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管理(通用12篇)
静脉管理 篇1
由于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具有无需反复插管、携带便利等优点而被临床广泛使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容易导致患者发生一些并发症, 如血管堵塞、静脉血栓、机械性静脉炎、过敏性皮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健康意识也在不断提高, 对医疗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在此背景下, 关于因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而发生并发症的相应预防对策的研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对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012 年4 月-2013 年4 月收治需进行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70 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进行常规置管以及在常规置管处理的基础上进行优化置管, 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现将具体研究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 年4 月-2013 年4 月收治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70 例, 男40 例, 女30 例, 年龄19 ~ 70 岁, 平均 (46.4±2.6) 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5 例。两组之间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说明两组之间均衡可比。
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置管。观察组在对照组处理的基础上进行优化置管, 具体方法:①心理护理:加强宣教工作, 大多患者担心置管后护理不当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并发症, 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 护理人员在置管前对患者进行访视, 与患者亲切交谈, 向患者说明置管的相关知识, 置管优点、方法及注意事项, 对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耐心、详细的解答, 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②血管选择:护理人员选择管径粗、显露清楚、管腔直、管壁弹性好的静脉进行置管, 这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3]。 ③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定期对病房进行通风消毒处理, 保持病房内舒适的温湿度, 置管前, 护理人员首先对自己的双手进行彻底消毒, 然后清洁患者穿刺部位及周围皮肤, 打开无菌包前首先预消毒, 然后彻底消毒, 待消毒剂干后, 再进行穿刺置管, 置管操作时, 护理人员应该轻柔缓慢, 送管前使用无菌生理盐水冲净手套外面的滑石粉, 然后置入导管, 最后在进针部位粘贴无张力透明敷料。④合理安排输液顺序:输注酸碱药物之前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 先输入乳剂后, 再输非乳胶, 对化疗药物应进行充分溶解方可输入, 每次输液后, 用生理盐水脉冲正压封管。⑤置管后护理:护理人员加强巡视, 观察患者的导管有无脱落、滑出等现象, 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过敏反应、血管堵塞和感染现象, 若有并发症发生, 立即进行相应处理。
观察指标:在对两组患者的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后, 观察4 周时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的描述采用 (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结果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对照组发生血管堵塞2 例、静脉血栓1 例, 机械性静脉炎2 例, 过敏性皮炎2 例, 并发症发生率20.0%;观察组发生血管堵塞0 例、静脉血栓0 例, 机械性静脉炎1 例, 过敏性皮炎1 例, 并发症发生率5.7%,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经检验, 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见表1。
讨论
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并发症发生原因:①心理原因:由于中心静脉导管的留置时间长, 大多患者担心置管后护理不当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并发症, 这就容易导致患者产生紧张、焦虑甚至恐惧等负面情绪, 无形中增加了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②无菌操作观念不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血管前需进行穿刺, 在此过程中, 护理人员若未对自己的双手进行彻底消毒、未对患者的穿刺部位及周围皮肤进行消毒处理、在打开无菌包之前未进行预消毒, 极有可能导致导管带菌, 造成患者发生感染。③置管后护理不当:护理人员在患者置管后, 未对患者的穿刺部位及导管进行定期检查, 若导管发生滑出、脱落时未被及时发现, 患者的穿刺部位发生感染及过敏反应时也不能被及时发现, 这就容易导致患者发生并发症。
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并发症防范与管理:①置管前访视:护理人员在置管前1 d对患者进行访视, 与患者进行交流, 告知患者置管的优点及安全性, 置管后注意事项, 详细解答患者提出的置管相关问题, 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护理人员在置管前对自己的双手进行彻底消毒, 对患者的穿刺部位及周围皮肤进行消毒处理、在打开无菌包之前进行预消毒, 在穿刺及置管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降低患者感染的风险[4]。③合理安排输液顺序:护理人员在对患者的输液过程中, 先输入乳剂, 再输非乳剂, 避免导管发生堵塞, 对化疗药物应进行充分溶解方可输入, 酸碱药物在输注之前要使用生理盐水冲洗, 每次输液后用生理盐水脉冲正压封管。④加强置管后护理:在患者置管后, 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加强巡视, 仔细观察患者的穿刺部位及导管情况, 对患者的穿刺部位进行定期消毒处理并更换敷贴, 敷贴应选择黏性大、透气、弹性佳、易于观察的透明敷贴, 如敷贴发生潮湿、松动、受到污染等现象, 应立即更换, 告知患者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使其保持穿刺部位及敷贴清洁。
摘要:目的:探讨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发生原因, 提出相应的防范与管理对策。方法:收治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7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置管,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优化置管。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优化置管能降低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防范与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洁.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的预防[J].求医问药, 2012, 10 (1) :269-271.
[2]吴柳.老年患者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临床分析及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5) :528.
[3]梁启坤.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医学信息, 2010, 23 (6) :1757-1759.
[4]吴梦华.肿瘤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的管理与质量控制[J].华西医学, 2011, 26 (7) :1090-1092.
