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并购中国风

2024-12-01|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海外并购中国风(精选11篇)

海外并购中国风 篇1

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 全球流动性紧缩, 国外众多企业包括很多老牌企业纷纷遭遇流动资金陷阱, 陷入困境, 不得不破产重组或出售旗下部分资产, 以换取资金, 满足其对流动资金的需求。值此之际, 许多中国企业跃跃欲试, 欲通过并购海外企业迅速壮大自身实力。然而, 海外并购绝非易事, 需慎行。

一、海外并购此起彼伏

2009年以来,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海外并购此起彼伏, 波涛汹涌。4月, 湖南华菱钢铁收购世界第四大铁矿石供应商FMG17.34%的股权案获中国国家发改委批准, 华菱钢铁成为FMG第二大股东;2009年5月11日中信银行发布公告, 称将以135.63亿港币现金收购中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 (中信国金) 70.32%的权益, 从而以较低的并购成本实现了境外金融版图的扩张;2009年6月11日, 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宣布, 以13.86亿美元100%收购OZMinerals公司主要资产的交易获得成功;6月15日, 吉利控股集团100%收购澳大利亚汽车自动变速器公司DSI的交接仪式在墨尔本完成;6月21日, 中石油通过其下属子公司以10.2亿美元完成收购新加坡石油公司45.51%的股份;6月23日, 鞍钢对澳洲矿商Gindalbie进行增资的方案获得中国政府的批准, 鞍钢集团持有Gindalbie的股权比例将从原来的12.6%升至36.28%, 成为该公司的第一大股东;6月24日, 苏宁电器宣布认购日本LAOX公司定向增发股份, 持有LAOX公司27.36%的股权, 成为其第一大股东;6月25日, 中石化收购Addax一事落定, 中石化集团下属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与Addax达成现金收购协议, 以每股52.8加元收购Addax全部发行在外普通股, 收购总价为82.7亿加元 (约合72.4亿美元) ;2009年7月中铝全额认购了力拓配售股, 出资近15亿美元, 保持了力拓单一最大股东地位 (2008年2月, 中铝携手美铝斥资140.5亿美元收购了力拓英国股份有限公司1.197亿股, 占比12%, 相当于力拓集团股份的9%;) 。

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动因

目前, 促使国内企业开展跨国并购的因素有以下几点:一是美国次贷危机使得许多欧美公司有出售旗下资产的意愿, 在次贷危机之前, 这些公司往往是不愿出售这些资产的。而在中国公司看来, 欧美公司拟出售的这些资产恰好是其获得资源, 拓展市场, 提升技术和品牌所需的。二是由于受到美国次贷危机影响, 欧美公司出售相应资产的要价低于正常情况下出售这些资产的价格。三是中国企业有充足的流动性资本。

从现实情况来看, 国内企业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开展海外并购的意愿十分强烈。首先, 中国的能源企业希望拥有足够的资源, 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发言权。目前,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主要的资源需求大国, 这种市场需求迫使中国企业去海外收购一些国内所稀缺的资源。华菱钢铁收购FMG、五矿集团收购OZMinerals公司主要资产、中石油收购新加坡石油公司等都是出于这种考虑。其次, 中国部分大中型企业急需进一步扩展海外市场。相对于通过出口扩展海外市场来说, 通过海外并购, 在海外生产或采购并销售, 可以更接近消费市场, 更适应当地市场需求, 减少费用支出, 扩大产品销量。如苏宁收购日本LAOX公司, 一方面是出于拓展国际化市场的目的,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建立与日本家电连锁企业的协同发展平台, 学习借鉴日本家电连锁行业在商品规划、商品布陈、空间设计、店面运营、客户服务等方面的相关经营经验, 助力国内连锁经营模式的创新发展。再如, 浙江雅戈尔公司2008年用1.2亿美元收购了一个在香港注册的美国的服装销售网络, 将其服装和美国的销售连接起来。第三, 通过海外并购, 提升企业的品牌, 扩大企业及其产品的国际知名度。2008年5月, 海尔欲收购GE家电业务部, 主要就是出于完善海尔的全球化布局的目的, 希望通过收购GE的家电业务, 补充海尔在人才、技术、品牌、海外渠道等方面的不足, 以GE的高端产品和品牌强化海尔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实力。第四, 通过海外并购获取核心技术。核心技术一直是一个困扰我国企业发展的头疼问题, 由于缺乏核心技术, 中国很多产品的生产受制于人, 附加价值偏低, 须支付较高的知识产权使用费。为此, 国内很多企业都希望能够通过并购获取国外公司的核心技术。吉利汽车收购DSI主要就是出于这种目的, 通过收购DSI吉利将在原有小扭矩自动变速器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 进一步丰富产品线, 强化吉利自动变速器的研发与生产能力。

三、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慎行

美国次贷危机蕴藏着海外并购的机遇, 同时也隐藏着海外并购的的诸多风险。美国次贷危机下的海外并购并非易事, 每一个打算进行海外并购的中国企业在对待海外并购时, 需要更加理智、冷静、谨慎。

第一, 切防被“有利条件”冲昏头脑, 盲目开展并购, 为并购而并购。

尽管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 许多海外公司被迫出售旗下资产, 因此国内企业有了购买国外企业“优质资产”的机会, 并且现在的并购价格可能相对较低。但是, 即使价格再低, 依然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 而其中大部分还必须以现金进行支付。况且, 海外公司出售的这些资产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优质资产”, 是否是我们需要的资产, 还有待中国企业明鉴。不能让TCL并购汤姆逊的悲剧重演, 那样, 海外并购非但不能达到并购的初衷, 反而会使自己元气大伤, 陷入困境。

第二, 明确海外并购的目的。

我们为什么要并购海外企业?是因为欲并购企业有我所需的核心技术、销售渠道、品牌还是先进的管理, 亦或是贪图“便宜”, 机遇“千载难逢”? 若是贪图便宜, 没有明确目的的并购在一开始就注定埋下失败的种子。总的来看, 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海外并购主要是看重并购企业的技术、渠道、品牌、管理技术中的一个或是几个, 无论是哪一个, 企业必须要明确自己想从并购企业得到什么。中国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战略目标甄别、选择并购市场上的目标企业, 保证所并购企业能真正为己所用, 达到整合资源、扩张规模的根本目的。总之, 当前开展海外并购就是要买我们过去一直想买却买不到的。

第三, 开展科学的、深入的可行性研究, 为成功并购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方面, 在企业内部要组织专门的团队, 完成必要的目标企业选择、前期调研, 分析研究并购后企业的整合等工作。在收购完成前, 并购团队应该拟定一个统合计划, 在并购完成后, 尽快地把被收购企业融入到收购企业的企业文化中。另一方面, 鉴于开展海外并购的经验相对缺乏, 进行海外并购时, 中国企业要聘请有当地资源背景的各种专业公司开展并购前的可行性研究, 全面了解并购方所在国的有关政治、经济形势, 以及并购目标企业的相关信息及其企业文化, 以便于预测、分析并购中可能发生的问题, 尽量消除阻力以促使并购成功。2008年6月, 中钢成功并购澳洲中西部公司, 摩根大通、澳洲当地的公关公司等专业顾问功不可没, 这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应该注意的。

第四, 明确目标企业资产质量。

在美国次贷危机的背景下, 目标公司出让股权甚至控制权, 公司本身可能在经营、资产质量、资金等方面存在问题, 调查、核实企业的相关资产、负债等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要弄清楚目标企业现时存在的资产、负债, 而且要明确目标企业未来可能出现的资产贬值、负债扩大及发生潜在争议的风险, 以对目标企业的资产状况作出尽可能准确的评估, 避免由于事先估计不足而导致收购亏损。2005年上汽并购英国罗孚公司案中, 正是由于上汽通过聘请国际知名的专业公司调查, 对罗孚的资产状况及其破产风险进行了正确的评估, 从而避免了由于收购可能造成的损失。所以, 并购需要收购方权衡并购机会和陷阱的得失, 当收购方不能解决目标公司存在的资产质量问题时, 应放弃并购。

第五, 充分思量并购后的资产整合难易程度。

经验表明, 并购的成功率很低,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并购后企业难以整合。有明确的并购目标, 有科学的可行性研究, 有足够的资本实力, 这些都不能保证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一定成功。中西方企业在公司治理结构、企业文化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 这些差异远远大于西方企业之间的差异, 也远远大于中国与亚洲企业之间的差异, 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并购企业要充分考虑究竟怎样经营管理被并购企业和资产, 才能使原有企业与被并购企业融洽相处, 互助共生, 互促互进。并购后如何进行企业的整合, 这不仅是中国企业开展海外并购前决策者们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也是并购后最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

四、结语

美国次贷危机在为并购提供机遇的同时也有“陷阱”存在。是否开展海外并购取决于企业的发展战略, 切不可盲从;并购是否正值其时, 亦不可一概而论。对于中国企业来说, “走出去”不仅需要勇气, 更需要眼光。所谓眼光, 就是要通过调研分析, 明确欲收购企业或资产是否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是否符合自身发展的方向和需求, 明确自己是否具有足够的整合能力, 能驾驭并购后的企业。对于国际化经验尚少的中国企业来说, 仅靠自身力量完成这一工作颇有难度, 需要加强与国内外经验丰富的咨询公司等中介组织的合作。同时, 中国企业必须组建自己的并购团队, 对并购事宜进行分析研究, 对并购作出正确的判断, 同时不断增强自身的并购经验, 培养自己的并购人才。惟有如此, 企业的海外收购才能有的放矢, 真正获得收益。

参考文献

[1]亚瑟.伯特 (Art Bert) , 思安 (AndrewSleigh) , 谢德健.“低价并购”的六个关键提醒[J].中国企业家, 2009 (10) .

[2]王妮娜.危机并购冷思考[N].中国证券报, 2009-03-18.

[3]沃顿商学院.金融海啸带来跨国并购良机中国企业进军海外投资是福是祸[J].IT时代周刊, 2008 (22) .

[4]金明辉, 任锦汉.成功并购四要素[J].管理人, 2008 (7) .

[5]黄利文, 冷志明.浅析企业跨国并购所面临的风险与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8 (9) .

