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动态

2024-07-24

疫情动态(共6篇)

疫情动态 篇1

禽流感不仅对养殖业造成重大损失, 更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对这类疫病的暴发情况及暴发规律进行科学、系统的统计分析, 不仅能够对疫病暴发情况进行掌握, 更能够为疫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理论基础。现将2010年全球禽流感疫病暴发情况进行介绍, 以供参考。

2010年, 全球共有三大洲的19个国家和地区向OIE及WHO报告发生禽流感疫情。一些地区的疫情呈现蔓延的趋势, 并且出现了人感染禽流感病毒的病例。

1非洲

非洲仅有埃及一个国家于2010年向WHO通报了19例人感染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其中1月份4例;2月份9例;3月份3例;4、7、12月份各1例。患者年龄在1.5~53岁之间。

2欧洲

欧洲有罗马尼亚、丹麦、保加利亚、荷兰及俄罗斯共5个国家于2010年通报了7次禽流感案例, 其中5次为养殖场大规模暴发, 2次为在野生水禽中的报道。罗马尼亚于3月份暴发2次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丹麦于3月份暴发2次H7低致病性禽流感疫情;荷兰于5月份暴发1次H7低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保加利亚于4月份在野生鹰中发现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俄罗斯于6月份在野生水禽中发现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

3亚洲

亚洲有缅甸、不丹、柬埔寨、以色列、蒙古国、老挝、巴勒斯坦、孟加拉国、印尼、越南、尼泊尔、韩国及日本共13个国家通报了31次禽流感疫情、10例人感染禽流感病毒及9例野生禽类中发现病毒的报道。其中, 缅甸通报了3次H5N1疫情;不丹通报了3次H5N1疫情;柬埔寨通报了2次H5N1疫情及1例人感染H5N1病毒的病例;以色列通报了1次H5N1疫情及1例在动物园中分离出H5N1病毒的案例;蒙古国通报1例在野生水禽中检出H5病毒的案例;老挝通报1次H5N1疫情;巴勒斯坦通报1次H5N1疫情;孟加拉国通报2次H5N1疫情;印尼通报1次H5N1疫情及6例人感染H5N1病毒的病例;越南通报9次H5N1疫情及3例人感染H5N1病毒的病例;尼泊尔通报4次H5N1疫情;韩国通报2次H7N7疫情及3例野生动物中发现病毒的案例, 其中2例为H5N1病毒, 1例为H7N2病毒;日本通报2次H5疫情及4例野生动物中发现病毒的案例, 其中3例为H5N1病毒, 1例为H5病毒。

纵观2010年, 全球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向OIE及WHO通报了36次禽流感疫情、11例野生动物检出病毒的案例及29例人感染禽流感病毒的病例。在暴发的36次禽流感疫情中29次 (80.6%) 为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 2次 (5.6%) 为H7N7亚型, 3次 (8.3%) 为其他H7型禽流感, 2次 (5.6%) 为其他H5型禽流感。在11例野生动物检出的病毒中, 有8例 (72.7%) 为H5N1亚型, 2例 (18.2%) 为H5型, 1例 (9.1%) 为H7N2亚型。而29例人感染的病毒均为H5N1亚型病毒。

19个国家和地区中, 亚洲国家为13个 (68.4%) 、欧洲国家为5个 (26.3%) 、非洲仅埃及1个国家 (5.3%) 通报发生人感染病毒的案例。

从全球发生疫情的时间上来看, 2、3、4、5月份为发生高峰期, 其中以3月份为主, 通报疫情11次 (30.6%) ;2月份及5月份各通报疫情6次 (16.7%) ;4月份通报疫情5次 (13.9%) ;1月份通报疫情3次 (8.3%) ;11月份及12月份各通报疫情2次 (5.6%) 。具体分析亚洲31次疫情暴发的时间, 其暴发的高峰也主要分布在2、3、4月份中。其中3月份7次 (22.6%) ;2月份6次 (19.4%) ;4月份5次 (16.1%) ;5月份4次 (12.9%) ;11月份3次 (9.7%) ;1月份、6月份及12月份各2次 (6.5%) 。

根据今年疫情发生的种类、时间以及地理位置分析, 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仍然是导致禽流感疫情的主要原因, 同时也是人感染的禽流感病毒的主要亚型。疫情发生的分布也与往年相似, 主要集中于亚洲国家, 在欧洲则主要分布于欧洲东北部。综合发生的时间与地理位置分析, 疫情的发生可能与气候因素 (温度、湿度等) 和候鸟迁徙等有关。可尝试通过多环节共同干预, 将禽流感疫情的发生率及其造成的损害减小至最低。

疫情动态 篇2

3头生猪病死 初步鉴是猪肺疫

自春节后,广东英德市养猪大镇石牯塘多个猪场陆续发生生猪病死现象并逐渐增多。经防疫部门排查,至22日下午,全镇共有8个猪场153头猪病死。英德市畜牧水产局兽医技术人员对死猪进行病理剖检,初步鉴定死猪的原因是猪肺疫。

据了解,春节过后,石牯塘镇陆续发现死猪,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喘气、流鼻、腹泻等。猪死后主要病变为肺部充血、水肿、起气泡。但生猪发病死亡的事没有引起村民的警觉,不但未及时向镇政府和当地检疫部门反映情况,有的人甚至将死猪随意抛弃在小溪中。

直至2月21日,镇政府了解到有民众不敢在当地买猪肉,通过了解才获知已有多个养猪场的猪生病死亡,随即组织镇村干部调查并将情况汇报英德市畜牧水产局。英德市畜牧水产局接到情况报告后高度重视,一方面及时向有关部门和当地政府报告,一方面与石牯塘镇政府进行研究,及时派出检疫人员深入石牯塘镇开展检疫工作。

