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配置艺术园林设计(共12篇)
植物配置艺术园林设计 篇1
植物景观配置 (即植物造景) , 是把我们所需要的植物材料在发挥园林综合功能, 满足植物生态习性及符合园林艺术审美要求的基础上, 合理搭配起来, 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人工栽培群落, 创作出赏心悦目的园林景观。在我国传统园林艺术中, 植物造景主要是烘托陪衬建筑物或点缀庭院空间, 园林中许多景观的形成都与花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提高, 现代园林建设中更加注重植物材料的开发和利用。植物造景也不仅仅是人们审美情趣的反映, 而是兼备了生态、文化、艺术、生产等多种功能的园林景观。
1 植物造景原则
1.1 根据城市及绿地的不同性质发挥园林植物综合作用
园林树木具有美化环境、改善防护及经济生产三方面功能, 在进行园林植物配置时, 应根据城市性质或绿地类型, 明确树木要发挥的主要功能。不同性质的城市选择不同的树种, 体现不同的园林功能。如以工业为主的城市, 植物造景时, 就应先充分考虑到树种的防护功能;而在一些风景旅游城市, 树木的绿化美化功能就应得到最好的体现。此外, 街头绿地与住宅绿地, 校园绿地与城市广场绿地, 不同的绿地形式选择不同的植物造景。只有如此, 我们才能创造出千变万化, 丰富多彩又与周围环境互相协调的植物景观。
1.2 根据园林植物生态要求, 处理好种间关系
植物所生长的空间叫做“环境”, 任何植物生长发育都不能脱离环境而单独存在。同样, 环境中所包含的各种因子对于植物的生存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园林植物生长的好坏与后期管理固然重要, 栽植前生态环境的预测, 树种之间的搭配却直接关系到树木的成活与否。所以, 园林建设中, 必须掌握好各种树木的生态习性, 培育和栽培好不同生态类型植物品种。
1.3 植物造景的艺术性原则
任何一个好的艺术类型的产生是人们主观感情和客观环境相结合的产物。不同的园林形式决定了不同立意方式。节日广场, 应营造出欢快、喜庆的氛围, 色彩上以暖色调为主;烈士陵园就应以庄严、肃穆为基调, 色彩以冷色调为主。园林绿化不同于植树造林, 保持各自园林特色的同时, 更要兼顾到每个植物材料的形态、色彩、风韵、芳香等美的特色, 考虑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使观赏者在寓情于景, 触景生情的同时, 达到情景交融的园林艺术审美效果。
1.4 处理整体与局部, 近期与远期的关系
文有文眼, 景有景眼, 在植物绿化过程中, 整体与局部的协调统一显得尤为重要, 每一个公园, 每一块绿地都应突出主题, 或观花, 观果, 观干, 不同的植物材料烘托美化不同的环境, 整体与局部的不统一, 树种栽植的杂乱, 势必影响到植物造景的整体效果。此外, 植物生长发育需要一个时间过程, 欲充分发挥树木配置后所形成的艺术效果, 除应考虑整体美学构图的原则外, 必须充分了解植物材料生长规律, 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互配置, 乔灌草相结合, 增强景观的快速形成和植物群落的演替更新。
2 植物造景的基本手法
2.1 主次分明疏朗有序
主即主要突出某一树种进行栽植, 其他树种进行陪衬;疏即很自然的进行栽植, 虽由人作, 宛若天开, 尽量避免人工之态的显现。园林绿化不同于普遍绿化, 概括的说, 应是绿化加美化, 各种植物的不同配置组合, 能形成千变万化的景境, 给人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感受。
2.2 注意四季景色季相变化
在植物造景过程中, 突出一季景观的同时, 兼顾其他三季, 即在主要树种开花时, 不要有其他树种开花, 而在其他季节要有其他树种的开花托景。如在碧桃专类园中, 栽种常绿与落叶树种的比为1:3, 乔木与花灌木的比为1:1。早春, 碧桃开花时以常绿树为背景, 弥补了景区花量大, 常绿量不足的缺点, 而在其他季节, 花灌木相继开花, 延长了花期存在的时间, 丰富了植物景观, 使人们在不同季节欣赏到不同的景色。
2.3 围合空间的合理应用
植物围合空间可分为开放性 (视线通透) , 半开放性空间 (有开阔视野、有封闭视线) , 冠下空间 (树冠郁闭后的树下空间) , 封闭性空间 (四周全被遮挡) , 竖向空间 (视线向上) 等几种形式。不同的地形, 不同的组团绿地选用不同的空间围合。如街道, 人行道两边及城市广场四周, 可用封闭性空间, 与外界的嘈杂声, 灰尘等隔离, 闹中取静, 形成一个宁静和谐的活动游憩场所。
2.4 林缘线和林冠线处理要有变化、有韵律
林缘线是树冠垂直投影在平面上的线;林冠线是树冠与天空交接的线。进行植物造景时, 应充分考虑到树木的立体感和树形轮廓, 通过里外错落的种植, 及对曲折起伏地形的合理应用, 使林缘线、林冠线有高低起伏的变化韵律, 形成景观的韵律美, 几种高矮不同的乔、灌、草, 成块或断断续续的穿插组合, 前后栽种, 互为背景, 互相衬托, 半隐半现, 即加大了景深, 又丰富了景观在体量线条, 色彩上的搭配形式。
2.5 应用透视变形几何视错觉原理进行植物造景
人们对于景观的最直接感受便是通过视觉来获得的, 设计者引导游人视线成功与否决定了景观的优劣。视线通透远近等视线效果的方式主要靠对植物材料的选择, 不同的树种起到了不同的视觉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植物造景时, 认真的去了解和掌握更多的表现形式如透视变形、几何、视错觉等, 创造出适时、适地、有韵律地植物景观, 满足观赏者的视觉审美要求。
植物配置艺术园林设计 篇2
湿生植物:旱柳、垂柳、棉花柳、沙柳、蒿柳、皂柳、小叶杨、辽杨、沙地柏、圆柏、侧柏、水杉、楝、枫杨、白蜡树、连翘、榆、裂叶榆、榔榆、乌桕、樱花、杜仲、栾树、木芙蓉、木槿、夹竹桃、爬山虎、葡萄、紫藤、紫穗槐、柽柳、毛茛、水葫芦苗、长叶碱毛、沼生柳叶、柳叶莱、毛水苏、华水苏、薄荷、陌上菜、婆婆纳、豆瓣菜、草、水毛花、扁杆草、水莎草、花穗水莎草、球穗扁莎草、红磷扁莎草、竹节灯心草、小花灯心草、小灯心草、细灯心草、扁蓄、习见蓼、红蓼、丛生蓼、酸模叶蓼、柳叶刺蓼、小箭叶蓼、杠板归、刺蓼、戟叶蓼、大戟叶蓼、虎杖、白茅、拂子茅、大叶章、草、长芒棒头、野古草、荻、薏苡、牛鞭草、湿生匾蕾、
挺水植物:水葱、芦苇、藕、慈菇、宽叶泽苔草、泽泻、荷花、千屈菜、香蒲、鸭舌草、雨久花、菖蒲、梭鱼草、稻、水笔仔、水仙、水芹菜、茭白笋、芋、田字草、芦苇、荸荠、荆三棱、针蔺、水烛、伞莎草、宽叶香蒲
浮水植物:浮萍、水葫芦、睡莲、芡实、王莲、萍蓬草、凤眼莲、菜、莼菜、黄花狸藻、浮水蕨、龙骨瓣菜、
植物配置艺术园林设计 篇3
关键词 植物配置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实习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0 背景
植物配置设计是我三本综合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后续的景观设计课程打下基础。该课程主要研究的是如何运用植物生态学理论和园林艺术原理,充分利用植物素材来创造各种不同艺术效果的园林空间,它要求在了解园林植物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的基础上,模拟自然群落,设计出与景观设计思想、立意相一致的各种空间,创造不同的氛围。植物配置设计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如何结合三本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对学生进行植物配置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环境艺术设计综合实践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植物配置设计课程所存在的问题
1.1 没有适合广西地区的广西园林植物景观课程教材
目前,国内一些理工类、农林类及综合性大学开设的园林植物景观课程名称各有不同,如植物造景、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植物造景设计、园林植物景观等。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各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侧重点也有差别,如农林类院校多从植物的生态习性角度进行内容安排,而理工类、综合类院校及艺术类则以体现植物景观的艺术性为主。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本适合广西地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植物配置设计教学的教材。
1.2 没有合适的实习场所
植物配置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对观赏植物的识别、植物观赏特性的了解和不同类型绿地的植物配置艺术的了解, 而满足这些要求就必须有温室、花房、花圃、苗圃、树木园、市内各种植物配置类型绿地,而我校目前虽有一定的基础,但还不完善,仅靠校园植物和为数不多的几个校外实训基地难以满足园林植物多样性的教学需求,有必要对周边的一些植物资源进行优化组合,结合广西乡土地被及其特有植物掌握园林植物的选择、配置原则及配置方法,同时发掘更多的实习场所,以最大程度地满足课程教学。
1.3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宜培养实用型人才
我校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目前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由教师介绍植物造景的基本原理与原则,然后教师介绍一些优秀的案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模仿设计,并没有启发学生独立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明显背离了学校的培养目标。
2 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1 合理定位教学目标
以环境艺术设计已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而环境中的植物又是创造和谐、生态的城市环境和城市景观的重要方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够系统掌握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知识、有扎实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和设计创新能力,并掌握环境与建筑空间、环境设施和环境规划等理论基础,具备较强的环境艺术设计创作及项目工程管理等专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与此相适应,我们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植物配置设计的教学目标定位于:(1)能够识别当地常见的园林绿化植物;(2)能对不同类型绿地中植物景观的优劣进行评估;(3)能够胜任各类型绿地的植物配置设计项目;(4)能够举一反三,对外地的植物配置进行灵活运用。以上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实习教学及课程设计等途径来完成。
2.2 教材的选择
目前,大部分农林类院校使用苏雪痕主编的《植物造景》,该教材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我国植物景观资源概况,植物造景的基本原理,北京、杭州、广州三大城市的植物造景特点,以及分别介绍了植物与建筑、水体、道路的植物配置原理和原则,同时对岩石园的植物造景进行了介绍。但该教材它是针对全国范围内的植物造景进行编排的,针对某区域植物特色造景的实例也比较欠缺和不足,造成学生在对外地植物不了解的情况下,课本中的案例分析难以引起共鸣,即使学习和了解这些实例后,也无法与本地植物相联系,自如地运用到本土的园林实践项目设计中去。因此要想将广西地区的优秀的园林植物资源得以推广,需要有专门的广西园林植物景观教材,于是本次课程教材的选择以自编讲义为主,其它参考书为辅。只有将本地的植物进行灵活的配置,才能举一反三,灵活地进行其它地区的植物配置设计。
2.3 增大现场教学环节,扩展实习场所
由于我校校园植物种类较少,难以满足园林植物多样性的教学需求,因此必须发掘更多的实习场所,以最大程度地满足课程教学。针对现有的问题,通过实地调查选择有代表性的苗圃、树木园、公园、各类公共绿地来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园林植物景观的手法。通过课程改革,增加实践环节,带领学生去各个有代表性的场所进行实地讲解,让学生们通过对本土的优秀的设计实例进行了解,从而掌握住园林植物景观的方法和程序,然后举一反三,在后期的专业采风、城市考察环节去其它地区时实地讲解其它地区优秀的植物配置实例,拓宽学生知识的广度。
3 总结
根据环境艺术设计对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分析,确定植物配置设计课程在就业岗位以及专业学习中的位置,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定,有重点地进行地方特色植物实例项目的练习,以掌握设计技巧和规范为主线,采取案例分析、项目训练、现场讲解等教学方法,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使学生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消化理论知识,然后举一反三,更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于实践工作中。
参考文献
[1] 邵锋,宁惠娟,包志毅.园林专业《植物种植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中国林业教育,2009.27(2).
