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配置原则

2024-05-09

植物配置原则(共12篇)

植物配置原则 篇1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社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园林绿化越来越显示出其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在园林绿化中,可供选择的植物种类极其繁多,而且其形态、大小、色彩、风格等各不相同。如何利用它们进行合理地配置,使绿地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对植物配置的五大原则分别进行阐述:生态原则、功能原则、经济原则、艺术原则、文化原则,这些原则不仅丰富并完善了现有的植物配置理论框架系统,而且对绿地景观建设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

关键词:园林植物,植物配置,配置原则,功能作用,园林绿化

0 引言

园林植物配置是景观设计与绿地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的园林植物配置只强调植物景观的视觉效果,把艺术原则放在了第一位。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已经意识到生态原则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人们知道,如果所选择的植物种类不能与种植地点的生态环境相适应,就会生长不良甚至不能存活,也就不能达到景观上的要求;如果配置的植物群落不符合自然植物群落的发展规律,也就难以成长发育,达不到预期的艺术效果。

1 生态原则

1.1 适地适树

适地适树是园林植物配置应坚持的首要原则。植物的生长受土壤、大气、水分、光照等环境因子的影响,有的喜疏松肥沃的土壤,有的耐脊薄;有的喜湿润,有的耐干旱;有的喜光,有的喜阴;有的抗污染,有的为某些气体的指示植物[1]。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根据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及土壤和气候等立地条件进行植物选择,使植物能够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生长。

由于城市环境大大恶劣于自然条件下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所以必须针对具体的环境特点选择适应性强的植物,这样选择出来的植物具有成活率高、生长强壮等特点,有助于提高绿化效果,改善城市小气候,提高绿化质量和绿化指标。俞孔坚教授曾指出“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2]。乡土植物是在城市及其周围地区长期生存并保留下来的植物,它们在长期的生长进化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对城市环境的高度适应性,而且生长和管理也比较容易[3],应该成为城市园林植物的主要来源。当然,也可以适当引进一些外来植物,但引种应确保其原产地与本地区的气候相似,切不可片面追求植物观赏效果,盲目大量引种不适合本地区生长条件的植物。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1.2 群落多样性

城市园林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包括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群落类型的多样性,它决定着城市景观的丰富度和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的大小。所以,在适地适树原则的基础上,应该尊重自然所具有的生物多样性[4],尽量不要出现单个物种的植物群落形式,还要尽可能配置多种群落类型,在各群落内尽可能多配置一些植物种类,以增加群落的多样性,增强其功能性。

在城市中,不同的地段,其自然条件各不相同,配置时应利用这种差异,形成各具特色的人工群落类型,丰富城市景观。同时,尽可能配置成乔———灌——草复层结构,这样不但能够增强绿地的稳定性,而且可以利用不同层次中植物的季相来丰富群落景观。在复层结构中,配置时要注意落叶植物和常绿植物的搭配,以保证绿地的终年生态效益。

1.3 群落稳定性

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稳定性的前提。在群落内尽可能多配置不同的植物,可以提高植物对环境空间的利用程度,同时大大增强群落的抗干扰性,保持其稳定性。同时要充分考虑植物的种间关系,避免群落内出现激烈的竞争。在自然界中,各种植物并不是单独生长,而总是以与其它许多个体相互影响的方式生存、生长。在恶劣的城市环境中,由于生存空间和营养元素的缺乏,植物间的竞争是必然的,其结果往往导致某些个体和某些植物种的生长衰退甚至死亡,从而使群落丧失稳定性[5]。选种时不要同时选用生态习性相近的植物种,尽可能将习性不同的种类组合在一起,并通过松土、施肥等改良土壤条件,增加养分供应,并合理稀植,减少对生存空间和营养的争夺,增强群落的稳定性。

此外,我们可以模拟当地的顶级群落或近顶级群落。因为自然状态下顶极群落具有最大的稳定性,近顶极群落也有较强的稳定性。所以,在进行城市园林植物配置时,可在场地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模拟当地的顶级群落或近顶级群落进行植物选择与配置,以此获得较稳定的植物群落。

2 功能原则

2.1 生态功能

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包括维持碳氧平衡、净化空气、调节和改善小气候、减弱噪声、净化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等[6]。通常在进行园林植物配置时,忽略了这方面的考虑,而强调绿地的社会功能。其实,生态功能是绿地的最根本、也是最基础的功能要求,尤其是在环境条件日益恶化的今天,植物配置必须首先满足生态功能要求,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对于不同的绿地,其生态功能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首先明确绿地的主要功能,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满足其它功能要求。例如,对于街道绿地,其功能要求是以净化空气、减弱噪声为主,在进行植物选择时,必须首先考虑选择具有这种功能的植物,并根据这种功能要求确定合理的配置形式,在此基础上再考虑满足其他的功能要求。

2.2 社会功能

城市绿地的社会功能包括美化功能、游憩功能、文化功能、心理功能、教育功能、城市防护和减灾功能等。在传统的植物配置中,美化功能放在了首位,如今,人们已经意识到了其他的社会功能,但并没有深入研究如何充分发挥这些功能。所以,在园林植物配置时,应根据绿地性质的不同,功能要求的主次不同,合理确定植物的种类及配置的形式,充分满足其社会功能要求。

3 经济原则

3.1 经济条件

城市园林绿化是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同时也要注重经济效益。任何一个城市可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是有限的[7],经济条件是园林植物配置的重要依据。经济是基础。在同样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选择的植物材料应根据经济状况来决定,因为具有同样功能的植物材料并不是唯一的,对于生态功能来说,具有同一种生态功能的植物材料通常有很多种,虽然它们在定量方面是各不相同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配置方式起到相同的功能作用,而对于社会功能来说,植物材料的选择就有更大的机动性,并不是名贵树种创造的社会效益就大。所以,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必须要充分考虑经济条件,尽可能利用最少的资金,创造最大的功能效益。

3.2 管理方便

后期的养护管理费用是影响开支的一个重要因素。通常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只考虑到如何降低其前期投入,而忽略了后期的养护管理费用,这样做很可能不但没有节约,反而增加了投资,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所以,在进行植物选择与配置时要充分考虑后期养护管理方面的问题,有效的降低资金投入。例如,在植物选择时,应多选用寿命较长、生长速度中等,耐粗放管理,耐修剪的植物;在行道树种植时,可以将穴式种植改为带状种植,这样可以为植物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和较好的土壤条件,并可使落叶留在种植带内,还有效的改良土壤,同时对减尘减噪有更好的效果;在栽植密度上,不应为了营造短期内的景观效果,将植物栽植得过密,这样几年后就会因为植株过于拥挤出现畸形现象,影响景观效果,还会因疏伐带来不必要的开支;在配置形式上,应保证植物选择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复杂性,因为这种配置形式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方便管理,可以有效的降低后期养护管理费用。

4 艺术原则

4.1 形式美

植物配置必须具有美的形式,不但表现在植物个体美,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出植物的群体美。园林植物各有其特具的体态、色彩与风韵之美,且这些特色能随季节与年龄的变化,有所丰富与发展。如何利用其各自的特色特点来进行配置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在配置时必须遵循多样统一规律。

多样与统一:植物配置时,树形、色彩、线条、叶干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多样性,但又要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的相似性,引起统一感,这也是一种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调和与对比:调和与对比都是使构图得到统一的手法,尽管各种植物在体量、形态及色泽上千差万别,但它们之间共性多于差异性,在绿色这个基调上得到了统一。不过植物之间也可以有体量、色彩、质感、疏密上的对比,而且植物与水体、建筑等其他园林要素间也可以适当考虑使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对比,使对立的双方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均衡与稳定:在园林植物配置时,要求赏心悦目,使人心旷神怡,给游人以安定感,所以配置的形式必须在艺术构图上达到均衡与稳定。均衡包括对称均衡与不对称均衡,前者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理性的严谨,条理性和稳定感,后者充满着动势,予人以轻松活泼的美感[8]。植物配置时应根据具体的场地状况来进行选择。

韵律与节奏:韵律是一种有规律的变化,重复是产生韵律的前提,简单有力,刚柔并济,而节奏变化复杂,通过强烈的节奏,能使人产生高山流水的意境[8]。在植物配置中,植物配置的形式必须具有韵律与节奏,这样才能达到好的视觉效果,满足景观要求。

4.2 形象美

形象美是一种审美的精神效果,它应该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园林植物及景观没有社会属性,更不具备心灵,必须通过人们对它的想象以后才可能有形象美。

应用植物的涵义进行配置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特征。由于中国文人对植物的喜爱和赞美,并赋予其人格化特征,即自然的人格化[9]。如松树是不畏严寒、坚贞不渝的象征;柳树是纤弱、轻盈、飘逸的象征;再如竹代表清高、虚心、有气节,兰花高雅不俗,荷花出污不染,牡丹豪放富贵,莲花健康吉祥,梅花坚强高洁,柿子事事如意,石榴多子多福,红豆相思,紫薇和睦等都是具有代表意义的植物。在现代园林植物的配置中,很多人忽视了这一方面,简单得把艺术性看作是形式美,忽略了形象美在城市绿地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其实,在现代城市绿地中,进行植物配置更应多运用植物的涵义,要在全新的场所中诠释植物的意境[10],追求植物形象美,使人们在充分享受植物外在美的同时,加深对植物的艺术认识和精神上美的享受,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5 文化原则

5.1 民族文化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观念。这种文化观念的不同,对园林植物配置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所以在进行园林植物配置时,首先要充分了解该地区的民族文化特点及风俗习惯等,配置中所选用的植物种类应与之相符,不能发生冲突,与之矛盾。因为有些地区、有些民族可能对某种植物有着特殊的感情,或是喜欢,或是忌讳等,这是他们的思想意识问题,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已经很难改变。作为设计者,在园林植物配置时不能违背这些原则,在此基础上,还要根据地区及民族文化特点,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植物景观。

如墨西哥的印第安人有“世界生命树”的崇拜,欧洲雅利安人的各氏族都崇拜神树,古罗马城中的一株山茱萸被视为最神圣的东西,西非所有部族视高大的木棉树为神灵。在我国,苗族的枫树崇拜,白族的滇朴、黄连木、合欢、栗树崇拜,基诺族的大青树崇拜,贵州彝族的竹子崇拜,云南南华县彝族的葫芦崇拜,楚雄彝族的马缨花崇拜等,都是植物崇拜文化的生动表现[11]。我们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的影响。

5.2 宗教信仰

宗教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民族文化相同,也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对植物配置起到了限定作用,是配置中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宗教信仰对植物配置的限定作用可能比民族文化的影响更大,如果进行配置的地区的大多数人民都有宗教信仰,就不能不作为考虑的一个因素,要了解这个宗教的特点及他们所信奉的一些理念,这样才能在配置时游刃有余,否则很可能会因为违背了他们的信仰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例如,佛教对菩提树十分敬重、虔诚,西双版纳傣族全民信奉小乘佛教,几乎每个村寨和寺庙的附近都栽种了许多菩提树。如果谁家人口不安宁,猪瘟鸡死,五谷欠收,也要在村寨和寺庙附近栽种一些菩提树,乞求佛祖的保佑。每到佛节,信男信女们就在大菩提树干上拴线,献贡品,顶礼膜拜。他们什么树都可以砍伐,但菩提树却是千万千万不能砍伐的,即使是菩提树的枯枝落叶也不能当柴烧,砍伐菩提树就是对佛的不敬,就是罪过。如果我们在此地区进行种植设计时,就千万不能因为哪棵菩提树影响了景观,而随意替换。

