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重组法律法规(精选7篇)
并购重组法律法规 篇1
基本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2005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2005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2005年第三次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199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199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1994年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199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1991年)
国务院规范性文件
《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2006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2003年
《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评析
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印发《治理产权交易中商业贿赂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关于印发《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
《关于规范国有企业职工持股、投资的意见》国资发改[2008]139号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自动质押融资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国防科工委
《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实施暂行办法 》2007年11月15日
《中介机构参与军工企事业单位改制上市管理暂行规定》2007年11月15日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
上市公司流通股协议转让业务办理暂行规则
关于发布《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融资融券试点登记结算业务实施细则》的通知
关于实施《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
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办法
上市公司章程指引(2006年修订)
关于发布《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的通知
关于发布《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9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申请文件》的通知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
《上市公司治理准则》
《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
《上市公司股东持股变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
《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
《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2005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
(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规定》2002年
并购重组法律法规 篇2
企业并购是企业合并与企业收购的合称。一般认为, 企业合并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 在相互自愿的基础上, 依当事人所制定的契约关系, 并根据法律所规定的法律程序及权利义务关系而归并为一家企业的行为; 企业收购则是指一家企业通过收购其他企业的资产或股权从而取得其他企业的控制权的行为。从法律的角度, 企业合并可分为新设合并和吸收合并两种情形, 由于新设合并涉及的法律程序较为复杂而在实践中极少使用, 一般的合并大都是吸收合并。狭义地比较, 合并与收购的主要区别在于企业的收购并不需要将双方企业合并为一个法人主体, 原企业仍然存续。广义上合井与收购除了在法律程序和财务处理上区别明显以外, 并无根本的区别, 收购也看成是广一义合并行为的一种, 一般研究都习惯将合并与收购合在一起, 即统称为 “并购”。
2 企业并购各阶段风险构成
2. 1 并购前风险。企业并购前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并购战略制定的失败, 企业在制定并购战略之前要根据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发展前景、自身的发展需求以及目标企业的特征做出有理有据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分析结论是指导公司制定并购战略的主要依据, 战略制定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对自身是否需要并购的决策失风险、目标企业的选择风险。
2. 2 并购中的风险。企业并购中的任务主要是双方就并购的主要事项和细节进行谈判, 在谈判过程中目标企业和竞争对手会采取一些反并购措施, 为并购制造难度从而争取到有力并购价格, 并购合同签订之后并购的融资支付风险成为决定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 很多企业难以以自有资金完成并购支付, 企业并购大多采用杠杆收购的方式进行融资, 这种方式造成企业的高债务资本成本。
2. 3 并购后的风险。并购后的风险指后期的整合风险, 主要包括管理层冲突风险、人事冲突风险文化冲突风险。管理层冲突是指企业并购后管理层由并购方和被并购方共同提名担任, 由于双方的背景文化不同, 管理思想冲突造成管理效率低下甚至造成管理组织的涣散。人事冲突风险是由于并购后缺乏有效的人事整合, 激发了并购企业员工的守旧思想和恋旧情结, 直接导致人事冲突, 造成员工流失和企业凝聚力的降。在西方国家, 工会对人事冲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化冲突风险指由于并购双方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企业文化的差异在企业整合阶段无法融合而产生文化冲突。
3 各阶段的风险防范
3.1企业并购前风险的防范。并购实施前, 企业决策者应就企业的并购战略进行研讨, 分析企业当前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业中的竞争能力。对目标企业的主要技术、生产能力、职工素质进行调査, 判断目标企业的核心价值以及是否有发展潜力;对目标企业的产业环境、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进行全面分析, 从而对目标企业未来收益能力作出合理的预期, 在此基础上作出的目标企业估价较接近其真实价值, 以降低对其定价的风险这一过程中利用科学的评估模型为企业并购战略制定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
企业并购前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可行性分析, 对目标企业的分析包括安全性分析、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当两项评分都较高时才是最佳的投资, 当安全性较高缺乏产业发展前景为维持性投资, 当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前景缺乏安全性时为投机性投资, 企业在并购中寻找到符合最佳投资的目标企业进行投资能够降低并购过程中的风险。
3. 2 企业并购中的风险防范。企业并购中的风险主要包括反并购风险、政府干预风险、和融资支付风险, 在与目标企业的谈判过程中目标企业会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来争取更高的并购价格以及有力于自身的并购条件, 目标企业所在的国家也会对重大并购案采取反垄断和涉及国家安全的调查。
3. 3 并购后的风险防范
3. 3. 1 制定业务整合和文化整合具体的整合方案。目前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存在重视并购前和并购中的工作忽视并购后企业整合的现象, 因此首先要重视企业整合风险的复杂性, 企业整合做不好并购满盘皆输。我国目前企业并购只有一些纲要性的业务整合方案, 企业应该制定具体的业务整合和文化整合的实施方案, 因为业务整合和文化整合是同步进行的, 该方案应该包括整合的总体目标、指导原则、具体的实施步骤、资源、工作范围、监督机制等。
3. 3. 2 选择合理的文化整合模式。文化整合模式主要有交融式整合模式、兼并式文化整合模式和隔离式的文化整合模式三种, 具体企业应结合并购双方的特点以及并购的性质选择, 如果是海外并购由于双方的文化差异较大, 应该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取长补短采取交融式的整合模式。为了避免公开的企业文化冲突和人才流失, 保持被并购方的企业运作效率可以采用隔离式的文化整合模式, 在 “蛇吞象”的并购中采用隔离式的文化整合模式为佳。如果是国内企业并购而且是实力大、企业文化先进的企业对实力较小、企业文化并不突出的企业进行并购整合应该兼并式整合模式。
参考文献
[1]胡海峰.公司并购理论与实务.首都经济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7:49.
