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艺术文化

2024-08-09

园林艺术文化(精选12篇)

园林艺术文化 篇1

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特点

中国的古典园林艺术是中国的以及世界的艺术瑰宝, 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皇家园林、文人园林、寺院园林和自然郊外园林。四种园林艺术相互借鉴、交织, 其中艺术造诣最高、文化气息最重的当属皇家园林和文人园林。皇家园林地势显赫、气宇非凡、景观颇多;私家园林贴近自然、意蕴浓厚、十分精致。中国的园林艺术起始于商周时期, 在明朝、清朝时达到创作高峰, 其中皇家园林的创作高峰则是在清朝的鼎盛时期。一些著名的园林景观有圆明园、畅春园、颐和园、西花园、静宜园、静明园、留余山居、避暑山庄等等。除了少数皇家园林之外, 其他园林面积都比较小。而要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展现出自然风景之美, 重点和难点就是突破其局限性, 这就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表现出无限的意境。这便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1]67。在园林的创作上, 中国的园林创作一直秉承“天人合一”的思想, 达到“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绝妙意境。中国古典园林可游可居。自然风景包括山、水、植被等, 并在模仿这些要素的基础上人工加以雕琢、改造, 提取精华之处, 并加以浓缩, 巧妙借景、因地制宜, 将自然惬意的风景创作于园林之中,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人与自然相互融合, 展现出浓浓的诗情画意。一些特色景物有通幽曲径、林立奇石、繁花树木、堆叠假山、清泉水池等, 这些景物相互穿插、互相映衬, 十分和谐。景物都是在自然基础上经过精心设计、巧妙搭配, 才能达到人工美和自然美的完美结合, 以景来写意。在这些人工创作的自然风景中巧妙地融合着一些颇具特色的亭、台、楼、阁、馆、廊、轩、榭、舫、桥, 这些亭台楼阁雕琢精美, 错落有致, 从而使得景物与建筑物相映成辉。园林的设计使得主人在居住的时候可以感受到生活的惬意、自然的亲切和万千风情, 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寄情于自然的目的。中国古代园林的艺术风格展现出来的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古典诗词文化和儒雅的生活性格。

虽然中国园林有以上很多优点, 但是它自身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因长期受到封建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古典园林从皇家园林到私家园林, 大都表现为封闭的, 在园林的四面都设置有围墙, 仅供少数人居住游玩, 而且一般人不能随意进出, 如非踏入院内便很难欣赏到美景。且其服务的人群主要也是社会上层人士, 所以那么精美的风光也只能是供极少数人来欣赏。这就表现出了古典园林的私密性、封闭性以及局限性。

二、西方园林艺术的特点

西方的园林艺术起源于西亚的古代波斯, 最突出的园林艺术便是法国园林艺术。西方园林比较强调主从关系, 注重中轴和秩序的井然划分, 从而营造一种端庄、雄伟的贵族气息, 以及清晰的几何平面感。西方园林把主要的建筑物放在突出位置, 在建筑物前多设置林荫道, 后面多设置花园。园林的主要特点是用纵横轴线将地面平分为四块, 形成“田”字, 并在林荫路十字路口交叉处设立中心喷水池, 中心喷水池的水还可以经由十字水渠来浇灌周围的植被。在最初设计时, 中央喷水池是有象征意义的, 象征着神圣而美好的天堂, 后来欧洲人将喷水池中的水充分利用来与各种明渠、暗渠相连通, 来完成一些喷灌工作。这种造园方法之后一直流传并影响到西方很多国家。西方园林主要体现的是西方文化的自由、奔放、思维的严谨性[2]。西方的造园艺术自有其系统性和理论性, 在几何计算、严密规划方面表现突出。近代以来西方大力推崇将园林公共化, 这一点要比中国古典园林突出很多。西方园林的代表作品之一便是法国的凡尔赛宫。凡尔赛宫建筑面积为11 万平方米, 园林面积达到100 万平方米。建筑呈现宫廷建筑的风格, 布局严密、气势宏伟、对称协调。正宫和南北宫相连接, 并呈几何对称。其建筑采用了平顶形式, 不同于传统的曲线和尖顶风格, 更显大方、端庄。宫殿多采用大理石材质, 装饰富丽堂皇、雕刻精美, 西方艺术主义色彩浓重, 搭配有很多油画、雕刻、挂毯。凡尔赛宫花园中的花卉、植被种类繁多、修剪、搭配优美、富有规则。人工河流十分规整, 波光粼粼, 两侧则配有参天大树、女神雕塑。园林的这些特点使得其往往被用来举行一些重大仪式。

除了上述优点之外, 西方园林艺术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西方园林由于过度追求平面化、几何规则性, 在设计图纸上或者在高空俯视时看似精美绝伦, 但是, 如若置身其中, 亲临现场体会则会感到有些呆板、无趣, 让人感受不到整体的美感, 使得设计者的思想不能被游众体会到, 与人产生距离感。

三、西方园林艺术对清代古典园林渗透的分析

西方建筑文化和园林艺术的传入, 使得清代园林中出现了很多新奇的西式景观以及一些另类的装饰艺术。但是, 这些异质因子只是少量穿插在古典园林之中, 而且一般都表现在园林的细微之处, 作为园林的局部装饰, 主要用来搭配整个古典园林, 因此, 这并没有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格局造成改变。即便是最为人所熟知的、模仿西洋建筑和园林的杰出代表作品圆明园也是如此。

圆明园的修建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它将中国造园艺术精华集中于一身。不仅有宫廷园林的宏伟壮丽, 还有江南园林园林的含蓄秀美, 此外还汲取了西方园林的建筑风格, 搭配和谐, 布局合理, 堪称万园之园。在长春园的北部便是著名的西洋楼, 这是一组欧式风格的宫苑建筑群。它与园内其他古典风格园林相独立开来。西洋楼建筑群占地约为6.7 万平方米, 占圆明园总面积的百分之二。西洋楼是在乾隆年间开始建造并完成的, 它的设计是由传教士和中国园林设计师来共同承担的, 历时十二年。作为中国皇家园林中西方园林艺术的代表作, 西洋楼总共包括六组西洋风格的建筑、三组特色喷泉和很多的庭院小品。景区的布局风格也是规整的西方园林的艺术风格, 呈东西轴线布局, 东西轴线上依次有各种主要的欧式建筑、迷宫、雕塑、喷泉、绿篱、水池等。虽然西洋楼的总体样式和环境现的是西方巴洛克风格, 但在细节的装饰上仍融合了很多东方元素[3]。

清代时期私家园林同时也吸收了很多异国文化, 很多私家园林开始渐渐模仿西方建筑的一些特有风格, 在建筑的材质、装饰上开始出现西式的雕塑、石栏、西式玻璃以及其他装饰物。这在《红楼梦》中也有提及, 在《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入大观园, 醉酒后误打误撞到了宝玉的房间, 在宝玉房间里便有一样让刘姥姥感到稀奇的装饰品, 那便是西方流传进来的穿衣镜。当时人们除了用镜子来装饰室内之外, 还用其来扩展室内空间。在《随园琐记》中记录的随园装饰中也有提及西方的五色玻璃, 并称装饰有五色玻璃的厢房为“琉璃世界”。

虽然中国园林艺术对西方园林有了一定的认可与接纳, 但是可以看到这种认可在规模上还是很有限的,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风格仍然是重点和主流。这种造园艺术风格明显地折射出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矛盾, 可以将这种冲突与矛盾的原因归结为以下两点。

1.中国文化的传承性根深蒂固。几千年来, 中国的封建思想文化与外国的各种文化不断交流, 除了佛教文化和明清时期引入的西方文化外, 其他的文化都没有对中国文化造成多大的撼动。中西方在文化、人权、价值观、伦理观等方面都有本质区别, 而中国的封建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根深蒂固, 难以从根基上发生改变。在清代中国人眼里, 西方的建筑文化和西方的装修被划归到“奇技淫巧”之流, 作为赏玩尚可, 但是难登大雅之堂。秉承着“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思想, 外国文化的引入主要用来服务、补充本土文化, 当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造成冲突时, 西方文化则会让步于中国文化[4]。中西方园林在造园风格方面存在根本的不同,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贴近自然, 敬畏自然, 而西方则强调人的力量、改造自然。所以, 两种文化相遇必然会有冲突出现, 而我们在引用西方的园林艺术时, 不会做到彻底模仿, 在冲突面前会将中国园林艺术糅合到其中, 以此来减缓冲突。

2.西方文化传播存在局限性。西方文化的传播目的主要是宗教传播, 其他的文化、科技的引入也都是为传播宗教服务;再次就是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中国自封物上天国, 不注重与国外文化的往来, 以此故步自封。而西方的传教士进入中国后大多是在宫廷之中进行文化传播, 难以普及到社会大众。因此, 中国文化受西方文化影响的范围和力度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总而言之, 东西方园林的艺术文化有同有异、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的。17、18 世纪时期, 西方也开始接受中国的造园理念, 十分赞赏中国不规则古典园林的美丽之处, 并将这种理念引入本国的文化之中。中国园林崇尚人与自然和谐之美、意蕴之美、含蓄之美。西方园林崇尚人工改造之美、几何布局之美、自由之美。西方园林艺术对清代园林的渗透方面表现出的融合和冲突反映出中国对待外来文化的接纳性以及排斥性, 而这种融合和冲突则是由中西方不同的社会性质、文化性质造成的。

摘要:本文在介绍东西方园林艺术的基础上, 分析了西方园林对清代古典园林的渗透, 从中也表现出了中国清代对于西方园林文化的主张和态度。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西方园林,清代,艺术,渗透

参考文献

[1]张前锋.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西方园林的融合[J].民营科技, 2012 (8) .

