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预防体系

2024-09-20

安全预防体系(共12篇)

安全预防体系 篇1

食品安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 它直接关系着居民的身体健康, 也间接影响到政府的威望、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自我国改革开改以来, 食品供给逐渐由短缺转向相对剩余, 人们对食品的关注也由数量需求转向了质量需求。食品安全问题的事前防范胜于事后的处理, 如何防止食品安全危机的发生或降低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概率, 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食品安全预防体系的要素

食品安全是任何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均难以回避的问题。根据系统理论, 本文认为食品安全预防体系构成包括具体如下:监测检验体系、应急反应体系、信息化服务体系、动态预测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

1. 监测检验是食品安全预防体系的重要支撑

从食品原料、生产过程直到运输、销售等环节, 食品监测检验工作始终是外部监督检查和内部自我监控的重要手段。食品监测检验已经渗入到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过程, 涉及农业、工商、卫生、环保、质检、生产、市场和超市等多个部门。

2. 食品安全风险是现代社会的常态

它其具有隐蔽性的特征, 总有些风险转化成现实, 因此, 应急反应机制是防范和化解食品安全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 人们必须做好准备, 加强战略规划、物资储备和长期规划, 将问题的影响范围控制到最小程度。应急反应机制是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

3. 建立准确、全面、适时的信息系统

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 很可能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从而遵守法律、法规和惯例的企业可能被淘汰, 而生产质次价高的企业可能成为市场的胜利者。食品市场具有很强的信息不对称特征, 要有效防范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必须建立在准确、全面、适时的信息基础之上。完善的信息化服务体系有利于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和综合利用, 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并且能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结合实际制定应急预案。

4. 及时捕捉食品安全危机信号

要预防食品安全危机, 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及时捕捉这些征兆的信号, 对可能或已经引起危机发生的薄弱环节和敏感区域进行了解、评价和预测, 并加以分类, 运用专业技术手段分析其可能造成的后果, 努力确保食品安全的薄弱环节不会转变为危机;当环境出现不利因素时, 能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 趋利避害, 不会扩大到产生严重社会影响的地步, 并对其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评价。要实现这些目标, 就必须有食品安全动态预测机制来确保。

5. 建立适当的法律体系

从本质上来说, 《食品安全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是一国政府或地区为了保证本国或本地区的食品安全和保护消费者权益而制定的公共政策, 也是建设食品安全预防体系的基本保障, 同时也是食品安全预防体系正常运行的保证。因此, 法规体系建设是食品安全预防体系的基础性问题, 国家和政府部门应该重视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建设。

二食品安全预防体系各要素的关系

监测检验体系、应急反应体系、信息化服务体系、动态预测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共同构成了一国或地区的食品安全预防体系。从系统论的角度看, 这些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具体如下: (1) 监测检验对于食品安全预防来说是最重要的。检测能力是衡量一个地区食品安全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食品的监测检验数据是控制食源性疾病和污染物危害的基础性工作, 是食品安全预防体系中事前防范的内容, 同时是国家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法规、标准的重要依据, 也是食品安全预防体系中相关部门执法的依据。 (2) 法律法规体系在五要素中的重要性列第二位。合理、有效的法律体系是食品安全预防得到保障的有力手段, 是食品安全预防体系得以正常运行的依据。解决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以法律来严惩那些涉及食品安全的违法违规者, 不仅从经济上进行制裁, 情节严重的还应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 以此来警示非法生产者和销售商。动态预测是在既有检验结果的基础上, 通过专业化的手段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估, 通过日常抽查、专项抽查、季节性抽查, 确定不同的警戒状态, 并依照法定程序和原则及时向相关机构和社会公布;通过网络向全国发布食品污染和食源性疾病相关信息、严密控制危机的发生和蔓延, 同时指导合理科学的消费, 联系着预防体系中食品安全的事前防范和事后控制处理, 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3) 信息化服务体系为食品安全预防体系的运行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食品安全预防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准确、及时、完备、畅通的信息。畅通渠道、加强管理、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当务之急, 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状况与水平。 (4) 食品安全预防体系通过搜集信息、信息与数据分析、警情信息通报等进行着信息的传递, 尤其通过收集生产领域、经营领域、消费领域、国内与国外各种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信息, 准确及时地捕捉有重大或潜在重大影响的信息, 发现其中的焦点问题, 消除生产者、消费者及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能及时探测与发现突发性的食品安全问题, 是各地制定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依据, 其重要性列第四位。 (5) 应急反应体系是食品安全预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承担着预防事后危害扩大的职责。由于预防体系强调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 针对已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采取的应急处理在五要素中列最后一位, 与其他四要素构成了完整的食品安全预防体系。

三食品安全预防体系的类型

食品安全预防体系是一个动态复杂的概念, 其建设需要社会大系统中各利益主体共同参与。本文从参与主体的关系角度, 将食品安全预防体系划分为三种类型:多元体系、综合体系和单一体系。

1. 多元体系

主要指建立在多部门共同负责的基础上的食品安全预防体系。这种体系要求食品安全预防从食品类别分工开始, 以保证对每一种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进行预防和监管。将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按环境、操作方式、技术因素等进行细分, 对各食品安全管理部门进行明确的分工, 避免了机构间的扯皮和推诿, 是一种集法规、标准、政府管理和消费者利益于一体的预防体系。

2. 综合体系

主要表现为以一个部门负责制定政策、标准, 开展风险评估、协调指导和监管, 其它部门组织实施为基础。综合体系是从多元体系向单一体系过渡的中间形态。该体系中有一个独立的机构统管全国的食品安全工作, 以保障食品安全为中心, 管理机构在政策制定过程和决策中充分征求消费者的意见, 协调其他各部门的工作, 避免了多元管理中可能出现的管辖权混乱、相关部门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互相推卸责任、执法标准不一致等问题, 提高了预防体系运行的效率, 降低了监管成本。

3. 单一体系

主要表现为食品安全预防和监管集中于中央政府某一个职能部门, 主要工作包含了从农业投入品监管、产地检查、动植物和食品及其包装检疫、药残监控、加工设施检查及标签检查的全部内容, 真正实现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管理。单部门管理的预防体系明晰了食品安全权责、行动集中迅速、信息畅通、法规健全, 实现了从初级产品生产到最终产品零售的多部门、跨行业的食品安全协作。

四食品安全预防体系的特点

食品安全预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在食品生产和销售的整个过程中采取预防措施, 而不只是在食品安全事件出现后采取抽查、检验等弥补手段。另外, 食品安全预防体系中各要素是具有相对性的, 预防体系需要有合理、适度的管理层次和宽度。本文按食品安全预防体系各利益主体之间的联结方式将预防体系划分为三种类型:

1. 多元体系

由多个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食品安全预防体系, 单个部门的监测检验成本较低, 但作为系统存在的预防体系由于各部门协调困难, 信息沟通不畅导致监测检验成本较高。另一方面, 多部门重复监测, 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各部门间权责交叉, 法律法规虽涉及面较广, 但对于交叉部分却出现真空地带, 无人问津, 执法难度大。从系统论出发, 食品安全预防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参与主体越多, 信息获取和传递的成本越高, 基于完全信息的动态预测就越困难。但由于多部门管理各部门都能提供信息服务, 该体系信息化服务效果是最好的。最后, 对于食品安全领域, 危机事件是可怕的, 但更可怕的是危机出现后不能妥善应对, 或者行动滞后。

2. 综合体系

从多元体系发展而来的综合体系逐步趋向于统一管理、协调高效。集中多部门法规要求的综合体系完善了食品安全预防的法律体系建设, 同时强调了法律的可操作性, 弥补了多元体系多头监管导致无人管的不足。综合体系虽然具备了整体性的特征, 但职能部门和协调者之间还是存在层次差异, 协调统一行动有一定的困难, 以致监测检验、应急反应、信息化服务、动态预测都不及单一体系迅速、有效。

3. 单一体系

该体系将食品安全涉及的部门统一到一个负责食品安全预防管理的独立机构, 由统一机构对食品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过程进行防范和监管。单一体系将权责集中化, 主要职责就是制定食品检测标准, 健全食品安全预防监管程序, 打击食品安全漏洞等, 因此, 监测检验、动态预测和应急反应效率最高。由于食品生产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 而单一部门的工作又难以搜集、发布全面完整的信息, 尤其对于有毒、有害食品安全预防信息远远落后于生产者的掺杂造假行为, 因而信息化服务与其他两种体系相比是最差的。法规体系没有综合体系全面, 但执法效率较综合体系要高, 介于两者之间。

通过上述分析, 食品安全预防体系基于准则之间的优劣比见表1:

五食品安全预防体系的选择

食品安全预防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不同的环节对食品安全预防的贡献率是不同的, 本文以食品安全有效预防为目标, 依据监测检验、应急反应、法规体系、信息化服务和动态预测为准则, 采用AHP (层次分析法) 对食品安全预防的多元体系、综合体系、单一体系等三种类型进行排序。判断矩阵是邀请食品行业专家、经济学和社会学研究学者等共同建立的, 并通过了一致性检验。

本文以食品安全预防体系的构建为目标层, 以监测检验、应急反应、法规体系、信息化服务、动态预测为准则层, 评判三种预防体系的绩效。

1. 构造层次结构图 (见图1)

2. 按食品安全预防体系为目标建立判断矩阵 (见表2)

经计算: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0.0021<0.1

通过运用AHP方法进行分析, 可以得出监测检验、应急反应、法规体系、信息化服务和动态预测这五个要素对食品安全预防体系的相对重要程度。计算结果表明监测检验在构成预防体系中占主要地位, 法律法规体系是列第二位的, 预测是对社会进行改造和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预防体系中权重列第三位。位于第四位的是信息化服务准则, 应急反应因着重于事后处理在预防体系中列最后一位。

3. 不同的预防体系类型相对于食品安全预防要素准则的权重

按照上述方法, 将其他判断矩阵用层次分析法软件计算, 可以分别得出以下结论:

(1) 在监测检验准则下, 单一体系是最理想的预防体系类型, 权重为0.5939, 综合体系和多元体系的权重分别为:0.2496、0.1565, 这一结果与前面的分析是相符的。单一体系实现了分工的专门化, 主要针对食品领域进行监测检验, 可以集中优势资源从事技术研究、革新, 监测结果也能及时予以公布, 正确指导消费者理性消费, 而其他两种形式虽然各部门都有监测检验的功能, 但由于权责交叉不明确, 反而会影响监测检验的效率。由于有一个部门专门负责协调,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职责不清、权责不明的情况, 监测检验的效果比多元体系要好, 因此居中。

(2) 在应急反应准则下, 单一体系、综合体系和多元体系权重分别为:0.6653、0.2004、0.1343。单一体系是最理想的预防体系模式, 综合体系由于有专门机构协调统一行动, 因此应急反应的效率相对较高, 列第二。而多元体系由于涉及部门较多, 统一行动存在较大困难, 延缓突发事件处理时机, 应急运行效率最差。

(3) 法规体系下, 单一体系、综合体系和多元体系权重分别为:0.3038、0.5180、0.1782。综合体系中的法律法规相对于其他两种形式运行效率要高得多。食品安全涉及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 单一体系的法规建设难免出现遗漏, 因此其完善程度不及综合体系, 但执行程度比多元体系要好。

(4) 信息化服务准则下, 单一体系、综合体系和多元体系权重分别为:0.1967、0.3353、0.4680。多元体系的信息化服务最好, 单一体系的信息化服务最差, 综合体系居中, 这与前文的分析是一致的。

(5) 动态预测下, 单一体系、综合体系和多元体系权重分别为:0.6653、0.2004、0.1343。单一体系由于职能明确, 从事专门的食品行业预测监测, 因此预测结果科学、真实。综合体系其次, 多元体系预测效率最差。

以上所有的评判矩阵用AHP计算软件, 最终的一致性比率均小于0.1, 因此都通过了一致性检验。

4. 最终排序结果 (见表3)

5. 简要结论

根据综合评价排序, 得出食品安全预防体系基于运行效率准则下具有相对优先排序, 按权重排序分别为单一体系、综合体系、多元体系。这一结果也是与食品安全管理的情况相符的。长期以来, 我国的食品安全实行的都是多头分段管理, 看似职能分工很细, 但职责权限关系不清晰, 协调配合难度较大。对于食品生产的源头如农村来说, 生产条件十分简陋, 很难达到卫生标准, 而农村又有相当大的消费群体, 食品生产企业除领取工商部门督促办理营业执照外, 没有见到其他有关部门出具的整改函件, 这就为食品安全事故爆发埋下了隐患。多元体系中各行政执法部门多头管理, 使食品市场尤其是农村食品市场缺乏长期性和经常性的监管, 同时查处食品案件取证时也往往因为种种原因而难以执行, 使制售假劣食品等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发现和应有的整治。另一方面, 多头管理带来重复监管和漏管等现象比较普遍, 大大影响了食品预防体系效率的充分发挥, 造成有效监管资源的浪费, 当出现食品安全事故时又都不愿承担责任, 出现相互推诿、互相扯皮, 最终造成监管不力、问题难究的困境。这种政出多门、职能交叉重叠的现象, 一方面加大了预防监管的成本, 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因此, 在食品预防体系中不是职能部门越多越好, 也不是监管职能越广越好, 食品安全预防是需要有落到实处的有效的责任制, 单一体系比多元体系、综合体系效率高。综合体系是食品预防由多元体系向单一体系过渡的中间地带, 主要表现为将食品预防监管集中于一个或少数几个职能部门。为了提高食品安全预防效率和力度, 各部门之间的行动由上述的职能部门进行协调, 实现协同管理。相对集中的综合体系增强了管理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一方面让全社会参与其中, 另一方面强化了管理体系的系统建设, 做到职责分工明确, 行动统一协调有力。系统最核心的原则是整体性, 从系统角度来分析, 食品安全预防体系需注意各组成部分的变化及相互关系, 单一体系的建立实现了专门化的分工, 提高了系统运行的效率, 是最理想的食品安全预防体系。

