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民办学校论文

2024-07-23

南京市民办学校论文(通用12篇)

南京市民办学校论文 篇1

南京市玄武中等专业学校隶属于江苏省教育强区——南京市玄武区,是由政府主办、教育局管理的南京市政府重点发展的全日制公办职业学校。

学校有五年制高职、3+3中高职衔接班、特色专科、高考升学班、中专、综合高中和中韩、中美、中新合作留学班等多个办学层面,拥有艺术系、信息技术系、现代服务系、国际合作部四个专业系部近20个专业,其中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为江苏省品牌专业、美术绘画、休闲服务、美容美体、音乐舞蹈表演类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专兼职教师250多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及研究生、双本科学历的教师占60%,有江苏省职教领军人才2名,南京市学科带头人10名,南京市“十佳”双师型教师2名,省、市教研中心组成员11名。

学校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建有教学及实训大楼6幢,拥有实验室40多个。智能化艺术实训大楼以及实验剧场、东方画苑美术展厅、数码钢琴实验室为全国一流。信息技术实训综合楼承载了全国领先的南京市网络技术共享型实训平台、校企共建的动漫创作基地、计算机产品生产基地以及与世界500强企业尼尔森共建的电子商务呼叫中心等多项功能。学校建有计算机网络技术、健美操两个国家级实训基地,理实一体化的数字化美术设计教学工场、校内迷你高尔夫实训基地。

学校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不同需求,让学生升学有望、就业有路、出国有门。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取得升学、就业的双丰收,毕业生高考录取率达95%以上,毕业生就业率近达100%。美术专业毕业生李海伦被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录取;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陶菁菁自主创业,创办了南京明心儿童益智教育培训中心,为精神残疾儿童打开了一片晴朗的天空;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杨杰被授予“微软亚洲最具价值专家”称号;高尔夫专业毕业生陈昊成为全国唯一中专毕业的职业高尔夫球员。

学校与南京众多知名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关系进行订单式培养,先后与省文艺演出团体、神州数码网络公司、H3C网络公司、省市高尔夫球协会、南京艺术学院、徐庄软件园等单位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学校于2014年与江苏电信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伙伴协议,将与江苏电信共建电信冠名班,为省电信相关公司定向输送人才。

南京市民办学校论文 篇2

点击登入>>>南京市学校安全教育平台入口

学生安全上网守则

1.不要在网络上轻易相信别人

为了骗取你的信任,网络骗子可以把他说成老总、专家、博士、警察、律师、帅哥、美女 ,甚至国家重要机关部门领导人。一定要记住,网络上大家互相是看不见,无法了解对方实际情况,和你交谈的可能是一个只会打字的流氓。

不要轻易相信带有攻击国家机构、领导人的电子邮件,那些自称“真相”“小参考”的反动邮件捏造了大量无中生有和歪曲事实的报道来扰乱人心,企图制造社会**,谁能证明他们说的是真实的呢?不要相信带有邪教性质、迷信内容的邮件。例如一些邮件写着:“您收到这封邮件会给您带来好运气,只要把这封邮件转发给20个人”。请大家以后看到这样的邮件就应该毫不犹豫的删除掉。

2.不要对任何人公开你的个人私隐资料

不要对任何人公开你的姓名、电话、住址、任何密码等其它重要信息。不然很有可能给您带来麻烦。例如:新浪新闻网站报道过多宗女大学生受到大量色情电话骚扰事件。就是因为她们向网友透露了个人姓名和电话,被网友恶意公布在色情网站的论坛里。

3.不要接收任何人的任何类型文件

现在很流行使用QQ和MSN传送文件,这里严重警告大家,接收别人的文件是极度危险动作。不管是图片、文本、屏幕保护、电子宠物等任何格式的文件都可能被合成木马在里面。如果你打开了这些万一带有木马的文件。你的电脑就完全被人控制、所有硬盘数据可以任人查看,修改、删除,而QQ、邮箱、网络银行、游戏账号、论坛账户等等任何密码都有可能被盗。再次强调:除非工作需要和不得以的情况,不然绝对不要接收任何文件。就算同学、老朋友的文件也要特别小心接收,往往是这些人在恶作剧。他们可能没有恶意,但是只要你一运行带木马的文件,其它使用木马控制端软件的人可以搜索到你的电脑,被运行木马。中了木马还会让你的电脑运行速度变慢。

4.注意QQ尾巴病毒

只要你一打开QQ,可能就会收到某个好友的留言,例如:1:介绍你访问一个很好的xxx网址。2:在XXXX网址发现了你的相片,让你快去看看。3:说有急事,先帮忙往他的朋友银行账户汇款,晚上再转账还给你。4:让你拨打一个电话号码,听他给你的留言和给你点的歌曲,等等。请大家不要相信,这些都是你的好友中了QQ病毒自动发送的,如果你访问了提示的网站可能就会中同样的病毒,汇款和打电话听留言是骗钱的。

5.杀毒软件不是100%可靠

安装了杀毒软件可以防御绝大部分病毒和木马,但不是100%可靠。有些不流行的木马或者被修改过的木马变种,杀毒软件是无法查杀。所以你的电脑用杀毒软件检测不到木马不代表你的电脑无木马。特别一些黑客自己编写自己使用的木马,由于没有流传出去,所以没被杀毒软件收录为绞杀目标,这些木马是最危险的。

6.不要运行电子邮件里的附件

电子邮件里的附件很有可能带有病毒和木马。除非确定这邮件里的附件是朋友发来给你所需要的东西,不然千万不要打开。

7.注意安全使用摄像头

由于黑客可以利用木马软件远程打开你的摄像头进行偷窥或录像,所以在不使用摄像头的时候把摄像头连接电脑的USB线拔掉,或者把摄像头的镜头挪动对向墙壁。

8.女生不要单独会见陌生网友

女生绝对不能单独与陌生网友见面。如果真的很需要见面就带多几个朋友一起去。

9.远离网络色情内容,创造美好人生

网络色情内容是一种精神毒品,非常容易让人沉迷其中,毒害少男少女纯洁的心灵,制造无数偷窥、强奸犯和心理变态的色狼。对于网络色情的蔓延,只能在这里呼吁大家自觉抵制网络色情内容,好好利用网络做有意义的事情。

南京市民办学校论文 篇3

他的学校位于北京西边,占地200多亩,有漂亮的体育场和办公楼。校园里还专门建了一所校史馆,就在体育场的正对面,暗红色的外墙显示了这所学校的非同寻常。

北京市十一学校(下文简称“十一学校”),原为中央军委子弟学校。1952年,当人们还无法估量朝鲜战争要持续多久时,前线将领们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子女教育和安全问题被提上了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重要议程,十一学校作为中央军委子弟学校应运而生。

周恩来总理批示建校,罗荣桓元帅的爱人林月琴女士担任校长。因为是在国庆节这天建校,故聂荣臻元帅以“十一”为学校命名。

可以说,这是一所从创校之初就肩负着独特使命的学校。在新一轮的教改中,十一学校被批准为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深化基础教育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试验项目学校”。

如今,十一学校的校长李希贵正跟他的同事们进行着一场内容丰满的教育改革,有学者用“惊心动魄”来形容这里正在发生着的故事。

4 000张课程表

蔡立德一周的学习生活,在外人看来,多少有点“眼花缭乱”。

作为理科生,他的必修课有数学和物理课,但这两门课都按难度分为五个层次供学生自主选择,蔡立德选择了代表最高难度的ⅴ级,数学课甚至还包括微积分。

在课程说明“适用学生”一项中,对数学V是这样描述的:“四年制高中数理方向、酷爱数学、具备较好的数学思维的学生;对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内容进行统整。”

选修课,体育课程他选择了乒乓球。蔡立德说自己更喜欢羽毛球,可是每学期开学网上选课的混战中他总是被其他同学捷足先登。

另一门选修课——模拟联合国,则是蔡同学的挚爱。这门课有个特点,“一班一国家,一校一世界”,每个学生都可以在里面选择自己所要代言的国家。

他至今清楚地记得自己刚上这门课时,被分配的国家是一个小国,正深陷反恐战争泥沼,亟待一个强有力的发言人在国际场合为自己的国家争取利益。

蔡立德在参加辩论时,发现自己有很多话可以说,也可以找到很多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立论。由于表现出色,如今他已经“晋升”为模拟联合国的主席。

“作为一名主席,我现在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让代表也能够像我们当年一样,体会到我们当时的激情与热情,给予他们最真实、最好的体验。”蔡立德说。

他还选择了艺术选修课,在话剧《雷雨》中扮演了一个角色,这让他对自己的潜力有了重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自己只能成为一个喜剧演员,现在我觉得还能演一些严肃的角色”。