[2]关精明, 张淑娴.西方园林艺术对清代古典园林的影响[J].历史档案, 2006 (3) .

[3]袁祖志.随园琐记[M].安徽科技技术出版社, 1983.

[4]查前舟.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对西方园林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园林艺术文化 篇2

【学习目标】

1、了解认知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的不同风格及手法

2、体验、评价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作品,提高对祖国优秀园林艺术传统的理解能力

【知识结构】

什么是园林: 中国:自然美

中西园林区别:

西方:人工美

造园理念: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中国皇家园林特点: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建筑体态端庄,色彩华丽,雍容华贵体现帝王的威严与尊贵

中国私家园林特点:面积较小,以精取胜,潇洒活泼,玲珑素雅,曲

折幽深,富有江南水乡特点,模仿自然,追求诗情画意。

【课堂导入】:

提出问题:(展示墨河公园照片)问“墨河公园是园林吗?然后展示园林的图片让同学先欣赏图片然后回答什么是园林?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新授】:

一、园林的定义:

园林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

二、中国古典园林:

1、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特点:“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意境”是中国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

西方古典园林:(以法国为例)

对应着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思想,对比图片总结西方古典园林的特点:进行比较:

人与自然关系 审美标准

中国 天人合一 自然美

西方 人定胜天 人工美

2、理解中国园林“模仿自然山水”的特点,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3、中国古代园林的构景要素:

山石、水池、花木、建筑、匾额、楹联、石刻、路径构成古典园林的基调。

4、皇家园林

例:北京的北海、香山、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

皇家园林特点: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建筑体型高大,色彩富丽堂皇,显示皇家气派,皇权至尊。(赏析颐和园)

5、私家园林

例: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沧浪亭

(视频赏析拙政园)着重介绍苏州园林属于文人园林的特点。

重点介绍苏州园林讲究园林的细部处理的特点。

山:假山以“瘦、漏、奇、透”为美。

水:挖地为池,面积小。

水中植物“荷”。提出问题“园主人为什么大力宣扬荷花?”让学生与园主人造园思想联系起来。

亭:提出问题“亭在园林中起到什么作用?”

桥廊:廊桥和九曲桥

中国园林重视意境“如诗、如曲、如画”

如诗:苏州园林重视诗的意境,很多建筑与诗有关如“荷风四面亭”“留听阁”“听雨轩”等等。

如画:提出问题“苏州园林不是对自然按比例的写实的缩小,而是经过提炼概括,非常想象一幅什么画的创作过程?引导学生回答“像山水画”。

如曲:先让学生听昆曲的曲调,并且总结昆曲曲调的特点是婉转悠扬的。提出问题“昆曲的曲调与苏州园林的哪些要素相联系?”总结:与婉转、曲径通幽的路径相通。

学生总结私家园林特点:

首先是讲究因地制宜,灵活多变,以小见大。面积较小,以精取胜,潇洒活泼,玲珑素雅,曲折幽深,富有江南水乡特点,模仿自然,追求诗情画意。

【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根据刚才对颐和园和拙政园的赏析,小组讨论总结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如果要将校园改造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园林的话,应如何改造?【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课堂小结】表格展示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园林的特点,比较其不同。

【课堂延伸】:

欣赏墨河公园图片,分析一下它哪些地方体现了中国园林的特点。

园林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完美结合 篇3

关键词:电视艺术 园林艺术飞动之美苏园六纪

《苏园六纪》是著名电视人刘朗先生在二十世纪末创作的一部电视艺术片。在当时,这部作品以优美的画面、充满“磁力”的解说、独到的眼光和睿智的思想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喜爱,受到了各种电视艺术奖项的垂青,也引起了电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

从问世到如今,《苏园六纪》已经走过去七八个年头。对于电视这个很时尚化的媒体来说,七八年不是一个短时间,它足以见证一个栏目的兴衰,足以使一个节目从“耳目一新”变得“不忍卒读”。静下心来想一想,人们每天看那么多电视节目.真正留在脑海里的又有多少呢?更不要说七八年以后了!然而。《苏园六纪》是一部“留得住”的作品,在历经七八载之后,今天,当我再一次把它拿出来作为教学范例播放给我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们看的时候,大家无不为之赞叹,拍案叫绝。这说明,《苏园六纪》并没有过时。真正伟大的艺术作品是不会过时的,《苏园六纪》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笔者逢格炜是青岛农业大学传播学院从事“影视文学创作”教学的一名教师,在讲“解说词写作”的时候,总要播放刘郎先生的作品,比如他的《梦界》、《西藏的诱惑》《苏州水》和《江南》等。其中播得比较多的要属《苏园六纪》了,因为它的解说词不但写得很美,而且与音乐、画面、同期声等其他电视艺术元素达到了有机地配合,从电视艺术角度上讲,称得上是精品和典范。一次偶然的机会,青岛农业大学园林艺术专业的一名大学生告诉我们,她们学院也组织观摩《苏园六纪》,当然,关注点不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侧重于从电视角度欣赏《苏园六纪》,而园林专业则是侧重于从园林角度欣赏《苏园六纪》。听了她的话,我们再一次惊叹于这部作品了不起,因为它不但超越了时空的局限。而且在不止一个领域成为经典范本!

对于这样一部博大精深的艺术集萃,值得玩味的地方自然不少。但是限于篇幅,我们不能一一道来。这里只择取其中几个拨人心弦的点,加以论述。权作抛砖引玉。

一、悠悠古蕴——古雅之美

苏州园林有几百年的历史,多少文化名流云集于此,赋诗作画酬唱作答:又有多少闲云野鹤,沉溺于这一方田园山水而流连不返。苏州园林的一山一水,有他们留下的身影和足迹:一草一木.有他们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一砖一瓦,有他们独到的匠心和智慧。源远流长的吴文化孕育了苏州园林的血脉,历史更迭、世事兴衰为苏州园林留下了厚重的历史积淀,使今天的苏州园林氤氲着馥郁的芳香。

对于慕名而来的游人来说,假如只看到了它的现在而看不到它的历史,那么他一定感到失望,因为没有历史,没有文化的园林再美是轻飘的。只有参透它的历史,洞悉它的文化,将古与今联系在一起,把物质呈现与精神存在熔为一炉.他才能感受到苏州园林的厚重。苏州园林就是这样,充满了悠悠的古蕴。

为了表现好苏州园林的古雅之美,刘郎先生研读了大量的文化资料,请教了很多有名的园林专家和文化名流,对苏州园林的美学精神、文化底蕴有了深入的了解,并且用电视艺术的形式很好地表现了出来。对于苏州园林的美学精神和文化底蕴,作品中有很好地反映,观众一看便知,笔者就不多说了,笔者要说的是苏州园林的美学精神、文化底蕴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首先是文献纪录片、老苏州相片的选用。它们都在镜头前存在过,是往昔苏州园林的真实情景的再现,成为深入体察苏州园林历史的第一手珍贵资料。

其次,毕竟这样能直接复现苏州园林历史的资料很少,更多的,还是要借助文学语言的引导让人们在想象中复现历史。画面上的现存古物、遗踪配以刘郎撰写的诗一样的解说词,在方明、林茹的吟咏中增添了无尽的悠悠古蕴。

再次,园林学者魏嘉瓒对瑞云峰来历的介绍、郑孝燮对颐和园后山的苏州街来历的介绍、钱怡对拙政园荷花的历史追忆、作家周劭对林雨堂来苏州园林考诬《浮生六记》的追忆、周全对父亲周瘦鹃在苏州园林经营紫兰小筑的荣耀与屈辱的沉痛回忆以及同济大学大学教授路秉杰对陈从周的回想用的都是同期声,让深有研究的专家学者或从不远的历史中走过来的人来讲述历史,进一步增加了历史的可信性和认同感。

二、绵绵情思——意境之美

《苏园六纪》是一部电视艺术片,说得具体些是一部电视风光艺术片,创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展现苏州园林的人化自然、美丽风光。于是,创作者极尽“寻花问柳”之能事,走遍苏州园林的亭台楼阁,看遍苏州园林花草树木,拍遍苏州园林的人间胜景,充分调动摄像机镜头拍出最美的图画。最后,在剪接台上拼接成一幅光彩夺目的织锦。奉献给广大观众一部由园林风物浓缩而成为艺术精华。狮子林、沧浪亭、拙政园、网师园……《苏园六纪》都如数家珍,细细梳理。创作者艺术眼光之独到、择取景观之丰富.令许多熟悉苏州园林的人为之惊叹“比亲眼见到的景色还美!”

