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国人海外安全

2024-05-21

关注中国人海外安全(共6篇)

关注中国人海外安全 篇1

1 海外中国国民安全的威胁

以近些年为例, 2004年中国公民处境人数是2850万人次, 2005年达到3102万人次, 2006年达到3400万人次, 2007年开始就突破了4000万人次, 前外交部长李肇星预计到2020年, 中国公民每年出境人数将超过1亿人次。有学者经过统计和分析将海外中国公民面临的安全分为三类, 一类是直接威胁生命安全的风险, 具体细分为治安不稳带来政局动荡、杀人抢劫、盗窃欺诈, 车祸、海难或者空难等交通事故等。第二类是对生命安全有一定的威胁, 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风险, 如偷渡、非法移民、警察执法不当、或者船只被扣。第三类是没有威胁生命安全, 只是造成经济损失的危险, 比如入境受阻、劳资纠纷及留学纠纷。

2 改革开放后海外公民的保护

2.1 法律上的完善与进步

2.1.1 国际条约与双边协定的加入和签订

改革开放后, 1979 年7 月中国加入《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 中外领事关系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意味着中国对于海外公民的保护有了最基本的国际法的依据和支持。1980年9月17日, 中国同美国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领事条约》, 从该条约的签订, 至2002年7月2日中国和尼日利亚两国政府领事协定的签署, 中国先后与外国签订、修订或重签了41个领事条约或协定。这些条约或协定, 均对领事职务的范围及领事保护的内容作了具体规定, 为中国开展领事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2.1.2 国内法的制定

1978年, 宪法做出了重大修改, 1982年,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 ( (宪法) ) 第50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华侨的正当的权利和利益, 保护归侨和侨眷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1982年4月13日, 国务院发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暂行条例》以及相关法规, 确定了中国公证是“国家公证机关根据当事人的申请, 依法证明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事实的真实性、合法性, 以保护公共财产, 保护公民身份、财产上的权利和合法利益”、“中国驻外国大使馆、领事馆可以接受在驻在国的中国公民的要求, 办理公证事务”等原则。

1985年11月2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同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2号公布、1986年2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 以及相关法规, 确定了“中国公民、外国公民出入或入出中国国境的权利和义务”等。

2000年12月28日,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同日主席令第42号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引渡法》, 确定了“中国和外国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进行引渡合作”、“中国和外国之间的引渡, 通过外交途径联系。中国外交部为指定的进行引渡的联系机关”等原则。

2.2 组织机构的完善与进步

目前, 我国在外国设立的领事机构共有60 多个, 加上外交机构总共有220 多个, 外国在中国内地设立的领事机构有79 个, 在港、澳地区设立的领事机构有118个, 中国同外国签订的领事条约、互免签证协定共约有140 多个。中国与日本、韩国、朝鲜、新加坡、越南、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定期的领事磋商机制。领事司从建国初期礼宾司下设的一个处发展为现有150 多名干部, 90 多位雇员的外交部第一大司。各驻外使领馆有大约600 名领事工作人员。形成了以外交部领事司为中心, 内有公安部、地方省级外事办公室, 外有驻165 个国家大使馆和驻全世界64 个中心城市领馆组成的领事工作网络。

2.3 领事保护指导思想的转变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自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在1979年加入《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后, 中国对海外公民的保护已从封闭型的内部规定逐步向开放型的公众服务转变。1994年3月, 中国外交部领事司编写了《领事保护工作指南》。该指南在《前言》称:《领事保护工作指南》仅供中国驻外使领馆内部使用, 外交态度和措施还处在保密阶段, 因此, 在海外的中国普通公民难以了解中国的外交保护措施, 在利益受到侵害时, 很难及时取得中国使领馆的帮助。

1997年, 中国外交部领事司指导驻外使领馆妥善处理了大量涉及在国外的中国国家、法人、公民,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台湾同胞的领事保护案件;1997年, 阿尔巴尼亚发生内乱时, 中国政府请求希腊政府派军舰接回100多名侨民;香港回归后, 及时、妥善处理了数起较大涉及香港中国公民的领事保护案件, 为有效地帮助在国外的中国公民获得中国驻外使领馆的领事保护和服务, 外交部还指示驻外使领馆对外印发《中国境外领事保护和服务指南》。2000年, 外交部首次出台了《中国境外领事保护和服务指南》, 在2003年和2007年又重新进行了修订, 2008年6月30日, 外交部又发布了2008年插图版《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同时推出十种专题折页宣传册, 分别以旅游、商务、留学、劳务四大群体和入境受阻、遭扣押、意外事件、失踪、海外死亡、犯罪侵害六类常见问题为主体, 对文字版《指南》内容进行了分项充实, 方便公众有针对性地取阅, 力求为公民走出国门提供详尽、实用、通俗、简洁并有针对性的指南和协助。此外, 在外交部的官方网站上, 专业设置了领事服务的超链接, 并且有专业的领事保护板块, 为在海外的中国公民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来源。

