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样本

2024-10-18

静脉血样本(精选7篇)

静脉血样本 篇1

全血血细胞分析已广泛应用于医学检验, 它使血常规检验更方便、快捷, 其精密度更高、准确性更高。但是, 血细胞分析前的人为因素和质量控制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1]。为探讨静脉血抗凝样本颠倒混匀次对血常规测定的影响, 笔者对本院50例健康体检者不同颠倒混匀次数的血常规检验结果进行了对照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健康体检者50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22例, 女28例, 年龄20~65岁, 中位年龄 (42.5±17.3) 岁。

1.2 仪器与试剂

日本生产的MEK-6318K型三分类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溶血剂、稀释液、清洗液均为上海东湖生物医学有限公司提供。乙二胺四乙酸二钾 (EDTA-K2) 抗凝真空采血管为湖北金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

1.3 方法

按常规操作抽取静脉血2.0ml, 注入加有乙二胺四乙酸二钾 (EDTA-K2) 抗凝剂试管中抗凝, 用拇指和无名指捏住试管两端用食指和中指固定, 颠倒4次、6次、8次、10次, 采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全血细胞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有显著差异性, 提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不同颠倒混匀次数对血常规影响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 静脉抗凝血样本颠倒混匀4次、6次对血常规检测各项参数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颠倒混匀8次与颠倒混匀4次相比, 则血小板计数 (PLT) (P<0.05)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PDW) (P<0.01) 存在显著差异, 提示有统计学意义, 其余各血常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颠倒混匀10次与颠倒混匀4次相比, 中间细胞百分比PLT (P<0.01) 、PDW (P<0.01) 、 (MXD) (P<0.05) 三者存在显著差异性, 提示有统计学意义, 其他各血常规参数无显著差异性,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血常规是最基本的血液检验, 通过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 可辅助及早诊断疾病[2]。目前血常规检验常用的仪器为血细胞分析仪, 是用吸引探针吸引样品来检测精确的量进入混匀腔, 并与稀释液同时进入转换器, 在并行的稀释流程中经过不同的试剂作用, 分别形成用于红细胞/血小板测量、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量以及白细胞分类测量的检测样本, 以DC检测方法测定白细胞 (WBC) 的大小和数量, 在HGB分析阶段, 用光度计检测血蛋白浓度[3]。其原理是根据血细胞是电的不良导体的性质, 检测血细胞通过微孔时电阻的变化, 血常规检验需使用静脉血抗凝标本和抗凝剂, 试管内使用的抗凝剂为EDTA-K2干粉, 位于试管的底部, 为使血样与抗凝剂充分接触, 以达到理想的抗凝效果, 需将二者混匀。同时, 因采血管帽内面在采血时也会沾上血液, 如不上下摇匀则帽内面的血液会成为微小凝块的来源, 因此临床检验血常规通畅采用颠倒混匀方法[4]。本组实验中MPV参数随着颠倒混匀次数的增加而升高, 其原因是颠倒混匀增加了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间的磨擦发热和放电, 细胞的新陈代谢受其影响产生不同的代谢产物, 改变了血液渗透压, 影响了MPV参数。PLT参数随混匀次数递增的原因与全血血细胞分析的原理有关, 血常规检测仪器的原理是电阻抗法, 混匀次数过多, 细胞在震动和碰撞过程中, 少数红细胞发生皱缩变小或微量溶血, 计数时仪器易将变小的红细胞或红细胞碎片计入血小板[5]。静脉抗凝血样本颠倒混匀4次、6次对血常规检测各项参数的影响无显著计入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颠倒混匀8次与颠倒混匀4次相比, 则血小板计数 (PLT) (P<0.05)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PDW) (P<0.01)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其余各血常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颠倒混匀10次与颠倒混匀4次相比, 则中间细胞百分比 (MXD) (P<0.05) 、PLT (P<0.01) 、PDW (P<0.01) 三者存在显著差异性, 其他各血常规参数无显著差异性。血小板是体积较小, 有聚集性和黏附特性特点的血细胞, 混匀次数少则血小板未完全聚集, 混匀次数过多则血小板和红细胞会发生破坏。本研究结果表明, 静脉血抗凝样本颠倒混匀次数对血常规测定, 尤其是血小板的计数会产生较大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景胜.血常规检验质量保证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21) 31-33.

