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艺术及欣赏(共10篇)
园林艺术及欣赏 篇1
园林艺术及欣赏
土木1006刘金2010013460
1.请分析中国的园林史如果没有发生封建王朝的更迭可能会发生什么?
如果没有发生封建王朝的更迭,中国园林史可能会发生极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园林文化,园林艺术,园林意境以及园林经济和园林旅游业方面。我以苏州园林为例,来说明我以上的观点。我之所以选择苏州园林,是因为它是至今保存古园为数最多,历史及其悠久,距今有2500多年的历史,并且也是园林发展最好的城市之一。从春秋吴国开始,经历数个朝代至今,园林作为文化的载体,它集合了每个朝代的文化,艺术。尤其在明清时期,园林数量激增,同时园林艺术及文化也日臻完美,享有盛名,从陈从周《清雅风范—苏州园林鉴赏》中一句“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可以知道。历史的更迭使园林文化愈加深厚渊深,使园林艺术更加成熟完美。同时也极大地促进其经济与旅游的发展,长期的动荡与战乱,由于江南较中原安定,有一大批人向那里迁移,为江南带去劳力,和先进生产技术,也促使文化融合,这都为苏州园林建设提供条件,大大的促进经济与旅游的发展。那么,现在假设一下,如果苏州没有经历王朝的更迭而是一直处于安稳中,会有今天的苏州园林么?又会有其文化,艺术,意境,经济和旅游等的发展么?估计它也只能算个古建筑而已。所以,我认为如果没有发生封建王朝的更迭,中国园林史会面临以上危险。
2.如果佛教没有传入中国,目前我国园林格局可能会发生么?
我认为园林格局可能会很单一,陈旧,古板,教条化,而且也可能缺乏园林独特的文化及新元素,使主观情感与客观景观不能交融互渗。总之,一句话,会很落后,会出局。佛教传入中国时,正赶上我国处于连年战乱之中,它让人们很快接受,而处于政治方面,统治者也极力予以推崇,并由国家出资兴建寺庙。之后,佛教园林顺理成章出现了,它也是园林发展的有力因素。佛教园林在选址上提倡靠近水源,树林,地势要凉爽,背风向阳,天气良好,有山有水,后而形成山水园林格局。它的格局为前导部分是序景,主体建筑群占主要部位,采取四合院或廊院的格局,以对称规整,造型优美,色彩辉煌为主体,并以禅宗精神促成其意境。加之佛教带入新的文化与元素,使得佛教园林发展很快。佛教园林的出现及发展极大的促使园林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它促使园林生成新元素,使园林之后发展做埋笔。说了这么多主要是要说明佛教的传入对我国园林格局有重要作用,没有它的传入,就会出现我上述说的那样。
3.目前我校正在建设中心广场,请从景观欣赏的角度写你的看法及建议。从景观欣赏的角度,我认为我校建设中心广场可以为之添加更多的欣赏价值,它可以成为我校中独特的风景,为我校提高知名度。一个学校不仅要有好的学习氛围,还要有优美的景物景观,这里我说的景物景观不单指校园内路两旁的景物景观,还指能代表我校的一个标志,就像一提到未名湖畔我们就知道是指什么一样。
对此,我有四点建议:一,既然被称作中心广场,那么它一定要能配上它名字中“中心”二字,好好的建造,使它成为我校的标志性景观。二,要具有未来使用性(可不要过个两年就觉得它过时了,又有重建想法),有其独特的风格,文化,意境,最好能体现我校的文化历史。三,由于我校处于月亮岛上,四周环水,可以考虑使中心广场的水与淠河相通,这样就免去经常为之换水而麻烦,还可以在里面种些观赏性植物,养上一些小动物,像莲花,金鱼等。四,可以加入一些新型元素,格局上可以采用在中心广场的中心建造一个圆台,一方面可以方便一览全景,另一方面它可以形成独特的景观。
园林艺术及欣赏 篇2
1.1 是综合艺术
园林艺术中融合了许多艺术手段, 包括了建筑、园艺、雕塑、工艺美术、文学、绘画、书法等。有时还会涉及音乐效果, 如松涛鸟语、如雨声、泉声、澎湃如涛, 叠瀑飞溅, 滴水如泉等。承德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一景即是在山坡一角设一建筑, 在其周围遍植松树, 每当微风吹拂, 松涛声飒飒在耳, 使人们的感情得以升华。可见, 园林以综合的艺术、复杂的手法, 以时、形、色、声来表现园林的意境。它不仅具有山水花木、亭台楼阁、匾额题咏等单项美, 更重要的是还具有景点和全园景观的整体美。
1.2 是与功能结合的艺术
园林艺术形象直接和它的功能 (包括物质功能、精神功能等) 有关, 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如法国凡尔赛宫苑可以同时容纳7000人玩乐、摆酒宴、放焰火、开舞会、演戏剧, 而颐和园是慈禧太后“颐养冲合”, 安安静静寻欢作乐的仙境。再如苏州的一些小宅院则是一些官僚地主用以乐天知命、归隐自居的游憩场所。可见, 古典园林类型不同而各有其功能, 现代在注重造景效果的同时, 更要考虑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多方面的功能。
1.3 是有生命的艺术
除了山水亭榭, 园林中还有许多绿色的生命———花木的真香生色, 既能满足人们视、听、嗅、味、触等多种感觉的审美享受, 同时它又具有生长、变化、成熟、衰老的过程, 赋予审美明显的时空阶段性。
2 园林艺术和其它门类艺术的关系
2.1 与文学的关系
中国园林中, 文学性的建构成分主要表现为题名、匾额、对联、刻石等。如太原市碑林公园, 以众多碑刻引导游赏者边赏景边推敲体味, 在园林的形式美 (景) 中, 领悟到更高层次的精神美 (情) , 深入细致地体现出园林意境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点出了文学语言能够反映意境这一功能。
2.2 与书法的关系
书法是中国具有独特传统和悠久历史的精神性艺术。在园林中, 书法不仅调动了游赏者的视觉器官, 更高明的是, 书法对园林意境给予了一定的规定和引导, 调动了游赏者的思维想象器官去体验、把握园林美。如苏州沧浪亭潭西石上俞樾 (清代学者) 的篆书“流玉”二字, 其婉转悠长的线条, 可引起游客关于潭中流水如碧的感受;留园石林小院明代著名书画家陈洪绶所书的对联“曲径每过三益友, 小庭长对四时花”, 集篆隶行草为一体的书法艺术, 不仅使得庭院生气勃发, 古意盎然, 更平添了一番艺术情趣。
2.3 与绘画的关系
中国绘画与中国园林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两者的关系不仅表现在理论上有许多共同点, 而且中国绘画也是中国园林美的精神性建构序列之一。我国古代的许多园林均是由画家设计建造的, 如唐代的王维、元代的倪云林, 明代的文征明等都擅长绘画, 同时又兼及造园。一方面由于中国绘画深入集中地反映了自然山水与植物花鸟之美, 为中国自然山水画写意式园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绘画与书法相匹配, 强化了室内空间的文人气息, 造成了一种特定的精神氛围。同时, 名家的书画还能极大地体现园林建筑物内部空间的精神价值, 从而增加园林的综合艺术气氛, 满足园主多方面的艺术需求, 丰富园林的精神生活。最后, 值得一提的是园林中以绘画形式出现的多是木刻、画屏、石刻、砖刻等, 很少有纸画。
2.4 与音乐的关系
早在汉代, 园林艺术和音乐就绾结在一起, 当时的园林建筑多为收藏乐器和进行音乐活动的重要场所。如中国古琴“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的功能与园林追求隐逸、怡情养性的目的十分符合, 这就使得古典园林中的音乐主要是以琴的形式出现。有些园林中至今还残存有古代琴韵的遗迹。如江苏如皋的水绘园便有董小宛琴台, 苏州怡园有坡仙琴馆、石听琴室等, 不一而足, 置身其间, 可感受到弥漫着的音乐气氛。
2.5 与戏曲的关系