参考文献

[1]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2]贾敬敦、陈春明.中国食品安全态势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3]黄大川.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初探[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7 (3)

[4]沈晓彭.食品安全危害因素简析与对策探讨[J].食品工业科技, 2005 (4)

[5]周应恒、霍丽玥.食品安全经济学导入及其研究动态[J].现代经济探讨, 2004 (8)

[6]徐晓新.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成因、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 2002 (10)

[7]周洁红、黄祖辉.食品安全特性与政府支持体系[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3 (9)

[8]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 (下)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9]刘彬.高福安.政府应对危机的信息资源管理[J].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3)

安全预防体系 篇2

一、加强安全质量环保和体系运行队伍的建设

基本情况:对体系文件的理解不够透彻、准确,执行过程中存在偏差。安全、质量、环保专职人员及体系内审员数量不足,有的素质能力不能满足管理要求,造成资料整理不规范、监督检查不深入、整改验证不彻底等管理不到位的现象。

应对措施:

1、利用体系、监督检查和培训教育等方式对体系文件进行宣贯培训和学习,各部门要求有部门的体系文件学习计划,确保所有员工理解掌握公司体系文件要求。

2、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系培训教育工作,充充分利用在建工程巡查和公司内审的机会加强体系文件的学习,提高员工对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及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理解。

3、参加公司举办的质量体系内审员培训、安全体系内审员培训、环境体系内审员培训取证,获得项目部安全质量环保和体系专业队伍,以点代面,促进和加强体系建设的工作。

二、完善、细化规章制度

基本情况:两河口项目部经过两年多的运行,经过两次内部审核,项目部各部门各级规章制度对指导施工生产管理、规范项目部管理,起到较好的作用。但项目部规章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并且制度执行情况也有参差不齐的现象。

应对措施:项目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内部审核工作,对内审发现的问题,项目部各单位要认真进行整改,及时完善规章制度,对编制粗犷无实际指导意义的文件予以重新编制。项目部要将内审整改完成情况,纳入部门领导当月考核。对平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制定对策,举一反三以持续改进体系运行工作。

三、加强技术基础管理,降低物耗,加大成本管理

基本现状:目前项目部的技术工作尚不能成为成本管控的技术基础。项目部未规定材料的消耗定额,对原材料理论计算的用量与实际消耗的用量差距较大。

应对措施:

1、工程管理部门要按照施工图纸,仔细计算出每个部位的原材料(钢筋、水泥、油料、粉煤灰、骨料等)设计需用量,提供给经营管理部门;依据生产进度每月编制物资需用量表报机电物资部;

2、机电物资部每月统计每个部位的原材料实际耗用量,提供给经营管理部。

3、经营管理部每月依据工程管理部门提供的原材料消耗量进行比对,进行成本分析,召开经营活动分析会,找出原材料耗大的原因,制定措施,降低成本。

四、加强对外协队伍的管理

基本情况:项目部外协队伍管理不规范,过程监控不到位,有的外协队伍信用等级不高、设备资源、技术力量不强,对项目部施工质量、安全造成较大隐患,影响了项目部的形象。

应对措施:

1、项目部要严把外协队伍准入关,要按照体系文件《劳务管理程序》的要求,对外协队伍的资质信用等级、资源配置、财务状况、技术装备、安全生产许可、以往的经营业绩等进行严格审查,符合条件的才能使用。

2、在与外协队伍签订合同时,要参照公司标准合同范本,结合项目实际制定条款齐全完整、避免发生签订条款不完善、不具体甚至漏项的合同。

3、加强对外协队伍使用过程的监控,每月对其进行教育培训、监督检查、考核、奖惩兑现;并把考核情况报公司安全质量环保部备案。

4、掌握外协队人员流动情况尤其是从事关键工序和特种作业的人员,确保其经过必要的教育培训并持证上岗,从源头上避免事故(事件)的发生。

5、加强对外协队伍中从事安全质量环保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将其统一纳入项目部安全质量环保管理体系建设中,进行统一的培训、取证、考核兑现。

五、加强工序质量过程监控

基本现状:存在工序质量把关不严,质量检查后整改效果有待提高。应对措施:

1、项目部各部门要加大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确保规章制度得到有效落实执行,各部门、班组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检查计划,定期自查,项目部把制度执行情况作为检查、评比、考核工作重点。

2、对混凝土衬砌施工关键工序定人定岗进行旁站,重要工序要有验收记录,如边顶拱钢筋制安,按谁验收谁负责进行质量责任追溯。

3、在实施检查时,要有详细的记录并建立检查档案,检查发现的问题要形成结论并下发通报。通报明确整改完成时间,相关责任部门跟进验证。

六、制订预防措施,并加强对措施的落实、验证工作

基本情况:项目部已制定土建工程施工质量预防措施,有的单位未对落实情况进行有效性分析,有的单位验证记录不完整。

应对措施:

1、完善土建工程施工质量预防措施和质量管理体系预防措施,以及质量保证措施,并制订实施计划和落实措施,确保各项预防措施落实到位。

韩国:建立根除腐败行为预防体系 篇3

启动“四大防腐计划”

朴槿惠总统在国务会议上表示,在铲除腐败问题上要转变思维方式,把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反腐体系作为今年的革新重点。

作为落实朴槿惠总统在第一次国务会议上“铲除腐败”的誓言的具体措施,总理黄教安在1月12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启动“四大防腐计划”。该计划包括:一、针对大型国家项目采取“实时腐败监控”;二、针对大规模资产运营机构采取“预防性风险管理”;三、为防止滥用国库补助金行为实施“长期信息共享”;四、为强化内部管制措施引入“廉洁体制”。

“要振兴国家经济,恢复社会信任,必须根除贪污腐败。政府将一改过去的对贪污腐败行为进行强力调查追赃的‘硬入手’,转换成为提前预防、铲除病灶的‘软着陆’。”黄教安指出,“为了从根本上遏制非法和渎职行为的发生,政府决定推行的‘四大防腐计划’将确保公共项目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把韩国建设成为更加清廉的国家”。

根据“四大防腐计划”,韩国“政府国务调整室大型国家项目管理组”将总规模达25万亿韩元的大型国家项目列入工作重点,其中包括1.7万亿韩元的灾难安全通信网项目、5.1万亿韩元的平昌冬奥会筹备建设项目、5.7万亿韩元的科学纽带建设项目和首都圈广域高速铁路的大型SOC(社会间接投资)项目等,首先对它们开展“实时腐败监控”程序。

特别是像灾难安全通信网和平昌冬奥会等惠及国民的大型项目,还要由国民安全处和文化体育观光部等直接的管理部门各自成立由监督官、守法监视人、监理机关人员等组成的监察组,与“政府国务调整室大型国家项目管理组”一道进行双重管理。必要时,监察组拥有与项目相关的其他机关共享情报信息的权利。

一般来说,独立运营大规模资产的机构容易产生贪腐问题。韩国政府未雨绸缪,计划采取预防性风险管理措施。以规模达105万亿韩元资产的邮政事业本部为例,为了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监控,政府将扩大改编它的风险管理部门,成立监察组。再如从事独立拥有进出口担保业务的贸易保险公司,政府将强化其担保额度的核定程序,加强内外监督力量,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针对一些部门过去曾发生过通过非法支取资金补助造成财政预算漏损和浪费等贪腐行为,韩国政府将采取加强资格审核和实现关联部门的信息共享等措施。

率先从最易腐败的部门和项目入手

黄教安总理特别强调,政府将从今年开始,在16个部门、国家预算总规模约为240万亿韩元的大型国家项目和防卫事业项目上率先啟动 “四大防腐计划”,从根本上铲除腐败。

最易滋生腐败的土壤

大型国家项目和防卫事业项目是腐败的高发区,去年韩国海军曝出最新一代救援舰“统营”号的军购弊案,促使反腐调查启动。检方成立跨多个部门的调查小组 专查国防系统多起腐败案,包括步枪、防弹衣和军舰上的各种设备。高级检察官金基栋告诉媒体记者,此次针对国防采购腐败案的调查共起诉63人,所涉罪名有收受贿赂、伪造政府文件和泄露军事机密。涉案人员包括10名现任或前任军事将领,一名副部长级官员和多名商人及中间人,这些人牵扯了多起国防采购腐败案。

“统营”舰是韩国政府耗巨资打造的新型多功能救援舰,2012年入水。去年4月“岁月”号客轮沉船事件发生后,奇怪的是“统营”舰竟然没有参与救援,理由是救援装备出现故障。调查发现,海军居然用40亿韩元价格购买了实际价值仅2亿韩元的声呐设备。迄今为止,已有多名前任军界高官涉腐被查。其中,曾于2008年至2010年出任海军参谋长的郑亿槿因涉嫌从韩国防务企业受贿7亿韩元被捕,前海军作战部部长黄基哲因利用非法手段协助一家企业获得“统营”舰的设备合同而被捕。

在另一起腐败案中,涉案人员是“韩国独立元勋”金九的孙子,曾任国家报勋处处长。检方指控他涉嫌收取跨国防务企业阿古斯塔-韦斯特兰公司14亿韩元好处费,进而为这家企业游说军界高官,从而让军方购买由其生产的AW159“野猫”直升机。在韩国军方决定购买20架这款直升机后不久,金扬即受雇于阿古斯塔-韦斯特兰公司。一名朴姓海军少将也因牵扯这起丑闻被捕,成为因涉军购腐败案而被捕的首个现任将军。这名少将2012年主管海军预算和采购事务,涉嫌于当时逼迫下属篡改一份有关AW159 “野猫”直升机作战性能的报告。

韩国防卫事业厅去年在交货过程存在百亿韩元腐败的案例被查出,令朝野震惊。为了加强透明度和专业性,韩国防卫事业厅2006年1月设置直属国防部的办事厅,总体负责与防卫工作相关的各种管理监督与许可、核准、执行预算、合同以及成本计算等武器引进的所有工作。然而在联合调查团出面的调查中,不断曝出防卫事业厅与主要军工产业相互勾结贪污腐败的丑闻。究其原因,在于防卫事业厅集中了各项工作的权限,与项目负责人接触频繁,非常容易出现腐败之风,并且国防部也没有进行平时监察。

去年9月20日,联合调查团宣布,在2013年价值300多亿韩元的战斗机驱动发电机交货过程中存在腐败。当事人许某是隶属防卫事业厅的陆军中校,涉嫌在与交货公司S公司的合同中伪造相关文件(伪造虚假公文)。该公司通过此次文件伪造获得100多亿韩元的交货贷款,也具有同谋的嫌疑(诈骗)。它在2013年与防卫事业厅的签订合同中,商定至2015年末向防卫事业厅提交每个价值约4亿韩元、共90多个发电机即总价为300多亿韩元的发电机。战斗机驱动发电机是战斗机起飞时提供电源提高发动机效率的装备,当时在防卫事业厅机动火力事业部工作的许某明明知道该公司已经提交的100亿韩元发电机与当初空军要求的性能不符,然而却伪造文件,以使得产品符合条件。在确认了许某参与其中的事实之后,于9月18日将其逮捕。联合调查团以许某为对象,继续调查指使他伪造文书的高层是否在这一过程中从S公司收受贿赂。

坚决切断腐败联系网

为了预防腐败,避免过去的职位循环,让僵死的组织系统重新获得活力,防卫事业厅去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人事变动。该厅一共有104个防卫事业厅组长和科长,替换了56人,调动的人数达到54%,是自2006年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与此同时降低现役军人组长的比例和陆海空三军事业部的军人组长的比例,将事业管理本部下属的现役军人组长比例由现在的70%降低到50%,机动(陆军)、舰艇(海军)、航空(空军)等3个主要事业部的军人组长的比例也由70%降低到30%。除科长级人事调动之外,防卫事业厅也在考虑通过与相关部门的协议进行组织框架的改革。

上面提到的因为“统营”舰交货腐败丑闻曾引起舆论哗然的舰艇事业部中,八名组长中原来六人是海军现役人员,两人是公务员,现在变成两名海军现役人员、四名公务员、陆军和空军一名。此外,负责装甲车等陆军武器的机动火力事业部与负责空军的航空机事业部的军人组长比例也降低了一半。

主持此次人事改革的韩国防卫事业厅厅长张明镇在解释科长级官员大幅变动原因时表示,科长级官员在容易发生腐败问题的武器购买过程中是实际操作人。担任该职务的现役军人难以拒绝预备役军人的请求,因此必须切断在防卫事业厅中工作的现役军人与在军工企业就业的预备役军人间的联系网。张明镇是朴槿惠总统大学同级同学和实习伙伴,2014年11月就任韩国防卫事业厅厅长,由此可见朴槿惠对张明镇的倚重。