[2]遇阳.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14) 78-79.

[3]刘湧.关于提高血常规检验质量的方法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 (16) :60-61.

[4]杨俊文.浅议提高血常规检查质量的途径[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14 (23) 22-24.

[5]吴晓莎.抗凝静脉血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13) 97-99.

静脉血和末梢血血糖检验对比研究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34例糖尿病患者, 分为两组。静脉血组71例, 男33例, 女38例, 平均年龄 (46.81±6.02) 岁, 平均病程 (7.82±3.13) 年;末梢血组63例, 男31例, 女32例, 平均年龄 (47.28±5.49) 岁, 平均病程 (7.36±3.56) 年。基础疾病:21例患者合并高血压, 12例患者合并冠心病, 14例合并高血脂。两组基础疾病、病程、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静脉血组

采取静脉血检测, 选择BECKMANAU-2700型全自动的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糖, 抽取患者肘部的静脉血, 剂量为3 m L, 并使用常规注射器给予采血, 抽血要在1 min内完成, 并将采集的血压在1 h内离心, 取上清液, 然后放入到生化分析仪中给予检验, 并记录检验结果。血糖≤2.8 mmol/L为低血糖[2]。

1.2.2 末梢血组

采取末梢血检测, 选择BECKMANAU-2700型全自动的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糖, 在患者手指末端采血, 先对患侧采血部位给予按摩, 保持局部充血, 对指端末梢的皮肤采用消毒液进行消毒, 风干后使用消毒后的采血针, 穿刺皮肤进行采血, 在指端腹的内侧刺入, 深度为2~3 mm, 然后退针, 血液流出后, 严格按照其操作规程进行检测[3]。

1.3 统计方法

对该研究出现的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时段血糖值

两组患者不同时段的血糖值差异较小,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低血压发生情况

经过观察, 末梢血组低血糖发生率 (4.76%) 显著低于静脉血组 (19.72%) , 两组患者低血糖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危害度较高的疾病, 若患者的血糖情况长期异常会出现较多的并发症, 不仅会加重身体不适, 而且还会诱发多种并发症, 直接影响生存质量与生命健康。应激反应会增加体内儿茶酚胺的分泌量, 儿茶酚胺会刺激机体肝糖元分解成葡萄糖, 增加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 升高机体的血糖含量, 促使机体的血糖升高[4]。近年来因为生活水平和饮食习惯的改变, 此类患者人数不断增加, 在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中, 血糖检测为重要环节, 也属于基础常规的检验项目。要想对患者血糖进行有效控制并延缓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时间, 加强血糖检测尤为重要。传统的血糖检验方法适宜静脉血为主, 此种方法虽然能够准确测出血糖值, 然而通常需要至少2 h方可得到明确的检验结果, 耗费时间相对较长, 此种方法的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正常治疗。而且针对存在出血倾向、严重烧伤的患者不宜采取静脉血检测, 这就需要以末梢血取代静脉血进行检验分析。盛凤英[5]在研究中应用了罗氏公司生产的Accoutered GCT血糖仪对静脉全血与毛细血管中的胆固醇、葡萄糖与三酰甘油进行检测, 结果发现三项结果的相关性明显, 但是并无显著差异。该研究中给予134例糖尿病患者静脉血检测与末梢血检测, 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在不同时段的血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盛凤英的研究结论类似。说明在血糖检测方面血糖仪检测准确度与静脉血检验一致, 准确度高, 操作简便。与静脉血检验相比, 应用血糖仪检验末梢血能够显著缩短检验时间, 快速、频繁的检验血糖, 进而更加客观的表现血糖情况, 优势明显。此外, 刘芳龙等[6]的研究提出, 血糖控制期间容易增加低血糖的发生风险, 尤其是无症状的夜间低血糖。低血糖能够兴奋交感神经, 致使患者出现面色苍白、饥饿、冷汗与心悸症状, 导致诸多不良后果。该研究中, 末梢血组低血糖发生率 (4.76%) 显著低于静脉血组 (19.72%) , 提示选择末梢血进行血糖检测采集量少, 疼痛轻微, 安全性高, 有利于预防低血糖反应出现, 与樊秀英[7]报道一致。综上所述, 糖尿病患者应用血糖仪进行自我检测, 准确迅速, 方便快捷, 适合家庭使用, 而且检验末梢血能够有效预防低血糖出现, 这对患者的临床治疗与身体健康具有积极意义,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尚合江, 刘皓.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21 (3) :538-539.