[2] 王建兵.基于地域特征的《植物造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惠州学院为例.中国林业教育,2011.29(3).
[3] 陈婷.高职《园林植物造景设计》课程改革探讨.科技信息,2011(15).
[4] 苏雪痕.植物造景[ 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植物配置艺术园林设计 篇4
植物配置相当于园林的灵魂, 同时地形、地貌等各类造园材料都会影响到园林造景的主题。园林规划中, 观赏效果和艺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置。如果不注意花色、花期、叶色、树形的搭配, 随便种植, 就显得杂乱无章, 景色大为逊色。园林植物品种丰富, 形形色色, 有的种类在一年中仅一次特别有效, 或许在开花期、或许在结果期。植物与其他的园林配置不同, 它是有生命的材料, 它呈现的艺术效果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因而在应用中我们要了解植物的自身特点, 根据其特点结合艺术形式, 尽可能地把它的姿态、色彩、风韵、芳香等美的特点展现在整个园林景观中。
2 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的作用
2.1 改善环境质量, 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的作用
园林中植物配置可以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其自身的生态性, 决定了它是最理想的改善环境的设计要素。一个良好的绿化环境, 能够净化空气, 调节环境的温度和湿度, 有利于人体健康。植物经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释放氧气, 而人在呼吸过程中吸入氧气, 呼出二氧化碳, 从而使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达到平衡。
2.2 可以组织空间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 植物配置还有不漏痕迹的调整作用, 它就类似于墙体, 但是却又有着开敞性和完整性。利用不同的植物组合, 可以组成不同的区域, 能使各区域既能保持各自的功能作用。以植物作为隔断, 既能有效地划分区域又不会使空间封闭, 有利于保持空间的通透顺畅。园林中植物配置的种植的布局, 要注重主与次, 这样才能起到强化空间, 增加空间的开阔感和层次变化的作用。
2.3 具有造景功能
园林中植物配置因季节的变化也会呈现不同的场景效果, 春有青青、夏有浓荫、秋有红叶、冬有苍松, 季相的变化使人们更直接地感触到自然的气息。同时, 人们主观感情必须和客观环境相结合, 不同的园林形式表现出了不同的立意方式。节日广场, 应营造出欢快、喜庆的氛围, 色彩上以暖色调为主;烈士陵园应以庄严、肃穆为基调。园林绿化不同于植树造林, 保持各自的园林特色的同时, 更要兼顾到每个植物材料的形态、色彩、风韵、芳香等要素, 考虑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3 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的种类应用
园林景观设计中, 植物配置的实际应用种类繁多, 在植物种类的选择, 数量的确定, 位置的安排和方式都是极其重要。花坛内的植物要求植株低矮, 群体花期较长, 观赏效果好。常用的地被植物有紫萼、玉簪、鸢尾、银叶菊、马蔺、五彩石竹等。花境内的植物要求花期较长, 植株较高, 可以花灌木和宿根花卉混栽。常用的地被植物有玉簪、金叶大花六道木、鸢尾、细叶芒、亚菊、萱草等。道路绿地中的植物要求耐干旱, 耐贫瘠。常用的地被植物有大花金鸡菊、景天三七、荷兰菊等。垂直绿化中的植物要求有一定的攀援能力, 以藤本类为主, 常用的有常春藤、爬山虎等。
植物配置在景观中影遵循自然性、生活性、科学性、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同时, 景观特色鲜明, 层次丰富;其次, 因地制宜要与合理引进相结合;最后, 传统技艺还要与与适当改造相结合。
4 园林景观植物配置的发展
中国作为世界园林之母, 在世界园林中有着独特的风格, 有深厚的艺术造诣。当今社会国家经济飞快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物质文明的提高从而也带动人们的精神文明相继提高, 人类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现代城市人口膨胀, 楼群密集, 建筑, 现代人如居囚龙, 与自然隔离, 生态失调, 于是加剧人们对绿色的向往, 此时园林中植物配置发挥了其作用, 现代园林植物景观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从园林景观发展的趋势来看, 我国园林景观要走以植物为主, 自然为主与生态为保护相结合的道路, 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来说, 在原有的基础上, 赋于时代的内容, 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生态保护的需要, 是对我国园林事业的继承和发扬。
5 结语
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 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优美的园林景观空间,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是当代社会一项重大的任务。虽然园林景观规划存在许多问题, 还有许多工作要改善和完善, 但我们应该在总结国内这些年工作的基础上, 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方法, 吸收一些新思想, 以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会丁.园林景观色彩设计初探[M].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5
[2] 黄强.城市植被景观规划的初探[J].山西建设, 2010 (10)
植物配置艺术园林设计 篇5
关键词:园林设计;植物配置;植物造景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提高,城市化受到了人们的重点关注,植物开始成为城市人口追求的焦点。园林设计是一种能有效改善人们生活环境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是风景和艺术的结合体。植物配置和植物造景在园林设计中占有极高的地位,它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园林的设计是否成功,本文就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和植物造景展开论述。
1园林景观设计中视觉元素的应用
1.1基础性视觉元素
在开展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对视觉元素是有一定依赖性的。如果在具体方法和手段上表现的过于超前,很难被社会接受。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现在的工作标准,认为基础性视觉元素的应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点”的应用是基础性视觉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画龙点睛”的方法进行应用。如在园林内的众多树木当中,可以适当增加一点人文建筑或是通过假山的塑造,促使整体园林更具自然气息,对于园林的长久运营也起到积极作用。第二,“线”的应用,是从“点”的角度延伸而来。线的元素应用是在园林的内部打造出主题化的线路,让游人在参观和欣赏的过程中更好的去感受园林,让身心运动保持在匀速状态。现阶段,很多园林景观设计都会在内部设定“徒步运动线路”,目的在于指导游人运动的方向,晨练的时候达到更好的效果。第三,“面”的应用,是从“点、线”的共同融合角度延伸得到的。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主要体现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划分,有老年人活动区域、青年活动区域和小孩活动区域,通过这些方法,对游人群体更好的分门别类,减少互相“抢地盘”的现象。
1.2色彩性视觉元素
园林景观设计中视觉元素的应用,色彩搭配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必须贴近大众来搭配,不能按照艺术化标准来完成。由此可见,色彩性视觉元素的应用,能够得到非常自然的效果,减少了刻意勾勒、描绘产生的矛盾现象。
1.3形体性视觉元素
经过上述内容的应用,视觉元素基本上能够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但是,园林景观设计的范畴较多,我们应该更好的实施形体性视觉元素。第一,形体性视觉元素的应用重点体现在各种雕塑的创造和实施。以目前的技术手段来看,单纯应用水泥或是木质进行雕塑,并不能得到较好的效果,可以借助一些框架结构,用花草树木进行雕塑,形成鲜明的形状,同时不影响花草树木的正常生长,由此取得的效果较为突出。第二,在形体设计实施上,应该充分考虑国家的一些传统文化图案、祥瑞动物,这样比较符合国内的文化氛围。
2植物配置和造景原则
2.1植物的选择
