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置研究

2024-07-23

配置研究(共12篇)

配置研究 篇1

IEC 61850是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TC57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络制定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标准的第6部分规定了变电站智能电子装置(IED)的配置描述语言(SCL)。该语言用于描述IED的配置和通信系统,也可以描述开关间拓扑本身以及开关间隔结构与配置在IED上的变电站自动化功能(逻辑节点)的关系。

1 SCL简介

SCL基于XML1.0,它是一种信息集成描述工具和转换工具,专用于变电站IED设备、变电站系统和变电站网络通信拓扑结构的配置,最终目的是为了对不同制造厂商的配置工具交换系统配置信息,实现互操作。所以,SCL具有描述变电站结构及IED功能的能力[1]。

2 XML与数据库技术

2.1 配置工具使用的文件类型

在IED配置过程中有一些数据是必须要使用的,使用这些数据就必须从变电站后台数据库中存取它们。例如:存放各类型装置基本功能信息的装置类型信息库;用于存放IEC 61850-7部分中定义逻辑节点类和公共数据类的基本信息的LN和CDC信息库[2]。配置工具使用的都是以下几种类型的文件:

(1).ICD文件(IED capability description)是尚未实例化的描述单个IED功能文件。

(2).SSD文件(system specification description)通常是用于描述以单线图形式给出的变电站结构的文件。

(3).SCD文件(system configuration description)描述了整个变电站全部配置信息的文件。

(4).CID文件(configured IED description)用于描述系统中某个实例化IED的文件。

2.2 XML文档与数据库的通信方法

这几种文件都是以XML语言格式表达的XML文档。而XML数据格式是不可以直接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所以必须进行转换。XML文档与数据库的通信通常采用以下方法。

(1)直接转换:直接把从数据库中查询出来的结果集(很多个记录的集合)转换成XML形式的数据,然后把这个结果集转换成一个XML文档。

(2)基于SQL查询语句的转换:使用的是经过修改的SELECT语句,查询结果被转换成XML,目前有一些私有的基于SQL的语言可用,通过简单地使用嵌套SELECT语句,就可以直接转换成符合对象—关系映射的嵌套XML,或者使用SQL3的对象试图也可直接转换成XML,最后还可使用QUTER UNION语句和特殊标记来决定怎样将结果转换成为XML。

(3)XMLQuery语言与基于SQL查询语言只能用于关系数据库,不同的是XML查询语言可以用于任何XML文档,为了把它用于关系数据库,必须把数据库中的数据看作XML的模型,这样才能对虚拟的XML文件进行查询。对于XMLQuery而言,基于表格的映射或对象-关系型映射都可以使用,当使用基于表格的映射时,各个表格视为单独的文件,像SQL中的一样,这些表格的结合则在查询语句本身中指明,如果使用的是对象-关系型映射,各个表格的层次被当作单个文件,而表格的结合在映射中说明,对于大多数关系数据库而言,基于表格的映射更为常用,因为它的实现更简单。如果使用Xpath在多个表格中进行查询,必须使用对象-关系映射,因为Xpath不支持多个文档的联合。

3 通信系统的配置描述

不少的研究工作是针对变电站配置描述,IED对通信系统的配置描述相对较少。变电站通信系统的组成元素只有1个,它是子网(SubNetwork),而子网由字节率(BitRate)和连接访问点(ConnecteAP)2个元素组成[3]。下面这段通信段示例SCL代码有一个子网元素,子网的名字是XW1,它包含2个IED元素,这2个IED元素在连接点S1,保护类型为8-MMS,在IEC 61850-8-1和IEC 61850-9-2中有详细的说明。逻辑节点和地址类型只是作为示例的。一个IED包含带地址的GSE控制块,但是不包含最小时间(MinTime)和最大时间(MaxTime)2个元素。最小时间是指数据交换中所允许的最大延时,最大时间就是指客户端要能检测出故障所规定的时间,这2个元素是可选的参数。另一个IED包含一个采样值控制块。MAC地址可用于GOOSE报文的接受端。具体的通信配置描述的示例代码如下:

4 SCL配置工具功能的设计

配置工具分为系统配置工具和IED配置工具2种,具体的配置流程如图1所示[4]。配置的本质是对XML的修改和处理,因为.ICD文件、.SSD文件、.SCD文件、.CID文件格式的本质都是XML文档。

配置工具主要有3部分功能模块组成:界面配置模块、功能配置模块和辅助功能模块。界面配置模块主要是以界面的形式显示配置的文档,方便工作人员进行配置;功能配置模块主要用来修改配置文件里的参数和属性值的;辅助功能模块用来检测配置文档的合法性,用来区分、搜索定位不同逻辑设备具有的相同逻辑节点等功能。具体的工具配置结构如图2所示。

XML显示模块用来解析XML文档,解析后的XML文档将以树状视图的形式展现出来,方便操作人员对参数的修改和操作,XML解析模块的界面视图如图3所示。XML解析实现的核心代码如下:

图3中树状视图中各个树的节点,添加了双击响应的函数。当双击节点时,弹出节点的属性配置界面,可对各个节点的属性和数值进行相应的修改,修改保持后,刷新树状视图,即可显示修改后的各节点元素和属性值,且修改相应的XML文档,完成配置参数和属性的修改。

当新建立一个IED的时候,可通过元素快速配置模板来加快配置的过程,元素快速配置模板包括逻辑节点列表、公共数据表单列表、基本数据表单列表和枚举类型表单列表。在配置界面上还设置有关联选项,该选项可自动加载子数据模块所需要的数据模板。操作完成点击“确定”按钮完成操作,点击“取消”按钮放弃操作。完成操作后系统会自动的加载选择的数据模板。本文配置工具的设计方法是从功能需求的角度进行设计的,没有过多的从用户需求角度来考虑配置工具开发过程,所以不免存在不足之处,需要在工程实践中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丽华,马军华,王传起,等.变电站配置描述语言SCL的应用研究[J].电网技术,2006,30(1):93-96.

[2]樊陈,陈小川,马彦宇,等.基于IEC 61850的变点站配置研究[J].继电器,2007,35(8):41-44,65.

[3]IEC 61850,Communication Networks and Systems in Substa-tions Patr6 Configuration Description Language for Commu-nication in electrical substations related to IEDs[S].2002.

[4]陈少君,程晓.智能电子装置的SCL文档配置工具的设计与实现[J].继电器,2007,35(20):47-50.

配置研究 篇2

内容摘要:在监狱职能纯化的背景下,我们必须优化监狱警力资源的配置与开发,规范监狱警力资源的配置管理工作,创新监狱警力资源配置管理的方法,以更好的发挥监狱职能作用,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要以制度建设为切入点,确保监狱警力资源配置的法治性;以深化改革为突破口,确保监狱警力资源配置的科学性;以扁平化管理为着力点,确保监狱警力资源配置的实效性;以开发现有警力潜能为关键点,确保监狱警力资源配置的长效性;以信息化建设为保障点,确保监狱警力资源配置的高效性。

主题词: 监狱 警力资源 配置

监狱警力资源配置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课题,其目的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合理调整警力资源的地域、部门分布和结构,力求合理化、科学化,从而形成一个高效率的工作系统,既使监狱民警群体取得最佳组合效应,又使每位民警个体的潜力得到有效开发。随着监狱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监狱职能逐步纯化,对监狱工作特别是监狱基层基础工作要求不断提高,但是,警力的配置不够科学、不够合理,基层警力不足、基层民警超负荷工作等情况仍然较为普遍,影响和制约了监狱工作的发展。因此,在监狱职能纯化的背景下,我们必须优化监狱警力资源的配置与开发,规范监狱警力资源的配置管理工作,创新监狱警力资源配置管理的方法,以更好的发挥监狱职能作用,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监狱职能纯化视角下科学配置监狱警力资源的重要意义

(一)科学配置监狱警力资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监狱内部主要包括三类人,即民警、职工、罪犯。其中,民警是监狱工作发展最重要的依靠力量,居于主体地位。树立“以人为本观”,要求我们在开展监狱各项工作时首先要考虑人的因素,妥善处理好民警、职工、罪犯这三个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特别是要注重解决好与民警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随着国家对监狱财政保障水平的稳步提高,在落实从优待警过程中过去一些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然而监狱基层一线警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多年来始终十分突出,至今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由于基层一线警力的缺乏,导致部分一线民警长期超时间、超负荷工作,民警精力几乎全部为带班、值班所占用,处于一种疲惫的状态,对罪犯严格有效的管理教育感到力不从心。基层押犯单位民警超时间、超负荷工作的问题,绝大部分情况都是因为一线警力不足所造成的。警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是民警的绝对人数,如果民警的绝对数

达不到一定的比例,一线民警必然会处于一种疲于奔命的状态,也必然会对民警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因此,科学配置警力资源,解决基层警力不足的问题,是落实从优待警,体现和谐社会“以人为本观”的内在要求。

(二)科学配置监狱警力资源是深化监狱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监狱体制改革是中央赋予我们的重大政治任务。当前,已经进行监狱体制改革试点的省份,全面深化改革,规范监狱执法,开创了监狱工作的崭新局面,崭新的监狱工作理念、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已经形成。可以预见并已经逐步得到证实的是,随着监狱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罪犯教育管理的各项规定及有关要求将更加具体,监狱工作的目标将更高,对监狱民警特别是基层一线民警的要求必然随之更加具体、更加严格。所有这些工作都需要人来做,特别是需要基层民警的扎实工作才能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要求我们必须抓好监区、分监区等基层单位建设,从政策、制度、机制上,从待遇、经费、装备等方面,切实向基层一线倾斜,实现工作重心下移、保障下倾、警力下沉。加强警力配备既是基层基础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落实监狱各项具体工作任务的根本保证。如果基层监区、分监区的警力配备不到位、不优化,奢谈监管安全,加强民警教育培训,提高民警执法水平,落实工作任务等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科学配置监狱警力资源,确保一线有比较充足的警力,成为适应深化监狱体制改革新形势的必然选择。

(三)科学配置监狱警力资源是确保监管安全的根本要求

基层一线充足的警力是监管安全的根本保证。尽管影响监管安全的因素有很多,但勿庸置疑,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如果直接在一线从事罪犯管理的民警达不到一定的数额,所有关于监管安全的规章制度就难以落到实处,围绕确保监管安全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也难以落到实处,监管安全也就没有了保障。回顾反思监狱监管安全方面所发生的大量事故,包括罪犯脱逃、打架斗殴、故意伤害以及自杀等,很多案例就是因为一线警力不足,并进而导致对罪犯的直接管理不到位所造成的。由于警力不足,一部分基层民警甚至把罪犯当“拐棍”,使监管安全埋下了重大隐患。同时,教育改造工作在改造罪犯中具有“攻心治本”作用,只有教育改造质量提高了,罪犯真心求改造,才能保证监狱的持续安全稳定。然而实际工作中,由于警力不足,教育改造的很多工作难以落实到位,或者是流于形式,应付了事。因此,科学配置监狱警力资源,解决基层一线警力不足的问题,是确保监管安全的根本要求。

二、监狱职能纯化视角下监狱警力资源配置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的偏差性与警力资源配置的科学性不相适应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造成监狱警力资源配置不科学,一线警力不足的原因,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思想观念上的问题。一是部分监狱领导思想上因循守旧,将工作标准和要求定位很低,忧患意识不强,提出的警力配置方法脱离实际,安排一线警力时仅仅从简单的看守任务来考虑问题,很少甚至完全没有从确保监管安全持续稳定、确保罪犯改造质量稳步提高的角度来配置警力。有的

即使是从保证监管安全的角度来看,也还停留在传统的工作模式上,对监管安全潜在的危险认识不足。二是部分监狱对上级提出的一线警力配置标准不理解,有的认为标准太高,有的认为应该平均计算一线警力配置比例,还有的片面强调本单位的特殊性,只想向上要编制、要警力,不注重内部调整挖潜。三是部分监狱党委班子、党委领导工作力度不大,涉及到机构人员调整时顾虑重重、无所作为。加上有的单位“近亲繁殖”现象严重,动一个人涉及到一群人,牵一发而动全身,因而有的监狱党委投鼠忌器,不敢有所动作、有所作为。

(二)监狱体制改革的渐进性与警力资源配置的迫切性不相适应

监狱体制改革,作为社会的一种局部变革,是一个艰巨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须遵循一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到循序渐进,水到渠成。而解决编制和警力不足的问题,科学配置警力资源,以适应押犯数量不断增长,押犯构成日趋复杂,改造罪犯难度日益加大的形势需要,具有一定的迫切性。通过监狱体制改革,解决了部分监狱办社会问题,监狱办社会所占用的警力得到减少,但是因为监狱所处的地域不同,需要的警力也有所差别,特别是一些远离城市的农业监狱,监狱办社会的任务依然很重,相当一部分警力要满足非监管改造工作的需要。这一现实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圆满解决。此外,适应监狱体制改革的需要,监狱向监狱企业派出了部分民警,必然对一线押犯单位警力配置构成影响。派出民警全部撤回监狱,需要一段时间的过渡期。