[2]穆启霞.末梢血和静脉血的血糖检验对比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 19 (7) :29-30.

[3]陈丽芳.末梢血和静脉血血常规检测结果对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 34 (18) :2462-2463.

[4]李小霞.观察末梢血和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 2014, 11 (27) :160-161.

[5]盛凤英.末梢血和静脉血的血糖检验对比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 2013, 8 (23) :96.

[6]刘芳龙, 刘伟.静脉血和末梢血血糖检测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4, 35 (18) :2561-2563.

静脉血样本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资料随机选自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于本院进行血常规检验者130例, 随机分为末梢血组与静脉血组, 两组65例。末梢血组男女比例为41∶24, 年龄22~68岁, 平均 (43.58±5.14) 岁;静脉血组男女比例为45∶20, 年龄20~68岁, 平均 (43.87±5.09) 岁。两组受检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选用贝克曼LH750血液全自动分析仪 (美国贝克曼公司生产) , 并选取一起的配套试剂, 包括溶血剂、稀释剂与清洗剂等, 并采用美国BD公司EDTA-K2采血管作为实验的真空抗凝试管。两组受检者均于空腹清晨进行血液采集, 末梢血组采集200 µL无名指的末梢血, 静脉血组采集2 m L肘静脉血, 均置于采血管内摇匀后进行检测。检测前进行质控仪器的矫正, 均严格按照血液全自动分析仪说明书进行检验操作。

1 . 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受检者的检测指标, 主要包括红细胞 (RBC) 、白细胞 (WBC) 、血小板计数 (PLT) 、血红细胞 (Hb) 、红细胞压积 (HCT) 、平均血红蛋白体积 (MCV)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 、平均血红蛋白总量 (MCH) 等[2]。

1.4 统计学处理: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当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检测结果显示, 末梢血与静脉血血常规检测的各项参数均存在明显差异, 其中末梢血的红细胞 (RBC) 、白细胞 (WBC) 、血红细胞 (Hb) 与平均血红蛋白体积 (MCV) 等数值均明显高于静脉血的检测值, 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静脉血的血小板计数 (PLT) 与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 数值则明显高于末梢血的检测值, 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种采血方式的平均血红蛋白总量 (MCH) 、红细胞压积 (HCT) 等检测值对比无明显差异,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末梢血组对比, #P >0.05

3 讨论

血常规是临床检查中最基础血液化验与检查方法, 是患者进行健康体检的必查项目, 血常规检验的目的在于测定血细胞具体数量并了解血细胞分布情况与变化情况, 从而利于临床医师早期发现并诊断疾病。临床中血常规检查的基本血液样本包括末梢血与静脉血, 其中以末梢血采集的应用时间最长、疼痛较少且易于患者接受, 而近年大量文献报道静脉血检验结果比末梢血检验更为稳定, 因而更具临床上的参考价值[3,4]。本研究组选取130例行血常规检查者, 分为两组后分别采集末梢血与静脉血进行检测, 对比其检测结果以探讨不同采血方式对血细胞参数的影响, 从而为临床检验提供参考。

末梢血是静脉血、细胞内液、动脉血、组织间液及毛细血管血等混合而成, 其不能作为体内循环血液的代表, 且易受到局部瘢痕、外界环境、应激反应及情绪变化等因素干扰;同时若未能顺利采血, 则会延长采血时间, 采血人员则通过反复挤压手指以便获得足够血样, 从而导致更多的组织液进入采集的血样并致使血小板的凝聚, 进而对检验结果造成一定程度影响, 因而其难以代表循环血液;此外, 因末梢血的采血量较少, 从而不能进行重复检测, 以上原因均对末梢血检验产生干扰[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末梢血与静脉血血常规检测的各项参数均存在明显差异, 其中末梢血的RBC、WBC、Hb与MCV等数值均明显高于静脉血的检测值, 且其PLT与MCHC数值明显低于静脉血检测值, 各项指标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此项结果亦证实末梢血与静脉血的血常规检测结果具有明显差异, 且末梢血的血细胞参数水平偏离正常水平, 表明静脉血检测更为稳定。这与范丽娜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 相较于末梢血, 静脉血直接来源于静脉, 其主要成分组成和体内循环血液基本相似且不含组织间液, 能够反映循环血液真实情况;同时静脉血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小, 因而测定结果更准确;此外静脉血的采集量较大, 支持反复测定且测定结果的变异性较小, 具有较好重复性, 因而对无静脉血采集困难、凝血功能障碍及免疫力低下等患者, 应选用静脉血进行血液检验[6]。但考虑到末梢血采血简便, 对免疫力低下及凝血功能障碍者不易造成感染与明显性出血, 因而末梢血检验对某些免疫力缺陷患者具有一定应用价值[7]。因操作人员技术与操作过程的差异, 本研究结果与各检测结果报道存在一定差异, 以上结论还带临床更进一步精细化实验进行验证与补充。