在进行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时,第一项工作就是园林植物的选择。园林植物选择对植物造景的影响巨大,选择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是乡土性原则,在进行植物景观配置工作时,首先要考虑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水文地质的条件,为了尊重当地的环境和气候条件,大多数植物都应该选择当地的乡土植物。这些乡土植物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已经适应当地的环境,在植物造景时不容易出现因不适应当地环境而死亡的状况。第二,多样性原则对植物造景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植物景观设计工作中,要扩大植物的选择范围,尽量使配置的植物在造景时丰富多彩。
2.2植物的配置
在进行园林设计时,为了尽可能的利用植物配置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必须严格依照科学性和艺术性原则。第一,科学性原则。在进行园林设计时,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尤为重要。要本着生态和谐的原则,尽最大努力使配置的植物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相互协调。一方面,要根据每种植物所进行栽植地域的环境条件、土壤条件、气候条件下进行植物造景工作;另一方面,要注重植物与植物之间的和谐统一。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其生长特性是不同的,有些植物在一起可以更好的生长,但有的植物就会出现相生相克的作用,对园林设计的景观工作产生不利的影响。第二,艺术性原则。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实现观赏性、艺术性和生态性三个要素的和谐统一是景观设计人员的最高追求。为了尽最大程度实现三者的和谐统一,最重要的就是遵循植物配置中植物的艺术性原则。植物的艺术性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在植物配置工作中,尽可能多的选择植物的种类,利用其色彩和形态,形成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其次是努力做好观花植物和观叶植物的搭配工作。仅仅注重花和叶之间的搭配还远远不够,还应该注意花的观赏期。在植物配置时,在同一片地域,还应依据不同花的花期做好合理分配,保证不同观赏期的植物搭配在一起,尽可能做到一年四季都可以欣赏到美的花朵和绿叶。最后是利用不同种花的颜色和明暗程度对植物进行搭配,有效形成多种色度的对比。
3植物造景的形式
3.1根据需求开展景观创作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造景工作是创造出一个舒适且优美的自然环境,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和环境需求。我国园林设计近些年飞速发展,衍生出不同的园林和其具备的不同功能和作用。例如,城市街头的小游园就是供人们工作之后休息、娱乐和锻炼身体的场所,因此,在设计时必须创造出阴凉舒适的自然环境。我国的皇家园林和苏州私家园林,就注重其自身所处的水文地质条件,遵循其主要功能,并且具有当地的特色。园林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努力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2依据美学原理开展植物造景工作
我国景观园林中包含很多种不同的景观类型,植物造景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它不是一个个体,而应该与周围的环境和景观搭配起来,达到交相辉映的效果。
3.3注重植物造景的效果
在进行植物造景工作时,要充分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特性,从整体把握植物造景的观赏效果。
3.4创造出生动的意境
植物是自然界唯一具有生命和动态的组成元素,在实际设计工作时,也可以运用一些抽象和象征的手法,将植物造景和自然意境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植物和周围环境相互衬托的效果。
4植物配置和造景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4.1植物造景和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景观设计缺乏科学合理性,轻视了植物自身的生态特性;二是植物造景只注重观赏性,忽略了艺术性和生态性;三是只注重观赏性和带来的经济效益,忽略了生态环境。
4.2植物造景和配置问题的解决措施
在进行植物配置和造景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科学合理性的问题,要求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设计师要具备统筹兼顾的设计思维,在开展具体的设计工作前对不同的植物类型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在设计时还要特别考虑植物景观所达到的建造功能、环境功能和观赏功能。重点不仅仅只停留在观赏性上,也应该注重其艺术性和生态性。坚持依据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环境条件和气候条件进行科学合理的植物造景工作,充分利用乡土树种和植物。在生态效益方面,要尊重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积极追求自然环境的生态价值。
参考文献:
浅析园林植物配置方法 篇6
【关键词】城市园林;植物配置
在园林绿化中观赏效果和艺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置。如果不注意花色、花期、叶色、树形的搭配。随便栽上几株就显得杂乱无章.景色大为逊色;另一方面,园林植物品种丰富,形形色色,有的种类在一年中仅一次特别有效,或者在开花期、或者在结果期。因此,从园林植物特有的观赏性考虑。要求我们研究园林植物配置,以便创造优美长效的植物风景“艺术团”。
一、植物种类的选择
植物具有生命,不同的园林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态和形态特征。进行植物配置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使植物正常生长,充分发挥其观赏特性。
首先,我们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配植的树种,特别是在经济和技术条件比较薄弱的地区,尤显重要。以地处亚热带地区为例,最新推荐使用的优良落叶树种,乔木类有无患子、栾树等。耐寒常绿树种,乔木类有山杜英等。
其次,要根据当地的土壤环境条件配植的树种。例如,杜鹃、茶花、红花继木等喜酸性土树种,适于PH值5.5至6.5含铁铝成分较多的土质。而黄杨、棕榈、桃叶珊瑚、夹竹桃、枸杞等喜碱性土树种,适于PH植7.5至 8.5、含钙质较多的土质。
第三,要根据树种对太阳光照的需求强度,合理安排配植的用地及绿化使用场所。
第四,要根据环保的要求进行配植的树种。在众多的树木之中,有许多不光具有一般绿化、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且还具有防风、固沙、防火、杀菌、隔音、吸滞粉尘、阻截有害气体和抗污染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作用。因此,在城市园林、绿地、工矿区、居民区配置林木时,我们应该根据各个地区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配置适宜的树木。例如,在柳州市工业污染比较大的城市中,在粉尘较多的工厂附近、道路两旁和人口稠密的居民区,应该多配置一些侧柏、桧柏、龙柏,悬铃木等易于吸带粉尘的树木;在排放有害气体的工业区特别是化工区,应该尽量多栽植一些能够吸收或抵抗有害气体能力较强的树木,如广玉兰、海桐、棕榈等樹木。
第五,要根据绿地性质进行配置。各街道绿地、庭园绿化中,根据绿地性质,规划设计时选择适当树种。如设计烈士陵园绿化,树木选择常绿树和柏类树,表示烈士英雄“坚强不屈”高尚品德。在幼儿园绿化设计,选择低矮和色彩丰富的树木,红花继木、金叶女贞、十大功劳由红、黄、绿三色组成,带来活泼气氛。还要考虑不能选择有刺、有毒的树木。如夹竹桃、构骨等树木。
二、植物配置方式
1、自然式的树木配置方法,多选树形或树体部分美观或奇特的品种,以不规则的株行距配置成各种形式。
(1)孤植。单株树孤立种植,孤植树在园林中,一是作为园林中独立的庇荫树,也作观赏用。二是单纯为了构图艺术上需要。主要显示树木的个体美,常作为园林空间的主景。常用于大片草坪上、花坛中心、小庭院的一角与山石相互成景之处。
(2)丛植。一个树丛由三五株同种或异种树木至八九株树木不等距离的种植在一起成一整体,是园林中普遍应用的方式,可用作主景或配景用作背景或隔离措施。配置宜自然,符合艺术构图规律,求得既能表现植物的群体美,也能表现树种的个体美。
(3)群植。一两种乔木为主体,与数种乔木和灌木搭配,组成较大面积的树木群体。树木的数量较多,以表现群体为主,具有“成林”。
(4)带植。林带组合原则与树群一样,以带状形式栽种数量很多的各种乔木、灌木。多应用于街道、公路的两旁。如用作园林景物的背景或隔离措施,一般宜密植,形成树屏。
2、规则式配植
(1)行植:在规则式道路、广场上或围墙边沿,呈单行或多行的,株距与行距相等的种植方法,叫作行植。
