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胆碱药物

2024-09-20

抗胆碱药物(通用7篇)

抗胆碱药物 篇1

近年来, 大量研究发现, 相关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等抗结核的药物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肝脏毒性, 部分患者予以抗结核相关药物的治疗中可导致药物性的肝炎发生, 进而造成部分肺结核的患者会在化疗中出现治疗方案的变更或中断。因此, 加强和重视服用抗结核药物导致药物性肝炎的预防和治疗, 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和方向。本文主要对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本院诊治的48例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炎患者予以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成效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本院诊治的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炎患者96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48例。研究组男26例, 女22例, 年龄18~72岁, 平均 (43.8±6.73) 岁, 其中结核类型为Ⅱ型14例, Ⅲ型16例, Ⅳ型18例;对照组男25例, 女23例, 年龄18~72岁, 平均 (43.8±6.73) 岁, 其中结核类型为Ⅱ型13例, Ⅲ型15例, Ⅳ型2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患者均应用过异烟肼、吡嗪酰胺、利福平的等抗结核药物, 且存在肝细胞相关损失表现, 同时存在恶心、厌油, 尿黄、纳差、乏力和皮肤巩膜的黄染等症状均与相关标准中抗结核药物导致药物性肝炎的诊断标准相符合, 且均经过血尿常规、肝功能等检查确诊[1]。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确诊为抗结核药导致的药物性肝炎;所有患者在服用抗结核药物之前均肝功能正常;均签署治疗和护理方案的知情同意书;无应用麻醉药物的禁忌症。排除标准:酒精性肝炎、病毒性肝炎等相关导致肝损害;其他严重的心肝肾脏、血液系统等内科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精神和心理疾病者;不配合治疗和护理方案者。

1.4 方法

1.4.1仪器和肝功能检测方法

患者均予以治疗前后的肝功能相关指标的检测, 选择全自动的生化仪器, 试剂盒经由上海伊华医学科技提供。患者均予以抗EBV治疗前的肝功能指标检测, 检测甲-戊型的肝炎病毒相关血清标志物, 选择酶联免疫吸附相关分析方法进行检测[2]。

1.4.2治疗方法

患者予以治疗方案之前均停用相关抗结核的药物, 并且均予以能量合剂、维生素C药物。对照组患者给予0.4 g肌苷、6 mL肝泰乐、20 mL门冬氨酸钾镁加入到浓度为10%的葡萄糖注射液进行静脉注射。治疗组患者予465 mg多烯磷脂酰胆碱加入到浓度为10%的葡萄糖相关注射液中进行静脉注射。两组患者均每天用药一次, 一个疗程为15 d。

1.5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分析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 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以及相关ALT、AST和TBIL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

1.6 疗效标准

依据相关临床标准将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3]。痊愈:患者的尿黄、纳差、乏力和皮肤巩膜的黄染等临床症状消失, 且肝功能正常恢复;显效:患者的上述临床症状改善明显, 且肝功能相关指标改善大于70%;有效:患者的上述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且肝功能相关指标改善大于30%;无效:患者上述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相关指标没有明显变化。总有效率=[ (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 对照组为79.17%,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尿黄、乏力、纳差和皮肤巩膜的黄染症状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研究组尿黄、皮肤巩膜的黄染分别为6.25%、10.42%, 对照组分别为22.92%、29.17%,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如表2。

2.3两组肝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后相关AST、ALT和TBIL等肝功能指标比治疗前均明显降低,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研究组相关AST、ALT和TBIL等肝功能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如表3。

例 (%)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例 (%)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3 讨论

药物性的肝炎主要因药物和相关代谢产物造成肝脏的损害, 药物性肝炎依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可分为免疫变态相关反应和药物本身毒性反应两类[4]。由于机体在服用药物以后, 大部分会于肝脏内代谢, 其中部分的药物或是代谢产物直接具有肝细胞质的毒性;或者药物进入体内和相关蛋白质作用形成全抗原, 进而可造成异常的免疫反应, 最终导致肝损伤[5]。

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等抗结核性的药物, 临床应用过程中可造成药物性的肝损伤。对于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炎患者, 本研究主要予以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治疗方案。多烯磷脂酰胆碱属于构成亚细胞膜和细胞膜重要的组成部分, 进到机体以后, 能够和肝细胞膜形成特异性的结合, 进而达到保护、修复和稳定肝细胞膜, 促进相关肝细胞的再生, 提升抗药物、毒性等能力, 最终实现肝细胞的保护作用[6]。在本研究中予以不同的治疗方案后, 得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 对照组为79.17%,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 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炎, 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近年来, 临床相关多烯磷脂酰胆碱在预防和治疗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炎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文献比较多[7,8]。在李丽波[10]的研究中, 明确诊断结核患者 (既往没有肝病) 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 分别用药, 其中治疗组抗结核药物与多烯磷脂酰胆碱的注射液, 对照组予以抗结核药, 得出治疗组肝损伤率11.1%, 比对照组25.0%低, 研究表明多烯磷脂酰胆碱可有效行抗结核药导致肝损伤的预防。在本研究中, 通过设立分组分别用药, 其中研究组予以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治疗, 对照组予以常规用药, 得出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尿黄、乏力、纳差和皮肤巩膜的黄染症状, 均比治疗前改善明显,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上的意义。研究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药物性肝炎症状均明显改善, 均具有应用有效可行性。并且分析治疗后两组的症状改善情况, 得出治疗后研究组尿黄、皮肤巩膜的黄染为6.25%、10.42%, 比对照组22.92%、29.17%少,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与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相符合, 从而有效证实多烯磷脂酰胆碱在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炎患者临床治疗中更具有有效和应用价值。