中国领事保护的指导思想的转变, 体现了官本位到民本位的过渡, 从过去的单纯关注国家利益日益转变为重视普通公民的权利保护, 切实做到了“以人为本”的要求。

2.4 海外保护制度的完善与进步

2.4.1 应急协调的健全

在2004年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袭击及绑架事件发生后, 外交部迅速制定应对方案, 一方面积极寻求军方配合, 安排专机赴前方运送我遇难人员遗体回国, 一方面牵头组织跨部门工作组赴第一线,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8年10 月20 日, 韩国首尔发生纵火行凶案, 中国驻韩使馆人员迅速赶赴现场, 与韩方交涉, 并很快协助遇难者家属赴韩。目前, 外交部设立了常设的应急应变办公室, 建立了领事保护的国内协调和预警机制, 一些驻外使领馆也建立了应急机制。这对于在危险发生之后, 对海外中国公民加以救援和帮助是十分必要的。

2.4.2 预警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除了拥有在危机出现之后的良好应急协调能力以外, 为了更全面的保护海外中国公民的安全与利益, 良好的预警制度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一来可以增强安全观念和防范意识, 逐步把安全防范变为自觉行动。外交部制定的预防性保护措施包括:不定期发布旅行警示, 建议公民避开局势动荡、治安混乱的国家和地区;对一些高危国家实行安全公告制度;通过外交部网站发布和更新《中国境外领事保护和服务指南》;通过新闻媒体普及领事保护知识, 做好宣传工作;在有条件的驻外使领馆建立侨民登记制度, 以便出现紧急情况时快速处理。这种防患于未然的做法有效的提高了普通公民的危机意识, 促使群众自身抵抗风险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风彩.中国公民的海外保护[J].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2008.

[2]夏莉萍.中国外交新重点——保护中国公民海外安全[J].新视野, 2005, (6) .

[3]方亚光.唐代外事机构论考[J].中国史研究, 1996, (2) .

[4]韩永福.清代前期的华侨政策与红溪惨案[J].历史档案, 1992, (4) .

[5]丘日庆.领事法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6.

[6]凌诗著.领事浅谈[M].北京:群众出版社, 1986.

聚焦海外中国公民安全 篇2

中资企业华商:不时成为矛盾冲突牺牲品

自1993年起,我国企业开始进军海外,至今已在非洲、中亚、东南亚、中东、东欧及南美等地区设立了数千家海外企业,涉及资源开发、零售加工、农林牧渔、通信建设等诸多方面。

这些企业大都经历了一段迅速发展的黄金期,但近年来却不时遭到当地不法之徒的攻击,商铺被抢被烧,老板自身或家庭成员遭到绑架,除了巨大经济损失外,家破人亡的惨剧也偶有发生。

主观上,中国商人在走出国门的同时,安全防范意识并沒有完全跟上。对所在国国情缺乏深入了解,很容易成为当地各种矛盾与利益冲突的牺牲品;有些企业出于传统观念(认为恐怖袭击只针对西方国家)及商业成本考虑,安全防范机制薄弱。

有相当一部分中国商人不懂当地语言,也不注重与周围民众交流,采取明哲保身、各扫门前雪的做法,随着生意越做越大,他们与当地人的隔阂也越来越严重。在如今全球经济陷入低谷的时候,眼看自己与中国商人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当地一部分民众以及那些本就受到中国商品冲击的产业内人员势必会产生很强的抵触心理,在激进分子的挑唆下就容易发生群体性伤害事件。

罗马尼亚红龙市场是东南欧规模最大的中国商品集散地,在罗马尼亚居留的七千名华商绝大多数在那里经营。2010年5月26日,当地时间凌晨四点,该市场突然起火,华商损失至少两亿欧元。

