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产业发展

2024-10-24

羊产业发展(通用12篇)

羊产业发展 篇1

摘要:文章通过对环县羊产业发展前景的论述, 对近年来政府扶持羊产业发展的主要举措做了介绍, 为进一步做好环县羊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羊产业,前景,环县

环县位于陇东北部, 农业人口32.56万人, 养羊是环县的传统产业。近年来, 在县委县政府的倡导下, 大力实施“双百双万”工程, (发展100个养羊专业村, 培育100个养殖合作社, 扶持1万个养羊大户, 养殖大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 环县养羊业迅速发展, 羊只存栏数量直线上升, 传统产业迸发出新的活力。

1 环县既有养羊的历史传统, 又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早在1983年, 甘肃省委省政府就将环县确定为半农半牧县, 所以环县是传统的农牧大县。长期以来, 农民祖祖辈辈“靠草吃草”, 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种草养羊, 广大农民对种草养羊普遍有着历史的习惯和丰富的经验。而且养殖方法比较简便, 环境优劣都能养, 棚圈好坏都能养, 大人小孩都能养, 人多人少都能养。同时, 环县属干旱半干旱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6.1~9.2℃, 光照充足, 正常年份降雨量400mm左右, 无霜期120~150 d, 非常适应苜蓿生长, 适宜羊生长繁育。加上环县地域辽阔, 有9 236 km2土地、56.67万hm2天然草场、20.47万hm2耕地。人均耕地约0.67 hm2, 是全国的6.2倍, 全省的3.1倍, 为大面积种植牧草提供了广阔空间, 截至目前全县有170多万人工种植的优质牧草 (苜蓿) 、8.33万hm2地膜玉米、4万hm2其他作物秸秆, 通过加工、青贮、氨化都是优质饲料, 为养羊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 环县羊肉特点明显, 羊肉消费需求不断增长, 效益前景可观

羊肉的特点是蛋白质含量高, 脂肪、胆固醇含量低, 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羊肉还有很高的药用及食疗价值, 羊肉性温, 能补中益气、开胃健脾、养胆明目, 经常食用还有一定的抗癌、治哮喘、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特别是环县北部的天然牧草中草药———秦艽遍地都是, 被羊所食用, 使环县羊肉形成了味美鲜嫩、不膻不腻的绝无仅有的特点, 再加上环县有大小沟道1.7万余条, 天然和人工草场广阔, 牧草种类多, 水质苦咸, 矿化度高, 无污染, 符合现代绿色消费观念, 深受消费者青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羊肉的消费需求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 尤其是环县周边的陕西、宁夏、内蒙古及省内大部分地区, 羊肉消费需求量不断增长。环县饲料来源非常广泛, 天然牧草、人工种植的多年生牧草、农作物秸秆都可以作为羊的饲料, 采取现代养殖技术, 更是生长快、成本低、效益好。据测算, 在环县种0.07 hm2紫花苜蓿, 养1只羊的效益是种0.07 hm2小麦的2倍多, 比养猪高出60%。所以, 养殖效益将会持续提高, 前景十分可观。

3 政府大力扶持

为了大力发展羊产业, 形成规模, 打出品牌, 环县县委县政府鼎力帮扶, 全程服务, 羊产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3.1 资金扶持

2014年县政府筹集资金3 000万元, 全部用于扶贫发展肉羊产业, 并拿出9 000多万元, 作为担保资金, 支持群众贷款养羊, 对合作社, 按规模给予30~100万元的贷款扶持;对养殖大户给予5~15万元的贷款扶持;对惠农户给予3~5万元的贷款扶持, 截至2014年9月底, 全县发放双联惠农贷款3 000户, 共2亿元。新建合作社155个, 新发展养殖大户680个。同时, 从2013年开始, 政府每年筹资2 000万元, 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 对新建合作社达到一定规模, 带动入社农户达到一定数量, 分三个层次分别给予5万元、15万元、20万元的奖励;对达到养殖标准的专业村, 每村奖励2万元用于购置牧草收割、加工机械, 县财政列支100万元, 在1万户养殖大户中选取100户进行表彰奖励;列支400万元, 对建成超过20 m3永久性青贮窖的养殖大户, 每户奖励400元的青贮物资。

3.2 技术扶持

为了使合作社和养殖大户都能掌握科学的养殖技术, 政府采取“走出去看、请进来教、送出去学”三种方式开展技术培训。一是外出考察取经。县财政列支专项资金, 由县委县政府领导带队, 组织农业部门、乡镇党政负责人和部分合作社、养殖大户150多人, 分期分批赴张掖市、宁夏贺兰县、山东梁山县等地进行实际考察, 开阔视野, 学习经验, 掌握技术。二是专家授课。政府多次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高校的专家教授做报告、答疑解惑、实地现场指导培训。同时, 双联行动中, 在省委组织部的关心帮助下, 先后分6期组织240名养殖骨干、生产大户及农业技术员参加在甘肃农业大学举办的双联实用技术培训班。2014年5月份, 选送100名村级防疫员到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封闭培训, 11月份将安排其余的151名村防疫人员进行培训。三是养殖培训入户。由县畜牧部门抽调技术骨干和畜牧技术服务中心工作人员, 常年深入乡镇村组及合作社开展技术培训200余次、6万多人次。

近年来, 环县县委县政府对羊产业高度重视, 去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肉羊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1号文件。选准了产业、认准了路子。县委县政府以务实的措施抓落实, 从种草、建舍、饲养到品牌打造、产品营销等各个环节的工作都落到了实处, 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随着“双百双万”的深入实施, 环县羊产业将成为群众致富的主要途径。

羊产业发展 篇2

梁金花

摘要:加快发展羊产业,对于发展现代畜牧业,增加农民收入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对近几年山丹县羊产业发展现状、发展优势、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的调查分析,结合全县羊产业发展实际,针对制约羊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了加快羊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对策和建议。关键词:羊产业增加收入对策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核心和主题。山丹县是半农半牧县,也是省政府确定的养羊大县。为进一步加快农民增收的步伐,山丹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抢抓机遇、培育特色、能人带动、科学发展”的发展战略,给山丹县羊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我们畜牧工作者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更高的要求,如何抢抓机遇,坚持特色,发展壮大羊产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这就需要我们去分析、去探讨、去解决。因此,在对全县羊产业发展现状、发展优势及存在的问题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养羊业发展现状

从山丹县大农业发展的实际看,羊产业是特色产业,与全市其他5县(区)畜牧业发展实际对比,羊产业也是山丹县的特色产业,已经进入全省养羊10强县。近年来,山丹 1

县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典型示范、龙头带动等措施,通过实施“万千百”羊产业开发、“百社千户”羊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暖棚化、良种化、饲喂精细化“五大”工程,建设良种繁育型、贩运育肥型、畜产品加工型、市场销售型“四型”龙头企业,综合配套应用良种、良舍、良料、良法、良医“五良”技术,使全县羊产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县发展养羊专业村48个、专业社162个,建成养羊小区25个,标准化暖棚羊舍30万平方米,培育50只以上养羊大户7418户,专业户养羊72万只,贩运育肥养殖企业7个,肉类屠宰加工企业2个。2010年底,全县羊饲养量116.5万只,出栏53.6万只;羊肉产量8 560 t,毛绒产量798 t;全县羊产业产值达到1.76亿元,占到农业总产值的18.6%,农民人均养羊纯收入达到910元,占到牧业纯收入的68.5%,占农民平均纯收入的20%。可见,羊产业已成为山丹县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存在问题

2.1 发展资金投入少

由于发展规模养羊所需投资较大,而群众自筹能力薄弱,自我良性循环发展不足,民间融资困难、银行信贷少等原因,使养羊业发展筹资渠道狭窄。尽管群众积极投资发展养羊业,但有钱建场、无钱周转的问题仍然存在。

2.2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步伐缓慢

虽然近些年引进了一些新品种和新技术,因改良站(点)少而且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不够及时,不仅羊只品种趋于老化、退化,品种改良设施设备也严重老化,已不适应品种改良和新技术应用的要求,致使新品种新技术应用率不高,改良站(点)不能充分发挥功能。

2.3饲草转化利用率低

部分群众靠天养畜的思想根深蒂固,对农作物秸秆、农副产品等饲草料的转化利用观念淡薄,有一部分秸秆直接出售或焚烧,部分农户不能够很好的对农作物秸杆及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利用。

2.4畜产品品牌优势不明显

山丹县畜产品加工只是初级加工,精深加工远远不足,在市场竞争中缺乏自己的品牌产品和优势产品,名、优、特产品品牌优势不明显,制约着加工企业的发展速度和收入水平。对策与建议

3.1 调整和优化养羊业的产业结构布局,切实增强产品生产能力

根据山丹县资源承载能力,要充分发挥地方优势,优化区域布局,明确功能定位,调整生产结构,促进羊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建立以县种羊场、老军牧场、奥尔丹种羊场等肉羊扩繁核心群为主的肉羊产业带、产业区。清泉、东乐、李桥等一二类灌溉农业区突出秸秆养羊和舍饲规模养羊,加快过腹转化,发展资源综合利用、多层次增值的集约化养殖业;

大马营、霍城等三类旱作农业区突出种草养羊,合理利用荒山、荒坡种草,建立饲草基地,发展草产业和羊产业;老军、红寺湖等牧区突出品种改良和草场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草原资源,发展生态型羊产业;农牧交错区突出易地育肥和舍饲养羊,城郊区重点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和饲料工业,加快集约型养羊业发展。

3.2 转变养殖观念和生产方式,加快发展健康养羊业

部分农户养殖水平不高,养羊效益低下的根本原因就是养殖观念陈旧落后,拘限于传统养殖方式,不但制约发展,而且造成了草料资源的极大浪费,形成低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恶性循环。因此,在具体工作中,运用典型示范,现身说法,算账对比,感化群众,促进养殖观念的转变。鼓励引导群众变粗养为精养,大力推广养殖大户的收购、育肥、贩运模式,建设肉羊规模养殖小区(场),提高养殖水平,加快周转出栏,使群众的养殖观念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提高群众对养羊业增收致富的认识,加快养羊业由分散养殖向规模养殖、家庭养殖向工厂化养殖转变的步伐。同时,结合本县羊产业发展实际,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养殖小区和养殖场,加快推进饲养方式、经营方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变。认真落实扶持措施,实施标准化养殖小区示范建设工程,按照《甘肃省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规范及备案管理办法》,指导养殖场(户)制定好养殖小区建设方案,建档立卡,提高管理水平,引导

