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并购中国企业法律要点(共10篇)
外商并购中国企业法律要点 篇1
外商并购中国企业法律要点
金光协
并购的实质就是股权转让或资产转让。中国相关部门陆续出台外资并购的专项法律规定,为外资并购扫除了法律障碍。下面谈谈涉外并购中需注意的法律特性:
一、外商投资方向指引
我国目前主要通过对外商投资产业导向的立法来调整外资的流向,对外资进行宏观控制。我国多次修订《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下称《指导目录》,最新指导目录为2004年11月修订,2005年1月1日起施行)。根据这些规定,外商投资项目可分为鼓励类、限制类、禁止类和允许类四个类别。随着我国“入世”时的承诺,《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也将进一步修正,但无论如何,这是选择并购对象时必须首先要考虑的法律问题。
二、外商参与企业并购的主体身份
外商对国内企业进行并购,一般会以以下几种身份出现:国外母公司;中国境内的独资公司或占控股地位的合资企业;在中国境内举办的投资性公司。⊙国外母公司
对于外商直接以国外母公司的身份来进行并购中国企业,一般来说没有特别的主体资格限制。但这种收购方式只被一些中小规模的外商所采用。对于大型跨国公司来说,由于其有严格的区域投资计划,中国只是其战略布局中的一部分,很少由国外母公司直接来进行并购,而往往通过其子公司来完成并购计划。⊙中国境内的独资公司或占控股地位的合资公司
外商以其在中国境内的独资公司或占控股地位的合资公司(以下简称外商投资企业)来进行并购是实践中最常见的方式之一。外商在以此种模式进行并购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关于行业禁入。中国的外商投资企业虽然是中国法人,但由于其投资者的特殊身份,因此它在境内进行投资(此处为广义的解释,包括并购)时就受到了《指导目录》的限制。属于国家禁止外商投资的行业,外商投资企业不得作为此类公司的股东或发起人。因此这就避免了外商通过“曲线救国”规避法律的行为。○对于外商投资企业进行并购的资质要求
并不是所有的外商投资企业均可以成为并购的主体,它在资质上必须具备如下条件:(1)注册资本已缴清;(2)开始盈利;(3)依法经营,无违法经营记录。只有这样的外商投资企业才有资格对其他企业进行并购。此外,新《公司法》颁布之后,取消了对外累计投资额不得超过本企业净资产50%的限制性规定,登记机关也不会出具外商投资企业具备投资资格的证明。更加方便了外商投资企业进行并购的这一投资方式。⊙投资性公司
外商在中国设立专门的投资性公司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如要求举办投资公司的外国投资者在申请前一年的资产总额不低于四亿美元,且该投资者已在中国设立了外商投资企业,其实际缴付的注册资本的出资额超过一千万美元,并有三个以上拟投资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已获得批准;或者,外国投资者资信良好,拥有举办投资性公司所必需的经济实力,该投资者在中国境内已设立了十个以上从事生产或基础设施建设的外 商投资企业,其实际缴付的注册资本的出资额超过3000万美元等等。因此这就将设立投资性公司的外商基本局限在一些进入中国较早的跨国公司。
三、外商并购中的反垄断审查
目前已经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市的公司,基本上都处于所属行业的前列甚至处于龙头地位,而跨国公司收购这类上市公司获得控制权之后,不仅可以迅速占领市场,还往往导致对被收购企业所在国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安全发生无法预见的变化。出于保护本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安全、维护国家利益等方面的需要,各国对准许外资进入的产业领域均进行了一定的限制。我国正在制定反垄断法和防止不正当交易法,外商并购应密切注意。
四、外商并购企业的部分程序性要点
外商并购的常见方式,是提高其在合资企业中的出资比例,逐步达到控股的目的,或者买下中方全部的投资权益,将合资企业改组为独资企业;或者随着国有资产逐步从非竞争性行业中的退出,部分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也成为了外商并购的目标。本文对于并购合资(合作)企业和国有企业及上市公司过程中涉及到的一些特殊的程序性要求予以简要说明。⊙并购中外合资(合作)企业
中外合资企业的合作一方进行股权转让,同我国《公司法》中的规定有所不同。中外合资企业的合作一方转让股权则需经过如下程序: ○由合营企业董事会全体董事对注册资本的转让事项一致通过,并作出决议。○合营其他投资者同意股权转让。
注意,这里同新《公司法》不同之处在于,合营企业的其他投资者如果不同意一方转让其股权,则该股权转让不能成立。不同意转让的一方没有义务购买该转让的出资,也不能对其拒绝购买的行为视为同意转让。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同意权不仅仅是对于股权转让本身的同意,而且也是对股权转让协议的具体规定的同意。
这里,合营企业的其他投资者同样拥有对该股权转让的优先购买权。○经审批机关批准和登记机关变更登记。违反上述规定的,其转让无效。⊙并购国有企业
外商并购国有企业则主要涉及到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
○国有资产的出售或国有股权进行转让时(包括外商投资企业中的中方以国有资产投入形成的出资的转让),必须经有资格的评估机构评估,并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认评估结果。经确认的评估价作为并购定价的基础。
○对于股份有限公司中的国有股权的转让,根据规定,转让价不得低于每股净资产价值,同时必须结合净资产收益率、实际投资价值、近期市场价和合理的市盈率等因素来确定。⊙并购上市公司
由于中国的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的股份被划分为公众股、法人股、国有法人股、外资股等多种类型,不同的主体只能购买相应的股份,因此外商并购中国上市公司的法律环境并不乐观。
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上有过将国有法人股协议转让给外商的案例,但1995年国务院发出通知要求暂停将上市公司的国家股和法人股转让给外商,这似乎堵死了外商并购上市公司的路。然而1997年发布的《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股东行使股权行为的规范意见》中,允许国有股股东“依法”向境内外法人和自然人转让国有股份。
(作者系本集团外商法一部执业律师)
外商并购中国企业法律要点 篇2
2011年11月8日, 美国百胜餐饮集团宣布, 已通过中国商务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的反垄断审查批复, 获准收购并私有化小肥羊公司。我国《反垄断法》规定, 两家主要合并人, 如果销售额达到了100亿元人民币, 同时每家单独在中国市场营业额超过4亿元人民币, 都要受到中国的反垄断和经营者集中审查制约。百胜在中国去年营业额达到336亿元;小肥羊在国内市场营业额接近20亿元, 均已达到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门槛。因此, 该项并购案经历了诸多波折, 在2011年10月26日更被商务部延长审查60天。从该案中可以基本了解我国外商并购国内企业垄断法律规制的现状, 相关制度仍有待完善。
二、外商并购我国境内企业的现状