到了周末,蔡立德和同学到了第六届丘成桐中学数学奖的答辩现场,跟包括丘成桐先生在内的国际数学大家现场“过招”,最后以“一类Pell方程的可解性研究”的题目获得全球铜奖。

蔡同学的生活,肯定会让中国绝大多数的即将面临高考的高中生们艳羡不已。而这,不过是十一学校4 000多学生每天不断上演的戏码而已。

“我们正在做的尝试,是以课程改革为核心,采取选课走班制,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力争打破现有的教育模式。” 这场改革的主事者、十一学校的校长李希贵说。

作为应对高考的主战场,中国的高中普遍存在课程“千校一面”、学生“千人一面”的局面,大多数学校都是“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

虽然2004年实施了新一轮高中课改,但从改革成效来看,仍然是在传统教育模式的框架内修修补补,并没有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育途径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教育界人士纷纷呼吁,中学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学校转型任务十分紧迫。有鉴于此,十一学校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进行了一番尝试,首先构建了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的可选择的课程体系。

“针对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课程变革的诉求主要在于增加多样性和选择性。”李希贵表示。据他介绍,这个课程体系,包括265门学科课程、30门综合实践课程、75个职业考察课程、272个社团以及60个学生管理岗位,供学生自主选择。

更为关键的是,这些课程除少数必修课外,其他大部分都是选修课,所有课程都排入每周35课时的正式课表。学生不仅选课程,还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段,实现了一位学生一张课表,最大程度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本来今天想拿学生的课程表来,但实在拿不出来,因为4 000多学生,有4 000多张课程表。”李希贵笑着说。

在十一学校看来,课程改革将构建一个推动学生选择的多样化课程体系,进而形成每一位学生不同的课程方案,最终实现教育的本质——让学生能够发现自己,唤醒自己,成为自己,使他们具备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十一学校有个学生叫黄婧怡,她此前一直觉得自己跟艺术毫不沾边。但在选修戏剧课并在话剧《雷雨》中担任主角后,她发现自己深深爱上了舞台,爱上了镁光灯。在一篇文字中,黄婧怡描述了自己的心情:

“我的灵魂是属于舞台的,或许我一直都把它藏起来,我的血液里还是窜动着那样的因子,让我觉得已经依赖上了舞台上的那种感觉。这已经不是一门选修,或许是一场命中注定的经历。尽管那段独白没有镁光灯的陪伴,但是我也知道了,有那样一个灵魂,是为镁光灯而存在的。”

李希贵把发生在黄婧怡身上的一切称作是“唤醒”,而他认为这正是教育的真谛之一。

“我接触过很多西方的学校和老师,咱们和西方教育有若干差异,但作为校长,我感觉最为重要的是,我们的孩子都是靠列车的车头拉着,孩子是车厢,没有自己的动力;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孩子们,他们是动车组,都有自己的内动力,”李希贵说,“我们怎么样把每一个学生唤醒,让学生装上一台属于自己的发动机,就显得特别重要。”

显然,高二男生蔡立德找到了自己的“发动机”。他觉得自己在十一学校读书的这五年,正是因为学校创造了一个如此自由的环境,使得自己学会了“如何去选择、如何去规划、如何对自己负责任”。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对“中小学生学习动机问题”进行过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学习最重要、最稳定的内在动力表现为一种认知需要,学习是获得知识、获得能力的一种需要;而最可怕的需要则是竞争需要,学习是为了要超过别人、压倒别人。

在他看来,十一学校的改革,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打掉了对学生们的束缚,使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体现了尊重差异、尊重学生的思想。

“是以一种惊心动魄的改革,在进行一场现在中国人的伟大实验。”对于十一学校的改革尝试,孙云晓不吝赞美之词。

走班制:痛苦的转型

十一学校所推行的改革,第二个重要步骤,是实行彻底的“走班制”。

改革打破了原有的行政班制,实行“选课走班制”,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形成自己的课表,到不同的学科教室上课,在不同的教学班之间流动,而老师则在各自固定的教室里等待学生上课。

“通过走班上课,有选择的课程体系落实到每一节课上,落实到每一个学习过程和每一个时间点上,这时,学生的课程选择权才真正有可能变为现实。”李希贵说。

而传统的师生关系也相应发生了改变,由过去的教师主导逐渐转变为学生选择,加大了受教育者选择权,进而倒逼教师群体改变。

改革,首先触动了老师们的神经。

十一学校高中二年级历史老师李亮坦言,如今的课堂形式跟以往已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他以自己刚刚讲授的一堂历史课为例:

在他的历史课堂上有几个孩子,平常对历史非常有兴趣,早在假期就自学了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先修课程,阅读了历史大家翦伯赞先生所著的《中国史纲要》,几乎把中国历史上的骨干知识全部掌握了,对于有些关键性的历史事实也弄得非常细致。

当天李亮老师的课上讲的是北魏时期孝文帝改革,涉及鲜卑民族的历史以及孝文帝改革之前的“宗主督护制”等内容。班上有些同学对这些内容几乎是一片空白,由于缺乏历史史实的了解,很难跟上老师讲授的进度。而修完北大先修课程的几个同学对上述问题已经弄得非常熟了,这就让课堂差异性变得很大了。

“我的办法是让这些同学可以安静一下,自己梳理教材基本结构,把教材内在的逻辑搞清楚,因为每本教材的逻辑都是不同的。翦伯赞那本书是一个,教材是另一个。在梳理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疑问,然后再提出来。”李亮老师说。

对于其他同学,李亮老师会按照正常的大纲讲授相关内容,当他观察到仍有部分同学跟不上进度时,就在教室前面桌子下的一张小白纸上,把这些同学的名字记下来,下课再去单独辅导一下。

“我感觉任何课堂,学生只要相对多一点,十几个二十来个的时候,对某一个知识的理解上面就会产生分化和差异,就必须关注学生的反应,有策略有分别地进行教育。”有着二十余年授课经验的李亮老师在谈及学校的改革时表示。

但并不是所有的老师在改革开始时都能够这么顺利“过渡”。高三语文老师霍轶就坦言,自己是一路哭着走过来的。

2000年,霍轶大学毕业,来到十一学校教书,她经历了本次改革的整个过程,深刻体会到这场改革给教师所带来的冲击。

“走班制带来了很多改变,尤其是我这一届,从高一开始是实行彻底的走班制,取消班级,用导师,我当了一个学期的班主任,后来做导师,当时特别痛苦。”霍轶老师说,“你之前习惯的所有东西都没有了,怎么办?以前得到的认可,跟学生之间的亲切的关系又该如何实现?”

重压之下,霍轶跟当时的年级主任哭过好几次。“可能我都哭出名了,校长也知道了,见面就问我,‘今年还哭吗?’”尽管时间过去了几年,现在想起来,她还觉得鼻子酸酸的。

类似的疑问,并非仅仅是霍轶老师一个人有。

当十一学校开始大张旗鼓推动学校转型时,很多像霍轶这样的教师都感到了改革的“阵痛”。大家一个普遍的质疑,改革不能用一个他们不知道的未来来赌现在,放弃老师们过去所有熟悉的东西。

支持霍轶老师们走下来的,是学生们在实行走班制之后收获到的张扬与快乐。

十一学校通过走班上课后,由于没有了原来的行政班,也没有了班主任,此前控制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行政力量不复存在。一个学生,他在校园里不违背校规校纪就是自由的,他就有自主安排的权利,他就要去追寻自己应该追寻的东西。

“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们真的个性凸显了,他们真的内心强大了,但是给我们的教育却带来了最大的挑战,这个挑战是什么?就是孩子们真实了。”霍轶说,“我现在看到的学生是真实的存在,哪怕他这个时候给我一个白眼也好,至少不用装了。”

而当孩子们真实了,敢于把自己的缺陷暴露在教育者面前时,作为老师,霍轶们就可以有的放矢进行帮助。

高中生物老师王爱丽曾经收到自己学生的一封信,在信里学生对她说,“亲爱的老师,跟您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智慧,感谢您的陪伴”。

“我喜欢‘陪伴’这个词,希望通过我们的陪伴,提供某种平台,能让学生彰显出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人生的特殊时刻健康成长。”王爱丽老师表示。

尚需配套改革

这场“釜底抽薪”式的教育改革,给十一学校带来了诸多的改变,有的甚至超出了改革主事者此前的预期。

2014年2月27日,教育部在北京市十一学校举行了一场新闻发布会,介绍这所学校的教育改革经验。按照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的话说,教育部在一所中学开发布会,“这还是第一次”。

对于十一学校的改革,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在他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育人模式,“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早在2011年,北京十一学校就获批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深化基础教育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试验项目学校”。教育部官员表示,之所以此番在十一学校开新闻发布会,是想总结和推广该校的“好经验、好做法”。