2010年12月8日,与中国相邻的俄罗斯远东阿穆尔州泽亚市,两个中国商品市场被纵火,一人受伤,损失数百万元人民币。

大型中资企业面临的问题则更为复杂,由于目前进行资源开发的中资企业最多,规模也大,因此生产的合法性、环保性、工人待遇的合理性,成为当地竞争对手攻击的环节。

中国目前在非洲和南美洲有不少开采铜矿、铁矿的工厂,中方企业为此在当地投入了巨额资金,也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然而,有些中国矿厂的某些不规范经营方式在当地颇受非议。如果这些情况不断恶化,中企往往会成为当地反对党或地方保护主义者挑起事端的牺牲品。

海外务工人员:存在安全不确定性

据统计,2009年,我国共派出各类劳务人员39.5万人。但我国存在数额巨大的非法出境务工人员,这些人自走出国门后,其安全保障就令人堪忧。

即使是合法的外派务工人员,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不确定性。他们或跟随公司集体远赴重洋,或通过中介搭伴来到国外打拼。中资企业和华商在海外开办的工厂,都雇有大量来自中国的工人,一旦这些工厂遭到抵制,商店遭到哄抢,厂里的工人势必会成为最容易遭受打击报复的对象。

通过劳务中介来到国外的务工人员,所要面对的则是另一种安全隐患,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日本的研修生制度。由于日本国内立法禁止外国向其国内输送劳工,而其国内劳动力又较为缺乏,故研修生制度旨在从外国引进“产业留学生”从事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工作,在解决自己国内用工问题的同时,也帮助其他国家培养了人才。这项曾被我国相关部门称为双赢的制度,近年来被曝出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设立研修生的初衷是为派遣国培养技术人才,然而现状是大部分研修生从事的工作与普通劳工无异,正常工作和加班的时间更久,再加上研修生的报酬低于正常标准,使之有了“现代包身工”的称呼。

2008年6月6日,中国研修生蒋晓东在睡梦中因为急性心力衰竭死在日本的员工宿舍,终年31岁,后被日本警方认定为过度劳累死亡,而2008年全年共有35名在日外国研修生非正常死亡,其中12人死于过度劳累。

其次,中日双方对研修生制度缺乏监督管理机制,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的行为比比皆是。少数没有派遣资格的单位打着研修生的旗号,为日本企业招聘廉价劳动力;而正规劳务派遣单位对派出的研修生又不够重视,使得人员被派出去后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没有了保护措施,出了问题很难迅速解决。

最后,日本法律规定研修生的权益和身份都不受日本劳动法保护,这使得研修生受到侵害后的维权之路异常艰辛。德岛一家日本花卉企业的老板,在中国女研修生的浴室里安装摄像头,中国女工发现这一情况并报案后,日本老板却称此举是为了关心员工生活,而日本警方的调查认为由于摄像头是安装在公共浴室内,因此不能算为侵犯隐私权。

留学生游客:也应注意安全

2010年,我国共有28.47万人出国留学,涵盖了传统的英美澳和欧洲各国,甚至东南亚各国也因较低的学费,成为不少中国学生的选择。而中国游客的足迹则早已遍及全球,占世界总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人,出现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不足为奇。

不少留学生和游客在国外常常携带大量的现金,不习惯刷卡,导致不少外国小偷开始关注这一"富裕人群"。

2010年10月7日,一辆载满中国游客的豪华中巴车在瑞典被砸,车内所有财物被洗劫一空,损失达160万元人民币,创下了中国游客在欧洲的失窃记录。

除了因财招灾,留学生所面临的另一大问题是孤单,因为他们很多时候都是自己孤身一人在外,容易成为不法分子选择侵害的对象。所以,很多人在去美国前,都会听到这样的忠告:钱包里要留20美元以备不时之需!

如今,很多国家由于受到诸多金融问题的打击,开始变得不太稳定,伴随高失业率的自然是犯罪率的上升,留学生薄弱的安全防卫意识使其有时成为受害对象。

2008年2月9日,中国留学生陈植渊在美国休斯顿一家餐馆外因反抗抢劫被枪杀。

2009年以来已有十名华侨华人或中国留学生在澳大利亚遇害,主要集中在悉尼和布里斯班等华人聚居较多的城市。

我国留学生的安全状况不太乐观,他们中的很多人年龄小、自制力差,在国外缺乏约束的环境下,一些不好的习惯被逐渐放大,逃学、飙车、赌博,甚至吸毒犯罪。

现在国内对于学生出国留学已不再抱有羡慕的眼神,因为如今的留学生中,有一些人是花钱出国买学位,这类学生的家庭条件往往很优越,在国内无心读书,到了国外自然一切照旧,这些伪留学生的出现使得中国留学生的整体形象受到了冲击,使他们不易获得当地人的好感,对自身安全的保障也就产生了不利影响。