随着中国加入WTO, 国内市场的逐步开放, 在经济全球化这个大背景下, 外资并购己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 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投资方式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 从目前公开披露的外资并购中国企业案例看, 跨国公司的垄断势头不仅出现在我国的一些轻工业领域, 如宝洁在中国的公司9家已全部独资, 只有上海沙宣还是合资企业;欧莱雅整合中国护肤品牌“小护士”只用了50天的时间, 随后又将羽西品牌收入囊中;我国80%以上的大型超市已被跨国公司纳入自己的生产体系。在大型制造业上, 跨国公司并购目标直接锁定我国电器业、工程机械业等领域的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因此, 跨国并购在国际市场上起到了强化竞争的作用。然而, 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跨国并购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不同的。从总体上来说, 外资并购对发达国家的积极影响大于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影响。在这种情况下, 发展中国家必须对外资并购持谨慎态度。反垄断法应当在世界经济领域起到积极作用, 维护世界市场的竞争, 更好地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近年来在外资并购过程中出现的垄断趋势愈发明显, 垄断的主要特征表现如下: (l) 外资控股并购的力度明显加大, 通过采用大规模、系统化的并购方式并购我国境内的相关产业, 凭借其技术和资金优势, 对我国企业实施限制和排挤, 削弱境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以谋取更多的行业控制权; (2) 外资并购的目标直奔我国境内的骨干企业及行业龙头; (3) 外资并购更多的侧重于品牌控制, 尤其是当地为人熟知的著名品牌, 充分利用我国本土化资源实施品牌攻略, 长此以往, 这将弱化境内企业民族品牌, 使民族企业的发展步履维艰, 环境恶化, 更有可能导致无形资产的流失; (4) 外资并购投资主体发生变化, 规模大、经济实力雄厚的占有垄断优势的跨国公司在全球市场竞争体系中所占比例明显提高, 也意味着我国在对外贸易过程中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
三、我国反垄断法律制度的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推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外资并购的势头也以迅猛之势发展。2007年8月30日我国《反垄断法》的出台, 意味着我国的外资并购领域的反垄断规制迈入了崭新的阶段。我国《反垄断法》的一大亮点在于它明确将外资并购中的垄断行为纳入其调控范围, 此举为我国在外资并购反垄断过程中的执法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长期困扰我国反垄断执法机关面临的无法可依的难题。同时, 《反垄断法》的生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外资领域长期以来存在的法律效力层次低、系统性缺乏、不具备可操作性的问题, 使得对外资并购进行反垄断规制的目标逐步实现, 也为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有序进行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 《反垄断法》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但我们发现, 仅凭一部《反垄断法》不能解决外资并购产生的所有问题。虽然有关规制外资并购的法律制度正在逐步的完善中, 如《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经营者集中申报办法》、《经营者集中审查办法》、《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办事指南》的实施, 《关于相关市场界定的指南 (草案) 》、《关于对未达申报标确定垄断标准涉嫌垄断的经营者集中调查处理的暂行办法 (草案) 》、《关于对未达申报标川:涉嫌垄断的经营者集中一证据收集的暂行办法 (草案) 》的颁布, 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外资领域立法上的缺失, 改善了长久以来我国对企业并购无从规制的局面, 相关法律配套设施的完善对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反垄断法》作为外资并购领域的基本法, 原则性较强, 内容较为笼统, 肯定会存在一些真空地带和不足, 由此带来的执行困难或缺乏具体性的实施标准等难题是我们不能忽略的, 同时作为一部新生的法律, 在实施和执行过程中也将存在一些问题, 也需要实践的检验和不断完善。
四、目前外资并购国内企业中存在的垄断危害
首先, 国有资产由于垄断问题而大量流失。大量的优秀国有企业在外资并购中成为重点对象, 但其确保国有资产增值的初衷并没有实现。国有资产流失现象表现在国有企业大量无形资产严重流失、土地使用费流失、国家税收大量流失和政府官员对外资并购的不当干预引起的国有资产流失。
其次, 民族品牌和民营经济成长受到抑制。近些年来, 一些并购行为往往带有恶意并购的目的:外资并购已经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国内品牌企业, 但目的不是保护发扬这一品牌, 而是削弱打压这一品牌, 从而消灭潜在对手。与此同时, 我国的民营企业各种制度有待完善, 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轻而易举即可损害民营企业发展环境, 将其收购、排挤, 阻断其成长机会。 (1)
再次, 外资并购危害国家产业和经济安全。现如今外资并购的矛头已转向关系到我国经济安全和国家产业, 在资源上或是区域市场上占据一定垄断地位的国内重点企业。这些企业关系到产业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 是国家利益的主体。如被大量收购, 会使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加大所在产业风险, 威胁我国经济安全。
五、完善我国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的反垄断问题的几点建议
考虑到我国市场经济转型还不全面, 《反垄断法》也刚实施不久, 相关措施还不完善, 因此在外资并购的法律层面, 还需要做大量的探讨和研究。通过以上对我国外资并购的反垄断规制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分析, 提出完善我国外资并购的反垄断法律制度的建议。具体来说,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做:
(一) 完善我国有关外资并购立法
近年来, 外资并购目标主要锁定在国内一些潜力大的上市公司和优势行业, 并购范围也渗透到了国内的一些战略性行业。如不加以有效管制, 必将对国内企业及一些战略性行业造成实质性损害, 进而威胁到国家的经济安全。而国家经济安全的维护不能仅寄托于一部《反垄断法》, 这是不切实际的。我国需要构建一个有效的、全面的、并由多部法律法规共同作用的外资并购法律体系。我国可以考虑制定一部内容完备、规范科学、法律位阶高的《外资并购法》, 以此来规制外资并购及其他形式的外商投资行为。具体内容可包括总则、并购的条件、并购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购程序、并购管理、法律责任等。
(二) 架构我国的反垄断法律体系, 完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
《反垄断法》是我国反垄断法律政策和制度刚刚起步时制定的第一部基础法律, 是我国外资领域的基本法。因为其内容面涉及很广, 难以保证面面俱到, 而且具体执法过程繁琐, 执法机构体制复杂。在外资并购领域内, 我们应该看到, 每个案例都具有其特殊性, 不能简单对号入座, 只有《反垄断法》这个基本法不够, 制定相关实施细则也不够, 还应当有一定数量的部门规章、条例以及反垄断指南。发达国家的反垄断法律制度之所以完善, 是因为其立法体系自上而下、有条不紊, 法律漏洞及真空地带少, 在适用法律时, 不会出现无法可依的局面。这里, 我国可以参照美国司法部颁布的《合并指南》的做法, 颁布我国自己的外资并购指南, 为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在《反垄断法》的基础上提供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相关配套法律制度。
(三) 建立专门的反垄断执法机构, 统一执法权
外商并购中国企业法律要点 篇3
【关键词】外商投资企业法;立法;法律制度
