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迎来并购时代

2024-07-30

中国企业迎来并购时代(通用11篇)

中国企业迎来并购时代 篇1

摘要:随着2009年01月07日三张3G牌照的发放,标志着中国3G时代的到来。3G不仅提供了更高的上网速度,而且在数据的处理的方面也比以往的2G,2.5G快捷的多。这些会给用户带来很多方便。本文对于3G的现状及其前景简单做下介绍。

关键词:3G,TD-SCDMA,CDMA2000,WCDMA

一、3G的现状

(1)为了打断中国移动的垄断地位,让其它通讯企业能够和移动抗衡,我国于2008年5月正式启动第四次电信行业重组。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合并外,中国电信收购原属中国联通的CDMA网络开始运营移动网络,目前国内已形成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以及中国电信三家全业务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各获一张T D-S C D M A和W C D M A、C D M A 2 0 0 0标准3G牌照。中国电信由于CDMA网络可以平滑升级到3G,按正常推算,电信应该是第一个大规模提供3G服务的运营商。2009年,公司目标发展CDMA用户3500万户,可以说这一目标非常具有挑战性,但充分显示出电信的决心;中国移动使用的移动TD-SCMDA网络,由于已在10个城市建设,因此也已有了一些基础。至去年12月5日,累计发展TD用户33.7万户,其中社会化业务测试招募客户15.4万户,服务奥运专用客户10.5万户,试商用客户7.8万户。商业用户还非常少。从以上数据看,到目前为止,中移动发展TD用户的情况依然较慢;中国联通获得的WCDMA牌照应该说含金量最高。联通计划2009-2010年在移动领域总计1000亿元的资本开支,以这一计划看来,应该两年内就已在全国范围内建成初步覆盖的网络,建设速度将超出预期。

中国移动由于其在网络质量、网络覆盖、业务拓展能力、盈利能力、拥有的用户数量和高端用户数量等方面的过于强势,其未来2-3年的绝对优势地位不会动摇,短期内,电信和联通对移动不会构成大的威胁。但几年以后,真正进入到3G时代,TD-SCDMA是中国的3G标准,政府支持是最明显的中国特色之一。如果让中国移动自己选择的话,其肯定会选择WCDMA。中移动已是全世界总市值最高的电信运营商,上马WCDMA后,将加快其向世界一流运营商迈进的脚步。但是,经过权衡利弊之后,对于整个国家来说,一个标准成功的意义要远远大于一个企业的成功。由于TD-SCDMA还不够成熟,上网速度还大大不如WCDMA,市场竞争格局将可能会出现大的变化,移动的“一家独大”将可能成为历史,如果经营得好,联通最可能借WCDMA崛起。中国移动的用户会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转移到中国联通。一小部分转移到中国电信。这样以来,中国移动的实力还会下降,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实力都会不同程度的增强。

(2)由于中国发放3G牌照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基站建设的还相当的不完善。3G的信号还很差。2008年4月1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在北京、上海、天津、沈阳、广州、深圳、厦门和秦皇岛8个城市,启动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中国标准”TD-SCDMA社会化业务测试和试商用,其号段为157。标志着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3G)标准TD的商业化应用正式起航。据介绍,首批社会化业务测试将邀请2万名不同行业和部门的用户,免费提供2000元至4000元的手机和数据卡终端,并给予测试用户每月800元的话费补贴。

二、3G的前景

截至2009年7月底,中国移动电话用户超过7亿户,从2001年3月,中国移动电话用户突破1亿户至今,几乎是一年上一个台阶,所以这个数字还在不断的增长。而这些用户也会逐渐成为3G手机的用户。根据中国联通集团公司的统计数据,中国联通3G友好体验用户已达53万户,其中3G手机友好体验用户为43万户,3G无线上网卡用户约10万户。预计,中国3G普及所用的时间会比日本短的多。2009年底,以大规模用户放号为标志,中国通信业将全面进入3G时代,届时3G将全面开始商用。2-3年后,3G用户发展将进入高峰期,以及2G用户向3G用户迁移的高峰期,预计5年内将有一半的移动用户成为3G用户;中国3G的发展将极大地推动全球3G的发展。

结语

尽管中国的3G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在服务质量上和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还有差距,但我相信等到基站建好,3G普及时中国的3G服务质量一定会很好的。

中国企业迎来并购时代 篇2

日期:[2012年11月26日] 版次:[SA26] 版名:[深圳读本 深评] 稿源:[南方都市报] 网友

评论: 0 条

嘉宾简介

涂子沛,知名信息管理专家、专栏作家,先后为《南方都市报》、《IT经理世界》多个报刊网站撰写专栏,著有《大数据》。涂子沛先生在中美两国都有广泛的技术、管理从业经历。

赴美之前,曾在中国省、市、县几级政府的不同部门工作过,现担任K IT Solutions软件公司亚太事务主任、中国旅美科技协会董事、匹兹堡分会主席。涂子沛先生毕业于卡内基梅隆大学,获信息技术科学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学位。

关于大数据,我会讲三方面的内容:第一,解读一下大数据现象;第二,谈谈大数据这个现象的意义;第三,讨论一下这个时代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具体有一些什么样的挑战?

五因素促成大数据形成

首先讲讲大数据现象。“数据”不是“数字”,对数字可以有很多解读,但是对数据来说,它就是一个有根据的数字,是对客观事件的记录,所以它不仅仅是数字。进入信息社会之后,“数据”的概念和内涵在不断丰富。因为人类发明计算机之后有一个外来词就是“database”,翻译成中文是“数据库”。人类的计算机最早只能处理数据和数字,后来计算机技术不断向前发展,可以处理图像、文档、视频、音频。这一切的东西,无论是文档还是视频、音频,都存放在数据库中,所以,后来大家就把它们统称为“数据”。

不仅是数据的内涵在扩大,数据的体积也在扩大。但是这个“大”的含义也是在不断演变的,最早提出“大数据”的时候,这个“大”意味着重要。到2000年,这个定义又开始慢慢转变,这时很多企业的数据业绩有“太”级别的数据了。2000年,有一个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教授定义说“200太的数据是大数据”。我认为大数据不仅仅是从容量来看,容量不是那么重要,而是要从大含量、大价值方面来看。

“大数据”现象是怎么形成的?我认为有5个因素,包括摩尔定律、普适计算、数据挖掘、社交媒体、云计算,它们促成了“大数据”的形成。首先说摩尔数据。1965年时,英特尔创始人戈登·摩尔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总结出一个规律。他说同一个面积的芯片上晶体管的数量在成倍增长,每一到两年就增长一倍。这意味着存储量越来越大,计算量、计算的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密集,同时价格在不断下降。从上世纪50年代人类开始有存储器之后到现在,它的价格下降了300万倍。

1988年时又出现了一个新现象,叫做“普适计算”,是马克·韦泽提出的。1988年,他说人类计算机浪潮应该有三组:第一组是主机阶段,很多人共用一个主机,这个主机非常大。然后,可以人手一机了,但是他说这不是终结,未来时代计算机变得非常微小,计算机会无处不在,甚至融入到日常环境中,你发现不到它在计算。我们现在是否已经进入这个时代了?个人的手机已经很小了,其实它就是一台个人电脑。还有无处不在的传感器。我们现在谈的互联网就是普适计算的一部分,覆盖全球的互联网就是它的一个子概念。它又为我们解决了一个新问题,这时人类收集数据的能力得到增强,不仅仅是保存数据了,我们还可以广泛收集数据,无处不计算。1989年时,一个新的东西成为热点,这就是“数据挖掘”。超市通过数据挖掘、购买记录,判断出顾客的需要,定向投放广告。数据挖掘有两种:一种是对过去进行挖掘,发现规律,把这种规律提炼出来;一种是对未来进行预测。数据挖掘解决了一个新问题,这就是现在人类不仅收集、保存数据能力很强,分析数据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004年之后又有了一个新现象,社交媒体出现了。这时不仅是信息系统,每一个人都在贡献数据。原来的信息记录是一个严整的、有格式的,数据库也是这样的,这个长度是一致的。但是到微博时代就变成了非结构化的数据,每个人都在贡献数据。微博不仅在中国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在全世界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我前两天在北师大和别人交流,他们谈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说一个学生总结了一个现象,“信息只能传播信息,行动才能够引发行动”。其实公民社会就是一个可以产生集体行动的社会。

2006年,“云计算”出现了。上世纪80年代的公用电话网解决不了私密通话的问题,后来有一个新技术叫做虚拟技术(VPN),它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你在想与别人通话时,立刻运行这个软件,就可以架设一条虚拟专线。他们就把这种服务称为“云”。1997年时,就有教授把“云”和“计算”结合到一起。为什么?他们认为计算也会变成这样。不要你去买芯片、处理器,计算会成为一种服务,想要的时候就来。云计算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软件即服务,也就是用互联网上的软件,而不用自己装软件。第二种是平台即服务,用它的软件后,连操作系统都不要装了。第三种是设施即服务,不仅系统不需要了,自己的计算机也不需要了,只需要一个显示器就可以了。很多专业机构都认为“大数据”这个现象非常重要,是人类下一个创新竞争的前沿。2012年3月份,大数据甚至成为了美国的国家战略、国家行为,美国联邦政府把它上升到与当年的互联网和超级计算一样的高度。当年的互联网,美国政府投资5亿美元,现在对大数据的第一次投资也达到2亿多美元。

