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产业发展(精选12篇)
静脉产业发展 篇1
一、引言
静脉产业一词最早是由日本学者提出的, 它是指通过一定的技术方法, 将生产、生活排放的的废弃物进行再资源化的产业, 如同人体血液循环中的静脉一样。近年来, 经济不断发展, 社会不断进步, 资源短缺制约, 人们逐渐认识到发展静脉产业的重要性。
日德等国对静脉产业都予以了很高的重视, 积极构建法律体系, 完善保障政策, 积极研发新产品、新技术, 努力实现静脉产业相关领域突破性的研究, 政府也积极的引导和扶持静脉产业的发展, 使之成为重要产业, 取得了显著成效, 解决了就业问题。我国于2006年, 颁布并实施了《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 静脉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但我国静脉产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 尤其我国静脉产业的发展机制不够完善, 制约我国静脉产业大局的发展。
发展机制是静脉产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通过对我国静脉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 对国内外静脉产业发展机制进行对比分析, 借鉴经验。在此基础上, 提出我国静脉产业发展机制的具体对策建议。
二、国内外静脉产业发展现状及其比较
(一) 制度机制
制度机制是静脉产业发展的必要保障, 从制度方面看, 我国关于静脉产业发展尽管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 但还存在很多欠缺之处, 如《循环经济法》, 但大部分领域仍然处于空白状态, 尤其关于静脉产业领域的具体法规还有缺口, 这使得我国静脉产业的发展没有明确的方向, 不利于静脉产业的发展。相比之下, 国外部分发达国家已形成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日本积极制定并完善该领域的法律法规, 如将《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修改为《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 法律内容由主要强调3R, 即废弃物减量化 (reduce) 、再使用 (reuse) 、以及再生利用 (recycle) 。完善并实施《家用电器回收法》等。德国也形成全面而系统的法规体系, 如《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包装机包装废弃物管理条例》《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技术指南》等。日本、德国完善的法规制度为静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二) 技术机制
静脉产业的稳健快速发展, 相关技术是基础, 是发展的前提条件。我国现阶段生活、消费产生的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的技术水平低, 技术研究迟缓、技术人才短缺。尤其是对于废弃物再利用主要为简单处理利用, 技术含量低, 静脉产业技术投入不足, 难以保证废弃物无害化和高效利用。而国外先进国家十分注重技术的开发和推广, 日本政府启动产官学协同创新体制, 重视与静脉产业相关技术研究, 形成以零排放为目标的循环技术体系, 开发出众多静脉产业的核心技术, 不仅为日本静脉产业的发展提供保证, 而且通过清洁发展机制 (CDM) 向世界各国输出相关技术。
(三) 激励机制
我国静脉产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不仅需要良好的市场外部环境, 也需要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 而目前我国构建循环型社会方面对于企业行为缺少明确的激励机制。在日本, 对于不符合循环型社会、不利于环境健康发展的行为, 加大惩罚力度。同时对积极研制新设备、新技术, 推动静脉产业发展的企业和组织进行奖励, 促进了静脉产业的发展。
(四) 宣传机制
我国静脉产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参与。目前我国公民对于静脉产业缺乏认识, 舆论宣传不到位, 绝大多数公民对于静脉产业还不清楚, 对静脉产业的重要性宣传力度不够, 社会认知度差。日本、德国在此方面则较早意识到宣传机制的重要性, 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宣传, 提高公众意识, 打好了坚实的公众基础。
三、我国静脉产业发展机制的对策
发展静脉产业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变废为宝”, 而且可以缓解自然资源短缺的问题, 减轻环境污染, 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可以促进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静脉产业的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相关法律制度的支撑。我国静脉产业的相关法律法规数量较少, 缺乏系统性。为此, 结合我国静脉产业制度机制的现状及德日的发展经验, 应健全和完善静脉产业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以《循环经济法》为基础的法律体系, 根据不同地区静脉产业的特点制定相应法律规范, 增强有关法律法规的认知度和可操作性, 注重各项法律的相关性。加强引导与监督, 为我国静脉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 加强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静脉产业的发展有赖于技术的研发与进步。应借鉴日本产官学协同发展机制的经验, 加大政府投入, 构建以高校、科研所等研究基地和平台, 整合利用资源, 加强技术创新。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积极引导, 注重对企业、高校、科研所等部门的政策支持,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加快静脉产业相关技术的开发和人才培养, 依靠科技进步不断促进生产发展。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 加强科技的交流与合作, 积极做好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吸收和消化, 提高废物减量化技术、无害化处理技术等, 以实现静脉产业技术领域的突破与创新。
(三) 建立政策保证和激励机制
我国对于静脉产业的激励尚显不足, 为保证静脉产业的健康发展, 应尽早制定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 以保证静脉产业的规范化。政府应加大政策倾斜, 制定有利于静脉产业发展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策, 同时建立专项基金、拓宽融资渠道, 对静脉产业购进生产设备及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应给予政策支持等多种方式进行激励和帮助。
(四) 强化静脉产业的宣传教育
我国静脉产业的起步较晚, 社会公众对静脉产业认知度较低, 应通过电视、网络、书刊等各种途径, 扩大宣传教育工作, , 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定期举办讲座, 普及静脉产业的相关知识, 从幼儿教育开始, 初、高中乃至大学, 加强环保意识教育, 从垃圾分类、资源再生利用的宣传入手, 普及静脉产业的相关法律和知识。与此同时, 强化企业的扩大生产责任, 使其在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开发与应用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各行业协会、社会团体、以及媒体、教育机构及行业协会等联手宣传, 共同推进, 增强社会公众环保意识, 推动静脉产业持续发展。
四、结语
静脉产业的发展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废弃物减量化、解决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建立静脉产业发展机制是其自身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 尽早完善我国静脉产业发展机制, 从制度建设, 技术创新, 激励政策, 宣传教育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 以保证我国静脉产业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邱才娣.静脉产业园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绿色科技.2012 (1) :15-18
[2]李岩;刘研华.日本循环经济发展及其经验借鉴[J].日本研究.2012 (2) :25-29
[3]王爱兰.中国与日本“静脉产业”发展比较研究[J].东北亚论坛.2009 (5) :26—30
[4]宋建阳.静脉产业发展的市场化运作[J].商业文化.2011 (2) :225-226
[5]秦海旭.万玉秋.夏远芬.德日静脉产业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借鉴[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 (6) :149-152
[6]李蔚娅.胡微.中国城市静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4 (6) :40-42
静脉产业发展 篇2
摘要:为应对资源和能源短缺的危机,借助两型社会和低碳城市建设的契机,同时搭上区域发展与城市建设加速的快车,发展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是目前的大趋势,但静脉产业园在建设的过程中也会遇上经济上、技术上、机制上等方面的困境。以辽宁省的辽中县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为例,从辽中静脉产业园的基本建设条件及建设目标出发,分别从产业、空间、支撑体系等多方面提出发展策略,破除静脉产业园建设存在的困境,来保障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和运作的顺利进行,产生真正的园区效应。关键词:静脉产业
生态工业园区
循环经济
1静脉产业相关概念
静脉产业是以保障环境安全为前提,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的,运用先进的技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实现各类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的产业,包括废物转化为再生资源及将再生资源加工为产品两个过程。而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是以从事静脉产业生产的企业为主体建设的生态工业园区。静脉产业园建设的动力
2.1 两型社会建设、低碳城市策略实行的需求
据两型社会要义,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实现社会的产业环境化,以资源投入最小和新能源取代,而非不可再生资源耗竭,来提高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能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实现社会的环境产业化,实现废弃物利用最大化和耗资污染最小化目标。
静脉产业园的建设能将废物转化为再生资源及再将再生资源加工成产品,同时在这废物再利用的过程中减少碳的排放,这恰契合低碳城市建设中减少碳排放的策略和两型社会建设对资源环境的要求。
2.2 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对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剧后的需求
我国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将是空前的,迫切需要从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静脉产业园的建设依据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突破了原有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保证在既可以发展经济的同时,又能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2.3 区域振兴策略、城市建设扩展对静脉产业园的推进
0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意见》,意见提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加强重点污染源总量控制,支持开发和应用低碳技术,鼓励发展循环经济。
沈阳近海经济区作为沈西工业走廊腾飞的龙头和沈阳全面振兴的引擎,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向复合型功能区过渡,而相对于以往单纯的生产功能也提出了升级的要求,需要逐步引进高附加值的研发、物流、环保、创意产业等。
东北振兴政策和沈阳近海经济区的发展都对以资源再生及再生资源加工为主的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静脉产业园建设的困境 3.1 经济上的困境
静脉产业园的建设存在公共物品属性,属于城市环境经济,不具备消费竞争性,企业开发商的趋利性,会导致商业上的开发不足。若没有政府在适当的制度上加以控制和引导,对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会自动利用环境资源的纳什均衡,造成环境资源的浪费、低效率。同时正因为环境经济需要政府的进入,也导致了静脉产业区的外部经济存在,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循环企业的开工不足,产量下降的情况。3.2 技术上困境
静脉产业园的建设需要科技投入,绿色技术支撑体系的建立。能组织开发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技术和“零排放”技术等。而从我国的静脉产业来看,总体技术能力较弱,环保产品技术含量低,静脉产业的回收利用率不高,同时在循环回收过程中的污染控制技术也还不强,成为静脉产业园在我国的瓶颈。3.3 机制上的缺陷