海外并购中国风 篇2

[摘 要]本文首先论述了海外并购风险的概念、一般特点以及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特殊风险,然后针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策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整合阶段的不同风险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海外并购;风险;并购策划;并购整合

1 引 言

海外并购风险表现为海外并购的不确定性,是指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实际得到的收益相对于预期的收益之间的差别。海外并购中蕴涵着各种风险,分类方法也多种多样。按照并购的实施过程予以分类,具体可分为并购策划阶段风险、实施阶段风险、整合阶段风险。

1.1 策划阶段的风险

包括决策失误的风险、法律风险和市场制度风险。并购主体是否能够选择合适的并购目标,对并购目标是否有足够的驾驭能力,都关系到海外并购能否取得成功。

1.2 实施阶段的风险

主要包括信息风险、定价风险、融资风险和反并购风险等。在并购交易执行的过程中,可能由于信息不完全、谈判策略失误等,对并购目标无法做出准确判断,对目标企业估价偏高,使企业蒙受损失。同时,在财务方面,并购企业存在资金成本过高或现金流量不足等财务上的风险;并购行为还可能遇到目标企业股东的反对、员工的抵触等反并购风险。

1.3 整合阶段的风险

在并购整合阶段,存在因产品链重叠导致效率降低的生产风险、管理人员流失造成的管理风险、资源整合风险、人才流失风险等。

风险控制,是对将要并购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之后,根据得到的结果采取全面的、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手段,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因此本文将针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不同阶段,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2 并购策划和战略制定阶段的风险防范

该阶段中国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是自身定位不准确、缺乏明确的海外并购战略、缺乏核心竞争力、对国外公司和投资环境(尤其是政策法规)不了解、对目标企业估价不准等。要防范这一阶段的风险,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2.1 明确战略,科学决策,仔细筛选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特点,选择合适的并购目标,制定科学的并购策略。并购前,要根据并购成本和并购风险的大小制定目标企业的资产、经营规模和赢利水平的范围。在对并购的各种风险进行了识别和分析之后,便可根据得出的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风险控制。

2.2 深入了解政策法规

要及时掌握并购目标所在国的经济形势、政策措施、相关法律法规、并购国际惯例等情况,避免在未来的并购过程中发生问题。

2.3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

在并购过程中要建立完整的风险预警与控制体系,以及时防范风险,按时进行风险评价。要完善对人员、程序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保障,使整个并购过程的风险降到最低。

3 并购谈判与执行阶段的风险防范

在该阶段,融资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包括利率与汇率波动)、谈判风险和反并购风险等构成了我国企业从事海外并购的第二轮风险。要顺利地通过这一阶段,国内企业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3.1 对目标企业价值的准确评估,避免定价风险

价值评估是并购的核心,价值评估的质量直接影响并购的成败。企业价值评估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并购方与目标企业间信息的不对称,因此在并购之前对目标方进行充分的调查和了解以掌握足够的信息是控制并购风险必不可少的措施。这些调查包括:财务调查、业务调查、法律调查等。

3.2 重点发挥投资银行的作用,降低谈判风险

投资银行、会计事务所在企业跨国并购过程中主要扮演收购经纪人和财务顾问的角色,为并购企业代理策划,参与并购合同的谈判,确立并购条件,协助并购方筹集资金。我国海外并购企业要充分重视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在并购风险防范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加强合作。

3.3 拓宽国际化融资渠道,减少融资风险

我国海外并购的投资母体,虽然在国内是巨型企业,然而在国际上却只是中小企业。除了资金不足外,国际汇率风险、税收风险等都是海外并购面临的融资风险。在进行海外并购的时候,要谨慎选择融资方式。在汇率风险方面,一是要选择适当的币种;二是要扩展资金来源,多元化筹资途径;三是在目标企业所在的东道国举债,借入该国货币;四是运用远期交易和金融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锁定汇率风险。在利率风险方面,可以在借贷合同中约定利率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定期进行调整;也可以利用金融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利率波动造成的损失。

3.4 选择有利的支付模式,降低支付风险

海外私募资金挺身中国并购市场 篇3

宣布项目少,进行项目多

摩根大通关于全球并购市场的统计显示,2005年1—5月,亚太区交易额达1790亿美元,占全球总交易额的18%,较去年同期增长69%,创历史新高,而2004年全年交易额为2340亿美元。摩根大通亚太区并购部董事总经理孟亮接受《新财富》专访时表示,“亚太区交易额过去5年内在全球所占比例持续稳步上升,显示市场对高增长亚洲市场的兴趣仍然浓厚。”

2005年1—5月,在亚太市场并够交易中,日本占61%、澳大利亚占16%、中国内地为5%(附表)。其中,联想并购IBMPC业务的交易、网通并购香港电讯盈科的交易,可以说是目前中国内地企业以收购为主的最大现金投资。

孟亮表示,虽然今年上半年中国市场已公布项目的交易量表面上看起来少,但这并不说明正在进行的交易量少。这是因为,中国的并购目前正在走向正常化,并购的难度远较以前为高。以前外资带一些钱来搞合资产业,孟亮称这不是真正的并购,真正的并购涉及到非常复杂的交易过程。一般并购交易希望在6-9个月有一定成果,但是因为中国企业的管理层对并购过程的复杂性了解有限,所以实际需要的时间往往比较长。孟亮认为,实际上的并购交易都有可能在今年出现。

中国并购趋势的三大主导因素

孟亮认为,中国的并购趋势至少存在着三大主导因素:

第一,在WTO主导下,许多行业对外开放。目前外资进入的主要为消费品行业,其他如电信业、银行业等虽然有一定控制和股权的限制,但是还是有很多的交易正在谈判中。

第二,“国有股减持”的影响。与市场上讲的”国有股减持”有区别的是,这里指企业出售国有资产的形势。具有领先地位的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通过出售国有资产,进一步巩固在市场上的领导地位,能够增强技术上、经营上的优势。

第三,“走出去”的趋势。比如联想、TCL等。“走出去”战略上非常有道理,但在真正的并购上,由于经营操作都有一定的风险,需要精心策划才能进行。

孟亮认为,虽然在过去1-2年中,很多中国的并购交易是和国际市场接轨的,但这只是特殊行业中特殊企业拥有的特殊机会,并不表明国内企业当前存在着大规模“走出去”的趋势。

私募资金以非战略投资者身份大规模参与

对于一些大的跨国企业来说,当本身的市场机会饱和时,董事会必定关注其中国的发展策略是什么。反观最近欧美并购市场非常活跃,大的跨国企业可能花很多的精力在本地市场中,但其本地市场重组后必然要往中国等其他市场发展。所以更多的跨国企业走进中国,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目前,一些私募资金已经越来越注重中国。在联想与IBM的交易中,新桥资本就以非战略投资者的角度,提供资金和一定的渠道参与并购。孟亮表示,这种趋势将会更为普遍,今年下半年应该会有类似的私募资金大规模地收购中国企业。这是因为目前资金充足,投资的机会比较少,钱多于机会。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模式研究 篇4

海外并购是企业实现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途径,进行海外并购不仅能够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知名度,有机会把自身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企业,还能够为企业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在巨大的国际市场中分得一杯羹。海外并购是企业商业运作的一种形式,企业的海外并购也进一步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一、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模式的现状

在世界范围内,我国实行海外并购的总体实力还有待提高,虽然我国最近几年出现了几笔超大规模的海外并购,但从全球各国海外并购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海外并购总体规模较小,无法与其他国家大型企业相比,仍然属于海外并购小国,还不具备跻身世界海外并购强国的实力。

1. 国有企业在并购主体中占据主导地位

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起始于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民营企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部分民营企业通过海外并购的形式进入了国际市场,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倾向,但从我国海外并购的企业性质来看,其中绝大部分仍然是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国有大型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在国家政策的强有力支持之下,逐步将市场拓展到了海外,与国内企业相比,国有大型企业在市场的适应和调节能力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2.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队伍正在逐步壮大

我们通常把超过10亿美元的海外并购行为被称为大型并购,但我国企业实施的海外并购活动中,很少涉及到大型并购。我国在加入国际贸易组织以后,国内企业的也相对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国内企业不断进行产业调整和改革深化,逐步适应了国际市场的竞争格局,同时也具备了进行海外并购的资本,前几年,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总额已经跃居世界前列,甚至还有并购交易额接近100亿美元的超大规模并购。

3.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方式多样化

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稳步增长,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从简单的现金并购,逐步发展到现在的换股并购,以及证券并购等多元化的并购方式,国内一些金融机构也加入到了海外并购的大军之中,同时也丰富了融资渠道,推动了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进一步实施。

二、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发展速度较快,直接导致后期发展动力欠缺,这其中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使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活动没能达到预期的经济效果。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企业实施的海外并购活动中,只有不到30%的并购活动获得了成功,更多的海外并购活动均宣告失败。这其中也包括了国有大型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由此不难得出,我国企业在海外并购模式中的问题突出,不容忽视。

1.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经验不足

海外并购是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有效途径,并购过程也是十分复杂的,在开展海外并购的时候,需要考虑可能对并购活动产生的不利影响的诸多因素,因此,企业在并购前要对国际市场,以及并购目标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并制定出详尽严谨的并购计划,做好充分的并购前期准备工作。在我国,国内并购与海外并购的形式几乎是在同一时间段出现的,而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是先有国内并购,后有海外并购,其国内企业经过长期的国内并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并购经验,海外并购的开展也就相对容易。而我国企业并没有从国内并购中获得经验的机会,直接面对国际市场,就显得经验不足。

2. 我国企业资金有限,影响海外并购成本预算

海外并购是企业通过并购形式对境外企业进行收购的行为,针对不同的经济体制,企业要想实现海外并购,就必须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并购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则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海外并购的最终成败。巨大的经济压力,使企业很难在短期内筹集起来。而从我国以往的海外并购方式中可以看出,我国企业主要通过现金交易来实现海外并购。而企业又要通过银行和资本市场的帮助才能够完成对大笔资金的筹集,融资渠道极其有限。这些资金属于短期高利,这些都为企业实施海外并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企业需要考虑偿还债务的因素,企业财务状况也会因此而失衡。超出并购预算,甚至影响到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发展。

