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配置

2024-07-17

教育配置(共12篇)

教育配置 篇1

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春风迎来了思想的大解放。那是一个好读书、读好书的年代。当时,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为人类敲响了警钟 :人口具有指数增长的特征 ,资源使用是有极限的 ,资源再生远滞后于人类过度的消耗。萨缪尔森《经济学》还告诉了人们:资源是稀缺的,尤其相对于人们无限多样、不断上升的需求来说,用以满足需求有用的资源总是相对不足的,长时间的“供不应求”即为“稀缺资源”。这些观点以及产生这些观点背后的思考方式,在我多年从事教育宏观政策研究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力。

作为教育决策,资源配置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思路决定决策,在近三十年来学校这一基础资源的布局配置过程中,我们基本沿袭着这样一条思路:大量经费投入—不断提高标准—不停改造、建设—总是滞后于老百姓需求。其实,历史欠账早已还清,标准已经相当高了,为什么还是在这个圈子里循环呢?

究其根本原因,固然在于城市超常规的发展以及人口连续波动高峰,但反思我们的政策设计,是否一定科学合理呢? 比如,过去为了追求学校规模效益,大量的村小撤点,这在今天全国的农村学校布局中有值得检讨的地方;还有学校建设的标准与使用效益,标准偏低使经常性的维持成本上升,标准偏高又使用效益不高,何为适当的标准,可否有弹性标准? 假设随着幼儿园、小学、初中的学生数量波动,只要稍微变换内部设施,今天的小学可以变为明天的幼儿园或中学,这就是弹性设置。国外这种置换很多,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世博会的场馆就改造成为大学了,非教育用地尚且可以解决教育需求,学校本身的场地设备为何就不能通融呢? 关键还是思想解放与制度创新!

今天,在政府的公共服务制度设计中,常规的校舍和设施设备配置已经基本到位了。而随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一些特殊的、高端的装备配置提到议事日程上,如创新实验室、电子白板教室、实训基地等,尤其是信息技术方面的配置日新月异,新一轮学校硬实力的比拼正在悄悄展开。需要强调的是,这些配置必须立足于分享的现实基础,这些特殊的教育资源不是学校所有制,也不是区域所有制,更不是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割裂的“私有物”。新中国多年来建设原则是“全局一盘棋”,要求的是在大局统筹中发挥每一个局部的最大效能。没有全市教育的通盘考虑,这些创新实验室又能发挥多大作用,重复性、无效益就是必然的结果,职业学校先进的实训基地低下的使用效果就是一个证明。而信息技术的开发与运用,仅靠一所学校甚至一个区县的努力更不可能走向成功,今天的暂时优势可能就是明天滞后的基石。

课程资源分配在教育内涵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上海经过二轮课程改革的洗礼,地方课程资源和校本资源的开发到达了一个相当高度,俯拾皆是的是校校有自己的课程,教师人人参与课程建设。倘若我们能去除浮夸心态,对这些课程资源做必要的梳理,会发现不仅浪费了人力,而且非科学的课程在误人子弟。眼下,急迫需要加强的是整合课程资源,尽快把一些成熟的、科学的、学生欢迎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通过专利采购制度的建立,在分享中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今天,上海教育资源的分享重于建设应该成为资源配置的第一原则了,包括人才资源配置同遵此理,教师的使用远重于培训!

教育配置 篇2

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6

均衡配置资源 构建和谐教育

我家屋后有一名后生小子,名叫朱xx,他现在在xx二中校内参加七年级暑期补课。

每年暑期,xx二中担心优质生源流失,免费为他们补课。有的学生觊觎二中补课不收钱,纷纷投奔门下。到了开学报名,又另投它处。

我问朱xx,他打算在哪就读?

他小子毫不避讳地说,那不一定在二中就读,有可能去区一初呢。他奶奶说,二中分班把学生当猪肉剮。我听后,无语。的确,二中近几年分班内部强占优质生源的现象愈演愈烈。行内人士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社会百姓亦有所耳闻,无可奈何。

说句实在话,在学校要想实现均衡教育,就像要求当今社会,大家人人均衡致富,一点都不现实。但教育是国家的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完全是可以实现的。在毕业班的这几年,心中最盼望的还是学校不再姑息某些人强占优质教育资源。在分班的时候,借口某学生的家长委托自己,这个学生读书一定要到自己班上来。xx二中教职工200多号人,人人都有权利,个个都介入学校分班工作,那毕业班工作如何得以顺利开展。还恬不知耻地说,这是传统。学校中考考得好,并不是靠少数几个班考得好,而要所有班级的齐心协力啊!学校实际意义上中考录取一类高中过百人大关,只有两届。这两届取胜留给我们的思考,就是大家团结一心,齐心协力,最后的胜利都属于我们大家自己。

只有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才能构建和谐教育。

一是分班,学生成绩要均衡。学生成绩不均衡,毕业班的教学难以齐头并进,对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将会不利。我们曾建议过,在中考后,九年级老师都在家休息,可以每个考室两位老师监考,打开摄像头,放上屏蔽仪,以一次真实的成绩为分班的基准。当然,学校以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区调考)、下学期期中(联考)、期末(区调考)按一定的比例结构,这也是基本准确的。

二是分班,学生良莠分配要均衡。每学期分班,都有所分班级人数几乎全都发生变化的班级。只要善于利用社会资源,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强占优质教育资源。说白了,谁霸道,谁得便宜。

对于分班的恶性竞争,领导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不出言制止,不出面干涉。

三是分班,师资资源要均衡。可以采取自由组合的形式,也可以年级搞成几个教师组合,采取抓阄的形式完成。教师组合的强弱,决定了这个班级教学班子配备的强弱。

我们呼吁公平教育,领导干部要采取得力措施。不要不作为,更不要乱作为。

文章

来源莲

教育配置 篇3

关键词: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发展

为彻底改变农村中小学校点分散、办学规模小、基础设施薄弱、办学效益低的局面,优化我县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本文针对天峨县教育实际,就天峨县教育均衡发展策略展开探讨。

一、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性

天峨县有2镇7乡94个行政村,总人口16.8万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84所。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问题,农村中小学分布散、数量多,不少都是包班教学,教学设备差,教育环境,特别是文化大环境与城区学校、窗口学校相比,悬殊大,无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造成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等现象。

二、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

1 义务教育阶段,相对撤并、集中办学

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为基础,切实保障义务教育质量和不让一个孩子流失的前提下:

(1)小学集中办学

由于天峨县地理环境特殊,群众居住分散,为方便学生入学,各乡镇学校积极探索集中办学新路子,办寄宿制学校。2006年以来,撤并中小学校28所,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2)初中相对集中县城办学

2006年以来,天峨县结合龙滩水电站库区移民工作,对全县初中学校布局进行调整。初中学校向城镇集中,教育大环境层次提高,更有益于健康成长,使全县教育基础整体提升。

2 解决寄宿制学校的校舍、用水和伙食问题

小学集中乡镇办学,最突出的问题是校舍不足。我县集中“两基”攻坚资金、龙滩水电站库区移民学校搬迁资金等项目资金,共投入2666万元,新建学生宿舍39408平方米,基本解决学生宿舍紧缺问题。

我县中小学寄宿制学校达89所,有40%的学校分布在大石山地区,没有充足水源,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几年来,我县投入资金239多万元,启动33所学校改扩建引水工程,新建27个蓄水柜,解决学生用水难问题。

3 解决县城中小学大班额现象

随着现代经济、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不但满足有学上。还要想到上好“学”。几年来,我县县实验小学、第二小学、第三小学的学生“济济一堂”,出现大班额现象。为此,县政府着手对县城2所中学4所小学进行重新规划建设,扩大办学规模,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4 规范学前及幼儿教育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万丈高楼始于基础。我县“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大政府投入”“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在县城区扩大原有的公办幼儿园基础上,增设一所公办幼儿园,在每个乡镇办1所中心幼儿园,每所村小附设一个学前班,让全县适龄儿童共同享受优质学前教育资源。

三、合理配置資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展望

从现在起,利用5年时间(即到2015年底),通过调减中小学校数量,扩大学校规模,合理配备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使全县初中总数调整到7所,小学调整保留村完小以上学校31所,村小56所,全县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总数调整至94所。

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涉及千家万户,为使该项工作顺利进行,需要各有关部门和人民群众理解、支持。在具体实施中,必须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工作,使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布局调整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让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支持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天蛾县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近年来经过调整、集中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逐步改变了布局分散、弱校过多的状况,又适时调整全县中小学布局,实施相对集中办学。通过集聚资源,优化结构,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浅析 篇4

对高等教育资源的定义,学者们有不同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①高等教育资源是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用于维持高等教育活动正常运行和维护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一切资源。包括: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和无形资源[1]。②高等教育资源也就是进行高等教育的各层次学校,进行高等教育活动,谋求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2]。③高等教育资源既包括有形的资源如基础设施、图书资料等,也包括无形的资源如智力资源、品牌资源等[3]。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主要来源,仍然是国家对高等教育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4]。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模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指一切用于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包括人力、财力、物力、时间、空间和信息等的配置;狭义则仅指高等教育的财力资源配置[5]。教育资源是具有教育意义或能够保证教育实践进行的各种条件。它包括人、财、物等物质因素,以及保证这些因素发挥作用的政策、制度、环境(物质环境、人文环境)等条件[6]。

这些对高等教育资源的定义有不同的侧重点,但都没有把高等教育本身作为一种资源,因而形成的概念是不完整的。笔者认为,对高等教育资源的定义要先从教育资源的定义出发,充分了解了教育资源的内涵后,才会得出高等教育资源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知识的一种传递和发展过程。对教育资源的理解,要立足于两个角度。第一,教育本身;第二,用于教育的各种自然和社会资源。国家为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把教育作为全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推动力量,需要教育,以期与整个国家的命脉联系在一起,从这个层面上看,教育是众多资源中的一种。

为了发展教育,培育人才,教育需要各种资源的投入,土地、人员、资金、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从而形成了教育的资源;在这里,各种资源的集中体现为学校的资源,因为学校是教育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教育的主要工具;当然学校的资源还包括学校长期办学而获得的声誉、凝结的文化等。为什么有的学校生源质量高、收费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等等,这些都是学校的声誉、校园文化和培养质量吸引无数的求学者和用人单位的原因。这种声誉和校园文化是学校个体所独有的,也即办学特色。受教育者为了自身的发展或欲望的满足,需要教育,这是特别重要的一点。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需要,教育就不复存在,学校就是一个空壳。在教育或学校中,受教育者是最基本最基础的资源,受教育者对接受教育的程度,直接对教育资源配置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要进行教育就要对教育进行投入,使之能实现或满足国家、个人的需要。这样,高等教育资源一方面指高等教育本身是国家所有资源中的一种(国家的所有资源包含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另一方面指流入高等教育的各种资源和高等学校经多年的发展积淀下的资源(如声誉、文化),即高等教育这种资源和高等教育的资源。

二、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和需求的无限性

大多数学者对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和需求的无限性基本上一笔带过,究竟稀缺和无限在哪些方面,没有严格的定义。对人类社会发展来说,一切资源没有不稀缺的,也没有能完全满足人类需求的资源。资源的稀缺和需求的无限只能是相对的,即在特定的时空情况下的稀缺和无限。但究竟高等教育的稀缺指的是什么?对高等教育的无限需求又是指什么?