综上所述, 与末梢血相比, 静脉血的细胞成分受外界影响较小, 其检测结果较为稳定且具有较好重复性, 因而无特殊情况的临床检验多考虑应用静脉血样。

摘要:目的 分析末梢血和静脉血血细胞参数的差异。方法 资料随机选自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于本院进行血常规检验者130例, 随机分为末梢血组与静脉血组, 两组65例, 分别进行末梢血、静脉血采集与检测, 对比分析末梢血与静脉血的血细胞参数差异。结果 检测结果显示, 末梢血与静脉血血常规检测的各项参数均存在明显差异, 末梢血的红细胞 (RBC) 、白细胞 (WBC) 、血红细胞 (Hb) 与平均血红蛋白体积 (MCV) 等数值均明显高于静脉血检测值, 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静脉血的血小板计数 (PLT) 与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 数值则明显高于末梢血的检测值, 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种采血方式的平均血红蛋白总量 (MCH) 、红细胞压积 (HCT) 检测值对比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相较于末梢血, 静脉血的血细胞成分更为稳定, 其可作为血液检测较好的样本选择, 但静脉采血易由于凝血障碍而导致免疫力低下与明显出血, 从而诱发感染, 因而临床应依据患者实际进行合理选择。

关键词:末梢血,静脉血,血细胞参数,差异

参考文献

[1]李功军, 邹伟.健康成人指血与静脉血的血细胞参数检测对比[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 (4) :510-511.

[2]李小霞.观察末梢血和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 2014, 5 (27) :160-161.

[3]李春莉, 杨桂林, 王艳妮, 等.重庆市3~6岁健康儿童末梢血细胞参考范围调查[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 10 (24) :185-186.

[4]邝欢欢, 罗耀凌.对比静脉血与末梢血在血细胞分析中的结果差异[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32) :86-87.

[5]蒋惠.末梢血和静脉血血细胞参数差异情况观察[J].吉林医学, 2012, 33 (25) :5546-5547.

[6]高海燕, 谭丕有, 殷秀艳.末梢血与静脉血血细胞计数对比分析[J].哈尔滨医药, 2011, 31 (2) :113-114.

静脉血样本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5月~2011年5月间在我院100例行血常规检验患者。其中男65例, 女35例;年龄5~55 (34.5±11.2) 岁。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静脉血组和末梢血组各5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仪器和设备

应用日本希森美康仪器, 型号为KS ̄21血液全自动分析仪和相关的配套试剂, 有溶血素和稀释液、清洗液。选择朗道质控液, 选择乙二胺四乙酸盐, 型号为EDTA ̄K2的真空抗凝采血管由湖北武汉至远公司生产。

1.2.2 采集方法

100例患者均空腹在8h以上, 一般选择凌晨6点开始, 在患者肘静脉, 使用注射器进行静脉血采集, 一般采集量为1ml, 在患者无名指进行末梢血采集, 一般采集量为20μl。采集后的静脉血要放置在硅化的塑料管内, 再增加30μl EDTA ̄K2, 浓度控制在150g/L, 充分混合均匀;采集的末梢血也放置在硅化的塑料管内, 加进1.6ml的稀释液, 充分混合均匀。做好质控, 再根据仪器相关的操作说明书对血样进行检测, 末梢血以预稀释样品的模式进行检测, 而静脉血以全血样品的模式进行检测, 血样要在0.5~4h之内完成相应的检测[3]。