3. 专业性人才严重缺乏

海外并购从其本质上来说,就是资本的转移,这个过程具有极强的专业化特点,因此,海外并购活动要求参与者拥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以及海外并购的经验作为支撑。我国企业在这方面还显得十分欠缺,由于我国的海外并购与国内并购活动同时出现,并购经验上严重不足,而我国的传统文化又很难接受资本运作理论,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和任用出现脱节。并购活动需要对当地的语言、经济、政治等多方面信息进行掌握,我国企业中的并购负责人针对国内并购活动倒是可以胜任,但对于海外并购的开展,就无法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的理论和技术支持了。

4. 我国现行的政策不利用企业海外并购的开展

我国在上世纪就已经提出了改革开放的重要国策,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内的经济体制始终要保证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实现,相对于资本主义国家而言,我国企业实现海外并购时,将受到国内固有经济体制的牵制和影响。我国现行的市场运行机制还有待改善,企业海外并购的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够健全。我国严格的投资审批制度使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进展缓慢,效率低下,很多企业就在等待审批的过程中丧失了最好的并购机会。同时,我国的立法也相对滞后,截止到目前,仍然没有一部专门针对企业海外并购的法律法规。

三、改善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模式的合理化建议

1. 增加与境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与国内并购同时出现,导致我国企业缺乏海外并购的实践经验,这使得我国企业在进军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困难重重。要向改变这个局面,我国企业就必须加强与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对方的经营管理理念,以及其海外并购的案例中,获得经验,并根据我国企业自身的特点,找出适合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活动的有效途径,以其之长补己之短。我国企业也要仔细研究和总结国内并购活动的经验,为日后展开海外并购提供一定的帮助。

2. 拓展融资渠道,减轻企业经济压力

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撑,即使是拥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国有大型企业,也难免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问题。因此,为了减轻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活动的经济压力,积极拓展企业的融资渠道,使企业在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轻装上阵。第一,不断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运行机制,使之符合我国阶段性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加强与国外企业的合作,通过各种手段和形式来吸引外资,拓展国际化的融资渠道和平台。第二,要通过建立海外投资风险基金,来保障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活动的有效开展,降低我国企业在海外并购活动中的经济损失。海外投资风险基金是针对本国企业对外进行经济扩张而设置的,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尽可能地降低本国企业在海外投资中的经济损失,使本国企业在实行经济扩张的活动中没有后顾之忧。

3. 专业性人才的任用与培养要实现有机结合

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对并购目标作出准确细致的分析和判断,这些都需要有专业性的人才来完成。基于我国目前专业性人才短缺的现状,我国要在培养海外并购专业性人才上加大力度,在引进国际化专业人才的同时,还要开展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我国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要求和特点,派遣有能力的人才定期到境外进行专业学习,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企业展开海外并购活动的人才队伍。

4. 加强政策的倾斜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不仅关系到企业能否顺利进入国际市场,更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在实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活动的支持力度,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国内企业积极投身于海外并购的大潮中,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此来保障企业在海外并购活动中的合法权益,逐步扩大与境外企业经济与技术合作的领域,简化投资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积极为企业提供海外并购信息。

四、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已经逐渐开始具备进军国际市场的实力,无论从企业的组织结构,还是从企业的经济实力来看,我国企业要想真正在国际市场中掌握话语权,仍然需要企业自身不断的调整,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倾斜,重视专业性人才的培养,积极拓展融资渠道,这些都能够为我国企业开展海外并购活动提供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顾露露,RobertReed.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了吗?[J].经济研究,2011,(07):116~129.

中国石油海外并购的成功法宝 篇5

按国际规则运作是成功的基石

王震教授在《中国大收购》一书中分析了中国石油教科书式的收购案例——中石油收购整合PK公司。

PK公司于1986年在加拿大成立,一共有三个子公司在哈萨克斯坦从事勘探开发业务。2005年6月底,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表露出出售意向。印度国有石油公司、意大利埃尼集团和美国雪佛龙公司都表示出收购意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完成收购谈判,双方签署有关收购工作《安排协议》。为了顺利通过哈萨克斯坦政府的审查,中石油宣布,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将参购PK石油公司“部分股份”。因为即使中石油的收购要约通过交易结束了在PK注册和上市地——加拿大的批准程序,中石油还将面临资产所在国——哈萨克斯坦政府的审查。随后,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所属的中油国际公司签署了《相互谅解备忘录》,中石油将以14亿美元的价格转售PK石油公司33%的股权。在加拿大股东大会高票通过该项收购后,在地方法院听证会上,俄罗斯卢克石油公司的律师就PK石油公司所属资产之一的图尔盖油田优先权問题向法院提出申辩,要求地方法院阻止这起交易。为此,法院决定推迟裁决。最终中石油获得加拿大地方法院不带任何条件的最终裁决,100%收购PK公司。这标志着中石油最终完成了收购PK公司的全部法律程序,双方并已完成了交割。

纵观这次成功收购、整合案例,可以看出收购过程一波三折,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方博弈风云变幻,最后成功水到渠成。所有这一切的基石就是按国际规则运作。

联合竞标,淡化政治色彩

周明剑在《中国大收购》一书关于如何成功进行海外并购的一个主要观点就是多国参与共担风险,淡化政治、突出商业性质。

这次中国石油、英国BP与伊拉克关于鲁迈拉油田开采合作协议规定中国石油和英国石油公司分别拥有该项目37%和38%的作业权益,伊拉克国家石油销售公司持有25%的干股。这种与西方国家联合竞标的模式,不掺杂政治色彩,有助于减少国际社会的担忧,避免西方社会热衷的对中国发展模式的歪曲。在推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谋求最大限度地实现对方的利益。合同达成后,分析人士认为,中石油选择了恰当的竞拍模式,而股权研究机构Edison投资分析人士认为,这一合同是英国石油公司进军伊拉克的一个很好的起点。

企业的社会责任极其重要

从王震教授《中国大收购》一书中可以看出,中国石油成功收购PK公司后,公司所属的奇姆肯特炼厂与所在州市积极协调,稳定成品油供应,即使在炼厂大检修期间,也尽最大可能保证当地居民用油。中国石油勇担责任的举措,赢得了地方政府和社区居民的称赞。

从中国石油最大的海外项目——年产2000多万吨的苏丹石油项目来看,更是体现了中国石油的社会责任感非常强。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防范 篇6

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类型

(一) 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各种政治力量使一个国家的经营环境发生异常变化的可能性, 它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跨国企业的战略目标及其实施效果。政治风险的来源包括三方面:

1. 东道国战乱风险。

也就是东道国的全局性政治事件或政府行为对跨国企业的投资或经营造成的不确定性影响, 包括革命、政变、军事冲突、民族骚乱、罢工、恐怖主义以及国家政权更迭等。比如2001年的“9.11”恐怖事件, 2004年的马德里爆炸案, 2005年的伦敦地铁爆炸案等, 都对跨国并购企业产生了巨大影响。近年来, 随着中国企业走向海外, 针对中国人的恐怖事件也时有发生, 例如发生在阿富汗的中国工人遭袭身亡事件, 发生在巴基斯坦的中国工程师遭绑架、杀害事件等。这些事件已成为中国企业投资非洲—中东地区最主要的政治风险之一。

2. 东道国政策限制。此类政策诸如征用与没收国

内化、外汇限制、进口限制、税收管理、价格管制以及劳动就业限制等政策发生变化, 对跨国企业投资收益产生影响。如2006年委内瑞拉修改风险服务协议和所得税法, 致使中国公司在该国的利益大受损失。

3. 东道国政治偏见。

一些西方国家把中国当成“潜在威胁”加以防范, 因此会对各种影响其经济命脉的并购予以约束, 尤其是对资源企业的并购。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曾在2003年以“国家安全”为由, 阻止了中国香港和记黄埔有限公司对已破产的美国环球电讯的收购。2005年8月,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投标收购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优尼科公司, 中海油的投标在美国政界激起史无前例的反对声浪, 其理由正是该收购有可能影响美国的国家安全。

(二) 法律风险

企业跨国并购涉及的法律十分繁杂, 一般涉及到的法律有公司法、证券法、银行法、会计法、反垄断法、劳动法、外汇管理法等, 法律关系十分复杂。由于国内外法律环境的差异, 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需要特别注意东道国的某些法律规定。如果不熟悉这些相关法律, 将会给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带来较大的法律风险。目前, 世界上已经有60%的国家有反托拉斯法及相关管理机构, 但是管理重点、标准及程序各不相同, 中国企业的管理层必须非常重视。法律风险不仅体现在并购初期, 在投资完成后的经营期仍然会存在。尤其对中国当前一些资源、能源类大型海外并购而言, 经营期法律风险更大。担任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法律顾问的英国路伟律师事务所指出, 中国能源企业收购阶段的法律风险只占20%, 而经营阶段的法律风险占全部法律风险的80%。中国能源企业的管理层往往只重视第一个阶段, 而对第二阶段的法律风险考虑不足。例如, 劳工保护问题是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后遭遇的典型法律风险。中国企业在完成当地投资和海外并购后, 常常要根据业务需要对被收购企业人员进行调整或裁减。此时, 中国企业应该特别了解当地劳动法规对裁减人员的各种要求, 以及雇佣当地人员的比例要求等。如果中国企业无视当地劳动法盲目行事, 对被并购企业人员调整就有可能违法。同样, 排放污水和废气要遵守当地环境法的规定;公司的治理要符合当地公司法或证券法的规定;知识产权、合同管理、会计准则、税收、社会保障等方面都要遵循当地法律。

(三) 财务风险

众所周知, 海外并购的最大风险是财务风险。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

1. 融资风险。

并购的融资风险是指主并企业能否按时足额地筹集到资金以保证并购的顺利进行。一般来说, 已经参与国际并购的中国企业, 其并购资金的筹集并不困难, 但如何保证在日后的经营中有着畅通的融资渠道和低成本的融资方式则存在一定的困难。

2. 杠杆收购的偿债风险。

杠杆收购指并购企业通过举债获得目标企业的股权或资产, 并用目标企业的现金流量来偿还负债的方法。杠杆收购的偿债风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并购后的企业是否具有足额稳定的现金流量。由于海外并购后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 中国企业可能因不能偿还到期本息而破产。

3. 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是指汇率变动对交易过程的影响, 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需要外汇, 而从国际资本市场上借入或买入外汇的过程中, 汇率发生变化会增加或者减少企业的获汇成本, 使企业面临外汇买卖的风险。

