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科技信息研究所(精选11篇)
南京市科技信息研究所 篇1
南京市科技信息研究所 (简称信息所) 是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直属公益性研究机构, 其前身为1977年5月成立的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1998年7月, 增挂南京市科技信息中心的牌子;2000年12月, 更名为南京市科技信息研究所2001年1·月, 信息所与南京市计算机软件服务中心合署办公;2013年6月, 增挂南京市对外科技交流中心的牌子。30多年来, 信息所为全市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先后取得各类科技成果300余项, 其中40余项获国家、省、市级奖励。全所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43人, 其中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32人, 占职工总数的74.4%。所内设有办公室、财务室、信息资源室 (国家知识产权局南京专利信息服务中心) 、统计分析室 (战略研究室) 、编辑出版室 (科技宣传中心) 、软件与网络技术室、综合业务部、科技交流部等8个业务和职能管理部门。构建了以信息服务为基础和依托, 以计算机网络平台为手段和载体, 集信息服务、软件评测、查新检索、专利服务、统计分析、编辑出版、科技宣传、科技交流、软科学研究于一体的科技信息研究、开发与加工服务体系。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方面, 建成了较完善的科技网络平台, 南京科技信息网、南京科技文献服务平台、南京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南京软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已建成投入使用, 为全市各类创新主体提供了科技数据、科技文献、专利、标准、软件公共资源等全方位的信息査询、检索、分析和利用服务。“十二五”期间将不断增强公益服务和科技决策信息支持能力, 努力发展成为国内知名、同类型信息研究机构中领先的区域性科技信息共享管理与服务中心、科技决策支持中心、科技统计分析中心、软件公共技术服务中心, 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自主创新、推进“科技型创业创新名城”国家知识产权局南京市专利信息服务中心·进“科技型创业创新名城”連1乂页厭;。n„r…WAMFANC DATA巧朽数据服尧WAN FANG DATA SERVICE GET�!RNO:011^1联系地址:南京市成贤街118号南京科技中心联系电话:025-57715263网址:www·邮政编码:210018传真:025-83219276电子信箱:njsti@nj.ac.cn合作成员单位
南京市科技信息研究所 篇2
编辑部门:信息部 编辑作者:陈康 编辑日期: 保密级别:
第一,企业文化的宣传
对于企业网络目前是作为市场上的主流宣传手段以及营销手段。能更贴切用图片、文字、以及成功案例等表达形式去体现出一个企业的文化及价值观。也是客户观察企业与企业之间比较其社会价值与执行能力的宏观手段。
作为一个信息化、现代化的企业,网络宣传是一个公司的必不可少的商业手段。假如我是贵公司的信息部经理,我首先会花一段的时间去对企业文化进行了解,对我们的运营方式进行数据分析。看看目前由网络所产生的价值在公司总利润价值的比例,是否有开发网络销售运行的空间!若网络销售并不是我公司的销售主体渠道,那么网络将会对贵公司的物质增长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对于公司运行销售是从了解开始衍生的一种买卖行为,其信誉其产品优劣以及产品多样性,是勾起了解行为的基本要素!为了促进了解,我们就要促进企业文化的宣传!另外了解也是从需求分析开始的,只有我们更贴切的了解客户,才能让客户更全面的去了解我们。(这点我会在第三条中提及)做好产品案例的分析,做好各个产品在各项领域中的运用就等于做好了企业文化的宣传。另外,企业的运行方式以及公司人员办事的流程是否简单高效,更是一个企业体现其优越性的表现。是客户选取不同单位合作的先决条件!我们能做什么,别人是不是也能做?更体现出了我们的优越!
以上几点是我想为公司企业文化宣传所想到的。如果有所不足希望徐总能给予指点!
第二,网站运营管理
一个好的网站要有一个好的运营管理模式,好的运营管理模式意味着更安全,更高效,数据化更清晰,一目了然„„
目前主打的网络管理模式具体如下。第一,托管运营。第二,自主运营。下面分别来说下两种运营模式的优劣。
托管运营:不明思议,是借助别人的管理模式运行我们的网站,也是很多中小型企业的首选方式。其运转模式单一易懂。只需要有自己的网站以及域名,在一些代理服务器供应商处购买一定量的网络硬盘空间,直接由代理服务器为您的网站提供运转。这种运行方式的好处在于成本低,不需要对网络安全性进行负责,不需要自行购买网络设备。其缺点在于可控性小,网络硬盘空间有限,拓展不便等.适合不需要进行经常功能性改变,没有重要隐私的网站构架铺设。
自主运行:这种方式需要较高的运行成本,首先要根据公司运行目的进行网络的拓扑,达到可供千人以上同时进行浏览的网络带宽。需要一整套的网络安全设备以及信息安全软件,可搭设自己的邮件服务器以及远程数据服务器。方便日后在外地进行数据提取。拥有更好的私密性,更好的可拓展性。对于公司业务的做大做强及知识产权保护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如果贵公司希望用较小的成本去运作,我建议使用托管运行。托管运行只需要管理好目前托管的后台进程变可以打到相应的维护目的。我会对我公司的网站进行日常的代码检查工作以及数据备份工作,确保网站的安全性以及可用性。另外会根须实际的需要进行数据的补充和跟新,对需要调整的页面进行部分代码的重新编写工作。
如果公司有对新项目的张贴以及新版块的增加,我也能够对新增模块进行美工设计。确保项目能够在第一时间登刊。对于网站的内容以及网站产品的布置,我也将根据对用户的需求分析进行合理的排版。另外我将在公司内部实行报修制度,根据报修状况的轻重缓急采取相应的抢修手段。确保公司内部网络能安全稳定运行。
第三,用户需求分析
“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
一个好的网站如何才能吸引眼球?如何才能让读者往下看?这里我要引入“需求”。
需求主要来源于用户,用户的需求是产品需求的核心来源,并不是所有的需求都可以转化为相应的产品,但我们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来选取产品,只有经过必要的验证才能更好的为客户提供产品。其次,相关产品的的利益合作伙伴也是我们要在用户需求上考虑的问题,如制造商的品牌以及产品的标准。另外对竞争对手的产品也要进行相应的了解,竞争对手的产品销量也是衡量市场需求走向的重要标杆。(第四点将提出)最后我要提出“标杆市场”,标杆市场是国内外同等行业中龙头企业产品或品牌的取向指标。通过分析同类产品,对产品的功能进行剖析比较,分析我产品在价格以及功能上的优劣,评定我公司产品的需求人群以及价值取向。
对于以上问题,我提出以下几点: 1,对客户的实际需求与当前技术标准作为参考标尺,对当前的产品以及品牌进行重新的定位。是否所有的需求都可以转化为产品,是否当前的产品可以代替用户需求产品进行使用?用户的当前需求又可分为:可行性,必要性以及可取代性。这三种特性的需求我们也应当根据市场的波动以及与标杆市场的评比剖析进行适当的取舍。是否所有的产品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具有时代象征性的,具有普遍性的。对于客户的需求,我们将根据实际的价值观考虑到成本以及售后等相应承担的风险进行取舍。通过与标杆市场的比较给予合理的定位。并对最合适的产品进行最大力度的网络推广以及宣传。
2,标杆市场的普遍性产品以及特殊性产品的需求分析。既然标杆市场上拥有或者正在研发某种产品,其价格昂贵使用面狭隘,但是推动性强,具有次时代标注性的产品,我们需要给予关注,并且作为公司实力性产品进行宣传标注。此举并非为了追赶,也并非为了实际做出买卖行为。仅仅是为了作为我公司先进且领先于同等行业的标志。作为一个外包型企业,多元化的产品以及广阔的产品知识面是必须具备的。假使我们过于保守或过于激进,必将成为我们不切实际终将被淘汰的一个潜在因素。
最后,拓展不同的产品面对不同的人群才是我有他无中企业的必胜关键。第四,竞争对手分析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目前国内同行的运行手段才是重中之重,当前“海旗环保”在南京市内可能以及屈居龙首,但国内不乏此类企业的存在,竞争必不可少。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中赢取胜利是目前所有行业的难题。减少成本也是目前中国所有企业的发展趋势,萧条泡沫的市场经济是目前影响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罪魁祸首。落后的科技力量与信息化社会的需求成了目前社会的首要矛盾。眼下中国正在从信息化社会向金融社会过渡。如何合理的利用当前剩余资源就是解决眼下成败的关键。
相信贵公司成立信息部是因为看好网络将是公司今后成长发展的必要手段之一。但是纵观当今社会,网络变化日新月异B to B ,B to C的网络交易平台以及(B and B)to c 的合作平台比比皆是,众多成功案例已经放在我们眼前。他们早在我们之前就在网络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很多优秀的网络资源以及网络用户已经被他们拉走,那么我们如何利用他们疏忽遗漏的资源去建立我们的网络平台正是我今天我说的话题。
(1)域名的分析
1、域名的注册时间:分析域名的注册时间,我们可以知道竞争对手的网站是新站还是老站,新站的话,对我们是有利的,如果是老站,我们就要针对老站做具体分析。
2、域名的PR:域名的PR对搜索引擎来说是一个网站权重的象征,PR的高低不仅反映了网站的存在时间,更代表了这个网站受欢迎的程度。
3、域名的备案:分析域名的备案,可以看到竞争对手是聚集在什么地方,反映了一个行业的聚集,或者地方重视程度。我们可以从竞争对手相对疏散的地方着手,挖掘潜在的客户。(2)普遍性分析
1、反向链接分析广泛度:利用反向链接的手段评测竞争对手网站在互联网中所占据的比重。我们可以根据这项数据来评测出他们的知名度以及资金投入力度。并根据他们的当前运行状况制
定相应的追赶政策。要花多久投入多少才能达到他们的效果,才是我们所需要关注的。
2、实质性的链接比例:网络的推广可以通过竞价推广和关键词关键字、特殊问答等形式的两种表现方法,前者具有见效快投入高的特点,后者虽然要浪费大量的人工以及精力,但是更能面对其具有特殊需要的人群,而且相对投入少。我们分析竞争对手网站所采取的推广方式来确定他们是否对那些有特殊需要的人群进行过需求分析。我们要抓住他们没有把握的极少数人群去赚取“网络剩余价值”。
(3)特殊性分析
1、网站收录状况分析:通过Site对百度、谷歌、雅虎等大型搜索引擎进行网站收录状况的分析。如果竞争对手的页面收录率大于50%那么证明对手的网站是一个极其优秀的网站,我们要拿来参考。并根据我们的实际状况对我们的网站进行修正。
2、友情链接:一个网站的优劣和他的友情链接数量也密切相关。假如竞争对手的网站能被绝大多数网站自带的收索引擎所收录,那么证明对手的网站具有白帽SEO特征。是一个最难的竞争对手之一。我们要详细分析其特点,学以致用。直到超越竞争对手。
3、网速分析:网站的传输速度:一个好的网站需要一个高效的传输带宽,这样上去浏览他的人才能更好的进行其内容的了解。
第五,运营对手分析
一个好的网站的运营当然需要个优秀的运营团队。分析对手的运营团队以及运营机制,才是更好的了解对手并击败对手的制胜密钥!
