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艺术探究

2024-07-06

园林艺术探究(精选12篇)

园林艺术探究 篇1

1 崇尚自然的追求

在人与自然长期相处的过程中,古人慢慢地对自然环境产生了独到的见解,并对其进行升华进而形成了自然美的思想观念。这在后来的很多思想观念中得到了印证,例如,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追求的就是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这种思想追求与园林景观的构建不谋而合。这种天人合一包含着大自然对生命的养护,和生命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生生不息。这种精神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组成部分,体现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同时它也对各个领域产生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就能找到它的影子。

我国古典园林较为注重因地制宜,选择园林建筑地点时,通常都会恰如其分地将有利的自然山水地形地貌充分利用起来。然后将建筑物与流水、山石、植被等进行别具匠心的组合布置,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山水为主题,它以大自然的美感为依据概括和浓缩而成,是自然之美的一个生动缩影,虽然它的建造由人来完成,但其具有的神形都是从自然环境中抽象而来,从这种意义上讲,其创作和自然天性并不冲突,它是以自然的内涵来更好地表达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中山石是其基本元素,将其作为园林的骨架,通常是以天然的土石来砌筑假山,创造出层峦叠嶂的美感。假山造型虽小,但其能传递大山之神,表现出厚重的韵味。同样,中国古典园林中水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它能给园林带来灵气,既是园林的一景,又能够对周边的环境温湿度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在古典园林中,水存在的形式是多样化的,比如溪流、湖泊、瀑布等,不同的形式带来不同的意境,像涓涓的溪流、如镜的湖面、飞流直下的瀑布,这些赋予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生命。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点缀在山水之间,起到修饰的作用,同时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和统一。为了能够更好地塑造环境,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物的形态也较为丰富,对不同类型的山水环境和地形会辅以相应的园林建筑物对其进行修饰。像在古典园林中,楼阁通常会建造在较高的地方,站在此处既可俯瞰全园的美丽景色,又可眺望远处迷人风光。在亭的布局上既有屹立在山顶的,又有紧贴水畔的,别具匠心的选址让它们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2 注重园林的实用性和审美性

中国古典园林是关于环境美化的艺术创作。人们进行房屋的建设是为了能够很好地避免风雨雪的侵袭以及各种野兽对人类的侵犯,这主要是从建筑物的实用性方面来进行考虑。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将人和自然环境进行分离,但人类也是大自然的成员,不可能和大自然完全地隔离开,为了能够在建筑物周围留下与大自然交流的空间,人们用栅栏和围墙把大自然的一些空间圈围起来,这样可以在其间进行种植与养殖,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下,既能与大自然亲近,又不会受到野兽的侵袭,便形成了最原始的园林。而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审美也发生了变化,对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人们更加注重园林的审美性要求,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中国古典园林逐渐形成。

中国古典园林从其艺术功能看是物质文化的享受,建造的房屋用于居住,山水亭等用于休闲游赏。这与一般的诗画作品存在很大的差异,园林的实用性为人们提供了生活休闲娱乐的空间,同时其优美的布局环境还会让人心旷神怡,陶醉其中与人的心灵相联系。园林在实用性中也蕴含了其独特的审美性及丰富的文化价值。像连绵不断的小山丘,蜿蜒流淌的小溪流,曲径通幽的羊肠小道等这些都恰如其分地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体现出了曲线之美。这些优美曲线的运用来源于大自然,曲线具有与自然联系最为紧密的特征,从曲线中体现出一种无为的境界和自然的气息。

3 空间艺术的创造

园林所创造出来的艺术空间是三维的,这与其它平面的艺术创作有本质的区别,它可以让人们身临其境地去体验和感受更具真实性。同时,园林景观和一般的建筑物艺术相比,其存在的形态也有较大差别,一般的建筑物艺术在建设完成后是固定不变的,但园林景观会因时因季而变化。园林艺术是空间艺术,也是时间艺术。空间布局的不同和季节时间的变化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园中的景观应时而生,应时而变。园林的大小虽然具有局限性,但通过山、石、水、木和房屋等的有机组合创造出不同的空间圣景,整个园林空间的开合有致,通过巧妙地运用山、石、水、木等对空间结构进行分隔,同时在其间用亭台楼阁以及回廊等进行联通,这样创造出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的空间艺术效果。各种中国古典园林各具特点,像山前山后风格截然不同的北京万寿山,它的山前较为开阔,而山后则比较幽邃,呈现的景色对比分明。在园林的空间布局上要营造出小中有大、虚实结合的感觉,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无限的景观。

4 中国古典园林的表现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蕴含着自然的人格化的美学思想,将自然景观之美与人的精神思想相联系,人们之所以能够被美丽的山水所陶醉,是由于其蕴含着与人的内心世界所追求的事物具有一致的品性。在进行园林景观的布置时,以保持其自然状态为原则,追求高雅的审美意境,突出其具有的自然属性,真实地展现其韵味。借助园林的植物和山石来表现中国古典园林美,巧妙地利用植物的形态展现其特征并给人们以启发,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洗礼人们的内心世界。从古到今,文人们都对植物有特殊的感情,借助它们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以莲衬景的景观也是较为常见的,像西湖、圆明园这些被人们熟知的美景中都有莲的点缀,而它美丽的花苞所蕴含的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的君子品质被后人熟知。另一种运用较为普遍的园林造景植物是竹子,它使我国的园林文化中具有悠久的历史。竹子历经四季的风霜雨雪依然翠绿长青,枝叶繁茂。竹子的结构笔直而中空外坚,虚实一体,这恰恰与中国的传统哲学中的身正坚毅且虚心向上不谋而合。

5 诗情画意的意境创设

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十分注重意境的追求。在这一美学中包含了对园林意境的创作和赏析,古典园林意境中也体现着中国古典诗画的艺术美学。在我国古代的园林设计中很多都是来自诗人与画家,他们是古典园林的艺术家,这也正是我国古典园林的某些布局创作依据诗文和绘画的原则来设计的重要原因,这些文人贤才在进行园林布局时特别注重其神似和韵味,清新淡雅、飘逸浪漫、朴实自然是他们的共同追求。通过这些展示出含蓄和朦胧之美,使古典园林艺术具有诗情画意的美学内涵,因此,也常把古典园林美誉为凝固的诗文和立体的画卷。在古典园林中布置的木匾、诗画和石刻碑文等可以凸显园林主体,带来古朴典雅的装饰效果,还可以用文学的方式引导对园林意境的赏析。古典园林的设计者和建造者,将他们丰富的感情和志趣通过园林景观的布局反映出来,园林中蕴藏着他们的心声和灵魂。而当人们在进行赏析,也常常会将所见到的景观与内心的感情相联系,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从中领会出个人独特的感悟。

通观全文在对中国的古典园林所具有的艺术特征分析中,能够发现古典园林中融合了山、水、石、草木以及建筑物等,通过对它们别具匠心的组合,表现出浓浓的诗情画意,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虽经人类的雕琢但却依然符合人们对自然的审美要求。因为其本身不是对自然的简单效仿,而是在其中融入了人类的感情和智慧,它承载着传承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重任,表现出了国民所特有的人文精神与审美要求,中国古典园林是我国的历史文化瑰宝。

参考文献

[1]彭江林.试论古典园林的艺术特征及开发策略[J].艺术科技,2012(3)

[2] 任朝旺,段艳丽.论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征[J].河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园林艺术探究 篇2

南方人口较密集,所以园林地域范围小;又因河湖、园石、常绿树较多,所以园林景致较细腻精美。因上述条件,其特点为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但究竟面积小,略感局促。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南京、上海、无锡、苏州、杭州、扬州等地,其中尤以苏州为代表。

江南园林有三个显著特点:

第一,叠石理水。江南水乡,以水景擅长,水石相映,构成园林主景。太湖产奇石,玲珑多姿,植立庭中,可供赏玩。宋徽宗营艮岳,设花石纲专供搬运太湖石峰,散落遗物尚有存者,如上海豫园玉玲珑,杭州植物园绉云峰,苏州瑞云峰。又发展叠石为山,除太湖石外,并用黄石、宣石等。明清两代,叠石名家辈出,如周秉忠、计成、张南垣、石涛、戈裕良等,活动于江南地区,对园林艺术贡献甚大。今存者,扬州片石山房假山,传出石涛手。戈裕良所叠山,以苏州环秀山庄假山为代表,今尚完好。常熟燕园黄石湖石假山经修理已失旧观。第二,花木种类众多,布局有法。江南气候土壤适合花木生长。苏州园林堪称集植物之大成,且多奇花珍木,如拙政园中的山茶和明画家文徵明手植藤。扬州历来以莳花而闻名。清初扬州芍药甲天下,新种奇品迭出,号称花瑞。江南园林得天独厚和园艺匠师精心培育,因此四季有花不断。

江南园林按中国园林的传统,虽以自然为宗,绝非丛莽一片,漫无章法。其安排原则大体如下:树高大乔木以荫蔽烈日,植古朴或秀丽树形树姿(如虬松,柔柳)以供欣赏,再辅以花、果、叶的颜色和香味(如丹桂、红枫、金橘、蜡梅、秋菊等)。江南多竹,品类亦繁,终年翠绿以为园林衬色,或多植蔓草、藤萝,以增加山林野趣。也有赏其声音的,如雨中荷叶、芭蕉,枝头鸟啭、蝉鸣等。

园林艺术探究 篇3

关键词:园林设计;艺术手法;方案表现

一、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原则

(一)观赏性原则。生态园林设计中重要的目的是体现观赏价值,人们在观赏生态园林中,比较注重美感和艺术特点,如此增加植物配置的压力,促使配置上,必须达到最基本的观赏目的。增加生态园林的美学价值,即可起到观赏效果,促使人们可以观赏到“四季交替”“美轮美奂”的元素配置。

(二)平衡原则。植物配置的平衡水平,可以彰显生态园林设计的温柔,避免受到叶茂繁枝的冲击影响,实际植物配置中过多运用浓色调或庞大工艺,会导致生态园林呈现无规则的状态,不利于体现生态动感中的静态美,所以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必须遵循平衡原则,给人们创造出舒适的园林环境。在“论园林设计的要点”中也有详细介绍。

二、景观构成要素的表现形式

以手绘的形式表现景观场景时,无非表现的是景观构成要素,分解整个手绘效果图,包含了这些要素:植物要素、山石水体要素、构筑物要素、地形道路铺装要素、景观小品元素、配景元素(人、车、云等),只要每个景观要素能够美观的表达出来,再按照一定的美学原理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完整的效果图,不同的景观要素组合方式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景观氛围,因此掌握景观构成要素的手绘表现非常重要。