散养农户加入到养殖小区,走小区养殖和规模养殖的路子,引导农户向舍饲、半舍饲圈养的科学饲养方式转变。

3.3 多方增加投入,增强羊产业发展后劲

针对投入少、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投资力度,帮助养殖场户和企业解决缺乏周转资金的问题。认真落实县上出台的扶持规模养殖以贴代补的政策,按照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细化建档立卡和登记造册工作,及时解决养殖场户筹资难的问题。协调金融部门增加对畜牧业的信贷投入,重点解决养殖企业的短期周转资金。鼓励引导致富能人返乡创业,投资兴办养殖小(场),发挥能人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职工自筹资金发展肉羊养殖,不仅能够增加收入,还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外地客商利用山丹县的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投资兴办养殖场和加工企业。

3.4 创新科技推广机制,着力提高羊产业科技含量

结合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和科普之冬(春)活动,大力开展科学养羊宣传和推广,采取举办培训班、参观学习、进修深造等形式,开展精细化喂养、快速育肥、品种改良、牧草种植、秸秆转化利用、疫病防治等科学技术的培训学习,进一步提高羊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水平。以羊只良种的引进

科技创新促“内蒙羊”产业升级 篇3

2010年8月27日,在该厅的倡导下,内蒙古肉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宣告成立,此举对于促进我国肉羊产业产、学、研的资源整合,促进肉羊繁殖、羔羊育肥、羊产品深加工等关系到肉羊产业发展关键环节的技术手段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提高肉羊系列产品的食品安全系数,增强“内蒙羊”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等都具有长远的意义。

近期,本社记者对内蒙古科技厅和内蒙古肉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发起单位—内蒙古草原金峰畜牧集团有限公司的有关负责人进行了专访。

一、“十二五”期间“内蒙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自治区科技厅副巡视员李增建认为:1.世界羊肉消费将迎来快速增长期。他说,首先,从国际市场来看,西亚、中东等地是穆斯林的传统聚居地,肉食多以牛羊肉为主且大多依靠进口;同时,世界羊肉的主要出口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近几年由于受羊毛出口量下降的影响,羊肉产量正日渐萎缩。所以,中国羊肉,特别是内蒙羊肉在国际肉类贸易中的出口量将稳步增加。其次,从国内市场来看,当前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以食草为主,较少补喂精料和添加剂的羊肉是名副其实的绿色食品,由于食用羊肉的安全性和营养价值等原因,内蒙肉羊正在受到京、津、冀及其他地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普遍青睐。与此同时,伴随改革开放后南、北方在经济、文化方面交流和融合的不断加深,我国南方的消费者也纷纷走进“小肥羊”、“小尾羊”等连锁店品尝美味的内蒙“涮羊肉”。由于以上原因,在“十二五”期间,内蒙古羊肉生产和消费将迎来快速增长期。2.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为肉羊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低碳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保护生态、退耕还林、退田还草的政策为内蒙古肉羊的养殖、繁育提供了新的机遇。从2003年起,国家在12种优势农产品中,确定了肉羊为优势农产品,并在华北、西北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建立了四个肉羊产业带,内蒙古自治区成为国家主要的肉羊发展优势区域之一。国家和自治区以及各级政府在肉羊良种繁育、良种补贴、棚圈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扶持力度正逐年加大。3.逐水而牧、靠天养羊的养殖、繁育方式急需改进。自治区肉羊生产,特别是牧区肉羊生产,主要还是靠天养羊,逐水草而牧。这种传统的生产模式没有常年均衡的优质饲草的保障与供应,导致西部牧区目前的养羊生产效益欠佳。而在广大的农区,养羊业生产中的千家万户仍是分散饲养占主导地位,虽然饲养成本低,但营养不均衡,管理粗放,饲料转化率低,不利于竞争。此外,还存在引种肉羊品质参差不齐、优良种羊缺乏适时选育、出栏羊没有严格的质量标准等问题。总之,引自国外的肉羊良种,除小范围的饲养和杂交优势利用外,未形成规模化的杂交肉羊生产体系,肉羊屠宰率、胴体重、个体产肉量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优质高档的羔羊肉产量不高。

二、产学研结合打造“内蒙羊”特色品牌

内蒙古肉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全国首家肉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自组建以来一直受到业界的普遍关注。先后有华中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赤峰学院等高校和多家企业加盟,联盟成员已增加到21家,覆盖范围拓展到中国北方肉羊主产区。

联盟按照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旭日干院士提出的“有利于推进养羊业组织化进程、有利于发展养羊业规模化养殖、有利于促进产学研实质性结合、有利于实现产业链一体化经营”的总要求,坚持“培育品种、创建品牌、建立标准、引领产业、服务三农”的方向,针对本地区肉羊产业品种混杂、效益低下、经营粗放、技术落后等问题,不断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完善肉羊生产体系,促进肉羊产业的集约化、高效益发展,有力促进了当地农牧业经济的发展。

针对自治区高质量肉羊良种引种缺乏的现状,作为联盟的发起单位,内蒙古草原金峰集团在科技部和自治区科技厅的支持下,积极推进昭乌达肉羊育种工程。在育种过程中,草原金峰集团引进了精子品质评价控制技术、同期发情控制技术、MOET及腹腔镜胚胎移植技术等手段,通过高频繁殖成套技术的应用,提前完成了昭乌达肉羊核心种群的繁育。

为普及上述母羊两年三产高频繁殖配套技术在牧区的广泛运用,联盟秘书处一年来共组织专家开展技术讲座5期,300多个养殖户和20多名基层技术员接受了技术辅导。这一技术的普及推广将使养殖户的母羊繁殖能力平均提高30%~35%,综合效益显著。

针对绵羊支原体肺炎等肉羊高危常见病,联盟组织内蒙古牧科院动物医学研究所等单位开展技术攻关、研制生物疫苗、建立监测防控体系,并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好鲁库地区羊支原体肺炎传染发病率从35%下降到5%以内。

目前,为增强肉羊产业链的关联性,积极探索有机羊终端产品开发,在技术研发部门的支持下,草原金峰集团已经建成万只有机羊饲养基地,并开发出昭乌达、金蒙两个高端有机羊产品品牌,年产量达到1000吨。集团应用先进的羔羊育肥饲料配比技术生产雪花羊肉的试验正在进行,预期效果良好。

联盟依托内蒙古牧科院、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由成员单位草原金峰集团、小肥羊公司和内蒙古社会发展中心向科技部合作申报的国家星火计划重大项目—内蒙古现代肉羊生产体系关键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推广,已通过科技部的评审。项目总投资1480万元,将在地方专用肉羊品种培育、终端精加工产品开发以及借助星火科技12396信息网络建立肉羊产业专家咨询系统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这对促进联盟企业的创收、牧民的增收和产业的发展壮大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草原金峰集团董事长、内蒙古肉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负责人李瑞对记者补充说:“从今年开始,在国家科技部和自治区科技厅的支持下,再经过几年的努力,完全可以在‘十二五’期间把肉羊产业打造成为我区农牧业经济的最新增长点,使‘肉羊’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和主要途径。”

为此,联盟将充分依靠各级政府及科技部门,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资源优势,在品种培育推广、养殖经营模式优化、终端产品研发、质量安全控制及风险评估等方面不断创新,突破产业发展的瓶颈,把肉羊产业真正做大做强,使之成为草原经济区的支柱产业。

他表示,当前联盟必须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完善信用合作机制。要逐步完善经费管理、项目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相关制度,提高联盟体系的凝聚力和服务能力。二要在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框架内,依法规范运行。三要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四要加大成员间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采取多种形式的联合、合作和协作,更多地承担国家科技计划和产业发展项目,借助政策加大投入,有针对性地实施一批核心技术研发和推广项目。

三、科技创新让羊肉更绿色

由草原金峰集团负责培育的“昭乌达肉羊”具有适应性广、耐粗放、产肉性能好、肉质优良等优点,既能在草原进行季节性放牧,又能在农区进行阶段性舍饲、补饲。这对于推动赤峰地区肉羊品种的专门化、肉羊生产的产业化、疫病防治的系统化、提高内蒙羊的整体生产质量等都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在安全控制方面,联盟内部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正在进行绵羊支原体肺炎、羊痘、布病等常见高危传染病的综合防治体系建设研究,由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和草原金峰集团共同研制的支原体肺炎生物疫苗正在中试阶段。这样的防控体系建立以后,能有效地防范传染性疫病尤其是人畜共患疫病的发生,尽可能减少生产环节的用药,特别是减少抗生素类兽药的使用,联盟生产的羊肉会更加安全、健康。

联盟负责人李瑞认为:今后,随着草原金峰及其他联盟成员企业良种肉羊养殖、生产、销售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内蒙羊”将成为京、津、冀及其他地区有机肉羊消费的首选地方品牌。对此,他认为联盟有必要加强与上述地区大型商超、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对接,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生产、销售、流通长效合作机制。

四、全面推进自治区畜牧业的科技创新、技术创新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内蒙古科技厅将如何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以内蒙古肉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成立为契机,全面推进自治区畜牧业的科技创新、技术创新,成为建设创新内蒙的科技先驱?

