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配置模式研究论文(精选12篇)
园林植物配置模式研究论文 篇1
园林植物配置传统上定义为:运用各种乔木、灌木、藤本、竹类及草本植物等园林植物材料,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通过艺术手法与其它园林要素有机组合来创造景观, 供人们观赏、游憩。
1 古典园林植物配置与人居环境关系
1.1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特点
师法自然, 回归自然—建立相对较完整的植物群落, 不是简单的植物堆砌, 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对自然情有独钟。以少胜多, 咫尺山林—营造意境, 艺术的表达, 在有限的空间创造出层次丰富的园林景观, 小中见大。蕴含特殊意义, 情感表达—寄情于植物, 与文化、精神紧密相联。与“风水”密切相关—建立舒适的人居环境背山靠水的地方常常作为风水宝地。
1.2古典园林植物配置与人居关系
中国古典园林闻名世界, 是世界3 大园林体系之一, 从古代起, 造园者就十分注意植物配置来美化人居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就与人居关系密切相关。秦朝时期, 植物配置模式主要以自然为主, 人为种植甚少。唐朝时期, 街道两侧槐树成行排列, 街景单调, 相对发展的经济环境下, 人们开始做简单的植物配置, 以满足生活需要。宋朝时期, 道路绿化出现色彩, 有意识的在河里种植荷花, 道路两侧在种植桃李梨杏, 并配以草花, 出现简单的搭配。元朝时, 此时的城市引入并栽培了奇花异草, 宫廷内定的花园也会着重植物配置, “师法自然”的植物配置模式开始出现雏形。明朝时, 主要种植梅花、柳树等。私人园林和寺庙园林多栽植槐、榆、松、柏等树木, 自然式植物群落的配置得以发展, 并开始结合人文因素。清朝时, 保留了明朝的都市特色, 风景园林体系走向成熟, 大规模皇家园林营建, 结合水系整治, 形成著名的“三山五园”。民国时, 城市发展较快, 此时的园林植物配置开始尝试引进国外植物, 著名的有法国梧桐, 加拿大白杨等树种。并出现先造林活动, 但就全国而言, 风景园林资源利用较少, 植物配置模式上更多得受西方文化影响, 开始出现不同形成的配置模式。而到如今, 许多城市都在大兴土木, 国外树种被大量引用, 植物配置模式多样化。
2 现代园林植物配置与人居环境关系
2.1现代园林植物配置模式
孤景树配置模式:以1 株植物为主要景, 配以辅助的树种或灌木、草花, 烘托主景。这类配置模式主要体现主景树的形态美或色彩美。地被配置模式:以大面积地被植物种植为特色, 营造开阔的视野。乔木、地被型配置模式:几株植物根据几何原则搭配, 并配以一定面积地被植物, 主要利用草坪或鲜花的色泽为背景, 既体现了景色之美, 也打造供人休息的场所。乔木、灌木型配置模式:搭配几株乔木, 并种植灌木, 可表现高低层次不同树木的层次美韵律美。乔木、灌木、地被型配置模式:3 种不同高度和形态的植物类型搭配在一起, 更能体现丰富的层次, 并能形成良好的植物群落, 生态效益明显。
2.2现代园林植物配置与人居环境的关系
现代园林植物配置形式多样, 能顺应潮流及时代的发展, 大量引种和驯化对植物的运用更加多样, 使植物能实现跨地区生长, 丰富地方景观。当然现代园林植物配置也存在诸多问题:像配置植物时只重植物的观赏性, 忽略植物的生态效益, 如大面积种植草花, 如模纹花坛。景观同质化严重, 缺乏人文元素。只注重绿化率指标, 大面积种植物草坪, 导致植物达不到量的要求, 不能起到改善环境的作用。植物多样性缺乏, 地带性植物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大量盲目地大树移栽, 或盲目外引树种, 只有短期效应, 且不能充分体现地方特色。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严重影响着园林植物的生长。并没有居民要求的绿色, 生态, 和谐美好的人居环境要求。
3 对策及展望
3.1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为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设计者应充分认识我国观赏植物的特点, 充分利用植物多样性特点, 营造最佳的本土人居环境, 在引入植物时慎重筛选, 避免植物入侵, 要因地制宜, 以群落生态学理论基础为指导, 掌握自然植物群落的形成和发育, 人工构建稳定的生态群落, 使园林植物能充分发挥改善人居环境的作用。
3.2注重艺术性
园林植物配置中也不能忽视艺术性, 注意花木搭配、分层搭配以及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美化人居环境。
3.3注重文化的表达
植物配置要支持文化、表达文化, 体现当地浓厚的风土人情, 历史文化, 植物不仅能赋予园林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构建的意境也能感染游人, 使人居环境更具历史意义。
3.4注重环境问题
各部门相互配合, 做好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人为调控, 如减少废气排放、减少硬质水泥地面对植物根系的伤害、减少光污染等措施。
要尊重自然, 保护自然, 积极发挥设计师的主观能动性, 创造出更好的人居环境。
园林植物配置模式研究论文 篇2
1.1植物选择
园林景观内部的主要内容是不同的植物,园林设计中一项关键性的内容就是关于植物的选择和配置,不同的植物在外观和形态上存在较大差异,相互选用和搭配过程中能够呈现出不同的景观效果。另外,不同的植物由于生存环境和生长习性的不同,在园林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成活率也不同,选用、配置植物时,需要充分了解其生长特点以及对气候环境的基本要求,保证植物在园林环境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选择的植物类型应是本土植物,培养本土品种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更快地适应园林气候和环境。园林设计中关于植物配置不仅需要遵循适用性原则,同时要遵循多样性原则,因而在植物配置中适当选择外来品种丰富园林植物种类,不同的植物配置能够更好地提升园林设计效果。
1.2植物配置
园林设计中关于植物配置是为了更好地为植物造景奠定基础,园林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营造更加优美、自然和舒适的环境,因而在园林植物配置上,相关工作人员需要积极遵循艺术性和科学性原则,保证植物配置和园林设计效果。科学性原则是指设计人员在配置不同种类的.植物时,要综合了解其生长习性,在详细了解不同植物生长能力的基础上实现植物科学配置,充分利用不同植物的配置效果,使其更好地与园林景观和设计环境融为一体。设计人员通过了解不同种类植物生长对环境、气候的要求以及对土壤、土质的要求,能够在造景过程中采用适当的培育和修剪手法。植物配置的艺术性原则是要求注重植物搭配的技巧,根据不同植物的颜色、形状特点,使配置过程中控制颜色的深浅度,通过层次性的明暗搭配,使园林植物景观色彩种类更加丰富。
2主要形式
2.1满足设计需求
园林设计是在城市化建设中通过人工干预手段,对园林中的植物景物进行重新配置和整理,使其呈现出更好的观赏效果,实现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性和创造性。园林设计过程中工作人员要了解人们的实际观赏需求,对园林设计、规划的风格予以充分体现,在植物配置和植物造景中要着重体现园林的基本功能。园林内部不同的空间位置具有不同的使用功能,例如,在街头绿化带和公园处属于绿色环境,人们在这一公共场所主要是进行娱乐和休息。对于此处的园林设计,工作人员需要做好区域性的植物配置工作,为人们营造出相对轻松和舒适的休闲环境。在不同品种的植物搭配中,保证与周边环境整体状态相适应。园林设计中关于植物配置要考虑到人们的实际需求,体现园林设计的人文性。
2.2造景轮廓对比
园林设计过程中通过不同植物的配置实现植物造景,是为了使园林的内部景观植物呈现更好的观赏性。对于大规模的植物造景,园林设计的工作人员需要将不同植物进行基本轮廓对比,使林冠线与植物整体边廓相协调。尤其是树类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达到一定的高度后,枝繁叶茂,呈冠状发展,上部的轮廓线已经难以再人工控制。在此情况下,对于搭配的树木种类需要与整个园林风格相适应。植物造景过程中,不同的植物种类在不同的生长阶段,生长形态和生长速度均不同,要完成合理的造景设计,就要在了解其综合习性的基础上,预判其造景的最终效果,在视觉上打造出一种层次感,掌握不同的绿色效果,使其艺术审美性更加突出。
2.3创意性
园林设计属于建筑设计与艺术设计统一的工作,因而在实践中需要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和植物造景是通过人工干预的手段,将不同的植物种类合理搭配,使其在特定的生长区域形成一种景观状态。在植物配置和造景过程中要根据总体的园林设计风格,人们在不同的园林休息区均能发现其设计特点。在整体结构安排中,可以以树木为主、花草为辅,形成一种主次感,运用植物象征、隐喻和模仿等特征打造出一种独特的园林风格。另外,在花草点缀中进行整体形态设计,例如,利用花类植物点缀园林环境,将其拼成一定的图案或文字,可以是“自然”、“生态”、“和谐”等字样,也可以是动物图案等,这种艺术处理手法主要是为了增强园林设计的活泼感以及植物造景的设计感,同时,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和要求。
3结语
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和植物造景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在实地操作中既要综合了解植物生长属性,又要在色彩、形态搭配中营造一种艺术审美效果。植物配置和植物造景对提升园林设计和使用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何修俊.浅析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J].科协论坛(下半月),(6)
城镇园林绿化的植物配置研究 篇3
【关键词】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生态园林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园林绿化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关于植物的配置被放在了比较正规的日程之上,需要广泛采纳和调查,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专业化的建议,急需在技术水平上提供不断高的水平,满足人们对于绿地建设的技术水平需要,为社会的绿地建设提供技术的保障。