如今,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更多的中国人得以走出国门,血的教训提醒我们:中国人和企业自我保护、自救的意识应该有所加强,在海外工作的企业工作人员,或者旅游留学的民众,在异国他乡,都应严谨自律,积极融入当地社会,并尊重当地居民与风俗习惯。(摘编自《法制周末》)

编辑 家英宏 xjjyh_326@163.com

关注中国人海外安全 篇3

1.1有效应对海外项目所在国日益严峻防恐安全形势的实际需要

目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海外投资业务发展到30个国家,工程技术服务发展到50多个国家,按照外交部和国际专业安保机构风险评定标准,海外项目所在国家中,有23个国家(地区)为较高风险,中方人员数量占集团公司海外员工的60%。自2007年以来,苏丹项目油田现场发生了1000多起治安事件,乍得项目人员因乍内战被迫3次转移,尼日利亚和苏丹分别发生了一起绑架中方员工事件,随着伊拉克项目的启动和实施(伊国内恐怖爆炸袭击事件不断发生),海外防恐安全形势更加复杂和严峻。

此外,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局势安全稳定,人民安居乐业,集团公司涉外企业在防恐安全管理方面没有成熟的经验,面对所在国日益复杂和严峻的防恐安全形势,海外项目在防恐安全管理方面相对薄弱,中方人员在防恐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方面彰显不足,必须借鉴国际(国内)专业安保机构成熟经验,加强防恐安全管理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海外项目驾驭风险和在防恐安全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方面三维一体的综合管理能力,增强海外员工防范恐怖袭击和应对突发事件的技能,才能为集团公司国际业务规模、有效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1.2有效践行集团公司“员工生命高于一切”防恐安全理念的具体举措

集团公司党组历来高度重视海外防恐安全工作,始终把海外项目人员的人身安全放在首位,提出“员工生命高于一切,不安全不投标、不安全不建设、不安全不生产”的防恐安全理念。蒋洁敏总经理明确指示:“对拟派往海外施工作业的员工要严格把关,抓好培训和考试,将来不具备规定条件的一律不予放行。”汪东进副总经理在集团公司海外防恐安全工作座谈会上明确要求:国际事业部要尽快开始组织安全防恐培训。外派人员培训不合格,一律不能外派。已派出在较高风险国家工作的人员,用一年时间组织完成安全防恐培训。

只有严格培训,严格考核,切实提升海外项目防恐安全管理水平和员工防恐安全技能,才能制订有效的安保计划,才能全面落实各项安保措施,才能把“员工生命安全高于一切”的理念落到实处。

2 海外防恐安全培训的模式

防恐安全培训重在让海外员工更新理念、提升意识,掌握技能,磨练心理,是一项科目全新、突出实战的工作,具有专业性和创新性,必须在研究海外项目人员培训需求的基础上,组建专业化的培训团队,开发针对不同人员的培训课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根据不同情况,实施严格管理和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确保培训效果。

根据防恐安全培训需求,结合海外项目实际情况,将中方员工分为管理类人员和操作类人员。管理类人员是指,承担着防恐安全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职责的人员,决定着项目(团队)防恐安全管理综合能力的高低,主要包括项目经理、专职安保管理人员、平台经理、班组队长。操作类人员是指,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技能人员,其防恐意识和防范技能,决定着个体应急反应的成败,也间接影响着项目(团队)防恐安全管理和应急反应的水平。

由于海外项目点多面广线长,员工休假时间难定,加之国内派出员工数量大、分布范围广,为确保培训的“实用性、针对性、有效性”,降低培训成本,扩大培训覆盖面,实现全员培训和轮训,通过不断探索,制定了《关于做好集团公司赴境外工作人员防恐安全培训工作的通知》(国际[2009]216)等文件,明确了培训要求,建立了“四个统一、四种方式、三严管理、两个层面”的培训模式,即按照“统一课件、统一标准、统一考核、统一颁证”要求,采用“集中办班、送教上门、送教海外、基地培训”四种形式,分“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两个层面,对人员培训进行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管理、严肃的考核。