1.2.3 检测指标

静脉血与末梢血检测的指标分成8项, 包括白细胞检测 (WBC) 、红细胞检测 (RBC) 、血红蛋白检测 (Hb) 、红细胞压积检测 (HCT) 、血小板检测 (PLT) 、平均血红蛋白总量检测 (MCH)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检测 (MCHC) 、平均血红蛋白体积检测 (MCV) 。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静脉血与末梢血的检测, 可以发现检测指标内HCT和MCH的含量差异不明显,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把RBC和Hb及PLT、MCHC的含量进行对比, 静脉血组很明显比末梢血组高, 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将WBC与MCV的含量进行对比, 末梢血组很明显高于静脉血组, 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2。

3 讨论

临床检查使用血常规进行检查属于基础血液化验和检查的方法, 也是对患者做体检必查的项目。通过血常规的检验可以测定血细胞细量和血细胞形态的变化与分布, 可以使医生及早发现与诊断疾病。末梢血的采集疼痛感轻, 容易被患者接受。研究显示, 进行静脉血采集比末梢血的采集检测结果更具有临床参考的价值[4]。

本次研究中, 对静脉血与末梢血进行检测, 将检测指标对比, 发现, HCT与MCH这两项无明显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RBC和Hb及PLT、MCHC的含量进行对比, 静脉血组很明显比末梢血组高, 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P<0.05) 。WBC与MCV的含量进行对比, 末梢血组很明显高于静脉血组, 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以上研究结果是由多种原因造成, 主要因素是:静脉血源自静脉, 不会包含组织液, 成分和人体循环血液相符, 不会受到外界过多的影响, 可以进行较大量的采集, 而且具有较好的重复性[5]。末梢血的采集包括了静脉、动脉、毛细血管及多种细胞组织液混合成, 无法代表人体内循环血液, 很容易被外界环境和情绪变化、应激反应等干扰, 采血如果不顺, 还会延长采血时间, 对手指反复的挤压进行足够血样的采集, 使更多组织液混入血样中, 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由于取血量过少, 不可以重复进行检测。血液分析仪的大力推广应用使静脉血采集成为血常规的常用检测方法, 既能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还能使仪器使用寿命得到提高。综上所述, 选择静脉血采集相比于末梢血的采集具有更大的优势, 可以更好的体现出人体循环血液组织具体情况, 还不会受到机体和环境、心理太大的影响, 具有较好的重复性。

参考文献

[1]王美瑞.静脉血与末梢血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5 (24) :121-122.

[2]代碧珍, 杭永伦.血常规标本的采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J].泸州医学院学报, 2012, 11 (1) :91-92.

[3]李红.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结果的对比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22 (8) :2947-2948.

[4]顾正航.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结果的差异[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 (21) :231-232.

静脉血样本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人68例, 其中男性研究对象36例, 女性研究对象32例;研究对象年龄22~86岁, 平均年龄 (45.6±1.3) 岁。上述自然指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1.2.1 仪器和试剂:采用我院现有的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试剂包括质控液、稀释液、溶血素、清洗液, 且均为仪器的配套试剂, 我院现有的实验室显微镜。

1.2.2 血液采集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在清晨空腹状态下接受血液标本采集, 其中静脉血液采用抗凝剂进行处理, 末梢血所采用配套稀释液进行稀释处理。研究组采取定量真空采血管抽取静脉血液4 m L;对照组采集手指血液40 μL, 并加入配套稀释液1.6 m L进行均匀混合处理。上述两组血液均分为两份, 一份采用血液分析仪进行测定, 一份采用显微镜进行复检[2]。

1.2.3 检测方法。研究组:首先采用一次性吸管将已经采集后的静脉血液注入到抗凝管中, 然后将充分混匀之后的样本置于血细胞分析仪上实施血常规指标检测, 并对检测结果进行详细的记录。对照组:检测方法与研究组相同。检测完成后, 再采用瑞氏染色法对两组的另一份血液标本进行实验室显微镜下复检, 并对结果进行详细记录[3]。

1.3 观察指标:选择白细胞计数水平、红细胞计数水平、血小板计数水平等作为观察指标。

1.4 数据处理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实施数据处理, 当P<0.05, 认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的形式表示, 并实施t检验, 计数资料则实施χ2检验。

