低成本使用劣质产品, 偷税漏税, 违规经营等手段。这些无不体现了我国企业家普遍缺乏道德血液, 社会责任意识不足。

(二) 中国企业家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

1. 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家创新精神生成的抑制。

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以和为贵”、“中庸”等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 造成我们中国人骨子里就缺乏尚武精神, 开拓进取, 敢于冒险的魄力。国民历来就被统治者驯化为顺民, 做事情中规中矩, 缺乏打破常规的思维和习惯。我国本土的企业家多多少少也受到了影响, 使他们缺乏首创、独创的创新精神。

2. 长时间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企业家创新精神的生成。

虽然我国现在已经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 但是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的。他们已经习惯了计划经济体制中的角色, 还没适应自己的新角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企业是政府的附属单位, 缺乏自主经营权。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市场是完全脱节的, 作为企业的领导人完全是生产计划的执行者。这样就导致企业家没有自主决策权, 逐渐放弃了主观能动性, 养成了盲目服从的习性, 消磨了创新的想法和行为。

3. 西方各种思潮的滋生, 凐没了我国诚信的传统文化氛围。

诚信本来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从孔子的“诚者, 乃做人之本, 人无信, 不知其可”到陶行知的“不作假秀才, 宁为真白丁”;从季布一诺胜过千金到商鞅的变法立木求信, 类似的故事和典故枚不胜举。但是, 随着我国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 西方的价值观念逐步渗透到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 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社会思潮的滋生和泛滥, 严重的冲击着我国的诚信文化。没有了诚信的文化土壤, 企业家之间缺乏相互信任, 影响了他们契约意识的培养, 造成我国企业家之间总在单打独斗, 难以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

4. 改革开放初期, 不健全的制度和体制造成了企业家群体道德缺失, 缺乏社会责任意识。

改革开放初期, 当时的时代理念是“发展是硬道理”、“黑猫白猫, 抓到耗子就是好猫”, 缺乏对企业家道德精神的培育。大多数企业家都是用投机倒把的手段而致富的, 很多人钻了我国法律和制度的空子, 只要“下海”就能致富。企业家群体普遍唯利是图, 缺乏对社会的关注和回馈。资本的多少成了衡量一个企业家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造成了企业家群体对道德和社会责任的无意识。

三、危机时代下重塑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对策

(一) 重塑企业家的创新精神要建立健全企业的选任机制、激励机制和决策机制

首先, 培育企业家的创新精神, 就要从企业的选任机制改革入手。企业的选任机制决定了企业经营者的控制权。我国应该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人才选任机制, 以董事会为主体, 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人才, 让真正有能力的职业经理人脱颖而出, 而不是来自于政府的行政任命。同时规范企业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 给经营者一个稳定宽松的发展空间。只有这样, 选任的企业领导者才能从个人角度大胆发挥创新才能, 开展创新活动。

其次, 培育企业家的创新精神, 要建立起企业的激励机制, 鼓励企业经营者开展创新活动。设计一套系统成熟的激励机制, 完善企业经营者的薪酬结构, 对企业的经营者可以采取绩效薪酬, 让企业经营者从创新活动中获取收益, 激励企业经营者开动创新思维。

最后, 培育企业家的创新精神, 还要完善企业的决策机制。企业决策机制是企业家创新想法得以顺利实施的必要保证。虽然企业需要有创新精神的企业经营者, 但是每一个有创新的想法, 都伴随着风险的存在。因此, 在创新的想法产生之后还应该经过风险认定和评估, 这样才能避免企业家做出错误的决定以至于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

(二) 重塑企业家的合作精神要达成社会风尚、市场环境和合作平台三者的有机统一

首先, 重塑企业家的合作精神要倡导宽容友善、和谐共处的社会风尚。优化人文环境, 倡导宽容友善、和谐共处的社会风尚, 使人与人之间能够彼此信任、互相帮助。这样不仅契合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 也为培育企业家的合作精神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土壤环境, 进而催生企业家的合作精神。

其次, 重塑企业家的合作精神要营造公平竞争、互利共赢的市场环境。市场经济既是竞争的经济, 又是合作的经济。诚信是合作的前提, 互利是合作的基础。合作才能共赢, 共赢才能更好地发展。要解决企业家合作的后顾之忧, 我国政府相关部门, 就要认真履行市场监管职能, 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 形成公平竞争、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市场环境。

最后, 重塑企业家的合作精神要提供积极交流、平等协商的合作平台。企业家合作的第一步就是能进行有效的沟通。没有沟通就没有合作。我国应该建立健全各种商业协会, 使这些商业协会不仅要鼓励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共赢, 为企业家交流沟通提供一个平台, 同时也加强对入会企业的监督, 避免非法、恶性竞争的存在。

(三) 重塑企业家的道德精神要建立从企业家自省修身到社会监督的道德系统

首先, 重塑企业家的道德精神要加强对企业家的道德教育, 完善企业家的道德人格。要为企业家多开设有关商业伦理的课程, 利用我国传统的儒家伦理规范, 结合西方发达的经营理念对企业家进行文化道德熏陶教育, 促使他们成为新一代儒商。契合类似于汶川大地震的社会事件, 在企业家群体中开展道德论坛, 使企业家得到内省修身, 进而完善其道德人格。

其次, 重塑企业家的道德精神要引导企业树立“企业公民”的理念, 建立有道德的企业文化。“企业公民”这一概念蕴含着社会对企业提出的要求, 意味着企业是社会的公民, 应承担起对社会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号召企业不仅要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 还要关注社会慈善和公益事业, 在企业中建立有道德的企业文化。

最后, 重塑企业家的道德精神要完善法律法规, 形成全方位的社会监督机制。在我国一些企业家普遍道德缺失的时代下, 政府应该建立健全对企业监督的法律法规, 通过法律形式对企业家的不当行为进行规范。同时还要加强各种商业协会等市场中介组织的作用, 联合全社会的公众, 运用先进的现代技术对企业家进行全方位的监督。

参考文献

[1]马云.www.finance.sina.com.cn.2009-3-12.