22日下午,记者在石牯塘鸡子坑看到,一条约10米宽的小溪,横七竖八躺着几条猪死,英德市畜牧水产局派出的检疫人员及当地的镇干部正在打捞这些死猪。大约过了1个多小时,打捞人员终于把6具死猪捞了上来,并找了一个地方进行深埋无害化处理。

石牯塘镇的黄镇长告诉记者,22日一大早,镇里便组织镇村干部与市畜牧水产局派来的检疫人员分头下去排查,对全镇的河涌、水塘进行全面检验,同时加强检疫监督,杜绝病死畜禽上市,并要求各养猪户加强防疫管理等。

截至记者发稿时,该镇死亡的生猪已全部作深埋处理。

石牯塘镇是英德的养猪大镇,2010年全镇生猪出栏12.1万头,存栏5.6万头,有规模养殖猪场193个。

甘肃:2010年全省动物疫情统计分析会议暨全国动物疫病监测与疫情信息系统(2011版)应用培训班在兰州召开

2011-1-5 8:33:00 2010年全省动物疫情统计分析会议暨全国动物疫病监测与疫情信息系统(2011版)应用培训班于2010年12月27-28日在兰州召开。来自全省14个市(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0个国家动物疫情测报站和瓜州边境动物疫情监测站和甘肃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从事动物疫病监测和疫情报告的技术人员30余人参加了会议,甘肃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康文彪副主任到会做了重要讲话。会议分析了2010年全省动物疫情形势,通报了2010年全省动物疫病监测和疫情报告工作运行情况,交流了各地动物疫病监测和疫情报告工作经验,讨论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安排部署了2011年全省动物疫病监测和疫情报告工作。会议期间对全国动物疫病监测与疫情信息系统(2011版)进行了操作培训。本次会议对推动甘肃省2011年动物疫病监测与疫情报告工作奠定了基础。2011年猪病的发展趋势和预防措施

根据对2010年疾病发生率的总结分析,2011年年初、年末猪少不了口蹄疫及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生,因养殖户对保健和防疫的认识逐渐加强,口蹄疫应以散发形式为主,夏秋季蓝耳病混合感染引起的高热病还是会发生,但是为散发性还是爆发性,暂时难以预测,不管怎样,无论养殖规模大小,为保证将养殖风险降到最低,都必须加强卫生防疫消毒管理,有计划地做好药物保健和疫苗免疫程序。从近10年来疫苗的使用方面来看,大型猪场更多接种进口蓝耳病疫苗,小型猪场则较多选择国产疫苗,而国内外多家企业生产的圆环病毒疫苗还将陆续上市。所以,现在我国养殖生产过程中,由于多种疫苗的使用,致使免疫抑制现象加剧,由于免疫抑制加剧,随之加剧致病原的入侵,加之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猪群的自身免疫力大大下降,免疫抑制现象有增无减,表现出猪瘟抗体水平波动,规律性差,这是整个养殖行业今后必须面临的威胁。

2010年猪病发病情况分析

纵观2010年发病情况,母猪和育肥猪的发病和死亡率加剧,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和多系统衰竭征依然是我国养猪业的棘手问题,以前保育猪30千克~40千克多发呼吸道疾病,但2010年却表现为母猪和育

肥猪的发病和死亡率上升,综合分析还是蓝耳病毒、圆环病毒和细菌混合感染所致,这些病毒和细菌的多重组合大大增加了对猪群的危害程度,这种趋势很有可能在2011年继续。蓝耳病、高热病表现临床症状非典型,表现为生长缓慢。这多半是由发热性传染病导致消化道病变、胃部溃疡等,再加药物滥用引起的中毒所致。母猪出现繁殖障碍,返情率高,发情配不上,奶水不足,断奶体重偏小,弱子增多。从以往来看,只要保育结束,中大猪要相对好养,可今年中大猪30千克~60千克这段时间有患病现象,死淘率超过10%,更有甚者发病率高达90%,死亡率达50%都有。子猪衰竭综合征及死亡增多,管理差的场更高。每窝都有几头,经济效益严重受损。

2010年口蹄疫发病情况

2010年二三月广州、甘肃等地发生生猪口蹄溃烂情况,从9月份到现在陆续在全国各地或零散或大面积地出现;临床表现为厌食、烂蹄、烂嘴、走路跛脚、蹄壳脱落等特征,2010年继发心肌炎的现象稍微比以往要好些。

2011年猪病预测

总体来讲,根据近10年猪病流行发展情况来看,2011年暴发猪重大疫病的可能性应该不会很大,但是由于免疫力低下、感染压力加大、免疫容量降低、多种疫病的疫源污染比较严重,疫病总体的防控形势还是不容乐观。

自2006年5月,我国发生“高致病性蓝耳病”大流行到现在的“稍缓和的更普遍流行”阶段,由于没有行之有效的控制方法,到目前为止,猪的“高热病综合征”在个别地区仍有流行加重的趋势。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疫苗和新型的提升免疫的制剂可以解决一部分,但基于此病毒的特殊性,它对养猪业的危害性不可小视。

临床上以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病毒与细菌、病毒或细菌与霉菌毒素中毒等混合(多重)感染多见,其中又以蓝耳+圆环+细菌混合感染最为突出,使治疗难度有可能进一步增大。疫苗问题、免疫程序问题、免疫抑制性疾病如猪的蓝耳病、圆环病毒II型感染等的普遍存在,再加上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污染,无论使用哪种猪瘟疫苗接种,免疫失败出现的几率增多,免疫失败猪群极易遭受野外强毒的攻击,引发疫情。猪瘟疫源在短期内仍难以控制,隐性带毒猪和免疫空白猪的同时存在,均有可能出现散发性疫情。