静脉管理 篇2
静脉输液是现代医疗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治疗和护理方法,也是护士在临床中进行护理基础操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护士在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普遍存在输液安全隐患问题,因此,我院护理部根据此情况特别制定出静脉输液管理规范,现介绍如下。规范化管理的目的
确保病人输液安全,有效地达到治疗目的,增强护士的防范意识和能力,防止医疗纠纷,消除不安全隐患。2 规范化管理的内容
2.1正确地评估病人 护士对病人进行输液前的评估,包括患者的心理、生理方面及文化背景,穿刺部位的皮肤、血管情况,根据输入药物的名称、作用及药物的浓度选择合适的血管。
2.2输液前的规范化管理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三查七对制度。首先用消毒液洗手,戴口罩,检查液体的有效期、剂量及质量,并用输液本对输液条,再用输液条与液体查对,最后用输液条与病人的床头卡核对,核对无误后再给病人穿刺,操作用物要做到一人、一带、一巾(每人用一根止血带一块垫巾)。
2.3巡视液体的规范 在输液过程中应当做好巡视工作,建立输液巡视单,及时发现、排除输液故障,保证输液安全。因此,我院建立了巡视液体规范:
2.3.1穿刺成功或更换液体后,要根据药物性质及病情变化调整好合适的滴速,并根据液体量、滴速评估所需时间,做到心中有数。
2.3.2值班护士要主动巡视液体,巡视液体工作要落实到人,无陪病人要重点巡视,特殊液体要有专人守候,确保病区整体输液让叫率低于10%。
2.3.3巡视液体时要做到“十查”:查液体有无错误,查液体剩余量,查液体外观有无改变,查病人体位是否舒适,查液体滴速是否合适,查输液管道是否通畅,查胶贴固定是否牢固,查输液部位是否红肿,查病人有无输液反应表现,查病人病情有无特殊变化。2.4更换液体规范
2.4.1护士要熟练掌握本科常用药物的配伍禁忌,根据医嘱提前对液体进行排序。2.4.2更换液体时,要认真落实“三查七对”制度,确定无误后方可换液,换液后及时签署换液人员姓名、时间。签字要求准确清楚,避免漏签或签错位置。进修、学习、见习护士所换液体要由有执业资格的带教老师查对签名。
2.4.3更换液体时,要及时向病人进行药物宣教,病人对所输液体和药物有疑问时,要认真核对,确定无误并向病人解释清楚后方可更换。
2.4.4液体更换完毕,要在病人旁边停留数分钟,观察液体输入情况,确定液体滴入正常且与上一组液体无不良反应后方可离开。
2.4.5更换液体后,要在15分钟内再次巡视病人,观察病人有无不良反应。2.4.6药物入壶的操作及观察要同液体更换的要求。
2.4.7如出现两组液体的不良反应,要重新更换输液器,必要时重新穿刺,避免发生反应的液体输入病人的体内,同时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重点加强巡视,上报科室领导,避免纠纷发生。对换下的液体及输液器要上报科室领导妥善处理,同时将出现不良反应的药物登记交班,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2.5拔针规范 病人液体输完毕,护士首先要用病人的输液条查对当天的医嘱本,看有无新的医嘱未执行,确定无误后方可拔针。拔针后,用无菌棉签按压穿刺点
3~5分钟,防止皮下溢血、淤血。患者或患者家属以及拔针护士双方在输液条上签全名和拔针时间,嘱病人休息片刻再活动。3 结果
静脉输液规范化管理的制定与实施,提高了我院护理工作者的业务素质,降低了输液让叫率,减少了护患之间的矛盾与摩擦,增进了护患之间的关系。不但使患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还使医院服务满意度有了很大的提高。4 讨论
在护理理论和临床中,防止输液中出现问题是护理安全的关键,建立静脉输液的规范化管理是降低护理安全隐患的保障,输液过程中除按规范化管理操作外,还需做到“四禁止”,即:巡视液体时要到病人床旁,禁止隔窗看液;更换液体时要严格查对,禁止将无姓名或姓名书写有误的液体换给病人;更换液体后要按要求观察,禁止换完液体就走;换下的输液袋、瓶、管等要及时放回治疗室处置,禁止随意放在病房。护理质量是护理管理的核心,输液安全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与健康,静脉输液的规范化管理不但提高了静脉输液的安全性,还有效地预防了护理纠纷的发生。
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管理 篇3
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住院病人的平均输液率为73.35%[1]。载日常的临床护理工作中,静脉输液是治疗疾病最常见的方法。它作为一种迅速、有效的输液给药方法,在多途径的治疗中占有不言质疑的重要位置,特别是在危重患者的治疗和抢救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静脉输液治疗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儿童、老人、神智烦躁等患者[2],时刻会出现安全问题。临床上因为输液问题引起的纠纷很多,据资料统计,在患者投诉中涉及静脉输液的约占28.28%[3],為了减少病人的投诉,我们在临床的工作中,要加强医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使静脉治疗更加正规、安全。
1 引起安全隐患的原因
1.1 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淡漠,缺乏主动服务意识
1.2 未执行查对制度及巡视制度
1.3 操作流程不严谨
1.4 沟通不到位
1.5 护士缺乏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2 护理对策
2.1 加强护理 安全教育,结合护理安全因素及静脉输液中发生差错事故的案例对护士进行教育,吸取教训,同时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严格执行各项核心制度,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意识的培训,做到隐患于未然。
2.2 保证输液安全,护士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从执行医嘱到核对,摆药、核对、配药、输液、更换盐水到拔针,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查对,对EDA扫描确认后一定要再看下界面,同时询问病人或家属姓名,做到身份的双重核对[4]。在输液中,加强巡视,不能只注意操作,打针,挂盐水忽视对病人的观察,例如穿刺处是否渗出,盐水滴速是否改变,排气是否排尽,化疗病人是否出现静脉炎。
2.3 在输液过程中不严谨,多次、重复穿刺,静脉穿刺是一次最基本的技术,静脉输液质量安全与否,是护士职业技术水平的体现,也是患者满意度衡量的准则[5],所以平时要训练护士特别是年轻护士的技术能力。
2.4 注意沟通,体现人文关怀服务。在日常的临床操作中,护士只注重技术,忽视对患者的交流、关爱。优质护理的本质[5],就是体现对患者的关怀,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个贴心的交代、一个适合的手势,都全给病人带来“良言一句之冬暖”的满意,而不是病人常说的,“脸难看,话难听”了。
2.5 护士缺乏系统的知识与经验,针对静脉输液速度调节充分体现这方面的专业知识,输液的速度是根据医生的医嘱、所用药物的性质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节,输液速度太快,可引起患者血容量急剧增加而致急性心功能衰竭、急性肺水肿,危及生命,特别是老人和心功能不全者,如升压药或降压药,特殊用药输入过快,可导致血压急剧波动而危及生命[2],所以在输液治疗中,护士应加强对经验的积累,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及时提前干预,防止事故的发生。
2.6 加强细节管理,重点抓住关键点。护士长应重点排查输液安全环节,并注重细节,譬如对年轻职工或平时经常错这错那的护士,应重点培训与督查,对科室的特殊治疗、特殊药物的使用应组织学习、培训,在细节上譬如输液瓶的瓶贴、排气管如何放置、避光药物的使用、输液皮条的选择、压脉带的使用、留置导管的ACL维护等等,做到专查、抽查、随时查、让护理人员真正规范的进行安全输液。
参考文献:
[1] 钟华荪.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8-9.
[2] 冯婷.临床静脉输液存在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12,11(10)
[3] 尚娥,李文珍.可控性护理差错的分析与规范[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3):358.
[4] 魏艳芳,邓喜红.双重身份识别在住院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0,9(25): 40-41
儿童静脉输液室管理 篇4
1 创造人文环境
