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栓类药物的合理使用论文

2024-10-10

消栓类药物的合理使用论文(共4篇)

消栓类药物的合理使用论文 篇1

近年来, 由于抗菌药物新品种不断涌现以及受经济利益的影响, 导致抗菌药物滥用现象非常严重, 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 药物不良反应突出甚至发生药源性疾病等严重问题。因此, 能否安全、有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临床上一般将具有抗菌作用的药物分为杀菌剂和抑菌剂两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等称为杀菌剂;大环内酯类、氯霉素、四环素类等可称为抑菌剂。但是对敏感的细菌用较大量抑菌剂, 则血清和组织中的浓度也足以杀菌, 而低浓度的杀菌剂对不敏感的细菌也只能起抑菌作用[1]。因而, 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耐药性发生的关键。

1 滥用抗菌药物的原因

1.1 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

很多患者甚至医师只是根据自己习惯或以往经验用药, 选用了对病原无效的抗菌药物。

1.2 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

用药剂量过大, 疗程过长, 给药途径不当, 联合用药选择不当, 细菌产生耐药性后, 仍继续使用原来的抗生素, 过早停止有效治疗, 这些因素不仅使患者不能得到有效治疗, 相反会造成毒性增加, 产生耐药性。此外, 药品营销行为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也存在某些不良因素。

1.3 轻易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近几年来, 病源耐药菌的出现呈明显上升趋势, 这与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用药范围放宽, 随意性增大, 未经细菌耐药性检测, 直接在临床上使用有关。

2 滥用抗菌药的危害

2.1 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一样, 都具有不良反应, 如氨基糖苷类损害第八脑神经致耳鸣、耳聋, 资料显示, 中国现有的1000万聋哑人中, 60%~80%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 其中一半以上为抗生素所致;多黏菌素的神经毒性;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红霉素对肝脏有一定的毒性;四环素类、红霉素等药物可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

2.2 抗菌药物能杀伤正常菌群, 引起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K的缺乏, 以至引起药源性疾病, 使机体免疫力下降处于易感状态, 如引起伪膜性肠炎、白色念珠菌感染、急性出血性肠炎等, 这类药物有:林可霉素、头孢二代和头孢三代等。

2.3 如果长期滥用抗菌药物会使微生物变异加快, 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和耐药基因转移并转化为医院感染的感染源, 而新的抗菌药物因其研发周期长、难度大、成本高, 还没有投入到临床, 这时就会造成感染的暴发流行, 加重人们精神上和经济上的负担, 并使社会劳动生产力下降。

3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3.1 严格掌握指征使用抗菌药物

应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检查结果, 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 方可应用于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 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 均不可应用抗菌药物。

3.2 发热原因不明时且勿使用抗菌药物, 除病情危重且高度怀疑细菌感染外。抗菌药物对各种病毒性感染没有疗效 (如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 , 如果给抗菌药物治疗后, 使致病微生物不易析出, 反而有害。

3.3 临床医师应该掌握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各种知识, 根据药敏试验、药物适应症 (抗菌谱和抗菌活性) , 药代动力学 (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特点不同, 正确、合理的选用抗菌药物。

3.4 抗菌药物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原菌种、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订, 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次数、疗程及联合用药等。

总之,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这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医院、临床医师、药师、护理和患者共同努力, 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到一定高度来认识,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目前, 我们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自2004年7月1日起实施了未列入非处方药目录的各种抗菌药物在零售药店必须凭医师处方销售的规定。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2004年10月9日也颁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就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原则, 制定合理用药方案及管理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明确要求[2]。这些, 都证明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摘要:目的 促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对滥用抗菌药物的原因和危害进行分析, 探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性。结果 与结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关键词: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张旭东, 韩玉旋, 王松花.抗感染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南[S].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2]杨新波.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的防治[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8.