羊产业发展 篇4

1我国毛用裘皮羊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羔裘皮羊品种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羊裘皮产业是我国主要的毛皮产业之一,它独具特色,享有较高国际声誉,如毛被呈波浪花纹的浙江小湖羊皮,毛被呈7 ~ 9道弯的宁夏滩羔皮和滩二毛皮,均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目前,我国生产裘皮的绵、山羊品种主要有7个, 其中绵羊品种有滩羊、贵德黑裘皮羊、岷县黑裘皮羊、 太行裘皮羊、泗水裘皮羊,山羊品种有中卫山羊、子午岭黑山羊( 陇东黑山羊) ,已全部被列入《中国羊品种志》和《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羊志》。调查资料显示,目前羔裘皮羊存栏数约419. 0万只,占全国羊存栏数的1. 5% ,比1986年减少了61. 90% ,品种资源数量占我国羊遗传资源的7. 25% ,比1985年第1次全国羊品种调查时增长了33. 33%[1 - 2]。

1. 1饲养数量下降

受众多因素的影响,裘皮羊群体规模日益萎缩。 如太行裘皮羊由1985年的31. 4万只,减少到2008年的1. 4万只,减少了95. 54% ; 泗水裘皮羊由1982年的60万只下降至2. 3万只,减少了96. 17% ; 岷县黑裘皮羊由10. 4万只,下降到目前的800只,减少了99. 23% ,处于濒危状态[1 - 2]。

1. 2分布范围缩小

裘皮羊资源群体规模的减少,使得分布范围缩小,如贵德黑裘皮羊原先分布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贵南、贵德、同德等县,以及贵南州的泽库、尖扎等县,海北州的祁连县等,目前仅在贵德县的贵德黑裘皮羊保种场内保留着这种宝贵的资源[3 - 4]。

1. 3品种濒危

裘皮羊养殖户一般规模较小,生产经营上只追求数量,混交、乱交现象严重,导致其品种退化,处于濒危状态,群体数量减少和纯度不高,羔裘皮产品质量也随之下降[5]。

1. 4养殖成本较高,影响裘皮羊养殖业的发展

为保护生态环境,政府实行禁牧工作,开展舍饲与半舍饲养殖,加之谷物、玉米等价格上涨,促使养殖成本也随之上升,且饲草料种类单一,裘皮产品质量下降,销售价格较低,养殖户积极性降低,不利于扩群繁育[6]。

2我国毛用裘皮羊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及政策建议

2.1摸清产业发展现状

积极开展遗传资源调查,摸清裘皮产业现状及标准建设存在的具体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发展方案及阶段计划。

2. 2加强保种选育工作

大力推广人工授精技术,发挥优良种公羊作用, 不断提高种群质量。对即将灭绝的资源,分清主次, 采用先进的繁殖技术或克隆技术保种,以免资源灭绝,尽快建立保种场或保种区,已有的保种场或保种区根据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关于《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及基因库管理办法》的要求,严格管理,加强保种选育,健全档案资料,对具有独特性能的优良资源要进一步选育,提高其生产性能。

2. 3有效的管理和科学的引导

2005年,国际上曾出现了一系列有关“中国虐杀动物取皮”、“中国没有动物福利”的夸张报道,甚至出现了“封杀中国皮衣”的声音,对我国毛皮动物产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7]。虽然这些报道存在着片面及失真等问题,但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毛皮动物养殖的弊端。一方面应该规范屠宰行为,按照国际规定的方法( 药物法、电击法和窒息法) 屠宰动物; 另一方面,应该借助政府、新闻媒体等引导大众正确地看待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减少负面报道对产业发展造成的冲击。

2. 4加大对裘皮产业研究资金的投入

国家对羔裘皮产业重视程度不够,缺少研究资金,有关裘皮方面的研究数据不全面且陈旧,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统计数据,使人们对裘皮业发展形势缺乏科学判断的依据,因此应该加大对裘皮产业研究资金的投入,对裘皮用羊及其产品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建立有关的数据库[8]。

2. 5实施名牌战略

打造中国的名牌产品,通过真皮标志生态皮革的申请,强化日常管理,打造裘皮产品的国际品牌,推动裘皮行业由产品经济向品牌经济提升。

3我国裘皮羊产业发展的趋势

随着环保问题逐步凸显,建设“美丽裘皮行业”、 “发展生态养羊业”将成为行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目标方向。裘皮羊产业一方面要走“绿色”发展之路,搞好环境生态工作; 另一方面将大力推广新技术,科学饲养管理,助推国民经济发展,以园区和合作社为载体,以科技为支撑,规划养殖园区或建立养殖合作社,变小规模、分散的养殖方式为专业性、信息发达的养殖企业,打造裘皮行业新的辉煌[9 - 11]。

参考文献

[1]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羊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2]赵有璋.现代中国养羊[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5.

[3]刘伟红,陈晓霞.贵德黑裘皮羊品种资源的保护现状与发展对策[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2(02下):15.

[4]刘彦,张旭,郑策,等.中国毛皮动物养殖业取皮屠宰现状调查[J].中国畜牧业,2013,(4):32-35.

[5]尹长安,于福清.第八届中国羊业发展大会论文集[C].北京:当代畜牧杂志社,2011.

[6]郭天芬,杨博辉,牛春娥,等.我国羔裘皮羊品种资源及产业发展现状[J].中国草食动物科学,2013(3):68-71.

[7]王伟斌.中国皮革业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皮革,2011,40(5):52-53.

[8]刘君君,卢亚楠,金礼吉,等.中国毛皮动物养殖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皮革,2007,36(11):18-21.

[9]张淑华.中国毛皮行业现状[J].中国皮革,2005,34(11):40-41.

[10]钟立成.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标准化与标准体系研究[J].林业科技,2008,33(3):28-30.

生肖羊最适合在哪个行业发展 篇5

生肖羊最适合发展的行业:出版

细腻的情感和丰沛的感情,属羊的人对人生总是诸多感悟,加上足够耐心,气质也比较文艺,最适合在出版领域工作,无论是做编辑还是写作,或者是排版插画等等环节都很合适。

因为属羊的人有一颗温柔的心,加上命中注定有很多磨难和精力,有时候写出来的东西最能唤起人们内心的种种感悟,所以属羊的人可以现在就尝试一下探索出版领域的东西哦。

肉脂兼用羊品种——乌珠穆沁羊 篇6

一、外形特征

乌珠穆沁羊体质结实,体格大。头中等大小,额稍宽,鼻梁微隆起。公羊大多无角,少数有角,母羊多无角。胸宽深,肋骨开张良好,胸深接近体高的1/2,背腰宽平,后躯发育良好。肌肉丰满,结构匀称。四肢粗壮,有小脂尾。黑头羊约占6.2%,全身白色者约占10%,体躯花色者约占11%。

二、生产性能

乌珠穆沁羊的饲养管理极为粗放,终年放牧,不补饲,只是在雪大不能放牧时稍加补草。乌珠穆沁羊生长发育较快,2.5~3月龄公、母羔羊平均体重为29.5和24.9公斤;6个月龄的公、母羔羊平均达40和36公斤;成年公羊60~70公斤,成年母羊56~62公斤;平均胴体重17.9公斤,屠宰率50%,平均净肉重11.8公斤,净肉率为33%。乌珠穆沁羊肉水分含量低,富含钙、铁、磷等矿物质,肌原纤维和肌间脂肪沉积充分。该品种产羔率为100%。

羊产业发展 篇7

1 羊产业概况及行情分析

至2015年10月底金塔县羊存栏103万只, 比2014年同期增长5.1%;出栏为77.4万只, 同比上年同期增长13.8%。全县70%以上的养羊农户改建了暖棚圈舍, 累计建成设施养殖园区12个, 标准化规模养殖场450个, 培育万元规模养殖户7 780户, 羊产业总产值达到4.7亿元, 占到畜牧业总产值的70%。

自2014年周边县市发生小反刍兽疫以来, 金塔县肉羊价格持续下跌, 年初肉羊活重仅维持在12~15元/kg, 其中淘汰基础母羊及母羔价格最低12元/kg, 育肥羊及公羔价格在15元/kg。下半年肉羊价格出现回升, 至目前淘汰基础母羊及母羔价格18元/kg, 育肥羊及公羔价格在20~20.5元/kg之间。主要原因是受2014年全国小反刍兽疫疫情影响, 省间肉羊停止流通, 销售市场一度被关闭, 金塔县肉羊主要销售渠道受阻, 长期饲养成本加大, 大部分规模养殖场开始抛售, 导致肉羊价格下跌, 部分规模养殖场亏损严重。2014年下半年至2015年年初, 全国肉羊流通市场放开, 销售渠道逐步恢复, 肉羊价格出现小幅回升, 目前肉羊价格基本保持稳定。预计近期很难出现上涨的趋势。

2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1 养殖科技水平不高

近年来, 全县养羊基础设施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 但分散圈养仍占主导地位, 标准化、集约化、工厂化的集中饲养刚刚兴起, 其生产管理方式、饲养技术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规范防疫、投入品的安全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粪污的无害化处理和饲草综合开发利用意识有待经一步强化, 诸多因素导致金塔县肉羊产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制约了全县肉羊产业向更高、更新层次的发展。

2.2 秸秆开发利用率不高

从资源总量看, 近年来全县年产秸秆量稳定在60万t左右, 虽然金塔县近年来不断推广“铡短粉碎、加拌精料”等秸秆综合加工利用技术, 但总的来看, 全县秸秆饲料化利用率仍然偏低, 群众秸秆保存和饲喂的方式仍然粗放, 特别是葵花、茴香等非常规秸秆, 部分作为生活燃料部分随意堆放, 开发利用程度不高, 即使用做饲草的部分也是直接抛地饲喂, 牲畜采食消化率较低, 不仅造成了秸秆资源的浪费, 而且影响农村居住环境。由于群众对秸秆开发利用的认识不到位, 加之全县青贮窖、加工机械等设施设备配套跟不上, 影响了秸秆的开发利用和养殖户的扩群补栏, 造成草畜不平衡。

2.3 产业发展资金短缺

由于县级财政困难, 对肉羊产业发展的投入能力有限, 养羊小区建设、新品种引进及秸秆综合利用等方面缺乏资金。尽管省、市和县级财政都予以大力扶持, 群众也有大量投入, 但肉羊产业发展所需资金额度大, 筹资、贷款难度大, 建设资金无法完全满足实际需要, 制约了肉羊产业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2.4 加工增值能力较弱

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少, 市场交易主要以出售活羊和胴体肉为主, 产品单一低档, 加工增值能力不强, 产业链不长, 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 养殖户效益得不到有效保证。加之畜产品加工企业与养殖户联系较为松散, 只是简单的产品买卖关系, 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 龙头企业在带动肉羊产业化发展方面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3 羊产业发展采取的对策及措施