(三)监狱机构设置的随意性与警力资源配置的规范性不相适应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编制就是法律”。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实现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24条也规定:“国家根据人民警察的工作性质、任务和特点,规定组织机构和职务系列”。然而,部分监狱单位对机构编制管理的刚性意识不强,一段时间内滥设机构的现象比较普遍,职务称谓也比较混乱。由于机构编制的刚性意识不强,导致一些非押犯单位占用了大量的警力,造成警力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滥设机构的问题,既与警力资源配置的规范性要求不相适应,也给规范公务员管理和公务员登记工作带来了一些麻烦。一是监狱机关包括一些类似于机关的二级单位规模过大。有的监狱本身机关内设科室就很多,机关的人数已经不少,然后又在监狱机关下面设了一些门类繁多的二级机构,导致监狱机关这一级占用的警力太多。二是监区机关民警配备比例过高。很多单位监区实际上是一个类似于监狱的二级机关,内设机构门类多,占用的警力也很多。某监狱为例,该监监区机关民警数239人,平均每个监区机关民警数24人,如果这一部分人的一半直接充实到一线,可提高该监民警与押犯比例近2个百分点。

(四)生产模式调整的滞后性与警力资源配置的针对性不相适应

为罪犯提供劳动岗位的监狱企业的生产项目是影响监狱警力配置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监狱过去配置警力的主要依据。生产模式是与生产项目紧密相连的,有的生产项目需要“三班倒”的生产模式,需要的警力必然较多。按照监狱所承担的职能,监狱企业应尽量避免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过大的生产项目。特别是对于一些“三班倒”生产项目,应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

快转产。有的监狱还围绕生产的需要来要犯人,而不是根据有多少民警来配多少犯人,导致警力配备出现了不平衡。

(五)罪犯构成的变动性与警力资源配置的相对固定性不相适应

监狱的编制在一定时期内是固定的,增加或减少都要按一定的程序严格审批。而罪犯的构成和数量却是与社会犯罪形势密切相关的,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市场经济条件下,罪犯构成的变化是导致近几年部分监狱间警力分布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国家刑事政策的调整,重刑犯逐步增多而短刑犯则呈逐步减少的趋势,导致了部分重刑犯监狱(主要是城市工业监狱)押犯增多,其总警力包括一线警力相对不足的状况。此外,从民警编制配备情况看,部分监狱由于押犯规模过大,超过了设计的关押能力,出现了一种两难的状况:如果按照编制数控制民警总数,就会导致总体警力的不足,并进而必然导致一线警力达不到规定的比例要求;如果按照实际押犯数来确定民警总数,又必然会超编,同时监管设施也难以保证监管安全。

(六)警力资源流动的封闭性与警力资源配置的开放性不相适应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人力资源有上有下、有进有出,不断的调整,合理的流动,才能充分发挥其潜力和能动性。然而,监狱机关传统警力资源的流动结构呈现一种相对封闭的静态流动,监狱内部人才单位所有、部门所有的局面至今仍未打破,面向社会、面向地方的开放式流动不足。这种相对封闭的流转方式对监狱警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一个致命的弱点。导致外部优秀人才难以进入,监狱人力资源流转不出去,造成人力资源缺乏外部成长条件,警力资源质量难以提高。

(七)警力资源开发的不足性与警力资源配置的实效性不相适应

部分监狱民警总数不少,押犯数也不多,但真正到一线带班的民警还是难以达到规定的比例。究其原因,就在于对现有警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警力资源浪费的现象客观存在。有的监狱在安排分监区民警时,50岁以上的民警以及过去担任过正科级、副科级领导职务的同志一般不予考虑,这部分人既没有到一线做具体工作,也不大可能再担任相应的领导职务,工作职责不明确,工作责任感以及积极性、主动性打了折扣,从某种程度上讲,这部分人是作为一种闲置资源沉淀下来了。另外,一些监狱女民警的总体比例偏高,个别监狱女民警甚至占民警总数的比例在30%左右,如何发挥女民警在监狱工作中的作用,特别是调动女民警参与监管工作的积极性,也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三、监狱职能纯化视角下监狱警力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

民警是监狱各项工作的主体,要把确立民警的主体地位作为警力资源配置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警力资源配置工作中,要始终贯彻人本理念,树立正确的警力资源流动导向,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警力资源配置规划,充分发挥民警 的主体意识,关注和解决民警的合理需求,激发民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警力资源合理流动,基层民警真正成为监狱工作的主力军。

(二)保障职能的原则

警力配置要以监狱的各项工作任务完成和各级组织、广大民警切实履行好各自的工作职责为基本前提。在民警配置管理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工作量大小、工作难易程度等因素,微观上达到民警个体工作轻重适当、松驰有度,宏观上达到监狱整体工作有序开展、监狱职能有效履行。

(三)加强基层的原则

监区(分监区)是监狱改造罪犯的基本单元,是刑罚的终端执行机构,其警力配置及其素质是提高罪犯改造质量的关键。因此,要牢固树立重视监区、面向监区、服务监区的思想,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上要优先考虑监区和分监区。要调整监区、分监区的机构配置,按照押犯的比例配足警力,使其适应直接、有效的监管和教育改造罪犯的需要;要精简机关,将年富力强、有能力、有文化的民警充实基层,切实提高民警素质。对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不负责任,不适合直接管理罪犯的基层民警,要及时调整岗位,不能凑数。

(四)与时俱进的原则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监狱工作的思路、要求等发生了很大变化,押犯的构成也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并且仍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监狱工作的发展也对警力配置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针对警力配置不够合理、标准不够统一等突出问题,科学合理配置警力和做好警力资源开展工作,使之成为当前和今后警力配置工作的中心任务。

(五)合理流动的原则

通过流动使用,使原有的不合理的配置趋向于合理,实质上是一个警力资源的再配置的过程。其意义在于通过流动盘活警力资源,资源组合优化,使个人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一是监狱内部之间合理流动。监狱体制改革后,生产岗位警力向管教岗位流转;机关警力向一线警力流转;充分发挥监狱女民警的作用,男犯监狱的女民警充实基层一线,如内勤、教育、心理咨询和窗口岗位等。二是系统内相互流动。打破监狱与监狱之间警力资源流转的传统界限,如挂职或多岗位多层次的锻炼,实施警力资源的互动机制。三是系统内外相互流动。逐步建立监狱警力资源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将监狱后备人才委派到政府机构、国有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同时,要用活用足政策,提高门槛,面向社会录用优秀人才,充实监狱民警队伍。

(六)实事求是的原则

每个监狱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押犯构成也不尽相同,监狱企业的生产项目以及组织生产的形式也有很大的差异,民警的工作习惯、思维方式甚至包括当

地的风土人情也都不尽相同,解决任何问题包括科学配置警力资源,解决一线警力不足的方式方法也应该是多种模式并举。应该说,通过近几年的努力,一些单位探索出了符合本单位实际的一些好的做法和模式,应该在实践中进一步坚持完善。但是,我们千万不能把工作模式简单划一。比如推行两级管理,确实能够解决部分监狱的部分监区警力不足的问题,但客观地讲,对于一些大型农业监狱以及一些生产流程多、程序清晰的工业监狱,就不太适合搞两级管理。总的讲,应该多种模式并举,适合搞两级管理的,应坚定不移地继续坚持搞下去,在实践中进一步规范、进一步完善;不太适合的,就应该积极探索适合本单位的模式,不要跟风。一定要实事求是,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监狱职能纯化视角下监狱警力资源科学配置的构想

(一)以制度建设为切入点,确保监狱警力资源配置的法治性

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和完善监狱的机构设置、警力配置等方面的工作,满足监狱工作的需求。这是加强监狱民警队伍正规化建设,推进监狱工作法制化进程的内在要求。目前监狱沿用的18%的警力配备标准是1981年制订的。20多年来监狱工作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今天仍然按此标准确定编制、配置警察,显然已不能适应当前监狱工作的需要。况且这一标准是以中办发[1981]44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第八次全国劳改工作会议纪要〉》文件形式下发的,无法定权威性,而且至今还有部分监狱尚未达到这一标准。因此,应尽快从法律的高度重新确定监狱民警的编制问题和统一的配备标准,确立监狱编制的法定地位,按照总量配备、总体分解、基层优先的方式进行各层次的警力配置,增强民警配置工作的科学性、统一性和有效性。

1、提高监狱民警政法专项编制的配备比例。原定监狱警力编制配备比例明显偏低。尤其是改造罪犯的工作难度增大,监狱体制改革后机构一分为二,更需要从法律上确定监狱编制配置问题。应按照2004年司法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重新核定的押犯规模为准,由司法部商中央编委适当调整和提高监狱民警政法专项编制的配备比例。要尽快将每一个监狱的警力配备标准规范化、数字化、明细化。所谓规范化,是指机构设置、岗位设定以及警力配备都要规范,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所谓数字化就是要有具体的数据,不能概而括之、笼而统之,搞成上级部门因为没有具体数据标准不好对下检查考核、下级部门也因为没有具体的数据标准不好分解落实,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所谓明细化就是要具体到每一个部门和单位,将本单位的所有警力具体配备到一个明确的工作岗位,不能留有死角。

2、按照“双75%”比例确定基层民警配备的总体数量。要创新警力配置制度,在警力配置中严格落实面向基层的原则,采取倒推的办法,首先把基层分监区民警配齐、配强、配备到位,按照“分监区→监区→机关科室和其他部门”的先后次序由下至上进行配备,在监狱75%警力下沉监区的前提下,在监区民警中分解出75%优先配备到分监区,确保分监区警力充足。在此基础上,将分监区民警按各分监区的押犯数再次分解配备至各分监区,以达到各分监区之间的警力相对均衡。

3、尝试按照产业类别分别设置警力配备的不同标准。在实际工作中,因罪犯从事劳动种类的不同,对警力配置的要求和民警工作压力的大小不尽相同。因此,要完善警力配置制度,在警力配置中尝试对从事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加工业生产的监区、分监区的警力配备标准进行区分,分别设置。一般来说,警力配备比例应按照工业、农业、加工业的顺序递减。从事工业生产的单位按照押犯比例配备警力;从事农业生产的单位按照生产流程和岗位配备警力,在农忙季节可临时增派警力;从事加工业生产的单位按照押犯数量结合加工场地情况配备警力。

(二)以深化改革为突破口,确保监狱警力资源配置的科学性

警力资源配置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牵涉到监狱工作的方方面面。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系统与系统之间,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必须发展协调、结构优化。因此,监狱警力资源配置必须与监狱体制改革相结合,与监狱布局调整相结合,与监狱分类制度改革相结合。

1、以监狱体制改革为契机,精简机关科室民警,实现警力配置的效能性

一是要适当调整机关机构。以深化监狱体制改革为契机,按照效率优先和保障职能的警力配置原则,重新核定各监狱的内设机构,进一步理顺和规范机构职能,对监狱科室之间、监狱科室与子公司科室之间职能相近的机构进行合并或合署办公,对职能交叉的科室进行调整。通过规范职能,撤并部分科室,调整出部分警力充实到基层工作。

二是要适当减少机关工作人员。机关包括监狱机关、子公司机关和监区“小机关”三个组成部分。根据监狱的职能和职责,各监狱机关内设科室的设置数是基本相同的,由于各监狱人员编制、押犯人数、监狱企业规模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机关科室民警人数不能按一个标准配备。机关科室的职能是一定的,所设职位也是与之对应的,但人员可多可少,主要根据监狱总体规模大小核定。对于总体规模小、机关人员相对少的监狱,可采取分战线合署办公、确定每一项职能有专人负责的措施,保证各职能科室业务工作的正常运行。要按照面向基层的警力配置原则,在确定监狱和子公司机关科室职能的基础上,确定监狱和子公司机关科室的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配备监狱、子公司机关科室领导和工作人员,把富余的警力安排到一线工作;合理配备监区领导职数,做到因事设岗、精干高效;要根据监区管理工作需要,合理设置监区干事,减少“小机关”民警,把精减的民警充实到分监区。

三是要适当减少委派到子公司工作的民警。目前,监狱体制改革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在子公司正常运行、各项工作基本走上正轨的前提下,可以采取竞争、择优的办法,选用部分经验丰富、熟悉生产、具备一定管理水平的工人到子公司从事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或者采取公开选拔聘用的方式,面向社会聘用一批高学历、有管理经验的人员,担任子公司各个层面的管理人员,置换出部分委派民警回监狱从事监管改造工作。