从“信息时代”走向“智能时代”

我认为大数据这个现象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它意味着我们从“信息时代”迈向“知识时代”,最后再走向“智能时代”。

在信息时代,信息无所不在。信息时代再向前迈进就是知识时代,知识无所不在。知识是系统化的、有规律的、经过了分门别类整理的信息。进入大数据时代,不仅仅是知识无所不在,而且是智能无所不在。计算机最后就是发展到智能,能自己算,自动识别很多东西。大数据时代出现之后,数据成为一个重要的资源和创新的基础,成为这个生产过程当中一个基本的要素和资产。我们看到数据也可能成为一种可以交易的商品。数据最大的作用就是可增值性,通过整合可以发现新的知识。人类已经从软件时代进入了数据时代,正因为数据的重要,基于数据的创新和竞争成为企业、组织,甚至国家之间的一种竞争形式。

大数据还催生了很多管理创新。美国、英国三所大学合作,把240年庭审记录输入到电脑中去,进行分析,并且与其他数据进行整合,分析犯罪情况与社会的运行,经济情况的改变有没有关系。

社会科学在以前是很难量化的东西。你来研究我,我就会有一种抗拒,行为就被扭曲了。而这个时代的数据那么多,你的个人行为已经在网上被广泛记录了。当这些记录被整合到一起时,人的行为就可以量化了。

怎么去理解大数据?这绝对不能从体积上去理解,而是说人类现在分析数据的能力得到增强了。即使是小的数据,也能从中发掘出大的价值。美国为什么会有一些创新?因为数据是开放的,每个人都可以来挖掘。数据已经成了资产,成为一个创新的前沿,是一定要开放的,只有数据开放才能产生更大的价值。

中国需要法律规范数据发布

大数据对我们的未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从知识时代向智能时代的迈进。最后来看一看大数据时代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样的挑战?特别是对于中国来说,意味着怎样的挑战?

互联网数据是如何产生的?主要是互联网和手机产生的。本来我们应该是个数据大国,但是很可惜,中国的数据很少。为什么?我认为是我们收集数据的意识比较差。即使有这种数据,数量也是比较低的,公信力也是比较差的。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标签,就是你每发一条新的信息都要标签化,给这条信息来打标签。W eb3.0,这是一个什么时代?简单说,就是一个“打标签”的时代,它也叫做“羽翼网”,这时的搜索就会完全改变。“羽翼网”不仅仅是每个网站都有一个网址,每一个数据在网络上都有一个地址,你都可以找到那个数据。然后那个数据有很多标签对它进行定义,相同标签的数据可以自动联系起来。w eb2.0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是一个“推时代”,是被动的时代。而未来时代是“拉时代”,主要权利在你,你想用什么数据在网上拉就行,而不是“推”。

中国数据质量低、公信力差,我们的传统也不重视数据,数据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们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数据一致性低,这也是全世界面临的挑战。在大数据时代,数据要进行整合,这个系统和那个系统的数据要连接起来。这就牵涉到数据的定义了,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把各种不同的信息系统加总起来?现在在设计新系统时就要考虑数据定义必须和其他系统是兼容的,是可以对接起来的。

美国有《数据质量法》,公民、公司、组织对美国政府公布的数据是可以质疑的,可以提起审核、质疑,甚至最后可以打官司。中国也需要这样的法律来规范数据的发布。

在根本上,我们的文化传统或者我们这个国家,按文化传统来说是轻逻辑、轻数字的传统,在别的国家实现了数字化管理时,我们还是不能合理运用数据来进行管理。这就是“数据治国”。当然我们在用它的时候,不能说取代“依法治国”,这是两码事,不能把它极端化。因为数据代表了对客观世界的记录,数据的精神归根到底是一个尊重事实的精神,是一个理性的精神。你把角色建筑在数据之上,而不是建筑在意识形态之上,不是建筑在利益关系之上,而是建筑在事实之上。

还有一个挑战,这就是隐私权的挑战。我们认为隐私权是个人自由的一道屏障。大数据时代,如果有一种力量把所有的信息系统都加总,那你个人还有隐私吗?1974年时,美国就设立了《隐私法》,保护的主体就是数据。信息时代的个人隐私权也集中体现个人控制、编辑、管理自己数据和信息的一种权利。关于隐私权的变迁,在信息社会,隐私权的重心就体现在你的个人数据上。

数据开放和公开不一样

最后谈一谈开放数据。数据的价值在于整合,谁在这个社会中有最多的数据?政府是其中一个,你的数据需要整合,首先就要与人口、地理、天气、经济的信息这些最根本的数据进行整合,所以这部分数据是应该开放的。而开放这部分数据实际上也是有法理根据的,政府是纳税人供养的,它收集了我们的数据,但不开放给我们使用,这在法理上肯定是不合理的。

在这里,我还要强调一个概念,数据开放和数据公开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例如你到商店中买东西,很显然,所有商品的价格是公开的,但是这不叫开放,什么叫开放?例如沃尔玛,把所有商品的价格以电子数据库的形式放到网上,这时另外一个公司可以把它的数据完全下载下来,立刻就与自己的数据对接起来。想象一下,如果所有的商店把它所有销售商品的价格开放到网上,会出现什么情况?这就是开放的效果,而不是公开的效果。

不能仅仅从数据公开的角度来理解数据开放,数据开放是能推进经济由粗放型增长向精细型发展转型的,是有利于经济转型的,是可以推动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发展的。数据开放还有什么作用?如果把数据库上的原始数据开放给公民,那么数据的公信力是否会提高?这可以让公民自己去计算。

数据开放的运动在海外绝对不仅仅是停留在政府层面,商业数据也在开放。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有一个新的词叫做“数据权”。它首先在英国产生,而不是在美国。开放数据不仅仅是一个知情权的问题,现在还是一个经济问题,是如何推动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的问题。涂子沛

中国慈善迎来“盖茨时代” 篇3

2009年10月20日,新华都实业集团董事长陈发树在北京宣布,将以个人出资的形式成立“新华都慈善基金”,资金形式全部为有价证券,市值目前为83亿元人民币,占到陈发树个人所持有股份的90%左右。在刚刚出炉的2009年胡润百富榜中,陈发树以250亿元人民币的个人财富位列第15位。

“新华都慈善基金将成为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个人出资的民间慈善基金,而此前个人出资的慈善基金基本都是几亿元的规模,最大的也不足10亿元人民币。”新华都集团总裁兼CEO唐骏表示。

83亿打造中国最大私募“慈善基金”

继微软中国区总裁、盛大总裁、新华都集团总裁兼CEO之后,唐骏又得换名片了。不过这次可能名片的版式不用大改,只需添加十几个字即可。因为他并没有“转会”换东家,只是在担任新华都总裁兼CEO的同时,又兼任了新华都慈善基金会的执行理事长。

而且,与2008年喧嚣一时的10亿元天价“转会费”不同的是,这次的酬劳是“0”。酬劳虽然为0,但他这次管理的资金却是个巨大的数字:83亿。

10月20日下午,北京东方君悦大酒店宴会厅人头攒动,在无数闪光灯的见证下,新华都集团董事长陈发树宣布设立新华都慈善基金会,并将价值83亿元人民币的有价证券交到了代表基金会的唐骏手上。

这是中国目前最大规模的民间慈善基金。但陈发树则称自己“从小就有这个想法”。这个只读过4年书、靠做木材生意起家、近两年因频频出手收购国企巨额股份而被称为“中国版巴菲特”的新晋福建首富,一开口就神情嚴肃、口音浓重。他说1992年,当时自己全部身家只有几十万,就已经拿出过一半财产捐了厦门到家乡安溪的隧道。对他来说,慈善并不是陌生事物。

“如果把资产留给孩子,对他们来说是个负担,与其等到八九十岁才捐出去,或者死了才捐出去不如年轻力壮的时候把资产捐出去,又能享受做企业的过程,又能享受做慈善的快乐。”陈发树说。

这很容易让人想到生前散财3.5亿多美元、去世时遗产仅剩3000万美元的卡内基,这个慈善思想影响了美国一代又一代企业家的美国“钢铁大王”,最著名的警句就是“拥巨富而死者耻辱”。

中国式“盖茨基金”

上台见证陈发树捐赠过程的有陈发树的数位家人。这个细节,被在场很多媒体解读为“陈发树模仿比尔·盖茨”的象征。因为2008年6月,比尔·盖茨宣布把自己5804亿美元财产全数捐给名下慈善基金——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时,就表示这是“他和妻子梅琳达的共同决定”。

唐骏跟记者说起了数年前他跟当时的老板盖茨的一次谈话。他问盖茨,“你创造了那么多的财富,拥有了那么多人的尊重和敬仰,你满足了吗?”盖茨回答,“其实在我心目当中真正的财富是一种精神的财富”。“那个时候我并不理解什么叫做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财富,就在2008年6月27日,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也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日子,盖茨先生把他个人所拥有的全部资产捐献给了盖茨基金会”。唐骏说,那次捐献不仅让他们由衷地理解了盖茨口中的“精神财富”,也为新华都慈善基金的成立埋下了伏笔。