中国古典艺术中有2个集萃式的综合艺术系统, 一是以静态为主的园林, 一是以动态为主的戏曲。二者异质同构, 都善于“以无当有”。戏曲中常常“三五步, 行通天下;六七人, 雄伟万师”, 造园则是:一峰则太华千寻, 一勺则江湖万里。从实用功能来讲, 戏曲是供人休闲娱乐的, 园林同样如此。园主们既要在园内尽情游乐, 就必然要欣赏戏曲, 以求两全其美。如现在在苏州网师园, 扬州寄啸山庄等地都恢复了戏曲式演奏节目, 效果颇佳。因此说, 园林与戏曲, 不但表现为珠联璧合, 互相辉映, 而且表现为时空交感, 异质同构。二者在意境、风格、结构、形式等诸方面展现出一种契合之美。
摘要:园林与绘画、音乐、戏剧等其它纯艺术不同, 园林美是以自然美为特点, 是自然美、艺术美和生活美的高度统一。园林按传统归类属建筑中的一个分支, 但它在许多方面和建筑又有差别, 与绘画、雕塑更接近, 所以园林艺术有其自己的特征。
关键词:艺术,特征,统一,关系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园林艺术及欣赏 篇3
[关键词]欧洲歌剧美学特征审美欣赏
“欧洲歌剧”一词如今已是众所周知的语汇。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欧洲歌剧经典接二连三地登台,人们大开眼界,歌剧以自身神奇的魅力传达给人们美的享受,是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都无法与之相媲美的。那么。欧洲歌剧究竟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欣赏歌剧呢?下面我就从欧洲歌剧的起源、歌剧艺术的美学特征、歌剧的审美欣赏等几方面来分析。
一、欧洲歌剧的起源
欧洲歌剧,最早产生于十六世纪末“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1597年由罗马作曲家佩里和佛罗伦萨诗人里努奇尼创作的抒情音乐戏剧《达芙妮》,常被认为是第一部歌剧,描写了太阳神阿波罗初恋的故事,但现已失传。现存最早的歌剧是1600年上演的由佩里和里努奇尼为庆祝法王亨利五世与美第奇家族的玛丽的婚礼而创作的《尤丽狄茜》。此后几百年间,歌剧在整个欧洲迅速发展,逐渐完善,并形成多种风格和流派,于十八、十九世纪达到黄金时期。
二、欧洲歌剧的美学特征
欧洲歌剧是以音乐为中心要素的综合性高雅艺术,也是诗、乐、剧、画、舞交融的戏剧舞台表演艺术结合体,具有鲜明的艺术美学特征:
1、“写实”求真的美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给戏剧下过定义:“以行动中的人为模仿对象,以动作为模仿方式,即为戏剧。”因而,欧洲歌剧作为戏剧体系的突出代表,“再现”、“模仿”奠定了其“写实”求真的传统。它承续了古希腊艺术,偏重再现生活,注重酷肖原物,强调真与美的统一,强调模仿与写实,形成了色彩浓重、热情洋溢的“写实”求真的美学表演体系。
2、“复调”立体的美
欧洲歌剧是一门充满活力、极富动感的立体舞台艺术。从歌剧序曲奏出第一个音符直到剧终幕落时。回响在人们耳边的最后一首合唱、重唱或咏叹调,歌剧艺术就一直处于运动状态中。歌剧中的音乐、剧情、人物的性格与命运、舞蹈场面的表演,都在时间流程中逐步展现:歌剧中人物的动作与交流,都有空间的移位与舞台上的调度。随着歌剧各种艺术因素的不断发展、演变,多声部的交织、对比。节奏间的疏密、错落,旋律走向中的起伏、变化。舞台布景、道具、不同服饰造型的变幻,以及穿插于各场景中的风俗性舞蹈。使歌剧的主题鲜明,人物刻画生动。戏剧冲突尖锐。情节推进更为扣人心弦。歌剧中诗、乐、剧、画、舞这些艺术因素在持续运动中,时而融合。时而对照,歌剧多侧面、多变幻的“复调”立体建构美由此呼之欲出。
3、戏剧音乐化的美
歌剧之所以有别于舞剧、电影等动态综合艺术,就在于戏剧的音乐化。欧洲歌剧是以剧本歌词为基础,以作曲家的音乐为主线,戏剧随着音乐歌唱展开。因此,德国人通常把歌剧称为“Singspiel”,即是“带音乐歌唱的戏剧”,并通过音乐(声乐与器乐)来揭示剧情的发展和进行人物的塑造。歌剧中的音乐表现是以戏剧框架为基础。情节发展为线索,戏剧人物为手段,并将富于色彩性的管弦乐与旋律性的声乐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衬托。互为生辉。
三、欧洲歌剧的审美欣赏
在各类音乐艺术中,歌剧属于较易欣赏的。因为它有三条阐释的途径:台词、音乐和视觉画面,彼此有助于相互理解。
1、从剧情概要中感知歌剧
歌剧是“剧”,所以它具有“剧”的特点。如情节、人物、特定的环境,以及在情节发展过程中的悬念、矛盾冲突、高潮、最后的结局等。
在欣赏歌剧时,我们试先阅读该剧的剧情概要或者该剧的剧本台词能帮助自己更好的感知歌剧。若歌剧采自于著名的故事。我们可以尽量去读读原著。譬如: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通过阅读该剧剧本,由此了解到该剧讲述了一个沦落风尘但仍然憧憬幸福生活的妓女曲折而不幸的经历,然后再去听剧中的那首耳熟能详的《饮酒歌》,你将不仅能感受到音乐所传达出来的欢乐,还会对这欢乐背后流露出的辛酸为之动容。
2、从音乐构成中体验歌剧
法国剧作家博马舍曾经说过:“音乐在歌剧中就如同诗句在话剧中一样。是更加宏伟的措辞,表达思想和感情更加有力的方式。”为了更好地对一部歌剧进行审美欣赏。了解歌剧的音乐构成十分必要。
歌剧的音乐构成分为声乐演唱和器乐伴奏两大部分。
(1)旋律性的声乐演唱
声音是传情的主要因素。欧洲歌剧在19世纪40年代,随着威尔第爱国主义歌剧的兴起。加之乐队扩大,配器加浓,要求声乐侧重于表现激昂慷慨的情绪,即用浓重的胸声、宏大的音量和圆润的音色。即通常人们所说的美声唱法,以及旋律性的声乐演唱,以达到刚劲奔放的戏剧效果。一般来说,歌剧声乐是以咏叹调为主。并辅之以宣叙调、重唱、合唱和朗诵、对白、道白。
咏叹调是歌剧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独唱形式出现,具有高超的技巧性和丰富的表现力,多是对角色内心繁复的心理刻画。宣叙调亦称朗诵调,是一种以语言音调为基础、吟唱性质的曲调,以独唱形式出现,用以代替对白的歌唱,节奏自由,伴奏简单,通常是用来交待与展开剧情。重唱是指几个演员按各自的声部同时演唱。表现各自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意念,常出现在叙事或强烈矛盾的情景中。合唱是歌剧中多声部的声乐曲,表现众多人的情感、行动与意志,是塑造群体音乐形象的手段之一。朗诵、道白、对白则指的是有器乐部分衬托的与无器乐部分衬托的“说话”。
(2)交响化的器乐伴奏
欧洲歌剧中的音乐除了旋律性的声乐演唱以外,还有交响化的器乐伴奏。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担负着塑造人物、表达剧情、渲染气氛的职责。歌剧中的器乐部分主要包括:序曲及间奏曲。
序曲,是指在歌剧揭幕前,由乐队合奏的管弦乐曲。作曲家常在这采用歌剧中重要咏叹调的旋律素材。给以观众剧情暗示(如喜剧或悲剧性质、情节发展脉络等)。间奏曲是歌剧场与场之间、幕与幕之间演奏的器乐合奏。它对剧情的发展起到衔接、过渡或缓冲、加剧等作用。
3、从社会反响中了解歌剧
欧洲歌剧作为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是人们社会生活、文化传统、民俗风情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下来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产品。由于歌剧既能表现较复杂的思想感情。又能反映重大的社会性和哲理性的问题,因而从社会反响去了解歌剧意义也是极其深远的。譬如: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揭示出17世纪沙皇统治阶层中的龌龊、黑暗以及各阶层人们的不同反映,而实际是影射19世纪俄罗斯贵族统治时期民众的不满与愤怒。
园林艺术及欣赏 篇4