1.城市绿地建设中绿地面积多样性的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居民对于城市环境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人们的生活品位也日益提高。随着这些需求的不断出现,城市绿地多样化也被放在人们的日程当中,但是在推进城市绿地面积多样化的工作当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在不断完善绿地面积的过程中,具体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覆盖地面的植被种类贫乏
虽然城市为了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的生活环境引进了大量的绿色植被,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真正覆盖城市绿地的植被的种类非常单一根本没有达到城市绿地植被多样化的标准。因此,城市在改善绿地面积的同时需要在植被的种类上不断多样化,增加植被的覆盖范围和种类健全。
1.2覆盖地面的植被种类缺乏特色
改善城市的绿地面积需要不断在各个方面进行改善,通常具体上讲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需要在植被的种类上不断丰富,提高植被种类的特色,完善植被的总面积和总种类。第二,需要在植被的种植方面不断因地制宜提高植被的丰富性,在植被种类的改善方面不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改善植被对于环境的覆盖的种类方面陈旧落后的局面。
1.3当地的植被的种类重视上不充分
在城市绿地建设的过程中,关于物种的选择方面很多的建设单位只是重视到了植被方面引进外来的物种,在不断引进外来物种的基础之上却忽视了当地物种的种植。因此,建设单位在绿地建设方面需要不断引进外来物种,也需要高度重视当地的物种。只有内外结合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城市植被建设方面关于物种引进的全面发展。关于植被的种类需要在各个方面全面重视,只有全面改善植被种植的技术以及改善植被种植的观念,才能够不断配合植被物种的引进。
1.4城市绿地建设植被引进缺少安全性考虑
在城市化绿地建设的过程中,关于植被品种的引进方面需要考虑到植被引进的安全性问题。只有全面考虑到植被的综合性才能够不断改善植被引进方面出现的问题,促进绿地植被的建设。安全意识是城市绿地建设首要问题,只有建设部门将安全的意识贯彻下去,才能够全面考虑到城市化的物种引进的安全性能。安全意识是城市绿地建设的基本的观念改善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2.城市绿地建设需要健全的绿地规划方案
2.1整体利益最大化原则。城市植被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到自然环境的变化,根据自然规律统筹规划城市的绿地建设。城市在改善绿地面积的同时需要在植被的种类上不断多样化,增加植被的覆盖范围和种类健全。只有在植被建设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城市建设的最大化利益,才能够促进绿地建设的综合发展和植被的种类的丰富。
2.2适度原则。对于这项原则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内涵:第一,需要在植物配备的数量和种类上综合考虑,协调配置,只有适度的数量和种类,才能够促进城市绿地建设进入正规的程序,全面发展。第二,需要不断完善植被覆盖方面的观念和行动的协调统一,只有知性统一才能够促进植被覆盖的合理化。适度原则是植被绿地覆盖的基本原则,只有合理适度进行管理和规划,才能够促进城市化的绿地建设。
2.3经济原则。有人曾提出园林绿化与果品生产相结合,或者说是将果树应用到园林绿化中来。关于这种做法,在一些管理水平较高的绿地或单位附属绿地上完全可以考虑,但在一些公共绿地上要慎重选择。经济原则指的是发展节水型园林,或者是在植物配置中要适当考虑节水的问题。例如有节制地发展草坪,尤其是冷季型草坪,多选择耐旱节水的草坪品种,可采用冷暖季草混植,或选用耐旱的地被植物,如沙地柏、扶芳藤等。在配置中优先选取较耐旱的园林植物,如银杏、臭椿、国槐等。
2.4坚持生态原则。任何植物生长发育都不能脱离环境而单独存在,园林植物能否成活以及生长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为了适应生态环境,植物配置选择应该做到适地适树(草),引进外来树种、花木需经过试验、驯化,要能够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研究表明,乔木+灌木(耐阴植物)+草花+草坪,这类种植模式更利于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可最大程度地提高总叶面积及绿化覆盖率,同时使得景观层次丰富,季相变化明显。
2.5植物配置的艺术手法在园林空间中,无论是以植物为主景,或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共同构成主景,在植物种类的选择、数量的确定、位置的安排和方式的采取上都应强调主体,做到主次分明,以表现园林空间景观的特色和风格。
2.5.1对比和衬托。利用植物不同的形态特征,运用高低、姿态、叶形、叶色、花形、花色的对比手法,表现一定的艺术构思,衬托出植物景观的美感。在树丛组合时,要注意相互间的协调,不宜将形态姿色差异很大的树种组合在一起。运用水平与垂直对比法、体形大小对比法和色彩与明暗对比法三种方法。
2.5.2动势和均衡。各种植物姿态不同,有的比较规整,如杜英;有的有一种动势,如松树。配置时,要讲求植物相互之间或植物与环境中其他要素之间的和谐协调;同时还要考虑植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和季节的变化,避免因此产生不平衡的状况。
2.6植物配置在不同地方应注意的要点
2.6.1交通岛周边的植物配置宜增强导向作用,在行车视距范围内应采用通透式配置。绿岛上自然式配置树丛、孤植树,在开敞的绿化空间中,更能显示出树形自然形态,与道路绿化带形成不同的景观。导向岛绿地应配置地被植物。
2.6.2广场绿化应配合广场的主要功能,使广场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广场绿地布置和植物配置要考虑广场规模、空间尺度,使绿化更好地装饰、衬托广场,改善环境,利于游人活动与游憩。
2.6.3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体现一个城市的绿化风貌与景观特色。园林景观路的绿化用地较多,具有较好的绿化条件,应选择观赏价值高的植物,合理配置,以反映城市的绿化特点与绿化水平。园林景观路是道路绿化的重点,主干路是城市道路网的主体,贯穿于整个城市。主干路植物配置要考虑空间层次,色彩搭配,体现城市道路绿化特色。同一条路段上分布有多条绿带,各绿带的植物配置相互配合,使道路绿化有层次、有变化、景观丰富,也能较好地发挥绿化的隔离防护作用。
3.结语
园林植物配置原则研究 篇4
关键词:园林植物,植物配置,配置原则,功能作用,园林绿化
0 引言
园林植物配置是景观设计与绿地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的园林植物配置只强调植物景观的视觉效果,把艺术原则放在了第一位。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已经意识到生态原则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人们知道,如果所选择的植物种类不能与种植地点的生态环境相适应,就会生长不良甚至不能存活,也就不能达到景观上的要求;如果配置的植物群落不符合自然植物群落的发展规律,也就难以成长发育,达不到预期的艺术效果。
1 生态原则
1.1 适地适树
适地适树是园林植物配置应坚持的首要原则。植物的生长受土壤、大气、水分、光照等环境因子的影响,有的喜疏松肥沃的土壤,有的耐脊薄;有的喜湿润,有的耐干旱;有的喜光,有的喜阴;有的抗污染,有的为某些气体的指示植物[1]。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根据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及土壤和气候等立地条件进行植物选择,使植物能够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生长。
由于城市环境大大恶劣于自然条件下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所以必须针对具体的环境特点选择适应性强的植物,这样选择出来的植物具有成活率高、生长强壮等特点,有助于提高绿化效果,改善城市小气候,提高绿化质量和绿化指标。俞孔坚教授曾指出“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2]。乡土植物是在城市及其周围地区长期生存并保留下来的植物,它们在长期的生长进化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对城市环境的高度适应性,而且生长和管理也比较容易[3],应该成为城市园林植物的主要来源。当然,也可以适当引进一些外来植物,但引种应确保其原产地与本地区的气候相似,切不可片面追求植物观赏效果,盲目大量引种不适合本地区生长条件的植物。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1.2 群落多样性
城市园林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包括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群落类型的多样性,它决定着城市景观的丰富度和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的大小。所以,在适地适树原则的基础上,应该尊重自然所具有的生物多样性[4],尽量不要出现单个物种的植物群落形式,还要尽可能配置多种群落类型,在各群落内尽可能多配置一些植物种类,以增加群落的多样性,增强其功能性。
在城市中,不同的地段,其自然条件各不相同,配置时应利用这种差异,形成各具特色的人工群落类型,丰富城市景观。同时,尽可能配置成乔———灌——草复层结构,这样不但能够增强绿地的稳定性,而且可以利用不同层次中植物的季相来丰富群落景观。在复层结构中,配置时要注意落叶植物和常绿植物的搭配,以保证绿地的终年生态效益。