随着病毒性疫病发病率的增加,并发或继发细菌性感染的发病率将居高不下,尤其要重点关注链球菌、大肠杆菌、巴氏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等4种主要病原菌的发生和流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衣原体、细小病毒、伪狂犬病、乙型脑炎感染和繁殖障碍性猪瘟的发生,该病依然会普遍存在。如果出现特殊气候,如高热、阴雨和闷热天气,极有可能催生其他新的疾病。

生猪疾病控制思路

1、做好基础免疫

可根据养殖场发病情况来合理进行疫苗的预防注射,如猪瘟、伪狂犬。笔者认为,猪瘟主要应用细胞苗,没必要用组织苗。伪狂犬主要考虑毒力基因TK和不同非必需糖蛋白基因的基因缺失苗。

2、改善环境环境

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硬环境包括配套能力、综合管理能力、环境承载能力等方面。软环境包括企业氛围、人才支撑等方面。在对待环境问题上,一定要认识到“资源有限、硬件有限、创意无限”。我们既要依靠资源,依靠硬件设施,更要重视软环境的优化。

3、建立和实施生物安全策略

从2010年的猪发病情形看,我们需要制定一个高级别水平的生物安全方案。确立所有控制目标和标准管理和生产流程、消毒卫生体系和程序化操作。主要有六控:猪、人、车、虫鼠、料、环境,4、以养为主

病是防不胜防,且“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真正的“灵丹妙药”在猪身体内,利用科学合理的保健方法调理猪只本身免疫机能,养好猪,提高猪只非特异性免疫力,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新疆库尔勒市发生猪O型口蹄疫疫情 2011年02月25日 20:26

新华网北京2月25日电 农业部新闻办公室2月25日发布消息,新疆库尔勒市发生一起猪O型口蹄疫疫情。

2月19日,新疆库尔勒市恰尔巴格乡部分农户饲养的生猪出现疑似口蹄疫症状,275头猪发病,未出现死亡病例。2月24日,经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确诊,为O型口蹄疫。

500头母猪2011年防疫检疫规划 发布时间:2011年3月

一、基本思路

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关于发展畜牧业的重要部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推进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建设;推进畜产品安全全程监管;保障全县肉食品及奶制品的生产安全,促进我县畜牧业跨越式发展。

二、工作目标

主要生产指标:2010养量32万头,比2009长14%,规模养殖比重达25%;家禽饲养量1200万只,比2009增长20%,规模养殖比重达60%;大家畜1.2万头(其中奶牛7800头)及山羊12万只,与2008年持平。禽蛋产量5500吨,比2008年增长5%;奶产量28000吨,比2008年增长12%;肉类总产量达到21820吨,增长2%;全县畜牧业总产值(现行价)达2.9亿元。

三、各部门月度工作计划

一月 积极宣传国家关于扶持畜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协助省畜牧兽医局开展牧草产业需求调查;协助参与编写安徽省优势畜产品区域规划;协助省畜牧兽医局对2008年国家生猪良种补贴项目的督导。

二月 配合省畜牧兽医局对奶牛业发展政策执行情况的调研工作;制定全县畜禽标准化养殖技术培训方案。

三月 启动畜牧科技入户工程;配合农业部农业科技推广年活动;开展畜牧专业人员与规模养殖场(户)、畜禽专业合作组织结对帮扶;开展3次送科技下乡活动;开展蛋鸡、土种肉鸡饲养技术培训2期;做好一季度畜牧统计工作;督查一季度乡镇畜牧统计工作;做好申报省级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场)认定宣传工作;做好2010-2011化养殖小区(场)项目验收;制定县级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场)认定标准并上网公布。

四月

协助省畜牧兽医局督促落实奶牛耳标挂标,建立奶牛养殖档案;在丹阳镇开展1期生猪标准化饲养管理技术培训;在年陡乡召开1次畜牧科技示范现场观摩会;开展 1次全县养殖风险存在主要环节的专题调查;举办1期全县标准化养殖培训班。

五月 调研全县畜禽养殖情况,分析畜牧业发展形势,及时宣传适用养殖技术及提供市场信息;举行1次全县养殖风险存在主要环节的专题调查并撰写调查总结。六月 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宣传工作;协助省畜牧兽医局抽检招商引牛工作;在塘南镇召开1次生态养鸡技术现场观摩会;做好二季度畜牧统计工作;督查二季度乡镇畜牧统计工作;举行1次关于如何减少畜禽养殖风险的技术讲座;上半年工作小结。

七月 做好能繁母猪补贴、政策性保险的统计工作;协助省畜牧兽医局对国家奶牛良补项目实施检查督导。

八月 在丹阳镇举办1次秋季牧草种植推广会议;举办1次种草养畜的效益分析讲座;对县级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场)进行认证。

九月 做好三季度畜牧统计工作;督查三季度乡镇畜牧统计工作;举办1期秋季畜禽养殖技术培训。

十月 建设畜牧科技示范场,召开1次科技示范场现场会。组织人员参加畜牧技术技能鉴定。

十一月 开展畜牧科技入户活动总结评优工作。

十二月 结合法制宣传日送科技下乡;做好四季度畜牧统计工作;督查四季度乡镇畜牧统计工作;对乡镇2010定点调查工作考核;完成2009年畜牧报表;总结2009年全年工作,制订 20111作计划。2、500头母猪工作防疫检疫规划