“韩国防卫事业厅一共有1600余名职员,其中99.9%十分敬业,只有0.1%引起问题,使得整个组织面临危机。应该看到,‘统营’舰案件等防卫事业腐败问题与武器开发过程中的不实问题是有区别的,因此首先需要提高与腐败问题无关的职员的干劲。”张明镇指出:“今后将很难在防卫事业厅中听到‘官僚黑手党’、‘军人黑手党’这样的话,为此我们正在付出刻骨铭心的努力。”

编辑:郑宾 393758162@qq.com

中德食品安全预防体系对比研究 篇4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以质为本,质以诚为根。食品安全,关乎每个人的健康与生命,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但是近年来,我国频频发生食品安全危机事件,新闻媒体爆料出的食品安全事故让人不寒而栗,进而人们产生了悲观的想法和疑问,我们还能吃什么。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当下中国民生的焦点话题,也上升国家政治层面的命题,2015年5月29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为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进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学习过程中时强调,必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通过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来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坚持产管并重,严把从农田到餐桌、从实验室到医院的每一道防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关于食品的概念,不同的国家组织对其表述各有所不同,欧盟将是食品定义为:“任何用于人类或者可能被人类摄入的物质或产品”。在我国,如果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出现食品这一词语时候,通常是指“食品安全”。1974年11月“食品安全”的概念首次出现在世界粮食大会上,认为“食品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能买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任何食品。”而食品安全危机是指“由食品安全问题引起的,可能或者已经给公众的生命。身体甚至心理健康造成重大的损失或影响,并严重危机社会正常秩序的突发性紧急事件。(刘晓霞,2006)”[1]不少国内学者对于食品安全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其一是食品安全体系的建立,其二是介绍或对比研究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管理的体系。通过具体的食品安全危机事件分析,对比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管理或者监督优势,会对我国减低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频次起到积极作用。通过知网检索,有两篇文章分别系统对比了中国和德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冒乃和,2003),[2]以及两国的食品安全监督体系(郁颖,2013),[3]这两篇文章主要是从法律和监管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和德国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差异,重点聚焦在如何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和监督体系,但是仅仅从这两方面研究来真正减少我国食品安全危机事件的发生频次是远远不够的,文章从中德食品安全危机预防体系入手,综合分析中德两国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以达到提高和改进中国食品安全为目的,努力实现中国人民“舌尖上的安全”。

1中德两国的食品安全危机事件

首先,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完全消除食品安全危机事件,国家和政府只是尽力将食品安全事故的出现几率降到最低,并同时降低已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并建立相应的法律体系或者紧急预案以防未来类似危机事件的发生。

像德国这样严谨的国家,也发生过一桩桩食品安全大事件,如:德国下萨克森州的二恶英“毒饲料”事件,“毒豆芽”引发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马肉丑闻”以及鸡蛋标签造假。德国的奶粉有着最严格的监管制度,因为德国规定,婴儿配方奶粉属于药品管制,有效地保证了奶粉的安全性,所以很多妈妈都非常信任德国奶粉,美乐宝是德国第一品牌的奶粉,也是欧洲销量最好的奶粉之一,所以深受中国妈妈们的喜爱。德国美乐宝集团创建于1921年,是全球比较专业婴幼儿营养品研发,生产及销售商,但是最近也频频出现食品安全的隐患。2012年初德国美乐宝集团进行了预防性召回婴儿食品,原因是其承诺无麸质的产品中掺入了容易引起婴儿腹泻、腹痛等腹腔疾病的物质。2015年德国从事消费品检测的杂志对德国市场上的婴儿奶粉产品进行了一次评测,其结果让人大失所望,在美乐宝公司的两款奶粉中均发现了很高的氯酸盐,而且已经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在2007年制定的摄入量。高氯酸盐会阻碍甲状腺吸收碘。尤其对于儿童,在幼儿时期,足够的甲状腺激素对于其生长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氯酸盐还能破坏红血球,从而影响血液运输氧气的功能。除此之外,近日齐鲁晚报报道,德国喜宝奶粉中喝出白色线头的新闻事件。

比起德国的食品安全事故的案例,中国的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频次还是很高的,比如2015年上半年发生的典型的食品安全事故有很多起,最典型的是甘肃古浪县村支书嫁女宴上,有百人食物中毒,此事件发生在过年期间,事件影响巨大。还有食物中含亚硝酸盐而产生的中毒事件,发生率也非常高,主要因为是餐馆为了节省开支,非法使用工业食盐而导致的食品安全事故。除此之外,在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一家金珂糖业公司的金珂糖厂发生了甘蔗糖浆池中毒事件,该事件共导致12人中毒。又如兰州理工大学西校区发生的学生腹泻事件,有两百多名学生因为腹泻入院治疗,事件原因是饮用水细菌超标。由于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家政府在一些方面极已经做出相应的积极改变,但是与德国的食品安全预防体系相比较,还是需要做出更多努力改变,除此之外作为消费者,更应该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争取减少人们关于食品危机的担忧。

2中德食品安全预防体系的差别

从上述德国和我国的食品安全事故中可以发现,中国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像德国国民性这么严谨的国家,对食品安全危机事件都没有免疫力。但是,在预防食品危机事件方面,我们应该借鉴德国,完善自身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可追溯原则和信用体系,同时对于消费者和新闻媒体而言,要有效地、合法地行使其对食品安全的监督权。

2.1政府预防措施

2.1.1法律法规层面

(1)《通用食品法》和《食品卫生法》是欧盟的食品安全法的两大法律。德国在欧盟的法律框架之内构建了四大食品安全法律支柱,它们互相之间补充,形成了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基础。其一,《食品和日用品管理法》是德国食品安全的核心法律,为食品安全其他法规制定了原则和框架。该法令对德国食品的方方面面做出了总的规定,所以德国市场上的食品以及所有与食品有关的日用品都必须符合该法令。主要目的是全面保护消费者,避免食品、烟草制品、化妆品和其他日用品危害消费者健康,损害消费者利益。其二,《欧洲食品安全白皮书》是欧洲委员会保障食品高度安全的计划,主要内容包括设立欧洲食品局、食品安全立法、食品安全监控和消费者信息等措施。其三,《HACCP-方案》是危险分析关键控制点的词首字母的缩写,方案对食品企业自我检查体系和义务作了详细规范,对生产产品检查和生产流程中食品安全的危害源头的检查实现岗位责任制,以保证食品安全,保护食品消费者健康。其四,《德国食品汇编》记录了对流通十分重要的食品生产过程、食品特性和其他特征,《德国食品汇编》虽然不是法律条文,但作为法律的补充是专业鉴定的法庭证据。

(2)我国2009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是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基本法,以该法律为核心,又形成了一个包括国家、各级地方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制定颁发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在内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为保障食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个法律体系在具体设计上明显还存在着不足,具体来说主要有:一是法律条文实践性、可操作性不强。在一些法律条文中,对相关概念未做明确的界定,在一些具体规定上只定义了原则。二是法律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我国食品安全法采取分段立法,目前其现状是法律条款众多,但内容较为分散。三是行政处罚额度偏轻,司法解释定性难。有关法规对于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没有可适用的法律法规或可操作的方法模式,与新的食品安全问题相脱节。四是行政问责制流于形式。

2.1.2监管力度层面

(1)德国除了具备较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也通过建立统一管理食品安全的联邦部门、独立负责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监管机构来进行对食品安全的监管。2000年德国出现疯牛病案例,由于受到民众的巨大压力,2001年联邦卫生部长与联邦农业部长因疯牛病危机而辞职。为了恢复消费者的信任,2002年德国联邦政府设置了新的制度结构:德国联邦消费者保护、食品和农业部(BMVEL)改革后的新部具有3大职能:扩大广大消费者;保障粮食等各种食物质量安全;推进适合于环境和动物特点的农业生产方式。而“消费者健康保护组织工作组”又设立了2个机构: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联邦消费者保护和食品安全局。概括地说,德国粮食安全的控制中心就是联邦粮食、农业和消费者保护部。

(2)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包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其职责是组织有关部门起草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组织有关部门制定食品安全管理的综合监督政策以及工作规划并监督实施。还包括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组织实施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同时,农业部,卫生部,国家工商总局,环境保护总局,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对比德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缺陷包括:食品安全管理中“权限不清”,食品安全监管的效率低下,食品安全体系中“角色不清”,以及地方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等问题。

中国不仅一直重视食品安全立法,而且经过多年的积累,也的确积累了众多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但因为存在立法体系性欠佳、立法理念滞后、以及对关键性问题把握不准确,如对食品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重视不够等问题,中国众多食品安全法律的实际社会效用并不明显。(朱丹果,2014)[4]经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政府的预防措施对于成功预防食品安全事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加强法律条文的实践性、可操作性、系统性和完整性,那么我国需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转变食品安全的立法理念,健全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完善食品安全的风险监测与评估制度,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结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提高足中国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首先“应由中国食品安全委员会统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其次中央和地方监管机构之间实行垂直管理,同时加大对违规食品企业的惩罚力度,最后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中引入问责制。”(肖兴,2010)[5]

2.2企业预防措施

2.2.1可追溯原则

在德国,所有的食品生产商都要严格遵守可追溯原则。当德国出现有损于消费者健康的食品时,有问题的食品和饲料会被其食品和饲料行业立即召回,因此可追溯原则为此提供了非常可靠的依据。现如今,所有的德国食品包装袋上都印有日期和条形码,因此监管者和生产者会准确知道该产品的来源。除此之外,食品和饲料生产者必须详细记录产品的具体信息,这样就可以找到导致食品污染发生的原因。上述案例中,德国美乐宝集团能够及时召回一些婴儿奶粉,这也是在可追溯原则的基础之下,食品生产家才能将对消费者的危害降到最低。

在中国,近两年来,产品的可追溯性有效地将高科技结合起来,这也标志着中国食品安全的一大进步。例如,射频识别技术(RFID)已经应用到每一个产品上了,它可以确保食品供应链管理过程中高质量的数据交流,而且也可以使食品供应链做到完全透明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可以制造出微小的电子芯片,并将其置于每个生产出来的食品外包装上面,这个微小的电子芯片储存着有关该食品的大量信息,其中包括从生产源头到消费者手中的所有相关的生产信息、加工信息、包装信息、流通信息以及消费信息。然后利用射频识别技术将食品包装上所载有的信息反映到数据库里,以便跟踪与查用。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环节可以由记录的数据追溯回去,这样就可以明确责任。(李颖,2012)[6]

2.2.2信用体系

在德国,食品链中所有利益攸关者都会比较自觉地承担起自己相应的责任。食品和饲料生产者如农场主、面点师和制糖商等必须保证其产品可以安全消费,并在食品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履行义务”。除此之外,生产者必须从原材料和添加物的选择开始负起责任。例如,当生产商采购一批用于加工婴儿食品的原料时,化验员将对至少800种物质进行检测,以确保其安全性。事实上,食品生产商的责任仅仅局限在产品出厂之前,如保证安全包装和正确贴标。如果生产商没有按照“履行义务”进行把关,生产出不合格的产品,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为生产商要对此带来的损失或损害负法律责任。

在中国,其食品安全的信用体系在逐步完善,中国的主管部门要求所有食品企业必须购买一定数额的食品安全责任险。强制性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应保证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运行,不以营利为目的,保险金额适度即可。同时,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政策性优惠,鼓励企业购买足额食品安全责任险,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投保。这样的责任险覆盖结构可以保证所有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最大限度保障。第二、构建多层次的新食品安全信用管理体系食品安全信用管理体系需要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发展,老旧的食品安全信用管理体系已经不适应现在的情况,因此我们亟需构建多层次的新型食品安全信用管理体系。

研究表明,增强供应链中任一环节的可追溯性,不但能够促进该环节的企业提高其产品安全水平,还可以促使供应链上其他环节的企业提供更加安全的产品。此时,销售者能够从供应链可追溯性的提高中获益,然而农场和整个供应链的利润会有所降低。(龚强,2012)[7]综上分析,中国的企业逐渐在完善食品的可追溯性原则,对于有问题的食品可以通过可追溯原则进行有效地召回,而且今年来国家产品的可追溯性有效地结合高科技,这也是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的一大进步。“关注食品安全,构建科学、规范的食品安全体系,是关乎全人类生存、发展的大事。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正处于试点阶段,它特别强调要以人为本,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证的信用制度”,这充分体现了信用在实施食品安全体系的重要作用。人无信不立,一个企业如果无诚信可言,同样在社会上无立足之地。在事关人类生存、发展的食品安全体系中,弘扬中华道德观念,并把信用纳入制度的轨道,这样既抓住事物的根本,又体现了中国特色,实在是高屋建瓴的大手笔。”(刘怡,2005)[8]中国企业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完善对于我国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出现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2.3社会预防措施

2.3.1消费者监督

德国鼓励并引导消费者加强自身保护,希望其能够积极主动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对于消费者投诉的任何问题食品,比如卫生标准不合格或者食品标签有误,当地食品监督部门都必须受理并解决问题。如果发现买回家的食品在规定保质期限内出现变质现象,消费者业可向监管部门举报。代表消费者利益的德国消费者协会在保障食品质量和食品风险防范等方面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协会设立的消费者咨询站遍及全德各地,负责免费向消费者提供食品安全信息咨询。

我国近几年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几乎都是在出现问题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后,消费者和媒体才以“声讨”的形式对问题厂家进行责难,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立法的缺失。例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5条规定:“消费者享有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此规定就较为抽象,没有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监督模式。(李珂,2011)[9]因此,我国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不强,缺乏食品安全知识,监督食品安全的积极性不高。