3 海外防恐安全培训的实施

3.1 组建专业化的培训团队

管理类人员的培训团队,要求具有丰富的安保管理经验,不仅能传授个人防护和野外生存技能,还能专业阐述安保管理要求和知识,为项目制订安保计划,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提供帮助。经过多次与英国、美国、以色列等安保机构沟通交流,在对其培训能力、教官资质和课程设置等情况比对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以以色列6名防恐专家为主导,集团公司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公安大学、国际关系问题研究院等专业研究机构多名防恐专家和专业心理咨询师为辅助的培训团队。

操作类人员培训团队要求能够重点传授个人防护、自救、野外生存技能和心理调节知识,经过调研和筛选,组成以国内特警和武警退役人员为主的培训团队。

通过有机整合,成功打造了两支训练有素,理论功底扎实,实操技能过硬,安保素质专业的培训团队。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有一段不平凡的历练,为防恐安全培训增加了丰富的底蕴,也使海外项目人员切实感受到培训的实战性、专业性和严肃性,切实有效地保证了培训质量。

3.2 开发针对性的培训课件

3.2.1 管理类人员的培训课件

以个人安全防护技能为基础,以海外项目“三防”管理知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技能为重点,课时不低于48小时。目的是提海外高项目驾驭风险的水平,提高海外项目在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方面三维一体的防恐安全综合管理能力,增强管理人员心理素质,保证应急处置敏捷有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海外防恐安全管理:全球防恐安全风险总体形势分析,集团公司海外防恐安全管理要求及案例分析,海外项目安保风险评估,海外项目“三防”管理和危机管理(爆炸物识别和枪械常识、恐怖分子的惯用手法、生活中的预防措施、旅程安全、监视与反监视-袭击发生前的预防、应急反应),心理危机预防和调整,现场“三防”场景模拟及交流。

(2)防恐技能:不同国家和民族习俗、应急逃生常用语、GPS应用、人工呼吸、体能训练、急救方法、国际手语和个人安全防护基本技能。

(3)野外生存体验:深夜劫持及应对技巧和野外生存训练。

3.2.2 操作类人员的培训课件

以防恐安全基本知识和个人防卫与自救技能为重点,课时不低于20小时。目的是提高海外项目人员的防恐意识、防范技能和心理素质,确保海外项目人员在遭遇恐怖突发事件后,能冷静正确应对,降低受害程度,最大限度地保护生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基础知识:集团公司海外防恐安全管理总体要求、海外项目安全风险识别及应对方法、常用武器及爆炸装置的分类和威力介绍,野外生存常识,心理危机预防和调整等。

(2)防恐技能:体能训练、急救方法、国际手语和个人安全防护基本技能。

(3)模拟情景演练:如何正确应对军警检查、如何正确应对绑架和劫持、如何正确应对枪击和爆炸等。

3.3 开展系统性的防恐培训

培训采用准军事化管理,统一服装,坚持晨练,严格考勤。严格考核,分为结业考试、单元测试、课堂表现、出勤率等4个方面,其中出勤率为一票否决制,即出勤率达不到要求,培训没有成绩,缺课者必须补齐课时。

对管理类人员的培训采用“集中办班”的方式,对操作类人员的培训采用“送教上门、送教海外、基地培训”的方式。培训成绩直接录入集团公司出国信息管理系统,作为派往较高风险国家工作项目人员出国的重要依据之一。截止目前,共培训操作类人员30000余人,其中“送教海外”培训1739人,基地化培训16000余人;培训管理类人员1576人。

3.3.1 管理类人员的培训

国际事业部严格控制和主导,由管理类人员培训团队负责组织开展,配备应急值班车、应急药品和专职医护人员,为学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选择集团公司长沟国际化人才培训中心(地处北京郊区,相对独立,具备室内教学、户外技能训练和模拟训练所需的设施、器材和场地条件)为固定培训点,每期培训班的学员人数控制在50人以内。

3.3.2 操作类人员的培训

国际事业部根据涉外企业的需求,对没有培训基地的单位,派遣操作类培训团队,采用“送教上门、送教海外”的方式进行培训。申请培训的单位,按照要求准备培训所需的场地、设施和器材,配备急救器材和值班大夫。培训团队提前告知学员培训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及控制措施,并为学员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对部分具备开展操作类人员培训条件的涉外企业,经过集团公司专家审核认可后,颁发培训基地资质。对本单位赴海外工作操作类人员的培训,基地具体组织并承担培训工作的安全主体责任,国际事业部派主教官授课和考核。