外商投资企业法是指:以规范外商投资企业在设立、经营、管理和终止的企业生命过程当中所产生的法律规范的方方面面。外商企业投资法作为一个综合的法律规范体系,在其立法的过程当中广泛考虑和吸收法律、部门规章、行政法规等等过个层次的内容。在整个内容体系上,主要包括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以及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我国现行的外商投资企业法结构层次复杂,矛盾冲突较为严重,也一直成为社会尤其是学术界讨论的焦点问题。本文尝试对相关法律法规及文献研究进行熟悉的基础上,对我国外商投资企业法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方案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和思考。
一、当前外商投资企业法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三资法修改之后,该问题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变,如:(1)授权立法问题。授权立法在三资企业当中仍不规范,相关的说明表述不詳细,合营法也并未明确的规定制定主体,但在实际运作过程当中,则是由国务院来制定。三资法的地方性法规比较泛滥,且缺少其指定的依据,甚至很多是和国家法律是相冲突和矛盾的。有的地方为吸引外资,最外商采取的优惠政策远远优于国资企业,在竞争外商资源时,一些地方政府甚至采取过于偏激的优惠政策,以期超越对手争取外商资源。三资法的立法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指定过程由全国人大代表会议负责,但在修改的时候却存在差异,合营法有全国人大修订后通过,而其他两部则是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处通告,修订上的不一致缺乏理由进行解释。(2)国民待遇问题。所谓国民待遇是指一国对外国国民入境后,其在经济活动和民事权利等方面给予相同于本国国民的待遇,这是WTO确立的平等原则的一种重要体现。具体在外商投资当中,体现的是给予外国投资者,在本国的投资政策和待遇过程当中,其权利和义务等同于本国国民,享受的时候同等待遇。在外商投资企业法当中,我国对外商的投资实行鼓励和限制并存的政策,但其偏重却相差较大,主要是以保护和鼓励为重,这在法律、政策等方面的指导上,体现的确实我国国民待遇即存在偏上的待遇,同时也存在偏下的待遇。不过在更多领域体现的是偏上的待遇。即外资享受到了超国民的待遇。主要体现在税收优惠,对外商制定了多项减免税收的规定,而国内企业的相关优惠不及外资企业,导致内资和外资企业在竞争的过程当中,并未处于平等的地位;注册资本方面,在立法上对外资企业给予了较多的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并不和《企业法》相吻合;主体方面,为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及技术交流,但在合作的主体方面,外国的公司、企业、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可以和我国的公司、企业或者经济组织共同举办合营企业或者合作企业,但是在主体方面,中国的个人是不能与国外合作者创办合营或合作主体的。
二、对策和建议
(1)在立法模式上,应该坚持立法主义,无规则不成方圆,规章制度是维持社会活动的保障,应该指定公开、透明、详细和权威的规则来保障社会活动正常、有序和高校的运转。而外资法从开始的借鉴到逐渐修改和完善,但其中仍旧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后续修正应该坚持立法作为外商投资活动规范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以明确权限,通过明文规定,来规范投资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让活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减少投资活动过程当中的纠纷,以及由此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其次需要让法律更加适合中国自身的发展,在借鉴外国法规的同时,我们需要结合本国投资环境和外商投资主体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体现出立法的自主性,彰显法律的自我发展和演进过程。(2)立法导向上,对外商投资主体是实行怎样的待遇,我们很难简要的说出一个答案,应该在上层进行顶层设计和规范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的需要和自身的实际进行立法。避免各地区之间法律的不统一导致的恶性竞争,导致本国企业严重受损,既要考虑外商企业投资给本地带来的好处,又要考虑培养本国企业、本土企业,建立和完善民族资本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本文在对我国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进行相关研究之后,对其立法进行分析,提出了立法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关问题的解决及注意之处,提出了政策建议。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有明确规定,分别参见各法律的第23条和第26条
外商并购中国企业法律要点 篇4
【导语】在事业单位公基考试中,法律知识部分的考核一向为考试重点,所占分值30%-40%。那么如何备考好这部分知识成为了头等大事。下面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提供公共基础知识法律常识: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
在中国境内设立合资经营企业,必须经国家对外贸易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并且要保证外商投资比率不少于25%,董事会是合资经营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
中外合资企业与中外合作企业的区别:
1.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属于契约式的合营企业,中外合作者按合同中约定的比例享受收益和承担风险;
2.中外合资企业都是中国法人,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则无此限制。
外商并购中国企业法律要点 篇5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的观念得到广泛认同。企业在根据法律的游戏规则追求盈利的过程中,法律风险同时也是伴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的。然而,一个企业面临法律风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企业对潜在或显现出的法律风险并不自知!对于法律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得当,企业将赢得更多的经营机会,否则,将可能给企业
带来致命的打击。
一、外商投资企业法律风险的现状
由于外资企业的母公司大多来自社会法治基础较好的国家,拥有成熟的法律风险防范经验,外资企业在国人的印象中不仅拥有雄厚资金和先进技术,而且遵纪守法、规章制度
完善、运作规范、公平竞争、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堪称遵纪守法的楷模。然而,相关统计数据又表明,中国贪腐案逾六成涉外商!西门子、朗讯贿赂案、以及近来闹得沸沸扬扬的力拓、雅芳行贿事件等,让人们看到一向号称管理严格的外企,竟然却是行贿的重灾区。一些跨国企业因此还在其本国受到重罚,如西门子最终被判罚13亿美元;一些企业、如朗讯的销售业绩因此负面影响而长期不振。除此而外,外商投资企业常常被媒体曝光的还有:环保污染问题、质量门问题、非法避税问题、违法用工问题等。特别是今年以来发生的富士康员工跳楼门事件、本田员工罢工门事件等,不仅仅使外商投资企业的劳资制度受到拷问,进而导致了相关企业的生产进程和战略布局受到极大的影响。可见,某种意义上被“天使化”了的外商投资企业不仅无法回避法律风险问题,由于行事处理