静脉产业作为将废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实现各类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的产业,需要大区域内“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过程。但目前静脉产业没有主管单位,整个环保产业也只有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对环保产业进行规范和约束。但环保产业协会缺乏行政上的监管权,导致目前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缺乏一种强有力的指导和管制,造成环保产业的市场资源比较分散,整个循环过程较难形成。市场混乱、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造成静脉产业园困境的另一原因。一方面,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垄断现象严重,采取所谓的市场准入制度,造成市场割据;另一方面,不正当的市场竞争依然存在。如有关部门指定产品准入、虚假鉴定等现象时有发生。辽中县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案例 4.1辽中静脉产业园概况 4.1.1地理位置
辽中县静脉产业园区位于辽中县东31公里处,距离沈阳38公里,是沈西工业走廊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发大道从用地范围内东西穿过,分别连接沈阳与辽中,是两地之间重要的交通走廊,西侧为杨黄公路穿过。4.1.2园区现状综合条件 4.1.2.1区位的优越性
园区位于铁西工业区与辽中近海经济区中间处,属于沈西工业走廊辽中段。位于东北亚及环渤海湾地区经济区、沈西工业走廊的重要组成区,近邻沈阳老工业基地,区位优势显著。4.1.2.2交通的便利性
秦沈高速铁路、京沈高速公路和沈盘公路贯穿全境,全长46公里的沈西产业开发大道横贯东西,沈阳地铁西线直达经济区。此外,地铁一号线向西延伸,和沈西工业走廊新铁西区段相连,随着新三环线的建设,将直接拉近沈西工业走廊与桃仙国际机场的距离,提高交通效率。4.1.2.3资源的保障性
沈西工业走廊区域内,土地已基本完成征用、整理或已按规定控制,土地资源供给充裕,具有广阔发展空间;浑河、蒲河两条河流穿越境内,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东北电网可提供充足、稳定的电力供应,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4.1.2.4环境的孤立性
园区处于铁西工业区与近海经济区东西辐射的中间位置,园区周边建设现状单一,基本以农田等自然资源为主,其他公共设施配套不健全,因此,园区必须依靠自身配套,服务于园区。
4.2辽中静脉产业园的发展定位
以发展环保产业为主题,重点发展以工业固体废旧产品拆解、加工的综合再利用,橡胶和塑料再生产品的再制造产业,和以化工资源再生为原料的新型化工产业,以及纸业再生的再制造产业,物流配套为主的物流产业及环保设备生产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将辽中静脉产业园区着力打造为产业集聚、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国家级示范基地。4.3 辽中静脉产业园的发展策略 4.3.1 产业策略
依据静脉产业园区的发展优势,考虑到比较优势原则、产业关联原则、区域分工和协作原则、生态化原则,选择以工业固体废旧产品拆解、加工、综合再利用,橡胶和塑料再生产品的制造,化工原料的再生以及再生纸业的生产,物流配套产业及环保设备生产为主的产业。
产业在整个静脉园区内形成整个的产业链的循环,推动产业之间资源的交互作用和能源循环间的相互作用,使产业链的顺利流畅运转。首先,各类废品通过城市收集运输到辽中的静脉产业园,通过分类经各园区各自的拆解和处理回收,得到各类的初级回收产品,初级产品可在通过深加工处理成产品,实现资源再生和将再生资源的再加工。
在整个静脉产业循环的过程中,特别在拆解、分解处理时会产出噪声、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因此,在整个循环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这些污染物的处理,防止静脉产业运转过程的再污染。同时,可应用中水技术,对污染物废水进行处理达到工业使用的要求,使之循环利用对减少水资源的浪费。4.3.2空间策略
依据现状用地情况,通过适当的用地整合,在强调可操作性强的基础上,遵循静脉产业循环的上下游接近,产业用料接近、废物处理接近及交通便利、绿化防护良好、对周边的污染影响少的原则,同时注重空间景观形象,规划一个突出环保特色的现代化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其规划结构可概括为“一核、两轴、七组团”的规划结构。
一核:是指以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服务中心,位于开发大道与二十九街交叉口处,由主干道和产业区的其他部分相联系,将承担整个园区的商业、金融、教育、培训、行政管理等职能。
两轴:以开发大道为依托的发展主轴,即园区对外的形象展示轴;以二十九街为依托的发展次轴,即园区的产业发展轴。
七组团:根据产业性质的不同而分成的七个部分:用地西北部的再生纸业组团,位于用地的下风向,减少污染;化工原料再生组团,紧邻再生纸业组团南侧;工业固废处理组团,位于用地东北部;橡胶和塑料再生产业组团;可利用废物拆解加工组团,紧邻开发大道北侧;物流配套产业组团;环保设备产业组团。4.3.3支撑体系策略 4.3.3.1科技支撑体系
静脉产业的发展运行需要多学科集成、融合和交叉,科技进步对静脉产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构建静脉产业的科技支撑体系,引导科技力量参与静脉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在市场机制条件下,以企业技术创新为核心、以相关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研究、开发、应用,组织开发和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废弃物的再资源化技术,为静脉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4.3.3.2法律、法规支撑体系
立法先行,依法推动静脉产业的发展,是许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我们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应注意各法律之间相互的配套性和可行性;应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如《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地方实际,尽快出台适用的地方性法规。4.3.3.3政策支撑
出台鼓励静脉产业发展的政策,尽快制定各种经济和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发展静脉产业。这些政策包括税收优惠、政府采购政策、收费政策、征税政策、规模经济政策等,如在税收方面除给予静脉产业企业免征增值税的政策外,还应由产生废弃物的企业给回收废弃企业一定的补偿,建立废旧物资回收再生利用基金制度。在金融政策方面,重点是投融资的政策。各级银行要加大支持力度,设立银行专项信贷资金,对静脉产业企业改进工艺、降低能耗、消除污染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给予提供低息贷款和部分资金的扶持,为发展静脉产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给企业向前发展注入动力。
4.3.3.4市场条件支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监督调控体系的建立,政府对静脉产业管理行为的规范化,静脉产业市场存在的问题是可以逐步解决的。在现阶段,静脉产业管理的重点是规范静脉产业市场。主要是通过制定静脉产业市场管理规章,建立静脉产业市场行为规范,确立静脉产业市场运作的基本准则,完善和强化静脉产业市场的监督管理体系,使静脉产业市场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运行机制。5 结语
静脉药物配制中心的应用发展 篇3
【关键词】静脉药物配制中心 应用 发展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R95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275-01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是指由专业药剂师或受过专业培训的配药人员,在高度洁净无菌的环境下,以药物的特性为基础,严格按照规范的操作程序,来配制相关静脉药物的中心机构。自国家卫生部颁发《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以来,医疗机构中建立静脉药物配制中心已经成为必须,静脉药物配制中心的应用也不断扩大,不断发展,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静脉药物配制中心的应用及发展方面展开论述。
一静脉药物配制中心
静脉药物配制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Services,PIVAS) 是经由受过专业培训的配药人员根据药物特性在高度洁净无菌的配药室内按照既定程序操作进行专业配药的机构[1]。经由这个专业的配药机构中心可以把全医院所需的静脉药物进行集中配制,方便管理,同时也有效节约人力资源和药物资源,实现了配药的安全性、高效性、经济性三者的和谐统一。在传统的静脉药物配制的过程中错误率比较高,为了降低这种配药错误率或是避免错误的发生,静脉药物配制中心应运而生,并且以后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也将会进一步扩大。
二建立静脉药物配制中心的必要性
2.1有效提高配药的安全性
由于以前常规的静脉药物配制对配药的环境要求不严,导致在配药的过程中,往往不可避免的因為某些细菌或微粒的影响,造成所配制的静脉药物不纯,严重者使配药失效或有其它副作用,对患者存在着潜在的危害。而静脉药物配制中心的环境是高标准的1万级的洁净、无菌的配药室,配药人员都是经过专业培训,在配药前都进行杀菌消毒方可进入,这样就给配药提供高洁无菌的环境,且配药药方是经过严格审核的,在配药前配药人员与临床医师进行制药交流,保证配药的合理性,这样就大大提升了配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配药的感染率,使患者在使用配药后无不良反应,并且治疗效果较理想,同时也避免因为配药失误而引发的医患之间的纠纷[2]。
2.2保护制药人员的身体健康
在静脉药物配制中心的配药人员都要穿戴专门的防护衣,并带口罩和手套进行隔离。与传统的静脉药物配制相比较,配药人员不必直接与药物在配制时发生的反应相接触,避免直接暴露在含有毒物质的空间内,减少对人体的直接伤害,保护配药人员的健康。
2.3推动与临床用药的交流配合
临床医生掌握患者的详细病情但是并不直接进行静脉药物的配制,而专业的静脉药物配制人员又不掌握详细的病状,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药物配制。静脉药物配制中心恰恰提供了配药人员与临床医生进行合理配药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上,配药人员可以和主治医师一起探讨如何对患者进行对症下药,以及何时配药,何时给药,给药的量及疗程等等[3]。配药人员与医师的及时交流可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增强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4节约制药资源,节省制药成本
虽然建立静脉药物配制中心以及购进相关先进的制药医疗设备需要很大的成本,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静脉药物配制中心的建立是大势所趋。该机构的建立能够有效的降低医疗成本,减少药物分散配制造成的资源浪费,避免药物的丢失,对于一些因为临时医嘱改变而浪费的配药进行回收利用,避免浪费。还能对某些具有特殊药性的药物进行科学拼用,发挥药物的独特治疗效果。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3.1静脉药物配制中心管理规范不完善
我国还没有制定统一规范的静脉药物配制中心,也没有制定相关的管理规范,国内的各大医院都是在借鉴探索中逐渐建立静脉药物配制中心机构。但是一些医院在商业炒作下建立的静脉药物配制中心过于浮夸,华而不实,失去建立静脉药物配制中心的初衷和意义。这种情况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增加制药成本。在建立静脉药物配制中心后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不重视对配制中心环境的每日杀菌消毒,不重视对配药设备的管理维护,不重视对医护人员的操作检查等等,这些管理规范的不完善现象必须得到规范的修正,否则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4]。
3.2专业配药人才少,配制技术薄弱
静脉药物配制中心采用的是药物的集中配制,需要专门的配药人才。但是以往医院内并不重视对药剂师的培养,缺乏比较专业的配药人员,所以静脉药物配制中心的配药人员都要经过专业化的配制药物培训,使之掌握配药的技术设备和配制方法。另外配制技术薄弱表现在配制药物时可能会遇到许多药液同时混制,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检索资料而不能查证。
3.3配药与用药之间间隔长
由于静脉药物配制中心采取的是集中配制方式,就可能存在配药与实际用药之间存在较长的时间差距,在这中间医嘱可能变更,造成已配好药物的浪费,回收再利用也比较困难[5]。另外长时间的间隔也会使药性发生变化,造成副作用或其它危害,对患者的治愈存在较大的威胁。
四发展建议
我院的静脉输液混合配制日常消耗性费用与全国平均值的比较:
日常消耗设备运行消耗注射器消耗一次性物品消耗人工费我院3元/瓶1.5元/瓶0.8元/瓶3元/瓶全国各大医院
统计平均值2.18元/瓶1.05元/瓶0.5元/瓶5元/瓶针对我院与平均水平的差距,在静脉药物配制时要立足实际,综合考虑,根据实际需要情况分别进行集中配制或分散配制。要不断完善静脉药物配制中心的相关管理规范,严格执行高洁无菌的标准,维护配制设备,监督检查配药人员的配制过程和操作规范。完善相关药物配制检索资料,配药专业配药人员。
结束语:静脉药物配制中心的建立是现代医疗发展的大势所趋,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有效的治疗服务,虽然目前该机构的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优势明显,发展前景较好。
参考文献
[1]覃海坤. 浅谈静脉药物配制中心细节管理的实施[J]. 中国实用医药,2013,03:272-273.
[2] 韦龙静. 基于静脉药物配制中心的药学服务实践模式[J]. 中国药业,2013,10:83-84.
[3] 彭宣艳. 行为干预在静脉药物配制中心环境管理中的作用[J]. 全科护理,2011,15:1373-1374.