(一)植物的表现形式

植物是整个景观效果图里,占画幅面积最大的部分,因此掌握植物的手绘表现形式非常重要。然而乔木、灌木、草坪在手绘表现时方法各不相同。在表现乔木平面时,主要用圆形的轮廓形式或分枝形式表现,在表现乔木的立面、剖面或透视时,可以采用整体树木的画法,即整体表现圆球形、圆锥形、尖塔形、伞形等树型,也可以采用树干与树枝的画法,画出树干与树枝的外轮廓,而第二种画法更加生动自然。在表现灌木时,因为灌木没有明显的树干,主要采用外轮廓的形式表现其栽植的范围,用组合重叠的圆形或曲线来表现整形灌木或自然式灌木,通过区分灌木的受光面与背光面来加强灌木的立体感。在表现草坪时,可以采用打点形式、小短线形式来表现草坪,其颜色应与乔木、灌木区分开。不但是绘制好每一棵植物,而且需要高中低层次搭配,常绿与落叶搭配,营造不同的植物组景,四季皆景。这样以来,乔木、灌木、草坪既有形态、颜色、大小的区分,又展现了植物自然组合的群落美,能营造出不同的花境效果。

(二)山石水体的表现形式

山石水体通常为景观设计中的主要景观节点,可以重点表现。山石通常用粗犷硬朗的线条勾勒出外轮廓,用不同的笔触与线条来表现山石不同的纹理,有棱角分明的,有浑圆的,再以深灰、中灰、浅灰马克笔来表现山石的体积感与厚重感。在表现水体时,水面可采用线条法、等深线法、平涂法和添景物法等多种表现方法,多采用浅蓝色表现水面。其线条要疏密有致,并且可以通过增添水生植物、驳岸、亲水平台、码头、船只等来进一步营造水域氛围。水面也有动静之分,表现静水水面时,主要以平涂为主,给人宁静、幽深的感觉;表现流动的跌水时,可以有明显的笔触感,给人动感、轻快、震撼的感觉。不同的表现形式的水面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景观氛围。

(三)构筑物的表现形式

构筑物也是景观场景中经常出现的部分,它具有点缀景观、观赏风景、组织游览路线等功能,尤其是亭、廊架、景墙等在景观中更为常见,需要先抓住构筑物的大体轮廓,再描绘出细部,表现出材质。更为重要的是要处理好构筑物与整体景观之间的协调关系,比如构筑物是否为整个场景中主要表现的景观,构筑物与水体的关系是否协调,构筑物与植物造景是否协调。

(四)地形道路铺装的表现形式

地形道路铺装也在景观中无处不在,地形显示了竖向设计方面的考虑,高低起伏的地形让空间更具有层次感,道路起到组织空间与引导游览的作用。在绘制道路平面时,道路象脉络一样,将各个景观节点串联在一起,采用蜿蜒起伏的曲线形式,而地形则需要采用等高线的形式来表现。铺装样式则可以丰富多样,可以是几何形式也可以是图案形式,也可以融入各种人文元素,增加景观游览的趣味性。在绘制效果图时,需要把握好地形道路铺装的透视关系,表现出近大远小关系,以及地形的高低起伏关系,画面才具有层次感。

(五)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

艺术作品,即景观雕塑,是公共景观中常见的艺术形式,多位于在广场景观节点中心,它是视觉的焦点,体现了文化,烘托了主题,使场景富有情趣。不同的造型、材质、立意的雕塑都需要不同的表现形式,通过疏密有致的线条,鲜明的色彩,明确的黑白灰关系,重点突出景观雕塑,同时需要注意它与周围景物之间的协调关系,虚化周围的景物来衬托景观雕塑。

(六)配景要素的表现形式

配景要素主要指的是人物、车、云、园灯、园椅、宣传栏等,它既能丰富画面,又能反映出其它要素的体量大小。其中人物与车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抓住其主要外形特征,具有很强的符号化与图案化特征,多采用鲜艳的颜色或直接留白的形式,起到衬托主景的作用。云彩可以用彩铅或马克笔来表现,笔触要有虚实浓淡变化,衬托出一朵朵云彩。园灯、园椅、宣传栏等既有实用功能,又能装饰美化环境,其造型、色彩、尺度一定要与环境相协调。配景主要应当起到衬托的作用,切勿喧宾夺主。

总之,掌握这些景观构成要素的形态、色彩、质感等手绘表现形式,绘图就成功了一半,再通过美学原理将这些要素有机组合在一起,就会形成完整的画面效果。

三、构成艺术基本元素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

具体应用

构成艺术包括点、线、面、体、色彩与空间六大基本要素,构成艺术即是将这些基本要素按照一定的形式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性组合。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应用构成艺术,即是将点、线、面、体、色彩与空间概念性要素进行物化,置换为风景园林设计内容,如山石、地形、植物、水体等,这些要素具备生态属性,同时发挥着审美功能与象征功能。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应用构成艺术,塑造出抽象美,提高园林观赏性与美感。

(一)点属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形态基础

所有事物均是由点构成的,而在设计领域,点除了一般意义上的点,更代表着体量相对较小的艺术形态。在艺术设计中,点为设计人员提供了较大的想象空间。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点可以代指园林中独立的艺术雕塑、某个应景的盆栽植物,也可以代表一个建筑,或耸立于草坪中的重要景观植物。点是所有设计的基本构成要素。通过点的合理设计,可以有效吸引观赏者的注意力,并对重点园林景观进行强化表达,同时起到引导参观者行进路线的作用。点的设计是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基础性内容,可以有效设计出风景园林动态艺术美,营造出良好的视觉效果。

(二)线属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视觉语言

线由点构成,无数连接在一起的点即构成了线。而线又可以分为直线与曲线两种形式。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通常将直线分为垂直线、斜线与水平线;将曲线划分为自由曲线与几何曲线两种形式。其线条表现方式不同,给人所带来的视觉感受也各不相同。在风景园林设计,时常通过直线的设计与应用给人宏伟壮观之感,通过轴线的强化,增强园林景观场地的仪式感及庄重感。

(三)面属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整体效果

面是点与线的组合,风景园林面的形态蕴含着点与线的具体表现,面的设计与应用对整个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效果存在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面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应用主要分为园林景观规划中的大面的设计与具体景观区域中景观物体的小面的设计。在大面的设计中,首先是对风景园林规划区域、面积进行研究,并制定出满足园林功能及要求的规划设计方案,对园林要素组成进行合理分配,然后通过景观节点与景观轴线将风景园林景观面连接为一体,从而构成整个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体现出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的整体感。因此,在构成艺术基本元素面的应用中,因其规划设计不同,面的表现效果不同,其美感形式也各不相同。如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应用直线形面,则可以营造出一种有序简洁的美感,应用曲线形面则可以营造出一种自然舒适的美感。在小面的设计中,指的是在具体风景园林设计区域中,通过景墙、植物墙、或连续阵列的景观构筑物形成一定面积的景观效果,从而使参观者的景观视线得以适当遮挡,而不致一眼望穿,亦或可以通过景观面的排列,对参观者的景观视线进行引导或衬托,从而突出重要景观点。

(四)体属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三维形态

构成艺术基本要素中的“体”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则是随处可见的,大到景观构筑物、特色景观雕塑,小至花池、座椅,都是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对“体”的运用,它通过多角度艺术美感的展示,使游客可以从立体的角度对景观进行观察,其视觉效果更为突出。同时,体相对面更容易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因此,在构成艺术中体的应用可以展示出多种形态,通过“体”的应用,使其艺术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

(五)空间属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视觉要素

空间包括色彩、立体、平面三个方面的视觉要素,是多种要素共同构成的三位体。构成艺术基本要素空间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是结合园林内部的基本要素进行组合,通过各项基本要素的构建,组成具备较强层次的空间感,体现出风景园林设计美感,如将通过乔木、灌木、草坪层次的区分及围合,增强场地空间感,区分使用功能等手法,都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时的常用方式。

四、结语

只有掌握了景观构成要素的表现技法,以及把握好美学原理的运用,才能在方案阶段与效果图阶段绘制出优秀的设计图与效果图,进而更好的展现方案设计的特点,让视者更直观的读懂设计者的设计意图与想法。

参考文献:

[1]刘小洋,金晓玲.手绘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7,(04).

[2]谢尘.完全绘本室外设计手绘效果图步骤详解[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10).

[3]胡长龙等.园林景观手绘表现技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08).

作者单位:

园林建筑中亭子的造型艺术探究 篇4

一、亭子的造型及特点

(一) 亭子的造型

亭子体形小巧, 四面凌空, 玲珑剔透, 造型优美, 丰富多彩, 千姿百态, 气象万千, 极具艺术魅力。亭子立面造型由屋顶、柱身、台基三个部分组成, 柱身要求空灵, 屋顶要求形式多样, 台基因环境而变, 屋顶、柱身、台基三个部分的比例关系按照设计者主观意愿确定, 总体上要适合园林布局要求, 要根据园林地势环境, 可建造在山岗之上、建筑之旁、水池之畔。不管如何, 从任何角度欣赏, 都呈现给人们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建筑形象。亭子平面造型有单体式、组合式、与廊墙相结合三种形式, 如正三角形、正五角形、正十字形等正多边形亭, 也有顶部形状似蘑菇、伞等形状的圆亭, 也有各种体形互相组合起来的组合式亭, 如双圆形亭、双六角形亭等等。总之亭子造型是丰富多样, 富有民族特色, 是珍贵的文化艺术品。

(二) 亭子的特点

1. 亭子造型:

独立而完整, 玲珑而轻巧, 丰富多彩。亭子与其他造园元素相融合, 相得益彰, 共同构成一幅生动画面, 成为人们游园的“观景”与“点景”。

2. 亭子结构:

繁简不一, 自由灵活, 亭体小而集中, 结构简用料少。过去以木构瓦顶结构为主, 现在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 少量使用预制构件及竹木、山石等材料, 经济方便快捷, 建造自由灵活。

3. 亭子功能:

主要功能就是满足游人驻足纳凉避雨、纵目眺望需要。可以自主设计建造, 与园林空间和谐统一, 最大限度彰显园林艺术特色。

二、亭子建造艺术

(一) 亭子的建筑艺术

亭子建筑艺术是指采用现代建筑技术, 按照形式美艺术美等美学法则, 对造亭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构建, 形成的形状体态具有实用性、艺术性和造型美。建造亭子概括起来就是用点、线和面等形态复合而成, 这种复合因设计者艺术水平和审美视角不同而形成形态各异、变化万千的亭子造型, 不同的亭子设计有不同的使用功能和设计理念。圆顶亭子给人们一种温暖亲和、愉快团结的视觉美感;三角形亭子给人们一种俊俏轻巧、单纯活泼的心理跳动感;正方形亭子给人一种坚固质朴、稳重大方的心理踏实感。在我国园林建设中, 过去造亭物质材料通常选用木质材料, 素木亭子接近自然, 雅致古朴。设计者可以在木头上配置各种雕塑、彩画, 使亭子更富有装饰性, 充满人文气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现在亭子大多数采用新型仿古建筑结构工艺材料, 依据木结构艺术造型复制钢筋混凝土冷塑结构造型。使用天然石色颜料, 仿真效果逼真, 具有很好的艺术审美效果。

(二) 、亭子的环境艺术

亭子环境艺术是指在设计亭子中要充分考虑所处的地理环境、时代环境和空间环境等, 特别要考虑周围可视范围内的环境, 亭子体型、比例、材料、色彩都要与环境相融合, 要成为园林空间中的视线集中点, 达到“江山无限景、全聚一亭中”的效果。无论是圆顶亭子还是正方形亭子, 亭子形状设计都要符合游人欣赏园景的视觉审美需要。亭子造型选择跟环境相适应。符合园林亭子的功能和景观表现, 南方的园林亭子顶部檐角反翘要高, 碑亭就要建造在石碑边, 绝对不能建造在动物园、植物园等地方。

(三) 亭子的文化艺术

亭子建造的文化艺术主要是指建造亭子要与时代背景和文化结构相结合, 体现时代价值和文化底蕴。从古至今, 建造亭子时都会在亭子前面悬挂牌匾或对联, 把主人的人生经历或对生活、人生的态度融入其中, 营造文化意境、增加文化底蕴。如苏州拙政园中的待霜亭, 悬挂题有“书后欲题三百颗, 洞庭须待满林霜”的牌子, 这句诗和亭子的建造以及亭子周围的环境相吻合。亭子周围是橘子园, 橘子在下霜季节逐渐变黄成熟, 味道甜美。园主人闲来无事就驻足亭子赏橘园美景, 期待霜期到来品尝橘子。这牌匾就饱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和浓厚的田园意境。造园者根据园林整体布局, 把亭子建造在出其不意的地方, 给人一种仙境般的感觉。如在山巅之上、林木之间、临水之处或曲径尽头建造亭子, 游人感觉在如画中畅游园林, 充满诗情画意色彩。

三、现代园林亭子的规划设计

(一) 位置选择

亭子是观景点, 游人在游览园林过程中休息养神、欣赏美景。游人在亭子里观看园中景物时, 游人要一览无余的开阔视野, 所以亭子位置必须选择在能给游人以最佳的视角和视距。在规划设计园林亭子时, 要运用“借景”“对景”“框景”等设计方法, 使亭子与园中其他景点有机融合, 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亭子又是园林中的一个重要景点, 是游人游园时被欣赏的景点对象, 要让游人获得美好的视觉享受, 产生想到达亭子探个究竟的欲望, 所以亭子位置必须选择在游人在不同角度、不同方向都能感受到亭子的视觉美的位置。在规划设计园林亭子时, 必须使亭子和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相得益彰, 使亭子成为游人的一个重要景点的景观效果。总之位置选择的标准就是作为观景点由内向外好看, 作为景点由外向内也好看。《园冶》指出“亭胡拘水际, 通泉竹里, 按景山颠, 或翠筠茂密之阿, 苍松蟠郁之麓”, 在山顶、水涯、湖心、松荫、竹丛、花间都是建造亭子的合适地点, 在山顶上建亭子, 游人登到山顶后气喘吁吁, 体力不支, 正好可以休息提神解乏。山顶上居高临下, 视野开阔, 游人可观赏景物、开怀舒畅。在山顶上建亭子, 突破了山形的天际线, 丰富山体的轮廓线, 使山体更加富有生气。在平地上建亭子, 可以选择在十字路口处和风景较好之地方, 便于游人在休息同时观赏四周美景。在水边建亭子, 亭子可接近水面, 亭子与水面距离宜低不宜高, 游人可以亲近、嬉戏, 观看水中倒影, 给人一种宁静、清爽、闲适、雅静之感。

(二) 材料选择

亭子是最接近自然的建筑, 材料色彩就应该接近自然。所以在选择材料和颜色时应特别注意。木质材料颜色不能太鲜艳、也不能太浅淡, 要选色自然色。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新型仿古建筑结构工艺材料不断诞生, 现代园林亭子应该选择仿木、仿竹、仿树皮等仿古材料, 这些材料经久耐用, 视觉效果也逼真。现在也有一些园林亭子应用各种金属材料和帆布, 形式和颜色都给人们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在选择使用木材、石材、竹材、树皮、茅草等材料时, 应该多选择一些地方性材料, 它们加工便利、经济适用, 能与环境协调统一。亭子色彩选择应和亭子周围视野范围内的环境相和谐, 也要考虑亭子的功能作用, 通过调和色彩达到协调或突出亭子的视觉效果。亭子材料色彩选择要综合考虑地域区别, 如木结构亭子的色彩, 在我国南北方就有较大的差异, 南方的大多是青灰色彩, 北方的大多是鲜艳色彩, 现代亭子运用仿木、仿竹、仿树皮的仿古材料也都是自然的材料色彩。

(三) 设计建设

1. 山上建亭。

山上建亭可分为山顶建亭和山腰建亭, 都要在地形开阔的台地上建造。山上建亭, 视野开阔, 利于眺望, 便于途中驻足休息。山腰建亭, 既方便游人休息又引导游人攀爬。山顶建亭建于山脊或山体转弯处或者凸出的崖石上, 游人居高临下, 可以俯瞰全景。

2. 临水建亭。

临水建亭有多种形式, 如在水边建亭、近岸水中建亭、岛上建亭等等。水边建亭最宜低临水面, 有一边临水、两边临水和多边临水的布置建造方式。近岸水中建亭, 亭子四周临水, 这个亭子以曲桥、小堤与岸连接。岛上建亭, 有湖心亭、洲端亭等, 亭子是水面视线交汇点, 突出亭子的观景面。

3. 平地建亭。

平地建亭有路亭、林间建亭、角隅建亭等。路亭常设在路旁或园路交汇点。林间建亭, 密林景象幽深, 林野之趣浓郁。角隅建亭, 在建筑山墙及围墙角隅建亭, 破实呆板墙面, 活跃角隅空间。

亭子既是观景点可供游人休息, 也可坐在其中观赏风景, 又是景点, 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景观性极强。亭子是最接近自然的建筑, 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 集中体现园林景观艺术, 深受人们的喜爱。

参考文献

[1]刘昊, 陈飞平.浅谈中国园林中亭的设计[J].四川建筑, 2005 (12) .

[2]李莹, 汤丽青.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亭的探析[J].艺术与设计, 2010 (6) .

[3]傅小龙, 王俊晓.园林景观中亭子的营造及文化解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27) .

休闲文化园林艺术论文 篇5

1中国自然化的建筑观

在西方的历史上,冷硬的石质建筑表达了一种西方的文化理念,不仅如此,从埃及金字塔到雅典卫城,几乎所有的著名石质建筑都必须以垂直线为轴心,并尽其可能地寻求垂直轴心的高度。哥特式教堂就是最鲜明的例证。德国的科隆大教堂中厅高达48m,而乌尔姆市教堂钟塔甚至高达161m。教会要藉此表达离弃尘土和亲近上帝的神学意图。西方文化中的这种对永恒的追求,在中国文化中是不存在的。在中国哲学看来,不需上帝那样的人格神即可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只要在自然中寻求内心的和谐以达到最高的心灵境界,就能在有限的人生中实现对无限与永恒的体认。到后来,资本主义精神将这种对建筑高度的追求推向了极致,现代化楼厦成为拜物教的最好诠释,它们高耸在曼哈顿街区及所有的商业闹区,而依中国文化的心理景观看来,那只不过是一些理性的玻璃盒子,折射着太阳的光芒,而毫无生命感。

2中国园林造景中的人文价值取向

中国文化是一种充满着智慧的休闲文化,自古至今中国人都强调人要活得自然才能恬淡,体静才能心闲,心闲才能通达。于自然之中寻流水之声以养耳,网青禾绿草以养目,在回归自然的身心自由中感知自然之美好,生命之美好。这便是中国人的休闲之境界。“休”在《康熙字典》中解释为:休,人依木而休,表明了中国文化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闲”在《楚辞》中释为:“闲,静也”,“闲,雅也,指品质”,代表着中国人的生活观。由此,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生活孕育出了我们特有的精神态度和文化气质,首先,从审美的角度看,休闲能够使人回归自然,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在自然的造化之中铸造人的豁达、开朗、坦荡、虚怀若谷的品格。休闲使人在精神的自由中达到对世界的审美的生活方式,这是中国人的生活审美。其次,从理论上讲,由于中国人不同于西方人,要将自己的生命寄托于那个抽象的、人格化的神,因此,休闲对于中国人而言,其价值在于,在生活的劳作与困顿之外,在家园中,闲适中的时光能够为人类构建意义的世界,使人的心灵有所安顿、有所归依,使人的精神得以守护,这是中国人的生活信仰。在西方,“标准化,专业化、同步化、集权化”是第二次浪潮社会的重要特征。依据艺术家的理解,工业化的标准使艺术远离我们的生活。这种理性的标准化完全剥离掉了人的自然的规定性和人性的丰富性,使一切都沉寂在庞大的集合空间中。这种鲜明的特点也表现在西方园林中,从法国园林到意大利园林,都非常强调中轴线对称,尤其是在法国园林中,将这种严谨的气质发挥到极致,例如中轴线贯穿全园的法国凡尔赛宫苑。人是用他的整个身心、整个存在而不是单用其理性来理解世界的,人对世界的知觉,首先是由情绪和感情揭开的,而不是靠概念。西方传统思维方式完全割裂了知情意、真善美的统一。理性的、逻辑的框架只适用于僵死的、无生命的物质,对有生命的东西用逻辑的、静态的、几何学的方法进行处理,必然“把它所有的一切本质的东西统统剔除干净”———当作无生命的东西处理,就像玻璃罩下的死蝴蝶一样,玻璃罩下的死蝴蝶虽然还保持着原来的颜色和形状,但那使其飞舞成为可能的生命和运动都没有了。而在生活里,就像在艺术里一样,飞舞就是一切。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西方人漫不经心地抹去了那些对于真正的人来说至关重要的东西。将理性推演到极处,西方文明人的生活就在形式与工具中打转,忘掉生活本身了。而中国文化则追求那种源于天地间的真实与统一,回味与欣赏。这种深厚的人文情怀深深地印照在中国的园林文化中。中国的园林艺术实质上就是中国休闲文化的最生动的写照。