2008年,唐骏加盟新华都后不久,在一次与陈发树的私人聊天中,陈对唐表达了自己对财富的些许迷茫,财产生不带来,死不带走,我现在拥有这些财富,只是我比别人幸福,或者加上勤奋,但我绝对用不了,应该怎么处理。

唐骏建议可以学习“盖茨基金”的模式,陈发树思索后表示首肯。随后唐便开始运作成立“新华都慈善基金”,只不过申报、注册、与民政部门沟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再加上2008年下半年的经济危机,陈发树拥有的股价大幅缩水,所以经过颇为曲折的一段时间,基金才得以在福建省注册,拿到批文,宣布成立。

因为国内还不允许有价证券直接注册类似基金,所以新华都基金以现金方式注册,注册资金为一亿元,办公地方则在他平时的工作地——上海。

至于83亿的来源,陈发树解释为“我个人资产的45%”。唐骏解释,这部分包括陈直接或间接持有的紫金矿业、青岛啤酒股份,按照近20天股票的平均价格计算得出,并不包括之前某些媒体所报道的云南白药和新华都股份。唐骏表示,已经与新华都集团完全剥离的新华都基金,将会按照盖茨基金会的管理模式、管理架构、运作理念,以一种完全独立的方式经营。“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与盖茨基金有了非常紧密的接触,我也在不断地学习他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盖茨基金是通过一个管理团队,用公司的方式进行运营(他们)公开、透明、清晰的管理模式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不止是盖茨的模仿秀

虽然我国慈善捐赠水平不断增长,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根据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由于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原因,2008年我国慈善捐款总数达到1070亿元人民币,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0.356%,2007年只有可怜的0.09%。而美国2007年慈善捐赠总额为3064亿美元,占到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2%。

与此同时,中国10130万家企业中有过捐赠记录的尚未达10万家,也就是说99%的企业没有履行慈善义务。

“我觉得慈善是一种文化,个人财富可能是通过勤奋、智慧、机缘来获得,但它最终是来自于社会,是把社会财富归纳到个人手中,通过转移获得的。所以到了一定程度,就应该通过一些方式把来自于社会的财富回归到社会中。”唐骏表示,今后会考虑将自己的财富也注入到新华都慈善基金之中。

对于目前还相对较低的捐赠比例,唐骏认为无须责怪。“对于中国的企业家来说,本身拥有财富的时间非常短,真正的拥有财富最早也就是从1992年邓小平南巡开始。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拥有财富的时间也就5-10年的时间,比如陈发树拥有财富也就是5年时间。”

“当一个人拥有财富只有10年的时间,还没有完全感受到财富给他带来的东西,捐赠需要达到一种境界,文化需要沉淀。西方国家从小就会教育小孩子要做慈善,把它当作是一种文化的传承。现在,中国已经到了应该关注慈善的阶段,中国还存在很多贫困的人群。”唐骏说。

基金会“软硬结合”

目前新华都慈善基金的执行团队由15人组成,分为战略规划、项目实施、资金管理、市场推广四个部门,其中一半以上是唐骏在微软的1日部。他将用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完成执行团队80~100人的编制。按照他的计算,盖茨基金现在有850A在运营,而新华都完

成后的运营团队规模,人均GDP与盖茨基金差不多。

并且,恰巧盖茨基金美国的CEO JeffRaikes是他在微软时的直接领导,所以在借鉴经验方面时唐骏就有了非常好的便利。“我们将委托国内专业机构进行基金托管、账户管理和投资顾问,同时我们也会定期向全社会公开基金的运作状况和未来计划等。”唐骏说。

与盖茨基金关注艾滋病、结核病及非洲等落后地区不同,新华都基金的关注点集中在中国教育,范围覆盖小学、中学和大学。发布会上唐骏宣布了首批慈善基金的三大项目:星火计划、阳光行动和蓝天工程。三个项目分别涉及到了贫困地区的中小学建设、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奖学金及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培训和指导。作为“星火计划”的一部分,基金会现场向福建安溪、云南泸西、江西宁都等10个县分别捐款100万元,签订了建设希望小学和希望中学的协议,同时跟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福州大学等20所高校签订了设立新华都奖学金的合作协议,还向第一批获得奖学金的100名北京地区的大学生颁发了奖学金。

唐骏表示,奖学金的数额,“每人3000元到5000元不等”。除了建设希望学校这样的硬件设施,接下来新华都基金会更多地做一些“软件”方面的努力。“下一步我们一个大的行动是会搭建一个公益平台,下方是需要帮助的人,上方是那些想去做善事的人。”唐骏说。他打了个比方,很多人想到贫困山区支教,但是不知道具体应该如何去做。“因为我们是一个机构,可以帮你找到能去的学校,可以跟你的单位签一个合同,保证你三个月后还可以回到现在的岗位。支教过程中你的生活费、差。旅费……由基金来提供。(我们)提供一个机制的保障,一个财物的保障,帮助那些想去做慈善的人完成他们的梦想。”

他说自己到过山区,那里的小孩告诉他,我们在这样的房子里学习没关系,坐这样的板凳没关系,但是希望有个好老师来教我们。基金会“会盖房子,但还会帮助他们建立一流的软环境”。他还表示,基金会采取上市公司的运作模式,将聘请专业审计公司每半年做一次审计,审计结果包括捐助的每一个项目、每一个受捐者的名单,都会放在基金会的网站上,完全公开,接受公众的监督。

坊间争议不断

83亿捐赠的消息一出,坊间关于陈发树的各种争议始终没有停止。

其中最为刺耳的是“避税”说。起因是今年4月到7月,陈发树减持紫金矿业套现27亿元,所获资金全部用于青岛啤酒和云南白药,并分别成为两家公司的第二大股东。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税收政策研究室主任孙刚认为,根据最新个人所得税税率,保守估计陈发树的30亿元现金应缴纳45%即超过10亿元的个人所得税。

知名财经评论员叶檀也指出,近期陈发树负面新闻缠身,慈善基金选择这个时间点成立,应该与此有很大关联。但她又同时指出,“公平地说,陈发树先生处于法律的模糊地带,中国没有征收资本利得税,只有证券投资所得税,即从事证券投资所获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收入的征税。如此不公平的税收体制导致大小非减持的上千亿元资金,税收分文未交。”

对此陈发树的回应是,基金会“已经筹备了两年多”,一个慈善基金“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注册下来的”,因为2009年9月30日才拿到批文,所以才选择这个时间宣布。唐骏也表示,2008年5月27日,自己参加东方卫视《头脑风暴》节目时就已经半公开地透露新华都要成立中国第二大的慈善资金。

“我当时还幽默了一把,主持人问我为什么是中国第二大,我说因为第一大的还没有出现。”唐骏这样说。

至于国外的基金会一般都能得到税收方面的支持和优惠,新华都基金会能否得到这方面待遇的问题,唐骏回答:我们得到了政府很大的支持,但是没有优惠。因为在当今的中国,税收对慈善基金这部分没有明确的规定。

他还对记者表示,基金会的资金来源首先是上市公司有价证券的分红,如果有更大项目需要投入,而分红达不到规模时,则可以通过抛售股票的形式获得资金。至于当下,“上市公司的分红已经有足够的数量支撑我们日常的费用。基金会一点多亿的资金已经到位。”

“中国的慈善刚刚起步。现在我们的慈善还是停留在事件上,比如说地震、洪水,大家为了回馈社会都来捐助。我们更希望把它变成一种习惯,大家并不是有了事才来捐赠,而是通过一种持续的方式回馈社会。更希望达到一种文化,不管你用怎样的方式,不管你捐赠了多少,慈善不分先后,也不分多少。”唐骏说。新华都基金会的努力,将更多的指向培养慈善习惯和慈善文化。

在著名剧作家萧伯纳1950年创作的剧目《芭芭拉上校》中,安德谢夫是个慈善家,他的财产来自于枪支生产。当他捐钱给女儿工作的救世军时,女儿面临了道德上的难题:用来抚平战争创痛的钱财恰恰来自于谋利于战争的军火商,这似乎是个残酷的悖论。许多人认为这个剧本是对宗教及虚伪的批评,但更多人认为萧伯纳是在为慈善捐款做辩护——不要问捐款者是谁,只要他捐出了钱。

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巨额财富的延长线会伸向哪里?这是近年来诸多中国新富豪们要共同面对的新命题。社会责任、企业公民是被频频提出的破题之句。仿效国外大亨做慈善,则是被较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

目前看起来,陈发树走的也是这条路。只不过与别人鲜有超过一亿元的基金规模相比,他用83億元给自己搭建了一个超高起点。

摘编自《新世纪周刊》《中国经济周刊》

链接捐赠背后的制度思考

没有人是天生的慈善家,行善需要氛围和机制。

将陈发树与盖茨相提并论,似乎确有可比之处。他们同样抓住了历史机遇迅速积累起财富,同样为了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不择手段”。不过,如果他们所使用的“手段”,在各自的市场环境中都是合法的,其实不应受到太多苛责。