浅谈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篇2

医务工作者, 不论是哪个科室、哪个专业的医生, 与抗菌药物打交道的机会比较多。在日常的医疗工作期间, 抗菌药物的使用占了很大的比例, 常导致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现象的发生, 这种不合理的使用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如细菌耐药、破坏肠道有益菌等。所以, 医务工作者如何提高临床使用抗生素的药物水平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抗菌药物的使用比例常常跟每个地区和医院的级别有关系, 在我国的一些大型城市, 如重庆、上海、武汉、南京等, 抗菌药物的使用比例占所有药物的30%~40%, 这些统计大多来自于三级甲等医院, 而此抗菌药物的使用随着医院级别越低使用比例越高。

抗菌药物的使用, 不管在那个级别医院, 那个科室都存在不合理的使用情况, 除了每个大的医院有统计之外, 还有很多医院自己的内部作了一些统计, 包括我们在每一个科室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在大型医院分科比较细一点。如, 内科、外科、五官科、妇产科、儿科, 在下面还分了些呼吸科、血液消化科等, 这些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比例都是非常高的, 甚至在神经科、精神科这种地方抗菌药物的使用比例也占到30%~40%的比例, 临床医生常常把抗菌药物作为一种普通的药物来使用。有人说抗菌药物的使用已成为医生自己保护自己的一种工具。当然这个观念是错误的。由于这种观念导致抗菌药物在临床上不管哪个科室都在广泛地使用。从一个医院的调查或全国的医院调查来看, 住院患者中间大概有80%左右的患者都在接受抗菌药物的治疗。由于医疗条件的改善, 疾病的构成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占第一位的可能是肿瘤也可能是心血管疾病, 真正的感染性疾病已经退居到第五位、第六位, 甚至是第十位以后。但是, 感染疾病的抗菌药物的使用, 80%的患者都有这种情况。所以表示在这种中间, 有极大一部分患者是不该去使用。

在我国, 抗菌药物的使用不合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如该用时却没有去用, 该用高剂量时剂量用的不够, 不该用时却用了, 这些都属于不合理使用。但是, 从现有的研究和调查结果来看, 前面的两种, 有适应症没有用的, 或用的剂量偏低的却是非常少的, 而大部分却是超大剂量、超长疗程的或者是没有指针的去使用抗菌药物, 这种情况非常普遍。那么这种情况下面最典型的就是在某些患者身上同时使用两种不同商品名字的同一种药物。这当然跟临床用药有关系, 还有一些跟医院里面的药品管理, 甚至跟我们国家的药品注册或者是说跟药监局批准的药物有关系。比如说, 同样一个左氧沙星, 在国外是一个国家只有一种或两种商品在销售, 但是从我国注册的数据来看, 批准生产的左氧沙星有两、三百种, 也就是说在市场上面就有两, 三百种左氧沙星在销售, 由于商品名不一样, 可能就导致使用这个药物的医生, 对药物具体的化学名称不太了解, 所以在一个患者身上同时出现使用两种左氧沙星的情况, 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在日常生活中就看到包括头孢菌素、喹诺酮等都有同样的情况发生, 这种抗菌药物的使用, 是导致不合理的原因之一。

在我国, 还有个最突出的原因是医院的现行体制, 由于医院长期缺乏必要的经济补偿, 医院的行政机构默认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 与医生有直接关系, 医生对药物的特性包括药效、药代、安全性、临床疗效了解的不够, 所以导致这个药物的合理使用存在问题。

患者的医疗知识是欠缺的, 特别是药物知识也是欠缺的。医生经常发现有患者自由购买抗菌药, 患者要求医生开抗菌药物去使用。如在门诊患者患了感冒, 就常常要求给其开抗生素。每天门诊医生所接诊的患者量很大, 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给他们做必要的解释, 这样就导致医生应患者的要求开出了一些抗菌药, 所以也是导致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 我国药品销售环节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销售方式, 也是导致抗菌药物不合理的原因。我国的药品管理行政部门, 卫生部、药监局等部门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也已经颁布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法规。