1.3 群落稳定性
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稳定性的前提。在群落内尽可能多配置不同的植物,可以提高植物对环境空间的利用程度,同时大大增强群落的抗干扰性,保持其稳定性。同时要充分考虑植物的种间关系,避免群落内出现激烈的竞争。在自然界中,各种植物并不是单独生长,而总是以与其它许多个体相互影响的方式生存、生长。在恶劣的城市环境中,由于生存空间和营养元素的缺乏,植物间的竞争是必然的,其结果往往导致某些个体和某些植物种的生长衰退甚至死亡,从而使群落丧失稳定性[5]。选种时不要同时选用生态习性相近的植物种,尽可能将习性不同的种类组合在一起,并通过松土、施肥等改良土壤条件,增加养分供应,并合理稀植,减少对生存空间和营养的争夺,增强群落的稳定性。
此外,我们可以模拟当地的顶级群落或近顶级群落。因为自然状态下顶极群落具有最大的稳定性,近顶极群落也有较强的稳定性。所以,在进行城市园林植物配置时,可在场地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模拟当地的顶级群落或近顶级群落进行植物选择与配置,以此获得较稳定的植物群落。
2 功能原则
2.1 生态功能
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包括维持碳氧平衡、净化空气、调节和改善小气候、减弱噪声、净化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等[6]。通常在进行园林植物配置时,忽略了这方面的考虑,而强调绿地的社会功能。其实,生态功能是绿地的最根本、也是最基础的功能要求,尤其是在环境条件日益恶化的今天,植物配置必须首先满足生态功能要求,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对于不同的绿地,其生态功能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首先明确绿地的主要功能,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满足其它功能要求。例如,对于街道绿地,其功能要求是以净化空气、减弱噪声为主,在进行植物选择时,必须首先考虑选择具有这种功能的植物,并根据这种功能要求确定合理的配置形式,在此基础上再考虑满足其他的功能要求。
2.2 社会功能
城市绿地的社会功能包括美化功能、游憩功能、文化功能、心理功能、教育功能、城市防护和减灾功能等。在传统的植物配置中,美化功能放在了首位,如今,人们已经意识到了其他的社会功能,但并没有深入研究如何充分发挥这些功能。所以,在园林植物配置时,应根据绿地性质的不同,功能要求的主次不同,合理确定植物的种类及配置的形式,充分满足其社会功能要求。
3 经济原则
3.1 经济条件
城市园林绿化是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同时也要注重经济效益。任何一个城市可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是有限的[7],经济条件是园林植物配置的重要依据。经济是基础。在同样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选择的植物材料应根据经济状况来决定,因为具有同样功能的植物材料并不是唯一的,对于生态功能来说,具有同一种生态功能的植物材料通常有很多种,虽然它们在定量方面是各不相同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配置方式起到相同的功能作用,而对于社会功能来说,植物材料的选择就有更大的机动性,并不是名贵树种创造的社会效益就大。所以,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必须要充分考虑经济条件,尽可能利用最少的资金,创造最大的功能效益。
3.2 管理方便
后期的养护管理费用是影响开支的一个重要因素。通常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只考虑到如何降低其前期投入,而忽略了后期的养护管理费用,这样做很可能不但没有节约,反而增加了投资,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所以,在进行植物选择与配置时要充分考虑后期养护管理方面的问题,有效的降低资金投入。例如,在植物选择时,应多选用寿命较长、生长速度中等,耐粗放管理,耐修剪的植物;在行道树种植时,可以将穴式种植改为带状种植,这样可以为植物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和较好的土壤条件,并可使落叶留在种植带内,还有效的改良土壤,同时对减尘减噪有更好的效果;在栽植密度上,不应为了营造短期内的景观效果,将植物栽植得过密,这样几年后就会因为植株过于拥挤出现畸形现象,影响景观效果,还会因疏伐带来不必要的开支;在配置形式上,应保证植物选择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复杂性,因为这种配置形式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方便管理,可以有效的降低后期养护管理费用。
4 艺术原则
4.1 形式美
植物配置必须具有美的形式,不但表现在植物个体美,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出植物的群体美。园林植物各有其特具的体态、色彩与风韵之美,且这些特色能随季节与年龄的变化,有所丰富与发展。如何利用其各自的特色特点来进行配置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在配置时必须遵循多样统一规律。
多样与统一:植物配置时,树形、色彩、线条、叶干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多样性,但又要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的相似性,引起统一感,这也是一种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调和与对比:调和与对比都是使构图得到统一的手法,尽管各种植物在体量、形态及色泽上千差万别,但它们之间共性多于差异性,在绿色这个基调上得到了统一。不过植物之间也可以有体量、色彩、质感、疏密上的对比,而且植物与水体、建筑等其他园林要素间也可以适当考虑使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对比,使对立的双方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均衡与稳定:在园林植物配置时,要求赏心悦目,使人心旷神怡,给游人以安定感,所以配置的形式必须在艺术构图上达到均衡与稳定。均衡包括对称均衡与不对称均衡,前者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理性的严谨,条理性和稳定感,后者充满着动势,予人以轻松活泼的美感[8]。植物配置时应根据具体的场地状况来进行选择。
韵律与节奏:韵律是一种有规律的变化,重复是产生韵律的前提,简单有力,刚柔并济,而节奏变化复杂,通过强烈的节奏,能使人产生高山流水的意境[8]。在植物配置中,植物配置的形式必须具有韵律与节奏,这样才能达到好的视觉效果,满足景观要求。
4.2 形象美
形象美是一种审美的精神效果,它应该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园林植物及景观没有社会属性,更不具备心灵,必须通过人们对它的想象以后才可能有形象美。
应用植物的涵义进行配置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特征。由于中国文人对植物的喜爱和赞美,并赋予其人格化特征,即自然的人格化[9]。如松树是不畏严寒、坚贞不渝的象征;柳树是纤弱、轻盈、飘逸的象征;再如竹代表清高、虚心、有气节,兰花高雅不俗,荷花出污不染,牡丹豪放富贵,莲花健康吉祥,梅花坚强高洁,柿子事事如意,石榴多子多福,红豆相思,紫薇和睦等都是具有代表意义的植物。在现代园林植物的配置中,很多人忽视了这一方面,简单得把艺术性看作是形式美,忽略了形象美在城市绿地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其实,在现代城市绿地中,进行植物配置更应多运用植物的涵义,要在全新的场所中诠释植物的意境[10],追求植物形象美,使人们在充分享受植物外在美的同时,加深对植物的艺术认识和精神上美的享受,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5 文化原则
5.1 民族文化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观念。这种文化观念的不同,对园林植物配置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所以在进行园林植物配置时,首先要充分了解该地区的民族文化特点及风俗习惯等,配置中所选用的植物种类应与之相符,不能发生冲突,与之矛盾。因为有些地区、有些民族可能对某种植物有着特殊的感情,或是喜欢,或是忌讳等,这是他们的思想意识问题,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已经很难改变。作为设计者,在园林植物配置时不能违背这些原则,在此基础上,还要根据地区及民族文化特点,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植物景观。
如墨西哥的印第安人有“世界生命树”的崇拜,欧洲雅利安人的各氏族都崇拜神树,古罗马城中的一株山茱萸被视为最神圣的东西,西非所有部族视高大的木棉树为神灵。在我国,苗族的枫树崇拜,白族的滇朴、黄连木、合欢、栗树崇拜,基诺族的大青树崇拜,贵州彝族的竹子崇拜,云南南华县彝族的葫芦崇拜,楚雄彝族的马缨花崇拜等,都是植物崇拜文化的生动表现[11]。我们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的影响。
5.2 宗教信仰
宗教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民族文化相同,也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对植物配置起到了限定作用,是配置中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宗教信仰对植物配置的限定作用可能比民族文化的影响更大,如果进行配置的地区的大多数人民都有宗教信仰,就不能不作为考虑的一个因素,要了解这个宗教的特点及他们所信奉的一些理念,这样才能在配置时游刃有余,否则很可能会因为违背了他们的信仰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例如,佛教对菩提树十分敬重、虔诚,西双版纳傣族全民信奉小乘佛教,几乎每个村寨和寺庙的附近都栽种了许多菩提树。如果谁家人口不安宁,猪瘟鸡死,五谷欠收,也要在村寨和寺庙附近栽种一些菩提树,乞求佛祖的保佑。每到佛节,信男信女们就在大菩提树干上拴线,献贡品,顶礼膜拜。他们什么树都可以砍伐,但菩提树却是千万千万不能砍伐的,即使是菩提树的枯枝落叶也不能当柴烧,砍伐菩提树就是对佛的不敬,就是罪过。如果我们在此地区进行种植设计时,就千万不能因为哪棵菩提树影响了景观,而随意替换。