其实,在陈发树之前,福耀玻璃集团董事长曹德旺也曾希望以捐赠股票的形式成立慈善基金,他准备将曹氏家族所持有的福耀玻璃股份70%用来成立慈善基金,按当时的市价已经超过了40亿。但是由于曾德旺为控股股东,牵涉面非常复杂,如证监会的批准等,所以至今未成。而此次陈发树并不是他持有股票企业的控股股东,所以得以顺利通过。

但是,无论是无奈的曹德旺,还是惊人的陈发树,当他们宣布要将资产捐赠出来时,也遭到了或多或少的质疑,“避税说”、“炒作论”似乎要比赞美率先而至。而此前,陈发树深陷“逃税门”事件。但唐骏称,目前在中国开展慈善并不能免税。

公众对于企业家成立慈善基金的态度确实很值得玩味。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富豪社会信誉度太低,大家习惯于把他们设想成为“恶”的:另一方面,是我们的制度并没有给公众一个可以信赖的平台,慈善基金不能做到公开透明。

“我们会定期向公众公开我们在过去一个阶段所做的承诺和实施的进展情况,包括结果。同时会让第三方的审计机构进行审计并公布结果、让大家看到完全、透明、清晰的慈善基金。”唐骏如此回应各界的质疑。

不过,我们国家目前对于慈善基金会的监管还非常薄弱,基本上“无法可依”,以“自律”为主。很多人催促基金立法,实际上最需要花大力气搞好的就是公益基金的立法。制度上的障碍其实会大大地降低人们参与慈善公益的积极性。

在我国,民间成立的非公募慈善基金存在注册难、纳税难等一系列制度上的问题。“我们国家对NGO的组织管理很严,民政部门对于成立慈善基金很慎重,要求必须挂靠单位、主管单位,以纳入统一的政府管理,否则不会给予注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马光远说。

对于民间的私募慈善基金会是否能够享受公募慈善基金会的税收优惠政策,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所谓的减免很多是大家想当然的。制度上的不足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国目前民间的私募慈善基金数量太少,如果很多人来做这件事情,制度自然就会跟上。

中国企业迎来并购时代 篇4

根据咨询公司OVUM的一份报告显示, 预计从2013年至2016年, 全球100G出货量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81%。

在国内, 100G于2013年正式迈入规模商用期, 经过一年发展以及受到4G元年建设的拉动, 在2014年100G需求得到进一步释放。三大运营商不仅在部分省市陆续新建100G网络, 同时扩容现有100G网络波道以满足近年的高带宽业务需求。

100G的黄金时代已经开启。

运营商投资来得猛烈

进入2014年后, 三大运营商将100G的关注重心迅速转移至现网部署。从2013年第三季度至今, 三大运营商共启动了5次100G骨干网集采, 成为全球最大的100G市场!

中国电信于2013年首次启动规模庞大的100G设备集采, 并在上海、浙江、福建、广东部署, 据悉目前已经完工。2014年, 中国电信也开始新建东北、西北的100G网络, 同时将加大省内二干的100G网络建设, 在大型地市本地网核心网也逐渐引入100G, 以满足LTE和FTTH对传输带宽的需求。

2013年末至2014年初, 中国移动骨干网十期100G OTN设备招标项目让业界为之一振。该次招标共涉及近8500块100G线卡, 采购量达到2013年三大运营商全部集采总规模的2倍, 远远超过了此前中移动预计的2014年的5000块招标数量。同时有消息指出, 中国移动的100G部署从5月份开始到10月份结束, 主要涵盖国家骨干网的东北环, 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以及河北、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四个省份。

中国移动研究院网络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李晗表示, 100G为中国移动带来了明显好处, 从开工时间来看节约了80%;成本从最初的数十万逐步下降到几万, 降低了90%;功耗也仅是10G的50%。“所以我们的干线, 包括省干和有需求的地方基本都是往100G方向走, 建设会全面转向100G。”

中国联通在2013年率先开通10 0 G实验网先发优势的基础上, 也开启了2014年长途传输网100G传输设备的大规模集采, 并加快完成100G现网试点。

光器件市场中国企业面临挑战

随着国内100G的爆发, 供应商特别是中国厂商迎来了难得的市场机遇。

目前华为、中兴通讯、烽火通信、上海贝尔已成为国内100G网络建设的核心供应商, 是三大运营商100G项目集采的主要赢家。并且凭借这一优势, 华为在《OVUM 2013年报告》中成为了全球100G WDM系统市场的领头羊, 占据31%的份额。

国内设备商的崛起令人称道, 但在光器件领域, 情况却有所不同。

此前中国电信科技委主任韦乐平曾表示, 据中国电信计算, 一个典型80×100G波分系统, 光域成本约占75%;而在光域成本中, 光器件占比90%, 相当于总占比约70%;一个100G核心路由器, 光器件成本约占60%。

目前尽管不少中国器件商都推出了100G光模块产品, 但基本上处于小批量生产阶段, 芯片等仍以外购为主。同时, 虽然华为中兴等已开始下探光器件领域, 但在OVUM分析师Daryl Inniss看来, 国内厂商仍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中国器件供应商在100G的生态系统中没有很好的体现, 主要由于市场基本性的问题—100G太贵。中国供应商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 可以在标准性产品和组装工艺方面降低成本;在硅光子方面技术寻求突破。”Daryl Inniss表示。

超100G的后续演进

运营商从2013年开始规模部署100G, 有专家预计2018年将达到100G的高峰。虽然目前100G刚迈入黄金发展期, 但为应对数据的爆发式增长, 超100G的后续演进已提上日程。

对于下一代传输网演进, 客户侧采用400G还是1T目前存在争议, 但从标准组织IEEE以及业界呼声来看, 偏向选择400G速率。

有专家指出, 受益于P2P (点对点) 的视频流量增长程度, 以及核心路由器的接口带宽需求, 400G在中国的契机可能会出现在2018年左右, 但并不排除2017年会有一定的商用。

韦乐平也表示, 按照目前的趋势, 2017年中国电信骨干网最大截面传输带宽将达到近38Tb/s, 需要5个80波100G传输系统, 这代表着全球运营商流量带宽最大值。在该形势下, “如果传输距离符合要求且价格合理, 那么400G传输将是更合理的选择”。

并且, 超100G技术也逐渐走向成熟。韦乐平介绍, 目前400G系统的单载波DP-16QAM传输距离为200公里~400公里, 其成本低、距离短, 适合在城域网部署;双载波DP-16QAM传输距离为500~600公里, 是频谱效率和距离较好的折衷, 有望成为长途中距离传输的主流400G技术;双载波DP-QPSK的传输距离为1200~1500公里, 其适用于长途长距离场景。

中国超市进入“并购”时代 篇5

10月20日,韩国乐天百货和时代零售集团在港交所发布的联合声明中称,乐天百货将以每股5.575港元合计48.7亿港元收购时代零售全部约8.74亿股股票,以扩大乐天百货在中国的业务。彭博通讯社的评论称,这笔交易将成为韩国在华最大投资项目,而乐天百货之所以这样做,目的是以最快速度,完成在中国市场的网点布局。时代集团在中国东部有65家门店,形成完善的网点规模,如果乐天百货自己另起炉灶,从头建设,将付出更多代价,并贻误宝贵的商机。

美国《华尔街日报》此前曾发表文章称,超市业门店的增加和网点的扩张,将意味着利润的同步增长,和市场占有率的大幅提高,

然而,据统计,去年中国前五大超市的销售额仅占超市总销售额的22.5%,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的家乐福也仅7.5%。这一数据显示,由于地域分割等因素,中国超市连锁业呈现高度分散的特点。

相比之下,国外成熟市场上通常会出现若干个超市巨头,集中度较高,如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德国的阿尔迪和英国的乐购等。在国际范围内,近几年连锁超市的并购潮已有退潮的迹象。然而,在中国,连锁超市尚处于成长期,并购大潮刚刚拉开序幕。

中国都市女性迎来“她时代” 篇6

由中信银行与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共同发起的2012年中国都市女性平衡与选择白皮书的研究项目,自2012年10月开始至2013年1月结束,先后经历了20位国内知名专家的“德尔菲法”讨论、持续10周的线上社区研究(MROCs)、全国大样本问卷调查等不同阶段,其中全国样本调查按照中国城市女性总体构成特征进行配额抽样,收集来自八大城市,年龄在22~45岁之间的2346位都市女性与270位都市男性的意见。

要求越高,“剩”得越多

数据显示,五成以上(53.6%)都市未婚女性认为“择偶标准太高”是剩女形成的主要原因。当女性倾向于寻觅综合条件比自己高的伴侣时,不仅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也是对理想生活的一种向往。而在客观因素上,近五成的单身女性认为“交友圈子太小”影响其择偶。

事业家庭两手抓,女强人只欣赏不愿当

白皮书数据显示,今日的中国女性,生活中不再单纯围绕家庭转。自己的职业发展、未来规划也都成为当下多数中国女性人生追求的目标之一。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女性就业率已经超过70%,远远超过53%的世界平均水平。

