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

2024-10-24

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精选9篇)

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 篇1

抗感染药物是指用以治疗病原体(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真菌、蠕虫等)所致感染的各种药物其中包含抗菌药物(抗生素、合成类抗菌药物)、抗结核药物、抗麻风病药物、抗真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的总体原则与使用其他药品的原则相同,目前合理用药主要强调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适当性4个方面。因此,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必须是在有明确抗感染治疗指征下,选择适当及针对性强的抗感染药物,使用合理的剂量、途径和疗程,达到控制感染和(或)杀灭致病病原体的目的;同时应尽可能防止治疗中药物所致的各种不良反应,以及尽量避免耐药性产生。

WHO遏制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全球战略将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定义为:费用合理,达到最佳临床治疗效果,并能把药物毒副作用和耐药性的形成减到最少。

1 临床不正确使用和滥用抗感染药物情况

目前临床上不正确使用和滥用抗感染药物的现象较为普遍主要的不合理临床用药有:(1)广泛用于预防感染,外科围手术期普遍、长时间、大量、不规范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病毒感染缺乏细菌感染征象或容易继发细菌感染的高危情况而使用抗菌药物,造成药物资源浪费、菌群失调及二重感染,还可引发大量耐药菌产生。(2)随意将抗感染药物作为诊断性治疗措施,特别是发热病人的诊断性治疗,而不是积极寻找发热原因或进行病原体检查。(3)抗感染药物给药方案不当,药物选择、剂量、给药途径等不当。如未根据病原体检查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感染药物,易造成使用无效药物;剂量过量易引起不良反应及二重感染,剂量不足易诱导病原菌产生耐药性;临床用药能口服给药的,不应肌注或静脉滴注;抗感染药物不按疗程给药和频繁换药。(4)出现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时,观察不及时,仍继续使用,造成不良后果。(5)盲目选择价格贵、新上市、广谱抗感染药物,导致此类药物敏感的病原体很快产生耐药性。(6)忽视无菌操作和外科引流,将抗感染药物作为“保险丸”使用。(7)不能及时根据病原体检查及药敏结果使用抗感染药物或在出现耐药性后仍继续使用。(8)不合理的联合用药,除非必须,尽可能不联合使用抗感染药物。(9)追求最佳治疗,忽视耐药性和费用问题。(10)追求经济效益。(11)忽视患者全身情况,导致严重的毒副反应发生。

2 抗感染药物的管理要求、管理应用原则及建议

针对上述情况,为规范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卫生部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中明确了抗感染药物的管理要求、合理应用原则及建议。具体如下。

2.1 抗感染药物的管理应达到以下要求

医院应建立健全抗感染药物的管理制度。医院应对抗感染药物应用率进行统计,力争控制在50%以下。参与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工作的抗感染药物专家或有抗感染药物应用经验的医师,负责全院抗感染药物应用的指导、咨询工作。检验科和药剂科须分别履行定期公布主要致病菌及其药敏试验结果和定期向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抗感染药物信息的职责,为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提供依据。临床医师应提高用药前相关标本的送检率。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严格掌握适应证,合理选用药物;护士应根据各种抗感染药物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和配制要求,准确执行医嘱,并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配合医师做好各种标本的留取和送检工作。有条件的医院应开展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的监测,包括血药浓度监测和耐药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 Rs A)及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等的监测,以控制抗感染药物不合理应用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2.2 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原则

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使用的适应证、禁忌证,密切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的指征。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注意剂量、疗程和合理的给药方法、间隔时间、途径。密切观察病人有无菌群失调,及时调整抗感染药物的应用。注意药物经济学,降低病人抗感染药物费用支出。

2.3 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建议

已明确的病毒感染一般不使用抗菌药物。对发热原因不明且无可疑细菌感染征象者,不宜使用抗感染药物。对病情严重或细菌感染不能排除者,可酌情选用抗感染药物。正确掌握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感染药物的适应证和疗程。应用抗感染药物前及时正确留取临床标本。严格控制抗感染药物的皮肤、黏膜局部用药。强调综合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不过分依赖抗感染药物。

综上所述,医疗机构应根据抗感染药物使用原则,加强抗感染药物使用管理,临床医务人员根据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原则下正确使用抗感染药物,避免医药卫生资源浪费,减少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

摘要: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的总体原则与使用其他药品的原则相同,目前合理用药主要强调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适当性4个方面。医疗机构应根据抗感染药物使用原则,加强抗感染药物使用管理,临床医务人员根据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原则下正确使用抗感染药物,避免医药卫生资源浪费,减少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

关键词: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

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 篇2

胺碘酮在抗心律失常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尽管药物治疗不能根除心律失常,也不能改善总体死亡率,但是在心律失常急性期,药物治疗仍占据重要地位。对于快速性心律失常,首先要终止它,才能采取后续的射频消融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等治疗。所以,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心律失常急性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胺碘酮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药物。胺碘酮包括静脉制剂和口服制剂,其中,静脉制剂是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主力军。

胺碘酮合理用药一:正确掌握不同剂型胺碘酮的适应症

两种剂型,不同作用机制:胺碘酮属于…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是一种多离子通道阻滞剂,因此,同时具有l、ll、IV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胺碘酮静脉早期应用和长期口服应用效果有所不同。静脉用胺碘酮,更多表现为…类药物之外的作用,即钠通道阻滞、β受体阻滞及钙通道阻滞作用;而口服胺碘酮或长时间静脉应用胺碘酮后,则表现为…类药物的作用,即钾通道阻滞作用。通过抑制这些离子通道带来的电生理效应包括抑制窦房结、房室交界区的自律性,减慢心房、房室结、房室旁路传导及延缓心房肌、心室肌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由此带来广谱抗心律失常作用。

胺碘酮静脉注射液的适应证:室颤和无脉搏室速电击除颤失败后,静脉用胺碘酮可用于改善电击除颤的效果;不伴有QT间期延长的宽QRS心动过速(包括单形性室速和多形性室速);可用于房颤患者室率控制和节律控制;及其他心律失常。静脉用胺碘酮适用于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尤其是伴缺血性心脏病及心功能不全的心律失常。在房颤治疗中,房颤指南对静脉用胺碘酮做了明确定位及建议:对于合并严重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优先考虑静脉用胺碘酮进行复律;对于伴中等结构功能异常的患者,使用伊布利特和维纳卡兰,如果无效,可以考虑静脉用胺碘酮;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复律时有更多的药物可供选择,比如l c类的药物:普罗帕酮、伊布利特、维纳卡兰,如果无效,同样可以考虑静脉用胺碘酮。

胺碘酮口服片剂的适应证:可用于房颤复律及维持窦性心律;不能作为室率控制的首选,因为,在长期治疗中,还有更多更理想的药物可达到室率控制的目的。对于长期维持窦性心律的药物选择:心衰患者首选口服胺碘酮长期维持窦性心律;对于伴器质性心脏病或者无结构病变的患者,应该选择更安全的药物,如决奈达隆、索他洛尔等;对于伴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其心律失常或基础疾病的严重程度还不足以置入ICD,为了控制心律失常,可以考虑使用口服胺碘酮;恶性心律失常的二级预防优选ICD,无法使用ICD的患者,考虑口服胺碘酮;对于植入了ICD、应用了β受体阻滞剂,但心律失常仍反复发作的患者,由于ICD对心律失常没有预防作用,为了减少ICD的放电,考虑使用口服胺碘酮。