不当而演化成法律危机的例子也不在少数。
二、外商投资企业法律风险分析
(一)对于法律风险的理解
尽管国内外的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法律风险给出各自不同的概念,我国国务院国资委于2004年6月1日颁布的《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不仅以部门规章的形式第一次对法律风险的概念给出了定义,对于外资企业也同样适用。该办法指出:企业法律风险是指在法律实施过程中,由于行为人做出的具体法律行为不规范而导致的,与企业所期
望达到的目标相违背的法律不利后果发生的可能性。
可见,企业法律风险一般具有如下特征:
1、法律风险只是一种可能性,肯定发生的或不可能发生的都不是风险;
2、可能给企业带来不利的法律后果;
3、这种不利的法律后果违背了企业的主观意愿;
4、法律风险产生于法律实施中的某种非规范性。
往往引起误解的是,很多企业认为只要不违法就不会有法律风险,然而事实上法律风险的成因很复杂,既包括法律环境变更、意外事件、第三方行为等外部因素,也包括企业及其员工合法的和非法的行为、主动与被动的行为等内部原因。从分类上看,可以有违法行为的法律风险、合法行为的法律风险、犯罪行为的法律风险之分;有刑事法律风险、民
事法律风险、行政法律风险之分;有显性法律风险、隐性法律风险之分等等。
(二)外商投资企业在法律风险方面的不利因素
外商投资企业不仅作为一般企业本身在法律风险方面与其它类型的企业无异,由于其外商投资特性或者是操作上的某些共性,使其在法律风险的产生和应对方面不乏负面因素。
例如:
1、投资方(或总部)因素。有些跨国企业在中国的若干个城市投资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却把例如法务、销售等具有共性的工作收归位于国外或设立在例如北京、上海的总部管理。这或许在表面成本节约或统一指挥方面有效果,实际上却可能是对一个具有独立民事行为和责任能力的法人机构的弱化。一方面,一些外企本身不拥有法务力量以识别、应对法律风险;另一方面投资方(或总部)异地操控而发出的指令可能因为文化、法律等方面的差
异而出现误导。
2、企业内部因素。有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后,沿用其母公司的管理制度而不按照中国法律进行本地化改造,制度违法风险频发。特别典型的是有些日韩资企业规定中高层管理人员以上没有加班费,这显然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另外,对于中方员工的管理风格、处置
方式不当也常常引发各类劳动用工法律风险。
3、外部支援因素。有的外资企业在遇到法律风险或法律问题时,常常习惯于咨询洋“老
乡”、洋“同行”,而不能及时、有效地寻求合适而专业的法律帮助,常常贻误时机。
三、如何对外企法律风险进行防控
1、基本原则。事先防范是基础,过程控制是关键。事后救济不如事中救济,事中救济不如事前防范。我们主张对企业法律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正是要将风险控制前移,做到未雨绸缪,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而不是让企业或法律专业机构仅仅充当“救火队员”的角色。
2、加强外企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1)在日常工作中,首先,建议设置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专门机构和人员,明确其相关职责。其次,加强各项制度建设,创建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对风险的监控、评估与防范工作,对法律风险做到及时明确识别、科学分类、有效监控、适时调整。法律风险防范工作特别要贯彻在决策机制上,体现在工作流程中,约束在管理制度下,落实到个体责任承担上。同时,作为外资企业不仅要全程追踪重大决策等经济活动,还要特别关注企业文化或不同管理方式可能导致的法律风险,加强企业法律风险的监控、评估与处理,建立各类法律风险紧急预案。
(2)积极导入并重视“法律诊断”机制。所谓“法律诊断”是指通过聘请法律专业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的全部或者某一领域的业务进行审查,指出存在的法律问题,预测
潜在的法律风险,提出排除风险的方案。法律诊断一般来讲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初次的法律诊断应当对公司的所有项目进行审查,而此后可以仅就最近一的新情况进行审查即可。当然,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就某一领域或单项业务的进行法律诊断。
(3)树立企业社会责任的更高目标。严格奉行企业社会责任,从生产安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员工关怀、社会公益活动、与所在国和谐共存等多方面以实际行动履行企业社
会公民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并树立企业社会公民的良好形象。
【作者简介】
企业并购基本法律知识 篇6
作者:姜婉
一、企业并购的分类
(一)企业并购按法律形式分类企业并购按法律形式分为吸收合并、创立合并和控股合并。1.吸收合并。吸收合并也称兼并,是指一个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支付现金或发行债券等的方式取得其他一个或若干个企业。吸收合并完成后,只有合并方仍保持原来的法律地位,被合并企业失去其原来的法人资格而作为合并企业的一部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2.创立合并。创立合并是指合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联合成立一个新的企业,用新企业的股份交换原来各公司的股份。创立合并结束后,原来的各企业均失去法人资格,而由新成立的企业统一从事生产经营活动。3.控股合并。控股合并也称取得控制股权,是指一个企业通过支付现金、发行股票或债券的方式取得另一企业全部或部分有表决权的股份。取得控制股权后,原来的企业仍然以各自独立的法律实体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二)企业并购按经济实质分类按照企业合并的性质进行分类,企业合并可以分为购买性质的合并和股权联合性质的合并。1.购买。购买指通过转让资产、承担负债或发行股票等方式,由一个企业(购买企业)获得对另一个企业(被购买企业)净资产和经营控制权的合并行为。在企业合并活动中,通常总有一个参与合并的企业能够控制其他参与合并的企业。只要一个参与合并的企业能够控制其他参与合并的企业,就能够辨别出哪个企业是购买方。2.股权联合。股权联合是指各参与合并企业的股东联合控制他们全部或实际上是全部净资产和经营,以便共同对合并实体分享利益和分担风险的企业合并。当参与合并的企业根据签订平等协议共同控制其全部或实际上是全部的净资产和经营,参与合并的企业管理者共同管理合并企业,并且参与合并企业的股东共同分担合并后主体的风险和利益时,这种企业合并属于股权联合性质的企业合并。