游走在事业和家庭之间的女性,也需要不断调和这两种角色带来的冲突。要事业,也不丢家庭,成为多数人的目标:近六成(57.3%)都市职业女性表示未来三年的事业规划是“事业和家庭各占一半”的情况;一心成为女强人全身心投入职场的比例不到三成(25.3%),而甘当家庭主妇的比例更少(16%)。

时代进步赋予女性更多的角色,女儿、妻子、母亲、领导、下属……内外平衡成为今日中国职场女性生活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中国女性在择业过程中无法避免且必须将家庭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决策位置。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历史数据显示:63%的都市白领每年只会有不到3次的家庭聚会,仅有不足28.5%的都市白领过生日时会跟父母一起庆祝,50%的人在忙碌过后面对伴侣表示不想说话,七成以上的女性因为长期缺少陪伴而缺乏幸福感。而职场中光鲜亮丽的女强人,却恰恰是家庭的“失陪族”,对此,多数(57.7%)女性表示欣赏却不愿意当,因为女强人需要面临职场危机、家庭危机和情感危机的多重考验。

理财热情高,提供指导是关键

今日社会,越来越多的女性在家庭中掌管经济大权,事业上拥有丰厚收入。近四成(36.8%)都市女性支撑过半的家庭收入,女性的工资不再可有可无,而成为家庭收入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会赚钱的中国女性也知道怎么管钱,超半数(56.8%)都市女性认为有必要进行理财投资,女性的理财需求明显高于男性。

最近公布的《2012胡润女富豪榜》中,在“全球白手起家女富豪”前10名中有7名来自中国,惊人的数据是对中国女性经济地位崛起的最好证明。

另一方面,今日中国女性的钱袋子鼓了,但是如何用好这些钱成为另一个问题。研究发现女性在理财方面表现出“需求高,行动少”的特点。实际进行理财的都市女性比例(45.0%)低于认为有必要理财的女性(56.8%)。

分析发现都市女性不理财的原因可以概括为:认识“误区”、期待“机遇”。认识“误区”表现在“没闲钱、不理财”的女性占43.4%,因此高收入女性实际理财者更多,比如月收入8000元以上的都市女性中理财投资者的比例超过50%,而月收入15000元以上的比例最高(72.7%);另一方面,整个市场缺乏对理财信息的多渠道传播、教育指导的机会,参与调查的都市女性近四成(36.3%)都表示“不了解理财渠道或方式”。

社交时间碎片化,内心呼唤更多空间

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今天人们期望丰富个人生活的渴望也越来越明显。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历史数据显示:超过三成(34.4%)的上海白领视个人社交范围为焦点问题,然而关注社交的人们却不一定腾得出时间。一位参与白皮书研究的女性这样描述自己的一天:“一天24个小时,分别为睡觉8小时,吃饭2小时,穿衣洗漱1小时,上班10小时,来回路上1小时,上网娱乐1小时,剩余的时间仅为1小时,还有多少社交时间?”

因此,生活中的种种现状制约着今日中国女性的社交拓展,“熟人近圈层级简单”的特点依然存在:以日常工作为主的同事圈(59%)、密友圈(52.1%)、同学圈(51.4%)、亲戚圈(43.4%)是主流,而来自于兴趣爱好、其他社交场合结识的朋友圈依然较少。从时间上来看,逾两成(21.1%)中国女性明显感到自己的社交时间不足;超八成(81.5%)中国女性在社交方面希望有自己的空间,而不是与爱人的社交圈完全重合。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当下中国女性在家庭和社会地位不断提升的同时,仍旧面对诸多冲突和困扰。她们不仅需要更多的渠道来缓解和释放压力,更需要家人、朋友、社会的关注与关爱。全社会应给她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期待柔韧、平衡、担当、进取、崛起、绽放中的中国女性演绎更精彩的明天!

(作者单位:零点研究咨询集团)

编辑:单之卉 / 邮箱:szh@bjstats.gov.cn

中国企业迎来并购时代 篇7

一、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开展跨国并购的风险分析

1、财务风险。

在很多企业眼中, 金融危机为他们提供了机遇, 认为此时是其海外并购的最佳时期, 故急切跟风加入并购行列, 而未对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好充分地调查, 造成财务风险提高。日本野村证券在雷曼兄弟倒闭的第二天即提出了收购, 现在出现巨大亏损。中国平安在2007年收购富通集团, 到2008年底, 由于富通股价下跌, 亏损达到230亿。2008年中铝联合美铝并购参股力拓英国12%股权, 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到现在已经浮亏80亿美元。[2]另外, 融资渠道不畅使企业无法获得有力的资金支持, 提高了并购的资金成本, 增加了企业的财务负担。特别是后危机时期, 不少企业的出售意愿降低, 不断加价, 在此背景下, 企业的财务风险更重。

2、政治风险。

在危机中, 不少西方发达国家一方面希望中国能在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又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 以政治思维看待中国国有企业的跨国并购行为。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重要主体的跨国并购, 虽然获得了国内的大量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 但中国企业偏“国有”的性质正在成为跨国并购的现实阻碍, 进入后危机时代, 政治形势也更为复杂, 进一步加大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

3、信息不对称风险。

后危机时代下, 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 使得目标公司的账面价值更难以反映该公司资产的实际价值, 为便于出售, 目标公司往往会恶意隐瞒其债务, 尤其是或有债务。如在中国平安收购富通集团的案例中, 富通集团就有意隐瞒了所持有的美国次级债券的具体情况以及对其财务造成的潜在影响, [2]结果致使中国平安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另外, 金融危机使得目标公司的股权价值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 进一步加大了跨国并购中的信息不对称风险。

4、战略决策风险。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战略决策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估自身而盲目冒进, 投机心态严重, 认为欧美企业价值大幅缩水, 是“抄底”佳机, 而没有正确认识和评估隐藏的巨大风险;二是对目标对象的资金规模、竞争实力、经营管理、综合环境、文化背景的评估风险, 如不能全面衡量及评估, 必会为并购埋下苦果。

5、法律风险。

国内企业在实施跨国并购时, 经常会遇到这些法律和政策的制约, 产生法律与政策风险。跨国并购在并购中、并购后面临着种种法律风险, 而并购后的经营阶段, 法律风险的时间和范围无限, 其中可能包括各类法律风险和时间。在金融危机下, 由于国内企业多数瞄准欧美大型企业, 但大陆法系与欧美法系在对很多并购过程的并购双方所关注的内容的解释是不同的, 后危机时期, 形势更加扑朔迷离, 这就进一步增加了跨国并购活动的风险。

6、整合风险。

并购结束后并购方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进行有效地整合。危机中面临困境、等待“拯救”的海外企业往往有着其根深蒂固、错综复杂的病因, 这些错综复杂的问题, 不是通过收购时签订的一揽子协议就可以解决的, [3]后金融危机时期的跨国并购蕴含着极强的整合风险。

7、市场风险。

跨国并购中的市场风险主要表现在并购后被并购企业的销售渠道能否得以保留、并购后能否保持企业产品的品牌认可度以及企业是否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来应对并购后更为复杂的内外部经营环境。毫无疑问, 金融危机的爆发给跨国并购后企业的市场经营环境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 并且多数根本不具备实力的企业, 也急于参与并购, 形成了“蛇吞象”现象。[4]进入后危机时代, 被并购企业还未显露的问题可能会随着危机的加深而显现, 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市场风险。

综上所述, 后危机时期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财务风险、政治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战略决策风险、法律风险、整合风险、市场风险等进一步加大。因此, 我国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时须更加注重风险的防范和应对, 以降低不必要的损失。

二、后危机时代跨国并购风险分担机制设计模型

本文以后金融危机经济大环境为背景, 以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活动为研究对象, 探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活动中风险分担的一般原则, 并运用线性规划理论建立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风险分担机制的设计模型。

1、跨国并购风险分担的一般原则。

在跨国并购活动中, 合理地分担风险关系到并购活动中各方的利益, 能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降低风险发生后造成的损失和风险管理成本。具体来讲, 风险分担应遵循以下两项原则。一是效率原则。即风险最有控制力的一方承担相应的风险, 项目参与方对某一风险最具有控制力意味着他处于最有利的位置。二是公平原则。在跨国并购中, 各方参与并购活动的目的都是为追求理想的期望收益。各方所获得的净收益各不相同, 参与方所承担的风险大小应当与其所得净收益相对称。在进行风险分担时, 需将其所获得的回报与承担的风险程度相挂钩。

2、基于线性规划的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风险分担机制的设计模型。

以数字1、2、3、……、n表示并购各参与方, 如并购企业、目标企业、投资银行、咨询机构、政府机关等;以数字1、2、……、m表示跨国并购活动中的各种风险, 如财务风险、政治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战略决策风险、法律风险、整合风险及市场风险等;以r1、r2……、rn表示并购各参与方承担的风险水平;以rij (1≤i≤9, l≤j≤9) 表示第i个并购参与方所承担的第j种风险。