显然,十一学校的改革,也出现了“溢出效应”。

教育部官员透露,他们正在加紧组织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合理确定必修、选修课程比例,增强课程选择性,将指导地方和普通高中努力构建“学校特色鲜明,课程优质多样,资源开放共享,体制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教育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教育需求”。

而在教育专家看来,十一学校的改革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更大的命题——基础教育变革后现行的高考制度(尤其是高校招生制度)如何因应?从这个角度来看,十一学校之变,无疑也是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场大考。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高中实行“走班制”教学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学校开设一些选修课;第二个层次是在必修课层面进行分层教学,让学生走班;第三个层次是必修课、选修课融合在一起;最后一个层次就是完全的学生自主选择。

“我想现在十一学校走到了第三步,实现了分层、分类、综合和特需教学,如果要走到第四步,还需要现行高考制度的配合。”熊丙奇表示。

对此,十一学校改革的“主事者”李希贵也表示认同。在他看来,目前的高考招生制度亟待变革。

“我希望不同学院学生录取的条件、学科应该是不一样的,而且不同学院对学生指定的学科不要太多,我想一个学科就够了。”李希贵表示。

比如某大学的理学院,在招录学生时,除了语文、数学、外语三门主课外,院方可以指定一门物理成绩作为录取依据,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科优势。

此外,李希贵建议,要改变现在的统招模式,实行更大范围内的平行录取。

“我们现在用线性的方式按照高考分数给学生排队,1万学生、10万学生、60万学生排一个队,这样分分计较录取,第一志愿一旦漏了,就一落千丈,家长、考生谁不紧张?没有人不紧张。”李希贵说。

作为中学校长,李希贵觉得,如果大学招录可以实现“平行录取”,考生一次可报很多第一志愿,而且可以把高校录取时间放宽,至少延长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能给考生更多选择。

“这样录取的时候,学生多考三十分,少考了二十分,都不影响他选择报考一类的高校,学生就不会分分计较,我们学校这种教学模式也就可以得到更多推行。”李希贵认为。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则表示,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和相关配套文件,将着力深化高考改革,建立基于统一考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三位一体的考试招生制度。

“在关注学生学业的同时,未来将更加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的情况,更好地发挥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申继亮称。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马 晖/文)

相关评论

改变世界,以教育的方式

中国的基础教育展现在世人面前的诸多痼疾,令人忧虑。北京十一学校这六年来的努力,不是在其中修修补补,而是重新定义学校。它以新的形态出现,让许多人看到了教育改革的智慧与希望,因而吸引了一大批志同道合者。

十一学校的愿景是要成为一所“受人尊敬的伟大的学校”。这个目标的确立,最初让一些老师感到不解,他们从没想过一所中学也应该伟大,还可以伟大。但仅仅过去几年时间,学校里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在报告、文章中反复引用这句话,这场扎扎实实推进的改革让他们认识到,“伟大”不是一种噱头,而是真正的教育者应有的追求。可以说,这所中学的教改是基于强烈的使命感发生的,用校长李希贵的话说,他们不只是要办好一所学校,而是要“培养更多的能改变这个世界的公民,以及把人类领向美好明天的领军人物”。该校的一句招聘广告语对此有简洁的表述:“来北京十一学校,和我们一起改变世界,以教育的方式。”

观察这所学校的所作所为,会发现该校的一切努力正是朝着这样的方向,围绕着如何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唤醒自己、成为自己”,成为具有独立人格与自由思想的人而进行的。它反对以后退的方式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每过三年,十一学校会在此前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梳理一次“关键成功因素”,从它的变化大致可以看到学校改革逐步深入的轨迹:2010年包括了“课程”与“改革创新”,2013年出现了“个别化”和“内动力”。他们认为,只有在一个充满选择的校园里,学生们的个别化需求才能得到尊重,内动力才可能更好地被激发。十一学校打破师道尊严,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追求真实的教育;把资源用在离师生最近的地方;以学生的成长体现教师的价值与业绩;最大限度地弱化行政力量,让学校的管理者转变为师生的服务者……所有这些的目的,都是为了创造适合每一个个体发展的教育。毫无疑问,这应该成为每一所学校的追求。

教育界有一句著名的口号——“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因为它常常只是存在于学校的宣传墙上和校长们的总结报告中,与学生们的实际经历和感受相去甚远,而被讽刺为最好听的空话。但十一学校的学子们认为,学校是学生的。他们有权利决定校长在校园狂欢节上的角色:装扮成电影《加勒比海盗》中的“杰克船长”,或者《哈利·波特》中的“邓布利多校长”;学校和老师是他们的成长伙伴,“学校或老师如果做错了什么事,我们提出来后,他们马上就会去反思、去改正”,“他们想的都是怎么样让我们更好,而不是要管着我们”。

教育领域众多昙花一现的改革表明,教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不遵循教育规律,不着眼于学生和国家的未来,而要为少数人谋取“名利”与“政绩”,就会成为花拳绣腿,经不起追问和考验。十一学校的改革之艰难、教师们的压力之大,都超出了外界的想象,但他们依然心无旁骛、乐此不疲,这源于他们强烈的改变教育的愿望,还在于他们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即在学生未来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李希贵认为,某种程度上说,“我们不是在改革,只是在落实国家的教育政策”。“其实,中国的城市中很多学校都可以办成这样。”崔永元在《我为什么推荐北京十一学校》一文中说,“之所以十一学校凤毛麟角,一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办,二是不想这么办。”由此看来,真正的教育改革能否发生,既取决于学校的价值追求,又取决于它的改革智慧。

南京市民办学校论文 篇4

发挥余热和专业优势

当前聘用的这批退休体育教师曾经是南京市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长期担任检查验收的负责人, 他们都非常热爱学校体育工作, 爱生敬业, 拥有30年以上的学校体育管理的丰富工作经验, 学校体育专业水平及业务管理水平较高, 熟悉学校体育的政策法规。他们发挥余热和专业优势来开展阳光体育专项督导工作, 一是能监督辖区及基层中小学校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学校体育政策法规的执行情况;二是能检查评估基层中小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组织化和规范化程序;三是能现场帮助指导基层中小学校提高阳光体育运动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有趣性;四是能起到双向反馈的作用, 有利于及时发现和推广基层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典型与创新经验, 有助于提高教育行政决策的效能, 建立起新常态的管理运行模式。

归口管理与措施保障

南京市按照国家有关教育督导要求以及《南京市教育督导暂行规定》制定督导员聘任办法和工作职责, 实施归口管理。2015年9月新学年一开始, 由南京市人民政府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为18名教师颁发督学聘书和督学证, 并实行网络公示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 颁发督学证方便了督导人员亮证进入基层中小学校开展工作, 同时还配备专项资金保障阳光体育专项督导工作的实施。另外, 南京市教育局负责阳光体育专项督导的业务指导工作, 为督导人员提供相关学校体育的政策法规和基层学校相关信息, 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 收集、分析、整理督导报告, 并向区级教育督导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反馈信息。

规范程序并初显成效

南京市为阳光体育专项督导员进行了分组、分工及划分责任片区等前期准备工作, 同时依据教育部《中小学体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制定出一套统一规范的“看、听、测、查、问和反馈”的工作程序与要求。“看”是看校园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否做到多样化、季节化和特色化;“听”是随堂听体育教学课;“测”是随机测部分学生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情况;“查”是查学校课程管理、阳光体育运动方案和体育教师教学计划;“问”是随机问学生和体育教师有关阳光体育锻炼一小时及体育教师待遇的保障情况;“反馈”是向学校反馈阳光体育文化建设的整体情况, 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同时听取和收集基层学校的相关建议。

首先, 很多校长对新常态下的阳光体育专项督导给予了理解和支持, 表示特别需要这种过程性的管理和指导。其次, 使南京市基层中小学进一步明确了国家相关政策及法规要求, 提高了依法治校的认识, 多数学校重新修改完善了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工作方案, 并按照要求在校园内和校园网上向社会公布, 自觉接受社会、媒体和家长的监督。第三, 实施专业化督导评估后, 南京市教育局在全市开展阳光体育学校评选的过程中发现, 部分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的认识有所改变, 学会用大文化观、大教育观和大数据观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来自觉地全面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第四, 专项督导在给学校压力的同时也为体育教师争取到了应有的待遇, 落实了各项保障条件。最后, 社会新闻媒体、教育网站和学校网站给予了广泛的宣传与报道, 营造出阳光体育健康活力的向上氛围, 为南京市“十三五”期间实施的后青奥时期学校体育特色发展和学生体育素养计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北京市数字学校 篇5

北京市数字学校

北京数字学校日前试播。全市中小学校和部分市民家庭,可以通过网络和歌华有线电视首页“公共教育”栏目进入“名师同步课程”收看,也可登陆北京数字学校门户网站()参加虚拟课堂的学习。