2 怎样做到合理使用抗菌药

(1) 明确适应症:临床使用的药物必须根据患者感染的疾病的情况来选择药物。

(2) 合适的给药方法和途径:选择药物正确以后, 就要给出正确的使用剂量和途径。 (给予方法和给药途径要正确)

(3) 低廉的价格:患者的使用药物还要跟社会经济结合起来, 要以最小的消耗, 取得最大的效果。

(4) 药物的安全使用:根据患者的病情对症下药, 选用价格低、安全性高的药物, 这样就避免浪费大量的药物资源。

3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规则

(1) 诊断明确。

(2) 考虑病原菌对药物不引起耐药性。

(3) 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

药物直接作用到人体的靶位来改变它的生命状态或者来治疗疾病。而抗菌药物进入体内后, 它的目标是引起感染的病原菌, 所以它要杀灭那些病原菌。抗菌药物进入人体后, 药物要杀灭细菌, 使用的不合理或不恰当时, 可以导致细菌对药物的耐药 (即耐药性) , 人体要处理这些药物, 要排除它, 药物同样对人体产生一些不良反应 (即副作用) 。另外, 人体和细菌的构成是感染和免疫的关系。

由此看出, 合理用药不仅仅是医学问题, 也不仅仅是临床医生需要注意的问题, 要真正合理用药, 医院里要有相应的组织, 有医生、药师、临床微生物的专家共同来怎么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才能得以实现。因此, 人们应抱着无病不随便用药, 有病要合理用药, 正确对待药品不良反应的态度, 正确的服用药物和保管药物, 不断提高用药水平, 从而达到真正的安全、有效、经济用药。

参考文献

[1]张德昌.医学药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8:266-269.

[2]姜远英.临床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口服降糖药物的合理使用体会 篇3

1要全面了解病情

对于糖尿病患者要进行诸如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血压、血脂、尿常规、肝肾功能、胰岛功能、自身抗体 (胰岛素抗体、胰岛细胞抗体, 谷氨酸脱羧酶抗体) 、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等检查, 这些检查可以确定糖尿病类型、有无并发症及并发症的程度, 对于适当选择降糖药物十分重要。

2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 患者很容易根据广告的宣传自行用药

这样不仅浪费资金, 而且滥用药物容易产生不良反应。糖尿病患者应按医嘱用药, 切莫有病乱投医。应使用进货渠道正规的药品, 切莫相信游医药贩。价格高低不是用药标准, 应对症用药。同时, 药物治疗需在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的配合下才能取得良好的降糖效果。

3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的分类及使用原则

3.1 双胍类

包括二甲双胍和苯乙双胍 (降糖灵) , 苯乙双胍现已不用。二甲双胍不刺激胰岛素分泌, 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 是肥胖的II型糖尿病有效的一线用药, 特别是血浆胰岛素偏高者。磺脲预降糖药继发失效者加用二甲双胍有利于血糖控制。I 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治疗血糖波动较大者也可以加用二甲双胍。二甲双胍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 最严重的是乳酸性酸中毒, 合并肝肾功能损害及缺氧、酸中毒的状态下禁用。如果选择的适应证合适, 剂量合适, 乳酸性酸中毒的发生率很低。二甲双胍可以和胰岛素、磺脲类及其他口服降糖药合用。