2、以监狱布局调整为契机,控制押犯规模,实现警力配置的动态性

要根据司法部《关于进一步推进监狱布局调整工作的意见》,以及国家刑事政策调整带来的监狱押犯构成变化的新情况,对编制和警力实施动态管理,以管好用好编制和警力,充分发挥其作用。要根据监狱工作的最新发展态势,结合监狱布局调整推进情况、罪犯关押规模变化情况、改造工作的需要和监狱企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监狱单位的编制和警力。一是要合理设置监区、分监区和押犯规模。规模设置太大会给监管改造、生产管理造成过大的压力,规模设置太小势必分散警力资源,造成基层警力不足和基层民警工作压力过大。司法部《关于加强监狱监区分监区和劳教所大队中队建设的若干规定》中有关监区规模的设置标准较为科学,有利于警力的合理配置。但是从监狱工作的实际需要来看,分监区的押犯规模应当根据分监区从事的生产性质进行确定,从事工农业主业生产的分监区可按照生产规模和生产岗位的需要确定押犯规模,从事加工业生产的分监区按照加工业务量的大小确定押犯规模。监区押犯规模一般以400—500名为宜,分监区的押犯规模一般以100-150名为宜,从事加工业生产的分监区可适当扩至200名。二是要调整监区、分监区布局。针对目前一些监狱的监区和分监区设置过小过多,警力相对分散的情况,应对监区、分监区进行科学整合、压缩建制,对押犯规模较小的监区、分监区进行合并,减少关押点,整合警力资源,减少如监区干事、关押点内看守民警等间接管理层对警力资源的消耗,把相对有限的警力配备到直接管理罪犯的“前线”。

3、以监狱分类制度改革为契机,确立监狱戒备等级,实现警力配置的区别性

监狱按戒备等级分类,有利于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监狱制度,科学有效地监管改造罪犯,对于确保监管安全,提高改造质量和节约监管资源,促进监狱工作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2005年6月召开的全国监狱局长会议上,司法部领导明确表示,对监狱按照戒备等级分类管理已经得到广泛认同,要尽快列入议事日程,加快推进实施。因此,我们要根据关押罪犯的类型、危险程度、武警看押情况、警戒设施装备等因素,内部确定戒备等级对不同戒备等级的监狱(监区)按照不同的比例配备编制和警力。在此基础上,再按照罪犯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和危险程度等因素把罪犯分成男犯、女犯、成年犯、未成年犯、顽危犯、老弱病残犯等不同类型,根据管理、改造不同类型罪犯的难易程度,配备不同比例的编制和警力。

(三)以扁平化管理为着力点,确保监狱警力资源配置的实效性

现代管理理念认为,“组织扁平化”有利于提高管理的效能。“监狱管理扁平化”是指监狱在推进监狱工作科学化的过程中,在某些方面和在一定程度上借鉴或仿效企业“扁平化”管理中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在监狱理念、组织结构、运作机制,人事制度以及管理方法等方面创新,从而提高监狱工作的效率。一是要按“大部化”思路设置机构。可结合罪犯关押布局调整和监狱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监狱局机关和基层监狱的“三定方案”,规范内设机构职能,合理定编定员,提高机构效能。可借鉴司法部燕城监狱的机构设置,该监将监狱机关设置为六部一中心(综合研究部、人事督查部、刑务处遇部、教育改造部、劳动改造部、财务保障部、后勤服务中心),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要按“小机关、大监区”的思路设置机构。对相同、相近的职能进行合并,对交叉、重复的职能进行适当

调整,压缩、减少机关编制和警力,以充实基层一线。严格控制各单位增设内设机构,凡增设机构都要按规定报批。三是要及时调整内设机构。根据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警力资源调整和监狱办社会职能调整的情况,及时整合、调整相应的内设机构。四是要探索实施二级管理。按照“监狱法”的规定,从监狱到监区再到分监区的组织层级,是监狱管理的基本的、合法的组织形式。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包括监狱布局调整、罪犯构成及押犯规模的变化、监狱生产项目以及生产组织形式的改变等等,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产生了“从监狱到监区,监区以下不设分监区”、“从监狱到独立(直属)分监区,中间没有监区”等两种形式的“两级管理”。对“两级管理”我们要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核心是减少管理层次,充实一线警力。我们一定要掌握一套方法而不能仅仅拘泥于某一个方面,限制自己的思维、束缚自己的手脚。“两级管理”只是解决一线警力不足的方法之一,不可能是唯一的灵丹妙药,也不大可能适用于每一个监狱、每一个监区和分监区。符合条件的单位,要积极推行“两级管理”。对于一些比较适合集中管理的工业监狱的监区以及一些劳动流程简单的劳动力集中的承揽加工监区,在押犯达到一定规模的前提下,可以积极推行“两级管理”模式;而对于一些工艺流程复杂、生产环节很多而且分工很细以及不太适合集中管理的劳动项目所在监区,比如农业监区、从事砖瓦生产的工业监区,都不太适合全部推行“两级管理”。各监狱在选择管理层级时,一定要紧密结合实际,千万不能跟风,更不要搞一刀切。

(四)以开发现有警力潜能为关键点,确保监狱警力资源配置的长效性

目前,监狱在职民警的潜能,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合理配置与很好开发。为此,我们应着力提高警力资源配置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充分挖掘现有警力的潜能。

1、发挥女民警和年龄偏大民警的作用,向挖掘潜能要警力

女民警和年龄较大的民警,虽然不宜安排从事直接管理男犯的工作和监管改造一线的工作,但可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她们在教育改造罪犯工作中的作用。一是充分发挥女民警亲和力强等特点,以现代网络技术为平台,采用“女警+网络”的模式,安排女民警从事网络电化教育、心理咨询与矫治、服刑指导、就业指导等教育改造罪犯的工作。二是充分发挥女民警耐心细致的特点,安排女民警从事监区政工干事、执法文书管理、罪犯档案管理等工作。三是充分发挥年龄较大民警经验丰富、事业心强的特点,安排他们从事监区文化建设、罪犯个别谈话教育等工作强度相对较小的教育改造工作。四是根据女民警和年龄较大民警的身体条件,安排女民警和年龄较大民警从事内看守、安全监控、罪犯会见管理等工作。

2、鼓励符合提前退休条件的民警办理提前退休,向减员空编要警力

根据《公务员法》有关规定,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前提下,鼓励符合提前退休条件的民警自愿提前退休,空出有限的编制数额,用于面向社会招收录用符合条件的民警,为监狱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创造条件,从而优化民警队伍的年龄和知识结构,以增强民警队伍的活力,保证民警队伍的精干高效。

3、加大民警教育培训力度,向民警素质要警力

在把警力压缩到基层保证基层警力数量的同时,还应该不断提高民警素质、保证基层警力的质量,使有限的警力发挥出最大效能。在现有警力配备的情况下,充分发挥第一要素——人——的关键作用,提高民警队伍的战斗力,走出纯粹增加民警绝对数量保障警力的误区。根据不同职务、不同类别民警的特点和需要,按照学用一致,按需施教的要求,创新培训工作的方法和形式,体现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各级组织要认真分析当前监狱民警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真正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杜绝培训走过场,力求取得实效。

4、提高和落实一线民警待遇,用待遇留住警力

在做到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的同时,做到用待遇留人。一是要提高基层民警的收入待遇,争取对工作在边远艰苦地区基层民警的优惠政策,在工资、津贴、补贴等方面向基层倾斜,增加基层民警的收入。二是要提高基层民警的政治待遇,在干部选拔任用中优先考虑有能力、会管理的基层民警;三是要针对部分监狱地处偏僻,条件艰苦,工作生活条件较差,存在择偶难、就业难、就医难、子女就学难等突出问题的实际情况,通过积极争取布局调整政策,加大投入,把部分地处偏僻的监狱调整到离城市相对较近的地区,彻底解决民警的后顾之忧,使民警轻装上阵,全力投入工作。四是要通过换休、轮休、补休、调休,强制休假等方法,保证民警休息时间,减轻基层民警工作和身心压力。五是要广泛深入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基层民警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自我调控能力。

(五)以信息化建设为保障点,确保监狱警力资源配置的高效性

目前,监狱工作的科技水平普遍不高,装备仍然相对落后,监管安全、罪犯教育等工作主要是使用粗放型的“人海战术”,实行“人盯人”的密集防守和传统的教育方法,对警力资源消耗较大、效率较低。因此,我们要树立“科技兴监”观念,加大资金投入,逐步提高监管警戒设施的技术含量和装备水平,向科技要警力。要从提高监狱工作的科技含量和更新监管技术装备入手,把基层民警从繁重的“看、守”工作中解放出来,改善基层民警工作条件,缓解基层民警工作压力,提高警力资源的配置效率,把更多的警力投入到提高监狱管理水平和教育改造质量等工作中去。要安装智能门禁系统、重点部位监控报警系统,在出收工“关口”配备安检门、金属探测仪,以提高对罪犯活动监控和搜身检查的效率。要加快民警值勤室、值班室、警务室、谈话室的硬件防护建设,危险区域警戒隔离带、隔离墙的建设等。要改善民警自我安全防护装备,给值勤民警配齐警棍、警笛、对讲机、催泪瓦斯喷射器材,提高应急防暴制敌能力。

参考文献:

1、董泽芳主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2、黄勇峰《组织扁平化:监狱管理创新新视点》,《中国监狱》2004年第3期,P26-27。

3、何剑、钱德金《关于监狱警力资源配置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现代监狱》2005年第4期。

4、司法部监狱局课题组《监狱机关编制和警力配置现状与优化构想》,《犯罪与改造研究》,2005年第5期P11-19。

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模式研究 篇3

[关键词] 金融资源配置 市场机制 政府机制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金融学教授罗伯特·莫顿(Robert Merton)和兹维·博迪(Zvi Bodie)的定义,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主要包括:在时间和空间上配置资源的功能、管理风险的功能、清算和支付结算的功能、储蓄资金和分割权益的功能、信息提供功能以及解决激励问题的功能,其中金融资源的配置功能是最为核心的功能。不同的经济体制,其金融资源的配置机制也不尽相同。在市场经济体制中,金融资源的配置更多的是由市场来完成的,金融资源根据经济原则在各个经济主体间实现有序流动。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中,金融资源的配置更多的是由政府来主导的,政府往往根据政治原则而不是经济原则对金融资源实行配置。

我国现阶段金融资源配置模式既不同于计划经济模式,也不同于市场经济模式。一方面,随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全面转轨,我国金融体系的市场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市场机制的配置功能逐步加强;另一方面,我国金融业仍属高度管制的行业,政府对于金融资源配置仍有相当决定权,市场机制并没有占据支配地位。目前,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模式更多的是处于中间状态,但政府机制发挥了基础性作用。政府作为有限理性的主体,在配置金融资源时,普遍存在政府失灵现象。

从纵向的角度看,我国金融机构与行政机构在组织体系设置方面是一致的。在决定金融资源的配置方面,行政权力是其中决定性因素。按照权力层级全国可大致划分为五级:第一层级是北京和上海,北京、上海分别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国家银行监管部门和绝大多数商业银行总行均设置于此,他们处于金融资源配置权力的顶端;第二层级是省会城市;第三层级是地(市)级城市;第四层级是县(市)城;第五层级是乡镇。信贷总规模和在各家银行间分配比例是由国家银行监管部门决定的,各商业银行总行再决定本行信贷资源在全国各省之间的配置;各省作为区域性权力中心,各商业银行省级分行决定信贷资源在全省范围内的配置,然后再递延至地(市)级,最后是县(市)级和乡镇。各权力层级在配置金融资源时,首先会设法满足本级对金融资源的需求,“近水楼台先得月”成为惯例。

下面我们通过对1999年~2006年人均贷款余额进行分析,其中差别非常清楚。限于数据的可得性,乡镇级并没有作为一个单独层级进行分析。

注:本文是以江西省作为研究标本。其中新余市行政区划下辖渝水区和分宜县。考虑分宜县经济较发达,因此将整个新余市作为地(市)级的代表。表中数据取自各地统计年鉴(1999年~2006)。

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1999年期末全国人均贷款余额是0.75万元,北京市和上海市的人均贷款余额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85和4.93倍。江西省作为中部经济较为落后省份,其人均贷款余额0.40万元,仅占北京市、上海市的10.98%和10.81%,也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南昌市作为江西省的省会城市,人均贷款余额却高达1.14万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85倍,远远高出地(市)層级和县(市)层级。2002年北京市和上海市两地人均贷款余额相比其他层级,均有了大幅度增长,其原因在于:2002年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改革,放贷权力上收,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分支机构成为吸储机器,县域的金融资源被集中起来,投入到大中城市,从而拉大了差距。我们再比较1999年至2006年各个层级人均贷款平均增长速度,可以发现权力层级越高,其增长速度越快。北京和上海在此期间平均增幅高于南昌市(省会),南昌市高于新余市(地市级),新余市高于万年县(县市级)。

对表1所反映的数据,我们还可从另外一个视角分析,各个权力层级金融资源配置的差异,是不是因为在那些大中城市投资机会更多,投资收益水平更高所致。也就是说,这种差距更多的是由于经济因素造成的,而非权力的因素。如果这样,这就意味着在北京和上海新增一元贷款的回报会高于省会城市,省会城市回报率又会高于地(市)级城市。但实际状况却并非如此。