[4] 张艳玲. 浅谈中医医院建立静脉药物配制中心的意义[J]. 光明中医,2012,01:179-180.
浅谈我国静脉产业的发展 篇4
当今社会, 我们一方面享受着经济发展带来的便利, 另一方面却遭受着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例如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而这正是制约经济维持较快发展的关键因素。应运而生的静脉产业则对解决这两大问题具有重要作用。美、日、德等发达国家静脉产业的发展, 带来的资源节约、环境污染缓解、增加就业等好处, 正说明了发展静脉产业的有利之处。结合具体的发展问题, 以及借鉴他国经验, 我国大力发展静脉产业已是当务之急。
2 我国静脉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2.1 我国静脉产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静脉产业主要涉及回收并再利用金属、废纸、塑料、轮胎、电子设备以及合理处理垃圾, 大大降低了废弃物的污染、节约了资源。据统计, 我国专门回收各类废旧物资的企业现有5000多家, 网点多达16万个, 进一步加工的企业有30000多个, 解决了140多万人的就业问题。相比国外, 静脉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 但已取得一些喜人的成效。
(1) 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初期, 产业的发展领先于政策的出台, 不利于较快、较好地发展。但是2006年之后, 相关的政策大量出台、落实。200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将静脉产业作为重点领域, 这是该行业发展的里程碑, 标志着我国不断在加大产业政策的扶持力度[1]。
(2) 大力建设静脉产业园区
我国首个静脉产业园建立在青岛, 在这一产业园的示范与带动下, 多个地区开始兴建静脉产业园, 其中尤以东南沿海地区最多, 极大地带动了区域内的静脉产业发展, 并向周边辐射。
(3) 开始构建城市废弃物交易体系
我国已经开始在一些试点城市逐步实践废弃物交易体系的建立, 包括利用网络技术的虚拟废弃物交易平台、实体形态的旧货交易中心、专门针对城市居民的社区废旧物回收网点等, 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废弃物回收的时间, 提高了废弃物资源化的处理效率[2]。
2.2 我国静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 技术水平较落后
废弃物的完全再利用与资源化需要众多的专业技术, 涉及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而我国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做支撑, 多依赖国外, 静脉产业的发展没有上升空间将成为必然。
(2) 静脉产业园区建设有欠缺
我国静脉产业园区数量虽多, 但质量则参差不齐。多数产业园区不能实现零排放、零污染, 不能最大程度降低循环链的投入量。提高园区的“含金量”, 完善园区的建设与管理,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 是今后静脉园区建设工作中面临的重要问题[3]。
(3) 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淡薄
从社会角色层次来看, 有两种倾向:一是政府领导由于传统习惯的影响而过度追求经济发展而轻视环保, 没有将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工作中, 忽视静脉产业的发展;二是专门针对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宣传仍然较少, 大众对于静脉产业的认识与理解远远不够, 其参与程度较低。
3 促进我国静脉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拓宽投融资渠道
静脉产业是一项公益与利益并存的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静脉产业所产生的效益难以全部成为经济效益, 不能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所需的全部资金, 致使产业的发展会较为艰难。一方面, 政府在初期需将其视为“受保护产业”, 采取一系列的优惠措施进行扶持;另一方面, 建立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互为补充的多元化融资渠道, 构建静脉企业融资平台, 采取发行股票和中长期债券等资本化方式拓宽静脉产业的直接融资渠道, 完善民间融资机制。
3.2 构建技术支撑体系
首先, 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把静脉产业关键技术研发纳入国家经济发展计划, 加大投入, 鼓励科研机构培养相关人才, 并将研发成功的新技术尽快规模化应用于静脉产业。其次, 要构建人力资本积累制度, 将静脉产业的相关理念与知识、技术融入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中, 为将来的专业人才打造坚实的理论基础。
3.3 完善产业园区的建设与改进
首先, 对全国各地静脉产业园的建设要统筹规划, 避免重复建设、无序建设[4];其次, 对现已存在的园区进行严格监督与科学管理, 通过政策扶持等手段促使企业向园区靠拢, 使企业与园区形成一个更大的循环链;第三, 关注现有园区的废弃物污染问题。
3.4 加大互联网技术的利用
互联网的出现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静脉产业的蓬勃健康发展也离不开互联网技术, “+互联网”的模式更能补充产业发展中的不足。适当引进网络技术与网络人才, 建设交流便利、沟通及时、信息共享的网络交易平台, 带动静脉产业的发展。
3.5 强化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宣传
充分利用各类媒介, 在社会上广泛宣传、普及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理念与有关知识, 特别是深入企业、居民社区进行普及教育, 强化公众的相关意识, 鼓励全民参与,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陈圣涛.我国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协调发展研究[D].河北:河北大学, 2013.
[2]陈岩.循环经济理念在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中的应用[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0, 9 (12) :18-25.
[3]邱旻昊.基于循环经济的静脉产业体系构建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4, (11) :69.
静脉产业发展 篇5
[摘要]目的 分析优质护理预防静脉输液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3月我院90例静脉输液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45例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静脉预防知识评分、静脉炎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治疗环境[(8.98±1.23)分]、护理技术[(9.32±1.25)分]、健康教育[(9.66±1.25)分]、服务态度[(8.97±1.65)分]、护理效果评分[(9.55±1.46)分]及静脉预防知识评分[(26.98±2.36)分]均高于对照组[(5.36±1.23)、(6.68±1.45)、(7.23±1.45)、(6.98±1.45)、(7.23±1.14)、(18.32±1.25)分],静脉炎发生率(2.22%)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静脉输液患者实施优质护理,能够有效降低静脉炎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关键词]优质护理;静脉输液;静脉炎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10(a)-0177-03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high-quality nursing in prevention of phlebitis caused by intravenous infusion.Methods Altogether 9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intravenous infusion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6 to March 2017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45 cases of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care and 45 cas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the implementation of high-quality nursing.The post-treatment intravenous prevention knowledge scores,the incidence of phlebitis and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scor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Post-nursing treatment environment score [(8.98±1.23)points],nursing skill score [(9.32±1.25)points],health education score [(9.66±1.25)points],service attitude score [(8.97±1.65)points],nursing effect score [(9.55±1.46)points] and intravenous prevention knowledge score [(26.98±2.36)points] 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5.36±1.23),(6.68±1.45),(7.23±1.45),(6.98±1.45),(7.23±1.14),(18.32±1.25)points];the incidence rate of phlebitis(2.22%)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20.00%),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5).Conclus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high-quality nursing care of patients with intravenous infus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hlebitis and improve the patients′ satisfaction of nursing work,which is worthy of further clin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High-quality care;Intravenous infusion;Phlebitis
在静脉输液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为静脉炎,临床表现为红肿、疼痛及触及索状硬条等,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及身体健康。近年来,随着我国静脉输液患者的增多,我国静脉炎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其发病率高达25%~80%,对患者治疗效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2]。因此,如何降低临床静脉炎的发生对提高临床治愈率具有重要作用。优质护理为临床上新型的护理模式,主要是遵从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并对患者实施科学、全面的护理措施,使其能够顺利度过围术期[3-4]。本次研究中笔者对我院2016~2017年收治的静脉输液患者展开研究,寻求适宜的护理方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3月我院90例静脉输液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纳入标准:①均同意本次治疗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年龄18~75岁;③受教育程度在小学以上。排除标准:①伴有穿刺处皮肤问题或皮肤疾病者;②伴有严重脏器疾病者及精神疾病者;③合并认知障碍及意识障碍者;④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⑤有血管外科手术史及凝血功能异常者。静脉输液指征:①胃肠吸收障碍、吞咽困难、无法经口进食患者;②腹泻、呕吐、剧烈恶心患者;③休克、大出血患者。观察组患者年龄21~76岁,平均年龄(48.59±1.23)岁;男性28例,女性17例;其中休克10例,大出血10例,吞咽困难10例,胃肠吸收障碍5例,呕吐10例。对照组患者20~76岁,平均年龄(48.59±1.23)?q;男性29例,女性16例;其中休克11例,大出血9例,吞咽困难10例,胃肠吸收障碍5例,呕吐10例。两组患者各项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静脉输液患者实施常规治疗,主要内容包括对患者输液时情况进行评估,并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对其日常生活进行照料,其中包括环境护理:给予患者一个良好的环境对改善其不良情绪具有重要作用,且还能有效提高患者舒适度,使患者能够顺利度过输液过程[6-7]。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对输液知识的缺乏,导致其产生焦虑及抑郁等不良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使患者能够缓解不良情绪,以最佳的心态接受静脉输液。观察组静脉输液患者实施优质护理,主要内容包括改良穿刺技术、健康教育及加强巡视力度,具体内容:①改良穿刺技术:穿刺血管的选择应以弹性好、回流顺畅及充盈度好的血管为主,并选择穿刺技术过硬的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穿刺操作,从而使一次穿刺成功率得到提高,能够有效减少对患者血管造成的机械性损伤,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于连续性输液患者,应制订一份有关静脉的使用计划,从远端至近端,先粗后细。而对于年龄较大且血管硬化患者,由于其回血慢及血液黏稠度较高,可对其实施输液管法进行静脉穿刺操作,能够使其回血速度加快,对提高穿刺成功率具有重要作用。在对患者建立静脉通道时,可采用无菌生理盐水对其实施消毒处理,待确认穿刺成功后将特殊药物输入[8-9]。在对患者进行输液前,应根据输入药物的特质,可对其进行适当稀释、适当提高液体的温度及减慢滴速等操作,并对患者穿刺部位实施保暖措施,从而减轻对患者穿刺部位的刺激性。②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可通过对患者实施个人讲解、入院宣教及发放健康知识手册等方式为患者讲解有关静脉炎的危害、注意事项、预防措施及临床表现等,并告知患者及家属应对患者穿刺处上臂有无异常渗出、出血及红肿现象进行密切的观察。在患者输液时,护理人员应为其进行讲解有关输液的知识,使其能够提高预防能力及认知能力。对于老年患者,可对其实施重复性健康教育。③加强巡视力度:采用责任制护理模式对静脉输液患者实施操作,并由责任护理人员实施患者静脉输液期间的护理工作。采取责任追究制度,从而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并加强对患者输液时的巡视力度,做好交接班工作;在患者床旁挂有关高危药品的警示卡,并每小时巡视1次,对患者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用药管道的通常情况及静脉输液部位的疼痛情况进行密切观察[12-13]。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观察,并根据其不同心理状态实施不同的心理护理干预,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从而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静脉输液患者的静脉预防知识评分、静脉炎发生率。观察两组静脉输液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根据我国优质护理服务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定[10],结合输液患者的实际情况,制订一份输液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表,其内容主要包括治疗环境、护理技术、健康教育、服务态度及护理效果5个方面,每个项目0~1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护理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静脉炎发生率的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有1例患者发生静脉炎,静脉炎发生率为2.22%;对照组有9例患者发生静脉炎,静脉炎发生率为20.00%。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理满意评分、静脉预防知识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环境、护理技术、健康教育、服务态度、护理效果评分、静脉预防知识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3讨论