目前国内大多数中小型企业采用内部运行管理制度。整个网站制作的随意性以及管理的松散性是大部分中小型企业的共性。放眼南京,珠江路被誉为电子一条街,各个著名的IT企业层出不穷。但是,如果你去看他们的网站会发现,他们的网站产品型号老旧且版式简陋。他们认为更直接的面向客户才是最好的销售手段。但是我认为他们都是庸人。眼前淘宝,易购,京东等网络销售不是也占据了市场的很大一笔份额么?
信息化越发达,人就变得越懒,越来越不愿意出门购物。网络早就成为了最新型的采购方式,难道您不这么认为么?
上面说了这么多失败的案例,我们也来说一些成功案例。比如汽车产业。汽车产业的发展和网络密切相关,相信当你打开每一个网站都会有汽车这个专栏。这个就要说起他们的网络宣传方式以及网络运营团队了。汽车产业为了加快新品的推出以及加速其知名度的增长,投入大量资金给专门的网络运行团队帮助其维护汽车产业的形象以及品牌。所以,汽车已经成为现代人所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了。
所以,了解竞争对手的网络运行方式也是击败对手的一种特殊手段。
总结:
南京市科技信息研究所 篇3
关键词 区域创新 科技信息 信息整合 信息平台 信息服务
分类号 G250.73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tegration Oriented to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Xu Junlin
Abstrac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tegration is the major part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sinc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based o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resources.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classification, distribution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reg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the integration and produces strategies in the management system,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platform establishment.
Keywords Regional innov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Information platform. Information services.
科技信息资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条件,重视科技信息的采集与利用是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科技信息资源作为区域科技创新活动的原始性、基础性数据源,具有极大的科学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1],既是区域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也是提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保障。然而,与区域科技资源的分布规律一样,区域科技信息资源也呈分散无序状态,制约了区域科技创新。因此,只有将分散在各个创新主体的科技信息资源整合起来,才能发挥科技信息对创新的支撑作用,成为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区域科技信息资源分布的现状,论述区域科技信息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并探索区域科技信息整合的策略。
1 区域科技信息资源概述
系统认识区域科技信息资源的内涵、分类及其存在的不足,是科技信息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础。
1.1 区域科技信息资源的分类
科技信息资源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类科技活动所产生的基本科学技术数据、资料;二是经过加工整理形成的各种科学数据产品,以及以各种载体形式存在的科技图书、期刊、报告、论文、专利等科技文献[2]。刘鹏飞等认为,科技信息可分为科技理论信息、工程技术信息、再度开发信息和科技动态信息等[3]。张公一等[4]从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出发,认为区域科技信息资源的构成包括:①区域科技创新过程中,经过系统加工处理有序且大量积累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如科技管理信息、研发信息、政策法规信息等;②创新主体在创新中产生的新信息,包括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信息;③创新主体及其信息活动要素信息,包括个人、机构、企业以及创新平台、仪器设备、技术需求等信息。
综合文献研究成果,可以将区域科技科技信息主要分为四类:科技文献信息、科技公共信息、科技基础设施信息、科技服务信息(见表1)。
1.2 区域科技信息的分布现状
信息的分布总是和一定的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一个区域的科技信息往往与科技基础资源的分布相吻合,拥有科技基础资源的创新主体一般也拥有较多的科技信息,如高校不仅拥有较多的专家学者信息,而且还拥有科技文献、实验平台、科技成果、科研课题等信息。因此,科技文献信息主要是高校图书馆、科研院所图书馆所拥有;科技公共信息一般由政府及其管理部门拥有;科技基础设施信息分散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见表2)。
表1 区域科技信息资源分类表
表2 区域科技信息资源分布现状表
1.3 区域科技信息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体制性障碍,区域科技信息在宏观上缺乏协调管理,微观上缺乏分工合作,表现出信息分散、无序和不对称的状态,造成科技信息的分布与社会需求之间产生不协调、不匹配,存在信息不对称、利用率低、对科技创新贡献率不高等问题。
1.3.1 区域科技信息处于分散和无序状态
区域的各个创新主体,包括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中介服务机构等都拥有或在创新过程中生产出较多的信息,但是各个主体之间很大程度上各自为政,信息数据不能进行统一整理、汇交和建库,科技信息无法从源头上进行共享。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呈几何级数递增,因信息的传输通道、信息加工、信息服务等方面能力有限和不足,更加凸显了科技信息在业务内容深化和信息组织过程中信息资源配置的滞后性,客观上造成了科技信息的无序状态。
1.3.2 区域科技信息不对称,信息利用率不高
由于缺乏统一布局和整体规划,各创新主体科技信息系统各自独立建设,分散投入,横向互不相通,数据库无法互联,导致同一地区类似平台相继重复投资建设、资源大同小异、处于低效或无效运转的状况。其结果是区域科技信息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信息需求与供给脱节,企业科技创新需求得不到满足,科研机构的创新缺乏企业的支持,人员、设备和技术成果有效利用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据统计,我国科研项目重复率达40%,而另外60%中部分重复又在20%以上,同时与国外重复也在30%左右[5]。
nlc202309042154
总之,区域科技信息的分布和现状与创新需求不相适应的状态,制约了科技创新,不利于区域创新发展。因此,集成和整合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构建区域科技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和平台是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必然趋势。
2 区域科技信息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加强区域科技信息的整合和揭示,形成有效支撑区域科技创新活动的信息体系,有助于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满足区域创新主体的需求,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进而促进区域科技创新。
2.1 科技信息整合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由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等科技创新主体,政府及主管部门、科技中介机构等科技服务主体和科技政策法规、科研仪器设备、公共创新平台等创新环境条件共同构成的开放式系统[6]。在这个系统中,作为创新平台内容的区域科技信息整合,对于增强知识和技术在各创新主体之间的高效流动,促进创新知识及技术有效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各个创新主体都或多或少掌握着创新所需的科技信息,但由于知识产权的限制或信息垄断,造成了信息壁垒。如有些科技信息不加以有效的整合,创新主体就无法高效、准确获得所需科技信息,导致科技创新活动出现盲目性、重复性、低效性等问题。只有通过信息整合,消除区域创新主体在创新过程中的障碍性因素,才能提高科技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发挥其经济效益,进而节省公共财政开支,在更广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如美国在实施科学数据共享政策的10年间,平均年经济增长率后5年比前5年增长了1.1%,其中0.5%是源于数据和信息的流通和应用[7]。因此,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根本要求。
2.2 科技信息整合是区域创新主体的迫切愿望
区域科技创新的行为主体包括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各类中介组织和地方政府五大主体,这些主体的创新活动都离不开科技信息的有效支持,获取有效的科技信息是区域创新主体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迫切要求。
创新是科技人员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突破,同时又是对前人研究基础和知识的继承。即创新不可能凭空而起,而是建立在原有的事物或其转化的基础上,原有事物的研究成果信息是创新的基础。因此,广泛获取、吸纳前人研究的最新知识成果,并有效地发掘利用这些信息,能够启发创新思维,激发创造灵感。科技人员在创新中一旦掌握了前沿性、及时性、准确性的科技信息,就能够把握住创新方向,消除创新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减少创新的时间成本和物质成本,提高创新的效率。据有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科技人员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70%以上的工作是在前人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同时,利用科技文献信息进行研究开发,可以节约研发资金40%,节省时间60%[8]。因此,科技人员只有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创新所需的科技信息,才能在创新活动中把握制胜先机,获得走向成功的主动权。
2.3 科技信息整合是助推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科技发展的新趋势。科技成果转化是指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最终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和发展新产业的活动[9]。区域科技创新的落脚点就在于实现创新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