胺碘酮合理用药二:规范胺碘酮的用法用量,克保临床疗效

累积剂量是保证临床疗效的关键:对于房颤的择期复律与预防,中国胺碘酮临床应用指南强调了胺碘酮109的负荷量(包括静脉及口服),急性期转律或控制室率静脉胺碘酮剂量应1.2-1.8g/d。欧洲房颤指南推荐:按照Smg/Kg静脉注射,th后,按50mg/h滴注;对于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中国指南推荐,lOmin内静脉注射150mg,如必要重复上述操作,然后按照Img/min滴注6小时,减量为0.5mg/min;国外指南推荐,20-60min内静脉注射300mg,之后24h内滴注900mg。无论是哪种方法,胺碘酮的应用关键是要累积到一定剂量才能发挥药效,累积剂量是指口服维持量之前的总量,包含了静脉推注的负荷量,静脉维持量,口服的负荷量。

负荷的方法及剂量:单纯静脉负荷法适用于短期使用和无法口服的情况;静脉加口服负荷法适用于室性心律失常和反复发作的心律失常;单纯口服负荷方法适用于病情并不紧急和预防的情况。负荷剂量分为小负荷量(>109)、中负荷量( 10-20g)、大负荷量(<20g)。负荷速度分为快速负荷和缓慢负荷。快速负荷用于急性期,单纯静脉负荷,建议每天不超过2.2g静脉加口服负荷,一般建议静脉注射1200-2200mg,口服600mg,然后根据病情递减,大约在一周之内能够完成负荷;如果病情并不紧急,但想快速起效,可以选择大剂量口服的方法,每天800-1200mg,然后减为600mg,大约10天能够完成负荷。缓慢负荷主要用于非急性期的长期用药,通常的做法是每天600mg,服用7-10天,然后每天400mg,服用7-10天,大约20天完成负荷。

口服维持剂量因病而异,因人而异:房颤患者普遍用低剂量进行维持,因为房颤并非致命性疾病,需要更多关注安全性;而恶性心律失常推荐使用能够控制发作的最低剂量, 般不超过400mg;总体来说,恶性心律失常的维持剂量比房颤的维持剂量高。用药早期及减少维持量过程中的心律失常复发,绝大多数是因为胺碘酮的再负荷,胺碘酮累积剂量不够。所以,如果临床上确定心律失常早期复发与剂量相关,可以进行再负荷治疗。

胺碘酮合理用药三:正确处理不良反应,回强随访和监测

静脉用胺碘酮导致的急性期不良反应和长期口服胺碘酮导致的慢性期不良反应存在很大差别。

急性期不良反应包括:肝损害、静脉炎及低血压和缓慢性心律失常;慢性期不良反应中,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占第一位,其次是肝损害及一些不常见的肺毒性反应。但总体来说,胺碘酮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较少,促心律失常作用最低。2011年AHA发布声明强调,胺碘酮引起的QT间期延长很少发生尖端扭转型室速。一是因为胺碘酮使各层心肌细胞复极均一一致的延长,不具备引起折返性心律失常的必要基础;二是因为胺碘酮抑制了易引起心律失常的晚钠电流,晚钠电流在病态心肌细胞中异常增强。

胺碘酮与甲状腺功能:长期口服胺碘酮的不良反应中,容易引起甲状腺功能异常。胺碘酮使用的最初三个月内,由于胺碘酮的碘含量较高,当胺碘酮进入体内后,促甲状腺激素(TSH)会有一定程度升高,这是生理反应。所以,在3个月之内,一般不推荐常规监测甲状腺功能,但在服药前需要对甲状腺功能进行检查,服药三个月后,再次进行检查。正常情况下,三个月后TSH会恢复正常,三个月后检查甲状腺功能有助于判断胺碘酮对甲状腺是否存在影响。如果只是TSH的改变,更多的是实验室水平的异常,对临床影响较小。胺碘酮抑制T4向T3的转化,仅有T4的部分升高,T3水平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产生临床影响。甲状腺功能异常可以表现为甲亢或甲减,如果发生甲亢,需要停药,因为甲亢会诱发新的心血管事件和心律失常;如果发生甲减,需要根据病情判断患者是否要承担风险继续服药。恶性心律失常且没有植入ICD的患者,考虑合并替代疗法纠正甲状腺功能异常。

胺碘酮片剂与肺毒性:肺毒性患者表现为咳嗽、发热、呼吸困难等,肺部听诊会有特异性爆裂音,CO弥散度可用于肺功能的监测,CO弥散功能降低15%提示肺间质病变,值得注意的是,胺碘酮造成的肺间质改变与其他病因的肺间质病变在影像学及客观检查方面无特异性,临床诊断难以区分,尤其是一些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本身就存在肺间质的改变,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长期用药随访建议:对于长期用药的随访,除了关注患者心律失常控制情况外,还要关注安全性,应定期检测甲状腺功能、肝功能、电解质情况,甚至要监测肺功能,因为CO弥散度降低对肺间质纤维化的诊断有一定价值。长期用药过程中,还有一些非常规实验室检测,如,是否植入ICD;植入ICD的患者,药物是否会影响其起搏阈值;是否存在促心律失常的因素(患者能否很好地进食,有无腹泻,电解质情况),尽管胺碘酮促心律失常作用微弱,但在电解质紊乱的情况下,尤其是低钾的情况下,会出现不良反应。

抗心律失常药物中胺碘酮仍是一枝独秀,静脉用胺碘酮仍然是急性期的重要药物,口服胺碘酮虽然存在一些不良反应,但对于伴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恶性心律失常及未进行消融或器械治疗的患者,胺碘酮仍然有其应用地位。总而言之,正确选择适应症,正确使用、监测及随访,仍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抗结核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 篇3