一月:开展对全县生猪屠宰检疫监督检查;加强“两节”期间上市动物及动物产品安全监管;开展全市打击违法添加非饲料添加剂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和滥用兽药专项整治行动(第一阶段);组织人员参加省动物卫生监督所举办的网络信息报送员培训班。

二月:开展全市打击违法添加非饲料添加剂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和滥用兽药专项整治行动(第二阶段);以“产地检疫推进年”为主线,起草并印发《当涂县动物检疫员管理办法》,制定动物检疫报检制度;拟定村级防疫员春季法律培训学习计划。

三月:组织参与全县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班活动;参加全省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会议,落实会议精神,推动“动物产地检疫推进年”工作开展;参与全市打击违法添加非饲料添加剂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和滥用兽药专项整治行动(第三阶段);完成一季度检疫监督报表信息上报工作;建立完善14个动物产地报检点,动物报检制度建立实施;

四月:完成打击违法添加非饲料添加剂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和滥用兽药专项整治行动总结上报工作;组织开展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防疫督查工作;结合春防督查,集中开展一次对规模养殖户防疫条件审查和防疫档案建立审查;开展一次(兽药)饲料抽样送检工作;

五月:集中开展检疫监督检查,重点对全县各超市、农贸市场冷鲜动物产品销售摊点进行动物卫生监督检查,规范冷鲜动物产品市场经营行为;开展春季动物集中免疫督查,确保免疫耳标佩戴、免疫档案建立、免疫证发放以及规模户政企、技企联系制度建立等各项措施落实到位;检查各报检点产地检疫开展情况,规范产地检疫行为;

六月:组织开展上半年村级防疫员业绩考核;完成二季度检疫监督统计信息上报工作;开展一次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市场专项检查行动;完成09年上半年检疫监督、兽药饲料及畜产品质量安全等各项工作总结。

七月:组织开展一次动物检疫员培训班,重点规范产地检疫行为,严格出证,规范检疫,落实检疫员责任制,确保规模户产地检疫开展率100%,推动“动物产地检疫推进年”各项措施的落实;完成上半年各报检点《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票根回收登记工作。

八月:开展对各生猪屠宰场检疫监督检查,严格实施同步检疫,规范出证和耳标回收登记工作;同时对各屠宰场动物卫生防疫条件进行一次全面审核,确保各屠宰场持证规范经营。

九月:完成三季度检疫监督统计信息上报工作;开展一次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市场专项检查,同时完成一次饲料抽样送检工作;加强国庆、中秋两节上市动物及动物产品安全监管工作。

十月:组织开展秋季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免疫工作;加强对秋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各项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查,确保各项防疫措施落实到位;

十一月:开展对规模户各项免疫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免疫率100%,免疫档案建立100%,政企、技企联系制度建立100%,免疫证发放和免疫挂标率100%;检查规模户产地检疫实施情况,做好迎接省、市“动物产地检疫推进年”考核准备。

十二月:完成第四季度检疫监督统计信息上报工作;部署安排两节期间动物及动物产品卫生安全监管工作;组织开展全县动物检疫员工作考核;完成09年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和畜产品安全监管各项工作年终总结,制定2010年工作计划。

3、当涂县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月度工作计划 一月

①按照农业部和省的要求,制定2010要疫病防控方案;②拟定血防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③实验室日常管理;④做好动物防疫网络化管理系统软件的维护,完成本月疫情网络上报工作;⑤指导规模化猪场生产防疫信息网络上报;⑥防疫物资的管理。二月

①组织供应追溯体系物资(如:网上申报春防耳标,疫苗的储备);②根据上级部门下达的监测工作任务,制定监测工作计划;③在局领导下,落实血防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④实验室日常管理;⑤做好动物防疫网络化管理系统软件的维护,完成本月疫情网络上报工作;⑥指导规模化猪场生产防疫信息网络上报;⑦兽医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网络信息的更新;⑧防疫物资的管理。三月

①血防综合治理项目落实,与各项目乡镇签定项目合同;②春防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免疫技术指导,举办免疫技术培训班;③召开春季防疫动员会,布置春防工作;④实验室日常管理;⑤做好动物防疫网络化管理系统软件的维护,完成本月疫情网络上报工作;⑥指导规模化猪场生产防疫信息网络上报;⑦血防综合治理项目的指导和督查;⑧防疫物资的管理。四月 ①根据上级动物血防任务,制定动物血防工作计划,分解血防任务;②春防开展情况督导;③实验室日常管理;④做好动物防疫网络化管理系统软件的维护,完成本月疫情网络上报工作;⑤指导规模化猪场生产防疫信息网络上报;⑥血防综合治理项目的指导和督查;⑦防疫物资的管理。五月

①开展血吸虫病重点疫区的动物血防普查工作;②春防开展情况督导,春防总结;③开展全县重大动物疫病流调;实验室日常管理;④做好动物防疫网络化管理系统软件的维护,完成本月疫情网络上报工作;⑤指导规模化猪场生产防疫信息网络上报;⑥血防综合治理项目的指导和督查;⑦防疫物资的管理。六月

①春防检查考核;②开展血吸虫病重点疫区的动物血防普查工作,完成全年的普查任务,对阳性家畜进行化疗,上半年动物血防工作小结;③春防实验室监测;④蒙牛牧场“两病”监测;⑤抓好猪高热病的预防工作技术指导,在全县规模猪场实施消毒灭源行动;⑥实验室日常管理;⑦做好动物防疫网络化管理系统软件的维护,完成本月疫情网络上报工作;⑧指导规模化猪场生产防疫信息网络上报;⑨血防综合治理项目的指导和督查;⑩防疫物资的管理。七月