(三)会计方法选择的基础会计方法的选择基础:经济实质而非法律形式。厘清并购按法律形式分类和按经济实质分类是正确选择会计处理方法的钥匙。我们不能望文生义地将两种分类简单地联系起来:吸收合并属于购买性质的,兼并方属于购买方,而被兼并方属于被购买方;创立合并就是股权联合形式的合并,因为它们是联合成立一个新企业。事实上,两种分类间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吸收合并从法律上看,一方被取消法律资格并入另一方从而成为另一方的下属单位,另一方则以原来的法律实体和地位继续从事生产经济活动。但是,在实质上,双方股东可能是以平起平坐的身份通过股权的联合、董事会的构成和高管人员的安排共同控制并购后的企业。例如,1998年浙江大学与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浙江大学,并不是浙江大学吸收合并了后三所学校,而是沿用浙江大学校名对原四所大学资源的整合。创立合并从法律形式上看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联合成立一个新的企业,用新企业的股份交换原来各公司的股份,但并不是说创立合并不存在主并购方。如果有主并购方存在,从实质上讲就属于购买形式的合并。对于购买性质的合并,会计核算必然采用购买法;对于股权联合性质的合并,理论上应采用权益结合法。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大相径庭的结果购买法运作机理:购买法假定企业合并是一个企业取得其他参与合并企业净资产的一项交易,与企业购置普通资产的交易基本相同。购买法要求按公允价值反映被购买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项目,并将公允价值体现在购买企业的账户和合并后的资产负债表中,所取得的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购买成本的差额表现为购买企业购买时所发生的商誉。因此,购买法的关键问题在于购买成本的确定、被购买企业可辩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和商誉的处理。权益结合法运作机理:1.采用权益结合法时无需对被合并企业进行公允价值的确定。不论合并方发行新股的市价是否低于或高于被合并方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一律按被合并企业的账面净值入账。2.在权益结合法下,被合并企业在合并日前的盈利作为合并方利润的一部分并入合并企业的报表,而不构成合并方的投资成本。3.账面换出股本的金额加上现金或其他资产形式的额外出价与账面换入股本金额之间的差额,应调整股东权益。其理由是,当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的形式进行时,所发生的仅仅是股权的交换,并非现实的资产交换,其升值部分不应视为商誉,而应作为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即资产的量度是以原始成本表述的,其公允市价超过原始成本的部分都应体现在股东权益之中。4.合并过程的费用,如注册登记费、财务顾问费等应作为合并后企业的费用并抵减合并后的净收益。5.实施并购以后,参与并购的各方均采用统一的会计政策。6.并购完成后的两年内处理并购前各企业的资产而产生的重大损益应在合并会计报表中作为非常事项进行充分披露。
二、并购方案
(一)公司并购的方法:(1)公司并购办理时用现金或证券购买其他公司的资产;(2)公司并购办理购买其他公司的股份或股票;(3)对其他公司并购公司股东发行新股票以换取其所持有的股权,从而取得其他公司的资产和负债。”
(二)公司并购包括以下主要条件:(1)公司并购当事人的地位协议,包括名称(姓名),住所,姓名,职务,国籍的法律代表等;(2)公司并购购买或认购股份和股本提高价格;(3)实施的性能模式的协议期限;(4)的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当事方;(5)违约责任,解决争端;(6)在签署协议的时间和地点。
三、并购的程序
(一)一般程序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并购行为从仅有一个模糊的并购意向到成功地完成并购需要经历下面四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战略的要求制定并购策略,初步勾画出拟并购的目标企业的轮廓,制定出对目标企业的预期标准,如所属的行业、规模大小、市场占有率等。据此在产权交易市场搜寻捕捉并购对象,或通过产权交易市场发布并购意向,征集企业出售方,再对各个目标企业进行初步比较,筛选出一个或少数几个候选目标,并进一步就目标企业的资产、财务、税务、技术、管理和人员等关键信息深入调查。
2、并购策略设计阶段。基于上一阶段调查所得的一手资料,设计出针对目标企业的并购模式和相应的融资、支付、财税、法律等方面的事务安排。
3、谈判签约阶段。确定并购方案之后以此为基础制定并购意向书,作为双方谈判的基础,并就并购价格和方式等核心内容展开协商与谈判,最后签订并购合同。
4、交割和整合阶段。双方签约后,进行产权交割,并在业务、人员、技术等方面对企业进行整合,整合时要充分考虑原目标企业的组织文化和适应性。整合是整个并购程序的最后环节,也是决定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以上是所有企业并购必须经历的过程。中国现阶段企业的并购分为上市公司的并购和非上市公司即一般企业的并购,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有很大不同,其中上市公司收购和出售资产受到《证券法》、《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等更严格的法律限制,其并购程序也更加复杂。本节要讨论的主要是通过产权交易市场进行的一般企业的并购程序。
(二)一般企业的并购程序
这里的是指除上市公司外的所有企业。其并购的程序大致如下:
1、企业决策机构作出并购的决议。企业股东会或董事会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对企业进行并购形成一致意见,做出决议。并授权有关部门寻找并购对像。
2、确定并购对象。企业并购成功的第一步是选择正确的并购对象,这对企业今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一般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选择,一种是通过产权交易市场,其信息来源于全国各地,信息面广,信息资料规范,选择余地大。另一种是并购双方直接洽谈,达成并购意向,制定并购方案并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
3、尽职调查并提出并购的具体方案。并购企业应对目标企业所提供的一切资料如目标企业的企业法人证明、资产和债务明细清单、职工构成等进行详细调查,逐一审核,并进行可行性论证,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并购方案。
4、报请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批。国有企业被并购,应由具有管辖权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审核批准。
5、进行资产评估。对企业资产进行准确的评估,是企业并购成功的关键。并购企业应聘请国家认定的有资格的专业资产评估机构对被并购方企业现有资产进行评估,同时清理债权债务,确定资产或产权的转让底价。
6、确定成交价格。以评估价格为基础,通过产权交易市场公开挂牌,以协议、拍卖或招标的方式,确定市场价格。
7、签署并购协议。在并购价格确定后,并购双方就并购的主要事宜达成一致意见,由并购双方的所有者正式签定并购协议。
8、办理产权转让的清算及法律手续。在这个过程中,并购双方按照并购协议的规定,办理资产的移交,对债权进行清理核实,同时办理产权变更登记、工商变更登记及土地使用权等转让手续。
9、发布并购公告。并购完成后,并购双方通过有关媒体发布并购公告。《信贷》公众号已经开通了小密圈,目前已有近300人加入,扫一下二维码即可加入。
1、会员圈内,除了每日(周一到周五)发送定制学习资料外,每个月还会有PDF版本月刊一本。
2、大家可以在小密圈提问互助,会有热心圈友帮你解答的问题,对于不能解答的问题,信贷君也将通过的信息收集能力和人脉积累为你尽可能的解疑答惑。
外商并购中国企业法律要点 篇7
2008年8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引入“经营者集中”这个概念,在第12条和第20条体现对经营者集中进行了规定。①《反垄断法》对于经营者集中的界定方式对中国的自身立法发展来说是一项巨大的进步,因为在该法出台之前,中国的《外资企业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一直都是采用企业并购的概念。在该规定中,并购仅限于“股权并购”以及“资产并购”的范围,具有一定的不足和局限性。而现行的《反垄断法》中把合并和以其他方式取得控制权和施加决定性影响的行为都列为经营者集中的表现形式,是一项重大的进步,大大地维护了中国的经济安全。
一、中国企业并购法律制度面临的困境