2 结果

2.1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研究组研究对象血液分析仪检测白细胞计数水平为 (6.28±1.97) ×109/L, 红细胞计数水平为 (3.91±0.88) ×1012/L, 血小板计数水平为 (254.17±25.46) ×109/L;对照组研究对象血液分析仪检测白细胞计数水平为 (6.99±2.03) ×109/L, 红细胞计数水平为 (3.53±0.86) ×1012/L, 血小板计数水平为 (217.44±26.50) ×109/L。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 研究组研究对象白细胞计数水平的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 组间数据对应比较差异显著 (P<0.05) ;红细胞计数水平和血小板计数水平的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数据对应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2.2实验室显微镜复检结果:研究组研究对象实验室显微镜复检白细胞计数水平为 (6.26±1.35) ×109/L, 红细胞计数水平为 (3.94±0.91) ×1012/L, 血小板计数水平为 (257.62±24.38) ×109/L;对照组研究对象实验室显微镜复检白细胞计数水平为 (6.28±1.21) ×109/L, 红细胞计数水平为 (3.92±0.94) ×1012/L, 血小板计数水平为 (254.50±21.06) ×109/L。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 两组研究对象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水平显微镜检测结果并无明显差异 (P>0.05) 。与2.1所得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可以看出静脉血液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三项指标采用血液分析仪进行检测水平和末梢血液比较, 前者与真实值更加接近。

3 讨论

随着我国医疗检验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临床和社会对检验结果准确性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可以通过, 对病情已经得到确诊的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测, 以达到对病情程度进行了解, 和对诊断结果进行再次确认的目的, 患者血液中细胞的主要成分含量是血常规指标检测的主要内容[4]。血常规检测不仅仅可以为临床对各种疾病进行诊断提供一些可靠的依据, 同时还能够为疾病治疗方案的实施提供各类参考性的信息, 是目前临床医学检验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重要的检验方法。在对患者的血常规指标进行检验的时候, 血液标本采集的方法主要包括静脉血液采集和与末梢血液采集两种类型, 而两种血液采集的方法对广大患者的临床血常规检验结果通常情况下可以产生不同的影响[5]。

通过对在同一时间采集的静脉血液和末梢血液标本的血常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发现其个别指标的测量结果, 存在明显的差异, 分析导致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静脉血样是通过直接采集的方式从患者的静脉中获取的; (2) 静脉血液中没有参杂任何的组织液, 血液的主要成分组成与患者实际体内血液的相符程度更高; (3) 静脉血液的检测结果受到环境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小, 其次静脉血液的采集量与末梢血液的采集量比较相对较大, 能够进行重复的血常规指标检测, 具有更加理想的可重复性。因此在实际临床工作中, 通常建议选择静脉血液标本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测定, 所得结果准确度和可信程度更高[6]。

总而言之, 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患者的静脉血液血常规指标进行检测, 可以使临床血液分析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显著提高, 并为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参考数据。但是为了能够使检测的结果更加的准确, 可参考性更好, 需要对血液标本的采集有更加正确的认识, 在血液标本采集的过程中, 应该尽量采集静脉血液, 减少或避免采集末梢血液, 因为后者在血常规指标检测过程中易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是测得结果与实际真实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参考文献

[1]高海燕, 谭丕有, 殷秀艳.末梢血与静脉血血细胞计数对比分析[J].哈尔滨医药, 2011, 31 (2) :113.

[2]梁委军, 董家书.凝末梢血不同检测时间对血小板计数结果的影响[J].海南医学, 2011, 22 (20) :110-112.

[3]张素能.血站血液检测模式与血液安全性的分析与研究[J].当代医学, 2010, 16 (26) :32-33.

[4]黎长征.静脉血与末梢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J].医药前沿, 2011, 2 (13) :144-145.

[5]陈俊, 朱红青, 陈如昌, 等.末梢血和静脉血Coulter-JT血细胞计数仪检测结果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 2009, 17 (1) :24.