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住院环境, 为医护工作者提供充满人情味的温馨工作环境, 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工作要求, 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的具体表现, 也是护理美学在病房的具体表现, 以满足患者、医护人员各个层次的要求。人文环境可以减少孩子的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 使患儿能融入轻松愉快的环境, 减少其对输液过程的注意力。我们首先改变了护理人员的服装, 由原先的传统白色护士服变更为彩色的卡通服装, 输液墙面上也贴满了色彩鲜艳充满童趣的儿童画和内容新颖的看图识字卡片, 室内配备一定数量的玩具并循环播放孩子喜爱的动画片。同时为满足学龄儿童需要, 在输液室内专门放置两张卡通小桌子, 供患儿边输液边复习功课等等。这些措施使孩子们输液的恐惧感减少, 家长们焦虑的心情也得到了缓解。
2 实行分区管理
把儿童输液分为婴幼儿 (1~3岁) 输液区及儿童 (>3岁) 输液区。婴幼儿年龄小、对语言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及合作能力差, 遇到不满意, 多以哭闹来表达。3岁以上的儿童, 已经进入学龄前期和学龄期, 接受一些正规教育, 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及合作能力, 护理人员可以多一些表扬、鼓励的亲切语言, 再加上人文环境, 转移了他们的注意力, 创造一个相对安静的舒适环境[1]。护理人员在输液过程中不失时机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文字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 使他们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输液的注意事项, 提高他们防病治病及育儿保健知识, 更好地配合护士进行输液治疗[2]。
3 提高护理人员穿刺技术
门诊输液室是医院的窗口科室, 护士静脉穿刺术高低直接影响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甚至影到医院的整体形象。研究表明, 护士穿刺技术不熟练, 不能做到一针见血是引发护患纠纷的重要因素[3]。一旦患儿生病来院就医, 家属心情急切希望得到最好的护理服务。患儿家属对医院静脉穿刺成功有很高期望, 希望一次成功, 一旦未能如愿, 就会在心理上不能接受而产生纠纷。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及静脉穿刺的熟练程度, 直接影响着穿刺成功率。首先, 我们成立专门的头皮穿刺室, 进入穿刺室的患儿每次1~2名, 可以有效减轻护理人员的心理负担, 并在穿刺室门口张贴出有关头皮穿刺前, 家属需要做好的配合工作。其次, 婴幼儿头皮穿刺相对固定护士, 一般1~2个月轮换一次另有一备班协助主班护士在患儿高峰时间段进行穿刺。备班在每月的上旬由上月的主班护士担任, 协助主班护士穿刺, 每月的下旬由下月的主班穿刺护士担任, 为其下月的主班做好准备。另外主班与备班的安排上, 强调新老搭配, 穿刺技能强弱搭配。合理的排班也能有效减轻护士的心理负担, 提高穿刺成功率。徐州市中心医院血液净化室在2008年2月10日至25日随机抽取700例患儿的静脉输液。统计分析见表1。
一次穿刺成功率与满意率呈正相关
4 安全输液
安全是医院管理永恒的主题。保证输液安全是输液室管理者不懈的追求目标。根据江苏省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知识问答一书中, 对患儿进行有效标识, 即发放号码牌。该号码牌是一号两张牌, 一张牌与患儿的治疗单及药放在一起, 另外一张牌交给患儿家属。再给患儿注射前, 除常规三查七对及家属或陪人亲友识别外, 还必须两张号码是相同的号码, 方可给患儿注射。另外, 此号码牌还可以作为患者收药、配药及注射时的排队序号。这样, 工作程序环环相扣, 便于查对, 减少了差错的概率, 可以有效避免因重名、姓名相近, 打错针的现象, 提高了工作效率, 规范了护理行为, 规范了对门诊输液患者的管理, 并有效减少护患纠纷, 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5 人性化服务
在临床护理中人性化护理的应用, 可以满足患者不同层次的需要, 在细微之处体现对患者生命和健康的关爱。我们在输液大厅设立醒目的小儿输液室承诺服务标志, 当班护士的照片全部上墙。患儿家长可以根据曾经有过的接触印象来选择自己最信得过的护士进行操作, 调整了护患关系。同时也激发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加强了工作责任心。另外在患儿进行头皮静脉穿刺时允许家长陪同孩子, 给患儿心理支持, 使他们得到感情上的温暖, 保持最佳情绪状态。及时向家长了解患儿病情, 征求家长的意见, 给其一种受尊重的感觉,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6 小结
加强儿童输液室的护理管理, 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 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 同时加强对患儿及家属的健康宣教, 不仅满足患儿的健康需要, 而且指导了患儿家属的家庭育儿保健知识, 取得了患儿的积极配合, 提高了护理质量。赢得患儿或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信任和赞赏。
摘要:儿童输液是门诊输液室的特殊群体, 徐州市中心医院血液净化室从环境、分区、穿刺技术、安全、人性化服务5个方面改进管理,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儿童,输液,管理
参考文献
[1]吕竞.儿科急诊输液室护患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天津护理, 2005, 13 (6) :171-172.
[2]周燕.儿童输液室的护理管理[J].温州医学院学报, 2007, 37⑴:91-92.
静脉输液管理规范(修改) 篇5
静脉输液是现代医疗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治疗和护理方法,也是护士在临床中进行护理基础操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护士在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如人员,输液用具,药物、输液泵使用,管道维护,输液相关性感染等等,规范操作流程,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并认真落实,确保病人输液安全。规范化管理的目的
确保病人输液安全,有效地达到治疗目的,增强护士的防范意识和能力,防止医疗纠纷,消除不安全隐患。做到人人重视,人人参与管理。确保输液用具安全
我院临床上常用于静脉输液的用具有:输液管、头皮针、肝素帽等。这些用具在输液前必须认真检查其有效期、包装的完整性。如已过期则不可重新消毒再使用。外包装检查手法:轻挤外包装,如能鼓起则可放心使用,如不能则证明包装已有裂缝,细菌可能已侵袭包装内用具,应即更换。药物的安全使用
静脉输液治疗流程中药物的领取、摆药、配置、查对、更换液体等步骤均存在安全隐患,这些步骤参与的护士比较多,如某一环节没把好关则容易出错,因此,必须确保每一个步骤安全,才能保证输液的安全。3.1 医嘱查对 药物在使用前必须由2人以上核对医嘱,确认医嘱无误后才能执行。执行医嘱后需抄写好输液卡,由专人负责摆补液。3.2 溶液查对 摆补液者必须认真检查每一袋/瓶溶液的质量,确保它的安全性。为了避免出错,我们必需规范检查溶液的流程。
3.2.1 软包装溶液检查方法 一挤二照三倒转四复照:一挤:双手用力挤压软包装,检查有无渗液,如发现有渗液,说明软包装已有裂缝,溶
液已污染,不能使用;二照:对光照看溶液的质量:认真观察溶液有无沉淀、絮状物、霉点等;三倒转:将溶液上下倒转后再检查有无漂浮物或絮状物;四复照:再一次对光照看溶液,检查其质量。如检查溶液时发现有异常马上更换并上报护理长处理。
3.2.2 瓶装溶液检查方法 与软包装溶液检查法类似。方法:一拧二摇三照四倒转:一拧:用拇指、食指、中指三个手指轻轻地拧瓶塞,检查其松紧情况,如不能拧动或轻微动视为正常,如轻轻一拧其活动度很大,则提示该溶液不能使用;二摇:轻轻地摇动瓶身;三照、四倒转与软包装溶液检查方法相同。
3.2.3 准确张贴输液瓶签 张贴瓶签前必须认真核对溶液的名称、浓度、剂量与瓶签是否相符,核对无误后才能张贴。
3.3 配药 液体摆后,配药者在配药前必须再认真查对一次,护士要熟练掌握本院常用药物的配伍禁忌,根据医嘱提前对液体进行排序。,确认药名、浓度、剂量无误后严格按无菌操作加药并签名和时间,药液尽量做到现配现用。规范化管理的内容
4.1正确地评估病人
护士对病人进行输液前的评估,包括患者的心理、生理方面及文化背景,穿刺部位的皮肤、血管情况,根据输入药物的名称、作用及药物的浓度选择合适的血管。
4.2输液前的规范化管理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三查八对制度。首先用消毒液消毒手,戴口罩,检查液体的有效期、剂量及质量,并核对输液卡,再用输液卡与液体查对并签名,最后用输液卡与病人的床头卡核对,核对无误后再给病人穿刺,43巡视液体的规范
在输液过程中应当做好巡视工作,及时发现、排除输液故障,保证输液安全。
4.3.1穿刺成功或更换液体后,要根据药物性质及病情变化调整好合适的滴速,并根据液体量、滴速评估所需时间,做到心中有数。
43.2值班护士要主动巡视液体,巡视液体工作要落实到人,无陪病人要重点巡视。
4.3.3巡视液体时要做到“十查”:查液体有无错误,查液体剩余量,查液体外观有无改变,查病人体位是否舒适,查液体滴速是否合适,查输液管道是否通畅,查胶贴固定是否牢固,查输液部位是否红肿,查病人有无输液反应表现,查病人病情有无特殊变化。4.4更换液体规范