义务教育阶段名师同步课程资源暨北京数字学校建设是北京市2012年政府实事,即“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学生和家长提供全科(21个学科、9500节课程)数字化名师授课资源”,3000位名师参与授课。这一建设项目以名师同步课程资源为依托,开展“点对点”应用模式试点,专家引领、学校参与,实现名师同步课程资源与学校课堂教学和教师教研的深度融合;构建北京数字学校(虚拟),通过网络实现点播学习和交互直播(课堂)学习,探索现实学校与虚拟学校的无缝对接。

南京市民办学校论文 篇6

【摘 要】国家体委、教育部颁发《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中第一条指出“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以下简称传统校)的建设和管理,更好地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和体育后备人才一,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指出“传统校应在广泛普及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积极开展特色项目训练,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等方面发挥骨干示范作用。

【关键词】体育传统学校;排球项目;发展研究

北京市重视传统项目的发展,在2015年发文件促进北京市排球的发展。2009年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市教委共同制定并下发了《北京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根据执行情况及工作实际,以及结合国家体育局、教育部《关于印发(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的通知》(体青字[2013]10号)要求,现对《北京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等进行了修订,同时制订了《北京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评分标准》《北京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评估和运动成绩奖励标准》。以上三个文件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从2016年开始市体育局、市教委每三年评选命名一次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并进行表彰奖励。北京市传统项目排球比赛在2016年3月开始,对本次比赛进行了调查研究。

排球传统项目学校是我国排球三级业余网络体系的基础组织形式之一,也是当前学校课余训练的重要组织形式。[1]北京市2015年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奖励资助经费,东城区总额29.5万元、西城区42.5万元、朝阳区9万元、海淀区33.5万元、丰台区8万元、通州区2万元、昌平区7万元共7区36所中小学8个组别取前8名进行了奖励。进一步促进排球项目的发展。政府部门想办法去发展排球传统项目,普及排球项目,提升排球项目在所有运动项目中的活动氛围,让更多的人了解排球项目并能够参与排球运动,使得各级各类的排球队带动各级的人群参与排球运动,让其逐渐大众化反过来促进我国的排球竞技水平,在全世界有立足之地。

我们传统项目学校的发展又如何呢?2015年决定了北京市第十一中学等212所中小学为北京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其中26所是排球项目传统学校,现在发展参差不齐,有的学校办的是多数学生向往的学校,部分学校办的没有声色,有比赛参加比赛在排球项目的训练和普及没有多少动作,每个区都有每个区自己的相应的管理办法,每个学校有每个学校的不同目标,各个传统项目学校的发展差异较大,北京市决定的三年评选命名一次,下一次会有多少学校保持下去呢?又有多少学校能进入到传统项目学校。三年后的结果来见证北京市排球传统项目运动的发展。排球传统项目学校活动的开展并不是只是针对运动队的训练,他要求普通学生也要参与到排球的学习和娱乐中区,注重排球运动项目开展的群众性、广泛性和娱乐性。排球传统项目学校寓训于教、体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弥补了旧有培养体制下体、教单极化的不足,符合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后备人才的要求,为培养排球后备人才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2]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喜欢排球运动是参与排球训练的主要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量的实验表明,运动兴趣与运动效果通常是成正比的。[3]传统学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展示有引领的作用,所以办好传统学校体育项目有其深远的意义。

现在有了政策,学校积极的申报,实施的情况如何?有多少客观因素的存在,才影响排球的发展,北京市不是全部学校开展排球,只有传统学校体育项目学校实施的比较好,在这些学校也有一定的问题,本次比赛对教练员进行了调查了解。1.训练时间,各个学校有所不同,有的学校周训练五次,有的四次,有的3次,都在训练当中,每次训练的时间也有所不同2小时以上的占三分之一,1.5小时到2小时的训练队占三分之一,剩下的学校占三分之一;2.场馆设施,中学的学校在体育馆训练的代表队较多,小学代表队多数在室外训练,没有体育馆排球项目的发展在北京市来说会受到天气的影响,不能够保证训练。3.教练员,教练员的排球水平问题,我们不少学校带队的教练员不是排球专业的教练员;教练员的待遇形形色色,待遇好和差的相差甚远,影响教练员的训练积极性。传统学校带队训练的老师月补助150~300的学校占多数,好的學校月训练补助是他们的10倍。差的学校教练员就是在混日子。现在没有一个激励的办法,要是有职称晋升或者经费的解决,会有更多的教师投入到排球的事业上来,学校现在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体育课是经常会被 “征用”上数学、语文等其他课程,学校不去管理视而不见,他们要的是升学率,要的是安全。四、裁判员。要规范比赛,让比赛从小学就要养成有程序规范的的比赛,裁判员的业务水平需要定时的培训学习,及时的掌握排球裁判业务的新知识,培养一批北京市高水平的裁判员,并且在小学的比赛也不简化比赛的程序,让有排球特长、爱好愿意从排球运动项目的,从就有一个规范的认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是指开展学生体育活动形成传统,并在至少两个体育运动项目技能上具有特色的中小学校;传统校应在广泛普及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积极开展特色项目训练,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等方面发挥骨干示范作用。排球传统项目学校要在学生中广泛的开展排球传统项目,面向大众形成一种体育氛围和体育文化。范清惠,李相如在文章《关于北京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调研报告》中提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重要地位。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我国运动训练体制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与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呈高度正相关,而奥运争光计划是我国体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学校设立体育传统项目也是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全面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张江安在《试析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创设及运作对策》中提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是强化学生体育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造就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一片沃土。周润泉在其文章((建立学校业余训练体系的必然性和可行性研究》中提出体育运动党争的实质是体育人才的角逐,特别是体育后备人才一的成长速度及人才储备的较量。挖掘学校业余训练的潜力是开拓体育人才的重要途径。从体育竟争的规律和需要、从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和历史经验教训来看,建立学校业余训练体系势在必行。排球传统校运动员身份具有双重性,他们首先是学生,其次兼具运动员身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明显示,智力因素在训练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4]运动员的选材是很重要的,在我们普通学校当中有一些身体条件好的适合排球项目的学生,由于我们的排球开展的不够普及,划片入学后这名学生所在学校不是排球项目传统学校,甚至都没有排球课,让部分运动员流失了,北京市的中小学那么多,就有那么多的人才没有被发现。

总之,北京市排球项目的发展需要社会、学校、从事排球事业等各级人士的共同努力来促进其健康的发展,把排球传统项目学校办好,有监督有激励让其良性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E]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黄香伯,周建梅.体教结合培养后备人才模式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l):19一21.

[3]刘大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课程体系的主要特征及其构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3)114-118.

南京市民办学校论文 篇7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传染病个案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将4年传染病报告数据导出Excel文件,经逻辑检错后,根据职业、年龄和工作单位筛选出中小学生传染病个案。

1.2 方法

采用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

2006—2009年共报告传染病9 032例,中小学生发病1 720例,占全人群报告病例总数的19.04%。无学生传染病死亡病例报告。

2.2 报告病种

共18种,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类传染病9种,243例,占4年中小学生发病总数的14.13%;其中病毒性肝炎4例(乙肝1例,丙肝3例)、甲型H1N1流感106例、麻疹10例、乙脑1例、细菌性痢疾67例、肺结核32例、猩红热14例、淋病8例、梅毒1例。报告丙类传染病5种,1216例,占70.70%‘其中流行性感冒243例、流行性腮腺炎900例、风疹2例、其他感染性腹泻9例、手足口病62例。报告其他类传染病4种,261例,占15.17%;其中生殖器疱疹1例、尖锐湿疣3例、结核性胸膜炎2例、水痘255例。4年来中小学生乙类传染病发病数占全人群乙类传染病报告病例总数的4.87%,丙类传染病占全人群的40.32%,其他类传染病占全人群的25.41%。

2.3 病种排序

流行性腮腺炎居首位,发病900例,占4年中小学生发病总数的52.33%;其次为水痘,255例,占14.83%;第3位是流行性感冒,243例,占14.13%。前3位病种发病数共占发病总数的81.28%。

2.4 传播途径构成

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的有9种,发病1 564例,占4年中小学生发病总数的90.93%;通过肠道传播的有3种,发病138例,占8.02%;通过血源及性传播的有5种,发病17例,占0.99%;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播的1例,占0.06%。见表1。呼吸道传染病中,流行性腮腺炎占57.54%,水痘占16.30%,流行性感冒占15.54%,甲型H1N1流感占6.78%。肠道传染病中,细菌性痢疾占48.55%,手足口病占44.93%,其他感染性腹泻占6.52%。血源及性传播疾病中,淋病占47.06%,丙型肝炎占17.65%,尖锐湿疣占17.65%。与全人群相比较,中小学生呼吸道传染病所占比例偏高,肠道传染病和血源及性传播疾病所占比例明显偏低。