现代园林植物配置已经从只遵循艺术原则发展到注重五种植物配置原则相结合,根据绿化地点的生态条件和不同植物本身对环境的要求来选择植物,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上的统一,同时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美及群体美,及人们在欣赏时的意境美。
园林绿化植物配置 篇5
关键词:植物配置;园林景观
1 在城市绿化中园林植物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不遵守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
1.1.1 “断臂”、“斩首”现象。
目前,城市植物绿化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大量“断臂”“、斩首”的现象。
①在行道树的运用上,这一现象尤为严重;②乡土植物进城,本来是好事,因没有驯化,只好进行外科手术,经常能看到一些新建道路两旁的行道树都被严重的“斩首”操作,使这些树木在持续相当时间养护后依然出现大量死亡或存活部分生长缓慢等现象,严重影响道路绿化的景观效果。
1.1.2 盲目移栽大树。
目前城市的绿化建设速度日益加快,特别在领导意识下、政绩的驱动下,即建就有效果,追求速成效果。
设计者在设计图纸效果之初,想达到的景观效果可能就是树木正常状态下几十年才能达到的效果。
1.2 光污染
在目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其实不单是我们人类存在光污染问题,植物也同样遭受了严重的光污染,最明显的表现为城市管理者刻意设置的大功率聚光灯或彩灯,其实这种人为的加光既直接形成了强光对植物的胁迫作用,干扰了植物正常的昼夜生长发育规律,还直接妨碍了生活在花草树木上鸟类、昆虫的正常栖息和休眠。
1.3 城市绿化结构单一和生态问题
在城市绿地建设中,为获得整齐划一的人工美,从空间结构上缺乏群落的分层,往往是单纯的草本、灌木或乔木相互孤立的种植,而生态稳定性最强的乔灌草复层种植结构则较少见。
特别像前几年一些城市兴起的草坪热等现象都是对这一问题不重视的结果。
据研究,草坪的生态功能有限,只相当于森林的1/25。
据测定,同样面积的乔、灌、草复层种植结构的森林,其植物绿量约为单一草坪的3倍,因而其生态效益也明显优于单一草坪。
2 城市园林绿化树种的选择原则
2.1 适地适树
适地适树应遵循3个原则:①树种的生态习性必须与种植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即适地适树的原则;②树种形成的林分应长期稳定,即稳定性的原则;③经济有利、现实可行,即可行性的原则。
一般来说,园林绿化的树种选择应以乡土树种为支撑,外加已经驯化成熟的引入树种。
2.2 遵循植物多样性的原则
目前城市绿化在生物多样性上面临很多困难,主要是因为现在城市的园林景观多为人工建造,很多设计者在植物选择上都比较相同,往往会出现一个时期内所选择的植物有大同小异的现象。
这样既损害了景观的可观赏性,又增添了城市生态系统的脆弱度。
从植物选择方面来讲,多种树种的综合利用能使植物在色彩、功能方面都更富有多样性。
在欧洲许多城市,每当季节转换时,植物叶色变换,呈现出各种绚丽多姿的色彩。
2.3 根据当地的土壤条件和绿地性质进行选择
不同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性有所不同。
如杜鹃、茶花等喜酸性树种,适于pH值5.5~6.6、含铁铝成分较多的土壤,而黄杨、夹竹桃等喜碱性树种,适于 pH 值 7.5~8.5、含钙质较多的土壤。
另外,根据绿地使用目的,在规划设计时选择适宜的树种。
如烈士陵园,应选择常绿树种,如松柏类;幼儿园绿化,应尽量选择低矮、色彩丰富、无毒害无刺的植物;而在污染严重的工厂等地,则应选择抗逆性强的树种等。
植物在不同场合的选择也有许多差别。
浅析园林植物配置 篇6
关键词:园林设计;植物配置;质量;功能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229-1
园林植物配置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遵循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因此,作为园林设计人员,在进行园林植物配置时,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力求达到形和美的和谐。和别的工作一样,在园林植物配置的过程中,也有其特定的步骤、方法以及原理。首先我们要了解各类园林植物的功能、特性,以便取舍,合理布局。其次要把握设计要点,重点研究园林植物与地形、建筑、铺地材料以及园址构筑物的关系,制定配置方案。想要做好园林植物配置工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明确园林植物的概念和分类
众所周知,从植物形态构造的完善程度,以及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差异可将植物分为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两大类。而园林植物的概念更具有针对性,它指的是园林中作为观赏、组景、分隔空间、装饰、庇荫、防护、覆盖地面等用途的木本和草本植物。根据植物功能和景观效果的不同,园林植物分为园林树木和园林花卉两类。其中,园林树木因其观赏性能较强,主要应用在各种风景名胜区,休疗养胜地和城市各类型园林绿地。它一般分为三类:乔木类、灌木类、藤本类。这三类园林树木各有其特点:乔木类植物体型高大(通常高于6m),有明显的主干;灌木类体型较矮小,主干低矮或者茎干自地面呈多数生出而无明显主干;藤本类植物都有很多吸盘、卷须钩刺,缠绕性很强,多数匍地生长;而园林花卉作为园林植物的另一类别,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花卉指的是有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草本或木本的地被植物,花灌木、开花乔木以及盆景等;狭义花卉则只是指有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同时园林花卉也有露地花卉和温室花卉的区分。只有明确了园林植物的概念,我们在实际的园林植物配置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尽情发挥。
2 营造园林植物层次感
园林植物配置为了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应避免造成不同植物间视角上的抵触。因此,营造园林植物层次感也是很有必要的。总的来说,要达到更好的植物层次性可以从两方面来做:(1)根据实地情况,采用适当的设计手段体现植物层次。这里的手段一般指的是改造地形、整形修剪、加入创作技法等。在园林设计与施工中,很多地形不符合设计要求,需要进行筑山理水、堆土造丘等改造。比如:在绿化屋顶花园的过程中,可将地面整成乌龟背形后再种植地被植物,既利于排水,也避免了同一平面中布局的呆板。此外,在修剪植物时,可以充分发挥设计师的想象,将绿篱修剪成波浪形,将灌木修剪成球体等,通过这些措施控制植物的生长,达到植株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效果。在施工中,经常会用到孤植、列植等布置方式,并结合组景、点景等造园手法,借助植物层次体现园林景观的特色和风格。(2)通过利用建筑、山水、园林小品衬托层次。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很好的衬托植物层次的方法。总的来说,植物品种繁多,色彩各异,为了营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将植物的叶色作为考虑重点;选择一种基色,其他颜色作为点缀,保持色彩的均衡;要与季节变化和周围的建筑保持色彩的协调。
3 挖掘植物特色,重视植物多样性
自然界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植物资源。很多植物千奇百态,本身具有良好的观赏价值,因此我们要合理利用这些植物,科学配置,不能急功近利,因小失大。其实,每种植物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如何发挥他们的功能作用,关键在于设计师的配置使用。因此,我们应挖掘不同植物的特点,以便与其他植物进行合理搭配。例如:某些落叶乔木色彩丰富,生长速度较快,我们可以搭配一些常绿树种,构成复层群落的上木部分。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根据季相配置植物。比如:春天可以选用迎春、桃花、榆叶梅、蔷薇、玫瑰等,夏天可以选用木槿、紫薇等,秋天可以选用枫香、红枫、三角枫、银杏等,冬天可以选用油松、桧柏、龙柏。这些植物开花时间不一致,有的可观叶,有的可观果,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它们的生长习性,合理设计。此外,为了提高植物的观赏性能,我们也可以选用一些药用植物、果树等有经济价值的植物,在使游人对景物感到赏心悦目、流连忘返的基础上提高园林的经济效益。
4 小结
园林植物配置是一门学科,值得我们深究。它不是简单的植物堆积,而是园林艺术水平的集中体现,因此作为园林设计人员,我们应紧跟时代步伐,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在明确各类植物习性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智慧科学配置,为园林行业的快速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蘇雪痕. 植物造景[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7.
[2] 过元炯.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5.
[3] 赵世伟, 张佐双.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营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0.