现代园林植物配置已经从只遵循艺术原则发展到注重五种植物配置原则相结合,根据绿化地点的生态条件和不同植物本身对环境的要求来选择植物,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上的统一,同时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美及群体美,及人们在欣赏时的意境美。

因此,在植物配置中,我们必须把经济、文化和功能方面的因素也全部考虑进去,这种综合考虑所得出的配置方案才经得起推敲,真正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植物配置原则 篇2

1、城市园林的功能

随着城市日趋工业化和现代化,随之而来的是工矿企业的“三废”污染严重地破坏了人居环境,威胁着居民的身心健康。科学家和园林专家曾多次提出,将森林引入城市,让森林发挥其生态功能,以改善城市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城市园林的基本功能作为现代城市建设范畴的城市园林绿化,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落实在有利于促进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这一目标上。所谓身健康,就是城市园林绿化首先应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使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最有效的改善,从而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所谓心健康,就是城市园林绿化应该给人们美的视觉享受,并且通过城市园林绿化景观的展现,使人们感受到城市色彩的丰富绚丽,品味到城市特有的人文风貌与历史脉络,从而使人们获得心灵的满足。因此,城市园林绿化的根本目的决定了它应充分发挥出两方面的功能:

1.1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惟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保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方面,具有其他设施不可替代的功效,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托条件。城市园林绿化通过植树、种灌、栽花、培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过程,不仅要提高城市的绿地率,也要充分利用立体多元的绿色植被的生态效应,包括吸音除尘、降解毒物、调节温湿度、有效降低城市污染的程度,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使城市环境质量达到清洁、舒适、优美、安全的要求,从而为市民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活空间。但草坪的生态功能有限,只相当于森林的1/25.光靠草坪来改善生态,改善环境是不够的。相比起来,建设上有高大的乔木,中有低矮的灌木林,地面上是草本地被植物的森林,其生态和环境价值就要高得多。国际上以“城市之肺”来比喻森林对城市的作用。由城市森林构造的“肺部”吸纳的则是尘土、废气、噪音等污染物,呼出的是氧气和水分。这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因此,城市园林绿化要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作为首要功能。

1.2 美化市容,充分烘托城市环境的文化氛围城市园林绿化根据不同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把大量具有自然气息的花草树木引进城市,按照园林手法加以组合栽植,同时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绿化中,营造出各种不同风格的城市园林绿化景观,从而使城市色彩更丰富,外观更美丽,并且通过不同园林绿化景观的展现,充分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精神风貌,使城市更富文化品味。森林绿量是草坪的3倍。据测定,同样面积的乔、灌、草复层种植结构的森林,其植物绿量约为单一草坪的3倍,因而其生态效益也明显优于单一草坪。因此,为了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并达到最佳的生态效益,最大限度地改善人居环境,乔、灌、草的合理配置和有机结合的绿化方式是最优选择模式。而森林则有良好的参与性能,人们可在森林中尽享鸟语花香、尽情休闲娱乐,使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地相处。美好的市容风貌不仅可以给人美的享受,令人心旷神怡,而且可以陶冶情操,并获得知识的启迪。美好的市容风貌还有利于吸引人才和资金,有利于经济、文化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因此,成功的城市园林绿化在美化市容的同时还应充分体现出城市特有的人文底蕴,这是城市园林绿化重要而独特的功能。

2、城市园林现状

2.1 城市绿地结构趋向单一,缺乏生态学指导

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为了获得整齐划一的人工美,从空间结构上缺乏群落的分层,往往是单纯的草本、灌木或乔木相互孤立的种植,而生态稳定性最强的乔灌草结构则较少见。尤其是在近年来全国大中城市兴起的草坪热,更是将这种单一性倾向推向了顶峰。另外,从生态学的角度而言,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不同水土的城市,都有最适合于本地生长的植物群落。将这些植物群落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运用到城市园林绿化的过程中,就可以自然地体现出城市绿色景观的地域特征,从而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如穿行于椰林夹道的城市街道,就会使人体验到南方沿海城市特有的风韵;而徜佯在白桦掩映的林阴道上,便会使人感受到北方城市的风格。这种突出地理特征、凸现城市风貌、因地制宜而又经济实惠的绿化理念,应该成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主导法则。但这一法规近些年来在名为“现代化”实则西洋化的城市园林绿化中被削弱甚至否定了。于是原产于韩国、后风行于欧美、现风靡于中国的韩国草草坪大片大片地在城市铺起来了,不论这个城市地处东西还是南北,也不管这个城市是干旱少雨还是多雨潮湿;而一些适合在热带沿海城市生长的植物如槟榔树、棕榈树、椰子树等等,也被广泛引种到大江南北的城市之中。在这样的园林绿化过程中,城市的地域特征在绿色景观中消失了,人们也因体验不到城市应有的独特风貌和魅力而兴味索然。可见,这种结构趋向单一的城市园林绿化,削弱了每个城市应有的独特风貌,影响了每个城市特有的魅力,不仅有害于城市景观的美化和城市形象的树立,而且也大大弱化了城市园林绿化应发挥的生态效益。从旅游经济的发展角度看,这种单一的城市园林绿化也大大降低了旅游者对城市的兴趣,使他们将城市作为旅游的“站”而不是旅游的“点”,显然这对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2.2 绿地生态效益重视不够,绿化体系亟待完善

城镇绿化中引进一些适宜的树种是非常必要的,但相比之下使用乡土树种更为可靠、廉价和安全,因此这两者都应改受到重视。北方城镇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常绿树种资源有限,在冬季缺少绿色。因此许多城镇都非常注意常绿树种的引进。当然,从丰富景观的角度来说,这是理所应当的。但是有些常绿树种引种进来后,许多都处于濒死边缘,不要说发挥生态效益,仅仅是维持生命。相反,一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落叶阔叶树种,不仅能够在夏季旺盛生长而发挥降温增湿、净化空气等生态效益,而且在冬季落叶阔叶增加光照,起到增温作用。目前许多城市在绿化建设中,热衷于引进外国植物及新品种,忽视乡土树种,尤其是建群种的应用。在植物景观设计和生态环境建设中,不重视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片面追求视觉效果和美化效果,导致城市森林景观单调,缺乏自然特性,生态效益低下,不能充分发挥单位面积上应有的森林生态效益。从全国城镇绿化的现状来看,除了城镇森林公园、城郊片林等原生绿地体现了多树种、多层次的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结构以外,在其余的大部分的绿化模式中,品种单一,抗逆性差,甚至是仅为造景而造景的现象非常普遍,这类设计忽视了植物本身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于城市森林绿地建设自然化、生态化的趋势背道而驰。

2.3 缺乏文化品味,难觅历史文脉

如同建筑不是建筑材料的堆砌而是建筑思想的体现,城市不是建筑的胡乱拼凑而是城市建设思想的物化一样,城市园林绿化也决非简单的植树、栽花、培草,也并非仅仅是从生态法则角度来种植好花草树木,而是一种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植树栽花培草活动。因此,城市园林绿化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情、文脉和特色的重要方面,应在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的同时,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绿化建设之中,烘托出城市环境的文化氛围,从而体现出城市特有的人文底蕴。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城市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历史脉络,城市园林绿化必须充分考虑和运用这些文化背景。然而近些年来,国内一些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都往往偏离了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偏离了城市自身的历史文脉,或以西化的美学视觉来指导城市园林绿化,或举着“借鉴”的旗帜去抄袭模仿别人的成功之作,如欧美式草坪的全方位推广,模纹花坛的广泛流行等。结果使人们很难从城市园林绿化景观中品味出不同城市的人文风格,更难从中读出不同城市的历史文脉,从而使城市丧失了自身应有的独特性和吸引力。

3、树种选择配置

树木是构成森林最基本的组成要素,科学的选择城市森林树种是保证城市森林发挥多种功能的基础,也直接影响城市森林的`经营和管理成本。

3.1 发展各种高大的乔木树种

在我国城市绿化用地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要达到以较少的城市绿化建设用地获得较高生态效益的目的,必须发挥乔木树种占有空间大、寿命长、生态效益高的优势。比如德国城市森林树木达到12修剪6以下的侧枝,林冠下种植栎类、山毛榉等阔叶树种。我国的高大树木物种资源丰富,30~40的高大乔木树种很多,应该广泛加以利用。在高大乔木树种选择的过程中除了重视一些长寿命的基调树种以外,还要重视一些速生树种的使用,特别是在我国城市森林还比较落后的现实情况下,通过发展速生树种可以尽快形成森林环境。

3.2 按照我国城市的气候特点和具体城市绿地的环境选择常绿与阔叶树种

乔木树种的主要作用之一是为城市居民提供遮荫环境。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酷热漫长的夏季,冬季虽然比较冷,但阳光比较充足。因此,我国的城市森林建设在夏季能够遮荫降温,在冬季要透光增温。而现在许多城市的城市森林建设并没有这种考虑,偏爱使用常绿树种。有些常绿树种引种进来了,许多都处在濒死的边缘,几乎没有生态效益。一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落叶阔叶树种,不仅能够在夏季旺盛生长而发挥降温增湿、进化空气等生态效益,而且在冬季落叶增加光照,起到增温作用。因此,要根据城市所处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具体城市绿地的环境需求选择常绿与落叶树种。

3.3 选择本地带野生或栽培的建群种

追求城市绿化的个性与特色是城市园林建设的重要目标。地区之间因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的差异造成植物种类上的不同,乡土树种是表现城市园林特色的主要载体之一。使用乡土树种更为可靠、廉价、安全,它能够适应本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抵抗病虫害,环境污染等干扰的能力强,尽快形成相对稳定的森林结构和发挥多种生态功能,有利于减少养护成本。因此,乡土树种和地带性植被应该成为城市园林的主体。建群种是森林植物群落中在群落外貌、土地利用、空间占用、数量等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树木种类。建群种可以是乡土树种,也可以是在引入地经过长期栽培,已适应引入地自然条件地的外来种。建群种无论是在对当地气候条件的适应性,增建群落的稳定性,还是展现当地森林植物群落外貌特征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园林植物配置原则及方法

4.1 配置原则

4.1.1 整体优先原则

城市园林植物配置要遵循自然规律,利用城市所处的环境、地形地貌特征,自然景观,城市性质等进行科学建设或改建。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把握好它们与城市园林的关系,使城市建设与自然和谐,在城市建设中可以回味历史,保障历史文脉的延续。充分研究和借鉴城市所处地带的自然植被类型、景观格局和特征特色,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植物配置的艺术性、趣味性,使之具有人性化和亲近感。

4.1.2 生态优先的原则

在植物材料的选择、树种的搭配、草本花卉的点缀,草坪的衬托以及新平装的选择等必须最大限度地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质量为出发点,也应该尽量多地选择和使用乡土树种,创造出稳定地植物群落;充分应用生态位原理和植物他感作用,合理配置植物,只有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才能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

4.1.3 可持续发展原则

以自然环境为出发点,按照生态学原理,在充分了解各植物种类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的基础上,合理布局、科学搭配,使各植物种和谐共存,群落稳定发展,达到调节自然环境与城市环境关系,在城市中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4.1.4 文化原则

在植物配置中坚持文化原则,可以使城市园林向充满人文内涵的高品位方向发展,使不断演变起伏的城市历史文化脉络在城市园林中得到体现。在城市园林中把反应某种人文内涵、象征某种精神品格、代表着某个历史时期的植物科学合理地进行配置,形成具有特色地城市园林景观。