3中国园林艺术的前景展望

画家陈丹青在他的《退步集》中曾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20世纪80年代,美国大都会美术馆曾煞费苦心地专门请来苏州古典园林工程队亲自施工,仿照“网师园”一角,建了一个苏州馆,馆内极其细致地建有亭翼、芭蕉、小鹅卵石镶嵌的地面。陈丹青充满情感地描述到:那里,是参观者最愿意栖息的`场所,他们满怀敬意地呆坐着,被催眠了似的。西方人对中国的园林文化景致充满了发自心底的崇尚。面对当今工业世界中人类不断膨胀的物质欲望,匆忙的脚步,紧迫的生活节奏,喧嚣的城市,越来越多的人在挣扎中期冀着某种不同的心灵归属。越来越多的人意欲克服那种对物的无尽占有与消费的偏执,希望在大自然的气韵中获得精神世界的充实与安宁。生活的安全感来自于精神上与世界和谐的宁静。要获得这种安宁,人就必须回家,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人只有身处在大自然的造化之中,通过心灵的感悟,才能将生活提升为一种“诗境”,这是中国休闲文化的内在的艺术旨趣,也是中国人的美学,更是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事实上,无论是西方人还是中国人,人们的心灵最终是相通的。西方哲人海德格尔的呐喊“人应该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与中国的古老智慧何其相似,无论是西方人还是中国人,人类的精神家园在风籁中,在云彩里,在山势的起伏间,在花草的颜色和香气里,在水的灵动,这也是世界未来建筑所应追求的人文价值。在西方建筑史上,具备这种建筑情怀的设计师,如卒姆托,在其代表作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瑞士展览馆的优美的设计中,大量地使用了木材,人们置身其间,完全摆脱了城市的吵闹以及城市的混凝土般的生冷,仿佛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脉络相一致。这种设计,也许正是今天的人类所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愿望的具体体现。这说明,人类无论发展到何种程度,对大自然都有着深深的眷恋,因为那是我们的家园。在这一点上,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由于人们的心灵最终是相通的,所以艺术最终也是相通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建筑学界称卒姆托代表着建筑艺术中力挽传统的潮流。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那些日益丧失的东西正是建筑艺术久远的传统。社会发展程度越高,对休闲的文化需求就越高,休闲的人文内涵就越丰富,由此中国的园林艺术必然前景广阔。

檀园,艺术家的园林 篇6

嘉定南翔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已有一千五百年历史,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在这个水灵灵的江南古镇上,历代辈出风流,明代“嘉定四先生”之一的李流芳,便是杰出的代表。在南翔,李流芳的私家园林“檀园”,是一座文人艺术家的园林。

李流芳(1575—1629)字茂宰,一字长蘅,号檀园,晚称慎娱居士,居南翔。注定了有流芳百世的人,命运跟他是有点过不去的。李流芳在三十二岁考取了举人,然而进京会试,却名落孙山。闻宦官魏忠贤专权,朝政日非,遂愤然赋诗而归,绝意仕途,专事文化研究,诗书画印俱佳。其山水作品得益于大自然的真谛,纵横酣透,情景交融,时与董其昌、王时敏、王鉴等并称“画中九友”。李流芳在南翔的家宅后面建筑了一座“水木清华、市嚣不到”的园林,取名“檀园”。檀园里亭台楼阁,石桥流水,是李流芳亲自设计创作的私家园林。文人艺术家后期的生涯是在檀园度过的。他经常在檀园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品茗谈艺、吟诗作文。与他交往的挚友有程嘉燧、钱谦益、柳如是、钟惺、王志坚、归昌世等。当代大学者陈寅恪的力作《柳如是别传》对李流芳和檀园有大段记载,可见檀园在当时的名声极大。然而,这座艺术家的园林,没有逃脱战火之焚,毁于明清易代之际。

时光过了三百多载,今人对年代久远的南翔古镇老街进行保护修缮,历史又一次选择了檀园,于公元2011年恢复性重建这个江南名园,并对外开放。如今,檀园建于南翔五代双塔历史文化风貌区内,占地约10亩。大门置于老街混堂弄内,门上方匾额“檀园”两大字,是李流芳的手书。洒脱而有风骨,是李流芳人格的写照。明代天启年间,苏州有人为宦官魏忠贤建生祠,谄媚者争相往拜。嘉定知县谢三宾就此事求教于李流芳,李答曰:“拜是一时事,不拜是千古事。”李流芳不畏权势,不向恶势力屈服的精神终于流芳于今世,融入重建的檀园里。

重建的檀园根据文献记载而构思布局,厅堂亭榭的称谓均与原物吻合。檀园布局精巧,疏密相间,大小穿插,高低有致,宛如一幅立体山水画卷。水池居中,呈葫芦形,有曲桥连接两岸,厅堂环立,山石洞壑盘旋宛转,曲廊贯通全园。“宝尊堂”为全园主厅,面阔五间,北厅陈列李流芳的书画和诗词作品,南厅安置李流芳全身铜像一尊,悬挂明清两代文人赞誉檀园的诗文,充满艺术园林的文化气息。“次醉厅”是李流芳会朋晤友的地方,厅内有大幅“九友图”,描绘当时九位画家聚会的场景,彰显李流芳在晚明画坛的地位。置身其间,仿佛时光倒转,回到了文人墨客吟诗作画、饮酒会友的那个时代。李流芳的作品气场很大,在檀园的厅堂里是弥漫可及的。

檀园水池畔,有一石舫,名曰“步蘅舸”,蘅,出自李流芳表字“长蘅”。步蘅,乃尚贤敬仰之意。舸,又名石舫,不系舟,分为三段,前舱较高,中舱略低,尾舱建二层楼,凭栏远眺,檀园尽收眼底。依水而筑的“翏翏亭”与“招隐亭”遥遥相望,只是“招隐亭”被筑建在太湖石上长长的曲廊,推向全园的最高处。“招隐亭”高高翘起的飞檐,成为檀园最富有飞翔本意的景致了。沿曲廊石阶而下,是一座徽派门楼,内设慎娱室、剑蜕斋,再现李流芳旧时的生活、读书场景。沿着曲径小路,通向一座太湖石砌成的山峰,造型独特优美,瀑布直泻而下,取名“飞瀑流云”,是檀园景致里的生动一笔,也是游人拍照留影的佳处。

壬辰春日,上海硬笔画学会的画家夏葆元、陈燮君、黄阿忠、郑辛遥、肖谷、杨顺泰、杨秉辉、洪纽一、张传武和我在理事长李源德先生带领下,两次赴檀园写生。把立体的山水园林,一一收入平面的速写本和画布上,将于今年九月举行檀园写生展,向读者展示檀园古典的优雅的宁静的美丽。

张安朴

园林艺术 篇7

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

园林意境特征。园林意境寄情于自然物及其综合关系之中, 情生于境而又超出由之所激发的境域事物之外, 给感受者以余味或遐想余地。当客观的自然境域与人的主观情意相统一、相激发时, 才产生园林意境, 其特征可作如下阐明:

园林是一个真实的自然境域, 其意境随着时间而演替变化。有“季相”变化, “时相”变化, “气象”变化, “龄相”变化等等。

中国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

不是所有园林都具备意境, 更不是随时随地都具备意境, 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 引兴成趣和深刻怀念。所以意境是中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

二、布局

园林设计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步骤, 是根据计划确定所建园林的性质、主题、内容, 结合选定园址的具体情况, 进行总体的立意构思, 对构成园林的各种重要因素进行综合的全面安排, 确定它们的位置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经过多个方案的比较, 确定合适的布局方案, 然后再作深入的设计。布局是否合宜得体关系到建园的成败。

园林布局要因地制宜, 布局前对建园单位或园主的要求先行了解, 对建园基地的情况作详细调查, 不仅了解基地自身情况, 还要了解四周外围的环境。布局要顺应自然, 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加以适当的改造, 才能构图得体合宜。园林布局要体现时代精神、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 要不断推陈出新。

各国园林有不同的形式、流派和风格, 式样上有自然式、规则式、混合式等。布局时采取何种艺术形式, 要随建园意图和基地环境而定。一般说来, 一个园的艺术形式应该统一和谐, 如果用混合式, 在不同形式的过渡衔接上要处理得顺理成章。有时可用"园中园"手法或集锦式方法, 把不同的形式风格布置在一个整体园林中。

三、造景

通过人工手段, 利用环境条件和构成园林的各种要素造作所需要的景观。

“景”即境域的风光, 也称风景。是由物质的形象、体量、姿态、声音、光线、色彩以至香味等组成的。景是园林的主体, 欣赏的对象。自然造化的天然景 (野景) 是没有经过人力加工的。大地上的江河、湖沼、海洋、瀑布林泉、高山悬崖、洞壑深渊、古木奇树、斜阳残月、花鸟虫鱼、雾雪霜露等, 都是天然景, 园林造景时要充分加以利用。

园林造景, 常以模山范水为基础, “得景随形”, “借景有因”, “有自然之理, 得自然之趣”,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造景方法主要有:1.挖湖堆山, 塑造地形, 布置江河湖沼, 辟径筑路, 造山水景;2.构筑楼、台、亭、舫、磴道、景门等建筑设施, 造建筑景;3.用石块砌叠假山、奇峰造假山景;4.布置山谷、溪涧、湍流, 造溪涧景;5.堆砌巨石断崖, 引水倾泻而下, 造瀑布景;6.按地形设浅水小池, 筑石山喷泉, 放养观赏鱼类;7.用不同的组合方式, 布置群落以体现林际线和季相变化或突出孤立树的姿态, 或者修剪树木, 使之具有各种形态, 造花木景。8.在园林中布置各种雕塑或与地形水域结合, 或单独竖立, 成为构图中心, 以雕塑为主体, 造塑景。

四、借景

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 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 丰富游赏的内容, 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 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 收无限于有限之中。