3.2 磺脲类

其作用为促进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 依赖于胰岛β细胞存在功能。磺脲类降糖药适用于非肥胖的II型糖尿病经饮食和运动疗法血糖不能控制者。第一代有氯磺丙脲和甲苯磺丁脲 (D860) , 第二代品种较多, 有优降糖、达美康、美吡达、糖肾平和格列美脲等。不同的磺脲类降糖药的吸收、代谢和体内清除的速度有明显差异, 药物用量不一样, 服药的次数也不一样, 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病情、身体状况及并发症情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用药机会, 如氯磺丙脲现已少用;糖肾平适用于糖尿病合并肾脏病变者。老年糖尿病患者或肝肾功能减退者, 对降糖药物的降解、排泄减慢, 易发生低血糖, 而应选择短效的磺脲类降糖药, 有轻、中度肾功能糖尿患者以选择糖肾平更为合适, 应避免使用长效、强效的降糖药物, 如优降糖。格列美脲是新型磺脲类降糖药, 其特点为高效 (用量小) 、长效 (1次/d) , 不良反应小, 低血糖反应少, 患者的依从性好, 胰外降糖作用优于其他磺脲类降糖药, 代谢产物60%经肾脏、其余部分随大便排泄, 是一个有较好应用前景的磺脲类降糖药。磺脲类药只能使用一种, 疗效差时可以更换另一种或加用其他种类的降糖药, 不能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磺脲类药。

3.3 α-糖苷酶抑制剂

常用的有阿卡波糖 (拜糖平、卡博平) 和伏格列波糖 (如倍欣) 等, 其特点为可以显著降低餐后血糖, 长期应用也可以降低空腹血糖。它不刺激胰岛素分泌, 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 对空腹血糖正常、餐后高血糖明显者效果显著。可以和其他降糖药物合用, 它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症状, 如腹胀、腹泻、产气增多。

3.4 格列奈类

瑞格列奈 (诺和龙) 和苯丙氨酸衍生物, 二者可迅速短暂地刺激胰岛素分泌, 快速降低餐后血糖高峰, 并可减少食物吸收后发生低血糖的机会。诺和龙与磺脲类不同的是该药不影响胰岛原分解及异生作用, 因为此糖会导致B细胞功能衰竭。其促进胰岛素分泌快而短暂, 为餐时血糖调节剂, 可以进餐服药、不进餐不服药, 有利于患者的灵活进餐方式。

3.5 噻唑烷二酮类

为胰岛素增敏剂。常用的药物有罗格列酮。此类药物能够增加肝糖原合成酶活性, 减少肝内糖异生, 提高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调节糖脂代谢。其特点为在降低血糖的同时也降低血浆胰岛素、三酰甘油水平, 不刺激胰岛素分泌, 对胰岛细胞有保护作用。适用于2型糖尿病伴高胰岛素血症或胰岛素抵抗明显者, 可单独使用, 亦可与磺脲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及胰岛素合用, 增加降糖效果。其单独应用很少引起低血糖, 但大剂量或长期使用致低血糖。有肝脏损害者禁用。

3.6 降糖中药

一般来说, 中药降糖作用缓慢, 不良反应较小, 可以和西药降糖药物合用, 以增强降糖效果, 减少血糖波动, 防治慢性并发症。有些降糖中成药里含有降糖西药, 如每10丸消渴丸含2.5 mg优降糖, 使用时一定要注意, 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辨证施治, 适当选用。

关键词:血糖,降糖药,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谈谈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观察病例94例为我院2003年5月至2006年9月住院病人, 其中普外科42例, 妇科30例, 腔镜科22例;男58例, 女36例;年龄1 8~7 5岁;平均住院日14d。记录病人以下情况: (1) 病人一般情况, 包括科别、性别、年龄、出入院时间、入院诊断; (2) 用药情况, 包括用药种类、药名、剂型、剂量、给药途径、用药目的、抗感染疗效、联合用药及用药合理性评价。

1.2 方法

根据卫生部制定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分析用药是否合理。要求:有绝对适应证;药物选择正确;细菌对所选药物敏感;用法用量正确, 用药途径正确;联合用药无拮抗、不增加毒性;围手术期用药时间合理;疗程为病人感染症状、体征消失后体温、白细胞计数正常后72~96h。有规定疗程的疾病, 执行规定疗程并达临床治愈标准。在剂量方面以DDD和DUI作为判断医生是否合理用药的标准, 其中DDs=药物总量/DDD, DUI=DDDs/用药总天数, DUI≤1为用药合理, DUI>1为不合理用药。DDD值根据《新编药物学》 (第15版) 和《中国药典》 (2000版) 成人每日平均维持剂量确定。未收载的其他药品按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来确定。