3.1 切实做强做大肉羊产业

发展肉羊产业是县委、政府历届领导在广泛调查研究、多方分析论证的基础上, 提出的推进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和快速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性目标, 要继续持之以恒地落实优惠扶持政策, 切实加大宣传力度, 引导农民群众进一步增强发展羊产业的信心, 大力营造养羊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3.2 加快饲草料开发, 夯实羊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发展羊产业, 必须有充足的饲草饲料做保证。结合推广“五配套”养羊新模式, 积极鼓励人工种草, 引导养殖农户适量腾出一些三荒地种植牧草, 实现户户都有饲草地;要依托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 推行粮、经、草三元种植结构, 引导利用田埂种草, 大力推广夏收闲田复种秋玉米, 不断扩大种草面积。要大力推广秸秆过腹还田技术, 加快农作物秸秆资源尤其是棉花秸秆的开发, 走综合加工利用的路子, 扶持养殖农户、大场大户和养殖小区购置铡草机械, 建立整乡整村秸秆开发利用示范乡镇、村组, 使有限的饲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秸秆加工利用率逐年提高, 切实解决饲草来源不足的问题。

3.3 转变生产方式, 进一步提高羊产业的规模效益

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思路, 加大标准化设施养殖园区、标准化设施养殖场的建设力度, 根本推进养殖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要全面实施品改工程, 以提高多胎多羔能繁母羊比重、扩大畜群再生产能力和产出能力为重点, 在适量引种的同时, 通过杂交自繁和温精授配技术, 加快母畜换代升级;继续采取合资办场、招商引资的办法, 积极新建肉用种羊场, 做大纯种繁育基地, 加速提质增效, 使全县羊品种实现“大换血”。要彻底改变传统喂养方式, 实行圈养管理, 大力推行小麦秸秆氨化处理, 玉米秸秆青贮, 秸秆进行软化、铡短、粉碎处理, 多种饲草合理搭配, 精细喂养, 切实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要突出羊产业园区建设, 并配套一系列科技措施, 发展集约化规模养羊, 努力建成全省一流的优质良种羊繁育供应示范基地。

3.4 强化科技服务, 确保羊产业健康科学发展

随着羊产业发展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推进, 要建设养羊强县, 没有一支强有力的畜牧兽医科技人员队伍是不行的。要健全科技服务体系, 加强县一级、强化乡一级、延伸村一级, 恢复乡镇畜牧兽医专业服务机构, 延伸产业服务链, 要下大力气引进招聘专业院校毕业的大中专学生, 到县乡畜牧兽医技术单位工作, 充实技术力量, 使畜牧兽医人才队伍与羊产业发展规模相适应;要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实施畜牧兽医人才培训工程, 制定优惠政策, 选派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到专业院校培训深造, 更新知识, 掌握新技术;要积极对养殖大场大户进行技术培训, 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要加强基层标准化建设, 加快乡镇畜牧兽医站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改善工作条件, 配齐各种专用设备, 增强服务功能。要高度重视动物防疫检疫工作, 建议县上要健全组织网络, 严格防疫检疫制度, 认真做好常见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确保羊产业安全健康快速发展。

3.5 完善流通体系, 全力推进养羊产业化发展

灵武市羊产业的调查与发展思路 篇8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未, 宁夏灵武市羊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特别2000~2003年羊产业快速发展, 小规模、大群体饲养模式走在了全区乃至全国前列, 全市先后建成50多个肉羊育肥小区, 20个肉羊育肥村, 百只育肥户近2000户, 形成了万户饲养、千只规模经营、百户科技示范户的小规模、大群体发展格局, 经历了近5年的快速发展期。但2004年以来, 由于受市场因素影响, 加之羊产业发展长效机制不完善、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产业链条不完整, 部分养殖户由于效益不好, 出现空圈、弃圈、有圈无羊, 部分转为发展肉牛、奶牛养殖等现象, 由快速发展转为下滑局面。截至2008年末, 羊饲养量100万只, 存栏43万只, 出栏57万只, 百只以上育肥户200多户, 其中千只育肥户6户, 尽管其饲养量较2000年定基比下滑33%, 但较2007年环比增长11%, 此过程中灵武市羊产业发展有以下特点。

1.1 羊产业稳定发展, 结构调整取得较大突破

2002年11月20日封山禁牧后, 由于受舍饲养殖成本增高的影响, 灵武市羊产业处于持续下滑状态。舍饲养殖自繁自育的传统繁育模式, 受到严重挑战;2006年以来, 受市场羊肉、皮、杂碎、头、蹄价格持续上扬, 拉动以肉羊育肥为主的养殖迅猛发展, 据市畜牧局统计, 全市肉羊出栏由2006年的45万只增加到2008年的57万只, 增长达12.7%;存栏由2006年的35万只增加到43万只, 增长12.3%。羊产业产值由2006年的1.08亿元增加到2.22亿元, 增长达106%, 净收入由2006年的450万元增加到1140万元, 增长153%。近三年来, 灵武市畜牧业以羊产业、奶产业、生猪产业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三大主导产业, 其中羊产业已越来越凸显出特色优势经济。

1.2 规模养殖和适度规模养殖已初步形成, 产业基地正在向纵深推进

“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项目”实施以来, 用好用活有限的项目资金, 在鼓励和扶持规模及适度规模养羊上, 收到了明显成效。2008年全市存栏100只以上的规模户260个, 其中肉羊育肥户200个, 滩羊繁育户60个, 300只肉羊育肥户22个, 500只肉羊育肥户12个, 千只肉羊育肥户6个, 存栏20只以上的适度养羊户5000户, 存栏50只以上适度规模养殖户2000户。目前, 这些规模、适度规模的养殖户发展的总体态势良好, 经济社会效益稳步提高, 产业化发展正在向纵深推进。

狼皮梁肉羊育肥基地已初具规模, 到2008年12月底, 出栏肉羊近20万只左右, 占全市出栏35%。据对狼皮梁新民村肉羊育肥户马国伏、白怀斗、季学孝、吴怀中、杨文等9户规模养殖场的典型调查, 与2003年比较, 2008年肉羊育肥存栏增长了20倍, 出栏增长了26.7倍。尽管目前羊皮价格有起落, 但规模化养殖, 产业化发展的势头依然强劲。规模养殖户和适度规模养殖的养羊户, 已经成为示范和带动千家万户农民养羊, 发展畜牧业生产, 推进畜牧产业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依靠力量。

1.3 地方优质肉羊品种得到认可, 养殖品质得到提升

“农业产业化项目”实施以来, 对肉羊的品种改良和畜产品品质的提高十分重视, 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一是优质肉羊比例进一步提高。近三年来, 全市发展存栏300只以上良种肉羊繁育场1个, 向社会提供良种肉羊150只, 良种杂交改良覆盖面达50%以上。目前, 优质肉羊种公羊占35%以上, 二元、三元杂交基础母羊19.6万只, 比2003年增长了35%。二是滩羊品种保种工作稳步推进。白土岗乡、马家滩镇、宁东镇、临河镇为滩羊保种区。通过四年不懈努力, 全市开展滩羊基础母羊0.75万只选育、签订、建档立卡、配戴统一耳标, 县外调入优质滩羊种公羊461只, 县内串换优质滩羊种公羊1839只, 有效改善了近交回血现象, 改善了二毛皮花穗质量, 使一级二毛皮达7%, 二级二毛皮达40%, 改变了养殖户传统养殖模式, 认可了县外调种, 导入外源血, 二毛皮质量明显提高。

2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经调查和与养殖户座谈, 反映出当前灵武市羊产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尤其是成活率的降低, 出售时价格偏低、压价, 饲养方式落后, 资金投入不足, 标准化程度不高, 疫病防疫体系不健全, 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亟待采取对策措施, 及时加以解决, 以利羊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1 养殖观念陈旧, 养殖规模扩大难

始终把养羊作为部分农民的家庭副业, 没有形成商品经济观念, 具体表现在羊只养殖的资金、技术投入上的集约化水平低, 疫病防疫接受程度较低, 生产方式大多处于简单再生产阶段, 产品的市场化商品率低, 没有实现产业化生产。

2.2 饲养成本增高, 肉羊育肥效益下滑, 补栏积极性不高

2008~2009年饲料原料价格、成品价格上扬, 较2007年翻一番。如:胡麻饼价格2007年1.4~1.6元/kg, 2008年为2.6~2.8元/kg;国雄饲料、大北农饲料, 2007年80元/袋, 2008年为128~135元/袋;2007年购进育肥羊价格220~280元/只, 2008年上涨至320~340元/只, 致使舍饲养羊保本甚至亏本。狼皮梁新民村千只肉羊育肥户马国伏羊只来源盐池、内蒙、青海、甘肃等地。该养殖户已育肥肉羊近5年, 年育肥4批, 每批育肥1000只, 年出栏羊4000只。

上半年:购买4~6月龄二元、三元羔羊, 价格320~340元/只, 育肥3个月, 活重在35kg左右, 屠宰上市 (主在涝河桥屠宰) 只均胴体重16 kg×26元/kg=416元, 皮+下水=75元/只。计:毛收入491元/只。

饲料以购买成品为主, 有大北农牌, 有国雄牌 (青铜峡生产) , 每袋135元/40kg。

饲料费用:0.225 kg/只·日×2.4元/kg×90日=69元/育肥期。

饲草费用:0.62元/kg×0.75kg/日·只×90日=42元/育肥期。

疫苗、药费:1元/只。

拉羊运费:8元/只。

人工工资:4元/只。

成本费用共计:464元。

利润:27元。

下半年:由于市场因素影响:皮+下水为45元较上半年少30元, 则只均纯利润为5.5元, 当羊只死亡率高时则亏本。2008年10月份以来, 大多数养殖户持平或亏本, 饲养量低于2000只的户全部亏本。

2.3 优良品种推广乏力, 育肥效益平平

灵武市经过多年精心选育的二元、三元杂交肉羊, 养殖周期短, 效益高, 得到专家和群众的普遍认可, 但是由于每只种公羊和基础母羊价格在2000元以上, 良种肉羊的推广投入严重不足, 致使羊品种改良和品质提高长期以来未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当初良种肉羊繁育场建设因引种在高峰期, 以致种羊价高, 难以适应养殖户发展的需要, 造成肉羊生产标准低、规模小、数量少, 在市场无竞争优势。大部分育肥户购羊在周边县市、省区。