44.1更换液体时,要认真落实“三查八对”制度,确定无误后方可换液,更换液体后及时签署更换液体人员姓名、时间。签字要求准确清楚,避免漏签或签错位置。
4.4.2更换液体时,要及时向病人进行药物宣教,病人对所输的液体和药物有疑问时,要认真核对,确定无误并向病人解释清楚后方可更换。4.4.3液体更换完毕,要在病人旁边停留数分钟,观察液体输入情况,确定液体滴入正常且与上一组液体无不良反应后方可离开。
4.4.4,更换补液 更换补液时必须先检查将要接瓶的补液有无混浊、沉淀等。查对相邻二组补液有无配伍禁忌,如无才能接瓶,更换后应仔细观察二者的反应是否有沉淀、混浊的现象出现,如有应马上更换输液管;对两种已知有配伍禁忌的补液不能相邻输入,中间应有其他的液体间隔,如无其他补液,应用生理盐水间隔。另外,换瓶/袋时需注意茂菲氏滴管及输液管是否已空,防止空气输进病人体内导致空气栓塞的发生。
4.4.5如出现两组液体的不良反应,要重新更换输液器,必要时重新穿刺,避免发生反应的液体输入病人的体内,同时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重点加强巡视,上报科室领导,避免纠纷发生。对换下的液体及输液器要上报科室领导妥善处理,同时将出现不良反应的药物登记交班,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4.5拔针规范
病人液体输完毕,护士首先查对当天的输液卡,确定无误后方可拔针。拔针后,用无菌棉签按压穿刺点3~5分钟,防止皮下溢血、淤血。嘱病人休息片刻再活动。
5预防输液相关性感染
静脉管理 篇6
【关键词】医院感染;静脉药物配置;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634-02
静脉配制中心的建立是根据用药管理规范化与制度化而形成的。它承担了临床科室所有静脉输入药液的配制工作,并且也起到了第一层药液的把关作用。认真做好其消毒、隔离、防护等步骤,可以防止配制药液不合理及药液相互感染而带来的感染问题,确保了药液的无菌性,有效的隔离了各种污染在输液时的感染,避免药物相互作用,极大地降低成本。
1、资料与方法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配置方法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是进行静脉用药集中配置的专门场所,其创设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病人所用的药液的安全与合理,从而起到集中管理、配置静脉药物的效果。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模式,即在开放,没有专门机构的条件下进行药物的配置。现在由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医护人员在无菌的环境下按照预定规则集中合理地配置药液,大大地降低了微生物、微小颗粒与细尘所带来污染的几率,极大地降低了输液的危险因素,确保了患者静脉用药的安全。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是采用计算机注射剂配审查系统,经过其权威、可靠的数据分析与处理。构建了安全配置药物的新型应用模式,同时辅助了药师配制用药合理性的药学审查与监督工作,保障病人安全地,合理地,严格地用药。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相当于一个独立的医师,能够快速的判断在溶媒的选择,输注方式 ,以及各种药物相互作用的后果,从而大大提高了临床用药的安全,也能提高效率,减轻医护人员的负担[1]。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要从源头上预防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同时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和在医院出院之后所遗留的感染问题,我们探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在医院感染管理下的状态,必须了解医院感染的特性,做到从源头上防治感染的发生。
由于静脉配制中心的创设是根据医院实际的药品管理要求所建立的。因此我们最大的防治目的便是其丧失了建立的目的性。管理用药的专职人员的操作,环境管理的设备的检查都是需要时时牢记在心的.同时,医护人员熟悉无菌操作的方法,各种时间以及空间变化下配药的时限、抗生素及其他药物配制的注意点才是达到干预措施的目的。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差错都可能导致危害后果的发生[2]。
在组建静脉配制中心时,首先必须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只有在合理的制度下运行,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领导必须时时监督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运行状态,提前制定《消毒管理办法》,规范消毒隔离工作,制定无菌操作的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确保配制药品的环节质量不出问题,程序没有差错。医护人员做到每天按时记录,每次配置的药液及时录入档案,也需要对操作人员的工作纳入医院质量管理考评。
结果
我們知道人工在审核处方时,不可避免的会存在着纰漏 ,尤其受审方人员的操作水平和责任心的限制,医院的操作人员良莠不齐,甚至有部分医院由于审方的工作量巨大,疏于管理,导致审方工作如同空壳,静脉用药不合理,不规范的现象屡禁不止,极大地影响了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危害病人的安全。因此,应采取特殊的措施,改善上述现象的状况。还有特殊药物配制管理上的缺失,某些特殊药物在临床的使用日渐频繁,但是这些特殊药品会在使用的过程中挥发,溶解等污染环境,若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不足,个人的业务素质不合格,监督检查工作未能及时有效的发挥作用,则极易造成药物配制人员的身体伤害[3]。
通过实验,我们进行普及组及未普及的对照组的分析比较,发现其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表格如下:
2.0讨论
4.1 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
建立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完善感染管理组织结构,是我们进行管理的根本措施,为了使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做到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找到规制点,医院必须结合科室的实际情况制定消毒隔离制度,成立医院感染处理的管理组。医院要强化监督测评工作,注重组织领导,建立比拼小组,发挥各个小组的激励与对比作用。完善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同时,更要注重细节,从最小的地方入手,上下级联动,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改善消毒设备,达到控制医院内部细菌的传播的目的[4]。
4.2 加强对医护人员的素质培训
加强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定期的对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在静脉配制中心工作的操作人员进行知识考核,加强对操作员的考试培训,对新进入医院的医生,护士进行医院感染宣传教育,严格把关,做好防治工作。同时要加强重点科室和人员的管理,提高静脉配制中心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
4.3 切断医院感染源
强化医院消毒控制系统,在有易感染的污染源时,及时控制,做到不留隐患,不断完善各种预防以及隔离措施。开展医院诊疗环境的评测。提高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做好医疗废物及时登记,集中统一无害化焚烧的规定。强化医院感染管理对静脉配制中心的作用,严格各项污染源处理措施,通过完善静脉配制中心的制度化建设,防止感染的发生[5]。
总之,我们可以看到,医院的感染管理是在统一的大环境下实施,但是其对于静脉配制中心的作用却是不可小觑,通过做好医院的感染管理,可以极大的提高静脉配制中心的工作效率,达到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彭宣艳. 行为干预在静脉药物配制中心环境管理中的作用[J]. 全科护理,2011,15:1373-1374.
[2] 刘冰,李武平,孙惠英,宋向阳. 全面质量考核在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医院,2011,11:5-7.
[3] 马伟斌. 静脉药物配制中心的安全性管理[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0,07:555-557.
[4] 余菊玲,丘嵘.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医院感染管理探讨[J]. 中国护理管理,2010,07:66-68.