数据来源:根据各地统计年鉴(2005-2006)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2005年每新增一元贷款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万年县为3.62元,新余市为1.54元,南昌市为0.91元,上海和北京分别为0.63元和0.30元。这就说明,在县域每增加一元贷款产生的效益最大,而北京则最低。权力层级越高,贷款使用效率越低。也就是说,金融资源的配置并没有按照经济原则,更多的是体现了权力原则。

从纵向的角度看,权力层级越高,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发言权越大,从而占据更有利的地位。再从横向的角度看,随着我国分权改革的推进,各地方政府经济主体意识日益加强。为了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各地方政府纷纷加强了对商业银行分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2006)》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支机构的干预和控制,要求其增加信贷投放规模。在既定的信贷总规模下,各地方政府之间为了获取更多的金融资源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下面我们再具体分析金融资源在各省之间配置状况。

北京市和上海市在2005年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一项中的数值分别为2.22和1.84,居于前二位,远远高于全国1.12的平均水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每一元贷款增加的地区生产总值(即ΔGDP/Δ贷款增加额)一项中,二者分别位于倒数第五位和最后一位。信贷资金的空间分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地方政府对中央金融决策部门的讨价还价能力。金融资源的配置并没有体现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图1横坐标反映的是2005年每增加一元贷款能使当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多少,纵坐标是2005年各省的贷款余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将表3数据置入其中,可以更直观地发现各省贷款规模与使用效率之间的关系。我们得到的初步印象是贷款回报率越高的省份,其贷款与GDP比例越少。

如果金融资源完全是由市场来配置的话,不完全考虑社会公平以及任何其他政治目标,我们看到的应该是一条垂直线,即在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资源会在各省有序流动,从金融资源使用效率低的省份流向使用效率高的省份,最后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均衡配置,即每一元新增贷款在各地区创造的GDP相等。如果金融资源完全是由政府配置,而政府又不考虑各省的初始禀赋状况如何,完全秉承公平原则,我们看到的应该是一条水平线,即不论各省贷款使用效率如何,中央将根据各省GDP规模来安排信贷规模,也就是说,各省所获贷款与GDP之比应该是相等的。如果是经济效率原则与社会公平原则结合得比较好的话,我们看到的应该是一条斜率为正值的直线,即贷款使用效率高的地方,其获得的金融资源应该相对较多,但实际情况三者都不是,图中反映的是一条斜率为负值的直线,贷款使用效率低的地区反而占用了更多的贷款资源,这既没有遵循效率原则,也没有体现公平原则。

联想我国近些年提出的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按照一般理解,无论是西部地区,还是中部地区,资金使用效率都是不高的,但之所以国家要向中西部地区投入更多的信贷资源,是为了实现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也就是说,中西部地区开发更多的是出于政治考虑,而不是经济考虑。但是,从表2中我们可以发现,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南、湖北、江西,以及西部地区的四川、新疆、甘肃、云南等省区,其投资收益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国家向中西部地区投资,既不需要考虑公平,更不需要考虑扶贫,因为即使是完全考虑经济效率的话,也应该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与计划经济时代不同,中央实际影响力大为削弱,地方政府对金融资源配置具备非常大的影响力。他们更多是从本地区经济利益出发,扩大投资、争取信贷成为发展地区经济的第一选择。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谁的初始经济禀赋更好,谁的政治资源越多,向中央寻租竞争能力就越强,就能获得更多的金融资源。

我国金融资源政府机制配置模式,无论是从经济效率还是社会公平角度看,都存在相当程度的政府失灵问题。因此,当务之急是逐步增强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作用,真正奠定市场机制的基础性地位。其次,应加强中央金融调控与监管能力,努力减少由于地方政府干预对金融资源配置造成的扭曲,促进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杰:《中国国有金融体制变迁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巴曙松等:《转型时期中国金融体系中的地方治理与银行改革的互动研究》[J].《金融研究》,2005年第5期

[3]陈志武:《国有制和政府管制真的能促进平衡发展吗?》http://blog.phoenixtv.com/index.php/uid_729182_action_viewspace_itemid_

326166

配置研究 篇4

由于剧烈的市场竞争和客户对产品越来越多的个性化要求,新兴的生产模式———大规模定制生产被认为是21世纪最主要的生产模式。产品族是实现大规模定制的重要技术,产品配置是一种有效地联系个性化客户需求与定制产品的手段[1,2]。因此,在产品族的基础上进行配置模板的设计,是成功实施大规模定制的关键技术。本文结合大批量定制技术,在现有配置设计研究基础上,总结产品设计的配置模板的构建方法,并通过参数驱动模板实例化的方法达到基于模板设计的目的,最后给出了该方法在吊具产品配置设计过程中的实际应用。

1 基于可配置模板的产品全流程配置设计的方法

在文献[3]中对产品配置的定义如下:产品配置是在一组预定义好的、模块化的零部件集合中,根据一定的约束规则,选择并确定零部件之间的连接,以获得符合设计要求和满足客户需求产品的一种方法和技术。

基于模板的产品配置设计通过构建参数驱动关系、保存设计间关联性、固化设计流程来构建出产品设计模板,并通过参数驱动实现模板实例化,从而实现产品快速设计。

模板的基本思想是从一组相似的事物中抽象出特征以及基于特征的处理方法[4]。模板可以表示为T={P1,P2,…,Pn},其中,Pi(i=1,2,…,n)为模板的属性。一类知识的结构可以由一个拥有n个属性的知识模板进行表征。模板属性Pi包含属性名称和属性值,可表示为Pi=(mi,fi),mi为属性名称,fi为属性值[5]。

在产品全流程配置设计中,从产品结构设计、标准件的选择、装配、零部件校核计算到三维产品模型、计算报告、总装图、BOM表等的输出,都是通过配置模板来实现的,图1为产品全流程配置设计的流程。

2 建立可配置知识模板的方法

2.1 产品结构配置模板的构建

为实现产品的配置设计,首先要实现产品结构的系列化和模块化。产品的系列化就是在现有产品实例的基础上总结出能尽可能多地涵盖到所有实例的几种类型。产品的模块化就是对产品各个部分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将产品拆分成若干个完整的、独立的、可相互替换的模块。产品结构形式表现在装配中就是先由多个零件按一定的约束关系组成部件,再由零件和部件一起装配成整个产品。产品的这种层次关系可用树结构来描述。产品结构配置模板是用来实现产品装配树的,也就是在产品系列化和模块化的基础上,根据用户需求,确定装配节点的零部件。产品结构配置模板由零件集、部件集和装配关系表示,这里的装配关系主要是指零部件之间的隶属关系,并不表示装配约束关系,产品结构配置模板={部件名称,零件名称,零件所属样式,YON,零件存储路径}。YON是用来表征当前节点是否出现在装配树,其值是1或0,1表示当前零件加入装配树中,0表示当前零件不加入装配树中。

在产品结构树的构建过程中,系统通过读取实例化的产品结构配置模板的数据,将符合要求的零件加入装配树,从而完成一个产品的结构设计。

2.2 参数校验模板的构建

完成产品的结构设计后,就需要确定各零部件的尺寸参数,对于一些结构件,还需要进行安全性校核及关键尺寸的计算。原来的设计过程中是通过手工针对当前产品结构形式依据相关手册完成各结构件安全性校核,这种方式效率很低,准确性也得不到保证。某一类产品的种类或者结构形式虽然很多,但主体参数和常用零部件的校核都有固定的模式和套路,通过归纳总结产品设计的经验公式,将产品的安全校验和关键尺寸的计算过程固化为模板,从而实现产品参数和结构件安全性的自动化检验。

参数校验模板的主要属性有两组:值(计算结果)和值书签、样式和范围书签。书签是用来实现参数校验模板和计算报告模板的参数传递。将产品安全性检查中涉及到的求解,如拉力、应力、安全系数等物理量的经验公式定制到表格的值属性中,自顶向下依次对每一个受力件进行应力应变的计算和安全系数的校核。参数校验模板的数据处理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①公式化处理,就是将参数校验模板的相关参数运用数学方法建立函数关系,实现公式运算,如计算受力的公式等;②离散化处理,若公式化处理不能实现时,只能根据某种规则将数据信息离散后,形成一种系列化的参数存储在数据库中,如标准件的系列化、规格件的额定载荷等;③混合模式处理,即采用局部公式化处理,不能公式化处理的参数就采用离散化处理的方式进行模板关联参数的处理。如果检验出的结果有错误提示或者不满足设计计算要求,设计人员可依据前一次的计算结果中的推荐值依次更改零部件关键尺寸以及修改产品总体参数,再一次得到检验结果,直到全部满足要求,那么结构设计就完成了。

鉴于Excel表格在数据的处理、计算以及简单的数据库管理等方面的突出特点,参数化校验模板采用Excel表格的形式。

2.3 计算报告模板的构建

在完成产品结构设计,确定总体参数、零部件参数后,需要形成该产品的可行性报告。Word格式的计算报告的内容包括:设计要求、三维模型简介、受力简图、强度校核等。计算报告模板(Word)涵盖了这一类产品的所有零部件的计算及校核过程,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将不需要的零部件的校核计算删除,并插入计算结果,得到用户需要的计算报告,也就是说计算报告的内容根据用户的需求的不同而变化,计算报告的计算结果(各种零部件的受力、安全系数等)根据零部件尺寸参数的不同而变化。

计算报告的自适应变化是利用参数校验模板实现的。参数校验模板已经完成了主要结构件的安全性校核和关键尺寸的计算,只需要将这些计算结果插入计算报告模板的相应位置即可。通过Word书签功能可以方便地实现值的插入和内容的删除,在计算报告模板中,在需要实时变动的位置插入书签,包括范围书签、位图书签、值书签。参数校验模板保存了值和书签的一一对应关系,系统通过读取实例化的参数校验模板的数据,将计算结果插入相对应的书签处,并通过样式匹配,删除不合要求的范围书签。这里的样式匹配是通过样式筛选表实现的。

2.4 其他模板的构建

利用产品结构配置模板生成产品结构树;然后利用参数校验模板完成受力件的安全性校核及关键尺寸的计算,进而确定产品的总体参数和零部件参数;接着根据产品结构树各节点的信息,将相应的零部件调入装配环境,并通过产品的总体参数和零部件参数驱动零部件模型的尺寸变更,就可以生成产品的三维模型;再利用二维工程图模板、计算报告模板和BOM表模板,通过参数驱动,生成各模板实例,就可以得到从产品结构设计到生产制造的相关文档,完成产品全流程的设计。

(1)模型模板的构建。

建立产品各模块的参数化模型,即运用参数化和变量化设计技术将各模块的结构尺寸与参数进行关联,使得各模块的设计模型可以随着某些结构尺寸的修改和应用环境的变化自动修改,从而完成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和模块化。

(2)二维工程图模板的构建。

在前期参数化建模的过程中同步调出工程图模板绘制符合要求的二维工程图,包括基本三视图、局部视图、尺寸标注、符号标注、明细栏、设计要求、标题栏等。对于产品的装配图,程序根据定制所需要的视图方位直接投影生成对应的方位视图。明细栏自动生成名称、代号、备注直接关联零部件属性,数量由程序统计后填入相应位置。

(3)BOM表模板的构建。

BOM表即产品物料清单表,BOM表实现的是属性的统计与分析。在前期零件库建立的过程中同步编写零部件的属性,这里的属性包括名称、代号、图幅、数量、材料、零部件类型(标准件、自制件)、备注。绘制产品通用BOM表模板,模板的表头参数就是写入零部件中的各种属性。通过程序读取所有零部件的属性,并按类型分类统计,将得到的信息写入定制的BOM表模板。

以上这些模板的可配置体现在:①属性的数量可配置,即允许对模板属性的数量动态增减,增加或删除属性;②属性名称可配置,即允许对模板属性名称进行动态修改。随着产品设计知识、产品结构的变化,只需要按照各模板的构建规则,增减模板属性、更改属性名称即可方便地扩展模板。

3 应用实例

吊具的种类(横梁纵梁式、横梁水平式、横梁翻转式、纵梁捆绑式、纵梁斜拉式、索具式)和结构形式(吊耳类型、起吊板类型、前后起吊方式、横梁纵梁结构、配重块等)众多,对其中一些常用零件的设计、校核、出图是一项非常费时而且重复度高的工作。根据以上对基于可配置模板的产品快速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在VC++6.0环境中,以UG NX为平台,运用C/C++语言开发了吊具快速设计系统。

这里展示了部分产品结构配置模板和参数校验模板,模板的内容是可变的,用户可以依据产品结构的变化更改或者扩充模板,充分体现了模板的可配置性。图2为横梁水平式吊具的产品结构配置模板(部分),零件所属样式中有吊耳类型的选择,用户选择不同的吊耳类型,产品结构树会对应变化。图3为横梁水平式吊具横梁部分一对吊耳和三对吊耳的装配树对比图,图4为横梁水平式吊具的参数校验模板(部分)。图4中校核的是吊环和卸扣的安全系数,计算结果通过书签传递给计算报告模板,实现计算报告模板的实例化。图5为横梁水平式吊具一对吊耳和三对吊耳的产品三维模型对比图。

根据用户选择的吊具类型、样式、总体参数、标准件规格、自制件参数,通过参数驱动各类知识模板生成相应的模板实例,也就是说,用户完成吊具类型、样式、总体参数、标准件规格、自制件参数等的选择后,吊具的三维模型、总装图、零件图、BOM表、计算报告等设计、制造的文档资料就自动生成了,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效率。

4 结语

为解决现有产品配置设计缺乏考虑产品结构配置、工程图配置、BOM表配置、计算报告配置等产品全流程设计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可配置模板的产品快速配置设计方法,即通过总结和归纳实践中的设计模式,提取设计知识和参数化规则建立了知识模板,并阐述了产品结构配置模板、参数校验模板、模型模板、二维工程图模板、BOM表模板、计算报告模板的构建方法,以及参数驱动各模板实例化的过程。经实例验证表明,依据此方法进行吊具的设计可以大大缩短设计周期,对吊具的知识化、标准化、快速化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本文提出的基于可配置模板的产品快速设计方法并不能对所有复杂产品都有效,因此完善产品配置模板的建立理论,提出更好、应用范围更广的设计方法就成为继续努力的重点。

摘要:为了实现产品的快速设计和设计知识的重用,提出了基于可配置模板的方法。该方法的设计思想是从产品结构设计、零部件装配、安全校验到绘制出图的全流程都利用可配置模板实现。在考虑设计知识动态演化特性的前提下,建立了包括产品结构配置模板、参数校验模板、模型模板、二维工程图模板、计算报告模板和BOM表模板在内的可配置知识模板构建方法。最后给出了该方法在吊具产品配置设计过程中的实际应用,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可配置模板,产品配置,结构设计,装配

参考文献

[1]Lim S C J,Lee W B.Using semantic annotation for ontology based decision support in product family design[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Engineering&Engineering Management.[s.l.]:IEEE,2009,321-325.