并购贷款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 篇3
2008年12月3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九条政策,其中首次提到了通过并购贷款等多种创新的融资方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六天以后,中国银监会正式发布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下称《指引》),允许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开办并购贷款业务,以满足企业和市场的并购融资需求,从而改变了之前《贷款通则》中关于“不得用贷款从事股本权益性投资”的限制性规定。这对于中国的并购市场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利好消息。
在拥有完善的市场规则和成熟的市场参与主体的发达国家中,杠杆收购已非常普遍和成熟。按照这种财务型收购方式,收购方主要通过高负债融资购买目标企业的股权或资产,并在获得控制权后重组并运营该资产或目标企业。在极端的案例中,收购方提供的收购资金占总的收购资金的比例可能低于1%。
杠杆收购的兴盛将并购市场推向了高度发达和繁荣,进而促进了产业的深化整合。其发展得益于灵活、多样的并购融资方式,包括股本融资工具、债券融资工具和金融机构提供的收购融资贷款。但中国并没有成熟的并购融资工具。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为并购提供融资,显然在条件和程序上存在诸多的限制,并不能被普遍采用;而更为直接并且程序相对简单的银行贷款,又由于之前《贷款通则》的限制性规定,而不能公开地为并购活动提供融资。
此次政策改变,决策者显然是从最容易的银行贷款下手,期望银行能为并购以及更深层次的产业整合注入活力和动力,并被视为一种金融创新。
不过,并购贷款的“开闸”,还无法使我们期待中国出现大规模的杠杆收购。《指引》限制银行提供的并购贷款在并购资金来源中的比例超过50%,这凸显了金融监管机构对并购贷款风险的顾虑,在没有成熟的经验和先例下,不希望银行成为并购中的主要资金提供方而深陷于此。
和以往的信贷法规和政策文件不同,“法律与合规风险”作为一项主要的风险控制内容之一体现在《指引》中。这是由于银行善于在经营、财务和行业风险方面进行分析和管理,但缺乏并购方面的经验和专才,因此,对于复杂并具有高风险的并购活动中的法律风险的防范和控制相对较为薄弱。本文将通过对并购贷款中法律风险来源的介绍,提出对并购贷款中法律风险控制的建议。
风险来源
并购贷款中的法律风险来自于多方面,而且和其他风险经常交织在一起。通常而言,主要来自于以下多个方面。
第一,未进行详尽和有效的法律尽职调查。这将会是一个总括性的风险来源。尽职调查(银行实践中也称为授信调查)是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特别是中长期贷款和项目贷款,调查和分析会更加深入和全面。
传统上中资银行会偏向于关注借款人或项目的财务、经营、管理和市场等风险,对于法律风险则主要关注其有无合法的主体资格,章程的相关内容以及(项目)是否已获得必要的审批等相对简单的事项,而且通常不作为一项重点内容。但在并购贷款中,这样的情况需要改变。
并购本身具有复杂的特性和高风险性,这就需要银行对与并购相关的各个事项——包括主体资格、资产与业务、交易结构、担保安排、批准与登记、劳动关系、关联交易、诉讼与合规、对外投资等,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和分析。这对商业银行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一方面缺乏针对并购的法律调查经验,另一方面,中资银行暂时还缺乏富有并购经验的专才。
此外,详尽只是调查中的一面,而更为重要的是进行有效的调查。未能通过调查发现相关问题将会是很糟糕的事情,对于并购方可能埋下了失败的伏笔,而对于提供并购资金的银行而言,并购的失败意味着贷款的风险。
第二,来自于交易结构和并购方式的法律风险。并购方会从未来整合的需要、减少税负以及审批的简便性等各个角度提出不同的交易结构。比如,为降低审批级别,可能会分拆项目;为降低税负,可能会规避甚至挑战法律规定。此外,相对于资产收购,股权收购中并购方会承接目标企业的全部既有风险,而把贷款借给为并购目的新设的子公司,则贷款风险就会集中在这家并无其他现金流和资产的子公司身上,银行只能依赖于担保安排或者其他法律安排进行风险控制。因此,在不同的交易结构和并购方式下,风险的来源和程度也会有所不同。
第三,担保通常是有效的风险防控手段,但不当或不合理的担保安排也可能导致风险的产生。银行对于担保工具的选择和安排是富有经验的。但由于在实践中提供有价值的担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在具体的并购贷款中,借款人可能会提出以目标企业的股权或资产进行质押或抵押,这就要求银行对目标企业的股权或资产进行全面有效的评估。
此外,如果不能有效协调各种担保安排之间的关系,也容易引发风险。而在担保方式的具体选择上,新的法律尽管提供了包括浮动抵押、一般公司的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不同的担保工具或使其具有操作性,但使用这些担保工具可能由于缺乏之前的经验而产生风险。比如对浮动抵押或应收账款质押不知道如何进行监控和有效的担保管理。
第四,政府的批准与许可也是容易发生风险的地方。如果并购交易的批准程序不当,就会埋下风险隐患。比如,针对一家地方国企的收购,如果仅有省级以下国资部门批准就采用协议出让的,就会导致很大的风险,最严重的将会被撤销交易并被追究责任。而银行如果和并购方一起接受所谓“简单”的收购批准程序,则可能将深陷风险。
对于目标企业所从事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则应当关注其是否获得完整有效的批准或备案登记,特别是发改委、环保部门和行业主管机关的批准,否则会严重影响到并购后的整合及经营。
此外,对于大型的并购项目,还应当关注反垄断审查的程序和结果。已达到标准但不进行反垄断审查申报就进行并购的,交易将可能被阻止甚至被撤销;而在申报后如果商务部在其同意并购的审查结果之上又施加了额外条件的,就要关注附加条件对于并购后的企业运作会带来多大的影响。银行对于反垄断审查中的风险应予重视。
第五,借款人与目标企业的资产与经营的合法性以及商业风险也需要引起重视,并应成为尽职调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并购贷款的最终归还主要依赖于借款人和/或目标企业。而如果它们的资产取得或经营方面存在重大的合法性问题,就会影响到贷款的安全性。