①蒙牛牧场“两病”监测;②上报上半年集中监测总结;③组织供应追溯体系物资(如:网上申报秋防耳标,疫苗的储备);④实验室日常管理;⑤做好动物防疫网络化管理系统软件的维护,完成本月疫情网络上报工作;⑥指导规模化猪场生产防疫信息网络上报;⑦血防综合治理项目的指导和督查;⑧防疫物资的管理。八月

①兽医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网络信息的更新;②实验室日常管理;③做好动物防疫网络化管理系统软件的维护,完成本月疫情网络上报工作;④指导规模化猪场生产防疫信息网络上报;⑤血防综合治理项目的指导和督查;⑥防疫物资的管理。九月

①秋防前的技术指导,召开秋防工作会议,布置全县秋防工作;②实验室人员在省重大动物疫病抗体检测大比武活动前的训练;③做好动物防疫网络化管理系统软件的维护,完成本月疫情网络上报工作;④指导规模化猪场生产防疫信息网络上报;⑤血防综合治理项目的指导和督查;⑥防疫物资的管理。十月

①秋防督导;②血防普治;③迎接省重大动物疫病抗体检测大比武活动;④实验室集中监测;⑤做好动物防疫网络化管理系统软件的维护,完成本月疫情网络上报工作;⑥指导规模化猪场生产防疫信息网络上报;⑦血防综合治理项目的指导和督查;⑧防疫物资的管理。十一月

①秋防检查考核;②血防普治,完成全年的动物血防任务,动物血防的总结,迎接上级部门对动物血防的考核;③做好动物防疫网络化管理系统软件的维护,完成本月疫情网络上报工作;④指导规模化猪场生产防疫信息网络上报;⑤血防综合治理项目的指导和督查;⑥防疫物资的管理。十二月

疫情动态 篇3

关键词:鼠疫,监测,流行动态,防治

本文探讨昌吉州人间和动物间鼠疫疫情动态, 宿主动物密度和媒介蚤的指数情况, 为科学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1 人间鼠疫监测

1.1 建立健全县、乡、村鼠疫防控三级监测网

将鼠疫防治体系建设纳入本州卫生工作“十二五”规划, 建立健全县、乡、村鼠疫防控三级监测网, 层层签订鼠疫防治责任书, 做到组织有序, 分工明确, 职责落实, 确保监测工作有序按时开展。

1.2 开展广泛性的防治知识宣传, 落实“三报三不”制度

在鼠疫流行季节, 定期在辖区内组织开展以“三报三不”为主要内容的鼠疫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共发放鼠疫防治宣传单21860份, 宣传挂历500份, 张贴宣传画185份, 宣传标语51条, 发放宣传光盘28张, 受教育群众达27760余人次, 增强疫区群众防病与自我保护意识, 鼓励牧民发现外来人员有违反鼠疫防治“三不”制度的, 要坚决制止, 及时报告。经测试, 我州三县 (市) 鼠疫防治知识知晓率总评分为96.6分。

1.3 加强培训, 不断提高专业人员防病意识与专业技能

组织县、乡、村、“三级监测网”相关人员, 疫源县医疗机构的急诊、门诊、传染科医师, 乡镇卫生院院长、防疫专干及村医等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培训, 全年共培训616人次, 提高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对鼠疫的诊断和应急处置能力。

1.4 认真做好检诊巡诊工作, 有利于早发现鼠疫患者

在牧民转场前对疫源地内的每个村均进行了巡诊, 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 防止鼠疫的传播与蔓延。本年度共检诊巡诊32次, 检诊人数为653人, 未发现疑似鼠疫患者。

2 北天山灰旱獭鼠疫疫源地监测

该疫源地我州设立3个鼠疫固定监测点, 分别是呼图壁县、玛纳斯县、昌吉市, 其中呼图壁县为国家级鼠疫监测点, 玛纳斯县、昌吉市为新疆自治区鼠疫监测点。

2.1 宿主动物密度

2.1.1 定点法灰旱獭鼠密度

5月和7月各进行一次灰旱獭密度调查, 平均密度分别为0.97只/hm2和1.46/hm2, 昌吉市密度高于其它二县, 分别达1.64只/hm2和2.43只/hm2。

2.1.2 路线法灰旱獭鼠密度

5月和7月各进行一次灰旱獭密度调查, 平均密度分别为0.16只/hm2和0.39只/hm2, 昌吉市密度也高于其它二县, 分别达0.29只/hm2和0.33只/hm2。

2.2 媒介蚤监测

6月~8月平均獭体染蚤率分别为58.7%、52.0%和48.5%, 蚤指数分别为3.89、2.69和1.68, 平均獭体染蚤率为53.4%, 蚤指数为2.83。

2.3 血清学监测

用鼠疫间接血凝试验检测灰旱獭血清1122份, 检出1份阳性血清, 滴度为1:8。检测牧犬血清96份, 结果均为阴性。

2.4 病原学监测

用鼠疫病原学检验“四步法”检测活獭脏器1136份;病死獭脏器4份;獭体蚤2799匹, 均为阴性结果, 未检出鼠疫菌。

3 监测结果分析

血清学监测结果显示, 在灰旱獭鼠疫源地检出1份阳性血清, 滴度为1:8, 表明该区域存在动物间鼠疫流行迹象, 应引起高度重视, 建议在该区域进行进一步的调查, 加强动物间鼠疫监测, 积极收集自毙鼠, 做好病原检测工作。