说到景,就不能不提到情,因為“一切景语皆情语”。正如王夫之所言:“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艺术家在描绘景物时,总是把自己或浓烈或素淡的主体情感投射到里面去,在艺术的世界中形成情景交融的境界。本来,苏州园林艺术己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为人的语言所不能把握,人只有靠静观才能体悟到它的“大美”。但是,《苏园六纪》毕竟不是园林艺术,而是电视艺术:它的创作要考虑到作为拍摄对象的园林艺术,但是必须首先遵从的是电视的艺术规律,包括大众化的收视群体、诉诸视听的艺术传播方式和艺术物质基础。可以想象,没有解说直接传达创作者情感、立意的《苏园六纪》会是什么样子:也可以想象,没有解说的《苏园六纪》会有多少观众爱看。尽管苏州园林有不可言说的境界,但是刘郎还是要做不可言说之言说,正是他出于电视艺术立场的考虑而做出的明智之举。解说词对观众对画面的发现、理解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对观众对画面的境界的感悟起到了点化、提升的作用。

《苏园六纪》所要创造的境界是与苏州园林的艺术境界紧密联系的。苏州园林地处江南,吴侬软语的“花鸟缠绵”培育了苏州园林的清丽婉约.文化胜地,文人墨客的四方云集增加了苏州园林的风雅之气:偏安一隅。隐逸士人的淡泊宁静心态熏染了苏州园林的恬淡安闲之气。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造就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苏州园林,形成了苏州园林柔、淡、雅的独特艺术境界。为了营造这种境界,《苏园六纪》的创作者对各个电视

艺术要素都作了统一的、风格化的处理。伴着清丽的音乐旋律.是林茹和方明不瘟不火的解说。他们的语调设计得特别舒缓,仿佛是在轻轻品尝一杯千年陈酿,慢慢分享一种深深的陶醉。与声音节奏相一致,画面剪接很少出现快切、快推、块拉等快节奏的镜头。即使在展示苏州园林的花窗艺术时,一幅幅的静态图片也是慢慢化入化出,让人细细体味窗框中的自然风光,像搬一把椅子坐在家里泡一杯清茶静静欣赏风景照一样从容不迫。

三、栩栩如生——飞动之美

一座山没有鸟儿啁啾、风儿阵阵要归入死寂:一潭水假如不流动,也要变成死水一潭。“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总给人以生命感。这是自然的奥妙。也是艺术的奥妙。

例如.苏州园林的沧浪亭是静态的,但是装饰用的飞檐勾画出向上的曲线,如同雄鹰展翅欲飞。这就是宗白华所说的“飞动之美”——中国式建筑的美学追求《苏园六纪》在表现园林建筑的生命感上,注重的就是对此类原生动感(而不是动态)画面的抓取。而在表现自然风物的生命感上。创作者特别强调的是风的运用,注重在风中表现红花的妖媚、绿叶的婆娑.直接捕捉原生动态画面。《苏园六纪》在表现荷花时,有一个长镜头则将静与动巧妙结合起来:前景是不动的荷花,后景是小径上行走的四个美貌女郎。摄影机镜头随着女郎轻盈飘动的身姿作平行移动,二者之间的荷花便“忽忽”运动了起来.像一头猛兽在往前窜。这样的画面,利用了影视艺术的本体语言,将自身的艺术优势发挥了出来。可以说,只有影视才能创造出这样的生命感。景物绝大数是不动的.创作者更多是靠充分运动摄像机镜头推拉摇移,来制造移步换景或是移步定景的主体运动效果。另外《苏园六纪》还多处采用同期采访,让人直接在摄影机镜头前评说。同期采访的使用,除了制造现场感、权威性之外。还因为人的进入而增加了生气。

浅谈中西园林文化艺术 篇4

⑵中西园林发展过程的相似性:中西园林不仅有着十分相似的起源, 而且在不同时期出现的园林类型也是相似的。这突出地表现在园林的实用功能和观赏休闲的演变关系上。

园艺的起源与人类的历史有着内在的联系, 在原始社会里, 我们的祖先主要靠食用植物而求生存。因此, 园艺的发生与食用和药用植物的采集、驯化和栽培密切相关。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 造园活动都经历了古代的功能园艺———观赏园艺——合宜园艺三个不同的时期。

⑶中西园林艺术的物质同一性:中西园林所用材料不外乎石头、山水和花草树木等物质要素。

⑷中西园林艺术的社会同一性:这主要表现在园林艺术的服务对象上, 它主要服务于特权阶级。成为一种奢侈品。

总结出以上论述后, 笔者感慨颇深, 虽然很多学者都着重论述中西园林的差异性。但中西园林竟有着这种种的相似性, 虽然它们存在于相距甚远的时空中, 但存在着深刻的同一性。中西园林艺术尽管由于各自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了两大不同体系, 但他们同属世界园林的一部分, 同是我们人类伟大的文化遗产, 是智慧和勇气的结晶。园林艺术是民族的、阶级的、时代的、个体的差异性与园林艺术的同一性是对立同一的关系。

1 中西园林艺术的差异性

中西园林由于在相对隔离的文化圈中独立产生、发展起来的, 因而对方所没有的独特风格和文化品质。蕴涵了不同的造园思想。

西方造园艺术的发展轨迹, 虽然其风格是多变的, 但总体风格一直是规则几何型, 崇尚理性主义, 以形式的先验的和谐为美的本质;这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主流, 表现了以人为中心、以人力胜自然的思想理念。

与西方不同, 中国古典园林生成以来, 一直沿着“崇尚自然”的道路一直走到封建社会结束。中国园林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发展、完善, 终于形成了形成自然写意山水园的独特风格, 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

2 品味中西园林艺术的精髓

“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这句话包含了中国园林的精髓;与自然关系密切, 力求变化;对永久性的表现。与中国风景画一样, 概括为“山水”, 中国园林试图接近并以象征的方式展示自然的本质。这并非自然的翻版, 而是“追求自然的本质”。而“追求自然的本质”恰好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所在。而若说中国园林的精髓是“诗情画意”, 那么则不能体现中国园林的本质。因为, 西方园林也是具有“诗情画意”的。西方造园家门在设计, 创造园林时, 也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渗入到他们所创作的园林艺术中去。

西方传统的园林艺术精髓与理想大概是一回事, 很少例外。西方园林追求传达一种秩序与控制的意识, 有时与自然界的“杂乱无章”形成对照。通常, 这类园林或包括花木、喷泉、精心制作的雕塑等要素, 以传达一种快乐、华美或奢侈的附加意识。

由于中西园林艺术具有不同的精髓, 追求各自的理想, 因此, 在艺术形态上有着很大的差别。中国园林的象征手法, 无论是用山石, 或用水池, 或通过花木的选择培植, 总是存在, 且总是有意识的, 而这一方式, 在西方并不普遍。相反, 中国园林也缺少西方人希冀找到的成分, 特别是缺少规则、对称的规划布置人工操纵水源组成喷泉, 以及对草坪的大量使用。

总而言之, 中国园林的精髓是追求“自然的本质”西方几何规则式园林则强调“秩序和控制”。

《中国园林文化》摘记 篇5

园林,无声的诗,三度空间的立体画,书写在大地上的文章。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反映人类生存智慧,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高雅文化环境和诗意人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文化、艺术资源。

时代文化精神是历史的灵魂。我们追寻历史深处的文化精神,是对隐而不显的历史灵魂的审视,古人的足迹为我们昭示了他们的价值选择,古人的身影也留给我们深刻的人性启示。

每一种语言本身度是一种集体的表达艺术,其中隐藏着一些审美的因素——语言的、节奏的、象征的、形态的——是不和任何一种语言全部共有的。萨丕尔《语言论》

原始人:神化。空间、时间、自然的有序化,南巢居,北穴居。商周:神本向人本转型,中华尊礼文化草创期,囿台出现。文王之囿——中国最古之公园

春秋战国:天下裂,九流十家。原创文化崛起,中国文化奠基,是文化的轴心时代 木构架建筑

秦汉:造园史上第一个高潮。人间天堂。

秦朝与罗马、孔雀王朝并立而三。凌越前代,引领后来。秦汉宫苑——模山范水,一池三山。瑶池、方丈、蓬莱、瀛洲 魏晋南北朝:多元文化,重理主情,玄学催生私家园林。隋唐:宏大兼融,华夷如一。三教并存,文化灿烂辉煌。催生宗 教园林,士人园林走向成熟。

宋:封闭、内倾、淡雅。古典园林走向成熟。中国园林文化的第三次自我超越。辽金元:蒙古汉化。文人写意画成熟

明:传统文化鼎盛。内向和非竞争性。士人园林再起高潮造园意境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术的有机统一。清:盛极而衰。西学东渐。皇家园林鼎盛,圆明园万园之园,承德避暑山庄、古典园林的艺术大总结:移天缩地在君怀,天上人间诸景备。私家园林小中见大。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

老庄玄学冲决了儒学实用和狭隘的功利观,萌动了对人生的关切。丘壑情,林下(名士)风,谢公志,曲水韵,桃花源 有门而长闭,无水而恒沉。形入紫,意在青云

弃事则形不劳,无为则心自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绘境》 曲江畅游,雁塔题名、杏园赐宴

禅宗把心里、生理、人生情趣乃至人生理想联系起来,主张想内心、本性寻觅人生真谛。

自然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花镜月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这些诗,或景以情观,或缘景生情,或移情以景,达到了物我交融,情境融浑妙合无垠的境界。数峰太白雪,一卷陶潜诗

屈原——沧浪之歌——孺子歌——苏舜钦沧浪亭——自胜——对生活进行反思,思索人生,注重主题的思考,寻求自我点滴的发现,带有思辨的抽象和演绎色彩。模仿、集中、提炼、典型化的创造。