[2]陈忠卫.高层管理团队企业家精神的维度[J].中外企业家, 2006 (1) .

[3]约瑟夫.熊比特.财富增长论[M].西安:陕西师大出版社, 2007.

[4]姚祖军, 蔡根女.论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与中国企业家精神的缺失[J].经济师, 2008 (8) .

时代的企业家精神 篇5

在去年7月10日的国务院经济座谈会上,克强总理多次询问了苏宁的发展情况,他说“知道去年你们相当艰难,现在通过线上转型以后竞争力比以前更强了。”最后,总理还说我给他们带来了好消息。

今天全社会都在谈“互联网+”,这已经不是某个企业的专利了,而是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成为每个企业的标配。但是实体企业到底应该怎么做互联网呢?结合苏宁这几年来的转型实践,我认为:

首先,无论传统实体企业还是传统互联网企业做O2O转型,也就是不管是从线下往线上走,还是从线上往线下走,不过是殊途同归而已。所以,实体企业不要一谈转型就害怕,归根到底互联网转型只是一次互联网技术的叠加升级,并不会改变企业的经营本质。这就像苏宁从专业零售到综合连锁零售,到现在的互联网零售,零售的本质从来都没变过一样。

其次,实体企业做O2O一定不要陷入两种极端思维:一种是速胜论,认为做个网站,做个APP就是“互联网+”了;还有一种是速亡论,把互联网神化了,认为实体企业没有互联网基因,所以做不成O2O。我始终认为互联网是技术、是工具,我们不要神化它。互联网可以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甚至生活方式,但是它永远不能替代经营本身。

苏宁这些年做O2O零售的叠加逻辑是什么呢?我认为可以概括为“持久战”和“两步走”。持久战,就是要有决心、耐心和恒心,不要想着一蹴而就;而两步走第一步是“+互联网”,第二步则是“互联网+”。

苏宁是如何做“+互联网”的?

首先,是在平台方面的“+渠道”,我们先后上线了苏宁易购,开发了PC端和移动端,并通过收购PPTV,进入TV端。过去在传统连锁时代,苏宁渠道的增加靠的是不断开店,但门店不可能无限开下去,成本效益总有极限。而借助互联网技术,我们把四端融合,形成了覆盖用户的全渠道消费场景,把店开到用户的办公室、口袋里和客厅里。2015年一季度,我们线上销售增幅超过100%,占比超过30%,移动端占比近50%。不难看出,互联网渠道已经成为推动我们整体增长的最强引擎。

其次,是“+商品”,不仅要把线下的商品搬到网上,还要进一步开拓适应互联网平台的品牌和品类。过去受限于空间,门店的SKU数最多也就几万个。如今借助互联网技术,我们已经建立了家电、3C、超市、母婴、百货、金融、文化等不同消费特性产品的全面组合,SKU总数已经超过一千多万。

最后,是“+服务”,我们不仅重新构建了线上的运营服务,还打造了企业核心的金融云、数据云和物流云。在运营方面我们通过众筹、预售、闪拍、大聚惠、闪购等产品,覆盖了商品的全生命周期。金融云方面增加了线上支付工具苏宁易付宝、理财产品零钱宝,以及消费金融的任性付,其中任性付上线仅15天的时间即获得了400多万的用户。在数据云方面,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我们为开放平台商户提供了如聚宝盆、烽火台、指南针等精准营销服务工具。物流云则是依托我们多年打造的物流网络和技术支持,向第三方甚至第四方开放,提升效率。

其实,“苏宁+互联网”的这第一步,我们在2013年底就已经基本完成了。从2014年开始,我们进入“两步走”的第二步,也就是苏宁的互联网+零售阶段。互联网+零售就是以互联网技术,嫁接、叠加、改造、优化线下的业务流程和零售资源,而其核心同样是“+渠道”、“+商品”和“+服务”。

首先,我们通过互联网+线下渠道,丰富实体店的商业形态和品类业态。我们也重新对互联网时代的渠道进行了定义:那就是与用户的触点。让互联网平台在线下以不同形式与用户接触,比如云店、易购服务站、体验区等。而云店就是苏宁最重要的互联网产品,我要求团队要将云店打造成零售业的苹果。

为全体用户打造发烧级的产品和服务

2015年五一前开业的上海浦东云店,开业仅3小时,销售即突破1000万元,当天客流量高达5万多人次,销售突破了3500万元。云店就是要通过吃喝玩乐的多业态组合,满足用户多场景的需求,并通过融合线上线下,开设母婴、超市、百货、金融和海外购等体验馆,吸引不同的人群体验,从而提升流量、增强用户粘性。

其次,是通过“互联网+商品”,让我们突破了门店品类展示数量、陈列方式的局限。互联网的虚拟展示、模拟穿戴和情景搭配,能够更好地实现人和机器、人和商品的互动,以及商品和应用场景的交互。通过虚实交融的产品出样,门店的商品实现了理论上的无限扩展。我们还将日本Laox、美国和香港公司的海外商品引入海外购频道,并在实体店虚拟展示,也就是说,未来我们可以把世界各地的产品都汇聚起来。

第三点是“互联网+服务”,我们认为“移动支付、场景互联、社交服务”将成为线下O2O的三大方向。

移动端通过嫁接线下的促销资讯、导购流程、支付环节,可以在线开放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苏宁易购的移动端就全面实现了与线下人员、商品、促销和服务的无缝对接。让用户不仅可以实时看到货物送到哪里了,还能查询身边的门店正在进行的各类促销、特色活动和售后服务等,并可以进行预约、交易以及互动,真正做到随时随地虚实融合。