2.4 饲养方式落后, 标准化养殖程度低, 进展缓慢

由于长期的传统模式只把养羊作为副业, 因此大多数农户毫不在乎养殖业本身的经济效益, 依旧沿袭既有的方式方法, 根本不关心养殖技术经济效益, 而且先进机械设备 (铡草机、搅拌机) 投入少, 三项电需资金大致使规模养殖户也沿袭传统养殖, 羊圈舍建设极不规范, 大多存在着低矮、潮湿、保暖、通风、采光条件差的问题。因此, 实施标准化生产阻力不小, 进展缓慢。

2.5 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与基地、农户的利益链接机制不完善

目前, 灵武市羊只全部销往涝河桥羊肉市场, 涝河桥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虽在产业化经营机制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性工作, 2006年曾直接参与灵武市狼皮梁肉羊养殖基地建设, 初步建立了羊生产可控基地, 采取订单收购方式, 构建起了与农户的直接经济利益连接机制, 但机制不完善, 很快夭折。而内蒙养殖户在本区域内订单生产, 肉价为30元/kg, 致使活羊价在400元也敢买, 而我们养殖户却不赚钱甚至亏本。目前灵武市养殖模式还是小规模、大群体粗放饲养, 自找销路, 自交繁育, 影响了效益的提高。

如狼皮梁肉羊育肥户都反映涝河桥市场屠宰普遍存在资金回笼困难的问题, 一些小规模养殖户被恶意拖欠卖羊款, 屠宰户将资金风险转嫁给育肥户, 九公里市场购羊造成运输远、成本高、死亡率高的问题;灵武屠宰场存在黑杆秤问题等等。再加上有些龙头企业自身经济实力不强, 对广大养殖户的反哺扶助明显不足, 以致养殖业主和广大散养农户积极性不高。

2.6 饲草料科学化利用滞后, 影响生产效益

由于缺少饲料制作技术, 酶贮、黄贮技术还不普及, 不合理的营养, 严重影响了妊娠母羊的生产性能, 羔羊的生长发育, 也极大地影响了羊肉的产量、品质、价格。

3 对策建议

3.1 积极发展异地购入肉羊育肥模式, 做大总量

综观近年来灵武市羊产业的发展变化情况, 我们认为:灵武市群众普遍有肉羊育肥传统的养殖习惯和经验、技术, 且异地购入肉羊育肥模式, 具有综合优势和市场前景。而且恢复后发展势头迅猛的优势, 目前, 尽管又遭遇皮价低迷的风险, 去秋今春两次防疫统计存栏仍有明显上升。为此, 灵武市应快速发展羊产业, 力争3年内把灵武市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肉羊育肥基地之一。

3.2 因地制宜, 多种模式发展肉羊育肥产业

一是在沿山草畜产业带搭建养殖平台, 通过四年实施建设8个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万只养殖园区, 200个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千只养殖场。二是在山区和扬黄灌区等大庭院区域, 大力扶持小规模、大群体、分散户养模式, 建立2~3个专业乡镇、35个专业村、300个自然村。三是要结合文明新村建设, 因地制宜地搞好羊业标准化养殖规划和建设, 建立畜牧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在养殖基地的圈舍环境、饲养品种、饲养饮水、防疫用药、饲养管理等各个环节真正实现标准化。严格做到人畜分离、独立建圈、草牧还田、循环利用。四是发展种养结合, 循环利用的庭院模式。

3.3 推广优良品种, 提升畜产品质量

一是强力推进肉羊品种改良。在灌区重点抓好二元、三元杂交繁育体系建设, 以标准化为载体, 建立二元、三元杂交肉羊生产和商品羊育肥基地, 到2012年, 力争二元、三元杂交羊占出栏商品羊的比重达到70%以上。二是在滩羊科技研发、攻关上, 重点开展对滩羊繁殖技术研究和推广, 提高滩羊情期配孕率和繁育率, 努力推广大群体规模。三是研究和推广肉羊饲养管理技术, 解决舍饲等技术难题, 提高羊繁殖率、成活率、日增重、出栏率。四是在提高畜产品品质上, 必须坚持绿色畜产品的发展方向, 从养殖到加工的各个环节, 严格按照无公害要求, 实现畜产品安全化。同时, 继续大力支持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开展精、深加工, 争创羊肉名优品牌, 着力提高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增强市场竞争力, 提高市场占有率。

3.4 科学防控, 扎实抓好疫病防治

一是要及时建立完善羊防疫制度, 建卡制度, 病死羊无害化处理制度及产品检疫检验, 饲料、药品执法监管制度, 屠宰准入制度等, 加大落实执行力度。二是严防死守口蹄疫、炭疽等重大疫情的发生, 确保清洁无疫。要强化动物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及产品检验, 确保人们吃上“放心肉”。三是大力推进标准化圈养, 改进饲养方式, 减少疫病传播机会, 对病死畜禽严格做到“五不一处理”。四是进一步强化畜禽疫情监测, 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封锁、早扑灭。五是强化兽药及饲料添加剂管理, 加大执法监管力度, 坚决取缔不符合规定要求的饲料企业及饲料、兽药经销商, 严禁生产、经营和使用违禁药品及添加剂, 严格执行防疫休药期制度。

3.5 巩固壮大龙头企业, 健全完善利益连接机制, 提高羊产业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一是要通过政策性项目资金扶持, 招商引资涝河桥或平罗金福来清真牛羊肉深加工企业, 落户灵武市空港物流中心或者在灵武市狼皮梁、白土岗交界区域建立小型屠宰场或冷库, 年订单购销肉羊50万只, 巩固壮大羊肉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不断提高其自身发展能力和带动能力。二是要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建立可控生产基地, 借鉴平罗金福来公司基地建设模式, 并通过“六方合作”等多种形式, 进一步完善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同时, 搞好成本核算, 进行技术经济效益分析评价, 并定期向其可控基地及广大养殖户公布生产加工或养殖的经济社会效益。三是要培育发展羊产业专业合作组织, 不断提高养殖业主和广大农户的组织化程度, 由协会牵头贷款再发放给养殖户。四是扶持发展依托昊王公司或张虎颗粒料制作企业, 年生产复合秸杆颗粒饲料50万吨, 饲草料加工配送中心1个, 提高养殖效益, 降低饲养成本。五是要积极探索建立由政府引导, 以加工龙头企业和养殖业主为主构成市场风险资金, 以规避和降低畜牧业发展的市场风险。

3.6 进一步调整完善政策性的支持和补助措施, 大力推进羊产业发展

武隆县双河乡牛羊产业发展报告 篇9

1.1 基本情况

双河乡位于武隆北部, 距县城47 km, 素有武隆县北大门之称, 东邻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 西靠涪陵区武陵山森林公园, 北连丰都县仙女湖镇。是大仙女山旅游度假区腹心地, 是重庆市重点高山蔬菜基地。全乡平均海拔1 300 m, 辖8个村, 1个居民委员会, 40个村民小组, 共3 140户, 11 157人, 其中农业人口10 604人。全乡幅员面积227.8 km2, 耕地面积47 955亩, 林地面积156 287亩。天然草场9 200 hm2, 人工草场540 hm2。2014年双河乡羊存栏4 981只, 年出栏达1 253只, 牛存栏3 900头, 年出栏905头, 牛羊产值约230万元, 共涉及全乡8个行政村40个农业社, 养牛羊户400余户。年出栏10头牛以上规模养殖户有60户、年出栏50只羊以上规模养殖户有108户。

1.2 养殖规模比重逐年提高

以前, 双河乡家家户户养牛羊, 其作用和用途主要是役用和家庭副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家庭式的养殖模式由于存在与出外打工比较效益较低和社会治安及疫病防控、粪便污染治理等多种不利因素, 已不能适应当前发展形势, 散养现象正在逐步退出主导地位, 加之政府业务部门的正确引导, 近年新建和改扩建了潮哥永大山羊养殖场、潘光田山羊养殖场、申修明肉牛养殖场等一大批规模养殖场, 并根据全乡牛羊产业发展规划, 新建牛规模场3个, 其中, 木根村存栏100头以上1户、50头以上1户, 梅子村存栏50头以上1户, 新建羊规模场3个, 其中, 铁炉村存栏300只以上1户, 100只以上1户, 荞子村存栏100只以上1户, 今年新建规模场并从鸭江、和顺、桐梓等乡镇引进240头牛、620只羊。每年返乡农民工在创业时选择养殖牛羊, 因此可以预计未来5年, 牛羊养殖的规模化程度将快速增长。

1.3 品种质量得到较大提升

品种质量得到较大提升。双河乡主推西门塔尔牛和安格斯牛, 用西门塔尔牛冷冻精液配种川南山地黄牛经产母牛, 再用安格斯牛冻精配种“西杂牛”, 并将“红西本”三杂牛作为商品牛, 全乡人工受精配种300多窝, 原来的本地牛要5~6年才长到250~300 kg, 现在良种牛2~3年就长到250~300 kg, 大大的提高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在山羊产业发展中, 推广使用波尔山羊种公羊与本地山羊杂交, 将波杂一代山羊作为商品羊育肥出售。大幅度提高了生长速度和个体产肉率, 为提高肉牛羊品种质量和进入产业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4 防疫体系完善

定期开展春防秋防疫工作, 做好重点疫病的检疫和预防, 加强能繁母畜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严格防疫条件, 建立消毒制度, 开展经常性的环境卫生消毒, 大大提高了母畜繁殖率和养殖经济效益。

1.5 牧草种植初具规模

全乡大力发展牧草种植, 牧草免费发给养殖户, 全乡共种植牧草青玉米250亩, 黑麦草150亩, 白三叶100亩, 甜高粱60亩, 解决了越冬的草料。

1.6 市场销售比较旺盛

双河是个旅游胜地, 5—9月避暑人就有1万~2万人, 木根片每月屠宰牛60头以上, 双河片每月屠宰牛30头以上, 每月屠宰羊180头以上, 每年外销山羊500只, 牛外销250头。全乡的牛羊销售市场出现了供销两旺的局面。