4. 定价风险。

定价风险主要是指目标企业的估值风险。即中国企业对目标企业的资产价值和盈利价值 (获利能力) 估计过高, 即使目标企业运作很好, 过高的买价也无法使收购方获得一个满意的回报。定价风险主要受收购方所获取的目标企业的信息质量的影响, 由于信息不对称, 中国企业对海外目标企业定价总是过于乐观, 如何确定有效的并购价格, 成了海外并购中比较棘手的问题。

5. 补亏风险。

麦肯锡公司的一项研究发现, 在过去10年内, 通过“以强食弱”的方式接受被收购的企业后, 80%的公司未能收回投资成本。只有全面正确地对企业并购的成本和效益进行分析, 并购才能成功, 盲目并购只会使企业背上沉重的负担。从过去几年的并购案例来看, 中国尚未出现类似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英国沃达丰与德国曼内斯曼、惠普与康柏的强强联合式的并购案例。中国海外并购的国外企业, 要么是存在巨额亏损, 要么是其部分业务正在走下坡路, 中国企业完成并购后, 将要面临巨额补亏风险。

(四) 文化整合风险

不同企业文化背景下的员工都秉承自己所习惯的工作习性、思维方式, 对其他的社会文化环境缺乏足够了解, 这就容易对来自他方的信息作出错误的分析和判断, 产生误解和冲突, 阻碍企业的并购成功。据估计, 70%的并购没有实现预期的商业价值, 主要的失败源于并购后的文化整合。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明显的文化差异加大了海外并购整合难度:

1. 国家文化差异。

一般来看, 国家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与权力的距离, 对不确定性的接受程度等方面。欧洲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团队协作;美国文化相对注重个人主义;法国和德国, 员工们不喜欢不确定性, 他们需要明确知道并购对企业和个人有什么影响。而中国文化则不同, 中国人对风险的接受程度高, 倾向于远离权力中心, 服从领导的安排。显然, 中国文化与国外文化是有很大区别的, 中国企业通过传统文化方式来管理国外企业是行不通的。明基的后台掌控者施振荣表示, 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冲击, 是导致明基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失败的主要因素。联想并购IBM后, 曾赴美国招聘了一批精英担任中层职务, 但不久后这些人却纷纷离职。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员工难以接受联想的行为方式。

2. 海外目标企业对中国企业文化的认同度低。

面对文化的差异, 并购双方对彼此文化的认同和接受程度就成了文化整合的关键因素。在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扩张的过程中, 目标企业所在国的员工、媒体、投资者甚至是工会仍然对中国企业持一种怀疑的态度和偏见, 认为中国就是“低价格的产品和低效率的企业”的代表。TCL在收购汤姆逊后就遇到了类似的情况, 尽管RCA还处于经营亏损的状态, 但RCA依然拒绝接受TCL关于产品结构调整———引入中国设计的成本更具竞争力的产品的建议。

(五) 认识风险

由于国内企业对海外市场不了解, 因此, 中介机构成为企业借助的有力手段。不过, 在现实中, 我国企业对中介组织在并购中的作用, 认识还不够深刻。TCL在并购阿尔卡特手机业务时, TCL通讯管理层认为阿尔卡特情况简单, 便觉得交易结构相对简单, 整合难度比较低, 因此没有聘请中介机构进行精密策划, 而是自己设计了收购方案。看似省了几百万欧元的咨询费, 但是结果却是因小失大。阿尔卡特在并购后一度整合艰难, TCL集团的经营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在TCL收购案例中, 误判市场趋势是一个重要失误, 而这也是中国企业向海外拓展时的一个普遍缺陷。在这方面, 一些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的做法很值得借鉴:这些企业在进入境外市场之前, 必定组织人力、邀请学者对市场趋势、投资国文化和政治环境进行深入分析, 务求知己知彼。

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防范的几点建议

(一) 全面了解当地知识, 融入当地主流社会

全球化的实质是“构建全球化的运营体系, 打造世界级的领先企业。”TCL掌舵人李东生认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必须对当地潜规则了解透彻, 否则将要吃大亏。2004年TCL并购汤姆逊时, 不了解当地的潜规则 (当地规定, 裁员超过10人, 必须与工会谈判) , 导致重组计划迟迟不能实行, 一直停留在与工会谈判的阶段。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时应具备以下条件:国际化的管理基础, 全球化的商业模式, 国际化的人才储备, 殷实的资本储备, 丰富的知识储备。中国企业要走出去, 走进去, 走上去, 不只是开几家贸易公司, 办几家工厂那样简单, 还要融入当地主流社会。

(二) 建立风险管理体系, 形成全球风险管理网络

目前一些“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管理经验缺乏, 决策机制和约束机制不健全, 抗风险能力较弱, 安全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这均增加了企业“走出去”之后的风险。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院长、美国前商务部副部长杰弗瑞·格登认为, 中国企业缺乏海外并购风险管理的意识。中国商务部对外经济合作司司长吴喜林强调,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必须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由于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TCL并购法国汤姆逊公司电视业务之后, 第三个季度利润暴跌69%。联想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交易宣布结束当月, 联想股价就下跌21%。对于收购并未成功的中海油和中移动而言, 则浪费了管理层的时间、谈判费用, 以及其他机会成本。正如《福布斯》杂志指出, 中国的海外收购正处在学习阶段, 而学习总是要付出相应成本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只有强化风险管理, 才能减少盲目性, 增加成功率。

(三) 构建本国的政策支持体系

企业竞争优势仅靠企业自身是无法完成的, 实践证明, 母国的体制优势对企业海外并购的成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要从战略的高度对待企业海外并购, 根据目前海外并购的现状, 通过法规、政策、措施等对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从宏观上加以引导、协调, 使得海外并购活动能够顺利、平稳地发展。

1. 成立全国统一的海外并购管理机构, 统一研究

制定海外并购的方针、政策、规划, 统一管理和协调各方面的活动。积极发挥引导和服务作用, 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条件。

2. 成立全国性的海外并购信息咨询服务机构, 建

立权威的信息情报中心, 为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

3. 完善我国海外并购法律体系。

中国企业并购的立法仅在公司法、证券法中有一些零散的规定, 相对于瞬息万变的企业跨国并购实践而言, 明显滞后。当前, 应健全企业海外并购基本法, 明确海外并购的程序、合同条款, 为海外并购提供相关的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 引导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良性发展。

4. 设立海外投资风险基金。

虽然我国已成立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开始了对境外投资风险的承保业务, 但由于没有专项资金的支持, 该业务覆盖的范围和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中国有必要建立一定数额的海外投资风险基金, 对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但风险较高的海外投资给予适当扶持, 降低企业风险。

(四) 重视并购中的财务风险

1. 搜集财务信息, 减少信息不对称。

海外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是产生定价风险的根本原因。搜集目标企业的财务信息可以从被并购方当地的权威咨询公司、目标企业客户获得, 也可以从目标企业内部倾向支持并购的管理人员那里获得真实信息。从而更准确地掌握目标企业资产的潜在价值, 更有效降低资产评估风险。

2. 运用金融工具, 化解融资陷阱。

中国企业应了解当地金融市场状况及金融政策, 利用金融工具化解并购融资陷阱。在外汇市场上运用货币互换及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远期汇率协议、期货交易与期权交易等工具来减少因利率、汇率变动带来的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 也可以在证券市场上利用股票期货或期权、股份指数期货或期权等交易工具来有效降低股票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3. 开拓融资渠道, 拓宽并购资金来源。

海外并购需要有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尽管并购企业一般都有较强的资金实力作后盾, 但庞大的资金需求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融资渠道的畅通, 当前比较适合中国企业的融资渠道有两种:其一是银企“联姻”, 并购企业与相关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相互参股或签订合作协议, 实现银企合作;其二争取海外中国金融机构的支持。中国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及其它大型商业银行在海外均有不少机构网点, 它们不仅可以在东道国为中国海外并购企业直接提供资金, 还可通过开发当地融资市场或利用当地的业务关系为中国企业争取当地资金。

4. 注重成本效益分析。

当前世界处于第五次并购浪潮中, 在国际上处于强强并购、跨国并购、多元并购的新形势下,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经验不足, 并购的成本效益分析显得更加重要。在海外并购过程中, 并购成本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并购实施前的准备成本、对目标企业的购买成本和并购后的整合成本。准备成本和购买成本在实际操作中很容易掌握, 许多并购失败源于对并购后的整合成本准备不足。2008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年会上, 汇丰银行董事长葛霖提出, 收购方要仔细评估收购的成本, 要力争使被收购方和收购方的股东能够同时受益。并购容易整合难, 即便是国外的顶级企业也不可能将每一笔并购都“消化”的十分理想。合理控制整合成本, 不仅需要企业家的大智慧, 更需要激情之后冷静的思考与筹划。

(五) 加强企业文化整合

文化整合可从4个方面入手:

1. 承认组织和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

一个组织的文化意味着组织成员普遍信守的行为特质, 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 也是组织成员都需要共同遵守的, 但这种组织文化也会受到不同国家或民族文化的影响。例如, 某组织信守品质文化, 但这种文化在不同国家的员工之间也会因民族文化的不同而有显著的不同。

2. 文化适应训练。

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或在不同文化地区工作的经理和员工结合在一起进行多种文化培训, 加强每个人对不同文化环境的适应性, 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合作意识和联系。

3. 文化沟通。

海外并购双方企业文化的差异易产生冲突, 交流有助于稳定并购成果和减少“安全岛”效应的突发。例如, 美国通用电器公司 (GE公司) 在过去的5年里进行了100多次并购。通用电器公司避免了员工退回到最熟悉的老路, 以他们从前熟悉的方式做事, 保住了并购成果, 迅速成长为国际金融巨头。

4. 建立共同文化。

通过文化差异的识别、文化适应训练及文化沟通, 公司员工提高了对文化的鉴别和适应能力, 在文化共性认识的基础上, 根据环境的要求和公司战略的需要建立起公司共同的文化, 减少文化摩擦, 使得每个员工能够把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同公司的经营业务和宗旨结合起来。

(六) 培养国际化人才

并购作为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手段本身无可非议, 但并购者要具备驾驭并购所带来问题的能力, 而达到这一目的的关键在于拥有可施行国际化管理的人才。西方国家人才培养的方法, 中国企业也可以借鉴。韩国三星成功的人才战略是三星海外并购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为培养国际化人才, 三星创建了“三星人力开发院”, 分别进行领导人才培养、海外人才培养、外语能力培养、管理技能培训和高新技术培训, 年研修经费高达6000万美元。三星还将国内学习与国外实践相结合, 大胆实施“地域性专家培养制度”, 每年选派一批具有5年工作经验的员工去国外体验生活, 为他们将来在那里扎根和结果做好准备。三星在国际化人才方面的未雨绸缪非常值得中国企业学习和借鉴。中国企业可以采取送往国外培训, 加强跨国公司内部人员调剂和交流, 培养出更多既有战略头脑, 又懂现代企业管理、国际营销的高素质的复合型跨国经营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峰, 殷德生.2006.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的风险控制[J], 甘肃社会科学 (1) .