风险的代价与收益是紧密相连的, 跨国并购活动的任何一个参与方要想取得收益, 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一般来说, 收益与代价正相关, 即付出的代价越大, 则希望得到的收益也越高。跨国并购活动各参与方为承担风险而要求得到的收益以及因此而付出的成本只与其所承担的风险水平有关, 这正符合线性规划模型的要求。以yi代表第i个并购参与方收益, 以ci代表第i个并购参与方的风险成本, 可得:

各并购参与方愿意承担风险的前提是并购活动能为其带来净收益, 即yi-ci≥0

令pi=yi-ci表示第i方对参与并购活动的满意度。

风险分担的目标是在并购活动风险一定的前提条件下, 使各并购参与方对风险分担方案的整体满意度达到最大。用系统观点来考察, 即企业并购风险的整体构成一个系统, 各种风险如政治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决策风险、经营风险、整合风险等构成系统中的元素, 尽管并购活动中各种风险是一定的, 但其构成的系统向外界表现的风险却由于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变得很小, 即系统学中的“1+1<2”。从分析可以得出结论, 跨国并购活动中任意一种风险由该风险偏好系数最大的参与方主要承担时, 则并购活动整体满意度最大。在具体的并购活动中, 通过估算各参与方的收益与风险成本及其影响, 并结合风险分担的一般原则, 可以得出比较合理的风险分担结构。

三、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风险分担机制设计

风险分担设计是将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中的风险降到最低, 从而获得较好地利益。但是分担设计还要符合发展实际, 否则不会产生好的效果。

1、财务风险的分担。

跨国并购在并购过程中通常需要支付大量资金, 从本质上来讲是并购企业的一项规模巨大的投资活动。并购企业要做好商业调查、环境调查、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准备工作, 尽可能多地挖掘目标企业隐藏的问题。[5]通过估算各参与方的收益与风险成本及其影响, 并结合风险分担的一般原则, 尽量将风险外移。

2、政治风险的分担。

后危机时代, 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活动中, 政府对政治风险的控制力最强, 因此, 根据风险分担原则及分担机制设计模型, 当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活动中, 如果为政府鼓励性跨国并购活动, 应将政府设计为政治风险的主要承担者。但若跨国并购活动完全属于市场行为, 则政府不承担任何风险, 应由跨国并购方与目标企业来承担。

3、战略决策风险的分担。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决策风险表现为两种形式, 即目标企业选择错误风险与投机风险。[6]这两种风险主要是由于并购企业的决策错误所导致的, 并购企业应负主要责任, 但如果有中介机构参与决策, 中介机构需与并购企业共同分担。

4、法律风险的分担。

跨国并购中的法律风险主要是由于并购企业所在国国家法律对于并购的有关规定与被并购企业所在国某项法律产生冲突所导致的, [7]政府对法律法规具有最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因此, 针对政府鼓励型的并购活动, 政府应为其主要的承担者。如属于市场运作的并购活动, 政府不应承担任何风险。

5、市场风险的分担。

并购实施后, 在做好文化整合的基础上, 应做好被并购企业的销售渠道保留, 保持住被并购的品牌, 并能应对并购后复杂的内外部经营环境。在市场经营过程中, 并购企业处于主导地位, 应是市场风险的主要承担者, 但并购企业应采取一定措施, 使目标企业积极参与并指导并购后的经营, 从而分担部分市场风险。

根据以上分析, 后金融危机时期,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各角色的风险分担情况如表1所示。

四、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得出, 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各参与方需遵循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参与跨国并购活动中的风险分担。通过估算各参与方的收益与风险成本, 并结合风险分担的原则, 得出了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政治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法律风险、战略决策风险、整合风险及市场风险的分担结构表, 为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分担提供了方向。

参考文献

[1]Chemykh, L.Changing Direction Cross Border Acquisitionsby Emerging Market Firms[J].SSRN Working Paper, 2011, (7) :40-56.

[2]张继德, 聂继虹.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及防范——以中国平安收购富通集团为例[J].财务与会计, 2009, (6) :29-30.

[3]吴秀费.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对策分析[J].浙江金融, 2010, (7) :52-53.

[4]Chen, Y.Y.&M.N.Young.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by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A principal–principal per-spective[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0, (3) :523-539.

[5]刘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分析及防范[J].商业时代, 2010 (24) :55-56.

[6]何勇.中国企业并购要做好海外并购前的尽职调查[N].中国经营报, 2010.5.9.

后危机时代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探究 篇8

(一) 现状分析

国际金融危机后, 全球经济的剧烈波动给跨国并购造成了很大影响, 2008年全球跨国并购从2007年1.65万亿美元的高点降为1.2万亿美元, 下降了27%, 而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活动仍然活跃, 中国铝业集团和美国铝业公司合作、中石化集团收购加拿大石油开采公司、中国五矿集团收购澳大利亚0Z公司主要资产、中石油完成对新加坡石油公司的股份收购、中石化收购Addax石油公司、苏宁电器注资控股日本老字号电器连锁企业Laox公司、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股权和相关资产。2008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923.95亿美元, 海外并购金额368.61 亿美元。201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1117.2亿美元, 海外并购金额652亿美元, 创历史新高。

(二) 特点分析

从产业分布来看, 我国企业开展跨国并购主要集中在汽车制造业、微机制造业、家电制造业、电信业和能源开采业五大行业, 第二产业投资最多, 第三产业投资还较少;从全球区域分布来看, 投资主要集中在欧、美、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从投资战略来看, 后危机时代我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以横向并购为主;从并购动机来看, 主要是资源获取导向、市场获取导向和技术获取导向;从并购主体来看, 国有企业是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主体, 占85.10%。

二、我国企业开展跨国并购的机遇与风险分析

(一) 机遇分析

1.国际金融危机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机遇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美国众多企业陷入资金困境, 为缓解资金压力, 不得不降低对外国企业的投资门槛, 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有利契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全球各类资产价格与资源价格均出现大幅下跌, 从而使我国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海外并购。

2.我国经济的快速复苏且政府大力支持跨国并购

2009年, 我国宏观经济逐渐步入复苏轨道, 第一季度经济增长6.1%, 第二季度为7.9%, 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排名首位。我国经济的快速复苏为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 我国政府出台多项鼓励措施支持企业进行海外并购。

3.人民币汇率稳步升值

国际金融危机后, 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 人民币购买力的增强降低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成本, 促使企业纷纷走出国门, 进行海外投资。我国不断健全的金融体系和充足的流动性也为企业开展海外并购提供了巨大支持。

(二) 风险分析

1.政治风险、工会风险和法律风险

近年来, 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后,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日益活跃, 但过程并不顺利。在进行海外并购时, 一些国家总是曲解我国企业的战略发展意图, 过分夸大所谓的政治风险。另外, 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往往忽视工会的作用, 缺乏与当地工会的有效沟通合作, 从而带来巨大损失。在企业跨国并购中, 法律风险也是需谨慎对待的重要因素,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60%的国家拥有反托拉斯法及相关管理机构, 我国企业常常需要花费高额的法律咨询费用, 增加了跨国并购成本。

2.定价风险

一方面, 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程中往往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 尤其对缺乏信息披露机制的非上市公司的资产价值和盈利能力难以研判。另一方面, 我国目前采取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是净资产法, 与国际通行的净现金流量法存在一定差异, 并购时存在一定定价风险。

3.金融服务滞后

目前,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所需的融资服务相对滞后, 融资渠道比较单一, 资金来源主要以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为主, 支付方式仍以现金支付为主, 而对定向发股、换股合并、股票支付等跨国并购方式则运用甚少, 且尚无专业性的跨国并购咨询服务机构, 成为影响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短板。

4.企业资金和人才匮乏

企业进行跨国并购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 还需要有通晓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商法, 熟悉跨国并购程序和国际惯例的专业人才与管理人才。而事实上, 我国企业大多缺乏这方面的人才, 并购经验和管理经验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相比也存在着较大差距。

5.跨文化整合风险

企业并购后存在着包括战略整合、资产整合、技术整合以及文化整合在内的多种问题, 其中尤以企业内部跨文化整合问题最为突出。同样, 东西方语言及文化差异因素也会放大这一问题。

三、后危机时代我国企业开展跨国并购的对策建议

(一) 政府层面

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政府应根据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需要, 不断出台新的投资促进政策, 并制定相应法律法规, 健全国际证券投资法律体系。面向所有经贸合作伙伴, 加强投资保护, 避免双重征税, 为我国企业开展跨国并购提供宽松的市场环境。

2.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

政府应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资金支持, 鼓励发展中介服务机构, 帮助企业拓展海外融资渠道, 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

(二) 企业层面

1.制定切实可行的并购战略

企业跨国并购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涉及到并购规划的制定、财务状况的评估、具体谈判技巧的运用与并购后期的各种整合, 任何一个步骤的疏漏都会导致并购失败。制定科学可行的并购战略是跨国并购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企业在面临机遇应冷静对待、避免盲目与非理性的跨国并购。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 制定详细的并购规划, 并购前对目标企业的经营情况、企业文化以及目标企业所在国的法律政策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

2.实施有效的跨文化整合策略

首先, 培养一批素质高、能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工作的管理人员;其次, 加强跨文化融合沟通, 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并购后应及时重新制定员工的绩效考核和晋升制度, 结合企业文化和本土文化推进改革, 实现并购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明确岗位分工, 建立公平有效的激励机制。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巨大冲击, 国外众多知名企业面临生存危机, 这正为我国企业开展跨国并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但其中也存在诸多风险。阐述后危机时代我国企业开展跨国并购的现状与特点, 分析所面临的机遇与风险, 提出后危机时代我国企业开展跨国并购的对策建议:从政府层面, 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提供金融服务支持;从企业层面,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并购战略并实施行之有效的跨文化整合策略。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跨国并购,中国企业

参考文献

[1]郭晓玲.金融危机后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应注意的问题[J].金融经济, 2010 (9) .