[2]王世伟,谭建荣,张树有,等.大规模定制下产品配置设计过程管理研究[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5,17(1):155-160.

[3]叶玮.产品自组织配置设计的评价技术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1-20.

[4]周桐,汪文虎,贾丽萍,等.基于知识模板的涡轮叶片精铸模设计方法研究[J].模具工业,2010,36(5):7-12.

高中化学教育资源的配置研究 篇5

摘要:教育改革中最为重要的一步就是对教育资源要做到合理配置,这是促进各地区教育公平的根本措施。文章从当前高中化学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和优化高中化学教育资源配置途径两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化学教学;教育公平;资源配置;有效利用

目前,在教育界呈现出的最大问题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发生。为了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必须对高中化学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要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依然有很多问题要解决,需要社会各界教育人士进行改革和探索,提出改革策略。

一、当前高中化学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这样的人口大国里,能够促进教育公平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为了能够做到教育公平,国家出台了有关高中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的措施和手段,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教师队伍的配置问题。高中化学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最主要的问题出现在教师队伍的配置上。很多大学生,为了能够建功立业,都在努力学习,他们学习成功之后,一心想扎根大城市,使得一批优秀的即将成为教师的大学生留在了城市,而对于落后的农村和县城则无人问津,这样就会造成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在教师队伍的配置上出现巨大的差异,而这样的差异就会造成学生学习的差异。

(2)硬件设施的配置问题。对于高中化学教育,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则是硬件设施的配置问题。城市经济比较发达,在教育的投入上也比较多,某些重点高中,投入大量的实验器材和实验设备,为高中的化学教学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可谓是如虎添翼。而在一些农村和乡镇,没有大量的资金投入,缺少实验设备和器材。因此,他们在做实验的时候只能做模拟实验,只能靠教师的讲解和课本图片在思维空间中想象实验,教学效果会有非常大的差距。

(3)课程操作上的配置问题。化学不仅表现在课堂的理论学习与实验,还和生活密切相关,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因此,在实践中掌握知识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途径。对广大城市地区的学生来说,他们拥有广泛的学习空间和平台,能够很容易地找到化学实践的机会,而对于一些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他们则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去实践。因此,很多知识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或是停留在考试阶段。这些化学知识缺少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长时间后,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也会消失殆尽。

二、优化高中化学教育资源配置的途径

针对上述诸多问题,综合来看,有些问题是农村与城市发展的社会问题,它附带出来的教育问题也是难以进行调和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面对这样的问题,在如今信息化时代,可以寻找相关的途径加以解决,从而促进高中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和有效利用,具体途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在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非常关注网络的发展,各个地方都配置了网络,尽管在一些偏远的山区,还没有达到网络覆盖,但是在大多数的县城乡镇已经有互联网的接入。高中生只要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去浏览全国各地高中化学的学习模式以及学习方法,这样就能够将自己的眼界打开,去了解其他地区的学习状况,根据其他地区的学习状况,来弥补自身的学习问题,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空间虚拟的实验模拟。这种方法就是利用信息化技术,在空间虚拟的实验室中,操作化学实验,然后再利用网络的传输,对实验结果进行评定。这样能够弥补乡镇学校化学实验室设施不完备的缺陷。

(2)加强学术交流。虽然有才华的年轻化学人才留在乡镇和县城地区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采用学术交流的方式,让这些人才时常从一线的重点城市,回到落后的乡镇和县城,进行化学教育的专门讲座和辅导。通过这样的方式,均衡大城市、县城和乡镇化学教师的合理配置。乡镇和县城的化学教师,也要时常接受学校领导的安排,积极参加业务培训和学习,学习先进的化学教育方法和化学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通过这样的学术交流和培训,提高化学老师的业务能力,增强农村乡镇化学教师的教学素养,这样才能有助于落后地区学生的学习,提高化学教学成绩。

(3)因地制宜学习化学知识。对于乡镇县城的高中学生来说,虽然没有广阔的化学学习的平台,但是要明白,化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身边一些细小事物,来体验化学学科的魅力。只要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就能够寻找到生活当中的化学学习的平台。乡镇化学教师还要采取其他教育手段,建立乡镇学校的化学操作平台,比如说一草一木、农药和化肥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平台。

三、结束语

目前,正处于教育改革的新阶段,国家也为教育公平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努力,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够均衡,同样会造成高中化学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与有效利用不到位的问题。面对这些不可调和的问题,只要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就能使问题得到解决。教师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弥补教育资源配置的不足,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和有效利用,进而促进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杨文正。基础教育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模式与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杨晓奇。教学资源及其优化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3]田兆清。高中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对外汉语学习词典插图配置研究 篇6

摘 要 为词典设置形象、合理、适恰的插图是当代词典编纂的新趋势,词典插图的研究不应囿于就插图而研究插图的宏观理论分析,还应从艺术学、语言学、词典学等不同视角进行多维度、有针对性地系统分析,进而从深层挖掘出不同视角下词典插图配置中的独特要求。同时,插图属于整个词典结构系统中的子系统,不同视角的划分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照应、彼此协调统一的。

关键词 对外汉语学习词典 插图配置 艺术学 语言学 词典学

一、引 言

词典是帮助学习者获取语言知识的有效资源。(Rubin & Thompson 1994)纸质词典中词目信息的呈现方式有两种:文字和插图。但是,以前对词典编纂中的插图配置并不重视,插图的积极作用没有得到有效体现。随着词典编纂范式的转变,以及对词典教学功能和用户友好意识的逐渐重视,学习词典中插图的使用日趋广泛,成为英语词典界的新趋势。如《牛津高阶英语词典》从1948年第一版起就采用了插图,以后每版的插图数量逐渐增加,到第五版(2000)已经增加到1700幅,还有16幅地理、文化方面的分类彩图(陈伟,张柏然 2007),在第七版(2007)中则为2000个词目配备了素描图、黑白照片图以及32页彩色插图。

在我国的对外汉语学习词典中,插图曾被视为可有可无、微不足道的点缀,对学习词典中的插图配置研究也多局限于就插图而分析插图的艺术学视角,并且多从宏观角度进行理论分析,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本文中,我们选取了我国第一部专门为具有中级汉语水平的外国人编的汉语原文词典(江蓝生 2007;陆俭明 2007;鲁健骥,吕文华 2006),同时也是在对外汉语教学界和词典学界广受好评(郑艳群 2009;杨金华 2009;高慧宜 2009;刘晓梅 2011)的《商务馆学汉语词典》(以下简称《学汉》)作为研究对象。在词典信息库(刘善涛 2012)的基础上对《学汉》中的插图及其所涉及词目部分的各种属性从艺术学、语言学和词典学三个视角进行封闭式研究,以期对词典插图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对汉语学习词典插图的设置和研究有所帮助。

二、插图配置的艺术学视角

一幅插图本身是一件艺术作品,绘制插图需要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运用线条、色彩等元素,通过造型、构图设色等手段在二度平面空间内创造出一定的视觉形象。因此,插图的着色、来源、功能、编排位置、组配特点等影响着其艺术价值的高低。

《学汉》分四色本和双色本两种,四色本词典封底虽标注“彩色插图约700幅”,实际为636幅,并且词典中实无彩色插图,也不完全是四色着色,其中有大量的双色插图,如“壁画、浮雕、姜、饺子”等,甚至有单色插图,如“岩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插图的视觉效果和艺术价值。由于印刷和成本等方面的原因,双色本词典的插图实为四色本的浅蓝色翻版,其艺术效果自然不及四色本。而在国外部分单色英语学习词典中,彩色插图或插页的配置已成为提高词典吸引力和实用性的一种手段,如《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共为2417个条目设置了插图,其中配有彩色插图的条目有611个,占四分之一。

从插图的来源看,插图可以分为绘画和照片。绘画是词典插图的主要来源,但为了增强真实性,部分学习词典开始采用照片作为插图。在数字化图像时代,照片的加工和修改也越发容易,词典中照片的使用更具普遍性,如《美国传统大学词典》第3版中的照片图比线条画用得多(Landau 2001)。《学汉》中的插图全部来自绘画,使得部分插图失真现象比较严重,如“饺子、甘薯、橙子、米袋漏了”等图示和实物差异较大,用户很难正确识别。

从插图的功能看,可分为状物图和表意图两类,前者主要描绘具体的“所指之物”,后者主要勾勒较为抽象的概念和意义。(黄建华 1987)从插图的绘制和插图意义的呈现难度来看,写实性的状物图比表意图的难度低。据统计,《学汉》中有状物图467幅,占插图总量的73.4%;表意图169幅,占插图总量的26.6%。前者所阐释的词目主要是实指性的名词和动词;后者所阐释的主要是抽象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等。

从插图在词典中的编排位置看,可将其分为文中插图(包括词条插图、页边插图)、插页插图和附录插图。(冯春波 2009)《学汉》中的插图大多靠近文字,与释义文字共同解释一种事物或现象,属于“图随文走”的词条插图。同时,插图的布局安排影响其组配特点,《学汉》中的插图多为独立的单体图,较少存在多图配合的复体图。这种编排和布局方式可以使读者将插图和词条形成直接的照应,但对整部词典来说,则存在一定的不足:(1)容易形成插图的重复,浪费词典版面,如单体图“虎”和“老虎”、“龟”和“乌龟”、“香菇”和“蘑菇”等词条下都有插图,但实为一物;插图“婚礼”“手”中已出现“新郎新娘”“手腕子”,无须为后者另配插图(但需设参见图条目)。(2)有时疏于相似插图的对比和同主题插图的聚合,造成插图的遗漏和缺失,进而影响词义的理解和词汇的积累,如“手”和“拳头”、“扔”和“抛”、“抠”和“戳”“扣”“挠”等的对比,“笔画”“字体”“几何图形”“蔬菜”等所包含的不同成员,“人体”不同部位的结构组成等。词典一般是按照音序的方式编排,某种程度上割断了相关词语之间的联系,有效合理的复体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音序排列的缺陷,形象勾勒出词语之间的语义图式。同时,词典编纂时还需要在相关词条下设置参见和在插图中使用图式标签,明确插图的参见位置和图示中的凸显信息。

三、插图配置的语言学视角

在文字产生以前,图画是记录语言的重要工具。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J.A. Comenius)强调语言学习中插图的作用,并于1658年编纂了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附有插图的儿童百科全书《世界图解》。从语言学视角分析,不同的插图体现出不同的语法、语义特征,不同的语言属性也制约着插图的性质、数量和作用。

医院病床优化配置研究 篇7

排队就医往往是人们所关注的热门话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此类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与我国庞大的人口总量相比较, 好的医院和好的医生日前已经变成了一种稀缺性资源。基于此类现象, 患者到门诊就诊、到收费处划价取药、等待住院等, 往往都需要通过排队来享受该服务。因此如何通过对有限的医疗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 并提高利用效率。对于医院管理者而言也越来越重要。

本文基于FCFS模式下, 对某医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给出了资源配置的优化方法, 论证了合理性。

1 现有FCFS模式管理的评价

通常情况下, 医院将外伤类病人划归为急诊类别, 即病床一有空时立刻安排住院。而对于非急症病人则采用的是FCFS (fi rst come, fi rst serve) 的管理方法。但在此方法之下需要通过排队来等待的就医的队伍越来越长。病人在决定住院后到手术结束出院, 一般需要一定的等待时间。根据文献[1]中所给出的观测数据可知, 等待时一般情况下包括等待入院时间和手术时间所构成。同时手术时间= 手术前准备时间+ 手术后观查时间。