静脉炎为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易导致患者产生疼痛及消肿现象,对患者身心均造成了巨大的痛苦,给临床治疗也带来了困难,也给护理工作增加了难度。目前临床上对于静脉炎的发病机制认为是由于静脉导管的插入对患者静脉血管化学刺激所致的血栓及炎症[11]。早期静脉炎的发生与穿刺插管的机械性损伤具有一定相关性,而后期的发生多与患者对药物的刺激及特殊体质相关。静脉炎的发生具有预防性,但目前临床上对于该并发症的控制机制尚无明确机制,但有研究认为与手卫生不规范及无菌操作不严格有关,而另一方面则与患者对自身保护意识不强有关。目前我国护理模式已从传统的护理模式转变为优质护理模式,为患者提供一套安全、满意及优质的护理服务,使群众就医体验得到改善。
在本次研究中,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效果显著,且还能有效降低静脉炎的发生。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实施改良穿刺技术,有效避免了患者在穿刺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护理人员应具备相关穿刺的专业知识,有利于提高临床穿刺成功率,对降低患者机械性损伤具有重要作用;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使患者能够有效了解静脉穿刺的相关知识,如注意事项、预防措施、临床症状及危害等,并告知患者及家属静脉穿刺的情况,使其能够及时发现患者不良症状;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加强巡视力度,避免静脉穿刺时意外的发生,能够有效减少静脉炎的发生[12-15]。
通过本次研究,观察组静脉输液患者护理后的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静脉输液患者治疗环境、护理技术、健康教育、服务态度、护理效果评分、静脉预防知识评分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将优质护理应用于静脉输液患者中,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对降低其静脉炎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
[参考文献]
静脉产业发展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0例,480条肢体,其中男300例,女150例,年龄18~74岁(平均52.3岁),病史1.5~35年(平均15.6年);右下肢195条,左下肢285条,其中9条下肢有浅静脉手术史。经彩超及深静脉顺行造影,诊断为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350条,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80条,大隐静脉曲张伴交通支功能不全50条。
1.2 手术方法
(1)单纯激光治疗:共210条肢体,采用半导体激光仪,功率15W,硬膜外麻醉或局部麻醉,于内踝上方2cm处用18号套管针穿刺(穿刺失败者可行静脉切开),置入直径0.35mm超滑导丝,顺行导入5F直头导管至腹股沟韧带下方2~3cm,退出导丝,打开激光仪为准备状态,功率15W,持续时间及间隔时间均为1s,然后取患肢抬高位,从导管中插入激光光纤,在红光指引下到达大隐静脉根部约1.0cm处,使激光仪进入工作状态,以0.3~0.5cm/s的速度由近端向远端缓慢拔出导管与光纤,用手沿大隐静脉压迫,使静脉壁闭合,完成对大隐静脉主干的激光治疗;对大隐静脉属支引起的曲张静脉和小腿的曲张静脉团,可直接穿刺曲张静脉,导入光纤进行治疗,大的团块及交通支可应用小切口切除和结扎,以减少复发。术毕患肢以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或穿弹力袜,即可下床活动,术后第3天出院,避免重体力劳动及久立,口服肠溶阿斯匹林100mg/d,1~2个月,术后穿弹力袜3个月。(2)激光结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共270条肢体,于腹股沟韧带下方2~3cm处作一斜切口,长约2cm,找到大隐静脉主干,于隐股静脉瓣上方切断结扎大隐静脉,近心端结扎,远心端置入激光光纤至内踝上方处,行激光治疗完毕后结扎远心端,缝合切口。
2 结果
单纯激光治疗病例无手术创口外。术后早期大部分患者可见沿大隐静脉走向的条索状硬块和曲张静脉团处硬结,一般于术后2~4周消退,术后复查彩超,患肢大隐静脉主干均完全闭塞,功能不全的交通支靜脉无血流信号。术后局部瘀癍(2~3周后可消褪),本组发生12例,在静脉穿刺点或局麻的穿刺点周围;皮肤烧灼伤,本组4例;下肢轻度不适(一般在术后24~48h症状消失),本组32例。多数患者在大隐静脉走行段上出现牵拉感,特别是远侧段,一般术后一周内出现,术后7d达到高峰,2~3周恢复正常,这种迟发的牵拉性疼痛与瘀癍的出现或程度不相称,可能与静脉的纵轴和横轴在急性炎症转变或瘢痕形成过程中的反应有关,本组43例。随访1~25个月(平均7.8个月),4例术后6个月出现小腿部曲张静脉复发;无深静脉血栓发生。
3 讨论
手术要点:在置入激光光纤时勿将光纤经交通支误入股静脉以免损伤,在置入激光光纤时应打开指示光源,注意光纤是否沿大隐静脉行程走行,近心端不要超过腹股沟韧带下方2cm。后撤光纤时速度适中,同时助手须沿大隐静脉行程压迫。术后患肢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要确实。术毕患肢用自粘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术后处理:待麻醉期后患者即可下床活动,常规静脉应用抗生素3天后,患者即可出院。恢复一般工作,但应避免久立,及剧烈活动。 术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周,如有切口,术后10~14天拆线,2周后返院复查。两周后患肢无切口的病人。检查无残余曲张静脉,穿弹力袜。无须剥脱主干,治疗于血管腔内完成,将损伤降至最低。
手术优点:手术时间短,操作方便。避免手术带来的风险,由于切口小而少甚至无切口,可减少伤口感染,出血及组织损伤的风险。住院时间短,经济。不影响病人正常生活,术后短期即可下床活动。病人痛苦小。术后不影响下肢的美观。
单纯激光治疗主要适用于大隐静脉及其属支功能不全表现为浅静脉曲张者;对于合并严重的大隐静脉反流者,可行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一方面使激光治疗的适应证进一步扩大,让更多比较复杂的病例能够进行激光治疗,得到微创手术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克服了单一激光治疗的不足性。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较少见。微创手术在治疗大隐静脉反流性疾病方面均较传统手术安全、有效。静脉腔内激光(EVLT)治疗静脉曲张是一种成熟的技术,而且远期疗效也逐步得到肯定,静脉腔内激光(EVLT)治疗静脉曲张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式,尤其在基层则进一步拓宽了手术适应证,提高了手术效果。具有微创、安全、并发症少、疗效好等优点,值得不断完善,造福广大病人。
参考文献
[1]吴阶平,裘法祖,编. 黄家驷外科学. 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880.
[2]张延祥,娄尧强,张强,等. 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探讨. 浙江临床医学, 2006,8(5):468~469.
[3]刘咸罗,陈克辉,钱小星,等.股浅静脉包窄术治疗下肢深静脉倒流性病变的研究.中华新医学,2003,4:1441-1443.
[4]张培华.临床血管外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440-450.
上海发展静脉产业的SWOT分析 篇7
一、上海市发展静脉产业的优势
(一)经济实力雄厚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上海市GDP达到2.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9%,上海市经济长年保持较快的增长。上海市在“十二五”期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5%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率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由此可见,上海市经济的发展不仅是总量的发展,更是质量的提高。
上海市的经济实力相当雄厚,在发展静脉产业方面可以提供相应的财政的支持,比如在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减免税收、生态保护补偿等方面。此外,还可对具有正外部性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进行相应的补贴、为促进静脉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等。
(二)人才资源丰富
在2015年全国50个城市人才竞争力排名中,上海居第2位。其中,上海在人力资源数量、质量、教育等方面都居全国第2名;各类专业人员指数、创业人员指数、人均公共教育支出、成人高等教育在校人数等方面在全国都位居前列。上海市一个人才高度聚集的地方,在高级人才和熟练工人获得方面都相当的便利。并且,上海拥有数量众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其中有30所本科院校和12所“985”“211”重点高校,为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上海同时放眼全球,从国际上招揽人才。
(三)科技水平先进
2015年,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将科技创新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涌现了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中上海市共有42项牵头及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榜上有名,占全国获奖总数的14%,连续十四年获奖比例超过10%,具体获奖情况(见表1)。由此可见,上海的科技水平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更加有利于上海静脉产业的技术发展。
(四)动脉产业集聚为静脉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从利用资源种类来讲,循环经济分为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两者打破了自身价值链条的界限,向所在产业的上下游伸展,实现价值链一体化。静脉产业的资源需求源泉是动脉产业,动脉产业利用资源范围拓宽,也为静脉产业的发展拓宽了空间。目前,上海市动脉产业呈现块状发展模式,国家级开发区有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等,市级及开发区有张江高科技园、宝山工业区、康桥、外高桥保税区、嘉定工业区等十几个。这些开发区(工业区)具有非常明显的产业聚集效应。动脉产业集聚为静脉产业的集聚和规模效应的发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促进了静脉产业的整体发展。
二、上海市发展静脉产业的劣势
(一)土地资源稀缺
截至2013年末,上海全市土地面积为6 340.5平方公里。上海拥有2 400万人口,其人口规模高出北京400万,然而上海土地面积仅为北京的2/5,这意味着,上海市人均用地面积仅为北京的1/3。截至2014年末,上海建设用地总规模超过全市陆域面积的40%,明显高于全球不少国际大都市。由此可见,上海作为全球经济中心,但其土地资源比较匮乏,而发展静脉产业又需要土地资源的支撑。作为静脉产业源头,回收如生活垃圾、旧织物、固体废弃物等都需要土地的支撑,同时也需要相对集中的场地建设静脉产业园区促进其发展。上海土地总量锁定、增量递减、价格居高不下,很多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无奈搬离市区,限制了与动脉产业发生联动效应,阻碍静脉产业的发展。
(二)产业链接不足
目前,上海市相对回收产值较高的废玻璃、电子废弃物等品种较少,而以废旧家电、废塑料和废纸等的回收为主。上海仅有宝钢组建的冶炼渣回收利用企业等少数企业,从事静脉产业的大多数企业都是一些工艺技术落后、规模小、二次污染严重的单位。
此外,上海市的静脉产业链的链接及上下游企业不足,比如有色金属、废纸类等主要出售给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区的工厂。如此导致大量的可再生资源外流,这些资源以低廉的价格出售给周边地区进行再造,并没有留在上海本地进行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再生资源回收范围较窄、本地化再利用水平不高、废弃物再生资源化技术产业化运作水平低导致再生资源很难通过规模经济利益的驱使达到集约化规模生产。
(三)员工素质不高
废弃物回收行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主要以城郊结合部为据点,走街串巷,无序流动。但由于对重要废旧物质回收利用的基本知识掌握不够,技能单一,法律意识淡薄等诸多原因,给社会带来了许多隐患。一些回收经营者为追求经济利益,将废旧家电稍加修理销往农村。改装后的家电产品往往达不到国家的安全标准,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四)法律体系不完善
近几年,为促进静脉产业的发展,国家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包括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但在政府的扶持政策、废弃物的回收补偿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还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
三、上海市发展静脉产业面临的机遇
(一)国家宏观政策带来的机遇
2013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沿途国家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达成共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成为“一路一带”沿途国家实现经济合作的重要领域。其为再生资源行业特别是静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并且在建设两型社会、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管理部门根据产业发展和管理的需要,批准建设了49个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21个进口再生资源“圈区管理”试点园区和3个静脉产业类国家生态工业园区。静脉产业通过垃圾的再循环和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有机地协调了“垃圾过剩”和资源短缺两大共同的世界难题。符合自然生态良性循环的原则,也符合国家的战略,所以,静脉产业面临巨大的机遇,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静脉产业发展前景巨大