2.3.2新闻媒体的督促

在德国,新闻媒体的督促对于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也起到了十分积极重要的作用,但是食品安全信息是否有效传播和德国食品安全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是分不开的。在德国,食品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各个环节,也就是说“从田野到餐桌”整个过程都处于监控之下,各种信息通常都是公开透明的,且记录在案有据可查。一旦发现问题,便可追本溯源找到根源所在。如果某个联邦州食品监管部门确定某种食品或动物饲料对人体健康构成损害,会立即报告联邦消费者保护与食品安全局,必要时通过媒体以新闻公告形式向公众发出警告,并尽早中止有害食品的流通。值得一提的是,媒体的作用不可低估。一旦发生问题食品丑闻,各种媒体都会紧盯不放,刨根问底大量报道,竞相披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调查进展情况,既使得消费者由此得到更加详细和透明的信息,也客观上对政府起到监督和促进作用。

在中国,尽管一些媒体能够做到对食品的有效监督,但是新闻媒体对相关的食品安全事故有虚假报道和妄自推断的倾向。他们在行使舆论监督权时,有时为了挖掘更多信息,有时会进入凭感觉对专业数据做判断的境地,这些数据最后往往无法得到科学证明。同时也会出现为了达到吸引受众的目的,报道失衡。在食品安全报道中,电视媒体的视角总是集中在知名品牌上,而被媒体忽略的小厂商的问题往往更为严重,电视媒体的偏见会造成受众信息接受失衡,极易埋没更大的食品安全隐患。这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每一个中国新闻人尽职尽责,在遵守职业道德的基础之上进行报道。

因此,我国和德国在社会预防食品安全事故这个方面的差距明显较大。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不高,除非发生了类似的食品安全问题,才会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而且新闻媒体对食品安全事故有虚假报道和妄自推断的倾向。“这需要我国完善食品消费者的维权与救济,培养食品消费者维权意识,让消费者了解食品安全问题解决途径,主动维护自身权益,食品安全监管不仅是监管部门的责任,消费者也应当是监管参与人之一;提高消费者协会地位,更好的协调消费者、企业、监管部门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让消费者的权益得到保障的同时遏制不安全食品问题出现。”(罗一耘,2011)[10]同时,纸质媒体在食品安全报道上有如下几点问题,一是对食品安全报道的界定不够,部分报道虚假和失实;二是框定食品安全报道为负面报道,过度渲染负面信息;三是重视食品监管,对于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力度不够。鉴于此,媒体要提供准确而真实的消息,充分发动宣传作用,引导社会舆论,还要提高舆论监督作用,积极普及食品安全知识。除此之外,政府、企业与媒体要探索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发布与新闻媒体报道协作机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发现媒体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保障食品安全报道的健康有序发展。(王丹,2014)[11]

3结语

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食品安全是一项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民心工程”,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但是,近年来我国频频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这会严重危害公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影响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对比了中国和德国的食品安全预防体系,从政府预防措施,企业预防措施和社会预防措施三个角度入手,分析了我国和德国食品安全预防体系的差异,希望此篇论文对于我国食品安全事故的预防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摘要:近年来我国频频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这会严重危害公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影响经济的发展,因此文章对比了中国和德国的食品安全预防体系,从政府预防措施,企业预防措施和社会预防措施三个角度入手,分析了我国和德国食品安全预防体系的差异,以期能为我国食品安全事故的预防起一定的借鉴作用。

安全预防体系 篇5

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在2016年以来探索实施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优化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严防风险演变、隐患升级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安委办〔2016〕11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安监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字〔2017〕194号)、山东省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标准体系和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标准体系(包括通则、细则、实施指南),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建立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的重要指示,推动公司安全文化落地生根。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坚持关口前移、预防为主,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作为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大举措,作为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治本之策,按照安全生产工作要“基于双重预防、贯穿双重预防、围绕双重预防”的总体要求,深化安全生产标准化,推动安全生产从治标为主向标本兼治、重在

2况,在月度安全生产会议上对双重预防工作进行分析、评价,布置下月重点及改进目标。

五、实施步骤及任务分工

(一)建章立制,全员培训(1月份)

公司成立双重预防组织机构,由工作小组负责制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定》和《2018年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实施方案》。

各单位组织全员学习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标准体系和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标准体系(包括通则、细则和实施指南)、山东济矿民生热能有限公司双重预防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安全科统一命题,各单位分别组织全员学习效果考试。

(二)排查风险点,辨识危险源,开展风险评价(2月28日前)双重预防工作小组牵头,各单位配合,采用头脑风暴法,发动全体员工参与排查风险点、辨识危险源,然后逐级汇总,形成公司作业活动清单、设备设施清单、职业病危害清单。

工作小组采用LEC法,对风险点内的每一项危险源(潜在事件)逐一进行评价与分级。按风险点内各危险源评价出的最高风险级别作为该风险点的级别。

(三)编制风险控制措施,明确管控层级,列出管控清单并进行风险告知(3月15日前)

双重预防工作小组负责对所有风险点内的每项危险源编制风险控制措施,控制措施应包括工程技术、管理、培训教育、个体防护、应急处置五个方面。

双重预防领导小组负责评审确定风险控制措施,确保控制措施与实际相符,具有可操作性并能够有效落实。

工作小组针对不同风险等级,明确管控层级(公司、部门、班组、岗位),落实责任单位、责任人、具体管控措施。编制公司作业活动、设备设施、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和风险点统计表。通过有效方式告知企业主要风险相关内容。

安全科牵头,各单位配合,组织全员开展风险评价结果告知培训。

(四)编制隐患排查清单,确定排查计划,实施隐患排查治理(3月31日前)

工作小组负责编制生产现场类隐患排查清单(含职业病隐患排查清单)、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清单(含职业卫生基础管理排查清单),将风险辨识、评估活动中确定的危险源和风险点作为隐患排查的主要内容。清单应以列表的方式体现,确保分类清晰、内容详实、系统全面。列表中至少应包括:排查范围(区域、部位、场所等)或内容、排查标准或要求、排查方法、排查周期、责任分工等信息。

安全科负责制定隐患排查计划,并以文件形式下发,明确排查时间、排查目的、排查要求、排查范围、组织级别及排查人员等。

公司按照排查计划,结合安全生产的需要和特点,由各组织级别分别按要求组织隐患排查,并及时、准确填写相关排查记录。隐患排查类型、周期、实施主体应符合通则、细则等地方标准的要求。

隐患排查结束后,对于当场不能立即整改的,由隐患排查组织部门下达隐患整改通知,并填写隐患描述、隐患等级、建议整改措施、治理责任单位和主要责任人、治理期限等内容,以适当方式向从业人员通报隐患信息。隐患存在单位在实施治理前应当对隐患存

6的源头。

(五)加强督导跟进。工作小组成员要结合实施步骤,对各单位完善实施双重预防机制情况进行动态督导,跟进指导,及时纠偏,确保推进过程方向正确,精准发力。

(六)严格检查考核。公司将完善实施双重预防机制纳入安全生产检查重点,凡工作推进不力、行动迟缓,未按计划开展工作,或达不到效果要求的,依据《公司绩效考核办法》,实施安全责任考核。

XXX

安全预防体系 篇6

近年来,全国检察机关都相应成立了职务犯罪预防部门,积极开展以国家工作人员为对象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而在基层检察机关,职务犯罪的预防工作仍处于一家独办的尴尬之中。我们认为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大、做出成效,就必须把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大防范体系中,才可以达到预期的预防效果。

目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权”已成为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乡镇特别关注的大事;保一方平安,维护稳定已成为党政领导干部的第一要务,预防职务犯罪也是履职的政治责任。把预防职务犯罪列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的考评内容,有利于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感,更有利于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顺利开展。把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列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这一大防范体系,也就是把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这一“软任务”转变成了“硬任务”,使得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乡镇齐抓共管。从而可以使检察机关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从一家独办的尴尬中走出来,进入一个良性预防机制,更好地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二、构建一张网络,把预防工作落实到基层

搞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还需要有力的组织保障,构筑预防职务犯罪的网络势在必行。从目前预防网络的建设情况来看,基层检察院只是和有关部门成立了预防职务犯罪组织,而对二级网络的建设还处于停滞的状态。这样不利于预防工作的开展,毋庸讳言,仅仅是浮在面上的“预防”,将一事无成。预防职务犯罪的网络体系就应该向一线延伸,这样才可以有效地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我们应当把预防网络向一线延伸,做到深入基层,摸透事情;深入热点,发现端倪;深入人心,掌握动态。使得在基层公职人员群体中做到思想上互动,业务上互查,言行上互制。得以实现“零距离监督”,才能取得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效果。

三、抓住一个跟踪,在打击中教育,在预防中服务

检察机关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必须要立足于检察职能,在不断加大查处职务犯罪案件力度的同时,不断更新预防理念,拓展预防领域,提升预防水平。在创建预防工作机制,规范预防工作程序的实践中,更好地丰富和深化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内涵。

在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实践中,立足检察职能,大胆探索。结合查处案件,尝试建立个案预防“一案一档”制度,要求在办理每一起职务犯罪案件时都建立一份预防档案。坚持做到“五个一”:一是注意发现犯罪嫌疑人的思想演变和心理动机,教育其写一份悔过书;二是与发案单位共同分析一次发案原因,找出症结;三是对症下药,提出一份书面的检察建议;四是以案释法,上好一堂法制教育课;五是搞好一次回访考察,检查落实情况。把预防职务犯罪和查办职务犯罪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且要把结合办案开展个案预防工作纳入程序化、规范化的轨道。通过认真落实个案预防“五个一”的工作要求,针对办案中发现的发案单位在管理上的漏洞,及时向发案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提出建议,帮助发案单位堵漏建制。努力做到办理一起案件,完善一套制度,教育一批干部,治理一方环境,切实把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落到实处。

在完善和发展个案预防“五个一”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拓宽预防领域,以规范促提高,以深化促创新。在预防实践中,推行“三个延伸”可以有效地把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关口前移,把预防和服务结合起来。我们提出的“三个延伸”是:

将个案预防向前延伸,认真搞好告诫预防。通过对举报线索、初查资料的分析、归纳,对一些虽不构成犯罪,但确有违法违纪行为或管理上存在较大的漏洞的单位,及时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指出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提出告诫建议,以防小洞不补,酿成后患。做到防患于未然,将会收到较好的预防效果。

将个案预防向面延伸,积极开展系统预防。在开展预防工作过程中,对一些行业、系统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发案单位小范围的预防,而应该采取以点促面的方法,将个案预防的法制宣传教育、检察建议等内容,辐射到主管部门、整个系统,真正起到办理一案,教育一片,警戒一方的作用。

将个案预防向后延伸,主动建立联手预防。为了巩固和深化个案预防的成果,使发案单位,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减少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充分发挥检察机关为服务大局、维护稳定、保障经济、促进廉政、预防犯罪的职能作用,采取将个案预防向后延伸,可以更好地防止个案预防结束后预防工作出现断档的现象。

在进行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中,我们还要始终注意处理好打击和预防的关系。在办案过程中要牢固树立服务大局观念,正确处理打击与预防、办案与服务的关系,将打击、教育、服务、预防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准确评估线索,果断立案查处;深挖窝案串案,彰显打击教育成果;丰富办案内涵,确保预防到位”。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只有始终把握好和处理好这对关系,才能够牢牢掌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主动权。

四、写好一篇教材,有目的的以案释法

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离不开以案释法,以案释法离不开法制教育讲稿。准备法制教育讲稿时要有“四性”:即要具有针对性、深刻性、时代性和生动性。

所谓针对性,就是讲稿要根据不同的听课对象和人员来确定撰写讲稿内容,做到有的放矢。一是讲解常见职务犯罪的主体要与听课人职务犯罪构成的主体相一致;二是引用案例尽可能是听课部门和单位同一系统行业发生的案件;三是必须深入到听课部门和单位详细了解该部门廉政建设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可以写出具有针对性的、有说服力的讲稿。

所谓深刻性,就是讲稿在剖析犯罪原因和提出预防對策时要深刻,做到让人震撼。一是深刻剖析职务犯罪发生的原因;二是深刻指出职务犯罪给社会、家庭及其本人所带来的危害;三是深刻阐明预防职务犯罪的措施。注意了讲稿的深刻性就可以使听课人深受启发,印象深远。

所谓时代性,就是讲稿的内容要体现新时代反腐倡廉的时代特征,做到紧跟形势。一是及时宣传党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有关反腐斗争的会议和指示精神;二是及时宣传各级纪检、检察机关查处大要案的新成果;三是针对职务犯罪的新特点提出预防新对策。

所谓生动性,就是讲稿的语言及其教材在符合法理的前提下尽可能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一是语言要尽可能口语化,具有形象性;二是多引用案例,少空洞说教;三是用最典型的案例来教育和警示人们千万不要“一失足成千古恨”。

我们认为,具有以上“四性”的法制课讲稿,一定会起到很好地预防宣传效果。

五、开展一项活动,用警示教育震撼心灵

当前有很多地方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部门,把当地的党校以及附近的监管场所作为“警示教育基地”,不定期地组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前去听课或者听取失足者的忏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作为预防职务犯罪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尽量多的收集和掌握职务犯罪人在劳改场所的服刑表现,根据受教育的主体不同,有针对性的组织好这项活动,切实起到一定的震撼和警示作用。各级检察机关可根据本地实际,在本院建立起“预防警示教育基地”,采取观看图片展、听取犯罪人员视频现身说法、专家授课、组织学习讨论等方法,将警示教育常态化。