稀缺性有两方面:一方面,高等教育这种资源是稀缺的,另一方面,流入高等教育的资源是稀缺的。“高等教育这种资源是稀缺的”指的是高等教育不能为所有人提供,一部分人能受到高等教育,而另一部分人受不到高等教育。“流入高等教育的资源是稀缺的”指的是国家或社会不可能把所有的资源投入到高等教育,它是受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所限制的。除了教育要发展,其他行业也要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有限资源要在该国家或地区的各行各业中进行配置。

无限性也有两方面:一方面,国家、社会组织、家庭或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是无限的,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对资源的需要是无限的。国家为了增强国力需要无穷无尽的各方面的人才,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是无限的;同样社会组织也在不断发展,会不断需要人才;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是无限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个人通晓各方面的知识的要求突显重要,“一个人受的教育越多,越感觉自己的无知”,况且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资源的无限性需求,体现了流入高等教育的资源(人力、财力、物力和学生)没有满足的时候。当今世界所有高等学校都在引进教师、吸纳经费、购买先进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和扩大生源面,不断使学校资源扩大和优化。

三、高等教育资源配置

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讨论也是比较多的,如:(1)认为教育资源的配置是由教育产品的属性决定的,并将教育产品分为公共产品(义务教育阶段)和准公共产品(中学后的教育),对准公共产品的教育采取政府投入和市场投入的方式(王善迈,1997)。(2)认为决定资源的配置方式(市场或政府)不只是产品的性质,还有其他的因素,资源的配置方式是指各种方式在配置中的比例或者说是程度问题(吴怡兴,1999)。(3)认为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是由教育产品——“教育服务”的“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决定的,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就是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不同组合,有四种:公共生产—公共提供、公共生产—私人提供、私人生产—公共提供和私人生产—私人提供;义务教育应采取公共生产—公共提供和私人生产—公共提供两种,非义务教育阶段,采取公共生产—混合提供和私人生产—混合提供(王红,1999)。(4)认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是受我国经济体制的创新程度制约的,应该用制度创新来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市场机制和制度创新是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增长的原动力(康宁,2004)。

蒋莱等认为我国高等学校的资源(仪器设备和基础建设)的现状是使用效率底下、管理不善、发展不协调,为此,作者提出了“三期管理”模型,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7]。阎凤桥等认为影响学校资源配置的因素是由学校中最短缺的资源决定的。

这些讨论,虽然各自都取得了不少的成就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但由于对高等教育资源的理解不同,所以侧重也不同。归纳起来实际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影响教育资源配置的因素;二是高等学校的资源在高校内如何进行分派;三是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及其评价;四是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

笔者认为,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指四个方面:第一,国家(政府和社会)对高等教育这种资源的配置,包括高等教育的数量和质量。在数量上指要新建(或撤并、升格)多少所高校、成人教育等,允许多少国外教育机构进入本国(教育贸易)等等。在质量上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什么规格什么标准的劳动者,如发展博士、硕士、本科、高职高专专业教育的比例。高等教育的数量和质量需求是由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决定的。在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的经济社会得到了较大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各方面的需求更大,这时发展高等教育成为了必然和可行。所以国家先后采取了许多措施,如《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办好100所左右的重点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以及所实施的“211工程”和“985工程”、扩大招生规模等都是从国家层面对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正确解决,关键还在于如何在整个社会的范围内,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和途径来配置足够的教育资源。”(卢育林,2001)

第二,为了实现第一方面的目标,国家(政府和社会)需要对高等教育进行的投入,也即要有多少其他资源流入高等学校。要发展教育就要有土地、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要对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学校进行土地大小的投入,要有一定量的教师、教辅人员进入学校,要购置图书、仪器、设备等,要给参与教育的人员予以物质资助。这主要由中央、地方政府直接对高校的投入(土地的划拨、财政拨款、教育事业费等)和社会各种组织对高校的资助(捐赠、参与办学等)来解决。政府在对高等教育进行投入的同时,也制定专门政策大力引导社会资源进入高等教育,提倡大力举办民办高校,实行高等教育收费制度,鼓励社会组织对高校进行捐赠,允许高校贷款,等等。这些措施都体现了整个国家资源对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

第三,流入高等学校的各种资源在学校内部如何进行配置和使用(包括人、财、物、无形资源等)。合理利用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就是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目前仍然存在一方面资源不足,另一方面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的情况。高等学校如何使用已有资源,如何在人、财、物以及隐性资源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使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从而达到帕累托最优。

第四,个体在一生中如何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即何时何地接受何种程度的高等教育。个体是教育资源的基础。教育是人类知识的传播与继承,没有受教育者,教育就不存在,所以个体决定了教育的发展。在农业社会,种植捕猎是人类的生存所必需,而种植捕猎的技能需要实际操作和现场教授,这种技能多数由长者或熟练者传授,教育的功能是以教育人们的思想道德为主要,故而学堂(学校)少、规模小。工业社会,掌握一门技术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教育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传授人们努力掌握一门技术、技巧,所以促使了以教授工业技术为目的的专门院校诞生。现代工业社会,人们对教育的需求除了掌握工业技术外,进行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明成为人类对教育的急需,所以推进了现代大学的形成,尤其是在高校内进行科学技术研究。基础教育在当今社会成为每个个体必须接受的教育;而高等教育并不是所有人都必需的,有的甚至进入高等教育后因某种原因而不再接受高等教育。个体对未来的预期和教育偏好也促使了教育资源的流向,为什么会出现热门专业、冷门专业,为什么有的系部大,而有的系部小?这些都包含着个体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结果。

总之,笔者认为,对高等教育资源的理解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要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的载体(学校)和个体三个层面进行,研究各类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在高等教育中的合理配置,才会达到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有些学者专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政府或市场配置,笔者认为政府是制定政策、制度等来引导市场对高等教育资源的投入,单纯的政府或市场配置研究是没有意义的。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应该走第三条道路——政府引导下的市场配置。“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供求均是政府公共政策导向下的产物。”(马晓燕,2000)而集中在高等教育数量、质量与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适应程度、各类资源流入高等教育的比例和利用效率才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命题的关键。

摘要:高等教育资源本身是社会总资源中的一种资源,而其产生和发展也是需要资源的,同时具有稀缺性和无限需求性,其配置包括外部配置和内部配置。

关键词:高等教育资源,稀缺性,无限性,配置

参考文献

[1]吴菲菲.对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9):21-23.

[2]陈太平.高等教育资源的概念及构成要素[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6,(3):32-33.

[3]田圣炳,陈启杰.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4,(4):39-41.

[4]常晓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实现优化配置的途径[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51):251-253.

[5]王华.浅析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模式[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6,(5):59-61.

[6]王嵘.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J].教育研究,2001, (9):39-44.

教育科技资源配置分析论文 篇5

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是一种针对多投入和多产出同类型部门,进行相对有效性综合评价的系统分析方法。它实质是运用数学规划模型,比较同类型决策单元间的相对效率,实现对各个决策单元(DMU)的综合分析,如确定每个决策单元的DEA有效性,指出DMU非有效原因和程度,判断各DMU投入规模是否恰当,及提供如何进行有效调整等许多有价值信息,是目前评价相对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3]。本文选择DEA的原因如下:①它能很好地处理具有多输入、输出特征的复杂系统的相对效率评价问题;②它无需事先人为设定指标权重和预先估计参数,克服了权重确定中人为主观因素影响的“刚性”;③DEA方法中用到的相对有效性概念与经济学的Parato有效性等价,符合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评价标准。这些契合点使对DEA的选择不仅可行,而且相对较好[4]。

1.1DEA方法中的C2R模型

模型所涉及变量的经济含义为:θ为DMUj的相对综合效率(0≤θ≤1),反映了第j个决策单元资源配置的合理程度。θ越大,说明相对于其它被评价单元,第j个决策单元的资源配置效率越高,资源配置状态越趋于合理,反之则反。λj表示若干个决策单元线性组合权重。决策单元通过这种线性组合,能重构出一个相对所有被评价单元效率最高的虚拟决策单元。DEA正是以所有决策单元优化形成的有效前沿面为评价标准,对各个决策单元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比较评价。

1.2DEA方法中的BC2模型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与深化高校改革 篇6

关键词:教育资源;高校改革;深化

一、我国高校教育资源配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力资源配置中存在问题。高校中人力资源配置中,值得我们重视的很大一个问题是师资队伍的问题。高校的师资队伍中,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存在着问题。首先,数量上主要是针对教师流失而言的,教师流失的方向主要是从西北内陆地区流向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区。教师流失的又一主要因素则是高校中住房、工资、职称等申请较为困难。

其次,教师队伍的质量问题主要是指教师水平的参差不齐。根据相关的数据我们发现,在普通高校当中,教师的学历相对较低,拥有博士学历的教师比例较低。教师队伍质量问题还体现在教师的作风问题上,一些高校对教师的选择很多只是注重其学历、教学经验,而往往对其人品较不重视,这就导致了教师队伍中存在某些素质或者是人品不过关的教师。