静脉血样本 篇6

资料与方法

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体检人员50例, 男27例, 女23例, 年龄10~66岁, 平均 (37.5±5.8) 岁。在所有人中, 健康30例, 病患20例 (消化道疾病7例, 腰椎间盘突出4例, 呼吸道感染9例) , 所有病患排除其他器官器质性病变、精神疾病、凝血障碍与自身免疫功能缺陷。现将所有人随机平均分成末梢血组与静脉血组各25例, 两组人员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

实验试剂和仪器:本实验利用同1台血液分析仪 (迈瑞BC1800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与其相配套溶血素稀释液及清洗剂) 进行血常规检测, 检测均由同1名检验医师进行操作记录 (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样本进行检验) , 该设备进行过常规养护, 使用质控物对仪器进行监控, 仪器符合实验要求 (溶血素与释液由日本希森美康株式会社生产) 。在抗凝管中含有浓度5%的EDTA-K2。

方法:对末梢血组人员取指尖血, 使用医用吸管将血液注入稀释液 (抗凝管) 中, 混匀之后取出部分血液放于血细胞分析仪中检测, 检验师记录结果。在常温下静置10 min, 30 min之后, 将稀释液 (抗凝管) 内血液混匀再次检测, 检验师记录结果。采集静脉血组人员静脉血, 方法同上, 并在即刻、10 min、30 min测定检验结果, 检验师加以记录。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人员3次检测的血小板和白细胞数量, 并将两组实验前后结果差值进行比较。

统计学原理:本实验利用SPSS 16.0专业统计学软件对数据中的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的方式进行计算, 并利用 (±s) 进行表示, 当P<0.05时, 说明相关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对比两组人员检测结果能够发现, 末梢血组在30 min和10 min的白细胞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上述两个时间点结果, 明显低于即刻结果 (P<0.05) 。在30 min和10 min的血小板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上述两个时间点结果, 明显高于即刻结果 (P<0.05) 。静脉血组在30 min、10min、即刻中白细胞与血小板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从本次的相关实验结果中我们能够看出, 在对末梢血组人员进行常规检查的时候, 如果在第一时间对人员进行检测, 则白细胞数量就会出现暂时性升高, 血小板数量降低的假象[1]。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在采集血液的时候, 因为不当操作, 引起的血液混合到组织液中, 导致标本中的血小板出现了假性聚集的现象, 进而令检测结果数值偏低。

在对人员采集末梢血的时候, 组织液混入到标本中是不能避免的。当出现这一情况的时候, 就会令样本中血小板的形态发生改变。血小板的外膜会向外延展成为细小的游离端, 并和膜内的微丝形成伪足[2], 数量众多的伪足会和血小板发生凝集现象, 最终形成体积和离那边细胞规格相似的细胞群。血细胞分析仪就会视其为淋巴细胞, 进而出现了白细胞数量上升的假象。因为淋巴细胞计数量和以往相比有所增加, 虽说粒细胞计数并不受其影响, 但其自身的百分比会降低, 而淋巴细胞百分比则会出现增高的趋势。

随着时间的增加, 在抗凝管中的EDTA-K2物质可以对样本中的血小板的聚集产生抑制作用, 进而对样本中学血小板初始时期聚集假象进行全面逆转。在此作用下, 血小板会渐渐地恢复到正常形态, 伪足也会逐渐的消失。此时利用血细胞分析仪中能够发现, 血小板的计数量恢复到常规标准, 在末梢血组中, 10 min与30 min血小板数量相一致, 这在根本上说明了抗凝管中的EDTA-K2物质能够在根本上将血小板初期假性聚集现象加以抑制。

在静脉血组中, 3个时间点的白细胞与血小板数量基本一致, 无统计学意义存在, 那么就能够说明, 采集静脉血进行检测的公允性比较高, 有着较强的可重复性, 适合于各种血液常规的检查, 对于在短时间内需要血液成分报告的患者更为适合。

综上所述, 采集静脉血进行检测, 有着较高的公允性与稳定性, 是各种血液常规检查的首选样本。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血与末梢血在血常规检测中的稳定性。方法:将体检人员50例随机分成末梢血组与静脉血组各25例, 末梢血组取指尖血, 静脉血组采集静脉血, 比较两组的测定结果。结果:末梢血组在30 min和10 min的白细胞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上述两个时间点结果明显低于即刻结果 (P<0.05) 。30 min和10 min的血小板检测结果,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上述两个时间点结果明显高于即刻结果 (P<0.05) 。静脉血组在30 min、10 min、即刻中白细胞与血小板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集静脉血进行检测, 有着较高的公允性与稳定性, 是各种血液常规检查的首选样本。

关键词:静脉血,末梢血,血常规检测,血液分析仪

参考文献

[1]陆培育, 刘丽萍.末梢血和静脉血与血小板测定比较[J].包头医学, 2011, 35 (3) :138.

