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铸造产业集群

2024-08-10

发展铸造产业集群(通用8篇)

发展铸造产业集群 篇1

分析我国铸造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内部的单个企业绝大部分属于中小企业,规模不大,但是整个集群却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很高的市场占有率。产业集群内企业间分工的深化,促进了企业的发展。通过纵向专业化分工和横向经济协作,提高了交易效率,减少了交易成本。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集中度,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铸造产业集群

(1)海外铸造产业集群

全球已出现不少现代铸造工业园。如美国洛杉矶一铸造工业园,年产60万吨,产值达55亿美元。韩国、台湾地区等中、小铸造企业较多,往往以集聚的组合(集群)的形式存在,可共享物流系统、检测中心、信息中心、开发中心等,集聚效应显著。

铸造厂家总数仅次于中国的印度在铸造产业集群方面比中国铸造业先行一步。在印度有5000个以上的铸造厂点,每年生产铸件约750万吨。

(2)我国大陆的铸造业与铸造产业集群

铸造业几千年悠久历史,时代变迁、经济发展,逐渐形成一些原生态(自然形成)的初级产业集群。

历史上中国三大铸造之乡:河北泊头、江苏无锡、广东佛山,其中泊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还有小有名气的浙江永康和湖南的嘉禾等。

我国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机械工业的发展,铸造业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原生态的铸造产业集群进一步向着专业(特色)化、集聚化、工业园区化发展。

据中国铸造网()记者了解:全国铸造产业集群近300个,大都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特色经济圈相适应,而铸造业产能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川陕渝金三角、环渤海四大地区。

中国的铸造业大而不强

我国虽然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铸造产业集群却低水平。多数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铸造产业集群,停留在铸造企业聚集、“扎堆”的低水平状态,尚不具备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

1、铸造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小、低、弱、散、差”状况严重影响竞争力,即:规模小、层次低、管理弱、摊子散、环境差

2、集聚区内同行业无序竞争

集聚区存在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各集聚区大多在地方行政区划框架中孤立发展,配套性

不强,有过度竞争的趋势。一方面,同行业之间缺少正面交流和相互合作,缺少现代企业团队协作精神,缺少产品品牌和知识产权意识;另一方面,同行业之间产与销连接不紧,产业链不完整,缺少对周围资源的有效整合和科学扬弃,企业之间互补性不强,没有形成产业集聚优势,地区行业整体的市场竞争力不强。

3、.区域内缺少特色品牌

缺少特色品牌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壮大。骨干龙头企业,更无响亮的特色品牌(包括企业的品牌和区位品牌)。从企业自身和产业发展角度看,现有铸件的注册商标、专利、知名品牌数量极少,如:宁国凤形磨球和上海一达压铸机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山东圣泉树脂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大多数铸造集聚区缺少品牌效应,影响了产品消费知晓率和市场占有率,与铸造产业的发展规模不相适应,制约了铸造产业集群发展。

4、.从业人员素质差,专业人才缺乏

从业人员素质差,专业人才缺乏困扰铸造企业发展壮大。我国的铸造技术与管理人员不但缺乏、水平不高,而且分布不均。调查结果显示:一汽铸造、东风铸造、内蒙一机等国营骨干铸造厂,技术、管理人员占总职工人数的8.6—15.8%,大多在10%以上;而为数众多的民营铸造企业,其技术管理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比例则在1.2—15.5%之间,除个别厂在10%以上外,绝大多数厂在5%以下;多数家庭作坊式铸造企业技术人员比例甚小,甚至没有。加之,铸造厂工作环境差、强体力劳动、待遇低,从而工人难招,尤其是技工更难招。不少大型骨干铸造企业都招有数量较多的农民工,甚至在自动化流水线上也使用农民工。沿海地区铸造厂的工人大多为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民工,文化水平低、流动性强、未经专业培训、质量意识差、不安心。

5、管理粗放,无组织上、体制和制度上的保障,企业无序化发展

部分集聚区所在的地方政府领导只注重发展本地经济,不注重区域间的专业分工合作,没有集群发展规划,更谈不上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集聚区内多是相同产品的低水平重复生产;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政策不配套;没有铸造行业协会或虽有协会但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大都缺乏相关中介服务机构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有效支撑。缺乏对企业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引导和监督。

面对目前,我国铸造产业集聚区大多处于粗放发展阶段,面临着产业结构趋同、市场竞争无序等问题,优化产品结构、加快产业升级的任务将变得尤为重要。

铸造产业集群由大变强的战略举措

1.拟以铸造工业园区、铸造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以铸造行业准入制度为抓手,以科技为支撑,市场配置与政府导向相结合,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实现各地区铸造产业的优势互补和集群效能,促进管理精益、技术进步、产品升级,促进节能减排和资源优化利用,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的高效益、可持续发展之路。

2.根据全国铸造业发展思路与规划要求,结合铸造产业结构与市场需求及区域经济特色,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择培育、支持特色产业集群的建设与发展。

3.积极推行铸造行业准入制度。

4.加快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无论是在提高铸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还是在大力发展铸造企业的循环经济方面,如果还是保持目前我国铸造企业的这种数量多、规模小和无序竞争的局面,就无法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通过推行即将正式公告的“铸造行业准入条件”,逐步淘汰不具备经济生产规模,高能耗、高污染的铸造企业。

5.必须尽快对我国铸造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首先是要实现经济规模生产,并在此基础上提高铸造企业的专业化、铸件的商品化水平。

6.加强政策扶持,强化政府服务功能。在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中,政府重点要在铸造产业发展规划与布局、宏观调控,加大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投资、企业梯度转移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发挥主导作用。

(1)在产业布局要合理

要突出比较优势、突出重点、扶优扶强,加强调控,避免产业趋同,区域内无序竞争。在产业集群建设上,按照突出主业、强化特色、集聚配套、优势互补的要求,着力延伸产业链,积极开发上下游产品项目,增强产业集聚的关联度。

(2)在资源配置要优化

要有利于做大做强优势铸造企业;

通过招商引资、融资、税收、人才等优惠政策措施吸引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各种资源向骨干龙头企业和专特精新优势中小铸造企业集中,提高竞争力。

(3)加强引资引智工作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最缺乏的是资本和技术,要抓住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扩大对外开放,要制定更优惠政策,创造更优越的创业环境,吸引更多区外资本,民间资本,寻求外资嫁接,或兴办一批合资企业,推进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