最后,则是在高校当中,用于行政管理与学术事物的教师比例不合理。在很多高校当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学校机构繁多,行政人员数量庞大,学术事物的相关人员较少。这就导致了行政成本较高的问题产生。还有一些高校进行盲目的扩招,但是后续教师资源跟不上,以及对热门专业进行追捧,这些都容易造成人力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2、财力资源配置存在问题。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有限是财力资源配置中存在的最重要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国民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数量也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但是政府对于高等教育所投入的财力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

经费管理体制还需要进一步得到完善。在我国的高等学校中,行政部门往往对于财力的分配其关键性的作用,行政部门对经费的分配以及制定政策都有很大的话语权。这一情况所造成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在高校教育资源当中,管理性的资源占有很大的比例,这对于教学质量、科研任务的完成是十分不利的,我们经常见到的经费不足的问题很多都是这样产生的。

教育经费在使用过程中存在问题。这主要体现在对教育经费的运用不当进而造成教育经费的流失。很多高校的教育经费都出现了滥用的情况。高校中用于招待、出国等的费用往往很大,而教师在对科研以及研究项目进行报销的时候往往会有很多名目,这些情况都容易造成教育经费的大量流失。

3、物力资源的配置存在问题。基础设设施配置的不合理:一些高校处于各种原因而进行扩招,但是学校的扩招势必需要更多的基础设施,比如对教室的需求更大、各种仪器、图书馆、体育场等,这些基础设施都应该随着学校的扩招而有所增加。但是很多高校往往是只对学生进行了扩招,但是并没有对基础设施进行改善;对设备的利用不当:在高校中的一些公共设备利用率十分低下,比如计算机设备的利用,一些专业对这些设备长期占有,但是却没有很好对其进行利用,形成资源浪费。

二、如何对高校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

1、加强财务管理,对财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首先,国家财政性的教育经费应该有所增加。国家财政的拨款是高校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来进行资金的筹集。比如争取一些社会人士的支持,与企业进行合作等。只有教育经费充足的前提下,高校才有可以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等。

其次,建立健全相关的财务规章制度。高校在财力资源配置上存在着很大的浪费,要减少这些浪费的产生就需要对相关的制度进行完善。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可以采取财务分析,通过相关人员的财务分析,高校对于自身资产以及资产的使用情况都会得到把握,财务分析有利于高校决策时更加科学。也可以进行财务预算的管理,对于各项支出,比如科研支出、设备支出等都能够进行把握。

2、对教师队伍進行建设,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通过建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培训,对教师进行选派进修,鼓励教师进行博士以及更高层次学历的报考。这些措施都能够有效提高教师队伍的师资水平。在对教师进行考核的过程中,不能只单纯考核其知识水平,还应该对其道德品质等进行考核,确保教师队伍的纯洁。

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削减,增加学术型人员。管理人员数量的庞大是造成人力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高校应该对行政人员进行合理地削减,精简学校的机构。在学术型人员中,应该合理进行增加,对其教学工作应该进行合理的安排,避免由于工作安排不当而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3、全面深化高校改革。思想观念上的改革。要想全面对高校改革进行深化,思想观念上的改革应该首先进行,只有对思想观念进行改革,才能使得高校改革的目标不发生偏离。就目前来说,思想观念改革的着手点主要是教学观、人才观、质量观等多种观念。

體制机制上的改革。当一个学校的体制或者是机制失去了其原有的活力,那么改革就是势在必行的。一些高校中,其体制并没有十分合理,这些高校就需要进行体制以及机制上的改革。这些改革包括入学制度的改革、学分制度的改革等等。我们以学分制度为例,一些学校在补考的时候进行收费,这一行为引发了学生的不满。因此,有些学校就对这一机制进行改革,比如在补考的时候不收费,但是但是补考不通过进行重修的时候就需要收费。通过这一改革减少了学生的不满情绪。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就目前来说,高校在教育资源配置上海没有十分完善,而高校教育资源的配置并不单单是学校的问题,它涉及到了方方面面的问题,这就需要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共同努力,推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也不断推动高校改革的深化。

参考文献

[1] 李大勇.深化高校综合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J].中 国 高等 教育 ,2013(21).

[2] 陈浩.识大学之 “ 大 ”守 大学正义 [J]. 中国高教研究 ,2015(1).

美国国家教育权配置特点分析 篇7

国家权力配置的研究一般分为纵横两个维度, 所谓“纵”, 是指国家权力在各层级政府之间的分布, 主要涉及国家教育权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划分;所谓“横”, 是指国家权力在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分布, 主要涉及国家权力在行政、立法与司法之间的划分。本文将按照这两个维度对美国国家教育权的配置展开分析。

一、美国国家教育权的纵向划分

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 联邦政府行使国家主权, 是对外交往的主体, 各成员州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 管理自己的公共行政事务, 州下设各级地方政府。截止到2003年6月, 在美国50个州不同法律体系下, 存在着87849个地方政府, 在这8万多个地方政府中, 有县 (counties) 政府3034个, 市政府 (municipalities) 19431个, 镇政府 (towns) 16506个, 学区政府 (school districts) 13522个, 特别区政府 (special districts) 35356个[3]。那么在这些不同层级的政府部门之间, 国家教育权是如何配置的呢?

(一) 美国国家教育权在联邦与州之间的划分

美国是一个高度法治化的国家, 《美国联邦宪法》对美国联邦与州之间的权力划分做了基本界定。第10条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 由各州各自保留, 或由人民保留。”而从其他条文来看, 联邦宪法并没有明确地将教育权授予联邦, 也没有禁止各州行使教育权, 所以教育权应属于各州的保留权力。

但随着社会发展, 联邦政府在教育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美国联邦先后通过了《莫里尔赠地法》、《退伍军人就业法案》、《国防教育法》、《高等教育设施法》、《高等教育法》、《改革美国学校法案》、《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等一系列以教育为主题的法案, 对美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联邦宪法未授权的情况下, 美国联邦政府介入教育是否违宪?现在主流观点是并不违宪, 其依据是《美国联邦宪法》第一条, 此条规定国会有权“规定和征收直接税、进口税、捐税和其他税, 以偿付国债、提供合众国共同防务和公共福利……行使上述各项权力和由本宪法授予合众国政府或其任何部门或官员的一切其他权力时, 得制定一切必需而适当的法律”。联邦政府认为教育对美国的国防和公共福利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教育已成为联邦国防和公共福利不可分离的重要部分, 依据宪法第一条, 为了保证美国的国防利益和公共福利, 有义务促进美国教育的发展。但《美国联邦宪法》第一条中规定国会提供共同防务和公共福利的前提是“规定和征收直接税、进口税、捐税和其他税”, 这也限定了联邦政府介入教育的形式, 因而联邦政府行使国家教育权的方式主要通过科研项目、资助、奖学金和贷款形式进行, 联邦政府通过的与教育相关的立法也大都规定了资助的重点、方式和额度, 至于教育制度、教育课程设置等相关权力还是属于各州, 联邦政府并无权干涉, 各州也保留着是否接受联邦教育拨款和资助的自由。

(二) 美国国家教育权在州内部的配置

根据美国宪法第10条修正案的规定, 教育权力属于各州的保留权力, 教育制度、教育政策以及教育课程设置等教育权均为各州所保留, 各州行使的教育权限存在着一些差别, 但一般包括如下几项: (1) 指导或认可学区的建立、改变或废除; (2) 改变学区教育董事会的结构和权力; (3) 更换在职的教育董事会成员或取消其任职; (4) 建立公立中小学的校历及应授或禁授的课程; (5) 决定提高学校收支的来源和方法; (6) 规定教师的资格及任期; (7) 规定各类公立学校的修业年限和学生入学的最低标准; (8) 颁发新建高等学校的特许状, 撤销不符合州法律条例的公立学校的办学特许证书等[4]。

由于美国各州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方面所具备的共性, 以及美国国家教育评审、鉴定机构的指导作用等, 全美各州国家教育权配置虽有所不同, 但总体来看存在许多共性[5]。按照教育层次, 美国教育基本上可划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个层次。按照举办性质, 可以区分为公立和私立教育。基于教育的不同层次和举办性质, 州教育权的配置方式有所不同。

1. 州教育权在公立初等和中等教育领域的配置。

除夏威夷州外, 其余各州都将实际举办和监督公立初等和中等教育的权力委托给地方学区行使, 地方学区是州政府对公立中小学进行管理的工具。大多数学区都有财政独立权, 学区执行州的教育政策, 对学区内的学校进行具体的行政管理, 有权征收税 (学区大部分开支都是由当地的地产税承担) , 为学校筹集教育经费, 拟定学校预算, 决定课程设置, 聘请教职员等事项[6]。在美国学区管理体系中, 设有学区教育委员会, 其运行机制是在州法律范围内和州教育领导管理体制协作配合。学区教育委员会的部分成员由地方政府任命, 其他成员则由当地居民选举产生。近些年来, 由任命方式产生学区教育委员会成员的做法越来越少了, 这主要是因为一些选民认为通过任命方式产生的学区教育委员会成员对学区的需求很少给予回应和满足[7]。学区下设学区教育局长, 负责执行学区教育委员会的相关政策, 学区内各校的重大事项都要由学区教育委员会决定, 学区教育局长负责执行。

2. 州教育权在公立高等教育领域的配置。

随着高等教育逐渐由边缘走向美国社会的中心, 州政府在高等教育中的角色也由过去的单一经费提供者转变为经费提供者和调节者双重角色[8], 州政府加强了对高等教育的协调和控制。美国各州政府对州内公立高等学校的规划、运行和体制等均有规范性文件, 为高等院校运行提供了相应的制度框架。

由于美国教育管理权归属于各州, 各州政府对高等教育实施不同形式的管理, 对所属高校的规划、教学和人事制度、财政拨款等方面施加影响。由于美国高等教育系统规模庞大, 各州的管理体制多样[9], 总体上可以归纳成为三种体制:一是通过集中统一机构管理全州高等学校;二是州政府资助, 学校独立自主的分散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三是州政府不直接管理各高等学校, 但建立各种类型高等学校协调组织[10]。