但某些企业尽管资产取得、业务经营都是合法的,但它的商业模式可能存在风险,特别是一些非生产型的服务型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它的经营发展可能高度依赖于合同安排和知识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它的协议体系及其内容就会变得很关键。从租房合约、聘用协议、知识产权分享协议,到服务提供合同等,都应当仔细核查是否存在重大不公允或具有潜在重大风险的条款;如有不当的安排或条款,都可能对企业造成重大风险或责任。银行只有对这些内容关注和了解,才能正确评判它的并购贷款对象或者目标企业的风险程度。
第六,银行也应当关注和了解并购方除其提供的并购贷款外的收购资金的来源。如果其他资金主要来自于经营性的现金流,则不会有重大的法律风险。而如果来自于其他融资途径的,就要重点关注其中的风险问题。比如并购方向其他企业拆借资金的,就应关注出借企业对借款人的权利要求和特殊的法律安排,有可能它们之间内部的安排会和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安排发生冲突。而如果是借款人挪用其他金融机构的非并购用途的贷款的话,则借款人将存在重大的违约风险,一旦银行提出提前收贷的话,就有可能影响到并购活动甚至借款人的正常经营。
第七,来自于法律文本的风险。和外资银行不同,中资银行的习惯做法是总行或者省级分行为大多数的信贷、担保合同制定标准范本,再由它的下属分支机构进行使用。这样的优点在于总行可以利用其强大的法律和风险控制的技术能力制定相对完善、全面的法律文本,防止地方分行因起草不完善的合同而引发风险,并且提高了效率。
这种做法,在共性多于个性的传统银行贷款业务中是非常有效的。但在并购贷款中的情况会有所不同。基于并购的特点,并购贷款中往往个性多于共性,银行通常需要针对每个并购贷款项目准备不同的法律文本,即使是同一类型的合同,其具体的条款内容和法律安排也会有很大的不同。这对于地方分行又会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法律文本的作用将是全面性的和总括性的,所有的法律、财务和管理等安排最终都会体现到法律文件中,而法律文件体系的完备性以及其内容是否详尽、适当和有效将直接影响到银行在并购贷款中的风险与责任。
防范与控制
与财务风险可以进行指标和数据控制不同,法律风险更加具有多样化和个性化,很难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来确定某个法律风险是否因构成“重大”而不可被接受;事实上某些法律问题可能会构成一定的风险,但不一定会对并购贷款本身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但如何去区别这些“重大”和“非重大”的风险,接受或不接受哪些风险都构成对法律风险控制的难题,并且还要尽可能减少主观性。
由于缺乏针对并购贷款的法律风险控制经验,目前只能综合已有的并购经验和贷款经验,提出并购贷款中的法律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建议。
首先,银行在并购贷款中应改变仅作为资金提供方的被动角色,而应积极参与交易法律结构的设计和谈判,并根据交易结构提出并购贷款结构和担保法律结构的安排意见。交易法律结构的安排,包括其中的并购方式的选择是并购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构成其他诸多安排的基础,同时影响到并购贷款的结构性安排和担保安排。银行应当关注并研究并购方提出的并购方案/结构以及担保建议,并从贷款风险控制角度积极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而不应仅仅关注贷款安排本身。
其次,法律尽职调查应当全面、深入和有效。法律尽职调查是一项枯燥但又有难度和风险的技术工作。对于银行而言,它所需要调查的范围很广泛,上文中提到的多项风险来源都应根据交易结构的特点成为重点调查内容。通常,银行在并购贷款中应当调查的事项包括主体资格、资产与业务、交易结构、担保安排、批准与登记、劳动关系、关联交易、诉讼与合规、对外投资等。同时银行又应当注意在不同的并购交易结构下的尽职调查方向和重点会有所差异。在股权收购并且目标企业也提供担保的情况下,调查任务就会相对显得繁重,因为对两个主体都要进行详尽而又全面的调查;而在资产收购中,除了对借款人的正常调查,对目标企业更多的只要关注被收购资产的合法性。除了自身的团队参与尽职调查,银行还可以借助并购方的尽职调查团队,并可以请外部的法律团队提供支持。
第三,设置完备的法律文件体系,并起草内容详尽和有效的法律文本,也是进行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要手段。法律文本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但法律文件的起草诚如上文所言,对现有的内资商业银行构成重大挑战。各家商业银行都会制备具有共性的文本,但针对个性的内容和安排,更大程度上需要依赖于具体从事并购贷款的地方分行自行设计并起草条款。
一个初步的建议,是由银监会牵头各家主要商业银行,根据国外的经验和中国的市场特点,为主要类型的并购制定指示性的合同范本;各家银行可以参考使用,并根据项目的特点选用相关条款。这样至少可以为并购贷款银行提供思路和方向。当然,这也只能解决共性问题和部分具有普遍性的个性问题。对于具体并购项目的特定问题和特殊安排,一方面,银行可以自行组织有经验的团队提出条款意见;另一方面,也可以选择有经验的外部法律团队协助起草文本。
第四,与其他风险控制内容一并建立完备有效的针对并购贷款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是进行法律风险防控的基本制度性保障。在建立风险控制制度方面,银行富有经验,但需要结合并购的特点,也应根据并购贷款的业务实践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
核心理念
并购贷款中的法律风险控制会是一个技术性难题,并需要实践来提供经验以不断完善。但法律风险本身并不是孤立的,它往往和诸如财务、经营、整合及商业等风险交织在一起。银行应当进一步强调借款人本身还贷能力为本的基本观念。因为并购贷款本质上就是一笔贷款,和其他银行贷款并无实质上的区别,借款人本身的还贷能力应当成为贷款风险控制的基本点。在对并购贷款的风险观念上,银行还需要有一个平衡点,否则并购贷款就等同于“风险贷款”。
最后,中国银行业可以参考英国汉森企业(Hanson)在杠杆收购中信奉的“最坏风险估算”的风险管理哲学,作为并购贷款的风险管理理念。汉森在并购实施前估算所有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形,并以此测算在最坏情形下出售相关资产或采取相关措施是否足以抵偿债务。