我即是佛,由自心自性这一核心出发,获得了自我的精神觉醒,领悟到了人生的宇宙的永恒真理,把握住了自己的生命本性,自足宁静,能打破偶像与观念的束缚,不受外界人事、物镜的牵累。追求适宜自在,注重内心平衡,处世超然、旷达,精神宁静恬然。太湖石:瘦、透、漏、皱、丑

计成《园冶》,文震亨《长物志》,袁道宏《瓶史》,王象晋《群芳谱》李渔《闲情偶寄》

避暑山庄鉴奢尚朴、宁拙舍巧,以人为之美入天然,以清幽之趣药浓丽。

集景式园林,充分运用借景原理,相互借景,彼此成景,得到虽非我有而为我备的境界,以达到有限到无限,又从无限到有限的回归。

略施其意,就其自然之势,不舍己之所长。

江南园林也是城市山林,小巧淡雅,虽咫尺天地,却有清流碧潭,千岩万壑,亭台楼阁之胜,兼有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之趣,恍入 琅嬛仙境、世外桃源。网师园,渔翁退隐

环秀山庄,尺幅千里,独步江南 耦园,夫妇双隐,情深意笃

怡园,颐性养寿,兄弟怡怡,有五多 退思园,退思补过 常熟:曾园,《孽海花》 西湖:宋庄,郭庄 绍兴:青藤书屋

扬州:瘦西湖: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

个园——四季假山,春以白果石笋,夏以太湖石,秋以黄石,冬以宣石。

寄啸山庄,何园,依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片石山房,峰与皴合,皴自峰生。

岭南余荫山房;小巧玲珑,诗意盎然,以藏而不露,缩龙成寸的手法,小中见大,浅中见深,幽旷并收。物质文化比非物质文化发展要快。

花园住宅注重人和自然、房屋与四周环境的和谐及融合,具有风格迥异、建筑华丽、设备精良,环境幽静的特点。

风水叫堪舆。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背山面水诀: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口收藏积万金,关煞二方无障碍,光明正大旺门庭。大门前不可种大树、独树、空心树和瘦结如瘤之树。

中门有槐,富贵三世,宅后有榆,百鬼不近,宅东有杏凶,宅北李、宅西桃为淫邪。

东种桃柳,南种梅枣,北种杏 宅东有流水达江海者吉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木石有性,真如遍在。得意忘言

山水有很深的社会情感积淀。山水记载着高人的足迹,文人的心路印痕,名士的风流雅韵,山水情是古人心向往之的风雅范式。笑天下之熙熙,皆为利来,讥世人之攘攘,皆为名往。德高誉尊

山月窥人,涧芳袭诀

自然山水之亲和、统一、感应、交融为真善美的统一体。一峰则太华千寻

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

石不能言最可人,花解语、玉生香。石令人古

江南三大名峰:苏州留园瑞云峰——透,杭州缀景园绉云峰——瘦,上海豫园玉玲珑——漏

留园:冠云峰——观音送子,左右配朵云、轴云;奎宿——魁星高照;济仙石; 米芾拜石 池上饮,林间醉

山水比德: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动观流水静观山

水不流动便可以平静清澈,但久而久之就会变得腐臭浑浊,生命的规律也是这样。濠粱观鱼,濮水垂钓

外供耳目之娱,内养仁智之心

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具,表现了生理需求与精神享受的同一性,即精神审美与物质需求的统一。

堂以宴,亭以憩、阁以眺、廊以吟;可望、可行、可游、可居。有容乃大。独创亦兼收,自尊亦宽容。欧风美雨,西学东渐 体天象地、象天法地 尊经法古、天圆地方 经营位置,空间构图 默契神会、得意忘象

山水画六远:平远、深远、高远、迷远、阔远、幽远 兰:气清、逸清、神清、韵清

三教之义、官吏之思、富商之好、文人之雅 佛手、桃子、石榴——多福、多寿、多子 芙蓉、桂花、万年青——富贵万年 枣子、桂花——早生贵子 莲花、鱼——连年有余 天竹、地瓜——天长地久

玉兰、海棠、牡丹、桂花——玉堂富贵 书画琴棋诗酒花——七大韵事 琴棋书画——四雅、四艺

垂直绿化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它可以柔化墙面,隐蔽不美观的墙体和有碍观瞻的构建物,提供私密性的空间。汪洋恣肆,仪态万方 如临春风、如饮醇醪 返璞归真 曲水流觞

历史文化的实物留存,可以使人的联想和想象超时空地奔驰,赞叹人类文明的灿烂结晶,启示对未来的无限信心。园林,是写在地上的绝妙好辞,既要身游又要心游。园名的解读必须从中国文化中去寻觅其深沉的蕴涵。

陶渊明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奇特现象,他的审美理想、超功利的人生风范以及审美的心理特征等,深刻地契合了中国农业文化的深层底蕴、美学基本特征以及士大夫内心的田园情结。中国美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强调认知与直觉的统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以景寓情,妙造自然 法天贵真

片山多致,寸石生情

园林品题将审美意象客观化、对象化,并为景观传神写照,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园林意境的创造是构园艺术家和欣赏者共同完成的

无论景中写情,还是情中写景,都必须是思与境偕、神与境合,意与境会。

园林雅静是体悟天人之际关系的最佳场所。

诗眼是作者极力锤炼的警策之处,也是一句乃至一篇的审美情思的凝聚之点,最能够传达作者的情趣、神采、有此,则通篇生辉,境界全出,无之,则平庸无奇,死气沉沉。

简洁的用词,含蓄蕴藉,余味曲包,给欣赏者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并极大地调动欣赏者的想象力,使之在审美想象的飞翔中,开拓出一个意韵丰富的艺术空间。

游历中国园林是品诗读画的美学经历,是审美的过程,净化心灵的过程,心灵经过诗画熏染的过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人间四美 胸有丘壑 静远曲深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留白

素净淡雅,协调统一,给人以安静闲适的感觉。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书法艺术之美在于点画用笔之美,字形结构之美,意境内涵之美,人文历史之美。

中国是一个唯一没有发生文化断层的国家。文以载道,道法自然

中国泛神论的宗教观,泛神论是无神论的逊词,中国没有国教。中和之美

含蓄的形象始终与欣赏者保持着一段神秘的距离,使人留之不得,去之不甘,从而可以强烈地激发和吸引欣赏者的注意力和兴趣,满足欣赏者参与形象再创作的需要。诗意地栖居

埠人民、蕃鸟兽、毓草木、任土事

中国文化四绝:古典园林、山水画、京剧、烹饪

要真正了解一件事物,不能把目光仅仅局限于事物具体形态上,必须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入手,认识我国传统事物所反映和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意蕴,从而把握他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特征:现世性、农耕性、伦理性和象征性。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表现在完整性、情节性、含蓄性和象征性。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构园无格,借景有因。切要四时。因借无由,触情俱是。夫借景,园林之最要者是也。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因时而借。然物情所逗,目寄心期,似意在笔先,遮几描写之尽哉!石宜透、漏、青骨、质坚,有纹理。有顽绌才见奇妙。奇巧玲珑,坚实古绌

宣石应旧,越旧越白,俨如雪山也。

园林的主旨:对自然美的追求与表现。

园林创作原则和标准:自然、澹泊、恬静、含蓄

园林艺术文化 篇6

【关键词】苏州园林;文化艺术;基地课程;美育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2-0126-02

【作者简介】陶文东,江苏省苏州市第六中学校(江苏苏州,215000)副校长,高级讲师。

园林文化课程在校园的传承发扬是苏州教育人淡泊宁静心态的物化,通过这些可物化、可视觉的幽雅文化,提升艺术审美,融入日常生活,道法自然,崇真尚美,引导学生达到“悦态悦神”的审美层次,这是苏州园林文化的艺术魅力。

一、三分匠心置沃土

园林场域,环境育人。江苏省苏州市第六中学校地处著名园林拙政园风景区,被故居、老街、园林环绕,深得吴文化浸润;校内许乃钊故居古朴典雅,通过校园景观改造,创设营造具有鲜明苏州园林文化主题的场域环境:设计了方亭碑廊、半亭、花窗等园林景观建设元素,相应地配齐了各种字体、情景相融的匾额楹联,在回廊的墙壁上嵌入了碑刻,增强了历史纵深感和文人墨客文化气息;适当调整古建内部室场的功能性结构,划分了园林文化展示厅、评弹小戏台、茶室、刺绣间、园艺露台等体现反映园林文化生活的场域,让学生身临其境,品味其中;建设“苏州园林文化艺术课程基地”教育成果综合展示平台,对古建一个稍大空间进行了整体思考设计,充分利用所有空间——天面陈列各式园林花窗,地面铺垫吴门金砖,墙面装饰篆刻书法图案;东面设置了一个仿古小戏台,用于表演性课程的教学与展示;南面安放了展示课程资料、教师教案、学生作品的古典园林内部摆设的博古架;北墙上安装了现代化技术的触控一体机,展示的则是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苏州经典园林概况介绍,学校课程基地各门学科的资料性图片和视频。通过基地场域建设,营造更具苏州园林特色的文化艺术氛围,以此提升校园文化内涵,使学生徜徉于园林文化的校园中得到美学滋养,为学生的专业成长、未来发展和文化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别出心裁育新苗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学校教育的重要支柱是课程,特色学校只有用高质量的特色课程做支撑才具生命力,校本课程开发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彰显学校特色,提升学校内涵的过程。课程基地具有创新性的文化取向,赋予师生在教与学活动中自主选择权、开发领导权及创造权,从而使得课程文化呈现出动态性。课程目标、实施与结果能够在预设和生成中达成统一,成为教师与学生亲历、体验、创造、探索的活动。多元开放的评价考核制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培育着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精神,提升了学生艺术的实践能力和美学综合素养。