静脉留置针应用安全管理 篇7
1 选择穿刺方法
1.1
对于长期输液或进行化疗, 周围静脉血管遭到破坏, 末梢循环不良的癌症晚期患者, 由专科行锁骨下深静脉穿刺术, 连接输液器进行补液。
1.2
对于低血容性休克、急性胰腺炎等患者, 需要快速开通静脉, 大量输液、输血, 护士立即给予行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术, 必要时开通俩条, 以利快速补液, 补充血容量, 供给热量及营养物质。
2 静脉留置针的护理
2.1
锁骨下深静脉留置针穿刺后6小时伤口加压, 防止血肿形成, 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 防止扭曲、脱出、阻塞, 输液完毕后及时用肝素液封管, 必要时加封一次, 每周俩次碘伏消毒穿刺处皮肤, 更换肝素帽及敷贴, 以防引起感染, 硅胶管阻塞。
2.2 浅静脉留置针[1]的护理
2.2.1
穿刺时选择粗直、远离关节和静脉瓣的血管, 一般以上肢血管为佳, 下肢血管因循环不良易形成血栓、静脉炎, 所以不提倡选择下肢血管穿刺。
2.2.2
提高穿刺技术, 严格无菌操作, 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 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注意事项, 加强配合。
2.2.3
输液前严格检查管路是否通畅, 浅静脉留置针一般情况下可保留3~5天, 最长不超过7天[2]。及时更换穿刺部位, 拔管后延长压迫时间。
3 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3.1
临床在使用静脉留置针的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皮下出血、水肿、静脉炎, 局部红肿、热痛, 甚至引起皮下组织坏死, 加重患者的痛苦及负担。所以在使用静脉留置针中, 以预防为主, 加强护理。
3.2
提高护理人员责任心, 输液过程中及时巡视病房, 特别对老年患者, 由于感觉迟钝, 表皮松弛, 易出现液体外渗、穿刺部位出血的现象, 而患者自己不知道, 所以及时发现对症处理。
3.3
急性胰腺炎及需要禁食的患者由于大量补液, 因多为高渗液体, 因此常有液体缓慢外渗的现象发生。为缓解患者的痛苦, 临床上多使用营养袋, 调慢输液滴速, 缩短留置针使用时间, 一般2天更换输液部位, 去除刺激后血管及周围皮肤恢复正常。液体外渗造成的局部发红、肿胀、疼痛, 早期用硫酸镁湿热敷, 后期将马铃薯去皮削成薄片完全贴敷在液体外渗处, 每日更换, 能很好缓解红肿症状, 恢复血管弹性。
4 结论
留置针的应用保证了静脉输液的通畅, 减轻了患者反复穿刺引起的痛苦, 为治疗抢救赢得了时间, 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护理人员需加强责任心, 提高穿刺技术, 减少皮下血肿、液体外渗等并发症, 保证静脉输液的安全通畅。
参考文献
[1]何路.180例心肌梗塞患者溶栓应用静脉留置针的护理体会[J].医学创新研究杂志, 2007, 6, 18.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洁净管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静配中心为对象, 在2013年1月后实施洁净管理。统计分析洁净管理前, 即2012年1~12月之间中心环境空气尘埃指数与洁净管理实施后, 2013年1~12月之间静配中心环境尘埃指数。
1.2 方法
对本院静配中心的洁净管理, 主要包括硬件设备管理、人员管理、物流管理、环境清洁和环境监测等四个方面, 具体如下: (1) 硬件设备管理:保证中心净化空调机组的正常运行, 定期检查清洗空调过滤器, 并对空调风机皮带和皮带轮进行定期检查, 还应定期对高效过滤器进行微生物、微粒等检测;对于生物安全柜, 应进行规范的维护管理, 使用前乙醇溶液全面消毒, 使用后清理杂物, 并在此清洁消毒, 定期检测各项参数, 并做沉降菌检测;对于水平工作台, 使用前后也应以乙醇溶液进行全面擦拭消毒, 并应保证高效过滤器的干燥, 防止液体溅入致使霉菌滋生, 定期检测洁净台各项参数, 并定期检测动态浮游菌。 (2) 物流管理:物品进入静配中心应由专门通道, 保证洁净间内物品存放数量处于最小范围。配置后药品和废物应置于规定装置内按规定处理, 部分药物应按规定以医疗废弃物标准处理, 处理时应区分医疗废品和生活垃圾的区别。 (3) 人员管理:静配中心工作人员应严格专门着装, 工作时应戴无尘灭菌手套, 工作服应采用特殊材料特别设计, 遮盖毛发, 不产生尘埃静电。规范人员行为, 不得带入个人物品, 不得在静配中心内食水抽烟, 洁净区人数应保持控制, 工作区域不得随意走动和大声喧哗。 (4) 环境清洁和检测:每日工作开始前, 应按照规定对空调过滤器、各房间温度湿度等参数以及生物安全柜各参数进行检查, 水平工作台定期检测浮游菌, 生物安全柜定期检测沉降菌, 洁净区定期检测悬浮粒子。日常清洁应规范对象和清洁顺序, 主要为内环境系统, 清洁时应规定消毒剂用量、类别以及清洁频率等。
2 结果
采用洁净管理之前, 静配中心内0.5μm尘埃粒子约87个/m3, 采用洁净管理后, 38个/m3, 明显降低, 可见上述采用的洁净管理措施有效。
3 讨论
在临床用药过程中, 静脉给药是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方式。在静脉给药前, 需要对药品进行配置, 传统操作中, 静脉药物配置一般由护士在病区内将各种临床静脉输液加药混合配置, 然而病房环境较差, 条件有限, 配药过程中容易发生污染, 影响输液质量, 威胁患者用药安全[3,4]。近年来, 在各大医院静配中心逐渐建立使用, 避免了过去开放新加药配置对病区环境的污染, 并减少了药物对医务人员的损伤, 同时由于其要求对处方或医嘱进行药学审核, 有利于发挥药师作用。
静配中心作用的发挥, 要求严密科学的管理, 洁净管理便是其中重要内容, 对环境和药品污染的预防有着重要作用, 在本文中, 对本院静配中心进行包括硬件设备管理、人员管理、物流管理、环境清洁和环境监测等五个方面的洁净管理, 有效的降低了环境中粉尘含量, 提高了静配中心环境的清洁度, 对安全用药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分析静配中心进行洁净管理的办法。方法 按照相关规范, 包括洁净厂房设计规范和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等, 从人员、物流、硬件设备等多个方面对静配中心进行洁净管理, 探讨洁净管理措施。结果 对静配中心进行环境监测以及设备和人员物流等多方面综合管理之后, 静配中心洁净环境的污染率明显减低, 输液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有效的洁净管理对于静配中心正常运营和静脉用药质量的保证有着重要意义, 有助于保证患者静脉用药的安全性。
关键词:静配中心,洁净管理,措施,物流管理,人员管理
参考文献
[1]许宏凯, 胥洋.探讨静配中心的洁净管理.齐鲁药事, 2011, 30 (8) :489-490.
[2]谢丽心, 邓燕, 陈惠.静配中心进行洁净管理的措施探讨.医药前沿, 2013 (26) :1149-1150.
[3]胥洋, 马洪志.PLC技术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洁净室中的应用.医药工程设计, 2013, 34 (01) :46-48.