摘要:我国积极建设园林化城市,以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园林绿化逐步将系统结构与关键技术相融合,与经济建设相互作用(园林艺术在城市的发展乃至缓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园林艺术;城市绿化;意义;作用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令园林绿化苗木的产业及花卉产业发展迅猛(但因当前种植面积巨增,有些品种出现过剩的情况,因此,不可盲目发展(城市园林绿化对于建设现代化城市而言尤为关键,因此,园林艺术在城市绿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及作用(
1园林艺术在城市绿化中的意义
1.1城市果树的绿化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令其对城市绿化的美化标准也逐步提升,不但注重树种的观赏价值,还注重树种的经济价值(城市果树绿化不但能够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还能够净化空气’抑制污染,通过其优美的姿态’芬芳的香气’各种硕果’成荫的绿叶,为人们提供优美的景色。
1.2生态的建设
园林绿化生态建设尤为关键,其不仅能够净化空气’降低污染’吸收CO2及有毒气体,还能够吸附粉尘,具有防风固沙’保护水土’降低沙尘暴发生率以及阻碍荒漠化,降低雾霾’风速的能力(园林绿化通过树木的形态’搭配’颜色,为城市进行!上妆",提高环境的艺术感,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增加了城市居住的幸福感。
1.3庭院的绿化
小区’庭院是人们生活与居住之所,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品质,在庭院中种植观赏苗木,能够为人们营造健康的氛围,而适宜种植的果树包含了月季’桂花’红梅’黑松等。
1.4改良城市小气候
在炎热的夏季,城市绿化的枝叶构成了浓密的`绿荫,将太阳的辐射阻隔在外,降低了地面’墙面乃至其它相邻物的反射热度(城市绿化地段具有较强的蒸腾效果,能够耗费掉60%)70%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此,可以令城市温度明显下降。
2园林艺术在城市绿化中的作用
2.1烘托城市的文化氛围
通过当地景观特色,有效解决生态自然景观的关联性,因地制宜,打造出具备地方特点’人文性与历史性的景观(将自然环境置于城市景观设计当中,与当地的气候’地形’生活习惯紧密相连,不但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丰富的城市文化,还可以向外国游客展现出更加具备城市特点及历史文化的内容[1](在植物景观园林艺术中,通常使用大量的本地树种(这是由于本地树种不仅适应性强,有利于生存,而且还由于其较低的成本,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2.2有利于加快生物多样化的发展,抑制自然灾害的发生
园林艺术城市绿化透过种植与管理大量植被,实现生物多样化的发展(自然植被的生长,加快了自然环境的构成,人们通过有意识的种植及造型管理,改善了所有植被的生存环境,加快植物’生物’动物的多样性循环发展(由于城市园林绿化引进了不同物种,依据其生长特征’根系发育情况有效改良了土壤结构及微生物循环,令空气’水’土壤实现了更新氧化,控制了水土流失与环境污染的恶性状况,抑制了自然灾害的产生。
2.3调节温湿度
城市里随处可见高楼大厦,人口尤为密集,令空气流动迟缓,总体温度提高,而绿色植物恰恰可以调节气候的温湿度,为人们带来冬暖夏凉的感受(园林植被透过树枝与树叶蒸发的水分及庞大树根吸收的水分,构成大量水分气流,降低了四周的环境温度(在气温变低时,由于园林植被树荫的覆盖,降低了风速,阻隔冷空气流动,温度提高(由于植被的覆盖,调节了气候的湿度,令植被周围区域的气流湿度显著提升,可以看出园林艺术在城市绿化中的效果尤为明显[2]。
2.4净化空气质量,减少噪音污染
园林艺术在城市绿化中经由其浓密枝叶的覆盖,错落有序的排列,过滤掉空气中的悬浮物及灰尘,有效净化了城市的空气质量(另外,园林绿化还可以将大气内的有毒气体进行吸收,有效阻隔噪音,通过规划设计,令园林绿化的配置能够更加科学,以此降低城市的噪音污染。
3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园林艺术中的绿色植被而言,不仅需要考量到其外观,还需因地制宜,选择一些符合当地的植物,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规划,为人们打造一个健康’绿色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孙云,李小红.试论园林植物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园艺,(13)
影视艺术欣赏 篇5
一、电影的解读方法
1、精神分析法:造“梦”;个性心理的“投入”;“替代性满足”——意淫
2、结构主义法:蒙太奇
3、语言学:电影语言;聚合与组合关系;表层深层结构
4、心理学:“场效应”;现代社会的公共空间
二、电影的文化特性:一仆三主(尹鸿)——主要的大陆电影
一仆——电影
三主——艺术;商业;艺术形态
1、电影艺术价值与艺术追求:银幕诗人——陈凯歌《霸王别姬》(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黄土地》
田壮壮 贾樟柯
2、电影类型片和电影的商业利益英雄》驱动:“票房决定论”——冯小刚;后期张艺谋《英雄》
3、电影的艺术形态:主旋律电影 宣教电影传统 五个一工程 华表奖
期末考题:你认为电影是什么?我心中的电影(列宁:所有艺术中电影最重要)
三、电影的本性(与戏剧相比)
1、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
(上下五千年 纵横八万里)未来世界;未来世界的种种情形;星球大战;超人怪物;恐怖景象;神奇武功
2、场景的逼真性,实景性
实景与布景
(戏剧:场景的虚拟性,假定性。戏剧的“三一律”——时间
场景
情节)
电影的拍摄——外景 室内 实景拍摄 人工搭建
3、叙事的自由性
蒙太奇手法(戏剧叙事的集中性,分几个有限的幕)1916年(美)大卫格里菲斯《党同伐异》 不同时代《一个国家的诞生》
4、情节与人物设置
多样而复杂(戏剧人物设置一般较少,角色的正反、主次分明)
5、表演自然化、生活化
演员的本色派,性格派,影坛千面人(戏剧:人物脸谱化,表演夸张性)
6、摄影机和蒙太奇造成不同景别:全、远、中、近、特(戏剧 无景别、角度的变化)
7、观众欣赏
特殊的场效应(戏剧:观众接受、观赏位置固定、假定和真实)
四、电影的早期历史
1、电影的史前史:胶片、摄影机的发明
2、拍摄方法:幕布里奇的连续拍摄
3、雏形、爱迪生的“电影视镜”——拉洋片 技术垄断
4、真正诞生:卢米埃尔的“电影”——夕阳影戏
5、关于早期电影的电影:胡安《西洋镜》(刘佩琦、夏雨主演);《定军山》(杨立新主演);《黄飞鸿之狮王争霸》——徐克
6、电影的诞生日:1895年12月28日
法国卢米埃尔兄弟——路易卢米埃尔、奥古斯都卢米埃尔;法国巴黎卡普辛路“大咖啡馆”的地下室的印度厅,放映了《火车进站》《工厂大门》《水浇园丁》等影片,被认为电影的诞生日
7、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1927,美)8、1929年美国电影学院奖(奥斯卡奖)颁发
9、第一部彩色片《浮华世界》(1935,美)
10、第一部使色彩不仅具有写诗效果而且具有表意性的电影——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 《红色沙漠》(1964)
11、电脑数字在电影中大规模的使用,美国导演乔治卢卡斯《星球大战》三部曲 《星球大战》(1977);《帝国的反击》(1980);《杰迪骑士的归来》(1983)