2 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资金支持, 导致投入不足, 相当部分养殖户没有建标准化的养殖场。

2.2 养殖户缺乏成熟的饲养管理技术。

3 建议

3.1 疫病防控

将保险所用资金用于疫病防控, 除疫苗注射和圈舍定期消毒投资以外, 当出现重大动物疫病需要对病死牛羊进行无害化处理时, 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补贴。

3.2 圈舍修建

部分农村尚未意识到科学合理的圈舍不仅可以降低牛羊的发病率, 而且可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建议对建设圈舍修建进行一定补贴。

3.3 草料供给

除去牧草种子补贴以外, 建议对修建生产草粉、颗粒料和青贮饲料等牛羊饲料草料加工厂进行补贴。

3.4 加大粪污处理支持力度

云阳县牛羊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10

每户根据年可收集的饲草、秸秆量测算,一般养殖基础母牛以5~10头为宜。资金和饲草充足可适当增加养殖量。受饲草料供应制约,不提倡规模化养殖模式。

5加强疫病防治

坚持“以防为主”,降低当前肉黄牛发病率。各基层畜牧兽医站与村级防疫员要不定时的深入养殖场户,检

1 云阳县牛羊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云阳县饲草资源十分丰富,发展牛羊养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全县拥有草山草坡14.73万公顷,年产农作物秸秆60余万吨,理论载畜量达60万个黄牛单位和150万个羊单位。经过几年努力,建成西南地区最高规格的良种肉牛祖代繁育场等良种繁育场3个,春辉、宝台等标准化山羊良种繁育场10个,111个牛羊专业合作社,3个牛羊加工企业的发展格局。

2012年以来,云阳县按照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意见》(农牧发[2010]6号)的要求,在全市率先启动标准化牛羊养殖场建设,推行“牛羊+沼气+种植”的低碳循环养殖模式,实行统一发展规划、统一建圈标准、统一提供架子牛、统一提供精饲料、统一防病治病、统一销售的“六统一”管理办法,新建标准牛羊养殖场,达到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六化”标准。2013年全县确立了“3133”肉牛发展思路,即:牧牛源公司采用“寄养付酬”、租用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全县已建成的相当于30个500头标准化肉牛养殖能力的现有场舍,可达育肥15000头以上架子牛的能力;5月底以前建成2012年批准实施的10个500头肉牛标准化育肥场;2013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各启动建设30个标准化育肥场。规划到2014年全县建成饲养500头规模的标准化肉牛养殖场100个,饲养250只能繁母羊的标

查养殖档案,指导养殖技术,同时对新购牛群进行隔离、控制买卖流动,对病牛进行对症治疗,加强饲养管理,基本控制了疫病蔓延。平时加强常发、重大动物疫病进行免疫,减少疫病发生。

尤其是部分农民有商品意识,善算经济帐,养牛不如经营其他。针对上述问题,彻底扭转牛只下降局面,关键在于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户养牛收入,调动农户养牛的主动性,全方位地推广科学养牛技术,不断提高母牛“三率”和育肥牛的生长速度,鼓励和扶持发展规模经营;增加对养牛生产的投入,以效益推动养牛的发展。

近年来柳林县养牛呈滑坡趋势,表现在牛数量减少,产肉率不高,其原因:一是养牛利润不高,农民养牛积极性不高。二是养牛横向比价低,准化山羊养殖场50个,肉牛饲养量达35万头,出栏15万头;山羊饲养量达120万只,出栏70万只;牛羊产业产值达50亿元。

2 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虽然云阳县在牛羊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突出表现在:

2.1 草、畜配套不完善

云阳县虽然天然饲草资源丰富,但集中成片的少,利用率又低,发展标准化牛羊养殖,需人工种植牧草加以补充。目前,全县改良天然草场和建植人工草场不到20万亩,到2014年,全县建成100个标准化肉牛场和50个标准化羊场后,需种植牧草100万亩。

2.2 牛羊良种繁育总量不足

云阳县初步建立了肉牛、山羊良种繁育体系,但供种能力还不能满足本县牛羊标准化养殖的需要,目前全县每年能提供的良种牛不足5万头,良种山羊不足30万只,全县标准化牛场和羊场全部建成后,需种牛15万头以上,种羊40万只以上。

2.3 疫病风险仍然存在

因为近年来牛羊流通量增大,通过引种及牛羊的购销致使疫病传播变得迅速和广泛,存在很大的疫病风险,一旦发生重大疫病,将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4 牛羊市场体系不健全

云阳县目前牛羊交易以传统的活畜贩运方式为主,没有现代化的牛羊交易平台,牛羊贩运户把持牛羊交易市场,市场秩序混乱,严重损害养殖户利益。

3 发展牛羊产业的几点建议

3.1 加大对标准化牛羊养殖的扶持力度

在保持牛羊标准化养殖财政资金扶持政策不变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牛羊养殖疫病和市场风险保障制度。针对牛羊养殖存在着疫病和市场两大主要风险问题,在完善肉牛保险制度的前提下,积极试行山羊规模养殖疫病保险,探索牛羊市场风险保障机制。

3.2 加快牛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牛羊养殖效益

一是加强肉牛冷配工作,以期尽快改变大量从外地购买良杂肉牛的状况。二是积极推广以波尔羊、南江黄羊、金堂黑羊等良种公羊与本地母羊的杂交改良技术,进一步提高山羊的良种化程度,增加养殖效益。三是提高牛羊母畜保护奖励扶持奖金额度,以鼓励广大牛羊养殖户发展保护能繁母畜,走自繁自养的发展模式。

3.3 围绕龙头企业建设,加快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力度

龙头企业是推进畜牧业规模养殖的“火车头”。规模养殖的动力来自市场,开拓市场的主要力量是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云阳县有牧牛源、绿原等牛羊深加工企业,但与全县牛羊出栏量相比,其加工能力还远远不够。因此要重点支持牧牛源公司、绿原公司等牛羊加工龙头企业,多措施促其做大做强,积极开展畜产品精深加工,努力挖掘产品潜力,生产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真正把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要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企业,广泛开展建立集约化、标准化的示范养殖基地,并通过基地的作用,培训、带动农户和社会力量发展规模养殖。同时,大力发展行业协会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广“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运作模式,推动龙头企业和养殖户通过利益机制实现产销和服务对接,把千家万户的养殖与千变万化的大巿场联结起来,提高牛羊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3.4 大力推广优质牧草,改变作物种植模式,确保牛羊饲料供给

随着云阳县牛羊养殖场(户)逐渐增多,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主要依靠自然草场为主的牛羊养殖场(户),出现了冬春季节性饲草不足的问题,要积极提倡养殖户“像种庄稼一样来种草、像养猪一样来养牛羊”,并免费供给牧草种子以提高养殖户种植牧草的积极性。通过大力推广优质牧草种植、改粮-经“二元”为粮-经-草“三元”农作物种植模式,确保牛羊发展饲料供给。

3.5 加强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牛羊养殖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排出的粪污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养殖过程中臭气对养殖周边空气环境质量的影响,特别是集约化养殖污染更为严重。其处理利用途径主要有:一是发酵制作沼气,沼渣沼液还田。这是牛羊粪污无害化处理的主要途径。二是晒制干粪,用于种植蔬菜、蘑菇等。集中使用大量的牛羊粪污会超过土壤的承载和消纳能力,从而导致面源污染。通过干稀分离,晒制干粪,用作种植蔬菜、蘑菇等原材料,是牛羊粪便资源化利用的好途径,同时为养殖场增加了收入。三是生产有机肥与生物肥。将牛粪直接加工生产成有机肥,或通过蚯蚓转化同时生产有机肥和生物肥,变废为宝,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不仅极大地降低了养殖的环境压力,而且延伸了产业链条,丰富了农作物的肥料结构。

3.6 切实加强牛羊产业科研、培训、技术推广工作

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并组织科研攻关,研究出一批适宜在本地推广的牛羊品种、优质牧草、养殖技术等。不断加大对牛羊产业的科研、培训、技术推广的投入,注重科研成果的深度开发,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投资牛羊产业科研领域,参与科研成果的开发利用,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和应用率,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切实加大对养殖户的科技推广和培训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养殖户的培训,选派畜牧技术人员、养殖大户业主到畜牧业发达地区学习考察,提高牛羊养殖技术水平。

摘要:云阳县是三峡库区的一个农业大县,全县幅员面积3649平方千米,荒山草坡220万亩,饲草资源十分丰富,适宜发展牛羊养殖。近年来,云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牲畜发展,把牛羊产业作为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领军产业来抓,大力推进牛羊标准化建设,围绕争创“全国牛羊标准化养殖示范县和牛羊肉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的目标,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政策驱动、龙头带动、科技推动、市场拉动,培植龙头企业和重、专大户,牛羊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面人·送“羊”·礼馍 篇11

面人是明清时期华北、西北等地农村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或老鼠节(农历正月初十)宴飨孩童的节庆美食。所谓“面人”,是以精白发醇面团捏塑出各式人物或动植物,用干果蜜脯(如红枣、赤豆、瓜干、柿饼之类)点缀装饰,蒸制而成的造型花点;大的高约一尺(通常是九寸),主要物象有虎头娃、娃头鱼、羚羊、刺猥、老鼠、蝙蝠、花卉、珍果之类。动物是五官生动,头大身短,四肢肥胖;植物是根茎叶蔓丝丝不乱,花果几可乱真,具有北方民间工艺品浑厚、朴拙的艺术特色。“面人”主要是馈赠幼辈和亲邻好友,也有人在街头巷尾售卖,烘托节日气氛。现在在华北、西北的许多旅游景区,经常有农村老大娘手挽柳篮出售面人。篮上覆盖的白布绣着“民间工艺、绿色食品”8个红字,馋得中外游客里三层外三层围观,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不少人家因此而致富。

古书中有关“面人”的记述较多。如乾隆时的《大同府志》:“七月十五日,蒸面人,为小儿献。”光绪时的《左云县志》:“中元,家家携酒脯拜祭先茔,如清明。又以麦面蒸羊形、孩提状,曰面羊、面人,互馈戚之幼辈。”蔚县农家每逢是日必蒸九寸高的面人数个,留给孩子把玩;冀中和冀南则是在老鼠节时制作面老鼠,一方面供奉鼠神,一方面让人玩吃,表现出一种奇诡的图腾信仰,展示了中华神秘食俗文化中的特异气质。