同时, 本研究中通过对两组患者分别用药, 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用药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 得出治疗后相关AST、ALT和TBIL等肝功能指标情况, 比治疗前均明显降低,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本结果从患者肝功能的硬性指标数值进行分析, 进一步表明两组患者改善效果良好。并且分析治疗以后两组肝功能指标情况, 得出治疗后研究组相关AST、ALT和TBIL等肝功能指标, 比对照组低,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与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相符合, 进而有效证实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治疗方案, 对患者肝功能指标改善效果更为明显[11,12,13,14]。关于多烯磷脂酰胆碱药物在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炎患者中的深入应用价值, 需要以后临床进一步的研究验证和证实[15,16,17]。

综上所述, 对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炎患者, 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治疗效果显著, 症状和肝功能相关指标明显改善, 具有一定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

抗抑郁药物莫骤停 篇2

抗抑郁药主要用于对抑郁症的治疗,抗抑郁药物有三类,即三环类、四环类和单胺氧化酶类,包括丙咪嗪、去甲丙咪嗪、氯丙咪嗪、三甲丙咪嗪、阿米替林和多虑平等三环类抗抑郁药,马普替林等四环类抗抑郁药。以及氟西汀、帕罗西汀等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所有抗抑郁药物突然停药都可能出现撤药综合征。在治疗抑郁症时,三环类药物应用最为广泛。也最易因骤然停药而出现撤药综合征。

人体对抗抑郁药物一般不会产生依赖,但骤然停药可引起撤药综合征。轻者表现为躯体症状和胃肠道症状,重者伴有较为明显的运动障碍及精神障碍症状和特征,躯体症状为全身不适、头痛、头晕、肌痛、疲乏、无力,胃肠道症状为恶心、呕吐、厌食、腹痛、腹泻等,三环类抗抑郁药为胆碱能拮抗剂,具有较强的抗胆碱作用,长期用药会使胆碱能受体被阻滞,一旦骤然停药,有可能引起胆碱能系统反弹,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胆碱能出现亢进的症状和体征。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运动迟缓、齿轮样强直、不能静坐等锥体外系反应表现,神经障碍症状常为失眠、多梦、焦虑、烦躁和惊恐发作、谵妄等。

大多数撤药反应较轻,持续时间较短,但仍有少数是严重的或存在时间长,给病人带来新的痛苦和不适,医生和患者能充分认识到抗抑郁药撤药综合征,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不骤然停药,而应缓慢撤停,即采取逐步减量法,这样就可以达到有效预防撤药综合征的目的,一旦出现撤药综合症,应该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减少或控制撤药反应,这样会减少或消除病人的痛苦,倘若缺乏相应的认识,将抗抑郁药撤药反应误认为是病情的反复,就可能导致不必要的重新使用抗抑郁药,而且抗抑郁药戒断反应会使病人药物治疗依从性下降,影响治疗效果。为了减少抗抑郁药撤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有人推荐,抗抑郁药在连续使用8周或更长时间后不应突然停药,应在4周左右逐渐减量。

抗胆碱药物 篇3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重叠综合征,抗胆碱能药物,临床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是一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 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 可导致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及夜间氧饱和度降低, 呈进行性发展, 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COPD主要累及肺部, 但也可以引起肺外各器官的损害, COPD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由其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也越来越重, 世界卫生组织 (WHO) 预测2020年COPD将成为世界第3位致死原因[1]。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SAS) 在美国及全世界也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COPD的患者经常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OSAS) , 主要的临床表现是低氧血症, 夜间氧饱和度降低, 二氧化碳潴留, 夜间睡眠质量差。这种同时患两种疾病的人有更高的风险发生像肺动脉高压, 右心衰竭以及心律失常等心血管并发症, 临床上现有多种药物用于COPD的治疗, 如支气管扩张剂, 糖皮质激素, 抗氧化剂, 祛痰药等。抗胆碱能药物作为一类很重要的支气管扩张剂, 在临床上发挥着强大的作用。

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1.1 疾病现状:

COPD是一种全球性患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的重要疾病。近些年的COPD发病情况已在全球引起重视。COPD是发达国家最常见的慢性疾病, 它作为一种非传染性疾病正日渐盛行[2]。一项从1990年~2004年涉及28个国家的系统性综述和metal分析, 另外来自日本的一个研究都表明在吸烟者与不吸烟者比较, COPD发病率明显增高, 年龄>40岁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年龄<40岁的, 男性高于女性[3]。

OSAS作为最常见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是睡眠时各种原因导致上气道变窄, 出现气道阻塞, 进而引起夜间氧饱和度降低及低氧血症。当COPD与OSAS同时存在于一个患者身上时, 临床上称之为重叠综合征 (OS) 。相对于单独患COPD或者OSAS, OS患者有更大风险发生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4]。因此, 控制COPD及OS的发展成为减轻疾病负担, 减少由其导致的心血管死亡事件的重要手段。