六、组建一个协会,注重预防多层面拓展

职务犯罪预防是社会化的预防,社会化预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各部门的齐抓共管。以预防职务犯罪协会为载体,注重网络预防的多层面拓展,有利于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有效开展。一是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搞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把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向多层面延伸;二是有利于突出检察机关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和综合协调作用;三是有利于各国家机关、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经验的交流,以达到共同提高防范意识,逐步减少职务犯罪的效果;四是有利于及时研讨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总结经验,研究对策,进一步规范预防行为。

安全预防体系 篇7

1 当前疾控体系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财政保障不到位,导致疾控机构公共职能偏废、趋利现象明显。

根据财政部《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财社[2000]17号),疾病控制机构向社会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应由财政预算安排。虽然财政投入绝对数字呈逐年增加趋势,但这些投入主要为一次性的专项硬件投入,日常工作的维持性经费投入仍然严重不足。以重庆市为例,全市各级疾控中心财政拨款占机构总支出的比例呈下降趋势,2005-2007年,从85.75%下降到54.26%[1]。为此,疾控机构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解决机构生存发展和职工福利待遇的创收上,而其职责履行必然受到严重影响。经调查,卫生部规定区县级疾控机构的213项基本职责[2]中,仅有27项(占12.68%)在重庆市的40个区县都能够开展。口腔卫生、寄生虫病等防治以及健康危险因素监测等工作,只有8个(占20%)区县能够开展。

1.2 人力资源数量严重不足,能力亟待提高。

2007年,重庆市疾控中心人员总数为2318人[3],仅为0.7~0.8/万人口,离卫生部拟定配置标准(1/万)差距近1000人,距其他省市提出的配置标准差距更大(天津市政府提出标准为1.6/万[4])。在编制紧缺的同时,区县特别是边远贫困区县疾控机构普遍出现以大年龄、无学历或低学历人员为主的满编或超编,引进高层次、年轻专业人才十分困难。由于区县疾控机构的能力严重不足,一些本应由区县疾控机构处理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也必须由人力资源同样严重不足的市级疾控中心直接参与处理,使市级疾控机构长期疲于应对。随着社会发展对疾病预防控制保障服务的要求增加,对疾控机构的人力资源数量和素质都提出了很高要求,各级疾控机构能力已严重不适应,亟需提高。

1.3 仪器设备亟需充实和更新,资金缺口巨大。

提高疾控机构实验室检测水平,对疾控机构更好的履行公共职能、应急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重庆市市级疾控机构A类设备配备率仅为70%,B类设备仅为64%,区县疾控机构A类设备配备率仅为40%,B类设备仅为39%。

1.4 机构规格不统一,人员待遇面临新挑战,严重影响疾控事业持续发展。

疾控机构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政府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在履行职责中需要一定技术指导协调执行力。由于各地疾控机构规格不统一,不利于其在职责履行中充分发挥技术指导协调作用。

随着卫生监督机构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疾控机构人员待遇矛盾急剧凸显,原为同一单位、相同资历的退休人员,只是因为改革分流到不同单位,收入差距每月上千元。并且,随着目前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和食品安全法的实施,占各级疾控机构主要收入来源的疫苗收入和食品从业人员体检收入大幅度减少,整个疾病控制系统用于弥补政府投入不足的自筹资金将大幅度减少,与公务员收入水平相当的疾控机构在职人员收入已出现难以维继的情况。这一矛盾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疾控系统人员队伍的稳定和工作积极性。

2 当前疾控机构面临的形势

2.1 国家新医改方案对疾控机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医改方案提出要“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国家确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都是疾病预防方面的内容,是增进居民健康、实现卫生公平的重大举措,国际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此评价很高,期望也很高。疾控机构在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工作中,至少需要承担两大主要的任务,第一就是要承担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的组织实施,第二就是要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和质量控制。所以,疾控机构在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工作中,具有关键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任务也异常艰巨。

2.2 社会发展对疾控机构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疾控机构承担了《传染病防治法》、《职业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赋予的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的收集、分析和重大预防控制措施制订与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理等关系社会稳定的职责。

《食品安全法》的实施,直接赋予了疾控机构食品安全事件的调查处理职能。由于疾控机构的技术优势和过去长期以来的工作成效,卫生部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职责也主要由疾控机构承担或以其工作为技术支撑。

2.3 人民健康需求对疾控机构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更加关注,对疾病预防控制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而疾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等疾病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消除,恶性肿瘤、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传染性疾病正在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病种。艾滋病、人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近年不断出现的新发传染病给人类健康带来新的挑战。

2008年卫生部制定下发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责》[2],明确规定了疾控机构的7项职能,具体分为26个类别、78项内容和266个工作项目。很多项目是过去卫生防疫站时期没有的,也是目前疾控机构开展不足或者是尚未开展的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今后的工作职责还会继续增加。

3 加强疾控体系建设的对策

3.1 改变疾控体系管理机制,实施参照公务员法管理。

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责,疾控机构是为政府履行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的重要机构,为解决疾控系统生存和发展的后顾之忧,促使疾控系统改变目前为求生存而趋利的现状,使疾控机构回归到履行公共卫生职能上来,借鉴广东省的做法,应大力推行疾控系统的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同时,鉴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技术性,为更好的促进疾控机构人员继续钻研和提高技术水平,列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后,可以继续评定技术职称,职称不与工资和奖金挂钩。

3.2 尽快制定疾控机构编制标准,保障人力资源。

卫生部应尽快组织制定全国标准,以便于各省市遵照执行。可以按辖区服务人口密度、服务量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参照卫生部确定的疾控系统基本职责,合理确定人员编制标准,并明确疾控机构人员准入条件和岗位标准,规定非专业技术人员不得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从而确保疾控系统人员数量的增加和素质的提高。

3.3 建立新的财政投入机制,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

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明确提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由政府预算全额安排,服务性收入上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 [5]因此对疾控系统来说,必须要建立新的财政投入管理机制,以确保其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的履行。

一是制定人员经费投入标准,要根据重新确定的人员编制数量,按照人均经费标准进行投入。

二是建立稳定的发展建设经费投入机制。发展建设费用主要用于两方面,其一是新增或更新疾控机构实验室设备、疫苗运转冷链系统设备;其二就是加强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业务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提高。

三是建立按照疾控工作规划保障业务经费的机制。目前,在慢病防治、重要寄生虫病防治、精神卫生、健康危险因素监测等方面,有规划、缺经费保障,使规划成为空文,多年来一直没有进展,没有达到国家确定疾控中心应该履行的公共职能标准。

四是建立收支两条线管理后的激励机制。可以根据疾控机构前三年预算外收入情况确定上缴财政的收入标准,建立超额上缴部分按照一定比例返还原单位等制度,提高疾控机构工作积极性。

3.4 建立新的工作运行机制,实施绩效考核管理。

绩效考核管理是有效资源配置、提高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建立绩效考核机制,有助于提高疾控机构服务质量和效率,是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措施。

目前,卫生部已经制定了疾控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于2009年开始在全国推行。但面对目前疾控系统存在的困难,大力推进疾控绩效考核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如果疾控系统能够参公、建立了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疾控机构绩效考核机制就有了很好的基础,这对利用绩效考核工具,提高服务保障水平,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下一步,还将逐步在疾控机构内部实施岗位绩效考核管理,将人员收入与服务绩效挂钩,调动每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服务保障能力和效率。

参考文献

[1]资料来源:2005-2007年重庆市疾控工作年鉴.

[2]卫生部网站: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jbyfkzj/s7914/200812/38527.htm.

[3]数据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信息系统.

[4]天津市政府网站:http://www.tj.gov.cn/zwgk/wjgz/szfbgtwj/200902/t20090216-85808.htm.

浅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篇8

1 当前疾控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1.1 工作职能不能有效发挥

疾控机构所承担的职能既有行政工作又有业务工作, 很多工作又不能单靠自身能完成, 如健康促进、慢病监测等许多工作, 需要下属疾控中心执行完成, 更需要教育、相关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单位落实和配合。如市级疾控部门既没有人事权也没有财政权, 只有工作标准, 没有激励约束机制, 对县级疾控部门的业务指导可干可不干, 县级疾控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指导也同样, 工作干的好坏没有长效奖惩机制, 致使疾控中心的职能不能有效发挥。

1.2 经费不能切实保障

在基层疾控中心财政投入有限, 经费自筹任务重, 牵制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我国疾控工作体系改革的思路是各级政府足额拔付工资和保证经常性办公与业务经费, 但疾控中心名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 实际上长期以来财政拨款经费严重不足, 尤其是县级疾控中心所需支出还必须靠创收去补充。如果没有创收的基础和条件, 有时连正常的工作都难以保证, 且疾控工作做的越多, 支出就越大, 势必影响疾控工作的正常开展。

1.3 慢病监测管理效果需要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疾病谱正在发生变化,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害日益增加。由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造成的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病等慢性病发病率不断攀升, 但目前慢病监测还处于初级阶段, 很多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只是应付工作, 忽视工作效果。

1.4 应急处置能力不足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新传染性疾病不断出现, 如SARS、甲型流感;一些老的传染病如肺结核、艾滋病发病率居高不下。还有个别企业不重视食品卫生安全, 忽视对职业卫生安全的防治, 食物中毒、职业病危害依然存在等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正处于高发期, 这些均急需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队伍和体系, 进一步提高预警预报、技术支持等各方面能力。

1.5 疾控专业人才缺乏

由于卫生监督与疾病防治机构的分立时, 部分年纪较大的人员都分到疾控中心, 因此目前在县级疾控中心的专业人才队伍起骨干作用的还是一批老防疫人员, 年龄结构偏老化, 近年即将退休的职工较多, 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更是缺少。如我们疾控中心共有正式职工28人, 近三年内退休的50岁以上的职工有12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一门自然学科, 决定了疾控人员的素质应当较高, 技术要求应当更高更全面。近几年, 国家对疾控部门的重视程度提高, 但由于现行的人事管理体制, 疾控系统没有人才引进的自主权, 专业技术人员得不到及时补充, 队伍老化, 青黄不接, 梯队建设难以保障。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提高及新发疾病的增加, 目前仅有的专业人员工作压力过大, 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更是人手不够。

2 加强疾控体系建设的建议

2.1 加大投入, 确保疾控工作经费

疾控中心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 工作性质决定疾控工作不应谋求经济效益, 只能以谋取最大社会效益为宗旨。但是如果基本的人员和工作经费得不到保障, 那各项工作就无法开展。因此各级财政应加大疾控投入, 一是要保证各级疾控机构编制人员必须全额, 人员工资、办公经费;二是加大专项经费的投入。中央、省级要加大专项投入, 地方政府配套经费更要保障, 加强重点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 确保各级疾控机构开展正常防病工作。

2.2 注重实效, 改进慢病管理模式

慢病已成为危害群众健康的主要因素, 农村居民慢病和指标异常检出率高达52.75%[2], 因此加强对慢病管理应成为目前疾控中心主要工作。慢病工作内容应拓展, 工作位置应前移, 强化主动干预。开展以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为核心内容的人群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以合理膳食和适量运动为切入点, 倡导和传播健康生活方式理念, 提高人群慢病知识知晓率和自我保健意识, 使其掌握健康生活方式技能, 预防慢病或减少慢病患者机体的功能障碍。其次是应努力探索更好的慢病管理模式, 要改变目前应付了事的工作局面, 制订操作性强的考核标准, 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 如社区、教育、医疗机构等资源, 调动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与, 大力提高管理效果, 让患者由被动接受管理逐步转变为主动参与管理。

2.3 加强组织管理, 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1]分别从管理、人员、工作程序等几个环节入手防患于未然。一是组织管理。完善和明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和专业技术小组的职能, 全面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 保障物资供应, 保证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及时组织有关专业人员赶赴现场开展调查和处理。二是处置队伍建设。狠抓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人员的业务学习, 省、市疾控中心定期举办各种现场处置培训班, 单位内部可以外请专家授课和内部培训, 切实提高人员的现场调查处置水平。三是完善制订工作程序。针对食物中毒、传染性疾病和职业中毒事件的流行特点, 及时完善调查处理的预案、技术方案、现场流调规范、样品采集、检验规范等。

2.4 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整合各部门工作职能

结合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实际,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 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整合现有资源, 调整相应职责[3]。目前, 卫生监督所、爱卫办都有和疾控中心相近的工作职能, 应把各业务部门相近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 (如健康教育、水质监测、虫媒监测、会议培训) 等明确划分, 实行归口管理, 既可避免重复布置, 浪费资源, 又可避免相互推诿, 同时也可减轻各单位工作负担, 提高办事效率和质量。

2.5 创新模式多措并举, 推进改革培养人才

随着疾病预防控制知识不断更新, 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否则, 即使有充分的资金和设备的投入, 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 疾控中心应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想方设法培养专业人才。一是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推行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 实行绩效工资, 把工作业绩和工资挂勾, 实行一岗一薪, 多劳多得, 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要实行卫生事业单位全员聘任制, 打破“大锅饭”, 为能干事、想干事、干成事的人才搭建平台。二是培养学科骨干带头人。安排一定资金用于人员业务培训[4], 选拔一些年轻的具有较高学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骨干, 采取选送进修、培训等措施, 着力培养自己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三是做好全员培训工作。加强在职卫生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 制订措施奖励及时取得学历和从业资格的人员, 培养一些用得上、实践能力强、适应能力强、奉献意识强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条例[》EB].http://baike.baidu.com/view/439197.htm.