4.2 配置方法

4.2.1近自然式配置

所谓近自然式配置,一方面是指植物材料本身为近自然状态,尽量避免人工重度修剪和造型,另一方面是指在配置中要避免植物种类地单一、株行距地整齐划一以及苗木的规格的一致。在配置中,尽可能自然,通过不同物种、密度、不同规格的适应、竞争实现群落的共生与稳定。目前,城市森林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森林绿地的近自然配置应该大力提倡。首先要以地带性植被为样板进行模拟,选择合适的建群种;同时要减少对树木个体、群落的过渡人工干扰。上海在城市森林建设改造中采用宫协造林法来模拟地带性森林植被,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4.2.2 融合传统园林中植物配置方法

充分吸收传统园林植物配置中模拟自然的方法,师法自然,经过艺术加工来提升植物景观的观赏价值,在充分发挥群落生态功能的同时尽可能创造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彭振华城市林业中国林业出版社

2 宋晓虹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与文化原则贵州农业科学 ,30(5):64~65

3 严玲璋努力创造有利于城市生态质量的绿色空间环境中国园林(1):1~7

4 俞孔坚文化生态与感知北京:科学出版社,

5 魏小琴世纪之约-深圳市生态风景林建设文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植物配置原则 篇3

摘要:本文探讨了雨水花园的概念、原理、植物选择和配置原则、功能案例研究等内容。

关键词:雨水花园;植物选择;生态循环;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TU 986. 2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6.078

1概述

1.1背景

20世纪90年代美国提倡雨水的循环利用及生态可持续发展,大力推广收集雨水、雨水自然入渗等具体措施形成的可持续循环系统。雨水花园较其他技术发展显著,在美国马里兰州的乔治王子郡(Prince Georges County)新建住宅社区的项目中,创新性地应用了新技术代替传统的管道排水系统,即雨水花园通过采用生态滞留与雨水渗透的方法使雨水自然下渗,经过与政府部门协同努力,在萨默塞特地区雨水花园被广泛建造使用,该区每一栋住宅都配建有30~40平方米的雨水花园。连续数年的监测数据证明平均75%~80%的雨水径流被雨水花园吸收并自然下渗,高效而节约。此后,雨水花园在世界各地被广泛认可并建造。

1.2概念

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收集来自屋顶或周边不透水区域如车行道、人行道甚至坚实的草坪区域的雨水。通过用合适的乔木、灌木、花卉和其他可净化雨水并使之逐渐渗入地下土壤的植物及沙土来建造。从而涵养地下水,或使之供给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城市用水。雨水花园可被用做缓冲区来收集尚未流入湖体、池塘或河流的地表径流,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

1.3设计原则

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尽量减少土方量,因地制宜建造经济美观的雨水花园;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服从整体景观风格;在结构设计和植物选择方面尽量做到生态优先,对环境的破坏影响降到最小。

2建造方法

2.1场地选址原则

雨水花园应定位于径流流经的地方,使其得到充分利用。

与建筑物保持最小间距3米,以免下渗雨水对建筑安全产生影响。

选在地下水位较低的位置,远离供水系统和水井周边。尽量建在开阔的场地,让雨水花园能接收到全日照。

2.2土壤选择

雨水花园要求土壤有一定的渗透率,才能更好地发挥应有的功能。砂土最小吸水率为210毫米/小时,砂壤土的最小吸水率为25毫米/小时,壤土最小吸水率为15毫米/小时,而黏土的最小吸水率仅为1毫米/小时,由此可见,砂土和壤土渗水率比较快,是建造雨水花园比较合适的土壤。也可用此简易方法测试:挖个约15厘米深的坑,充满水,如果能在24小时内渗完,即适合做雨水花园;如果土壤达不到渗透要求,可局部换土来达到一定的渗水性,雨水花园中砂土、腐殖土、表土最理想的组合比例是2∶1∶1。

2.3结构

雨水花园的结构主要有5层,由上至下分别是:蓄水层、覆盖层、种植土层、人工填料层以及砾石层。

如:图1(向璐璐、李俊奇、邝诺、车伍、李艺、刘旭东,雨水花园设计方法探析)。

蓄水层滞留雨水并减缓雨水交汇时间,减缓强暴雨冲击力。使部分污染物在此沉淀,进而滞留有机物和金属离子,把它们排除在循环系统之外。根据周边地形高度、当地降雨频率及雨量等因素确定蓄水层厚度,一般100~250毫米。

覆盖层一般用3~5厘米厚的树皮、细石或其他透水透气材料进行覆盖,能保持土壤的湿度,以免土壤表层板结而造成渗透性能降低。最大深度为50~80毫米。

种植土层为植物根系吸附污染物等营养物质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场所,同时植物根系也净化进入土壤的水。种植土层一般选用渗水性好的砂质土壤,其中砂子含量为60%~85%,腐殖土成分含量为5%~10%,粘土含量不超过5%。种植土层厚度根据植物类型而定;花卉与草本植物需30~50厘米厚;种植灌木需50~80厘米厚,乔木种植土层深度在1米以上。

人工填料层多选用渗透性较强的天然或人工材料,其厚度应根据当地的降雨雨量、强度、频率及雨水花园的服务面积等因素确定,多为0.5~1.2米。

φ(径流系数)不超过50毫米的砾石组成砾石层,厚度200~300毫米。在其中埋置直径为100毫米的穿孔管,多余的雨水由穿孔管收集并送入排水系统。在人工填料层和砾石层之间铺150毫米厚的砂层,不但能通风,还能防止土壤颗粒堵塞穿孔管。

2.4表面积确定

采取比例估算法,确定汇水面积:S汇雨水花园的汇水面积主要由3部分组成:屋顶、不透水地面、草坪。

屋顶的汇水面积按雨水花园所承担的比例计算。例如:建筑屋顶总面积为A,在建筑4个角上各有一个排水口。那么每个排水口所排出的雨水量约占总屋顶所排雨水量的A/4。如果雨水花园建在其中一个排水口附近,那么它承担1/4屋顶面积排水量。由于草坪自身能吸收部分雨水,因此草坪的面积需乘以一个径流系数φ。

雨水花园的汇水面积由以上3部分的面积相加得到。

(1)S汇=s屋·N+s地+s草坪·φ

N为雨水花园所承担屋顶径流的比例:φ一般取0.2。

(2)确定径流量Q。

Q=S汇·h

H为当地24小时最大降雨量。

(3)确定24小时渗雨水深度h0。

H0=24·r

r为雨水花园的渗透率。

综上所述,雨水花园的面积公式为:

S花=Q/h0

=S汇·h/24·rendprint

=(s屋·N+s地+s草坪·φ)h/24·r

2.5外形

曲线形雨水花园更易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直线形雨水花园难以自然地融入自然景观,当然特殊情况除外,如:在直线形风格的环境中是比较适宜的。曲线外形以鸭梨形、肾形、马蹄形、椭圆形等其它不规则形状为宜。雨水花园长边应垂直于排水坡度,这样能收集足够多的雨水;雨水花园应有足够的宽度,以保证有足够的植物生长空间,同时使雨水均匀流经雨水花园整个区域。雨水花园最理想的长宽比是2∶1。

2.6植物选择及配置

选择恰当的植物种类,能充分发挥雨水花园渗水并净化水质的功能,还能降低日后雨水花园维护成本。发达的植物根系有利于加强土壤的渗透性,也是维持雨水花园发挥雨水渗透功能的关键。因此,植物的选择和配置对于雨水花园下渗水和净化水的功能发挥具有决定性作用。

优先选择乡土树种,适当搭配使用外来物种,拒绝入侵性植物。

选择能耐旱又能耐水淹的植物。

选择持续观赏价值较高的植物或芳香型植物,达到长期观赏价值,且能吸引蜜蜂、蝴蝶等昆虫,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小环境。

选择生性强健、茎叶茂盛、净化能力强的根系发达的植物,能降解和去除污染物。

雨水花园植物配置种类如下:

耐水湿乔木类:落羽杉、池杉、垂柳、枫杨、湿地松等。

灌木类:冬青、杜鹃、接骨木、木槿、柽柳、海棠花、夹竹桃等。

草本类:美人蕉、芦苇、芦竹、石菖蒲、藿香蓟等。

水生植物类:凤眼莲、水芹、睡莲等。

草坪和观赏草:狗牙根、马蹄金、细叶芒、厥叶芒、华业燕麦草、洗液针茅等。

3雨水花园的功能

在源头滞留雨水,减缓雨水径流,并通过地下渗透、收集径流,将雨水资源化。

对污染物吸收与净化,防治暴雨对水体的污染;有效净化水体,使污染物排除在水自然循环系统之外。

通过植物蒸腾作用可调节微环境中空气的湿度和温度,改善小气候环境。

为鸟类、昆虫等提供栖息环境,形成生物多样性的自然野趣生态环境。同时展示雨水花园吸收并净化雨水功能与自然之美高度融合的状态,扩大并加强公众对雨水花园的认知,起到自然科普教育作用。

建造成本低、不破坏生态环境、且维护管理比草坪简单。

4案例研究

天津文化中心

如图2:天津文化中心设计卷(下)(天津文化中心设计卷编委会)

天津文化中心公园是天津市政府2008年启动201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融文化、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位于河西区天津市政府前,由友谊路、乐园道、平江道及隆昌路围合的共计约90公顷范围。其中湖水面积为10公顷。天津文化中心被誉为天津市城市名片,市民大客厅。以“文化、人本、生态”为主旨,进行规划、设计和实施。其先进的生态雨水循环系统设计理念是最为人赞誉的。把雨水作为宝贵水资源,将屋顶及路面的雨水经过路边绿色沟渠(雨水花园)收集进入中心湖,在中心湖南北和建筑周围还布置有渗水区(雨水花园),雨水经过路边或渗水区的雨水花园,进行初期净化、滞留、储存、下渗后作优质水源排入中心湖,也可利用循环管线使湖水经过生态湿地的净化群落进行循环净化以确保水质;其余的雨水径流在排入市政管网之前,会先经过初期净化和蓄水沟滞留,去除一部分污染物,将对市政管网的压力减到最低。超过设计标准的强暴雨径流通过蓄水沟的紧急溢流管道排入湖中或市政管网中。整个场地划分为22个集水/排水流域,设计重现期取P=3a,总滞留体积为7000立方米。相比于目前天津市普遍采用的0.5~1a的重现期,大大减轻了对市政管网造成的压力,并提高了防洪标准。整个场地外排雨水从24.8立方米/秒消减到2.2立方米/秒,紧急溢流到市政系统的流量为750升/秒(以10年一遇计)。雨水净化后回用于补湖,年节省自来水费约50万人民币。天津文化中心项目总体规划、设计、建设成就突出,2013年12月获得国家“建设工程鲁班奖”,2014年12月荣获“詹天佑大奖”。

5总结及思考

在大力提倡节约资源,倡导以生态、低碳、环保、可持续等为主的发展战略背景下,雨水花园在我国需加大力度发展,通过国家政策支持,地产及其他地方政府大力推广、实施,使公众广泛接受、认可。雨水花园的应用不但能节约自然资源,还可降低社会成本,同时它又是自然之美的展现。

参考文献

[1]王淑芬,杨乐,白伟岚.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雨水花园建造探析[J].中国园,2009,(06):54-57.

[2]张刚.雨水花园设计研究[OL].http://www.doc88. com/p-1098775722230.html,2010:1-17.

[3]向璐璐,李俊奇,邝诺,车伍,李艺,刘旭东.雨水花园设计方法探析[J].给水排水,2008,(06):47-51.