借景可分为:1.近借。在园中欣赏园外近处的景物。2.远借。在不封闭的园林中看远处的景物, 例如靠水的园林, 在水边眺望开阔的水面和远处的岛屿。3.邻借。在园中欣赏相邻园林的景物。4.互借。两座园林或两个景点之间彼此借资对方的景物。5.仰借。在园中仰视园外的峰峦、峭壁或邻寺的高塔。6.俯借。在园中的高视点, 俯瞰园外的景物。7.应时借。借一年中的某一季节或一天中某一时刻的景物, 主要是借天文景观、气象景观、植物季相变化景观和即时的动态景观。

五、雕塑

园林雕塑配合园林构图, 多数位于室外, 题材广泛。园林雕塑通过艺术形象可反映一定的社会时代精神, 表现一定的思想内容, 既可点缀园景, 又可成为园林某一局部甚至全园的构图中心。

园林雕塑有悠久的历史。文艺复兴时期, 雕塑已成为意大利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园中雕塑或结合园林理水, 或装饰台层, 甚至建立了以展览雕塑为主的“花园博物馆”“雕塑公园”。园林雕塑在欧、美各国园林里至今仍占重要地位。

园林雕塑按内容可分为:1.纪念性雕塑。纪念历史人物或事件, 如南京雨花台烈士群像。2.主题性雕塑。表现一定的主题内容, 如广州市的市徽“五羊”。3.装饰性雕塑。题材广泛, 人物、动物、植物、器物都可作为题材, 如:北京日坛公园曲池胜春景区中展翅欲飞的天鹅和各地园林中的运动员、儿童及动物形象等。

按形式分有圆雕、凸雕、浮雕、透雕等, 使用材料有永久性材料和非永久性材料。冰雕、雪塑是东北园林冬季特有的一种雕塑艺术。

浅谈园林艺术 篇8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既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哲学思想,同时又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屹立于世界园林之巅。

1.1“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中国造园崇尚自然,园林的地形地貌是自然山水景观的高度艺术概括,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最高境界,所以我国古典园林的选址多在山水形胜之地,或至少有水通源之地,不然则通过挖湖堆山,因势利导而创造的山水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内叠山,无论模拟真山的全貌或截取真山的一角,都能够以小尺度而创造峰、峦、岭、岫、洞、谷、悬岩、峭壁等自然景观,体现自然山岳成规律;园林内开凿的各种水体都是自然界的河、湖、溪、涧、泉、瀑等的艺术提炼和概括,在有限的空间内尽显天然山水的全貌。

1.2“巧于因借”的造园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之二体现在“巧于因借”。通过巧妙地取舍,达到借景之“精巧”,是我国古典园林造园中的最重要者和造景中追求空间的无限外延的重要手段。《园冶》:“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通过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诸多手法,将有一定界限,并相对于外界环境隔绝封闭的园林空间形成与外界虚实相连的整体,造园中采取“俗则屏之,嘉则收之”[1]的手法,将外界美景纳入园中,形成局部大环境的完美统一,既扩大了园林空间,又丰富了园林景观层次。

1.3“因地制宜”的原则

中国古典园林特点之三则体现在因地制宜。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讲究随形就势,顺应山水地势的特点而建造。只有正确了解、分析并利用好基址特征,因地制宜,才能创作出风格独特的园林,亦即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师追求的园林个性和场地特征,而不是照搬照抄,景点堆积的“产业化”园林景观,同时也节省了大量改造地形地貌的人力物力,体现节约型园林的原则和理念。斯所谓“相地合宜,构园得体”[1]。

1.4 生态理念的体现

中国古代造园的特点之四在于植物造景的独特手法和理念。古典园林植物的种植形式一律采用自然式,与园林风格高度一致。私家园林和大型园林的小空间多采用单株、双株、多株及丛植的形式,运用少量的树木配置艺术,概括而表现天然植被的气象万千。

1.5 创造理想的人居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特点之五在于创造最理想的人居环境。古典园林不论是私家宅院还是皇家园囿以至寺观园林,园中之建筑布局因山就水,随形就势,错落有致,以丰富的形式和多变的布局,融合于自然园林环境之中,同时利用形状各异的门窗作为媒介和框景,将园林之美景收入视野,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把建筑室内小空间与舒适宜人的外部园林大空间渗透融合为一体。

中国古典园林特点的形成,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复杂因素共同制约和影响的结果,是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自然观的推衍以及其在园林艺术领域的具体表现。了解并汲取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思想和特点,同时结合当代先进的设计理念、思想和科学技术,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符合人类发展观中国现代园林的风格和特色,而不是西方景观的照搬或景观集景,才能重新确立中国园林的世界地位并发扬光大。

2 目前我国城市环境问题及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近几十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很快,城市人口迅猛增加,城市作为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由于对城市环境保护不力和对城市园林绿化重视不够,致使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保持整个城市的生态平衡方面起积极作用,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日益显著。

2.1 城市的环境问题

城市环境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因而每个人都希望居住在一个环境优美、空气清爽、鸟语花香的地方,然而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过渡膨胀,伴随而来的是垃圾、有害气体、噪音等的急剧产生或增多,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2.2 城市园林绿化的作用

(1)平衡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2)净化空气、吸烟滞尘;(3)减弱噪声;(4)改善城市小气候;(5)美化城市环境。

2.3 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协调不断的发展,提高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则必须优先保持自然生态,使开发建设在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框架内,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城市及城乡结合带自然资源的保护,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建设稳定的人工自然生态群落,最大限度地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善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3 城市园林绿化的对策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园林绿化事业较前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城市重视程度的不同,各地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多数中小城市环境意识不高,致使城市园林绿化投入不足,总体水平偏低。

3.1 提高认识是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国城市人口众多,经济力量薄弱,城市园林绿化基础差,居民绿化意识低下等,这些决定了必须下大力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城市居民的绿化意识,增强自觉性与责任感。现在有不少城市开展城市绿化活动,使居民绿化意识迅速提高,把加速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作为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环境的自觉行动。因此,城市园林绿化在城市中的合理定位,应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

3.2 转变城市规划观念是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现代城市园林绿化的内涵已有了质的扩张,不仅是城市的点缀和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而且被历史性地赋予了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功能,在城市规划工作中,要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和人民生活发展需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贯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指导思想,以普遍绿化为基础,努力扩大绿地面积;规划时既要注重城市中心地带,也要扩展市郊外围,体现绿色环境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

3.3 遵守生态学原则是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从生态学基础理论来研究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就是如何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的功能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实现人、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存,从而推动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21世纪的城市,应该是高度园林化和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实现城市园林化、花园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当代园林先进的设计理念、思想和科学技术,同时又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园林艺术将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屹立于世界园林之巅。

摘要:通过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展现“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营造最佳人居环境的理念以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观,结合当代园林先进的设计理念、思想和科学技术,探讨具有时代特色、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现代园林的风格和特色。

关键词:古典园林,自然观,人居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看艺术的本质 篇9

关键词:艺术本质,园林艺术,表现手法

1 中国园林艺术的历史起源

我国古典园林的兴建, 早在公元前11世纪就已经开始, 如周代有文王的“灵囿”, 占地35km, 其中养百兽鱼鸟, 不仅供他狩猎, 同时, 也是他欣赏大自然景色的好去处。到了秦、汉, 园林渐渐成为专供帝王游乐的地方。汉武帝将秦上林苑加以扩大, 不同功能的宫、观、池、苑供帝王贵族游憩、居住以及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需要。魏、晋、南北朝, 战事频繁, 人文士大夫崇尚清淡, 礼佛养性, 居城市而又迷恋自然山林野趣。明清时期, 不少画家如计成和石涛和尚,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等, 也都参与到造园活动之中。园林艺术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高度, 只有在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艺术比较发达的时候, 才能兴建以供游乐和休憩的园林, 因此, 中国园林艺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 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表现。它除了具有很高的功能性以外, 其艺术欣赏的价值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2 艺术本质观在中国园林艺术中的显现

2.1 模仿自然

文人画家陶醉于山水风光, 企图将生活诗意化。他们把自己喜好的诗情画意应用于园林之中, 追求超脱的意境, 以大自然中本来存在的事物为原型, 营造有深刻含义的园林景观。唐、宋园林中叠石成峰, 供人观赏, 也突出地表现了人们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具有模仿的特点。中国园林艺术具有深刻的艺术内涵, 既有对自然的模仿复制, 也包含了文人画家的情感意志, 是人从自己的情感出发对大自然美的升华与提炼。

2.2 创造意境美

古代文人画家本人亲自参加造园, 所造之园, 多以山水为蓝本, 将诗与园林建筑相结合, 富有诗情画意。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 造园时模仿自然山水, 在造园意境上也得到了深化和发展。中国园林艺术之所以得到世界的肯定, 在于文人画家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自己的深刻理解。模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极富诗情画意, 形成人们所说的写意山水。《园冶》对松、竹、梅情有独钟, 这些植物已经不是单纯的造景元素, 它们承载着道德象征的重负。声、画、意三合一的审美思维则又让《园冶》意境之美表现得更加丰富而生动。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境界是创造园林艺术的意境美。

2.3 寓情于景

题咏赋予园林以意境, 而园林之美景又寄寓着诗情、情景交融, 这是我国园林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这一点与中国艺术本质观中重视表现主观精神世界相契合。以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为例, 潇湘馆种竹, 竹代表了黛玉对宝玉不可动摇的爱情, 用竹影婆娑浮动的气氛, 反映黛玉的愁绪。《红楼梦》中描写的园林景观, 将人与景相融合, 营造出一种亦诗亦画的艺术境界。

3 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出发对艺术本质的理解

3.1 艺术是一种存在于人脑的虚拟现实

诗人画家把松、竹、梅比作孤高傲世的“岁寒三友”。松、竹、梅只是单纯的植物, 而友人是带有情感性的, 是不真实存在的, 但又是艺术的创作者与欣赏者都能感受到。

3.2 艺术具有非功利性

艺术是人们对精神的需求, 人们追求艺术, 是人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的表现, 这是人类长期从事于改造周围环境斗争中养成的品格。艺术欣赏是欣赏者的认识、想象与审美自我确证等活动的统一, 它包括感知艺术作品、重建形象世界、获得自我认可和领悟终极意义这4个阶段。艺术作品在审美上并不追求实际上的利益满足, 这集中表现在创作者的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之中;或许在一些情况下艺术给人们带来了实用性, 但是, 这些用处都是间接的, 非功利的;或者艺术作品只作为一种载体而存在, 这并不表示艺术作品本身具有功利性。