四、电影发展的四阶段
1、无声黑白电影时期(1895-1927)
2、有声黑白电影时期(1927-1935)
3、彩色电影时期(1935-)
4、多媒体电影时期(1977-)《阿甘正传》《泰坦尼克号》(詹姆士卡梅隆)
1905年中国开始拍电影 摄影师:刘忠伦 第三讲 名片欣赏之《饮食男女》(李安,1994)
李安父亲三部曲:《推手》(1991);《喜宴》(1993);《饮食男女》
叙事基本框架:美轮美奂的盛宴背后,是无尽的辛酸与支离破碎的一颗慈父的心,每个人的结局都出乎意料,但前面都有大量的铺垫 孟子曰:食也,性也 饮食为表,男女为里 中西方文化的冲突
第四讲 电影的拍摄(画面 构图 景别 机位 角度 影调 色彩等)
一、画面与电影的摄影
1、两大词汇要素:画面 声音(电影语言)
2、摄影师——摄影指导(职责:在导演创作思想的指导下,用摄像手段和技巧实现导演的创作意图)
3、Director of Photography摄影指导
4、画面构成五要素:主体、陪体、前景、后景、背景,其中后三者统称环境
5、主体、陪体、环境三要素
6、主体:画面中被主要表现的对象,体现主题思想,画面存在基本条件,焦点
陪体:陪衬,渲染主体,与主体构成特性情节或辅助主体表现主题思想的次要对象 前景:位于主体前面的景物或人物,特点:色调深,大都处在画的四周边缘 背景:主体背后的景物,距镜头最远端的“大环境”组成部分 后景:主体后面人、物
环境:画面主体对象周围的人物、景物、空间
作用:突出主体,交代环境
二、构图与造型——有意味的形式
1、构图:利用视觉要素在画面上按空间组织点、线、面、形、声、色用光、明暗、色彩配合形成一定的造型
2、平衡稳定的构图
庄严肃穆的气氛,对称式均衡,显示出主仆庄重的关系,例如天坛构图
3、不平衡的构图
动荡的、不均衡的变格形式,美国好莱坞汤姆汉克斯《极地特快》
三、景别
(一)、景别:由拍摄距离的不同而造成画面在银幕上显现出来的大小 拍摄距离——
1、实际距离
2、镜头焦距
(二)、五种常规景别: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全、中、近符合人的常规视点,使用多,而远景、特写被称作“两极景别”,又称“心理镜头”,较强主观感情色彩。
1、远景:摄取远距离的人物和景物的电影画面。
2、全景: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表现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人与人空间方位,人体运动,以成年人人体为参照,全景包括人的全身。
3、中景:人物膝部以上活动,清晰,人的动作,大致表情。
4、近景:胸部以上
5、特写:人的头部和被摄主体的细部
《末代皇帝》意大利导演 贝尔托鲁奇 九项奥斯卡获奖影片
7、空镜头:“景物镜头”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的镜头 香港著名导演李翰祥《梁祝》
——介绍环境,交代背景,渲染、烘托
四、镜头的角度
(一)、垂直角度:镜头相对于拍摄对象以平视、仰视、俯视的角度进行拍摄
(二)、水平角度:以正面、侧面、背面拍摄
五、镜头运动及表意作用
(一)、镜头运动:推 拉 摇 移 跟
(二)、电影镜头运动主要由两方面:被摄运动 摄像机运动
1、推:直线推进,变焦镜头推进
2、拉:变焦镜头拉远
3、摇:机身上下、左右的旋转,展示空间环境,扩大视野
4、移:水平方向移动
5、跟:跟拍
六、电影画面的影调
高调:对比度非常强烈,主体色彩影调与陪体环境。低调:„„不强烈
七、电影的用光
五光照明:正面光(顺)、侧面光(侧)、顶光、脚光、散射光等
八、电影画面的艺术风格
1、写实主义:纪录片,纪实性电影 英国弗拉哈迪《北方的那鲁克》
2、浪漫主义:理想的、写意的《我的父亲母亲》
3、象征主义风格:画面景物多有象征意义
黑泽明《梦》
4、表现主义:梦境,恐怖,怪诞
德国《卡里加里博士》 任景泰——丰泰照相馆 《定军山》谭兴培
第五讲 名片赏析《楚门的世界》(The Truman Show)世界的尽头,是一堵墙!
自由 人性 ——理性
先驱者(我)——观众——看客(我)
关于自我救赎,自我认识的“寓言”——Who am I? 意外促使反思,寻找精神价值 恋父——弑父
是谁,是什么在阻止你追寻真相? 人性——群体性
当代人(我)的精神世界处于什么状态? 第六讲 声音——电影语言基本词汇之一
一、声音进入电影:
1、纯视觉艺术——视听结合电影时空结构的改变
英国电影的权威电影刊物名《Sight and Sound》
2、电影语言:纯视觉语言——视听语言 3、1927年10月6日,【美】华纳兄弟公司《爵士歌王》(《爵士歌手》),标志着有声电影的产生。“第七艺术”真正成熟,1929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Academy Award,奥斯卡奖)首次颁发。
4、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1930年12月3日,上海联华公司出品的《野草闲花》,蜡盘配音法,孙瑜编导并作词《寻兄词》,阮玲玉和金焰主演。5、1935年5月16日,上海电通影片公司,电影《风云儿女》——编剧:田汉,夏衍,导演:许幸之,王人美、袁牧之主演。插曲《义勇军进行曲》,作词:田汉,作曲:聂耳。主旋律电影《国歌》1999年,第五代导演吴子井,主演:何政军(饰田汉)
6、电影声音的制作:(1)、早期:蜡盘配音
后期:片上发音(2)、声音的录制
同期声:电视多用,边摄边录音
后期配音:混录,声带画面合成拷贝,多用于电影 拟音:地自然声音的模拟 电影配乐:原创、引用 电影制片厂
杜比音响(Dolby Sound)由美国杜比实验——电影主体环绕音响,上、中、下与环绕
二、电影中的类型
(一)、人声:影片中人物(剧中人)发出的各种声音,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视人发出的由音调、音色、力度、节奏等因素所组成的声音以及人的话语,塑造人物性格、表达思想感情使用的声音手段。
1、对白(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要求:(1)、生活实感
(2)、潜台词
(3)、符性格
(4)、正反打镜头拍摄
2、独白(内心独白):内心活动,如法国“左案派”《广岛之恋》,带上了法国新小说派女作家玛格丽特达拉斯的个人风格。第六代导演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 3旁白(画外音):叙述人、追溯往事、画面与人物不一定同步。如美国约翰福特《青山翠谷》,奥斯卡获奖影片
4、解说词
(二)、音乐
1、又称电影配乐,默片时代作为伴奏。
2、有声片时代功能:表达人物心理状态
3、《海上钢琴师》【美】 《钢琴课》(澳大利亚)
《辛德勒的名单》(美,斯皮尔伯格)《罗拉快跑》【德】
(三)、音响(音响效果)
除人声外影片中出现的自然界和人造环境中的一切音响或噪声对真实环境的心理认同。
三、电影歌曲
1、片头曲
2、片尾曲
3、电影插曲
4、电影主题曲
《年青的一代》 主演:杨在葆、达式常 《勘探队员之歌》
四、电影音乐的特殊形态:音乐电影类型(音乐歌舞片)
1、《西区故事》(1961),34届十项奥斯卡奖,仅次于《宾虚传》的11项。
2、《音乐之声》
3、《雨中曲》
4、《绿野仙踪》
5、《窈窕淑女》
6、《出水芙蓉》
五、声音画面的蒙太奇关系
(一)、声画合一:声音与画面表达同一个内容——声画同步
(二)、声画分立:“画外音”,传达隐喻、象征、荒诞等情感。
(三)、声画对位:非同步结合,对立,通过观众的联想形成对比、象征、比喻的审美功能。
(四)、无声:具积极意义的表现手法
电影中的无声:通常作为恐惧、不安、孤独、寂静以及人物内心的空白。《南部军》【韩】
日本今村昌平导演《樽山节考》(1983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活着》张艺谋 主演:葛优(戛纳影帝)
第七讲 影视欣赏——《双重间谍》【韩】 第八讲 电影语言的语法——蒙太奇和长镜头 什么是电影语言?