对于不同的病人而言, 对每一种手术所花的时间不大一样。在假设医院医疗设施充足和病人的准备条件充分的前提的条件下, 医院不存在主观的延误现象时, 基于病人的满意度建立评价模型。

(1) 模型建立。对于某位病人来说。用α 来表示实际等待时间, 用 β 来表示做手术所需要的标准时间。若定义当实际的等待时间α小于完成改手术的标准等待时间β时, 可以认为病人对该手术的完成具有满意度。那么由此可以得出满意度S的方程即为:

同时文献[1]中一共给出了四类普通病人和一类急诊病人。在不考虑急诊病人的前提条件下, 若用i来表示不同类别的病人, 又因为就医的时间分为等待入院时间和手术时间。所以总体满意度评价可以又, 等待入院时间的病人满意度S1 (i) 和住院时间的满意度S2 (i) 来衡量。即:

其中:λ1表示等待入院时间在总体满意度中的权重

λ2表示手术时间在总体满意度中的权重

综上所述, 可以得到总体满意度的评价模型即为:

(2) 模型的检验。根据文献[1]中所给出的数据, 可以得到不同病人的标准等待时间如表1 中所示。

利用模糊数学矩阵, 设置λ1和λ2的权重分别为λ1=0.3, λ2=0.7。利用matlab编程计算得出四类病人两次不同等待时间的满意度如表2 所示。

由表2 中的数据可以得出, 病人的总体满意度较好。可以说明在FCFS的模式下基于先来现服务的原则让公平性得到了一定的保证。但是双眼白内障病人在手术等待时间的满意度为0.66, 所以说当医院采用FCFS的规则安排时, 虽然操作简单, 但是没能够考虑到部分病人的就诊需求。同时入院的等待满意度高而手术等待的满意度低表明了医院病床的使用效率低, 在有限的医疗设施条件下, 存在部分病人“占用病床而未就医”的现象。所以该方案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

2 基于“优先权”的模型改进

根据上述分析, FCFS存在着缺陷。即并未考虑到不同病人的病理特征而导致了入院时间不合理。一方面使得部分已经入院的病人接受手术的等待时间过长, 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其他病人无法入院的现象发生。从而导致了病人等待入院问题的“队列”过长。

(1) 模型改进。为了解决“队列”过长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引入“优先权”来调整排队顺序。优先权的大小直接决定了病人在等待队列中的相对位置, 会对病人的满意度和病床利用率产生影响, 不同的优先权会导致完全不同入院安排结果。因此直接给出优先权配置方案:

(2) 结果检验。在基于有限权改进的前提条件下, 采用评价指标体系:S (i) =S1 (i) λ1+S2 (i) λ2, 最后可以得出在入院时间截至8月15 日, 203 名病人在新的模型下入院的平均等待时间为2.043 远低于FCFS模式下的2.675。因此, 在新的模型提高了资源的周转效率, 具有合理性。

摘要:医疗服务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本文通过对某医院的病床安排问题进行分析, 建立满意度评价模型, 得出在FCFS模式下医院的资源配置存在着不合理的情况。同时根据不同的病人类别, 基于“优先权”的设置对现有的方案进行改进。最后通过比较平均等待时间, 论证了改进方案的合理性。

关键词:FCFS,满意度,优先权

参考文献

[1]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

[2]钱颂迪主编.运筹学[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09) .

[3]唐应辉.排队论:基础与分析技术[J].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01) .

园林植物配置原则研究 篇8

关键词:园林植物,植物配置,配置原则,功能作用,园林绿化

0 引言

园林植物配置是景观设计与绿地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的园林植物配置只强调植物景观的视觉效果,把艺术原则放在了第一位。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已经意识到生态原则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人们知道,如果所选择的植物种类不能与种植地点的生态环境相适应,就会生长不良甚至不能存活,也就不能达到景观上的要求;如果配置的植物群落不符合自然植物群落的发展规律,也就难以成长发育,达不到预期的艺术效果。

1 生态原则

1.1 适地适树

适地适树是园林植物配置应坚持的首要原则。植物的生长受土壤、大气、水分、光照等环境因子的影响,有的喜疏松肥沃的土壤,有的耐脊薄;有的喜湿润,有的耐干旱;有的喜光,有的喜阴;有的抗污染,有的为某些气体的指示植物[1]。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根据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及土壤和气候等立地条件进行植物选择,使植物能够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生长。

由于城市环境大大恶劣于自然条件下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所以必须针对具体的环境特点选择适应性强的植物,这样选择出来的植物具有成活率高、生长强壮等特点,有助于提高绿化效果,改善城市小气候,提高绿化质量和绿化指标。俞孔坚教授曾指出“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2]。乡土植物是在城市及其周围地区长期生存并保留下来的植物,它们在长期的生长进化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对城市环境的高度适应性,而且生长和管理也比较容易[3],应该成为城市园林植物的主要来源。当然,也可以适当引进一些外来植物,但引种应确保其原产地与本地区的气候相似,切不可片面追求植物观赏效果,盲目大量引种不适合本地区生长条件的植物。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1.2 群落多样性

城市园林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包括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群落类型的多样性,它决定着城市景观的丰富度和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的大小。所以,在适地适树原则的基础上,应该尊重自然所具有的生物多样性[4],尽量不要出现单个物种的植物群落形式,还要尽可能配置多种群落类型,在各群落内尽可能多配置一些植物种类,以增加群落的多样性,增强其功能性。

在城市中,不同的地段,其自然条件各不相同,配置时应利用这种差异,形成各具特色的人工群落类型,丰富城市景观。同时,尽可能配置成乔———灌——草复层结构,这样不但能够增强绿地的稳定性,而且可以利用不同层次中植物的季相来丰富群落景观。在复层结构中,配置时要注意落叶植物和常绿植物的搭配,以保证绿地的终年生态效益。

1.3 群落稳定性

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稳定性的前提。在群落内尽可能多配置不同的植物,可以提高植物对环境空间的利用程度,同时大大增强群落的抗干扰性,保持其稳定性。同时要充分考虑植物的种间关系,避免群落内出现激烈的竞争。在自然界中,各种植物并不是单独生长,而总是以与其它许多个体相互影响的方式生存、生长。在恶劣的城市环境中,由于生存空间和营养元素的缺乏,植物间的竞争是必然的,其结果往往导致某些个体和某些植物种的生长衰退甚至死亡,从而使群落丧失稳定性[5]。选种时不要同时选用生态习性相近的植物种,尽可能将习性不同的种类组合在一起,并通过松土、施肥等改良土壤条件,增加养分供应,并合理稀植,减少对生存空间和营养的争夺,增强群落的稳定性。

此外,我们可以模拟当地的顶级群落或近顶级群落。因为自然状态下顶极群落具有最大的稳定性,近顶极群落也有较强的稳定性。所以,在进行城市园林植物配置时,可在场地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模拟当地的顶级群落或近顶级群落进行植物选择与配置,以此获得较稳定的植物群落。

2 功能原则

2.1 生态功能

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包括维持碳氧平衡、净化空气、调节和改善小气候、减弱噪声、净化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等[6]。通常在进行园林植物配置时,忽略了这方面的考虑,而强调绿地的社会功能。其实,生态功能是绿地的最根本、也是最基础的功能要求,尤其是在环境条件日益恶化的今天,植物配置必须首先满足生态功能要求,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对于不同的绿地,其生态功能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首先明确绿地的主要功能,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满足其它功能要求。例如,对于街道绿地,其功能要求是以净化空气、减弱噪声为主,在进行植物选择时,必须首先考虑选择具有这种功能的植物,并根据这种功能要求确定合理的配置形式,在此基础上再考虑满足其他的功能要求。

2.2 社会功能

城市绿地的社会功能包括美化功能、游憩功能、文化功能、心理功能、教育功能、城市防护和减灾功能等。在传统的植物配置中,美化功能放在了首位,如今,人们已经意识到了其他的社会功能,但并没有深入研究如何充分发挥这些功能。所以,在园林植物配置时,应根据绿地性质的不同,功能要求的主次不同,合理确定植物的种类及配置的形式,充分满足其社会功能要求。

3 经济原则

3.1 经济条件

城市园林绿化是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同时也要注重经济效益。任何一个城市可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是有限的[7],经济条件是园林植物配置的重要依据。经济是基础。在同样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选择的植物材料应根据经济状况来决定,因为具有同样功能的植物材料并不是唯一的,对于生态功能来说,具有同一种生态功能的植物材料通常有很多种,虽然它们在定量方面是各不相同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配置方式起到相同的功能作用,而对于社会功能来说,植物材料的选择就有更大的机动性,并不是名贵树种创造的社会效益就大。所以,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必须要充分考虑经济条件,尽可能利用最少的资金,创造最大的功能效益。

3.2 管理方便

后期的养护管理费用是影响开支的一个重要因素。通常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只考虑到如何降低其前期投入,而忽略了后期的养护管理费用,这样做很可能不但没有节约,反而增加了投资,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所以,在进行植物选择与配置时要充分考虑后期养护管理方面的问题,有效的降低资金投入。例如,在植物选择时,应多选用寿命较长、生长速度中等,耐粗放管理,耐修剪的植物;在行道树种植时,可以将穴式种植改为带状种植,这样可以为植物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和较好的土壤条件,并可使落叶留在种植带内,还有效的改良土壤,同时对减尘减噪有更好的效果;在栽植密度上,不应为了营造短期内的景观效果,将植物栽植得过密,这样几年后就会因为植株过于拥挤出现畸形现象,影响景观效果,还会因疏伐带来不必要的开支;在配置形式上,应保证植物选择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复杂性,因为这种配置形式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方便管理,可以有效的降低后期养护管理费用。

4 艺术原则

4.1 形式美

植物配置必须具有美的形式,不但表现在植物个体美,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出植物的群体美。园林植物各有其特具的体态、色彩与风韵之美,且这些特色能随季节与年龄的变化,有所丰富与发展。如何利用其各自的特色特点来进行配置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在配置时必须遵循多样统一规律。

多样与统一:植物配置时,树形、色彩、线条、叶干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多样性,但又要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的相似性,引起统一感,这也是一种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调和与对比:调和与对比都是使构图得到统一的手法,尽管各种植物在体量、形态及色泽上千差万别,但它们之间共性多于差异性,在绿色这个基调上得到了统一。不过植物之间也可以有体量、色彩、质感、疏密上的对比,而且植物与水体、建筑等其他园林要素间也可以适当考虑使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对比,使对立的双方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均衡与稳定:在园林植物配置时,要求赏心悦目,使人心旷神怡,给游人以安定感,所以配置的形式必须在艺术构图上达到均衡与稳定。均衡包括对称均衡与不对称均衡,前者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理性的严谨,条理性和稳定感,后者充满着动势,予人以轻松活泼的美感[8]。植物配置时应根据具体的场地状况来进行选择。

韵律与节奏:韵律是一种有规律的变化,重复是产生韵律的前提,简单有力,刚柔并济,而节奏变化复杂,通过强烈的节奏,能使人产生高山流水的意境[8]。在植物配置中,植物配置的形式必须具有韵律与节奏,这样才能达到好的视觉效果,满足景观要求。

4.2 形象美

形象美是一种审美的精神效果,它应该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园林植物及景观没有社会属性,更不具备心灵,必须通过人们对它的想象以后才可能有形象美。

应用植物的涵义进行配置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特征。由于中国文人对植物的喜爱和赞美,并赋予其人格化特征,即自然的人格化[9]。如松树是不畏严寒、坚贞不渝的象征;柳树是纤弱、轻盈、飘逸的象征;再如竹代表清高、虚心、有气节,兰花高雅不俗,荷花出污不染,牡丹豪放富贵,莲花健康吉祥,梅花坚强高洁,柿子事事如意,石榴多子多福,红豆相思,紫薇和睦等都是具有代表意义的植物。在现代园林植物的配置中,很多人忽视了这一方面,简单得把艺术性看作是形式美,忽略了形象美在城市绿地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其实,在现代城市绿地中,进行植物配置更应多运用植物的涵义,要在全新的场所中诠释植物的意境[10],追求植物形象美,使人们在充分享受植物外在美的同时,加深对植物的艺术认识和精神上美的享受,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5 文化原则

5.1 民族文化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观念。这种文化观念的不同,对园林植物配置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所以在进行园林植物配置时,首先要充分了解该地区的民族文化特点及风俗习惯等,配置中所选用的植物种类应与之相符,不能发生冲突,与之矛盾。因为有些地区、有些民族可能对某种植物有着特殊的感情,或是喜欢,或是忌讳等,这是他们的思想意识问题,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已经很难改变。作为设计者,在园林植物配置时不能违背这些原则,在此基础上,还要根据地区及民族文化特点,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植物景观。