[2]王筱丹.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之路——跨国并购分析[D].吉林大学, 2009.

[3]李侠.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对外经贸实务, 2010 (2) .

[4]康荣平.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若干因素的思考[J].国际经济合作, 2010 (11) .

[5]王涛.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 2009.

中国企业迎来并购时代 篇9

(一) 资金支持有限

企业海外并购所需资金是巨大的, 一些规模较大的海外并购, 少则数亿、多则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的资金需要。由于我国企业处于发展阶段, 一般资金实力有限, 而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主要采用现金支付方式, 这些现金一部分是依靠自有资金, 其余的需要从银行和资本市场等筹集, 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没有参与海外并购和海外融资, 支持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机构仅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 并且这两家银行资本金很难支撑越来越多的企业并购需求。并且与国外企业相比较, 中国企业的融资渠道较为狭窄, 海外并购的手段较为单一, 以及缺乏对后续资金的估算, 有些企业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便贸然出海, 在并购后背负巨大的财务压力, 资金状况恶化, 最终陷入经营困境, 也导致了并购的失败。

(二) 政治障碍进一步加重

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历来习惯于以政治思维来看待与思考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行为, 尤其是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重要主体的海外并购, 虽然获得了国内的大量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 但在国际上, 中国企业偏国有的性质正在成为海外并购的现实阻碍。波士顿咨询公司高级副总裁兼董事麦维德指出, 中国收购者要赢得并购更为困难, 其潜在原因往往是政治, 因为很多西方人对于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没有做好准备。此外, 他们还担心如果收购者是低成本的中国企业而非西方企业, 那么企业员工被解雇的可能性更大, 特别是经济危机后这一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加深。

(三) 缺乏熟悉海外并购的专业人才

与国际上的跨国公司相比, 中国企业开始走向海外并购之路的时间相对短暂, 经验较为缺乏。危机后, 海外企业遭受重创, 市值降低, 多数中国企业期望能够借此机会走上并购之路, 但由于经验不足, 准备不够充分, 海外并购专业人才一时难以培养, 因此缺乏有经验的海外并购人才是中国企业走上海外并购的最突出障碍之一。所谓海外并购的专业人才是指通晓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营销、国际企业管理和国际商法等知识, 熟知跨国并购业务, 能够运用被并购企业所在地区的语言处理相关业务和纠纷, 熟悉当地文化习俗和社会环境, 具有较强的公关和应变能力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国内企业集团几次失败的海外收购, 几乎都是以失败告吹, 这与他们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不无关系。例如, 2010年中国光明食品收购澳大利亚Sucrogen, 开始一度提高收购价格到17.5亿澳元, 但最终下调收购价格至16.8亿澳元。在这个过程中, 新加坡丰益国际趁机参与竞争, 最终以17.5亿澳元完成了对Sucrogen的收购, 导致光明食品与其失之交臂。光明食品在收购过程中正是因为缺少专业的团队提供高效的服务和良好的策略, 未能对Sucrogen作出正确的估价及谈判不力, 导致收购过程的屡屡碰壁。同时, 由于缺乏有丰富经验的专业团队操作, 过早地公开收购信息, 让对手渔翁得利。

(四) 缺乏海外并购的法律保障和有效手段

现阶段我国关于企业并购的法律多数针对引进外资的情况, 对中国企业进军海外市场并购的情况主要是规条例等行政制度, 缺乏有力度的权威的法律条文, 处于真空状态。另外, 海外并购对应的咨询、担保等中介机构和资手段也相对偏少, 这种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海外并购的顺利进行, 使得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交易成本大大增加, 致使中国企业失去了很多难得的对外投资机会。

二、金融危机后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对策

(一) 防止盲目进行并购

中国企业国际化道路才短短二十余年, 要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后危机时代情势下, 我们应有明确、清晰的发展方向, 从实际出发, 准确评估企业自身的实力制定长远的战略发展计划。并购的项目或者公司要有比较好的发展潜力, 而且应选择同企业自身有关联度的业务, 并在并购之后有足够的资本和软实力促使企业不断成长、不断发展。许多失败的海外并购案例表明,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多数盲目跟风, 缺乏明确的并购目标和方向, 并未全面了解和掌握目标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

(二) 制定完善政策法律体系

鉴于海外并购方式正逐渐替代原地新建方式, 成为对外直接投资主流方式, 政府有必要进一步建立和健全海外并购法律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在2009年商务部发布实施了新《境外投资管理办法》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企业并购的实际状况和预计走势, 进一步完善并购法律体系建设, 健全并购监管体系, 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 从而进一步完善与规范并购操作和管理, 使企业的海外并购行为能够真正做到有法可查、有据可依, 维护市场之公平公正。改进对外直接投资管理, 简化企业并购程序、下放并购审批权限, 提高政府的办事能力, 降低企业并购成从而提高市场效率和优化资源配置。

(三) 拓宽海外并购企业资金支持

1. 从政府层面来说, 首先应进一步降低海外并购的门槛、简化申请程序和审批流程、放宽外汇管制制度, 实施相关的金融、信贷支持政策, 并建立一定数额的海外投资风险基金, 对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但风险较高的一些海外并购项目适当扶持;其次应鼓励银行和海外并购企业相互合作, 参与跨国并购活动的并购企业与相关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相互参股或签订合作协议, 实现银企合作或企业通过新建收购等方式拥有自己的财务公司、银行等, 银行以同样的方式拥有自己的产业公司, 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紧密结合。

2. 对于企业自身来说, 首先是充分利用国内充裕的资金和外汇储备, 继续发挥现金融资支付方式的优势。短期内, 中国国内的金融市场不会取得质的改变, 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仍将主要采用现金融资支付方式。中国目前有2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可以充分满足大额国际支付的需求。因此, 今后一段时期,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仍应充分利用现金融资支付方式, 从国内金融市场募集资金, 以快速地实现对目标企业的并购。其次要灵活运用多种融资支付手段, 积极利用国际金融市场完成跨国并购交易。

(四) 培养、引进、储备海外并购的专业人才

人力资源是决定企业海外并购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组建一个拥有专业素质和熟悉跨国交易流程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团队在海外并购中的益处显而易见。

1. 积极引进熟悉海外并购业务国际人才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各国劳动力成本下降。根据美国劳工部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 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10月份美国的全国失业率上升至10.2%, 为26年来最高水平。西方国家失业率的上升为中国企业提供了一次低成本吸引高素质的国际人才的机会, 具备了引进那些具有国际资本运作经验的人才的条件, 为中国企业海外的并购提供智力支持。

2. 培养、储备海外并购的专业人才

在国内重点高校开设相关专业, 培养精通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营销、国际企业管理和国际商法等知识, 熟知跨国并购业务的综合型人才。同时, 选派国内优秀人才到海外进修, 学习国际先进的并购技术和管理经验。目前, 越来越多的区域政府开始意识到这一点, 例如上海市和黄浦区政府, 正在支持并购公会筹办黄埔并购讲习所, 将专门为市场培养实用型并购人才, 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乃至全国培养、储备、孵化并购专业人才, 积极推动行业人才认证, 为并购人才流动填补空白。

(五) 大力发展对第三世界地区的海外并购

在区位选择上, 大力发展对第三世界国家的跨国投资。海外并购的经验表明, 收购目标所在国与中国的贸易关系对海外收购的成功有显著的影响。但这种贸易关系不是以绝对量来衡量, 而是以相对量, 即伙伴国对中国产品的认可和依赖程度, 而通过贸易积累起来的国际认可和国际商务经验有助于海外收购的成功。因此,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政治阻力进一步加深的形势下, 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区位选择上应注重拓展中国海外并购市场的多元化, 着重选择第三世界地区的发展中国家。

三、结束语

由于海外并购面临的问题较国内并购而言更为复杂, 中国海外并购企业面临着资金的压力、政治因素的阻碍、并购人才的短缺以及海外并购法律和手段的缺乏等问题。因此在危机后全球经济亟待发展的情势下, 中国企业应更加注重自身的发展, 引进培养专业的海外并购人才, 在总结海外并购失败经验的基础上, 冷静理性地对待海外并购, 从实际出发, 把握并购良机大胆出击, 使海外并购能真正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真正地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君君.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现状与风险分析[J].经济与法, 2011 (05) :100—104.