4 昌吉州今后鼠疫防控要点

4.1 加强督导, 不断提高监测工作质量

我州各鼠疫监测点根据全国和新疆自治区鼠疫监测工作方案的要求, 在本辖区内认真地开展鼠疫宿主动物、媒介蚤、病原学及血清学监测工作。州疾控中心根据监测工作开展情况每年根据北天山灰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的特点、按照国家、自治区鼠疫监测方案的要求, 有针对性地给各监测点进行鼠疫监测技术措施的指导, 进一步提高监测质量, 使监测数据为我州鼠疫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1]。

4.2 加强鼠疫防控, 密切注视动物间疫情

北天山灰旱獭鼠疫的疫源地旱獭密度呈逐年上升趋势, 2000年平均密度为0.64只∕hm2, 2010年为1.20只∕hm2, 而今年平均密度为1.21只∕hm2 (昌吉市达到2.03只∕hm2) , 而媒介蚤的指数也较灰旱獭蚤指数高为2.83, 宿主动物密度和媒介蚤指数都为鼠疫流行提供条件, 应引起高度重视, 加强防控。

参考文献

疫情动态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人口资料均以长治市屯留县统计局提供的人口数为依据;2004—2008年麻疹发病数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数据库。

1.2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选用发病数、发病率等指标, 对屯留县2004—2008年麻疹发病疫情动态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情况

2004—2008年共报告麻疹136例。麻疹的年均报告发病率分别为:2004年为19.17/10万、2005年为1.94/10万、2006年为11.18/10万、2007年为4.21/10万、2008年为16.32/10万。2004年发病率最高, 2005年发病率最低 (见表1) 。

2.2 季节分布

全年12个月除11月份无发病外其他月份均有病例发生, 1月份占总发病数的2.94% (4/136) 、2月份占总发病数的4.41% (6/136) 、3月份占总发病数的8.82% (12/136) 、4月份占总发病数的17.64% (24/136) 、5月份占总发病数的36.03% (49/136) 、6月份占总发病数的19.12% (26/136) 、7月份占总发病数的5.15% (7/136) 、8月份占总发病数的0.74% (1/136) 、9月份占总发病数的2.94% (4/136) 、10月份占总发病数的1.47% (2/136) 、11月份无发病数、12月份占总发病数的0.74% (1/136) 。发病数集中于4~6月份 (99例) , 占总发病数的72.79%。

2.3 年龄分析

各年龄组均有发病, 以15岁以下年龄为主, 83例, 占发病总数的61.03%, 其中0~岁13例 (占9.56%) 、1~岁9例 (占6.62%) 、2~岁7例 (占5.15%) 、3岁6例 (占4.41%) 、4岁5例 (占3.68%) 、5岁2例 (占1.47%) 、6岁5例 (占3.68%) 、7岁2例 (占1.47%) 、8岁5例 (占3.68%) 、9岁3例 (占2.21%) 、10岁14例 (占10.29%) 、15岁12例 (占8.82%) 、20岁以上53例 (占38.97%) , 发病向大年龄组推移的趋势较明显:其中20~30岁 (46例) 最多, 占33.82% (见表2) 。

2.4 性别分布

2004—2008年男女性别比为1.52;2004年男性是女性的1.67倍、2005年男性是女性的1.50倍、2006年男性是女性的2.22倍、2007年男性是女性的0.83倍、2008年男性是女性的1.26倍 (见表3) 。

2.5 地区分布

以麟绛镇、李高乡、余吾镇、河神庙乡、路村乡、上村镇发病较多, 这几个乡镇的发病总数为95例, 占全县总发病数的69.85%, 发病较低的为张店镇、西流寨、上莲 (见表4) 。

2.6 职业分布

以农民发病最多, 38例, 占总发病数的27.94%;其次为散居儿童36例, 占26.47%;在校学生发病34例, 占25.00%;幼托儿童发病16例, 占11.76%。儿童和学生发病数86例, 占63.24%, 这一人群多以聚集性为主, 是发生麻疹暴发流行的危险人群 (见表5) 。

2.7 发病与免疫史

有免疫史的79例, 占总发病数的58.09%;无免疫史的32例, 占总发病数的23.53%;免疫史不详的25例, 占总发病数的18.38%。

3 讨论

疫情动态 篇5

1 病原与流行病学研究

1.1 病原

1.1.1 发现

2011年夏季, 德国和荷兰的一些牛场出现一种未知疾病, 感染牛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不振、厌食、腹泻、体质下降、产奶量下降、流产、产死胎或畸形胎儿等临床症状。2011年11月18日, 德国弗里德里希—勒夫勒研究所 (FLI) 的科研人员在病牛血液样本中检测出一种新病毒。按照血样来源地将其命名为“施马伦贝格病毒”, 并将其引发的疫病称为“施马伦贝格病”。

1.1.2 分类与生物学特性

施马伦贝格病毒是一种带囊膜、负股、分节段、单链RNA病毒。遗传分析显示, 该病毒与布尼亚病毒科 (Bunyaviridae) 正布尼亚病毒属 (Orthobunyya virus) 西姆布血清群病毒 (Simbu serogroup Viruses) 的亲缘关系密切。据近缘病毒属特性推论:施马伦贝格病毒经50~60℃至少30 min处理可灭活, 对1%次氯酸钠、2%戊二醛、70%乙醇、甲醛等消毒剂敏感, 病毒离开宿主后不能长时间存活。