(2)正方形栽植:按方格网在交叉点种植树木,株行距相等。
(3)三角形种植:株行距按等边或等腰三角形排列。
(4)长方形栽植:正方形栽植的一种变型,其特点为行距大于株距。
(5)环植:按一定株距把树木栽为圆环的一种方式,可有1个圆环、半个圆环或多重圆环。
(6)带状种植:用多行树木种植或带状,构成防护林带。一般采用大乔木与中、小乔木和灌木作带状配置。
三、植物配置的艺术手法
1、对比和衬托利用植物不同的形态特征,运用高低、姿态、叶形叶色、花形花色的对比手法,表现一定的艺术构思,衬托出美的植物景观。在树丛组合时,要特别注意相互间的协调,不宜将形态姿色差异很大的树种组合在一起。运用水平与垂直对比法、体形大小对比法和色彩与明暗对比法三种方法比较适合。
2、动势和均衡各种植物姿态不同,有的比较规整,如杜英;有的有一种动势,如松树。配置时,要讲求植物相互之间或植物与环境中其他要素之间的和谐协调;同时还要考虑植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和季节的变化,不要因此产生不平衡的状况。
3、起伏和韵律韵律有两种,一种是“严格韵律”;另一种是“自由韵律”。道路两旁和狭长形地带的植物配置最容易体现出韵律感,但要注意纵向的立体轮廓线和空间变换,做到高低搭配,有起有伏,这样才产生节奏韵律感,尽量避免布局呆板。
4、层次和背景为克服景观的单调,宜以乔木、灌木、花卉、地被植物进行多层的配置。不同花色花期的植物相间分层配置,可以使植物景观丰富多彩。背景树一般宜高于前景树,栽植密度宜大,最好形成绿色屏障,色调加深,或与前景有较大的色调和色度上的差异,以加强衬托。
四、结语
园林植物配置,应适地适树,近远结合,速慢生搭配,常绿树和落叶树按比例栽植,讲究季相变化。在园林的景象构图中,现代的城市园林景观以园林植物造景为主,植物景观是人们感受最为直接的景致。也是唯一能使人们感受到生命变化的风景。其景观的丰富度,会对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美·阿诺德·伯林特.环境美学——环境美学译丛[M]张敏,周雨译: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
[2]赵兵.园林工程学[M].北京:林业大学出版社.2003
[3]园林工程施工技术规范[S].北京:银声音像出版社.2004
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艺术美 篇7
苏州是我国古典园林的萌发地之一, 为江南私家园林精粹汇聚之处, 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 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誉。苏州园林多为文人、官僚和地主修造, 基本上保持着正统的士流园林格调。苏州园林作为文人山水写意园林, 应更加注重植物的审美需求。苏州古典园林植物的艺术美是苏州园林魅力和特色的重要载体, 其中有许多著名景点, 如留园的闻木樨香轩、拙政园的远香堂、网师园的殿春簃、狮子林的暗香疏影楼、怡园的藕香榭和虎丘的万松堂等。苏州古典园林中的植物以优美的姿态、缤纷的色彩、诱人的芳香、绚丽的变化、隽永的意境及被赋予的人文内涵呈现出其独特的艺术美。
1 形态美
形态美是指植物的形状和姿态美, 对园林境界的创作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形状的树木经过科学的配植, 可以产生韵律感和层次感等艺术组景的效果。苏州古典园林十分注重植物的形态, 如网师园水池之南有1株古老而较高大的二乔玉兰, 斜向逸生, 虬曲临空, 其大枝小枝俯仰交叉, 参差不一。开花时, 枝头疏疏密密, 花朵上呈素白、下现粉紫, 一瓣瓣、一朵朵, 似水彩渗化, 犹美玉琢成。花开时由于枝头还没有生叶, 因而其深色的丛枝在空中更为突出。二乔玉兰枝条虽密, 但多而不乱, 既不重叠, 又不相犯, 充满画意, 完全可以作为画家写生与临摹的天然范本。曲栏畔的白皮松, 斜出水面, 姿态优美, 掩映于“月到风来亭”前, 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拙政园中“与谁同坐轩”左侧的大叶黄杨, 其干斜展, 枝叶盘旋于清澈的池水之上, 与小轩正立面后侧的樟树形成错落的层次。留园中部、拙政园中部及沧浪亭假山的花草树木, 以乔木出于丛竹或灌木之上, 薜荔和络石藤萝攀附, 远远望去, 整个山林莽莽苍苍, 青翠欲滴, 一副文人写意的山水画意油然而生[1]。拙政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留园的银杏与朴树、怡园的桂花和松树姿态古雅, 耦园假山高处的瓜子黄杨等树木, 虬枝旁水, 盘根错节, 画意盎然, 皆为一园之胜。
2 色彩美
绿色是苏州古典园林植物最主要的色彩, 占据着色彩的主要时间和空间。早春树木嫩芽泛着黄绿, 盛夏植物枝繁叶茂一片浓绿, 秋天众多常绿树转为苍绿;怡园听松涛处种植的松树苍翠挺拔;沧浪亭山边的箬竹布满山坡, 苍翠欲滴;远香堂南的广玉兰, 浓荫匝地。苏州古典园林以“绿”为主题的园林景点也很多, 如拙政园里的“绿漪亭”“晓丹晚翠”“浮翠阁”以及留园里的“涵碧山房”和“绿翠轩”等。同时, 苏州古典园林中也有着大量色彩丰富可供观赏的四季花卉, 如秋日留园西部的鸡爪槭红叶斑斓;怡园锄月轩前成片的牡丹, 色彩缤纷;夏日拙政园中部盛开的粉红色的荷花点缀在田田荷叶之间。东南部的枇杷园中一片片金黄的枇杷, 果实煞是壮观。待霜亭旁的柑橘林, 也是秋日赏景的佳处[2]。
3 动态美
江南气候温和湿润, 植物生长良好, 种类繁多。园林植物以落叶树为主, 搭配若干常绿树, 再辅以藤萝、竹、芭蕉和草花等构成植物配置的基调, 充分利用了植物生长的季节性, 构成四季不同的景色, 如落叶植物的萌芽与落叶, 常绿植物的花开花落和叶荣叶枯等物候变化展现了植物的动态美。一年四季, 朝暮阴晴都能欣赏到各具魅力的良辰美景, 例如春季园林厅堂前种植的玉兰、海棠和牡丹, 夏季种植紫薇、石榴、荷花, 秋季种植枫树、桂花、菊花, 冬季种植山茶、南天竹、腊梅。同时在厅堂前的庭院内, 还配有可供四季观赏的植物, 用花期的交替衔接形成四季景色的变化。以网师园中部为例, 春季一丛丛迎春花率先开放, 翠条黄花, 散布池畔, 倒垂崖隙;夏季, 水池东巧妙地以黄石叠岩为架的紫藤, 盘曲在嶙峋的枝干上, 紫英累累;秋季, 小山丛桂轩一带丛桂溢香, 馥郁清远, 人们在欣赏景色的同时, 也获得沁人心脾的美感, 同时山间轩旁的观叶类植物鸡爪槭, 由绿变红;冬季, 万花纷谢, 池北看松读画轩前的苍松翠柏, 高大凌空, 老而弥健, 依然不改青葱之色。此外, 园林植物的反光、发声、生姿以及含烟带雨、阴重凉生、雪枝露华等能够强调出时间的特色和动态的感觉, 增强气氛, 起着引人入胜的作用。
4 芳香美
许多国家的园林都设有芳香园, 即利用各种香花植物配置而成的植物园, 使人的欣赏从视觉延伸到嗅觉, 进而拓展到味觉、触觉和听觉。苏州古典园林在利用芳香植物上有悠久的历史, 拙政园中的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秫香馆和雪香云蔚亭等, 荷花清馥远香, 梅花暗香浮动[3]。留园的闻木樨香轩, 怡园的金粟亭, 沧浪亭的清香馆等周围种植的桂花, 入秋芳香四溢。
5 象征美
苏州古典园林是一个文人园林, 拥有着非常浓厚的文人气息。在建园时, 就配置和栽植了一些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植物, 或表达某种情感, 或追求, 或表明自己高尚的情操。这些植物以其被赋予的文化内涵, 折射出一种隽永内蕴的文化美。
竹类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占有重要地位, 苏州古典园林各个角落均有种植, 尤其是始建于宋代的沧浪亭, 至少栽有14种竹子。亭中有3间小馆, 名为翠玲珑, 四周遍植翠竹, 象征着文人的清高名节。拙政园的初代园主王献臣之所以广植荷花, 表达出了主人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品格[4]。此外, 苏州园林中也有以树喻情的实例, 如种植棒树象征中举;栽种置草, 忘忧解愁;紫荆喻夫妻和睦;石榴喻子孙满堂;松柏谓长青和永贞;玉兰、海棠、牡丹和桂花配置一起, 则象征着玉堂富贵。柳树蕴涵的文化意义也颇为深厚, 婀娜多姿, 风流可爱, “柳”与“留”谐音, 表示依恋, 古有“杨柳依依”的诗句。折柳送别表示难舍难分, 柳也是家庭和家乡的象征, 为了安慰游子, 客舍旁植柳, 以营造客至如归的氛围[5]。
总之, 苏州古典园林植物的艺术美是古典园林魅力和特色的重要内容。以其独特的形态、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文化背景, 在物态的自然中归复人性的自然, 从而使自然美与人性美通过艺术美而交融契合, 其光辉成就已载入世界园林史册, 成为时代文化和艺术宝库的一部分。
摘要: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艺术美是古典园林魅力和特色的重要载体, 其园林植物以优美的姿态、缤纷的色彩、绚丽的变化、诱人的芳香和隽永的意境映现了苏州古典园林的形态美、色彩美、动态美、芳香美和象征美, 创造了无限的艺术美, 实现了自然美与人性美的交融契合。
关键词:园林植物,苏州,古典园林,艺术美
参考文献
[1]陈骅, 卜复鸣.拙政园“与谁同坐轩”[J].园林, 2007 (3) :12-13.
[2]周红卫.从拙政园看苏州园林的色彩美[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 2002 (3) :64-65.
[3]赵爱华, 李冬梅, 胡海燕, 等.园林植物景观的形式美与意境美浅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4, 19 (4) :170-173.
[4]居阅时.苏州古典园林植物文化涵义实例分析[J].广东园林, 2005, 28 (4) :14-19.