3. 州教育权在私立教育领域的配置。

美国私立教育的管理体制与公立教育存在很大不同。由于受传统的影响, 特别是法院判决的影响, 州政府管理私立教育的权力受到很大的限制, 1925年的皮尔斯案 (Pierce v.Society of sisters) , 确定了私立学校存在的合法性和父母具有为其子女择校的权利[11]。而1819年的达特茅斯学院案维护了私立高等教育机构法律上的独立人格[12]。在私立初等和中等教育领域, 州政府的管理权限主要体现在监管和确保本州所有适龄儿童在非公立学校与在公立学校一样, 能够平等地接受着基本相等水平的教育, 而不是直接干预私立学校的管理[11]。在高等教育领域, 情形非常类似, 州政府一般只能通过法律、拨款资助及咨询对私立高等教育施加影响, 而无权直接管理私立高校。对私立高校办学行为产生规范和约束的机构主要来自于非政府组织, 包括区域认证机构和专业认证机构、新闻媒体、独立基金会等[13]。

二、美国国家教育权在立法、行政与司法之间的划分

美国是一个实行“三权分立”制度的国家, 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总统和法院掌握, 各自独立行使职权又互相制衡。

(一) 议会

1. 国会。

如前所述, 联邦宪法授权国会通过征税的形式, 提供共同防务和福利, 而联邦政府认为教育已经成为联邦国防和公共福利不可分离的重要组成内容, 所以在历史上, 尤其是近代, 联邦国会通过了一系列与教育事务相关的法案。

从1862年林肯签署的《莫里尔赠地法》开始, 美国国会通过了数以百计与教育相关的法案:例如1917年的《史密斯———休斯法》, 提出由联邦政府提供经费辅助各州的职业教育, 并同时训练有关师资;1944年的《退伍军人法案》, 提出赞助军人退伍后的职业训练与大学教育;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案》提出提供款项改进各校数理与外国语文课程, 并建立大学贷款制度;1965年的《初等与中等教育法案》提出7项计划加强大学教育功能;1966年的《国防教育法案》提出提供经费加强国际教育计划, 建立研究各国文化的科系与课程;1979年的《联邦教育部组织法案》提出要建立联邦教育部;1994年的《改革美国学校法案》提出拨付经费给经济水平不高的学区, 使得隶属于这些学区的学校免于毒品与暴力的威胁;以及2002年的意在提高美国公立中小学教育质量的《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等一系列法案[14]20-21。除了制定教育法案外, 美国联邦国会还有三项重要的教育权:第一, 联邦教育经费的筹款权, 作为筹款手段的征税法案必须经国会两院通过始能成财政立法;第二, 联邦教育经费预算的议决权, 预算案经两院通过后送总统签署公布;第三, 参议院对教育部长、副部长及各司司长等须有总统提名的高级行政人员拥有任命同意权, 对于他们的违法失职行为拥有弹劾权[15]。

2. 州议会。

根据联邦宪法的相关规定, 国家教育权属于各州的保留权力, 由于美国各州宪法的不同规定, 各州宪法赋予议会所行使的教育权并不一致, 大体来看, 各州议会拥有的教育权大体如下:教育董事会成员的选任方式、公立中小学应教授或禁止教授的学科、修业年限及义务教育年限、核准教师证书、核准学校设备、议决教育预算及决算、其他基本事项[15]。

(二) 行政

1. 联邦行政机构。

美国采用总统制, 行政权属于美国总统, 下设各种机构辅助总统行使行政权, 与教育相关的联邦行政机构主要有教育部和国务院。总统对联邦教育的影响主要有二:第一, 公布教育法律。国会两院通过的教育法案须经总统签署公布始成为法律, 自签署之日起生效。第二, 任免联邦教育行政人员。除了高级教育官员外, 任命低级别官员时, 不必经参议院同意。无论高级还是低级官员, 凡经总统任命, 总统都有权加以免职, 无须经参议院同意[15]。

而美国教育部是主管联邦教育事务的主要机构,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 其职责一共有6项:对美国教育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提供指导和合作;作为教育思想和信息的交流机构, 收集并传播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最新教育研究成果;给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奖学金和贷款, 使他们的子女能接受高等教育;帮助地方社区及学校解决学生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 如增强学生的达标能力, 改善学校治安, 鼓励家庭参与, 提高教师素质, 帮助各州及学区满足学校和学生的其他特殊需要, 等等;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 帮助学生做好就业准备;保证所有公民都有平等享受联邦教育基金资助的权利, 不受种族、肤色、国籍、性别、残疾或年龄的影响[2]。

美国国务院是联邦政府主管外交并兼管部分内政事务的行政机构, 其下属的几个部门负责行使相应的教育权:国务院领事事务局———负责批准和发放外国学生和教师赴美签证;美国国务院教育与文化局———负责管理海外教育咨询事务, 监管联邦政府资助的交换学者项目;国务院国际组织事务局———负责监管美国与国际组织或地区性组织有关的活动[5]。

2. 州教育行政机构。

各州的教育行政权主要掌握在州长和州教育董事会手中, 州长主要通过行政命令或者向州议会提交行政教育提案等形式对教育施加影响, 在大约2/3的州, 州长拥有任命州教育委员会成员的权力[16]。美国大多数州都设有教育董事会, 州教育董事会是州教育决策机关。其职责是:对全州公立学校系统进行监督;依据有关法令确定州教育政策;某些州还指派州教育专员, 根据专员的推荐确定人员任免;批准由专员制定的预算;提供教育咨询服务和教育资料;就本州的教育问题向州长和立法机关提出建议等。州教育厅是州教育委员会的执行机构[6], 职责通常包括:执行或解释与教育有关的法律, 将州教育经费分拨给地方教育当局, 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咨询等[5]。

(三) 司法

由于美国是一个分权制国家, 其司法系统也是双轨的, 分为联邦与州法院, 两者没有从属之分, 只存在管辖范围差异。按照美国宪法规定, 司法权的适用范围相当广泛:不但包括普通公民之间的诉讼, 也包括合众国为一方当事人的诉讼、两个或两个以上州之间的诉讼、一州和他州公民之间的诉讼、不同州公民之间的诉讼、同州公民之间对不同州让与土地的所有权的诉讼、一州或其公民同外国或外国公民或国民之间的诉讼。在这些不同的主体中, 教育关系是其中一项重要关系, 这使得教育领域的诉讼成为美国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与教育相关的诉讼数量越来越多, 司法对美国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尤其是最高法院的判决直接影响到了美国教育政策的走向。到1970年, 诉讼已经成为影响教育政策的重要工具, 法院关注的议题越来越多, 诸如学生的表达自由、强迫入学、课程审查、学校财政改革、受雇人解聘事件、受雇人隐私权及学生管辖权等问题[14]38。

三、美国国家教育权的配置特点分析

1.国家教育权权力配置法制化。美国是一个法治化程度很高的国家, 国家教育权的配置以宪法、法律和司法判例确定的规则为基础。《美国联邦宪法》界定了美国教育权配置的总体框架, 将国家教育权作为保留权力留给了各州, 并为联邦政府介入教育事务提供了相应的依据, 但限定了联邦政府介入教育事务的方式和手段, 各州宪法对州教育权的配置也进行了相应的界定。此外, 司法对美国国家教育权的配置有重要影响, 国家教育权不能够超越判例所确立的规则。国家教育权配置法制化的特点使其教育管理有着既定的框架, 各政府机关在履行教育管理职责时必须遵循既定的规则。

2.国家教育权在立法、司法与行政之间相互制约。美国国家教育权在立法、司法和行政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关系。以联邦为例, 联邦议会拥有联邦教育经费预算的议决权, 但预算案只有总统签署公布才能够生效。总统对教育部长、副部长及各司司长等高级教育行政人员拥有提名权, 但最后同意权却掌握在参议院手中。而法院的一系列判决, 也对教育立法和行政权形成了制约。国家教育权在立法、司法与行政之间相互制约的特点使美国政府的教育权进一步受到了制约, 对防止教育腐败和公民受教育权利保护有着重要作用。

3.公民权利构成了对国家教育权的重要制约。权利是美国法律制度的逻辑起点, 联邦和各州宪法对美国公民的权利都做了明确说明, 这些得到明确界定的公民权利, 构成了美国教育权的重要制约, 一旦美国政府在行使教育权的过程中, 侵犯公民权利, 则可能面临诉讼和法院的不利判决。如在皮尔斯案、布朗案、弗吉尼亚案 (U.S.v.Virginia) [14]中, 最高法院都做出了不利于州政府的判决, 迫使州政府改变了最初决定。

4.国家教育权大量配置在基层。从掌握实质性教育权的各州来看, 大量教育权配置在基层。在公立初等和中等教育领域, 大部分州将实际举办和监督公立学校教育的权力委托给地方学区行使, 学区拥有大部分实际办学权力。虽然需要接受州政府的协调和指导, 但美国公立高等院校拥有相对较大的办学自由。而受法院裁决的影响, 州政府干涉私立教育的权力有限, 私立教育在美国拥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

5.社会力量参与国家教育权行使。虽然教育权是美国国家管理权力的重要内容, 但美国政府在履行教育职责的同时, 也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到教育权的行使中, 这一点在学区管理中特别明显, 美国学区委员会的成员主要是由学区所在地居民选举产生的, 而且都是兼职的, 是不领薪酬的志愿者。

四、对我国的借鉴

我国国情与美国很大不同, 教育权配置方式与美国也存在较大差别,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 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 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 对它负责, 受它监督。”这与美国的政体存在根本差别。但我国也可以从美国教育权配置方式中借鉴一些有益的方面, 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

第一, 促进我国国家教育权配置的法制化。国家教育权是一个国家教育事业管理的基础, 对国家教育权进行明确的界定能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秩序空间。在美国, 联邦和州宪法以及相关司法判例为国家教育权的运行提供了既定的规则, 对美国教育的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我国,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如何划分教育权, 各级政府教育权的界限如何, 一直缺乏明确规则, 这使得各级政府教育职权非常不明晰。权力界定是责任的基础, 没有明确的权力界定, 就不能明确界定各级政府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责任, 这也成为我国教育法实用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和依法治教实现的障碍。