要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联合,加快资产重组步伐,实现快速增长,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影响力的民营企业集团。同时要代脑引智,与高校、科研单位进行联姻,产学研结合,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不断推进优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

7.推动重点铸造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示范作用。抓住品牌铸件、市场、专业化生产和龙头大户四个关键环节,选择特色铸造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作为样板,深入调研、重点支持。按照“规划科学,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环境友好”等方面要求,授予区域荣誉称号,支持一批铸造产业集群环境建设项目,促进铸造产业集群做大做强。选拔评选一批铸造综合百强企业和分行业排头兵,带动铸造产业集群发展。铸造综合百强企业和分行业排头兵要承担社会责任。

8.充分发挥铸造协会作用。强化对产业集群工作的专业指导与服务,在发展和优化铸造产业集群方面,行业组织的推动、导向作用不可或缺。铸造协会要与政府一道促进资金融通、信用担保、管理咨询、市场开拓、共性技术攻关为重点内容的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建立产业集群的技术开发中心、检测中心、人才培训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等共用服务平台,有偿服务,资源、利益共享,降低企业运行成本,积极促进铸造产业集群提高企业间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水平,促进拓展产业链,努力打造区域品牌,发挥集聚效应和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要使各级地方政府和铸造协会充分认识铸造产业集群的重要性,把培育与促进铸造产业集群发展作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实现我国铸造业由大变强的战略举措。

9.建立和完善鼓励铸造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投入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我国铸造业的工艺技术、管理、装备水平,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生产效率、各项经济指标、作业环境、从业人员待遇等方面,与我国其它行业存在较大差距,如果没有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单靠企业本身的效益和积累很难投入足够的经费进行节能减排方面的技术、设备改造,也不利于铸造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总之,我们相信在只要坚持铸造产业集群健康发展的正确方向,经过广大铸造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铸造产业集群必将在我国茁壮成长,必将促进铸造业的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必将促进我国早日从铸造大国走向铸造强国。

发展铸造产业集群 篇2

关键词:铸造,铸造产业集群

1 我国铸造业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铸造业是汽车、装备制造、钢铁、石化、电力等支柱产业的基础, 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众所周知, 我国是一个铸造大国,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铸造业迅猛发展, 铸件总产量已经连续10年位居世界第一, 铸造设备与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 同时还涌现了一批骨干龙头企业, 一些产品也达到和接近世界水平。但是我国铸造业大而不强仍然是现阶段我国铸造业的主要特点。

与发达国家铸造行业的生产技术水平相比, 我国铸造业落后大约20年。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 铸造企业数量多, 平均规模小, 专业化程度不高。目前, 发达国家一些先进的铸造企业的年产量达到8000-9000t, 差一些的企业为4000-5000t, 而我国铸造企业约有3万家, 企业的平均年产量较低, 约1000多吨, 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 未达到世界平均产量。 (2) 铸造生产的技术和装备差。目前仍有许多铸造企业存在作坊式生产, 全部靠人工, 大型的造型线、先进的自动化浇注设备、高精的检测设备仍然少见。 (3) 铸件品质不高。目前我国铸件产量超过美国和日本的综合, 但主要还是以中低端铸件为主, 像核电、航空、汽车发动机核心零部件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铸件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例如汽车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零部件及关键领域, 外资控制的市场份额高达90%。 (4) 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管理水平低、专业人才缺乏。由于我国大中专院校相继取消铸造专业, 企业定点委培招生难;原材料等成本上涨造成企业经营困难, 待遇差留不住人;由于该专业涉及冶金、机械、物理、化学等多方面知识, 而在实际操作中多数专业知识派不上用场, 很少人愿意选择铸造行业。以上诸多原因造成铸造业的人才后继能力差。 (5) 工作条件差, 环境污染严重。 (6) 能源和材料消耗高。

我国铸造业要想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应抓住五大要点: (1) 强化行业的集聚程度, 调整产业布局, 做强做大现有企业; (2) 稳定内销生产, 拓展外贸出口, 提高精加工程度; (3) 调整铸造企业布局, 做好区域内产业转移; (4) 实施科技兴业战略, 加强企业的技术改造; (5) 扩大铸造产业种类, 大力发展合金铸件产品, 即发展产业集群。

2 产业集群的定义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 (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 中, 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 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也就是说,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 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 且在地理上集中, 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产业集群还包括由于延伸而涉及到的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等, 政府及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研究开发、标准制定等的机构, 以及同业协会和其他相关的民间团体。因此, 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 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 构成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考察一个经济体, 或其中某个区域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角度看, 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某种产品的加工深度和产业链的延伸, 在一定意义上, 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从产业组织的角度看, 产业集群实际上是在一定区域内某个企业或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纵向一体化的发展。如果将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二者结合起来看, 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指产业成群聚在一起集聚发展的意思。也就是说在一定的地区内或地区间形成的某种产业链或某些产业链。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集中度, 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制造成本 (包括生产成本、交换成本) , 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 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如果将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二者结合起来看, 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指产业成群聚在一起集聚发展的意思。也就是说在一定的地区内或地区间形成的某种产业链或某些产业链。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集中度, 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制造成本 (包括生产成本、交换成本) , 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 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产业集群的微观层次分析, 即从单个企业或产业组织的角度分析, 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 可以用费用较低的企业内交易替代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 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通过纵向一体化, 可以增强企业生产和销售的稳定性;通过纵向一体化行为, 可以在生产成本、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 提高企业进入壁垒的能力;通过纵向一体化, 可以提高企业对市场信息的灵敏度;通过纵向一体化, 可以使企业进人高新技术产业和高利润产业等。

3 全球产业集群的发展

近十几年来, 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许多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例如:美国硅谷和128公路的电子业群、德国索林根的刀具业群、斯图加特的机床业群、韦热拉的光学仪器业群等。在秘鲁、巴西、墨西哥、印度、巴基斯坦、南非、肯尼亚、津巴布韦和坦桑尼亚等发展中国家, 也存在大量类似的产业群现象。

目前, 全球已出现不少现代铸造工业园。如美国洛杉矶的铸造工业园, 年产60万吨, 产值达55亿美元。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中小铸造企业较多, 往往都以集群的形式存在, 可共享物流系统、检测中心、信息中心、开发中心等, 集聚效应显著。