1 口服抗结核药

1.1 一线口服抗结核药

该类药物包括异烟肼 (H) 、利福平 (R) 、吡嗪酰胺 (Z) 和乙胺丁醇 (E) 。异烟肼适用于各种类型结核病, 对各型结核分枝杆菌都有高度选择性抗菌作用, 是目前抗结核病药物中具有最强杀菌作用的合成抗菌药物, 对其他细菌无作用。异烟肼对快速增殖期结核分枝杆菌的杀菌力最强, INH>RFP>PZA, 其最低抑菌浓度 (minima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 MIC) 为0.02~0.05μg/m L。在停药、细菌的生长环境发生改变或耐药细菌生长繁殖等情况下, 耐药的结核菌能恢复对异烟肼的敏感性;异烟肼和其他抗结核药物联合应用时, 能延缓耐药性, 彼此之间无交叉耐药性, 且能增强抗菌作用。所以, 不论是否对异烟肼耐药, 其化疗方案中均应用本药物, 但必须与其他抗结核病药联合应用。利福平对细胞内外快速增殖期和间断繁殖期结核分枝杆菌的杀菌能力最强, 其MIC为0.02~0.05μg/m L。利福喷丁是一种长效利福霉素, 其生物半衰期为14~18h, 单独给药、利福喷丁与INH、利福喷丁与莫西沙星合用的抗生素后效应分别可达104、136.5和59h。吡嗪酰胺对异烟肼耐药菌株仍有作用, 与其他抗结核病药联合用于各种类型的肺结核和肺外结核。在巨噬细胞内或结核空洞壁、酸性和乏氧环境中, 吡嗪酰胺对结核分枝杆菌杀菌能力较强。乙胺丁醇能抑制细菌生长, 对耐异烟肼、链霉素的结核分枝杆菌亦有抑制作用, 其耐药性产生缓慢, 与其他抗结核药物无交叉耐药性, 联合应用用于治疗结核分枝杆菌所致的各型肺结核和肺外结核。

这些药物具有早期杀菌活性、能杀灭快速增殖期和慢性繁殖期的分枝杆菌、对生物膜的渗透力大、生物半衰期长、不良反应较少和复发率低的优点。所以, WHO推荐的初治菌阳病例的治疗方案为2HRZE (S) /4HR或2HRZE (S) /4H3R3。

1.2 二线口服抗结核药

这类药物包括乙硫异烟胺、丙硫异烟胺、环丝氨酸、对氨水杨酸钠、特立齐酮。在其他有效抗结核药基础上, 本类药物主要起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作用。乙硫异烟胺和丙硫异烟胺是异烟肼的衍生物, 抗菌作用仅为异烟肼的10%~20%;由于这两种药物有胃肠道不良反应, 用药应从低剂量起, 每间隔3~5d增加一次直至全量。环丝氨酸常与乙硫异烟胺、丙硫异烟胺及对氨水杨酸钠联合应用, 可减少胃肠道的副作用。特立齐酮因含2分子的环丝氨酸, 临床上常用于替代环丝氨酸。

2 针剂抗结核药

这类药物均为氨基糖甙类, 包括链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卷曲霉素和紫霉素, 其作用机制为抑制结核分枝杆菌蛋白质的合成。在敏感的结核分枝杆菌中, 首选的抗菌药物时链霉素, 链霉素在碱性条件下对其有杀菌作用。其次可以选择阿米卡星和卡那霉素, 前者对结核分枝杆菌体外MIC为4~8mg/L, 已经被广泛用于MDR-TB和XDR-TB患者的临床治疗;后者的毒副作用为链霉素的2倍, 并且不适宜长期抗结核治疗, 已成为阿米卡星的替代品。卷曲霉素与阿米卡星呈单向耐药, 当阿米卡星耐药时, 应选择卷曲霉素。紫霉素的抗结核作用与卷曲霉素相似, 并与之交叉耐药, 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和低钙血症。

此类药物的毒副作用较强, 在对特殊生理状态的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和妊娠期妇女以及肾功能异常的结核病患者进行抗结核治疗时应谨慎使用。

3 氟喹诺酮类药物

这类药物具有广谱抗菌活性,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被用于抗结核治疗。对结核分枝杆菌具有杀菌活性的药物主要有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莫西沙星和加替沙星, 杀菌活性排序为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

氧氟沙星是第一种用于治疗结核病的氟喹诺酮类药物, 对结核分枝杆菌的MIC为0.5~2.0μg/m L。左氧氟沙星主要聚集在巨噬细胞内, MIC为0.5μg/m L, 抗结核分枝杆菌的活性是氧氟沙星的2倍左右。环丙沙星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 对结核分枝杆菌的MIC与氧氟沙星基本相同, 但是胃肠道吸收差, 生物利用度在50%~70%左右, 体内抗结核活性低于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结核分枝杆菌的DNA螺旋酶和拓扑异构酶的活性, 抑制细胞DNA复制、转录和修复过程;其杀菌活性与INH基本相同, 对结核分枝杆菌具有高度的杀菌活性, MIC为0.125~0.5μg/m L, 对耐药菌株的MIC为2~4μg/m L。莫西沙星对快速增殖期结核分枝杆菌的抗菌活性优于左氧氟沙星, 对静止期的抗菌活性低于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的抗菌活性与莫西沙星相似。

以上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 可作为治疗耐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二线用药。但是, 关于氟喹诺酮类药物长期应用的安全性问题, 尚有待于临床应用过程中进行进一步评价。

4 抗结核治疗的注意事项

痰菌阳性的肺结核病患者是治疗的主要对象, 痰菌阴性但病灶活动者也应进行治疗。治疗时, 要贯彻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的“十字方针”: (1) 早期, 应尽可能做到患者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2) 联合, 要联合应用多种抗结核药物, 提高杀菌力, 防止产生耐药性; (3) 适量, 剂量要适当, 减少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4) 规则, 按照化疗方案, 按时、规范服药;屈全程, 必须教育患者要坚持完成全疗程治疗。

4.1 化疗方案的制定与药物的选择和调整

(1) 要按照患者的不同病变类型, 选用WHO/IUATLD或国内推荐的治疗方案。 (2) 要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和以往用药史选择用药。获得性MDR-TB和XDR-TB患者的化疗方案中应至少包含有2种或以上患者未用过或病原菌对之敏感的药物。 (3) 切忌中途单一换药或加药, 亦不可随意延长或缩短疗程, 掌握好停药或换药的原则。 (4) 治疗过程中偶尔出现暂时性耐药, 不必改变正在执行的化疗方案。 (5) 合并HIV感染或艾滋病患者, 不能使用利福平。 (6) MDR-TB和XDR-TB治疗效果不佳时, 要及时开展血药浓度检测, 及时调整用药量。

4.2 病原治疗时的注意问题

病原治疗一般分为强化治疗阶段 (强化期) 和巩固治疗阶段 (巩固期) , 标准短程化疗 (疗程6~9个月) 方案中强化阶段以3~4种药物联合应用8~12周, 巩固阶段以2~3种药物联合应用。

病原治疗方案中, 至少要包括4种以上疗效肯定或基本肯定的药物, 按照体质量确定给药量, 一般主张每天给药。强化期为6个月, 开始6个月每月查痰, 痰菌阴转后至少持续18个月, 总疗程要达到21~24个月。整个疗程要在DOTS指导下进行, 特别是在强化期, 可选择住院治疗。在推行DOTS困难的地区, 可考虑强化期全程督导, 巩固期全程管理。

关键词:结核病,抗结核药物,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 篇4

【关键词】 下呼吸道感染;抗菌药物;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 R818.05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064-01

抗菌药物是临床抗感染治疗不可缺少的重要药物,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可以有效抑制细菌的感染,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不合理的应用就会导致菌群失调及耐药性的产生,这些都将损害患者的身体健康。当前下呼吸道感染使用抗菌药物的频率较高、数量较大、品种较多,由于治疗药物和方案不同,抗菌药物的选择也不同。本文对我院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利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资料 抽查我院2009年上半年住院归档病历中诊断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历250例,年龄2-82岁,平均30.5岁,男性110例,女性140例。平均疗程4.5d,治愈200例,好转40例,其他10例。治疗有效率为96.0%。下呼吸道感染诊断按照全国感染监测网规定的诊断标准,诊断依据由病历记录、临床表现、X线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提供。