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研究 篇7
关键词:园林绿化,植物配置,城市绿化
1 引言
园林植物的配置对于城市园林作用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 科学的园林绿化植物搭配能够使园林景观与自然环境更加和谐, 同时也能体现出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的艺术性。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 园林建设数量越来越多, 规模越来越大, 但是在绿化植物的搭配方面却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过于追求植物配置的美观而忽略了园林功能的体现, 因此, 对于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搭配方法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2 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的意义和作用
如今,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 城市园林的建设也随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如何通过园林植物的科学配置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当前城市园林建设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植物配置是园林建设中的关键环节, 只有对绿化植物进行科学的搭配, 才能充分体现优美的自然环境, 而且能够体现城市的文化底蕴。在园林植物搭配时, 需要通过植物的种植、栽培和园路的设置等等进行有效的配合, 促进园林土地和空间的充分利用, 也能通过科学的绿化植物搭配体现园林的生态效应, 达到消除噪音、调节城市气候的目标。因此, 园林绿化植物搭配在城市园林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加强绿化植物的搭配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优化。
3 园林绿化植物配置中的问题
3.1 配置植物的色彩单一
在当前的园林绿化植物配置中, 大多植物所展现的都是赏心悦目的绿色, 这也是城市园林建设的主流色彩。然而, 随着城市绿化建设的不断增强, 绿色在城市园林建设中显得非常单调, 虽然绿色象征着鲜活的生命力, 但是如果植物配置中全部都使用绿色, 那么也就失去了园林植物景观的美感, 久而久之, 人们也会产生视觉疲劳。
3.2 对植物功能的配置不科学
当前, 很多园林的植物配置方面都过多地关注植物外观的美感搭配, 将注意力集中在植物的观赏性, 却忽略了植物本身的生态功能, 如果能够将具有防尘、保持水土和净化空气等不同生态功能的植物进行科学的搭配, 便能够促进园林植物生态功能的更好发挥。
3.3 植物配置形态千篇一律
国际化植物配置思想对我国园林绿化植物的配置产生了重要影响, 很多城市都模仿国外成功的园林植物配置方案, 这就使得大部分城市的园林绿化景观都呈现出千篇一律的现象。大面积的草坪种植与雕塑花卉遥相呼应, 本是一个优秀的景观设计方案, 但是如果不能因地制宜, 体现城市特色, 那么就显得千篇一律, 毫无视觉效果可言。
4 园林绿化植物配置原则
4.1 主题原则
主题原则是园林植物配置应当遵循的基本纲领原则, 园林植物景观的配置必须要明确其想要表达的主题, 围绕该主题确定景观配置所需要的乔木、灌木、花卉等, 也只有遵循一定的主题配置原则, 才能充分体现城市特色, 将园林景观设计成为城市精神与文化的标志。
4.2 整体优先原则
园林植物配置要遵循自然生态环境, 也就是说要尊重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不能割裂自然生成的地形地貌以及历史文化景观, 同时也要保证植物群落的整体性和多样性, 只有尊重自然, 才能促进园林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4.3 适宜原则
适宜原则, 一方面是保证植物与水土的适应性, 在引进外地植物时, 要充分考虑到本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 才能保证植物的健康生长;另一方面则是环境配置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如果不能保证这种适应性, 植物景观就会显得突兀, 无法让人赏心悦目。
4.4 经济性原则
园林植物的配置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到其自身的经济性, 比如引进一些节水型植物, 对草坪的面积进行科学配置, 采用冷暖草搭配等方法, 在实现园林景观搭配科学性的同时, 坚持节能降耗的指导理念。
4.5 生态性原则
植物的生长要遵循一定的生长规律, 而且植物都是依附于大自然而存在的, 因此园林植物的成活和生长, 也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为了保证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 在引进新的树种、花木时, 必须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驯化和培养, 使其能够适应当地的生长环境, 才能实现植物搭配的生态效益。
5 园林绿化植物配置方法
5.1 乔木的配置方法
乔木是现代园林绿化设计中使用得最多的物种, 也是园林植物配置的首要选择。乔木的配置应借助其他植被的烘托和陪衬, 通过不同树种之间的排序、组合, 结合各个树种的生长习性最大化地呈现自然环境的多彩多姿。在乔木的配置方面, 应当结合园林景观设计的实际需要, 按照对植、孤植、丛植或者群植几种常见的种植模式进行科学的选择, 从而实现科学的配置。一般情况下, 在分隔较大的空间内应用丛植与群植的模式较多, 因为这两种模式能够体现出大空间内的层次感, 减少空间的空旷感, 而且也能够形成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景象。从景观的观赏性方面考虑, 一般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季节变化等因素, 配置与气候环境相适应的乔木景观, 这样能够体现出当地的气候特色, 也能在不同的季节体现不同的景观色彩。在配置乔木的时候, 需要考虑到乔木的生长习性, 通过不同的排列次序能够体现出不同的多姿多彩的景观。另外, 在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前提下, 也可以适当引入外地树种, 以增加树种的多样性。
5.2 灌木的配置方法
灌木枝叶繁茂、色彩丰富。在构建园林层次感的过程中, 灌木成为乔木与草坪之间的过渡带, 通过与乔木的搭配增强了树冠的层次感。在实际园林布置中, 灌木的配置必须强调虚实结合的原理, 充分考虑植被之间的差异性和共同性, 如线条、季相、色彩各因素。灌木、乔木、草坪以及其他植被之间的高低搭配、合理配置不仅能够有效降低病虫害对植被的侵害和传播, 同时可将植物群落所特有的自然落差层次感烘托殆尽。此外, 园林植物配置中的绿篱配置有人工形式和自然形式之分, 为保持和衬托园林的自然美感, 增强其可观赏性, 建议选择自然形式的绿篱, 将其自然的原汁原味展现给人们。
5.3 花卉的配置方法
花卉也是园林植物配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花卉的品种众多, 五颜六色, 而且体态多样, 将其应用到园林景观配置中, 能够吸引更多人的目光, 充分展现其自身的观赏价值和艺术美感。红花绿叶的搭配形成巨大的色彩反差, 而且已经在人们心中形成了一定的模式, 因此可以利用多彩多姿的花卉来映衬单一的绿色植物群落, 增强景观的美感。在花卉的配置方面, 一般有规则式和自然式两种规划方式, 规则式指的是根据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配置需要, 利用花台、花带等方式对花卉进行集中展示, 能够根据景观设计需要营造出一种人造的美感;自然式则是遵循回归自然的理念, 利用丛栽疏落的方式, 使花卉自然生长, 带给人们回归自然的美感。对于花卉的配置, 通常需要根据园林景观的配置需求和人们的观赏需求进行设计, 以此保证园林景观的整体性。
5.4 地被植物和草坪的配置方法
草坪在城市园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也是园林绿化植物配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通过草坪的应用, 可以对灌木、花卉的层次变幻起到一定的陪衬作用, 形成更具艺术感的视觉感受;同时也可以作为连接不同景区和建筑的纽带, 实现园林景观的整体性。另外, 大面积的草坪也是人们闲暇休息的重要场地, 针对草坪自身的特点, 可以将草坪与高矮不同、颜色不同的花卉进行科学搭配, 能够展现出花卉的色彩斑斓, 也能体现出不同高度植物群落的层次变化。如果能够将地被植物和草坪进行充分利用, 便能够增强园林的立体感, 将地被植物与草坪作为一个缓冲, 与其他景观和设施进行连接, 能够达到更好的配置效果。
6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园林植物设计也随之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园林绿化植物配置并不是简单地将植物搭配, 而要在体现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和谐的同时, 也要融入一定的艺术观念, 才能使园林绿化植物的搭配尽显艺术气息。对园林绿化植物搭配方法的深入研究, 能够提升城市的形象, 并且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和谐的生存环境, 促进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传江.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研究[J].北京农业, 2014 (5) :11.
[2]乐冬莲.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的论述[J.]现代园艺, 2014 (4) :25.
[3]梁晨晴.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的思考[J].现代园艺, 2014 (2) :36.
[4]王洋.城市园林绿化配置分析[J].现代园艺, 2014 (1) :52.
[5]郝大伟.当前园林绿化中植物配置中的问题与有效措施[J].现代园艺, 2013 (12) :45.
[6]孙玉静.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的研究[J].吉林农业, 2013 (12) :26.
[7]张坚敏.浅谈园林绿化植物配置[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 (12) :18.