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出台, 为我国教育法律的完善提供了重要契机, 《教育规划纲要》对各级政府教育权力的划分做出了较为明确的说明, 而且对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也做出了相应界定。《教育规划纲要》明确规定中央政府的教育权力为“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和管理国家教育事业, 制定发展规划、方针政策和基本标准, 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和区域布局。整体部署教育改革试验,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地方政府的教育权力为“地方政府负责落实国家方针政策, 开展教育改革试验, 根据职责分工负责区域内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此外, 《教育规划纲要》还明确提出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 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等界定政府与各级学校权限划分的相关方面。在下一步的法律修改过程中应该充分吸收《教育规划纲要》的成果, 将纲要对各级政府教育权力以及学校与政府的权力划分纳入到教育立法中, 为我国依法治教的实现提供既定的规则。

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对策研究 篇8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需要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为核心、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手段, 努力消除妨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逐步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

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城乡教育发展现状

近年来, 我国城乡教育规模和水平显著提高, 但城乡教育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仍然存在较大不平衡。

1.1 城乡办学条件不平衡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 虽然国家加大对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使农村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但是目前, 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现状仍然十分明显。政府教育资源仍然过于倾向于城市, 对乡村学校的投入远不能满足和支持其发展。绝大多数城市学校己经拥有标准化的校舍、实验室、图书馆、语音室等基础硬件。而大部分农村学校大多仍旧停留在黑板加粉笔的阶段, 教学实验仪器缺乏, 教学辅助设备不足。同时, 农村学校大多不具备塑胶跑道、室内体育馆等很多大中城市学校已有的体育设施, 甚至连篮球架、乒乓球台、单双杠等必要的体育设施也得不到保障。

1.2 城乡师资力量严重不均衡

这种师资状况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方面, 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偏低, 和城市学校的教师存在明显差距。同时, 由于农村学校教育经费缺乏, 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也明显少于城市, 很难满足农村教师渴望接受教育新理念和教学新方法的需要, 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 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普遍较低。较低的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很难吸引一些有能力的教师到农村任教。所以现任农村教师一旦业务过硬, 教学水平提高, 就会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向城市调动, 这种情况较为普遍, 这就使得农村学校原本就很少的优秀师资逐渐向城镇方向流动, 导致农村地区优秀教育资源短缺, 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1.3 城乡教育机会公平的差异

现实中我国城乡之间在教育机会公平方面仍然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集中体现在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上。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大量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进入城市, 据预测, 到2020 年这一数字将在2000 万左右。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 虽然一些城市允许办学条件相对较弱的公办学校来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 但较为严格的入学条件规定, 导致许多农民工子女无法进入当地公办学校学习, 只能选择一些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同时, 由于高考户籍制度的限制, 大量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学校读完一部分课程后, 不得不离开城市返回原籍读书和参加高考, 再回到当地继续学习和参加高考可能会面临诸多的不适应和不协调。

城乡教育机会公平的差异还体现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多数情况下这些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难以得到及时帮助, 与同学交往中出现的矛盾、情感上的困惑无人倾述, 久而久之, 性格甚至心理方面的问题极容易产生, 有的孩子甚至会因此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会危及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还会由此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 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总之, 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背景下, 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无论从质量上, 还是从内容上, 都不及城镇院校, 这种先天的“缺陷”直接导致农村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始终与城镇学校的学生有一定差距, 并且农村学生未来的发展前景也不及城镇学生。在这种先天不足的发展环境中, 社会变革引发一些新问题, 使农村学生面临许多困惑, 如农村人口的城市化造成农村教师流向城镇, 农村的教育资源匮乏, 以及税费改革牵扯出新的教育经费问题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及城乡统筹发展的严重阻碍。

2 原因分析

以上现状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背景,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经济水平总体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但是总体来讲, 我国依然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 不断增长的经济水平与庞大的人口基数仍然是一个无法彻底解决的矛盾。经济作为其他一切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 它的发展水平和程度会从根本上制约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 教育事业亦是如此。

2.2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

城乡二元结构是计划经济体制的遗留问题,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 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依然存在, 城乡差距依然明显, 直接导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导致农村义务教育资源短缺, 并且与城市的教育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另外, 一些城市的区域性招生政策也在一定程度阻碍了农村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进程。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 严重影响着义务教育均等化的普及。

2.3 固有分级办学体制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 要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 并且确立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 特别是基础教育成为地方政府的财政责任, 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在实践中形成了县办高中乡办初中村办小学的办学格局。结果却形成了巨大的行政壁垒, 不进反退, 使城乡办学差距越来越大。

2.4 监督机制缺乏一定的约束力

国家颁布的《教育法》及相关配套法律, 都提出了一系列增加教育投资和扭转教育差距的措施, 但是在执行环节并未建立配套的监督机制, 使得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滥用教育经费, 农村教育水平依然落后。

3 对策及建议

3.1 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

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的差距不只体现在工资收入上, 还有备课环境、培训进修机会等待遇上的不足。实现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不断加强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严把农村教师入口关。要依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同时要做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素质。在可操作的范围内, 在教育领域实行“以城带乡”。在教育领域实践“城市反哺农村”, 城乡教师双向流动可以带动校际资源的交流与共享。让教师流动起来, 对支教乡村的城市优秀教师进行补贴, 促进教育资源均衡。近年来国家多次试点教师流动, 就是要体现教育这种特殊的服务不能局限在一所学校、一个城市, 而是让散布在各个角落里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政府部门不仅要改善和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 甚至达到高于城市教师, 这样才有利于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

3.2 对薄弱地区的学校进行教育资源整合

将现有教育资源进一步整合并综合利用, 严格落实标准化办学理念。如各镇建立一所办学条件标准化的小学、几个乡镇联合办一所办学条件标准化中学。优化调整办学条件能有效改善农村学生的求学状态, 同时也能为优化设计农村教育发展格局, 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打下良好的基础, 重点是有助于缩短城乡教育差距, 实现规模化教育格局。

3.3 完善城乡教育经费分配机制

完善城乡教育经费分配机制, 加大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力度城乡教育经费合理分配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保证。显然, 当前我国有限的教育投入在分配上还存在着城乡分配不均衡问题,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公平。为此, 一方面, 要扩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实施教育经费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确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另一方面, 要扩大农村教育融资渠道。在政府拨款有限的情况下, 各地农村可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办学, 实现农村教育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3.4 关注和帮扶城乡教育弱势群体, 促进城乡教育公平

首先, 各级政府应当把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纳入本地区教育发展规划, 统筹安排更多有条件的公办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就读, 使其与城市学生同等对待。尝试把学生的学籍作为参加高考的判断依据,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促进入学机会公平。其次, 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 为留守儿童营造较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承担机制, 建立对各级政府落实贫困生生活费补助经费情况的审计和监督。国家将从2017年春季学期开始, 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在继续落实好农村学生“两免一补”和城市学生免除学杂费政策的同时, 向城市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推行部分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 对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给予生活费补助。中央财政适时提高国家规定课程免费教科书补助标准。

3.5 建立法律等保障机制保证

关于我国对教育投入的合理比例与公平分配, 要以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来充分保证发挥财政投入对教育发展的支撑作用, 才能切实解决僧多粥少的问题、真正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 而不至于使这两个战略仅仅成为口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近日印发, 从2016 年1 月1 日起, 我国将通过整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城市义务教育奖补政策, 首次建立起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开启义务教育发展的新里程。

摘要: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背景下, 当前我国实施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是以城乡互补, 协调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城乡教育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本文在对河北省城乡义务教育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针对国内城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通过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参考文献

[1]尹贞姬.教育公平视域下的城乡教育差异及对策[J].教育探索, 2013 (06) .

[2]何山红.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06) .

教育配置 篇9

坚持“城乡一体”方略不动摇,注重统筹,加大投入,大力提高教育装备标准配备化水平

中小学校舍及其配套建设,是中小学健康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有了好的物质条件,公平才有基础,质量才有保障。近年来,晋中教育抓质量首先抓投入,抓公平首先抓建设,切实夯实中小学校保障基础。

1.紧紧抓住国家和山西中小学校安工程建设的机遇,推进校舍建设,基本实现了校舍建设标准化

晋中把学校标准化建设作为市长工程、县长工程,大力推进“校校达标”工程。在前几年实施了寄宿制学校建设、初中学校建设、城镇中小学新改扩建等工程的基础上,着力推进“有学上”向“上好学”的转变。2009年,国家正式启动中小学校安工程,山西的力度更大。晋中坚持城乡学校一个规划、一个标准来实施校安工程。晋中这些年投资31亿元,新改扩建学校784所,学校安全工程成为晋中教育史上投资最多、标准最高、老百姓最满意的工程。同时,为适应太原晋中同城化发展的需要,启动了总投资15亿元的市城区中小学建设工程,用三年时间新建学校11所,改扩建2所,进一步满足新增居民的教育需求。

2.紧紧抓住一大批新校舍落成的契机,强力推进中小学装备标准化建设

晋中每年突出一两个重点,实施了寄宿制学校食宿条件改善、图书仪器配备、音体美器材补充、塑胶操场建设等十大提档配套工程,并在中考时创造性地加试体育、信息技术和理化实验操作,促进了设施设备的补充更新。近几年,晋中结合国家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山西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新一轮学校标准化建设。全市11个县区在山西率先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验收。全市所有学校都有满足需要的实验、艺术、体育、卫生、劳技、信息技术和图书等配套设施,办学条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3.主动顺应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全力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全市中小学实现了“校校通”和“班班通”

晋中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数字晋中”的战略重点,出台了《关于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实施意见》,采取“政府投入为主、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开发应用并重”的办法,在投资4亿元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完成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和晋中教育城域网的基础上,市域内所有学校都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和优质资源“班班通”的“双通”目标。2012年,晋中被列为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地区。同时,晋中继续投资10亿元,持续推进数字化校园、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和远程背景下的教学录播系统“三大工程”,形成覆盖城乡的数字化管理和教学环境,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坚持“一校不落”标准不降低,搭建平台,动态管理,持续提高教育装备信息化管理水平