2.5 时间分布

全年各月均有发病,具有较为明显的冬春季发病高峰。呼吸道传染病发病在3—6月形成一次大高峰占52.56%; 12—1月形成1次小高峰占17.26%,肠道传染病发病高峰在5—10月,发病115例,占肠道传染病年发病总数的83.33%。

2.6 人群分布

4年间报告男生发病995例,女生725例,性别比为1.37∶1;5~12岁小学生的发病数较13~18岁中学生多,发病1 383例,占80.41%。位于发病数前3位的流行性腮腺炎、水痘、流行性感冒等病种的年龄发病高峰均在7~12岁,分别占该病种发病总数的86.67%、80.39%、95.06%。

2.7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006—2009年全区共发生中小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9起,均为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占全区4年报告总起数的90.48%。共报告病例743例,罹患率为2.85%。其中乙类传染病事件1起,占5.26%;为1起甲型H1N1流感疫情。丙类传染病事件10起,占52.63%;分别为6起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和4起流感疫情。其他类传染病事件8起,占42.11%;分别为7起水痘疫情和1起流感样病例疫情。16起发生在小学,仅3起在中学。

3 讨论

学校传染病的防控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的教学秩序。鼓楼区4年报告中小学生传染病病例18种,1 720例,占全人群的19.04%。5~12岁小学生的发病数远较13~18岁中学生多,占80.41%。分析结果表明,呼吸道传染病是中小学校传染病疫情防控的重点,而冬春季是防控的关键时期。4年间还报告了13例中学生性传播疾病病例,虽然只占0.76%,但也需引起关注。应将性传播疾病预防知识贯穿到中学健康教育内容之中,提高学生对性病危害的认识,有效防控性病在学生中的传播。

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丙类和非法定传染病中的流行性腮腺炎、水痘、流行性感冒等疾病多见。近年来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传染病在本地未发生大范围流行,通过自然感染获得免疫力的机会少,人群中易感者大量积累;加之这些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不易控制,一旦有传染源输入学校,极易发生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对此类疾病最经济、有效的预防措施是接种疫苗。目前水痘、流感等疫苗还没有执行国家一类疫苗(免费)政策,麻腮风疫苗于2009年5月才被江苏省纳入18月龄儿童强化免疫管理,2009年9月南京市仅对幼儿园儿童开展了麻腮风疫苗的强化免疫活动。已上小学的儿童大部分在入学前没有规范接种过此类疫苗,当前年龄阶段也不能享受免费接种,是该类疫苗的免疫空白人群,也是高危人群[1]。因此,学校在中小学生入校时要加强查验证工作,掌握学生免疫覆盖率的同时,加大免疫预防工作的宣传力度,使家长充分认识到预防工作的重要性,自觉做好学生二类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政府各有关部门也应相互配合,创造条件使更多青少年接受自费疫苗接种,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切实有效地减少学校传染病发生。

目前,过网络直报系统监测学校传染病发生情况的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外还有学校因病缺课监测系统。建议在学校传染病疫情监测工作中,各级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加强沟通与协作,将症状监测与疾病监测系统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实现学校传染病防控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为做好学校传染病的科学防控工作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切实加强对学校卫生工作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注意分析患者年龄、职业和工作单位等方面的集中趋势。在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中考虑将学校设为重点预警区域,综合分析学校传染病的聚集性特征,一旦短时间内某个学校出现较多病例系统能即时发送预警信号[2]。学校应切实落实晨午检、因病缺课追查登记、疫情报告等各项防控措施,以确保及时发现传染病疑似病例并迅速采取有效防控措施。通过学校因病缺课监测系统使学校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联系更加密切,实现疾病防控工作关口前移,对于更早地发现非法定传染病或原因不明传染病暴发疫情有一定优势[3]。若将学校因病缺课监测系统纳入传染病早期预警监测系统,在少数病例出现症状尚未就诊或尚未获得医疗单位报告的第一时间点获得信息,可使突发急性传染病早期预警时间提前约3 d以上[4],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及时发现和识别传染病暴发流行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传染病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的危害。

摘要:目的 掌握南京市鼓楼区中小学生传染病发病情况,为制定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导出疫情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09年报告中小学生传染病病例18种,1 720例。前3位依次为流行性腮腺炎、水痘、流行性感冒,分别占发病总数的52.33%、14.83%、14.13%。主要受占全部病例90.93%的呼吸道传染病的影响,具有较为明显的冬春季发病高峰。发病人群以小学生为主,占80.14%。结论 应加强部门间信息沟通,将症状监测与疾病监测系统有机结合起来,采取综合措施重点做好学校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提高学校传染病防控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学校,传染病,流行病学分析

参考文献

[1]余滨,陈剑,罗同勇,等.武汉市2005—2007年学校和幼儿园传染病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0):925-928.

[2]徐真,钟培松,沈鸿.上海市嘉定区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运行现状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0,26(2):147-149.

[3]张松建,李印东,李玉堂,等.学校因病缺课监测系统传染病疫情发现效果评价[J].首都公共卫生,2008,2(6):255-257.

南京市民办学校论文 篇8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战略的基本指导方针。中职学校校园数字化建设是提升办学实力,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用,促进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有力举措。在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中等职业学校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势在必行。

1什么是数字化校园建设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 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2中职学校校园数字化建设目的

数字化平台建设是学校提高教学效益和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职业学校要“加快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中职学校校园数字化建设能有力推动教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改革,推进学校管理,创建良好的、 互动的教学环境与学习环境,并且有利于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岗位进修提高,扩充教师教学资源量;有利于学生通过网络学习与交流互动,实现数字化学习等。

南京市教育局2012年明确要加快全市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任务,当年6月出台《关于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与评估工作的意见》(宁教电[2012]6号)的文件, 对全市中小学提出了校园数字化建设的要求。各学校在创建过程中确实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提高了教学效率、改进了学习方法与途径,使得学生、 学校、教师共同受益。

3数字化校园的创建模式

南京新港中等专业学校是一所公办职业学校, 2013年12月,南京新港中等专业学校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2]5号)》文件精神、响应《关于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与评估工作的意见》(宁教电[2012]6号)的战略部署、执行区教育局加快教育数字化进程的工作安排, 正式启动数字化校园创建工作,积极打造数字化校园,在2014年全市数字化校园评估活动中,南京新港中等专业学校在众多学校中脱颖而出,被确认南京市数字化校园示范校。

创建之前的南京新港中等专业学校的基本情况在南京市职业学校中有一定的代表性,主要有以下特点:

(1)学校的数字化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校的硬件及软件建设落后。学校除对班级、学生机房进行了正常地配备,行政部门配备了电脑,教师办公室仅有两台电脑共用。学校网络线、无线路小路由私拉乱接, 学校的宽带多条线路进入学校……

(2)教师的数字化素养参差不齐,严重制约了南京新港中等专业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的工作开展。

如此现状,使得创建工作头绪颇多,工作繁杂,但也是有章可循,学校在区电教室的直接关心、指导下最主要做了以下重点工作。

(1)立项———针对学校现状,做好科学规划。

1确立创建目标。创建伊始,学校就明确2014年创建目标为创建数字化示范校,并且校领导也在全校教职工会议上向全体教师进行动员和部署。

2成立领导机构。为打造数字化校园,切实加强数字化校园创建工作的实效性,学校成立了数字化校园创建领导小组,一把手校长任组长。领导小组制定创建方案,开展相关创建工作,保证了数字化校园创建工作正常实施。学校同时配备专职网络管理人员、 信息维护人员、各处室主任兼任信息员,有效保证学校数字化建设得以顺利开展。

确立了创建目标、成立了领导小组后,学校就积极请区电教室多次来南京新港中等专业学校进行现场指导、论证,并实施对教师数字化能力的培训。区电教室蒋立春主任针对学校数字化建设情况,指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是“助教、助学、助管”,要求积极探索中等职业学校数字化校园创建的亮点及特色。

3形成工作例会。创建初期,校长室就组织召开创建领导小组工作会议,会议上领导小组成员一致认为:在新形势下学校必须大力推进数字化校园的创建工作,全面提升学校数字化教育教学水平。学校多次召开处室主任例会,就学校创建工作的部署及准备工作提要求,根据各部门在数字化校园创建过程中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点评。

(2)立足———依托办公平台,确保有序推进。

1优化办公平台。学校自2011年起就逐步开始使用办公平台,尤其经区电教室指导后,学校决心先用好办公平台。学校要求各部门主任、副主任每天实行内网签到制,及时关注校内信息,并要求全体老师每天在内网签到并浏览信息。各部门及时将有关工作、通知上挂至内网,并挂至处室对应模块,以便学校全体教师知晓。在全校推行无纸化办公。教师教案实行电子教案,并上传区备课网接受检查。