4 我国铸造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随着机械工业的发展, 铸造业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原生态的铸造产业集群进一步向着专业 (特色) 化、集聚化、工业园区化方向发展。据相关人士介绍, 全国铸造产业集群已300多个, 大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且与特色经济相适应, 其中, 环渤海区域 (包括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山东) 和长三角区域 (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 铸造产业的集中程度较高, 铸造业的基础条件和发展趋势良好, 铸件产量达1971万吨, 占全国总产量的58.8%;企业数近14300家, 占全国47.5%;从业人员117.3万人, 占全国的61.8%。

影响力比较大的有:

湖南嘉禾铸造产业集群共有铸造企业156家, 产业结构涵盖球墨铸铁、机械加工、汽车配件, 部分企业已经具备整机装备实力。铁岭铸造工业园总占地5000亩, 其中, 一期规划占地500亩, 二期规划1500亩, 三期3000亩, 建成后年加工能力可达30万吨以上, 将成为东北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被中国铸造工业协会授予“中国压铸产业基地”的广东高要市规模以上的压铸企业有21家, 2012年压铸企业总产值50多亿元。被称为“中国耐磨铸件之都”的安徽宁国市聚集了15多亿元的资产, 从业人员万余, 年产铸件80余万吨。

虽然近几年我国铸造业集群化效应显著, 但总体上还没有走上科学发展的集群化之路, 主要表现在: (1) 中国的铸造业大而不强, 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的铸造大国和庞大数量的低水平铸造产业集群, 多数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铸造产业集群, 停留在铸造企业聚集、“扎堆”的低水平状态, 尚不具备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 (2) 铸造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小、低、弱、散、差”状况严重影响竞争力, 即:规模小、层次低、管理弱、摊子散、环境差。 (3) 集聚区内同行业无序竞争, 影响了特色铸造产业集聚效应的形成。 (4) 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差, 系统专业人才缺乏, 困扰铸造企业发展壮大。 (5) 管理粗放、无序, 缺乏相应体制保障和制约。

5 我国铸造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近几年, 为了改善我国铸造业大而不强落后的现状, 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兼并、重组, 做大做强, 逐渐淘汰那些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企业, 把一些产品附加值高的企业聚集起来, 实现优势互补, 形成核心技术, 对提高产品的档次、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 促进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创新、开发、利用, 促进节能减排等方面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 铸造产业集群的建设与发展, 降低了企业的制造成本, 提高了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及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是我国实现铸造业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

我国的铸造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 面对现在世界经济发展和我国国内的一些现状, 其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 面对这些困难, 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以保障我国铸造产业正常发展: (1) 强化行业的集聚程度, 做强做大现有企业。 (2) 稳定内销生产, 拓展外贸出口, 提高精加工程度。 (3) 调整铸造企业布局, 做好区域内产业转移。 (4) 实施科技兴业战略.加强企业的技术改造。 (5) 扩大铸造产业种类, 大力发展合金铸件产品。

4小结

(1) 铸造企业数量多, 平均规模小, 专业化程度不高;铸造生产的技术和装备差;铸件品质不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管理水平低、专业人才缺乏;工作条件差, 环境污染严重;能源和材料消耗高

(2) 我国铸造业逐渐形成一些原生态 (自然形成) 的初级产业集群, 但总体上还没有走上科学发展的集群化之路。

(3) 铸造产业集群的建设与发展, 降低了企业的制造成本, 提高了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及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是我国实现铸造业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姜士平.铸造产业集群的建设与发展[J].铸造, 2011, (9) :888-890.

[2]周惦武, 李娄明, 张福全.“绿色铸造”与铸造行业环保[J].铸造设备与工艺, 2011.

发展铸造产业集群 篇3

关键词:铸造 产业集群

一、国内外铸造产业集群的现状

1、国外铸造产业集群

全球已出现不少现代铸造工业园。如美国洛杉矶一铸造工业园,年产60万吨,产值达55亿美元。韩国、台湾地区等中、小铸造企业较多,往往以集群产业的形式存在,可共享物流系统、检测中心、信息中心、开发中心等,集聚效应显著。印度在铸造产业集群方面比中国铸造业先行一步,铸造厂家总数仅次于中国。在印度有5000个以上的铸造厂点,每年生产铸件约750万吨。

2、我国的铸造业与铸造产业集群

我国的铸造业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经时代变迁、经济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些原生态的初级产业集群。历史上中国三大铸造之乡:河北泊头、江苏无锡和广东佛山,其中泊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还有小有名气的浙江永康和湖南的嘉禾等。 我国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铸造业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初级铸造产业集群进一步向着专业化、集聚化、工业园区化发展。

据统计,目前我国铸造产业集群将近300个,大都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特色经济圈相适应,而铸造产业群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川陕渝金三角、环渤海四大地区。

二、我国铸造产业集群的不足之处

我国虽然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铸造产业集群水平却很低。大多数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铸造产业集群,停留在铸造企业聚集、"扎堆"的低水平状态,尚不具备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主要的不足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铸造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小、低、弱、散、差"状况严重影响竞争力,即规模小、层次低、管理弱、摊子散、环境差。

2、集聚区内同行业无序竞争

集聚区存在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各集聚区大多在地方行政区划框架中孤立发展,配套性不强,有过度竞争的趋势。一方面,同行业之间缺少正面交流和相互合作,缺少现代企业团队协作精神,缺少产品品牌和知识产权意识;另一方面,同行业之间产与销连接不紧,产业链不完整,缺少对周围资源的有效整合和科学扬弃,企业之间互补性不强,没有形成产业集聚优势,地区行业整体的市场竞争力不强。

3、区域内缺少特色品牌

缺少特色品牌严重制约产业的发展壮大。从企业自身和产业发展角度看,现有铸件的注册商标、专利、知名品牌数量极少,如:宁国凤形磨球和上海一达压铸机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山东圣泉树脂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大多数铸造集聚区缺少品牌效应,影响了产品消费知晓率和市场占有率,与铸造产业的发展规模不相适应,制约了铸造产业集群发展。

4、从业人员素质差,专业人才缺乏

从业人员素质差,专业人才缺乏困扰铸造企业发展壮大。我国的铸造技术与管理人员不但缺乏、水平不高,而且分布不均。调查结果显示:一汽铸造、东风铸造、内蒙一机等国营骨干铸造厂,技术、管理人员占总职工人数的8.6-15.8%,大多在10%以上;而为数众多的民营铸造企业,其技术管理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比例则在1.2-15.5%之间,除个别厂在10%以上外,绝大多数厂在5%以下;多数家庭作坊式铸造企业技术人员比例甚小,甚至没有。加之,铸造厂工作环境差、强体力劳动、待遇低,从而工人难招,尤其是技工更难招。不少大型骨干铸造企业都招有数量较多的农民工,甚至在自动化流水线上也使用农民工。沿海地区铸造厂的工人大多为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民工,文化水平低、流动性强、未经专业培训、质量意识差、不安心。