电影镜头、电影画面与声音的总的构成方法。电影语言的词汇有两大系统:画面和声音 电影语法有两大方法:蒙太奇和长镜头
一、蒙太奇 法文 montage 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
引申到电影艺术中,指电影镜头(画面)之间的剪辑、组接,也指声音与画面的组合关系(即电影导演或剪辑师将拍在胶片上的一系列镜头及录在声带上的声音(对白、音乐、音响)构成影片的方法与技巧。
狭义:专指画面、声音、色彩诸元素编排、组合的手段。
广义:不仅是镜头,画面的组接,贯穿电影制作过程中,电影艺术家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二、三大类型
(一)、叙事蒙太奇 顺序式 倒序式 闪回
按照发展、时间、空间、逻辑顺序及因果关系来组接镜头、场面和段落,表现事件的连贯性,推动情节的发展。优点:脉络清晰、逻辑连贯
(二)、表现蒙太奇
1、平行蒙太奇
分叙式表达方法,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两条线索。不同时空(同时异地)发生的两条情节线并列表现,分头叙述,又互相呼应、联系,起彼此促进、互相刺激的作用。著名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法”——大卫格里菲斯 “话分两头,各表一枝”,平行发展,古典小说中极为常见。
2、交叉蒙太奇
同一时间、不同地域发生的两条以上的情节线,迅速而频繁地交替剪接在一起,其中一条线索的发展影响另外几条线索。
强调并列的多个线索之间的交叉关系和事件的同时性和对比性,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后,几条线汇总为一。
3、重复蒙太奇
又称复现式蒙太奇
代表一定寓意的镜头或场面在关键时刻反复出现,造成强调对比,渲染等艺术效果,以便加深印象。
用意:加强影片主题思想或表现不同历史时期的转换,用在关键人物的动作线上,可能有效突出主题,感染观众。
《秋菊打官司》中反复出现的弯弯曲曲的小路。
(三)、理性蒙太奇
以镜头的对列为基础,通过相连或相叠镜头在形式或内容上相互对照、冲击,从而产生单独一个镜头本身不具有或更为丰富的涵义,以表达创作着的思想。
1、隐喻蒙太奇:《战舰波将金号》
对镜头的对列或交叉表现进行分类,表达作者的某种寓意活着对某个事件的意见情绪,表现事物之间的某种相似特征。
2、对比蒙太奇
尽头的内容上或形式上造成一种对比效果给人反差感受,也是内容的相互协调和对比冲突,表达作者的某种寓意或对话表现的内容、情绪和思想。
三、蒙太奇的主要艺术功能
1、蒙太奇能把是时间、空间不相同的片段有机地连接起来,从而使这些非真实的司空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形成一个完整而逼真的艺术时空,视影视艺术的时空选择方面获得极大的自由。
2、进行叙事
指蒙太奇要服务于电影的叙事功能,一部影视片以一系列镜头构成全篇。
3、创造运动感:除画面中人物的运动造成,也由镜头的剪辑带来。电影艺术是运动的艺术。
4、创造节奏感:内在节奏、外在节奏
5、创造思想:隐喻、象征手法来阐述抽象的思想概念,单个镜头、画面及表达具体涵义。
第九讲 长镜头
一、长镜头的含义
镜头有两个含义,一个是物理意义上的,指摄影机前面的一组光学透镜;二是电影叙事学意义上的。一个镜头指在拍摄过程中摄影机从开机到关机这段时间由被拍摄的那段胶片。(一次连续摄录在胶片上的画面)。
长镜头:指连续地对一个场景、一场戏进行较长时间的拍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
二、分类
固定长镜头:机位、机头、焦距不懂,摄影机在静止中完成一个时间长度较长的影像镜头的摄取。侯孝贤【台】
运动长镜头:时间长度较长的影像镜头的拍摄,其中包含画面内部的种种场面调度。景深长镜头:采用深焦距拍摄的长镜头,是在场镜头内实现现场画面的调度的手段,这种镜头常用来保持画面时间和空间的完整。从单独镜头表现完整动作和事件。变焦长镜头:改变摄影机焦距而拍摄出来的长镜头,主要用于跟拍等场面的拍摄。
三、长镜头的主要艺术功能
1、展示完整的时空:时间和空间的真实再现,它使特定的事件或动作能在一段连续不断的时间里,在几个空间平面上延伸发展,形成多元素相互对比。
2、形成丰富的表意性,完整性——多义性——自己的判断与理解。
3、形成纪实性风格。
4、创造舒缓或凝重的个性化的抒情风格。
第十讲 名片赏析《赛末点》
兼谈欧洲艺术电影及好莱坞意外的美国电影
伍迪艾伦电影
揣摩人间喜剧的大师:伍迪艾伦(导演、演员)——幽默、细腻、感伤 《安妮霍尔》(1977)《开罗的紫玫瑰》《
赛末点:网球碰网:过网——赢;不过网——输 戒指碰杆
穷小子,富家女 选择《红与黑》 于连索黑尔式的故事,展示了一个转型中的人群在社会中的地位、命运、生存状态与心理,两个女人,两种生活。
人性检索和文化内涵:欲望、本性、坚守、良知 开头引用【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著《罪与罚》,本片没有爱情,只有欲望。辅助主题:命运的偶然,人声是需要策划的。
如何欣赏抽象艺术 篇6
首先,抽象画的欣赏不是用懂或者不懂来衡量的,而是用喜欢还是不喜欢,好看还是不好看来区别和选择。抽象艺术是非理性的,也是非具体、非逻辑、无故事的,抽象艺术没有说一个道理,也不表达主题,更没有现实景物。对于理性的经验来说,抽象艺术确实什么也没有说。明明是什么道理也没有说的抽象艺术,你却想从中看出道理来,怎么可能呢?所以就使很多人以为自己看不懂抽象画了。”
“有的人看抽象画觉得很简单,寥寥几笔涂鸦,认为自家的小孩子都会画。从先向上看,这是事实。有些抽象画无论是图式、技法、表现形式都很简单,要是照着画的话,只要有耐心,人人可以做到。最明显的例子是蒙德里安。几个格子,几块颜色,都是平面的,图式和技巧都很简单。看似简单,但是原创的过程是非常艰难,非常讲究和认真的。”
浅谈我国园林艺术发展现状及前景 篇7
1 园林艺术发展的现状
园林艺术是人们享受自然、体会自然美的重要手段, 当前园林艺术的重点在于对新观念的体现、经济活力的增加、凸显城市个性和实现多样发展等方面。
1.1 园林艺术侧重环保和生态观念的体现
园林艺术应该满足人们审美的需要, 也应该对人们要求的自然、环境和绿色目标有所回顾, 园林艺术必须将环保和生态的观念做以彻底的呈现和有效的展示, 将园林建设成为城市环保和生态发展的功能环节, 为城市发展和进步做出生态和环保方面的贡献。
1.2 园林艺术注重经济活力
当前园林艺术追求差异化、新异化, 将园林设计成为人们旅游和休憩的场所, 让人们流连忘返, 在吸引更多游客的同时, 确保园林的经济收入, 提高园林和市政部门的经济活力。例如:哈尔滨市通过兆麟公园冰灯会、冰雪大世界等特色园林, 树立了哈尔滨冰城的形象, 开创了哈尔滨冰雪旅游的环境和空间, 不仅提高了哈尔滨的经济收入, 而且大大提高了哈尔滨的知名度和城市形象[1]。
1.3 园林艺术体现人们心理需求
园林是人们休憩的场所, 通过不同园林风格的展现, 可以体现园林设计的思路, 也可以反映园林艺术的价值。进行现代化的园林设计必须满足人们对园林的心理需求, 应该从植物、假山、建筑等细节入手, 为人们营造出怡人的空间和景观;也要从园林的立意和艺术层面上下功夫, 为人们更好地利用园林、更高水平地欣赏园林创造空间和可能;同时, 园林艺术要倡导对自然的接近, 让人们在与大自然充分的贴近中, 获得心理上的满足[2]。
1.4 园林艺术贴近自然的功能
城市生活中过度的污染、繁忙的工作和过快的生活节奏阻断了人们与自然的沟通, 人们需要一定的环境和空间与自然接近, 园林就可以起到这一功能和作用。当前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问题, 应从园林艺术的生态功能入手, 努力将园林设计成满足人们生态和环境需要的艺术佳品, 实现人们贴近自然的愿望。
1.5 园林艺术追求多样性
现代园林艺术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利用城市、生物和环境差异性, 创建出园林的多样性。很多园林设计以不同植物、动物、地貌为基础, 形成了特色的园林景观, 不但有利于当地气候改善, 而且有利于环境和生态的重建, 还可以充分体现园林所在地的特点, 从而丰富了园林的形式和种类。
2 园林艺术发展的前景
2.1 园林艺术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未来园林艺术必将更为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尊重自然、开发自然、利用自然, 实现园林艺术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今后的主要方向。园林艺术要正确处理山、水、石、植物之间的关系, 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对原有的环境进行改造, 并且为园林的建设留下利用、改造、恢复的余地。保护原有的生态系统不受破坏, 使经过加工、建造、裁剪的自然要素形成新的、更加别致的自然景观。因地制宜地建造园林, 做到园林艺术和城市规划的和谐统一[3]。
2.2 园林艺术与以人为本的关系
园林艺术的应用要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之上, 充分考虑人的需求, 尊重人格, 从当地人心理感受、兴趣爱好出发, 从当地历史出发, 在城市的风土人情之上, 利用山水树木创造出舒适的、富含城市特色的、具有城市文化底蕴的、符合地域特色的园林景观。一个成功的园林应该能够为居民提供高尚的、健康的文化娱乐场所, 具有修身养性的作用。
2.3 园林艺术与城市的和谐发展
园林艺术的应用应该重点考虑城市建设, 要追求园林艺术与城市的和谐发展。城市园林的设计地址可以根据城区的建设合理配置, 以城郊的自然植被为基础, 因地制宜地合理规划园林、建造城市防护林、城郊隔离区, 同时还可以使其作为自然植被的一部分, 既可以节省城市建造成本、土地利用成本, 又实现了园林艺术和城市规划的和谐统一。
2.4 园林艺术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未来在进行园林设计时, 要做到经济与美观相结合、艺术与实用相结合。通过合理利用土地、降低成本, 使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 进而起到为经济发展提供绿色动力的作用。