[2]单宝.2007.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热中的风险因素及其规避措施[J], 生产力研究, (7) .

[3]周勇.2007.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的风险控制[J], 中国流通经济 (8) .

[4]李晓东, 郭新有.2007.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分析[J], 现代管理科学 (1) .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研究 篇7

一、并购风险的理论基础

并购是指兼并 (Mergers) 与收购 (Acquisitions) 的总称, 一般简写为“M&A”。

公司并购是公司通过取得另一公司的控制权来实现自我扩张和增长的一种手段, 其涉及到变更被并购公司的所有权。

跨国并购 (Cross-border Mergers&Acquisitions) , 又称为跨境并购或海外并购, 是由国内并购的概念引申过来的, 是指“一国企业基于某种目的, 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 取得另一国企业的全部或部分的资产或股份”。跨国并购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企业, 其并购行为跨越了国界, 是国内并购的延伸。

国外学者专门研究海外并购风险的论述并不多, 主要散见于西方的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并购理论中。如霍普金斯 (Hopkins) 等人从寻求战略性资源、进行战略管理角度分析跨国并购, 表明与企业战略不符的并购具有财务风险。伊普和蒙蒂 (Yip and Monti) 则从有效降低或消除行业壁垒、规避政策限制方面解析跨国并购及其政策风险。我国学者对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与对策也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李东红从财务、非经济因素、品牌认同度、文化与管理模式等不同角度考察了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孙加韬分析了海外并购的策划、执行及整合三阶段存在的风险;孙迅则从战略、价格与整合三个方面分析了并购风险。

二、企业海外并购的动机

(一) 边际产业扩张的需要

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 即边际产业开始, 并依次进行。这样不仅可以使国内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促进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而且有利于东道国产业的调整和升级, 对双方都产生有利的影响。我国作为一个发展迅速的发展中国家, 对外直接投资正处于起步和高速发展阶段,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正好在一定程度符合了我国现阶段的国情。

(二) 国家的政策支持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为了吸引外资, 防止资本外流, 我国政府一直坚持“引进来”的政策, 对企业涉外投资审批和用汇管理非常严格。党的“十六大”以后, 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论述频繁见于报刊杂志及我国政府的文件中, 激励企业进行对外投资的措施也纷纷出台。2004年先后出台了《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关于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和《关于对国家鼓励的境外投资重点项目给与信贷支持政策的通知》, 构建了全新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体系。

(三) 寻求技术

技术寻求是指力图获得与本公司核心业务相关的上、下游技术、新技术以及与核心业务无关的非相关技术。通过获取相应的技术, 获得相应的研发资源, 获得技术上的协同效应, 增强技术核心能力, 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2002年1月28日, 上海电气集团成功收购了日本秋山机械公司。这是国有资本第一次进入日本主流制造业企业实施兼并与收购, 中方在收购中不仅取得了该公司在日本的营业权, 同时吸收了其属下50名熟练的技术人员, 接收了该公司的印刷机发明技术。通过收购, 上海电气集团一举确立了其在国内单张纸胶印机领域的领先地位。

(四) 谋求品牌和国际市场

品牌是企业最宝贵的无形资产, 具有极高的共享价值, 通过并购和使用知名度较高的品牌, 可以提高企业的品牌知名度,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国内竞争的加剧使一些行业的增长速度减缓, 生产能力过剩, 盈利机会减少, 但这些行业的一些本土企业已经在低成本制造、产品市场定位、市场销售和服务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并在产品的出口过程中, 发现了富有吸引力的市场机会, 开始实施海外并购, 以寻求更加广阔的市场。我国企业的市场寻求型跨国并购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业, 如家电业、机械制造业等, 并购对象主要是国际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

三、企业海外并购的主要风险

综观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 我们可以发现, 面对不熟悉的政治与社会环境、合作伙伴、竞争格局等, 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遭遇的风险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 因现金流不足、债务负担过重而带来的财务风险

海外并购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不断投入和消耗资金的过程。企业如果不能持有充裕的资金, 很可能因并购陷入现金流链条断裂、债务负担过重等困境之中。

目前来看,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出现的财务风险, 主要源自三个层面。一是参与交易金额过分庞大的并购。二是未能充分考虑并购中需要承担的额外债务。有些海外并购属于“承债式”, 即并购方需要承担被并购方的全部或者部分债务。三是未能充分考虑并购交易完成后业务整合与发展所需的资金投入。

(二) 因品牌认同与接受程度不足而带来的经营风险

长期以来, 中国在全球经济生活中地位有限, 中国企业及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不高。许多海外消费者甚至将中国企业一律视为低档廉价产品供应商。对中国企业及产品品牌的这种认识, 直接阻碍着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具体来说, 因品牌认同和接受而产生的风险,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因被并购企业员工不能充分认同和接受并购企业的品牌, 出现人才流失和在职人员工作动力不足、忠诚度不够等问题。二是因被并购企业原有客户不能充分认同和接受并购企业的品牌, 引发客户流失、留下来的客户缩减订货量、许多客户以怀疑和更加挑剔的眼光看待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等问题。

(三) 因文化、管理模式等不同而带来的管理系统整合风险

能否实现管理系统的有效整合, 一直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面临的最为严峻的考验, 大批并购案都因整合不利走向失败。这一局面主要是由如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文化差异。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整合中, 并购双方常常存在着严重的文化冲突。这种冲突不仅源于企业本身, 而且源于根深蒂固的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碰撞。二是经营管理模式不同。中外企业在经营理念、决策程序、财会制度、考核体系、奖惩机制、薪酬制度、营销方式等存在一定差异。当中国企业试图按照自身的战略意图和经营管理模式对被并购企业进行整合时, 双方经常出现冲突。

(四) 因制度环境差异而带来的法律风险

基于东道国的法律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国的反垄断法较为健全, 中国企业容易受到审查。跨国公司负面效应的集中体现就是垄断。外资垄断会控制东道国市场, 破坏东道国原有的经济秩序, 制约东道国工业的成长和发展, 甚至威胁东道国的产业安全和国民经济安全。因此,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反垄断法来制约外国企业的并购。二是企业受制于外国严格的劳工法。在发达国家, 工会制度相当健全, 即使企业被并购之后, 工人的权益仍受法律严格保护。当年首钢收购秘鲁铁矿, 就是因为对当地的法律文化环境, 特别是对当地的劳动法、工会法知之不深而交了昂贵的学费。

四、中国企业规避海外并购风险的对策与建议

面对海外并购的各种风险, 中国企业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采取有效措施。当前, 积极关注海外并购的中国企业, 至少应该在如下方面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 拓展融资渠道, 保证融资结构合理化

目前国内市场融资过于单一, 过多依赖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较为不利。因此, 企业在制定融资决策时, 应积极开拓不同的融资渠道, 改善资本结构状况, 优化企业的融资结构。合理确定融资结构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遵循资本成本最小化原则。既要将自有资本、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筹资成本进行比较, 也要对三者分别分析其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二是自有资本、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要保持适当的比例。在这个前提下, 再对债务资本组成及其期限结构进行分析, 将企业未来的现金流入和偿付债务等流出按期限组合匹配, 找出企业未来资金的流动性薄弱点, 然后对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的期限、数额结构进行调整。

(二) 实现文化、管理、经营等方面的一体化整合

规避和防范海外并购整合风险, 中国企业必须按照全球战略对原目标企业进行包括文化、管理、经营等的一体化整合。1.文化一体化整合。海外并购的文化整合, 应从文化分析入手, 制定有效的文化整合方案。2.管理一体化整合。要实现并购后的管理一体化整合, 首先应调整企业的核心领导层, 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保证企业一体化整合的实施。3.经营一体化整合。并购重组后, 被并购方的资产要与并购方的资产统一, 实行一体化经营。对适用资产, 并购企业应进行保留和利用;对不适用资产, 则可根据具体情况由并购方降价收购或由被并购方自行处理, 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 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针对海外并购的法律障碍, 中国有关部门要从战略高度, 尽快建立符合国际管理的对外投资法律体系。从立法角度, 中国应制定和完善诸如《海外投资法》、《反并购法》、《海外投资保险法》等法律规制, 加大宏观支持力度, 对海外并购中涉及的审批程序、外汇管制、资金融通、税收政策等有关问题给予法律上的明确规定, 实现海外并购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从组织机构角度, 中国应成立专门的海外并购管理机构, 统一制定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有关战略规划与方针政策, 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政策方面的指引和咨询服务, 及时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史建三.跨国并购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1999.

[2]孙加韬.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防范与化解[J].亚太经济, 2005 (01) .

[3]孙迅.警惕海外并购陷阱[J].中国经贸, 2005 (08) .