1.2 调查方法 取每份病历时,对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纳入调查的范围。登记包括年龄、性别、出院诊断、血常规、病原学检查、抗菌药物名称、规格、联合用药、疗程、体温变化等项目。

1.3 统计学处理 根据统计学分类资料统计描述,用统计表列出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包括用药例数、用药种类、使用率及疗程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50张处方中,应用抗菌药物215例,使用率为86.0%,其中,应用单一品种抗菌药物的200例,占93.0%,二联用药15例,均为头孢类抗菌药物和注射用药物的联合应用,占7.0%,无三联及三联以上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的病例。

2.2 抗菌药物给药途径 215例采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中,采用静脉给药的55例,占25.6%,口服给药的155例,占72.1%。无肌内注射给药病例、无静脉和口服同时给药病例。

2.3 抗菌药物应用种类 按应用频率高低依次为阿莫西林(153例)、头孢哌酮舒巴坦钠(100例)、阿奇霉索(60例)、头孢噻肟钠(50例)、苯唑西林钠(30例)、头孢曲松钠(20例)。无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药物应用。

2.4 不良反应 本组患者应用抗菌药物后易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尤其应用第3代头孢等广谱抗生素出现几率大。主要表现为腹泻,并且年龄越小,表现愈明显。

3 讨论

WHO认为全球有1/3的患者死于不合理用药,同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又是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其各脏器发育的情况,对药物的代谢情况及疾病的转归情况不同于一般人,故患者的用药更应谨慎。滥用抗菌药物最大的危害就是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广泛而迅速的耐药性,滥用抗菌药物的过程就是培养耐药性细菌的过程,会引起菌群失调,也会引起许多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的现象。同时下呼吸道感染绝大部分是由病毒感染引起,抗菌药物对病毒感染无效,盲目使用抗菌药物可使耐药菌株增加.不良反应及二重感染发生的机会增多。本组中抗菌药物使用率竞达为86.0%,可见滥用抗菌药物情况较严重。本组中有相当多的患者确诊为细菌感染后,在使用抗菌素的同时联合使用了抗病毒药物,这样既造成了药物浪费,又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且没有治疗意义。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可能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是由于实验室检验技术限制,我院目前没有开展引起呼吸道感染的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检测,临床医师只能根据患者病史、症状及血常规检查等来判断是否有细菌感染。同时患者呼吸道感染后易继发性引起细菌感染。部分患者初始治疗时未用抗菌药物,随病情进展,患者出现高热、气管或支气管以及肺部感染症状后而应用抗菌药物。治疗上应以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阿莫西林为首选,也可选用第一、第二代头孢菌素、克林霉素。抽查显示,我院25.0%的病历使用了头孢三代。DDDs排序前10位中有3种是头孢三代(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噻肟钠、头孢曲松),用药起点较高。但随着喹诺酮类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发展迅速,且不同品种之间有很高的交叉耐药性,在临床应用时要避免选用对该病菌无活性或仅具有轻度活性的品种,以免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本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轻度腹痛、食欲减退,未见黄疸及肝功能损害等严重不良反应,与相关报道相符。总之,临床医师在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时,应加强血细胞分析和细菌学检查,提高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能力,避免凭经验盲目用药,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另外,政府方面亦应大力加强管理,严格抗菌药物的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从而杜绝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 段蕴铀.浅谈呼吸道感染中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5.2(1):17-19.

[2] 何礼贤.新喹诺酮类药物在呼吸系统感染的应用及安全性[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4.6(3):145-150.

[3]陈振德,杨红英,贾孟良,等.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性监测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7(2):220-221.

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 篇5

1资料与方法

对在我院接受药物治疗的164位高血压患者进行性别、年龄、疾病分期, 以及高血压药物的种类、用量和联合用药情况分析。

2结果

2.1 一般情况

164例高血压患者中, 男92例 (56.1%) , 女72例 (43.9%) 。患者年龄49~78 (67.2±12.3) 岁。高血压分期:Ⅰ期54例 (32.9%) , Ⅱ期61例 (37.2%) , Ⅲ期49例 (29.9%) 。

2.2 高血压药物种类及用量

164例患者的高血压用药比例高低情况依次为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 见表1。

2.3 高血压联合用药情况

164例高血压患者联合用药比例高低情况依次为二联用药、单一用药、三联用药、多联用药, 结果见表2。

3讨论

对于高血压药物的应用, 其治疗目的在于减少血压过高导致的一系列重要器官损害,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目前临床用于高血压的药物主要分为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等[2]。本研究结果显示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的用量是几类药物中最高的, 用药比例达到了70.1%, 其中以硝苯地平为主, 其次为左旋氨氯地平、非洛地平及尼莫地平等。另外利尿剂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使用也具有较高水平, 比例分别为62.3%和45.2%, 例如螺内酯、呋塞米、氢氯噻嗪及卡托普利、贝那普利等, 此类药物主要应用于联合用药方案中, 且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对于临床单一用药不能取得较好疗效的患者, 可以根据情况改为联合用药, 但本结果显示, 164例患者的用药情况还是以二联及三联为主, 其所占比例达到了69.5%, 据临床实践证明[3], 多数情况下二联及三联用药的方法能够产生较好的降压效果并减少重要器官的损伤, 本分析结果也显示本院对于高血压的联合用药方式较为合理。

另外, 对于高血压药物的临床使用, 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情况, 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分析和改正。笔者在此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以便更加合理的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第一, 对于联合用药的患者, 应严格根据其自身的病情及个体差异, 选择合适的药物种类及用药剂量进行联合, 以便各药物获得好的协同效应;第二, 对于中老年患者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 严格禁止为求降压迅速, 随意加大剂量用药, 应严格控制用药剂量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第三, 需叮嘱患者严格按照用药方法和疗程进行用药, 切勿时用时停, 且血压得到控制时避免突然停药, 防止血压反升。

参考文献

[1]谭志宇, 李恪, 孙民敏, 等.高血压的发病情况与社会严重性问题分析[J].中国临床疾病, 2011, 2 (34) :123-124.

[2]刘云云, 王永, 唐运飞.临床常用高血压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临床实验科学杂志, 2010, 31 (23) :234-236.