从信息不对称理论来看,科技成果转化的本质就是科技成果信息的流动,在信息流动过程中,必定会产生信息不对称问题[10]。由于信息不对称,增加了用户感知科技成果的不确定性,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就会出现不公平交易和产生不公平竞争。在不公平竞争的情况下,购买者知道自己很难获得科技成果的实际价格和真实质量信息,而对科研机构、科技成果以及市场的动机持怀疑态度,就会大大降低购买科技成果的积极性,并最终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降低。因此,只有通过科技信息的整合,实现科技成果的信息对称,才能彻底消除科技成果信息不对称现象,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从产学研结合来看,由于科研和生产部门之间相互脱节,缺乏信息沟通,技术成果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互不知情,出现科技成果供给过剩和用户需求缺口共存的现象。科研机构拥有大量的科研成果,却苦于找不到推广机会,导致大量科技成果的闲置,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从而造成了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7月,我国已累计授权100万件发明专利,但专利的实际转化率不足20%,并且真正实现大规模产业化的不足5%,与发达国家80%的平均转化率相距甚远[11]。为此,通过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架起需求与供给者之间的信息桥梁,才能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可以说,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是推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
3 区域科技信息资源整合的策略
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就是将所有科技活动的信息流进行有机集成并有效地综合利用。实现科技信息资源整合,管理体制建设是基础,运行机制建设是关键,信息平台构建是重点。
3.1 管理体制建设是区域科技信息整合的基础
科技信息资源属于公共性、公益性、非营利性信息资源,具有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特性,而政府部门是公共财政投入的主体,因此政府及其主管部门是科技信息资源整合的主导者。
从科技信息共享的实践来看,各国政府都重视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从法律、法规、制度上给予大力支持。以美国为例,美国国会制定了政府公开法、信息自由法、电子信息自由法修正案、政府纸张消灭法等法律法规,同时还重视科技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如美国政府最大的门户网站FirstGov.gov,美国科技信息门户网站www.science,以及“Science.gov联盟”共建的Science.gov网站等,通过整合科技信息资源,加速科技信息传播和促进科技信息的广泛利用[12]。区域政府应立足于科技创新体系的长远发展,深刻认识到科技信息资源整合的重要性,承担起区域科技信息资源整合的责任和义务,科学系统地制订区域科技信息资源整合的发展目标和长远规划,从政策法规、协调管理、设备与资金等方面提供有效支持。
nlc202309042154
区域科技信息的整合涉及科技信息数据的获取、汇总、存储、管理等信息数据生产的大量标准化工作,而且整合的范围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只有改变保守观念,打破信息垄断,通过区域政府介入管理和协调,建立起科技信息整合的管理制度和约束机制,引导和鼓励区域创新主体参与科技信息的建设,并通过协议明确相关利益主体的责、权、利,才能够在整合的基础上实现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所以,区域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应做到:①建立区域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和整合的相关制度;②成立专门的科技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管理机构;③明确其对区域科技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实施管理、考核和监督职能等。只有这样,区域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3.2 运行机制建设是区域科技信息整合的关键
区域科技信息整合需要建立有效的协作与运行机制。由于面向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信息平台建设涉及到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的科技信息数据获取、收集、汇总、存储、管理和分发等科技信息数据生产的大量标准化工作,所涉单位有区域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因此需改变观念,建立起合作单位之间的协作与运行机制。
协作机制的建立要在各成员单位就资源与服务的共享合作取得一定共识的基础上,形成支持科技创新的共同愿景,通过协议明确相关利益主体的责、权、利,统一认识、明确目标、形成会商机制和共同认可的合作制度与规范,使合作各方的利益都能得到合理的体现。只有建立起科技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的协作机制,才能够实现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加速科技信息传播和促进科技信息的广泛利用。
运行机制是指科技信息资源长效管理的基本准则及相应制度。我国各类区域性的信息资源共享之所以使用率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运行机制不完善。因此,区域科技信息整合应创新运行机制。①管理机制。科技信息整合需要建立一整套规章制度,包括理事会制度、信息资源发展规划与计划、信息数据征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使资源整合工作做到有章可循。②标准规范的服务机制。根据规划,建立科技信息服务工作体系,通过协议明确各单位的目标任务,制订相应的服务质量要求、服务规范、服务流程和服务标准。③经费合理补偿机制。为保障合作单位利益对其进行合理补偿,包括科技信息资源加工、原文传递、专题情报产品、科技查新等通过合理收费进行补偿,其目的是调动协作单位的积极性。④健全的评估考核机制。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包括服务能力指标、服务成效指标、服务质量指标和资源整合等指标,通过科学实用的评估模型,促进区域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3.3 信息平台建设是区域科技信息整合的重点
区域科技信息整合的目的在于实现科技信息的显性化,提高区域创新主体科技信息的可获知和可获得能力。为此,建立统一的信息门户是科技信息资源整合的重点。
信息门户在网络上表现为一个功能强大的网站,是由一系列软件和硬件构成的实体,是实现科技信息资源整合、信息发布、数据加工和开展科技信息检索服务的平台。科技信息平台结构由系统管理层、资源管理层及应用服务层组成。①资源整合层。利用同构跨库检索技术把多种标准、多种格式或非标准自建的数据库进行整合,包括科技文献、科学数据资源、科技动态信息及自建区域特色产业数据库,实现不同结构的信息资源智能跳转检索,帮助用户方便快速地一站式访问各个数据库。②系统管理层。包括站点发布、服务管理、用户管理、统计分析”等模块系统。这些模块组成的应用系统能够支持平台实现各类功能,如科技文献服务系统、科技资源导航系统、科技创新服务系统等,为平台应用服务层提供统一的技术支撑和统一的接口标准[13]。③应用服务层。应用层是在应用支撑平台基础上开展的应用,是面向区域创新主体,满足其信息需求的应用服务系统的集合。以乐山高新区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为例,门户网站搭建是基于服务器端的先进编程语言PHP与数据库服务MYSQL的完美组合,采用多用户、多线程数据库服务,经优化的SQL函数在数据库访问中具有占用内存小、响应速度快等优势。
利用科技信息平台可以为区域用户开展科技创新提供全面服务。①科技信息检索。为区域用户提供科技文献、科技基础数据、科研仪器设施和科技成果等信息检索。②专家咨询服务。集聚省内外行业专家,面向区域用户提供产品创新、技术工艺、技术引进、竞争情报、经济分析、专利代理等多个领域科技咨询。③科技查新、国际联机检索、专利咨询等服务。为区域用户科研立项、成果鉴定、专利申请、知识产权、评估、验收、转化、奖励等开展查新咨询并出具科技查新报告。④定题情报产品服务。为区域主体创新提供专题情报产品,如可行性论证报告等。⑤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为区域用户提供科技成果展示、项目推介、政策咨询、供需配对和技术供需信息发布等。⑥产品销售信息。定期发布企业产品信息、产品市场预测分析等,为企业市场销售提供信息服务。
4 结语
科技信息资源是推动创新必不可少的支撑条件,科技信息资源整合是解决科技信息资源建设条块分割、布局分散、低水平重复和低利用率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其目的就是要消除科技信息的不对称性,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有机结合,降低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提高创新的先进性、实用性。通过区域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对于建立起区域科技创新信息保障体系,满足区域创新主体的创新需求,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区域的竞争力,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 1 ] 张小红,李思经.农业科学数据共享管理研究[J].科技导报,2006(8):80-83.
[ 2 ] 赵伟,赵魁涛,王运红,等.科技信息资源在共享过程中的价值传递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5):8-11.
[ 3 ] 刘鹏飞,张艳芳.科技信息传播功能解析:以“5W”传播模式为例[J].情报科学,2012,30(1):40-43.
[ 4 ] 张公一,刘琳,孙丽.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信息资源整合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J].情报科学,2012(7):985-988,1053.
[ 5 ] 周敦波.三大公共领域国资浪费知多少[EB/OL].[2013-
08-06].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045/4575373.
html,2006-07-10.
[ 6 ] 王林,陈新根.对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4(3):137-138.
[ 7 ] 魏宜瑞.科技中介机构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探讨[J].中国科技论坛,2004(4):111-114.
[ 8 ] 龚雪梅,高燕.充分发挥科技情报在科研中的作用[J].新疆石油科技,2011,21(1):77-78.
[ 9 ] 百度百科·科技成果转化[EB/OL].[2013-08-10].http://baike.baidu.com/view/969768.htm.
[10] 黄传慧,郑彦宁.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23):188-191.
[11] 林洲钰,林汉川,邓兴华.加快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创新与实现路径[J].新视野,2013(2):33-36.
[12] 金炬,梁战平.美国科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及启示:OSTI职能和www.science网站的案例分析[J].情报学报,2006,25(5):515-522.