(一)以园林文化为因子,架构特色高中美育课程

吴地文化,学思结合。在坚持国家课程基本要求和艺术校本特色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找寻相近或延伸或交融的与园林文化元素相关的学科进行研讨论证,为学生发展提供个性化学习的选择和帮助,为成为创新人才打好基础,前期园林课程设置分四大类11门学科,其中美术类:篆刻、摄影、园林窗花图案设计、园林石、园艺;演艺类:昆曲、评弹、江南丝竹;科学类:在园林植物、园林楹联、建筑模型等设置的基础上,第二期新增设了茶道、刺绣、书法、武术太极、射艺、园林材质、江南民歌、影視编导、园林导播等学科共20门,以满足更多学生的个性需求,搭建更多的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平台。

(二)以课程基地为平台,培养学生审美实践能力

知行探究,创新实践。课程基地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掘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在这个平台中,我们创设具有鲜明主题的教学环境,营造学科情境、凸现学科文化;构建专业特色、培养学科素养;强化学科精神、树立学生专业志向,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开发建设师生互动“教学平台”,突破学习的时空瓶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快乐学习,让其通过在课程基地的学习,加强对课程的体验和感知,在实践学习中提升认知能力,在实际动手中发现、创造、创新。比如园艺盆景课,通过给植物翻盆、修枝剪叶、缠绕造型等实践,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了盆景植物“生命”的蕴意,技术革新带来的科学便利以及造型艺术的发展。

三、小物大蕴得芳华

通过苏州园林文化艺术课程探索实践,我们收获了预期的和意外的惊喜。基地建设高效地推进助长了教师的发展、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品牌影响力。

基地美誉,良性发展。2013年被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为“苏州园林文化艺术课程基地”。2014年在苏州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项目阶段性评价中获“示范奖”,2015年在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建设项目阶段性评价中被评为高中组“优秀奖”。2016年园林基地专题片《六艺园林》获苏州市校园影视作品一等奖,已选送全国中小学校园影视参赛。基地教学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合作互助、探究创新,共同动手实践、管理器具、遵守规则。以名师支撑基地,以基地成长教师,以教师发展学生,以学生壮大学校,形成良好循环。

园林课程,名师引领。我校拥有一支由省特级教师、市名教师、学科学术带头人组成的优质师资队伍,大多数教师在以往的园林艺术教育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批喜欢园林、热爱艺术、富有探索创新精神的校内骨干教师成为基地第一批教师。

拓展空间,发展教师。学校将课程的研发工作推进到备课组、教研组,让更多的老师参与其中。心灵的解放、学习场域的营造选择,为教师的潜能发挥提供了可能,在教学活动中不仅将知识传播给学生,还给予自身二次学习的机会,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学科知识储备量。例如李老师的《植物与苏州园林文化》生物微课获得苏州大市教育系统首届微课比赛一等奖,这是一堂生物课,课运用的是多媒体科技手段,传播的是植物科学常识;也是一节艺术课,清雅的江南背景音乐、唯美的园林画面、精美的古典诗词、老师富有磁性音质的解读旁白;更是一节民族文化的传承课、美育课,借用“外相残败内孕重生,来年新枝嫩叶焕然一新”的荷藕来隐喻苏州园林主人的隐、坚、傲之品质。

学生收获,精彩纷呈。学生一年一度的课程展演活动(园林课程学期汇报)精彩纷呈,有舞台展演和实物环境布展两部分组成。展演以合作表演(评弹、昆曲、江南丝竹)、科技小论文(园林生物、园林作文)、个人作品(篆刻、创意盆景、摄影、园林石、园林窗花、园林建筑)等形式呈现,活动的创意设计、学科展示到舞台呈现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作品鲜活而灵动,学生获得了较强的满足感成就感。为了把学科精华呈现,同学们精心准备群策群力,反复商讨跨学科探讨。园林课程汇报让普通类学生和非表演专业的学生均有了登台亮相的机会:从园林材质到园林楹联,从武术太极到江南丝竹,20门课程尽显精彩,旨在熏陶,意在滋养,旨在人文,意在兼容并包。不管是舞台上的演出,还是展厅里的实物,都给来宾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园林与文化 篇7

文化的概念极其宽泛,其内涵和外延的差异均很大,对其理解亦因人而异、因地而异、 因时而异。对于“文化”一词,含义从未亘古不变。园林,起初是人类意识中理想王国的形象模式,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各种哲学理念的艺术模式。中国的园林文化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世界园林史上自成体系,且影响深远。中国古典园林在发展中经历了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成熟后期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贯穿了整个古代社会, 是一部时代编年史。从“山石象征”的神仙思想,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山水园林风格,悠悠华夏五千年,积累了丰厚的传统和沉淀,也创造了举世瞩目、别具一格、 光辉灿烂的园林历史文化和绚丽夺目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园林文化的含义也在不断发展。狭义的中国园林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概念,但这种理解具有很强的局限性,已经不能反映当今风景园林的内涵和外延。现代园林文化已逐渐演变为近代中国接受西方现代科学成果后由古老的 “文化”一词衍生出来的现代含义。

1986年,美国学者德伯里(H.J.De Bill)提出了文化景观的广泛定义,即“文化景观包括人类对自然景观的所有可以辨认的改变, 包括对地球表面及生物圈的种种改变”。风景园林中的文化,在物质层面上,不仅包括历史上建造的庭院、宫苑、风景名胜地,还包括其他人类利用土地和建设生活境域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成果,如农业生产活动所改变的地貌和土地景观,与自然环境紧密联系的聚落形态,工程措施(如水利工程)所改变的自然景观等。在精神层面上,风景园林中的文化不仅包括与传统园林有密切关系的作为主流文化的文学、艺术、哲学和关于建造的知识体系,还包括人类朴素的自然观、宇宙观、乡土的土地利用和建造方面的经验。

发展,是人类进化的永恒主题。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留学归国的景观设计师们带来了国外先进的设计思潮和方法,融合了美国、德国、法国等现代景观思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创造,而本土设计师也逐渐崛起, 逐渐重构而形成了中国现代园林文化。中国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经历了旧城市空间的消解与演替、新城市空间的积聚、城市化波及的乡村空间格局变化、以及因资源索取而导致的部分自然空间体系的破裂和工业生产与人们生活所形成的对环境的污染等景观巨变。景观全球化对中国风景园林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它不但丰富了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形成了多元化、多样性的园林格局, 也对传统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挑战。受景观全球化的影响,园林文化开始存在错位和缺失,首当其冲的则当属生态危机,而可持续发展在协调需求与能源的问题上面临挑战。

园林艺术 篇8

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

园林意境特征。园林意境寄情于自然物及其综合关系之中, 情生于境而又超出由之所激发的境域事物之外, 给感受者以余味或遐想余地。当客观的自然境域与人的主观情意相统一、相激发时, 才产生园林意境, 其特征可作如下阐明:

园林是一个真实的自然境域, 其意境随着时间而演替变化。有“季相”变化, “时相”变化, “气象”变化, “龄相”变化等等。

中国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

不是所有园林都具备意境, 更不是随时随地都具备意境, 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 引兴成趣和深刻怀念。所以意境是中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

二、布局

园林设计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步骤, 是根据计划确定所建园林的性质、主题、内容, 结合选定园址的具体情况, 进行总体的立意构思, 对构成园林的各种重要因素进行综合的全面安排, 确定它们的位置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经过多个方案的比较, 确定合适的布局方案, 然后再作深入的设计。布局是否合宜得体关系到建园的成败。

园林布局要因地制宜, 布局前对建园单位或园主的要求先行了解, 对建园基地的情况作详细调查, 不仅了解基地自身情况, 还要了解四周外围的环境。布局要顺应自然, 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加以适当的改造, 才能构图得体合宜。园林布局要体现时代精神、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 要不断推陈出新。

各国园林有不同的形式、流派和风格, 式样上有自然式、规则式、混合式等。布局时采取何种艺术形式, 要随建园意图和基地环境而定。一般说来, 一个园的艺术形式应该统一和谐, 如果用混合式, 在不同形式的过渡衔接上要处理得顺理成章。有时可用"园中园"手法或集锦式方法, 把不同的形式风格布置在一个整体园林中。

三、造景

通过人工手段, 利用环境条件和构成园林的各种要素造作所需要的景观。

“景”即境域的风光, 也称风景。是由物质的形象、体量、姿态、声音、光线、色彩以至香味等组成的。景是园林的主体, 欣赏的对象。自然造化的天然景 (野景) 是没有经过人力加工的。大地上的江河、湖沼、海洋、瀑布林泉、高山悬崖、洞壑深渊、古木奇树、斜阳残月、花鸟虫鱼、雾雪霜露等, 都是天然景, 园林造景时要充分加以利用。