研究园林绿化植物配置要点 篇8
1 园林植物配置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1 整体观念差
1.1.1 植物配置理念不完善。
植物是园林的主体, 如何搭配园林中的植物, 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因此, 在植物配置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争执, 无法实现统一。
1.1.2 无法贯彻持续发展观。
修建园林对城市而言意义重大, 可以美化城市环境, 净化城市空气。但从目前我国多数园林的实际情况来看, 园林的使用寿命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应用中经常会因为各种原因而被荒废, 植物配置不合理, 缺少持续发展理念是园林“短命”的主要原因之一。
1.1.3 不够重视植物的自然规律。
少数园林设计与植物的生长规律相违背, 一味地追求园林的美化效果, 并没有分析植物的生长环境和生长属性, 最终酿成不可弥补的过错。
1.2 植物配置率偏低
1.2.1 植物配置模式单一。
大多数园林景色千篇一律, 在园林内比较常见的景色是一排排不是很粗壮也不是很强壮的树木, 需要走很久才能看到新景色, 缺少有特色的景色。
1.2.2 植物种类过于单一。
园林内植物种类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园林的可观性。目前, 许多园林因为受各方面原因的限制, 无法保障园林种植物的多样性。
1.2.3 植物配置没有创造性。
园林对城市生活的改造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同时, 通过园林也大幅度提高了城市的绿化程度。许多园林工作者对园林的功能缺少探索精神, 所有的园林都好像出自同一名“工人”加工一样, 园林中景色的重复概率较高。
1.2.4 人为元素过多。
园林是由人建造的, 园林中植物的配置自然也要有人决定, 人为元素在园林中不可或缺。但植物要在自然环境中生长, 人在园林中主要起到的是辅助作用, 人主要对园林中植物进行适当的调整即可,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园林的人为元素偏重, 例如, 人工过度修剪的树木, 没有一丝花坛杂草等, 看似整齐, 实际缺少了自然美, 让人觉得十分单调, 如图1所示。
2 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的要点内容
2.1 整体优先
配置园林植物绿化时, 应当将园林绿化作为重点内容, 提高园林整体优化效果。在生态环境中, 生态效果与生态环境的作用有着较高关联性。对园林植物进行配置的过程中遵循园林设计规则, 在符合植物自然生长的情况下, 合理配置园林中的植物, 满足园林自身的特点和在绿化上的要求。发挥园林中所有植物的生长特征, 遵循大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 使植物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优化园林生态环境。只有严格遵循整体优先原则, 才能使园林中植物的绿作用发挥到极致,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2.2 选择园林空间造景
2.2.1 对比与衬托。
在园林中进行树丛组合配置时, 应当注重树木间的相互协调性和搭配合理性, 不宜将高矮、颜色差异过大的植物组合在一起。植物配置过程中, 合理利用植物的形态特征, 运用植物叶色、高低的不同, 通过烘托的方式, 使整个园林显得更加有层次感, 让园林表现出浓厚的艺术构思, 给人以美的感觉, 如图2所示。
2.2.2 动势与均衡。园林中的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表现出不一样的形态, 并且不同的植物会呈现出不一样的形态, 一些植物充满了“变化”, 如松树、杜英。由此可见, 在配置园林植物的过程中, 充分考虑植物的生长周期和寿命, 确保配置的合理性。
2.2.3 注重园林的层次感。
由于植物花期存在较大差异, 为了提高园林景观的层次感, 应当采取相间种植的方式, 在具体植物种植过程中, 通过合理搭配地被植物、乔木、花卉等, 实现多层次配置。
2.3 合理配置
现代园林植物种类十分丰富, 一些规模较大的园林中有专用绿地、植物园、防护林等地带。例如, 通过对植物生态功能的利用, 整体改造园林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 从而实现整体良性循环。依据园林所在地, 建筑和农场绿地功能、性质、造景等多个方面的不同, 选择不同的树种, 争取做到因地制宜, 使种植的植物与当地气候相适应。种植各种生长稳定的植物, 从而构成不同样式的园林种植景观和园林空间, 同时也要确保园林能够满足观赏和休息等功能, 使其成为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 结语
园林是现代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对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意义重大。在园林中, 对绿化植物的配置必须要合理, 促进园林更好地发展。
摘要:现代园林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就是植物配置。本文对园林种植物配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了相应的植物配置要点。
关键词:园林绿化,植物配置,防护林
参考文献
[1]李可.现代生态园林中植物的设计配置方式[J].现代园艺, 2014 (22)
对城市园林绿地植物配置的研究 篇9
园林景观水平的高低, 内容的丰泛, 趣味的浓淡, 是吸引游人, 增强游兴的关健。如何建设园林景观, 给园林以诗情画意的情趣, 发展园林旅游事业打下基础, 是当前重要课题之一。
1 城市园林植物的选择与修剪
1.1 选择的意义与原则
树木在系统发育过程中, 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 逐步适应了自己生存的环境条件, 并把这种适应性遗传给后代, 形成了它对环境条件有一定要求的特性———生态学特性。在园林树木栽培事业中, 树种选择适当与否是造景成败的关键之一。
1.1.1 选择原则
所选树种首先是最能适应栽植地点的立地条件, 即———适地适树。具备最能满足栽植目的的要求 (观赏、防风、遮荫、净化等功能) 。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适合于综合利用。苗木来源较多, 栽培技术可行, 成本不要太高, 安全而不污染环境
功能要求:突出庄严肃穆气氛、姿美花繁、无毒无刺。
景观需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制宜。
园林树种选择, 一方面要考虑树种的生态学特性, 另一方面要使栽培树种最大限度的满足生态观赏效应的需要。前者是树种的适地选择, 后者是树种的功能选择。
1.1.2 适地适树
(1) 适地适树的概念。
适地适树就是使栽植树种的特性, 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栽植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 达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的较高水平, 以充分发挥所选树种在相应立地上的最大生长潜力、生态效益与观赏功能。这一树木栽植的基本原则, 是其他一切管理工作的基础。
对于园林工作者来说, 掌握适地适树的原则, 主要是使“树”和“地”之间的基本矛盾在树木栽培的主要过程中相互协调、能够产生好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效应;其次是在“树”和“地”之间发生较大矛盾时, 适时采取适当的措施, 调整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变不适为较适, 变较适为最适。使树木的生长发育沿着稳定的方向发展。
(2) 适地适树的标准
“树”———是指树种、类型或品种的生物学、生态学及观赏方面的特性。
“地”———是指栽植立地的气候、土壤、生物及污染状况。
生物学标准:在栽植后能够成活, 正常生长发育和开化结果, 对栽植地段不良环境因子有较强的抗性, 具有相应的稳定性。
功能标准:包括生态效益、观赏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栽培目的要求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
功能标准只有在树木生长发育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发挥。如果栽不活, 长不好, 根本谈不上其他功能效益;如果功能标准达不到要求, 就失去了园林树木栽培的意义。
1.1.3 选择方法
首先必须了解栽植地区的大气候与地貌特征, 特别是温度与降水情况。其次是分析绿地类型及其对树木的功能要求。
对栽植地面状况分析, 主要是地面覆盖的种类与比例, 如裸地、草坪、林荫地、水泥、渣石、沥青铺装等所占面积与比例及其对土壤通透性的影响。分析生物因子, 特别是病虫侵染危害的可能性和可控制的程度等。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确定相应区域内, 具有相近功能的一系列地带性分布的树种。根据这些树种对栽植地各因子, 特别是限制因子的反应, 筛选出适栽树种。
(1) 首先选择乡土树种。对于具有相似适应性和同等功能的外来树种与乡土树种, 应以乡土树种为主;乡土树种又有其中心分布与边缘分布区的差别, 但以其中心分布区生长效果最好;在边缘分布区, 应特别找出影响其生长的主导因子, 有针对性地对立地进行改造和回避。
(2) 选择外来树种。在选用外来树种时, 引种历史长, 并已基本强化的树种, 在相应地区可视为乡土树种。如悬铃木、刺槐等。
新引进树种或类型, 要注意分析栽植环境与其原产地自然环境的差异, 特别是气候因子中的温度与水分的相似性更为重要;分析引进树种的自然历史发慌过程和遗传可塑性, 对引进树种进行试栽, 取得经验后才能逐步推广。
1.2 根系修剪
生长期修剪在植物的生长期间进行“切根”, 即使用特制的切根锹来切除植物四周的侧主根和侧根。切根对植物生长很有利, 一些老根被切断后, 能够刺激不定芽萌发, 从而长出更多新根, 扩大根系的吸收面积。这种切根作业可每隔4年进行1次。
掘苗时修剪当园林工人挖苗时, 铁锹会给根系带来许多伤口。如果不及时把断根上的伤口剪平剪齐, 苗木定植后一旦水分过多而造成土层缺氧, 就会遭到腐生菌的寄生而使根系腐烂。对须根较多的花灌木来说, 定植前可以用锋利的锄刀将其切齐, 这样不但便于移栽, 还能提高成活率。