1.2 流行病学

1.2.1 感染宿主

经PCR或病毒分离确定的感染宿主有牛、绵羊、山羊和美洲野牛, 仅经血清学试验确定的感染宿主有红鹿、獐鹿、羊驼、欧洲盘羊等反刍动物。虽然SBV对成年家畜不产生致命的疫情, 且家畜一旦感染就会终生获得免疫力, 但疫病的主要危害体现在成年动物的体质下降、流产和奶产量的大幅下降 (可达50%) , 以及新生幼畜初生死亡或缺陷等, 严重影响全球畜牧产业的健康发展。

1.2.2 传染源

从成年感染动物的血液和感染胎儿的脑可分离到病毒。病原鉴定可采集全血和组织病料 (脑、肾脏) 。一般认为, 健康动物肉品、奶制品是安全的, 但对来自疫区的反刍动物活体、反刍动物繁殖材料、反刍动物产品则应高度警惕。

1.2.3 传播途径

SBV的传播途径主要有2种:虫媒传播和垂直传播。库蠓叮咬是该病的主要传播方式, 欧洲存在数种库蠓, 但尚未确定传播新正布尼亚病毒的库蠓种类。在数种库蠓中检测到了SBV基因组, 但发挥作用的具体品种尚不清楚。目前尚不清楚蚊子能否传播该病。

1.3 症状与诊断

1.3.1 临床症状

应注意与其他正布尼亚病毒、蓝舌病毒、瘟病毒感染, 遗传因素, 毒性物质引起的疾病相鉴别。成年动物与新生动物感染SBV, 其临床症状有所不同。成年牛常呈隐性感染, 但在媒介昆虫活跃季节, 有些急性病例表现温和的临床症状, 如体温升高 (超过40℃) 、体质虚弱、食欲不振、产奶量下降、腹泻等, 患病动物大多呈逐渐恢复。SBV可导致新生动物的先天性畸形, 可见无脑畸形、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全、脑穿通畸形、脑积水、关节挛缩、关节强直、斜颈、脊柱侧凸、下边短颌、犊牛皮下水肿等症状。已有报道证实, 2011年夏季和秋季欧洲的新生动物先天性畸形与该病毒流行有关, 荷兰的研究数据也说明感染SBV是流产和胎儿畸形的主要原因。1.3.2实验室诊断 (1) 样品的采集。急性感染动物采取EDTA血液或血清;新生幼畜应采取血液 (最好是吃初乳前) 、血清、胎尿、粪、胎盘和羊水等;死胎或畸形胎儿采取脑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脾脏和血液等。病料经处理后, 可采用昆虫细胞 (KC) 、仓鼠细胞 (BHK) 和猴肾细胞 (VERO) 进行病毒细胞培养及分离。

实验室诊断:一是分子生物学鉴定, 目前FLI已经针对SBV基因组L片段和S片段设计了特异性引物, 建立了施马伦贝格病毒的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二是血清学试验, 可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中和试验和ELISA等方法。

2 疫情动态

2012年1月4日, 荷兰首先向OIE通报该国出现施马伦贝格病疫情, 随后比利时、德国、英国、法国、卢森堡、意大利和西班牙8个欧盟成员国先后向OIE通报疫情的出现。但出于对国际动物及其产品贸易方面的考虑, 自2012年6月1日起, 欧盟不再向OIE通报施马伦贝格病疫情。截至2013年6月份, 施马伦贝格病共传播蔓延至18个欧盟成员国和3个非欧盟国家 (瑞士、挪威和土耳其) , 详情见表1。

注:数据统计截止时期为2013年6月份。

德国FLI实验室研究表明, 截至2012年底, 最早出现疫情的德国西部和西北部各州的畜群中SBV血清抗体阳性率已达60%~98%, 而2012年才出现疫情的德国东北部和南部各州的畜群中SBV血清抗体阳性率相对较低, 只有2.3%~32%。截至2013年5月底, 德国已发病2 461起 (较2012年10月30日的数据820起, 增加了1 641起) , 共从2 461个畜群检出本病 (相关数据引自FLI官方网站、国家质检总局网站) 。

3 防范措施

3.1 公共卫生

施马伦贝格病毒作为一种新发现的新型布尼亚病毒, 其公共卫生意义尚无定论。到目前为止, 在所有发病国家的感染地区, 尚无人类感染施马伦贝格病毒的报告, 在与动物及其产品接触的牧民、工人及兽医中也未见该病的报道。欧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荷兰公共卫生与环境研究所及OIE的风险评估后均认为, 虽然尚无证据表明这种新病毒可引起人类发病, 但也不能排除感染人类的可能。建议公共卫生、食品安全、动物卫生部门间加强合作, 对与潜在感染动物及其产品有密切接触的畜主、兽医, 尤其是那些曾经对难产动物实施过干预等作业的特定人群进行早期调查。

3.2 贸易措施

欧洲暴发施马伦贝格病疫情后, 包括中国在内的18个国家迅速反应, 宣布对来自疫区的相关动物及动物产品采取限制措施, 包括停止进口欧盟相关产品, 停止发放进口许可证, 修改相关产品进口条件等。

2012年4月27日,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农业部发布《关于防止施马伦贝格病传入我国的公告》 (联合公告2012年第67号) , 其中明确: (1) 禁止直接或者间接从发生施马伦贝格病的国家输入2011年6月1日后生产的牛精液、牛胚胎、羊精液和羊胚胎; (2) 禁止邮寄或旅客携带来自发生施马伦贝格病国家的牛羊及其产品, 一经发现, 一律作退回或销毁处理; (3) 在途经我国或在我国停留的国际航行船舶、飞机和火车等运输工具上, 如发现有来自发生施马伦贝格病国家的牛羊及其产品, 一律作封存处理; (4) 对海关、边防等部门截获的非法入境的来自发生施马伦贝格病国家的牛羊及其产品, 一律在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监督下作销毁处理。