如墨西哥的印第安人有“世界生命树”的崇拜,欧洲雅利安人的各氏族都崇拜神树,古罗马城中的一株山茱萸被视为最神圣的东西,西非所有部族视高大的木棉树为神灵。在我国,苗族的枫树崇拜,白族的滇朴、黄连木、合欢、栗树崇拜,基诺族的大青树崇拜,贵州彝族的竹子崇拜,云南南华县彝族的葫芦崇拜,楚雄彝族的马缨花崇拜等,都是植物崇拜文化的生动表现[11]。我们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的影响。

5.2 宗教信仰

宗教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民族文化相同,也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对植物配置起到了限定作用,是配置中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宗教信仰对植物配置的限定作用可能比民族文化的影响更大,如果进行配置的地区的大多数人民都有宗教信仰,就不能不作为考虑的一个因素,要了解这个宗教的特点及他们所信奉的一些理念,这样才能在配置时游刃有余,否则很可能会因为违背了他们的信仰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例如,佛教对菩提树十分敬重、虔诚,西双版纳傣族全民信奉小乘佛教,几乎每个村寨和寺庙的附近都栽种了许多菩提树。如果谁家人口不安宁,猪瘟鸡死,五谷欠收,也要在村寨和寺庙附近栽种一些菩提树,乞求佛祖的保佑。每到佛节,信男信女们就在大菩提树干上拴线,献贡品,顶礼膜拜。他们什么树都可以砍伐,但菩提树却是千万千万不能砍伐的,即使是菩提树的枯枝落叶也不能当柴烧,砍伐菩提树就是对佛的不敬,就是罪过。如果我们在此地区进行种植设计时,就千万不能因为哪棵菩提树影响了景观,而随意替换。

现代园林植物配置已经从只遵循艺术原则发展到注重五种植物配置原则相结合,根据绿化地点的生态条件和不同植物本身对环境的要求来选择植物,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上的统一,同时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美及群体美,及人们在欣赏时的意境美。

提高灭火救援配置水平研究 篇9

最近几年, 我们国家的火情不论是总数亦或是严重程度都有所增加。这不单单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影响, 同时也给国家发展带来很多的负面效益。目前很多区域都已经开始积极的探索研究救援预案。目前, 消防组织所担负的工作量也变大了。

1 风险识别

所谓的风险, 指的是在救援过程中潜在的对工作者或是装置带来伤害的任何的问题。在前期的训练以及准备和真正的开展等各个时期都会存在很多种类的风险。要想识别风险需要了解很多知识。比如要积极的调研, 认真的分析风险的发展态势, 分析历史伤害情况, 开展安检活动, 只有获取了相关的信息才能够对风险分类。目前其类型有如下的一些:训练、出警、灭火、突发事件、自然或人为灾难、以及有毒物质事故等。

1.1 详细调查

第一要做的是对负责区域和附近的环境开展详细的调差。经过详细的调查, 能够获取一些历史信息。在这个前提下, 对得到的信息展开细致的探索, 进而能够得知一些和所在区域风险状况有关的知识, 这对于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风险有着非常大的帮助。目前所进行的调研, 主要是针对辖区内重点单位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建筑结构以及消防设施等方面, 而对灭火救援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状况缺乏必要的分析。

历史和最新的数据对于确定当前所发生和可能发生的情况有很大的帮助, 但最大的困难在于如何判定今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因此, 还需要对当地计划部门进行调研, 从他们那里了解辖区及周边环境的道路规划、工商建筑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变化。此外, 还需要与当地治安部门加强合作, 了解辖区内居民状况、治安情况、区域的发展水平以及消防教育水平等信息。这些信息不仅有助于识别今后的风险, 而且可以为制定灭火抢险预案提供更可靠的保障。

1.2 密切关注风险趋势

积极关注如今的风险发展方向对于我们辨别风险也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 可以积极的阅读杂志, 上网查找资料, 召开会议研究, 了解最新的科技发展方向, 时刻跟随技术的发展脚步。比如, 我们可以在一种新材料出现的时候, 认真的分析它会导致的火情的特点, 以及它在不同的建筑体中的扩散性等, 只有对其有了综合的了解才能够将问题控制好。

1.3 查看历史伤害记录

很明显, 要想辨识风险, 查看过去的信息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把当地的信息和别的区域的信息进行综合化的比对, 明确存在的差异和缘由, 通过对过去问题的分析, 能够更好的完善风险辨识工作, 这主要是因为造成伤害的原因一定是某种或多种风险。通过对原因的分析, 可了解到是否存在这种类型的风险。

1.4 安全检查

除了上面讲到的这些方法之外, 我们还可以通过安检的方法来辨别。目前这个方法已经被普遍的应用。该项活动应该将某个种类的安检设备当成是基础, 对照其中的各项对部门内设备、器材、训练程序等进行检查, 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面对的风险, 要将结果保存, 以备后续查看。

2 风险控制

众所周知, 风险的控制是整个管理工作中最为关键的一个要素。常用的方法有三个, 分别是风险的规避, 控制以及转移。并非所有的风险都是可控的, 对于那些无法控制的, 必须通过强化方法来尽量的降低其导致的伤害。

2.1 风险归避

所谓的规避, 具体的说是不开展能够产生风险的所有的活动。该措施是控制风险的最为关键的措施。在开展救援工作的时候, 一些问题是能够控制住的。比如因为工作者的防护思想较差, 不懂得养护设备, 或是不正当的操作等等。而有的风险必须由指导员结合自身的经验来判断, 进而采取措施。

2.2 风险控制

在开展救援工作的时候, 许多的风险是无法规避的, 假如不冒险就无法将问题控制住。针对此类风险, 必须制定完善的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够将风险尽量的降低或是控制好。在具体的制定风险的时候, 可以从如下的几个层次分析。

第一, 积极的开展培训工作, 提升风险认知能力。培训的意义非常显著。不过在具体的工作中, 经常会面对投入不足的问题。实践证明经过培训的工作者不仅能够很好的开展工作, 还能够将自身的伤害降到最低。有效的培训能够提升工作者的知识能力, 提升其总结经验的水平, 进而提升他们在救援工作中的判断水平。此类培训的类型非常多, 有强制开展的, 像是资质评估。也有一些是自愿的, 像是函授教育。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平时的工作总结, 像是分析案例。第二, 认真贯彻操作步骤以及预案程序。那些特殊的装置通常都有其对应的操控流程;对于特定的灭火救援任务, 也制定了相应的预案。这些操作规程与预案为灭火救援中消防人员的行动与程序提供了指南, 结合此指南, 能够有序的开展救援活动。因为这些规程通常是由专门的人员编订的, 在制定预案的时候, 早已分析了救援中或许会出现的一些问题, 假如没有发生特殊的问题的话, 要认真的按照规定的步骤开展工作, 不应该随意的更改步骤。

2.3 风险分散和转移

所谓的风险分散转移, 具体的说是把风险造成的结果和其他人一起承担或是直接的转付他人。在一些人看来, 身为消防组织, 他们的工作就是为了保护广大群众的生命和生活安全, 怎么能够将风险转移到别的人身上呢?很显然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文章讲到的这种转移是一种经济性的, 它具体的说是通过参保, 将风险转移, 降低组织的经济方面的损失。在具体的救援过程中, 不管指挥者的能力多强大, 参与者的综合素养多优秀, 经常会因为各类原因, 使得风险变成真实存在的问题。而问题一出现就会对参与者以及设备等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保险事业涉及的范围也不断扩大, 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不断增强。虽然保险公司的加入, 并不会减少风险的存在, 也不会提高控制风险的水平, 仍需要提高灭火救援技术, 加强风险控制。

在消防组织中引进保险体系, 可在灾情形成之后, 把设备以及人员等的损失移交给相关各方,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消防机构的损失。保险体系的引入对于在灾害中受伤的工作者来讲则更为有利, 能够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同时还能够提升在职工作者的安全感, 从无形中激发出他们工作的主观能动性。风险分散与转移的主要方法有:工伤保险、消防部队的保险、消防人员的保险、企业的火险等。

参考文献

[1]霍然, 李昌烽.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方法改进消防安全管理[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1997 (3) :3.

[2]孙伯春.关于消防指战员在灭火抢险救援中自我防护问题的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4, 23 (2) :182-187.

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研究 篇10

1 尖山农场的地理特性

山农场位于E125°19′53″~125°47′15″, N 48°46′55″~49°1′18″之间, 地处黑龙江省西北部大兴安岭南麓向前延伸的丘陵地带, 属嫩江县和讷河两县境内, 该地区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农场因境内有一座海拔419m高的休眠火山――吐莫葛山而得名, 该火山内含丰富的火山灰和地下优质矿泉水资源。

尖山农场目前的主要植被是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皮云杉、白桦、蒙古栎、山杨等。农场内部山林资源丰富, 并且在天然林的基础上自行建造了大规模的人工林。尖山农场主要实施“绿满尖山、共建家园”的生态工程, 保持了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

2 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的要点

2.1 考虑各种植物生态生存的必要因子

绿化植物的配置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各种植物生态生存所需要的条件的不同, 其中涉及到植物生存的温度、水分、光照空气、土壤等自然因子, 这些因子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重要的影响和很大的作用。所以在进行绿化植物的设计的时候, 需要从园林植物的黑龙江省自身的特点以及习性出发, 掌握好因地制宜的底线, 分析每株植物的生态学和生物学习性, 考虑植物的造景以及综合应用, 充分发挥植物的绿化、美化的作用, 从而使植物配置达到美的角度。

2.2 把握好整体优先原则

在整体山地植物的绿化配置之时, 应该要把园林绿化的整体效果放在首位, 从而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因为生态环境之中, 生态环境的整个生态效果以及整个生态环境的生态作用有着较高的关联性。在山地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的设计过程之中, 应该满足并且遵循着山地园林本身设计的规则。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情况下植物进行有效配置, 满足尖山农场自身的地理特点以及尖山农场对园林绿化的要求。发挥尖山农场自身所有的植物的生态特性, 遵循大自然本身的生态环境的发展规律, 从而发挥植物的独特作用, 扩大以及优化尖山农场的山地园林的。只有遵循整体优先的原则, 才能将植物的绿化作用和园林的艺术景观淋淋尽致的表现出来, 充分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2.3 园林空间造景选择与风格

2.3.1 动势和均衡

植物的种植在成长的过程之中所表现的形态不一, 并且有着自身不同的动势, 有的比较规整, 如杜英;有的比较富含“动”, 如松树。所以在园林配置的时候, 需要对于植物相互之间的环境以及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协调;并且需要考虑植物在自身不同的生命周期的过程之中, 表现出来的不平衡的状况。

2.3.2 对比和衬托

树丛组合时, 要注意相互间的协调, 不宜将形态姿色差异很大的树种组合在一起。利用植物不同的形态特征, 运用植物的高低、花形、叶色、姿态的对比烘托的方法, 衬托出植物景观的协调多层次美感, 表现一定的艺术构思。

2.3.3 层次和背景

在园林造景的过程之中, 植物的花期不同, 相间种植, 从而使得景观多层次感, 所以在具体的种植的过程之中适合以花卉、灌木、乔木、地被植物进行多层次配置。

2.4 科学合理进行配给

在尖山农场园林丰富多彩, 有植物园、专用绿地、草原绿地、防护林地等地。尖山农场利用植物的生态功能改造和更新所在地区整体的生态环境, 从而达到整体的良性循环, 根据农场绿地和建筑物的性质、功能和造景要求的不同, 适当的选择树种, 要力求因地制宜, 使植物树木与科学的合理配和, 种植各种各类的稳定的植物家园, 形成多种多样的园林空间和园林种植景观, 更要以满足休息和观赏等多种活动于一体的需要。

3 总结

在根据不同的需要的基础, 大力提倡使用本土植物树木, 考虑到植物配置的创造, 每个地区的植被绿化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与风貌, 自然地体现出绿色景观的地域性特征, 从而进行植物配置的创造, 使整体反映出地方的风貌与特点。

参考文献

[1]喻文胜.浅谈园林绿化配置的艺术手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4 (9) .