浅析园林景观的植物配置原则 篇4

1 植物设计自古就是重中之重

在我国古代, 非常注重园林景观, 因地理人文不同, 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园林景观, 按拥有者身份可分为, 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按地域可分为北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诸多著名典籍和文学作品也不吝笔墨。记载和描写颇多。最早见于宋代, 明代已经有专业的书本论及如《群芳谱》、《长物志》、《园冶》等, 我国古代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对大观园的园林景色描写可谓栩栩如生。法国大作家雨果, 在他《巴黎圣母院》里, 对其哥特式建筑园林描写了整整两个章节。由此可见, 无论古代中国还是外国, 对园林景观的重视。

到了现代, 园林景观已经不单单是皇家园林、寺庙圣殿、富家园林, 更多的是城市园林、广场公园、小区绿化。在人口密集的大都市, 人和自然的协调生存空间格外重要, 在人群、密楼和汽车里生活的久了, 偶尔去一次山野, 就有穿越了整个沙漠看到了绿洲的感觉。可见人如果长期处在没有植物的环境里, 即便身体承可以承受, 心理也难以承受。但园林景观又不单单是种树植草, 更重要的是彰显时代文明和现代人的生活精神, 所以, 植物景观设计是不可马虎的。

2 植物配置在生态园林设计中的原则

1) 突出地域特色。每个城市的发展的状况、地理位置、天然气候等各不相一, 决定了各个城市的文化、资源、环境等各不相同。例如, 北方园林恢弘大气, 而南方园林则精巧别致。要实现各自的特色, 就要求我们了解当地植物的生长习性, 因地制宜, 用心感悟当地的生活文化, 将人文如涓涓细流灌溉给植物, 滋润万物。

2) 植物协调搭配。所谓调和原则, 就是因地制宜和纵观全局。对于不同的环境, 除了总体设计完美, 细节上也应该处理协调。例如, 植物与建筑、植物与湖泊、植物与动物等之间的相互协调和融洽。使人一眼看去, 舒适柔和, 层次分明又浑然一体, 如临仙境。

3) 总局统一。所谓统一, 就是适可而止。指的是设计时应该把握度, 植物的种类、外观、寓意等, 不多一分不少一分, 最为合适。植物品种不能繁多, 外观不能相差甚多, 又不能青一色, 植物之间变化太多, 给人一种杂乱的感觉, 变化太少, 又给人一种缺少生机的感觉。最好是按照四季运转, 相继争辉。在各异之间又看上去浑然一体。

4) 均衡有序。所谓均衡就是植物之间的相互协调。植物种类繁多, 整体外观纵然相似或融洽, 可是树叶颜色、形状、大小等差异太大也不合适。有的树叶稠密, 有的树叶稀薄, 两个搭配在一起, 就给人一种视觉上落差, 美, 瞬间就荡然无存了。在配置的时候, 特别要注意, “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 细节往往能决定成败。

3 植物配置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3.1 科学规划, 因地制宜

因为每个地方的气候和环境不同, 所适应的植物就不同, 不能盲目的栽培外来植物, 应该重视和培养当地的植物, 万不可南木北栽, 违背植物生长的环境和规律。

3.2 百花齐放, 百花争艳

“独木不成林”, 大凡著名的园林, 都是百花齐放, 百花争艳, 一种植物很难组成一个园林, 所以在修建园林的时候, 不仅要因地制宜, 不违背植物生长习性, 还要重视植物的多样性

3.3 给人以美的享受, 突出园林的景观功能

园林设计其实是人根据大自然结合人文气息的一次创作。所谓创作, 可以借鉴但不可以抄袭, 要有自己的特色在里面。在这次创作中, 一定要给人以美得享受。

3.4 观花和赏叶植物应相得益彰

俗话说“红花还的绿叶配”, 这话是有道理的。花的生命是很短的, 但叶基本上四季, 常盛。赏花的时候, 叶作为陪衬, 尽显花的艳丽, 观叶的时候, 花作为其陪衬, 尽显叶的淳朴。园林里还可以栽培纯赏叶植物, 如剑麻、棕榈、松针等, 在万花之间也另有一种仙风道骨。

3.5 明显的四季变化

每种花的习性不一样, 开花的季节、花开的时间长短、花的模样等都不一样, 落花的时节、落花的样子、花落后有无结果等都要考虑进去。最好四季都有花开, 人四季赏不同的花, 也不觉得累。如果都是一个季节的花, 同时绽放, 百花争艳, 顾此失彼, 百花落去, 漫漫岁月, 就无花可观, 岂不痛哉。

4 结束语

随着城市化不断加剧, 城镇户口不同增加, 人们居住的地方越来越集中, 人们居住的空间越来越狭小, 但与此同时,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同提高, 人们对自己的生活环境要求也愈来愈高。园林作为人们休闲娱乐以及散步舒心的场所, 它和人们日常的生活愈来愈密切。生活在大都市里, 人们能接触大自然的地方少之又少。园林艺术, 是人们模仿大自然结合人文情怀创作出来的。它承载着人们对舒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一个好的园林设计, 它和社会发展状况、生态环境、人文情怀是息息相关的。园林植物配置的绿化施工还要考虑诸多因素, 望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努力发现。

参考文献

[1]陈娟.解析景观配置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4.

植物配置原则 篇5

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园林植物配置方式主要是规则式配置,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包含对植和列植2个方面。一般情况下,这种配置方式更适合应用在建筑物附近、纪念碑或是道路两旁等地方。由于对植种植对树木的形态要求较高,在配置的过程中,要保证植物的整齐和观赏性良好,种植一些常绿树或是观赏性较佳的花草等。列植更适合在行道树或绿篱等地方进行应用,行道树要求树木要保持树冠整齐,同时,要求冠幅较大,因此,植物必须具备较强的抗逆性。通过这种方式,在对植物进行养护的过程中,才能保证其操作更具备简便性[4]。

2.2孤植配置方法

孤植配置方式指的是在园林中适当种植一些孤立的树木,并且这类树木一般都具备较强的欣赏性,个体特征具备较强的美感。由于这类树木具备较强观赏和庇荫的作用,因此,对园林景观设计来说,具备很高的观赏价值。通过这种方式对园林中树木进行种植,还要求树木具备明显的特征,比如,树木整体体态优美等。一般情况下,这类植物都种植在面积相对较大的草坪或是湖畔等大型建筑物附近。

2.3群植配置方法

在景观园林的设计过程中,还有一种常见的方式就是通过对植物群落的模拟进行配置。通常情况下,主要采用针叶树和落叶树、常绿树和落叶树进行有机结合,这种方式的有效应用,能形成更具层次感的人工模拟植物群落。在这种方式的影响下,其利用从低到高的过渡,进一步体现了植物营造的空间优势,多种植一些花草灌木、小乔木等。同时,还可以在相对占地面积较大的园林中,种植一些面积较大的相同植物,既能形成小型的园林即视感,又能充分利用园林空间,比如,山杏林园或是银杏林园都能达到这种效果[5]。

2.4花群配置方式

一般情况下,这种配置方式更多的应用在广场和道路中央等地区。采用比较低矮而株丛茂密的植物,不仅能较好地展现其观赏性,同时,还利于及时对其进行更换、转移等。由于花群的大小不受其它因素的影响,但是一些丛群较小的植物,在种植的种类安排上也要尽量将其安排在适当范围中。此外,在平面和立体的设计环节中,需要进一步完善花卉的设置,保证其既能达到错落有致的效果,又不会对其整体美观性造成影响。

3结语

由于植物和人们的生活更为贴近,以植物为原材料的园林景观建设能让人们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园林景观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在对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完善配置原则,并在实践中很好地落实,才能促进我国园林建设的良好发展,为实现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前进,阎宏伟.论景观设计中园林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则[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湿地植物配置浅析 篇6

关键词:湿地;湿地植物;植物配置;艺术效果;生态效益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4)03-0004-04

收稿日期:2013-11-21

修回日期:2014-02-10

Abstract:Wetland pla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wetland ecosystem. Its configuration mode and effect are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ra. Both artistic effect and ecological benefit are the important aim of wetland plant configuration obtained from analyzing currently. In addition, this article made a summing up of some methods of wetland plant configuration from several important subjects of the wetland by using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field trips, to bring wetland function into playing effectively.

Key words :Wetland; Wetland plant; Plant configuration; Artistic effect; Ecological benefit

湿地在改善气候、调节径流、净化水源、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使城市居民心境平和,感受自然之美,被誉为物种的基因库、地球之肾、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然而近年来湿地面积不断减少,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人类要可持续发展,势必要加大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植物作为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合理配置既能增加湿地美感,又能推进生态建设。

1 湿地及湿地植物的概念

1.1 湿地

关于湿地的定义,国际上没有统一的说法。目前我国主要采用1971年2月2日在伊朗的南部海滨小城拉姆萨尔签署的《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拉姆萨公约》,简称《湿地公约》)中的定义,其中提到“湿地系指天然或人造、永久或暂时之死水或流水、淡水、微咸或咸水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水区”[1]。狭义的湿地定义通常把湿地视为陆地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Ecotone),但不同学科领域的科学家又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和定义湿地[2]。

1.2 湿地植物

生长于湿地环境中的植物统称为湿地植物。湿地植物是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因如下:首先,湿地植物作为植物的一类,处于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是各级消费者所需物质和能量的来源;其次,湿地植物又给其他物种提供生存、栖息、繁殖的环境。据统计,我国湿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2.6%左右,却是我国约1/2的珍稀鸟类活动的天堂。因此,植物是湿地生境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子,具有生态意义和景观意义[3]。

目前,湿地植物的划分有3种依据:其一,依据植物生活类型,分为沉水植物、漂浮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湿生植物;其二,依据生长环境的不同,分为水生植物、湿生植物、沼生植物;其三,依据植物生长类型,分为乔、灌、草3类[4]。学者在研究湿地植物配置时,应针对具体区域及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分类方法。综观前人的研究,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常被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如芦建国等[4]就分别对两者进行了阐述。

据2003年国家林业局《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简报》称,我国湿地高等植物约有225科815属2276种,分别占高等植物科属种的63.7%、25.6%、7.7%。湿地植物的丰富性意味着我国的湿地植物配置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 湿地及湿地植物配置的相关研究

国内外学者除对湿地定义进行讨论外,还热衷于研究湿地的形成、发育、演化规律[5~7],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种群结构 [8~10]、湿地分类[11~13]、湿地评价[14~15]。越来越多的学者们乃至普通大众开始注意到湿地的重要性,截至2013年,“世界湿地日”已走过17个春秋,其以保护湿地为主旨,每年都围绕一定的主题开展系列活动。

湿地植物的应用受到了园林界学者们的高度关注,景观美学、植物学、生态学、旅游规划等学科知识都被糅合进去。例如:呼春月[16]认为,景观设计师在进行湿地植物配置时要充分运用湿地植物的姿态、重量、色彩、质地、芳香、声音等特性,来满足人们对植物景观的感官体验及审美需求。王思元[17]对上海西沙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的优劣进行分析,提倡多学科结合,特别是要遵循生态学规律,开发出具有主题性、自然性、生态性等综合特征的湿地公园。刘小冬等[18]从生态旅游规划的角度,探讨了植物的种类选择、造景的艺术手法和生态问题,得出湿地植物景观建设必须将艺术表达与生态科学完美结合起来的结论。

以前,园林领域的学者偏重于用美学手法来呈现湿地植物配置的主题。随着湿地水体污染越来越严重,湿地植物的建设重心逐渐向生态效益倾斜。以“湿地植物配置”为主题在中国知网CNKI上进行文献搜索,搜到相关文献30篇,其中以“湿地植物配置”和“生态”为主题的有13篇文献,都发表于2006-2013年间。湿地植物配置应在生态的基础上营造赏心悦目的景观,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促进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湿地植物应用的重大课题及发展趋势。

3 湿地植物配置方法及要点

综观前人对湿地植物配置的研究,多关注具体湿地环境的改良,或者侧重某种湿地植物的应用。倘若直接沿用该方法,效果不一定尽如人意。由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着从整体出发的初衷,运用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理论,从湿地的几个主体出发,多角度思考,总结出以下几点配置方法。