2加大硬件建设。近年来南京新港中等专业学校先后投入数百万元用于数字化校园建设。当年暑期学校完成了全校的硬件改造,配置了专业服务器、万兆核心交换机、路由器,且无线网络覆盖整个校园,并拥有教育专网视频会议系统,全球眼校园安全监控系统,每一间教室都配齐多媒体教学设备。同时2014年暑期学校为所有教师配备了台式办公电脑,全部宽带上网。学校在资金困难情况还积极拓宽网络通道, 2014年暑期完成了学校宽带升级,有效保证学校网络的畅通和应用。

3精作微视频数字资源。为突出职业学校亮点, 学校以微视频教学夯实文化课及专业课教学。微视频教学的信息传递功能远比教师自身传递信息的功能强大,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容量。教师和学生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时机进行交叉、重叠或反复使用不同的媒体。从而使学生获得了丰富而直观的教学信息,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获得较佳的教学效果。目前南京新港中等专业学校专业课及文化课微视频数量近千条。教师和学生随时可上网浏览、学习。

(3)立显———加大教师培训,取得突破成果。

1加强理念更新。数字化校园效果体现在教师的现代化教育理念和数字化教育手段上,并由此来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育理念决定教育手段。现阶段的中职教育,不再是仅仅把学生看成学校教育的对象,更应把他们看作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校的教育水平,在决定性层面上表现为学生自主性与主动性的激发与体现的程度。学校通过种种方式加强教师数字化理念的更新。

2实施技术普及。学校积极支持和鼓励所有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提升,组织教师参加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时常邀请区电教室教师和专业人员对学校教师进行培训。现学校的教师都能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开发了比较多的专业课件、教学资源。目前所有教师均能有效运用网络平台开展办公、教学、教科研等工作。

3组织教师参赛。近年来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市赛,通过比赛提高教师数字化水平,从而带动全校教师数字化素养的提升。

摘要:实施中职学校校园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基础性和经常性的工作,文章以南京新港中等专业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为例,首先界定了什么是数字化校园,然后对南京地区职业学校数字化建设校园的目的、途径、方法等诸方面问题进行了探究。

南京市民办学校论文 篇9

1 研究内容

该研究从对南京市几个具有代表意义的民办院校的实际调研出发,结合问卷调查和电话访问,调查学校为近年来在南京市学校规模、招收人数、影响力都较为靠前的六所民办高校。分别对这些院校进行“民办高校运动队训练现状”做数据收集,并分别加以归纳总结,全面了解民办高校运动队建设管理中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由此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促进高校运动队在民办高校中展开。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运动队训练时间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南京市民办高校运动队训练时间根据项目和学校的不同稍有差异,普遍情况是平时每周2~3次,每次训练课时间约1.5 h,周训练时间在3~4h左右,一般都安排在下午或晚上进行,另外部分学院在大赛前或假期会安排集训。

据调查,三江学院与南广学院能够基本保证这个时间;其他的学校运动队有的每周大都只训练1次,训练时间约1.5 h。还有部分学校采用赛前2个月集中训练,其他时间学生自行训练的方式,和省市专业队周训练时间30~36 h相比明显偏少;和NCAA的平均训练时间和次数分别为3.65h/天和3~5次/周的训练时间相比也明显偏少。

同时,教练员对于训练时间的保证情况方面,有30%的教练员表示满意,其中基本是三江学院与南广学院的教练员,这是因为民办高校教练员都是兼职,还有从事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以及科研工作,因此,每周训练2次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比较合适的。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南京市民办高校运动队的训练时间总体上表现为严重不足,训练的系统性无法得到保障,这是制约成绩提高的重要原因(图1,图2)。

2.2 训练经费投入与训练保障情况调查与分析

作为没有国家财政补贴的民办高校来说,提供充足的资金给运动队进行训练是困难重重。通过对教练员调查显示,没有人认为对运动队建设经费投入情况是非常满意,认为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占到32%,见图3。

目前南京市民办高校经费来源较为单一,由于缺乏市场化的运作,六所学校的运动队训练等所需经费基本来自学校拨款。通过问卷与走访,教练员普遍反映在运动队建设过程中,由于经费的缺乏而导致训练设备、仪器的配备不足,医务监督条件的保障不到位,运动员营养供给不充足,运动员恢复手段的采用条件得不到保证。而这些保障条件的欠缺已经越来越大的影响着民办高校运动员成绩的进一步提高。通过调查,没有教练员对科学恢复方面表示满意的很少,基本为一般或者不满意。对这些方面的评价见图4~图8。

目前南京市民办高校运动队建设中经费投入情况不容乐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经费来源单一是经费缺乏的主要原因。从了解的情况看,由于南京市民办高校普遍缺乏市场化的运作手段和意识,其运动队经费都来自学校拨款。而在美国,企业资助是美国民办高校运动队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渠道,每个联盟都有4~8个数目不等、相对稳定的赞助商。以美国高校十强联盟内部的密歇根大学为例,其与Nike公司之间的协议,期限为7年,赞助资金为700万美元,赞助项目包括为密歇根大学22个球队提供运动服装和鞋;为体育系赞助7.5万美金,为学生提供不同内容的奖学金。其他的一些高校也同样和赞助商有着密切的联系。[9]

其次,民办高校整体资金的不足也是导致对学校体育工作和运动训练投入减少的原因之一。随着目前生源数量的不断下降,南京市各民办高校都在尽力用各种办法完成招生,出于对未来发展前景的不明朗与担忧,对于资金的使用十分保守。就民办学校中发展较好的三江学院来说,虽然招生情况良好,但由于刚在吉山买地的原因,学校资金也十分困难,因此在客观上也导致对体育方面的投入缩减。

3 研究结论

(1)运动队训练时间方面:南京市民办高校运动队的训练时间总体上表现为严重不足,训练设备、仪器配备不足,医务监督条件的保障不到位,运动员营养供给不充足,运动员恢复手段的采用条件得不到保证,训练的系统性无法得到保障。这是制约成绩提高的重要原因。

(2)在经费投入与训练保障情况方面,目前南京市民办高校经费比较缺乏,经费来源单一是经费缺乏的主要原因,六所学校的运动队训练等所需经费基本来自学校拨款。其次,学校整体资金的不足是导致对学校体育工作投入减少的原因之一。

4 建议与对策

4.1 增加经费投入,改善高校体育场地设施

由于民办高校体育专项经费缺乏,不但体育场所质量无法提高,而且许多运动训练所必须的食品、器材和训练补助都无法保证。民办高校运动队凭借着落后的场地器材,要想达到高水平的目标,其难度是可以想象的。民办学校应单独考虑逐步改善体育场地设施的专项经费开支,保证运动训练专项经费的开支。同时南京市民办高校要以社会化、产业化为依托,广开渠道,多方集资、适当收费的体育场馆管理办法,适当地收取部分体育场馆管理费,解决好运动队训练的经费问题,保证民办高校队训练正常开展。具体要做到以下方面。

4.2 广开渠道、加大经费投入

现代竞技运动的发展对于资金投入的依赖性不言而喻。经费的缺乏是目前南京市民办高校运动队发展的瓶颈。目前南京市民办高校运动队的经费来源途径单一,基本来自学校的拨款。因此民办高校运动队社会化、产业化为依托,广开渠道,多方集资寻求企业赞助应该成为主管领导的重要工作之一。

4.3 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南京市民办高校经费投入本来就捉襟见肘,如果不合理、有效地使用,导致真正投入到运动员的身上的就少之又少。因此,加强对经费的管理,保证经费使用的有效性至关重要。建议对南京市民办高校运动队的经费进行单独专人管理,实现专款专用。并对运动队的各项开支进行规划、按比例合理分配,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仝来红.江苏省民办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2009.

[2]徐崔华.上海市民办高校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3]路雪雁,冀虹.高校运动队不可行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2(4):52-55.