1.2 临床治疗现状:

COPD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个体因素 (基因, 性别, 年龄) , 环境因素 (吸烟, 有害气体接触史, 以及大气污染) , 感染 (细菌, 病毒等) , 氧化应激等。这些因素最终导致气道的炎性反应, 引起气道黏液分泌增多, 收缩舒张功能紊乱, 进而导致气流受限, 因此减少黏液分泌, 改善气道通畅性成为治疗COPD的靶点。目前治疗COPD的药物主要作用是缓解症状, 减少急性发作的次数, 提高生活质量, 增加运动耐量。迄今为止, 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得出的主要或者次要结果表明, 治疗COPD的现有药物最终都不能阻止肺功能的下降。临床上的治疗用药有β2受体激动剂, 胆碱能受体阻断剂, 吸入用糖皮质激素, 茶碱类,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4, 以及β2受体激动剂-胆碱能受体阻断剂-吸入用糖皮质激素两两联合制剂等。然而COPD急性发作时可出现呼吸衰竭, 无创及有创呼吸机的应用成为首选。

临床上OS患者大多为体型肥胖的COPD, OS治疗的目的是在任何时间都保持高氧合状态, 以防止睡眠呼吸暂停。主要治疗有减轻体质量, 手术治疗, 氧气吸入, 持续气道正压, 无创通气, 气管扩张剂及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持续气道正压一直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SAS) 的标准治疗, 并且也成为了OS的标准治疗方法, 但是持续气道正压本身并不能完全纠正低氧血症, 需要补充氧气才能纠正低氧血症。治疗COPD有助于预防和改善OS患者中的夜间氧饱和度降低, 抗胆碱能药物异丙托溴铵和噻托溴安有这方面的治疗证据。.因此在临床上不管是单纯COPD还是OS, 胆碱能受体阻断剂作为支气管扩张剂都应用广泛, 其疗效在临床上得到肯定, 受到临床医师的青睐。

2 抗胆碱能药物的临床应用

2.1 抗胆碱能药物作用机制:

胆碱能受体分M和N型, 肺脏中主要是M受体起作用, M受体共有5种亚型, 人体肺部分布着M1、M2、M3三种。M3受体是主要调节平滑肌收缩和黏液分泌的受体亚型;M2受体分布在副交感神经节后, 是一种自身受体, 抑制乙酰胆碱活性;M1受体主要分布在肺部的副交感神经节, 发挥神经传递作用。这三种受体中, 拮抗M3受体是治疗COPD的重要靶点[5]。COPD患者存在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 迷走神经张力增加与COPD患者气道狭窄及黏液过度分泌有密切关系COPD患者可能存在气道和肺组织M受体的数量和功能的异常, 这种异常可能不是来源于M受体数量的增加, 而是受体亚型的比例的变化, COPD患者外周肺组织总M受体数量降低, 其亚型分析显示M2受体比例降低, 而M1, M3受体比例增加, 这种亚型比例的增加导致COPD气道副交感神经活性的增加。目前研究还发现受体各亚型对乙酰胆碱的亲和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生相应改变, 但是顺序基本为:M3>M1>M2[6]。

2.2 主要的抗胆碱能药物

2.2.1 短效抗胆碱能药物:

短效抗胆碱能药物最常用的是异丙托溴铵, 它是一种非选择性的M受体拮抗剂, 大约10多分钟后起效, 在30~90 min达到高峰。药物一般持续6~8 h。可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的治疗。目前临床上多用异丙托溴胺与β受体激动剂的复合制剂, 例如可必特 (异丙托溴胺+沙丁胺醇) 能够双效协同增强支气管舒张效果, 增加第一秒用力呼气量 (FEV1) 峰值, 但并不能延长其中任一成分的作用时间。二者合用的不良反应并未增加, 故患者能够良好耐受。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 实验组的总体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同时实验组FVC1、FEV%、PEF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7]。因此, 临床上治疗慢性支气管急性发作可以一线应用短效抗胆碱能药物或其复合制剂帮助患者度过急性期进入缓解期。对于OS的治疗, 马丁等研究在患有OS的36例患者每天吸入4次异丙托溴铵后的疗效, 4周后夜间氧饱和度提高, 主观睡眠质量较好, 并且增加了快动眼睡眠的时间[8]。

2.2.2 长效抗胆碱能药物:

阿地溴铵, 格隆溴铵, 噻托溴铵是目前用于临床上的主要长效抗胆碱能药物, 它们以浓度依赖性结合M1~M5受体, 对M3受体的亲和力比M2受体亲和力更强, 而且从M3受体解离的速度慢于M2受体。噻托溴铵在临床上广泛用于COPD及OS的治疗, 阿地溴铵, 格隆溴铵目前尚在临床试验中, 未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噻托溴铵是世界上第一个每日用药一次的吸入性抗胆碱能药物。关于COPD的一项UPLIFT研究[9]表明, 在噻托溴铵组任意时间随机分组观察下, 应用噻托溴安后FEV1和FVC都显著得到提高。和安慰组相比较, 噻托溴铵明显提高FEV1的谷值 (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前, 87~103 m L) 和峰值 (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 47~65 m L) , FEV1的谷值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意味着噻托溴安的支气管扩张作用持续存在。同时研究结果显示长期应用噻托溴铵可以明显改善生活质量积分, 显著延缓首次病情恶化的发生时间 (平均延缓4.1个月) , 减少每年急性加重, 住院次数及呼吸衰竭发生率, 同时噻托溴安可以明显减少COPD患者全因病死率, 提示其对COPD临床进程有积极治疗作用。对于OS患者, 噻托溴安也有提高夜间氧饱和度的作用, 但是不能改善睡眠质量[10]。