5、管理粗放,无组织上、体制和制度上的保障,企业无序化发展,部分集聚区所在的地方政府领导只注重发展本地经济,不注重区域间的专业分工合作,没有集群发展规划,更谈不上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集聚区内多是相同产品的低水平重复生产;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政策不配套;没有铸造行业协会或虽有协会但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大都缺乏相关中介服务机构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有效支撑。缺乏对企业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引导和监督。

面对目前,我国铸造产业集聚区大多处于粗放发展阶段,面临着产业结构趋同、市场竞争无序等问题,优化产品结构、加快产业升级的任务将变得尤为重要。

三、推进我国铸造产业集群由大变强的措施

提高我国铸造产业集群能力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拟以铸造工业园区、铸造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以铸造行业准入制度为抓手,以科技为支撑,市场配置与政府导向相结合,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实现各地区铸造产业的优势互补和集群效能,促进管理精益、技术进步、产品升级,促进节能减排和资源优化利用,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的高效益、可持续发展之路。

2.积极推行铸造行业准入制度

3.加快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无论是在提高铸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还是在大力发展铸造企业的循环经济方面,如果还是保持目前我国铸造企业的这种数量多、规模小和无序竞争的局面,就无法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通过推行即将正式公告的"铸造行业准入条件",逐步淘汰不具备经济生产规模,高能耗、高污染的铸造企业。

4.推动重点铸造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示范作用。抓住品牌铸件、市场、专业化生产和龙头大户四个关键环节,选择特色铸造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作为样板,深入调研、重点支持。

5. 充分发挥铸造协会作用。强化对产业集群工作的专业指导与服务,在发展和优化铸造产业集群方面,行业组织的推动、导向作用不可或缺。

6.建立和完善鼓励铸造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投入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刘晓辉.中国铸造产业发展五大要点[J].铸造技术. 2012(07)

[2]姜士平.铸造产业集群的建设与发展[J].铸造. 2011(09)

[3]郭淑芬,赵魁元.欠发达地区的传统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特征探析--以山西晋城铸造产业集群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 2007(09)

[4]张立波,温平,支晓恒.中国铸造行业第四届高层论坛主题报告发展铸造产业集群促进我国铸造业由大变强[J].铸造技术. 2009(12)

[5]黄天佑.我国铸造业的长远发展思路与措施[J].铸造技术. 2007(05)

[6]尚俊玲,陈维平,李元元. 中国铸造行业发展战略分析[J]. 铸造技术. 2007(10)

推进延边产业集群发展 篇4

【摘要】产业集群在多数国家正成为一个重要的政策工具,用于指导区域或国家的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尤其用于指导中小企业的集群发展及政策创新。作为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产业集群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经济布局的合理化、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区域的竞争优势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延边地区经济社会得到了很大发展,然而脆弱的生态环境依旧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进行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及布局调整已成为当务之急,尤其是探求特色产业的发展模式,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刻不容缓。因此,运用先进的产业集群理论来制定适合地方特色的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产业组织的合理布局和优化,实现延边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迫在眉睫,需要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产业布局产业集群延边区域经济发展

一、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的经济现象。产业布局在静态上看是指形成产业的各部门、各要素、各链环在空间上的分布态势和地域上的组合。在动态上,产业布局则表现为各种资源、各生产要素甚至各产业和各企业为选择最佳区位而形成的在空间地域上的流动、转移或重新组合的配置与再配置过程,其合理与否影响到该国或地区经济优势的发挥经济的发展速度。产业布局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产物。其中决定区域竞争力与产业布局的先天条件及核心要素为区位因素,后天可以弥补的居于第二位的是区域政策因素。现代区位理论对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提出了三个标准:成本最低、市场份额最大和聚集效益。现代产业布局既是一个市场均衡问题,又是一个区域均衡问题,实质上是成本均衡问题。无论是古典的区位理论还是现代区位理论,距离以及由距离所造成的运输费用,始终是布局问题的关注与关键所在。现实中具体区位的选择是将上述三个方面标准与区域总体发展的要求结合,综合考虑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目标,作出产业布局的最终选择。〔1〕

产业布局指向给出了一个产业区位选择的趋向,地区对产业的吸引,是将产业引到一个具体的地点,有些地区发展生产的条件比较优越,资源集中,环境容量大,供电、供水及交通等基础设施均较好,这样的地区,可能对多种产业的布局来说,都是理想的地点。特别是这个地点如果能够集市场与原燃料地于一本,那么各类指向型企业都可能向此地集中。产业布局指向的类型分别有:能源指向、原料地指向、消费地指向、劳动力指向、交通运输枢纽指向及高科技指向

二、产业集群

集群的概念来源于生态学,原意是指共生关系生活在同一栖所的不同族群。当把集群引入到经济发展,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则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结构在空间上的集聚,从而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产业集群是指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特定领域内联系密切的企业和相关支撑机构在一定地域内的集中所构成的产业群。这些产业群通过地理集中和产业组织优化,通过群体效应获得经济要素的竞争优势。

1、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集群的产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历史条件。

第一,集群产生的供给条件。主要有:集群产品存在技术可分性;集群产品的运输成本低;集群产品存在丰富的产品差异化机会;企业竞争环境的动态多变与速度的经济性;技术创新的网络性与知识的互通性。

第二,集群产生的需求条件。主要有:集群产品的消费行为易变性;营销信息沟通的口传性;集群中企业可获取多方面的需求利益;本地市场的支持与挑剔顾客的存在。第三,集群产生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条件。丰富的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使集群内部的经济关系具有很强的社会嵌入性。运行良好的集群往往存在共同的文化传统、行为规则和价值观。这种社会文化环境氛围促使集群内部形成一种相互依赖关系,大大减少了交易费用,使企业家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容易进行,企业之间的深度劳动分工得以执行。

2、产业集群形成的途径。产业集群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形成:

第一,关键性企业的衍生。产业链的形成一般都有一个关键性企业,通过该关键性企业的衍生、裂变、创新与被模仿而逐步形成产业集群;