目前,集团公司海外防恐安全培训内容仍处于基础知识和技能普及阶段,培训模式仍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下一阶段,将在具体分析所在国安全风险的基础上,结合项目生产作业特点,针对项目安全总监、安保经理、中方骨干员工(班组长),开发分国别、分项目、分层次的培训课件,有效溶入集团公司国际业务社会安全管理体系要求,推动培训纵深化发展,专业化提升。同时,考虑到面对突发事件时,员工只有将所学技能和知识本能反应,熟练应用,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集团公司将持续组织开展海外中方员工防恐安全培训,不断提高员工防恐安全意识,固化防恐安全技能。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危机管理与对策研究中心.国际危机管理理论.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

[2]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危机管理与对策研究中心.国际恐怖主义——反恐怖斗争年鉴.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

[3]韩树举,王洪涛,张军,贺红旭.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海外项目防恐安全管理探索与实践[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年增刊,3~7

[4]乌尔里希.贝克,威廉姆斯.关于风险社会的对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刘铁民.危机型突发事件应对与挑战[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6(1):8~12LIUTie-min.Crisis-type emergency response and challenges[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6(1):8~12

[7]刘功智,耿凤,邓云峰.企业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5,1(5):16~21LIUGong-zhi,GENG Feng,DENG Yun-feng.Research on emer-gency planning for industrial enterprises[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1(5):16~21

关注:海外清洁技术(二) 篇4

高效干熄焦的脱硫解决方案

技术来源:BJCEEE (日本)

技术亮点:中日联公司的干熄焦系统通过利用惰性气体回收红焦的显热, 并在锅炉中将热量转化为高品质、稳定的蒸汽。 一套设备的处理能力为100吨/小时的干熄焦生产15MW的电量, 且由于在密闭环境中进行, 对周围的环境起到很大的改善作用。 中日联的另一高效NNF法 (湿法氧化脱硫法) 通过使用碱性水溶液来去除煤气中的硫化氢及氰化氢。该碱性水溶液中催化剂的主要成分是苦味酸, 用于在再生塔中将吸收液 (氨) 氧化。 NNF法与其他工艺相比, 吸收塔的结构不易发生堵塞, 再生塔采用特殊吹入喷嘴、提高了氧化空气的使用效率。

工业有机废气的解决方案

技术来源:CTP (奥地利)

技术亮点: 拥有29项废气处理专利的CTP公司在蓄热陶瓷、催化剂、阀门和燃烧器等业务领域有着先进的核心技术。 在废气处理解决方案过程中, CTP提供模拟、小试、构建3D模型到整套装置的一体化设计服务。通过小试装置得到准确的工艺和气体数据, 发现和了解可能出现的风险从而创造工艺改进的可能, 优选关键的部件。 CTP的技术和设备已在多个项目中得到成功应用, 对于VOC、甲烷、有机胺类和氮氧化物的去除效果十分显著。

钢铁厂废固物处理的解决方案

技术来源:Ecofer Oy (芬兰)

关注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篇5

近些年来,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食品安全问题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并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例如, 1996年英国爆发的疯牛病、1997年香港禽流感、1998年东南亚猪脑炎、1999年比利时等国二恶英、2001年欧洲爆发口蹄疫、2003年发生在中国的非典型性肺炎 (SARS) , 2008年9月, 中国令人震惊的“三鹿奶粉事件”以及2009年全球性的甲型H1N1流感, 这些食品安全事件使老百姓忧心忡忡, 以至有的人产生了“吃动物食品怕含激素, 吃植物食品怕有毒素, 吃饮料食品怕掺色素”的恐惧心理。当然这种担惊受怕显属过虑, 但却也从侧面反映了当今的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 对此, 笔者把这些问题主要概括如下:

1. 一些蔬菜、水果中普遍残存化肥、农药等物质, 使这些食品的安全状况令人十分担忧。

在农业生产中, 一些菜农、果农为了增收往往使用高毒甚至剧毒农药来喷洒蔬菜、水果, 这直接导致蔬菜、水果的农药残留量超标, 这样的蔬菜、水果被消费者食用后肯定会带来身体健康上的很大危害。例如, 在2009年曾经有相关的组织对北京市4家大型超市销售的樱桃、甜瓜、桃子、油桃、苹果5种水果进行抽查, 结果一共检测出了17种农药, 甚至有的农药是法律已经禁止使用的农药, 可见某些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是多么不容忽视。