3.3 艺术是一种自我情感的传达

情感是需要的主体对有意义的客体的关系在他脑海里的反映。这是普通型的情感定义, 而我们探寻的是个性的情感, 即艺术情感, 也就是艺术家的情感。艺术家不仅是情感的载体, 还是情感的审美和再创造者, 这就是艺术情感的内涵。艺术鉴赏者通过艺术作品感受到艺术家表达出的情感内涵, 引起共鸣, 得到一种自我力量的肯定和实现, 艺术的价值就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实现。

曹雪芹所设计的大观园, 既富有诗情画意, 又处处风景如画, 最重要的是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到园林的设计之中, 又通过这样的园林将他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让行走在其间的人得到一种心灵上的情感体验。这样的艺术才是带有灵魂的艺术, 只有富有情感交流的艺术才能称得上是富有创造力和有价值的艺术。

参考文献

[1]计成著, 胡天寿译.园冶·园说[M].重庆出版社, 2009

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在园林中的应用 篇10

1 古典园林建筑艺术概述

古典园林建筑艺术是基于古典建筑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一种艺术, 园林建筑艺术的发展历史悠久, 不仅能够给园林增添一份古典景色, 更能通过古典园林建筑的应用对园林进行造景, 供游客观赏、游览以及休息等[1]。古典园林建筑在园林中随处可见, 如何运用古典园林建筑是园林设计师设计中重点考虑的内容, 园林建筑多种多样, 大小不一, 再加上园林存在的地域性、环境、人文等特征的差异性, 使得设计师在园林建筑设计时也将面临着诸多的难题, 如何将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美充分地体现出来是设计师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从实际来分析, 古典园林建筑是对自然美、生活美的一种雕刻和还原。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从建筑的不同架构中体现出来, 例如, 楼、阁、廊、亭、屋顶、屋脊等, 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游客对园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观赏性, 更要便于游客游览之需, 如小卖部、游艇码头、售票亭等, 这些建筑都应还原自然美, 利用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特色将其充分展现出来。

古典园林建筑在园林艺术中占有相当重的分量, 不仅仅体现出建筑物的个体, 更是与园林中的山、水、植物等进行有机结合, 体现出整体的艺术美, 更好地打造出园林景色, 犹如画龙点睛为园林审美添上关键一笔, 成为园林景观的重要点缀, 为游客提供更为优美的风景画卷[2]。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历史进程的不断推进, 园林建筑文化也不断赋予时代的气息以及崭新的精神面貌, 园林景观也逐渐向着生态园林的方向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 古典园林建筑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2 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在园林中的应用分析

2.1 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在园林中应用的作用

在近些年的发展中, 园林景观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尤其是对园林中各项标志性景观的设计[3]。当今有很多园林都引入了大量的古典园林建筑艺术, 不仅能够代表园林的标志性符号, 更是体现园林艺术水平的关键所在。一般情况下, 将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应用到园林中, 都是将建筑作为园林风景画面的主景、重点等, 形成一幅美丽的园林景色画面。也就是说, 园林在发展的过程中, 很大一部分都会依赖园林建筑参与到其中, 这样才能将更加美好的画面凸显出来, 从最本质的角度上来讲, 如果没有建筑存在的园林也将不会称其为园林, 尤其是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应用, 更能凸显出一座园林的中心、标志等。例如, 西安大唐芙蓉园侍女馆中的宝塔、杭州西湖边的雷峰塔等, 这些都是古典园林建筑中著名的标志性建筑物, 更为园林增添了一份古朴的色彩。

2.2 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在园林中应用的类型

园林是环境改善的关键, 我国园林有很多, 而受到地域性、环境、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也使得园林中的建筑类型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特别是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应用, 更是从不同角度上突出艺术的特征[4]。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在园林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建筑类型:

2.2.1 楼阁。

楼阁是园林中的重要建筑之一, 在应用过程中要分析楼阁做的是主景还是配景, 再对其选择恰当的位置。一般情况下, 楼阁多处在园林的四周, 普遍楼阁多为2层, 当然, 具体的应用要根据园林的实际情况来定, 很多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应用也会对其取名, 如狮子林的修竹阁、拙政园的浮翠阁和留听阁、留园的远翠阁等, 这些都是园林的重要标志之一, 更是园林的主要风景。

2.2.2 廊。

廊在园林中的应用极为广泛, 起到园林中建筑物之间联系脉络的作用, 通常也可以将其作为园林风景的导游线。廊的布置具有蜿蜒逶迤、随形而弯、依势而曲的特征, 同时在廊布置的过程中, 可以划分空间, 廊的变化也可以增加风景的深度, 而且廊也是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重要元素之一, 没有廊的存在, 园林古典建筑将会显得更加枯燥。廊多跨凌于水面之上, 廊形式也分很多种, 如楼廊、复廊、曲廊、水廊等, 在园林环境下应用, 也会体现出不同的艺术美。

2.2.3 亭。

亭为休憩凭眺之处, 主要设立于园林中的山上、路旁、林中、水际等处, 是园林风景的重要点缀, 更是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之一。亭的样式多种多样, 样式与大小要做到因地制宜, 这样才能凸显出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美的特征。从园林中亭的平面来划分, 主要分为方形、长方、原形、六角、八角、扇形、海棠、梅花等类型, 例如, 江南园林的醉翁亭、陶然亭公园的陶然亭、爱晚亭、湖心亭等。

2.3 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在园林中应用的建筑构造

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从建筑的各个结构都能体现出艺术美的特征, 如屋顶、屋脊、屋角等, 根据园林特征的不同也会设置不同构造的建筑物, 以此来与园林整个景色搭配, 充分体现出古典园林建筑的艺术美[5]。

如屋脊的构造:就当前园林中应用的古典园林建筑来分析, 屋脊的构造主要分为纹头脊、哺鸡脊、甘蔗脊、雌毛脊、游脊等。屋角的构造:屋角的构造直接体现出屋顶的形式, 例如, 屋顶为攒尖式, 屋角必定是反翘式。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多样性, 屋顶也必定体现出不同的特征, 其中屋角的构造将会对屋顶的特征产生直接的影响, 因此, 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在园林中应用的过程中, 要特别注重建筑构造。

2.4 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在园林中应用的功能

园林除了能够改善生态环境之外, 同时还能供给人们旅游观赏, 将古典园林艺术应用到园林中起到整合旅游资源、连接景区、造景等方面的功能[6]。例如, 园林中各种亭台、走廊等, 将游客引入更深入的园林景色, 更是游客缓解游览景色中疲惫感的绝佳场地, 为游客提供有效的使用条件。在整个园林设计中, 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应用将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同时通过对园林建筑灵活性、科学性、艺术性的设计, 将其古典建筑艺术与园林景色充分融合, 从而有效地突出园林与古典园林建筑的整体美。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在园林中的应用, 还具有导向的功能, 尤其是对一些规模较大的园林, 园林内的线路蜿蜒曲折, 再加上园林树木的茂盛, 很容易让游客迷失方向, 而通过建筑作为导向, 不仅可以作为园林景色的重要点缀, 更能为游客的观光进行导向。

3 总结

综上所述, 在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的情况下, 对园林设计、建筑以及发展也越来越重视, 更加注重园林回归自然。建筑作为园林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 也成为园林设计师点缀园林景观的重要元素之一, 特别是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运用, 能够达到园林景观回归自然的效果, 为人们营造更加优美的园林景观。通过本文对古典园林建筑在园林中的应用分析, 结合笔者自身多年工作经验以及对园林建筑的认识, 主要从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在园林中应用的作用、建筑类型、建筑构造以及功能等几部分内容进行分析, 以期为促进园林事业的发展给予一定的启发, 进而为人们营造更良好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何铮, 杨华, 车代弟.古典园林植物造景手法在现代道路绿化中的应用——以天津北仓道绿化设计为例[J].农业科技与信息 (现代园林) , 2014 (5)

[2] 焦丽梅.古典园林?生态?文化——生态语境下我国古典园林艺术宗教文化思想研究[J].艺术教育, 2015 (2)

[3] 刘军楼, 沈洪, 徐力, 刘丽娜.浅谈园林艺术的表现形式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与作用[J].福建农业, 2015 (1)

[4] 王巧, 余鹏, 侯方堃.一派雅致天然——浅谈宋代文人园林[J].四川建筑, 2015 (1)

[5] 王春兰, 吴学杰, 谢洁.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音乐凝固之韵和律动之美[J].现代园艺, 2015 (5)

浅析中西古典园林艺术文化 篇11

中国封建士大夫们的田园之乐、隐逸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内向性思维方式,这种思维造成了中国人安分守己、知足忍让的性格。中国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得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以农为本。心理上重乡土,重一统,重“落叶归根”,重“乐天知命”。“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让人觉得踏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方式让人觉得自在。如白居易《归田》诗所叹:“莫恋长安道,莫寻方丈山。……金门不可人,琪树何由攀?不如归山下,如法种春田。”

那么,关于西方的古典园林艺术呢?欧洲古典园林当以意大利的台地园和法国的平地园为代表。

文艺复兴时期和17世纪上半叶巴洛克时期意大利的造园艺术是欧洲古典园林艺术的一个高潮。然而此时园林的主人们却是世袭的在朝当权派。那些王公贵族、神职教士们建造乡间别墅为的是寻欢作乐,并不是为了与自然对话。这个阶层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反映在园林艺术上,特别是巴洛克时期,甚为世俗化,如16世纪末建造的红衣主教彼得罗·阿尔多布兰迪尼的别墅里面的那些机关水嬉,游人不小心碰着暗藏的喷嘴便会被水淋个透湿;乐器装置在水力作用下气流产生不成调的音乐,很是粗俗。正如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所说的,意大利的园林是“服侍他的享乐的仆从”。

至于法国的园林艺术,深受意大利的影响,但又独具一格。17世纪下半叶的古典主义造园艺术成为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一座高峰,也被视为欧洲造园艺术的正统。在国王路易十四的绝对君权统治下,古典主义文化体现了这个“伟大时代”的“伟大风格”。一切为君主服务,古典主义园林更是毫不例外,因为它本身就是宫廷文化的产物。闻名世界的凡尔赛宫苑气势宏伟,建构壮丽,以宫殿为中心,主轴线、坎轴线、中轴线、横轴线等等主从清晰的切割园林,体现了以国王为首的森严分明的封建等级秩序。譬如凡尔赛宫殿坐镇东方,它前面东西向,的牛轴东端是拉冬娜喷泉(太阳神阿波罗之母),她眺望着西端韵“阿波罗之车”喷泉,阿波罗驾着马车从水底奔出,开始他一天的巡行,太阳西沉于它西面不远处的大运河时,阿波罗结束他的巡天历程。这个寓意很明显,国王路易十四就是人间的太阳神阿波罗。凡尔赛宫苑要表达的是这位号称“太阳王”的君主的“威严”、“伟大”及“排场”,诚如圣西门所评价的;路易十四建造凡尔赛园林是“为了玩,不是为了美”。这和意大利园林如出一辙。