[13] 吴新年,祝忠明,张志强.区域科技信息集成服务平台建设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5):94-97.
南京市科技咨询业发展研究 篇4
1.1 总体规模稳步增长
2003年南京市113家信誉咨询机构共完成咨询项目31 067项,而2008年105家信誉咨询机构共完成咨询项目40 387项,年平均增长率为6.12%。2000年南京市194家咨询机构实现咨询收入9.36亿元,2008年仅105家信誉咨询机构就实现咨询收入33.44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0.93%,见图1。近年来南京市科技得长足发展,整体规模和服务能力都稳步提高。
1.2 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2003年南京市信誉咨询机构中主(专)营咨询业务的机构比例占机构总数的70.8%,2008年主(专)营咨询业务的机构比例增加到75.2%。2003年,南京市113家信誉咨询机构中共有咨询企业77家、社会团体3家、事业以及其他单位33家,2008年,105家信誉咨询机构中共有咨询企业78家,事业以及其他单位27家。从图2可以看出,南京市主营咨询的机构数量在不断增加、咨询企业的比例不断提高,这表明南京市科技咨询业专业化程度不断发展,咨询市场化程度正在不断成熟,正从起步期迈向发展期。
1.3 机构实力稳步提升
2003年咨询机构年平均完成项目数为275项,2008年咨询机构年平均完成咨询项目385项,平均增长率为7.98%;2003年咨询机构平均职工人数为147人,2008年咨询机构平均职工人数为180人,平均增长率为14.0%;2003年咨询机构平均资产规模为4 858.4万元,2008年咨询机构平均资产规模达到1.3亿元,平均增长率为33.3%。从图3可以看出,南京市咨询机构收入水平整体增加的同时,咨询机构的实力和规模逐步得到提升。
1.4 人才结构不断优化
在南京市科技咨询机构实力得以提升的同时,南京市信誉咨询机构咨询从业人员效率显著提高,2008年人均实现咨询收入达到22.5万元。2003年咨询机构平均拥有本科以上从业人员为70人,2008年咨询机构平均拥有本科以上从业人员为90人,年平均增长率为5.7%;2003年咨询机构平均拥有硕士以上从业人员为15人,2008年咨询机构平均拥有硕士以上从业人员为27人,平均增长率为16.0%。从业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数量明显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2003年每个咨询机构平均拥有高级职称人员32人,2008年每个咨询机构平均拥有高级职称人员37人。从图4可以看出,南京市科技咨询机构从业人员的学历和职称都逐年提高,越来越多的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充实到南京的科技咨询队伍中来。
1.5 服务能力日益提升
咨询机构完成的项目满意度可以体现出南京市信誉咨询机构提供咨询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南京市信誉咨询机构的咨询服务水平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准,客户接受和认可度较高。2003—2008年南京市信誉咨询机构完成的项目中,满意项目的比重一直保持在94%以上,且稳中有升,2008年满意项目的比重达到97.87%,非常满意项目比重达到68.35%。
2 南京市科技咨询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与国内相关城市相比,南京市科技咨询业的发展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发展瓶颈。基于2003—2008年南京市信誉咨询机构的统计数据,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找出影响南京市科技咨询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
2.1 因变量的选择
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南京市2003—2008年来科技咨询业发展水平做出评价,评价结果将作为多元回归分析的因变量。科技咨询业发展水平的四个指标的原始数据如表1所示。
使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判断矩阵,计算出2003年到2008年南京市科技咨询业发展水平的评价值,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2003—2008年,南京市科技咨询业发展水平逐年稳步提高。
注:为消除纲差异导致的误差,已对各指标量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科技咨询业发展水平评价中的负值表示低于历年平均发展水平。
2.2 自变量的选择
选取“法人代表平均咨询职龄”、“主营咨询机构所占比例”和“独立核算机构所占比例”等可能影响科技咨询业发展的指标作为自变量,自变量原始数据如表3所示。
考虑到多元回归分析对样本量和自变量数量的要求,本文使用因子分析法对9个自变量进行“降维”处理,得到因子层面的解释。结果见表4。
其中,第一主因子主要反映了咨询机构规模和人员结构,包括机构年均收入、机构平均咨询人员数、专职咨询人员所占比重、机构平均硕士以上学历咨询人员数、机构平均中、高级职称咨询人员数和机构平均咨询职龄超过三年的人员数等指标;第二主因子主要反映咨询机构法人代表的经验和咨询机构资产规模,包括法人代表平均咨询职龄和机构平均年末资产总额等指标;第三主因子主要反映咨询机构的属性,指标为主营咨询机构所占比例。
2.3 多元回归分析
用表4得出的主因子数值结合科技咨询业发展水平评价的值,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判断主因子代表的影响因素与科技咨询业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用统计软件SPSS13,引入三个主因子的值和科技咨询业发展水平的评价值,使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经运算,回归模型决定系数为0.841,校正后的决定系数为0.801,这表示模型在总体上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
表5列出了最终检验结果。可以看到,第一主因子的P值为0.010,第一主因子对因变量的解释具有统计意义,第一主因子与科技咨询业发展水平存在正向关系。同时适当放宽单变量在统计显著性上的要求,第二主因子在回归模型中的系数为0.304,其P值为0.134,即第二主因子对因变量具有86.6%解释力,可以认为第二主因子与科技咨询业发展水平也同样是正向关系。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第一主因子和第二主因子都可能对因变量有影响,而第一主因子的影响更为明显。对第一主因子的进一步分析表明,机构平均咨询人员数、专职咨询人员所占比重和机构咨询职龄超过三年的人员数构成了南京市科技咨询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对第二主因子的分析显示机构平均年末资产总额成为南京市科技咨询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3 南京市科技咨询业的发展对策
为促进南京市科技咨询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使得其与南京市科教资源优势的地位相适应,在分析影响南京市科技咨询业发展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南京市科技咨询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3.1 加大扶持力度
与发达国家的咨询业发展水平相比,我国科技咨询业发展相对较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家对咨询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不够。因此,迫切需要制订和完善有关咨询业的政策法规,为咨询业的迅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1)完善法律法规建设。目前国内对咨询业的规范管理,主要是按照一些单独的法律和一些散在的、局部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进行的,没有一部完整且统一的关于整个咨询业的法规。加强咨询行业法律、法规的建设,调整中国咨询业的法律结构体系,使其尽快完整统一是当务之急[1]。南京可以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明确科技咨询业的法律地位和行为规范,为咨询机构的运作提供法律参考,规范咨询机构的运作,维护咨询机构的合法权益,推进南京科技咨询业的发展。
(2)给予税收优惠政策。为了进一步促进南京市科技咨询业的发展,应给予科技咨询业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对非盈利性咨询机构实行免税;对咨询企业实行减税政策(如韩国高达50%),对通过咨询业协会资格认定的咨询企业的年收入超过一定金额的减征所得税(如超过30万元部门按18%征收所得税)[1]。或采取先征后还的政策;可以通过对咨询企业的信誉评价,信誉越好的企业,减免税收的幅度也应该越大。
(3)发行创新咨询券。王咏红提出,要借鉴爱尔兰的经验,试行发行南京创新卷的构想[2]。企业可用政府发放的创新券从知识提供者(各技术研究院、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获取专家咨询和专门技术,我们认为这个方法可以首先在科技咨询业中试行。创新券营造了一个需求市场,委托和接受企业都得到了政府的资助,达到了扶植企业创新和科技咨询业发展的双重目标,这是个多赢的机制。
(4)建立科技咨询发展基金。通过政府投入和社会公开募集等方式,筹集科技咨询发展基金,通过市场化运作,扶持和推进南京科技咨询业的发展。
3.2 提升咨询从业人员素质
科技咨询效果往往依赖于咨询人员的素质和经验,合格的咨询人员应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问题具有较强的分析推断能力。
(1)注重实践经验,实行行业准入制度。咨询机构在招聘时,除了注重人员学历也应注重人员的实践能力和从业经验,并加强在职咨询人员知识更新和水平提高。如德国的咨询公司每年必须抽出一定时间对公司所有人员进行培训,让其学习最新知识、技巧、方法,了解制定咨询行业资格认证标准,提高进入咨询行业门槛,确保咨询水平。如目前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已要求申请者从事咨询相关工作至少两年以上(要求博士有两年以上工作经历;硕士有三年以上工作经历)[4]。通过提高待遇等多种方式,吸引优秀人才进入咨询行业。
(2)优化专、兼职比例。专、兼职咨询人员结合是现代咨询的重要特点之一。专、兼职人员的结合,能够加强咨询机构与外界的联系,补充专职专业人员知识上的不足,兼职咨询人员一般具有更高的学历层次。还能为发现人才提供途径。2003年以来,南京市专职咨询人员数逐年上升,但兼职咨询人员比重一直维持在5%~10%左右,咨询机构可以通过学会或直接与受聘专家单位进行协商的方式,以科技咨询专家等名义聘请专家参与项目咨询;兼职咨询人才分布在科研、设计、教学等岗位上,以本职工作和参加咨询活动互相调节、互相促进,原单位应鼓励相关专家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开展兼职咨询活动[5]。
3.3 适度扩大咨询机构规模
从制约因素分析可以看出,咨询机构的咨询人员规模和资产规模相对不足是主要制约因素之一。2008年南京市信誉咨询机构中,56.2%的咨询机构的人员规模在100人以下,但人员规模为300~500人的咨询机构咨询效率最高,达到了21.9万元/人。应适当扩大南京市科技咨询机构的人员和资产规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改善中小型咨询机构的经营状况。立足于科技咨询业的长远发展,通过增加对中小型咨询机构的多种扶持包括政府委托项目改善其经营状况,鼓励咨询机构提高从业人员的工资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咨询行业。
(2)鼓励同类咨询机构之间的联合合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兼并具有更高的效率。选择合适的行业发展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咨询机构通过收购和合并的方式对相对较弱的同类中小咨询机构进行整合,提升经济实力和专业技术能力,提高其处理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
(3)增加咨询行业人才储备。鼓励高校开设咨询基础类课程,,并邀请咨询企业的优秀代表到学校开展讲座,增加学生的咨询知识;利用媒体开展咨询讲座,增加全社会的咨询意识,为咨询业的后备人才培养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蔡劲松,曲珊.对健全中国科技咨询业法律规范的思考[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4):77-80.