至于这些习俗的起因,扬州大学旅游烹饪系的邱庞同教授作过研究。他认为这主要是为了保护、教育后代,促使种族蕃衍昌盛。如《怀乐县志》载:“相传天狗下降食婴孩,民间蒸面为人,令小儿自抱,俾作替身。”又如《怀来县志》载:“市上蒸面人,与孩童分食,谓遇凶年不至相食。”此食俗定在中元节,也有道理。因为“中元节原本是为纪念死者的;纪念死者,希望亡灵能安生,亦含有希望逝去的先人能保佑生人之意。再加上保护、教育孩子的内容,正是一而二,二而一,相辅相成的。”(见《中国烹饪》1993年第8期第20页)。

有趣的是,现今的农民虽然不再为“天狗食婴孩”、“凶年相食”而担忧,但是中元节和红白喜事中食“面人”的食俗依然。电影《秋菊打官司》中,秋菊为儿子做周岁,摆放着许多面人。其中有一个套在小寿星颈上、大小酷似救生圈的圆环馍,特别引人注目,它寄寓的是长命百岁的殷殷祝福。电视片《望长城》中,府谷农村的那位老奶奶腿脚不便,便执意恳请电视节目主持人将“面人”捎给她在榆林读书的孙儿、孙女,希盼他们早日能够金榜题名。

二、做面人和送面人

山西省五台山一带,民风俭朴,“麦如珍珠,非祭先供客,婚丧不用。无故而食白面,人以为不祥”(徐松龛《五台新志·风俗》,光绪九年版)。但是,每逢七月十五中元节,家家却大捏面人宴客,并互相馈赠。节前,福寿双全、模样端正、心灵手巧的妇女都是东家接、西家请,大显其能。一连几天,她们夜以继日盘坐炕上,先将白面发酵和好,用剪子、木梳、锥子等工具捏成各种物象。禽兽类的如猪、羊、兔、鱼、蛤蟆、老虎;瓜果类的如桃、梨、瓜、柿、石榴、佛手;人物多是站、卧、爬、坐的大头娃娃,一个个憨态可掬,人见人爱。成型之后以红豆、黑豆安眼点嘴,用山丹花片、玫瑰花片装饰其身。接着入笼急火猛蒸,再涂以红、黄、绿、紫(均系天然色素)诸色,便大功告成。面人制好,一部分摆放家中,供人观赏并宴请戚友;一部分赠送乡邻亲朋。送面人亦有许多讲究:晚辈送长辈的,多系梨、桃,以祝健康长寿;大人送小孩的,多系虎、鱼,以祝长命百岁;“干兄弟”、“干姐妹”之间互相赠送的,多系羊、瓜,目的是增进友情;恋人彼此表达情意的,多系鸳鸯、石榴(前者表示恩爱不离,后者表示多子多孙),每个长约二尺,重达两三斤,用红漆木盘托,相互盛装登门,暗藏求亲或允婚之意。这种面人,在五台山特殊的气候条件下,保存时间颇长。它晾干后又酥又脆,既可冷食,又可泡食,还能烤食。许多人家将其作为缺奶或营养不足的孩子的补品,倍加珍视。

三、送羊节的舅甥情

三晋和冀南一带汉族农村,每年新麦上场后的五月十三日,还有一种外甥送活羊或“面羊(麦面蒸制的羊形馒头)给姥爷、姥娘、舅舅、妗子的习俗。届时舅家置备丰盛筵席,款待外甥,当地称为“送羊节”。相传这个节庆源自《宝莲灯》中孝子沉香劈山救母的神话故事。当时暴怒的沉香坚决要杀掉伤害三圣母的舅父杨二郎,被贤慧的三圣母苦劝阻止,后改为二郎每年送活羊一对给沉香作为抵罪,如有遗误,便受惩罚。多少年以后,杨二郎年迈体衰,腿脚不便,三圣母不忍老哥哥再奔波,便说服沉香,让他送羊去舅家看望。舅甥相见,抱头痛哭,旧怨冰释。从此,舅家向外甥送羊就变成了外甥向舅家送羊,并形成节日,并由五月十三日延伸到七月十五日;有钱者送活羊,无钱者送“面羊”,皆取“大吉羊”之意;舅家则盛情款待,还备回礼。对其始因,《广平府志》的解释是:“(七月十五)蒸面羊馈外孙,曰‘送羊’(盖取羊羔跪乳之意,教以孝也)。”现今的山西、河北等地农村仍然秉承舅甥相互送“羊”的古风,其目的依旧是加深姻亲之间的血肉深情,演释着“人种出自姥姥家”、“诸亲眷娘舅为大”的永恒主题。

四、缤纷礼馍大看席

面人和面羊之属,在现代民俗学中都被统称为“礼馍”。广义上讲,礼馍是黄河流域劳动人民创制的一种工艺造型馒头,已有2,000余年的流传历史。它广泛用于民间婚寿喜庆时的馈赠,也可作为农家四时八节祈祷还愿的供品以及营养品。民俗学家认为,中国礼馍的根是女娲用黄土和清水塑造生灵万物的神话,于是祖祖辈辈中的能干女性便仿效其法,用面团揉制出飞禽走兽和花果虫鱼,再造“生灵”。这样,在纷繁万状的礼馍世界中,既有远古神话和图腾膜拜的积淀,又有民间礼仪和面点工艺的升华,还有历代劳动人民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和人畜兴旺的美好祝愿,具有广泛而深刻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据1988年5月在西安举办的“黄河流域民俗礼馍文化展览”中提供的资料,青海的化隆,甘肃的临洮,宁夏的吴忠,陕西的米脂、兰田、阳与临潼,山西的临汾、侯马、晋城与长治,河南的商丘,山东的烟台与高密等地,均系礼馍文化的流行中心。从展品的形态看,有双鱼太极图馍、阴阳八卦馍、日月灯烛馍、百子葫芦馍、牡丹花馍、彩蛋馍、龙馍、凤馍、牛虎合形馍、玄鸟燕子馍、母子蜘蛛馍、蛤蟆馍、蝌蚪馍、大茧馍、刺猬馍、狮子盘绣球馍、虎头鞋馍、狗馍、猴馍、兔馍、鹿馍、鸡馍、羊馍、牛馍、猪馍以及娃娃馍等数百种,无不微炒微肖。礼馍的制作者,多是擅长面食的婆姨、媳妇与闺女,技艺带有家庭传承性。过去为了竞巧斗妍,防止外人偷艺,都是晚上关起门来悄悄做;现在可以互相取经,彼此借鉴,技术提高较快。礼馍除了馈赠和祭祀,还有少量的在市场上出售。有意思的是,若是申明买来赠给长辈的,价格折半,还可奉送;若是买给小辈玩的,则按质论价,不许挑拣。这又反映出敦厚朴实的华北农民敬老尊贤的优秀品德。

羊产业发展 篇12

一、产业发展优势突出

㈠品种资源丰富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 形成了藏羊、蒙古羊、滩羊、兰州大尾羊、岷县黑裘皮羊、河西绒山羊、陇东黑山羊7个适宜不同生态条件、耐粗饲、抗逆性强的优良地方品种, 其中滩羊、兰州大尾羊、岷县黑裘皮羊已列入国家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20世纪80年代, 甘肃高山细毛羊新品种问世;进入21世纪后, 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 先后引进了小尾寒羊、湖羊等多胎品种和陶赛特、波德代、萨福克、特克塞尔、杜泊等专门化肉羊品种。以地方品种、多胎品种为母本, 以专门化肉羊品种为父本, 探索出了适应不同地区推广的30多个杂交组合。目前全省绵羊中小尾寒羊存栏约250万只、藏羊存栏350万只、滩羊存栏150万只、细毛羊存栏180万只、专门化肉羊品种1万只, 其余均为专门化肉羊品种与当地羊二元或三元杂交后代。丰富、多样的品种资源为全省羊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了种源基础和广阔空间。

㈡饲草料供给充足甘肃是全国六大牧区之一, 天然草原面积0.18亿hm2, 草原类型多样, 牧草种类丰富;全省人工种草面积151.27万hm2, 居全国第二位, 其中紫花苜蓿62.13万hm2, 占全国种植面积的近1/3, 居全国首位。2007年以来, 随着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技术的大面积推广, 农区秸秆数量逐年增加, 目前全省各类农作物秸秆3 500万t, 其中玉米秸秆2 500万t, 充裕的饲草料为牛羊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㈢政策导向明确2003年, 省委、省政府就提出要把草食畜牧业培育成全省战略性主导产业;2008年, 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了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发展扶持办法》, 从资金筹措、建设内容、扶持方式、项目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按照政府引导、大户牵头、银行支持、农户参与等方式, 每年多渠道筹措省级草食畜牧业发展专项资金1.5亿元, 2011年又将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用于草食畜牧业发展。近4年来, 全省整合并投入畜牧业专项资金9.8268亿元, 其中省级资金5.9618亿元、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3.865亿元。2013年畜牧业专项发展资金增加到4.59亿元, 其中省级整合资金2.39亿元, 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2.2亿元。与此同时, 随着畜牧业结构调整, 国家也加大了羊产业发展扶持力度, 2009年启动实施了绵羊良种补贴项目, 2013年又将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纳入政策扶持范围, 羊产业迎来最好的历史发展机遇期。

㈣区位优势明显甘肃省位于西北中心, 地处典型的农牧过渡地带, 既有发展牧区畜牧业的传统, 又有发展农区畜牧业的优势, 随着封山禁牧和草原奖补政策的实施, 牧区肉羊生产增长空间变窄, 甘肃省肩负着保障周边牧区羊肉供给的重大任务;甘肃省是羊肉消费主产区,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营养知识普及, 羊肉消费快速增长, 为羊产业发展提供广阔市场;甘肃省地处三大高原结合部, 千差万别的生态条件和干旱及半干旱的气候特点与绵山羊喜燥厌湿、怕热耐冷的生活习性十分吻合, 成为肉羊产业发展的最佳适宜区。