静脉管理 篇9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5例病人, 男182例, 女143例;平均56岁;脑外伤48例, 脑出血107例, 脑梗死11例, 动脉瘤110例, 胶质瘤49例;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采用PICC置管进行长时间补液治疗, 采用的PICC导管为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三向瓣膜式, 型号为4Fr;留置时间为34d~309d。
1.2 结果
本组325例病人在PICC置管期间无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 未出现脱管、断管、拔管困难等情况, 未发生PICC相关医患纠纷。
2 安全管理
2.1 护士管理
加强对护士的培训及管理, 选择具有相关资质的护士进行置管和日常维护能够有效减少PICC并发症的发生, 而PICC护理团队不仅有益于病人, 而且可以得到专业发展。
2.1.1 PICC专科护士管理
PICC专科护士均经严格理论知识培训和操作技能培训考核, 取得PICC资格证书, 负责置管、维护、质量控制及PICC培训指导、院内及院外会诊。
2.1.2 科内护士管理
对神经外科护士进行计划性培训, 如专题讲座、业务学习、教学查房、特殊疑难病例讨论等。培训合格的护士具有主动静脉治疗理念, 了解相关血管解剖知识, 能熟练掌握PICC适应证、置管评估、PICC标准化操作流程、相关并发症观察与处理、PICC应急预案演练等。
2.2 充分告知, 履行知情同意
置管同意书为PICC穿刺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提供了依据, 同时也规范了医护行为, 对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进行预防。置管前由主管医生及置管护士分别进行置管知情同意谈话, 详细讲解PICC的目的、适应证等。知情同意书与病历一起归档留存。
2.3 病人及陪侍人的教育管理
由于神经外科病人大多数需要康复治疗, 带PICC导管时间较长, 且病人及家属缺乏自我保护导管方面的知识。病人及家属担心置管后及出院后导管的护理及妥善保护, 想知道管道脱出应该怎样预防。PICC留置时间长、治疗周期多, 病人带管回家不可避免, 根据PICC置管不同阶段知识需求, 我们为病人制订了PICC健康教育路径, 并严格按照PICC健康教育路径执行, 提高了健康教育的质量。
2.3.1 置管前教育
根据不同治疗方案护士协助病人及家属了解有关PICC适应证、并发症预防、置管后自我管理知识, 与其他带管病人交流PICC相关知识, 缓解其紧张情绪。对文化水平低、合作能力较差、边远地区 (当地可能没有PICC门诊) 不能确保正常维护的病人需慎重考虑是否置管, 并反复对其进行教育。
2.3.2 置管后教育
告知病人及家属穿刺侧手臂可正常活动, 无需僵直、制动, 次日起可行手臂的旋转、屈伸、握松拳动作, 避免过度上举、外展及后伸, 避免提拉5kg以上的重物, 保持透明膜的干燥及外形完整, 如有卷边潮湿应及时更换, 标明维护时间等。因为神经外科病人大多数意识不清及烦躁多动, 所以应预防非治疗性拔出PICC导管。
2.3.3 出院前教育
详细向病人及家属讲解PICC带管期间日常注意事项、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联系方式等, 使其具有良好的依从性及主动性, 主动按维护时间对PICC进行维护, 从而尽量减少各种并发症发生的可能, 请病人或家属签署带管回家知情同意书并科内归档留存。
2.4 PICC置管后安全管理
完善各种医嘱签字、护理记录、置管记录、病人PICC维护手册, 在知情同意书上粘贴条形码等。建立PICC病人档案: (1) 病人基本信息, 包括病人姓名、科室、年龄、住院号、床号、诊断。 (2) 穿刺置管记录, 包括置管日期、导管型号、批号、有效期、穿刺部位、穿刺侧肢体臂围、导管置入长度、外露长度、导管尖端位置、穿刺过程记录、穿刺者签名、置管医院及科室、联系电话。 (3) 带管期间维护记录, 包括日期、进行何种操作、穿刺点外观 (有无红、肿、热、痛等症状) 、穿刺侧肢体臂围 (穿刺点以上10cm) 。 (4) 拔管记录, 包括拔管日期、拔管原因、拔管过程、尖端是否完整、拔出导管的长度、是否做细菌学培养及结果、拔管者签名。
2.5 拔管管理
因PICC留置时间较长在拔管时会遇到困难, 如血管痉挛和血管收缩、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及导管异位, 拔管困难时切不可强行或暴力拔除, 以免发生体内断管, 对病人造成极大伤害, 如引起血流不畅、深静脉损伤、心律失常、损伤心肌甚至危及生命。护士需把握PICC拔管禁忌证, 并规范操作。拔管前告知操作的简单步骤, 做好准备工作, 减轻病人及家属的紧张感, 避免由于过度紧张、焦虑等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 引起血管痉挛或血管收缩的情况。协助病人取卧位, 置管侧手臂外展, 与身体呈90°, 充分放松, 减少血管的弯度, 热敷肢体, 扩张血管。拔管时手指保持在穿刺点以上1.0cm~1.5cm处, 不可长距离拉管, 动作轻柔, 轻轻旋转向外退管, 速度为2cm/s~3cm/s, 拔管时间不少于20s。拔管困难时应立即停止操作, 抬高患肢, 局部热敷, 同时立即报告医生配合处理。规范PICC体内脱管及断裂的抢救程序, 制订相关应急预案并演练, 便于突发类似情况时不至于慌乱延误抢救时间。
3 体会
静脉化疗护理风险的评估与管理 篇10
2008年3月-2009年12月经病理学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330例, 男185例, 女145例, 年龄16~76岁。其中肠癌86例, 胃癌120例, 乳腺癌66例, 其他癌症58例。
化疗护理风险的识别
识别易发生风险事件的环节:癌症患者由于文化层次的差异、对化疗的认知程度不一、对化疗方案不了解, 且由于患者处于疾病状态, 身体状况差, 心理负担中, 长期的住院治疗不仅使患者遭受痛苦, 也使患者的家庭遭受重创, 此时, 如果我们对患者治疗时如果效果不理想, 或发生较严重的不良反应, 则极易使患者和家属心理产生怨念, 对医务人员产生不满情绪。再加上长时间的用药易造成静脉穿刺困难, 此时如果我们在进行护理工作时不小心谨慎, 则非常容易引起患者的不满情绪, 从而导致医疗纠纷。
识别易发生风险事件的人员:为了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 我们要对所有的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化疗知识的培训和考核, 发现刚上岗的年轻护士静脉穿刺技术不够熟练, 即使穿刺成功但由于穿刺针固定不规范造成输液渗漏率增高, 个别护士缺乏慎独精神, 且自身对静脉化疗外渗后果认识不足;对新轮转的老护士虽然工作年限长, 但接触化疗时间不长, 对化疗严重的不良反应观察与处理不及时等, 容易发生不良事件。
化疗护理风险的评估
根据患者的不同具体情况, 如身体状况、基本病情、文化水平等综合因素进行分析评估, 其中, 静脉条件的评估为重点, 分为5个级别[1], 当静脉评估>3级即视为高风险对象, 应加以高度重视。1级静脉裸视, 走势较直, 静脉窦较少, 弹性好, 首次行外周静脉化疗;2级静脉不能裸视, 但触之有弹性, 静脉窦少, 该静脉化疗<3次;3级静脉不能裸视, 触之无弹性或静脉窦多;该静脉化疗<3次;4级静脉呈条索状发黑, 触之硬且滑动, 该静脉化疗>3次;5级静脉呈条索状发黑, 患者诉化疗后有胀疼感。
化疗护理风险的管理
加强护理人员的化疗专科知识培训: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化疗相关的护理知识, 在对她们进行培训时要重点介绍化疗基本知识、化疗的不良反应, 以及化疗急症的预防和处理等相关知识。特别对新上岗的、轮岗及换岗的护士更要重点培训。
建立护患共担风险的管理模式:在化疗前要做好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工作, 将化疗后可能的疗效以及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后果如实详细地告知患者和家属, 使她们做到心中有数, 并愿意承担因为化疗可能产生的一切不良后果, 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加强化疗时的质量监控管理:①规范药物配制:当我们为患者配备化疗药物时, 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操作标准去执行, 避免使药物发生污染, 此外, 护理人员自身也要加强防护意识, 保证自己的安全。②正确建立静脉通道:根据风险评估确定建立静脉通道的部位, 并组织高年资、有责任心的护士实施穿刺。合理选择静脉, 化疗时尽量避免使用下肢静脉输液[2]。如果发现某个患者需要进行长期的化疗, 则我们在对患者进行静脉化疗治疗时一般需要由远端到近端交替使用血管, 这样可以使上次因为化疗而受到刺激的血管进行长时间的休息和恢复。③静注或静滴要求:建立静脉通道时, 应先用生理盐水冲管, 针尖处无软硬度变化、静脉回血通畅无外渗表现后再接含有化疗药物的输液袋或注射器, 妥善固定。④用药期间要勤巡视:科内每位护士都要有化疗风险意识, 对化疗患者要做到勤巡视、勤观察、勤询问, 及时发现化疗药渗漏, 及时处理。在化疗时, 在患者的输液架上挂上科内自制的统一写有“化学药液”的黄色牌子起到警示作用。⑤药物外渗后常规处理。发现药物外渗时应采取以下处理措施:立即停止输液或静脉注射, 保留穿刺针头, 回抽渗漏在皮下的药液, 局部封闭, 患肢抬高制动、冷敷。⑥拔针要求:注药完毕换生理盐水冲洗后再拔针并压迫针眼, 且不可不经冲洗就拔针, 这样就会将化疗药液遗留在周围组织中, 引起静脉炎的发生。
加强化疗后的质量监控:当患者化疗后, 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生命体征和一般情况进行仔细观察, 特别是患者接受静脉化疗部位的皮肤, 询问患者是否有不适感觉, 并观察周围静脉的颜色, 仔细评估, 避免由于患者发生迟发性反应而造成严重损伤[3]。化疗后应告知患者注意以下方面:居室经常通风, 保持空气新鲜;控制探视人数, 少到公共场所;注意用品消毒及口腔卫生;发现感染症状, 及时就医;注意病情变化, 遵医嘱定期复查。