在并购贷款中,银行是收购方“债务”的“债主”,如果银行能够说服收购方采用前述风险管理理念,或者自己对贷款的风险管理也采用前述方式,则银行在并购贷款中的风险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控制。■
企业投资并购法律风险 篇4
金融危机来临时,大量企业出现倒闭或濒临破产状态,正是有些实力雄厚企业收购的良机,往往此时并购这些由于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即将破产的企业所花成本比正常时要小,在谈判、收购的过程中也省时省力。但是,也正因为金融危机,投资并购也面临比正常经济环境下更大的法律风险,因为投资并购各关联方在金融危机之中都存在不可确定的因素,从而使投资并购活动更增风险。因此,企业对外投资并购时须注意以下五项法律风险:
一、企业并购前的融资风险。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对外并购,更要注意在正常经济环境中不易发生的一些融资风险。由于金融危机对银行、金融机构产生了巨大冲击,也应考虑此家金融机构是否存在破产或者其它因素(如国家突如其来对银行、金融机构等采取紧缩政策)导致不能发放资金的可能性,提前制订应对策略。企业在做出采用何种方式募集并购资金、采用哪种并购的方式、并购何种企业等融资决策前,应进行详尽调查以及资深人员对项目的论证来规避其中的法律风险。
在具体的融资流程中,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应确保股东会、董事会所做出的融资决议有效,因为在金融危机的前提下,股东会对出现的风险抱有更大程度的担扰,以免在融资合同签订后,一些有决定权的股东提出异议,导致出现上市公司的违约或者诉讼。金融危机中,在履行融资合同的过程中,企业也要确保担保物或为自己担保的关联公司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的营运正常,不使银行产生对公司或担保方、担保物的信用或资信、价值贬值的现象,以避免银行方违约或要求更多的抵押、担保或要求提前还贷及不发放还未发放的资金,影响并购计划的进程。
二、被购企业情况前期调查中的风险与控制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企业出现了破产但却并未实际破产或者说已经名存实亡,企业往往不能履行到期债务、潜在的债务还未表现得十分明确,有些存在着担保,诉讼保全等限制转让的情况,土地房屋及主要设备等资产的权利的完整性、合法性都出现在正常环境下不会发生的潜在不完整或不合法的情况;金融危机下,被并购企业对外签订的合同是否能履行、主要关系及客户是否还存在,客户的履约能力是否还有保证;被并购企业是否还存在未结的诉讼等等。
应付这些风险,第一、要求被并购方提供尽量详细的资料,如各种重大的合同、合同的履行情况、被购方的股东情况变更情况,最新的章程,年检情况。第二、派遣财务人员对并购方进行详尽的财务检查。第三、选择实力评估机构做出对被并购企业本身及重大资产的真实评估。第四、由有经验的律师对被并购企业进行尽职调查如被并购企业的主体资格、是否存在担保、诉讼等。在此基础上再加以认真分析论证,做出科学合理决策。
三、被并购企业本身风险及控制
金融危机下,被并购企业因为出现不稳定而导致一些不可忽视的风险。
一、企业重要人员流失如重要的研发人员、掌握机密或企业商业秘密人员、重要管理人员、掌握客户的营销经理或人员等。
二、大股东暗中转移资产或抽资,无形资产的贬值或股东转移无形资产及暗中许可多方使用无形资产。三被并购企业因金融危机导致财务状况的恶化、税务情况的真实,有无漏税,逃税等等。
这些风险在公司准备并购时的前期谈判工作最好用意向书或者备忘录的形式予以确定、保证,具体由律师进行操作以及会计师对被并购方调查后提出。
四、合同风险与控制
在并购合同签署时,更应该注意合同风险。在企业并购活动中,经常会出现有几家公司同时收购一家公司的情况。此时,公司如果在未弄清其他潜在收购公司是否具有被收购公司的优先权而盲目签订并购合同是十分不妥的,应注意在收购中股权转让时尊重目标公司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积极履行法定程序排除第三方的优先购买权之后收购方可进行出资收购。
在合同中,应注意确定收购价格以及价款支付的不同方式和支付期限的安排;各种收购意向书和收购合同等法律文件的完善需要由专业人士如律师来完成并收购合同履行阶段更为重要,要特别注意各种履约备忘、各种审批、登记、第三方同意、章程修改、董事选派等各个方面。这些方面如果不详尽考虑,很有可能就造成并购失败或者并购过程阻碍以及并购的实际效果。
五、税收、环保等潜在风险与控制
税收是一个可能产生潜在责任的重要方面。金融危机中,国家的有关税收有可能发生变化、调整,而被并购企业在不知或故意未纳税款的情况下,税务机关一般均会要求并购方承担责任如补税及罚款,这将会大大增加并购成本,更为严重的是在支付并购费用后,如果此部分税款及罚款数额巨大,有并购意向的公司也无力再续支付,则此并购存在失败的危险。
环境保护也是极有可能产生潜在责任的方面。许多国家对企业环保的要求经常十分严格,多数环境之下,正常国家不论在何种经济情况下均不会改变环境保护政策,只会更趋于理性和严格。在并购时,由于金融危机影响到被并购企业,被并购企业的生产及环保人员、维护人员有可能发生变化,环境保护方面极有可能不到位,违反环保法律。并购企业在并购时可能不知晓这些变化,并购后将承担这些违法的责任,而这些责任带给并购公司有可能是致命的。
并购重组法律法规 篇5
活着的法律
能否在法律尽职调查中发现问题,与律师自身的经验有关,关键在于如何尽到勤勉、尽责,恪守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
一、公司并购法律尽职调查中的程序性事项
(一)关于保密事项
律师在尽职调查过程中,会获得很多调查对象的资料和信息,甚至是调查对象的一些商业秘密、重要技术信息。律师应结合尽职调查计划,明确在进行尽职调查过程中什么层次的资料和信息是重要的,并采取适当的方式获取相关资料和信息。在可能获知商业秘密情况下,履行保密义务是律师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律师可据相关方要求签署保密协议。
(二)关于承诺事项
对于无法获取资料的情况,律师应要求取得有关部门出具的证明、说明承诺文件;对不能完全获悉的情况,律师应要求调查对象作出声明和保证。律师应向调查对象及相关人员告知其提供真实、完整资料的必要性。这不仅是律师审慎调查的要求,往往也会成为调查对象及相关方对于收购方的承诺。在出现纠纷的情况下,上述承诺文件会成为证据资料,起到对收购方有利的作用。
(三)注重细节并完善工作底稿
在公司提供尽职调查相关资料后,律师应将已收到的材料列出清单,并由双方人员签署确认。对于尚未取得或还需要补充的资料,应列出补充清单,待调查对象进一步补充。对于调查中获取的信息,应做好留痕工作,完善工作底稿。