第二,中小企业的集中。由于某种共同的低成本和某种特定的地域条件,使得某种类

型的中小企业集中分布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从而形成了具有共生性的中小企业群体 第三,政府引导。产业集群在形成之初基本上都是企业在市场力量的驱动下自发形成的,一旦产业集群的雏形出现后,地方政府往往都会积极参与,通过相应的产业政策热情扶持,对本地产业集群的跃升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第四,城镇化的推动。除了一些大的专业性开发园区演变为产业集群外,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产业集群都是在农村与小城镇开始兴起的,这缘于城市化快速推进的结果。

三、产业集群与产业布局的关系

美国学者波特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凡有竞争力的产业、产品都是以产业集群方式存在。贯彻产业集群的发展理念,正在成为当今各地区与企业发展的一种客观的区位选择准则。产业集群是区域产业组织的一种高级组织形式。具体表现为专业化分工程度高,众多企业都有严格而精细的分工,短途运费下降,采购、生产与销售成本降得很低,大大提高了集群企业竞争力。在集群环境中,企业对原材料和产品市场行情、技术动态能够及时准确掌握,并据此作出快速反应,加快了集聚企业间技术的传递而形成技术溢出效应。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行业性组织加强,中介服务网络日趋健全,专业市场与要素市场网络的构建与形成,产业集群经营形成整体协调优势。产业集群具有微观与中观结合的高效率与高效益,是产业布局实现的载体与目标,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区域发展活力的有效途径。〔2〕

四、延边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集群过多,布局分散,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延边州八个县市,总面积4.2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却要发展包括食品、医药、电子信息、能源、建材、汽车机械、纸浆制造、纺织、矿产冶金、木制品加工、人参加工、矿泉水、旅游等众多产业。各县市各自为自己的经济发展考虑,县市间优势产业发展缺乏互动,无法形成合力,对外不具备规模效应。与产业集群发展得好的地区,如浙江绍兴的纺织业集群对比,就不难发现延边州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各种假以产业集群名目的项目太多,却没有一个能够在国内产生很大影响力的突出的产业集群。

2、同一产业园区内的企业关联度不大,相互之间无法形成合作与竞争关系。以延吉市同

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例,5.33平方公里的园区内入驻的企业分属18个行业,经营类别涉及食品加工、医疗器械、电子产品、机械设备制造、冶金、服装制造、电力、软件开发等诸多行业,有的行业中仅有一家企业,而且这些企业间关联度不大,甚至根本无关联。园区内无突出产业集群势必造成园区定位模糊,失去区域营销优势,因而也不具备市场优势。

五、延边的产业布局的未来发展

空间布局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一个地区产业层次的高低,决定着经济素质的优劣和综合实力的强弱,产业体系合理与否,是决定经济能否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要实现延边转型升级,必须主动转变发展方式,发挥比较优势,合理配置空间资源,调整优化产业的空间布局和经济发展模式,加快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2011年,延边州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组织力量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就延边区域范围内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做深入研究和探索。并得出:

1、延边产业布局研究的根本目的,是在充分认识和依托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划分,通过进行大范围的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各产业之间的互促发展,以及产业与城镇之间的互动发展,从而获得资源产出和资源效益的最大化,扩大全州经济总量

2、延边州产业布局研究的指导思想,是立足基础现状,预测发展趋势,根据资源要素流动和变化规律,加大产业整合与转移力度,形成产业合理布局;加强区域合作,突出区域特点,形成不同区域在产业方向、空间布局上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引导中长期内全州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调整,实现各产业间的发展与互促,有效提高全州经济总体实力。

3、延边州产业布局研究的基本原则是:

(1)符合区域总体规划要求。产业用地规模和产业选择必须有所限制,应以不损害区域整体形象,不破坏人的生活质量和区域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产业布局形成必须符合区域发展目标,有利于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

(2)体现生态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重视产业布局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体现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构筑高效、合理的产业发展链、技术扩散链、市场分工链,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

(3)确保能够可持续发展。用发展的思路进行产业的布局规划,应体现区域和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优化原有产业布局的同时,充分顾及到是否为新兴产业和外来产业留下了进入的空间。把目前无力解决或没有理想解决方案的问题留给后人完成,对目前没有理想规划方案的地区宁可保护起来,留给后人开发。

(4)与区域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外部环境的配套能力相协调。在考虑区域发展和产业的空间布局上,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控制好发展节奏,努力把产业的空间布局范围控制在财力和基础设施足以支持、生态环境足以承载的地区。

(5)契合外部产业转移趋势。充分考虑到国际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内地转移的类型和特点,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做好对接准备,以促进延边承接更多的外来资本和外溢产业。

4、延边产业空间布局的总体思路是,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引领,结合延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下,根据区位、资源、交通和产业基础状况,突出点、线、面结合,强化梯度集聚,着力构筑“一核、两带、两区、多节点”的产业空间布局总体框架。

“一核”。即延龙图组合城市,具有较强创新、服务功能,对全州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延吉市:依托延吉市经济开发区和新兴工业集中区,大力发展食品、医药、电子信息、能源、建材和汽车机械等优势主导产业,不断壮大IT产业园、能源工业园、建材工业园和生物工程园等特色园区,形成图们江区域的产业集聚中心和服务经济中心。龙井市: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制浆造纸业、能源矿产业和纺织等支柱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朝医药和生物制药产业。以建设中国朝鲜族民俗文化风情园为支点,全力打造生态游、民俗风情游、出境游、冰雪游、康体休闲游等旅游文化品牌,建设低碳宜居生态城。图们市:重点围绕建设经济开发区、中朝口岸互市贸易区、曲水物流园区等八大经济园区,打造成为延龙图一体化中的对外贸易中心、进出口加工基地和国际物流集散基地;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前沿、东北开放振兴的窗口和图们江地区开发的重要门户,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生态口岸城市。

“两带”。培育两条产业带,一条是以珲春—长春铁路、高速公路为轴线,依托轴线上的中心城市、节点县(市)、重点乡(镇),以各类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和特色园区为载体,以产业为基础,以科研院所为技术支撑,形成以点串线、以线带面的带状经济区域;另一条是以东北东部铁路通道为连线,以中俄、中朝边境口岸群为依托,构建沿边开放产业带,重点发展能源矿产、农副产品加工、口岸经济和边境旅游等产业。“两区”。即东部经济区(珲春、汪清)和西部经济区(敦化、安图、和龙)。珲春