2. 在食品加工中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其他化学用品。

一些黑心肠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受金钱的驱使, 在加工食品的过程中往往违规使用、超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抗生素、激素, 甚至不惜掺加有毒有害的化学用品, 主要表现在: (1) 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了可供加工食品使用的添加剂的品种及其用量, 如果超量使用很可能会对人体带来危害。但是为了追逐利润, 一些食品加工者却无视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权的保护, 非法使用和添加超出食品法规允许适用范围的化学物质 (其中绝大部分对人体身体有害) 。例如, 在面粉中添加超限量的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在腌菜中多倍超标量使用苯甲酸;在饮料中成倍超标使用化学合成甜味剂;为了使馒头、包子增白使用二氧化硫;为使大米、饼干增亮使用矿物油;用甲醛浸泡海产品使之增韧、增亮, 延长保存期;为改善米粉、腐竹口感使用“吊白块” (一种化工原料, 学名甲醛次硫酸氢钠) ;还有孔雀石绿、苏丹红、三聚氰胺……像这些老百姓看不见, 摸不着, 闻不到, 尝不出却能导致人们食物中毒甚至死亡的化学物质到处可见, 令人防不胜防, 触目惊心。 (2) 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于家禽、家畜、水产品体内。在种植业、养殖业中滥用激素和其他药物以增加产量, 使水果、蔬菜、家禽家畜、水产品在短期内获得丰收、成熟。例如, 带尖的西红柿, 坚硬的猕猴桃、肥大的豆芽等等, 都有可能是使用激素促使其长熟的结果。这种做法不仅使培育出来的产品营养价值明显降低, 而且也会给食用者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

3. 制造、加工食品的过程中使用劣质原料, 给食品安全造成极大隐患。

例如, 用病死的家禽家畜加工熟肉制品;用“地沟油”加工油炸类食品、“注水猪肉” (给猪注水等于注毒, 食用后对人体有极大危害) 等。再如, 2009年, 在辽宁、山东、河北、上海、陕西等地又查到了多起使用2008年未被销毁的问题奶粉作为原料而生产乳制品的事件。这些免食品安全隐患如果不及时加以严厉制止, 都有可能会演变成为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食品安全事故。

4. 食品中的重金属污染严重。

由于受城市某些工矿企业违规排除废水的影响, 致使一些地区人畜饮用水源和农作物灌溉水源受到很大程度的污染, 主要是铅、锡、汞、锌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元素过量浸入到水源中去, 受这些重金属污染的饮用水和农产品食品进入到人体后, 就会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另外, 一些用来盛放食品的包装纸、包装袋、不锈钢餐具等也是铅、铬、镍等重金属污染的重要来源, 这些重金属物质一旦超标超量的渗入了食品中, 人们食用后就会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潜在威胁。

正是由于以上一些食品问题的存在, 近些年来, 中国每年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层出不穷, 并且愈演愈烈。据国家卫生部公布的全国食物中毒情况, 仅2003年, 全国重大食物中毒事件达379起, 中毒12 876人, 死亡323人;2007年, 全国发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506起, 中毒13 280人, 死亡258人;2008年, 全国发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437起, 中毒13 325人, 死亡152人。

二、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 由于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生产的操作监管不力, 使得中国食品行业严重违规、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的现象屡禁不止。中国的食品监管一直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方法,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各职能部门之间要么会出现争着监管、重复执法的现象, 要么会出现争着不管、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 这就给某些食品行业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

2. 中国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和问题, 为不少问题食品的产生提供了生存的空间。中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条文规定的过于笼统, 难以操作, 并且这些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严重滞后, 现有的一些食品安全的标准水平规定偏低, 许多指标远远低于国际标准, 许多重要的标准至今还尚未制定出来, 这就为那些不法厂商、企业违法生产超低标准、不合标准的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

3. 消费者缺乏食品方面的常识, 也可能会引起食物安全问题的产生。首先, 消费者缺乏购买安全食品的常识。中国众多的消费者由于收入水平低下, 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 加上缺乏相应的常识, 所以在购买食品时安全意识淡漠, 往往只图便宜, 不顾及食品的质量、卫生问题。还有一些消费者在购买便宜食品、特价食品、无质量保证食品时, 总是抱着侥幸心理, 认为大家都在买, 并且别人过去多年吃这些便宜食品也没吃出什么问题, 现在再吃也不会有事, 在消费者这种心理的支持下, 就为问题食品的销售打开了门路。其次, 很多消费者缺乏科学食用食物的常识, 由此可能会引发一些疾病的产生, 甚至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例如, 在2009年8—10月, 北京市丰台区已经连续发生4起扁豆中毒事件, 发病人数达64人。据调查表明, 中毒的主要原因是烹饪者未将扁豆煮熟、炒熟。其实像扁豆、豌豆、四季豆这三种蔬菜, 其本身含有天然毒素, 如果对它们加热不完全就被人们食用, 则可能会引起人们的食物中毒。人们在炒菜时如果事先了解了这些基本常识, 就可以避免这类食物中毒事情的发生。