3.1 考虑水体特征

水是生命的源泉,湿地以其特有的包容性承载着诸多物种的生命。水体属性不同,湿地植物的配置也随之不同。况且,随着人为活动的干扰越来越大,水体的属性所产生的动态变化越来越明显,牵一发而动全身,考验着湿地植物的适应性。

3.1.1 依水面宽窄,重视觉效果 广阔无垠的水面布置不需要太过细致,远处的局部往往被忽略,相似的物种往往被归并;而为了避免小面积的水面被一眼望尽而单调乏味,则需要多加点缀、细细安排,细小中见精致。

3.1.2 据水位高低,择类布置 各种水生植物原产地的生态环境不同,对水位要求有很大差异[19]。清澈的深水处,相当于布置完成的水下舞台,需具备气场的舞者入驻,令其熠熠生辉,在所有湿地植物中,沉水植物必定是最佳选择。从水体的深到浅,依次可选沉水植物、漂浮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湿生木本和草本。

nlc202309011613

3.1.3 判水质优良,为绿化定界 对于优良的水质,绿化的面积宜为水面的1/3左右,这样效果较佳:一来,突出了空间的层次感;二来,水面的留白与作画的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妙;三来,倒影与实景相连,让人产生亦真亦幻之感;倘若为了治理受污染严重的水体,也不排斥大面积植物覆盖,这样既能以优美表层掩盖污浊的水体,又可加快水体环境净化的速度。

3.1.4 顺水岸走势,展别样意境 蜿蜒曲折的水岸决定了岸边湿生植物的分布走向,与水缘等距离、单物种的植物配置会显得较为单调;在水岸的拐弯处,往往是植物配置的一个关键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水流的拐点如果绿柳成荫、鲜花怒放,不仅能给单调的山水增加些许变化与生气,还给宋朝诗人陆游带来了生活的新希望。

3.2 凸显植物魅力

3.2.1 以乡土种类为主 营造湿地植物景观应当表现出其独特性,而独特性往往基于其区域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时也孕育了一方植物。在湿地植物的选择和应用上,首先要考虑乡土植物。经历过适者生存的选择过程而在某一区域具有稳定地位的乡土植物,在园林上易栽培,易管护。乡土植物的应用不仅有助于实际工作的有效展开,而且节约了自然资源及社会资源[20]。而且,一个地域的湿地植物景观不仅呈现了这个地方的性格和身份,同样表现了一个地方某个时代文化的特征或地域文化特色[21]。因此,园林工作者应提高对乡土种的认知水平,将其推广应用到造景中,打造城市名片,扩大区域影响力。

3.2.2 充分利用观赏特性 湿地植物具有丰富的观赏性,其中观花、观叶、观姿、听声、品香、赏趣为人们对植物的主要审美活动。广州地区常见观赏价值较高的湿地植物,如表1所示。

在观赏特性中,最夺人眼球的便是色彩。在湿地植物选取中,首先要认识到不同的色彩对观赏者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浓烈的红色使人振奋,如果这是本土的植物颜色,往往这一区域人群总体表现出热情、激昂向上的精神面貌;黄色使人充满朝气。其次要注重色彩的丰富性。绿色是多数植物的颜色,能让观赏者感觉放松舒适,但是单一的绿色常因使人审美疲劳而大打折扣。因此,应将不同色调的植物进行搭配,例如在菖蒲Acorus calamus的周围点缀睡莲Nymphaea tetragona。再者,要充分了解植物的季相变化。在湿地中,应将不同花期的植物搭配一起,避免一时繁华,花叶凋零后给观赏者带来强烈的失落感。

3.2.3 丰富群落结构 “乔木+灌木+草本(地被)”的复层搭配在湿地植物造景中相当必要,原因其一,有助于形成优美的林缘线,划分空间,开辟透视线。高大的乔木整齐排列、疏密有致,如同一道绿墙分割空间。修整得体的矮灌木曲折蜿蜒。乔灌并驾齐驱,交相呼应,富有韵律。以此为背景,林下选择耐湿耐阴、色彩鲜艳的本地花卉成片状或带状种植,体现空间层次的丰富性。其二,多层次、多种类的植物组合,使群落绿化率普遍提高,生态效益明显提升[22]。

3.3 紧密结合园林其他要素

园林中的建筑与小品拉近了人与景之间的距离,令观赏者流连忘返。无论是建筑还是小品,种类都相当丰富,前者包括亭、台、楼、阁、廊、架等,后者包括门、窗、雕塑、栏杆、置石、假山、桥、灯等。而湿地植物与其紧密结合,一动一静,相得益彰,富有艺术魅力。比如,假山搭彩色叶植物,置石与肾蕨Nephrolepis auriculata,别有韵味;在木栈道旁丛植水烛Typha angustifolia或花叶芦竹Arundo donax var. versicolor,为观赏者制造了与挺水植物亲密接触的机会;又如,坐落于水系南岸的台榭,其北侧是植物景观营造的重点之处,临水倚栏,尽览佳境。但这并不意味着湿地植物必须环抱建筑,为了展现水中倒影,往往在建筑正面临水处留白。

3.4 综观生态效果

保护湿地的关键在于维护好湿地的生态系统,使其以接近自然的状态发展下去。在应对诸多的污染问题上,生态工程行之有效,而且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在湿地保护行动中,具有防污治污等生态功能的湿地植物更受青睐,但在应用中也要考虑其副作用,以适当的人工措施扬长避短。例如,凤眼蓝 Eichhornia crassipes的使用至今有争议。从美学角度看,深蓝色的花瓣上点缀鲜黄色的斑块简直是点睛之笔,蓝紫色的花映入眼帘,心旷神怡;从生态角度看,凤眼莲是重金属和放射性污染物的克星;但凤眼莲的繁殖能力过于强大,霜后腐烂状不堪入目,需及时处理,避免二次污染。处理的方式包括设置隔离、定期清理等。需要在边缘设置隔离的主要有漂浮植物中的大薸Pistia stratiotes、浮萍Lemna minor、凤眼蓝、水鳖Hydrocharis dubia、满江红Azolla imbricata等;需定期清理部分植物体包括沉水植物中的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浮叶植物中的中华萍蓬草Nuphar sinensis、挺水植物中的水烛等。

4 结语

湿地植物配置首先要遵循生态规律,适地适种、适水适种;其次,在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基础上,利用植物观赏特性进行合理配置,营造出赏心悦目、富于动感的景观。科学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Allan Crowe. Quebec: Millennium Wetland Event Program with Abstracts[C]. Quebec, Canada, Elizabeth MacKay,2000: 1-256.

[2] Kusler, Jon A., Mitsch, William J., Larson, Joseph S..Wetlands[J]. Scientific American, 1994, 1:50-56.

[3] 徐新洲.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研究[D] 南京林业大学,2008: 112.

[4] 芦建国, 徐新洲. 城市湿地植物景观设计——以杭州西溪湿地公园, 西湖西进湿地为例[J]. 林业科技开发. 2007 (6): 109-112.

[5] Kadlee R H, Knight R L. Treatment Wetlands[M]. Lewis Publishers, 1996: 1-124.

[6] Keddy P A. Wetland Ecology-Principles and Conservation[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1-146.

[7] 郎惠卿. 中国湿地植被[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1-450.

[8] 陈克林. 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A]. 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首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9] 蒋明康, 周泽江, 贺苏宁. 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J].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2): 84-89.

[10] 周亮进, 涂燕玉, 宋永昌. 闽江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J]. 生态科学, 2006(4): 330-334, 338.

[11] 倪晋仁, 殷康前, 赵智杰. 湿地综合分类研究:I.分类[J]. 自然资源学报. 1998(3): 22-29.

nlc202309011613

[12] 李桂荣, 梁士楚. 广西湿地分类系统的研究[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3): 75-79.

[13] 东启亮, 林辉, 孙华, 等. 多源遥感数据融合方法在湿地分类中的适用性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3(1): 52-57.

[14] 张峥, 朱琳, 张建文, 等. 我国湿地生态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 2000(1): 55-58.

[15] 华国春, 李艳玲, 黄川友, 梁川, 王杰. 拉萨拉鲁湿地生态恢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英文)[J].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05(6): 23-28.

[16] 呼春月. 湿地植物景观的观赏特性及配置. 中国商界, 2008 (下半月),(8): 257.

[17] 王思元. 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探讨:以上海西沙湿地为例. 贵州农业科学.2009(7): 148-150.

[18] 刘小冬, 郭春华. 湿地公园植物造景探讨[J]. 广东园林, 2011(5): 16-18.

[19] 苏雪痕. 植物造景[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4.

[20] 潮洛蒙, 俞孔坚. 城市湿地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对策[J]. 规划师, 2003(7): 32-35.

[21] 周丽萍, 黄建昌, 郭春华. 岭南湿地公园植物配置手法研究.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10(3): 68-69.

[22] 衣官平, 卓丽环, 汪成忠, 等. 园林植物群落结构及生态功能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9(3): 248-252.

作者简介:

詹奕苹(1988-),女,潮州人

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森林可持续经营与资源监测

E-mail:czyiping@163.com

2014年《广东园林》投稿简约

文字部分

1、题目、摘要(摘要部分要求:字数100~200字,采用第三人称撰写,术语规范化,独立成文,应阐明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客观反映论文的内容)、关键词(要求3~6个)及对应的英文翻译。

2、文章内如有插图,在文内相应处用括号标注出图片编号,切勿将图片直接插在文内。

图表部分

1、图片单独提供(JPG、TIF格式,确保单张图片大小1M以上、分辨率不小于300dpi),图片编号应与文中标注的图号保持一致,具简要的图名,并注明图片的来源。绘制的图片要求具有清晰的文字、数字、图例、比例尺,涉及国界线的图件,应严格按照国家最新版本地图绘制。

2、附表应采用“三线表”,必要可加适当辅助线。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应只列主要的引用文献,按顺序,在内文相应处句末采用上标形式以中括号标出序号。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献时,只将各文献序号用“,”连接列出。连续序号直接标注起讫序号。

请勿引用未正式出版的资料。

参考文献题名之后必须标注文献类型标识:[M]-专著,[J]-期刊文章,[C]-论文集,[N]-报纸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S]-标准,[P]-专利,[DB]-数据库,[CP]-计算机程序,[EB]-电子公告,[Z]-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具体示例如下:

a. 期刊:[序号]著者(外文姓前名后全大写,名可缩写并省略缩写点;3人以上作者只列前3人,后用“等”省略,中间用逗号隔开).题名[J].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并省略缩写点).出版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如期刊无卷号,则为:“出版年(期号):起止页码.”

如:[1]胡晓敏,董华政,叶小玲,等.鸿运玉兰嫁接繁育技术初探[J].广东园林.2014,36(1),77-73.

b. 专著:[序号]著者.书名[M].版次(第1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如:[1]周琳洁.广东近代园林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32-139.

c.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R].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

如:[1]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研究院,1997.