静脉产业随着“节能环保”“绿色发展”等意识的全面普及在我国城市中逐渐兴起并得到了有利的发展。静脉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为我国解决了一定的就业压力,创造了国民收入,其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不断增长。而且国家对静脉产业也日渐重视,不断调整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并逐步完善配套的政策。2006年之后,相继出台了大力提倡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通过税收优惠鼓励清洁生产与废弃物回收等重要的政策。随着政策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静脉产业的发展也得到了有利的保障和正确的导向。由此可见,静脉产业的发展前景是巨大的。
(三)上海经济基础的促进作用
上海是国家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其拥有的雄厚的经济基础极大地促进了静脉产业的发展。并且上海在探索发展静脉产业之路上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并且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入静脉产业。在上海的钢铁、石化、造纸等动脉产业周边开始出现静脉产业,两者的结合为彼此的产业链的最优整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上海在金桥再生资源交易市场、老港静脉产业园、新锦华集团等基础上,不断的完善相应的产业链,必将成为全国静脉产业发展的领先力量。
四、上海市发展静脉产业面临的挑战
(一)静脉产业所需要的技术比较落后
技术是发展静脉产业的主要动力,技术水平将是决定竞争地位的关键要素。静脉产业对于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过程中,涉及收集、分类、加工、处理等多个环节,并且静脉产业还涉及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众多的领域。在这些领域中上海乃至全国的科技都还比较薄弱,缺乏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静脉产业要实现废弃物的市场化、资源化受到了限制,上海市的静脉产业的发展也必然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公民废弃物循环利用意识相对淡薄
由于长期缺乏专门的针对废弃物循环再利用的宣传与专业的指导,使得公众对于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意识比较缺乏,对于静脉产业的认识与理解更是远远不够,公众的参与程度很低,然而静脉产业的发展又依赖于公众对于废弃物循环再利用意识的认识程度及参与程度的高低。目前,静脉产业仅仅依靠从业者的工作,使得静脉产业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遥遥无期。
(三)缺乏系统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回收系统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上海曾是世界废弃物收集系统最发达、最完善的城市之一,但20世纪90年代之后,上海在废弃物收集方面的发展比较缓慢。中国是市场经济,我们必须重建废弃物收集的网络系统,使其不断系统化、信息化、网络化,建立完整的回收系统,使得静脉产业的上下游链接能够很好地联动,不断地提高回收率、循环再利用率,降低废纸等原料的外流量,走出静脉产业企业原料短缺的困境,比如走出废旧铅酸电池现代化回收利用企业和正规的电子废弃物处理企业所面临的“无米下锅”的尴尬境地,才能加速静脉产业的发展速度,使得静脉产业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
(四)缺乏有实力企业的参与
静脉产业现在还属于新兴产业、朝阳产业,也是各国争相发展的新的领域。目前发达国家静脉产业的规模已经到了6 000亿美元以上,而中国相差比较远。在上海除宝钢组建的冶炼渣回收利用企业等少数的企业外,从事静脉产业的企业大多数是民营小企业,规模比较小,经营管理不规范,而且普遍具有工艺技术落后、二次污染等严重问题。在此现状下,很难将静脉产业做大做强。
五、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上海发展静脉产业既有优势与机遇,也具有劣势与挑战。同时,本文针对上海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提出各种策略(见表2),对优势和机会充分利用、对优势和挑战加以监视、对劣势和机会加以改进、对劣势和挑战加以消除,以实现上海市静脉产业健康稳步的发展。
摘要: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背景下,上海市静脉产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通过对上海静脉产业进行SWOT分析,指出上海发展静脉产业既有优势与机遇,也具有劣势与挑战。同时,针对上海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促进上海市静脉产业健康稳步发展。
关键词:上海,静脉产业,SWOT分析
参考文献
[1]聂永有,黄燕.上海发展静脉产业的基础与对策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5,(2).
[2]聂永有,胡傲,白洮.上海静脉产业发展的基础及其支持系统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3,(2).
[3]刘薇,张本越.我国静脉产业发展机制及其对策[J].现代商业,2015,(11).
[4]李蔚娅,胡微.中国城市静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航天工业大学学报,2014,(3).
[5]郭立伟,沈满洪,魏楚.杭州发展静脉产业的SWOT分析[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3).
中原经济区静脉产业发展路径探索 篇8
1.1国外静脉产业的发展现状
在德国静脉产业每年就有约410亿欧元的价值,创造20多万个就业机会,建立以绿点系统为载体,以物质流管理为核心,重在探索区域性的循环经济模式。在日本静脉产业形成了三个发展方向,分别把生活垃圾转换成家畜饲料、有机肥料或燃料电池用燃料,并在“零排放工业园”的基础上,先后建立23个生态工业园。这些生态工业园不仅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而且是新的经济增长点。[1]在美国,2004年静脉产业创造了2 360亿美元的毛利润,这相当于去年全美汽车工业的总产值。严密的政策体系、经济政策、以及技术支持成为这些国家在发展静脉产业的共性。
1.2国内静脉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静脉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废旧物资回收企业5 000多家,回收网点16万个,从业人员140多万,年回收总值达450亿元,但是与德、美、日相比,我国静脉产业的发展有以下四个问题,首先是观念认识不足,缺乏统一规划,人们对静脉产业的认识还停留在“收废品”的水平上,在城市的发展中鲜有对静脉产业的规划,远远未达到的市场化、产业化的静脉产业[2]。其次是静脉产业自身结构的不合理。一方面,城市垃圾的再利用90%以上仍以掩埋处置;另一方面,废弃物处理的技术水平落后,且缺乏技术开发力。第三重视静脉产业的经济效益,忽视社会环境效益。由于只顾短期经济利益,最终会带来严重的次生环境问题[3]。
2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发展瓶颈及发展静脉产业的可行性
2.1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发展的瓶颈
中原经济区的交通优势明显、资源丰富,经济总量大。但与其他经济区相比,人均经济水平、经济结构层次明显偏低,2009年中原经济区三次产业比重为13.7∶57.0∶29.3,整体上以第二产业为主,加剧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使该区域内长期濒临发展的低水平,传统的发展思路跳跃不出资源和环境瓶颈,是中原经济区发展落后于其他区域的一个重要原因。人均资源少,以河南为例,2005年人均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2%;人均水资源为全国的1/5;人均矿产为全国水平的1/4。与之对立的是长期沿用 “三高一低”的增长模式,资源利用率低,环境破坏、致使资源供需矛盾紧张、供求缺口拉大。[4]据统计2009年工业废水排放量140 324.5万吨居中部六省第一位,略逊于山东和广东;大气污染:2009年工业废气量22 185.5亿标m3,居中部六省第二,仅次于山西、广东,又高于江苏。固体废弃物:以2009年为例固体废弃物产生量10 785.8万吨。从河南省工业三废的数量的不断增大,可见发展静脉产业,是突破“瓶颈”的发展新思路。
2.2中原经济区发展静脉产业的可行性
综合国内外的发展经验和研究,静脉产业的发展,须建立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存在大量的废弃物。从表2 河南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及利用情况来看,由2005年的6 178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10 786万吨,年平均增长1 152万吨,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万吨)由2005年的1 287万吨上至2009年的2 691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从66.4%升至73.7%;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率由20.8%上升至24.7%;由此可预知河南省近几年将迎来工业固体废弃物高峰期的冲击,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废弃物的量,为静脉产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资基础。
其次废弃物的再利用技术。静脉产业的发展需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目前国内外均在积极开展静脉产业的技术研究,欧、美、日由于起步早,理论和技术条件已日臻成熟。国内齐鲁、沪杭、辽沈等城市也积极开展了静脉产业园的研究与建设工作,因此技术的共同研究与合作开发,存在一定的可借鉴性。同时中原经济区内部的科技院校、科研院所、专利申请量、受高等教育人数等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实力。
3中原经济区发展静脉产业的对策与实践
3.1加大资本投入
图1显示,2009年中原经济区所涉及到的中部六省,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R&D),明显低于东部四省,均处于处于数据的“低洼地”,河南省的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明显偏低,政府投入的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仅为173.78亿元,不到当年GDP总量的0.89%,与东部经济和科技创新强省广东省的652.51亿元和江苏省的699.99亿元相差悬殊。所以要加快中原经济区发展,关键在于加大资本(R&D)经费的投入。
3.2完善政策法规,加强制度建设[7]
制订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是中原经济区推行“静脉产业”的制度保障。从长远来看,健全的政策法规,完善的制度建设,明确废弃物回收、处理及再生资源利用的主体、责任和权利,才能给静脉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强有力的发展保障。
3.3宣传环境教育,转变落后观念
河南省印发的《2010年河南省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实施方案》中指出,要探索新时期环境保护理论,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具体主要有:不断提高环境保护的舆论引导能力,拓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渠道,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强群众和舆论的监督机制,积极谋划好“十二五”全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思路和目标任务。继续开展“中原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深入开展环境保护新道路课题研讨活动,从而为静脉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4推行政府绿色采购
政府绿色采购,具体来说中原经济区区域内政府采购应该选择符合国家环境认证标准的产品和服务,促进区域内企业环境行为的改善和提升,推动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具体措施的落实。2011年1月郑州地铁投入9.2亿购买“绿色列车”,该地铁与传统照地铁明设备相比,可以节省电30%的LED照明系统,通过车身减重、节能系统集成技术的应用,“绿色地铁”车辆将比传统列车每年可节约电能10万千瓦时。政府的绿色采购不仅有助于能源节约,还为绿色生产创造了强有力的市场需求,同时对社会、公司、和家庭的绿色消费起到巨大的推动和示范作用。
3.5开展国际合作,利用国际资本、先进技术
推动中原经济区循环经济发展,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利用国际先进的技术和丰厚的资本。在杭州召开的中国循环经济暨中国与欧盟循环经济论坛,围绕循环经济立法保障和政策推广,循环经济相关产业开发,中欧双边合作机遇和潜在市场,循环经济发展与金融资本结合的有效途径等内容展开探讨,鹤壁市人大提交了《鹤壁市循环经济发展实践“煤城”变“绿城”》交流材料受到与会的广泛关注。同时在河北省政府举行的“冀台合作恳谈会暨河北省项目签约仪式”上,邯郸市成功签约总投资8.6亿美元,协议共吸引外资3.4亿美元,在签约项目数量、投资额和协议利用外资额均居河北省第一位。2008年鹤壁市和邯郸市被国家命名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但是,鹤壁和邯郸只是中原经济区走在前列的两个典型的“排头兵”,统筹中原静脉产业区域大局,仍需在国际国内合作和技术交流上下苦工夫。
4结束语
静脉产业作为循环经济的延续认知,已经成为本世纪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在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时,积极调整经济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思路和模式,推进融入静脉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有效路径。
摘要:2011年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在保持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的同时兼顾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中原经济区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在介绍静脉产业的国内外发展现状、论证制约中原经济区的发展瓶颈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原经济区发展静脉产业的可行性及思路对策。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静脉产业,路径探索
参考文献
[1]秦海旭,万玉秋,夏远芬.德日静脉产业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借鉴[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6):149-152.