[4]赵保国, 李卫卫.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财务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8 (01) .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全球视角 篇8

近年来,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中国企业在全球化浪潮的裹挟之下加快了走出国门的步伐。然而, 这一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陌生的人文社会环境, 缺乏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 都曾经或将给中国的投资者带来困扰, 导致企业面临诸多误解而处于舆论的劣势。对此, 报告在针对性地分析了九个国家 (或地区) 的经济、政治、地缘以及媒体环境的基础上, 一针见血地点出中国企业在当地可能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如何着手进行准备和应对的建议。

美国

中国企业寻求在美收购和合资面临着诸多挑战, 尤以日益蔓延的经济战略对抗意识最为普遍。这类观点同样延伸到政治领域:中国被刻画为一个好斗的国家, 试图在世界的舞台上发挥影响力, 尤其是在东亚、非洲和拉丁美洲。

美国媒体实力雄厚, 拥有众多顶级平面媒体、电视广播以及网络平台。美国媒体逐步接受了中国军团在国际市场上的崛起, 但仍对中国企业、政府机构以及其领导的可信度持怀疑态度。

当中国企业寻求进入美国市场的大门时, 应该充分意识到这样的市场背景, 以及懂得如何去传播价值, 调动商业积极性。基于这些充分了解, 企业可以制定针对每项交易关键受众的传播战略。

巴西

在巴西, 纸媒、电视媒体、电台广播和网络媒体是相当独立的。工作在主流媒体的财经和经济记者大多受教育程度高, 他们为自己勇于进行批评性报道或负面报道感到骄傲, 他们认为政府和企业就应该对公众公开透明, 而他们的职责就是保持自身的独立, 不受其左右和影响。

巴西有影响力的人物和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担忧主要在于两者之间的企业文化冲突。此外, 中国企业生产的产品通常会被认为是廉价和低质的, 并在技术和创新方面遭到质疑。

如果想要在和其他外国投资者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中国企业一定要在沟通中表现得更加积极, 必须消除他们对外来投资的顾虑和担忧:保持透明化并且让企业中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 尤其是员工;让媒体了解今后的具体规划, 并时刻和媒体保持联系, 让他们了解到企业的最新进展;“入乡随俗”, 从企业的领导阶层到沟通技巧再到敏感话题, 真正去了解巴西, 与地区市场和当地人建立联系。

德国

德国媒体对于中国的报道通常存在两面性。一方面, 他们认为中国是一个有实力、有价值的国际合作伙伴;另一方面, 他们觉得中国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 一个争夺世界霸权的新兴超级大国, 有可能对欧洲的经济发展构成威胁。

中国企业进入德国市场, 在传播方面需要慎重考虑的要素有:

首先进行信誉的尽职调查, 了解当地商界、媒体界和政界对自己的印象。

针对具体的行业, 制定具有说服力的项目计划, 将当地情况和各利益相关方的期望纳入其中。

了解与交易相关的德国媒体圈定位、利益和导向。

了解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具体规则。在德国, 工会的作用不可小觑。

尽早与相关的政府决策者及监管部门取得联系, 了解联邦德国的特殊性。

寻求并调动同盟和第三方, 他们的中立意见能够为你的并购交易加分。

全程制定周密的战略计划, 适时地与所有利益相关方进行沟通, 不要忽略的是, 并购完成之后同样需要沟通。

法国

投资者应该在法国尝试收购或者并购之前做好详尽的计算和调查, 但与此同时, 他们也应考虑一些能够利用的因素:1.渴望两国贸易平衡的强烈政治愿望;2.与中国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紧密联合, 以振兴法国经济的经济迫切性:无论企业规模大小, 政府需要发展经济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法国公众和法国媒体对中法两国之间平衡的贸易关系仍然存在怀疑。法国权威媒体《世界报》上就曾有这样一篇文章:“中国在法国投资, 我们应畏惧还是渴望?”然而, 也有来自乐观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的声音更占上风:前中国驻法国大使吴建民说:“法国提供技术、中国提供资金, 二者将是完美的结合!”

北欧

北欧国家 (以下简称“北欧”) , 主要包括丹麦、芬兰、冰岛、挪威和瑞典, 及其附属地区格陵兰岛和斯瓦尔巴群岛等。

北欧具有多元化的媒体环境。新闻传播渠道多样, 其中社交媒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媒体对涉及中国的并购常常持怀疑态度, 质疑中方投资者的动机和理由。此外, 众多批判中国工厂恶劣工作环境的报道, 也使北欧人加深了对中国投资者的不信任。

对于并购, 准确抓住北欧模式的本质不容忽视。在北欧, 工会是非常重要的利益相关方, 与工会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是中国企业北欧并购成功的必要环节。

北欧国家之所以对于来自中国的投资犹豫不决, 是担心并购后, 公司结构发生不利变化, 工人权利得不到维护。建议中国投资者可以向他们清楚地阐释投资动机以及相关解决方案, 以消除这些消极影响。

日本

由于历史原因, 中日两国双边关系时常紧张, 不仅导致了两国在政治上的摩擦, 同时还进一步使日本公众对中国和中国投资者产生了严重的偏见。社会普遍的反对态度给想要在日本进行并购的中国企业设置了额外的难题。

通常, 日本媒体以客观中立地报道事实真相著称, 然而在过去的两年中, 日本大众媒体多次就中国在日投资房地产发表评论, 言辞间表露不满, 暗含指责。

任何想要进入日本市场的中国企业都要对这一背景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在实际开展投资之前, 中国企业应针对在投资过程中所涉及的不同受众和利益相关者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 提前制定出一套切实有效的沟通策略。考虑到日本的特殊国情和主要障碍, 尝试着有策略性地推动潜在支持者与中国企业形成联盟, 将有助于中国企业成功打开对日投资的大门, 并推动他们在日本的国际化进程。

印度

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亚洲买家都对印度蓄势待发。尽管如此, 监管问题和繁文缛节, 常常让交易过程困难重重。

由于中印之间曾经的战争和领土纠纷, 印度国内的普通大众和政界都用怀疑的眼光审视中国。他们认为中国商品廉价、质量差、不可靠。尽管如此, 中国商品凭借低价仍然取得了巨大的销量。

作为印度在亚洲最强劲的对手, 中国被认为是造成地区紧张局势的中心源, 媒体报道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所有媒体都认为中国有很多故事可以挖掘, 许多媒体都在中国设有办公室, 以便更好地报道关于中国的新闻。媒体受众对中国的兴趣也日益浓厚。

花时间与政府部门有影响力的人以及决策制定者建立联系。制定强有力的媒体战略, 确保通过透明的处事方法避开质疑。你需要明白, 不论你的出发点有多好, 被接受都需要一段时间。由于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 获得监管审批可能会很困难。尽可能地雇佣当地的管理人才, 培养企业社会责任文化。

英国

英国公众对中国的崛起以及其经济上的主导地位仍然表示担心和怀疑。这主要基于两个层面的误解:首先, 从消费者角度来讲, 他们不信任中国商品, 认为“中国制造”等于低劣的设计和加工, 同时他们更关注中国的人权问题和中国员工的福利待遇。

其次, 从商业和政治角度看, 由于中国经济的腾飞, “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经常有评论称由于中国拒绝遵守国际经济规则和商业法规, 许多中国企业由此获利, 之后更以低价收购西方企业和品牌。

尽管英国仍对中国企业、商品和政治存有怀疑和偏见, 但同时信任和理解也在与日俱增。英国充分认可中国很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经济体, 并对此表示敬佩。因此, 中英关系将继续加强, 中国企业在英投资也会进一步增加。

为了促进两国关系进一步加深和投资活动顺利发展, 中国的机构和企业需要更为清晰地阐释自己的投资项目, 以及自身在英国和其他国家所扮演的更丰满的社会角色。英国的消费者和企业欢迎外商投资, 但前提是要遵循他们的游戏规则。即使“日不落”帝国已成往事, 他们仍然有权利说不。

中东

中东当地的媒体对于中国的报道, 有中立的一面, 也有积极的一面。大多数的报道会强调两者之间的合作所带来的互惠互利。从当地消费者的角度来看, 低质、假货仍然是“中国制造”所面临的挑战。尽管中国企业在这方面仍然有待提高, 但是两地区之间的关系十分牢固和紧密。人们普遍认为, 中东的稳定发展对于中国的稳定也同样重要。中东和中国之间更加紧密的联系将为2013年下半年两者的合作带来机遇。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行为研究综述 篇9

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定义和模式

1、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定义

为了给出所研究的海外并购的范围,我们必须对海外并购的概念作一个界定。并购是从英文M&A(M e r g e r a n d Acquisition)翻译过来的。张亚芸(2000)认为并购作为一种企业外部扩张的方法,以获取某项或整体经营权为目的。海外并购是从国内并购引申来的,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企业及其在国际间的经济活动,这里的国家并非是民族或主权意义上的国家而是同属一个经济体意义上的国家。于是,我们可以这样定义本文所论及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国大陆企业并购国外企业和中国的港澳台企业。

2、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模式

海外并购的模式是指已经给定的海外收购方案和方法。廖运凤(2006)总结出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九种并购模式,即:直接收购取得目标企业的控制权、中方在中外合资企业中增资扩股、通过我国企业在海外的全资子公司进行并购、通过海外上市公司进行并购、在海外组建合资公司执行并购任务、与国外企业联合进行并购、收购跨国公司在华资产、通过相互持股形成经营权的部分控制、取得并购对象一定期限的经营权。当然,随着海外并购数量的增多和并购规模的扩大,并购的模式也在不断涌现和翻新,出现了以上几种并购模式的组合形式或创新形式。

二、企业并购行为的动因研究

1、交易费用节约论

张五常在《经济解释》中,将交易费用定义为鲁宾逊的一人世界不可能有的费用,也就是说交易费用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为零的。按照科斯的观点,企业的性质是出于降低交易费用的考虑。企业边界大小,即某一生产环节是否应保留在企业内部,取决于交易费用的算计。如果扩张边界所降低的交易费用与增加的企业内部组织成本相当,企业的边界就稳定下来,反之就会出现并购。

2、比较优势论

所谓比较优势论是指企业充分依据其所处环境当中的资源禀赋结构和资源相对价格来选择与一定的资本劳动力比例关系相适合的技术来取得企业的自生能力(林毅夫,2005)。比如某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的横向并购实际上就是并购企业用资本换取了资本与劳动力的混合体,通过该交易,企业降低了资本在整个要素禀赋集合中的比例,提高了劳动力在整个要素禀赋集合中的比例,从而与现有的技术相配合。而技术引进实际上是通过资本与技术的交易来寻求一种与现阶段资本劳动力比例关系相适合的技术。

3、信息理论

信息理论着眼于并购信息发布作为一种主动的信息生产行为对并购双方的市场价值的影响。主动的信息生产行为可以降低公司内部人员与广大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使投资者重估公司价值,对公司的价值有一个再发现的作用。默顿(Merton,1987)、戴尔蒙德与沃里契亚(Diamand and Verrecchia,1991)分别提供了信息披露与公司市场价值关系的不同模型,从而使信息理论对于所谓“假并购”现象和并购信息的主动披露都有一定的解释力。