无论是前期的“+互联网”,还是后期的“互联网+”,苏宁在这几年的互联网实践过程中都深刻感受到,向O2O零售迭代不只是做个网站、APP那么简单。O2O一定是要围绕用户、商品和场景,通过数据服务实现线上线下的融会贯通,实现由内而外的互联网化,从而满足消费者随时随地的购物需求。而随着我们“一体、两翼、三云、四端”O2O零售模式的成功,苏宁的发展也开始进入直道加速的时代。

时代的企业家精神 篇6

浙江省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主任朱绍平、浙江省妇女联合会主席劳红武、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副主席黎荣、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秘书长杨茜、金华市妇联主席陈雷红、上海市女企业家协会会长董剑珍,上海市浙江商会会长、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2016年轮值会长、大众交通集团董事长杨国平,监事长、上海明珠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应裕乔,第三届联谊会理事会会长、万丰奥特控股集团董事长陈爱莲及联谊会成员,以及社会各界嘉宾近300人齐聚一堂,共话“她时代”精神力量。

新任会长周晓光在致辞中表示,作为女企业家联谊会新任会长,如何将平台进一步做大做好,感到责任重大。首先,要打造一个实现社会价值的平台,她举例道,经历2年努力终于获批的“中国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对于义乌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其次,要做一个学习进步的平台,她认为,女企业家联谊会同时具备两个属性,一是浙商二是女企业家。女企业家尤其需要发挥自己特性并做思考。最后,要做一个自我修行的平台,对于女企业家而言,事业与家庭的平衡尤其重要,希冀在这个平台上成就一次相互学习包容成长以及教育下一代的过程。

浙江省妇女联合会主席劳红武在发言中表示,联谊会从2006年成立开始,在陈爱莲会长的带领下,汇聚了在沪创业浙江籍女企业家的力量,浙商精神和浙江女性特质在此平台上完美平衡。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浙江省委明确提出继续深入实施浙商回归工程,相信在沪浙江女企业家一定能够发挥好推动浙江经济发展的独特作用。她同时强调,将把支持女企业家联谊会的工作放在更突出的位置。

《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何振红就女性特质进行了阐述,她认为,女性具备了柔韧与平衡的两大特点。在面对世界竞争时,女性仍然面临着许多不平衡因素,“作为一名财智女性,不仅有应对挑战的能力,还要有热爱生命的能力。”

在对话环节中,除了女企业家联谊会各位会长之外,还有来自于青联青企协的年轻英豪一同参与。其中,会长周晓光与新光集团总裁虞江波;轮值会长吴云与丰收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郑孟午均是母子搭档,此外还邀请到杉杉控股集团董事局副主席胡海平、安永大中华业务副主管合伙人谢佳扬等嘉宾共话传承与创新。

在论坛最后环节,上海市浙江商会会长郭广昌发表总结陈词。他指出,在维系一个家庭、教育未来下一代的努力过程中,女性的作用尤其突出。每个优秀的女企业家,心里最大的财富并不是企业,而是他们培养的优秀下一代。在所有的分会中,做得最好的就是女企业家联谊会。为了这十年的共同参与、共同创造这样一个平台,值得祝贺与期望。“今晚是女性企业家更美丽的绽放,你们永远是我们心中最美丽的玫瑰。”

时代的企业家精神 篇7

《现代企业文化》:新时代、新的市场经济体下, 如何培育和弘扬新时代的劳模精神?

孙海蓝:“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国家倡导, 一个有故事的企业也是一个企业文化传播做的很好的企业, 企业首先要有故事, 故事就包括各种体现企业价值观和企业倡导的人物所体现的故事, 这些故事中有一种精神会被记住, 那就是劳模精神。

很多企业每年都会评先进人物, 这些先进人物故事中都有各自的角度和各自的评价, 不管这些人物描写什么角度, 都是为了弘扬人物精神, 这种精神有的是劳模精神, 有的是创新精神, 不管哪一种精神, 都是企业倡导的一种价值观的体现或外化。

时代需要典型, 典型需要树立, 典型需要精神, 精神需要传承。

每一种人物所体现的精神都会在企业成为一种文化传承, 有的会被写入企业案例库或者进入企业文化故事集, 成为企业文化的教科书。

比如海尔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中, 会有不同时期的典型, 体现创造感动的基层员工故事石林, 小车班司机于师傅, 创新精神的雷神笔记本电脑小微团队, 咕咚洗衣机团队等, 故事已经数不胜数, 故事成为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下典型的载体, 有人说:有文化的企业是个会讲故事的企业, 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做的好, 源于企业哲学和企业故事很多, 故事是企业文化传承的生命, 没有故事就没有传播和记忆。

《现代企业文化》:那么如何去传播这种故事呢?如何更好的体现企业文化中的劳模精神呢?

孙海蓝:首先需要培育土壤。这种土壤是企业高层重视, 认同文化的重要性, 更明白用文化去传承企业战略落地与实施, 文化的落地实施需要人, 而人是产生故事的根本, 劳模的产生需要不同的时代背景, 只不过今天“劳模这个词”或许被很多新的词汇代替, 比如说“工匠精神”, 比如说“英雄事迹”, 比如说“先进人物”等, 劳模应是企业典型人物的一个代名词。劳模在互联网的今天又有了一个新的解析:示范和带动作用, 不仅仅是体现老黄牛精神的劳模, 不仅仅是兢兢业业的那个时代的人, 也是这个时代善于创新和敢于变革的人, 总之, 劳模是个符号, 这个符号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这种精神会影响众人。

其次要营造氛围。氛围需要人营造, 没有营造就没有氛围产生, 一个企业倡导什么样的舆论导向, 就会有什么样的人响应这样的导向并去不断践行还取得好的成绩, 这就是典型, 这个典型企业内部要造势要树立标杆, 要让其他人去学习, 这个过程需要企业不断造势。

创造的氛围多, 出劳模的机会就多, 因为企业倡导这种正能量的导向, 氛围是会传染的, 也是需要培育的, 这需要企业有风清气正的文化氛围, 牛根生说:文化就是少数人改造多数人的游戏, 当大多数人都被改造过来了, 少数人就是服从。

同样, 当一个企业有这种产生劳模的氛围的时候, 很多人就会自动产生, 因为氛围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 这种力量的背后或者是周围都是满满的正能量, 正能量传递出去会影响一片人, 这种氛围的杀伤力是无穷的, 所以建立氛围非常重要。

《现代企业文化》:如何让劳模脱颖而出?