作者信息

第一作者必须提供出生年份、单位、职称、电话、详细联系地址及邮编、E-mail;通讯作者提供E-mail。

本刊联系方式

邮寄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先烈中路120号 《广东园林》编辑部(邮编:510070)

电子邮箱:gdla2000@tom.com或1146724404@qq.com

联系电话:020-36377332

植物配置原则 篇7

1.1 对植物材料进行选择时应结合其习性

1) 缠绕类。通常在棚架和栏杆上适用, 例如紫藤、菜豆、金银花、牵牛等。

2) 攀缘类。通常在棚架、垂挂及篱墙上适用, 例如葡萄、丝瓜、铁线莲、葫芦等。

3) 钩刺类。通常在栏杆、棚架及篱墙上适用。例如蔷薇、木香、爬蔓月季等。

4) 攀附类。通常在墙面上适用, 例如爬山虎、常春藤、扶芳藤等。

1.2 对攀缘植物进行选择时应结合种植地的朝向

喜阳的攀缘植物通常在东南向的墙面或建筑物前进行种植;耐阴或半耐阴的攀缘植物通常在北向墙面或建筑物前进行栽植;其次, 在高大桥面下方、高大建筑物北面以及遮阴程度较大的地方进行攀缘植物的种植, 通常在耐阴种类中进行选择。

1.3 对攀缘植物进行选择时应结合墙面或建筑物的高度

运用菜豆、植爬蔓月季、常春藤、扶芳藤、牵牛、茑萝、铁线莲、弥猴桃等攀缘植物在2m以上的高度进行种植;金银花、葡萄、葫芦、杠柳、紫藤、瓜篓、丝瓜、木香等, 应在高度在5m左右的范围内进行种植;而中国地锦、美国凌霄、美国地锦、山葡萄等应在5 m以上高度上进行种植。

1.4 种植的方式

通常情况下应采用地栽的方式进行, 种植带的宽度应保持在50~100 cm, 涂层厚度控制在50 cm, 根系距墙的间距在15 cm, 各株间的距离控制在50~100 cm最为适宜, 在容器内进行种植时, 其高度应控制在60 cm, 宽度达到50 cm, 每株的间距应保持在2 m, 其次, 还应在容器底进行排水孔的设置。

2 植物的配置

采用攀缘植物进行造景时, 应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有效配置, 应确保色彩、形式及空间大小的一致性, 促使综合景观效果实现品种丰富且样式多样。在合理搭配时, 应对观赏效果进行丰富。在播种时应将草、木本植物相混合, 根据品种的丰富及样式的多样进行植物的配置。应对以下几种形式进行考虑:

1) 点缀式。通常情况下运用较多的则是观叶植物, 并采用观花植物进行点缀, 促使色彩得到丰富, 例如地锦中点缀凌霄、紫藤中点缀牵牛等。

2) 花镜式。通过对多种植物进行错落配置, 采用观叶植物在观花植物中进行穿插, 促使植物的姿态、株形、花期及叶色不同的观赏效果。例如采用几块爬蔓月季在大片地锦中进行配置、茑萝和牵牛在杠柳中进行设置。

3) 整齐式。对韵律进行有规则的重复以及使之整体美得到统一, 形成成线成片的节能型分布, 但也有花期和花色的不同存在, 例如爬蔓月季中的红色和黄色、铁线莲和蔷薇、紫牵牛与红花菜豆等, 促使了通过花色的布局从而达到艺术化和创造美的目的。

4) 悬挂式。采用季节花木进行攀缘植物覆盖的墙体悬挂, 促使立体效果得到提升, 运用钢筋进行花盆套架的焊铸, 并使用螺栓进行固定, 还应对托架进行艺术构图分析, 避免花盆套圈过重。观花、观叶品种的选择应采用适用性较强、见效快、管理粗放且根系浅的植被。布置特色应保持简洁、灵活、多样且富有的趋势, 例如紫叶草、早小菊、红鸡冠、石竹等。

3 攀缘植物的室外布置

3.1 绿化墙面

主要是指攀援植物对建筑物外墙和各种外墙进行装饰的一种立体绿化形式, 通常作为墙体绿化的植物, 一般为批茎节有气生根或吸盘的攀缘植物适用。具有较多品种, 例如爬山虎、扶芳藤、五叶地锦、凌霄等。由于墙面材料、朝向及墙面色彩等因素对墙面绿化的植物配置造成影响。当墙面粗糙时, 通常攀附效果较好, 例如水泥混合砂浆、水刷石墙面等。对于光滑的墙面, 攀附相对难度较大, 例如石灰粉墙和油漆涂料。墙面的朝向不同, 其适合的攀援植物的生长习性也大不相同。墙面绿化植物配置的方法主要包括规则式和自然式两种。而墙体绿化种植的方式也包括以下两种:

1) 地栽。通常沿墙面进行种植, 宽度保持在50~100 cm作用, 涂层厚度应为50 cm, 植物根系应距墙体15 cm, 稍微向外倾斜。

2) 种植槽或容器栽植。通常种植槽或容器的高度应保持在50~60 cm, 宽度为50 cm, 根据地点的实际情况对其长度进行确定。

3.2 棚架绿化的方法

在一定空间范围内, 攀缘植物通过与各种形式、各种构件借助构成的一种垂直绿化被称之为棚架绿化。例如绿亭、花门、花榭等。棚架的功能和结构关系到棚架绿化的植物布置。从功能上, 棚架可以分为经济型和观赏型两种。采用植物料是经济型中适用的类型, 例如茑萝、葫芦等。观赏类的棚架则选用开花观叶、观果的植物。不同的棚架所选用的植物也大不相同。大型藤本植物通常在砖石或混凝土结构的棚架中种植, 例如凌霄、紫薇等。而草本的攀缘植物可在竹、绳结构的棚架中种植, 例如啤酒花、牵牛花等。对于混合结构的棚架, 通常采用草、木本攀缘植物相结合进行种植。

3.3 绿篱及栅栏的绿化

攀缘植物通过对各种结构生产的借助, 对空间地域的绿化形式进行划分, 体现出其庭院分隔和防护的作用, 该方法则被称之为绿篱和展览的绿化。通常在对攀缘植物进行选择时采用开花且常绿的植物, 例如蔷薇类、爬蔓月季等。每株的间距通常保持在1~2 m最为适宜。若要使其发挥围墙栏杆的作用, 那么每株的距离通常要适量的加大。作为装饰性栏杆, 其高度应控制在50 cm以下, 不宜种植攀缘植物。而作为保护性栏杆, 其高度则应保持在80~90 cm, 可选用观花或常绿的攀缘植物, 例如金银花、藤本月季等, 或采用一年生的藤本植物, 例如:茑萝、牵牛花等。

3.4 护坡绿化

对具有一定落差的坡面采用各种植物材料进行保护的一种绿化形式, 则被称之为护坡绿化。例如大自然的悬崖峭壁、堤岸、土坡岩面以及城市道路两旁的坡地、桥梁护坡和公园中的假山等。在护坡绿化的过程中应对高度及色彩进行注重, 应将其花期进行错开, 确保季节变化的丰富性。对于不同种类的坡地, 其要求也大不相同。对于河、湖护坡要面临水区域开阔的特点, 应采用具有抗风、耐湿的植物进行种植。对于强梁、道路两旁的坡地进行绿化时, 应选用具有防噪、抗污染、吸尘且不对行人和车辆安全造成影响的植物进行种植。

3.5 阳台的绿化

通过对各种植物材料的运用, 也包括攀缘植物, 对阳台进行装饰, 则被称之为阳台绿化。在对建筑物进行绿化、美化的同时, 使城市也得到了绿化。作为建筑和街景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阳台绿化同样也是居住空间的扩大, 不仅达到建筑绿化、城市美化的效果, 还能体现居住着的个人喜好及阳台的结构特色。所以, 在对阳台植物进行选择时, 应对以下几方面因素进行关注:

1) 采用具有抗旱性强、水平根系发达且管理粗放的浅根性植物进行种植, 或种植一些中小型木本攀援植物或花木。

2) 应按照建筑墙面以及周围环境的相互协调的原则对阳台进行布置。除攀缘植物以外, 可结合居住者的个人喜好进行各种花木的种植。

3) 通常情况下, 在阳台上适宜种植的植物种类主要包括:爬蔓月季、十姐妹、地锦、金银花等木本植物;牵牛花、丝瓜等草本植物等。

4 结语

植物配置中的文化性原则 篇8

1.1 地理地域文化

植物的生长有地带性的分布, 不同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下生长着不同种类、不同形态的植物。在植物配置中, 选择当地环境下典型的树种能直观突显出当地的地域范围, 晕染出当地的自然地域文化。如杨树、榆树表现了北方的独特地域风情;椰子、棕榈则呈现了典型的南国风光。

1.2 城市文化

市树市花是一个城市文明的标志和文化的象征, 城市文化在植物配置中主要体现为树种的选择。提及紫荆, 便联想到香港, 谈及芙蓉, 便想到蓉城———成都。乡土树种的普遍使用也是增添城市文化特色的方法。乡土树种是当地天然分布的树种, 对当地的气候条件极其适应, 无需太多的养护管理, 就能自然良好的生长。

1.3 民族区域文化

民族地区植物配置的文化与当地的气候地理相关, 同时民族风俗信仰也影响着植物的选择与配置。少数民族地区往往是信仰崇拜比较集中的地方, 信仰在人们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民族都有其敬奉的神树, 称为寨心树或寨神树。如傣族和白族崇拜大青树;德昂族以茶叶为祖先;彝族、傈僳族视竹子为祖先。还有一些在节庆中使用较多的植物, 彝族传统节日“插花节”会用到马缨花, 白族每年都举行梨花会。这类民族节庆中常用的植物在新建的民族新村, 较现代的新城街区景观植物配置中也有体现。

2植物配置的历史与象征文化

现代园林中的花木选择不仅要吸收前人关于植物形象的认识, 还要综合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 寻求最佳的位置和搭配的效果。如松柏类植物, 象征坚贞不屈、永垂不朽等精神, 可孤植、丛植作为景区点缀, 同时栽植于烈士陵园中, 寓意革命烈士精神永存。竹清雅幽静、空心有节, 植于道路两侧, 可烘托出曲径通幽的意境;或丛植、片植于山地、谷间, 远离门庭车马之喧;或植于书斋、茶室, 以体现居室之雅。

3植物配置的风水文化

3.1 植物的阴阳和谐统一

在植物学中, 根据植物的喜光程度, 分为阴生植物和阳生植物。风水学中阴生植物属于阴性, 阳生植物属于阳性, 需要生长在阳光充足的地方, 若将其置于阴暗潮湿的环境下, 将无法正常生长;如万年青、龟背竹、发财树是阴生植物, 需要生长在阳光微弱的阴暗环境下, 若将其置于阳光较强的环境下, 也将无法正常生长。风水学倡导阴与阳的和谐统一。在植物配置中, 应充分掌握植物的阴阳属性, 发挥其生长优势, 才能创造出和谐的植物群落, 营造良好的植物景观空间。垂直方向上, 根据阳性植物、阴性植物对光照需求的不同, 明确乔木、灌木、地被的层次空间, 遵循阴阳均衡的原则, 做到在垂直层次上乔、灌、草数量和布局的和谐统一。水平方向上, 可参考风水学的一些理论和案例。例如, “东植桃杨, 南植梅枣, 西栽槐榆, 北栽杏李”, “门庭前喜种双枣, 四畔有竹木青翠进财”等, 其实质是结合植物的观赏特性、生态习性, 根据植物的阴阳属性进行规划布局, 以期达到植物的阴阳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目的。

3.2 园林植物的五行学说

风水学认为, 天地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与种基本要素构成。在五行学说中, 不同的五行元素对应着不同的颜色。例如, “金”元素对应白色、杏色、金色;“木”元素对应青色、绿色;“水”元素对应黑色、蓝色;“火”元素对应红色、紫色;“土”元素对应黄色、棕色。在园林植物配置中, 可以根据观赏植物的观赏部位, 如花瓣、果实和叶片等的颜色来划分植物的五行属性。同时, 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在植物景观配置中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风水学认为, 不仅植物与人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 植物和植物之间也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植物学将这种关系称为化感作用, 即指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特定的次生物质, 从而对邻近其它植物 (含微生物及其自身) 生长发育产生有益和有害的影响。