4、风险控制论

所谓风险控制论,即通过将各种相关性不大的产业组合成一个产业集团来平滑利润,控制财务风险。郎咸平(2006)在对香港四大地产商长江实业、新世界、新鸿基和恒基兆业的研究中发现,恒基兆业在十几年的房地产开发中,有五年的现金流是负的,但是由于其在煤气业和房屋租赁业上投资的现金流是稳定的,所以整个集团的现金流就是正的,因此避免了现金流断裂的风险。另外,长江实业、新世界和新鸿基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三、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行为的风险研究

1、政治风险

曹玥和李墨丝(2005)较早地对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面临的政治风险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一些初步建议。劳志健(2008)则在总结中国海外并购的新趋势的基础上分国别对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所面临的政治风险进行了分析,认为投资政策不稳定、民族主义倾向、政府的效率和公信力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成败。

2、信息不对称风险

金建花(2005)认为由于海外并购与国内并购在制度、文化、经济等诸多层面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面临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所以谨慎的投资态度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所必需的。总的说来,在对目标企业的估值和并购谈判当中,信息的获取和分析都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公司在启动海外并购项目之前都聘请了国际知名的投资银行作为其财务顾问,但是这并不就能保证海外并购必然达到预想的效果。

3、文化整合风险

周文军(2005)在总结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各种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整合的问题在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中普遍存在,并已成为并购完成阶段的主要风险。邹春燕和陈笑(2009)在分析了各种文化整合模式后认为通过文化整合模式的选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文化整合风险。

四、研究总结和展望

总的来说,现有的研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多数研究仅是对表面现象的描述;其次,一些学者对经济学基础理论运用不足;第三,国内研究者普遍存在不加批判地接受欧美早期研究者的研究结论的问题;最后,研究内容上有盲目跟风的现象。

综上所述,未来研究的方向可以是:一、将国家发展理论、国际贸易理论与企业理论结合起来进一步解释海外收购这种国际资本流动行为;二、将并购交易能否达成的因素进行总结,并进行实证分析;三、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属性,比如行业、并购方式、并购模式、目标地区、业务差异性等等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将海外并购对企业利润或市场价值等的影响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实证分析来探讨海外并购作为一项投资对企业的实际作用;四、重视海外收购的长期影响和短期影响的区别,探讨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

摘要:本文首先明确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定义和模式,接着总结了近年来研究者基于经济学的经典理论分析而给出的企业并购动因,然后介绍了在现代商业环境中企业海外并购应当着重分析的风险,最后对未来的研究做了展望。

关键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海外并购动因,海外并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1]、Merton,1987,“A Simple Model of Capital Market Equilibrium within Complete Information”.[J].Journal of Finance,42(3):483-510

[2]、Diamond and Verrecchia,1991,“Disclosure,Liquidity,and the Cost of Capital”.Journal of Finance,Vol.46(4):1325~1359

[3]、张亚芸.公司并购法律制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9-10.

[4]、廖运凤.中国企业海外并购[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4-22.

[5]、R.科斯,A.阿尔钦,D.诺斯财产权力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37-166.

[6]、林毅夫.论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09-111.

[7]、郎咸平.地产领导者领先之道[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21-33.

[8]、曹玥,李墨丝.如何规避海外并购准入的政治风险[J].上海国资,2005,(11),16-19.

[9]、劳志健.我国海外直接投资政治风险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08,11:91—92

[10]、金建花.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应慎防风险——中国企业海外扩张提速[J].会计师.2005,(4):50。

[11]、周文军.海外并购跨文化如何整合[J].经营,2005,(8):32-33

中国金融业的海外并购分析 篇10

全球跨国并购步伐2007年受次贷危机的影响明显放缓,但是对于中国来说,情况却截然相反。2007年成为中国并购交易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买家共斥资292亿美元收购海外公司,海外投资者收购中国公司支出则为215亿美元,中国在海外收购额首次超过了海外买家在中国的收购额。2008年在全球经济形势困难、调控政策不放松的情况下,国内金融业企业海外并购步伐并未停止。

一、中国金融业海外并购背景

(一)金融业海外并购历史回顾

从金融并购历史来看,海外金融并购出现过三次浪潮:20世纪80年代的兴起阶段,90年代的深化阶段以及最近的次贷危机时期。每个时期的并购都呈现出各自的特点:

第一阶段的并购活动主要是日本金融机构并购美国资产,并购对象多为房地产实物和部分金融机构股权,并购交易形式为现金交易。典型案例有日本三菱日联银行收购加州联合银行。

第二阶段为海外金融并购的活跃期,并购规模和数量都急剧增长。欧美金融机构成为主要的并购方,并购对象除了金融机构股权外,一般债权甚至不良金融资产都成为并购的对象。这个时期典型案例有美国的孤星基金参与日本、韩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国的公司和金融资产并购重组。

第三个阶段就是最近的次贷危机爆发以来,金融海外并购再次活跃。中国等外币储备丰富的新兴市场国家开始在海外并购中扮演重要角色,并购对象主要是欧美的问题金融机构和业务部门。典型案例如最近的中投斥资美国百仕通、民生斥资美国联合银行、中行收购法国爱德蒙得洛希尔银行20%股权等。

(二)中国金融业海外并购现状

自2006年底中国金融业海外并购起步以来,并购活动呈现强势发展,而次贷危机的爆发更是为国内金融机构和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下表为2006年底以来,中国金融业大额海外并购情况。

从以上并购案例分析来看,中国金融业的海外并购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从并购主体上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四类:第一类为银行业海外并购,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民生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第二类为保险业,包括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保险集团;第三类为主权投资基金,包括中国国家投资公司;第四类为证券公司,如中信证券等。这四类金融机构构成了目前我国金融业海外并购的主力军。

第二,从并购目标来看,并购目标企业大多为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美国家金融企业,而且呈现出并购金额巨大的特点。从2006年底至2009年1月的并购案例来分析,从并购数目上来说,中国金融业并购中欧美国家企业占到了50%以上;从并购金额上来看,大多数并购都在10亿美元以上。之所以呈现这个特点,主要是受最近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欧美金融企业资产市场价下降,因此很多中国金融机构抓住此次机会,意图海外“抄底”。

第三,从并购方式上来看,主要有参股型收购和控股型战略收购。通过这两种方式,中资金融机构可以较为迅速的提升在当地市场的地位、实现多元化经营并获取更好的投资回报。从目前发生的收购案例来看,股权收购的方式丰富,包括协议转让、IPO认购、定向增发、认购可转债、二级市场的公开收购等。参与型收购的案例有中投入股黑石、大摩,国开行投资巴克莱银行;控股型的战略收购案例有中行收购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以增加多元化的业务领域为目标,建行收购美银亚洲、工行收购印尼哈林姆银行以及澳门诚兴银行,均意在获得被收购方的经营牌照及机构网络,迅速提升在当地的市场地位,民生银行收购美国联合银行和工行收购南非标准银行,目的在于谋求更高股权甚至控股权。

二、中国金融业海外并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金融业海外并购面临的机遇

1.欧美金融机构受次贷危机影响估值下降。在本次由美国住房次级贷款引发的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甚至欧洲金融机构损失惨重,其重要表现就是各金融机构出现估值大幅下降。例如,花旗银行在危机爆发三个星期内两次冲减资产132亿美元,整个投资银行出现估值下降、盈利骤减的逆流。保险公司手头也压着大量结构产品,对冲基金更有超过45%的CDO,欧洲金融机构有1500-2000亿美元的CDO。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的股票价格大多十分低廉,即使许多优质的公司,其股价也低于内在价值。这时,低廉的股价为我国金融业企业的进入节约了资金,降低了门槛。而且,此时由于很难有其它机构出来竞价,入主欧美公司的政治阻力也会比较小。

2.我国目前充足的外汇储备为金融业海外并购提供经济支持。截至2008年底,中国外汇储备已达1.95万亿美元,这给国内宏观经济运行造成了巨大压力。一方面,外汇的剧增导致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国内流动性加剧,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外汇储备结构不尽合理,其中美国国债、机构债比重偏高,这对资产配置的安全性、流动性和保值增值十分不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通过购买国外原材料、对外投资、跨国并购等方式将外汇花出去,比如可以将部分外债借贷给金融机构,使其通过海外并购活动“分流”并实现外汇储备的多元化。

3.人民币的不断升值更为中资银行“走出去”提供了动力。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升值。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三家银行在香港上市,也均是以美元融资,其战略投资者以美元入股。几百亿的美元资产由于人民币不断贬值,产生了大量的汇兑损失。这无疑迫使中资银行不得不寻求以美元投资的途径,以此来减少损失。同时,受宏观调控的影响,银行业的资金运用管理十分严格,我国《商业银行法》对银行业严格的分业经营的规定,大大减少了银行业资金运用的渠道。在这种矛盾的情况下,投资海外金融机构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一方面,它可以将大量美金进行投资;另一方面,投资海外金融机构相对其它投资渠道来说风险较小。对于人民币融资银行来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持续升值可以使中国能以更少的人民币购买海外资产,降低企业收购成本。

(二)中国金融业海外并购面临的挑战

1.并购后盈利的不确定性。从2007年中国金融机构海外投资的地域来看,除了工行收购印尼哈林姆银行90%、澳门诚兴银行80%和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权以外,国开行认购巴克莱银行3.1%股份、民生银行收购美国联合银行控股公司9.9%股权、中投公司投资百仕通集团和摩根士丹利、中信证券宣布认购贝尔斯登总股本的6%、平安保险宣布收购富通集团4.18%的股份都是发生在发达国家的并购交易。然而,由于美欧金融机构对次贷相关资产的风险敞口很大,此前中投公司对百仕通、国开行对巴克莱股权的收购等都出现了较大的账面损失。因此,虽然说美国次贷危机给中国金融机构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是是否最终获利,随着美国经济形势的进一步恶化还很难下定论。