阿地溴铵也是一种长效的抗胆碱能药物, 是继异丙托溴铵和噻托溴铵后, 第3个上市的抗胆碱能支气管扩张药, 其起效速度比噻托溴铵快, 接近于异丙托溴铵。两个Ⅲ期临床试验 (ACCLAIMⅠandⅡ) [11]研究了吸入阿地溴铵200μg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数据显示, 和安慰剂组比较实验组 (在12周和28周) FEV1值明显增加。在ACCLAIMⅠ中 (谷值和峰值分别增加61、67 m L, P<0.001) , 在ACCLAIMⅡ (谷值和峰值分别增加63、59 m L, P<0.001) 。在两个临床试验中, 这种FEV1的增加效应一直保持在为其52周的研究中。最近几年进行另一个Ⅲ期临床试验[12]研究了每日两次吸入阿地溴铵200μg或400μg相对于安慰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该临床试验表明, 在第12周的时, 吸入阿地溴铵200μg, 400μg组跟安慰剂组比较, 其FEV1的谷值和峰值明显提高 (谷值86 m L峰值124 m L) 。各项临床实验均证实了阿地溴铵安全有效性, 起效较噻托溴铵快, 且扩张支气管平滑肌的时间达24 h, 临床上可以每日两次吸入阿地溴铵200μg或400μg来缓解稳定期COPD的症状。

格隆溴铵是一种长效抗胆碱能药物, 20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吸入格隆溴铵 (0.1~1.2 mg) 具有8~12 h的支气管平滑肌舒张作用。在1个已发表的关于格隆溴铵的临床试验 (GLOW1) 中[13], 研究人员随机地将稳定期中到重度的COPD分成两组进行26周的观察, 一组是每天应用格隆溴铵50μg, 另一组是等量安慰剂。在第12周应用格隆溴铵组的FEV1平均值 (1.411) 显著高于安慰剂组 (1.301) 。FEV1增加值的差异在观察第1天就显现出来, 一直持续到第26周。另外以50μg为吸入剂量的3个Ⅲ期临床 (GLOW1、GLOW2、GLOW3) 实验证实了格隆溴铵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降低了病情恶化的风险并减少了使用急救药物的次数[13,14,15]。

2.2.3 其他新型抗胆碱能药物:

除了以上几种抗胆碱能药物外, 其他长效抗胆碱能药物也相继被研发出来。这些药物包括Or M3 (一种4-乙酰胺哌啶衍生物) 和CHF5407.Or M3对M3受体的亲和力是M2受体的120倍, 而且其可以口服给药, 适用于那些依从性差, 不能吸入给药者。但是Or M3有很多不良反应, 疗效比异丙托溴铵差, 主要以口干为主[16]。CHF5407似乎更有应用前景。早期的试验研究表明CHF5407与噻托溴铵一样是一种强有力的长效M3受体拮抗剂 (用药32 h后仍有54%CHF5407与M3受体结合) , 而且CHF5407对M2受体结合的半衰期较短 (CHF5407是21 min, 噻托溴铵是297 min[17]。目前正在进行一些实验研究CHF5407的临床疗效, 期待其广泛应用于临床中。

2.3 抗胆碱能药物的不良反应:

吸入用抗胆碱能药物不易被吸收入血, 从而减少了其全身系统的阿托品类的不良反应。大剂量的、临床广泛的应用足以证明抗胆碱能药物的安全性。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口腔黏膜的干燥, 其次为咽炎、上呼吸道感染、口苦、短暂性过敏反应、头痛、神经过敏、兴奋、眩晕等, 大多较轻微。需要特别提出吸入任何抗胆碱能药物均可能发生反常的支气管痉挛, 其发生率极低 (约0.3%) , 与个人的特异性体质相关。全身性不良反应包括尿储留、前列腺炎便秘、心动过速和心悸等, 较罕见。

3 展望

抗胆碱能药物作为一种支气管扩张剂在临床上用于COPD及OS的治疗, 其疗效得到临床认可, 但是其仍旧有一些不良反应, 从而限制其发挥作用, 所以应该开发更有效, 不良反应少, 患者应用后耐受性好的抗胆碱能药物。

4 总结与讨论

抗胆碱药物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医院呼吸科在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79例COPD患者。其中有男性45例, 女性34例。实验组包括男性患者23例, 女19例, 年龄处于41~68岁, 平均年龄 (51.6±6.5) 岁;对照组包括男性患者22例, 女性患者15例, 年龄处于43~70岁, 平均年龄 (52.3±5.9)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故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实验组的42例患者用溴化异丙托品联合硫酸特布他林雾化吸入的方法进行治疗, 对照组的37例患者仅使用硫酸特布他林进行治疗。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疗效, 以及治疗前后患者肺功能的变化情况。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治疗过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在病情症状、呼气峰流速等方面的变化。