4植物配置的宗教寺庙文化

许多地方及少数民族地区都崇敬佛教文化, 而菩提树、贝叶棕、大青树等是佛教的象征, 在佛事场所的植物配置中有较多的使用。佛寺四周须栽植特定的植物是印度小乘佛教的特殊传统, “五花六树”是其不可缺少的元素。人们崇敬宗教, 将栽种宗教植物作为善举以求庇护。除此之外, 寺庙常配置荷花、梅花、竹、松柏类来体现清净、高洁、心无、正义等寺庙精神文化中永恒的审美寓意。寺庙植物配置采取整齐严谨的布局方式, 在宅门山门前或大殿前段栽植2 株或4 株植物, 如苍劲古朴的百年柏树以及古雅的银杏, 要求株距相等、排列整齐、错落有致。除此之外, 铁树常以盆栽的形式布置于庙宇山门两侧。

参考文献

[1]曹菊枝.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文化意蕴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 2001

园林绿化设计中植物配置原则初探 篇9

1.1 植物的叶子和颜色结合

园林植物分为两种, 一种是对其叶子进行观赏的观叶植物, 另外一种是对其花朵进行观赏的观花植物。我们常可以看到城市的某一处的园林植物一年四季都变换着颜色, 因为这些园林植物可以随着季节的变迁而改变自身的颜色。观花植物虽然没有一年四季都变换着颜色, 但是每一种观花植物的颜色却都是不相同的, 百花争艳。彩色的观叶植物与观花植物放在一起, 这就大大延长了园林植物的观赏期。

1.2 植物之间的层次结合

很多植物虽然叶子或花朵颜色相差不大, 但是两者之间的高度却还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很多城市里, 都会出现一处地方出现多种植物结合的情况, 根据各个园林植物的花色程度, 植物叶子的变换程度及其生长高度进行组合, 这样就会给人以一种立体的感觉, 并且还会具有色彩层次强的特点。这些园林植物组合在一起, 在不同的季节变换着不同的颜色, 无论是离这些园林植物远还是近的地方, 都可以看得出其层次分明。

1.3 园林植物的季相变化

在一年四季中有一种不成文的规定, 那就是春季看百花争艳, 夏季看绿树成荫, 秋季看不断变换的颜色, 冬季看雪中绿意。总而言之, 在园林植物的配置上要满足3个季节里要有花, 每个季节都要有绿。这样的园林植物配置, 使人的心情自然而然的舒缓起来。

1.4 园林植物与园林要素的结合配置

在我们熟知的园林设计中, 不只有植物这一项园林要素, 还包括常见的石头、假山、水以及建筑等。虽然在园林设计中, 植物是众多园林要素中最活跃的一个, 但是如果没有其它园林要素的话, 那么就显得会很单调, 很乏味。因此, 在设计园林的时候, 要把各个园林要素相互有机的结合, 让整个园林艺术达到一个最大的价值, 并让观赏的人能够流连其中。

2 在进行园林植物设计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2.1 注重历史文化

在进行园林植物配置设计时, 应该把植物作为整个过程的基础, 然后将我国历史流传下来的文化以及相关历史文物融入其中, 在整个园林绿化中, 不仅可以看出现代的美, 更可以体会历史的韵味。不同的城市, 文化也不一样, 因此不同城市的园林绿化, 所包含的历史文化气息也不相同。比如苏州园林和北方的皇家园林, 由于不同的文化差异导致一个体现的是江南特色, 一个则尽显磅礴之气;苏州园林尽显小家碧玉的感觉, 而北方园林的规模相对较大一些;苏州园林所体现的色彩会比较淡雅一点, 而北方园林对色彩的运用已经到了极致。因此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所呈现出来的园林设计也不相同。

2.2 挑选适合的植物

首先要按照园林设计绿地的主要功能和其艺术形式去选择需要的植物种类, 比如, 在一条街道旁边种植植物的目的是遮阳, 那么就种植高大且枝繁叶茂的树木, 而不能种植矮小稀疏的树木。因此, 什么样的功能就决定着种植什么样的植物。此外, 还要根据所选择的植物的特性及其生态需求, 再来决定种什么植物。

2.3 种植的间隙密度搭配

在我国很多城市里, 很多园林绿化设计中都出现问题, 不是选择的问题, 而是在种植上太急功近利了, 有些甚至出现为了迎合上级部门的检查, 从而不得不缩短工期, 没有考虑植物生长特性, 导致有一些植物在刚栽种时没有问题出现, 一旦过了些时日, 植物越长越大, 以后看起来就会比较紧凑, 失去了原先的艺术性。因为在整个园林设计每一步都要考虑到整体上的和谐, 并且使种植间隙密度到达一个很好的安排。

3 结语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越来越快, 上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人们对园林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要在园林绿化设计中不断钻研, 并在实践中检验出各种植物配置的可能, 然后以到达人民群众的需求以及社会的需要。虽然我国园林绿化设计还在不断完善中, 但是未来一定会更好。

参考文献

[1]张俊红.现代园林绿化设计对植物配置的要求[J].中国园艺文摘, 2011 (4)

[2]陈文培.生态园林绿化设计中植物配置的分析[J].中华民居, 2012 (5)

植物配置原则 篇10

和人工材料不同, 植物是有生命的, 不同的品种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我们首先应该对植物的生长特性进行熟练的掌握, 同时, 还应该给予屋顶、阳台的土壤环境、荷载等多种因素以充分的考虑, 然后才能对植物品种进行选择, 最后将植物的品种、大小确定下来[1]。

2 屋顶绿化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2.1 矮灌木和草木植物

一般情况下, 屋顶具有较高的楼层, 夏季具有较高的气温、较大的风、较差的土层保湿性能, 冬季具有较差的保温性, 因此所选择的绿化植物应该主要是那些耐干旱、具有较强的抗寒性的植物, 同时, 还应该给予屋顶的特殊地理环境及承重要求以充分的考虑, 所选择的绿化植物应该主要是矮小的灌木和草本植物, 从而为运输和栽种植物提供便利。

2.2 浅根性植物

大多数屋顶为全日照直射, 具有较大的光照强度, 因此应该尽可能地选用喜阳植物, 但是如果花架下面或靠墙边等特定的小环境具有较短的日照时间, 则可以适当选择半阳性的植物种类, 从而使屋顶绿化植物品种更为丰富。此外, 还应该尽可能地选择浅根系植物, 从而对植物根系侵蚀屋面结构的情况进行有效的避免。周围环境还会受到施肥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应该尽可能地选用耐瘠薄的植物种类。

2.3 抗风、不易倒伏、耐积水的植物种类

一般情况下, 和地面风力相比, 屋顶的风力较大, 尤其是风雨交加会极大程度地危害植物的生存, 加上屋顶具有较薄的种植土层、较差的土壤蓄水性能, 因此极易导致短时积水, 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应该尽量选择抗风、不易倒伏、耐积水的植物种类[2]。

2.4 耐公害性的植物种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城市工业和城市建筑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工业污染、建筑施工污染等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植物和人类的生存也在这些污染所带来的硫化物、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质的危害下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合欢、含笑、紫荆等植物品种具有较强的抗污染能力, 因此如果城区污染极为严重, 应该尽量选择这些植物种类, 这也是防污染的一种重要手段。

2.5 耐病虫害的植物种类

旺盛生长状态下的植物很少发生病虫害, 但是环境变化造成无法正常生长的植物则极易发生病虫害, 不同的植物种类具有不同的病虫害发生频率, 因此所选用的屋顶绿化植物应该是那种不易受病虫侵袭的植物。现阶段, 菊花、金鱼草等抗锈病的新品种已经被培育出来, 应该成为屋顶绿化植物的主要选择[3]。

2.6 耐移植及修剪性的植物种类

承重力、土壤等诸多因素均限制着屋顶绿化植物的生长, 因此一些必要的人工措施还是极为重要的, 只有这样才能对植株的大小进行一定程度的抑制。同时, 为了不会对美观造成不良的影响, 我们可以选择耐移植、耐修剪的植物种类作为屋顶绿化植物。

2.7 以常绿为主、落叶为辅, 冬季露地越冬的植物

由于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是种植屋顶绿化植物的主要目的, 因此所选择的绿化植物应该尽量是常绿植物, 且最好具有秀丽的叶形和株型。同时还可以适当将一些芳香和彩叶树种栽植在屋顶, 以将绚丽多彩的屋顶展示出来, 同时将屋顶的季相变化体现出来。此外, 还可以将一些盆栽的时令花卉布置在屋顶, 以增加屋顶绿化植物给人们带来的美感和享受。

2.8 适当引种绿化新品种

乡土植物对当地气候的适应性极高, 如果屋顶具有相对恶劣的环境, 则可以选择乡土植物作为屋顶绿化植物。同时, 由于一般情况下屋顶具有较小的绿化面积, 因此可选用一些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的名特优新品种[4], 以使布置更显得精致高雅, 将主人独特的个性体现出来, 并将屋顶绿化的档次提到一定高度。

屋顶绿化植物的选择原则及配置方式受到屋顶绿化环境的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我们应该依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和配置屋顶绿化植物, 同时积极研究探索, 将适于不同功能需要的屋顶绿化形式开发出来, 促进屋顶绿化植物丰富度的显著增加, 从而使屋顶绿化更有效地对建筑和人居环境进行改善, 显著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玉培, 靳敏.发展屋顶绿化增加城市绿量[J].中国园林, 2010 (6)

[2] 李双跃, 王军伟.新世界花园屋顶景观设计方案赏析[J].天津农学院学报, 2012 (3)

[3] 陈敬忠.建筑中屋顶花园建设应注意的几个技术问题[J].广西土木建筑, 2010 (4)

居住区绿地植物配置 篇11

关键词:居住区;植物配置;太原市

中图分类号:S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9-0156-02

城市化的大发展给人类的居住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众多的环境问题,特别是在后”非典”时期人类对环境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对居住环境的要求空前高涨。居住环境质量的提高有多个方面,其中居住区绿地在此发挥的作用是重中之重。

居住区绿地是居住区内,以改善居住区内小气候,创造安全、卫生、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为目的而设置的以种植植物为主的用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城市居民使用最多、最广泛的室外活动空间。从我国的城市用地平衡来看,居住用地占城市用地的35%-50%,而居住区绿地新区建设为居住区用地的30%-60%、旧区改建一般不低于25%。居住区绿地在生态平衡,美化环境,空间构建,防灾避难,以及经济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植物是居住区绿地中最生动、最鲜明,最具生命力的要素,有效合理的利用植物的生理及生态功能,为居民营造出自然、舒适的居住环境,是居住区绿地突出考虑的问题。

太原市位于山西高原的中部,黄河一级支流——汾河中上游地带。市境东、西、北三面群山合抱,中南部为汾河河谷平原,整个地势北高南低,呈簸箕形。气候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由于海拔高度的不同全年平均气温在2℃一10℃,全年日照时间数为2560h-2825h,日照百分率在60%以上。降水主要受海洋性东南季风的支配,年平均降水量511.5 mm,6-9月份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东春雨季的降水量极少,而降水量有从东南向西北方向减少、从低海拔向高海拔增多的趋势。在太原地区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水平地带性土壤为褐土,其成土母质多为黄土性物质。这种特殊的生态环境背景,对树木物种的分布格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现就太原市居住区绿地的植物配置提出一些看法。

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原有树木、建筑,以节约用地和投资。在居住区建设原有用地中会有一些植物,生长年龄较长,长势较好且树形优美的,太原市以槐树、榆树、旱柳居多。特别是一些古树名木,这些植物不仅见绿快,易成活,而且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与科学价值。