市:加快俄、日、韩和香港工业园区建设,增强边境经济合作区经济实力,把珲春开放窗口建设成为集边境区域性出口加工制造、境外资源开发、生产服务、国际物流采购、跨国旅游等多种对外合作形式于一体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成为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桥头堡。汪清县:全力打造以矿产业、木制品加工业、能源产业、特产业和旅游产业为支撑的资源加工型产业基地,构建具有汪清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争做全国边远少数民族落后地区率先发展的示范。敦化市:坚持工业主导和城市带动,扶持壮大林产、医药等支柱产业,培育发展能源矿产、旅游、现代物流等优势产业,建设新型能源基地、木材加工贸易基地、长白山医药产业基地、绿色食品产业基地以及重要的商贸流通枢纽和旅游集散中心。安图县:大力发展矿泉水、绿色能源、生态旅游、绿色生态农业和新兴产业,建设成为以长白山品牌为依托的旅游名县、以长白山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强县、以长白山自然环境为保障的生态强县和以长白山历史为底蕴的文化大县。和龙市:紧紧围绕矿产冶金、机械加工、医药和食品等支柱优势产业,推进资源集约转化,着力延伸产业链,强化产业聚集,加速产业集群的形成,建设成为进口资源加工区、东北地区新兴特钢基地、图们江区域合作重要战略通道。

“多节点”。即以各县域产业园区为重点,培育以园区为承载的多节点空间体系。明确各县(市)工业园区的功能定位,打造特色经济增长点;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发展,培育重点产业集群;强化园区空间发展效应,增强节点与核心、轴带的发展互动。

【参考文献】

县域如何培育发展产业集群 篇5

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正成为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了探寻我省培育发展县域产业集群的路径,省政府经济研究信息中心、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最近联合对邵东县打火机产业集群进行了专题调研。我们发现,邵东县通过发展打火机这一特色产业集群,为县域经济腾飞开拓了一条新路,但如何克服产业集群培育过程中所面临的制约因素,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邵东县的案例颇具借鉴意义。

存在的制约因素

1、产业集群发育程度低。我省县域经济中产业集群的培育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集群内部产业链不完整,链条短,上下游企业和外围配套企业衔接不紧密;合作氛围不浓,竞争无序,知识共享和相互学习的机制不健全;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较弱,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不高,研发投入少,企业治理结构落后、管理人才缺乏。如邵东县打火机集群内的企业大多是一体化生产经营,企业间经济技术协作较少。今年邵东县打火机企业仅一次性生产模具投资共计就达500万元,由于企业重复购买,投入成本较大,如果模具实现共用,仅此一项就可节省投资200多万元。

2、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我省大多数县市发展产业集群,往往只注重发展核心产业本身,金融、研发、营销、物流、广告等外围服务业发展滞后,行业协会不发达,缺乏培养专用性人才的教育机构和培训体系。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邵东打火机企业绝大多数都感到配套服务和环境较差,发展受到制约。例如,邵东县货物托运站长期由少数人控制,竞争不充分,致使企业成本较高;开拓市场也主要靠自产自销,缺乏相关服务公司。

3、企业融资相当困难。县域产业集群的成员主要是中小企业,大多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银行不愿对其开展资金融通业务,民营银行成长又不能跟上发展的需要,导致企业融资困难。邵东县存款余额70亿元,在全省排第3位,但存贷差高达80%左右,大量资金外流。

4、政府职能转变有待进一步加快。据邵东县多个打火机企业反映,部分政府执法部门为了自身利益,对企业进行过度执法、索拿卡要现象时有发生,企业非生产性成本过高,致使一些企业家被迫迁移发展。同时,政府少数职能部门服务意识差,有的企业老板觉得压力较大,甚至认为中小企业是弱势群体,对未来发展信心不足。这种情况,在经济欠发达县市表现尤为突出,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对策建议

结合邵东县的案例和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今后我省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把培育发展产业集群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政府引导,倡导分工协作,强化创新能力,完善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环境,形成发展合力。

1、坚持科学规划,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一是要做好规划。根据县域企业经营模式和产业发展态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制定具有一定前瞻性、可操作

性和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规划。二是要出台优惠措施,在布局规划、土地使用、税费减免、信贷支持、资金引导等方面进行倾斜支持。三是要提高外向度。当前,要抓住沿海产业内移和中央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大机遇,转变招商理念,围绕产业集群建设,对产业优势进行整合,开展产业选商,有意识地引导产业集聚,并以产业集聚优势吸引配套行业的加盟。同时,要抓住国家支持口岸建设和出口加工基地的政策机遇,加快出口基础设施建设,为产品出口创造条件,以出口带动县域产业特别是传统产业集群的发展。

2、壮大产业集群规模,加强群内企业的分工与协作。对已经基本成形的产业集群,要促使其向规模化、专门化、协作化方向发展。一要扩大产业集群规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生产要素向产业链聚集,增强区域产业自身实力和辐射强度,实现规模经济。二要突出地域特色,走具有竞争优势的本地特色产业之路。三要实行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拉长产业链条。努力形成分工协作网络,即以少数大企业为主导、大量中小企业配套协作、产业链专业分工为基础的分工组织网络,提高合作效率,通过聚集经济与乘数效应带动县域内相关产业的发展。

3、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推动产业集群升级。一是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集群由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变。努力构建公共研发平台和特色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平台,加大政府对通用技术的开发投入,通过建立重点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基金,运用财政贴息、税收返还等政策手段,引导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逐步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有的放矢地组织一批产业共性技术产学研联合攻关项目,促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产业集群建立产学研联合体。二是实施品牌战略,以品牌力量引领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名牌产品,鼓励集群内企业积极培育县域产品综合品牌,积极采用国家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促进企业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打造一批具有产业特色的县市和乡镇,共创县域品牌,提高县域品牌竞争能力。

4、扶持中介机构,完善产业集群服务体系。中介服务机构是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力量。今后,应进一步强化中介机构的功能,把某些服务功能从行政职能中剥离出来,使中介机构尽快与政府脱钩,最终实现按市场机制运作;支持建立专业化的培训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中心、开发中心、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及早制定专门支持中小企业集群的法规,为中介组织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引导差异化竞争,增强中介机构在产业集群中的功能。

5、建立信用担保机构,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担保难、抵押难问题,关键是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转嫁、降低一部分银行的风险,提高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可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按照《公司法》的要求,从财政、国有资产划拨、企业法人、银行、社会等多种渠道筹集担保资金,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担保公司,鼓励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积极介入产业集群发展;鼓励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和企业间互助性担保机构的发展;支持建立产业集群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积极引导资金流向产业集群。