南京市民办学校论文 篇10

近日, 南京市首批“学校优秀教科室”表彰会暨颁奖仪式在南京市石鼓路小学隆重举行。会议对90所获得首批“学校优秀教科室”称号的学校 (幼儿园) 教科室给予了表彰。

2003年,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提出了“合纵连横”的战略, 力图加强中央教科所、省教科院、市教科所、区县教科室、学校教科室的纵向联系;同时, 加强市教育局直属单位、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长三角”16个城市教科院所、华东地区教科院所的横向联系, 形成教育的科研合力。南京市“学校优秀教科室”的评审, 是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合纵连横”的最后一个环节, 得到了南京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

首批“学校优秀教科室”的评审, 打通了“合纵联横”战略的最后一环, 为该战略的完美实施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同时也有力地推进了基层学校的教科室建设, 极大地促进了南京市的教育科研工作。

南京市民办学校论文 篇11

本次活动由文化部主办,中国非洲民间友好交流协会和北京市樱花园实验学校联合承办,是非洲艺术团体首次与中国的中小学联合演出,旨在加强中国青年学生与非洲艺术家们的交流与学习,让青年学生感受非洲文化的魅力,增进中非友好情谊。樱花园实验学校、高校学者及10家媒体负责人共150余人出席并观看了津巴布韦青年梦想艺术团与樱花园实验学校英华校园艺术团的联合演出。

苑大喜副处长代表文化部外联局非洲处为演出致辞。苑处长谈道,“非洲文化校园行”是在“非洲文化聚焦”的品牌下的一次中非青年直接交流的活动。他高度评价了樱花园实验学校的加入让中非文化交流的平台更为广阔,更具有民意,鼓励青年学生们为中非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做出自己的贡献。

随后津巴布韦驻华使馆公使衔参赞Mr.Meshack Kitchen致辞。

郭锋校长代表樱花园实验学校致辞。郭校长谈到此次活动是学校贯彻《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落实北京市新课改意见,执行朝阳区教育国际化发展思路的具体行动,学校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推进英华教育,打造现代化、国际化的新型学校。致辞后,郭锋校长与津巴布韦青年梦想艺术团团长互赠礼物,拉开文艺演出的帷幕。

整场演出气氛热烈,容纳1000多人的演出厅座无虚席。津巴布韦青年梦想艺术团表演的非洲土风舞《印巴库巴Imbakumba》,无伴奏表演唱《非洲Africa》,极具民族特色的服饰和节奏感强烈的歌舞给垒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和听觉盛宴,樱花园实验学校英华校园艺术团表演的《英华彩带舞》、二胡演奏《赛马》等节目也赢得在场观众的阵阵喝彩,展现了学生的青春与活力。而由学生非洲鼓乐团演奏的《我爱你中国》,更是将演出现场的气氛推到了高潮。非洲鼓乐是樱花园实验学校推进的学生艺术特色教育项目,通过在音乐课堂教学面向全校学生普及,实现人人会玩;通过学生社团活动形成精品节目,培养个性特长。

南京市民办学校论文 篇12

1948年, 育英学校创建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当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所在地。1949年, 学校随党中央迁址北京。1952年六一儿童节, 毛泽东同志为学校题词:“好好学习”, 这是解放初期, 国家领导人对学生们的殷切嘱托。60年的历程使我校已经发展成为集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全日制学校。如果说“红色”是育英学校的传统和精神, 那么“绿色”就是新时期学校不断追求的办学目标之一了。“绿色代表和谐, 代表生态环保, 新的世纪, 我们更想重描绿色, 因为绿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们要让学生在‘绿色’环境中得到熏陶, 在他们走出校园后, 能成为有社会责任感、有环境意识的人才。”这是我校党总支书记兼校长严华对我校新时期学校发展的定位。

一、组织与管理

按照节约型社会和节约型学校建设的要求, 我校将建立节约型学校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中, 于2000年成立了以校长为主要负责人的节能领导小组, 各部校长、后勤主任、中小学教学教育主任、学生代表为主要成员的节约型学校工作组。

工作组制定并健全了各项工作的管理制度并落实到人, 如节水、节电、节气、垃圾分类及应用、新能源与可再生资源利用的规定与措施;建立办公耗材、节粮、采购与仓库管理、物资设备配制、设备运行与维修管理、节地和投资管理等规定与措施;建立资源与能源统计和公示、资源与能源考核等规定与措施;建立节约奖惩规定与措施。强化管理, 有完整的管理网络。定期召开校长办公会, 对中小学后勤各部的相关工作进行汇总和交流。其中工作组日常工作由相关教师负责, 主要包括全校中小学各部工作的协调及后勤节能减排工作总体规划的实施;各部校长主抓, 把节能减排、优化环境、低碳生活、绿色学校等教育纳入我校课程教育当中, 培育学生的节约思想品行和能力, 培养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政教主任直接负责, 要求师生采取务实有效的措施, 从一点一滴抓起, 从每一个人做起, 养成节约习惯, 培养节约意识, 逐步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 努力构建节约型学校。

为了营造良好的节能减排氛围, 让节约观念深入人心, 后勤和各部政教处一方面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激发师生的节约意识, 另一方面, 学校建立了有效的监督机制与合理的奖励制度, 对浪费现象用图片、板报等形式进行曝光, 进行宣传。学期末各部开会总结在节能减排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年级、科室和个人, 进行通报表扬, 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存在浪费行为的部门和个人进行合理的经济惩罚。

2004年, 在教职工代表大会上形成建设节约型学校的决议, 建立机构, 统一规划, 各种图表档案整合分期实施;集中利用为主, 分散利用为辅;注重实效, 就近利用的原则。可以说, 在育英学校的教育中“节能”“环保”“绿色”“和谐”等理念已深入人心。

我校先后被北京市命名为“绿色学校”, 也是北京市闻名的“花园式学校”, 市级健康促进校, 区示范高中校和素质教育优质校。目前我校是北京市100个生活垃圾“零废弃”管理试点单位中唯一的一所学校, 也是北方第一所国际生态学校绿旗荣誉获得者。

二、教育与宣传

对中小学生进行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 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是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的基础工作, 也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措施。我校已将环境教育纳入到课程教学中, 做到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环境教育, 使师生的环保意识大大增强。同时广泛加强宣传的力度, 如一年一度的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及世界环境日、地球日、节水宣传日活动等。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理念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 并在全校展开“节约”的大讨论。全校师生积极响应参加, 共提出有关节约的整改建议136条, 直接与学生对话, 学校到处呈现出人人讲节约, 处处见节约的新气象, 节约每一度电, 人走灯灭;节约每一滴水, 随手关紧水龙头;将矿泉水瓶中的剩水, 倒入节约桶积少成多 (用于浇花或拖地用) 等。

我校的环境教育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常态化的环保课堂和以环保课题为依托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环保课堂由专职教师负责, 制定相应的教学工作计划并加以实施, 主要针对八年级值周班学生进行常规性的垃圾分类知识教育和有育英学校特色的环保校园游构成, 每周安排两课时。目前已有近700名学生完成了该课程, 全校约5 200名师生通过校园大屏幕、广播、电视、班队会、板报、社团活动完成了该课程的普及教育工作;而以环保课题为依托的社会实践活动将以系列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活动构成:小学主要以开展对环境友善的行为习惯养成、环保兴趣小组活动为主—如在全国推广的“假日小队”活动、亲子活动、环保运动会和即将开展的“环保再生本的使用”等活动。初中主要以校园实践活动为主—“育英学校节能减排之校园游”让学生了解和实地考察我校的节能减排设施, 感受我校在环保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 了解区域和全球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后果, 思考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联系, 理解人类社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自觉采取对环境友善的行动。高中主要以学生环保社团—环保部为依托, 参与学校的环境教育管理工作, 校园环境的日常维护, 管理和对学生的环保行为的指导及监督工作;同时开展走进社区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如“垃圾分类—社区宣讲团”“垃圾换有机废品换绿色”的废旧物品置换活动等。让高中生认识环境问题的复杂性, 理解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各界在经济技术、政策法律、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努力, 养成关心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开展好环保教育,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自然的社会责任的同时把学校建成一个环保的教育基地, 如:组织参观中水处理系统、厨余垃圾处理过程等;请有关专家到校举办讲座;把家长引进绿色学校的建设中, 引导在家庭教育中进行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的教育和实践 (如:用好环保袋等) , 把绿色学校的影响扩大到社会, 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我校不仅支持本校教师走出去, 还定期请进环境教育方面的专家为师生讲座, 如:“创建生态学校”讲座, “垃圾分类进校园”讲座, “倡导低碳生活建设绿色校园”等讲座, 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积极参与环保教育工作, 极大地提升了我校师生的环保意识, 促进了我校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2 0 0 0年以来, 学校参与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EPD课题研究, 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开展保护母亲河、维护公共绿地, 在长江源头立碑;2008年在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和市政管委的大力支持下, 学校开展了系列垃圾分类、爱家减排的教育及实践活动。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环境教育工作, 如创建国际生态学校、垃圾分类宣传、环境教育进课堂、小学环保嘉年华“小手拉大手运动低碳伴我健康成长”亲子运动会、中学艺术节中的环保创意服饰大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等教育及实践活动。

2009年在学校召开的专题研讨会上, 学校又提出了“国际生态学校”的理念, 学校从生态意识、环境建设、教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规划、实施, 并成立了学校环境教育办公室、学生环保部。师生还共同制定了北京市育英学校师生保护生态公约和北京市育英学校环境教育歌谣。

2010年3月22日下午, 由环保部宣教中心项目主管杨珂、金玉婷和汇丰集团葛霖主席的夫人Mrs Janian Green及随行人员到北京市育英学校进行参观访问, 并与学校的校长、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此次访问, 专家们特别参观了学校的雨水收集系统、中水回收系统、有机垃圾处理机、塑料包装回收机、太阳能橱窗等设备, 并和学校的学生一起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劳技课。汇丰集团葛霖主席的夫人Mrs Janian Green给予我校“国际生态学校”工作很高的评价。