1.3.2 肺功能状况检查:治疗前后,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各位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查。分别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FEV1/FVC, FEVI%的预计值, 并测量两组治疗前PEFR值的变化情况。

1.4 疗效判断

参考参考文献[1]进行疗效判断。显著:在治疗l周后, 患者咳嗽、咳痰、胸闷、气促等症状基本缓解, 肺部杂音基本消失, PEFR值恢复正常;有效:在治疗l周后, 患者以上均有不同程度减轻, PEFR值有一定的升高。无效:在治疗l周后, 患者各症状无好转或病情有一定的加重, PEFR值无变化或升高不明显。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SPSS 13.0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的格式表示。用t检验进行组内比较, 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疗效情况见表1。实验组的疗效总有效率为74.8%, 对照组的疗效总有效率为65.3%。从实验数据来看, 实验组的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实验结果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治疗后PEFR的变化情况见表2。

2.2 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状况的比较

见表2。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 肺功能状况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组间比较可见, 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 两组相比差异较为显著 (P<0.05) 。

2.3 不良反应

对照组有7例出现面色潮红、口干表现, 4例患者出现心跳迅速加快症状;实验组组有2例出现面色潮红症状, 3例出现心跳加快症状。不良反应没有影响之后的雾化吸入治疗。血压、呼吸频率等均无异常。

3 讨论

目前在世界上, COPD是第二大非传染性的疾病, 它已经成为全球性范围内的威胁人类健康的巨大问题[2]。一般来说, 患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以气流受限为主要的特征, 通常会有进行性发展的趋势。它并不完全可逆, 但随着病情的继续发展以及肺功能发生进行性减退, 患者的生活质量会明显下降。因此, 如何能够做到有效缓解气流阻塞是治疗COPD病的关键之处。

气道受到胆碱能神经的支配, 而胆碱能神经的分布密度随着气道管径的变小而减少。因而抗胆碱能药物对较大气道的作用大于小气道。而β肾上腺素受体多分布于小的气道, 并随气道管径的变小而密度逐渐增高。兴奋β受体可以引起小气道的平滑肌舒张, 且持续时间长, 对呼吸道的选择性也较高。此外, 它还有抗变态反应、对肺水肿抑制的作用, 降低COPD气道的高反应, 对COPD患者改善呼吸功能明显。近年来有研究表明, β2受体激动剂可以防止COPD患者症状继续向前发展, 改善患者的肺功能, 降低COPD的急性加重率[3,4]。

溴化异丙托品是一种抗胆碱能药物。有研究表明, COPD患者体内存在能使胆碱能神经增加兴奋性的狭窄气道, 使患者的呼气流速减缓。随着时间的增长, 这种半可逆的气道阻塞往常常会导致患者的病情有所加重[5]。本实验中选择的β受体激动剂药物硫酸特布他林, 可有效促进气道廓清机制, 进而改善气道的阻塞症状, 有效地解除支气管痉挛[6]。本研究中, 对照组的PEFR值的增高可以证实此点。

从本次试验可以观察到, 抗胆碱能药物溴化异丙托品的作用较弱, 起效稍慢 (约30~90min起效) , 但对于支气管的扩张可维持较长的时间 (约6-7h) 。β2受体激动剂硫酸特布他林起效较快, 但对于支气管的扩张持续时间较短。以上两药联合治疗哮喘有协同作用, 而且可以减少副作用, 可使支气管的舒张作用得到增强并且可以持续较长时间。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 实验组的治疗效果在各个时间段内高于对照组 (P<0.01) , 且维持的时间较长。提示联合用药的效果优于单一用药, 而且联合用药同单一用药相比, 不良反应并未增加, 因此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对β2受体激动剂与抗胆碱能药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 进行临床观察。方法 选择医院呼吸科在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79例COPD患者。将他们随机地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实验组患者用溴化异丙托品联合硫酸特布他林雾化吸入的方法进行治疗, 对照组患者仅使用硫酸特布他林进行治疗。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疗效, 检测患者呼气峰流速 (PEFR) 的变化, 以及治疗前后患者肺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 较治疗前的肺功能有明显的改善。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74.8%,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5.3%。从实验结果看, 实验组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联合用药的效果优于单一用药, 而且联合用药同单一用药相比, 不良反应并未增加, 因此值得推广。

关键词: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COPD

参考文献

[1]马丽, 张湘燕, 张萍, 等.吸入异丙托溴胺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的疗效观察 (附24例报告) [J].贵州医药, 2009, 33 (6) :521-522.

[2]Lopez AD, Murray CC.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1990-2020[J].Nature Med, 1998, 4 (11) :1241-1243.

[3]迟春花.药物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进程的干预作用[J].世界临床药物, 2009, 30 (1) :20-22.

[4]董敬军, 陈建荣, 蔡映云.选择性扰胆碱能药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进展明[J].国际呼吸杂志, 2007, 27 (3) :218-221.

[5]Trashkjn DP, Cooper CB.The role of long-acting bronehdilators in the management of stable COPD[J].Chest, 2004, 125 (1) :249-259.