二、关于公司历史沿革和现状的尽职调查
(一)调查要点提示
1公司的营业执照是否显示公司为特殊类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资企业)。2公司的设立是否经有权机关批准、设立程序是否规范。3公司注册资本是否达到法定最低要求。
4公司注册资本是否已足额认缴,是否存在抽逃、挪用出资行为。5股东出资是否真实、是否履行必要评估程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6是否存在委托持股情形,股东资格是否合法、是否满足特殊行业要求。7公司名称是否符合法律规范、是否经有权机关批准;公司商号是否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8公司历次变更是否履行必要的审批程序、是否办理工商变更/备案登记。9公司章程是否载有特殊条款,如限制表决权、不按出资比例分红、一票否决权等。
10股东间是否存在特殊约定,如固定回报条款、业绩回购条款等。
11公司历史上是否存在合并、分立、减少注册资本行为,是否履行了必要程序,如公告、通知债权人。
12公司历史上股权转让是否均已支付对价、是否完税、是否存在纠纷;公司的境外股权是否存在被直接或间接转让的情况,是否依法申报纳税。13公司历史上是否经年检或年报公示。14公司历史沿革演变过程是否合法。
15各项文件所载内容是否存在矛盾或不一致之处。
(二)法律风险防范
关于历史沿革方面的调查要点主要在于:(1)核查历史沿革演变的合法合规性;(2)判断历史沿革相关瑕疵对调查对象现状的法律影响及影响程度。针对上述要点,律师应着重关注与注册资本、股权状况、公司治理相关的重大事项。实务中存在因股权结构不合理导致无法IPO、因创始人离婚贻误公司上市最佳时机、因存在业绩对赌导致控股权旁落等案例,提示律师在尽职调查中要学会换位思考,不仅从律师角度、也要从投资人角度核查公司重大事项。
三、关于业务经营的尽职调查
(一)调查要点提示
1公司实际经营的业务是否与营业执照所载一致,是否超越范围经营。2经营范围中是否存在须前置/后置审批程序。
3公司实际使用的经营场所是否与工商登记一致,是否异地经营。4公司业务的合法合规性,是否存在潜在法律风险。
5公司是否具备业务经营所需的资质、许可、审批等事项,该等资质许可文件是否存在过期、被撤销、吊销或无法续展、不被延长的风险。6公司取得的经营资质证书所载权利人与公司名称是否一致。7公司业务经营是否满足特殊行业的监管要求。8公司的实际生产是否超过核定产能。
9公司重大业务合同的合法合规性(合同内容是否合法、须经招投标的是否履行相应程序)、是否存在无法履行的法律风险。10公司业务经营是否具有独立性,是否须经第三方许可、与第三方签有协议从而导致对其他方具有依赖性。
11公司业务经营关键技术来源、是否存在侵权或被其他先进技术替代的风险。12公司所处行业现状、未来经营模式是否发生重大变化,是否存在法律风险。13公司拟议交易是否需要审批或相应的资质许可。14各项文件所载内容是否存在矛盾或不一致之处。
(二)法律风险防范
关于业务经营方面的调查要点主要在于:(1)核查公司业务经营的合法合规性;(2)核查公司业务经营是否具备持续性。实务中业务经营方面可能存在重大法律问题,包括:公司经营不具备相应的资质许可;公司业务经营的关键技术依赖于第三方;公司目前的经营资质存在未来丧失的风险;公司存在重大客户/供应商依赖;公司存在委托加工,加工方不具备相应生产资质或不能按协议约定供货;特定业务资质禁止外包。
四、关于财务状况的尽职调查
(一)调查要点提示
1尽职调查清单所列文件是否已提供齐全。2公司财务数据是否反映公司真实经营状况。
3公司重大资产是否存在权利负担,其转让或交易受到限制。4公司是否存在账外重大债务或有负债,从而对财务数据产生影响。5公司资产是否存在权属瑕疵或重大权属纠纷。
6公司重大债权、债务形成原因,是否存在法律瑕疵、是否合法有效。7公司重大债权、债务是否设置担保,担保是否存在效力瑕疵。8公司重大债权的债务人是否具备偿还能力。9公司财务数据与纳税状况是否一致。
10公司财务数据是否满足拟议交易的需要或对交易产生影响(如触发反垄断审查)。
11公司是否存在违法违规使用或开具发票的情形。12各项文件所载内容是否存在矛盾或不一致之处。
(二)法律风险防范
关于财务状况方面的调查要点主要在于:(1)核查公司财务数据的真实性;(2)判断公司财务数据对公司经营、拟议交易的影响。实务中财务状况方面可能存在重大法律问题包括:公司财务数据相互不匹配,如毛利率及变动与同行业上市公司差异巨大,存在虚假;公司通过多计收入少计成本伪造利润,相应数据无合同文件支持;公司担保财产存在法律瑕疵或未办理抵押登记手续;公司重大债权存在无法收回的情形。
五、关于税务的尽职调查
(一)调查要点提示
1尽职调查清单所列文件是否已提供齐全。
2公司适用的税种税率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规定。3是否存在公司应缴纳而实际未缴纳的税种。4公司应适用的税率与陈述或实际税率是否存在差异。5公司取得的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是否有合法依据。6公司取得的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是否已取得批准或确认。7公司纳税申报地址与实际经营场所是否一致。
8公司的税收优惠待遇和政府补贴是否面临重大不利变化。
9公司向股东分红、以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转增注册资本是否已履行代扣代缴义务。
10公司的关联交易是否存在转移税负安排。11公司是否存在需补缴或被追缴税款的情形。12公司是否存在税务行政处罚。
13公司拟议交易是否会对公司税收产生影响。14各项文件所载内容是否存在矛盾或不一致之处。
(二)法律风险防范
关于税务方面的调查要点主要在于:(1)核查对象缴纳税务的合法合规性;(2)核查是否存在欠缴税款或税务纠纷情形;(3)判断公司税务事项对本次并购的影响。针对上述要点,律师应从事实方面核查调查对象纳税申报、实际缴纳支付凭证,从法律方面分析调查对象适用的税收优惠是否合法。实务中存在大量公司适用地方性税收优惠政策,无法律、法规文件依据,不排除因该等文件被宣布无效而导致被追缴的可能性。律师在发现了调查对象税务方面的法律问题后,应进一步了解该问题是否解决,若尚未解决将会对调查对象、并购方带来多少损失。
六、关于动产和不动产的尽职调查
(一)调查要点提示 1公司动产及不动产清单。
2公司是否提供了土地使用权、房产所有权证书。3公司是否提供了动产权属证明、发票文件。4上述财产是否存在他项权利。
5公司土地使用权取得方式,如系通过转让方式取得,是否足额支付土地出让金、税费。
6公司土地是否存在使用划拨土地、集体土地、无权属土地行为。