园林造景, 常以模山范水为基础, “得景随形”, “借景有因”, “有自然之理, 得自然之趣”,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造景方法主要有:1.挖湖堆山, 塑造地形, 布置江河湖沼, 辟径筑路, 造山水景;2.构筑楼、台、亭、舫、磴道、景门等建筑设施, 造建筑景;3.用石块砌叠假山、奇峰造假山景;4.布置山谷、溪涧、湍流, 造溪涧景;5.堆砌巨石断崖, 引水倾泻而下, 造瀑布景;6.按地形设浅水小池, 筑石山喷泉, 放养观赏鱼类;7.用不同的组合方式, 布置群落以体现林际线和季相变化或突出孤立树的姿态, 或者修剪树木, 使之具有各种形态, 造花木景。8.在园林中布置各种雕塑或与地形水域结合, 或单独竖立, 成为构图中心, 以雕塑为主体, 造塑景。

四、借景

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 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 丰富游赏的内容, 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 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 收无限于有限之中。

借景可分为:1.近借。在园中欣赏园外近处的景物。2.远借。在不封闭的园林中看远处的景物, 例如靠水的园林, 在水边眺望开阔的水面和远处的岛屿。3.邻借。在园中欣赏相邻园林的景物。4.互借。两座园林或两个景点之间彼此借资对方的景物。5.仰借。在园中仰视园外的峰峦、峭壁或邻寺的高塔。6.俯借。在园中的高视点, 俯瞰园外的景物。7.应时借。借一年中的某一季节或一天中某一时刻的景物, 主要是借天文景观、气象景观、植物季相变化景观和即时的动态景观。

五、雕塑

园林雕塑配合园林构图, 多数位于室外, 题材广泛。园林雕塑通过艺术形象可反映一定的社会时代精神, 表现一定的思想内容, 既可点缀园景, 又可成为园林某一局部甚至全园的构图中心。

园林雕塑有悠久的历史。文艺复兴时期, 雕塑已成为意大利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园中雕塑或结合园林理水, 或装饰台层, 甚至建立了以展览雕塑为主的“花园博物馆”“雕塑公园”。园林雕塑在欧、美各国园林里至今仍占重要地位。

园林雕塑按内容可分为:1.纪念性雕塑。纪念历史人物或事件, 如南京雨花台烈士群像。2.主题性雕塑。表现一定的主题内容, 如广州市的市徽“五羊”。3.装饰性雕塑。题材广泛, 人物、动物、植物、器物都可作为题材, 如:北京日坛公园曲池胜春景区中展翅欲飞的天鹅和各地园林中的运动员、儿童及动物形象等。

按形式分有圆雕、凸雕、浮雕、透雕等, 使用材料有永久性材料和非永久性材料。冰雕、雪塑是东北园林冬季特有的一种雕塑艺术。

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在园林中的应用 篇9

1 古典园林建筑艺术概述

古典园林建筑艺术是基于古典建筑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一种艺术, 园林建筑艺术的发展历史悠久, 不仅能够给园林增添一份古典景色, 更能通过古典园林建筑的应用对园林进行造景, 供游客观赏、游览以及休息等[1]。古典园林建筑在园林中随处可见, 如何运用古典园林建筑是园林设计师设计中重点考虑的内容, 园林建筑多种多样, 大小不一, 再加上园林存在的地域性、环境、人文等特征的差异性, 使得设计师在园林建筑设计时也将面临着诸多的难题, 如何将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美充分地体现出来是设计师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从实际来分析, 古典园林建筑是对自然美、生活美的一种雕刻和还原。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从建筑的不同架构中体现出来, 例如, 楼、阁、廊、亭、屋顶、屋脊等, 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游客对园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观赏性, 更要便于游客游览之需, 如小卖部、游艇码头、售票亭等, 这些建筑都应还原自然美, 利用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特色将其充分展现出来。

古典园林建筑在园林艺术中占有相当重的分量, 不仅仅体现出建筑物的个体, 更是与园林中的山、水、植物等进行有机结合, 体现出整体的艺术美, 更好地打造出园林景色, 犹如画龙点睛为园林审美添上关键一笔, 成为园林景观的重要点缀, 为游客提供更为优美的风景画卷[2]。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历史进程的不断推进, 园林建筑文化也不断赋予时代的气息以及崭新的精神面貌, 园林景观也逐渐向着生态园林的方向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 古典园林建筑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2 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在园林中的应用分析

2.1 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在园林中应用的作用

在近些年的发展中, 园林景观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尤其是对园林中各项标志性景观的设计[3]。当今有很多园林都引入了大量的古典园林建筑艺术, 不仅能够代表园林的标志性符号, 更是体现园林艺术水平的关键所在。一般情况下, 将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应用到园林中, 都是将建筑作为园林风景画面的主景、重点等, 形成一幅美丽的园林景色画面。也就是说, 园林在发展的过程中, 很大一部分都会依赖园林建筑参与到其中, 这样才能将更加美好的画面凸显出来, 从最本质的角度上来讲, 如果没有建筑存在的园林也将不会称其为园林, 尤其是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应用, 更能凸显出一座园林的中心、标志等。例如, 西安大唐芙蓉园侍女馆中的宝塔、杭州西湖边的雷峰塔等, 这些都是古典园林建筑中著名的标志性建筑物, 更为园林增添了一份古朴的色彩。

2.2 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在园林中应用的类型

园林是环境改善的关键, 我国园林有很多, 而受到地域性、环境、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也使得园林中的建筑类型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特别是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应用, 更是从不同角度上突出艺术的特征[4]。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在园林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建筑类型:

2.2.1 楼阁。

楼阁是园林中的重要建筑之一, 在应用过程中要分析楼阁做的是主景还是配景, 再对其选择恰当的位置。一般情况下, 楼阁多处在园林的四周, 普遍楼阁多为2层, 当然, 具体的应用要根据园林的实际情况来定, 很多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应用也会对其取名, 如狮子林的修竹阁、拙政园的浮翠阁和留听阁、留园的远翠阁等, 这些都是园林的重要标志之一, 更是园林的主要风景。

2.2.2 廊。

廊在园林中的应用极为广泛, 起到园林中建筑物之间联系脉络的作用, 通常也可以将其作为园林风景的导游线。廊的布置具有蜿蜒逶迤、随形而弯、依势而曲的特征, 同时在廊布置的过程中, 可以划分空间, 廊的变化也可以增加风景的深度, 而且廊也是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重要元素之一, 没有廊的存在, 园林古典建筑将会显得更加枯燥。廊多跨凌于水面之上, 廊形式也分很多种, 如楼廊、复廊、曲廊、水廊等, 在园林环境下应用, 也会体现出不同的艺术美。

2.2.3 亭。

亭为休憩凭眺之处, 主要设立于园林中的山上、路旁、林中、水际等处, 是园林风景的重要点缀, 更是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之一。亭的样式多种多样, 样式与大小要做到因地制宜, 这样才能凸显出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美的特征。从园林中亭的平面来划分, 主要分为方形、长方、原形、六角、八角、扇形、海棠、梅花等类型, 例如, 江南园林的醉翁亭、陶然亭公园的陶然亭、爱晚亭、湖心亭等。

2.3 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在园林中应用的建筑构造

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从建筑的各个结构都能体现出艺术美的特征, 如屋顶、屋脊、屋角等, 根据园林特征的不同也会设置不同构造的建筑物, 以此来与园林整个景色搭配, 充分体现出古典园林建筑的艺术美[5]。

如屋脊的构造:就当前园林中应用的古典园林建筑来分析, 屋脊的构造主要分为纹头脊、哺鸡脊、甘蔗脊、雌毛脊、游脊等。屋角的构造:屋角的构造直接体现出屋顶的形式, 例如, 屋顶为攒尖式, 屋角必定是反翘式。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多样性, 屋顶也必定体现出不同的特征, 其中屋角的构造将会对屋顶的特征产生直接的影响, 因此, 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在园林中应用的过程中, 要特别注重建筑构造。

2.4 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在园林中应用的功能

园林除了能够改善生态环境之外, 同时还能供给人们旅游观赏, 将古典园林艺术应用到园林中起到整合旅游资源、连接景区、造景等方面的功能[6]。例如, 园林中各种亭台、走廊等, 将游客引入更深入的园林景色, 更是游客缓解游览景色中疲惫感的绝佳场地, 为游客提供有效的使用条件。在整个园林设计中, 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应用将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同时通过对园林建筑灵活性、科学性、艺术性的设计, 将其古典建筑艺术与园林景色充分融合, 从而有效地突出园林与古典园林建筑的整体美。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在园林中的应用, 还具有导向的功能, 尤其是对一些规模较大的园林, 园林内的线路蜿蜒曲折, 再加上园林树木的茂盛, 很容易让游客迷失方向, 而通过建筑作为导向, 不仅可以作为园林景色的重要点缀, 更能为游客的观光进行导向。

3 总结

综上所述, 在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的情况下, 对园林设计、建筑以及发展也越来越重视, 更加注重园林回归自然。建筑作为园林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 也成为园林设计师点缀园林景观的重要元素之一, 特别是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运用, 能够达到园林景观回归自然的效果, 为人们营造更加优美的园林景观。通过本文对古典园林建筑在园林中的应用分析, 结合笔者自身多年工作经验以及对园林建筑的认识, 主要从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在园林中应用的作用、建筑类型、建筑构造以及功能等几部分内容进行分析, 以期为促进园林事业的发展给予一定的启发, 进而为人们营造更良好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何铮, 杨华, 车代弟.古典园林植物造景手法在现代道路绿化中的应用——以天津北仓道绿化设计为例[J].农业科技与信息 (现代园林) , 2014 (5)