2 结果

本次调查的抗菌药物DDDs居前1 7位的均为注射剂, 口服抗菌药物使用较少, 其D D D s值排序位于2 0位之后, 所用抗菌药物涉及2 3个品种。剂量不合理:有1 8例病人剂量过大, 如头孢曲松钠半衰期为7~8h, 常规剂量每日2.0g, 一次静脉滴注即可。可医师处方中对大部分轻症感染病例给予每日4.0~6.0g, 每日2次静脉滴注, 不仅对疾病治疗无益, 而且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选药不当:有24例病人抗菌药物选择不恰当, 如病人过敏史记载对氨苄西林过敏, 治疗时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静脉滴注。术前预防用药选择三代头孢菌素类居多, 如头颈部四肢手术, 应考虑葡萄球菌的感染, 首选一代头孢菌素类为预防用药。疗程不当:有20例病人疗程过长, 16例病人疗程过短。抗菌药物的使用疗程应根据病种、感染程度轻重和临床情况而定, 一般持续至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消退后3~5d。用药72h后疗效不明显时, 应及时更换药物, 可根据药敏实验结果调整用药。本次调查抗生素使用疗程过长主要表现为手术病人术后用药时间长, 如腔镜科胆囊摘除术的病人抗菌素平均治疗天数为4.2d, 普外科急性阑尾炎、慢性胆囊炎切除术的病人抗菌素平均治疗天数为7.5d, 预防用药时间过长。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接受清洁-污染手术的病人预防用药时间为24h, 必要时可延长至48h, 而本次调查疗程过短 (用药时间<48h) 者16例。用法不合理:在调查中盐酸克林霉素的用法多为药物1.2g加入到100m L液体中静脉滴注, 正确用法应为0.6g加入到不少于100m L液体中缓慢静脉滴注。用药中应考虑经济性原则, 如呼吸科个别中、重度感染的病人在感染控制后从注射给药转换为口服给药, 不仅疗效不降, 还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其他不合理用药:临床上频繁换药14例, 这些病例都是在病原菌不明的情况下, 2~3d更换一种抗菌素, 特别是同类药物之间的频繁更换。调查病例中对特殊病理生理条件下的病人, 未按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选药。

3 讨论

为了发挥药物的协同抗菌作用, 延迟或减少耐药菌的出现, 减少个别剂量, 减少毒副反应, 扩大抗菌谱, 治疗混合感染和不能作细菌学诊断的病例, 如:青霉素与链霉素或庆大霉素可用于治疗肠球菌心内膜炎, 青霉素破坏细菌细胞壁的完整性, 有利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进入细胞内发挥作用, 产生协同作用;抗结核药物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合用, 可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延缓耐药菌的产生;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合用治疗深部真菌感染, 前者用量可减少, 从而减少毒性反应;磺胺类与甲氧苄啶 (TMP) 可分别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与二氢叶酸还原酶, 妨碍叶酸代谢, 最终影响核酸的合成, 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所以正确联合用药对保证用药安全有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对住院病人抗菌药物的利用情况进行调查, 发现存在的问题, 以增强医师合理用药意识。方法采用WHO建议的限定日剂量 (DDD) 和药物利用指数 (DUI) 分析评价12个科室住院病人抗菌药物的利用情况。结果剂量过大18例, 选药不当24例, 疗程过长20例, 疗程过短12例, 频繁换药12例, 剂量过小4例。结论抗菌药物的利用存在一定的问题, 应加强管理。

上一篇:语文个性化阅读下一篇:税收执法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