三、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些对策建议

1. 政府应当切实履行好其监管职责, 加强对食品质量的安全监管。

加强食品质量的安全监管应当成为政府的头等大事, 这就要求政府:要加强对食品的准入市场管制, 提高食品的准入市场门槛, 严防“三无”食品流入市场;要有效规范食品生产者的生产、经营行为, 坚决取缔无证生产、无证加工食品的行为;要整合食品安全监督、检测资源, 更新检测装备, 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监测, 对食品从生产、加工、管理、贮运、包装到销售的全过程都要进行严格的监控;要全面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劣食品和不合格食品的违法犯罪活动;要规范食品采购渠道, 从源头上控制不安全、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

2. 完善中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首先, 应当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系统。对此, 笔者认为, 我们可以借鉴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进一步细化和规范食品安全生产领域内的法律制度,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食品安全方面的具体标准。同时, 要提高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 使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相接轨。其次, 要加强法律法规对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惩罚力度。中国的《食品卫生法》规定, 对违法企业只能是责令“停止生产经营”、“没收违法所得”, 或者处以额度不高的罚款 (一般都是在3万元以下) , 只有“情节严重”才会被“吊销卫生许可证”。可见, 中国法律中对食品犯罪的处罚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都要轻得多。这样轻的处罚, 使生产经营者的违法成本比守法成本还要低, 所以这对于打击制造低劣、伪冒食品者几乎起不到威慑作用。

笔者认为,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巨额赔偿制度, 对生产和销售质量不合格、不安全食品的厂商处以高额罚款, 情节严重的还应当加重追究其刑事责任, 以达到足以震慑其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作用。

3. 向广大消费者宣传、普及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

通过加大对消费者进行食品安全方面的宣传教育, 使消费者了解更多的食品安全常识和健康饮食知识, 使消费者增强食品安全意识, 提高辨别问题食品的能力, 自觉抵制“问题食品”, 把食用不合格食品杜绝于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之外。对此, 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工具, 定期组织健康饮食宣传活动, 有计划地报道食品安全知识, 并且要及时曝光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一些不法厂商及其商品, 披露最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 以保障消费者的消费知情权。

参考文献

[1]袁仲, 杨继远.农药化肥污染与食品安全[J].农产品加工:学刊, 2009, (7) .

[2]王彬, 赵家良.蔬菜农药残留现状及防控对策[J].云南农业, 2009, (7) .

[3]孙耀武.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市场论坛, 2009, (2) .

[4]张永建.客观认识中国食品安全问题[J].太原科技, 2009, (1) .

[5]杨欢进, 牛建青.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9, (5) .

[6]乔娟, 李秉龙.中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与对策探讨[J].中国畜牧杂志, 2008, (8) :23-26.

[7]戈福林.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及其原因分析[J].内江科技, 2008, (34) .

[8]陈君石.如何解决中国食品安全问题[EB/OL].凤凰网:世纪大讲堂, 2008-10.

[9]中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状况[J].国务院公报, 2007, (28) .

关注中国人海外安全 篇6

中国电梯数量由2001年底的28.5万台增至2009年底的突破120万台, 8年内翻两番, 已成为世界上电梯拥有量最大的国家。中国有13亿多人口, 在用电梯的人均拥有量是世界平均数的1/3, 是发达国家的1/10。2008年和2009年, 中国电梯产量分别达24.5万台和26万台。

电梯分布在城市密集楼群中, 人们对电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电梯的安全运行已引起政府及民间的高度关注。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公布的资料, 近年来, 电梯事故及故障仍呈高发态势, 2007年共发生电梯事故33起, 占特种设备安全事故总数的13%, 其中电梯死亡事故22起, 造成26人死亡, 10人重伤;2008年共发生电梯事故38起, 占特种设备安全事故总数的12%。电梯关人事故频发, 远远高于事故发生率, 依照国务院新修订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 电梯故障关人2小时以上, 将作为一般事故统计, 电梯安全监管形势严峻。

上一篇:南宁城市规划下一篇:断路器开关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