[2]王翰林.“捡破烂”与“静脉产业”从第一个静脉产业园透视我国静脉产业发展[N].科技日报,2007-04-12.
[3]宁军明.提升区域竞争优势需产业结构调整[EB/OL].(2006-11-27).新浪财经新闻,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61127/09451063943.shtml.
[4]喻新安.策论中原崛起———破解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六大矛盾[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50-52.
[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6]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静脉产业发展 篇9
太原静脉产业发展现状的特点
废旧资源量大,回收利用率较低。
据统计,太原市每年生产和交易的各类废旧物资约120万t,总价值近40亿元,且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增。2009年全市回收有色金属3万t,交易额6亿元,回收利用率95%;回收废钢铁50万t,交易额11.5亿元,回收利用率90%;回收废橡胶3万t,交易额0.8亿元,回收利用率仅为30%;回收废纸30万t,交易额3亿元,回收利用率35%;回收废塑料30万t,交易额1.5亿元,回收利用率30%。此外,全市每年报废更新的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脑有20万台左右。
大量收购行为仅从经济利益出发,收取价值较高的废品,造成大量价值低的废品如废玻璃、废塑料、废纸无人回收,直接被填埋;部分回收处理企业对废金属、废塑料仅进行简单处理,造成环境污染。
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已有一定基础。
2006年,太原市被国家商务部列为全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26个试点城市之一。2007年,太原市人民政府颁发了《关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并启动了相关工作,截至目前已建成社区回收站亭300个。
另据相关部门统计,太原市现从事废旧物资经营的网点有1 100余家,大多自发形成,分布在城乡各个角落,从业人员近2万人(含流动人员)。现有网点中无证经营或证照不全的有200余家,经营分散、管理无序、导致废旧物资大量流失,且污染环境、影响市容,市场亟待统一规范。另外,从事再生资源加工处理的较大企业有10多家,其中经济规模和影响较大的主要有4家:太原市物资再生利用有限公司、太原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总公司、山西物产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山西正通钢铁资源有限公司,主要针对回收效益较高的报废汽车、废旧机电、废旧金属、废旧钢铁等废旧资源进行回收和加工处理,并存在市场同质化趋势,对行业内部资源造成严重浪费。另外,对废旧物资市场上的废旧家电、废塑料、废纸、废橡胶、废玻璃等进行回收再利用的企业较少。从市场经济角度看,目前太原市再生资源市场上亟须一家从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龙头企业引领行业发展。
太原静脉产业暨环保再利用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利用方面。
大力推进太原西山地区等重点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西山地区是山西省重要的工业积聚地,也是“十一五”期间国家投资建设项目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西山地区主要企业180余家,分属于煤炭、电力、化工、焦化、建材、机械等行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1/4以上,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矿总公司矿井水回用工程项目和太原煤炭气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第一焦化厂、第二焦化厂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国电太原第一热电厂14号、15号锅炉电除尘器改布袋除尘项目等已经完工;西山无烟煤矸石治理工程等5个项目全面启动。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利用方面。
近年来太原市加快推进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太原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也将于3年内逐步落户山西新天地静脉产业园区。太原市自2003年12月1日开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以来,得到了广大市民的认可和支持,征收的垃圾处理费及时地用在了太原市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处理上,为太原市生活垃圾的污染治理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0年太原市人民政府第十次常务会通过了太原市市容环卫局《太原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的请示》。一两年内,全市所有餐厨垃圾将变废为宝。建设的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服务范围为全市六城区和三个开发区所有餐饮服务业、供餐单位,建成后回收率将达到100%。项目总处理规模500 t/d,规划用地13.34 hm2,一期工程处理规模200 t/d,规划用地3.34 hm2。该项目将餐厨垃圾转化为车用燃料,沼渣、沼液作为肥料,提炼出的油脂作为工业原料出售;剩余液体达标排放,最终形成“餐厨垃圾资源化”的良性循环,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
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方面。
2006年底,太原不锈钢生态工业园内1 135辆报废车按照生产要求分类加工,可以使用的合格废钢原料被迅速分离“肢解”,并被直接回炉炼钢。目前,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已建成约4 000 m2的报废汽车室内拆解厂,山西省也将在各市设立报废汽车回收网络,从而使汽车生产、使用这一产业链拉长,实现废物再利用。
山西新天地静脉产业园内山西省报废汽车回收拆解示范项目已基本建成完工,废旧轮胎资源化利用等项目也将于3年内逐步落户园区。
城市污水处理方面。
太原市有6个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约40万t。经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水,主要作为城市环境补充用水,排入城市环城水系和河流,补充了水量。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流走的还有大量热源。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自行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微生物菌剂及配套回用技术,主要针对城市小区楼宇、医院等生活污水单元处理及回用要求,采用“高效微生物污水处理技术”,用于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应用,同时拓展到工业废水等其他有机废水的处理。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由计算机控制自动调整运行参数,保证出水水质,实现污水处理智能化。
“城市污水污泥消毒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专利技术”主要基于山西沃土生物有限公司的“生物高氮源发酵技术”和“污泥及垃圾综合利用生产三维复合肥”两项专利技术,利用此项技术可使城市污水污泥达到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处理要求,实现污泥达标无害化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有助于国家生态产业及生态安全,综合竞争力处于领先优势。
太原市杨家堡污水净化厂排出的城市污水污泥,采用污水处理技术进行无害化处理,组成一个从供流到回水的密闭循环系统,可节约燃料、电、水和水处理费。
电子废物处理方面。
目前,山西新天地静脉产业园已从废旧家电这一着力点入手,建立了家电拆解一体化车间,并成为了首个“山西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及利用示范项目”,结合山西省推进的“家电以旧换新”政策,这一项目可迅速将废旧电器拆解并转化为再生资源,获得丰厚的社会效益。在具体的产业运作流程上,应尽快建设覆盖整个地区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体系,使得社会各方面可以方便地递交回收信息。同时,依托大企业、大机关以及国美、苏宁等大的家电卖场,实现回收拆解的规模化、信息化和技术化。
太原静脉产业暨环保再利用产业发展思路及目标
根据太原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运用循环经济和工业生态学理念,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决定静脉产业园区的发展方向,提高再生资源利用率和效益,提升废物的处置水平和资源化能力,提高静脉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迅速提升环境承载能力,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逐步建立适合太原市特点的废旧物资回收体系、完善的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网,建成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的静脉产业先进发展模式。近期偏重太原市废旧物资综合利用,中远期立足山西并向外辐射、吸收省内及周边地区废旧物资,结合产业技术升级和信息平台建设,加速园区的规模化和产业化进程,实现园区与区域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未来,太原静脉产业暨环保再利用产业的总体目标将以建设静脉产业园为重点,充分发挥核心企业带动作用,通过清洁技术、节能技术以及废旧物品的回收安全处置与再利用产业的自主创新、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延伸环保产业链,做大做强环保产业。制定更详细、更科学的与太原市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循环经济与减物质化的专项规划,内容包括水、地、能、材等资源消耗以及主要污染物的总量控制指标,以此调控未来太原市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规模,实现由经济增长牵动资源消耗规模的发展模式向资源消耗规模控制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转变。
太原静脉产业暨环保再利用产业发展技术政策建议
通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产业素质,实现产业装备水平、工艺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
冶金、煤炭、焦化、电力、建材、化工等资源消耗量大的重点行业,是太原市实施循环经济的重点产业。要从根本上改变太原市这些重点产业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竞争力不强的状况,提高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水平,提升产业素质和企业的竞争力。一方面要通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产业素质,实现产业装备水平、工艺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有效实现资源消耗废弃物产生的减量化。依靠科技,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以废弃物(资源)为中介的产业间的耦合,有效实现资源再利用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国家产业、土地、环保政策,提高行业准入门槛,限制这些废弃物产生量大、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坚决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下力气关闭一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工艺技术落后、浪费资源的小企业,为有条件实施循环经济的大企业大集团腾出资源、环境和市场空间。
以建设示范生态工业园区为切入点,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
建设示范性生态工业园区,是太原市快速推进循环经济的重要形式和有效途径。要选择条件相对成熟的焦化、冶金、医药、化工等工业园区作为示范性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合理规划,优化资源配置,提出具有行业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从政策、金融、税收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园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争取2~3年内把这批园区建设成为关联度高、上下游产品配套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循环利用、共同发展的示范性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
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并且把着眼点从单个企业扩大到生态工业园,通过试验示范,建立一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形成新的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推行清洁生产为重点,加快推进企业循环经济发展。
推行清洁生产,是太原市实现循环经济“减量化”的基本途径,是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传统生产模式依靠一些补救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末端治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源浪费和环境保护问题。而清洁生产则是对产品和生产过程持续运用整体预防的环境保护战略,推动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预防为主和全过程控制转变。推行清洁生产,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发展模式,是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在焦化、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选择一批企业作为推行清洁生产的试点企业,指导企业制定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提高效益的清洁生产实施方案,分批实施治理,有效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扶持发展一批工艺先进、能源原材料消耗低、经济效益显著的清洁生产示范项目。采用政策引导、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等一系列综合配套措施,在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中大力推广应用清洁生产先进技术。
关键技术开发与工程相结合,开发共性和实用技术。
静脉产业发展 篇10
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了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目标,经过五年的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接下来的“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推动经济社会科学的发展。面对经济增长带来的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必须走出一条新型的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道路,发展静脉产业也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因此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刘志全提出:“我国各地应将静脉产业作为重点领域纳入‘十二五’规划优先发展起来”。
河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原材料基地和能源基地,资源型产业结构的低技术水平所导致的投资拉动而非技术创新推动的经济发展特征亦十分明显(李新安,2009),“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资源产出效率也是比较低的。高投资及相伴的投资低效率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于新东,2005),说明市场化进程中,地区发展以资本投入为主要手段,资源配置方式严重扭曲,高投资的同时是高能耗、高污染和土地资源的快速消耗(李扬、殷剑锋、陈洪波,2007)。“十二五”期间,河南省正处在改善资源配置和产业质量内涵提升的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并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河南省必须确立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而引入静脉产业良性的发展方式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和迫切。