教育装备能否发挥服务教学作用、能否转化为学生综合素质,配备是前提,管理是关键,运用是根本。为此,晋中在全市范围内推进装备管理信息化建设,搭建了晋中市教育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市、县、校、实验教师四级管理模式,为全市教育装备的科学管理和充分使用奠定了基础,对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1.装备管理信息化为全市教育装备建设的统筹规划和补充配备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撑

管理系统为上级管理部门提供了配备标准查询、实验室达标查询、实验仪器达标查询、仪器账目查询、实验次数查询等管理功能。各级管理部门可通过管理系统及时、准确地掌握教育装备的总资产、年度仪器资产更新数额、年度仪器资产报废数额以及与配备标准相比,还需投入的资金总额。管理系统还为各级管理部门提供了实验开出率统计、实验完成进度统计和仪器使用频率统计等。管理者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各校、各年级、各学科的实验开展情况。改变了对学校实验教学开展的评价方式——由原来的年终抽查式的终结性评价变为现在的实时过程性评价方式,有力地促进了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装备管理信息化为学校教育装备的科学、规范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管理系统中登记了学校各种功能室的数量、面积以及各个功能室中的设施设备等信息,学校可对照配备标准及时了解本校各种功能室的配备情况,为学校建设规划提供依据。管理系统中记录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科学、音体美等16个学科的仪器配备数量、存放位置、达标情况、短缺情况等信息,促进了学校资产的精细化管理。

3.装备管理信息化为实验教师开展实验教学提供了方便

管理系统中提供了物理、化学、生物和科学4个主学科所有的演示和分组实验的实验方案,即每个实验的实验名称、仪器名称和数量。实验教师只需点击实验名称即可自动弹出本实验所需的实验仪器,大大方便了实验教师。同时,管理系统突破了实验教学的时空限制,仪器管理员和实验教师通过网络可以完成一系列的实验活动,为教师日常更好地开展实验教学提供了帮助。实验教师可以网上共享实验成果,有效地推动了实验教学的开展,促进了实验教学管理与应用水平的提高。

坚持“提高质量”主线不改变,健全机制,注重考核,持续提高学校装备使用常态化水平

加强装备工作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在提高装备使用效率上,我们突出了“两个抓手”。

1.以中考“一拖四”为抓手,持续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从2007年起,实施中考“一拖四”模式,就是在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中,加试体育、信息技术教育、理化实验操作和综合素质评价四项内容,分别以体育30分、信息技术教育10分、理化实验操作10分计入总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普通高中录取的重要依据。体育考试促进了体育器材的配备,信息技术考试促进了计算机教室的配备,理化实验操作考试促进了实验室和实验器材的配备。“一拖四”中考模式,大大促进了标准化配套建设。

2.以强化县校考核为抓手,持续提高县校落实教育装备“配管用”责任的主动性

晋中将教育装备建设作为每年度对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发展性评价的重要考核指标,每年考核,每年“晒”单。同时,对全市各类学校开展实验情况进行了周通报、月排队、年考核,有力地促进了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同时,将教育装备“配管用”情况纳入干部管理使用重要范畴,真正把教育资源盘活、用好,真正把现代化装备转化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广西农村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 篇10

一、广西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状况

长期以来教育投入偏重城镇, 导致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极不均衡, 使农村无论生均教育经费、生均固定资产、生均仪器设备、生均图书资料等各项指标均与城镇有很大的差距, 严重影响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当前广西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处于何种状态,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一) 广西农村教育资金配置状况

1. 生均教育经费城乡差别大

我们从生均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等几方面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城乡义务教育财力资源配置存在偏差的状况。广西城乡普通中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差异比较大, 2003~2005年, 城镇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分别是农村小学的1.57倍、1.56倍、1.41倍, 初中的差别小一点, 但三年也分别达到1.22倍、1.25倍、1.25倍。农村与经济发达的城市差别则更大。

2. 普通中小学固定资产和其他投入城镇远高于农村

(1) 农村生均危房面积比城市高, 但生均新增房面积却远低于城市。广西初中、小学生均危房面积农村是城镇的数倍, 小学差距比初中差距更大, 而且差距正呈现不断扩大趋势, 2005年农村小学与城市小学生均危房比几乎是2004年的2倍;但是生均新增房城市是农村的数倍。这一高一低, 使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在拉大。据统计资料显示, 2003~2005年广西城市普通初中、小学生均固定资产, 小学分别是1.61、2.74和1.82, 初中分别是1.06、1.14、1.27。虽然经过2005年的农村学校危房大改造后, 农村学校消灭了D级危房, 但危房的情况仍然没有完全消除, 农村学校危房修建任务仍然繁重。

(2) 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投入农村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初中、小学生均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的增速远远落后于城市, 也不及县镇和广西平均水平, 说明农村学校固定资产、仪器设备的投入虽然近几年有所增加, 整体上还是远远落后于城市。

(二) 教师资源配置城乡差别大

从教师素质方面考察, 城乡差别较大, 城镇教师整体素质远远优于农村。从《中国教育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广西教育年鉴》有关数据可以看到城镇教师的学历层次、职称层次均高于农村, 占普通小学生总数不到1/3的城镇学校聚集了绝大部分高素质高职称教师, 高素质教育人才不断地由农村流入城镇, 农村教师素质整体偏低的局面始终未能扭转。

(三) 城镇师生比低于农村

目前城乡教师资源配置不仅是质量上的不均衡, 同时也存在数量上的不均衡。城镇不仅占有大量高素质的教师, 而且生均教师比例远高于农村。2003~2005年农村普通初中、小学师生比高于城镇, 师生比从农村、县镇到城市成递减态势, 初中递减趋势更明显, 最高的是北流县普通小学, 其2003~2005年师生比分别为1∶44.52、1∶42.79和1∶41.60, 是城市的2倍多。显然, 农村普通初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任务要比城市教师繁重得多。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使城乡教育质量差距呈继续扩大趋势。

(四) 农村教育资源的配置失衡与低效并存

教育资源短缺必然导致争资源现象, 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无法与城镇公平竞争, 教育资源配置始终向城镇倾斜, 教育资源在城乡间的非均衡配置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城镇总是获得比农村更多的教育资源。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 使广大农村始终处于教育资源短缺状态。持续的教育资源短缺, 一方面造成农村教育资源严重匮乏, 各种必需的教育教学设施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又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例如, 教师资源方面就存在城镇严重超编, 农村严重缺编的短缺与浪费并存状态;农村由于学校或教学点分布不合理而导致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而形成浪费。

二、科学整合与优化配置农村教育资源的举措

科学整合和优化配置农村教育资源就是要将各县域内各个局部、分散的教育资源重新加以整顿和优化组合, 寻求农村教育资源与教育需求的最佳契合点, 以达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效用的目的。

(一) 科学有效地整合农村教育资源

科学有效地整合农村教育资源主要是指基于达到农村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目的,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 使农村中小学布局不仅能满足农村教育需求, 并且能实现农村教育资源利用最优化和利用效率最大化。但是农村不比城市, 地广人稀、居住分散, 学校的布局不能一刀切, 必须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 根据需要和可能的原则进行学校布局。

1. 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布局农村中小学

学校布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学校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结构, 它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口分布状况密切相关。学校布局是否科学, 直接关系到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教育的发展。广西是山区占比大的省份, 长期以来, 农村尤其山区农村居住分散, 中小学特别是小学办学点多、规模小, 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 导致资源利用效率远低于城市。为了整合和优化配置农村教育资源, 21世纪初全国农村普遍开展学校布局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以后, 有限的教育资源可以集中投放, 较好地改善了农村的办学条件, 也提高了管理水平, 与城镇学校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但是, 在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调整方式单一, 存在盲目撤并现象, 片面追求合并的速度和规模而忽视整合的效率和效果, 未能与政府各部门做好协调工作致使调整遭遇种种障碍, 调整所需资金难以筹措, 等等。这些问题如若处理不好, 将削减甚至抵销资源整合所带来的效益。虽然当前农村中小学布局的全面调整已告一段落, 但仍需要不断地完善。广西是以农业为主的省区, 农村人口多, 山区面积比例大, 农村学校布局更应当考虑周全。笔者认为, 今后广西农村中小学布局的完善应当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 符合安全要求, 便于学生上学。学校布局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便于学生入学。农村居住分散, 学校整合必须考虑到远距离学生上学的安全与便利问题。因此, 必须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学校布局, 不能靠拍脑袋主导整合。 (2) 学校的撤并必须有利于教育资源的科学整合、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学校整合第二要考虑的问题是有利于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益。整合的目的是为了优化资源的配置, 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因此必须杜绝盲目撤并, 为撤并而撤并的做法, 使农村中小学布局能科学有序地进行。 (3) 能改善办学条件, 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资源整合就是要做到将在分散状态下难以发挥各自优势作用的资源通过科学整合形成聚合能量, 以同样的投入可以极大改善办学条件, 提高办学水平, 获得最大的效益。从这个角度说, 整合的质量比整合的数量更重要。 (4) 因地制宜选择恰当的整合方式。学生上学的距离和学校覆盖的服务人群数量通常是用来衡量学校布局及调整的基本标准, 即既要考虑上学的便利, 又要具备一定的规模。在考量学生上学的便利时, 不仅要考虑其物理距离 (空间距离) , 还要兼顾其文化距离 (指儿童离开本社区到另一社区上学可能被当作外人并受到不友好对待形成的心理距离) 和时间距离 (指山地、河流、森林等自然条件的阻碍而延长上学途中时间形成的距离) 。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环境和条件, 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的整合方式, 才能达到科学整合的效果。比如在小学布局方面, 低年级保留、高年级合并的方式比较适合村与村之间距离较大的山区农村;平原地区村与村之间距离不远, 将几个村的学校合并更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在丘陵和半山区地带在一定范围内设一个完小, 附带几个教学点更切合实际;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在发挥每个村子自身优势的基础上, 集合各村的人财物优势联合办学。