6、开展效能建设,推进行政提速。一方面,应搞好重点整治,对社会反映强烈、扰乱发展环境的人和事要坚决查处;另一方面,要建立长效机制,健全完善各县市行政服务中心、国库集中收付中心、综合招投标中心和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在全省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机关运行机制,为县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7、集聚社会资本,营造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的文化氛围。一是加强知识与理念的传递。平等、自由、宽松的工作环境和开放的信息交流环境有利于新思想、新技术在区域内的传播、学习。相互信任和开放的心态,使得人们之间交流和互动频繁,加快了新思想、信息和创新扩散的速度。二是加快建立社会诚信系统,引导信任型文化的良性演化,营造自由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空间。三是营造开放型关系网络,强化本地网络建设,同时充分利用集群外的关系资本。

产业集群成为纺织发展主路径 篇6

王天凯是在日前举行的全国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十周年工作会议上作出以上表述的。

目前,纺织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如何帮助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是行业首要解决的问题。以骨干企业为纽带,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为依托的产业集群不仅能形成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还可产生技术和知识外溢,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从2002年开展试点至今,纺织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工艺技术水平逐年提高、产业链愈发完善、区域品牌影响加大。

以江苏盛泽、新建、祝塘、川姜、湖塘五个镇为例,2011年总资产1179亿元,比2001年增长728%。同样,浙江省慈溪市作为毛绒制品生产聚集地,毛绒制品产量占据全球的60%。目前,全国已有超过190个纺织产业集群,经济总量超过行业经济总量的40%。“集群和企业好比草地和树木的关系。集群可以在研发、监测、培训等方面提供有效服务,滋养企业发展,企业灵活性也使集群更具活力和生命力。”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说。

产业集群理论发展概述 篇7

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由于延伸而涉及到的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等, 政府及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研究开发、标准制定等的机构, 以及同业公会和其他相关的民间团体。

因此, 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 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 构成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考察一个经济体, 或其中某个区域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角度看, 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某种产品的加工深度和产业链的延伸, 在一定意义讲, 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从产业组织的角度看, 产业群实际上是在一定区域内某个企业或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纵向一体化的发展。将二者结合起来, 在一定的地区内或地区间形成的某种产业链或某些产业链。

综观西方产业集群理论中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分析, 最为著名的有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韦伯的集聚经济理论、科斯和威廉姆森等的交易费用理论等, 下面简要向各位读者介绍各理论的基本观点。

关于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 早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 马歇尔用一章的篇幅研究特定产业部门在一定地区集聚的“本地化”现象, 他提出“本地贸易秘密”和“本地化技能”是产业集聚的主要原因。

马歇尔把经济规模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产业发展的规模, 这和专业的地区性集中有很大关系;第二类则取决于从事工业的单个企业和资源、它们的组织以及管理的效率。他把第一类的经济规模称为外部规模经济, 把第二类的经济规模称为内部规模经济。

其中外部规模经济的概念是马歇尔在对区域产业集聚的考察中提出的, 即市场规模的扩大带来了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劳动力市场规模效应以及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 从而可以导致外部规模经济。

阿尔弗雷德·韦伯创立了工业区位理论, 他从微观企业的区位选择角度, 阐明了企业是否靠近取决于集聚的好处与成本的对比。他在《工业区位论》一书中认为工业集聚的一般原因是多个工厂集中在一起与各自分散时相比, 能给各工厂带来更多的收益和节省成本, 所以工厂有集中的愿望。

“交易费用”的概念是罗纳德·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开创性地提出来的。他认为市场运行中存在着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是“运行价格机制的成本”, 至少包括两项内容:1、获取准确的市场信息的费用:企业搜集有关交易对象和市场价格的确定信息必须付出费用。2、谈判和监督履约的费用:为避免冲突就需要谈判、缔约并付诸法律, 因而必须支付有关费用。科斯运用交易费用理论较好地解释了产业聚集的成因, 同时聚集区内企业的地理接近, 有利于提高信息的对称性, 克服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 并节省企业搜寻市场信息的时间和成本, 大大降低交易费用。

用产业集群 (Industrial Cluster) 对集群现象的分析, 首先出现于迈克·波特1990年《国家竞争优势》一书。波特从组织变革、价值链、经济效率和柔性方面所创造的竞争优势角度重新审视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和价值, 并强调, “钻石模型”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只有在每一个要素都积极参与的条件下, 才能创造出企业发展的环境, 进而促进企业投资和创新。

从上述理论的研究中可以看出, 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集中度, 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制造成本 (包括生产成本、运输成本、交易成本等) , 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 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从产业集群的微观层次分析, 即从单个企业或产业组织的角度分析, 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 可以用费用较低的企业内交易替代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 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通过纵向一体化, 可以增强企业生产和销售的稳定性;通过纵向一体化行为, 可以在生产成本、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 提高企业进入壁垒;通过纵向一体化, 可以提高企业对市场信息的灵敏度;通过纵向一体化, 可以使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和高利润产业等。

在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提出后, 产业集群直接上升到了关乎国家竞争优势的层面。国家竞争优势的获得, 关键在于产业的竞争, 而产业的发展往往是在国内几个区域内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因此, 区域内产业集群的状况不仅关乎各地经济发展, 也是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体现, 需要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Marshall A:Principles of Economics, London:Macmillan.1920 (1890) .

[2]M·波特:《国家竞争优势》, 华夏出版社, 2002年。

我国产业集群现状及发展建议 篇8

一、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和问题

(一)现状

我国的产业集群现象首先出现在经济开放度较高的地区,如浙江宁波、温州地区(服装行业)、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家用电器行业)、江苏的环太湖地区(纺织行业)和福建闽东地区(电器、制鞋行业)等。根据有限的资料,将分区域和分行业对我国产业集群的情况做一简要介绍。

1.有代表性的几个地区的情况

(1)浙江省。从全国来看,浙江的产业集群程度是最高的。据初步统计,1999年,浙江省特色工业总产值约达4300亿元,占全省全部工业的65%,部分乡镇甚至达到80%以上。“一乡一品”、“一县一业”已成为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目前全省已形成特色优势产品产值超亿元的块状经济306个,平均每个区域8.7亿元。