[2]王咏红,郑加强,等.爱尔兰创新券分析及基于需求创新券探讨[J].科技与经济,2009(5):22-24.
[3]张汉明,黄其振.国际农业咨询业发展的经验及其启示[J].世界农业,2007(6):8-10.
[4]杜润清,王德志,等.用科学的发展观探讨科技咨询业的发展[J].科学与管理,2004(5):43-44.
南京市科技信息研究所 篇5
关键词信息科技;差异;二期课改;分层教学;分组学习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1-0177-01
二期课改的教育理念要求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的应用无处不在,作为一名信息科技教师,培养每一个学生的信息素养是责无旁贷的。
但是,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本人发现,学生个体之间的信息技术水平是存在差异的。如果采用简单的、机械化的教学模式则很容易导致:起点高的学生无法充分发挥其优势,得到更好发展;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跟上正常的教学进度而产生厌学的情绪。那么,在教学中我们怎样才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做到:不抛弃,不放弃呢?
首先,我们应该来了解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生间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① 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同;② 学生自身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不同;③ 受生活、学习环境的影响,导致了学生间的基础不同。针对这些原因,在信息科技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以下五种方法:
1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针对信息科技这门学科,如何利用计算机这一有效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在开学初,发现很多学生的指法都很不规范,本人决定先对学生进行指法训练,但单纯的指法训练枯燥乏味,学生的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一情况,给学生们介绍了几款打字小游戏,有男同学感兴趣的“星球大战”,也有女同学感兴趣的“接苹果”、“打地鼠”等,并且引入了“警察抓小偷”这类竞技性的打字练习游戏。基础较差的学生为了取得胜利而认真的练习指法的规范性;基础较好的同学为了保住自己的擂主地位,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打字速度和准确性。这样使学生既可以在游戏中愉快的学习,又可以在竞赛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时时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2实施分层教学,关注每个学生
孔子曾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其实就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分层教学正是继承这种思想。分层教学又可分为:教学对象的分层、教学目标的分层、练习设计的分层等。很多文章都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在这里不一一赘述,只介绍一下我的尝试。
例如对教学对象的分层,在计算机教室上课,经过开学初几堂课的观察,把几名基础较差的学生安排到靠近老师的位置,使我本人能更好地关注到他们,及时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同时也会把基础较好的学生安排到他们的身旁,对他们起到一个带动作用。这样,也能使基础较好的学生发挥一下“余热”。
又如对教学目标的分层,在学习Excel的创建图表时,介绍完一般图表的创建后,会要求基础较差的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完成柱形、折线或饼形图表的创建;要求中等学生创建完图表后,能对图表进行修饰;要求基础好的学生,除以上两项外,自主探究雷达图、面积图等图表的应用范围。
再如对练习设计的分层,在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把一些基本的知识点做成闯关游戏,共设四关,每关15题,难度由易入深,每闯过一关都会获得一个称号。这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人人都能出成绩,人人都能秀出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实施分层教学,对每个学生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3开展分组学习,团队带动个体
我们能否用团队的力量去解决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的问题呢?本人认为是可以的。
把班级的学生分为4~6人一个小队,每个小队都包含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每个小队推选队长一名,小队成员要设计自己的名称、队旗,并且每个小队推选一名同学宣读本小队的学习宣言,这样在一开始就提升了小队的凝聚力,培养了小队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在日后的一些教学环节中,我都是采用分组学习的形式完成的。比如在进行期终复习时,组织学生以小队为单位进行知识竞赛,每一名小队成员都需要参与,每一名小队成员的回答都影响自己小队的成绩。在集体荣誉感的驱动下,小队的每一个成员都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小队成员还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分工合作。基础较低的学生为了不拖小队的后腿,势必要下下工夫;而基础较好的同学则会努力使自己的小队向更高的层次冲击。
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开展分组学习,在合作中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4进行牵手学习,团结互助一帮一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会碰到这种情况:要花很长的时间对一些基础比较低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同时又要顾及到其他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老师却分身乏术。
面对这种情况,本人请了几名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做“小老师”,与基础比较低的学生一一结对,并把他们的座位安排到一起。这样,基础低的学生通过请教自己的“小老师”,能够及时解决自己碰到的难题;基础较高的学生也可以在辅导其牵手学生的过程中,对自己的知识点查漏补缺,更上一层楼。当然,我还要不定时对他们的“教”与“学”的情况进行抽查,避免上机操作的“小老师”包办代劳现象。
牵手学习一帮一,在互帮互助中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5实施激励评价,增强学生信心
有这样一句话:“评价不是目的,评价是为了激励。”在信息科技教学中,在过程性评价中,灵活地运用激励评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
在做Excel和PowerPoint的综合教学项目活动——“营养早餐”的过程中,一名基础较好、理解能力很强的同学早早就把作品递交了上来,检查后觉得虽然做得比较完整,但以他的实力还有提升的空间。所以就对他说:“做得不错,还能做得更好吗?”他抢着说:“肯定能。”本人却并不急着让他修改,而是推荐了几个优秀的作品给他参考。又经过用心的修改,他最终的作品果然提升了一个层次;而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做评价时,则多给他们的是鼓励,虽然有时候他们的作品还有很多不足,但只要是他认真地学、塌实地做,也会给他较好的评价。为的是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做好对每个学生的客观评价,在激发、鼓励中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信息科技教学中学生个体间的水平差异曾是个让本人头痛不已的问题,我们既要培养高水平的学生迈向更高的层次,又要辅导低水平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素养。以上只是本人在这几年教学实践中采用的几个小小的措施,对教学活动起到了些的帮助。当然还有很多的不足,需要不断地去完善,使我们的信息科技教学能真正做到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真正能更好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继耘.学生个体差异,研究方法与基本结构,人教期刊.2006,3.