抗胆碱药物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中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是2010年3月至2012年11月期间, 我院收治的138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严格的临床体格检查、肺功能监测、X线检查等, 均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病, 并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规定的相关诊断标准[1];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多痰、气呼吸不畅等;其中男性患者88例, 女性患者50例;年龄在48~81岁, 平均 (61.25±8.02) 岁;排除具有严重脏器损伤患者和精神系统疾病患者。按照患者疗期间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将138例患者分为两组, 对照组患者69例, 观察组患者69例, 经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临床一般治疗方法治疗,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进行对症治疗, 主要包括平喘、解痉、感染、祛痰等治疗[2];观察组患者采用β2受体激动剂与抗胆碱能药物治疗的方式治疗, 在上述常规治疗方式的基础上采用β2受体激动剂与抗胆碱能药物治疗, 异丙托溴铵42μg、沙丁胺醇200μg, 每天治疗2次, 7d为1个疗程[3]。两组患者均行为期2周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临床症状变化, 加强其生命体征的监测;记录好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与预计值的百分比。

1.4 疗效评定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获得明显改善, 生命体征完全缓解, 经听诊检查未见肺部啰音, 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生命体征和症状均获得明显的改善, 但是仍有轻微症状存在, 为有效;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临床症状均无任何改善或恶化, 为无效。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

1.5 统计分析

本组研究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 (χ—±s) 表示, 采用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情况均得到明显改善,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94.2%) 明显优于对照组 (78.3%) , 两组比较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临床常见爱你的呼吸系统疾病, 是当前居于世界第二位的传染性疾病, 为患者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较多的不便,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成为广受世界各界普遍关着的热点问题。慢性阻塞性肺病主要是由于患者的呼吸系统气流受阻所导致的呼吸困难症状, 并且患者的呼吸不畅现象和程度表现为进行性加重, 治疗结果具有不完全可逆性, 随着患者病程的延长, 其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会逐渐加重, 致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缓解患者的气流受阻症状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关键。

肾上腺β2受体大多分布于小气道, 刺激β受体的兴奋, 保持小气到平滑肌的赤血舒张, 在对呼吸道的作用中具有较高的选择性。于此同时, 还能够有效的抑制水肿症状, 抵抗变态反应, 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患者的气道高反应症状[4], 显著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经研究显示, β2受体长效激动剂会延缓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急性期加重现象, 改善患者的肺功能, 有效控制患者的临床症状.此外, 胆碱能的神经兴奋性加强会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呼吸气流降低, 气道狭窄, 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 给予胆碱能药物治疗会降低患者的气道流速、加重患者的病情程度, 所以, 给予患者胆碱能药物治疗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迷走神经张力, 阻断患者的胆碱能受体, 除了能够起到舒张支气管的作用以外, 还可以减少起到分泌物, 促进气道恢复和改善患者肺功能。给予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胆碱拮抗剂药物进行局部吸入治疗, 治疗不良反应少, 能够有效的排除气道痉挛症状, 是临床治疗的有效手段[5]。与此同时, 将β2受体长效激动剂与胆碱能拮抗剂联合使用, 平喘效果显著, 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组研究中, 将采用β2受体激动剂与抗胆碱能药物联合治疗的观察组69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与对照组中69例采用常规治疗方式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情况均发生明显改善,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观察组患者的肺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间比较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可见采用β2受体激动剂与抗胆碱能药物联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莫伟强, 李雄文.短疗程高剂量左氧氟沙星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1, 18 (7) :109-110.

[2]雷清生, 李鸿霞, 陈燕.无创正压通气联合支气管肺泡灌洗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2, 13 (4) :198-199.

[3]黎志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症19例分析[A].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第五届全国危重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2, 15 (14) :106-107.

[4]许霞, 韩秀迪, 王洪超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模型肺组织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系统成分与气道重塑关系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2, 20 (17) :120-121.

抗胆碱药物 篇6

关键词:药物性肝损伤,护肝宁片,多烯磷脂酰胆碱,临床疗效

肝脏是药物代谢、转化的主要脏器, 不仅处理体内正常的三大代谢产物, 同时也是药物代谢的重要器官。药物性肝损伤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 是指在治疗过程中由于药物的毒性损害或过敏反应所致的肝脏疾病。目前已有超过1100多种的药物及中草药可引起肝损害, 现在药物仅次于病原体, 成为引起肝损伤的第二大原因[1]。据统计, 我国药物性肝损害患者占肝病患者的1%~5%, 但占急性肝炎的10%[2], 其中暴发性肝衰竭中因药物所引起药物性肝损害占13%~30%[3]。目前临床上治疗药物性肝炎的主要方法是在停用损肝药物的基础上加用保肝药物, 笔者采用护肝宁片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DILI 60例,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12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标准[4], 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肝损伤。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男33例, 女27例;年龄23~65 (38.3±15.2) 岁;病程3~16 (9.5±3.2) 个月;引起肝损伤的药物:抗肿瘤药13例, 抗结核药19例, 抗生素7例, 抗真菌药3例, 抗风湿药5例, 中草药6例, 其他7例。对照组男35例, 女25例;年龄25~65 (37.8±14.7) 岁;病程4~17 (10.2±3.6) 个月;引起肝损伤的药物:抗肿瘤药11例, 抗结核药20例, 抗生素9例, 抗真菌药4例, 抗风湿药7例, 中草药4例, 其他5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致肝损伤的药物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内科治疗, 包括休息、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停用致肝损伤的药物、补充维生素、肌苷等药物。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治疗, 将多烯磷脂酰胆碱232.5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 每天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护肝宁片 (贵州信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国药准字Z20033118) 1.4g口服, 每天3次, 2组患者均以治疗2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身黄、双肋疼痛、腹胀、乏力的症状变化, 并于治疗后复查肝功能, 比较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及血清总胆红素 (TBi L) 的变化。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疗效评定标准[5]。痊愈:临床症状消失, 肝功能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 ALT下降70%以上;有效:临床症状减轻, ALT下降30%~69%;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 肝功能无变化甚至恶化。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肝功能指标