3 结语
对园林艺术的研究既要立足于历史, 也要结合实际, 更要面向未来, 应该继承我国园林艺术的特点, 在做好现实园林艺术设计和应用工作的基础上, 科学地对园林艺术的发展进行预测, 形成园林艺术与经济、城市、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 促进园林艺术以人为本目标的实现, 更好地使园林艺术发挥出功能和作用, 实现园林对经济、生态和建设的综合价值和目标。
摘要:园林艺术是城市建设艺术的主要门类, 是满足人们对环境和空间各项需要, 实现对美的追求和展示的重要形式。本研究根据园林艺术工作的实际, 对我国园林艺术发展的现状进行了阐释, 并对今后园林艺术发展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希望能够达到对园林艺术梳理和重点解析的作用。
关键词:园林艺术,以人为本,自然,经济,城市
参考文献
[1]唐冲, 马礼, 窦培谦, 等.我国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与建设[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02) :43-44.
[2]陈永欣, 张晓梅, 王薇.西安古代园林对当代西安园林建设的影响[J].陕西林业科技, 2007, (01) :23-24.
园林艺术及欣赏 篇8
关键词:科学性 民族性 民族声乐艺术 美学欣赏
基于音乐的发展角度来看,随着声乐艺术的进步,研究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知识以及“学派”与“唱法”的学者越来越多,不同研究者持有不同的看法,他们对此问题的争论也逐渐延伸。在此发展趋势的影响下,不同深度的观点逐渐现于各种文献之中。对此,笔者也基于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视角,站在科学性及民族性需求的角度,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欣赏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基于科学性的民族声乐艺术美学探讨
1.声音训练中撷取美声唱法的精髓
由音乐的基本常识可以得知,歌唱需要以语言的传递为基础,对歌唱语言风格的界定不会以民族音乐的差别为原则,而是基于语言的特色。20世纪上半叶,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西学东渐”的思潮兴起。受此影响,源于西方的一些歌唱艺术开始在中国流传,其中尤为明显的是“起源于意大利歌剧的美声唱法”的流行。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到了1942年初,重庆上演了《秋子》,其中就蕴含了美声的唱法,但是却引起当时人们对此剧褒贬不一的看法,其中最主要的分歧点在于:这种源于西方的唱法与汉语发音之间的差异性矛盾。针对意大利语和汉语来说,是两种差别很大的语言体系,每个语言体系有着自己的特色和发音特点。并且在与歌唱发声进行结合的过程中,它们还会呈现出各自的个性特征。拿汉语来说,单音节表意文字是其基内涵,发音的时候,不考虑因素的数量,最后的结果都是要切成单一音节。因此,基于汉字的发音的这类表现方式,“横咬字、宽咬字”等汉字发音规律特征得以形成。利用汉语语言进行发音的时候,运用较多的是口腔前部的动作,而在此基础上,“基音发音管”就会偏短,这些又会进一步对共鸣的释放和形成造成不利影响。基于汉语发音的这些特色,以声音为方式来深化情感的手段就难以在中国传统的唱法中得到完全应用。
但是意大利语则不同,这种语言属拼音的多音节文字,相对汉语的发音来讲,意大利语的发音要简洁很多,并且语音因素也更容易把握。在这种语言的发音过程中,口腔的后部多是形成元音的最佳部位,并且具有很强的“竖向感”。而在这种发音特色的引领下,“基因发音管”的形成就会较长,而且重要的是,歌唱共鸣的形成与释放也会更加便捷化。意大利语的这种发音特色正为“美声唱法”中对声音表情性的注重提供了有利条件。美声唱法中,较为重视的是声音的连贯性,致力于表达的是美妙的歌声,正是这种极致的追求,在美声唱法的影响下,各种科学的发声以及训练方法才得以形成,且产生世界性的影响。
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中,对声音的训练积极撷取了美声唱法的精华。例如金铁霖教授在此过程中所坚持的美学原则:“科学唱法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不论是西洋唱法,还是中国的传统唱法,其中都有明显的体现,发展这种唱法的关键是怎样去识别、借鉴,并有效继承。而中国声乐教学的任务是要以科学唱法中的普适性为基础,并将其应用到本国民族声乐演唱的特殊性中。”简单一点来说,其最终体现出的美学原则是“求同求异,以同为主”。在他看来,一切“母音”都要以科学歌唱的共性为基础,具体的发声训练中,“母音着色”和“母音变形”方式的运用,体现的也是对美声唱法的一种借鉴。
2.基于民族性的视角,彰显民族唱法的优势
中国有56个民族,在这些众多的民族中,其生活习惯、民俗文化、地理环境、民族语言、民族心理等因素的呈现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我国民族声乐的形式在众多因素的作用下,也形成了多样化的特色。例如藏族的歌曲:豪迈奔放;江南小调:清新秀丽;蒙古长调:悠扬宽畅。从这些不同民族的歌曲特色中,不只能看到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同时也体现了多样化的发声方法,但是,基于这些民族发声方法的研究来看,普遍运用到了“混合声”。基于金铁霖教授声乐教学的美学观点来看,在中国传统声乐的唱法中,“混合声”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并在运用的基础上得到完善和丰富。基于科学的观点来理解混合声,简单说就是真声和假声两种不同性质声音的一种混合,例如真声:明亮、具有力度。结实;假声:柔和、高位置、圆润等,真假结合,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美感。他认为,歌唱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先忽视自己原来的声音基础;即真声、假声、混合声,然后接受严格的声音训练,让学生在具体的声乐学习中,能够学会多种声音的唱法。在这里,金教授欣赏民族声乐艺术美学性特征的时候,将真声和假声的混合作为了具体的展现内容。从本质上来讲,声乐学习中对声音进行训练的时候,不管是混合声的运用,还是“U”母音通道的建立,都要明确要实现的目标:以科学为原则,力求尽善尽美,充分激发人体的发声潜力,并努力寻求科学正确的发声方法。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进一步促进民族声乐艺术的进步,使其呈现出多样化的发趋势。
二、基于民族性需求下的民族声乐艺术美学欣赏
1.情动于中,“以情带声”
基于民族声乐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歌唱是情感的产物。针对这种观点,中国的古书中早有记载,例如“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细细品味,中国的先哲们早已将歌唱视为一种情感寄托的方式。纵观中国的音乐文化发展历程,不论是兴盛于唐的唐诗,还是繁荣于宋的宋词,又或者后来的元曲、戏曲、民歌等艺术形式的创新,其中都是以情感的表达为主线,并牵引着声乐艺术的发展。在中国传统的声乐理论中,对音乐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这样描述道:“情是气之本,气是情之身,情动气则生,气动声则响”。对这段文字进行理解可以发现:声乐演唱中,不论是运气行腔,还是发声吐字,始终需要伴随的是情感的表达。声乐演唱者在进行歌唱表演的过程中,要想充分调动声乐技巧,并加强表演手段的利用,演唱者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将“感情”作为依据。这里的“情”不是通常情况下的情感,它是基于演唱者对音乐作品内涵深刻体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来的“情”,所以,这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情感。对此,演唱者要想进行完美的演唱,就要具备较强的艺术敏感度和艺术感悟力,同时要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因为只有基于这些条件,演唱者才能更好地领会声乐作品的意境和主题,然后在演唱中将作品创作者所蕴育的情感给有力地传达出来。很多情况下,自己被作品感动了,演唱者才能更好地将自己的感受注入到作品的表现中,最大程度地实现“心灵的歌唱”,从而进一步感染声乐欣赏者。
2.以字行腔,“以声传情”
从一定程度上来看,声乐演唱者在表达感情的过程中,运用到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语言。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民族语言对音乐语言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针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而言,“字正腔圆、以字带声”是其基本传统。相对而言,中国传统的声乐唱法与美声有着很大的差异性,从中国声乐演唱的角度来看,其对语言表达的清晰度比较重视,具有很强的语言性。针对字与声的关系来看,北宋的沈括曾经就此作了较为精辟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并将其记录在自己的名著《梦溪笔谈》中,例如其中这样一句话“古之善歌者有语,谓‘当使声中无字,字中有声”。从声乐艺术实际发展的角度来看,“字中有声”只是一个局部的要求,它所指的是:在实际的演唱中,演唱者的发音要做到使每一个字都饱满,并且有悦耳声音的支撑。另外,鉴于声乐演唱的角度,“声中无字”是对其所做的整体性要求,在这种要求的指导下,演唱者在演唱中所发出的声音要婉转、流畅,富有圆润之美,并且以此为基础,还要进一步实现与行腔的对应。在这种形式的声乐唱法中,不是要求演唱者将字给取消,或者是忽略咬字的发音,而是要实现以字套腔,在流畅的歌声传达中,进一步创造出富有感染力和音乐色彩的意境,并将字融入到这个创造的意境之中,