2.存在并购后的整合风险。国际上关于并购有一个“七七定律”,是指70%的并购没有实现期望的商业价值,其中70%的并购失败于并购后的整合。因此,企业并购交易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并购的成功,而意味着企业开始进入真正的并购关键期。对金融业来说,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的整合是并购过程中最难跨越的障碍。这里不仅牵涉到两个不同金融企业间网络和技术衔接的困难,而且还需要弥合彼此间的文化差异。如果金融机构在这些方面透支过大势必导致资源的内耗,并最终影响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特别是如果一旦并购整合失败,金融机构可能付出巨大的代价。所以,并购完成并不代表海外扩张的最终实现,只有把人员、业务、 企业文化等资源有效整合,才能在不断发展中完成并购的任务,实现既定目标,实现 1 +1>2的经济效率。

三、中国金融业海外并购应采取的对策

第一,金融机构综合实力有待增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仍然是传统的利差收入,非利息收入占比最高的银行也不到30%,还有相当多的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在一位数徘徊。而近年来,国际大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普遍超过50%,有的银行甚至达到80%。这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实力还不强,金融创新的层次还较低,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技术含量不高,吸纳型和模仿型创新较多,自主式创新较少。因此,要进行海外并购,应该首先进行金融创新,增强我国金融机构的综合实力。2006年12月中国银监会推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提出了对金融创新的要求。推动自主创新,提高创新的技术含量与层次,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创新中制胜的要素。另外,是否拥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具有国际化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更是我国金融机构海外并购成败的关键。

第二,金融机构应慎重选择并购对象。中投公司对百仕通、国开行对巴克莱股权的收购的例子告诉我们,并购对象如果选择不好会直接导致并购的失败。首先,从并购区位选择上来说应优先选择受危机冲击较深并具有发展潜力的地区,并购重点对象为中国金融机构具有较强并购实力的海外金融不良资产、银行金融机构等。其次,从具体收购对象来看,收购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调查分析。企业收购过程中最复杂的一个环节就是估值与定价。只要对目标企业做好彻底的调查才能更准备的估价,不至于造成估价过高的情况。比如招商银行收购永隆,很多业内人士都指出其收购价格过高,其主要的原因就是招商银行此前尽职调查经验的缺乏。

第三,金融机构应注重并购后的整合。前文中我们提到并购后的整合是我国金融业海外并购面临的一大挑战。整合包括各方面,有战略、文化、人员和管理的整合。海外并购涉及到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不同的企业文化,由于文化的差异,双方在沟通上容易产生分歧和障碍。比如当并购企业的管理者带领一批原企业人马来到并购企业,很可能就产生不同利益集团,在战略目标上出现分歧。所以在收购之前,中资金融机构就应该充分重视并购企业所实施的战略及传统文化。对被收购企业的历史、风格以及声誉进行必要的了解。优先选择与自己企业目标和文化背景相似的对象。双方之间加强沟通和交流。

中国房地产企业海外并购探析 篇11

1. 1 海外并购的含义

并购是指即一家企业使用兼并或收购等手段获得另一家企业的股份或资产,以达到控制目标企业的行为。海外并购涉及多个国家的企业,并购后会形成一个综合原有企业资产的新法人实体。通常来说,企业海外并购至少涉及两个国家,一个国家的企业通过海外并购,最终会获得国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房地产并购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规模扩张,在达成多元化经营方式的同时也分散了过于集中的资金,在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

1. 2 海外并购的方式

海外并购的方式通常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进行划分: 按企业间的联系方式划分,可以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 按并购企业行为方式划分可以分为善意并购和恶意并购。

1. 3 海外并购理论基础

1. 3. 1 并购理论

海外并购理论也源自企业并购理论,主要的企业并购理论包括: 第一,效率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并购会产生协同效应,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 “化学效应”,利于企业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提高生产业绩,经营协同、管理协同、财务协同、战略重组、价值低估是该理论的五个假设前提; 第二,市场势力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企业对市场都存在控制需求,而这种需求就是企业并购的根本动机,并购可以减少市场中企业的数量,便于优势企业在市场中树立主导地位,从而获得超高利润,但该理论也有很多的质疑者,他们认为未来的市场不能被某个或某几个企业操控,通过并购形成绝对的市场势力也是不可能的; 第三,交易成本轮,交易成本是市场交易必须支付的成本,但交易如果发生在组织内部便可以降低交易费用,为了减少交易成本便出现了企业并购,按照该理论的思路,海外并购的实施可以使跨国企业节省交易成本,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实质提升。

1. 3. 2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海外并购作为新兴的投资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使用,特别是发达国家里的一些大企业,更是善于使用此种方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具体包括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LLL分析框架、对外投资不平衡理论等。

2 我国房地产企业海外并购现状分析

2. 1 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房地产业呈现出较快的增长势头,房地产企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过快的发展速度使得房屋价格越来越高,为此,政府采取了信贷紧缩、税费调整等一系列调控措施来抑制房价的不合理上涨。并想方设法地调节行业中企业之间的关系,使企业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关系,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优胜劣汰现象更加明显。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以下些特征: 发展趋向集中化和规模化、行业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行业中品牌战略地位凸显、企业融资方式更为多样化。

在此过程中,大多数房地产企业在追求规模化发展同时,均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方式实现企业的快速规模化发展。尤其受国内资本市场融资渠道限制因素影响,多数房地产企业纷纷考虑海外融资途径。例如,2012 年上旬,招商局地产以2000 多万美元并购其他企业,在港借壳上市融资,便是一起很典型的案例。

2. 2 海外并购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房地产企业在海外开展了很多的并购活动,其并购目标企业分布欧、美、亚、澳各个大洲,但由于我国房地产企业海外并购刚刚兴起不久,所以有并购行为的企业多为国内行业龙头,公司性质绝大多数为民企。从行业实际情况来看,民企的海外并购意愿视乎强烈,它们的目标公司也遍布于全球各角落,特别是集中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地产企业海外并购的目标除房地产企业外,还涉及很多其他行业,这表明房地产企业战略投资方向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此外,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房地产企业2013 年的并购交易总金额较上1 年增涨1 倍,这从侧面表明我国房地产企业的海外并购能力在不断增强,国内企业有能力、有资本进行并购,以此来达到企业全球化发展的愿望。

3 我国地产企业海外并购SWOT分析

3. 1 优势

中国房地产企业海外并购的优势表现为: 第一,国家实施“一带一路”“走出去”等发展战略,配套支持政策相继出台; 第二,海外并购的房地产企业比目标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 第三,进行海外并购的企业很对都具有国内并购的经验; 第四,我国有海外并购计划的房地产企业基本都有充足的资金实力。

3. 2 劣势

中国房地产企业海外并购的劣势表现为: 第一,政府方面缺乏针对海外并购的整体战略布局和规划; 第二,我国房地产行业的集中化程度不高; 第三,海外并购的对象区域全部集中在发达国家。

3. 3 机会

中国房地产企业海外并购的机会表现为: 第一,国际经济增速放缓给我国房地产企业实施并购创造了机遇; 第二,更为开放的国际市场为我国跨国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三,中国房地产行业巨头的海外并购成功案例,给其他房地产企业提供了经验; 第四,房地产企业海外并购的产业多样化发展; 第五,海外并购的交易方式变得越来越多元化。

3. 4 风险

中国房地产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表现为: 第一,目标企业所在国家的政治策略不确定性带来了风险; 第二,海外并购过程中容易遇到法律风险; 第三,并购行为需要巨额的资金,这就隐含了财务以及融资风险; 第四,房地产企业进行海外并购后的整合过程存在风险。

4 房地产企业海外并购建议

4. 1 制定全面的海外并购经营战略

房地产领域的海外并购行为是综合了很多经济活动的结果,企业实施并购行为前要有全面的并购经营战略,合理的确定并购目标。要考虑并购目标所在国家的发展道路是不是和我国一样,对于地产的服务类型是否和本企业相同,这对并购后立即展开业务是极为重要的。要树立创新性的行业服务思想,学习行业标杆企业的有效管理方法。面对一些企业在海外市场孤军奋战的状况,我国房地产企业可以考虑开展合作,几家企业共同出资集团化竞争,以更强的综合实力来开展竞争。此外,要尽快与海外金融机构建立诚信、互惠的合作关系,以保证海外并购企业有金融服务支持,国内相关机构要尽快颁布与海外并购活动有关的法律政策,促进我国监管机构和国外相关机构的合作,给海外并购提供政策方面的帮助。

4. 2 整合国际业务,发展多元化经营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在机构及资金规模上都有提升,但私人股份制房地产企业的全球运营活动水平要高于国有控股房地产企业,发展不够均衡,从总体上来看,房地产全球化程度仍需加强。企业要按照自身的发展优势来整合国际业务,在目标地区建设起发展平台,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业务发展模式,在减少成本的同时提升经济利益。此外,我国房地产企业要拓展、扩大业务范围,实现业务多元化经营,并持续开发运营与目标国家市场环境相符的房地产产品,提供更符合当地消费习惯的服务。

4. 3 防范海外并购中的风险

并购活动开始前并购实施主体应成立专业的风险防控部门对目标企业及其所在国家进行风险测评,追踪并评估业务涉及国家所面临的风险。企业需要对目标企业开展深入调研分析,覆盖的内容应包括公司的资信情况、盈利状况、业务开展情况、涉及法律纠纷情况等,充分预测潜在风险,以最大限度地规避并购过程中出现风险。并购完成后,并购实施主体会将自有业务与被并购企业的业务进行整合,在此过程中要考虑被并购企业的原有文化、人员构成等因素,以消除人员变动等情况带来的风险。

摘要:我国宏观经济步入“新常态”,房地产业进入白银时代,在这样的环境下房地产企业需要主动实施战略调整,尤其在区域选择上,一些大型房地产企业在努力做好国内市场的同时,把目光投向海外,实施海外并购战略拓展业务范围。本文首先对海外并购进行概述,分析我国房地产企业海外并购现状,最后对房地产企业实施海外并购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海外并购,SWOT分析

参考文献

[1]魏文美.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动因浅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S1):87-89.

[2]张洪,刁莉.中国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的战略思考[J].亚太经济,2010(2):101-105.

[3]胡挺,后锐.我国房地产并购动机及其经济后果——以恒大地产并购深圳建设为例[J].中国房地产:学术版,2012(3):29-39.

[4]谢善龙.房企并购中的软实力打造——文化融合的力量[J].中国市场,2014(16).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当代青年与宗教信仰下一篇: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