静脉血样本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9月的1天门诊85例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测, 男40例, 女45例, 18~82岁之间, 平均年龄 (33.34±7.56) 岁。分别采其静脉血和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测, 对比两组检测的结果。

1.2 检测仪器、检测方法

使用BC-3000Plus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 选择真空采血法进行采血。静脉血选择肘静脉, 采血2m L, 装在血常规抗凝管 (用EDTA-K2抗凝) , 并颠倒混匀, 动作轻缓, 以防出现溶血。末梢血则选择左手无名指的内侧, 采20μL后并加入1.6m L的配套稀释液进行均匀混合, 均由专人进行操作。运用BC-3000Plus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及专用的试剂包, 实行日常质控及维护保养, 在仪器处于稳定的条件下。测定前校正同一质控物的仪器, 由两人共同完成整个实验, 分别负责仪器计数、采血、观察静脉血和末梢血的血常规检测结果, 对比其结果差异。

1.3 统计学方法

检测的数据全部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版本处理, 计量单位采用 (χ—±s) 表示, 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静脉血和末梢血结果表明, 两组WBC、RBC、HGB、PLT之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静脉血的WBC平均值低于末梢血, 但其他指标RBC、HGB、PLT的平均值高于末梢血。两组WBC、RBC、HGB、PLT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913、0.912、0.922、0.901都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见表1。

3 讨论

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的使用, 使血常规的快速检测成为现实。运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 有效提高了临床血液分析检测的准确性及为临床的诊断治疗提供更为可靠的数据。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直接对全血进行检查, 减少了人为稀释样本及折算产生的误差, 使得临床检验结果的精确性及工作效率大大提高[4]。

全自动血液分析仪BC-3000Plus具有重复性好及线性范围广的特点。WBC在 (7.0~15.0) ×109/L范围内, C V≤2.5%, R B C在 (3.5~6.0) ×1012/L范围内, CV≤2.0%, HGB在110~180g/L范围内, CV≤2.0%, PLT在 (100~500) ×109/L范围内, CV≤3.5%。并且BC-3000Plus能够在两种模式下对末梢血和静脉血分别进行检测。

由表1可以看出, 末梢血的PLT较明显低于静脉血中的PLT。这是因为采静脉血时皮肤破损后, 血小板被激活, 血小板积聚于破损处。手指被刺破后, 血管中会形成一个含有形成分快速流动的血流, 近血管壁处则是流动缓慢的血小板。

由表1也能够看出, 末梢血中WBC明显高于静脉血, 这是因为采末梢血时其采血部位温度较静脉血低, 手指刺破后, 局部反应会导致WBC增加。采集末梢血时, 组织液混入的可能性较大, 混入组织后血小板聚集, 白细胞数出现假性升高, 但血小板数出现假性下降。

由表1可以看出, 末梢血RBC及HGB略低于静脉血。这可能是因为末梢循环遭受情绪波动、外界环境改变、疾病因素、局部瘢痕、应激反应等情况, 这些都容易导致末梢循环障碍, 抽取末梢血时常常血流受阻, 挤压局部组织导致组织液渗入, 血液被稀释[5]。组织液中的凝血因子Ⅲ启动外源性凝血机制, 可以导致血小板积聚, 形成凝血块, 引起RBC及PLT数量下降。

综上所述, 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检测结果存在明显差异, 但是末梢血和静脉血血常规检测结果呈正相关性, 所以采静脉血或采末梢血做血常规检测, 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够使用。

参考文献

[1]史加圣.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比较分析[J].求医问药 (学术版) , 2011, 9 (11) :329-329.

[2]高海燕, 谭丕有, 殷秀艳.末梢血与静脉血血细胞计数对比分析[J].哈尔滨医药, 2011, 31 (2) :113.

[3]张素能.血站血液检测模式与血液安全性的分析与研究[J].当代医学, 2010, 16 (26) :32-33.

[4]赵晋芳.浅谈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J].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5 (23) :3077-3078.

上一篇:工艺美术设计下一篇:拓展训练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