注意化疗期间的营养供给:化疗期间必须重视营养的供给, 如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要提供充足, 尽量少食多餐, 多食易消化饮食。多食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勿吃刺激性强的食物。同时应鼓励患者多饮水, 促进肾脏代谢, 减少负担。化疗后常会引起患者白细胞减少, 故应指导患者多食如猪蹄、鹌鹑蛋、黑芝麻、黑木耳、黑枣、黑米等。同时应注意口腔卫生, 坚持每餐后漱口, 以免口腔溃疡。
适时指导患者做好康复锻炼:在治疗期间及康复阶段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和巩固治疗效果, 促进全面康复。康复时应遵循以下的原则: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锻炼方法和锻炼内容;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运动量要适当, 以患者本人感觉心情愉悦、不特别疲劳为宜。
讨论
由于化疗药物外渗后危害严重, 因此要求护士要强化责任心, 规范操作规程, 正确选择穿刺用具及静脉穿刺部位, 加强巡视, 在巡视时能够进行仔细观察, 做到及时发现问题, 并能够及时解决问题。当患者化疗结束以后, 我们要对患者的体征及一般情况进行严密观测, 避免迟发性反应所造成的严重损伤。只有这样, 才能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减少医疗纠纷,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摘要:目的:静脉化疗是治疗癌症的主要手段之一, 由于在化疗过程中, 药物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 也杀灭了大量正常的血细胞和其他组织细胞, 其毒性不仅对患者产生很多不良反应, 还容易损伤血管而引起药物外渗。轻者出现局部红、肿、痛, 重者出现皮肤溃烂、组织坏死及深部结构的损害。据资料估计, 化疗渗漏率0.1%~6.0%, 实际发生率更高。因此, 在化疗过程中, 建立相应的化疗安全管理制度, 规范化疗护理行为, 对减少药物外渗引起的组织损伤, 减少护理纠纷, 提高化疗成功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化疗的危害性对330例静脉化疗患者强化风险环节管理, 对现有和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和处理, 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杜绝了不良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化疗,护理风险,评估
参考文献
[1] 王泽海, 于金明.肿瘤化疗不良反应与对策[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43-51.
[2] 罗福霜, 张云.患者放、化疗胃肠道反应的护理[J].陕西肿瘤医学, 2001, 9 (1) :3.
静脉管理 篇11
【关键词】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意义;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6-251-02
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师指医疗机构药学部门根据医师处方或用药医嘱,经药师进行适宜性审核,由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按照无菌技术操作要求,在洁净环境对静脉用药进行加药混合调配,使其成为可供临床直接静脉输注使用使用的成品输液操作规程。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是各医院为进行静脉输注药物集中配置而建立的临床、药学和科研为一体的部门。它改进了医院传统的静脉用药调配模式,扩展了医院药学服务内涵,加强合理用药的监控,保证了静脉用药的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增强了职业防护。本文就PIVAS的意义及管理进行分析。
1 建立静脉集中调配的意义
1.1 标准建设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
静脉集中统一调配的布局和流程影响着诊疗工作流程,与医院感染的防控密切相关,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首要条件。功能室的设置和面积应当与工作相适应,并能保证清洁区辅助工作区等,不同区域间的人流和物流出入走向合理,不同洁净级别区域间相应有防止污染的相应设施,使其最大程度地保证人体用药的安全性。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是指在符合GMP 规范,依据药物性设计的洁净环境下,由受过培训的药剂人员严格遵照操作程序进行包括细胞毒性药物、抗生素、普通药液等药物配置,为临床医疗提供服务是临床与科研为一体的机构。
1.2 无菌配药才能保证输液成品的质量:
静脉统一调配中心的布局流程严重影响药液配置质量,提高输液安全遵照操作流程,在全封闭万洁净环境下,局部百级洁净层流操作台上进行静脉药物的集中配置,改变了过去在治疗室完全空气暴露状态下配液的历史,避免了人员流动大,注意力不集中,物品杂乱等等,忙乱时难免的不安全因素,有效防止了细菌和微粒的污染,给患者提供了优质无菌的药液,大大减低了获得性感染的发生率。
1.3 防止微生物污染、减少过敏反应:
按照不同功能分别设有百、万、十万级清净度可以防止微生物污染,控制微粒,微粒对血管壁刺激使血管壁内壁损伤而不光滑,血小板粘连导致静脉炎:药物中的药物微粒、聚合物、降解物,其他异物与组织蛋白发生反应从而引起过敏反应。
1.4 促进合理用药 :
提高药物治疗水平 PIVAS的建立为促进输液合理用药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临床静脉用药医嘱通过网络系统传递汇集于PIVAS,再经过药师的仔细审核后方可进入配置流程。在该环节中药师科充分运用其专业的药学知识,通过与医生的协调,积极配合医生选择合适的药物配伍以及采用合适的用药方法,用药时间,保证临床用药的合理性。
1.5 有利于加强配置人员的职业防护: 在传统的配置环境中,护理人员缺乏有效的自我保护。抗菌药物以及某些细胞毒性药物在配置过程中可产生微粒悬浮在空气中,吸入体内后将身体造成严重的危害。文献报道显示,直接从事抗肿瘤药物配置的护理人员与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从手抗肿瘤药物配置的护理人员相比,前者WBC、PLT下降,月经失调及脱发显著高后者。PIVAS的配置人员必须穿上必要的防护服,并在生物安全柜负压下进行配置,其安全性得到保证。
2 静脉调配中心的管理
2.1 制度管理: 制度服务质量的保证,如何完善PIVAS质量管理控制体系,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人员岗位职责和标准操作规程,以明确工作职责,确保药品安全,是一项重要内容。已制定的标准操作规程包括医嘱审核、排药、无菌配置、成品核对、包装发送、清洁更衣、清洁操作、生物安全柜操作、净化操作台操作、细胞毒性药物配置等操作规程。
2.2 环境管理
2.2.1 十万级非洁净区清洁 十万级非洁净区主要包括一次性更衣室、洗衣间、清洁间等。每日工作结束需用专用抹布擦洗地面,用蒸馏水擦拭工作台、凳椅、门框及门把手、塑料筐等,做好相应的清洁、消毒登记工作。
2.2.2 万级清洁区清洁、消毒管理 万级清洁区主要包括二次更衣室和静脉药物调配室。清洁区和非清洁区的清洁工作必须分开,不得混用。每日调配工作结束后,用75%乙醇擦拭凳椅、药车、门框及门把手以及地面,每周后轮换1次用1%次氯酸钠溶液擦拭。墙壁、顶棚每半月进行清洁、消毒,并做好相应的清洁、消毒登记工作。
2.2.3 百级层流操作后清洁、消毒管理 生物安全柜及水平层流洁净台可保证调配操作区域达到百级水平。每日在调配工作开始前,使用75%乙醇擦拭工区域的顶部、两侧及台面,顺序为从上到下,从里向外。在调配过程中每完成1份输液成品后,需清洁操作台上的废物,并用75%乙醇擦拭台面;每日调配工作结束后,再进行彻底清洁、消毒。清洁时需打开生物安全柜回风槽外盖,先用蒸馏水擦拭,再用75%乙醇消毒。调配人员每月对生物安全柜做1次沉降菌检查及水平层流洁净台做1次动态悬浮菌检测,并记录检测结果。
2.3 人员质量管理:
为确保PIVAS的调配质量,护士与药师人员一起进行调配等各项操作规程及无菌观念知识的学习与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不断组织学习了解药理知识和药物配伍禁忌,以更新知识、强化操作人员的技能和安全意识,保证在岗人员能高质量地完成调配工作。在日常管理中,PIVAS是凝聚力的主体,也是管理的主人,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团队精神和爱岗敬业精神,增加PIVAS的凝聚力。通过平时的点滴养成,养成“敬业、乐业、勤业、精业”的良好习惯。
2.4 安全管理:
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各种因素导致的用药错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制度严格的查对制度,规范工作流程中各环节的查对工作。从药师审方到护士调配,药师复查调配质量,入洁净室的溶媒,药品出洁净室已调配好的成品等各环节严格查对,层层把关,对有配伍禁忌、超剂量的处方,不规范使用溶媒输液标签,立即与病区联系,更改医嘱后立刻传递,及时调配。严格遵照层流洁净台无菌调配程序,层流工作台至少在操作前30分钟启动机器循环风机和紫外线灯,30分钟后关闭紫外线灯,在操作中不得跨越无菌区,注意用药的调配顺序、加药的方法、药物的余量等,确保用药安全,规范进出控制区,洁净区的程序,将污染控制到最低限度。
3 结果与讨论
普通环境下静脉用药的调配,易受细菌和微粒的影响,PIVAS建立后调配是利用无菌传递系统,减少了微粒的污染,防止药品污染,给患者提供无菌安全的高质量输液,确保静脉用药安全,大大降低了医院感染的放胜率。通过各环节的管理及健全的规章制度,严格无菌操作规程,加强环境污染的有效控制,对保障输液安全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伟,陈飞虎.医院建立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必要性[J].现代医院,2010.10.