特色工业园区的建设也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途径,1998年以来,浙江省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从温州、台州起步,并迅速向杭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等地发展。据初步统计,至今年6月底,经审批的省级重点特色工业园区达102个,列入省重点工程项目的有56个,去年底已建成特色工业园区46个,预计今年底还将建成20个,园区内企业总数已超过2000家,预计年底工业总产值将达395亿元。涌现出了诸如温州的鹿城服装、鳌江鞋业、乐清电工电器,台州的模具,绍兴的纺织,海宁的中国皮都、经编等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工业园区。目前,特色工业园区已遍布浙江全省,形成了省、市、县、乡(镇)不同层次配套、产品门类齐全、协同发展并带动和促进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发展的态势。

(2)广东省产业集群集中的行业有玩具、食品、服装、电子、家电以及陶瓷等。

(3)江苏省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已经成形的产业集群有110个,集群企业数46571个,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5320亿元。产业集群不仅有纺织、服装、金属制品、建材、电器、轻工等传统产业,也有IT、环保、花木园艺等新兴产业。产业集群几乎在各个县市都有分布,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形成了一批集群名牌。江苏的产业集群中纺织占有重要地位。

(4)福建省已形成了几个初具规模的产業集群。一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群凸显,成为拉动电子信息产业乃至全省工业生产增长的主要力量。二是汽车产业群和工程机械产业链的活力进一步增强,成为全省机械工业发展的主力军。三是石化行业运行质量处于全国先进水平,一个龙头、两条链、两个基地(集群)的发展局面正在形成。四是冶金行业已形成从矿山采选到冶炼压延加工、辅助材料、冶金机修及科研院所等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链、群。五是逐步形成纺织、服装、化纤、鞋业等产业链,以产业链的形成促进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的健康发展。

从以上集群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看,目前中国的产业集群现象主要出现在轻纺、电子信息、汽车和石化等产业。

2.已初具产业集群特点的行业

(1)纺织行业。改革开放以来,纺织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在东部沿海地区日趋成为一种“产业现象”,在浙江、广东、江苏、山东等纺织大省尤其突出。

目前江苏、浙江、广东、山东这4个省占全国纺织产值的73%,出口占70%,利润占87%。全国有32个市(县)和36个镇由于纺织产业集中度较高、对纺织市场影响力较大、对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贡献较突出,被纺织行业协会分别授予中国纺织基地市(县)和中国纺织产业特色城(镇),这些地区的纺织产值及出口交货值占全行业的1/4左右。

(2)电子信息产业。上个世纪90年代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结构调整深入、技术水平提高、产品种类丰富、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并进一步向珠江三角洲地区集中。目前珠江三角洲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已形成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规模相当和技术水平较高的格局,主要优势领域为通信设备、计算机、视听产品和基础元器件。

(3)汽车产业。随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联合兼并和高速发展,我国汽车工业的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已由过去一个一个的企业和集团发展成为三个汽车产业集群,形成了汽车产品品种比较齐全,并形成了专业化的供应商和相关的产业厂商,比较强的配套网。三个汽车产业群是环渤海汽车产业群、沿长江产业集群和南方或者珠三角汽车产业集群。

(4)石化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含杭州湾地区)石化产业集群,环渤海地区以及珠江三角洲已初具石化产业集群雏形。

(二)产业集群特点及优势

1.规模效应。产业集群所在区域一般都形成了实质性工业园区和与产业配套的专业化市场,每天进出集群区的原料和产品都达到了规模批量,如一些纺织产业集群在很小地区内的产品可以占据国内市场的60—70%,在本地就可以形成市场垄断和相对垄断,具有显著的规模效应。

2.社会化分工。由于集群内同类生产企业竞争激烈,促使企业向专业化、社会化发展,相当一批企业从彼此竞争的关系转变为上下游配套的伙伴关系,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促进了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3.社会化服务体系。如纺织产业集群促进了为纺织企业服务的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包括物流、金融担保、信息、技术、人才、外贸等市场中介服务业、统一的研发中心等,这些产业的兴起,又大大提高了纺织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

4.集中治理污染,提高外部效应,节约治理环境的成本。

5.可以实现原料和能源的充分利用,从而减少消耗,提高原料和资源利用率,降低投资和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据国际经验,微电子产业的集聚效应可降低企业成本10%左右。

产业集群上述特点给企业带来生产成本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国内及国际市场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作为推动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增长的区域经济组织形式,为非公有制中小纺织企业集约式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与大中城市大企业集团发展形成了优势互补,使轻纺、电子等工业在我国沿海地区全方位迸发出旺盛的产业活力,并对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增加社会就业和财税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1.以“堆”代“群”,产业链缺乏整体设计和战略。常常只是把同类企业吸引到一起就完事大吉,对它们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不做更细的考虑。产业链的设计缺乏国际视野,区域的个性化、特色化战略得不到体现。

2.好“高”重“短”,产业定位不当。倾向于发展高科技集群、对传统产业的集群重视不够;注重短期效果,等不及集群的长期积累与发展。

3.发展方向或力量把握方面有偏差。如重视超大型的项目和企业、轻视中小企业和项目;高聚集带来高竞争,尤其是价格战异常激烈,但对企业间的技术、市场和经营上的合作重视不够;另外在技术设备、产品工艺方面重视引进、轻视自己创造,重视模仿他人、轻视自主创新。

4.中小企业技术需求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客观地说,由于政府的科技投入非常有限,很多地方又把很有限的投入用到有显示度的项目上,于是乎中小企业的技术需求很难摆上政府的议程当中。

5.人力资源开发能力及服务配套能力与集群发展脱节。

6.社会保障措施发展滞后,影响到产业的持续发展。

还有很多与产业发展非直接相关的因素也影响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如区域产业发展的重点太多,目标过于分散,影响到战略聚焦和力量集中。很多地方政府的跟进和服务没有到位。

二、关于发展产业集群的建议

(一)政府应是集群的催化剂和润滑剂或者桥梁,间接参与产业集群的创建过程,要让企业成为集群的主导者。政府不要刻意创造产业集群,要避免创造产业集群导致的高成本、高风险和不同的地区追求相同的产业集群重点导致的重复建设。

(二)地方政府必须以现有的或者是新兴的集群为前提制定相应规划,集群规划的重点应放在为企业提供尽可能完善的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市场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适当引导集群的规模,增强集群总体的生产能力和市场占有,扩大集群的影响力。在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引进产业内极具竞争力的企业或一些公共机构、智囊团体,改善集群的结构。

(三)集群政策的目标应该是遵循产业集群形成、演进、升级的规律,把握集群发展各阶段的特征、满足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环境要求,并有针对性地对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共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促进产业集聚,通过对集聚产业的整合、调整从而延长产业链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上一篇:2018计算机实习报告下一篇:难忘的暑假生活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