[2]钟启泉.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增强南京科技创新动力的机制研究 篇6
一、科技创新成为南京发展的核心要素
科技创新正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最新潮流。从世界范围看, 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蓄势待发, 正孕育突破, 科技创新将成为推动世界发展的核心力量;从国内来看, 地区间的竞争, 正在从传统领域的资源要素竞争向创新领域的首位度竞争转变, 科技创新是城市发展的最核心资源。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 现在全球600多万名高层次科技研究人员, 利用1.25万亿美元研发投资所创造出来的知识和技术, 回流到社会之后为世界创造了高达63万亿美元的GDP。
南京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发展阶段, 正处于经济转型加速、产业高端化加速、国际化进程加速、城市化进展加速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的发展特点, 决定了创新是南京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可以说, 南京在错失苏南地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外向型经济高歌猛进的两次发展机遇期之后, 真正迎来了符合南京发展优势的第三次重大历史机遇期。南京如果再次丧失这次机遇, 很有可能彻底丧失新优势、失去提升首位度的机会。因此, 南京必须要抓住用好这次机遇, 将创新作为城市发展核心要素, 努力发挥好科技、教育、人才、文化资源优势, 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上实现新的突破。
二、南京科技创新发展历程及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南京依靠自身的科教资源禀赋优势, 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建设。从发展历程来看, 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自发发展阶段 (1978年—2000年) 。这一时期南京正处于工业化初中期, 发展主要选择了以要素投资为主的数量型经济增长方式, 自主创新的内在需求不强。因此, 该阶段南京自主创新发展主要表现为教育科技内部的自身发展, 科教资源与当地经济发展关联度、带动性不强。
二是自我推进阶段 (2001年—2010年) 。这一时期南京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明显增强, 外部环境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 科技创新转为现实生产力成为市委市政府领导普遍共识。南京市十一次党代会的召开, 确定了科教兴市战略, 并努力把南京建成全国有影响的高教科研中心。2006年南京市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 这对改善南京自主创新的社会环境, 提高南京市自主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政策强有力的推进下, 南京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得到了加强, 并逐步形成了基于科教资源优势, 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南京模式”。但这一时期, 科技对南京产业的提升远不如深圳等先进城市, 专利产品转为当地现实生产力还很少, 著名的科技创业型的企业家仍然较少。
三是自觉发展阶段 (2011年—今后) 。这一时期, 南京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 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进一步加强, 特别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要求, 南京必须走上一条“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之路。2011年以来, 南京建设“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 陆续推出“1+8”政策体系、“科技九条”、南京“321政策”、“创业七策”等一系列政策, 为全市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可喜的是这些政策已经在全市形成强烈反响, 创业创新正引领南京新一轮科学发展的潮流, 创新驱动已成为南京城市发展的“自动引擎”。
三、南京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 南京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科教中心的地位不断提升, 科技创新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显现。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还应清醒地意识到, 南京与先进城市相比, 科技创新的总体水平还存在不少差距, 特别是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还不显著, 特别是科技创新的动力仍然不足, 总结起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不明显。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细胞, 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没有企业的参与, 就没有创新与市场的结合, 科技创新也就不会转为现实生产力。从南京的现实来看, 科技创新活动主要在高校、科研院所。一是面向企业的科研经费投入比重较低。2011年南京市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3.1%, 是全国比例最高的城市之一, 但是来自企业的研发投入只占一半, 也就是说, 直接面向市场的研发投入比重只有1.5%左右, 低于苏州、无锡、深圳等同类城市。二是企业研发机构较少。2011年, 苏州88.6%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 无锡91%研发机构建在企业, 而南京只有43.5%。正是由于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未能真正建立, 极大影响了全市科技创新的能力提升。三是企业研发人员比重低。2011年, 苏州86.1%的研发人员在企业, 无锡95.5%的研发人员在企业, 而南京在企业的研发人员只占48.6%。
2. 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
南京虽然拥有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优势, 每年产生大量的科研成果, 但能真正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比重却很低。据相关部门统计, 南京地区高校的科研成果只有10%有可能应用转化, 高校科研课题只有20%直接面向市场应用, 尚有70%左右的职务发明专利在“沉睡”。这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研发投入占比高达近50%的比重相比, 形成巨大反差。正是由于科研成果转化率的低下, 影响了科技南京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南京虽然是一座科技教育人才资源丰富的地区, 科技进步却没能走到前列, 经济却不是很发达的原因。
3. 科技创新要素集聚能力较弱。
长期以来, 南京由于缺乏完善的创业空间和孵化环境, 大量的科研成果要么“墙内开花墙外香”, 要么被束之高阁。正是没有适合的科技创新环境, 南京的高校院所才舍近求远, 到苏锡常乃至其他地方去转化成果。科技创业人才是一个地区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 也是决定一个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长期以来, 由于南京创新创业环境相对较差, 不能吸引到更多科技创业人才来南京创业, 自然很难产生像华为、中兴这样的高科技企业。目前, 南京市现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16人, 但创业类专家仅15人, 而苏州“千人计划”人才中80%是创业人才。
四、南京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的原因
1. 企业实力较弱限制了科技创新的能力。
创新往往意味着较高的投入和较高的风险, 因此创新往往需要较强的企业实力支撑。从南京企业发展现状看, 实力较强的往往都是一些国有大型企业和少数民营企业, 绝大多数都是资产和销售规模很小的中小型企业, 这限制了南京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
2. 创新环境不够优化影响了科技要素的集聚。
创新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从软环境上来看, 主要有政策环境和文化环境。长期以来, 南京虽然也出台了多项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措施, 但由于没有相关配套政策和更具针对性、操作性的实施意见和相关行动计划, 政策落实起来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南京文化相对传统, 缺乏勇于创新和激励创业的文化氛围, 极大影响了南京科技创新的能力。从硬件环境上来看, 虽然也建了不少大学科技园, 但相比发达地方, 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比较滞后, 严重影响创新要素在南京集聚。
3. 传统竞争方式缩小了创新应用的市场。
低生产要素成本竞争目前仍是当前我国市场竞争的主要方式, 压缩成本和降低价格仍是南京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和主要手段, 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还未能上升到企业的核心战略。因此, 只要低生产要素成本竞争仍是市场主要方式, 那么创新产品的应用市场很难推广, 自然科技创新的动力很难真正形成。
4. 考评体系落后阻碍了科技成果的产生。
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 南京科技创新管理手段和方法未能跟上现实发展的要求, 特别在科技创新考评体系上仍遵循过去的传统做法, 只注重各类论文、课题和专利, 不追求科技成果向现实应用的转化。正是由于南京科技创新考评体系与现实需求的脱节, 南京虽拥有众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 但真正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成果却很少。
5. 激励机制不强削弱了科技创新的激情。
创新活动需要创新机构和创新人才去完成。只有建立一个良好的激励制度才能真正激发出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的激情, 一个城市也就自然形成较强科技创新动力。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 南京科研单位的科技创新内在动力不强, 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活力未能充分调动, 特别在“招才引智”力度上、在利益分配制度上、税收优惠政策上与先进城市有相当的差距。
五、增强南京科技创新动力的实现机制
要增强南京科技创新动力, 必须努力克服和改善上述制约因素, 建立能够提升南京科技创新的实现机制。南京科技能力的提升既取决于发展环境的营造, 也取决于技术创新活动主体积极性的有效发挥, 还取决于适应南京特点的科技创新市场导向机制、科学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建立。从南京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 必须着手抓好以下几项制度的建设:
1. 以实力提升为动力, 建立企业主体机制。
企业是市场经济最活跃的主体, 对产业创新、技术创新最为敏感, 处于产学研合作的集成环节, 是科技与经济的关键结合点, 同时, 创新能力也是企业提升自身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南京要真正建立起企业主体机制, 按照“平台向企业集中、人才向企业集聚、政策向企业集成”的思路, 不断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打造以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为骨干的创新主体, 引导企业不断增加研发经费投入, 切实加强品牌、专利和标准化建设, 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标准;重视中小微企业发展, 要把服务和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 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不断推动中小微企业加快成长;积极引导和支持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全面建设研发机构, 引导企业活跃研发活动、提升研发水平。
2. 以环境优化为目标, 建立政府引导机制。
政府在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政府通过制定和落实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法律机制、财税、金融机制和创新激励机制等政策, 能够营造和改善科技创新环境, 提升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南京政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一是进一步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正确把握政府在推动科技创新工作中的作用, 重在从微观管理中抽身, 更加注重宏观管理;二是积极吸引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和留住创新创业人才, 积极打造“紫金人才特区”, 由过去“招商引资”重点向“招人引智”转变;三是突出创新载体,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四是进一步推动科技与金融结合, 大力拓展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 进一步发挥政策引导资金的作用, 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五是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 营造鼓励创造、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引导和推动科技人员树立创业的精神。
3. 以产业升级为先导, 建立市场导向机制。
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有效率的经济形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利用达到最优化, 生产成本达到最低化, 因此, 科技创新要发挥出最大潜能, 必须建立起以市场导向为主的运行机制。南京在充分科教资源优势的同时, 更加发挥好市场的作用, 积极引导民间力量在科技创新上的渗透, 提高科研机构的自主地位, 全面提升科研成果产业化水平。在发挥市场导向功能的同时, 南京更应该注重科技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的紧密结合, 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 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特别是大力发展国际最前沿、未来有前景、南京有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突破。
4. 以成果转化为标准, 建立科学考评机制。
南京科教和人才资源虽然十分丰富, 但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科研成果却不多,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一套以科技成果转化为考核重点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因此, 加快构建一套科学描述南京科技创新创业工作的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价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 应建立和完善南京市对各区县科技创新创业工作的激励考核机制。通过以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为目标, 定期对科技创新创业重点工作进行考核评估, 并纳入全市各有关部门和区县、开发区 (工业园) 领导班子年度绩效考核。其次, 建立南京与在宁高校、科研院所互动发展评估指标体系, 推进科研体制改革, 加强以应用和产业化为导向的评价考核。最后, 建立南京企业科技创新考核办法, 提升南京企业推进科技攻关项目和自主创新能力, 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