移植前修剪在移植大苗的前半年, 最好先进行1次切根, 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根系的损伤。切根范围因树种不同而不同, 阔叶树的切根范围以略大于树冠直径为准。在移栽常绿针叶树种的大苗之前, 对油松、白皮松、五针松等树冠宽阔的树种, 切根的范围应比树冠直径大1/3左右;对桧柏、侧柏、龙柏等树冠呈柱形或圆锥形的树种, 切根范围应为树冠直径的1倍左右。
根系修剪的时期在1年当中, 只要土壤没有冻结, 都可以对根系进行修剪, 但以早春新芽萌动之前为最好。这时切根, 老根停止延长, 能促其发生更多的新根, 并有充足的时间供伤口愈合。为移苗而进行修剪, 应根据移苗期来决定。如果你准备在秋季落叶后移栽大苗, 切根的时间就不要太早, 只要提前一个季度就行了。如果你准备在早春移栽大苗, 则应在头年入冬前的2~3个月进行修剪, 给伤口愈合留出时间。
2 城市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方法与步骤
2.1 首先考虑的是植物大小之间搭配
应首先确立大中乔木的位置, 这是因为它们的配置将会对设计的整体结构和外观产生最大的影响。一旦较大乔木被定植后, 小乔木和灌木才能得以安排, 以完善和增强乔木形成的结构和空间特性。较矮小的植物就是在较大植物所构成的结构中展现出更具人格化的细腻装饰。由于大乔木极易超出设计范围和压制其它较小因素。因此, 在小的庭园中应慎重地使用大乔木。大乔木在景观中还被用来提供荫凉, 故在种植时应在空间或建筑物的西南、西面或西北面。
2.2 其次考虑的是植物的品种搭配
在设计布局中应认真研究植物和植物搭配, 在选用落叶植物时, 首先考虑其所具有的可变因素。在使用针叶常绿植物, 必须在不同的地方群植、避免分散。这是因为它在冬天凝重而醒目, 太过于分散, 务必导致整个布局的混乱感。在一个布局中, 落叶植物和针叶常绿植物使用, 应保持一定比例平衡关系, 针叶植物所占的比例应小于落叶植物。最好方式就是将两种植物有效地组合起来, 从而在视觉上相互补充。
2.3 考虑植物叶丛类型
在考虑植物色彩因素时, 也应该同时考虑植物叶丛类型, 这也是植物色彩的一个重要因素, 叶丛类型可以影响一个设计的季节的交替关系, 可观赏性和协调性。在设计中, 植物配置的色彩组合应与其它观赏性相协调, 起到突出植物的尺度和形态作用。如一植物以大小或形态作为设计中的主景时, 同时也应具备夺目的色彩。在处理设计所需要的色彩时, 应以中间绿色为主, 其它色调为辅。同时应多考虑夏季和冬季色彩。因为此两季节在一年中占据的时间较长。假如在布局中使用夏季的绿色植物作为基调, 那么各种花色都能为一个布局增添活力和兴奋感, 同时吸引观赏者注意设计中的某一重点景色。此外, 植物色彩在园林中发挥众多的功能, 它也能影响设计的多样性、统一性以及空间的情调和感受。
2.4 考虑植物的质地
在一个理想的设计中, 粗壮型、中粗型及细小型三种不同类型的植物应均衡搭配使用。质地太少, 布局又会显得杂乱。比较理想方式是按比例大小配置不同类型的植物。因此, 在质地选取和使用上还应结合植物的大小、形态和色彩以便增强所有这些特性的功能。
最后, 则是选择植物种类或确定其名称。在选取和布置各种植物时, 应有一种普通种类的植物, 以其数量而占支配地位, 从而进一步确保布局的统一性。按通常的设计原则, 用于种植配置的植物种类, 其总数应加以严格控制, 以免量多为患。
3 园林景观的艺术魅力
一个园林美不美, 首先反映在它的形式上。苏州古典园林、黄山的金鸡叫天门景观等等能吸引人, 美在能给人以很大的愉悦感。这就说明它们在形式上具备了审美价值, 值得一游。这样美的园林实景是用多种艺术互相渗透、彼此烘托而产生的统一体。它以其形式美服务于游赏, 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教育。但是, 园林仅仅依靠形式上的美, 生命力并不很强, 一次游足, 不想再来。它还必须具备艺术美,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吸引游人的问题。园林艺术美首先是意境。意境的产生, 一方面是人们对自然界中存在的实景, 加以想像或题咏, 人们的思维由此而化景物为情思。例如, 黄山的“猴子观海”, 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 因为人们看到的一块巨石, 外形很像一只猴子站在那里, 下面是云层, 颇似波涛汹涌的大海, 从而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另一方面, 现代园林, 往往在营造之前, 设计者均别具匠心, 将当地的历史、文化、文物、古迹或掌故、传说等, 通过园林艺术手法来表达。例如, 当人们看到园林中亭柱上挂着“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的对联, 就能触景生情, 感到自己已步入名山大川, 周围显得格外宁静、安逸、深幽, 从而获得了超越园林本身所给予的游赏价值。这说明, 园林景点有了艺术意境, 游人就有驻足、留恋、想象的余地, 因此, 它的境界就能扩大, 这就是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园林植物配置模式研究论文 篇10
生态园林是与生态建设有着相关联系的园林设计过程, 它具体包括三个方面:首先, 应该具备一定的观赏性和艺术的美感, 达到美化环境的目的, 为人类创造一个美丽的自然景观, 从而也能为人类提供一个优美而又舒适的环境, 作为休息和游览的场所。其次, 能够具有改善环境的相对生态化的作用, 可以利用植物对光的光合和吸收等作用对环境中气体成分进行调节, 同时还能够减轻噪音、防风除尘等。最后, 运用科学合理的配置方式, 对植物种植过程中的时间、空间以及营养结构进行建立, 从而给人类提供一个生态良好的生活环境[1]。
2 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方式
2.1 观赏中要做到植物的花与叶的相互结合
将观赏花木中的一些叶色比较漂亮的植物, 红枫、槭树类、银杏等与观花的植物相组合, 这样可以延长其观赏的期限, 这些观叶的树木也可以摆在一些比较明显的位置上。其中, 常绿树种的优势也是不可忽略的, 比如柳树、梧桐、松树、草坪等, 这些树木在搭配的具体过程中, 需要选择色度对比相对较大的树种, 效果会更好。
2.2 搭配的层次问题
在进行植物的搭配过程中, 也应该充分考虑层次方面的问题。对于不同的花色和叶色以及高度有所不同的植物, 为使其达到美观的效果, 应该按照高度有层次地排列, 同时也要注意颜色的问题。我们在搭配中还应该考虑花期, 因为选择好花期对于植物的观赏期限同样可以起到延长的作用。
2.3 所配置植物的季节性
在植物的配置过程中, 还应考虑季节性的问题, 避免单调以及雷同。春季时使植物达到繁花似锦的效果, 夏季时则应该绿树成荫。不同的季节所反映的景观也是有所不同的, 要想使游人在此景中有所满足, 就应该将其设计为接近于大自然的风光, 只有这样的景色才是完美无缺的。按照季节可以选择的树种有很多, 在春季较早开花的有桃花、丁香、迎春花等, 而较晚开花的有玫瑰、海棠等, 夏季开花的主要有木槿、各种花草等, 秋天主要以观赏类的植物为主, 包括红枫、银杏、海棠、枫香等, 冬季则以长绿的松柏为主。只有充分了解植物, 才能在设计的过程中对其进行配置, 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达到放松心情的目的。[2]
2.4 草本花卉对木本花卉不足的弥补
园林的植物配置可以在花型、树木的高度和形状、色泽等方面进行相互协调。同时还应该考虑组合内部中植物的构成比例和游览的路线, 设计应该考虑到周围比较裸露的地面、水池和地表等组合的关系。
2.5 生态园林植物配置时所应用的表现手法
即对比以及衬托, 它的表现是建立在植物不同形态的基础上, 也就是将植物的姿态、高低、花形花色、叶子的形态等用对比的方式表现出来, 衬托出植物的美观。在对树丛进行组合的过程中, 应该对其形态及姿色等进行审核, 然后用适当的方法将其组合, 注意差别的大小问题, 可以应用垂直和水平的对比方法进行组合, 还可以将色彩的明暗方面进行对比, 将姿色和形态的差异进行对比。将以上方案相结合, 即可达到完美的效果。
3 生态园林设计植物配置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3.1 植物群落选择
应该选择具有一定面积和层次的群落种类, 对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进行规范, 从而使群落的发育及其稳定状态得到保证, 可以去自然界中寻找比较稳定的群落, 从而得到适合城市生态系统需要的人工植物群落。
3.2 植物的生长过程应该遵循互惠共生的原则
这一原理希望所配置种植的植物达到共生的原则, 这样可以使其相互之间有所依存、互惠互利。一些植物分泌的物质可以对另一种植物的生长发育起到促进作用, 这就体现了这一原则。相反, 还有一些植物的生长对其他植物有害, 不适合一起种植, 比如白桦与松树就不适合一起种植。
3.3 植物的配置应该突出地方的特色
每个城市在规模、发展等方面并不均衡, 自然条件以及历史文化的差异也很大, 因此城市在绿化方面需要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也就是说在绿化设计的过程中, 应该注意其与当地文化特色、自然以及人文资源的融合, 这样才能突出当地的文化特色。这一过程的实现还需要理解和掌握当地的历史文化脉络、地域特色, 只有体现出地方风格后才能对园林的绿化品位有所提升。近年来的城市空气污染较严重, 土壤的理化性质较差, 这并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因此要选择生命力比较顽强的树种, 能够承受这些较差的因素, 也要多种植本乡的树种, 使其迅速生长。在对植物配置的设置过程中, 要充分结合以上因素, 突显出地方的特色[3]。
4 总结
植物在配置方面需要美学和生态学的互相结合, 园林涉及很多学科, 包括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 因此, 生态园林的建设可以与林业农业等共同发展。生态园林的设计并不是简单地将绿色植物进行堆积, 而是整个生态群落在审美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方面的配置, 在园林的艺术发展中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因此, 应该重视这一领域, 对中国的园林建设进行认真的学习和研究, 使中国园林艺术的手法得到发扬和继承。
参考文献
[1]王华, 高武平.浅谈生态设计在园林建设中植物景观配置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15) :200.
[2]毛美余, 蔡鲁祥.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10) :5416-5419.