门诊处方抗感染药物的应用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查2010年10月门诊儿科处方2 000张, 性别不限, 年龄3个月~13岁;成人的静脉使用抗感染药物处方200张, 性别、年龄不限。

1.2 方法

对有关抗感染药物注射剂和口服制剂包括中药注射剂进行统计分析, 药品限定日剂量 (DDD) 以《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 (2005年版) [1]、《新编药物学》第16版[2]及药品说明书确定。以DDD作为判定药物利用的依据, 计算各药的用药频度 (DDDs) , DDDs=药物总用量/DDD。DDDs越大, 说明此药的用药频度越高。以药物利用指数 (DUI) 评价临床合理用药指标, DUI=DDDs/总用药天数, 规定DUI≤1为用药合理[3]。

2 结果

2.1 门诊儿科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

2.1.1 儿科静脉用抗感染药物联合用药情况

统计的2 000张儿科处方中, 使用了抗感染药物者占77.1%;而抗感染药物处方中静脉用药者占28.0%。静脉使用抗感染药物的联合用药情况见表1。

由表1可知, 中药输液为将中药注射剂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100~500 ml, 静脉滴注;维生素C输液为将维生素C注射液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100~500 ml, 静脉滴注;维生素B6输液为将维生素B6注射液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100~500 ml, 静脉滴注;单纯输液为5%~10%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100~500 ml, 不加其他药物, 静脉滴注。抗生素分次静脉滴注或推注时用以上输液间隔。中药注射剂与抗生素联合静脉使用者占比例最大, 药物品种按使用量高低依次为喜炎平注射液、炎琥宁冻干粉、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

2.1.2 门诊儿科静脉使用抗生素情况

从处方统计看, 儿科静脉使用抗生素二联以上用药较少, 占静脉使用抗生素的0.7%。抗生素使用品种按DDDs排序, 见表2。

2.1.3 门诊儿科口服抗生素情况

将口服抗生素制剂按DDDs排序, 见表3。调查统计中未发现口服抗生素二联以上用药。

2.2 门诊成人抗感染药物注射剂使用情况

2.2.1 成人静脉使用抗生素情况

统计门诊成人抗感染药物注射剂处方中, 静脉滴注单一品种抗生素者占40.0%, 二联以上使用者占3.0%, 与抗生素口服制剂联用者占13.5%。各品种按DDDs排序见表4。

2.2.2 中药注射剂联合用药情况

调查统计中发现, 中药注射剂加入输液中静脉滴注的处方占静脉使用抗感染药物处方的43%, 药物品种按使用量依次排序为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注射用炎琥宁, 中药注射液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情况见表5。

3 讨论

3.1 抗生素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从表2、3统计结果看, 儿科使用的抗生素中未发现小儿及新生儿不宜使用的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类抗生素, 但注射用阿莫西林/舒巴坦钠、注射用阿洛西林、注射用头孢唑啉钠、阿奇霉素干混悬剂、盐酸头孢他美酯片、头孢呋辛酯分散片、利巴韦林颗粒、氟氯西林胶囊、头孢克肟分散片等12种抗生素均DUI>1, 占用药品种的40%, 说明该药使用剂量>日剂量, 用药不够合理。表4中成人使用抗生素注射剂除注射用头孢唑啉钠外, 其余的均DUI≤1, 用药合理。

3.2 抗生素的使用率超过规定

从调查统计结果看, 门诊儿科使用抗感染药物的占77.1%, 使用率大于我国卫生部对三级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低于50%的要求。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明确指出诊断为细菌感染者, 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相关微生物感染的证据, 诊断不能成立者, 以及病毒感染者, 均无指征选用抗菌药物。门诊儿科中绝大多数性均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病毒感染疾病, 均静脉或口服抗生素。另外,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不合理, 与其他药物产生生化性拮抗, 如抗菌药与双岐三联菌使用, 影响活菌制剂的疗效。例如, 门诊患儿1, 年龄4个月, 诊断为非感染性腹泻, 处方开药为复合乳酸菌胶囊0.33 g×12粒, 1粒/次, 口服, 每日3次;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 (28.5 mg:228.5 mg) 4袋, 0.5袋/次, 口服, 每日2次。本例中已明确诊断为非感染性腹泻, 还使用抗生素, 属于无指征用药, 同时开复合乳酸菌胶囊不注明用药时间的间隔, 两药拮抗。

3.3 抗生素静脉给药时间不合理

从处方统计结果看, 在门诊无论是儿科或成人, 抗生素的静脉给药时间间隔不合理。对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最大地发挥药效, 杀灭感染病灶病原菌, 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内酰胺类、红霉素类、克林霉素类等消除半衰期短者, 应每日多次给药。在门诊使用中, 常常是这类抗生素每日2次静脉滴注或推注时, 中间仅间隔一瓶输液, 儿科100~250 ml, 成人250~500 ml, 两次抗生素给药间隔时间仅1~2 h, 每日当中血药浓度未能达到合理有效分布。

3.4 抗生素序贯疗法应用药物不合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明确确定, 重症感染、全身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给予静脉给药, 以确保药效, 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在不同剂型转变时应选用同种抗生素或抗菌谱、生物利用度相同或相似的其他抗生素。在处方统计中发现, 从静脉给药转为口服给药的序贯疗法中存在用药不合理, 如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后, 转口服时用头孢克肟胶囊、头孢丙烯分散片等, 本类药物有注射剂和口服剂型, 应该使用同样药物左氧氟沙星片口服, 使用另外一类抗生素, 存在抗菌谱是否一致的问题;又如静脉滴注头孢匹胺后转用司帕沙星片, 应该选用抗菌谱相近的头孢类口服制剂。

3.5 中药注射剂使用率高

从表1、5统计结果看, 中药注射剂的静脉使用率相当大。卫生部卫医政发[2008]71号文发布的《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中明确规定能口服的, 不选用注射给药, 能肌注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 要辨证施治, 严格掌握功能主治。日常治疗时医生对中医药的知识掌握不足, 不一定能合理应用中药, 做到辨证施治, 而且普遍认为中药的不良反应少, 导致了中药注射剂的滥用。其实中药注射剂的特殊性, 在不合理配伍与应用时, 会产生严重的质量和药物反应问题[4], 给患者身体产生危害。因此, 应严格控制中药注射剂的使用。

3.6 两种输液在输液器中混合时发生反应

从表1调查统计的儿科及成人静脉输液的统计结果看, 抗生素静脉输液每日2次时, 中间间隔1瓶输液, 这瓶输液常是中药输液、维生素B6输液、维生素C输液以及其他药物输液等, 当两种输液连接时, 两种液体在输液器中直接混合, 常常在输液器中发生了沉淀变色等药物化学反应, 例如在临床治疗中发现痰热清输液与头孢噻肟钠、头孢唑啉钠等混合产生白色沉淀;热毒宁输液与阿莫西林/舒巴坦钠混合能产生颜色变化;维生素B6输液有很强的酸性, 遇阿洛西林钠、头孢匹胺钠、炎琥宁等时均能使药物游离析出沉淀[5];维生素C与痰热清输液混合时能产生大量可见异物等。这种在输液器中发生的药物反应比在输液瓶中混合发生的反应更加危险, 常常是未被发现就已输入体内。因此, 不同药物静脉输液时, 两种药物间应冲管, 防止药物接触发生反应。

总之, 随着抗感染药物物种类的增多, 不合理应用现象也增多, 造成菌群失调、机会性感染、大量抗菌药物耐药等, 这为临床治疗带来了困难, 给患者身体造成了损害。因此, 要严格加强监督和管理, 合理使用[6], 使抗感染药物真正作到安全、有效、经济。

摘要:目的:考察医院门诊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 评价用药合理性。方法:随机抽查2010年10月门诊儿科处方2 000张及成人使用抗感染药物注射剂的处方200张, 对其中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以药物利用指数DUI作为评判依据。结果:儿科40%的抗生素DUI>1, 提示临床使用剂量不合理, 儿科抗感染药物使用率为77.1%;中药注射剂静脉滴注处方占静脉使用抗感染药物处方数, 儿科为71.1%, 成人为43.0%;门诊静脉使用抗感染药物存在用药间隔不合理、输液间相互发生反应等问题。结论:要严格加强监督和管理、合理使用, 使抗感染药物真正做到安全、有效、经济。

关键词:抗感染药物,应用分析,DUI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5:1075.