治疗前2组患者的ALT、AST及TBi 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2组患者的ALT、AST及TBi L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 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2.2 临床疗效

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3.3%高于对照组的61.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人口老龄化、新药大量研发、人们对保健要求提高及联合用药增多等因素的作用,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目前主要认为直接损伤机制、间接损伤机制、免疫介导肝损伤、线粒体失活机制、氧化应激机制、炎性反应机制等会影响药物的肝毒性。现有资料表明, 药物性肝损伤是不明原因肝损伤的常见原因, 特别是50岁以上者, 是引起暴发性肝衰竭的重要病因之一, 如何有效治疗药物性肝损伤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6~8]。

祖国医学并无药物性肝损伤相同病名的记载, 依据其临床表现和体征, 认为本病可归属“黄疸”、“胁痛”、“药毒”、“癥积”范畴, 为药毒直中脏腑的病理范围。如《金匮要略》曰:“所食之味, 有与病相宜, 有与身为害, 若得宜则益体, 害则成疾, 以此致危, 例皆难疗”。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指出:“凡药皆毒也, 虽甘草、苦参, 不可不谓之毒, 久服则五味各归其脏, 必有偏盛气增之患。”本病的病因为药毒损伤肝体, 病位在肝, 与胆、脾、胃密切相关, 日久及肾。病机关键为药毒内蕴、湿热内生、气滞血瘀、肝肾亏虚, 相互影响, 环环相扣。

多烯磷脂酰胆碱为天然大豆的提取物, 可提高损坏肝脏细胞膜恢复能力, 维持肝脏细胞膜稳定性和流动性, 激活肝脏转氨酶活性, 延缓细胞中线粒体酶组织的失活, 加强肝脏合成, 促进肝脏组织再生[9]。此外, 多烯磷脂酰胆碱还能抑制细胞色素P4502E1的含量及活性, 减少自由基的生成, 从而抑制肝细胞的坏死和凋亡, 降低炎性反应。护肝宁片由垂盆草、虎杖、丹参、灵芝等药物组成, 具有清热利湿、护肝解毒、退黄的功效。药理实验证实, 垂盆草可通过抑制肝细胞炎性渗出, 减少肝细胞损伤而发挥降酶作用, 且可通过促进肝细胞代谢, 提高肝脏的解毒能力;虎杖和丹参可降低肝脏内类脂化合物及ALT、AST水平, 抑制肝细胞脂质过氧化反应, 改善微循环及肝纤维化;灵芝中所含灵芝多糖和灵芝酸, 可促进肝细胞再生, 提高肝脏对毒物的代谢能力[10]。

总之, 护肝宁片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能改善药物性肝损伤的肝功能指标, 提高临床疗效,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文, 于红.61例药物性肝病临床特点与转归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 2008, 1 (13) :191-192.

[2] 王凡, 刘宾, 李莉, 等.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和治疗探讨[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7, 7 (3) :193-195.

[3] 张东萍, 肖招英, 巫爱峰, 等.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护肝片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疗效观察[J].中国药师, 2014, (9) :1524-1525, 1528.

[4]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疾病协作组.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治建议 (草案) [J].中华肝脏杂志, 2007, 27 (11) :765-767.

[5] 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3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349-353.

[6] 许嘉坤.五酯胶囊联合护肝片治疗中药所致药物性肝病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3, 34 (6) :35-36.

[7] 田金峰.探讨护肝片对药物性肝损害的治疗及预防效果[J].中国伤残医学, 2013, (7) :194-195.

[8] 谢秋平.复方甘草酸苷联合护肝片对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36) :125-127.

[9] 王宝利, 崔建东.多烯磷脂酰胆碱在妇科恶性肿瘤术后辅助化疗时护肝作用研究[J].西南国防医学, 2012, 3 (22) :859-860.