3.声情并举,意蕴深厚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影响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例如中国传统的戏曲、经常提到的经典儒家文化。在各种传统文化因子的作用下,中国声乐艺术的美学追求是“达意之情”,而与此相对应,中国声乐艺术的审美核心变为“声情并举的韵味”,简单来说就是“字、声、情”的有效融合。另外,这里的“韵味”具有深刻的内涵,具体来讲,就是演唱者对情感的抒发、声音的表现、语言的应用。同时,这种韵味也是对艺术创造境界的一种追求,并在过程中体现出感情的深刻,意味的深远。从一些文学家的观点来看,例如唐代的白居易,他认为:“诗歌的最高意境在根情、苗言、华声 、实义”,从这句话来审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审美的发展,其中体现的就是其韵味之美的基本准则和基本要求。从其他的角度来看,韵味之美在情韵、字韵、声韵的表现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是仔细探究就会发现,这些不同的表现方面实则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在民族声乐艺术韵味之美的表达中,要想进一步使这种韵味美得以丰富和完善,就要为字韵和声韵注入一定的活力,在对此进行选择的基础上,情韵是最具有活力的源泉。古人作乐喜欢以情感人,这也是中国声乐艺术韵味之美的关键所在,基于此,才有这么一句话:“唱曲之法,不但声宜讲,而得曲之情尤为重。”
四、结语
综合来说,从科学性和民族性的需求角度来看,我国声乐艺术也有着不同层面的美学欣赏意识:基于科学性的民族声乐艺术美学的表现来看,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体现:声音训练中撷取美声唱法的精髓和彰显民族唱法的优势;基于民族性需求下的民族声乐艺术美学欣赏来看,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体现:情动于中,“以情带声”、以字行腔,“以声传情”、声情并举,意蕴深厚。此外,研究中国声乐艺术的美学体现,对促进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基于时代发展的要求,中国的声乐艺术发展也应有所借鉴,并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注释:
王亚辉. 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J]. 芒种, 2013(1):199-200.
杨海源. 浅谈民族声乐艺术美学中的特征[J]. 北方音乐, 2014(12):141-141.
潘丽. 试论当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多元化[J]. 民族音乐, 2013(3):8-9.
史洁. 王志信改编的新民歌之声乐艺术美学探究[D]. 兰州大学, 2014:15-38.
欣赏艺术作文 篇9
世间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
——题记
欣赏,是一个艺术的话题;欣赏,是一门永恒的艺术。万物因为有欣赏而美丽,因为有欣赏而颇有价值。也许,黄金的珠宝是美丽,也许名人的古画是美丽,也许,一首旋律是美丽,也许,一涧山泉也是美丽。我在街上看到许多字画在出售,我顿时停了下来,陶醉在龙飞凤舞的笔墨中,看到那一丛丛小树,那一株株蔷薇,我浸在艺术的美感中很久很久。欣赏是一种陶冶。傍晚出门,步入小桥流水的清幽,看那五色石在棉柔的冲刷中绽放清洁的光芒,感到顿时远离了都市的喧嚣,远离了复杂的恩怨,远离了无边的`世愁,让灵魂融入在这恬静的景色中。欣赏是一种提高。但看到名山大川的气势,磅礴宏大的气概震撼着心灵,当我们欣赏的时候,仿佛能感受到它威严的气魄透在粗犷的线条中。似乎身心也应像着高耸的山峰一样,得到无数的景仰。欣赏是一种收获。当我们沉浸在精彩的故事中,优美的散文中,浪漫的诗歌中,我们感受到的、欣赏到的,是一种超越任何物质享受的美感,是缘于心底的、无可比拟的乐趣。收获的是快乐,是高雅。“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
如何欣赏书法艺术 篇10
书法的赏析不仅是体会作品点画、结体、章法的匠心与功力,以及师承、流派、风格,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去感受书家的气质,情感,及其审美追求。书法家靠手和思想来创造,欣赏者靠眼力来挖掘发现作品点画布白中蕴藏的生命与灵魂,是一种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成效取决于欣赏者的知识、修养、阅历,心境诸因素。
赏析书法既要对作品宏观的把握,如气势、神采、布白,又要细微的观察,如用笔、用墨、结构、线条等等。欣赏线条质量,从中可以观察出作者创作时的用笔、用墨及其笔法。其次是由线条点画组合的汉字结构,艺术造型的意趣和哲理。第三是布白包括结字、行气、章法。第四是神采,就是指书法的精神气质、格调风韵。神采是作者精神境界的忠实记录,与作者的情感、性格、修养密切相关。优秀的书法作品必须是形美神足,形神兼备,欣赏者就是要领会体势,捕捉神采。
书法艺术风格首先表现在作品独特的整体风貌以及所造成的独特境界,这与书法家的审美取向、艺术气质关系最为密切。是书法家对艺术个性张扬的结果。
书法艺术风格就是艺术家在创作中表现出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书法家由于生活经历,艺术修养,个性特征、审美趣味以及性格的不同,在选择书体,表现手法诸方面都会有自己的特色,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风格也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气质、精神风貌。这也是数千年历史积淀在书法家心灵中的高能反映,体现在线条中的微妙之处,给人以无限的遐思。黑格尔说:“风格一般指的是个别艺术家在表现方法和笔调曲折等方面完全出现他个性的一些特点”。
明确书法欣赏的审美标准,是正确进行书法欣赏的基础;掌握书法欣赏的方法,是进行书法欣赏的关键。
一、书法的审美标准
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里,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一般地说,“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
(一)书法的点画线条
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要求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
1、力量感
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它是一种比喻,指点画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早在汉代,蔡邕《九势》就对点画线条作出了专门的研究,指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点画势尽,力收之”。要求点画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藏头护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说可以忽略中间行笔。中间行笔必须取涩势中锋,以使点画线条浑圆淳和,温而不柔,力含其中。但是,点画线条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锋芒的(大篆、小篆均须藏锋)。书法中往往根据需要藏露结合,尤其在行草书中,千变万化。欣赏时,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应,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轻薄。
2、节奏感
节奏本指音乐中音符有规律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变化。书法由于在创作过程中运笔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产生了轻重、粗细、长短、大小等不同形态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使书法的点画线条产生了节奏。汉字的笔画长短、大小不等,更加强了书法中点画线条的节奏感。一般而言,静态的书体(如篆书、隶书、楷书)节奏感较弱,动态的书体(行书、草书)节奏感较强,变化也较为丰富。
3、立体感
立体感是中锋用笔的结果。中锋写出的笔画,“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这样,点画线条才能饱满圆实,浑厚圆润。因而,中锋用笔历来很受重视。但是,我们不能发现,在书法创作中侧锋用笔也随处可见。除小篆以外,其他书体都离不开侧锋。尤其是在行草书中,侧锋作为中锋的补充和陪衬,更是随处可见。
(二)书法的空间结构