2010年3月25日下午, 由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中华环保基金会主办, 海淀区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协办的“低碳生活进校园, 垃圾分类我先行”宣传活动在我校举办。学生代表张靓向全社会发出倡导低碳生活的倡议。

2010年6月10日拜耳 (中国) 有限公司的“地球怎么了—春天为什么来得这么早?”儿童画册北京首发式在我校召开。这本儿童画册的诞生, 给6~12岁的孩子带来了关于全球变暖、气候变化、低碳生活的各种知识。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图片使孩子们把抽象的理念和身边的环境现象联系起来, 让他们觉得自己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从小养成低碳的生活习惯, 长大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

2010年9月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宣教司宣传教育处林玉处长和杨俊老师等人来我校进行调研, 我校总务副校长郭春家、负责学校环境教育的潘军老师等人参加了座谈。座谈中, 林处长对我校目前开展的环境教育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同时就其关心的全民宣教, 如何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环境教育工作, 如何将社会化的环境问题融入到学校的环境教育工作中、如何使学校的环境教育工作具有更广泛的空间, 如何使这种教育的穿透力和辐射力从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2010年9月, 我校又开展了节约用水宣传月活动, 学生自制节约用水宣传画, 精心挑选优秀作品张贴在学校厕所内, 以提醒师生共同关注学校的环保工作, 提高师生的节水意识。

2010年9月, 为响应国家倡导垃圾分类, 节能减排, 低碳出行的号召, 构建“国际生态学校”和绿色低碳班集体, 营造一个“安全、文明、环保”的校园环境, 鼓励中小学生从小做起, 从身边做起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活动,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与北京小宽心都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在我校开展为期3个月的“小农庄试验基地”项目—暨环保科普校园行废旧物品置换活动。通过校园环保科普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增进环保知识, 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与综合素质, 清洁美化校园环境, 垃圾分类绿色低碳从我做起, 让学生亲近都市农业, 了解大自然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奥妙, 积极参与社会垃圾分类与低碳节能活动, 努力争做环保低碳的校园卫士与绿色校园农夫小使者。

2010年10月, 针对我校低年级 (1~3) 学生的实际特点, 为使学校的环保工作进一步落实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我校特与中华环保基金会联合倡议:倡导我们学生使用再生本、再生笔等再生学习用品的活动, 鼓励学生用废旧物品置换再生本。低碳生活看似遥远, 实际却近在咫尺。在轻微的举手投足之间我们就可以为地球做出巨大的贡献, 这也是我们身为一名社会人必须担负的责任。我们希望从自身做起树立环保意识, 低碳生活, 绿色消费。本学期开展的“使用环保再生本”的活动, 意在让学生实际体验到低碳生活其实就在你身边, 你每使用一本再生本就为低碳减排做出了贡献。

2009年至2010年, 我校多名学生参加了北京市中小学阳光校园创意大赛, 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了汽车尾气装置, 意在解决汽车尾气排放的二氧化碳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雨水的回收和利用——雨水收集器, 意在解决校园雨水回收再利用问题, 为北京市的节水工作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共有2人获奖。在第十一届北京“美境行动”优秀设计方案中我校又有8人分获一、二、三等奖。

通过这些实践交流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复杂性, 理解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各界在经济技术、政策法律、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努力, 养成关心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校园建设

几十年来, 学校在全面育人的过程中, 始终坚持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坚持建设绿色校园。积极拓展各种环保的手段, 加大相关投入。学校全部采用节水龙头, 分别安装三级水表、电表。2000年, 我们请来百位名人与学生在校园中共植100棵树, 建成“世纪之林”, 树立了绿色理念, 也开始了绿色行动。我校现有的绿化覆盖率在50%以上。2005年“建设污水再生处理系统” (中水处理池) , 2006年建“雨水回收池”。2005年全年节水3万吨, 10月份污水处理试运行。学校各楼全部使用中水冲厕, 现每天用水量在50吨左右, 正式运行后加上绿化喷灌, 计划中水使用率基本满足, 每天可以节水100余吨。

由于我校有在校师生5 000多人, 每天食堂要供应3 000多人就餐。以前, 学校食堂产生的生活垃圾要经常找人来清运, 处理不及时就会产生异味、污水外流, 特别是夏天还会孳生细菌, 破坏校园环境。2008年我校引进两台厨余垃圾处理机, 保证了学校食堂每天产生的厨余垃圾“零排放”, 90%以上的有机垃圾转化为无害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及热量并以气体的形式排出, 体积大大减小, 约10%的残余物完全转化为标准绿色有机肥, 送至学校的果园作为肥料再利用, 大家都感受到了高科技环保的魅力。食堂员工还总结出几条好处:操作简单易学、节省人力、净化了环境、改善了卫生条件、降低了劳动强度、增加了员工的环保意识等。这些都使学校的环保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到目前为止, 我校已有的大型节能减排设施共8项:游泳馆的空气源热水系统, 食堂的有机垃圾处理系统, 住宿部和锅炉房楼顶太阳能热水器 (2处) , 校园雨水收集系统, 实验楼前的塑料包装回收机, 图书馆前的太阳能阅读窗, 锅炉房后面的中水处理系统。其他还有节能灯的使用、节能电热水器、分类垃圾桶的投放和使用等。这些设施的使用使学生真正从思想上、意识上, 看到和感受到了什么是“节约”, 什么是“环保”。

60年的耕耘, 从树木葱郁的“世纪之林”, 到新颖独特的太阳能阅读橱窗;从楼道、办公区随处可见的垃圾分类回收箱, 到小型的中水处理系统;从学生宿舍楼上的太阳能板, 到妙趣横生的动物园;从喷泉鱼趣池, 到学校花房、果园;从在食堂就餐的师生自备餐具, 避免餐盒和筷子的浪费, 到厨余垃圾自行处理为有机肥使学校成为北京市100个生活垃圾“零废弃”管理试点单位中唯一一所学校, 无不向人们诠释着育英人对绿色的向往。学校里的许多基础设施也都尽可能地融入了节约的理念。和谐的生态校园不仅成为最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也成为德育教育的资源, 李岚清、李铁映、雷洁琼等领导人种下的世纪之林;毕业生捐建的知乐园;我们自己亲手栽种的柿子树、红果树, 秋天丰硕的果实挂满树梢, 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10年在建项目:学校住宿部楼顶1 000平方米的“空中生态文化苑”工程, 意在打造环境教育实践区、生态文化展示区和交流活动休闲区。充分利用空间, 节约土地资源, 绿化美化我们的校园。

四、节约效果

我校除了在校园设备上尽可能采用节能环保和可再生资源设施设备外, 也注重在教育教学中渗透节能减排的理念, 如为体育组自制运动器材, 用废旧物品和边角料制作教学用具, 配合计算机的机器人课题自制机器人场地, 为物理实验室自制电路模型, 为通用技术课自制承重载体, 为思维创新小组自制桥梁模型等, 这些无不体现出学校的节约建校理念, 全校师生参与资源节约教育活动覆盖率在95%以上。

在食堂就餐, 按需取用不浪费粮食已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分类投放厨余垃圾已深入人心。食堂在使用厨余垃圾处理机之后, 我校的厨余垃圾已经就地转化为有机肥料并送到花房作为校园绿化的肥料, 每天产生的约200公斤厨余垃圾实现了“零废弃”, 为北京市的垃圾减量化做出了贡献。

2009年, 我校自来水用水量:119 683吨, 中水4 771吨;2010年截至9月自来水用量:101 624吨, 中水1 290吨 (9, 10两月) 。平均每个月自来水减少用水量约1 318吨, 比2009年下降13.21%。中水数据2009年同比2008年下降约39%。

2010年的几场大雪, 使我校的雨水回收池得以充分利用。在下雪的那几天, 每天的早晚都由我校的郭春家副校长带领后勤教职员工参与积雪的清扫与回收工作, 就是周六日也没落下, 加班加点地将积雪回收到学校的雨水回收池中, 供日后世纪之林灌溉之用。

由于我们开设了垃圾分类进课堂的环保教育课及各种垃圾分类宣传活动, 使得校园内垃圾分类的正确投放率达到50%以上。

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和事例是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我校节水、节电、节能已蔚然成风, 创建节能减排学校是我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心愿。

有一位专家这么说过:“当我们的孩子作为决策者时, 能有先进的环境理念;当我们的孩子作为生产者时, 能有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当我们的孩子作为公民时, 能有善待自然的绿色生活方式。当科学发展是一种思维、一种习惯、一种素质, 深深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方面面, 地球, 才可能成为我们永久的家园!”

上一篇:两业联动下一篇:配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