[2]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44.

[3]孙旦萍, 谢胜新.抗菌药物的使用调查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7, 27 (7) :973-974.

[4]韦曦, 吕超智, 杨荔, 等.中药注射剂与输液配伍时的不溶性微粒变化[J].中国中药杂志, 2007, 32 (14) :1477-1480.

[5]韦曦, 崔洁, 潘威, 等.几种静脉输液在输液器中混合时的理化变化[J].中国新药杂志, 2006, 15 (23) :2052-2054.

浅述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 篇7

1 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

1.1 利尿药

利尿药主要是通过舒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达到降压的目的, 单用即有降压作用, 并且还可以增强其他降压药的作用。临床上多选用噻嗪类利尿药, 但是长期使用噻嗪类药物容易造成K+的流失, 应合并应用留K+利尿药或ACEI类药物以减少K+的排出。

1.2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就是通过阻止交感神经释放神经递质而发挥作用, 这类药物既能降血压, 也能减慢心率, 由于降压过程安全、平缓、有效, 常作为抗高血压的首选药。目前临床上常使用第二代和第三代β受体阻滞剂, 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卡维地洛等。

1.3 钙通道阻滞剂 (CCB)

CCB是一类降压作用较强的降压药物, 作用机制是通过减少细胞内钙离子含量而松弛血管平滑肌, 达到降压目的。从化学结构上可分为二氢吡啶类, 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非二氢吡啶类, 如地尔硫卓、维拉帕米等。前者对血管平滑肌有选择性, 对心脏影响较小;后者对心脏和血管均有作用。

1.4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

该类药物能抑制ACE的活性, 使具有收缩血管作用的ANGⅡ的生成减少以及缓激肽的降解减少, 舒张全身小动脉, 降低血压。临床上常用的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培哚普利等。

1.5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ARB)

该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特异性地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RAAS) 的AT1受体, 从而产生降压效果。此类药物有氯沙坦、缬沙坦等。

2 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

2.1 不同类型高血压的药物选择

(1) 老年高血压:老年高血压有如下特点: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多见;血压波动性大;合并症增多[2]。针对这些特点, 采用联合用药效果比较好。可选用:a.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药和ACEI或ARB;b.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药和噻嗪类利尿药;c.利尿药和β受体阻滞剂。 (2) 妊娠高血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是产科的常见病, 也是造成孕产妇死亡的原因之一。因此合理的选择降压药物对患者的生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应用降压药物时不但要考虑到降压的效果, 还要注意药物对胎儿有无不良影响。一般可选用甲基多巴、钙通道阻滞药和β受体阻滞剂。禁用ACEI类或ARB类, 否则可能会引起胎儿畸形[3]。 (3)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应首选ACEI和ARB类药物。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氯沙坦、缬沙坦等。这两类药在降压的同时可增加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改善糖代谢, 对糖尿病合并肾病的患者还可起到保护肾脏, 逆转肾损害的作用。 (4) 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长期的高血压有可能发生心力衰竭。这种情况下可选用ACEI和β受体阻滞剂。前者如培哚普利、依那普利等, 这类药物能明显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 降低心脏射血能力, 改善心力衰竭症状, 是目前临床上治疗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首选药物;后者如美托洛尔等, 能显著降低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死率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2.2 合理应用抗高血压药物的几点注意事项[4]

(1) 力求平稳降压:血压在24h中存在自发性波动, 被称为血压波动性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BPV) [5]。国内外的研究证实血压不稳定可导致器官损伤。所以在用药方面应尽可能的减少造成血压不稳定的因素, 尽量使用每天一次的长效制剂。 (2) 尽量联合用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降压药联用往往更能达到理想的降压效果。联合用药不但可以保护靶器官, 还可以降低单药剂量, 抵消使用单一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3) 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轻重以及并发症等情况综合考虑, 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选择最适宜的降压药物。

摘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尤其是近年来高血压合并症, 如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妊娠高血压等的发病率居高不下, 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因此如何正确的选择药物以及安全合理的用药, 是确保患者疗效的关键。

关键词:抗高血压药,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隋玲娟, 郑浩, 胡志强.抗高血压药的使用情况调查及说明[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1) :240-241.

[2]蹇在金.老年人高血压的治疗及预后[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05, 24 (5) :396-319.

[3]蒋延生, 魏江波.高血压合并症的用药选择[J].哈尔滨医药, 2005, 25 (6) :48-49.

[4]杨宝峰, 苏定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54-255.

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 篇8

糖尿病是现阶段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五大疾病之一[1,2]。糖尿病在发病后可减弱患者的蛋白质合成能力,加速人体新陈代谢,导致患者不断消瘦、乏力,且组织修复能力减弱,极易发生感染,而感染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及时治疗并选择有效的抗感染药物是提升糖尿病合并感染患者生命质量的关键和重点。

1 糖尿病合并的五大类感染

1.1 呼吸道感染

糖尿病患者合并感染中最常见的类型。由于糖尿病患者在患病后免疫力逐渐下降,免疫功能逐渐衰退,而免疫功能减退极易导致肺部吞噬细胞对入侵肺部微生物的吞噬和杀死作用减退。糖尿病患者还易出现微循环障碍,导致肺部表面活性物质活性下降,增加活性物质的异常活动或降低其活动能力。长此以往,大量的细菌附着在患者的支气管肺泡周围,不断生长和繁殖,若未及时给予相应的抗感染治疗,则会导致细菌生长速度加快,造成重度呼吸道感染。糖尿病合并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急、慢性支气管肺炎、肺气肿、肺结核等,其中肺结核的发病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4~5倍,原因:高血糖导致人体弱酸性环境适合结核杆菌生长,糖尿病和结核同为消耗性疾病,具有进展迅速、疗效差、耐药性高、预后凶险的特点。

1.2 泌尿系统感染

发病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合并尿路感染,感染病原体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包括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等。临床症状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全身发热及不适等,经常规检查显示,患者的白细胞增加,尿培养中出现细菌生长。若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不显著,仍需确认是否是糖尿病合并泌尿系统感染,一旦确诊应立即给予治疗。

1.3 皮肤感染

由于糖尿病患者的皮肤供血量逐渐减少,极易发生缺血性病变,这为微生物的入侵提供了必要的有利空间。糖尿病合并皮肤感染主要表现为化脓性感染,例如毛囊炎、疖、痈、蜂窝组织炎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命健康。