抗胆碱药物 篇7

关键词:乙酰胆碱酶抑制剂,多奈哌齐,盐酸美金刚,老年痴呆

老年痴呆 (Alzheimer's disease, AD) 患者基数较大, 在老年人群中患病率可高达15%。该病患者多在发病5~10年内死亡, 严重威胁患者生命[1]。对于该病的治疗, 临床上尚未有治愈的方法, 多为药物维持治疗[2]。乙酰胆碱酶抑制剂类药物和盐酸美金刚是临床常用的治疗脑功能异常的药物。本研究选择我院近年内116例AD患者为研究对象, 诣在探究乙酰胆碱酶抑制剂类药物联合盐酸美金刚治疗老年AD的临床疗效,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注:与治疗前比较, 治疗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P<0.05, *P>0.05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5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AD患者116例, 按照随机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全部患者均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关于老年痴呆的诊断标准。观察组男34例, 女24例, 年龄60~81岁, 平均 (68.3±4.8) 岁, 病程2~18年, 平均 (8.1±4.4) 年;对照组男32例, 女26例, 年龄60~83岁, 平均 (68.5±5.1) 岁, 病程2~17年, 平均 (9.3±5.8) 年。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心血管、肺、肝、肾和内分泌及神经疾病等其他干扰性疾病。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很好的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给予对照组多奈哌齐 (安理申, 卫材 (中国) 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20050978) 的治疗, 前4周, 每次5 mg/d, 睡前口服, 4周后每次10 mg/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盐酸美金刚 (易蓓申, 德国Rottendorf Pharma Gmbh (丹麦灵北) 生产) , 第1周5 mg/d, 第2周10 mg/d, 第3周15 mg/d, 第4周开始20 mg/d。两组疗程均为24周。

1.3 观察指标:

采用MMSE、AD评估量表认知分量表 (ADAS-cog) 和日常生活功能量表 (ADL) 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MMSE评分、ADAS-cog评分、ADL评分等;应用MMSE评分评定两组患者治疗24周后的临床疗效, 疗效指数= (治疗后MMSE评分-治疗前得分) /治疗前得分×100%, 分为:①显效:疗效指数在20%以上;②有效:疗效指数在12%~20%;③无效:疗效指数在12%以下。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4周后MMSE评分、ADAS-cog评分、ADL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MMSE评分、ADAS-cog评分、ADL评分均优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后MMSE评分、ADAS-cog评分、ADL评分和对照组治疗后无显著差异, 比较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24周后的临床疗效的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28%,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6.55%,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显效率及有效率和对照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AD病死率较高, 有报道显示:我国每年因AD致死的患者达105.6万人次, 已经和脑卒中、心脏病、恶性肿瘤并列为人类四大死亡根源[3]。然而对于AD的发病机制和病因, 目前医学上仍未有明确的阐述, 该病具有发病多样化、病情复杂化等特点, 对于该病的预发和治疗一直是医学的极大难题。就目前对AD的治疗上来说, 西药缓解是主要的手段。拟胆碱药物和改善脑代谢的益智药是目前被较多应用到AD治疗上的药物, 其中胆碱酶抑制剂是治疗AD的一线药物[4], 而盐酸美金刚是一种新一代的改善认功能药物, 被认为是一种有潜力的治疗AD的神经保护类药物。

通过以上讨论, 笔者联合应用乙酰胆碱酶抑制剂类药物和盐酸美金刚治疗AD, 探究其疗效。从本研究结果来看, 观察组应用联合疗法, 对照组应用单纯的乙酰胆碱酶抑制剂类药物 (多奈哌齐) 治疗, 两组治疗24周后MMSE评分、ADAS-cog评分、ADL评分均优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说明两种药物对AD均具有显著的疗效。乙酰胆碱酶抑制剂类药物可增加突触间隙乙酰胆碱的含量, 改善患者脑功能;美金刚是一种金刚烷胺类似物, 属于亲和力中度、有电压依赖性的NMDA受体拮抗剂, 可通过降低受体兴奋抑制细胞凋亡, 改善记忆[5]。

但是两组治疗后各评分无显著差异, 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从总的治疗效果来看,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28%,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6.55%, 差异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提示我们联合用药在24周的疗程内并不能优化AD患者临床疗效、但是观察组显效率及有效率和对照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也能从一定程度上提示我们联合用药具有优越性。

笔者认为:AD患者大脑功能已经全面衰退, 精神功能的多个层面都会有生理病变, 而单一药物疗效并不确切的情况下多靶点联合治疗是一种合适的选择[6], 本研究两种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 联合用药在24周的疗效内虽然不能显著改善患者疗效, 但在更长的疗效中应会对患者的病情有更好的改善。

综上所述, 和单用药比较, 乙酰胆碱酶抑制剂类药物联合盐酸美金刚在24周内并不能显著改善AD患者临床疗效。因本研究条件限制, 不能探析更长的远期疗效, 联合用药是否能在远期疗效中具有显著优势, 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参考文献

[1]郝智慧, 李文杰, 崔志杰, 等.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尿甲醛浓度与MMSE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18) :3442-3444.

[2]杨溢, 刘伟, 陆秀红, 等.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患者临床特征和影像学比较[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2, 11 (9) :933-935.

[3]赵小虎, 王湘彬, 席芊, 等.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功能网络小世界性[J].中华医学杂志, 2012, 92 (9) :579-582.

[4]王宏宇.盐酸多奈哌齐对老年痴呆患者的精神行为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陕西医学杂志, 2010, 39 (3) :369.

[5]黄海华, 李明秋, 江皋轩, 等.美金刚与卡巴拉汀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远期疗效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20) :3764-3767.

上一篇:实验式教学法下一篇:安全预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