1 发展静脉产业的经济理论评析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在循环经济体系中有两个不同的过程,即从原料开采到生产、流通、消费的过程和从生产或消费后的废弃物排放到废弃物的收集运输、拆解分类及资源化处置的过程。仿照生物体内血液循环的概念,前者可称为动脉过程,即“动脉产业”(或称为“动脉经济”),后者称为静脉过程,即“静脉产业”(或称为“静脉经济”)(聂永有,2005)。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走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两者协调发展的道路。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Kenneth E.Boulding)认为,只有对地球的资源和环境实行“循环式”保护与利用,人类社会才能长存,由此开始了循环经济理论的萌芽(许志晖,2009)。英国环境经济学家D Pearce和R Turner在1990年发表的著作《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中第一次使用了“循环经济”这一概念。最早“静脉产业”(Venous Industry, Recycling Industry)一词的诞生,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由日本学者后藤典弘等提出这一概念,他们研究认为:在循环经济体系中,根据物质流向的不同,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过程“动脉流”和“静脉流”(吉野敏行,1996)。植田和弘对静脉产业的经济学基础进行了研究,认为静脉产业的理论基础为循环经济理论。然而西方静脉产业发展理论通常都把西方社会现有的市场环境和生产技术作为既定的条件,运用这些理论来指导我国的静脉产业发展,存在严重的局限性。
20世纪90年代后期,循环经济理念被引入我国,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静脉产业经济模式得到了长足发展。静脉产业理论的研究也在不断丰富,李康认为循环经济是依据系统功能结构相似性理论和生态学原理,依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元组织结构(李康,2007);杨雪峰认为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与传统经济机制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价值流、信息流和物质流的协同运行机制(杨雪峰,2006);朱守先等人对静脉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中提出城市静脉产业发展的发展动因包括资源环境压力和国家政策导向(朱守先,2008);聂永友等学者对静脉产业中收益者的经济收益进行了分析,认为静脉产业经济收益的来源包括处理费收入和再生资源销售收入(聂永友,2007);王军、岳思羽、乔琦等学者对我国静脉产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王军,2006)。虽然已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效,但到目前为止河南省静脉产业发展仍然滞后,而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也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1.2 理论分析
熊彼特(Shumpeter)认为,经济发展是在不断地打破现存经济关系格局(即“静态的循环流转”)的一种突破。也就是说“创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熊彼特认为,正是这种“来自内部自身创造性的关于经济生活的变动”促使经济发展。熊彼特把这种“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即不断地破坏旧的、不断地创造新的结构”的过程称为“产业突变”。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最大特点是,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经济发展中至高无上的作用,把“创新”或“生产要素”的“新组合”看成是经济增长的最根本特征,才是经济增长的首要原因。静脉产业就是一种典型的“产业突变”,突破传统经济模式的局限性,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对现有工业末端各类废弃物再利用和资源化,使其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再进入生产体系,体系内要素收益的递增进而影响经济长期增长率为正。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Walther Hoffmann)根据近20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和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的比例关系,即霍夫曼比例,随着产业发展变化的情况,得出了著名的霍夫曼定律: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不断下降。静脉产业的发展正印证了这一定律:静脉产业整合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中的末端各类废弃物加工利用再流通,从而增加了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可以看出静脉产业对许多产业的整体环境和产业结构带来了巨大影响,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产业融合”现象。
哈罗德-多马(Harold-Doma)经济增长模型,假设均衡增长率为Gw,积累率为S,资本-产出比为V。从直观上看,当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并形成资本,新的资本形成率与单位收入所需资本量(即资本-产出率V)之比,显然应该等于经济增长率。由于这种增长率满足经济均衡条件,因此,它是一种均衡增长率,即Gw。用公式表示:。哈罗德-多马模式说明了以下两个主要的规律:一是经济增长率与积累率S成正比;二是经济增长率与资本-产出比V成反比(或与资本-产出比成正比)。由此可见,在积累率S一定的情况下,降低V可以促进经济增长。静脉产业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对资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资本恒定的情况下使产出最大化,从而资本-产出比V最小,获得非平衡增长带来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2 河南省发展静脉产业的应然性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5年GDP突破1万亿元,为全国第5个GDP超万亿元的省份。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更是达到19, 480.46亿元,2006-2009年年均GDP增长速度为13.0%。然而,中部地区资源依赖型、能源消耗型和高污染型相对集中的产业特点,使不少市县都以煤、电、铝、钢铁、造纸、水泥等作为当地支柱产业,综合优势由于受到长期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影响,正呈现弱化和削减的趋势,使得经济发展方式越来越多地依靠资源投入和消耗。而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见表1)。因此,发展静脉产业有利于提升河南省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生态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典型意义和示范带动作用。
2.1 资源性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出现瓶颈
河南目前这种以工业发展为主导力量的增长模式,体现了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的特征,资源型工业和原材料工业的领军地位也体现了河南的比较优势,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而且在促进河南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时期内,仍将支撑河南经济的增长。但在科学发展观导向下,这种增长方式在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成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障碍。河南省万元GDP能耗,到2009年为1.156吨标准煤,高于国家平均水平。有关专家指出,河南省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赖生产要素高投入和资源高消耗,其万元GDP能耗是国内先进水平的2.1倍,能源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3-5倍。河南矿产资源已频频亮起“红灯”,预计到2020年河南省将有总量超过4000万吨生产能力的矿井陆续报废(肖树臣,2006)。
2.2 发展静脉产业是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河南省经济高速增长,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很多地方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资金高投入、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来实现的。据统计,因环境污染,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占GDP的3%-8%。2011年河南省环境监测中心提供的监测数据资料,全省省辖市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水质化学需氧量(COD)或高锰酸盐指数达标率为100%,氨氮达标率为98.8%,这表明全省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体已无环境容量,大气环境虽总体尚有容量,但是部分区域严重超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流经城市的河段污染仍很严重,城市生活垃圾尽管进行了无害化处理,但二次污染严重,生态破坏仍在持续。当前,经济快速发展产生的巨大资源需求和全省污染物排放量大、环境容量不足的矛盾,已经成为中原崛起的“瓶颈”制约。究其主要原因就是资源利用率低和可综合利用的资源没有充分回收利用。据测算,河南省能源利用率若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1万吨,二氧化碳941万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9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若能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减少堆放量约70万吨,所以发展静脉产业,实施清洁生产,促进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是保护环境治本措施。
2.3 发展静脉产业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
我国静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十五”之后,我国再生资源回收总量和回收总值进一步增长,主要再生资源回收总量由2006年的10, 271.5万吨增加至2010年的14, 889.9万吨,回收总值由2, 421.1亿元增加至5, 069.3亿元。资源供应日趋紧张,大力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对于节约资源、缓解资源短缺状况、减轻环境承载压力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期间,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逐步建立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适合河南省省情的资源综合利用宏观管理体系,努力把资源综合利用培育成河南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此需要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齐发展。在动脉产业方面实现产业环境化,利用生态设计、清洁生产、新能源替代等措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在静脉产业方面实现环境产业化,在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废物再生利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据测算,每回收利用1吨废旧物资,可以节约自然资源4.12吨,节约能源1.4吨标准煤,减少6-10吨垃圾处理量;每利用1万吨废纸,可生产纸浆8, 000吨,节约木材3万立方米,标准煤1.2万吨,水100万立方米,少排放废水90多万立方米,节电600万千瓦时。因此,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巨大。再生资源产业已成为节能降耗、环保增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点。
3 河南省发展静脉产业的战略理念建议
3.1 配套中原经济区静脉产业发展规划
由于静脉产业在发展初期本大利微,实现河南省静脉产业发展亟需政府在补贴财政、减免税收、优惠贷款、注资研发等方面进行强势支撑和主导,所以可以依托郑汴洛地主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发展增长轴,这地区是陇海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起步早,产业基础雄厚,经济实力较强,以此为契机编制以废弃物再利用和再资源化为主要内容的静脉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着重从可再生资源人才培养、科研开发、新技术推广、产业体系构建入手,建立健全静脉产业标准体系、政策支撑体系、指标评价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加速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两型社会提供制度保障。
3.2 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
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推进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完善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度。坚持“大基地、大项目、大品牌”建设,以集聚区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大企业集团为龙头,以静脉产业链的构建为核心,围绕把规模做大,把水平做高,把成本、消耗、污染做低,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产业聚集。突出特色主导产业,逐步形成能够体现和发挥自己优势的产业集群,形成特色静脉产业园区。发挥产业集聚区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强力推动集聚区装备制造、有色、化工、食品、纺织服装等战略支撑产业技术改造升级。
3.3 加大静脉产业科技研发力度
静脉产业技术主要由再资源化技术构成,涉及到如何将在生产或消费过程中产生的成份复杂、数目庞大的废弃物通过技术处理,成为可循环利用的再生资源以及零污染终端处置产品。静脉产业技术含金量很高,如果仍沿袭目前废旧物资回收行业粗放式经营方式,经济和社会效益将无法最大化。但由于许多再资源化技术具有开发难度大和应用成本高问题,企业完全依赖自身进行技术研发成本过高、风险过大,开发动力尤为不足,中原经济区静脉产业的做大做强,必须在政府强力主导下,自觉融入国际静脉这一大循环,引进发达国家静脉产业发展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以河南省各研究部门、高校、企业与生态工业园为静脉产业技术研发平台,网中原经济区区内和外来科技人才,攻克与之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研究废弃物分类回收、再资源化和末端处理技术,确保中原经济区静脉产业发展拥有基础雄厚的技术支撑。
3.4 采用市场手段促进静脉产业的发展
建立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是经合组织成员国家采用激励机制保护环境的有机延伸。由于经合组织成员国家实施了严格的“污染者付费”政策,废旧物资回收和综合利用企业可以得到废物产生者的资金补助。在市场机制的激励下,静脉产业发展应当积极促进本地区能源结构改善和能效提高, 静脉产业企业也成为CDM的倡导者和宣传者。河南省政府和企业应当充分重视CDM所带来的融资机遇, 使静脉产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4 结语
发展静脉产业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新领域,被认为是我国未来30年极具发展前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刘志全,2010),河南人口多,资源相对匮乏,因地制宜地发展循环经济及静脉产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发展静脉产业有利于提升河南省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缓解资源环境约束,促进生态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实践意义上讲,河南地处中原腹部,具有承东启西、四面辐射的独特区位优势,对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也具有典型意义和示范带动作用。“可以说,发展静脉产业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变能源结构,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对公众生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诸大建,2010)。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资源性产业比重高等问题难以从根本解决, 传统意义上的污染行业在短期内依然难以消除, 如何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难题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本文针对河南省经济发展现状, 依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发展静脉产业的经济理论基础, 提出发展静脉产业, 解决影响城市环境、制约企业发展的环保“老大难”问题, 为河南经济振兴、中原崛起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静脉产业,可持续发展,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吉野敏行.资源循环型社会的经济学[M].台湾:东海大学出版社, 1996.