[2]龙李琼.静脉用药集中调配的研究进展[J].现代医学,2012.2.
[3]徐军,张天华,周华.建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利弊与探讨[J]医学导报,2006.25.
[4]兰红,夏羽菡.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工作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0.1.
静脉管理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 年4 月至2014 年4 月我院收治的80 例行PICC置管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0 例。对照组患儿中, 男25 例, 女15 例, 胎龄32~42 周, 平均 (36.4±1.3) 周, 出生时体重1255~3850 g, 平均 (2355±360) g;观察组患儿中, 男22 例, 女18 例, 胎龄33~43 周, 平均 (36.5±1.6) 周, 出生时体重1260~3855 g, 平均 (2360±365) g。两组患儿性别、胎龄、出生时体重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管理方法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护理, 包括基础护理、用药管理、病情观察以及常规健康宣教等。在此基础上, 观察组患儿应用风险管理方法:首先需对患儿PICC置管中所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全面评估, 然后结合其病情特点为其制订有针对性的标准化护理流程, 设定护理质量评估标准;定期组织相关护理人员加强学习, 以提高其风险意识和应对各种护理风险事件的紧急处理能力;全面监控PICC护理质量, 同时对护理风险管理方法的应用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1.3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和患儿家属满意度。患儿家属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 非常满意:90~100分;满意:70~89分;不满意<70分[3]。总满意度 (%) = (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儿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在新生儿PICC护理中, 由于各种因素, 患儿易出现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及其风险管理方法如下。
3.1导管堵塞导管堵塞原因主要包括未能正确实施冲封管技术、在输液过程中没有正确实施正压封管操作、药物配伍禁忌以及治疗中输注脂肪乳剂等[4]。导管堵塞的风险管理方法: (1) 在输液治疗过程中需保证连续性, 同时需要对所用装置连接紧密情况进行全面观察, 确保所用液体能够始终保持匀速输注状态; (2) 每次输液结束时, 护理人员需使用浓度为10 U/ml的淡肝素盐水1 ml进行相应正压封管操作; (3) 如果需输注两种不同治疗药物, 需及时实施冲封操作, 且需注意冲管液量应大于或等于附加装置容量以及导管容量的1~2倍; (4) 如果需要输注脂肪乳剂, 需要定时使用适量0.9%氯化钠注射液冲管处理, 以免所用的脂肪乳剂在导管壁发生沉积现象而导致导管堵塞; (5) 如果存在导管堵塞现象, 需及时使用0.5万U/ml尿激酶进行溶栓, 但需避免暴力冲管, 以有效降低导管破裂的发生率[5]。
3.2液体外渗液体外渗的主要原因为导管异位, 当导管位置相对过浅时, 如果患儿肢体过度活动, 便会造成导管移位, 导致患儿肢体肿胀, 胸腔出现积液, 产生呼吸困难等危象表现。液体外渗的风险管理方法: (1) 在实施穿刺前, 需对导管插入深度进行准确测量。相关研究指出, 在对新生儿进行PICC置管前, 要以穿刺点为测量起点部位, 然后沿患儿静脉走向, 至右胸锁关节内缘, 与此同时, 足月儿和早产儿需分别加1.0 cm和0.5cm[6]; (2) 如果穿刺成功, 由于新生儿体表长度往往与置管实际长度不完全一致, 需及时通过X线片对其进行定位; (3) 护理人员动作应轻柔, 勿过度牵拉新生儿穿刺侧肢体, 患儿应取半卧位, 以维持正常胸腔压力; (4) 需全面观察患儿上臂及肩背部等部位, 若发现其伴有呼吸困难等现象, 则需要考虑是否为液体经导管渗入胸腔内, 应及时进行处理。
3.3感染感染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全面落实无菌操作制度。临床中, PICC置管属于侵入性操作, 在护理时, 如果护理人员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各种病原微生物极易经患儿穿刺点进入血液循环内, 进而诱发感染。感染的风险管理方法: (1) 在实施PICC置管过程中, 应注意对空气进行全面消毒, 限制人员流动; (2) 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做好全面消毒工作; (3) 要注意定时为患儿更换敷料, 确保皮肤消毒范围始终大于所用3 M敷料的实际面积;此外, 要定时更换肝素帽; (4) 导管相关性感染患儿的症状主要是高热、呼吸暂停、氧需求增加以及程度各异的精神异常等, 因此需注意对患儿精神状态、体温以及呼吸情况等进行全面监测, 若有异常, 需及时地告知主治医师并配合其进行对症处理。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儿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在新生儿PICC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方法, 能够有效减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 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效果明显。
摘要:目的 探讨风险管理在新生儿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 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行PICC置管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0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护理, 在此基础上, 观察组患儿应用风险管理方法, 比较两组患儿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和患儿家属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新生儿PICC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方法, 能够有效减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 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效果明显。
关键词:新生儿,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李芳.风险管理方法在新生儿PICC护理中的运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 15 (20) :107-108.
[2]朱海虹, 程晓英, 叶娟, 等.新生儿下肢静脉PICC置管的并发症护理[J].护理与康复, 2013, 12 (12) :1146-1148.
[3]冯淑菊, 李艳梅.新生儿PICC置管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 (20) :2382-2385.
[4]靳楠.30例重症早产儿应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治疗的护理体会[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3, 35 (5) :242-244.
[5]葛丽丽, 于新颖, 孙晓明, 等.新生儿经颞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及护理[J].上海护理, 2013, 13 (6) :59-61.
【静脉管理】推荐阅读:
低中心静脉压管理11-30
静脉输液风险管理10-17
加强静脉输液的管理论文12-20
静脉用药核心管理制度11-24
谈神经外科住院患者静脉用药安全管理06-01
脑静脉及静脉窦08-07
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12-26
新生儿静脉静脉留置针05-30
静脉维持10-14
静脉输入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