7公司房产取得方式,如系自建,需审阅房屋对应的项目立项、工程规划施工文件,包括:(1)建设项目立项备案/核准文件;(2)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3)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4)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5)建设项目环评批复文件;(6)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报告;(7)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表;(8)消防验收文件。
8公司房产如系购买取得,需审阅房屋原始权属证明/房屋销售许可证明、购房合同、购房款项支付凭证、税费缴纳文件。
9公司土地、房产对应关系,是否存在房地不一致情形。
10公司租赁财产的协议是否存在无效风险,出租方是否有权出租。11公司租赁土地或房产是否办理租赁登记。
12公司使用的经营场所是否有被拆迁、被搬迁的风险。13各项文件所载内容是否存在矛盾或不一致之处。
(二)法律风险防范
关于财产方面的调查要点主要在于:(1)核查确定财产的权属状况;(2)核查是否存在权属瑕疵;(3)核查是否存在影响财产价值的法律事项。实务中存在调查对象故意隐瞒重大财产已抵押或不告知财产真实权属状况情形,律师不能只核查土地证、房产证件,还应通过其他方式核查抵押情况;不能只关注是否已取得土地证、财产证,还应关注权属来源,如土地出让金是否已足额缴纳、土地出让金是否低于基准地价,是否存在违反法律法规的土地出让金减免或返还事项。
七、关于知识产权的尽职调查
(一)调查要点提示 1公司拥有的知识产权清单。
2公司拥有或使用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域名、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设计布局专有权的权属证书、申请文件、权属登记簿。
3拥有或使用的知识产权的转让或许可协议,许可方、转让方所有的权属证明文件;转让/许可的登记备案文件。
4公司知识产权的年费缴纳凭证(如需缴纳年费的)。5公司知识产权保护期限是否已近届满。6公司受让或被许可使用的知识产权付款凭证。
7公司知识产权的取得是否合法(是否系职务发明、是否侵犯他人权利)。8公司知识产权是否存在纠纷或潜在纠纷。
9公司知识产权是否存在共有情形、是否存在权利限制的情形。
10公司知识产权对业务经营的贡献情况,如知识产权系股东出资取得,是否实际用于公司生产经营。
11公司知识产权价值与评估价值、拟交易价值是否相符。12公司如存在技术进出口情况,是否办理了有关审批登记手续。13公司知识产权是否存在质押等权利限制。14各项文件所载内容是否存在矛盾或不一致之处。
(二)法律风险防范
关于知识产权方面的调查要点主要在于:(1)核查知识产权的真实权属状况;(2)核查知识产权的实际价值;(3)是否存在知识产权权属纠纷或争议。在苏州恒久IPO案例中,律师法律意见书中披露的专利权因未缴年费的原因而终止事项,提示律师在实务中不能只关注专利权属证书,还要核查是否缴纳年费、核查专利登记簿副本信息。在特定交易中,往往知识产权的价值巨大对交易对价产生重大影响,此时律师调查时不能只关注财产账面价值,还要调查知识产权对经营活动的实际作用。
八、关于劳动人事的尽职调查
(一)调查要点提示
1尽职调查清单所列文件是否已提供齐全。
2公司员工专业结构、教育程度、年龄构成是否与公司享受的福利企业待遇、高新技术企业要求相匹配。
3公司劳动用工及福利制度是否有利于高级管理人员团队稳定性。4公司是否与所有员工均签订了书面劳动合同。
5公司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期限及内容是否符合法律要求(是否应签署无固定期限合同、试用期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6除统一劳动合同外,公司是否与个别员工签署了竞业禁止协议、保密协议等类似合同。
7公司是否采用劳务派遣方式用工,是否符合规定。
8公司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的险种、基数及缴费比例是否符合国家及地方规定。9公司是否为员工缴纳住房公积金,缴费基数及比例是否符合地方规定。10公司是否存在欠缴社会保险费用及住房公积金情形。
11公司具体劳动用工制度(劳动时间、劳动报酬、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情况)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12公司是否存在劳动争议及纠纷。13公司是否存在重大劳动违法行为,是否受到主管机关行政处罚。14各项文件所载内容是否存在矛盾或不一致之处。
(二)法律风险防范
关于劳动人事方面的调查要点主要在于:(1)核查劳动用工的合法合规性;(2)判断劳动人事现状是否影响调查对象持续经营;(3)判断劳动用工瑕疵对公司影响。实务中若通过劳务派遣规避缴纳社保义务或公司薪酬水平、福利待遇远远低于同行业水平,则公司持续经营发展是会受影响的。律师在实务中不能只关注劳动用工现状,也要评价因欠缴或缴费基数不符合法律规定而对公司未来将产生的影响。
九、关于环境保护的尽职调查
(一)调查要点提示
1公司建设项目清单(包括已建、在建和拟建项目)。
2公司是否履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是否按法律要求编制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是否取得环保部门的批复)。3公司建设项目是否履行建设项目环保竣工验收程序。4公司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是否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5公司生产过程中是否使用或产出禁用物品。6公司实际经营中的环评监测情况。7公司实际经营中的环保设施及运行情况。
8公司固定废物及危险废物的处置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定。9公司是否存在环境污染事故。10公司项目是否处于区域限批的区域。
11公司是否因环保事项发生诉讼、仲裁、行政复议事项。12各项文件所载内容是否存在矛盾或不一致之处。
(二)法律风险防范