我国企业并购控制目前面临着一个主要矛盾,一方面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发展需要国际社会的接受和认可,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并购的反垄断规制办法与国际接轨;而另一方面大量的外资并购冲击着中国国内市场,中国的民族品牌由于本身資本、技术、管理经验的薄弱面临着被雪藏的危机,民族产业需要被保护。正是基于这一点,有人认为,保护民族经济的竞争力和国家的经济安全应当作为反垄断法的重要价值目标,但是,对民族经济的不当保护,只会造成我们的民族企业在畸形的市场环境中成长,这与我国政治改革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追求的“统一、 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观念是相悖的,所以,反垄断法的作用就是要保证竞争各方地位的公平、平等,形成有效竞争的良性循环。
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存在的矛盾,也困扰着我国企业并购规制制度的发展。产业政策是国家为了提高本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颁布的利于本国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而竞争政策的宗旨却是竞争至上,无论是社会资源的调配还是企业命运的走向,都完全取决于市场的公平竞争。过强的政策性干预也是中国企业并购反垄断规制所面临的一个困境,这还要源于中国特殊的政体模式——请示与汇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反垄断局的主要工作是负责起草企业并购的相关法规、对企业并购行为进行审查和监管,除了这些工作,反垄断局还会负责处理商务部领导下发的额外任务并承担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的具体工作。而其在工作中,不免受到其他部门意见和建议的左右。只有将其运作程序公开透明化,才可能避免工作中产生的不公,这也是欧盟法强调执法机构需要增强透明度的主要原因。
二、对于企业并购法律制度的实体标准进行完善
中国采用了较为先进的“实质减少竞争标准”作为衡量并购行为能否被批准实施的标杆,该标准规定在《反垄断法》第28条中:“经营者集中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作出禁止经营者集中的决定。”仅从条文来看,第28条中的规定有些过于宽泛和严苛,该规则认为只要是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并购都要禁止,这种规定未免过于绝对。并购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对竞争造成影响,起到限制竞争的效果,但是只要影响在一个合理范围内,通过市场的自动调节,反竞争的效果会逐渐消失,所以我国这种实质审查的标准有一刀切的趋势,并且会造成过度打压企业并购的不良影响。我国正处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时期,应当适度鼓励并购行为,让企业通过并购扩大资本,更新技术,提升自身产业竞争度,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我国可以在“实质减少竞争”的标准上适度借鉴欧盟“严重妨碍竞争”的审查标准,在审查阶段对并购案件进行竞争性评估,对于会严重妨碍竞争的并购才作出禁止的决定。此外,对于竞争性评估的规则,我国2011年颁布了《关于评估经营者集中竞争影响的暂行规定》,规定中对于竞争性评估所需要考虑的因素进行了解释,虽然规定中首次提出可以通过使用HHI②指数对市场集中度进行分析,但是却没有规定具体的计算方式以及评定标准,对于其他因素的解释也不够全面,我国可以借鉴欧盟的评定标准,并结合我国国情,尽快出台具体的评价标准,以期更好的审查并购案件。
三、增强监管透明度
无论是与国际接轨和保护民族品牌在立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矛盾,还是过强的政策性干预给企业并购反垄断规制所带来的困境,究其本质,都是缘于在华丽外衣下,执行过程中的扭曲。我国反垄断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些矛盾,从而既能使企业并购促进经济发展,又尽量减弱其对市场竞争的不利影响;既从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保证民族企业的发展,又保护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从消费者及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坚决杜绝垄断行为,全力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体制的蓬勃发展。其目的是构建一个公平、高效、有益于社会的竞争环境,而在实施过程中,则出现了各种问题。这就需要增强监管的透明度,使企业并购的全过程暴露在竞争者、消费者和执法机构面前受到监督。中国现行法只是将附条件批准并购或禁止并购的公告予以公布,而大量的批准并购的案件则是不需要公布的。附条件批准并购和禁止并购的案件只占全部并购案件的一小部分,在中国现行立法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大量公布反垄断执法机构审查企业并购后的公告,也不失为一种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把每一个案件的立案和审查程序、竞争分析和审查决定都以公告的形式公布,有利于其他并购企业审视自身的并购行为,从案例中寻找中国反垄断法针对相关市场、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反竞争效果和救济措施的指导方法,从而消除企业并购对市场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便于反垄断机构提出可行的救济措施方案;同时也加强了反垄断执法机构对自身执法过程的约束性。
四、结语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并购促进或抑制整个市场的双重影响力也不断显现,完善我国的企业并购法律制度势在必行。对于企业并购法律制度的完善,应当充分借鉴国际的经验,发展实体标准,提升监管的透明度,保证善用投资者的资源,这是我国并购法律制度能否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注释:
①反垄断法》第20条:第二十条经营者集中是指下列情形:(一)经营者合并;(二)经营者通过取得股权或者资产的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三)经营者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者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响。
②赫芬达尔(Herfindahl-Hirschmman Index,简称HHI)指数来测定市场集中度的高低。HHI指数是市场中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之和,如果该市场中某些企业所占市场份额越高,那么HHI测试指数也就越大,从而说明该市场的市场集中度较高。
作者简介:
外商并购中国企业法律要点 篇8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税法)第二十九条 的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税法第一条第一款、第二款所说的生产、经营所得,是指从事制造业、采掘业、交通运输业、建筑安装业、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水利业、商业、金融业、服务业、勘探开发作业,以及其他行业的生产、经营所得。
税法第一条第一款、第二款所说的其他所得,是指利润(股息)、利息、租金、转让财产收益、提供或者转让专利权、专有技术、商标权、著作权收益以及营业外收益等所得。
第三条 税法第二条第一款所说的外商投资企业和税法第二条第二款所说的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从事生产、经营的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在本细则中,除特别指明者外,统称为企业。