1.4 下肢坏疽

糖尿病患者的下肢神经和血管极易发生病变,尤其是糖尿病足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糖尿病足的主要成因是糖尿病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及局部感染导致的足部和下肢组织遭到破坏。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累及肢体远端,并逐渐向近端发展,触觉和温度觉、疼痛感等相应减弱;运动神经受损,出现足内在肌的挛缩,甚至畸形;自主神经受累,皮肤丧失正常排汗功能和血液调节功能,组织柔韧性有所降低,下肢皮肤逐渐出现溃烂迹象。

1.5 其他类感染

除上述4种感染外,糖尿病合并感染中还包括牙周、牙龈感染,以及外科手术后,患败血症的发病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2 抗感染药物在合并感染中的应用原则和效果

2.1 呼吸道感染

通过对糖尿病合并感染的相关文献和报道进行研究[3,4],综合临床用药和常规检查原则,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具有以下几种特点:(1)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不显著,主要表现为萎靡不振、食欲减退及糖尿病病情加重等,导致临床治疗效果不佳;(2)糖尿病患者的脂肪代谢出现障碍;(3)患者的年龄、病程及合并基础疾病等多种因素都易发生肺部感染;(4)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病情恶化速度较快,导致免疫力下降速度加快,甚至危及生命安全;(5)广谱抗生素的临床抗感染效果较差,易导致菌群失调、二重感染。

在糖尿病合并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治疗中,首先应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判断是否合并肺炎,进行细菌培养,根据药敏培养结果及病情,选用敏感抗菌药物进行针对性抗感染治疗。在临床治疗中,应侧重使用治疗革兰阴性菌药物,例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替卡西林及第三代头孢菌素等。在治疗革兰阳性菌的药物选择上,应侧重选择青霉素类和第一代头孢菌素等。若患者为真菌感染,则应选择两性霉素、氟康唑等药物进行治疗。

2.2 泌尿系统感染

在以往临床治疗经验中,选择用药以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为主,但根据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显示,常见病原菌中大肠埃希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左氧氟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在60%以上。因此,在临床治疗时不选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可使用如β-内酰胺类联合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及氨基糖苷类药物进行治疗,依据细菌学培养结果选用抗菌药物。大量研究资料表明[5,6],氨基糖苷类药物会对患者的肾功能造成损害,加剧肾功能衰退速度,影响生存质量,因此要根据患者的年龄、肾功能情况合理应用氨基糖苷类药物。

2.3 皮肤感染

临床上主要采用耐青霉素酶的青霉素类药物进行治疗,此类药物中主要包括:苯唑西林、双氯西林等,在改善患者血液循环的同时,可降低血糖,促进感染局部愈合,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

2.4 下肢坏疽

由于造成糖尿病足感染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感染,因此在抗感染药物的选择上要以β-内酰胺类药物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氟喹诺酮类药物为主,同时在治疗过程中注意对血糖的控制,做好局部感染区域的处理。

2.5 其他类感染

败血症的治疗采用广谱青霉素类、哌拉西林、庆大霉素类药物进行治疗,但不宜2种及2种以上抗生素联合使用[7]。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出现菌群失调,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在糖尿病合并感染的临床治疗上,不仅要控制患者血糖变化,同时也要对合并感染等病情进行治疗。针对患者的病情及合并感染的情况,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培养结果,选用针对性强、窄谱、安全、价格适当的抗感染类药物,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艳,朱江.2型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病原体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师杂志,2013,15(9):1236-1237.

[2]海洁,李拉克,王涛.糖尿病足溃疡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3):3281-3283.

[3]缪从庆,孟信龙,樊爱娟,等.2型糖尿病合并无症状尿路感染影响因素探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15):166-167.

[4]李燕.2型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3):2816-2818.

[5]张文,汪琳,徐文科.医嘱审核对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患者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5,20(4):420-424.

[6]茅国峰.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监测[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1,23(6):549-551.

抗高血压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研究 篇9

1 抗高血压药物应用要注意的问题

1.1 高血压患者不只是血压升高, 往往伴有多种心理生理、病理和内分泌变化, 故应给药个体化。

临床上应根据患者高血压程度和分期;心血管系统的状况, 有无并发症的存在以及用药后的反应选择用药。急症患者需静脉给药, 可用二氮嗪、硝普钠、利血平;伴肾功不良时, 宜选用甲基多巴或呋塞米;伴有心绞痛时宜用普萘洛尔, 而不用双肼屈嗪;在伴有心力衰竭或支气管哮喘时不宜用普萘洛尔;伴有消化性溃疡时不宜用利血平, 而宜用可乐定[1]。

1.2 应用时须注意给药个体化, 如有糖尿病或痛风家族史者忌用噻嗪类利尿剂, 而ACEI非常适用。

老年人或低肾素的人对钙拮抗剂好, 又如普萘洛尔宜从小量开始, 逐渐递增剂量, 直至产生满意效果为止。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终生用药, 应尽量选用不良反应小的药物。可选用简便易服的最佳用药方案, 短期内不要改动。开始用药时使用药物最低剂量, 逐渐调整至最适用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应选用既能降血压, 又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药物, 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等。

1.3 为增强疗效并减轻或抵消不良反应, 临床常采用联合用药的方法,

尽量采用简便易服的最佳用药方案, 短期内不要改动, 开始用药物最低剂量, 逐渐调整至最适用量。任何一种抗高血压药均不宜长期单独应用, 应采取联合用药或交替用药法, 以避免产生不良反应及耐受性。有效联合用药包括: (1) 利尿剂加β受体阻滞剂。 (2) 利尿剂加ACEI或者AⅡ拮抗剂。 (3) β受体阻滞剂加钙拮抗剂 (双氢吡啶类) 。 (4) 钙拮抗剂 (双氢吡啶类) 加ACEI。 (5) α受体阻滞剂加β受体阻滞剂。

1.4 避免抗高血压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 某些抗高血压药物能引起脂质和糖代谢紊乱, 造成严重不良反应。

如噻嗪类利尿剂能引起血脂和血糖升高, 致胰岛素敏感性降低, 使血清钾下降;β受体阻滞剂也有增高血脂的倾向[2];久用硝苯啶能阻滞动脉壁钙沉着, 因此, 应密切注意降压药物治疗中所产生的各种不良反应, 及时加以纠正或调整用药。而有些降压药物能降低血脂, 如哌唑嗪、巯甲丙脯酸。药物降压能降低脑卒中、左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但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疗效不佳, 现认为高血压有血脂异常, 血尿酸升高, 糖代谢异常和胰岛素敏感性降低。

1.5 对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应从小剂量开始, 谨慎使用降压药物。

一般使收缩压控制在18.7kPa (140mmHg) 或以下为宜。老年人压力感受器不敏感, 应避免使用胍乙啶、β受体阻滞剂、柳胺苄心定等药物, 以免产生体位性低血压。宜选用利尿剂、钙拮抗剂。其他高血压患者应恢复血压至正常或理想水平。