5. 以活力激发为根本,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南京市科技信息研究所 篇7
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最快的部门,新的经济增长点。现代服务业作为南京“保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力量和战略支点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充分利用南京市发达的科研资源大力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以资金密集知识密集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是加速南京产业升级,提升城市区域中心地位的必经之路。由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来自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等需求,因此区域科技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城市的科技实力和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推动科技实力的提高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快速增长。近年来对现代服务业和科技实力单独的研究成果日渐丰硕。
徐国祥(2004)从统计标准的角度,对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分类、内容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进而界定出“现代服务业”的科学、明确的范围,既作为研究和管理现代服务业的客观依据,也作为对其进行统计核算的基础框架[1]。刘成林(2007)运用系统动力学建立了现代服务业系统仿真模型,进行了河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实证分析,探讨了其现代服务业的思路,提出了对河北省现代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建议[2]。关长海(2007)讨论了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的服务业发展规律,确定了构建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因素确定、指标筛选及权重确定,用二次指数平滑法对北京市现代服务业进行了预测[3]。吴俊华(2007)分析了南京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有利和不利条件,提出了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4]。源于科技对现代服务业的作用,Akalu(2006)、Rugimbana(2007)都注意到电子化及网络技术的应用对服务业的影响[5,6]。吴晓云,张峰在分析现代服务业可迁移性和交互性的新特征及其全球化潜力的基础上,对如何实现传统服务向现代服务转型及如何优化服务产业内部结构角度以推动中国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给出了建议[7]。
科技实力的研究方面,吴忠泽(2006)论述了科技创新是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8]。胡鞍钢(2008)确定了评价国家科技实力的指标,并对1980~2004年的中国科技实力进行了评估,得出对外开放和科技全球化、市场、政府导向与经济高速增长的拉动是中国科技快速发展的四大驱动力[9]。裴玲玲(2010)证实了江苏科技与经济高度相关性与协调性[10]。
对于区域科技实力对现代服务业影响的量化模型还鲜有研究,这是本文将要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南京市科技实力对现代服务业的内在影响关系对与南京市及其他城市现代服务业与科技实力未来的发展有借鉴意义。
1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南京市1998~2008年现代服务业综合水平和3个一级指标的因子得分,及科技实力综合水平得分。然后对现代服务业综合水平和科技实力综合水平进行相关分析,若相关程度较高,则进一步分析科技实力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采用邓氏关联度,计算现代服务业综合水平、一级指标分项得分与科技实力综合水平的关联度,得到关联度排序,对影响程度大小进行识别。在此基础上,得到南京市科技实力对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的有关结论,并提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与科技实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本文所用数据为1998~2008年,数据来源为1999~2009年《南京统计年鉴》,所用软件为SPSS17.0。
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在综合分析已有的对现代服务业竞争力水平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遵循完备性、科学性、独立性、层次性、可行性、可比性的原则构建南京市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从南京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在全国的比较优势、发展潜力3个方面建立一级指标。在发展的基础条件上考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人民生活条件等方面,建立发展的基础条件下的二级指标;在比较优势上考虑现代服务业几个主要产业的生产总值占同行业全国总产值的比重,建立发展的比较优势下的二级指标;在发展潜力上考虑外商投资、城市人口、高校在校生数、科技投入、申请专利数和人民消费潜力等方面,建立发展的潜力下的二级指标。
反映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条件的二级指标有:人均GDP;人均财政支出;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人均拥有道路面积;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反映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比较优势的二级指标有: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例;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例;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例;社会服务业生产总值。反映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的二级指标有: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城市人口;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人数;科技经费筹集总额;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
2.2 区域科技实力评价指标体系
研究科技实力评价指标的学者很多,也给出了很多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结合数据的可获取性等原则情况,本文从技术创新能力、利用新技术能力、利用新技术情况、研发投资能力4个方面选取4个指标评价科技实力。用大中型企业专利授权量反映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数和科研项目数反映区域新技术利用能力,中型工业企业有科技活动企业所占比重和新产品销售收入反映区域新技术利用情况,研究与开发支出和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反映区域研发投资能力。
3 实证分析
3.1 确定南京市现代服务业综合与分项评价
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可以得到南京市现代服务业综合水平的评价,各一级指标下单独运用因子分析时可得到分项水平的评价。南京市现代服务业综合与分项水平因子特征根、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见表1。
从表1看出,综合水平的前3个因子反映了95.241%的信息量,发展的基础条件的前2个因子反应了91.832%的信息量,发展的比较优势的前2个因子反映了87.969%的信息量,发展潜力的第一个因子就反映了92.743%的信息量。因此选用这些反应信息量大于85%的因子评价南京市现代服务业综合与分项水平,得分公式分别为:
现代服务业综合水平得分=(66.356×F1+18.695×F2+10.189×F3)/95.241
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得分=(67.733×F1+24.099×F2)/91.832
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得分=(67.986×F1+19.983×F2)/87.969
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得分=F1
3.2 确定南京市科技实力综合水平
用上述同样的方法可以确定南京市科技实力综合水平的评价,得到各因子的特征值和贡献率(见表2)。选取前2个因子可以反映科技实力综合水平92.890%的信息量,因此可对这2个因子进行加权,得到南京市科技实力综合水平评价值,科技实力综合水平得分公式为:
科技实力综合水平得分=(84.970×F1+7.921×F2)/92.89
3.3 计算南京市现代服务业与科技实力的评价值
根据以上计算方法,分别计算得到南京市现代服务业综合及各分项水平的评价值、科技实力的综合水平评价值,如表3。
续 表
1998~2008年南京市科技实力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综合得分的发展态势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1998~2008年南京市科技实力与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因此可以初步判断两者相关性较高。把南京市现代服务业和科技实力综合水平两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得到相关系数为0.9355,相关程度比较高。说明过去南京市科技实力的提升带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科技实力的提高。
3.4 关联性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究科技实力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以科技实力的综合得分为系统特征序列X0,现代服务业综合得分和分项得分为系统行为序列Xi,邓氏关联度意义下,Xi与X0的关联度如下[11,12]:
其中:
γ(x0(k),xi(k))=
由表4可以看出,与科技实力综合水平关联度最高的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其次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最后为发展的比较优势。科技实力中技术创新能力利于扩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为现代服务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保障。科技实力对发展潜力较大的促进作用,在现代服务业综合水平的提升中体现出来。科技投资也刺激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条件的完善,为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新技术的及时利用加强了南京市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比较优势,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撑。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应用因子分析法及灰关联分析对南京市科技实力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南京市科技实力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提升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对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在全国的比较优势也有促进作用。南京拥有充足的智力资源,发展和提高科研服务水平具有独特的优势。应加大对科技的扶持力度,促进南京丰富的高校智力资源就地实现产业化。政府牵头促使高校、科研机构与高新企业合作,实现技术、人才、资金和经营管理等要素的优化配置,协助企业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通过现代服务业这一桥梁把南京的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南京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纯粹的消费性服务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只有现代服务业才能明显提升城市职能等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进南京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过去的几年里南京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渐成南京市产业的亮点。良好的发展背景下,应积极发现发展的不足之处,防患于未然,挖掘优势力量,充分利用,加强科技实力对现代服务业的促进作用。南京市现代服务业在全国的比较优势并不稳定,如2007、2008年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而这将影响新技术的利用能力和利用情况,进一步影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因此在努力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比较优势的同时也要保证优势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徐国祥,常宁.现代服务业统计标准的设计[J].统计研究,2004,(12):10~12
[2].刘成林.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理论与系统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7
[3].关长海.城市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7
[4].吴俊华,仲伟俊.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7,(9):26~27
[5].Akalu R.EU spectrum reform and the Wireless AccessPolicy for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s Services(WAPECS)con-cept[C].Eu-ropean Network for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Perspectives Euro CPR Conference,2006,8(6):31~50
[6].Rugimbana R.Generation Y:How cultural values canbe used to predict their choice of electronic?[J].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Marketing,2007,11(4):301~313
[7].吴晓云,张峰.现代服务业可迁移性和交互性的新特征及其全球化潜力[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2~23
[8].吴忠泽.科技创新是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J].中国软科学,2006,(9):13~17
[9].胡鞍钢,熊义志.对中国科技实力的定量评估(1980~2004)[J].清华大学学报,2008,22(2):104~119