东、西方园林艺术对立的特点除不同的政治阶层的作用之外,不同渊派的哲学思想和相应的美学观点的影响极为深厚。几千年来,老庄的道家思想和孔孟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士大夫的精神支柱。不论是道家的人自然化还是儒家的自然人化,终归“天人合一”这个哲学主题。即讲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形式——自然山水园正是“天人合一”观念的物化体现。在这里,人和自然是气脉相通的一个整体,物我一体,主客不分,从园林布局到园中建筑,花草树木,山水石等等无一不是力求顺应自然。人在自然里陶冶性情,启迪心志,与大自然共呼吸,二者亲密无间,这也是中华民族整体性思维方式的一种显示。

道家把人自然化,即“以人合天”。人与天地共融,与万物同一,通过自然而领悟得道,在自然中愉快生活。老认为“自然”即“真”,即“朴”,“自然美”成为中华民族的审美原则,而“返朴归真”也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美学主题。它追求天然质朴,淡泊宁远;崇尚含蓄古雅,不事雕琢。中国古典园林力求自然与人工巧妙地、完美地结合,“虽由人作,宛若天开”。譬如唐王维的“辋川别业”,园中有山、岭、岗、坞、湖、溪、泉、濑、滩及茂密的植被,总体上以天然风景取胜,局部则重点刻划,园中建筑物不多,形象朴素,布局疏朗。园中尤重诗情画意,诗画人景,景融诗画,整个园林就如一幅清旷意远的自然山水卷。

儒家把自然人化,即“以天合人”。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仁者比德于山,智者比智于水”。山水的性情如同人的性情,二者相通,这就是孔子的“比德“观。儒家的这种审美心理实际上是一种主体意恂性思维方式,它认为“万物皆备于我”,对客体的认识来源于主体的自身感悟和内心体验,它“使主体介入客体,客体融入主体,使客体主观化,自然人格化”,即所谓“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这样的主客一体、物我不分,使得客体的认识反映出主体的情感,恰如自然景物的变化与人的心境感情相联系,青松翠竹,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枯藤老树,给人以萧索凄清之意;雨打芭蕉,则愁思绵绵;风拂杨柳,则别意依依。自然本无喜忧,情感是谓主导,所以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有“缘情”一说。

“缘情”即情由景生,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来体现人品人格,表达志向理想。比如园中花草树木就各有性格品德:竹有虚心,梅有傲骨,松有正气,兰有惠质,菊为隐士,莲为君子。中国传统思维注重直觉、灵感及顿悟,讲的是意在象外。既然“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么“景”僦可神似,无须形似。中华民族的模糊性思维使得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用“写意”的手法来追求“意境”之美,“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明清以来的江南私家园林是为此中高手,如无锡寄畅园、苏州留园、上海豫园等等,皆为“须弥芥子”,“壶中天地”。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西方吧。西方文明发源于古希腊罗马,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及工商业、航海业的发达,使西方自古就形成了注重自然科学的传统。西方人崇尚理性,思维方式是认知型的而非伦理型的。人们进行自然科学的研究来认识自然,探索自然,征服自然,自然而然便形成了重分析、求实证、讲精确、主客二分的逻辑性传统思维。这种思维习惯要求一切都合乎科学规律性,反映在审美上,西方传统美学思想就以科学为基础,表现为一种数理美学。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美的主要形式是空间的秩序、匀称与明确”。鉴于此观点,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处处体现的是数、比例、几何等内部结构关系的和谐之美。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园林中,花园是户外的厅堂,是建筑与自然之间的过渡,要求得二者之间的平衡就得让花园也遵循建筑美学的基本规律,所以意大利的花园中,“修剪过的树木,砌筑,的水池、台阶、植坛和道路等等,它们的形状和大小、位置和相互关系,都推敲得很精致。连道路节点上的喷泉、水池和被它们切断的道路段落的长短宽窄,都讲究良好的比例。”整个花园体现出布局的明晰匀称和比例的协调精确,象维尼奥拉设计的朗特别墅和他的学生李高利欧设计的艾斯塔别墅都是此中典范之作。

古典主义时期的法国园林继承了这种几何式花园传统,并由“唯理主义”将其推至巅峰,形成了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艺术。17世纪的唯理主义哲学家笛卡尔认为:“美和经验、情感、习惯都没有关系,它是先验的。艺术中最重要的是结构要像数学一样清晰明确。不应该有想象力,也不能把自然当作艺术创作的题材。”宫廷造园家布阿依索也确信“园林不论怎么千变万化,都要遵守良好的建筑格律,做到井然有序,布置得均衡匀称,并且彼此完善地配合”。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整个园林便成为一个以建筑物为统率,以中轴线为艺术中心,比例严谨,左右对称,主次分明的大几何图案块,体现着以数理为内涵的自然理性和以绝对君权为内涵的社会理性。由古典主义造园大师勒瑙特亥设计的孚-勒-维贡府邸园林及凡尔赛宫苑皆为此中顶极之作。这些古典主义者坚持理性至高无上,因此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也叫“理性的园林”。

西方传统思维习惯于把自然与人一分为二来对待,以人为本,主体人对自然客体进行认识探索、分析研究,从而达到改造、征服自然为己所用的目的。所以西方人的性格上有喜欢变动的一面,只有“变”和“动”才能把自然改造成自己需要的形式,“适合人的尺度”,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充分体现了西方人的这种外向性思维方式。他们热衷于改造园林要素,把自然建筑化,如随处可见的绿色雕刻,一排排整齐规则的树木,被修剪成各种形状,球形、锥形、方形、盘形甚至人形或动物形。还有各式各样的绿墙、绿色剧场、回纹迷阵、绣花植坛以及地毯般的草坪,都显示出人工之美、图案之美,而不是纯正的自然美。就连“水”,欧洲人也不让它以自然的状态出现在园林里,而是用机械的方法把它规范起来,制成喷泉、瀑布、水池、水笛、水风琴、水剧场等形式,如朗特别墅花园里的水景控制在中轴线上,途经溪流、喷泉、瀑布、水池,展现出水出岩洞汇向大海的主题。它和艾斯塔别墅花园同为闻名于世的意大利水景园。

中华民族和西方民族因文化内涵的不同、民族精神的差异,而使得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的特色相去甚远,各具千秋。但总而言之,不论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还是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它们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是全人类的遗产,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瑰宝奇葩,其内容博大精深,传承着人类文化精妙的方方面面。这不是本文的粗探浅析所能包容概全的,本文只能说是窥其一斑而已。

园林艺术创作灵感初探 篇12

1 灵感的含义

灵感一词广泛应用于艺术领域, 现代英文解释是:influences arousing creative activity in literature, music, art, atc (在文学、音乐、美术等方面激起创造性活力的感悟) 。中国《辞海》解释是:“谓感情突然涌现也, 天才卓绝之文艺家在创作时, 每有此种情况”。可以说, 灵感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 作者与自然、社会等诸多环境相接触, 耳闻目睹和亲身体验, 深受感触而突然感悟, 创造力表现出极度活跃的一种精神状态。从认识论看, 它是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 量变引起质变, 导致认识发生质的飞跃;从心理学看, 它是错综复杂的神经联系的忽然沟通;从信息论看, 它是大脑这个信息载体对所载信息的大量释放;从系统论看, 它是诸多子系统构成更高一级新系统的最初瞬间;从耗散论看, 它是作者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发生巨涨落而使无序走向有序的阈值时刻。灵感作为一种超常规跳跃式的思维方式, 不是循序渐进地来完成不同层次的升腾, 而是处于临界阈值时, 以爆发的方式来完成由低级向高级的飞跃, 因而表现出了速度快、时间短、来势猛的特点。人们处于某种环境之中, 感知外界的事物, 获得大量的信息, 这众多的信息以不同的方式组合成不同的信息系统, 贮存在人脑的意识和潜意识之中, 在通常的情况下, 它们是按照不同的需要, 或者对已有信息进行加工, 或者对新获信息进行贮备, 都是局部的, 限定在某一系统, 至多在相邻系统中, 但是到了某种特定情况下, 由于外界某事物的刺激, 使某一系统的特定信息突然加强, 打乱了原有信息系统的相互关系, 各种信息纷纷而来, 原有系统迅速崩溃, 新的系统迅速形成, 神经活动加强, 精神高度亢奋, 认识豁然开朗, 思路顿觉清晰, 思维十分活跃, 创造力非常旺盛, 也就是说, 灵感出现了。

2 园林艺术创作灵感的特性

园林艺术创作灵感是园林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 以大自然为蓝本, 以文化为指导, 以设计园林为目标, 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思索, 突然感悟而茅塞顿开, 构思一下子形成时的那种精神状态, 它具有以下特性:

2.1 目的性

园林艺术创作灵感区别于文艺创作灵感的, 首先在于它的目的性。文艺创作灵感完全是一种潜意识, 在灵感出现后, 发现了它的特殊价值, 促使作者产生创作的欲望, 诗歌、小说等文学艺术都是先有灵感后有创作欲望。而园林艺术则不同, 并不能有了灵感就要去造园, 而是先有建造一座园林的计划, 甚至还有一些具体的要求, 有了这个创作动机, 然后根据园林的要求及自然、社会等诸多因素挖掘灵感。它是以设计某一特定园林为目的, 继而在意识的驱动下, 深入潜意识寻找灵感, 最后在潜意识中完成。它首先必须具有创作欲望, 带有明显的目的性。