税法第二条 第二款所说的机构、场所,是指管理机构、营业机构、办事机构和工厂、开采自然资源的场所,承包建筑、安装、装配、勘探等工程作业的场所和提供劳务的场所以及营业代理人。
第四条 本细则第三条第二款所说的营业代理人,是指具有下列任何一种受外国企业委托代理,从事经营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
(一)经常代表委托人接洽采购业务,并签订购货合同,代为采购商品;
(二)与委托人签订代理协议或者合同,经常储存属于委托人的产品或者商品,并代表委托人向他人交付其产品或者商品;
(三)有权经常代表委托人签订销货合同或者接受订货。
第五条 税法第三条所说的总机构,是指依照中国法律组成企业法人的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负责该企业经营管理与控制的中心机构。
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境内或者境外分支机构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由总机构汇总缴纳所得税。
第六条 税法第三条所说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是指:
(一)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从事生产、经营的所得,以及发生在中国境内、境外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利润(股息)、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和其他所得。
(二)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取得的下列所得:
1.从中国境内企业取得的利润(股息);
2.从中国境内取得的存款或者贷款利息、债券利息、垫付款或者延期付款利息等;
外商并购中国企业法律要点 篇9
郑惠
一、当前外资并购垄断国内企业的特点和做法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斯蒂格勒在论文《通向垄断和寡头之路——兼并》中说:“一个企业通过兼并其竞争对手的途径成为巨型企业是现代经济史上的一个突出现象。”
目前,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方式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主要是从合资、合作到独资建厂,再大举并购我国发展潜力较大的优秀企业。“必须绝对控股、必须是行业龙头企业、预期收益必须超过15%”这三个“必须”是一些跨国公司目前在华并购战略的基本要求。一些跨国公司认为,现在是收购中国企业的最好时机,收购价格正像中国的劳动力一样,比欧美低得太多;还可以利用中国企业原有的销售网络、原材料和能源供给渠道以及品牌,再加上外商的资本和技术就可以逐步实现垄断中国市场的目标。目前,国际啤酒巨头已把中国啤酒企业和市场瓜分的差不多了;可口可乐通过品牌战略,已在我国饮料市场占有70%的份额;宝洁在中国的公司除上海沙宣是合资企业外,其余9家已全部独资;欧莱雅只用50天就整合了中国护肤品牌“小护士”;我国大型超市的80%以上已被跨国公司纳入囊中。近年来,跨国公司已开始大举进军我国大型制造业,并购重点直奔我国工业机械业、电器业等领域的骨干企业、龙头企业。
跨国公司对于中国企业的并购完成后,往往有两种做法,一是终止企业运营,以达到消灭竞争对手获取国内市场份额的目的;二是把并购获得的企业转变为其下属的加工企业,作为跨国公司全球生产链条上的一个环节,“既没有知识产权,也没有核心技术。”
面对如此严峻的外资垄断趋势,消极地抵制外商来华并购是错误的,而是要立法规范,主要针对以垄断我国市场为目标的恶意并购行为,要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和制裁手段。
二、我国有关外资反垄断法立法状况及问题
1980年,在国务院发表的《关于开展和保护社会主义竞争的暂行规定》,首次提出了“反垄断”的观点。1993年出台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第6条、第7条、第15条等规定,由于缺乏可操作性,对于遏制各种垄断行为的蔓延并没有起到显著的作用。
1997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14条规定,经营者不得“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999年8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也有禁止串通投标招标的规定。
2003年3月7日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对外资并购创设了相对完善的反垄断审查机制。上述规定表明立法部门对外资并购可能引发的垄断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
2004年5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公平交易局反垄断处公布的《在华跨国公司限制竞争行为表现及对策》。2006年召开的两会期间,国家统计局局长和全国工商联向全国政协提交议案:呼吁防范跨国公司垄断性并购中国企业。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在扩大开放中重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2006年8月初,中国政府高层官员举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会议,试图打破持续一年之久的僵局,即是否批准美国私人股本公司凯雷集团(CarlyleGroup)对中国徐工机械有争议的收购交易。
2006年8月8日,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规定》中特别将反垄断问题设立了一章,专门提出应向商务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报告,由上述机构决定是否批准并购。但有关人士就上述规定的可操作性提出了质疑,认为此规定大大增加了上述两部门的工作量,两部门是否能及时作出准确的回应令人担忧。
总体而言,目前我国的反垄断法还停留在部委规章的层面,而且很多规定仅反映了政府意向,不具有操作性。这些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1、尚未形成一个系统和完整的反垄断体系
反垄断法在反对私人垄断方面至少应当规定三个方面的任务:禁止垄断协议、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控制企业合并。这三个方面也被称为反垄断法实体法的三大支柱。但是,中国现行反垄断法在这三个方面都没有完善的规定。
2、对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行为制裁不力
中国当前政企不分的情况尚未彻底改变,中国旧经济体制下的行政垄断行为目前仍然很严重。
3、缺乏独立的和权威的反垄断执法机关
反垄断法与其他法律制度不同,要求执法机关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和足够大的权威性。特别是行政性限制竞争的案件,往往有着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调查难度大,如果反垄断法的主管机关没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它的审案工作就会受到其他行政部门的干扰和影响,不利于依法作出裁决。
三、关于《反垄断法》规范外资并购的立法建议
针对上述我国反垄断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我国的《反垄断法》立法:
1、慎重考虑反垄断法适用除外规定
对自然垄断行业,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许多过去属于垄断的领域,现在已经丧失了其存在的基础。我国的反垄断法应当是全面的、适用于所有行业的。
2、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反垄断执法体制