[2]YUE Si-yu, WANG Jun, LIU Zan.Kitakyushu Eco-townand Its Enlightenment on Chinese Venous Industry BasedEco-industrial Park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 (05) :112-116.
[3]诸大建.转型:经济复苏的治本之策[J].理论参考, 2010 (01) :25.
[4]黄昊.环保腾飞固废为首[J].商品与质量, 2011 (8) :10-11.
[5]李康.循环经济理论思索[J].环境科学研究, 2007 (1) :114-117.
[6]聂永有.循环经济条件下的静脉产业发展探索[J].南方经济, 2005 (12) :95-97.
[7]朱守先, 张雷.我国城市化与静脉产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J].城市问题, 2008 (1) :96-100.
静脉产业发展 篇11
关键词 2岁以内患儿 B-D静脉留置针 穿刺部位 头皮静脉
通过对2岁以内患儿B-D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及有无感染现象的进行护理观察,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5月~2009年4月收治2岁以内的儿童800例,男560例,女240例。
方法:①留置方法:使用B-D静脉留置针,型号24号,3M透明敷料。根据患儿的血管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选择血管弹性好、比较直、不易滑动的静脉。穿刺成功后固定时针翼下垫一小方纱,儿童皮肤较嫩,防止压伤皮肤。固定后在留针处注明日期、时间、穿刺的姓名。用5ml生理盐水正压封管,头皮静脉与四肢静脉穿刺方法与封管方法相同。②头皮静脉穿刺的方法:把患儿置于小床上,取仰卧位,助手将患儿头部固定于枕头上,同时固定躯体与四肢,保持患儿头部相对稳定,操作者位于患儿头侧,用剃刀刮净穿刺部位的毛发,范围不能小于敷料的面积,用75%酒精常规消毒,范围>5cm,以左手大拇指及食指绷紧皮肤,右手持针以15°~30°在血管上方进针,见回血后在平行进针2mm,右手将套管送入血管内,左手按压穿刺点上方大约2.5cm处阻断血液流出,右手将针芯退出,连接好肝素帽,消毒左手按压的部位,待干后用3M透明敷料固定,注明穿刺日期等。③四肢静脉穿刺的方法:包括上肢手背、手腕及肘部静脉,下肢足背、踝部静脉。让患儿家长配合抱住患儿,按常规方法操作,必要时用小夹板加以固定,松紧适宜,以不影响血液循环为标准。
结 果
从静脉留置针使用观察中,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最高,易固定,留置时间最长,不易发生静脉炎。而四肢静脉较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低,相对不易固定,留置时间短,比较容易引起静脉炎。见表1。
讨 论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头皮静脉穿刺时,因儿童血管较表浅,容易进行穿刺,穿刺成功率最高,易固定,留置时间最长,不易发生静脉炎。而四肢静脉留置时间较头皮静脉留置时间短,较头皮静脉不易固定,固定后因患儿爱哭闹不合作,活动度大,家长稍不注意即可造成脱针,头皮静脉留置不影响患儿的活动,使针头的稳定性提高。四肢静脉因患儿肥胖、水肿等因素影响,穿刺成功较低,比较容易引起静脉炎。所以对以2岁以内的患儿因首选头皮静脉,其次选择四肢静脉。
参考文献
1 繆爱梅.早产儿四肢静脉与头皮静脉留置针的对比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20:4754.
2 邓陵.新生儿不同穿刺部位使用静脉留置针的优劣比较.现代医学卫生,2007,22:3381.
3 陈志萍.新生儿四肢静脉与头皮静脉套管留置针的对比.护士进修杂志,2003,18(7):589.
静脉产业发展 篇12
1 PIVAS筹备阶段人员的配备与人才储备
1. 1人员配备在医院准备开展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业务时, 根据预计服务的床位数, 测算大致的配置量, 根据每人每天约100 袋的工作量, 一次性将人员配备到位。我院PIVAS原计划仅覆盖外科楼800 张床位, 大约配置量在2400 袋, 因此一次性招聘了20 名药学专业的本科生与专科生, 并从药剂科抽调1名具有一定管理能力、有5 年以上门诊、住院调剂经验、责任心强的主管药师任命为组长, 1 名有丰富调剂经验的药师负责审方和协助日常协调工作。
1. 2人才储备在筹备初期, 医院安排相关人员到已运作成熟的医院进行考察学习, 主要学习管理经验、工作流程等内容, 以便为日后筹备PIVAS制定相关的方案与计划。在即将开展此项业务时, 如有条件, 应安排在岗前培训时能力较为出众的人员到已开展PIVAS的医院进行至少2 周的跟班培训, 实地感受PIVAS的工作节奏和流程, 对即将开展此项工作有个心理准备, 能更快递适应新岗位。
1. 3 岗前培训PIVAS药学团队的岗前培训, 必须考虑到其自身专业的缺陷, 考虑到日后工作的重心所在。对新进药学人员采取临床科室与药剂科轮转的方式, 使其逐步熟悉医院的工作流程。制定轮转科室排班表和培训计划见表1, 每天上午到指定的临床科室学习无菌操作技术和配置技术; 下午到药剂科各药房熟悉药品调剂和药品分类; 下班前召集学习, 进行与PIVAS工作相关的理论知识培训。临床上请临床带教护士一对一带教, 1 个月后由带教护士进行操作技能考核, 合格后进行理论考核, 全部合格后方可进入PIVAS工作。我院PIVAS面向临床采取逐步开展静脉用药集中配置服务, 随着服务科室的增多, 人员逐步从轮转科室过渡到PIVAS, 实现了由完全不懂到能胜任药物配置工作的软着陆。
2 日常工作以持续培训与临床调研相结合
2. 1 专业知识培训主要分为3 部分: ( 1) 通过每天交接班, 将每天审核的不合理医嘱汇报, 并就重点药物、新进药物进行重点学习。 ( 2) 制定每年的培训计划, 每季度一个主题, 涉及药学专业知识、院感相关知识、设备相关知识及法律法规管理相关知识等。 ( 3) 根据每季度的培训计划内容, 安排相关岗位人员授课, 培养其演讲和带教能力。
2. 2 与临床沟通采取临床调研的方式每天第一批结束后安排3 名工作人员到临床, 调研内容主要是跟踪PIVAS配置的液体质量、临床意见与建议、药品供应情况及重点药物的合理用药宣教。调研内容每天交接班, 及时处理来自临床的问题并反馈。 ( 1) 调研工作彰显PIVAS药学团队的专业优势, 药师可将药学专业知识与医师、患者共享, 深入临床, 与患者和临床医师交流, 为患者提供药学监护[4]。将药学服务渗透到日常工作中。 ( 2) 调研提高药学人员沟通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缩短了PIVAS与科室的磨合时间, 使科室之间达到较为和谐的局面。在运行2 年多以来, 得到了服务科室充分的肯定。
3 后续新员工的培训
随着PIVAS业务的拓展, 以及工作高压力, 高强度, 高风险, 存在药学人员流动频繁的现象, 因此对于后续新员工的培训, 也是纯药学团队开展工作的难点所在。对于后续新员工, 亦不能脱离临床而直接进入PIVAS工作。笔者对直接由PIVAS内部人员带教和到临床实践的新员工的工作能力进行了比较, 后者在操作技能与临床的沟通能力方面较前者更为满意。
4 人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人才是科室可持续发展的原力, 通过在职培训和医德教育, 可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使全体工作人员成为精通理论、技术操作熟练、具有良好医德医风、能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实用型人才[5], 针对服务PIVAS不同年限的工作人员实施有侧重点的培训与考核; 同时鼓励药学人员进行职称考试, 不定期组织参与院内讲座, 在岗位上实现自身的专业价值。
5 多学科合作模式的探索
将多学科合作模式概念引入PIVAS的管理, 即与医院相关科室如医务、护理、院感等部门, 固定部门的联络人, 针对临床药物的使用、静脉输液配置技巧、院感知识等药学人员的薄弱环节, 进行定期沟通; 利用药学专业优势, 组织科室的工作人员将审核的不合理医嘱汇总, 每月、每季度发到科室的办公邮箱; 对护士定期发放针对药品输注的要点进行合理用药知识宣教, 如滴速、化疗药外渗处理、药物配置后放置时间等。该模式的运行使各科室的知识互为补充, 拓展药学人员的知识面, 提升药学人员的综合素质, 借助PIVAS这个平台, 充分发挥药学人员的专业水平, 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经济的药物治疗服务。
6 小结
我院PIVAS运行两年多以来, 坚持以服务临床, 服务患者为根本出发点, 只有了解临床, 转变观念, 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才能实现建立PIVAS的优势, 更好地发挥PIVAS作为联系医、药、护、患的桥梁作用。通过PIVAS内部的岗位轮转和日交班制度, 这些药学人员均能胜任审方与配置岗位, 部分人员胜任协助管理与药品管理岗位; 对说明书提出的溶媒选择、浓度要求、滴速, 配伍禁忌、联合用药、药品用法用量、化疗药物的配置顺序等, 均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我院PIVAS团队也得到了临床的信任, 在药师和病区因医嘱问题和其他问题进行沟通的过程中, 拉近了药师与临床的距离[6]。临床医师与护士常主动咨询关于药物使用的相关问题, 大大增加了药师的自信心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 我院PIVAS的人才建设, 适合药师团队PIVAS的新员工培训、日常工作开展与人才可持续发展, 为准备或已经是该模式PIVAS的人才建立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药学团队,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卫生部.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R].卫生部[2010]62号文件.
[2]吴非.临床药师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中的作用[J].上海医药, 2010, 31 (10) :443.
[3]钱晓萍, 苏宇鸣, 张茜.我院静脉药物调配中心药师的培训与考核体系[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9) :169.
[4]孙嘉婧, 郑咏池, 任强, 等.某三级医院PIVAS运行对静脉药物成本的影响[J].安徽医药, 2013, 17 (8) :1426.
[5]刘新春, 米文杰, 王锦宏.静脉用药调配中心 (室) 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