关于外资并购国有企业法律的思考 篇6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0年, 中国已经成为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经济实体。作为世界新兴市场的代表之一, 正成为国际资本投资的目标。因此, 在我国经济发展对国际资本市场的依赖性日渐增强和宏观政策鼓励外资并购的大背景下, 清理现有的政策、法规, 使之体系化, 在此基础上加快外资并购国有企业方面的立法, 划定外资并购的“空间”, 规范外资并购的程序, 及时排除并购中的阻力, 化解外资在并购中的消极因素, 使外资并购一开始就走上法制化的轨道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一、我国现行有关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法律在内容上的不足
1. 规范外资并购准入与审批的外资法中, 有些规定模糊不清, 有些规则对外资做了不合理的限制。
例如, 对于外商投资的出资方式, 我国《公司法》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分别规定了实缴资本制和认缴资本制。这一法律规定的漏洞往往被一些外商利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各方出资的若干规定的补充规定》和《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的暂行规定》中, 都对《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的认缴资本做了修改, 规定:外国投资者自营业执照核发之日起三个月内缴清出资。因特殊情况需要延期交付者, 经审核批准后, 应自营执照核发后六个月内缴付全部出资额的600/0以上, 在一年内缴清全部出资。但这些规定较为简单, 而且与公司法的实缴资本制仍有差异。
2. 操作规程不同, 并购程序混乱, 造成并购的手续难办, 外商不敢大规模进入中国并购市场。
2007年11月, 我国制定并颁布了《反垄断法》, 第五章“反垄断审查”明确规定商务部和国家工商总局对外资并购国有企业活动具有审查和否决权, 实际上是用行政权力来解决并购中的问题, 而没有立足于建立一个司法的审查体系。而商务部和国家工商总局的力量也是有限的, 不可能把权力高度集中, 于是把权力下放或由地方提供可行性意见就成为必然之选, 有权力就会有权力寻租, 有权力寻租就会有腐败产生, 也就会产生资产贱卖或商业秘密泄漏等问题。
3. 对外资的待遇实际是超国民待遇。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实行了两套税收体制, 在土地使用、政府审批及至金融支持等方面, 外资都比民资享受更加优惠的待遇。比如, 我们现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对外资开放金融、电信、公用事业等领域, 外资可以对涉及上述领域的国有企业实行并购。但是, 我们的民资却不可以。特点是一些地方政府在搞所谓开放试点的进修, 给外资留出了了很大的并购机会, 但是只给民资象征性的空间, 结果, 可能导致外资将来垄断许多重要领域, 而本来许多有实力的民资由于起跑线不同, 败在外资的手下。
二、建立、健全外资并购国有企业法律的思考
1. 消除非国民待遇, 统一准入。
国民待遇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通行惯例, 是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中一身公认的原则。我国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该原则是有效吸引和利用外资的手段。国际投资中的国民待遇是指外商投资者在接受投资的我国进行投资时, 我国要给予外商投资者在投资领域、投资财产、投资活动及有关的司法救济方面, 以不低于我国民在类似活动中的待遇。
2. 提倡市场竞争, 限制垄断。
我国目前的垄断主要是行政垄断和市场垄断。在行政垄断方面, 特别要注意如何在并购活动中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以及防止干预过度造成行政垄断的问题。外资并购国有企业会涉及三个方面:政府、市场、企业。现在的问题是政府是否要行使行政手段, 以什么样的方式行使行政手段, 实现并购目标。在政府干预市场的条件下, 存在权力寻租的可能性, 从实践看, 寻租活动主要在三个层面上展开:一是直接进行疏通活动;二是直接进入政府, 争夺租金决策权的职位;三是制定进入或退出的活动计划。所以, 在国有企业重组问题上存在两难选择:若政府干预会存在权力寻租, 使稀缺资源人为地浪费掉。若政府不进行干预, 则企业从自由自在利益出发, 又可能侵蚀投资者的权益, 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在我国, 政府在并购中的作用发挥主要应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政府扶持;第二, 行政撮合;第三, 无偿划拨。
3. 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经济安全。
近年来的并购高潮特别是采取恶意并购或“甩卖”方式的并购增加了我国政府的担忧。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应就所涉情形向商务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报告, 商务部或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为外国投资者并购涉及市场份额巨大, 或者存在其他严重影响市场竞争等重要因素的, 也可以要求外国投资者作出报告。上述并购一方当事人包括与外国投资者有关联关系的企业
摘要:由于我国相关法律体系的不健全存的关系, 外资并购国有企业出现了国有资产流失、民族品牌退出市场、外国资本形成市场垄断等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了思考。
关键词:外资并购,国有企业
参考文献
并购重组法律法规 篇7
并购(M&A),是兼并(Merger)和收购(Acquisition)的简称。兼并(Merger),意为“一个事务或权利被另一个事务或权利混合或吸收,一般来说,其中一方内有另一方尊贵或重要,不重要的一方将不存在。”收购(Acquisition),意为“成为某项财产的所有者的行为,或者获取任何财产所有权的行为,尤指通过任何途径取得物质性财产所有权”。
从并购的概念看,就是以一种企业间将其所拥有的目标企业的财产权或者经营控制权通过市场有偿转让给另一企业的民事法律行为。并购的主体是企业,客体则是目标企业的财产所有权或经营控制权,不同的并购方式将对被并购企业而言将导致不同的结果,被并购企业可能将消亡或者继续存续。
二、我国中小水电并购的法律风险分析