发达国家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都依法建立了独立的有权威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并由法律规定了这些机构执行反垄断法的专门职权及工作程序,以确保其独立行使职权,保证反垄断法能够得到严格和统一的实施。我国应当借鉴这一做法,通过反垄断法立法建立一个有效的、有极高独立性和极大权威性的反垄断执法机构,以保证反垄断法得到有效和统一实施。
3、建立外资并购的反垄断报告制度
《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第51条规定了外资并购的反垄断报告制度,该条规定主要是从投资规模或市场份额方面判断是否可能构成垄断,如果达到规定的规模必须向商务部与国家工商行政总局报告。该报告制度可以作为将来反垄断法的内容之一。除投资规模或市场份额需要做出明确规定以外,还需要规定报告的受理时间、报告义务人、确定审核与批准的时间。
4、完善外资并购的反垄断听证制度
《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规定了有关部门应对外资并购涉及垄断审查的过程中举行听证。但该规定过于简单,不具有操作性。因此,在将来的立法中应规定出举行听证的标准和程序。
5、外资并购的反垄断审查制度
这主要涉及反垄断的标准问题。标准实施的难点在于相关市场的界定问题。建议对相关市场的划分作出原则性规定,同时授权反垄断机关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认定。在界定清楚相关市场后,经客观调查再确定该市场支配地位是否损害了相关市场的有效竞争。
6、对导致垄断的外资并购行为的控制制度
对垄断的控制措施主要应包括:事前阻止外资并购、事后进行企业分割以及对当事企业及其领导人的处罚。其中对企业的处罚和领导人的处罚主要包括:通过连续罚款督促企业执行反垄断措施,禁止已经实现控股的外资企业行使其股东权利,勒令停止营业或勒令歇业,请求登记结算公司拒绝或冻结股份转让登记,宣布并购无效并通报相关部门,代表政府向法院提起诉讼等。
我国外商投资法律制度体系 篇10
自从我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的蓬勃发展激发了外商来华投资的热情,我国的外商投资法律制度也随之逐步发展起来。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外商投资法律逐渐形成了目前的法律制度体系。
我国外商投资法律制度体系包括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相关司法解释,其中部门规章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形成了外商投资领域法律法规、产业政策、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组合运作的外商投资法律制度,这是我国外商投资法律制度的一大特色。
(一)适用于外商投资领域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
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指定的法律中,规范外商投资领域的主要法律包括:(1)《外资企业法》,1986年制定和通过,2000年修改;
(2)《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1979年制定和通过,历经1990年及2001年两次修改,;(3)《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1988年制定和通过,2000年修改。
(4)台港澳地区投资视为外商投资,参照外商投资相关法律规范执行。此外,根据台港澳与中国大陆的特殊关系,也存在一些独立于普通外商投资法律规范之外的专用于台港澳地区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属于法律层级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以上前三部法律合成“三资企业法”,是外商投资法律体系的骨干部分。这三部法律主要规范了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组织形式、终止等公司法的内容,而兼有结合我国国情的外商投资特有的与经营有关的规定,如外商投资企业的用地及其费用、物资购买与产品销售、税收、外汇管理等方面的规定。
为了贯彻和执行这几部法律,国务院分别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随着三资企业法的修改,这些实施细则也随之相应地修改。
(5)《公司法》。“三资企业法”与主要规范国内企业组织的《公司法》是并行的关系。但尽管如此,2005年后修订实施的新《公司法》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外商投资企业。三资企业法制定之初,我国国内企业还大部分是国企,其组织结构类似于行政机关,与国际上成熟的公司治理模式存在天壤之别,因此,为适应外商投资的需要,同时结合我国当时对外商投资的政策,又根据外商投资跟国内投资人的结合程度,制定了这几部法律。可以说,三资企业法顺应了我国改革开放引进外资的需求并大大促进了我国对外资的利用。然而,国内的企业在这几十年间也在迅猛地改革和发展。至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的版本,已经是一部现代气息浓厚,与国际接轨非常紧密的公司法了,此后在2013年又进行了一次新的修订。对比而言,三资企业法则在2000年、2001年修改后再未修改,有一些规定已经与目前的情况不相适应了,有些方面也没有涉及。根据目前公司法的规定,“外商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适用本法;有关外商投资的法律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三资企业法仍然是优先适用于外商投资领域,而三资企业法没有规定的,则可以适用公司法。
(6)针对外商投资法律的司法解释是比较少的,比较重要的是2010年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外商投资企业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一)》。这个司法解释被认为具有一定的立法性质,其中有一些规定超越了现行的外商投资法律法规。这个司法解释结合了实践中所出现的外商投资企业的发生的实际纠纷情况,这些纠纷是根据此前的外商投资法律规定难以明确认定的,或是由于外商投资法律法规立法的滞后所不能有效而公正地解决的。
司法解释虽然主要是解决审判实践中的问题,但对于外商投资在进入及经营过程中的实际操作,仍会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例如在外资并购领域,这个司法解释对于预防和解决其中的纠纷很有帮助。例如,在审批过程或者准备审批的过程中,并购的标的发生了市场价值的波动,原本双方满意的约定有一方变得不满意,原来合理的条款现在对于一方不利,如果协商不顺利,就很容易出现一些不诚信的行为。有些情况下,一方甚至会利用不配合或阻碍审批等方式迫使交易走向终止。司法解释首先确认了未经批准的合同为“未生效合同”,而非“无效合同”,其次通过对于审批过程中出现的应履行报批义务而不报批等不诚信的行为给出了例如中止审理限期报批等解决方案,以最大限度地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尽管对于司法部门的司法解释是否能够获得行政机关的支持和配合,即其实践上的可操作性仍面临一定的质疑,但这一司法解释无疑是为此类纠纷的积极和公正解决朝前迈出了一步。至于其实践操作中的缺陷,也是下一步立法需要努力去完善和解决的方向。
【外商并购中国企业法律要点】推荐阅读:
外商股权并购并增资操作流程09-01
外商投资企业A股IPO涉及的若干法律问题09-04
物流企业并购中的法律尽职调查11-12
法律知识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08-21
外商投资企业12-20
外商投资合伙企业08-02
外商投资工业企业12-08
并购重组法律法规05-29
公司收并购法律实务08-23
外商投资企业员工手册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