[2]郑惠媛.妙高镇农民健康结果[J].浙江预防医学, 2010, 22 (8) :83.

[3]邹艳, 黄良, 顾华, 等.浙江省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现状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 2010, 22 (11) :85.

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特点和规律 篇9

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在对外开放的发展社会主义的环境中,党必须十分注重防范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违和感党员队伍的纯洁。各级党委既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紧迫性,又要充分认识到其长期性。坚定信心,扎实工作,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把反腐败斗争深入进行下去,进一步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处大案要案,用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和中央八项规定纠正部门行业不正之风的工作。加强教育、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强化监督、创新体制,把反腐寓于各项重要政策措施之中,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坚持和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形成防止和惩治腐败的合力,始终做到清正廉洁,自觉地与各种腐败现象坚决斗争,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中充分发挥表率作用。

二、惩治和预防腐败,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

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要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根本目的,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着力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分。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特别要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认真研究我国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把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贯彻到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

三、惩治和预防腐败,必须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

艰苦奋斗是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团结和带领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主振兴的强大力量,对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侵蚀,保持党和国家政权永不变质具有重大意义。全党同志必须坚持始终与人民同甘共苦,为实现宏伟目标不懈奋斗。坚持艰苦奋斗,就是发扬不畏精神、奋力拼搏、克己奉公、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领导干部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带领群众创造美好生活。办一切事情都有遵循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原则,量力而行,精打细算,讲求实际。反对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把有限的资金更好地用于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一些人走上腐化堕落、违法犯罪的道路,往往是从贪图安逸、追求享乐开始的,党员干部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以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人格力量影响和带动群众。《焦裕禄》我曾多次被焦裕禄同志的动人事迹感动的热泪盈眶,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焦裕禄同志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感动着兰考人民,他忍受着自身严重疾病的折磨,团结带领群众栽泡翻淤泥挖水渠,初步治理了压在兰考人民头上的三大自然灾害。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只工作了短短的一年零三个月就被病魔夺取了生命。他的离开,是我党的巨大损失,是兰考人民的一大损失,兰考人民永远怀念和感激他。焦裕禄同志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丰碑,愿我们的广大党员干部都能把焦裕禄当作一面镜子,做一名人民信赖信任的好干部!

四、惩治和预防腐败,必须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

立党为民、执政为公,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目的。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直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必须围绕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这个根本问题,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进一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党员干部要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和自身利益,自觉抵制各种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最终得到了国家法律的制裁。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剖析典型腐朽案件,进行警示教育,以身作则,廉洁自律,管好自己,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管好分管地区、部门和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

五、惩治和预防腐败,必须坚持党的纪律,增强党员的纪律观念

“纪律不严明,革命无保证”,纪律严明是贯彻党的路线,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重要保证。只有纪律严明,才能进一步地前进。纠正自身错误、解决党内矛盾、维护党的纪律的有效方法,也是我们党光明磊落、富有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教育开门整风的经验值得借鉴,领导班子要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开诚布公的谈心活动,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领导班子要经常听取群众对领导工作和领导干部的意见,接受群众评议,发展问题、及早提醒、及时纠正。作为党员要坚持党性原则,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反对明哲保身、怕得罪人的好人主义。党的各级组织要担负起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的政治责任,定期向上级党委报告执行纪律的情况。对有案不查、有法不依,甚至替违纪违法者说请开脱、袒护包庇的,要坚决纠正和查处。

六、惩治和预防腐败,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深入调查研究

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调查以“求实”,研究以“求是”,在求是的思维中把握“实事”,就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康熙微服私访记》这部电视剧我想大家都看过吧,他不辞辛苦到民间私访,查处了许多他深居皇宫不知晓的腐败官吏,为民除害,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和后人的称赞。如果现代的领导干部,也能来个“微服私访”,多当几回“便衣警察”,到基层到农村,察民意观民情,把早些早就有的不廉洁行为,但在考察干部时未能发现,结果导致其中一些人仍继续得到提拔和重用的“带病上岗”和“带病提职”的干部查出来,惩治和预防腐败一定会收到可观的效果。

七、惩治和预防腐败,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建立完善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我们党肩负着带领13亿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艰巨任务。在我国,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都是由党员担任,从这个角度看,管党就是治吏、治权。党员领导干部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直接影响着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动摇党的执政根基,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党组织把干部考核作为日常管理重点工作严抓狠抓。就要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使其在领导岗位上的同志们不敢腐,不想腐,无处可腐。是党员领导干部能够干干净净认认真真做工作。在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形成勤政为民、踏实苦干的浓厚风气。

八、惩治和预防腐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作为一名党的领导干部,首先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各项工作,要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坚持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根本要求。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在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我们的事业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也在发展,实现群众的愿望,满足群众的要求,维护群众的利益,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尤其要深入到困难多、群众意见多、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同当地干部群众一道分析矛盾、解决问题、为群众排忧解难,给腐败分子生存的土壤上洒“消毒液”,让他们无栖身之地,无生存的空间。唐代诗人杜甫是“以人为本、以民为重”的典范,他写的“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诗句,感动着我们,作为一位封建社会的诗人他能为天下百姓着想,牺牲自己也满足的思想境界,令人钦佩和敬仰。现今许多领导干部队伍,享受着党和国家给予的优惠待遇,是不是更应该以古人为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民为重,心系百姓,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呢?如果那样,我们的党一定会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九、惩治和预防腐败,必须坚持公正执法,加强对司法工作的监督

惩治和预防腐败,要加强对法律法规的解释工作,提高行政执法、司法审判和监督能力和水平,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按照权力与责任挂钩、权力与利益脱钩的要求,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防止和纠正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本位主义。改革行政执法体系,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维护司法公正。实行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另外要认真抓好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工作,及时组织核实调查,保证群众反映的问题查处及时,定性准确,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严肃查处领导干部违反政治纪律,组织人事纪律,滥用职权,贪污贿赂及利用职权为配偶、子女和亲属谋取利益的案件。对领导干部有不作为,包庇纵容、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等行为,严肃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使腐败分子受到应有的惩罚。

十、惩治和预防腐败,必须树立正确的革命核心价值观,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

惩治和预防腐败,惩治并不是主要目的,预防教育最关键,各级党组织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廉洁从政教育、党纪政纪法规教育、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活动,教育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及时与领导干部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对在勤政廉洁,思想作风方面存在问题的领导干部进行警示教育谈话,指出存在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对已出现违纪行为,事实确凿要严肃处理,一查到底,绝不姑息。愿广大党员以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优秀党员为榜样,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围绕发展大局,以身作则,做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全党同志要不断增强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紧迫感,提高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好的工作作风,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工作,与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胜利成果,共建我们的和谐家园,共创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扎扎实实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摘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谁能忘,三十多年前的那个春天,以为颇具设计的老人,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设计了一条宽广坦途——实行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转移工作重心到经济建设上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开辟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篇章。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功勋卓越。三十多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民到市民、从农田到工厂、从森林到牧场,先进代替了落后,机械取代了人工,……,旧貌换新颜。我们体验了收复港澳的快慰,“一国两制”的成功、三峡工程建设的壮观、神舟飞船升天的壮举、西部开发的激情、“十八”大的胜利召开,和谐的社会主义充分展示了“中国的特色”。在庆祝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中国梦的同时,我们党更清醒的认识到,腐败是社会生产力的破坏力量,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没有盲区,不留死角,对腐败行为和腐败分子形成具大的震慑。提出了一系列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重点工作。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这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反腐倡廉实践经验、准确推断反腐倡廉形势得出的科学结论,是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做出的重大决策。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仍然是党的建设的重要政治任务,必须坚持不懈的搞下去。

安全预防体系 篇10

1 岗位绩效薪酬的概念

岗位绩效薪酬是以中心职工被聘上岗的工作岗位为主,根据岗位技术含量、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和所承担风险程度确定岗级,以中心运行情况确定工资总量,密切结合人事制度与工资制度,以职工劳动成果(业绩)为依据支付的劳动报酬。

2 岗位绩效薪酬制度的具体实施

2.1 工作分析与岗位说明书制定

结合中心的工作内容,将岗位细分,明确各岗位工作内涵及要求,制订岗位说明书。工作分析的内容:包括对工作内容的分析、对工作岗位特性的分析、对岗位任职者的分析(表1)。

采用职业问卷分析法、资料分析法、关键事件分析法对工作分析考核内容逐项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评估。工作分析的直接结果是形成岗位说明书,从而进行有效的岗位设计。岗位说明书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岗位“标准”和岗位“功能”,通过定量或定性的方法考核岗位说明书目标是否明确,标准和功能是否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是否具有指导和帮助作用,是否体现分工的合理性和协作的统一性。

2.2 岗位评估方法

薪点法是使用较为广泛的职位评价方法。它具有使用比较简单及客观合理的优点。使用薪点法,首先要为所评价的职位设计一种计点量表,其具体思路为:⑴关键职位的选择。在确定了每一特定量表上多个评价的职位后,就要选择关键(基准)职位,如:主任医师、主任技师等。⑵选择报酬因素。即单位认为重要性达到了一定程度而愿意为其付酬的那些职位因素或特征,如:技能、责任、努力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找出某一职位因素层面上的职位次等因素,如工作知识、经验等。⑶为因素确定权重。给每一报酬因素、次等因素和等级确定权重以反映它们的相对重要性。当然,确定的权重因职位的不同而不同,如经验可能是主任医师最重要的因素,而责任则是主管医师最关键的因素等。⑷为特定职位确定点数。在薪点尺度达成共识后,按步骤得出关键岗位的点值:一是检查岗位说明书;二是确定能最好地描述每一报酬因素的次等因素的等级说明;三是加总全部薪点数值(表2)。

根据报酬因素的重要程度,在总点值范围内进行权重各报酬因素所对应的最大点值,如附表认为责任这一因素是四个因素中最关键的报酬衡量因素,给予了360点。同样,在责任这一报酬因素所对应的次等因素中,承担责任这一因素认为是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就给予了160点。

每一报酬因素所对应的各次等因素的最高点值总和应为该报酬因素的最大点值,即技能(260点)=工作知识(140点)+经验(80点)+创新力(40点)。薪点法最突出的优点是可以很简便的计算出各工作岗位的薪酬水平,并确保中心总薪酬水平有效地把握和控制在薪酬计划之内。

2.3 岗位绩效薪酬的内容设计

岗位绩效薪酬由岗位绩效工资、年功福利工资、奖励性绩效工资三个单位构成,即:岗位绩效薪酬工资=岗位绩效工资+年功福利工资+奖励性绩效工资。各个单元既有其独立职能,又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发挥整体效能。

年功福利工资:这是职工劳动积累的工资部分,不随岗位的变化而变化,其体现职工工作年限的增加,积累的贡献增加,从而产生的得益不同。年功福利工资所强调的是薪酬的保障和福利作用,保护工龄长而岗位简单的老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鼓励职工的长期工作行为。年功福利工资每月发放。

岗位绩效工资:体现岗位责任、岗位技能、岗位强度、岗位环境等劳动差别的工资单元,是岗位绩效薪酬制的主体部分,它突出了岗位劳动和技术要素在工资分配中的地位,强调了易岗易薪。按照岗位设计,中心职工岗位大致可分为:行政管理、公共卫生、疾病控制、业务职能、后勤五大岗位序列。根据序列内涵和上面所介绍的岗位评估方法确定各岗位人员的薪点数或系数,计算出职工的岗位工资。每两月发放。

奖励性绩效工资:单一的岗位绩效工资,只能反映不同岗位劳动的差别,但无法反映不同素质员工在同一岗位上的劳动差别。奖励性绩效工资作为一种业绩工资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它体现在这一部分工资与职工个人的业绩、科室业绩以及中心业绩相结合,从而进一步加强了薪酬分配的竞争和激励作用。单位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将绩效薪酬工资分配至科室,科室根据对职工的个人考核结果再发放至个人,每季度发放。

2.4 岗位绩效薪酬发放办法

年功福利工资=餐补+通讯补助+工龄(平均分配原则,每月发放);岗位绩效工资=薪点法测算各科室薪酬系数(科室二次分配,每两月发放)。科室内部最大浮动系数0.5~1.5。奖励性绩效工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操作手册2009版+年度市、区防病工作指标(每季度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科室间最大浮动系数为0~1。

3 讨论

3.1 施行绩效工资分配制度要体现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贯彻落实“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及向高技术、高责任、高风险岗位倾斜”的原则,实行绩效工资后,职工的收入分为基础职务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分,其中财政统发的基本工资、按职级发放的地方补贴、按岗位发放的公共卫生津贴为基础职务工资,其余工资奖金全部纳入绩效工资范畴。基础职务工资每月发放给职工,绩效工资实行按每月、每两月、每季度和年终一次性(项目化管理、科研基金、质量管理基金)考核发放。科室绩效工资全年分配额度年初即以分配方案形式予以确定,其确定原则为以前三年科室分配水平均值为依据,在定编、定岗、定员的基础上,实行减人不减资、增人不增资。

3.2 基于管理基础,绩效工资改革应该同提高管理水平结合起来

绩效工资改革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抓手。将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同提高管理水平结合起来,是指对不同岗位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提高管理水平的根本是规范单位岗位分工,结合中心自身特点,进行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细化。全面提升中心的决策水平、管理能力和执行力。