孙海蓝:企业需要树立典型, 每一个时期需要不同的劳模, 需要不同的精神, 需要不同的人物故事来传承和表现这个解读企业倡导的舆论导向, 只要符合这个导向的人物要积极的表扬和肯定, 比如我们国家之前树立的郭明义典型, 他的出现正符合国家倡导的“雷锋精神”。这个时代我们还需要雷锋精神, 是新时期的雷锋, 人帮人让这个社会更温暖, 因为之前我们的社会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声音和现象, 比如老人倒了没有人敢扶, 佛山的小悦悦事件让很多人觉得这个社会很冷漠, 后来国家倡导雷锋精神, 呼吁社会人帮人、人助人, 让这个社会更加温暖, 郭明义等一系列典型人物的出现符合这个时代的新劳模精神和雷锋精神, 所以你会明白为什么后来还拍了一部电影《郭明义》。目的就是激发很多人去做好事, 践行雷锋精神。

大家知道医患关系一直是敏感的问题, 青岛儿童医院2016年春节除夕夜发生了“催泪红包”案例, 从春节到现在一直在讲“催泪红包”因为它是一个感动人的故事, 一个患者到医院发现医护人员大年除夕还这样忙碌, 牺牲春节和家人团聚的时间, 留了10个红包, 这个细节感动了无数人, “催泪红包”讲到了今年的两会上, 这个故事引发的温暖人的精神一直在青岛延续, 包括青岛的公交车上, 都在造势宣传至今, 它成为这个城市的一种助人精神, 也符合国家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 这个社会需要和谐, 媒体大规模的去报道这个事情, 因为需要有这个土壤和呼吁这种机制, 去培养这种精神, 让这种精神去感染身边的每个人。

所以, 企业文化和劳模精神必不可少, 劳模精神在不同的时期需要不同的典型树立, 毛主席说“精神聚众”通过一种精神将人聚集一起, 这需要能力和信仰, 企业文化就需要这样的精神力量, 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 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心, 所以通过故事化、热点化、网络化快速的去传播, 让企业的劳模精神“疯传”, 就会成为一种文化和一种精神, 这种精神会深化人心, 会影响企业的员工和行为, 善于做文化的企业一定是个会讲故事, 会造故事, 会传故事的企业。

劳模精神是企业文化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 不管哪个时代都需要劳模精神, 只不过劳模精神会随着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 比如海尔的很多精神叫“金榕树”精神, 其实讲的就是创新和创业的精神, 所以互联网时代, 劳模可能是创新的劳模, 变革的劳模, 敬业的劳模, 研发的劳模, 总之劳模在新时代会颠覆人们对之前“劳模”老黄牛精神的看法, 劳模也需要与时俱进, 需要创新思维, 不再仅仅是之前老黄牛精神爱岗敬业的代名词了。

新时代的雷锋精神 篇8

雷锋, 就像在他的日记中所描述的那样, 只是一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 但是, 他却从平凡的小事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 他的精神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20世纪60年代学雷锋, 是追求真善美;20世纪70年代学雷锋, 是爱憎分明;20世纪80年代学雷锋, 是发扬钉子精神;20世纪90年代学雷锋, 是爱岗敬业。随着不断地学习雷锋精神, 每一代人对雷锋精神的理解不断加深, 对雷锋精神的具体解释也各不相同, 我们要用发展了的雷锋精神来指导我们学雷锋的活动。在当代, 雷锋精神除了以前各个时代所包含的精神财富, 同时更应根据时代特色赋予雷锋精神新的时代含义。

1. 正义

雷锋精神中所包含的助人为乐, 包含着一种对弱者的保护与同情。看到有人遇到困难, 伸出援助之手, 这里不仅仅包含着一种慈爱之心, 同时也是对现实困境的一种不满, 其实这种心态是对正义的一种诠释。而目前中国社会最缺乏的就是公平、正义, 作为从群众中而来的雷锋精神, 应当包含着民众对正义的渴望。

罗尔斯是正义理论的大师, 他在其著作《正义论》中详细地解释了他对正义的理解。正义原则有二:首先, 每个人都有权拥有与他人的自由并存的同样的自由, 包括公民的各种政治权利、财产权利。其次, 对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作如下安排, 即人们能合理地指望这种不平等对每个人有利, 而且地位与官职对每个人开放。对个人来说的正义原则, 首先也是公平的原则, 即如果制度是正义的, 个人自愿接受并能从中获得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 个人就应遵守这种制度。

2. 互助

说到互助, 就不得不提到社会民主主义者的基本价值观, 他们的价值观中, 包含着互助, 它的含义是指共同为平等权利而斗争的人们联合起来, 相互协助。社会民主主义者的观念中互助是一种公正无私的精神, 包含了人类精神情感中最高尚的部分。而雷锋精神强调的是“螺丝钉精神”, 就是“舍己为人, 助人为乐”。它的实质是“忠于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事业,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社会民主主义者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较好的精神典范, 因此雷锋精神必须要包含着互助的元素, 只有在全社会成员都达到了互助的高度, 才能在这个高度上学习雷锋的“舍己为人, 助人为乐”的精神。