园林植物配置之我见 篇11
关键词:园林植物;植物配置;园林功能;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S6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198-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需求逐渐成为大家追求的目标。园林景观作为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直接体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审美观。而园林植物作为园林景观的必要材料,只有采用科学合理的配置方式和趋于完美的配置方案,才能创造出优美的景观效果。园林植物的配置设计,是园林设计师的结晶,也是我们园林文化艺术的直接体现。做好园林植物配置工作,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 合理选择植物
植物的选择,是园林配置设计的首要条件。众所周知,不同的园林植物,生态和形态特征也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因地制宜,掌握不同植物的特性,物尽其材。总体来说,植物配置依据有以下几种:
1.1 本地的环境条件
这里所说的环境条件,包括气候和土壤两个方面,其中,气候是考虑首选,因为气候会影响植物的生存,进而影响植物的配置。选择园林植物时,要主次分明,条理清晰,乡土植物是主要的配置对象。这样可以为园林植物提供正常的生长发育环境,同时也反映了各个地区植物风格的不同。另外,土壤环境主要是指当地的pH值,不同的植物要求的土壤条件不同,pH值范围也是不同的。通常我们所说的酸性土壤,其土壤成分含有较高的氢离子和铁离子,钙离子和镁离子偏少,而碱性土壤是指那种含有较高的钙离子和镁离子,而氢离子较少的性质的土壤。据调查,我国北方多是中性偏碱性土壤,适宜柽柳、枸杞、锦鸡儿、榆叶梅等植物的生长,而南方多中性偏酸性土壤,适宜种植山茶、杜鹃、米兰等植物。
1.2 符合环保要求
近年来,环保作为社会的主题,逐渐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环节。园林配置作为一项和环境息息相关的活动,同样要响应环保的号召。在众多的园林植物中,有的具有绿化、美化环境的作用,有的具有防沙固土、防火杀菌、隔离噪音、拦截有害气体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进行植物配置时,要熟悉每种植物的功能,根据当地的环境需要,合理配置。
1.3 了解绿地的性质
在街道绿地、庭园绿化时,应提前掌握绿地性质,以便选择适当树种进行配置。最后,园林植物配置中,不能只求数量,不关注效果。用于种植配置的植物种类,要按照园林设计的原则,合理分配,以求园林布局的统一性和规范性。
2 巧妙配置,增加园林建筑空间层次
在园林植物配置中,拥有层次感也是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分层配置,可以让不同的植物合理搭配,扬长避短,以达到观赏的效果。例如:很多植物枝繁叶茂,其交织成的网络网络稠密到一定程度,便会给人一种界面的视觉效果,可以起到限定空间的作用。这种界面虽然没有明确的界限,但是只要巧妙利用,同样可以达到和谐之美。例如:园林植物适当配置,疏密相间,高下相称,与周围建筑相呼应,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
园林植物离不开建筑环境,所以配置植物时,也要考虑到园林周围的建筑因素。如果园林建筑围合的空间,面积比较大,但是高度有限,不进行适当植物配置,就会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而枝繁叶茂的林木则可以補偿园林建筑高度不足,提升空间感。这时,可以考虑广种密植的乔木,让它们在园林建筑之上再形成一段较稀疏的界面,可以起到围合空间的作用。
3 合理搭配植物形态和色彩
在园林植物配置时,还要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条件,以便配置不同形态色彩的植物,避免造成视角上的抵触和繁杂。例如:观花植物和观叶植物要相互搭配,互相结合,这样不至于出现植物色彩单调的现象。观赏花木中有一类叶色漂亮、多变的植物,叶色紫红的红叶李、红枫,秋季变红叶的槭树类,变黄叶的银杏等就是典型的代表。这些组合大大提升了观赏性能,延长了观赏期。而观叶树作为景观的门面,应作为主景放在显要位置上。除此之外,很多常绿树种也有不同程度的观赏效果,选择色度对比大的种类进行搭配也是不错的配置方式。我们应在视觉的基础上,潜心研究,争取将园林的观赏性能发挥到极致。
4 结语
园林植物配置是园林设计人员独具匠心的构思、巧妙的技艺的结晶,也是中国园林文化艺术的直接体现。园林植物配置需要结合经济性、文化性、知识性等内容,需要科学的设计,严谨的施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快速发展,作为一名园林设计者,我们还要继续认真学习研究中国园林的精髓,在提高自己欣赏水平的同时,为创造优美的园林景观增砖添瓦。
园林植物配置探讨 篇12
园林植物配置应考虑两方面:园林植物之间的搭配;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以及园林小品等相互之间的配置。
1 园林植物配置的特点
1.1 植物配置的多样性
园林植物的配置, 首先要根据甲方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 不同的园林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态和形态特征。它们的叶、花、果的姿态、大小、形状、色彩和物候期各不相同;它们一年四季的景观也颇有差异。进行植物配置时, 要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使植物正常生长, 充分发挥其观赏特性。选择园林植物要以乡土树种为主, 以保证园林植物有正常的生长发育条件, 并反映出各个地区的植物风格。同时, 也不能忽视优良品种的引种驯化工作, 如现在北方在小气候范围内已有香樟的引进与种植, 优良品种的引种驯化工作增加了北方植物物种的多样性。
园林树丛组合布置的方法有:孤植、对植、列植、丛植及群植等。孤植主要选用树形优美, 树冠造型美观, 而有个体特色美的树木作为孤赏树, 常作为园林景观的主景。对植, 是在园的入口, 建筑物入口前或广场上, 这种种植方法在园林植物应用中常见。列植, 是成行栽植树木, 多用于道路。也有做绿屏用的, 用来作为园区景物绿色背景墙或作为视觉上划分空间效果。丛植, 也是组团。几种不同植物的组合, 以求局部错落, 设计时要注意艺术构图, 搭配协调美观。群植, 也是片植, 成片成林地种植同一种植物, 形成林的感觉。
1.2 植物配置的美观性
园林植物配置从平面、立面构图上考虑时, 要注意平面的美观, 立面的层次。在平面上要有合理的种植密度, 使植物有足够的营养空间和生长空间, 一般应根据成年树木的冠幅来确定种植点的距离。为了在短期内达到配置效果, 也可适当加大密度, 过几年后再逐渐减去一部分植物。立面构图上, 乔木、灌木、草花及地被植物的配置要有层次感, 以形成错落有致的效果。背景树一般宜高于前景树, 栽植密度宜大, 最好形成绿色屏障, 色调宜深, 与前景有较大的色调和色度上的差异, 以加强衬托效果。植物配置在构图上宜疏密相间, 曲折有致, 高低错落, 色调相宜。
1.3 植物搭配的季节性
色彩搭配要注意开花、有特色的叶、果植物间的搭配, 如模纹花坛就是利用色彩不同的灌木组合成一定的形状。色彩搭配可运用单色表现、多色配合、对比色处理以及色调和色度逐层过渡等不同的配置方式, 实现园林景物色彩构图。
季相搭配, 要根据选用的植物四季变化的特点, 来进行搭配。以前小范围、小气候的季相搭配时要求“四季常绿, 三季开花”。由于技术和科技的进步, 已经能在小气候下达到“四季常绿、四季开花”以满足人们对生活环境越来越重视的要求。另外, 植物配置根据季节的不同, 还要考虑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搭配, 一年四季景色皆有可观。在一个好的植物配置中, 春天要看到生机勃勃, 夏天既要通风透气, 还要能遮蔽阳光, 冬天既要能透射阳光, 也不能使景观看起来光秃秃的没有一点生机。还有, 季相搭配也要考虑当季开花树与非开花树错落, 也要考虑花开的连续性。
2 园林植物与其他物的配合
园林作为一门艺术, “画的构图, 诗的意境”, 园林植物配置充满诗情画意, 是中国古典园林匠师们所追求的。在不同区域栽种不同的植物或突出某种植物为主, 形成区域景观的特征, 可增加园景的丰富性, 也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意境美, 如苏州留园中的闻木樨香轩亭, 周围种植桂花, 开花时节, 异香扑鼻, 令人神骨俱清, 与其亭名相称, 意境十分幽雅, 令人充满想象。不同植物配置有不同意境内涵。
2.1 与建筑物的配合
在植物与建筑物之间, 往往根据建筑风格的不同, 进行不同植物的风格搭配。如庙宇多用松柏。而在古典园林中, 在白墙青瓦之内, 听雨打芭蕉又是别有一番情趣。另外, 在建筑物周围进行植物配置时, 要考虑植物与建筑物的安全距离, 如有窗的建筑物外墙4米以内不能种植高大乔木。
2.2 与水的配合
植物与水的配置就更有特色了, 杨柳依依在一般情况下都是形容岸边、河边或者湖边种植垂柳, 在驳岸上种植些迎春迎夏等垂枝植物既能防止河水对河岸冲刷, 又能增加垂柳 (迎春、迎夏) 随风依依, 与河水荡漾相称的画意美。如西湖白堤两岸垂柳依依的风景折煞多少游人。另外, 垂柳耐水湿、姿态优美, 这也是水边选垂柳的重要原因之一。
3 园林植物的配置要求
园林植物配置, 在风格上分为自然式园林植物配置、规则式园林植物配置和混合式园林植物配置。自然式园林植物配置在中国多见于中国古典园林、大型公园、风景区等。如苏州各园林, 植物配置基本上都是自然山水园的浓缩。规则式园林植物配置多见于皇家园林、广场、主建筑物周围及其他庄严肃穆的场合。如: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 是典型的规则式园林。但在现代园林中, 规则式园林植物配置与自然式园林植物配置常常互相穿插应用, 也就形成了混合式园林植物配置。
【园林植物配置模式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研究06-12
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要点论文08-16
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论文10-26
园林植物配置方式10-14
园林植物配置方法06-16
现代园林植物配置07-24
配置城市园林植物10-07
园林植物的配置12-01
园林植物配置分析02-02
园林植物配置原则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