植物配置艺术园林设计 篇8
在园林创作中,植物不但是“绿化”的颜料,而且也是万紫千红的渲染手段。描写大自然的园林景象,要求它同大自然现实一样具备四季的变化,正是植物所特有的作用。江南有四时不谢之花,它们分别显示着不同的时节;树木更是季相鲜明。花果树木春华秋实,盛夏则绿叶成荫,子满枝,季相更替不已;一般落叶树的形、色,也随季节而变化:春发嫩绿,夏被浓荫,秋叶胜似春花,冬季则有枯木寒林的画意。由花木的开谢与时令的变化所形成的丰富的园林景观,是其他造园材料所望尘莫及的。
以自然美为基础,结合社会生活,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植物、建筑景观创作,可称之为园林艺术[2]。由于植物生长虽然具有时间的变化,但相对来说是比较缓慢的,不易察觉,静的内容胜过动的内容,而且可以触摸,视觉能够感受,感受力持久且丰富多彩,将有形世界中的自然美再现于园林之中。故此,园林艺术可归入造型艺术的范畴。造型艺术的表现原则即为园林艺术造型的原则。
1 花木配置原则(白马花园绿化项目案例分析)
1.1 对比与调和的原则运用(动感草坡)
对比与调和是艺术构图的重要手段之一。园林景观更需要有对比,这才能使得景观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同时又要有调和,以便突出主题,不失园林的基本风格。
动感草坡是白马花园的主景,所以我们把主景放在该地段的中心位置上,即主轴线和两轴线交点上,有杨梅(孤植)、枇杷(孤植),柚子树、银杏等大树群植,树冠为实,冠下为虚;空间中林木葱绿是实,林中草地则是虚。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使得园林空间有层次感,有丰富的变化(见封底图1)。
1.2 韵律与节奏的原则
1.2.1(园内路旁行道树)。“韵律”与“节奏”其原意是指艺术作品中的可比成分连续不断交替出现而产生的美感。是多样统一原则的引申,除诗和音乐之外,已广泛应用在建筑、雕塑、园林等造型艺术方面。在园林中利用植物单体有规律的重复,有间隙的变化,在序列重复中产生节奏,在节奏变化中产生韵律。如路旁的行道树以香樟、杜英、含笑的重复出现形成韵律。行道树下采用花、灌木相间排列中不同花色、叶色分段交替重复等,产生活泼的“交替韵律”(见封底图2)。
1.2.2(11#楼邻里桥东岸杨梅林)。根据轴线交叉及建筑特点,我们运用树群配置手法,选一种有花有果可赏的杨梅树,造成一片小型群植,即杨梅纯林。以几何形建筑为衬景,种植时株行距不拘格局,但立面的色调、层次丰富色彩,树冠清晰而富于变化。其视觉效果是树冠形成起伏的林冠线,与青天白云相映,风起树摇,林冠线随风流动产生一种韵律。杨梅树的叶片、花瓣、枝条的重复出现也是一种协调的韵律等等,园林植物产生的韵律可谓取之不尽(见封底图3)。
1.3 均衡与稳定原则的运用
(白马花园主入口植物配置)园林是由植物、山水及建筑等组成的,它们都表现出不同的重量感。在平面上表示轻重关系适当的就是均衡;主入口采用规则式园景的配置方法,在轴线两侧对称地布置银杏树,其品种、形体、数目、色彩等各种量的方面都是均衡的,对称均衡给人以整齐庄重的感觉。包括各种植物如鸡爪槭或其他构成要素在体形、数目、色彩、质地、线条等各方面能体现出量的感觉,要从各方面权衡比较,以求得景观效果的均衡。这叫做不对称均衡,也称为自然均衡。不对称均衡赋予景观以自然生动的感觉(见封底图4)。
2 花木的配置艺术
花木本身,就是色彩的华丽诗篇、音乐的天籁绝唱。花木形状、颜色和姿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季节的更换,生长环境的特点不同而千变万化,这就为组成优美的构图和植物景观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条件。以树木(乔木和灌木)为例,它的各个部分,如树形、树皮、枝叶、花和果,相互关联,相互映衬,不可分割,各有其观赏特性。充分显示出花木造景的独特作用。(白马花园绿化项目案例分析)
2.1 可表现时空变化(14#-15#楼“T”型路口)
园林空间是包括时间在内的四维空间。这个空间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这主要表现在花木的季相演变方面。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形成了“春天繁花盛开,夏季绿树成阴,秋季红果累累,冬季枝干苍劲”的四季景象,由此产生了“春风又绿江南岸”、“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时间特定景观。随着花木的生长,个体也相应变化,由稀疏的枝叶到茂密的树冠,对园林景观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花木的季相变化,把不同花期的植物搭配种植,使得同一地点的某一时期,产生某种特有景观,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而植物与建筑的配合,也因花木的季相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画面效果。在该区域上层木采用紫玉兰、榉树、银杏、杨梅为主景树,中层木配置了垂丝榆、红枫、红山茶、桂花等(见封底图5)。
2.2 可起到衬托作用(天台花园下沉区小品和园内主要景点山石小品配置)
花木的枝条呈现一种自然的曲线,园林中往往利用它的质感以及自然曲线,来衬托人工硬质材料构成的规则式建筑形体,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两种材料的质感。基于白马花园建筑风格特点,我们选择通过色彩对比来强调某一特定的空间,加强人们对这一景点的印象。
主要景点位置上采用花木与山石相配,表现起伏峥嵘,野趣横生的自然景色,还选用乔、灌木错综搭配,选用多种树种,花木姿态好,使人欣赏山石的同时亦可观赏到花木的姿态之美。
园林花卉是园林的灵魂,配置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园林的景观效果,因此,在花卉配置时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真正体现园林花卉的生态功能、造景功能(见封底图6)。
2.3 自然式的植物配置(白马花园6#-7#楼,7#-8#楼间)
自然式的植物配置方法,多选一些树形或树体的其他部分美观或奇特的品种。
一种植物成丛种植,要求姿态成异,相互趋承;几种植物组合丛植,则有许多种搭配,如常绿树与落叶树、观花树与观叶树、乔木与灌木、喜阴树与喜阳树、针叶树与阔叶树等,有十分宽广的选择范围和灵活多样的艺术效果。丛植采用的树木,不像孤植树要求那样出众,但是互相搭配起来比孤植更有吸引力。
以柳树、榆树、榉树为主体,与数种乔木如云山白兰、红玉兰、紫薇、垂丝榆、白玉兰等和灌木搭配,组成较大面积的树木群体。群植在功能上,能防止强风的吹袭,如北方防西北风,供游人夏季纳凉歇荫,遮蔽园内不美观的部分。在园林艺术方面,群植后成片的树林可以形成明暗的对比,同时它所形成的垂直景观为之丰富起来,与地平线产生方向上的对比,林冠起伏使天际轮廓线也发生较多的变化(见封底图7)。
树群常用树丛衬景,树种的选择和株行距不拘格局,但立面的色调、层次要求丰富多彩,树冠线要求清晰而富于变化。
为了模仿自然,又较自然界更有艺术性,我们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种植:
采用手法之一,树木不必成行成列,要有疏有密,适当的地点留出小块隙地,增加明暗对比,以吸引林内的游人。
采用手法之二,小片林地的四周,可按不同的生态条件种植一些灌木,以缓和垂直与水平线条的对比。
采用手法之三,林间小路要崎岖自然,路边种植耐阴植物,如玉簪、金边麦冬,红花酢浆草等,形成林下耐阴植被景观。
总之,园林美以发挥花木美为主的做法,是当前全世界的趋势,东方是崇尚自然美的发源地,我国的古典园林就是自然山水园林,在保存人类居住环境和广袤国土上的自然风景之美的同时,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模拟再现自然景观,为城市居民提供接近自然的风景,是园林植物配置所要着意创造的景观。
2.4 远望近观才相宜(2#-3#楼间的“邻里桥湖畔)
人们欣赏园林风景,得到的是真切的空间感受,眼前出现的是一幅幅近景、中景和远景配合得适宜的立体图画。要细品这风景画面的美,就既要看近处的景致,又要看远方的风光。
静观是指动态欣赏过程中的暂时停顿、如坐石观水、倚栏远眺。园林游赏中的静观是自由随意的,游人可以根据自已对风景的理解或生理上的需要来决定,但它在游览中的作用却甚大。在这一区域,上层木配置了榉树、造型杨梅,中层木红枫等,沿水边种植了木芙蓉、杜鹃花等,倒影成双,重复出现,一虚一实形成了韵律(见封底图8)。
园林是充满活泼生气的艺术,其景色也动静多变,如山静泉流,水静鱼游,花静蝶飞,石静移影,都是静中之动。游人漫步曲径,观看两岸,是以动观静,反之,坐定静赏行云变幻、泉流淙淙、鸟飞蝶舞、柳枝摇拂,则是以静观动。正如晚明哲学家王夫之所说:“方动即静,方静即动,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总之,园林美以发挥花木美为主的做法,是当前全世界的趋势,东方是崇尚自然美的发源地,我国的古典园林就是自然山水园林,在保存人类居住环境和广袤国土上的自然风景之美的同时,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模拟再现自然景观,为城市居民提供接近自然的风景,是园林植物配置所要着意创造的景观。
摘要:通过植物造景配置原则的应用,发挥花木美为主的造景手法,来体现园林美和自然美,模拟再现自然景观,为城市居民提供接近自然的风景,是园林植物配置所要着意创造的景观。
关键词:花木配置,园林艺术,配置手法
参考文献
[1]唐黎标.江谈中国古代的花木文化[J].新疆林业,2006(4):34-35.