企业的并购重组活动蕴涵着极为复杂和极易爆发的法律风险,从某种程度上说,法律风险的控制能力与效果决定了并购重组的成败。企业间的并购重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商业行为,同时也是一个具有较高法律风险的法律举措。全球并购重组失败案例比比皆是,通过大量的并购重组案例研究发现,企业并购失败根源在于对企业并购重组过程的法律风险防范不够,从而导致并购重组过程中或并购后法律风险爆发。成功的并购重组需要综合考虑企业发展战略、合适的并购重组时机及并购重组方式、并购重组整合策略等多方面的因素,而这一复杂的市场运作行为必须置于审慎的法律筹划之下,才可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1.政策法律限制风险
中小水电收购活动作为企业并购中的一种同样受到国家政策及法律的限制,这些限制政策获法律将无形增加并购难度,如电力输送地方电网还是省级电网消纳,上网结算实际电价是否能达到批复电价水平等。
2.并购转让方诚信风险
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中小水电收购目标公司转让方对目标公司资产、负债(包括或有负债)、潜在法律诉讼等信息披露具有很大决定权,如何通过有效措施对转让方披露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进行鉴别、判断,并制定措施方案应对已披露的信息中的不利因素,将是保障并购成功的重要工作之一。
3.转让标的价值风险
对目标公司的收购价格往往是以对目标公司资产评估价值为基础的,如果并购方支付给转让方的并购价格超过目标公司的价值,那么将会产生并购价格超额支付风险,可能导致收购预期收益目标无法实现,从而给并购方带来负担甚至引发诉讼等不利风险。同时目标公司的价值评估是决定交易对价的重要参考依据,评估价值是否公允、真实、准确对交易成本影响甚大。
4.目标公司存续合同风险
目标公司作为持续经营主体,其生产经营将涉及采购、融资、劳动人事甚至法律纠纷等方面,而各种涉及生产经营等经济往来业务基本都体现在有关的交易合同,对目标公司有关交易合同的审查结论性意见对并购方决定是否进行投资以及并购后的整合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目标公司生产经营合同的收集、审查、判断及分析是关键环节之一,
5.信息不对称的法律风险
企业在并购过程中,最常见和影响最大的法律风险就是由于并购方对目标公司经营状况、资产完整、潜在诉讼等的整体了解是远远不如转让方和目标公司管理层,而造成并购方与转让方之间掌握的目标公司信息的不对称,这往往会造成在并购活动中产生许多不确定问题。转让方或目标企业往往基于自身利益的追求,往往会将自身不利的信息对并购方进行隐瞒,甚至是无中生有创造、散播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并购方很难在相对短的时间,对被并购方有关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导致在并购后实施后,极易陷入“利益陷阱”,引发企业的法律风险。
6.反收购引起的风险
由于有些中小水电并购并非是目标公司或目标公司股东所愿意和接受的,目标公司或目标公司股东在面临非意愿的被迫收购时,为了不让自己失去对目标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往往会采取反并购手段。目标公司或其实际控制人实施反并购手段后,由于有的反并购有严重的自残性质,从而造成在并购后使目标公司陷入困境,一蹶不振。而对于并购方来说,可能大大增加并购成本,并购目的难以圆满实现。甚至造成并购方与目标企业同时陷入困境,并由此给并购方与目标企业在完成并购后造成法律纠纷和经营危机。
三、中小水电项目并购风险的法律防范对策设计
为了有效控制并购法律风险,就需要事先对并购活动中存在哪些法律风险、这些法律风险来源于何处进行了解和掌握。
1.慎重选择目标公司。
在并购实施之前,并购企业应根据市场环境和自身战略发展规划,对拟实施并购对象的整个市场进行深入细致调研,选择并确定符合自身发展的优质并购对象,认真做好每一个并购项目可行性研究。如在进行市场调研时发现选择的目标公司涉及无法规避的重大法律问题较多,或者是无法满足并购条件,则应及时终止并购活动,若一味推进势必会给企业发展带来问题和风险。
1.并购目标的法律调查。
通过行之有效的法律尽职调查,从项目核准、工商登记、经济合同、对外担保、税务诚信、诉讼纠纷等方面,发现收购项目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障碍和问题,从而得出结论性意见,为收购方确定收购成本和设计交易方案提供依据。
3.有效甄别收购信息。
收购信息对中小水电收购决策起着重要作用,其主要包括股权信息、资产信息、负债信息、经营信息和治理信息等。对转让方披露的信息应要求其做到使用没有歧义的语言进行披露,并对其披露的信息予以声明、承诺与保证。
4.设定严密的并购协议条款。
为了约束并购双方在并购过程中的行为,达到并购双方一致意愿的实现,通过设立一套内容完整、条款严密、语言严谨的并购协议法律合同,对整个并购交易涉及的各个方面和时间段详细的双方权利义务进行约定,以防范已知和未知并购法律风险,是保证并购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和保障。
5.拟订合理融资方案。
中小水电并购所需资金量较大,在并购活動中因未筹划好并购融资方案导致并购失败而引发法律诉讼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保证中小水电项目并购的顺利进行,并购方应以融资成本和风险最小化为目标事先做好并购融资方案。并购融资方案应根据并购所需资金总量,先测算并购企业在不影响其他经营业务开展的前提下能动用的自有资金数量,以及需要多少时间能将这些资金归集起来,并以此为基础测算并购企业能承担的最高负债融资点和需要负债融资的规模。同时,在并购融资方案中应做好并购企业发生突发事件或金融市场环境发生变化造成融资困难时的应急预案,以备不时之需。
6.聘请高素质中介提供服务。
中小水电并购是一项专业要求非常高的并购活动,在并购企业准备实施并购活动前,应选择熟悉和了解水电行业特点、具有丰富并购经验以及影响力较大,并且与目标公司无关联和业务联系的专业机构为并购活动提供全过程专业服务。通过专业化机构全过程服务,及时对并购过程中出现的复杂的法律问题提供专业服务,以达到防范并购法律风险,包括拟订并购法律风险防控方案、实施尽职调查、参与并购合同洽谈以及对目标公司实施外围调查等。
四、结语
【并购重组法律法规】推荐阅读:
重组并购05-31
并购和重组07-27
公司并购重组07-23
并购重组方式11-23
企业重组并购05-18
企业并购与重组08-03
融资障碍影响并购重组12-17
并购重组实施方案09-14
企业并购重组和资产评估07-07
企业投融资与并购重组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