2. 完善配套措施

几年来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阻碍和影响布局调整的难题, 使整合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所以, 必须针对不同的整合模式完善其配套措施, 消除影响整合效率正常发挥的障碍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建立区域中心小学的集约整合模式, 由于学生家庭居住地离学校较远, 就要求配套寄宿制。寄宿制可以节约学生来回上学的时间, 有些学生每天可以省下好几个钟头的时间, 这些省下来的时间如果用于学习或进行其他活动, 可以提高或巩固学习效果以及增强知识深广度。寄宿制还可以极大地降低学生远距离上下学可能出现的风险, 保障学生安全。但寄宿制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将难以支撑。而且寄宿制需要修建大量校舍, 需要增加管理费用, 从而大大增加学校的办学成本, 这必然需要政府增加投入。除修建校舍、建立学校寄宿学生管理机构和制定管理制度外, 还必须建立寄宿学生补助制度, 以解决贫困学生经济上的后顾之忧。此外, 经济条件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区域, 远距离学生可以由村委会组织统一接送。对一些必须留存的学校和办学点, 可以通过各类型的远程教育分享更多的教育资源。

总的来说, 采取的配套措施应当根据各地区学校科学整合与合理布局的需要, 不能搞一刀切。

3. 创新整合方式和方法

农村地域广袤、情况复杂, 学校布局和教育资源整合不能千篇一律, 要创新要求变。比如在教育服务半径大、服务人口量大、居住比较分散的地区, 撤并反而是弊大于利, 是最不经济的。在这种情况下, 最有效的办法是整合系统内的所有教育资源, 而不仅仅是学校布局的调整。即将整个区域的学校组成一个教育系统, 教育系统内的原各个学校无须撤并或者只进行必要的调整, 但在资金、师资、教育设备等人财物各个方面由教育系统统一调配和管理, 教育系统根据各分校和教学点的需要和可能, 统一调配教师, 合理配置教育物资和教育经费。这种整合方式, 可以形成更加有效的系统内教育资源共享, 在不增加政府投入、不增加家长负担、不改变原有上学的便利和较好的保障安全的情况下, 可以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 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以达到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目的。

另一种可能的创新整合模式就是要打破行政区划藩篱, 实现科学合理的学校布局。农村不仅是居住分散, 还可能由于地理等各种因素, 不同行政区域犬牙交错, 一刀切地按照行政区划进行撤并整合, 会出现部分学生上学路途远与不安全等困难, 但如果就近撤并整合, 这些问题就可迎刃而解。这就要求打破村与村、乡镇与乡镇之间的地域界限, 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进行学校或办学点的科学整合和合理布局。义务教育投入体制改革后, 农村中小学教育投入主体上移, 不再是区、乡, 而是“以县为主”, 这种农村教育投入机制使得县内不同乡镇间的学校或办学点的整合已不存在体制上的障碍, 打破乡镇地域界限的整合是完全可行的。这种类型的整合可以实现区域优势互补, 以最低成本完成和实现整合, 并可以更有效地发挥不同区域间资源优势的作用。它应当是一种较好的整合方式。

(二) 实现农村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资源的优化配置就是要使资源的配置处于最优状态, 使有限资源能以最低的使用成本获得最大的使用效益。农村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财务资源的优化配置

教育经费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最大推动力, 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俗话说得好, “有钱好办事”。教育经费的多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个地区的教育水平和人民的受教育程度。目前不管是小学还是初中, 农村生均教育经费不仅远远落后于城镇, 与广西平均水平也有很大差距。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偏低, 而教育经费短缺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教育经费不足, 很多农村教师教了一辈子书也没有机会进修或访学。教师拥有的那碗水都不满, 学生得到的那碗水又怎能满呢。从当前普通中小学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来看, 城市已经将农村甩出去很大一段距离, 农村纵然是百米冲刺的速度也难以企及。因此, 今后在教育经费分配上应当向农村倾斜, 尤其要向边远山区倾斜, 并且应当设立农村教师培训专项基金, 专款专用。只有增加投入才能舒解农村教育发展瓶颈,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推动城乡教育平衡发展, 实现实质性教育公平。

2. 物质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直以来教育物质资源的投放均是偏重城镇, 农村教育在物质资源方面与城镇差距较大。城市普通初中、小学生均固定资产的增速远高于农村。以2005年为例, 农村小学生均危房是城市11.40倍, 而城市小学生均新增房却是农村的1.93倍。农村初中、小学生均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等, 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难望城镇项背。物质资源的多少源于资金投入的多少, 最终体现在投入资金的配置上。经过多年偏重城镇的物质资源投入, 城镇中小学的物质资源快速增长, 已经奠定较好的物质资源基础。在这种情况下, 对其加大投入是锦上添花, 而在物资基础非常薄弱的农村中小学, 增加投入却是雪中送炭。即使农村是以城镇相同或略快于城镇的投入增长速度, 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也很难赶上城镇。因此, 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 在校舍等固定资产、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教学设施、设备和资料投入资金的配置方面应当大幅度向农村倾斜, 才能协调城乡教育物质资源配置, 让农村学生也能够拥有较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3. 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

与城镇相比, 农村教师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均不合理, 低学历教师比例过大, 高职称教师少, 学历和职称都偏低。就目前农村的教学环境和条件, 愿意到农村任教的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不会多, 通过引进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优化农村学校教师结构的可能性很小, 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仍然是主要通过学校整合和区域内校际间的调整来实现。但是仅依靠这种优化方式很难满足农村教育需要快速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因此, 促进农村现有教师学历、职称层级和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优秀教师的培育, 应当成为地方教育部门的重要职责和当务之急。

但是在教师配置方面, 我们不仅要考虑通过域内范围区域间的横向调整进行优化, 还应当通过域外与域内之间大范围横向和城乡之间的纵向调整实现优化。但由于农村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与城市的差异太大, 难以吸引城镇高学历高职称等高素质教师, 农村中小学除尽可能引进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外, 教育管理部门应当考虑通过其他方式对教师进行优化配置。比如可以通过制度设计实现城乡教师的优化配置: (1) 可以要求城镇教师在评定讲师或讲师以上职称时必须有半年或一年的农村任教经历。这样在不改变教师隶属关系的情况下每年都将有一批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 他们将带去现代的教育和管理理念, 先进的教学和管理技术, 展示卓越的教学能力, 通过他们去带动农村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2) 可以规定获得优秀教师或其他荣誉称号的城镇教师, 应当心怀农村教育事业, 到农村任教一年或半年, 使他们得到更好的锻炼。 (3) 作为一个基本要求, 规定城镇普通中小学教师在一定期限内必须到农村任教一年或半年。这几种方式比教师的城乡之间硬性调整更容易获得城镇教师的认同。农村会因此不断获得高质量的教学生力军, 城镇教师也得到很好的锻炼机会, 更好地实现优势互补。

多年来广西一直坚持高校对口支援农村教育的做法, 各高校每年向被援地区派出支教工作组, 这项工作对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当前, 我们应当鼓励更多的高校教师积极参与, 使这项制度更加完善, 更加有效率。

广西还可以与经济发达省市结对子, 接受它们对贫困地区的帮扶, 邀请它们的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传经送宝, 让它们的教育发展经验成为广西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推动力和向导。

参考文献

[1]吴跃飞, 柳波.农村教育资源整合研究[J].甘肃农业, 2006, (4) .

学区房乱象扰乱教育资源配置 篇11

于是,可以看到令人诧异的一幕。一些好的学区,即使一个小单间,房间景观和所处环境都不好,由于有好的教育资源,可以卖到很好的价格。一些家长,并不打算长住于此,但为了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业,宁愿花高价买下并不宜居的学区房。

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好的学校,不惜卖掉大房子,去换好学区的小房子。一家人为了孩子上学做出巨大牺牲。

学区房现象带来市场认知的严重混乱。北京市海淀区四环内的两栋楼房,两者相距20多米。虽然外墙粉刷颜色和新旧程度看似不同,但两栋楼房都建于1988年,建筑风格和楼层结构也完全相同。两楼之间仅仅隔着一道铁栅栏和树木。但是,作为二手房,在交易市场上,相距只有20多米的这两栋楼房,它们的价格却有着天壤之别。

与此同时,一个城市的学区划分并不是固定的。去年属于某区的学位房,今年可能就不属于该区。今年属于该区的学位房,来年不定属于哪个区。如果划拨的学区教育资源好于已有的学区,学区房价格肯定上涨,反之,则下跌。学区的变化,扰乱了房价市场。这对买了学区房,或正想买学区房的家长来说,却是件提心吊胆的事情。有家长花几百万买了某区的学区房,结果等孩子上学的时候,房子却划到了另一个教育资源并不好的学区。学区房价格下跌是自然而然的,孩子也不能上心仪的学校,家长的损失更不小。广州一个家长花200多万买的学区房,来年却要划到别的学区,家长感觉受骗。

学区调整可看作学区间教育资源的微调。就教育本身来说,这是无可厚非的。有些学区人口增加,学校增加,教师资源变化,交通变化等。相邻学区之间进行微调,可有效促进教育的平稳发展。但学区调整严重干扰房产价格,引发恐慌,与此同时,学区房乱象也扰乱教育资源配置。

以前有重点中学和重点小学,老城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丰富,这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依托这些重点中学、重点小学,学区房现象出现之前是择校、共建现象。有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上好的学校,可以通过花钱购买学位,这就是所谓择校。显然,这造成不公平现象,有钱家长的孩子,不管学习如何,可以上好的学校,而那些没钱家长的孩子,由于没钱,难以上好的学校。对学校本身来说,择校使其陷入追求高收费泥淖,这与追求高质量教学,追求对人的培养是背道而驰的。与择校并存的是单位共建,单位出一笔钱给学校,保证本单位的孩子可以顺利进入该学校学习。

无论是择校,还是共建,都挤占了本地孩子上本地学校的名额。如果他们没钱,又考不上本地好的学校,只能上外地学校,可能还要多交钱。针对这种不公,教育部在重点城市推行学区制度。一个城市可划分多个学区,在学区里面,学生可以通过享受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这么一个范围,就是学区。伴随学区制度,在学区范围内的那些物业、房产,叫作学区房。学区房主要颁布在重点小学,还包括一部分重点中学周边。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区房是房地产市场的衍生品,同样也是现行教育体制下的一个独特的现象,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家长为使孩子不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不惜花费重金购置属于教育质量好的小学学区的房产。学区房既有享受丰富教育资源的价值,也有投资价值。有些家长为了孩子上学,买了学区房。等孩子毕业后,学区房卖出去,还能赚不少。数据统计显示,2013年4个月,北京的学区房竟然每个月上涨1500元左右。而这种现象并非北京市所独有,在南京,学区房价格三倍还多。