[2]谌洁珂.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贸易现状及展望[J].经贸论坛, 2011 (06) :25—27.

中国企业迎来并购时代 篇10

一、民营企业并购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并购对于民营企业发展本身而言是民营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需求, 是推动民营企业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然而企业并购不是一蹴即成, 一切都向有利方向发展的, 在企业并购中往往也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1、民营企业并购动机不够明确

随着企业并购浪潮的出现, 民营企业纷纷希望能抓住其机遇来提高自身的发展。由于部分民营企业在跟随中不清楚自身发展状况及并购动机而盲目跟从, 一味的追求经济的提高和企业规模的扩大, 不注重经济规模与规模经济的区分, 而忽视了企业并购对民营企业发展的真正意义所在, 极易导致民营企业不仅经济发展无法得到提高, 还扰乱了企业原有的发展战略目标, 极易使企业的发展失去动力。

2、缺乏并购中的财务风险意识

对于民营企业并购而言, 进行企业并购始终离不开巨额资金的支持, 而凭借民营企业自身的经济能力难以完全去支撑保证庞大的并购计划的顺利运行, 因而在企业的并购中对资金的运作稍有不慎, 就极易导致财务风险的出现。而由于民营企业缺乏对并购的财务风险意识, 没有有效的控制和避免措施, 易导致企业陷入经济危机, 这对企业的发展影响极大, 小到企业出现资金支付困难, 大到民营企业直接面临破产。

3、企业并购方面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企业并购包含兼并和收购两层含义, 而大多数企业并购活动都是通过证券市场来完成的, 是证券市场组要经济活动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成熟, 证券法律法规的完善,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并购浪潮的发生。虽然我国企业并购活动日益活跃, 但毕竟其并购的发展只有十几年的历史, 和国外企业并购相比, 我国在与企业并购相关法规中, 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如《企业并购法》、《反垄断法》等法规的专项颁布。在企业并购中需涉及到许多的法律文件, 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使得民营企业在并购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无法可依、无法可循, 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方案, 极大地阻碍了并购活动的顺利进行, 从而影响到民营企业的正常发展。

二、民营企业并购对策及其发展战略选择

在资本经营和低成本扩张的诱惑和推动下, 我国企业也掀起了一股企业并购的浪潮。为了能够让民营企业在企业并购的浪潮中适时抓住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发展契机, 使企业并购在民营企业发展中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并有助于民营企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提出了如下几方面的建议。

1、加强企业间的强强联合

在国际上出现的几次并购浪潮中, 我们易发现那些通过企业并购后发展成为的企业巨头, 都是在并购过程中通过企业间的强强联合才能实现的, 由此可见, 企业间强强联合已经是企业并购发展的必然趋势。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 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我国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 我国企业间更加应加强联合, 共同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促进企业的发展。

2、建立和健全企业并购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企业间的任何活动, 都是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基础上进行的。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能帮助有效解决企业并购中出现的问题, 在处理问题上有法可循, 为企业并购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一道有效的法律屏障。我国应建立与企业并购相关的专项法律法规体系, 如《企业并购法》、《发垄断法》等来规范企业并购, 以强大法律法规作为后盾, 能够有效降低民营企业并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3、实施有效的整合

企业并购的完成并不代表企业发展水平就已提高, 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期才能进入正轨。而实施企业整合就是企业并购后的首要任务, 能否成功实施有效的整合直接影响到并购的效果与成败, 整合中包括对资产的整合、财务的整合、人力资源的整合、技术的整合以及企业文化的整合。由此可见, 成功的整合对实现成功的企业并购尤为重要, 故民营企业在并购后应着重研究分析,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实施有效的整合。

4、结合自身发展状况, 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选择

随着企业并购浪潮一次又一次的出现, 各行企业巨头不断涌现, 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这对我国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虽然企业并购促进民营企业的高度发展, 但也不能盲目跟从, 需从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出发, 综合分析考虑企业并购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是否可行, 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总而言之, 民营企业应在并购时代的背景下, 正确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 使其有助于民营企业的高度发展, 促进我国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摘要:由于并购可以给企业带来多重绩效, 激发出了企业一轮又一轮的并购热潮。在我国企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 企业产业化加剧集中, 并购已成为一个企业得到高度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企业并购特点以及并购对民营企业发展意义的研讨分析, 提出了民营企业如何在并购时代背景下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目标的相关建议, 希望能对实现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并购,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牛玉军.论我国民营企业的类型和特点[J].现代商贸工业, 2007 (12) .

[2]尹红婷.企业并购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博士) , 2001 (1) .

中国粮油迎来国际化时代 篇11

4月23日,在河南深耕十年的世界粮油巨头——新加坡丰益国际有限公司(下称“丰益国际”)投资的“益海嘉里”粮油项目,正式落户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是已位居“中国最大食用油生产商”的丰益国际,在进军国内米面加工业战略中的“河南篇”。

从食用油、大豆,到米面业,外资在中国步步为营,中国的粮油企业在尚未完成产业链的时候,已经要被迫面对国际化时代的挑战。

步入国际化时代

在河南布局抢滩粮食加工领域,对丰益国际来说并非是刚刚开始。早在2001年9月,丰益国际就已深入中原腹地,与河南省周口市供销社合资兴建了益海(周口)粮油工业有限公司,丰益国际持有89%的股权。2005年底,丰益国际又在此基础上成立益海(周口)小麦工业有限公司,其业务范围亦从传统的大豆加工拓展到小麦加工领域,面粉加工能力达到了日处理小麦24000吨。

2009年4月,丰益国际挺进素有“豫北粮仓”之誉的河南安阳。目前,其投资2.1亿元,日加工小麦1200吨、年产40万吨的益海嘉里(安阳)食品工业有限公司项目已经开工。此外,与该项目呼应、总投资1.36亿元的铁路物流项目亦同时启动。

其实,从2008年WTO关于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粮食流通领域的过渡期结束后,很多跨国公司都开始在中国建立起小麦、大米等加工企业。例如,隶属美国ADM公司和新加坡WILMAK集团的益海嘉里集团,在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几乎占据垄断地位,占中国市场份额的60%至70%。这个集团已经在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湖南等粮食主产区建立和并购粮食加工企业。

内资溃败的背后

其实,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拥有数量众多的粮油企业,但是行业的竞争激烈、利润率薄是众所周知的。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表示,现在农业食品企业有几十万家,营业额上百万的不超过10%,或者更少。河南省食品工业协会秘书长陈振杰表示,河南的面粉加工企业利润率仅为3%~5%。这样的竞争能力使得国内企业在面对外资的挑战时显得弱不禁风。

外资的优势究竟是什么呢?东兴证券农业研究员王昕表示,由于美国等国的粮食产量占世界的大部分,粮食生产的潜在能力也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因此他们的粮食政策和价格直接影响国际市场粮价。根据王昕提供的数宇,美国等国家凭借高度机械化和科技化等优势,在产量方面占有绝对优势,仅美国一国,粮食年出口量所占全球份额常年稳定在35%左右,其中小麦更高达60%;美国和三个南美国家(巴西、巴拉圭和阿根廷)大豆总产量超过世界大豆产量的90%。目前,世界上四大跨国粮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垄断着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

王昕认为,凭借规模产量和质量优势,国际企业想要控制中国国内部分粮油品种。大豆产业的沦陷就是一个例子。美国大豆的质量优于东北的黄金大豆,出油率大概要高出1/6,而且进口大豆和国内大豆价格倒挂。由于缺乏套期保值经验,在美国农业部宣布大豆产量将降至’年最低时,国内企业采购了大量高价格大豆,最后造成包括龙头企业在内的众多油脂加工企业全面亏损,跨国公司随后采取并购中国企业,逐步控制了中国的大豆加工企业。

厦门科莱益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孙祺扬也提到,国际企业凭借在期货市场的熟练运作能力,操纵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掌握了话语权,因此在与相对缺乏经验的国内企业的对弈中占据了优势。此外,生产还未实现大规模集约化的中国企业在成本上相对较高,因此行业的利润率也低于外资。

粮油市场的商机

国际企业为什么青睐中国市场呢?渤海证券福州营业部的分析师郭光琛表示,中国人口基数大,消费市场大。而且中国目前处于消费升级的阶段,从比较初级的需求上升到对精细化加工产品的需求,对中高端品牌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特别是食用油等与健康息息相关的食品。

可见,外资看中中国这个处于发展中的巨大市场并不意外,重要的是国內的企业如何与之抗衡。效仿外资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是对策之一。郭光琛说,当前由于国有资本对这个领域的关注度不够,民营资本实力又不够雄厚,因此基本上侧重在产业链的某一环节。如采购、来料加工,等等。这就导致了利润空间低,而且容易受到来自上游产品涨价的压力,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她举例说,由于国际企业凭借着庞大的资金和市场运作能力,操纵了市场价格,2000-2005年粮油行业的利润率急剧下降;今年大豆、花生、葵花籽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又压缩了下游企业的利润空间。“没有形成产业链,在市场中就没有话语权,很难获取高利润。”郭光琛说。

上一篇:焦虑状况评估下一篇:现代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