[2] 焦丽梅.古典园林?生态?文化——生态语境下我国古典园林艺术宗教文化思想研究[J].艺术教育, 2015 (2)

[3] 刘军楼, 沈洪, 徐力, 刘丽娜.浅谈园林艺术的表现形式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与作用[J].福建农业, 2015 (1)

[4] 王巧, 余鹏, 侯方堃.一派雅致天然——浅谈宋代文人园林[J].四川建筑, 2015 (1)

[5] 王春兰, 吴学杰, 谢洁.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音乐凝固之韵和律动之美[J].现代园艺, 2015 (5)

园林艺术文化 篇10

关键词:清代,园林艺术,园林文化,溯源

一、清代园林艺术的文化溯源

中国古代园林萌发于商周时期,成熟于唐宋,并于明清之际开始衰微。其经历了对自然简单占有、采集自然主义、追求意境及成为独立艺术品四个阶段。《说文解字》中提到所谓的“园”,即果树也,并具有一定的篱笆,这也是后来植物园的雏形。所以,这一时期的园林,虽然当时人们并不是为了观赏而兴建的,当时在客观上却为后来人工园林及自然景区的开发奠定了重要基础。春秋、战国、秦汉等私家园林已经不再有生产性质,开始具有更多的观赏性质及娱乐功能,如吴王夫差所建造的姑苏台,便是一处供“游宴”、观赏性质的园林。秦朝统一中国后,秦始皇在都城咸阳建造了数量众多的宫室,并以渭水之阳为上林苑,在《三秦记》中提到:“作长池,引渭水,筑土为蓬莱山。”[1]61这是关于人工堆山的最早记录。

汉武帝时期,上林苑又在秦朝基础上进行了增扩,使其纵横三百余里,有“苑三十六,宫十二,观三十五”,这都说明汉代上林苑是一处内涵丰富的大型皇家园林。汉朝末期战争频繁,其中也有不少园林的兴建,如曹魏邺城的铜雀园及洛阳的芳林苑,曹丕曾写诗这样描绘铜雀园:“层楼演绎成天,聊游目于西山,草木郁郁相连。”两晋时期的园林建设奠定了中国古代私家园林的基本风格及人格化的意境,如“文人隐逸园”及“市隐园”等便是当时的主流形制,并深刻影响着古代园林文化的发展。隋唐时期,不少诗人参与造园活动,涌现出众多的造园艺术家,他们按照自己熟悉的诗画来建造园林,如诗人王维及白居易等,他们对园林文化的造诣推动了造园理论的发展。大诗人王维除了经营洛阳的草庐外,凡所到之处都要进行园林的经营活动。这样,经过唐代近三百年对园林意境的拓展,使得中国古代园林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品类。在元代,由于民族矛盾尖锐及汉族地位的低下,兴建园林的风气开始衰微,前朝留下来的众多园林也开始废弃[2]136。到明清时期,文人中分化出一部分专门进行园林规划的人士,这是以往朝代所没有的。这些造园专家成为一股新的力量,推动着中国园林文化的发展。

二、清代园林的兴起及园林文化追求

1. 清代园林的兴起与发展。

清代初期,经济处于休养生息的时期,世风淳朴,如当时的镇政府对百官士族等的庭院家宅等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当时鲜有园囿者,如清初江南首富沈三万家族虽富可敌国,而其家宅却破屋犹存,毫无奢靡之迹。虽然当时有少数的富人家庭建造园林,而其规模还是偏小,并且还是以农耕为主,没有任何的奢华之态,到了清代中期,北方京师不少的王室贵族开始在家庭空间之外建造一些非日常性的园林空间。沈德符在其《嘉庆野获编》就重点记载了嘉庆年间北京四家园林的发展状况。其实,当时京师园林便面临着诸多困难,一是因为位于天子脚下,容易受到朝廷的惩处,所以那些敢于开风气造园林者多为位高权重之士,民间的富商则多选择郊外兴建园林。清代京师的私家园林依据建造者地位的高低及财富的多寡而有规模不等的园林。清代除了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园林外,江南地区兴建园林池馆也非常流行。张翰在其《松窗梦语》中提到:“今天财货汇聚于京师,而过半产于东南。”[3]16虽然,明朝以来政府对江南地区施以重税,但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江南地区的经济并没有受到较大的影响,这便为江南园林的兴盛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乾隆中后期,整个江南开始兴起了建造园林的风气,其财力稍有盈余者便会竞相建造园林。

2. 建造园林成为士人普遍追求的生活情趣。

清代构建园林为栖身之所便为当时士人追求的生活情趣。其实,清代士人修建园林无论是园林的整体安排还是庭院的建造或花木的点缀等,不单是财富及时间的消耗,更多的是艺术上的考量,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传达自然的韵味。所以,园林的修建不但需要园主的参与,而且还需要相应的园林专家进行指导。这样,一批优秀的造园艺术家便应运而生,如张南洋、张恒等都是当时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吴江造园名家计成便拥有建造幽奇园林的绝技,其“挟造园之技能而传食朱门”,吴东的东堤园、影园等都是其设计建造的。除了一些挟技自售的造园艺术家外,清代士人中还有不少园林行家,其创作的《长物志》、《素园石谱》、《玉山竹》等皆为清代著名的小品文,同时还是重要的园林学著作。另外,清代士人的园林生活是现实世界中另一种生命文化的内涵。这些享受园林生活的清代士人大都别具怀抱者,他们当中有的是功成名就的官宦,有的是中年落职的士人,有的是精于艺事的能人,他们的人生除了进取之路外,退隐生活也是他们关注的重点。他们的园林生活与其社交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兴建园林的风潮下,士人不但在自家园林中自娱自乐,而且也经常出入他人园林进行游玩,这样游园便成为士人清雅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清代园林的发展特征及其艺术分析

1. 清代宫廷园林的造园艺术及其多样化生活。

清代的科技已较为发达,建筑技术有了很大的突破。当时的宫廷园林建造技术非常高超,其布局得当,有着众多的山体、水体形式,艮岳中不但有叠石为洞,而且在洞中还有大小各异的亭台。延福宫“架山石以升山,疏泉为湖,河堤中作梁以通湖。在山顶开池以成瀑布。”这些造园手法有着多种科技含量,使得清代宫廷园林更加有色、浑然天成。清代宫廷园林建筑大都有专人设计,选拔全国建筑人才进行方案征集。清代宫廷园林与前代相比更加注重精细化,注重在有限的空间内创设出优美、舒适的环境。钓鱼赏花成为清代宫廷园林的重要内容,许多宫廷园林都建有金鱼池,是一种非常贴近百姓生活园林小品。自古以来,宫廷园林有着政治及生活两个方面的功能,清代的宫廷园林更趋向于自我精神的满足,更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世俗化生活中寻求诗情画意。其宫廷园林有着“壶中天地”的布局,其功能逐渐由以前的农庄型向生活型园林转变。园林中人工元素较多,带有浓厚的农庄型韵味。例如,清代宫廷园林除了具有宴饮、接待外宾的功能外,还有兼具运动、文化功能,当时的琼林苑中有横街“牙道”,乃为“人击之所”。这些园林的出现体现了当时的宫廷生活。另外,帝王对山岳的崇拜,很多朝代都会举行封禅仪式,清代便将这种仪式设在宫廷园林之中,并且很多园林都有“封禅五岳”的相关记载。

2. 从《红楼梦》看清代园林的设计艺术。

清代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及木材资源的减少及资本主义萌芽等都为园林建造增添了新的元素。例如,在建筑上多采用四合院的建造模式。在《红楼梦》中,几位主角的寓所皆为四合院的建筑模式,在大观园的重要厅堂及室内布置上安排有多种与主人性格相匹配的院落特色。潇湘馆是大观园黛玉的住所,其与贾宝玉的怡红院相比要小很多,其只有三间房屋,其整体布局小巧雅致。这种一体化的设计方式在当今小户型的室内设计中运用的尤为广泛,其根据室内的空间来安排家具的摆放,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室内的空间,有着将狭小空间变大的作用,进而保证了空间的完整性效果。作品中虽然对薛宝钗的恒福苑内部的陈设没有详尽描述,但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及进房屋,雪洞一般,玩器全无,只有一个土定瓶供着数枝菊花。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显得尤为朴素。”短短几笔便使薛宝钗住所内的独特风格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这里可以看出,薛宝钗的室内陈设便是极其精简,只是在大片白墙衬托下的“一案”、“一床”[4]69。

3. 清代园林艺术的创新与进步。

园林艺术从秦汉到清代,其规模发展较小,清代的园林继承并发展了前代完备的景观体系,艺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文学艺术成为园林艺术的重要内容。清代的宫廷园林建造不多,风格自然朴素,园林的物质空间主要划分为宫廷区及园林区,其景观一般要符合当时的治世思想,作为园居生活还应满足主人的情趣及各种游园需求。清朝中期,人们开始将特制的山石欣赏与花木欣赏联系起来,其园林艺术继承了前代写意山水园林的风格,并超越了对自然直接描摹阶段,注重自然美的提炼,并将其运用到园林创建之中。清代有着浓厚的赏石文化,这也促进了宫廷园林特制石的欣赏,当时的宫廷园林有着丰富的水体形式,几乎涵盖了自然界所有的水体,水体的处理更注重与山石的结合,并出现一些独特的平面设计,建筑布局更加合理。当时,大量的南方名贵花卉、珍禽移入园林,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景。清代后期的园林艺术在宴饮、骑射等功能的基础上,逐渐延伸出修身养性的场所,这样园林与诗画结合得更加紧密。清代园林有着系统的规划设计,初步构建了后世园林的空间格局,其“写意化”的园林风格对后世有着很大的影响。园林中的水体及曲尺形走廊的大量应用,说明清代园林正向天然形态及多变形式阶段转变,其更注重山、水、植物的协调。同时,清代园林中还出现了大量宗教建筑,园林中的花木布局也带有明显的绘画特色,其景观及功能更加多样化及生活化,这在中国古代造园史上有着重大的进步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顾平丹.大观园与清代园林[J].科学中国人,2002(4).