2植物选择,考虑安全

杨树、柳树的雌株,柳絮繁多,飞扬时间长会使人体呼吸道带来不良反应,种植时应以雄株为宜;漆树漆液有刺激性,会引起皮肤过敏。很多人对丁香花粉过敏,少用;凌霄有毒,慎用。刺槐,蔷薇有刺,应远离人群;易生病虫害的植物少用或者多养护,如需喷洒农药时注意标示警示语,尽可能用生物防治效果更加。

3格调协调。变化统一

居住区绿地既要与居住区内建筑保持格调统一,又要注意植物的多样化。统一中求变化,创造优美的林冠线和林缘线,打破建筑群体的单调和呆板感,植物配置“杂而不乱”,避免雷同,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特色,便于方向的辨别与位置的确定,同时大大丰富了生物多样性,注意植物配置的季相景观,尽量做到三季有花,花不同;四季有景,景各异。充分利用植物的观赏特性,进行色彩的组合与协调,通过植物的叶、花、果、枝和干在一年四季中的不同变化来布置植物。

4组合空间。亲切自然

植物是营造自然、生态环境的主要材料,由于植物自身的各种功能作用而备受人类喜欢,居住区绿化应以植物造景为主。并利用植物组织和分隔空间。利用植物的色彩、风韵、季相变化与植物相互组合形成的群落等,塑造各具特色的绿色空间,时而开倘明亮时而闭合幽静。同时还可利用植物的拟人品格组合空间,如“梅标洁,宜幽清,宜疏篱,宜峻岭”;不仅可以创造出清净淡雅的幽静空间还能营造居住区的人文景观。

5注重生态。改善环境

近年来,不少居住区植物配置时出现了“棕榈热”、“草坪热”等。棕榈南国风光,但是太原气候、土壤、水质量的差异较大,因此成活率低。另外,大面积草坪见绿快、大气恢弘,但其生态效益却很低,使小区成为“露天工程”。居住区的绿地规划,必须以城市生态系统为基础,注重生态效益,以提高居住小区的环境质量,维护和保持城市的生态平衡。

(1)采用复层结构,通过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三者的有机结合,以提高居住区绿地单位叶面积系数和绿量。

(2)充分运用垂直绿化,屋顶、天台绿化、阳台、墙面绿化等多种立体绿化方式,增加绿量,美化居住环境。

(3)充分运用植物覆盖所有可覆盖的土壤。提高绿视效果,弥补空间缺陷。

6体现艺术价值

植物景观设计,不但要满足植物的生态习性,而且要体现它的观赏功能:通过了解植物个体的质地、美感、色泽及绿地效果,使植物种类问的组合构成植物的群体美。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植物的艺术性,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充分利用植物的季相变化,营造四时之景。春季观花植物,如迎春、玉兰、碧桃、连翘、榆叶梅等,配以草的新绿,树的嫩芽给人以春花烂漫、生机盎然的景观效果;夏季开花的植物较少,如合欢、石榴、珍珠梅、紫薇等,但是配以高大落叶乔木给人以绿荫匝地、花草茂盛的视觉感受;金秋时节开花植物较少,却也有菊花、月季香飘万里,柿树、贴梗海棠等硕果累累,银杏、火炬树等丰富多彩的秋叶植物美不胜收;冬季腊梅傲雪风霜,常绿植物挺拔威严,落叶树枝干虬劲,婀娜多姿。别有韵味。

7人的心理需求

(1)植物的色泽、香味可以使调节人的情绪,缓解人们工作与生活中的压力,但是要注意暖色调与中性色及冷色调的结合应用。太原市春季多风少雨,色彩灰暗,植物选择应以春季开花为暖色调为主;夏季炎热干旱,开花植物较少特别是冷色花卉,可以用白色花卉加以搭配效果更好。在香味选择上特别要注意会引起过敏的植物。

(2)无障碍道路设计体现人性化。栏杆的设计,便于盲人有扶手,保证安全。

(3)绿化面积和空间大小合理配置。尺度过大的绿化空间。实用性降低,居民领域感减弱,人们更喜欢贴近宅前的绿化景观,所以,绿化中以组团为中心,营造亲切怡人的绿化空间。把绿化与铺地、小路结合,使人既可游览,也可随时坐下休息,让人们尽情地享受自然。尽量不用幽闭的闭锁空间给人以不安全感。

(4)民间有云“没有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而现在是“吃过猪肉还真正没见过猪跑”,因此可以种植一些园艺植物满足人们对自然的渴望。同时也可以使小朋友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如种植枣树、花椒、核桃、桃树、杏树等。

8结语

植物文化与现代园林植物配置分析 篇12

关键词:植物文化,现代园林,植物配置

在当前中国的园林景观之中, 植物作为重要的组成元素和表达内容, 不仅美化和绿化了园林, 还承担了设计师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蕴, 在美学上和功能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1]。植物文化在园林景观之中主要以现代园林之中的植物配置来得以表达, 以植物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意蕴承载设计师的造园理念。

1 植物文化的主要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植物成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达方式, 在古诗文之中常常出现以植物入诗或以植物作为意象的例子。古人对不同植物寄托了不同的情感和思想, 如认为竹子谦虚、坚韧, 认为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认为牡丹富贵华丽, 认为松柏沉默坚定, 这些美好的思想品质和吉祥象征赋予了中国的园林景观以更多地人文背景和思想深度[2]。通过栽种不同的植物, 设计师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可以表现出主题和主旨, 以植物文化表达自身的美学追求和造园理念。

2 现代园林的植物配置

在现代园林的景观设计时, 为了亲近自然、贴合人民对于自然环境和绿色植物的现实需要, 植物的配置成为重要的景观设计内容。在实践之中可以发现, 园林景观的植物配置有以下几点方法和对策。

2.1 结合地形设计植物景观的主题

当园林中植物种类较多、园区占地面积较大时, 按照主题设计植物景观可以最好地做到多而不乱、繁而不乱, 也能较好地表达设计师的设计主旨。

在设计植物景观的主题时, 设计师可以结合地形进行主题的划分, 如池塘、小河附近以“水”为主题进行设置, 在池塘之中设置水生植物睡莲、荷花, 在池边种植芦苇、菖蒲, 在河岸上载重垂柳, 结合池塘、小河的景观和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可以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将河流、池塘和水生植物、河边植物相互映衬, 再加上水中的游鱼和河岸上的行人, 有静有动、生动活泼。

除了“水”为主题, 结合地形以大量乔木间杂种植还能够塑造出山丘和林野, 以灌木和乔木制造出地形起伏的山峦丘壑。园区较小的园林, 设计师可以合理运用植物营造出景深, 并巧妙运用植被对各个景观之间进行天然地隔断, 使园林显得繁而不乱、层次分明。

在有着大片开阔地的园林之中, 设计师在设计园林植被时可以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特色植物, 大范围种植某种花卉形成特色园区。等到花季, 鲜花盛开, 乍看好像漫山遍野、铺天盖地, 这种密集种植单一花卉带来的景色极富冲击力和感染力。

2.2 以四季为主题配置植物

除了地形, 占地面积较大的园区还可以设置各种富含人文底蕴的主题, 例如以四季为造园主题, 在各个分区之间以植物或是建筑隔断。在以“春”为主题的园区, 设计师可以遍植花木营造出春天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气氛, 主要选择迎春花、桃花、杏花等春季开花的花卉, 使这一园区成为春季赏景的重点。在以“夏”为主题的园区, 结合池塘可以塑造出夏季庭院深深、小荷初绽的景象, 也可以以石榴花、紫藤等夏季花卉为炎炎夏日增添清爽绚丽。夏季植物生长繁茂, 许多落叶乔木都会在夏季枝繁叶茂, 像槐树、银杏和梧桐等树木都是营造夏季清凉绿阴的典范, 为城市增添绿阴和凉意, 也有助于城市夏季温度的降低[3]。

秋季的园区在造园理念上可以突出红叶的热烈和黄叶的绚烂, 在秋季为主题的园区, 园林设计师可以广泛种植枫树、槭树等秋季树叶变红的乔木及银杏、二球悬铃木之类秋季变黄乔木。对于园区较小、不适宜种植高大乔木的园林, 秋季主题的园区也可以以菊花等盆景为主要景观, 以菊花的凌冽风姿烘托秋季园林植物景观的英姿飒爽, 营造出秋高气爽的景色。

冬季的造园主题受限于地区环境和环境温度, 对于纬度较低、冬季温度较高的地区, 冬季的植物选择范围较大, 能够在野外越开花冬的花卉, 茶花就是不错的选择。在冬季平均气温更加低的地区, 造园时设计师可以选择腊梅和梅花, 傲雪寒梅可以成为冬季赏园的重点。在中国北部, 冬季的气候更为严酷, 极端性天气也跟多, 为了保证冬季的植物存活, 设计师应该更多地选择耐严寒的植物。松柏等常青乔木、灌木四季常青不惧严寒, 以此作为造园的主题能够营造出凛冽肃杀的气氛, 在冬季大雪纷飞时也非常应景。

2.3 高低错落配置植物

除了按照主题配置植物, 植物搭配时还要考虑植物之间的高度搭配。例如, 在设计园林时进行植物配置, 将灌木、乔木和草本植物混杂种植, 将垂柳、旱柳等垂坠感较强的植物种植在水域附近的池塘、小河边, 搭配水葱、芦苇、荷花和香蒲等生长在沼泽浅水中的水生植物, 再配合水中的浮萍、睡莲、水葫芦等浮水植物, 水波袅袅的景色搭配各种赏心悦目的植物, 高低错杂, 极富有画面感和层次感。

考虑到园林在四季的观赏效果, 设计师需要保证园林在四季都有景可看、有花可赏, 更多地将开花季节不同的植物搭配在一起。例如, 春天开花的樱花、桃花和杏花花期不同, 可以间杂种植, 夏天的石榴花、睡莲、栀子和米兰等花卉也可以搭配在一起, 再加上秋天包括丹桂、银桂和金桂在内的不同品种的桂花和深秋的菊花、冬季的腊梅水仙, 四季花卉参杂种植, 使园区时时鲜花盛开、四时之景各不相同, 极大地提升观赏性和趣味性。

对于园区较大、有条件对园林进行进一步划分的园林, 设计师在植物搭配时可以考虑到园区的色调统一和色彩和谐, 能够进行更多地搭配尝试。例如, 将枫树、槭树、鸡爪槭和红栎等树叶呈现红色的乔木搭配上石榴花、凌霄花等红色系的花朵, 再加上石蒜、红玫瑰和红蔷薇等色泽红艳的花卉, 园区的色泽将会非常统一和谐。除了红色系, 黄色系的花卉植物也很好搭配, 乔木中的银杏、梧桐、榆树和水杉秋季有着金黄的叶片, 花卉中腊梅、金缕梅、迎春花和金合欢绽放着金色的花朵, 将其搭配在一起, 园区将有着金色的主题色调。

3 结语

由于城市化步伐的逐渐加快和人民群众对于生活条件的要求逐步提高, 在当今中国园林景观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加上生活条件提高后对于绿色生活和减少废气噪音的实际需要, 城市居民对于城市绿化和城市中植物覆盖率有着更高的要求, 植物景观成为当前造园的重点。结合植物文化, 合理配置植物形成良好的植物景观成为现代园林设计的重中之重和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杨絮飞, 李国新.论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语素的多维审美意蕴[J].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9 (2) .

[2]于冰沁, 王向荣.论园林植物配植形式的科学性、艺术性和文化性[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3) .

上一篇:血糖的调节与糖尿病下一篇:网络护理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