浅谈草坪与地被植物配置艺术 篇9
1 草坪与地被植物的配置原则
1.1 草坪的配置原则
草坪具有多功能性, 在配置时应首先考虑它的主要功能, 即环境保护作用, 同时又要适当注意草坪的其它综合性功能, 如供人欣赏或起固土护坡和水土保持的作用等。只有充分发挥草坪在绿地中的各种不同功能, 才能正确地提高它在绿地中所起的作用。
适地适草, 合理配置。各种草坪植物均具有不同的生态习性。在选择草种时, 必须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 选择生态习性适合的草种, 必要时还需做到合理混合搭配草种。充分发挥草坪植物本身的艺术效果。草坪本身不仅具有独特的色彩表现, 而且具有极丰富的地形起伏空间划分等。这些不同的变化都会给人以不同的艺术感受。
1.2 地被植物的配置原则
适地适植, 合理配置。在充分了解种植地环境条件和地被植物本身的特性的基础上合理配置。按照园林绿化地不同的功能、性质来配置地被植物。按照园林绿地不同的性质、功能, 不仅乔、灌木配置不同, 地被植物的配置也应有所区别。高度搭配适宜, 一般说园林地被植物是植物群落的最底层, 选择合适的高度是很重要的。在上层乔灌木分枝高度都比较高时, 下层选用的地被可适当高一些。反之, 上层乔、灌木分枝点低或是球形植株, 则应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较低的种类, 如在花坛边, 地被植物则应选择一些更矮的匍地种类。色彩协调、四季有景。园林地被植物与上层乔、灌木同样有着各种不同的叶色、花色和果色。因此, 在群落搭配时要使上下层的色彩相互协调, 叶期、花期错落, 具有丰富的季相变化。
2 草坪的配置
2.1 草坪作主景的配置
草坪以其平坦、致密的绿色平面, 能够创造出开阔柔和的视觉空间, 具有较高的景观作用。近年来, 草坪的应用逐年扩大, 许多大中城市都把铺设草坪纳入现代化城市建设规划之内, 在辟建面积较大的公园绿地, 中心广场绿地, 建立纪念碑、喷泉、雕塑时, 都把布置草坪作为主要手段来衬托主景。在现代化建筑的周围, 一般以草坪为主景, 将乔、灌、花配置其间, 来加深草坪主景的气氛。如大连市斯大林广场, 在广场草坪上种植孤立树和树丛, 在草坪的边缘种植低矮植物等, 进一步增强了草坪主景的透视性。
2.2 草坪作基调的配置
绿色的草坪是城市景观最理想的基调, 是园林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色彩艳丽、轮廓丰富、变化多样的树木、花卉、建筑小品等, 正是在草坪底色的对比与衬托下, 更加增强了美感。
2.3 草坪与其他植物材料的配置
2.3.1 草坪与乔木树种的配置
草坪与孤植树、树丛、树群相配既可以表现树体的个体美, 又能加强树群、树丛的整体美。单株树在草坪上的散植, 形成疏林草地景观, 是应用最多的设计手法。由几株到多株树木组成的树丛和树群与草坪配置时, 宜选择高耸直干的高大乔木, 中层配置灌木作过渡, 可与地面的草坪配合形成丛林的意境, 如果能借助周围的自然地形, 如山坡、溪流等, 则更能显示山树与绿地的意境。这种配置如果以树丛或树群为主景, 草坪作基调, 要选择观赏价值高的树种以突出景观效果, 如春季观花的木棉、玉兰, 秋季观叶的乌桕、银杏、枫香、紫叶李等。如果以草坪为主景, 树丛、树群为背景种植时, 应该把树丛、树群配置于草坪的边缘, 增加草坪的开阔感, 丰富草坪的层次, 这时选择的树种要单一, 树冠形状、高度与风格要一致。
2.3.2 草坪与花灌木的配置
园林中栽植花灌木时经常用草坪作基调和背景。如碧桃园桃花盛开时, 鲜艳的花朵与碧绿的草坪形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景观效果非常美。大片的草坪中间或边缘用碧桃、樱花、海棠、连翘、迎春、等花灌木点缀, 能够使草坪的色彩变得更丰富, 并引起层次和空间上的变化, 提高观赏效果。
2.3.3 草坪与花卉的配置
用花卉布置花坛、花境、花带时, 一般要用草坪做镶边或陪衬来提高花坛、花境的观赏效果, 使鲜艳的花卉和生硬的路面之间有一个过渡, 显得生动而自然。草坪上也可种植适宜的花卉如石蒜类、萱草类等形成缀花草坪, 增强观赏效果。但要注意花卉仅是点缀, 面积不能超过草坪面积的1/3。另外, 草坪还可以与花卉混合块状种植, 即在草坪上留出成块的土地用于栽植花卉, 草坪与花卉呈镶嵌状态, 开花时两者相互衬托, 相得益彰。
2.3.4 草坪与山石、水体、道路的配置
用草坪配置山坡可以显现出地势的起伏, 展示山体的轮廓。而用石景点缀草坪也是常用的手法, 如在草坪上埋置石块, 半露半掩, 犹如山的余脉, 能够增加山林野趣。
在水池、河流、湖泊岸边配置草坪能够为人们创造观赏水景和游乐的理想场地, 使空间扩大, 视野开阔, 便于游人停步坐卧于草坪之上稍作休息, 又能眺望水面的秀丽景色。
随着城市街道、高速公路两边及分车带草坪用量的增加, 草坪和道路的配置也越来越多。草坪配置于道路环境中, 既美观又不遮挡视线, 可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但道路绿化草坪要特别注意选择具有较强的抗污染能力和适应性的草种。
2.3.5 草坪与纪念性建筑、雕塑、喷泉等的配置
草坪与建筑小品、纪念性建筑、喷泉等配置时具有很好的衬托作用。例如, 天安门广场中心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碑身安放在汉白玉雕栏的月台上, 月台的四周铺植翠绿的冷季型草坪, 使纪念碑整体在规整、开阔的草坪衬托下, 显得更加雄伟、庄严。
草坪作为浅色系的雕塑、喷泉的背景, 增加了园林景点的艺术表现力, 使得雕塑、喷泉等更加耀眼。
3 地被植物的配置
地被植物与草坪植物一样, 都可以覆盖地面, 涵养水源, 形成丰富的视觉景观。但地被植物有其自身特点:一是种类繁多, 枝、叶、花、果富于变化, 色彩丰富, 季相特征明显;二是适应性强, 可以在阴、阳、干、湿等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长, 形成不同的景观效果;三是地被植物有高低、层次上的变化, 易于修饰成各种图案;四是繁殖简单, 养护管理粗放, 成本低、见效快。但地被植物不易形成平坦的层面, 大多不耐践踏。
园林中可以应用地被植物与坡地、岩石、溪流等搭配, 形成具有山野景象的自然景观, 同时地被植物中有许多耐阴性强, 可在密林下生长开花, 与乔木、灌木配置能形成立体的群落景观。
摘要:从草坪与地被植物的配置原则, 草坪作主景、作基调及草坪与其它植物材料的配置、地被植物的配置等方面简要阐述草坪与地被植物的配置艺术。
植物配置艺术园林设计 篇10
雨水花园 (rain garden) , 是基于低影响 (low impact development) 开发理念的一项重要技术, 它利用地势低洼的区域收集来自地面和屋面的雨水, 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达到净化雨水的目的, 并使雨水自然下渗而涵养地下水源或补给城市用水。由于其卓越的生态功能近年来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绿地类型中。植物——作为雨水花园中最重要的元素, 人们更多的是关注它吸附和过滤污染物、削减雨水流量这些生态效应, 却忽略植物景观的艺术价值的创造。虽然运用植物的生态价值是雨水花园设计的初衷, 但这种简单粗野的植物景观形态被不停的模拟时, 雨水花园的植物配置艺术性的创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选择适当的植物按照其自然的生长模式种植于雨水花园只是一种初级的设计方式, 在展现其生态价值的基础上对植物的艺术化才是对雨水花园植物配置创新和挑战的方向。在对植物的艺术性表达方面, 花境对植物艺术的设计手法无疑可以给雨水花园植物配置一个重要的启示。
二、花境
1. 花境景观艺术的实质
花境是通过人工方式将不同种类的宿根草本、花灌木等植物斑块混交模拟出自然状态下林地边缘地带野生花卉混合生长情境的造景方式。花境是一种植物配置方式的产物, 但更它强调运用艺术的手法进行配置, 如植物形态、色彩、质感、体量等特征, 使植物景观呈现层次丰富、步移景异、季相变幻等多种艺术效果。
2. 花境的实例
现存最早的花境出现于1846年, 位于英国的哈雷庄园 (Arley Hall) 中, 沿一条轴线两侧布置, 每侧宽约为5米, 长为52米, 是一组规模大、形状规整的花境。该花境所用植物材料共36种, 均为草本地被, 两侧背景分别为线性的墙体及1.8m矮紫杉绿篱, 从早春到晚秋随季节呈现由白色、灰色、粉红色、蓝色到黄色、橙色、红色的纷繁的颜色变换, 凸显大自然植物色彩随季节变换的景象, 使得植物景观“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虽是运用自然的元素, 但是通过艺术设计的加工, 呈现出的植物景观色彩虽更绚丽多彩、却也协调有秩序。
另一组著名的花境位于英格兰东南部肯特 (Kent) 郡的西辛赫斯特城堡 (Sissinghurst Castle) 中, 由Vita Sackville-West及其丈夫Harold Nicolson设计建造完成。花园上庭的花境因其为最早使用紫色花卉植物进行配置而形成紫色花境景观显得尤为独特, 该紫色花境规模较大, 宽度约为5m, 植物种类有38种, 大多为宿根花卉。整个花境呈现出由深紫、紫、浅紫与蓝紫色之间的微妙的色彩变换, 中间穿插银白色、绿色的地被植物进行颜色的区分和调和。不同于哈雷庄园花境所表现的那种绚烂的色彩艺术, 西辛赫斯特城堡花园的花境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表现植物形态的美, 从植物的体量、质感、种植间距到斑块的面积大小变化而带来的植物景观的变化, 是一种立面艺术、也是一种空间尺度艺术。
3. 花境景观艺术的启示
植物尤其是草本地被植物是作为花境这种植物景观设计形式的主体元素, 然而它在模仿自然风景中植物生长、分布规律的基础上, 通过艺术的提炼而达到“师法自然”的结果, 创造出了极具景观价值的植物景观。这种植物配置形式不再是一种仅考虑植物基本属性的设计方法, 它更注重将植物这个生命体所具备的艺术美及在生命过程中的变化艺术呈现出来, 而这种表现艺术的设计方法给了给其他植物配置形式尤其是草本地被植物配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设计方向。
三、雨水花园植物配置艺术设计
1. 雨水花园植物配置艺术设计方向及方法
对比一般的花园的植物配置我们可以发现, 植物尤其是草本地被植物是最主要的设计元素。现有雨水花园植物配置能较好地体现其生态目的, 但其艺术感的缺失使得整个花园显得粗野、杂乱。因而在其艺术性强化方面, 在植物材料运用上极为相似的花境无疑可以给设计者一些重要的启示, 结合雨水花园的实际情况, 对雨水花园的植物配置艺术性的强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思路:
(1) 季相艺术的设计
草本地被的花期可从早春延续至晚秋, 植物的季相艺术直观的呈现出季节的更迭, 展现出每个季节独有的绚烂景象。植物的花期和色彩是展现季相艺术的主要因素, 因而花期持续的时间应尽量长并注重植物间花期的交接过渡, 色彩上则选用具有季节代表性颜色, 如春天的藤黄, 夏天的火红, 秋天的橙黄。
(2) 立面艺术的设计
不同品种的不同体量和株型的植物错落搭配可形成丰富多变的立面景观。立面艺术的呈现决定于斑块的高度和形状。地被草本植物材的高度多在0.3~1.5m之间, 为不对后排斑块造成遮挡使观赏者可以欣赏到完整的景观, 搭配时应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进行, 但偶尔低矮的斑块中间出现一两株较高的植株也破这种规整的形式, 可以产生活泼的立面艺术效果。对于左右相邻斑块而言, 其植物高度差别不超过较高植株的1/3, 以满足相邻斑块间搭配的和谐感。
Marilyn Cox and Jeff Cox将地被植物的株型分为圆形或球形, 三角形或尖塔形, 方形。圆形或球形的植株形成的斑块形状为圆球丛状, 三角形或尖塔形的植株则易形成柱状的斑块以展现植物的竖向线条, 方形的植株则形成展现水平线条的斑块。不同株型植物相搭配可表现不同的效果, 因而配置时注意将三类不同株型植物有针对性的协调搭配使得立面艺术效果错落有致。
(3) 色彩艺术的设计
色彩艺术是一个极其玄妙的研究范畴, 它给人带来直观的第一印象, 在色彩的搭配、冷暖、深浅都能使观赏者对植物景观有不同的感受。
(1) 色相搭配的艺术设计
在利用色彩色相搭配中, 通常有以下几种搭配方式:类似或邻近色调搭配;对比色或互补色调搭配;混合色调搭配。不同的搭配方式会给人不同的心理体验:用类似或邻近色调搭配时, 会使气氛宁静, 设计时不必纠结于纷繁的色彩, 但必须注意与周围环境色调协调;用对比或者互补色搭配时, 可以使主景植物色调更鲜艳、醒目, 这类的搭配方法有两种, 一种为利用相邻三个色调同其对比色搭配或互补色搭配, 另一种为某色调与其补色及相邻色调搭配, 无论哪种方式, 通常色调与其对比色或互补色的比例关系尽量接近于2∶1;混合色调搭配时, 除了注意雨水花园整体与周围环境和谐外, 要特别协调多种色彩之间的关系, 相邻的斑块尽量使颜色差别大, 若无法避免, 可利用银灰色植物或绿色植物协调。
(2) 色彩冷暖的艺术
色冷暖色调的不同可产生空间上轻重、远近等属性的变化。暖色调色彩使人感到亲近, 易吸引人们的视线从而拉近距离感, 因而用暖色调的植物做背景时, 会显得雨水花园的空间紧缩;冷色调色彩则使得人感觉疏离从而产生深远的空间感, 因而选用冷色调的植物做背景时, 更易突出前景植物从而取得很好的衬托效果, 同时由于景深效果而丰富空间层次感。
(3) 色彩深浅的艺术
随着距离的变化, 相距越远的色彩会越淡。利用这一个色彩属性, 可以对雨水花园空间进行缩放。如需要缩小纵间距或长度, 则可利用深色、色彩厚重植物做背景或种植于首尾两端;反之, 若要延展空间, 则利用浅色、色彩轻盈的植物做背景或置于首尾。
(4) 空间尺度艺术
雨水花园的植物体量、间距和斑块大小、形态直接决定着雨水花园的空间尺度。雨水花园植物材料主体为草本地被, 搭配有少部分小乔木及灌木。小乔木和灌木作为骨架支起了整个空间, 其体量应与雨水花园的空间协调, 从花境设计的经验来看, 乔木高度应在6m以下, 灌木为3m以下。而植物的间距的变化可给观赏者不一样的心理感受, 间距较大时使得空间显得空旷, 间距小时使得空间效果变得紧凑, 在雨水花园中, 由于乔木和灌木数量少且个体性强, 因此其间距主要针对地被草本植物, 通常其种植间距为0.35~0.45m。据园艺师从艺术角度考量, 一个地被草本植物斑块包含的植株数量应为奇数, 五到七株可呈现出该种植物群体状态最好的效果。而前文谈到斑块的形态分为表现水平线条、竖向线条两种, 为凸显不同斑块各自的空间效果, 表现竖向线条植物斑块的平面距离小于植株的竖直高度, 表现水平线条植物斑块的水平距离应远大于植株高度来强化其水平线条。
2. 雨水花园植物配置设计流程
雨水花园在生态方面的设计方法已较为成熟且现有大量资料对其进行了剖析, 下文以此为基础, 结合花境的设计方法和步骤, 根据阐述的雨水花园在艺术性设计的方向及相关方法, 整理出雨水花园植物配置的过程。总体来说, 设计过程分为四个步骤进行:
(1) 周边环境的调查
任何设计都应从考察场地周边的环境的调查开始, 根据场地周边环境及场地条件灵活布局。通过对5组不同类型10个雨水花园案例的研究 (表1) , 发现在这些项目若设计面积小, 无论场地属性, 其植物场地形态均为线性空间, 若设计面积大, 植物场地形态则呈大体块状划分布局。同时通过分析项目意义我们可以发现, 除要求生态特性外, 大部分项目设计都有景观性的表达, 因而对植物配置的艺术性的体现是需要深入考量的一部分。
(2) 确定植物材料
由于雨水花园建造方式不同于一般人工绿地, 因而在其植物材料的选择上具有特殊性。雨水花园植物生长环境近乎纯天然状态, 它没有人工灌溉的水源, 唯一的水源来自于天然降雨, 同时由于其地形低洼, 降水时雨水冲刷坡面且会积水, 雨水下渗后在下次雨水来临前为干旱状态, 在植物材料上需选用耐水湿同时也耐干旱的材料。雨水花园的植物种植区域分为蓄水区、缓冲区和边缘区, 从图中可以分析出边缘区需种植相对最耐干旱的植物, 蓄水区则需要最耐水湿, 因而对植物的分类同时可初步确定植物的设计位置。植物来源分为个部分:一是选用符合相关条件的乡土植物, 乡土植物应占植物材料的绝大部分, 这样可大大提高植物的存活率;二是选择已驯化好的具有相关抗性的外来植物品种, 但是需谨慎运用防止外来品种入侵。下表根据植物种植区域列出植物以供参考:
根据雨水花园的场地的特性及场地的地理条件对植物材料进行选择, 在满足其抗性要求的前提下, 选择形态、色彩、质地、体量适合场地且具有观赏特征的植物。在选择植物材料时, 使每个分区都尽量涵盖满足所需条件的植物, 宁可多选不要少选。
(3) 设计平面
雨水花园植物材料仍是草本植物占主体, 因而可沿用花境设计时的斑块模式, 依据花境中对斑块设计组织的模式, 在依据其耐水湿程度初步确定植物设计的区域后, 基本可依据植物的花期、色彩, 体量进行细致的设计。由于色彩对观赏效果的影响程度占很大的比重, 建议优先考虑植物的色彩搭配。
依据上文对花境色彩艺术的分析, 色调的轻重、冷暖影响的是人们对空间效果的感受, 是较细致层面的问题, 而色相则影响的是人们对景观整体的宏观感受, 所以设计植物色彩时应分为以下几步:
(1) 确定雨水花园的色彩基调——是用单色、类似色营造特定氛围, 还是利用对比色、互补色强化主体景观, 或者用混合色彩渲染出绚烂的多季景观。
(2) 确定所需的空间效果, 若需要深远、空旷的空间, 则冷色调植物的比例需占多数, 且用其作背景拉开层次, 并将颜色淡的植物置于首尾;若需要营造温馨、紧凑的植物空间, 则多用暖色调植物。
(3) 前面的设计使植物斑块有了初步的位置的确定, 接下来进一步细化调整斑块位置, 使得相邻斑块植物尽量不为同一色系, 如无法避免则考虑安插银白色或绿色的植物斑块。
经过以上的设计, 植物斑块平面位置大体确定, 接下来需要依据花期、体量这些因素进行局部调整。花期相接的植物斑块位置需相邻, 这样某一斑块植物衰败后紧邻斑块的植物可覆盖遮掩达到维持景观持续的目的。由于雨水花园一般为多面观, 且其地形特点为中间低两侧高, 这样为使边缘的植物不遮挡后侧的植物, 则中间部分的植物斑块体量应最大, 越往两侧越小, 同时较花境植物体量的差别应更大。
(4) 设计立面
经过前面平面的设计, 植物斑块位置基本确定, 但仅依据平面设计定稿会使得整个设计过于规矩呆板, 此时应依据立面进行设计方案的进一步完善。根据平面模拟出立面效果, 依据立面艺术设计方法, 如相邻斑块无前后遮挡、左右体量协调, 水平或竖直线条的效果的充分表达, 对斑块形态进行位置和大小的调整。
以上的设计思路是以现有雨水花园及花境的设计方式为蓝本, 结合雨水花园植物环境特点提出的设计过程的设想并绘制成图4, 图中包含雨水花园植物配置的流程及每一个步骤的主要考虑因素。但操作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依据实际情况调整顺序的情况, 也可能在设计平立面的过程中再去调整植物材料, 设计本就是一个反复推敲的过程, 只有经过不断完善、不断细化的过程才能营造出好的植物景观。
四、结语
园林绿化植物配置分析 篇11
【关键词】园林绿化;植物;配置
在园林绿化的整体建设中,植物的配置是整个建设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决定园林绿化整体效果的关键性,可以说,一个园林绿化建设的好坏关键在于园林内植物的配置安排。因此,正确合理的园林绿化植物配置是保证园林绿化建设顺利实施的关键性因素。
1.园林绿化中植物配置的重要意义
园林绿化中,植物作为一种软件的景观建设,对园林中硬性的建筑设施来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些时候,植物的合理配置甚至会影响到其硬件设施的使用效果。例如在我国最为著名的‘曲院风荷’园林建设中,因为有着荷花呼应使得原本棱角分明的园内硬用设施看起来柔和了许多,为园林的美观铺垫出一层绝美的韵味。又例如我国现存于世的牡丹亭、梅轩等园林绿化建设,都是以植物的完美配比,使原本生硬静态的设施充分地融入到动态柔美的植物中去,以此来实现其独有的特色,给人一种宁静、详和的感觉。
1.1植物配置的重要意义
在园林绿化建设中,适当地以植物进行配置,使园林内建筑物在植物的柔美与春意下遥相呼应,给人一种真正融入大自然生态中去的感觉。同时,植物所特有的弯曲的线条、丰实的外型及自然流畅的叶型与园林内直线型的建筑物形成了新明的对比,将建筑物原有的生硬感觉变淡,营造出柔和的视觉效果。
另外,植物的色彩丰富,一年四季都会有不同的颜色变化,与园林内建筑物形成了相互协调又相互烘托效果。另外,植物还可以做为园林内的建筑标识,例如:在娱乐性较强的建筑物墙面上就可以配以爬山虎,使整个建筑给人一种放松、年轻的感觉。又如在园林内厕所及垃圾点位置,可以配以低矮且美观的植物,会给人一种温馨、宁静的感觉。
1.2基于绿化植物中所存在的问题
对绿化植物自身而言,也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的。首先,在进行绿化植物选种时,许多城市的规划人员只重视园林绿化建设的美观性,而并没有按照城市的土质要求及气候要求进行适当的选种,使树种自身的成活率较低。另外,在选择绿化植物时,人们往往忽视了其生态性原则及有序性原则,使植物在绿化过程中常因各种原因而阻碍其生长,造成了后期维护时大量人力物力的支出与浪费。因此,在植物绿化过程中,选择适合的树种和配置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2.园林绿化中的植物配置