二 雷锋精神在当代社会的教育意义

在这个时代, 我们为什么要探讨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 那是因为, 雷锋精神是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是每个时代都需要的道德精华, 在国家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榜样作用, 他是人民大众社会理想中平凡英雄梦的最佳典范, 他激励了过去每一个时代的人, 在平凡小事中做出伟大的事业, 也必会鼓舞着新的一代去超越自我的局限。

1. 促进当代青年人人生观、价值观的完善

当今社会是一个有利于实现自我价值, 发展人的个性与才能的社会。雷锋的成长道路为广大青年树立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典范, 雷锋的人生实践深刻地说明了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承担社会责任的关系。人的社会责任意味着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只有在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中个人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和天赋, 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履行社会责任的实际状况是评价一个人的自我实现程度的基本依据。最后关键在于必须把个人需要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把更好地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纳入到自我价值实现的目标中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雷锋精神为广大青年的自我价值实现提供了正确导向, 不管每一个人的能力大小如何、天分高低如何, 只要本着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负责的态度, 凡事从我做起,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就能够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 并能在自己平凡的生活中铸造不平凡的一生。

2. 雷锋精神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雷锋精神属于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 因为雷锋精神产生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没有变;阶级、政治基础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没有变;理论基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没有变;历史文化传统和道德基础没有变;群众基础没有变。因此, 学雷锋的所谓过时论和超前论都是不正确的。雷锋精神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综合体, 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共产主义理想的统一, 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是先进性和群众性的统一, 是平凡人生与伟大人格的统一。雷锋精神的这些本质特征使它能够在人民心中常驻不衰, 永世长存, 能够被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所接受, 成为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 总结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雷锋精神是需要不断探索的, 雷锋精神需要在新的历史舞台上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创新的实践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新的时代更需要雷锋精神不断鼓舞青年人积极进取, 奋发向上。雷锋精神, 不仅在我国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着榜样的力量, 同时由于他的群众性和广泛性, 是国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常新不衰的命题。雷锋已成为真情与爱心的化身, 成为时代的楷模, 成为我们社会衡量道德行为的标准。青年人要以雷锋为榜样, 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 通过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书写灿烂的为人民服务的篇章。

参考文献

[1]高炜.论雷锋精神的时代特点与学雷锋活动的发展趋势[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3 (22)

[2]许启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雷锋精神[J].高校理论战线, 2003 (03)

[3]陶宏善.引导大学生学习雷锋活动的理论思考[J].社科纵横, 2008 (08)

[4]陈莉、王甫明.诠释和谐视角下的雷锋精神[J].中国青年研究, 2008 (08)

尚武精神的时代价值研究 篇9

关键词:尚武精神,时代价值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尚武精神是武术文化的范畴,是武术文化的重要根基。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在我国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儒家“崇德贱力”的传统有严重的偏蔽,正如南朝文学家萧统所说“偃闭武术,阐扬文令”。至清朝末期,“重文轻武”的社会观念已成为积习,尚武精神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国家的羸弱。19 世纪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缺乏自卫自保的能力和团结一致御侮的勇气下,华夏民族受到了严重侵犯。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治国单纯靠礼仪的价值观念受到了严重质疑,“富国强兵”受到了的重视,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而这正是中国人不甘落后、积极尚武的表现,至此,尚武精神对封建文化产生了强烈冲击。“近代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积淀在民族深层中的尚武意识应运而勃兴了”。[1]

历史的教训是惨痛的,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认为:“国防不可以没有”。文化是国家直立于世界的标示,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从精神层面入手,塑造民众强健的意志品质,才可以真正实现国家的自立自强,达到釜底抽薪的效果。“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时至今日,我们要居安思危,秉持自强、自立、自卫的信念,以文化的复兴为契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尚武精神的提倡恰恰可以起到非常之作用。

1 尚武精神概述

1.1 尚武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远古有“勇武传说”,先秦有“狞厉之美”,汉唐有“尚侠崇勇”,在我国崇尚武力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而“尚武精神”一词最早由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在1919 年提出,当时为精武体育会成立十周年之际,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尚武精神”的条幅为《精武本纪》作序,此时的尚武精神是指:“以振起从来体育之技击术,为务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2]。

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同物质相对立、和意识相一致的哲学范畴,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的总称。”[3]“精神一但形成就具有相对的距离性,可以成为群体意识或社会共有财富。”[4]“尚”在中华大辞典解释为:推崇和注重的意思。“武”字结构中,“止”通“趾”,另外一部分是一个“戈”字,旨在形容一个人在扛着武器行走,可见武术与军事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是战争中的重要手段。战争以胜利为目标,武力关系到军民生死、国家存亡,由此武术人的精神在于追求勇敢和致胜。据记载,我国在三皇五帝时就发生过不计其数的战争,战争通过武力让敌人屈服,以保护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安全,人们因此崇拜和敬仰强悍勇鸷的性格,而因怯阵战败而死的人,死后要“投诸茔外以罚之”。战国时期,出现了尚武的武士阶层,如“风潇潇兮易水寒”的屈原,在“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价值观念驱动下不惜用生命去捍卫内心的信念。长此以往,便形成了人们对勇武、力量的崇拜,人们“四时讲武,三年大习”,习武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六艺”中“礼、乐、射、御、书、数”中“礼、射、御”均和武术有着重要的关系,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中国民族之武,其最初之天性也。”尚武的精神在我国呈现出一种文化的积淀的过程,它从先民推崇发展至今,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种文化性社会行为也融入先民的方方面面,成为民族心理的积淀。时至今日,尚武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伦理的范畴和重要标志。

习武者在习练的过程中“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在锻炼出防身、攻杀技巧的同时,磨练了意志品质,而这种意志品质已成为习武者的集体无意识,成为锐意进取的“武”的内核。可见,尚武精神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类属于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性格、道德情操的心理层面,外在形式上,尚武精神主要以“崇尚军力”的形式出现,而在精神层面,它是指昂扬刚健、入世进取、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尚武精神与儒家文化的汇通