论园林景观配置的设计研究 篇11

关键词:园林景观;配置;设计研究

一、工程概况

丁万河节点公园(玉潭湖公园、两河口公园二标段)绿化工程现为楚园。玉潭湖公园位于九里山区域的徐州汉城的北侧,东为襄王路,北為九里山西路,南为文学路与汉城相邻。2013年初,为彰显彭城历史、整合西楚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新徐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北区建设以浪漫、自由、奔放的西楚文化为主题的城市公园---楚园。

本次施工主要内容有:

1、绿化施工:共栽植乔灌木约4600株:模纹面积约52000平方米,水生植物约4800平方米。

2、土建施工:内容包括跌水、旱喷、半圆形广场、临水栈道、亲水平台、游园路铺装、沥青园路、及机动车停车场、非机动车停车场各一座、仿古建筑水榭亭台、公厕、管理房、景观拱桥,共计约平方米。

3、景石施工:拱桥、亲水平台、临水栈道、水榭亭台、湖心岛等景观节点处共摆放景石约3400吨。

4、现场设计:本工程原方案由杭州蓝图园林设计院有公司设计,在我单位进场施工后,经市领导,及建设单位实际勘察,针对本次工程,根据现场地形、周边环境以及总体规划进行指导并提出意见,以便达到更好的景观效果,使楚园成为徐州市北区最大的水体公园。

二、园林景观

园林景观生态素什锦药用非常重要城市景观、改善城市环境有效会面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感觉观看娱乐空间不仅允许美的享受艺术、外层空间不够。

1. 花园最好在城市中最“空气”园丁、植物光合作用在空气中通过核发氧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捕获和氧气达到平衡,向空气中的有害气体、环境质量,一方当事人有害气体敏感的环境质量的特点是评价工作的作用和管理问题。此外,植被和花园尘埃和杀微生物剂物也可以发挥很重要的作用,而且消除自然环境噪音防护、噪音污染。

2. 加强生态平衡小城镇的调节项目素什锦植物不仅是太阳辐射也可能加剧他们的作用,协调大气层空气温度和湿度,同时对水的实际只会减少土壤侵蚀、实物保护、水。和培育环境植物、形式、园林惠及颜色可以享受美的享受城市卡斯时,采用了具有活力的品位和升级的景观、由于美的享受,吸引了,而且还有治理。

三、设计植物花园

在城市,自然景观,也应当灌木和草坪乔木,落叶和高,与当地的组合和人类环境,因此,四项主要原则。统一的原则,嘲讽、染色、性质和比例之间差别的某种势头、统一及和谐、全体会议、太多,没有改变,这意味着变化;在统合。这些变化”和团结和谐。②、植物、特别重视进行配置。合作”,当时,在平静、快乐、审美和一致性、协调性、非常相似。“一种平衡的规则是“自然的平衡。速度和原则转化为一大道、生育间隔、距离种植和可能的行道树简言之,同样的模式 中等灌木和低球,四个速度和步伐,统一性。

1.生态学、指导原则的多重环境因素的影响设计、贸易、科学,坚持努力。若干因素的植物材料中立具有特殊的性质,并要求部署长大增长不同植物;第二阶段 :生物多样性。自然的法则的多重驱动因素,适当加强其生物多样性,应该予以重视。

2. 在花园监测植物美学

生态系统的花园”,在此基础上,应当设计、融合和充分运作的地貌。另一个成功事例、季节同时衰退、扰乱性的景观、美容和下载。园林景观诱人的,实际上,重点应放在这一面积、作物多样化,酌情根据不同颜色选择植物和整体框架内还同植物种植和周围环境有效整合。

3.园林设计部署植物生态艺术界

独立和可比较使用不同形式的植物、实施和叶子芦苇,任何类型的对照,品种、艺术在其意愿而不了解其植物”。他的下落”的组合之间并没有根本的改变,二者相结合的形式。

部署有效率、植物或植物和环境除其他因素顺利协调;必须考虑到若干植物、季节的变化不受不平等的状况。减少韵律传统形式的植物和配置阻燃地带必须注意确定纵向立体的轮廓和改变空间,这一次,但与此同时,配置速度韵律 v 僵硬。风景,或许可以克服单调,鲜花,乔木植物、植物逼真,使植物分层山谷浓缩景观。

四、植物园生态设计了问题要解决

1.如果绿地自然状态,但须趋向植物的生长可用于环境或习惯的选择方面被收容青草,每级、藤蔓植物群落和植物群落、规则的计划生育,在合理期间内,稳定、可持续发展体系植物群落。

2. 绿色选择了适应土著植物自然条件大大减少据运送、转移、介绍性倒闭率高不必要的损失,或因国而异,但有毒性和便于获得奇怪,应防止过敏”防止杂草攻击。

3. 园林景观,部署在不同生态设计的景观、季节逐步加强和更有效剂量的支持和承诺植物园植物群落应对生态效益。

4.绿色花园更广阔的空间已经过去了,在很久以前作为一项临时措施,因此,要形成践踏草坪。在这一阶段,将接近、绿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表示满意的精神或身体需求。

五、结语

在今后的植物配置中,要遵循植物配置原则,结合园林植物配置艺术手法,使园林景观产生更高的效益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涉及的问题较多,根据绿地功能不同,对植物配置的要求不同;同一功能的绿地,由于所处的位置、周围环境不同,对植物配置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园林绿化工作者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应运用植物形态、质感、色彩这三个自然特征的统一原理,精心设计、合理规划,创造出内容丰富、和谐优美的园林绿化景观。

参考文献:

[1]余树勋 水景园[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7:6-7。

[2]朱均珍 中国园林植物景观风格的形成中国园林。

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研究 篇12

关键词:园林绿化,植物配置,城市绿化

1 引言

园林植物的配置对于城市园林作用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 科学的园林绿化植物搭配能够使园林景观与自然环境更加和谐, 同时也能体现出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的艺术性。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 园林建设数量越来越多, 规模越来越大, 但是在绿化植物的搭配方面却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过于追求植物配置的美观而忽略了园林功能的体现, 因此, 对于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搭配方法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2 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的意义和作用

如今,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 城市园林的建设也随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如何通过园林植物的科学配置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当前城市园林建设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植物配置是园林建设中的关键环节, 只有对绿化植物进行科学的搭配, 才能充分体现优美的自然环境, 而且能够体现城市的文化底蕴。在园林植物搭配时, 需要通过植物的种植、栽培和园路的设置等等进行有效的配合, 促进园林土地和空间的充分利用, 也能通过科学的绿化植物搭配体现园林的生态效应, 达到消除噪音、调节城市气候的目标。因此, 园林绿化植物搭配在城市园林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加强绿化植物的搭配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优化。

3 园林绿化植物配置中的问题

3.1 配置植物的色彩单一

在当前的园林绿化植物配置中, 大多植物所展现的都是赏心悦目的绿色, 这也是城市园林建设的主流色彩。然而, 随着城市绿化建设的不断增强, 绿色在城市园林建设中显得非常单调, 虽然绿色象征着鲜活的生命力, 但是如果植物配置中全部都使用绿色, 那么也就失去了园林植物景观的美感, 久而久之, 人们也会产生视觉疲劳。

3.2 对植物功能的配置不科学

当前, 很多园林的植物配置方面都过多地关注植物外观的美感搭配, 将注意力集中在植物的观赏性, 却忽略了植物本身的生态功能, 如果能够将具有防尘、保持水土和净化空气等不同生态功能的植物进行科学的搭配, 便能够促进园林植物生态功能的更好发挥。

3.3 植物配置形态千篇一律

国际化植物配置思想对我国园林绿化植物的配置产生了重要影响, 很多城市都模仿国外成功的园林植物配置方案, 这就使得大部分城市的园林绿化景观都呈现出千篇一律的现象。大面积的草坪种植与雕塑花卉遥相呼应, 本是一个优秀的景观设计方案, 但是如果不能因地制宜, 体现城市特色, 那么就显得千篇一律, 毫无视觉效果可言。

4 园林绿化植物配置原则

4.1 主题原则

主题原则是园林植物配置应当遵循的基本纲领原则, 园林植物景观的配置必须要明确其想要表达的主题, 围绕该主题确定景观配置所需要的乔木、灌木、花卉等, 也只有遵循一定的主题配置原则, 才能充分体现城市特色, 将园林景观设计成为城市精神与文化的标志。

4.2 整体优先原则

园林植物配置要遵循自然生态环境, 也就是说要尊重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不能割裂自然生成的地形地貌以及历史文化景观, 同时也要保证植物群落的整体性和多样性, 只有尊重自然, 才能促进园林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4.3 适宜原则

适宜原则, 一方面是保证植物与水土的适应性, 在引进外地植物时, 要充分考虑到本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 才能保证植物的健康生长;另一方面则是环境配置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如果不能保证这种适应性, 植物景观就会显得突兀, 无法让人赏心悦目。

4.4 经济性原则

园林植物的配置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到其自身的经济性, 比如引进一些节水型植物, 对草坪的面积进行科学配置, 采用冷暖草搭配等方法, 在实现园林景观搭配科学性的同时, 坚持节能降耗的指导理念。

4.5 生态性原则

植物的生长要遵循一定的生长规律, 而且植物都是依附于大自然而存在的, 因此园林植物的成活和生长, 也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为了保证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 在引进新的树种、花木时, 必须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驯化和培养, 使其能够适应当地的生长环境, 才能实现植物搭配的生态效益。

5 园林绿化植物配置方法

5.1 乔木的配置方法

乔木是现代园林绿化设计中使用得最多的物种, 也是园林植物配置的首要选择。乔木的配置应借助其他植被的烘托和陪衬, 通过不同树种之间的排序、组合, 结合各个树种的生长习性最大化地呈现自然环境的多彩多姿。在乔木的配置方面, 应当结合园林景观设计的实际需要, 按照对植、孤植、丛植或者群植几种常见的种植模式进行科学的选择, 从而实现科学的配置。一般情况下, 在分隔较大的空间内应用丛植与群植的模式较多, 因为这两种模式能够体现出大空间内的层次感, 减少空间的空旷感, 而且也能够形成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景象。从景观的观赏性方面考虑, 一般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季节变化等因素, 配置与气候环境相适应的乔木景观, 这样能够体现出当地的气候特色, 也能在不同的季节体现不同的景观色彩。在配置乔木的时候, 需要考虑到乔木的生长习性, 通过不同的排列次序能够体现出不同的多姿多彩的景观。另外, 在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前提下, 也可以适当引入外地树种, 以增加树种的多样性。

5.2 灌木的配置方法

灌木枝叶繁茂、色彩丰富。在构建园林层次感的过程中, 灌木成为乔木与草坪之间的过渡带, 通过与乔木的搭配增强了树冠的层次感。在实际园林布置中, 灌木的配置必须强调虚实结合的原理, 充分考虑植被之间的差异性和共同性, 如线条、季相、色彩各因素。灌木、乔木、草坪以及其他植被之间的高低搭配、合理配置不仅能够有效降低病虫害对植被的侵害和传播, 同时可将植物群落所特有的自然落差层次感烘托殆尽。此外, 园林植物配置中的绿篱配置有人工形式和自然形式之分, 为保持和衬托园林的自然美感, 增强其可观赏性, 建议选择自然形式的绿篱, 将其自然的原汁原味展现给人们。

5.3 花卉的配置方法

花卉也是园林植物配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花卉的品种众多, 五颜六色, 而且体态多样, 将其应用到园林景观配置中, 能够吸引更多人的目光, 充分展现其自身的观赏价值和艺术美感。红花绿叶的搭配形成巨大的色彩反差, 而且已经在人们心中形成了一定的模式, 因此可以利用多彩多姿的花卉来映衬单一的绿色植物群落, 增强景观的美感。在花卉的配置方面, 一般有规则式和自然式两种规划方式, 规则式指的是根据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配置需要, 利用花台、花带等方式对花卉进行集中展示, 能够根据景观设计需要营造出一种人造的美感;自然式则是遵循回归自然的理念, 利用丛栽疏落的方式, 使花卉自然生长, 带给人们回归自然的美感。对于花卉的配置, 通常需要根据园林景观的配置需求和人们的观赏需求进行设计, 以此保证园林景观的整体性。

5.4 地被植物和草坪的配置方法

草坪在城市园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也是园林绿化植物配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通过草坪的应用, 可以对灌木、花卉的层次变幻起到一定的陪衬作用, 形成更具艺术感的视觉感受;同时也可以作为连接不同景区和建筑的纽带, 实现园林景观的整体性。另外, 大面积的草坪也是人们闲暇休息的重要场地, 针对草坪自身的特点, 可以将草坪与高矮不同、颜色不同的花卉进行科学搭配, 能够展现出花卉的色彩斑斓, 也能体现出不同高度植物群落的层次变化。如果能够将地被植物和草坪进行充分利用, 便能够增强园林的立体感, 将地被植物与草坪作为一个缓冲, 与其他景观和设施进行连接, 能够达到更好的配置效果。

6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园林植物设计也随之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园林绿化植物配置并不是简单地将植物搭配, 而要在体现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和谐的同时, 也要融入一定的艺术观念, 才能使园林绿化植物的搭配尽显艺术气息。对园林绿化植物搭配方法的深入研究, 能够提升城市的形象, 并且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和谐的生存环境, 促进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传江.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研究[J].北京农业, 2014 (5) :11.

[2]乐冬莲.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的论述[J.]现代园艺, 2014 (4) :25.

[3]梁晨晴.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的思考[J].现代园艺, 2014 (2) :36.

[4]王洋.城市园林绿化配置分析[J].现代园艺, 2014 (1) :52.

[5]郝大伟.当前园林绿化中植物配置中的问题与有效措施[J].现代园艺, 2013 (12) :45.

[6]孙玉静.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的研究[J].吉林农业, 2013 (12) :26.

[7]张坚敏.浅谈园林绿化植物配置[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 (12) :18.

上一篇:南京市民办学校论文下一篇:吉林双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