书法的点画线条在遵循汉字的形体和笔顺原则的前提下交叉组合,分割空间,形成书法的空间结构。空间结构包括单字的结体、整行的行气和整体的布局三部分。
1、单字的结体
单字的结体要求整齐平正,长短合度,疏密均衡。这样,才能在乎正的基础上注意正欹朽生,错综变化,形象自然,于平正中见险绝,险绝中求趣味。
2、整行的行气
书法作品中字与字上下(或前后)相连,形成“连缀”,要求上下承接,呼应连
贯。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虽然字字独立,但笔断而意连。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可字字连贯,游丝牵引。此外,整行的行气还应注意大小变化、欹正呼应、虚实对比,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节奏感。这样,才能使行气自然连贯,血脉畅通。
3、整体的布局
书法作品中集点成字、连字成行、集行成章,构成了点画线条对空间的切割,并由此构咸了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要求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密得宜,计白当黑;平整均衡,欹正相生;参差错落,变化多姿。其中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以平正均衡为主;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变化错综,起伏跌宕。
(三)书法的神采意味
神采本指人面部的神气和光采。书法中的神采是指点画线条及其结构组合中透出的精神、格调、气质、情趣和意味的统称。“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说明神采高于“形质”(点画线条及其结构布局的形态和外观),形质是神采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书法艺术神采的实质是点画线条及其空间组合的总体和谐。追求神采,抒写性灵始终是书法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
书法中神采的获得,一方面依赖于创作技巧的精熟,这是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只有创作心态恬淡自如,创作中心手双畅,物我两忘,才能写出真情至性,融进自己的知识修养和审美趣味。
二、书法欣赏的方法
书法欣赏同其他艺术欣赏一致,需要遵循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由于书法艺术的特殊性,又使书法欣赏在方法上表现出独特性。一般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
书法欣赏时,应首先统观全局,对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进而注意用笔、结字、章法、墨韵等局部是否法意兼备,生动活泼。局部欣赏完毕后,再退立远处统观全局,校正首次观赏获得的“大概印象”,重新从理性的高度予以把握。注意艺术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是否协调一致,作品何处精采、何处尚有不足,从宏观和微观充分地进行赏析。
2、把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展开联想。
书法作品作为创作结果是相对静止不动的。欣赏时应随作者的创作过程,采用“移动视线”的方法,依作品的前后(语言、时间)顺序,想象作者创作过程中用笔的节奏、力度以及作者感情的不同变化,将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也就是摹拟作者的创作过程,正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变化等。
3、从书法形象到具体形象,展开联想,正确领会作品意境。
在书法欣赏过程中,应充分展开联想,将书法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使书法形象具体化。再由与书法形象相类似事物的审美特征,进一步联想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而领会作品意境。如欣赏颜真卿楷书,可将其书法形象与“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眩目,力士挥拳”等具体形象类比联想,从而可以得出:体格强健——有阳刚之气——富于英雄本色——端严不可侵犯的特征,由此联想到颜真卿楷书端庄雄伟的艺术风格。
4、了解作品创作背景,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
任何一件书法作品都是某种文化、历史的积淀,都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因而,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包括创作环境),弄清作品中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气息和作者的人格修养、审美情趣、创作心境、创作目的等等,对于正确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大有裨益。清王澍《虚舟题跋·唐颜真卿告豪州伯父稿》云:“《祭季明稿》心肝抽裂,不自堪忍,故其书顿挫郁屈,不可控勒。此《告伯文》心气和平,故客夷婉畅,无复《祭侄》奇崛之气。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情事不同,书法亦随而异,应感之理也。”可见,不论是作者的人格修养、创作心境,抑或是创作环境,都对作品情调有相当的影。向。加之书法作品受特定时代的书风和审美风尚的影响,更使书法作品折射出多元的文化气息。这无疑增加了书法欣赏的难度,同时更使书法欣赏妙趣横生。
总之,书法欣赏过程中受个性心理的影响,使欣赏的方法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以上所述仅是书法欣赏的一种方法,欣赏过程中可以将几种方法交替使用。另外,欣赏过程中还必须综合运用各种书法技能、技巧和书法理论知识,极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审美评价能力,尽力按作者的创作意图体味作品的意境。努力做到赏中有评、评中有赏,并将作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对作品作出正确的欣赏和公正、客观的评价。当然,掌握了正确的欣赏方法以后,多进行欣赏,是提高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扬雄谓,“能观千剑,而后能剑;能读千赋,而后能赋”,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书法欣赏的一般规律
书法欣赏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有它本身的规律。研究和掌握这些规律,便可找到书法欣赏的途径。
一、书法欣赏需要反复地观赏玩味
书法欣赏既是一种认识活动,也就必然要遵循着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而这种认识过程不是进行一次就完成的,而是不断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书法虽是点画、结体、章法等具象构成,但作为艺术品欣赏时,必须透过这些现象领略其力感、情感、气韵、风格......等所产
生的蕴涵美,所以书法艺术又具有相当抽象的特点,这就更需要较长时期的静观默和反复的揣摩玩味。有时面对一幅作品,粗看似乎平淡无奇,细看才发现有惊人之妙,以致越想看,越看越爱看。相传唐朝书法家欧阳询有一次在外出途中,偶然发现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碑竟然流连忘返,不能自己。他先是站着看,然后坐着看,最后索性睡在碑下,细细看了三天才离去。
在欣赏书法艺术过程中。还要求对不同的书家作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其异同,这样才能深入理解前人包括本书对著名书法作品所作的艺术特点的概括;才能作出自己恰如其分的评判;才能把自己的欣赏水平提到更高的阶段。这些都需要在反复玩味之中才能获得。
二、书法欣赏的能动性
书法被誉为“有情的图画,无声的音乐”。书法欣赏也像美术、音乐欣赏一样,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袁昂《古今书评》说:“师宜官书如鹏羽未息,翩翩自逝”;“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索靖书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皇象书如歌声绕梁,琴人 徽”......。这些形象的描述,显然都是运用联想和想象的结果。如果欣赏者仅仅像认字一样把书法作品看成一些刻板抽象的符号,那就根本谈不上书法美的欣赏。再者“不论石刻或是墨迹,表现于外的。动的势,今只静静的形势,今只静静地留在静的形中,要使静者复动,就得通过耽玩者想象体会的活动,方能期望它再现在眼前,于是在既定的形中,就会看到活泼地往来不定的势。在这一瞬间,不但可以接触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还会感觉到音乐般轻重疾徐的节奏。”(沈尹默《书法论丛》)这说明,书法欣赏是积极的,能动的,只有这样,视觉形象才有可能与动觉结合起来,使视觉控制转化为动觉控制。要想通过书法欣赏来写水平,也只有依赖于这种积极的能动的欣赏才能实现。
三、书法欣赏带有主观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