儒家思想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文化,它的本义旨在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在周游列国之时,颠沛流离,正是在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文化的支持下,才得以周游列国。儒家思想和尚武精神做为两种异质文化并非绝对的对立,至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封建思想为了统治而对儒家思想的篡改和歪曲。“儒家文化中具有尚武精神,只是儒学成为官方哲学后,被人为“阉割”而使我们难见其全貌。”[5]

习武之人的价值取向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家的“贵和尚中”、“未曾习艺先学礼”、“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作为社会的主流思想,在这种伦理观念的约束下,和平主义成为中华民族的主导心态,习武之人拥有了良好的秩序感和次序感。但这没有削弱习武者的勇毅精神,反而显示出了习武之人思想的高尚性和交际的恭谦性。在外显层面,促使“尚武精神”不是“黩武”,而是倾向于强调人们对生活的态度,是一种追求强健人格的精神。“它不仅包括崇尚武力,更主要的是崇尚武德褒扬正义战争,提倡匡扶正义的行为。”[6]

基于此,把“尚武”看成是简单的注重军事和巫术,显然是不够的,它是尚武与仁爱的珠联璧合,是暴力和融洽的相得益彰。儒家文化提倡的“仁者心有勇”,“以至仁伐至不仁”、“仁者无敌”、“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等思想并没有削弱武术攻杀技击的本质,也没有削弱习武之人的无畏和勇敢,反而体现了用武的严谨性和自律性,从而在大是大非、敌友面前能够爱憎分明,如少林书籍《拳经拳法备要》中明确提出武术应传“贤良之人”,且“道勿滥传”,这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尚武的精神与仁爱的思想相融合。促使武术反对血腥嗜杀,存在仁爱的内在情结,提倡服人,如少林书籍《罗汉行动功短打》中记载:“点穴之法是使人心神昏迷,手脚不能动, 一救而苏,不致伤人”。德为艺先的金科玉律让习武认知形成了“止戈禁暴”的生命理想。正是因此,尚武精神是意志和智慧的统一,人们因此习惯将“尚武”和“崇德”联系在一起使用,旨在强调用武和修身的统一。

2 尚武精神的时代价值

2.1 国家层面——捍卫国家利益的保障

在汉朝,“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一铿锵有力的话语促使匈奴对汉朝表现出由衷的敬畏,发出“壮哉,汉家男儿”的赞誉,尚武之风俨然成为国防的利器,并铸就了“汉唐盛世”;南宋“重文轻武”、“防内甚于防外”、“严禁民间组织练习兵仗”的思想让人们失去了投笔从戎、从军报国的热情,进而导致南宋的灭亡;明朝继承了两宋的文化制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以巩固皇权,这直接导致了满洲骑军的侵犯,最终拱手将明朝河山让与外族;鸦片战争之前,西方列强看到中国“大而无力、弱而不武”,于是开始对中华民族进行侵略战争,战争过后的西方人甚至宣称:“对付中国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痛打一顿,然后在讲道理”,正是这种武风不振的状况促使鸦片战争的失利,中国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尚武精神起到了非常之作用,特别是在外来势力的侵略和奴役下,尚武精神为富国强兵、抵御外侮,奠定了深厚的心理基础。一个国家尚武之风的强弱俨然成为国家强弱的重要象征,是国家威严和威望的潜在标志。

“考史系,知始终”。通过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中国的历史其实是一部斗争史,而武力左右着历史的走向,一个国家只有善于自卫,强而尚武才能够生存下来,而尚武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武力的强弱,可以说,离开了尚武精神,国将不国。《左传》中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充分说明了富国强兵、武力强盛的重要性,从而达到“以战止战、以暴制暴”的目的。毛泽东同志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之后;尚武精神由此担任起“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并实现了全国的解放。新中国成立伊始,人民选择了《义勇军进行曲》这一激情昂扬的歌曲作为国歌,以振奋民族的斗志,正是对尚武精神的充分肯定。

“军力者,国家之墙壁。”军人担任着保卫国家,促进民族繁荣昌盛的任务,在抵御外族侵入时,要无情的抵御外敌,捍卫国家的利益,从而促使军人的职业特丹与暴力和杀戮联系起来。“无礼者,军人之性质也”,在弱肉强食的大势之下,“畏战之国,其国必遭战祸”,因此我们需要理性的看待战争和和平,野蛮与文明之间的关系,树立强军目标。然而当军人拥有“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尚武精神,对军人精神的塑造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尚武精神牢铸军魂,实现“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当战争发生之时,军人发出巨大的爆破力,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御寇图存。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培养尚武精神,是中国不可或缺的战略选择”[7],因此我们在牢固树立“人类共同体”意识的同时,让尚武的精神成为整个社会的精神气候,能够激发国民的勇气,强化中华儿女的民族认同、历史认同和国家认同,从而更远的实现和平的现状,惠泽后世。

2.2 个人层面——赖以生存的基础

日本的国土面积只有区区三个岛屿,人口总数不及中国的十分之一,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可以取得胜利,同时在1931 年发动侵华,期间发生了2 万日本兵在短短六个星期屠杀30 万中国人的悲愤事件,而据幸存者回忆,当日本兵准备屠杀中国民众之时,很少有人有反抗之意,人们心里多是在考虑“如果反抗肯定会第一个死掉,而不反抗的话日本兵第一个屠杀的可能不是自己”。“中国近代史是中华儿女的受苦受难史,正是因为近代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缺失”[8]。