2.2 突发性

虽然园林艺术创作灵感带有目的性, 而灵感何时到来, 是什么样的灵感, 却是事先难以预料和控制的, 而是突如其来、稍纵即逝的。设计师在构思时, 有时虽然长时间搜肠刮肚, 苦思冥想, 仍然毫无所得, 难以下笔, 但突然间, 由于某个相关或不相关的小事物, 触发了设计师的灵感, 于是, 思维像飞流直下之瀑布, 以排山倒海之势直冲过来, 一泻千里, 势不可挡, 巧妙的构图、优美的景象、深远的意境, 皆从设计师笔下, 汹涌而出, 一挥而就。灵感来时是“突然而来”, 去时也是“稍纵即逝”, 来无影、去无踪, 正如陆机在《文赋》中所说:“若夫应感之会, 通寒之纪, 来不可遏, 去不可止”。就是对这一特征的形象总结。因此, 我们必须珍惜灵感, 及时抓住灵感, 不要随意放弃灵感。

2.3 随机性

园林艺术创作灵感的到来也是随机的, 它因人、因时、因地、因情而异。在创作实践中, 某个设计师常常会因某种偶然的机遇而得到感悟, 触发了灵感。不同的设计师的触发点是不同的, 即使是同一设计师, 时间不同, 环境不同, 情绪不同, 所能引起触发的机遇也不一样。人们在高度专注的情况下, 虽然储存在人脑中的各种信息纷至沓来, 但当它们还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时, 灵感是不会光临的, 只有当它们布列成阵、豁然贯通的情况下, 人们才会感到茅塞顿开, 大彻大悟。在园林艺术创作中, 必须摒弃坐等灵感光临的荒唐幻想, 而要创造条件, 产生灵感, 随时准备迎接灵感的到来。

2.4 必然性

园林艺术创作灵感虽然带有随机性、偶然性, 但同时也存在合理性、必然性, 是蓄积已久, 势不可遏, 是“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灵感是一种思维方式, 园林设计师长期投身自然, 并进行苦苦思索, 偶遇某事物突然触发, 唤起他的兴奋, 全部心血都活跃起来, 把自己的心境、爱好、欢乐与大自然结合起来, 并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相融合, 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 突破有限, 通过无限, 进行丰富的想象, 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产生一种富有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这样就产生了灵感。可见, 灵感的产生与所激发的事物, 园林创作的要求, 当时的社会背景, 当地的自然条件, 作者的文化程度、阅历、好恶、情绪等许多因素密切相关, 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 必然会产生特定的灵感。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情况下, 往往也能产生相同的灵感, 这是因为人与自然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 他们同样发现了这种联系, 所谓“天人合一”, 也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因此, 我们要破除对灵感的神秘观念, 科学对待灵感, 充分利用灵感, 设计出优美的园林。

3 培养园林艺术创作灵感的途径

灵感在园林艺术创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没有灵感, 想设计出优美的园林是不可能的。郑板桥说:“作文勉强为, 荆棘塞喉齿, 仍兴勃发处, 烟云拂满纸”。园林设计同样也是这个道理。但是, 灵感也不是天生的, 设计师只有保持着火一般的热情, 长期地深入生活, 进行艰苦的艺术探索, 献身于园林事业, 才能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 召唤灵感的到来。

3.1 投身自然, 体会自然真谛

园林是大自然的浓缩和再现, 把名山大川、小桥流水、田园风光浓缩在有限的空间中, 达到使人们“不出城廓而得山水之怡, 身居闹市而获林泉高致”的效果。园林是天然山水、树木花草、假山叠石等自然界物质材料构成的, 大自然的许多事物能够激发设计师的灵感, 诸如山的壮丽、水的明洁、泉的风流、瀑的潇洒、松的挺拔、竹的飘逸、藤的缠绵、花的骄矜, 都能给予设计师丰富的内涵。各地区自然环境不同, 园林艺术也各异。杭州园林巧借西湖之景, 徽州园林喜与田野村舍结合, 岭南园林常表现庭院特色, 苏州、扬州自然景观少, 就人工叠山理水, 创造景观。园林设计源于自然, 师法自然, 创作灵感当然也是来自于自然。园林设计者必须抱有最大的热忱, 投身到大自然中去, 细心观察大自然的内在奥秘, 凝神静思大自然的生命实质, 深切领会到大自然的真谛, 设计的园林才能有自然之真景, 有辽阔的视野, 有深远的意境。

3.2 遍游园林, 借鉴百家之长

园林艺术经过数千年的漫长过程, 各地区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诸如北京皇家园林庄严豪华, 苏州园林自然质朴, 扬州园林小巧玲珑, 川西园林清新典雅, 徽州园林亲切纯朴, 杭州园林淡丽柔和, 岭南园林简洁隽秀等, 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值得我们借鉴。园林设计者应该遍游园林, 饱读各地、各时代的园林书籍, 借鉴百家之长, 在脑海中形成深深的印象, 通过游园、品园、分析、理解和升华, 把各地大量园林艺术的共性和个性都埋藏到意识和潜意识之中, 到要设计园林时, 灵感就会飘然而至。

3.3 钻研绘画, 加强美术基础

园林素有“立体山水画”之称, 园林布局与山水画论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西洋的纯粹风景画所采取的视点, 多为平视的一点或二点透视, 主要为静态空间构图, 因而西洋园林总是采取中轴线贯穿全园, 设计严格的对称、精确的比例和严整的几何形图案式景观, 一看便尽收眼底。而中国山水画采取散点透视, 运用鸟瞰动态连续风景构图的表现手法, 因而中国的园林也运用了这一手法, 游人从进园开始, 随着游览路线渐渐深入, 一步一景, 移步换景, 有隐有显, 有虚有实, 这种一景接一景连续出现的风景布局, 也就是连续风景构图, 与中国画是一致的。作为园林设计者, 首先必须学会绘画, 精通画理, 要博览古今名画, 研究和借鉴画论, 把园林布局与绘画构图结合起来, 才能发挥灵感, 创作出具有“画意”的园林, 达到如画般的境界。

3.4 饱读诗文, 增加文学修养

园林艺术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 园林不仅要具有画意, 还要具有诗情, 有诗一般的情感和意境, 表现出优美的自然景色, 借景抒情, 达到“片山有致, 寸石生情”的境界。园林中还须题点景名, 题写对联, 好的景名、对联, 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扩大和延伸园林本身所不能达到的意境, 提高园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并有助于游客更好地欣赏, 甚至还能产生设计时作者尚未想到的艺术效果。园林设计者一定要饱读诗文, 增加文学修养, 灵感才能取之不尽, 用之不完, 设计出具有“诗情”的园林, 配以精彩的景名和对联, 引导游客与设计者产生共鸣, 领略到园林的真趣、神韵和意境, 陶醉于优美的景色之中。

3.5 加强美育, 提高美学素质

园林是一门综合艺术, 而美是艺术的根本属性, 离开了美, 园林也就失去了生命。园林创作不是自然的简单模拟或无机凑合, 而是美的再创造, 是把客观物象即自然界美景变成设计者的审美意象, 再由其审美意象转化成为艺术形象即园林。显而易见, 园林设计总是在美学指导下进行的。西方崇尚人工美, 设计的园林就是规则形的图案, 使人一览无余, 表现了人类要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中国崇尚自然美, 设计的园林就是描绘自然界美丽的“形”, 表现自然界气势的“神”, 寄寓设计者超然的“情”, 使客观山水和主观情思融为一体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园林设计者一定要加强美育, 提高自身的美学素质, 才能激发出美的灵感, 设计出美的园林, 凝聚起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情操和审美理想, 输送给游客, 诱发游客的审美机制, 引导游客的审美活动。

4 捕捉园林艺术创作灵感的条件

灵感的内容往往是在潜意识中完成的, 它具有实现于意识的可能性, 但不一定就能变成现实。在潜意识之中完成的灵感内容, 如果你不及时捕捉住, 它就可能被潜意识中的其它活动所冲淡, 甚至淹没, 再也不会浮现。因此, 我们必须及时抓住灵感, 使灵感内容由实现于意识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在园林设计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4.1 保持宁静的心理状态

要捕捉园林艺术创作灵感, 首先必须适时放松紧张的构思和排除其它心理活动的干扰。因为在园林设计紧张的构思过程中, 存在着神经过程负诱导规律的作用, 使构思兴奋中心周围的神经活动受到抑制, 必然导致思路的狭窄, 而在现有的思路之内又找不到问题的答案, 这时就应该放松紧张的构思, 通过诱导规律, 帮助周围抑制状态的神经区域恢复兴奋, 这样就可以保证有更多的相关记忆表象在潜意识中活动, 为灵感提供原料, 很多灵感都是在园林设计师停止构思、宽心休息时出现的。排除其它心理活动的干扰也非常重要, 因为潜意识活动缺泛意志的推动, 没有意识的监督, 而且灵感也是在黑暗王国里发出的成功信息, 透过潜意识的黑幕已经变得很微弱, 所以稍有干扰都有可能把它“惊吓而退”而不再出现, 许多灵感都是在园林设计师心平气和甚至睡梦中降临, 就是这个道理。

4.2 保持敏锐的捕捉意识

要全面捕捉到园林艺术创作灵感, 还必须时刻都“竖起耳朵”、“睁大眼睛”, 随时准备接受来自潜意识中的信息, 努力形成一个反应的“警戒点”, 无论什么时候, 只要有了信息就立即接收, 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有经验的园林艺术家都清楚这一点, 他们表面上在玩, 在笑, 可是那一颗捕捉灵感之心却始终在留着神, 保持高度的敏锐, 密切注视着周围的一切, 时刻准备捕捉那稍纵即逝的灵感。

今天正处于突飞猛进的时代, 经济、文化、科学技术都在飞速发展, 园林艺术自然不能停滞不前, 这就要求园林工作者认真研究灵感, 大力挖掘灵感, 充分利用灵感, 大胆探索, 不断创新, 敢于立非常之境, 善于造惊人之势, 开创一代新风, 促进园林事业蒸蒸日上。

摘要:本文论述了灵感的含义, 探讨了园林艺术创作灵感具有目的性、突发性、随机性、必然性等方面特征, 提出了园林设计者必须通过投身自然、遍游园林、钻研绘画、饱读诗文、加强美育等途径逐步培养灵感, 并要保持宁静的心理状态和敏锐的捕捉意识, 及时抓住灵感, 充分利用灵感, 敢于立非常之境, 善于造惊人之势, 开创园林艺术一代新风。

关键词:灵感,园林艺术,创作

参考文献

[1]建留宝.美学通论.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7, 170-368.

[2]王朝闻.美学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1, 115-293.

[3]韩步阳.建筑与园林专业的美术教育.美术, 1989 (, 1) :25.

[4]韩步阳.园林美学教育浅见.中国园林, 1991 (, 1) :13-16.

上一篇: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下一篇:教学设计的实践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