1.6 注意停药反应, 经过治疗, 血压得到满意控制后, 可逐渐减少药物用量, 甚至考虑停用某些药物。

但必须注意到突然停药可能出现停药综合征, 出现血压突然升高等交感活性增高的表现。此外, 注意服药时间, 晚间临睡前不要服用降压药物。

2 高血压病合理用药

2.1 原发性高血压

2.1.1 缓进型高血压

可采用阶梯治疗方案。阶梯治疗方案以作用于周围血管又能逆转左室肥厚的钙拮抗剂、α1受体阻滞剂、转化酶抑制剂 (ACEI) 作为首选药物。

2.1.2 急进型高血压

治疗措施与用药和缓进型第三期相仿, 如血压持续不降, 出现肾功能衰竭, 可选用甲基多巴、肼屈嗪、可乐宁等, 不宜使血压下降过快。对于有靶器官损害的急进型高血压, 需在症状出现后1h内降压, 对于无靶器官损害的急进型高血压, 允许在24h内使血压降低。如情况不明, 应按有靶器官损害的情况处理。在迅速降压的同时, 应防止血压降得过低。一般根据治疗前血压水平, 使收缩压下降6.67~10.7kPa (50~80mmHg) , 舒张压下降6.67kPa (50mmHg) 为宜, 并不要求把血压降至正常水平。

2.1.3 高血压急症

首先应迅速降低血压, 同时对靶器官的损害加以处理。对血压急剧增高者应迅速静脉注射药物降压。可以用以下药物: (1) 硝普钠:直接扩张动、静脉, 降低心室前、后负荷。开始以每分钟10~25µg静脉滴注, 然后根据血压反应, 可每隔5~15min增加剂量, 降压效果明显。用药过程中应做血压监护。停药后3~5min作用消失。该溶液应新鲜配制, 避光放置。在体内代谢为氰化物排出, 大剂量长期应用可发生氰化物中毒。 (2) 硝酸甘油:开始静脉滴注5~10µg/min, 逐渐增加, 停药后数分钟内作用消失。该药作用迅速, 除扩张冠状动脉外、还降低心室前、后负荷, 降低血压。不良反应有心动过速、面红、头痛、恶心等[3]。 (3) 硝苯地平:较轻的高血压急症可含服硝苯地平片剂或胶囊10~20mg, 10min后可见血压下降。

2.2 继发性高压

主要是由某些原发病变引起的, 因此, 应主要是针对其原发病进行治疗。能手术治疗的原发病, 应进行手术治疗;原发病不能手术或术后血压仍高者, 除采用针对性地治疗外, 对高血压可按治疗高血压的方法对症治疗。继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的是肾实质性高血压。肾实质性高血压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2.1 控制水盐摄入:适当控制钠的摄入, 每日食盐5~6g为宜。

2.2.2 合理选择利尿剂:

当肌酐清除率在10mL/min以上时, 利尿剂可选用噻嗪类, 当肌酐清除率低于30mL/min, 应用襻利尿剂 (如速尿) , 其剂量决定于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的程度, 常用剂量为40~80mg, 每日2次, 根据需要逐步调整氮质血症者禁用保钾性利尿剂。由于利尿剂对代谢的不利影响, 因此目前已很少单独作为一线药物应用。较为理想的降压利尿剂是吲哒帕胺, 该药物不属于噻嗪类利尿剂, 兼有钙拮抗作用与利尿作用, 对代谢影响小。

2.2.3 降压药的合理应用:

如利尿后仍不能降压应使用降压药物。 (1) 钙拮抗剂:此类药对容量及钠负荷的病例更为有效, 能降低外周阻力, 不影响心排血量, 有利尿作用, 对肾实质性高血压是有益的。常用药物:硝苯地平10mg, 每日3次, 尼群地平10mg, 每日3次。 (2) β受体阻滞剂:慢性肾脏病患者对此药耐受量好, 对肾素增高型高血压更为适宜, 对伴有心绞痛或脑血管病变者疗效显著。但应注意其不良反应。常用药物有:普萘洛尔、醋丁洛尔等。 (3)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此药能扩张出球小动脉, 可保护肾小球的功能, 因此普遍用于本病的早期治疗, 常用卡托普利, 12.5~25mg, 每日3次, 依那普利5~10mg, 每日2次。其他:还可应用哌唑嗪、肼屈嗪及长压定等。其中长压定 (米诺地尔) 对顽固性肾实质性高血压效果良好。

2.3 高血压合并其他疾病的合理用药

(1) 高血压合并心绞痛:常用钙拮抗剂或β受体阻滞剂, 两药均有降压并缓解心绞痛的作用, 可联用。但长期应用心得安会增高甘油三酯及降低高密度脂蛋白, 不利于动脉硬化, 哌唑嗪能降低血脂, 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有利。另外最好选用有心脏选择性、并具有内源性拟交感作用类 (ISA) 的β受体阻滞剂, 如醋丁洛尔、吲哚洛尔等。 (2) 高血压伴心力衰竭者:不宜用利血平, 因能抑制心肌并能引起心律失常。心得安能使心力衰竭加重, 故忌用。降低前负荷的药物均可选用。 (3) 高血压合并肾功能不良者:宜选用不降低肾血流量的药物, 如甲基多巴、哌唑嗪、钙拮抗剂、转化酶抑制剂等, 也可选用强利尿剂。如速尿。 (4) 有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忌用中枢性降压药物。 (5) 急进型、恶性高血压危相:可采用三药联合治疗方案。

3 高血压联合用药

3.1 增进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以下联合用药作用相加: (1) 利尿剂与β受体阻滞剂或血管扩张药联合应用, β受体阻滞剂能对抗其他两药的增快心率、升高肾上腺素的不良反应。 (2) 利尿剂联合ACEI、或AⅡ受体拮抗剂。 (3) 噻嗪类能对抗扩血管药的水钠潴留作用而增强其疗效。噻嗪类与可乐宁、利血平及肼苯哒嗪:噻嗪类可对抗可乐宁、利血平及肼苯哒嗪等扩血管药物的水钠潴留作用而增加其疗效。 (4) β受体阻滞剂可联合α1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如心得安与哌唑嗪、甲基多巴等合用时也能增强其作用。 (5) ACE抑制剂可联合钙拮抗剂。

3.2 降低疗效增加不良反应

心得安不宜于与具有心肌抑制作用的利血平、戊脉安合用, 以免增加对心肌的抑制, 可乐定的降压作用可被心得安对抗, 故不宜合用。

因此, 合理用药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 使用药物疗效显著, 无或很少有不良反应发生, 用药方法方便得当, 易于患者接受, 疗程尽可能短, 药费尽可能少。

参考文献

[1]戴俊明, 卫志华, 张蓓燕, 等.社区高血压病人的药物利用与依从性关系分析[J].高血压杂志, 2001, 9 (1) :65-67.

[2]武轶群, 张奕, 任涛, 等.城市社区医院门诊高血压患者用药情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 2010, 26 (3) :44.

上一篇:党委加强农村党建工作下一篇:羊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