二、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㈠养殖规模持续扩张近4年来, 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的顺利实施和牛羊产业大县建设稳步推进, 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牧民群众养羊积极性, 在全国羊存栏普遍下降的情况下, 甘肃省羊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12年全省羊存栏、出栏、羊肉产量分别比2008年增长17.3%、11.2%和11.3%。12个县区羊饲养量突破100万只, 16个县区存栏超过50万只, 民勤等12县区分别列入全国肉羊优势区域, 初步形成了以河西走廊、中部 (白银、兰州、定西) 、南部 (临夏) 为主要产区的3个肉羊产业带, 年出栏肉羊880多万只, 占全省90%以上;以肃南、天祝等沿祁连山北麓县区为重点的细毛羊生产基地;以酒泉、庆阳为重点的绒山羊生产基地。

㈡生产方式有效转变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区养羊业的快速发展, 推动了养羊方式有效转变, 农区规模养羊应运而生。甘肃省农区规模养羊大致分为4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属于探索起步阶段, 其特征是通过发展“庭院经济”实现规模扩张;第二阶段是21世纪前5年, 重点解决“人畜同院”现象, 规模养殖户要求和标准均低;第三阶段是“十一五”时期, 其特征是彻底解决人畜分离, 重点发展规模养殖小区 (场) , 实现质的提升, 同时兼顾适度规模养殖户的发展, 并提高了规模养殖户标准, 加速了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第四阶段是近5年的转型升级, 其特征是突出标准化发展, 重点解决规模化与标准化的关系问题, 通过标准化提升规模化, 实现质的飞跃, 从而拉开了现代畜牧业发展序幕。通过近20年循序渐进的发展, 全省规模养殖场 (小区) 发展到6 642个, 其中养羊小区 (场) 1 690个, 存栏羊650万只, 农区规模养羊比重达到38%。

㈢农区养羊后来居上20世纪80年代以前, 草原畜牧业占主导地位, 且承袭着粗放经营、靠天养畜的传统, 农区畜牧业处于依附于种植业的从属地位。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种草面积扩大以及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 农区养羊业快速发展, 已成为全省肉羊产业的主产区。目前农区及半农半牧区羊饲养量占全省总量81.9%、出栏占83.9%、羊肉产量占82.9%, 全省畜牧业已从牧区资源约束型逐步走向充分利用农区饲草料资源发展的新路子。

㈣肉羊产业异军突起长期以来, 甘肃省羊产业发展一直沿袭着“毛主肉从”的格局, 20世纪90年代, 先后引入繁殖率高的小尾寒羊品种, 2000年以来随着羊肉消费市场拉动, 陆续引入了陶赛特、波德代、萨福克、特克塞尔、杜泊等专门化肉羊品种, 以这些品种为父本、小尾寒羊和地方良种为母本, 开展杂交改良, 羊产业发展进入了以肉为主的新阶段, 羊肉生产开始进入“卖方市场”。目前全省年向省外调出羊肉近5万t, 优质羊肉生产供给基地的作用逐步凸显。

三、产业发展措施具体

㈠突出产业大县发展为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尽快实现将草食畜牧业培育成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性主导产业的总体目标, 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实施以来, 按照突出优势、抓主抓重、扶优扶强、整体推进的原则和区域特色明显、产业优势突出、发展潜力较大的要求, 全省先后确定30个肉羊产业大县 (其中13个民族地区养羊大县) , 通过加大对良种繁育体系、规模养殖、饲料开发利用、贷款贴息、科技培训等关键环节的扶持力度, 肉羊产业大县羊存栏、出栏分别占全省82%和80%, 已成为草食畜牧业发展速度最快、最具增长活力的区域。

㈡突出标准化规模养殖结合各地产业发展现状、资源情况、经济条件, 始终坚持从适度规模养殖户、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现代化养殖企业 (场) 三个层次上分类推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 先后制定印发了养殖小区养殖场管理规范, 明确了规模养殖户、养殖小区、养殖场建设标准和具体要求。2005年以来, 连续8年召开全省规模养殖现场会议, 为生产方式转变营造了宽松氛围;2008年以来, 全省每年新建规模养殖小区 (场) 1 000个, 并作为为民谋办的10件实事之一, 年初以目标管理责任书的形式将建设任务分解下达各地。在发展规模养殖的基础上, 2010年组织开展了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创建活动, 按照“五化”标准 (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 要求, 创建部省级标准化示范场161个, 其中养羊示范场36个, 分别由农业部和省厅予以授牌。这项活动的开展, 为提升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 加快标准化生产步伐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㈢突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通过争取国家畜禽良种工程、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畜牧“菜篮子”补贴、绵羊良种补贴等扶持项目, 全省各类种畜禽场达到377个, 其中种羊场74个, 年存栏各类种羊6万只、提供种羊近10万只;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实施以来, 继续加大了种羊繁育体系建设扶持力度, 对绵羊人工授精站建设及器械购置分年度安排了补助资金, 全省绵羊人工授精站达到575个, 每年改良绵羊450万只, 其中人工授精改良近100万只。通过良种繁育体系的配套建设, 增强了供种能力, 提高了产业发展整体水平, 全省羊良种化程度达到70%以上, 出栏率达到57%, 出栏羊个体产肉量15.7 kg, 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 kg。

㈣突出饲草料开发利用为了有效解决农区养羊业发展饲草料问题, 实现草畜平衡, 草食畜牧业发展启动以来, 始终将玉米秸秆饲料开发利用作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 加大了工作力度, 分区域抓了10个机械化玉米秸秆加工利用试点建设, 分别探索出了窖贮、袋贮、揉丝打捆、青贮合作社、青贮银行等多种秸秆加工利用模式。全省玉米秸秆加工利用率提高到54% (牛羊产业大县超过60%) , 比2008年提高24个百分点。秸秆利用率的提高, 不仅促进了羊产业持续发展, 而且增加了种植户收入、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促进了农牧互补和循环经济发展。

㈤突出实用技术配套推广以规模养殖为载体, 重点加强了3项实用技术的组装配套和推广:一是绵羊改良技术。为充分利用国内外引进的良种肉用公羊, 2008年以来, 在省级草食畜牧业专项资金扶持下, 组织全省肉羊产业大县普遍开展了绵羊常温人工授精改良工作, 有效提高了优秀种公羊利用率, 加快了良种推广步伐, 随着人工授精覆盖范围的扩大, 筛选出了适宜不同地区推广的杂交组合;二是科学饲养管理技术。包括羔羊早期断奶, 绵羊驱虫、药浴、机械剪毛, 饲草料加工调制, 配合饲料, 阶段饲养, 强化育肥, 分群管理等;三是异地育肥、适时出栏技术。为加快肉羊出栏, 提高养殖效益, 分别总结推广了牧区、山区、散户繁殖, 农区、川塬区、大户异地育肥以及肉羊适时出栏技术。

四、产业发展方向及今后工作重点

无论从产业基础、资源现状、区位特点、生态条件、市场前景等多种因素综合分析, 养羊业都将是甘肃省长期的优势产业和农牧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之一。回顾羊产业发展历程, 虽然取得了瞩目成效, 但依然存在着发展方式落后与资金投入不足的双重压力、降低成本与提高质量的双重挤兑、资源浪费与利用不足的双重矛盾、加工企业较多与品牌数量较少的双重困扰、疫情危害与市场波动的双重风险等诸多问题。针对上述问题, 今后羊产业发展要以“现代农业365发展行动规划”为指导, 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进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和优势产业带建设为方向, 以产业大县建设为抓手, 以提升现代化水平为目标, 突出抓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㈠坚持把优化产业布局作为推进羊产业发展的战略任务按照绵羊、山羊齐抓, 以绵羊为主;肉羊、细毛羊共同发展, 以肉羊为主;杂交改良和纯种繁殖结合, 以杂交改良为主;农区、牧区并重, 以农区为主的总体发展思路, 农区及农牧交错区, 充分发挥人工种草面积大、农作物秸秆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大力发展规模养殖, 全面推广先进技术, 着力加快现代化发展步伐。牧区, 按照稳量、提质、增效、创品牌的要求, 依托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健全禁牧管护机制, 完善草畜平衡核查机制, 加强草原保护, 优化畜群结构, 以建立草原畜牧业示范平台为契机, 促进羊产业可持续发展。

㈡坚持把转变生产方式作为推进羊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充分借鉴多年来探索的规模养殖成功模式和典型经验, 继续坚持从适度规模养殖户、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3个层次上全面推进养羊业生产方式转变。养殖基数大、经济基础好、土地资源宽广的河西走廊和中部地区, 要通过招商引资、广泛融资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 加大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力度, 努力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暂不具备发展规模养殖小区 (场) 的地区, 要结合当地实际, 全力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户, 尤其要注重基础母羊户的发展, 通过走“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路子, 实现总量持续扩张, 效益逐步提升。

㈢坚持把畜牧科技创新推广作为推进羊产业发展的根本支撑以设施技术为基础, 良种技术为核心, 饲草料技术为重点, 大力推进先进实用技术的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规模养殖小区 (场) , 重点加强“五良” (良种、良法、良舍、良料、良医) 配套技术推广, 并通过建立科技特派员入驻制度, 最大限度降低养殖成本, 提高养殖效益;适度规模养殖户, 要从增强科技意识入手, 积极推广杂交改良、规范饲养、饲草料加工调制、青贮氨化、定期消毒和程序免疫等项技术, 积极引导养殖户尽快实现由传统经验养殖向科学养殖方向发展。

㈣坚持把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羊产业发展的关键举措继续加大对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加工程度深、资源利用好、市场竞争力强的羊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扶持力度, 并通过完善“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及“订单农业”等发展模式, 引导鼓励龙头企业向优势区域集聚, 与农民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 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化经营的成果;大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建立完善产业预警机制, 加强对产业趋势、市场信息、供求变化和成本效益分析预测, 促进产销衔接。

㈤坚持把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推进羊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加快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追溯体系建设, 以发展无公害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畜产品为抓手, 加大优质肉羊基地建设步伐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地认定和质量认证工作力度。加强以饲料为主的投入品质量安全管理, 建立健全生产记录档案和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 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例行监测, 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和健康消费。

上一篇: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下一篇:用软件控制公路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