3.3 重视民主参与,将绩效工资改革同价值认同和单位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绩效工资改革要讲究价值认同,需要员工对基本理念、衡量标准和管理办法的参与,在全体职工当中形成共鸣,对中心发展的战略、追求的目标达到高度的共识。绩效工资要体现单位文化内涵,弘扬什么、赞扬什么、抵制什么、反对什么要在绩效评估的指标中得到相应的体现,考核指标要反映单位和职工的人文关怀、体现单位的品质、弘扬单位的传统。将单位的绩效工资改革同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赋予绩效工资改革以文化内涵和品牌标识。

3.4 绩效管理的同步配套改革措施要跟进

绩效管理制度的实施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作支撑,如: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制度、双向选择及定编定岗制度等。绩效考核分配的推行要与中心改革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相结合、相配套。同时也要正确引导职工价值取向,主动宣传,掌握舆论导向,做到循序渐进,使职工心理逐步适应。既要体现按劳分配原则,又要提倡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既要注重实际贡献,又要适度控制收入差距。

3.5 施行绩效管理机制,单位和科室两级管理、两级考核、两级分配

单位对科室考核后,核发绩效工资奖总额,由科室进行再分配。绩效考核的最终分配结果,由科室“二次分配”确定,充分体现科室自身管理和分配自主权。通过绩效分配激励、提高科室职工的向心力、责任感和竞争意识。科室在分解落实中心下达的综合目标后,针对不同层级或不同类别的考核对象,分别设计具体的考核指标,采用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形式,再转化为每个岗位、每位职工的绩效考核评估的指标。

绩效是结果,绩效是行为,绩效是能力,应该根据岗位和职位的价值、能力、水平的要求合理评价,确定各层各类人员的能力要求,根据评定结果确定每个岗位或每个人付酬的标准。应该根据岗位的不同,设绩效奖金、年度奖金、单项(创新)奖金、特殊贡献奖金。依据工作质量的稳定性、保障性、激励性、持续性、全面性及技能知识行为和岗位、能力、资历支付报酬,体现岗位的价值,达到对职工良好业绩的回报。确定岗位的最低收入、最高收入、中线收入,达到职位与收入对称比例。相同岗位拥有不同能力水平和工作绩效,所支付的报酬不同。绩效薪酬分配方案,既符合国家关于在事业单位施行绩效工资改革的要求,也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形成激励机制,并保证其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唐维新等主编.现代医院绩效与薪酬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3-208.

[2]姚经建,赵伟忠,汤军克.上海市闵行区疾控中心分配制度改革效果评价[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4,03:119.

安全预防体系 篇11

[关键词]惩防体系;纯洁性

[中图分类号] D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2)10-0036-04

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必然要求。结合当前的实践,要以教育造势、以制度制势、以监督定势、以文化成势,四维共张,构筑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

一、着力理想教育、示范教育与警示教育

努力构建与时俱进的教育体系,强调理想信仰教育,大力开展示范教育,针对性开展警示教育。在运用好已有教育手段的同时,坚持教与育并重,突出领导者这一关键,重点提高党性修养和道德素质。

一是重视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大力弘扬公正、民主、包容、诚信、责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使党员干部群体成为道德高地。市场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功利性文化,毋庸讳言,市场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了挑战。特别是当社会发展的现实与理论之间出现裂痕之时,一些党员干部容易散失对未来理想社会、崇高价值的追求热情,行为短期化,思考现实化。所以要倡导青年党员干部读经典,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熟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进而理解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远离盲目和迟钝。要正确处理做官与做事的关系,确立奉献敬业的价值观念,做官为了做事,一个领导者只有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全身心地投入到干事业上,才能赢得群众信任,实现做官的价值。

二是赋予纪委教育机构权威,使纪委教育职能真正得到彰显。要改变纪委的教育机构主要培训纪检干部的做法,要让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接受系统的反腐倡廉培训,进行警示教育。也可以考虑让廉政高风险岗位的领导到纪检部门挂职一段时间,直接接受廉政教育。要将领导者作为教育的重点对象,避免“领导犯病、群众吃药”。领导干部要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自律意识的培养就来源于长期的学习教育与原则坚守,领导干部不仅要内省和自我约束,还要教育和严管下属,对下属“失教、失察、失管”,要实行“下属犯病,领导吃药”的责任追究。纪委要建立廉政教育科学评价体系,确定教育效果评价的要素、指标,重点放在对领导干部的跟踪分析和考评上。

三是注重教育方式方法的更新换代,突出教育的丰富性、适应性、针对性、灵活性和实效性。廉洁教育应坚持以干部为重点,党员为主体,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发挥领导的主导作用、党务工作者的引导作用和优秀党员的示范作用来不断增强教育实效。要加大对普通党员模范的宣传力度,以贴近群众的典型和平民英雄事迹提升社会道德和社会评价,形成社会正气。要依托互联网构建党员干部廉政学习教育平台,提供网上学习服务,开设网上廉政课堂,发送廉政信息,培育廉政文化品牌。要组织开展好廉政岗位教育和廉政谈话,经常敲敲“小木鱼”,甘做廉政“婆婆嘴”,做到干部上岗岗位谈话、干部考核深入谈话、发现苗头提醒谈话、发现问题戒勉谈话,发挥廉政教育的预防功能。

二、进行顶层设计、重点设计与细节设计

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突出顶层设计、区域性制度建设和层级性制度建设,充实实体性制度,完善程序性制度,约束权力,保障权利,提高反腐倡廉制度的执行力。

一是针对内外环境、组织系统、廉政基础等展开制度的顶层设计。要进行体制改革的新探索,对权力结构进行重新配置,以权力制约权力,以利于形成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制约。对一把手限权、减权和分权,对领导班子成员理清职权边界和岗位责任,对“三重一大”事项避免一把手说了算,必须集体讨论民主科学决策。要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纪委的地位,积极探索纪检监察组织垂直管理制度和纪委书记委派交流制度。在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双重领导体制下,明确查信办案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保障纪委查信办案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是针对腐败的先兆性、隐蔽性、伪饰性、顽固性等深化制度和机制的细节设计。研究制度的廉洁性审查、制度的配套性和可操作性。制度设计时由于考虑不全面等问题,可能使制度存在着如办事流程设计不科学、不规范,权力配置不合理,监督制约措施不具体,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等,或者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原来有效的制度变得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出现了漏洞,所以要加大制度的廉洁性审查力度,突出制度的可操作性,通过制度的废改立,建立健全科学严密、完备有效的制度体系。特别要完善财经制度,强化财务管理,建立单位总会计师制度,完善内部财务委派和外部审计制度,各类资金实行网上预算、网上支付、网上监督、网上审计、网上公开。

干部财产申报是监督利器,也是国际公认反腐法则。随着技术进步要建立一套涵盖金融、税务、工商、社保、民政、住房及检察院等部门的全国或区域统一信息网络,为各级管理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分别管理监督干部提供基础。在目前可以采用建立本单位或本系统干部廉政信息库的办法,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实行党内一定范围的公开。入库的信息应该包括干部财产申报材料、审计材料、信访举报材料、考核材料等,由纪委和组织部门进行管理和监督,从而切实加强裸官管理,防止带病提拔,防止用人失察。

三是针对腐败源头、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等进行制度和机制的重点设计。认真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特点和规律,把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防腐工作同经济建设结合起来抓,把消除阻碍经济发展的腐败问题作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防腐工作的出发点,努力探索新时期、新形势下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思路。首先要规范工作流程,确保权力有序运行。如建立招投标管控机制,确保工程建设市场有序运行;规范土地转让工作流程,确保土地交易市场有序运行;规范资金使用管理流程,严格专项资金审批程序;完善政府采购管控机制,促进政府采购市场有序运行。其次要确保行政权力公开透明,建设阳光工程,以权利制约权力,加强群众监督,建立有效的纠错机制,大力开展专项治理和行风建设,如开展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教育乱收费的专项纠风等,提升政风行风的群众满意度。

四是针对薄弱环节、利益群体、干扰风险等提高制度的科学化水平,确保制度的执行力。首先,要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紧紧抓住责任分解、责任考评和责任追究等关键环节,促进工作落实。在科学制定贯彻落实具体措施和办法的基础上,实行责任分解,把任务和责任落实到单位、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限期完成。要着力解决对责任制抓的不主动、不积极、甚至不情愿的问题,注重责任考核结果的运用,把考核结果作为衡量党建成效的主要内容,作为领导干部业绩评定、奖优罚劣、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措施不力、失职、渎职的要严格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其次,要研究破除行业和部门潜规则。潜规则带有隐蔽性、违规性、功利性、从众性等特征,是诱发权钱交易、滋生腐败的温床。利用制度漏洞和规避制度约束是表象,部门领导默许是产生问题的根本。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制度建设,用显规则对抗潜规则。加大制度执行力度,通过加强巡视检查、自上而下的专项治理和干部轮岗交流等形式,发挥制度的防止和控制作用,用严厉手段打击任何违背制度的行径,做到令行禁止。第三,要注重整治庸、懒、散、奢。坚持纠正不正之风和科学管理的一致性,做到以纠风促规范,以整治促管理,以管理出效率。坚持执行制度和保护干部的一致性,做到保护创业者,支持改革者,鼓励干事者,宣传廉洁者,宽容失误者,整治庸懒者,制止浪费者,挽救失足者,惩治腐败者。

三、探索阳光公开、载体优化与多方联动

根据惩防体系建设的新形势与新要求,实行阳光公开、载体优化与多方联动,形成监督合力。

一是要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党务公开。要把招考录取、基建项目、物资采购、企业上市、动拆迁等群众关注的重大事项和关键环节向社会公开,通过网上审批、并联审批、一站式服务,接受各方面的监督。要增强公务活动的透明度,公开因公出国(境)、公务用车、公务接待等三公经费,积极推动公务支出管理制度改革,实行公务卡制度,对公务卡使用情况实施网上监控,切实做到公务消费现金零结算,公务卡使用情况全公开。建立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机制,建立党员群众旁听机制,拓宽群众参与干部选任工作的渠道,加强群众监督;纪检部门要实质性参与干部选任的重要环节,在参与中监督,对拟任干部廉洁及选拔程序是否规范作出书面意见。要把党建第一责任人和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推到聚光灯下,明确谁负责、谁主抓等。

二是要探索科学合理的权力配置制度。要积极探索决策权的制衡机制,严格实行集体领导和民主决策,健全全委会会议制度,积极推行党代会代表常任制,推行决策“票决制”,重大决策及任免重要干部由全委会或党代会代表无记名票决,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同时,党内民主必须超越票决制概念,既关注选人,更关注其政策理念及执行能力,减少和避免庸人政治、老好人现象和花瓶现象,使廉政勤政的老实人不吃亏,干事出活的开拓者受鼓舞。

三是要加强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力度。把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对党政领导进行监督的重要手段,逐步扩大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对一把手的审计要实现外部异体审计,审计关口要前移,变离任审计为主为任期内审计为主,由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含绩效审计)过渡,将审计结果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积极推进对审计结果在规范财务管理、干部任用、廉政教育等方面的运用。

四、强化流程管控、信息管控与科学管理

现代信息科技手段具有公开性、严密性、程序性、实时交互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与预防腐败的制度设计相结合,将显示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的强大功能。

一是要大力推进廉政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建设。依靠技术手段实施同步监督、远程监督、网络监督等,从而为破解“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群众监督太难、事后监督太晚”的难题提供可能性和操作性。要积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提升教育、监督、预防、纠风、惩治等子系统的科技含量。要把过程控制理念引入倡廉建设中,强化对工作流程管控,通过管理流程再造、信息化手段运用等,形成更好的制度和机制,防范化解廉政风险。

二是要努力研究预警防控机制技术平台模型。运用先进的数据库技术、网络编程技术、流媒体技术乃至“云计算”技术,大力推广网上审批、网上支付、网上竞价采购、网上监督等,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资源在市场上配置、资金在网络中监管,同步动态管控,形成实施过程有监控、即时检查有依据、及时处置有效果的廉政风险预警防控长效机制。[1]坚持“制度+科技+文化”,不仅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把科技手段融入廉政风险防控、规范权力运行的制度设计和业务管理流程之中,而且要在人与制度、人与计算机之间形成新的工作生态,让无情的电脑帮助有情的人脑,实现从传统预防向科学、全面、全过程预防的转变,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和监察效能。

三是要大力推进市场诚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全国联网的商业贿赂“黑名单”。商业贿赂现象是当前腐败的主要特征,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建立商业贿赂不良记录库,一旦企业被列入其中,将坚决取消其参加招标入围资格,若干年内也不能再进入该市场,从而让企业真正敬畏。

五、严打主动腐败、团体腐败和消极现象

要严厉打击索贿、行贿行为,着力摧毁腐败团体。要积极探索党内的退出机制,保持党的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

一要完善信访举报工作网络。进一步加大对信访举报件的排查力度。建立健全案件线索排查制度,对于问题性质严重、线索清楚、内容具体的信访举报件认真开展调查。对群众反映有一般性问题的党员干部实施信访监督,及时提醒,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对被错告、诬告的党员干部,在一定范围内澄清是非,消除影响,坚决给予支持和保护。

二要强化纪委与检察院的合作机制。以预防职务犯罪为工作目标,加强联系沟通,建立协作机制,落实相关措施,突出预防腐败教育的权威性和震慑力,筑牢防腐拒变和预防职务犯罪“防火墙”。同时,纪委和政法部门要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查办案件合力。