[2]杨斌章.融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于现代风景园林[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5(3).

[3]刘拓.中国古代园林风格的暗转与流变[J].重庆社会科学,2009(1).

浅谈园林的布局艺术 篇11

关键词:布局;均衡;联想

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152-1

人们在游览园林时,在审美要求上是欣赏各种风景,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这些景物有自然的,如山、水、动植物;也有人工的,如亭、廊、榭等各种园林建筑。一个优秀的园林景观应该是把这些自然景物与人工景观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的一个既完整又开放,各景物之间搭配协调自然,让游者置身其中,能够获得美的享受,能够陶冶情趣的园林景观。在园林中把这些景物按照一定的艺术规则有机地组织起来,创造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这个过程称为园林布局。设计者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必须要注意园林的整体布局艺术。

园林的布局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园林布局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布局的多样性是指每个园林都要有自身的特点,不能雷同。大到亭台楼阁、画廊的外貌、风格以及回廊的整体造型;小到花草树木、隔断镂空的点缀都体现出自己的风格和艺术特色。统一性是指园林中的各组成部分,它们的体形色彩、线条、形式、风格等,又要求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和一致性,给人以统一的感觉。主要指地形、地貌、动植物等自然景观及地面建筑等人文景观在搭配上要和谐一致,相互统一。具体又包括形式的统一、材料的统一、线条的统一、花木的多样化统一、局部与整体的统一。如扬州瘦西湖之凫庄,依水滨而建,内涵灵秀之气;镂空的栏杆、青灰的屋瓦和院内的参天古树又充满了清新典雅之情,自然景观和人工建筑相结合构成了特有的水乡园林美景,体现了园林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完美结合。

2 园林布局的对称与均衡

园林布局中要求园林景物的体量关系符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平衡安定的概念,所以除少数动势造景外(如悬崖、峭壁等),一般艺术构图都力求均衡。均衡又可分为对称均衡和非对称均衡。

2.1 对称均衡

对称均衡在布局上有明确的轴线,轴线左右要求完全对称。对称均衡布局给人的感觉是庄重严整,但略显呆板。规则式的园林绿地中采用较多,小至行道树的两侧对称、花坛、雕塑、水池的对称布置,大至整个园林绿地建筑、道路的对称布局等。如纪念性园林,公共建筑的前庭绿化等,有时在某些园林局部也运用。

2.2 非对称均衡

由于对称均衡常给人以呆板不生动的感觉,因此,对于一些休憩性的娱乐场所,这样的布局就不合时宜,这时候就常常采用非对称均衡的布局手法。通过对园林绿地构成要素的虚实、疏密、质感、线条、体形、数量等的综合衡量,然后谋篇布局,在整体上给人产生层次错落,但又整齐划一的感觉。不对称均衡的布局小至树丛、散置山石、自然水池;大至整个园林绿地、风景区,给人以轻松、自由、活泼变化的感觉,所以广泛应用于一般游戏和栖息性的自然式园林绿地中。如平顶山市鹰城广场和儿童乐园的整体设计都体现了不对称均衡的原则,使得整体感觉比较轻松和惬意。

3 注重比例的搭配与尺度的把握

园林绿地的组成由园林中的植物、道路、水体、山、石等组成,它们之间在位置安排上都要遵循一定的比例与尺度关系。

比例“一方面是指园林景物、建筑整体或者它们的某个局部构件本身的长、宽、高之间的大小关系;另一方面是园林景物、建筑物整体与局部,或局部与局部之间空间形体、体量大小的关系”。

园林的大小有很大差异。面积较大的如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等皇家园林,建筑物的规格也很大,给人以气势恢宏的感觉;面积较小的像苏苏州园林和杭州、广东等地的私家园林,给人以小巧精致的感觉。

4 比拟联想

园林艺术常运用比拟联想的手法来表现生活中不能直接描写或者刻划的人物与事件的具体形象。园林构图中运用比拟联想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4.1 名山大川的气质

摹拟自然山水风景,创造“咫尺山林”的意境,使人有“真山真水”的感受,联想到名山大川,天然胜地,若处理得当,使人面对着园林的小山小水产生“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联想,这是以人力巧夺天工的“弄假成真”。

4.2 运用植物的姿态、特征,给人以不同的感染,产生比拟联想

如“松、竹、梅”有“岁寒三友”之称,“梅兰竹菊”有“四君子”之称,在园林绿地中适当运用,增加意境。

4.3 运用园林建筑、雕塑造型产生的比拟联想

如蘑菇亭、月洞门、水帘洞等。

4.4 风景题名题咏对联匾额、摩崖石刻所产生的比拟联想

题名、题咏、题诗能丰富人们的联想,提高风景游览的艺术效果。

除了注意以上几点外,在设计园林时我们还要注意动静搭配,近远景的协调或者明暗的组合等,此外,在提倡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今天,在设计园林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对当地植被的保护,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然成趣。

总之,园林的布局艺术是一门很大的学问,绝不是本篇所能概括完的,需要我们园林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实践并加以创新,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园林艺术精品。

参考文献

[1]赵兵.宏观化与微观化—转型期中国城市园林设计的理念 [J].城乡建设,2004,(8)50-51.

[2] Clare Cooper Marcus,Carolyn Francis主编.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122-125.

[3]陈妍婷.浅谈城市园林规划设计[J].广东建材, 2006,(5):135-136.

园林艺术文化 篇12

1 园林艺术公共选修课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大纲不合理

在园林艺术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沿用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的教学大纲。但公共选修课园林艺术的教学目的主要是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园林艺术鉴赏力, 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而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以后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二者存在差异。

1.2 教学内容陈旧, 专业性强

各类园林艺术教材不少, 但适合本科的教材较少, 目前各大院校最常用的园林艺术课程是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过元烱编著的园林艺术。该书从1996年出版至今已经重印多次, 内容没有太大变化, 而近10年来各种新信息、新技术、设计理念和新材料却大量出现在园林实践中。此外, 这部教材中的例证多为古典园林, 现代园林较少。在公共选修课园林艺术的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学内容与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的教学内容一模一样, 对于非园林类专业的学生来讲, 很多内容过于专业、抽象, 不容易理解。

1.3 实践教学环节缺失

园林艺术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 园林艺术课程教学安排有大量的实践教学内容, 以帮助学生对园林艺术有直观感受和切身体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3]。然而, 在很多学校公共选修课园林艺术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实践教学环节, 全部为课堂理论教学。

2 园林艺术公共选修课课程教学的优化措施

2.1 教学大纲调整

作为公共选修课园林艺术的教学大纲不能一成不变的沿用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的教学大纲。应该以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的教学大纲为蓝本, 按照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要求, 结合本校学生专业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

2.2 教学内容更新、简化

以屈永健主编的园林艺术为参考教材, 但教学内容又不拘泥于教材, 在基于教材的基础上结合选课学生专业的特点对课堂内容进行调整、增补、简化[4]。并根据最新文献资料更新部分教学内容。在讲授风景园林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同时, 除了介绍国内外古典园林的优秀实例外, 也要介绍近年来国内外涌现的优秀园林作品或身边熟知的园林案例, 例如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上海世纪花园、万科第五园、西安市的各大公园等。通过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与简化, 力求非园林专业的学生也能对园林艺术的核心内容有所理解, 从而提高学生的园林艺术鉴赏能力。

2.3 增加必要的实践教学

公共选修课的课时安排基本上全部为课堂理论教学, 没有实践教学环节。对于一些应用性不强的课程来讲, 这样的安排可行, 但对于像园林艺术这样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 仅仅进行课堂理论教学, 其教学效果必然不理想。因此, 在园林艺术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安排一些室外的实践教学:比如讲授园林植物时, 安排一次室外教学进行校园植物识别;在讲完园林艺术基本理论后, 则带领学生就校园景观及周边主题公园的设计进行实地案例讲解, 使非园林类专业的学生也能亲身体验和感受园林艺术的魅力, 进而提升他们的美学素养。

摘要:对公共选修课园林艺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3个方面进行优化的措施, 以提高公共选修课园林艺术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园林艺术,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过元炯.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

[2]屈永健.园林艺术[M].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

[3]郑丽洁, 王菲, 谢洋, 等.模型制作在园林专业基础课教学中的初步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24) :11-12.

上一篇:测试与检测技术下一篇:去电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