回顾中国的历史,封建社会里,臣子在帝王面前要自称“奴才”,见面之时要行叩拜大礼,将畏惧官、权发挥到了极致,在清朝之时,清政府推行“留发不留头”的政策。这些都一定层面上反映着尚武精神的缺失,在五四文化时期,陈独秀先生曾经说过:“手无搏鸡之力,心无一夫之雄。白面纤腰,妩媚若处子畏寒怯热,柔弱若病夫。以如此心身薄弱之国民,将何以任重而致远乎?”[9]尚武精神的消弭促使梁启超深憾“中国以文弱闻于天下,柔懦之病,误入膏肓”。鲁迅同志发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叹,为了唤醒人民大众的觉醒,改变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的中国人形象,呼吁国人铸成“雄鸷沉毅之国民”,以阳刚之气振奋国民国风。

有人将生命比喻成芦苇,旨在强调生命的脆弱,在人生漫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大大小小的苦难和挫折,而当困难发生之时,最重要的是有勇气冲破苦难。随着时代的发展,尚武精神的内涵也不同,逐渐的尚武精神成为进取、竞争、冒险的代名词。在改革进入攻坚期之时,我们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也正是因此,尚武精神是一个民族和个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它能够引导人们树立刚健自强的意识,成为支持人们勇往直前、奋斗不息的意志品质,从而强健体魄、坚毅意志,达到 “强国强种”的目的。

3 结语

尚武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尚武精神的作用仍不可小觑,它对于国家和个人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一兵.清末尚武思潮述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4).

[2]中国近代体育文选[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

[3]李淮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306.

[4]辞海[M].上海:上海乔辞书出版社,1979:112.

[5]儒家思想中的尚武精神[J].考试周刊,2013(50):127.

[6]邓河.中国近代社会的尚武思潮[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1(1).

[7]张世平.国之大事[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447.

[8]论大学生尚武精神教育[J].科学教育,2010(3):59.

商业时代的哲学精神 篇10

我知道,这是一个商业时代,而不是哲学时代,在茶余饭后谈论经济危机或美国大选都显得过时,哲学当然无法满足人们的胃口。但恰好现在正是茶余饭后,我的胃口又及时地停留在哲学这个古老的话题。

我不是在否定商业,抬高哲学。不能否认的是,哲学或者其他科学,都是在人们没有温饱之忧的情况下产生的。假如伟大的哲学家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约没时间来开辟或者碰巧发现这样一种学科。所以,人类千方百计地追求财富并非没有道理,后面再加上一个为富“有”仁,这也算是一条达到理想境界的通途。哲学界公认的祖师泰勒斯,正是活跃在当时某大城市的一名商人,他关心政治,爱好天文学,后辈亚里士多德给其商业造诣的评语是“聪明”,甚至“狡猾”。因为传说泰勒斯曾经在某年预测橄榄将会丰收,并提前收购了所有的榨油机,然后出租给别人,因而发了一笔小财。当然,这在今天完全属于风险投资的范围,如果预测失败,他的榨油机很可能变成一堆废铁,说他“狡猾”有些言重了。

泰勒斯曾经准确地预测了一次日食,有人便把他预测发生日食的时间作为哲学的生日。泰勒斯的母亲让他结婚,他说以后有的是时间,来日方长。过几年还不见他有动静,母亲再问,他却说时间已经过去,为时已晚。当然,泰勒斯最著名的故事,便是他边走边看星星,结果掉到了水沟里,别人嘲笑他眼前的事情都搞不懂,還想弄懂天上的事情。走路掉到沟里算是意外,人们也常常会得到一个和自己不相匹配的评价,这些现象未必都是本质的表现。假如连掉进沟里都无法接受,又哪来不断追寻和探索真理的勇气?有的人得以接近哲学,有的人却远离,大概与前面横着的那个水沟有关吧。

与泰勒斯的出身恰恰相反,亚里士多德出生在一个很小的城镇。这个小镇的唯一贡献,也许就是造就了这样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尽管亚里士多德来自乡下,家境却还算富足。他本可以继承父业,成为一名伟大的医生,可他偏偏想要去雅典,当时的哲学圣地。据说他的家人还找人询问前程,结果得到的回答是做哲学家。姑且不论历史是否在巧合中发生变化,亚里士多德仿佛怀揣着上天的旨意前往雅典,开始了自己的哲学道路。

亚里士多德到雅典后,拜柏拉图为师,一学就是20年。后来,亚里士多德游走于各个城邦,其间曾经做过一位13岁少年的导师。结果,少年没有按照常理在精神领域建功立业,反倒变身一名优秀的军事家,成为了一个帝国的统治者,也就是后来的亚历山大大帝。

据说,亚里士多德有一个独特的学习习惯,就是手里拿着一个小铁球,底下放一个碗。等他要睡着的时候,铁球掉到碗里发出声音将他惊醒,他就又可以研究哲学了。这虽然和头悬梁之类的古训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我还是认为,在学习时不必找来铁球,只需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在闹钟响时起床便可以了。

雷锋精神——时代永恒的呼唤 篇11

雷锋, 那个为了国家集体利益公而忘私的人, 那个为了他人利益奋不顾身的人, 那个为了理想信念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 这50年来, 我们不曾忘记, 也不能忘记。今天, 我们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我们的政治影响力不断凸显, 我们的文化感染力同步推进, 但同时我们也处在一个矛盾冲突期, “小悦悦”事件折射出我们社会的一部分成员中还存在人心冷漠、良知淡薄的一面, 所以我们怀念雷锋, 我们呼唤雷锋, 我们学习雷锋。雷锋精神, 永远不过时。

1963年, 伟大领袖毛主席向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发出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周总理题词“雷锋同志是劳动人民的好儿子, 毛主席的好战士。”自此, 雷锋, 就不再仅仅是一个名字, 一个普通青年, 而是一种高尚精神的代表, 正是这种“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向共产主义迈进。

学雷锋,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故事, 不同时代有不同特点, 每个时代又为它提供了新的注解, 每一代人都在通过自己的行动对他进行丰富加工, 每一个时代都涌现出一个个“楷模”, 一个个“活雷锋”。