植物的合理配置对园林的绿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园林绿化建设的好坏关键在于植物的配比与建设,因此,在园林建设中选择合适的植物是十分有必要的。
2.1植物配置的类型
不同的园林绿化建设中,要配以不同的植物来渲染环境,例如,一般在学校附近的园林或是政府办公楼绿地植物配置中,就要选择林木类植物进行配置;而在大面积的园林或广场等公众场地进行植物配置时,就要选择大片的草地进行搭建,绿油油的大片草地会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而绿篱植物则是多数单位园林内不可缺少的植物类型,它不仅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并且可以做为隔离带使用,会给人一种很舒适的感觉。另外,在园林绿化建設中,盆景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大片空地上,将多种类型的盆景摆出具有艺术气息的景观,会使人身临在大自然中一样,有种宁静与美的感受。
2.2植物配置的原则
植物的配置虽然可以使园林更具动态性,但也要遵循配置的规范原则,首先,植物的配置要充分满足于园林内功能建设的要求,并与园林内建筑物及山水融为一体;其次,植物的栽种要以适合该城市生长环境的树种为佳,同时在植物配置时应注重园林内整体的建设效果,要做到层次分明,主谓分明,使植物与园林内其它建筑物即相呼应又相对独立;再次,园林内植物的配置要充分注意到景观建设的配置与独有的特色;最后,在园林建设中,各植物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协调性。
2.3植物配置的生态习性
在园林绿化植物配置中,生态习性的配比是十分重要的,每一类植物都有自身不同的特点及生态习性,因此,在园林建设中,对每一个景观都要充分注重其生态生的开发,使园林绿化景观具有很好的自持性、生态性及互补性等特征,使其真正成为城市绿化的亮点工程。
3.园林绿化中植物配置所在的问题
绿化植物的配置对园林的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就目前来看,在园林绿化植物配置过程中还相对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整体建设的效果。首先,园林内植物的配置缺乏一定的统一性,虽然城市规划建设每天都在进行,但这其中并不包括城市园林的绿化建设,因此,许多城市在园林绿化过程中,对植物的配置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大,使城市内各园林都十分相似,缺少了一定的独创性;其次,有些园林绿化建设中,对植物的配置只讲求美观,而忽略了植物自身的生长气候及环境,这使得许多植物在被配置到园林建设中时,造成成活率十分低下的状况,严重违背了园林绿化的初衷;再次,许多园林绿化建设中只注重表面的植物搭配景观,并没有仔细地研究植物的生长特性及习性,因此无法正确选择每种植物栽种的最佳时间,造成了植物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因而造成园林植物配置的反效果;另外,在植物配置过程中,浪费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有些城市在园林建设中过份要求完美,将大量不适合的植物栽种其中,造成了投入与产出严重不平衡,后期园林维护时人力及物力大负荷支出;最后,在如今的园林建设中,人们越来越注重艺术性与文化性的园林景观,但就目前园林绿化建设来看,无论城市中还是城市间的园林绿化建设都如出一辙,并不是按照每个城市的不同文化与地理情况而建设,使园林绿化失去了其应有的特性,从而失去了所代表城市的内涵、文化性和艺术性。
4.合理的园林植物配置原则
在园林绿化植物配置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进行合理的搭配。首先,在植物配置中,要保证其正常的使用功能,例如高速路上用于隔离带的绿化植物,为了避免造成交通事故,常使用一些反光效果较差的植物做为绿化首选,而在一些儿童游乐园之类小孩子较多的场所内,则多选用一些无刺无毒的植物作为装点。因此,在不同的环境下要选用不同的植物进行配置,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其次,园林建设中要充分尊重其艺术性原则,在植物配置时选择有序的植物搭配方式,使整个园林看起来协调、美观,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完美享受。
5.结语
由上述可以看出,园林绿化的植物配置对整体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园林植物配置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及方法,从植物的选择到配置、从植物习性到生态要求,都做好充分的调度与安排,这样才会建造出真正的园林绿化景观。 [科]
【参考文献】
[1]卢秋琴.园林绿化中植物配置的思考与建议[J].种业导刊,2011,09.
[2]王彩燕.浅谈园林绿化中植物配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2011,06.
园林植物配置探讨 篇12
园林植物配置应考虑两方面:园林植物之间的搭配;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以及园林小品等相互之间的配置。
1 园林植物配置的特点
1.1 植物配置的多样性
园林植物的配置, 首先要根据甲方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 不同的园林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态和形态特征。它们的叶、花、果的姿态、大小、形状、色彩和物候期各不相同;它们一年四季的景观也颇有差异。进行植物配置时, 要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使植物正常生长, 充分发挥其观赏特性。选择园林植物要以乡土树种为主, 以保证园林植物有正常的生长发育条件, 并反映出各个地区的植物风格。同时, 也不能忽视优良品种的引种驯化工作, 如现在北方在小气候范围内已有香樟的引进与种植, 优良品种的引种驯化工作增加了北方植物物种的多样性。
园林树丛组合布置的方法有:孤植、对植、列植、丛植及群植等。孤植主要选用树形优美, 树冠造型美观, 而有个体特色美的树木作为孤赏树, 常作为园林景观的主景。对植, 是在园的入口, 建筑物入口前或广场上, 这种种植方法在园林植物应用中常见。列植, 是成行栽植树木, 多用于道路。也有做绿屏用的, 用来作为园区景物绿色背景墙或作为视觉上划分空间效果。丛植, 也是组团。几种不同植物的组合, 以求局部错落, 设计时要注意艺术构图, 搭配协调美观。群植, 也是片植, 成片成林地种植同一种植物, 形成林的感觉。
1.2 植物配置的美观性
园林植物配置从平面、立面构图上考虑时, 要注意平面的美观, 立面的层次。在平面上要有合理的种植密度, 使植物有足够的营养空间和生长空间, 一般应根据成年树木的冠幅来确定种植点的距离。为了在短期内达到配置效果, 也可适当加大密度, 过几年后再逐渐减去一部分植物。立面构图上, 乔木、灌木、草花及地被植物的配置要有层次感, 以形成错落有致的效果。背景树一般宜高于前景树, 栽植密度宜大, 最好形成绿色屏障, 色调宜深, 与前景有较大的色调和色度上的差异, 以加强衬托效果。植物配置在构图上宜疏密相间, 曲折有致, 高低错落, 色调相宜。
1.3 植物搭配的季节性
色彩搭配要注意开花、有特色的叶、果植物间的搭配, 如模纹花坛就是利用色彩不同的灌木组合成一定的形状。色彩搭配可运用单色表现、多色配合、对比色处理以及色调和色度逐层过渡等不同的配置方式, 实现园林景物色彩构图。
季相搭配, 要根据选用的植物四季变化的特点, 来进行搭配。以前小范围、小气候的季相搭配时要求“四季常绿, 三季开花”。由于技术和科技的进步, 已经能在小气候下达到“四季常绿、四季开花”以满足人们对生活环境越来越重视的要求。另外, 植物配置根据季节的不同, 还要考虑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搭配, 一年四季景色皆有可观。在一个好的植物配置中, 春天要看到生机勃勃, 夏天既要通风透气, 还要能遮蔽阳光, 冬天既要能透射阳光, 也不能使景观看起来光秃秃的没有一点生机。还有, 季相搭配也要考虑当季开花树与非开花树错落, 也要考虑花开的连续性。
2 园林植物与其他物的配合
园林作为一门艺术, “画的构图, 诗的意境”, 园林植物配置充满诗情画意, 是中国古典园林匠师们所追求的。在不同区域栽种不同的植物或突出某种植物为主, 形成区域景观的特征, 可增加园景的丰富性, 也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意境美, 如苏州留园中的闻木樨香轩亭, 周围种植桂花, 开花时节, 异香扑鼻, 令人神骨俱清, 与其亭名相称, 意境十分幽雅, 令人充满想象。不同植物配置有不同意境内涵。
2.1 与建筑物的配合
在植物与建筑物之间, 往往根据建筑风格的不同, 进行不同植物的风格搭配。如庙宇多用松柏。而在古典园林中, 在白墙青瓦之内, 听雨打芭蕉又是别有一番情趣。另外, 在建筑物周围进行植物配置时, 要考虑植物与建筑物的安全距离, 如有窗的建筑物外墙4米以内不能种植高大乔木。
2.2 与水的配合
植物与水的配置就更有特色了, 杨柳依依在一般情况下都是形容岸边、河边或者湖边种植垂柳, 在驳岸上种植些迎春迎夏等垂枝植物既能防止河水对河岸冲刷, 又能增加垂柳 (迎春、迎夏) 随风依依, 与河水荡漾相称的画意美。如西湖白堤两岸垂柳依依的风景折煞多少游人。另外, 垂柳耐水湿、姿态优美, 这也是水边选垂柳的重要原因之一。
3 园林植物的配置要求
园林植物配置, 在风格上分为自然式园林植物配置、规则式园林植物配置和混合式园林植物配置。自然式园林植物配置在中国多见于中国古典园林、大型公园、风景区等。如苏州各园林, 植物配置基本上都是自然山水园的浓缩。规则式园林植物配置多见于皇家园林、广场、主建筑物周围及其他庄严肃穆的场合。如: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 是典型的规则式园林。但在现代园林中, 规则式园林植物配置与自然式园林植物配置常常互相穿插应用, 也就形成了混合式园林植物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