学区房现象,问题出在市场条件已经深入到教育资源分配,原有的教育行政主导与市场机制存在不协调。随着房屋交易的市场化,房屋的交易是不存在学区划分的,行政主导的定价机制也是没有的。对于市场来说,哪里资源丰富,哪里的房屋价格就高。这资源包括生活、工作资源,也包括教育资源。既然是市场交易,这些资源都在全社会进行市场化配置,哪个地方资源好,就有更多的人去那里,出价自然高。学区房的高价就是这样形成的,移不动的房子,本来论生活环境和各种配套,城市里面的单体楼,不如相对离市区远一点的楼盘生活得好,但由于学区概念的成立,城区的房子就要普遍卖得价格高一些。

将教育资源分配与市场机制结合,会带来两方面的乱象。市场机制的有序运行是需要一系列条件的,其中就包括相对固定的交易规则和确定的市场环境。可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学区的设立和调整,严重干扰了市场的交易。原先的教育行政干预是针对某学区或与该学区接邻的学区进行的。然而,市场机制却将这种干预范围无限扩大了。教育行政部门能干预的教育资源分配,而这种分配经过市场机制的扩大,其作用无限放大。

与此同时,教育资源的分配也出现了乱象。市场配置资源机制进入教育领域,意味着教育资源的金钱化。学区微调本来是针对现有的教育状况的,哪里有需要,哪里进行学区微调。譬如,哪里确实由于适龄儿童增加,需要增加学位,相应地要进行学区微调。一旦市场化参与这种分配,就使得原先可单纯依据学位本身情况进行微调的行为变得复杂了。有时要考虑里面存在的金钱因素。

另外,市场机制与行政主导机制存在不协调,行政一旦做出决定,是难以一下改变的,而市场机制无时不在起作用。很多时候,行政主导部门的微调能起的作用并不明显,有时甚至出现严重的错配。一旦出现明显错配,来年又要重新配置,甚至配置的力度会更大,需要的行政主导更强。

教育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加重了行政部门对教育资源干预的动力。如果只是单纯的教育资源配置,里面并不牵涉到金钱交易,权力的拥有并没那么大的吸引力。如果人为地加大其中的市场杠杆,则教育资源配置的吸引力大大增加。即使社会和行政部门本身意识到行政干预的不可行,作为权力拥有者依然会利用机会去巩固行政主导的权力。

面对行政主导教育资源与市场机制的不协调,要从外部改变市场调节学区房机制显然是不可行的。一方面,不能将教育资源市场化,需要促使教育公平;另一方面,要避免市场干扰。教育资源分配要内部调整。

就全市范围而言,教育主管部门要做的是均衡全市的基础教育,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更应该针对教育主管部门来说。作为教育资源分配的部门,不能从区域上,或者针对重点学校,进行重点投入,而要做补缺拾遗的工作,尽量使各区域、地段、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均等化。

就具体的学区而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能做的是将权力下放,给予学区本身足够的自治和自主权。这种自治与自主又是建立在足够透明和民主基础上的。权力下放将带来教育资源在内部分配的公平,保证区内公平,从教育资源获取层面,尽量将市场机制排除在外。做到这些,学区房现象就会消除大半。该是市场的归市场,该是行政主导的归行政主导,让两者分开。

学区房乱象扰乱教育资源配置 篇12

于是, 可以看到令人诧异的一幕。一些好的学区, 即使一个小单间, 房间景观和所处环境都不好, 由于有好的教育资源, 可以卖到很好的价格。一些家长, 并不打算长住于此, 但为了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业, 宁愿花高价买下并不宜居的学区房。

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好的学校, 不惜卖掉大房子, 去换好学区的小房子。一家人为了孩子上学做出巨大牺牲。

学区房现象带来市场认知的严重混乱。北京市海淀区四环内的两栋楼房, 两者相距20 多米。虽然外墙粉刷颜色和新旧程度看似不同, 但两栋楼房都建于1988 年, 建筑风格和楼层结构也完全相同。两楼之间仅仅隔着一道铁栅栏和树木。但是, 作为二手房, 在交易市场上, 相距只有20 多米的这两栋楼房, 它们的价格却有着天壤之别。

与此同时, 一个城市的学区划分并不是固定的。去年属于某区的学位房, 今年可能就不属于该区。今年属于该区的学位房, 来年不定属于哪个区。如果划拨的学区教育资源好于已有的学区, 学区房价格肯定上涨, 反之, 则下跌。学区的变化, 扰乱了房价市场。这对买了学区房, 或正想买学区房的家长来说, 却是件提心吊胆的事情。有家长花几百万买了某区的学区房, 结果等孩子上学的时候, 房子却划到了另一个教育资源并不好的学区。学区房价格下跌是自然而然的, 孩子也不能上心仪的学校, 家长的损失更不小。广州一个家长花200 多万买的学区房, 来年却要划到别的学区, 家长感觉受骗。

学区调整可看作学区间教育资源的微调。就教育本身来说, 这是无可厚非的。有些学区人口增加, 学校增加, 教师资源变化, 交通变化等。相邻学区之间进行微调, 可有效促进教育的平稳发展。但学区调整严重干扰房产价格, 引发恐慌, 与此同时, 学区房乱象也扰乱教育资源配置。

以前有重点中学和重点小学, 老城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丰富, 这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依托这些重点中学、重点小学, 学区房现象出现之前是择校、共建现象。有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上好的学校, 可以通过花钱购买学位, 这就是所谓择校。显然, 这造成不公平现象, 有钱家长的孩子, 不管学习如何, 可以上好的学校, 而那些没钱家长的孩子, 由于没钱, 难以上好的学校。对学校本身来说, 择校使其陷入追求高收费泥淖, 这与追求高质量教学, 追求对人的培养是背道而驰的。与择校并存的是单位共建, 单位出一笔钱给学校, 保证本单位的孩子可以顺利进入该学校学习。

无论是择校, 还是共建, 都挤占了本地孩子上本地学校的名额。如果他们没钱, 又考不上本地好的学校, 只能上外地学校, 可能还要多交钱。针对这种不公, 教育部在重点城市推行学区制度。一个城市可划分多个学区, 在学区里面, 学生可以通过享受义务教育, 免试就近入学, 这么一个范围, 就是学区。伴随学区制度, 在学区范围内的那些物业、房产, 叫作学区房。学区房主要颁布在重点小学, 还包括一部分重点中学周边。

从某种意义上讲, 学区房是房地产市场的衍生品, 同样也是现行教育体制下的一个独特的现象,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 家长为使孩子不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 不惜花费重金购置属于教育质量好的小学学区的房产。学区房既有享受丰富教育资源的价值, 也有投资价值。有些家长为了孩子上学, 买了学区房。等孩子毕业后, 学区房卖出去, 还能赚不少。数据统计显示, 2013 年4 个月, 北京的学区房竟然每个月上涨1500元左右。而这种现象并非北京市所独有, 在南京, 学区房价格三倍还多。

学区房现象, 问题出在市场条件已经深入到教育资源分配, 原有的教育行政主导与市场机制存在不协调。随着房屋交易的市场化, 房屋的交易是不存在学区划分的, 行政主导的定价机制也是没有的。对于市场来说, 哪里资源丰富, 哪里的房屋价格就高。这资源包括生活、工作资源, 也包括教育资源。既然是市场交易, 这些资源都在全社会进行市场化配置, 哪个地方资源好, 就有更多的人去那里, 出价自然高。学区房的高价就是这样形成的, 移不动的房子, 本来论生活环境和各种配套, 城市里面的单体楼, 不如相对离市区远一点的楼盘生活得好, 但由于学区概念的成立, 城区的房子就要普遍卖得价格高一些。

将教育资源分配与市场机制结合, 会带来两方面的乱象。市场机制的有序运行是需要一系列条件的, 其中就包括相对固定的交易规则和确定的市场环境。可是,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学区的设立和调整, 严重干扰了市场的交易。原先的教育行政干预是针对某学区或与该学区接邻的学区进行的。然而, 市场机制却将这种干预范围无限扩大了。教育行政部门能干预的教育资源分配, 而这种分配经过市场机制的扩大, 其作用无限放大。

与此同时, 教育资源的分配也出现了乱象。市场配置资源机制进入教育领域, 意味着教育资源的金钱化。学区微调本来是针对现有的教育状况的, 哪里有需要, 哪里进行学区微调。譬如, 哪里确实由于适龄儿童增加, 需要增加学位, 相应地要进行学区微调。一旦市场化参与这种分配, 就使得原先可单纯依据学位本身情况进行微调的行为变得复杂了。有时要考虑里面存在的金钱因素。

另外, 市场机制与行政主导机制存在不协调, 行政一旦做出决定, 是难以一下改变的, 而市场机制无时不在起作用。很多时候, 行政主导部门的微调能起的作用并不明显, 有时甚至出现严重的错配。一旦出现明显错配, 来年又要重新配置, 甚至配置的力度会更大, 需要的行政主导更强。

教育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加重了行政部门对教育资源干预的动力。如果只是单纯的教育资源配置, 里面并不牵涉到金钱交易, 权力的拥有并没那么大的吸引力。如果人为地加大其中的市场杠杆, 则教育资源配置的吸引力大大增加。即使社会和行政部门本身意识到行政干预的不可行, 作为权力拥有者依然会利用机会去巩固行政主导的权力。

面对行政主导教育资源与市场机制的不协调, 要从外部改变市场调节学区房机制显然是不可行的。一方面, 不能将教育资源市场化, 需要促使教育公平;另一方面, 要避免市场干扰。教育资源分配要内部调整。

就全市范围而言, 教育主管部门要做的是均衡全市的基础教育, 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 更应该针对教育主管部门来说。作为教育资源分配的部门, 不能从区域上, 或者针对重点学校, 进行重点投入, 而要做补缺拾遗的工作, 尽量使各区域、地段、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均等化。

上一篇:等比重罗哌卡因下一篇:种公猪的饲养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