20世纪60年代, 雷锋精神成了“真善美”的象征, 学习这种精神的热潮席卷全国, 一时间一个个、一件件感动人心的好人好事幸福了人们的生活, “宁愿一人脏, 换来万人净的时传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更是成为了时代的典型, 人民学习的榜样。

20世纪70年代, “爱憎分明不忘本”成为雷锋精神的精髓和符号。在那个特殊的年代, 坚定无产阶级立场, 燃气无产阶级斗志, 忠于革命忠于党成为了时代强音。

20世纪80年代, 学习雷锋“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人人学雷锋, 个个争先进”成为新时代的口号, 每个人都努力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辛苦我一个, 方便千万家的徐虎”成为这种精神的生动写照。

20世纪90年代, 虽然“雷锋精神”四个字不再被广泛提及, 但“在岗位上体现奉献精神”成为了时代重点。像“人民的好售票员李素丽”、“人民的好书记孔繁森”、“人民的好医生李梦桃”成为新时期雷锋精神的接力者。

进入21世纪,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 文化观念日益多元化, 在汹涌的商品浪潮中, 在嬗变的社会思潮里, 人们的道德困惑和价值焦虑也日渐增多, “捐助陷阱”、“贪污挪用”、“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等字眼频频进入人们的视线, 冲击着人们对道德的认知, 雷锋精神也经受着巨大的考验, 所以匡正秩序失范, 矫正诚信缺失, 扶正道德天平, 成为新时期弘扬雷锋精神的时代课题, 这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 因此,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 采取措施推进学习活动常态化”, 这是时代的要求, 民意的呼唤。像“工人的楷模郭明义”成为新时期“活雷锋”的代表。

雷锋精神展现了人性的美好, 体现了大爱的魅力。我们要把这种精神融入我们的血液, 注入我们的肌体, 焕发出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 争做新时期的“活雷锋”。

二、新时期雷锋精神的弘扬

(一) 学习雷锋精神要做到常态化。

在不同时代, 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 涌现出了许多雷锋式的先进人物, 正是这种精神典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才变得生动鲜活, 可知可感, 产生了撼动人心的力量。所以这种精神应该是持久的, 历久弥新的, 所以学习雷锋精神不能“扎堆”, 不能只是“某一个人”、“某一天”、“做某一件事”, 我们应该要把这种精神具体化、大众化、经常化, 要让它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液与道德肌体, 要用这种精神武装全党, 教育人民, 从而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 学习雷锋精神不需把其“神圣化”, 只要感受平凡中的伟大。

在当初那个“火红的年代”, 雷锋的形象是高大全的, 甚至被拔高到神一般的地步, 这使得雷锋精神成为了一种高高在上, 难以企及的道德标准, 无形中拉开了与普通人的距离。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雷锋也爱美、爱跳舞、爱拍照, 也写小说写诗, 也曾经年少轻狂, 偶尔炫耀军功章, 也可算是一个时尚男孩, 文艺青年。所以在今天这个个人意识觉醒, 对伟大反讽, 对信仰无敬畏, 追求个性、时尚、潮流的时代, 把雷锋形象还原, 让我们看到真实中的平凡, 平凡中的崇高才更能引起心灵的共鸣, 才更能激起我们对生命意义、人生价值的思考, 才更容易守住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良知, 才更能享受幸福和快乐。

(三) 学习雷锋精神, 就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 回报社会。

雷锋一生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 没有令人仰慕的社会地位, 也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壮举, 但他扶贫济困、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精神却影响和塑造着整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奉献是一种境界, 一种美德, 需要我们有一颗感恩之心, 只有内心充满感激之情, 尊重他人付出的劳动, 作出的奉献, 才会要求自己也要用真情、真爱去回报他人, 回报社会, 这样平凡也会变得伟大, 普通也会走向崇高。这种精神正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诠释,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不管当今社会多么浮躁、冷漠, 功利之风如何盛行, 但助人为乐、与人为善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还是绝大多数人所认同和向往的。所以要想扭转社会风气, 塑造一个我们都心之向往的美好家园, 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现在做起, 从自己身边做起, 从平凡小事做起, 用朴实的言语和踏实的行动去关心他人, 爱护他人, 服务于他人, 只有我们都懂得感受爱和分享爱, 这个社会才能充满爱。

(四) 学习雷锋精神, 就是要有“螺丝钉”精神, 爱岗敬业。

雷锋同志在日记中写到“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温暖, 对待工作要像夏天般火热”, 他正是用这种“干一行, 爱一行, 专一行”的“钉子”精神始终在本职岗位上履职尽责。这种精神在今天这个到处追求“眼前享受”, 崇尚“新鲜刺激”, 发展靠“拼爹”的社会, 就更显得难能可贵了。中国正处于一个战略机遇期, 仍需要不断发展壮大, 提升综合国力。而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这部“大机器”中的一颗颗“螺丝钉”, 不管党和人民把我们安排在哪里都应该以雷锋为榜样, 戒骄戒躁, 脚踏实地, 爱岗敬业, 刻苦钻研现代科学技术, 热爱本职工作, 精通本职业务, 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严格自律, 廉洁奉公, 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这样现代化建设的大业才能完成, 中华民族才能复兴。

50年来, 不管社会如何变换, 雷锋的崇高精神品质始终焕发光彩, 照耀着人们的心灵。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把这种精神融入血液里, 使以助人为乐, 以爱岗敬业为荣, 以做好事献爱心为幸福成为我们的信仰, 从而用我们的实际行动逐渐凝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道德力量, 为温暖社会, 提升国家形象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J].中共中央办公厅, 2012

[2].艾丹, 林贵长.和谐社会视域中的雷锋精神[J].大连干部学刊, 2007

[3].唐柏荣.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J].新湘评论, 2010

上一篇:工程项目建设成本管理下一篇:对外运输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