三要严厉惩处违纪违法行为。要牢固树立“有案不查是失职,查案后不举一反三是不称职”的理念,进一步加大办案力度,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持依纪依法办案,正确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处理好惩处和保护的关系,既要严肃执纪、严惩腐败,又要重视保护党员干部的民主权利和合法利益;处理好实体和程序的关系,把实体和程序有机统一到办案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贯穿于案件初核、立案、调查、审理等全过程;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既要通过查办一定数量的案件来体现党和政府反腐败的决心和力度,又要通过安全文明办案,提高办案质量来显示纪检监察机关办案的水平和能力,切实发挥办案的治本之效。

在办案工作中,要严厉查处集体腐败案件。部门利益和小集团利益的膨胀助长了行政领域的“法人犯罪”现象,其成员在有意无意中进入集体腐败的链条之后,往往会形成窝案、串案。要以打击主动腐败行为为重点,严厉打击索贿和行贿犯罪。很多行贿人为谋取不正当利益,挖空心思拉拢腐蚀党员干部和工作人员,行为恶劣、危害巨大。必须充分认识行贿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在惩罚的执行上,既要严肃查处索贿和受贿的腐败行为,也要追究行贿等主动行为人的相应责任,做到受贿、行贿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四要严把入口出口。“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必须完善干部退出机制:执行试用期考核制,试用期考核不合格的干部退出;推行民主评议制,让多数党员群众不满意的干部退出;落实审计制,加强对领导干部任期内审计,让绩效不明显、不够廉洁的干部退出;实现淘汰制,让工作拖后腿的干部退出;建立问责制,让不作为、慢作为或乱作为的干部退出;完善考核制,让能力与岗位不适应的干部退出或转岗;严格任期制,让到龄的干部退出,到届的干部选任或交流。[2]探索党员正常退出机制,健全切实可行的民主评议机制,向表现差、不发挥作用的党员亮黄牌,向不合格党员亮红牌,建立健全入口严格、管理规范、出口通畅的长效机制。[3]

六、依靠文化育人、文化防腐与文化治本

努力提高廉政文化建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破除潜规则,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构筑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防线,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一是抓住重点,有序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从基础入手,抓住重点,长期坚持,有序推进。在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把握一个引领、两个结合、三个重点、四个原则,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坚持廉洁教育与日常工作相结合、与文化建设相结合,以干部思想作风、政风行风、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建设为重点,坚持因人分岗施教,寓教于活动、寓教于课堂、寓教于网络、寓教于实践的原则,积极培育和宣传廉洁从政的典型、志愿奉献的英雄,努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发挥文化育人、文化反腐作用。

二是推行道德立法。道德立法是指对社会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以法律和法规的形式予以确立和强化。公共部门由于是代表人民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机构,其工作人员应该具有比其他职业工作人员更高的道德水准,通过公共部门职业道德制度化、法律化,强化道德内约,保证公共机构的工作人员的纯洁性。

三是重视舆论监督和网络反腐。当前,舆论监督和网络反腐已经成为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突出问题的一个利器,大众传媒对惩防体系建设发挥着催化作用。从问题奶粉、地沟油到毒胶囊,舆论监督和网络反腐的力量让人震撼。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和支持新闻媒体正确开展舆论监督,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平台的作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也对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必须改进内容方法,创新载体手段,建立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不断强化“廉荣贪耻”的社会价值导向,发挥互联网等新媒体在促进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要加强在互联网和内部网络上的廉洁教育,占领制高点,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掌握反腐倡廉网络舆论的主动权。针对社会关切、群众关注,可能引发炒作的热点、敏感问题,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和网络骨干的作用,适时发布权威信息,及时组织网络评论,积极引导,营造良好的廉政文化建设舆论氛围。[4]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世界上一些清廉指数高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在腐败治理和廉政文化建设方面积累了较好的经验和做法。如瑞典非常重视公民道德建设,把个人的信息联网成一个系统,以备各部门随时查阅。每一个人的诚信记录,对于其能否立足于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加坡制度的完备、高薪养廉和铁腕反腐带来了亚洲清廉指数第一的美誉。香港廉政公署初始给污点公务员以自新机会,而后则以其强有力的监督实施腐败零容忍,使中国香港成为全球最清廉的地区之一。英国政党和政府也特别注重官员的道德建设,他们认为,道德建设是廉政教育的基石,道德水准的提高必然会增强公务员队伍廉洁从政的自觉性。这些防治举措和模式对我国惩防体系建设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总之,惩防体系建设是防止党员干部腐败蜕变的基础性工程,是增强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的免疫力工程,是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纯洁的清道夫工程,是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防火墙”工程。要以制度为基深化惩防体系建设,以机制力量实现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以教育预防的系统性增强说服力、以学习修养的自觉性提升自省力、以制度机制完备性增进约束力、以权力制约监督的同步性形成制衡力、以科技保障的程序性提高控制力、以纠风惩戒的严肃性强化威慑力、以廉政文化的先进性增强引导力,为我国科学发展和党员干部清正廉洁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上海推进“制度加科技”防治腐败[N].解放日报,2012-5-11.

[2]朱民,等.高校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监控体系的构建[J].廉政文化研究,2011(3).

[3]寿光.向不合格党员亮红牌[N].文摘报,总第3092期第一版.

[4]斯阳,等.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现状、不足及对策[J].廉政文化研究,2012(1).

本文系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重大项目批准号:12&ZD076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纪委副书记、监察处处长、副研究员

论预防性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 篇12

心理危机一般被认为是个体运用惯常的应对方式而无法处理所面临困境时的一种不平衡心理状态。危机干预则是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的措施, 使之最终战胜危机, 重新适应生活。危机干预分为反应性干预、预防性干预。反应性干预需要受过专门培训的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专家担任, 并且需要一套严密的机制来保证其运行。预防性干预则重视事前预防, 重视教育与辅导, 其基本目标在于防患于未然, 把有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遏制在萌芽状态[2]。要长期、准确、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危机干预, 创建预防性危机干预体系十分必要, 预防性危机干预体系包括:预警系统、支持系统和干预系统。

1 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的预警系统

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的预警系统可以使学校的危机干预工作由被动处理转变为主动介入, 做到心理危机早发现、早干预、早转介, 从而提升心理危机干预的组织化工作水平。从诸多案例来看, 许多处于心理危机的学生寻求帮助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心理测试; (2) 个人咨询; (3) 行为观察; (4) 他人反映; (5) 其他途径。绝大多数学生不会主动求助于心理咨询机构, 从我校 (一所卫生类高职院校) 的调查结果来看, 只有2%的学生会选择向心理教师求助, 51.3%的学生在走进心理咨询机构时有顾虑。很多学生会担心个人的心理隐私被暴露, 这在很大程度上令他们对心理咨询望而却步。因此, 单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或学生管理机构来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做法, 已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故而建立完整的心理危机干预的预警系统至关重要。

1.1 组建心理危机干预三级预警网络

心理危机干预预警网络可分为三级。一级网络成员由责任心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心理协会骨干、学生干部担任, 他们可以积极协助学校开展预防性心理危机干预的基础性工作, 能够起到其他人员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的心理问题虽然复杂多变, 但处于心理危机的学生其情绪状态, 肢体语言、行为等都会有异常变化, 而学生心理协会成员、学生干部和其他同学与之朝夕相处, 很容易及早发现问题。因此只有充分信任、依靠他们, 才可以在第一时间内, 了解和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主动权, 同时他们还可协助学校做好对心理危机学生的监护、跟踪工作。

班主任、思想政治教师及任课教师构成二级网络。二级网络成员是从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潜在力量, 是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重要基础。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平日的教育教学中要细心观察, 密切注意学生的心理状态。同时建立学生的家庭情况档案, 关注其家庭状况 (如是否单亲, 经济是否困难, 是否有遗传病史等) , 了解这些情况对预防性心理危机干预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

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是三级网络, 由校级领导任组长, 成员由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学生管理部门等人员组成, 平时负责以多种形式在广大师生中开展心理保健知识的宣传及进行专业培训工作。如当严重心理危机发生时, 三级网络可迅速转变为危机干预领导小组, 所有网络的成员需在危机干预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 各司其职, 协调应对。

1.2 加强对预警人员的专业培训

要定期组织对预警人员的专业培训, 不断提高其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 增强主动关爱学生和特殊群体的意识。学校只有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 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才能为高起点、高水平地开展预防性心理危机干预提供有力保障。

1.3 健全心理危机的预警制度

1.3.1 建立心理普查制度

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需要每年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 根据测试结果筛查出心理异常的学生, 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预警库, 对心理出现异常的学生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指导和帮助。

1.3.2 建立预警报告制度

要建立从学生心理协会骨干、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到学校领导的危机及时报告责任机制和危机快速反应机制, 争取在第一时间内发现并有效帮助有突出心理问题的学生。

2 构建立体的心理危机干预支持系统

2.1 完善各项工作制度

建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工作机制, 可以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因此, 学校要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 使学生预防性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有章可循, 有制可依。

2.2 建立预防性心理危机干预的宣传网络

学校要努力营造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氛围, 重视心理危机干预的相关预防工作和普及教育, 培养学生的自我解压能力, 建设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 给学生提供完成有意义任务的机会。如创办学生社团,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这不仅能活跃学校气氛, 增强学生的归属感, 还能增强学生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 提高学生的社会技能和问题解决的技巧。

学校还可以通过各种载体, 如在广播节目中开辟心理专栏, 努力搭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网络平台, 向学生大力宣传主动求助对于解决心理危机的重要性, 让学生清楚他们可以获得的支持和帮助;利用活动、心理短剧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融入一些典型案例教育学生, 以增强他们的自我识别和自我防护能力。

2.3 加强心理咨询室的建设

我国学校的心理咨询起步较晚, 目前尚在探索之中。由于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 许多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员经过短期培训就上岗了。因此, 学校需要建章立制, 切实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人员配备、工作量考核、业务进修等问题, 以促进心理咨询的规范化、制度化。与此同时, 必须强化质量意识, 强调科学性, 逐步完善对心理咨询员的技能培训、考核检查, 因为业务能力和业务技能是心理咨询员有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如果给学生留下不够专业的印象, 他们对心理咨询员就会失去起码的信任, 这将降低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热情和信任, 也将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进一步发展。

2.4 完善学生的心理危机互助系统

要重视完善学生的心理危机互助机制, 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动性。学校可以帮助学生成立心理协会等学生社团, 通过学生心理协会成员的宣传, 扩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在学生中的影响, 提高学生对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的知晓率, 将心理危机预防性干预工作落实到基层, 充分发挥“朋辈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对于以培养护理人才为主的卫生类高职院校来说, 成立心理协会更有其特殊意义。因为现代护理要求学生不但要有护理知识、技能, 更要有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基本的心理护理技能。因此, 通过学生心理协会这个平台, 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解、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 锻炼能力的机会, 为其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 学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其实也帮助了自己, 实现了自我提升。随着学生对心理学知识、技能的了解不断深入, 就能更好地掌握自身应对、化解心理危机的方法、技能, 能更为主动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3 构建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心理危机发生之后, 干预者及时、迅速地帮助和干预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心理危机的发展演变。具体来说, 心理危机干预系统需要完成三方面任务:确保心理危机个体安全、积极倾听、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

3.1 确保心理危机个体安全

处于心理危机中的学生, 其认知、情感、行为等各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 极有可能发生伤人或自伤行为, 此时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应将保证心理危机个体的安全作为首要目标, 简单地说就是将其对自身和他人生理和心理的危险性降到最小。

对有轻度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及时通知学生家长;对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 如有自伤行为的学生, 不仅要及时通知学生家长, 相关人员还需对其进行应急处理, 立即送至医院救治, 进行24小时看护, 做好对其的安全保护和心理平复工作, 并对心理危机干预过程进行记录。对有精神障碍的学生, 要及时转入专业医疗机构就诊或休学进行治疗。

绝大多数心理危机带来的后果都是长期的、反复的, 很难保证通过一次心理危机干预就使当事人完全恢复, 因此还要注意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效果的事后评估。这样一方面可以检查心理危机干预措施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是确保当事人安全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学校科学管理、规避风险的有效手段。

3.2 积极倾听

倾听是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通过准确和良好的倾听, 一方面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能够更好地评估个体心理危机的严重程度;另一方面, 积极倾听的过程有助于心理危机个体体验到干预者的关注, 有利于心理危机个体宣泄其消极的情绪。

3.3 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

实际上, 心理危机干预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降低个体自己应对危机的难度, 创设更加广泛的解决问题的机会。帮助心理危机个体认识到有许多可变通的应对方式, 如环境支持, 即有哪些人现在或过去关心自己;应对机制, 即心理危机个体可以用来战胜目前心理危机的行动、行为方式;培养积极的建设性思维方式等。当心理危机个体选择了应对方式时,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可以为其提供制订应对计划的帮助, 但计划的制订应该与心理危机个体合作, 让其感到这是他自己的计划。

总之,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应该仅仅是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助手段, 我们还需要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校园安全的角度来理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学校需要建立一套具备监测、预警、教育和干预等多项功能的心理危机干预运行体系, 并使其有效运行。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建立和运作,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完善、构筑安全校园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预防性心理危机干预体系需要构建三个子系统:危机干预的预警系统、立体的危机干预支持系统和有效的危机干预系统。

关键词:预防,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参考文献

[1]蒋柯.从马家爵案透视学校心理安全保障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 2004, 5:23~25.

上一篇:抗胆碱药物下一篇: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