3.3 防控要点

疫情动态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市级和县级布病监测、防控 (防治) 等资料, 包括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血清检验、项目指标监测等相关内容和布病疫情网报告的全市布病病例信息资料。

1.2 方法

以发病区域、时间、年龄结构、职业等为单位进行汇总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构成比用相对数表示, 率之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布病流行总体概况

2013年全市共发生布病754例, 发病率为24.33/10万;发病人数比2012年 (574) 增长了31.36%;发病率增长了31.44%。2013年布病发病率比2012年明显上升的县有:岢岚县、忻府区、五寨县、定襄县、繁峙县;布病疫情显著下降的县有:代县、宁武县和静乐县。2013年各县 (市、区) 布病发病率与2012年的发病率增长情况, 见表1。

2.2 布病流行区域分布

754例分布在14个县﹙市、区﹚的116个乡 (镇、街道办事处) 413个村。布病流行波及县, 占100%;波及乡, 占62.7% (116/185) 。2013年布病发病人数前五位的县是:繁峙县211例, 神池县123例, 五寨县85例, 偏关县84例, 岢岚县48例;布病发病率前五位的县是:神池县114.5/10万, 繁峙县78.3/10万, 五寨县78.1/10万, 偏关县74.1/10万, 岢岚县56.3/10万。各县 (市、区) 2013年布病发病情况及构成比, 见表2。发病前五位的繁峙、神池、五寨、偏关、岢岚5县布病发病人数占总发病人数的73.1% (551/754) , 显著高于其他县 (χ2=321.23, P<0.01) 。

2.3 布病流行人群分布

2.3.1 年龄、性别分布:

2013年布病发病年龄1~87岁, 40~60岁为多发, 占总发病数的74.4% (561/754) ;40~60岁3个年龄段与其他6个年龄段人群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59.21, P<0.01) ;各年龄段发病例数及构成比, 见表3。754例布病病例, 男608例, 女146例, 男、女发病人数比例为4.16:1;男女发病率分别为19.62/10万、4.71/10万;男、女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66.16, P<0.01) , 这与男性接触牲畜机会多有直接关系。

2.3.2 布病职业分布

754例布病病例中, 农村病例719人, 占95.36%, 城市35例, 占4.64%;农村与城市比为20.54: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41.0, P<0.01) 。其中:农民发病654例, 干部职工11例, 学生13例, 家务及待业21例, 放牧12例, 幼儿6例, 兽医5例, 皮毛、肉加工者10例, 牲畜贩运8例, 其他14例;不同职业人群发病例数及构成比, 见表4。农民布病发病人数是其他人群的6.54倍, 显著高于其他人群 (χ2=814.10, P<0.01) 。

2.4 布病流行时间分布:

2013年1~12月均有布病发生, 但4~7月为布病发病高峰期, 布病发病人数占全年的51.46% (388/754) ;各月发病例数及构成比例, 见表5。布病发生高峰期 (4~7月) 月平均发病97例, 其它月份平均发病45.75例, 高峰期月份与其它月份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40, P<0.01) 。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畜牧业迅猛发展, 牲畜交易活跃, 家畜流动频繁, 流动半径大;感染布病的牲畜及其污染的产品扩散流于市场, 传染源范围也不断扩大, 很容易造成新的疫点[2], 增加了疫情的扩散。有些山区县文化经济落后, 民间羊只交易处于无序状态, 群众随意买卖羊只, 存在病羊被畜主倒卖现象, 造成布病疫情的蔓延。高危人群防护措施不到位, 饲养的羊、牛圈舍与人居室同一院落, 接触密切, 极易造成人的感染[3]。表4显示, 农民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人群, 是其他综合人群发病数的6.54倍, 农村与城市布病发病比例为20.54:1。由此可见, 农村是布病流行重区域, 农民则是布病发生的主要人群, 加强农村布病的防治工作显得至关重要。

畜间检疫制度不落实, 检疫免疫不及时不到位, 没有彻底控制传染源, 造成传染源重复输入和输出, 致使疫情不断发生, 流行范围扩大, 这与其他省、区疫情范围不断扩大存在一致性[4]。病畜得不到处理, 造成病畜肉流入市场, 出现因吃涮羊肉、羊肉串等感染而发病的病例时有发生;病畜淘汰和隔离不及时也是布病疫情频繁发生的直接原因[5]。忻州市布病流行主要发生在农村, 受害人群主要是农民。2013年布病疫情呈上升趋势, 流行动态严重, 传染源主要是染疫的羊。各级卫生、畜牧等部门要紧密协作, 互通人、畜间布病疫情信息, 加强畜间检、免疫防控工作;同时要积极开展广泛宣传教育, 普及布病防治知识, 提高群众防病意识, 使我市的布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肖东楼, 冮森林, 尚德秋, 等.布鲁氏菌病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2.

[2]卫生部布氏菌病专家咨询组.卫生部布病专家咨询组委员会议纪要[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06, 21 (1) :Ⅰ-Ⅳ.

[3]李广德, 侯兴佑, 钱惠兰, 等.2009年陕西省渭南市人间布病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2001, 30 (2) :205-207.

[4]李铁峰, 王大力, 冮森林, 等.2000-2007年吉林省布鲁氏菌病疫情及分析[J].疾病监测, 2008, 23 (5) :287-288.

上一篇:失稳模式下一篇:创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