[10].裴玲玲,陈万明,王正新.江苏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J].科技与经济,2010,23(1):13~15
[11].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55~57
南京市科技信息研究所 篇8
一、南京高校科技创新创业现状
南京是我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城市之一, 拥有高等院校48所, 各类科技研究机构543家, 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31个, 两院院士79人,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3万人, 在校大学生56万人。南京有丰富的科技和教育资源, 其科技创新活动较为活跃。“十五”期间, 累计获国家、省科技进步奖分别达80项、631项;在全国城市科技竞争力排名中, 南京位居全国第五。
1. 南京地区高校课题和研发机构情况。
从统计资料和调研数据可以看出:一方面, 两年来, 南京高校课题数目、科技人员、高校研发机构承担项目、研究机构等方面保持稳定;另一方面, 南京高校重点专业研究方向变动最大的为50%, 大部分为零, 以专业总数为权数将研究方向变动率加权为: (31.5%×19+50%×8+0) / (19+8+59+37+31+21+13) =5.3%, 这个比例是相当低的。由此可推断:首先, 在人才流动如此频繁的当代社会中, 能保持科技人员数量稳定, 说明南京地区知识系统人才净流入比例大, 这是保证知识系统持久跟踪国内、国际前沿领域, 开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研发的充要条件。其次, 南京高校知识系统重点研究领域和研究方面分布稳定且知识结构高度化, 这是知识系统持久跟踪国内、国际前沿领域, 开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研发的必要条件。
2. 南京地区高校技术转让情况。
从统计资料和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在合同分布方面, 2006年南京高校和外资企业的合同数目仅占全部合同数目的2.3%, 高校和民营企业的合同数目也没有占全部合同数目的50%。在技术成果推广方面, 技术入股占据15.1%, 是最低的;而技术服务则占到了40.1%, 是最高的。由此, 我们可以推断出:首先, 南京地区高校绝大部分学科的专业技术水平在国内领先, 但与国际水平相比则处于劣势。其次, 南京高校知识系统在研发产出方面重理论和技术, 轻产品和工艺;在技术成果推广方式中以转让和服务为主, 技术入股比重较低。
二、南京地区高校科技创新创业影响因素分析
1. 文化、制度因素。
权威部门专家对中国200个主要城市涉及竞争力方面进行了评估, 并发布了《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该报告的综合竞争力指标由人力资本竞争力、资本竞争力、科技竞争力等12大类指标综合而成。该报告又对其中47个最具竞争力的城市 (不含港澳和台湾地区城市) 进行了分类评估, 南京的文化竞争力和制度竞争力均未入围前十名。文化竞争力指标系统包括价值取向指数、创业精神指数、创新氛围指数、交往操守指数;制度竞争力指标系统由产权保护程度指数、个体经济决策自由度指数、市场发育程度指数、政府审批与管制指数、法制健全程度指数组成。这样的结果与南京作为全国智力、技术密度最高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称谓是极其不相称的。但是, 它同样也反映了南京工商业不是特别发达、科技创新创业水平不高的事实。
2. 高校有效供给不足。
通过对在2005年南京市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注册的11家高新技术企业调查, 获得如下统计分析结果:45.45%的企业从其他的企业获得科技成果和专利, 36.36%的企业从科研院所获得科技成果和专利, 自研、高校也是企业获得科技成果和专利的途径, 但高校的比例仅仅为9.09%, 排名倒数第二位, 其先后次序是:其他企业、科研院所、其他、高校、技术交易所。从上面我们可以推断出:一方面, 高校的成果往往追求学术价值、技术价值而忽视市场价值、商业价值;另一方面, 企业也往往缺乏与高校有效互动, 使大好的项目“付之东流”。有关统计结果显示, 南京地区知识系统和从产业系统来要素重新配置量仅占可能总配置总量的12.4%, 真正是“墙内开花墙外香”。
三、对策和建议
1. 南京地区高校科技创新创业机制描述。
众所周知, 高校科技创新创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和网络工程, 涉及到高校、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科技中介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根据新产业区和区域创新网络的理论, 我们可把其归结为以下模型, 见图1。
该模型机制认为, 高校科技创新创业是高校、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科技中介两两交互作用的结果, 在这个网络里, 任何一个环节或链条都不能断裂, 否则, 整个高校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只能半途而废。因此, 整个科技创新创业网络要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和合作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 高校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才能够进行下去。
2. 南京地区高校科技创新创业对策和建议。
(1) 建立南京地区高校科技创新创业的多渠道投资体系。目前, 资金问题是制约南京地区高校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开展的瓶颈。高校从研制、开发到取得成果, 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无力继续承担中试及大规模化生产, 而企业作为合作方或受让方也投入或将投入大量资金、设备等, 继续再扩大产业化就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企业也犹豫不决, 这样, 便出现了成果产业化的鸿沟。要解决该问题, 一是需要借鉴国际通用的模式, 即由风险投资公司参与。在南京, 风险投资机构尚属于新生事物, 主要由政府财政支持, 按市场规则运作, 目前仍须对其加以培植和扶持, 以扩大风险投资的资金渠道, 引导风险投资业快速发展, 从而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创业工作。二是要以具体的科技成果积极争取企业和社会的投资。如果某项成果技术成熟、实用价值高、有市场、经济与社会效益又很明显, 就会赢得企业和社会的认同, 解决其产业化所需投资亦不是问题。
(2) 健全南京地区高校科技创新创业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是指科技成果产业化中, 在科技成果的供应方和需求方之间承担桥梁作用的机构和活动。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咨询和评估机构、技术交易机构与创业投资服务机构等, 是科技中介机构的主要形式。近年来, 虽然南京地区高校科技创新创业中介服务机构从无到有, 并且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其发展还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例如, 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以及各种类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机构发展较快, 而评估、投资服务等为科技与金融结合服务的中介机构发展较慢, 不能满足高科技企业发展过程对资金的重大需求。另外, 这些中介机构大多功能单一, 机构不健全, 提供的信息服务缺乏及时性和准确性, 并且, 中介方的地位及权益也难以得到保障。由于中介服务信息传递不够及时准确, 一方面导致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很多成果找不到需求者而无法实现产业化;另一方面, 企业需要的技术成果找不到合适的供应者, 企业产品开发中的难题找不到合适的科技人才来研究。
(3) 官产学研相结合是南京高校科技创新创业的有效途径。在科技创新创业的运行中, 政府始终起着重要作用, 企业是研究、开发和生产的主体, 大学及研究机构则是研究人才、创新思想、研究成果的摇篮。这三方从各自的情况和需求出发, 通力协作, 在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生产上发挥各自的作用。通过官产学研合作, 国家可以大力发展社会经济, 加强各学科领域在国际上的突出地位, 赢得国际社会在科技方面对我国的尊重和重视;企业可以加强自身实力, 减少对国外先进技术的依赖, 降低成本以及风险, 提高竞争力, 从而获得更多的附加值;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可以获得更多的科研资金, 用来更新基础研究设备和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 培养出更多的应用性科技人才。可以说, 官产学研的合作是高校知识产业化的有效途径, 可以形成政府、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多赢”的局面。
南京市科技信息研究所 篇9
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出现的历史较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出现了最早的设计和咨询服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市的科技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石忆邵和刘玉钢分析认为作为中国第一大城市的上海市,其科技服务业远低于北京市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水平[2],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在全国的地位如何,发挥着怎样的,北京市各区县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情况又是怎样,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预测即是本文拟解决的几个问题。
2 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地位研究
本文选取的测度科技服务业的指标主要有“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产值”、“技术市场交易额”、等,除去比较各省份科技服务业的绝对值,还包括了“科技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百分比”、“科技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百分比”、“人均科技服务业产值”、“从业人员人均科技服务业产出”等相对指标,数据全部来源于近几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份的统计年鉴、科技年鉴。
2.1 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多项指标长期位居全国首位
尽管近些年来,各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的科技服务业都有了长足进步,但是北京市科技服务业的多项指标长期位居全国首位,其他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的科技服务业与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差距悬殊。
本节数据根据我国及各地区2011年的统计年鉴获取,选取了上海市、天津市、广东省等16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中科技服务业与北京市进行对比,而四川、贵州、新疆等14个省份只有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与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传统服务业的统计,而将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以及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与娱乐业、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统统列入到其他服务业,这从侧面也可以反映所在省份的科技服务业还不发达,所占的比重还比较小,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在对比时没有将这些省份考虑在内。
2010年北京市科技服务业产值达到941.10亿元,很快就将突破千亿大关,超过位居第二位广东省(483.790亿元)和第三位上海市(391.280亿元)的总和,2010年广东省科技服务业与2006年北京市438.60亿元的产值相近,上海市科技服务业与2005年北京市347.40亿元接近。2010年,北京市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45.74万人,占全国科技服务业总从业人员数的15.65%,也超过排名第二的上海市(23.25万人)和第三位的广东省(18.06万人)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总和,上海市2010年度的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相当于北京市2001年的23.72万人数(见表1),且当时不包括地质勘查从业人员数,这是因为《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于1994年、2002年、2011年三次对分类标准进行了修订,直至GB/T4754-2002才将地质勘查业并入“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2010年,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占GDP比重为6.67%,占第三产业比重为8.88%,与此同时,上海市、天津市、广东省等16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中科技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1%的只有上海(2.279%)、天津(1.217%)、青海(1.209%)、广东(1.051%)和重庆(1.022%)五个省份、直辖市,其总和为6.78%,科技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为比重超过2%的只有上海(3.979%)、青海(3.468%)、重庆(2.812%)、天津(2.649%)、广东(2.336%)、安徽(2.263%)、江苏(2.132%)七个省份、直辖市,尽管青海省在这两个指标中排名靠前,但是2010年度该省科技服务业总值仅有16.33亿元(见表1),不足北京市科技服务业的零头。
2010年度北京市人均科技服务业产值0.48万元,同居全国之首,超越排名2-9位上海、天津、广东等八省份0.477万元的累加和。相比于其他指标,在从业人员人均科技服务业产出这个指标上,而北京市(20.575)列第四位, 略高于全国19.417万元的平均值,排名前三位的省份是江苏(33.626)、广东(26.789)和山东(23.935)(见表1),这说明北京市科技服务业的增长潜力巨大,应当从政策、机制、人员激励等方面采取合理措施激发从业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人均科技服务业产出。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及各省份、自治区、直辖市2011年统计年鉴 注:全国科技服务业产值在《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没有提及,由此,本文用Si表示i年度我国科技服务业产值,根据2006—2009年4年数据,按照
2.2 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始终保持较高的对外辐射力
技术市场是从事技术中介服务和技术商品经营活动的场所,它以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宗旨,具体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生产或经销科研中试产品和科技新产品;组织和开展技术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等,技术覆盖面涉及所有技术领域[3]。根据涉及的国家,技术交易可分为国内技术交易和国外技术交易,其中国内技术交易又按照流向和省份界限划分为省内技术交易和省外技术交易。本文就用北京市技术市场交易合同成交额、所占全国的比重和输出到外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出口技术合同成交额等指标进行测定北京市科技服务业的对外辐射能力。
数据显示,2000年—2010年,北京技术市场成交额从140.29亿元增至1579.5亿元,突破1500亿大关,年均算术平均增长35.35%,年均几何平均增长32.17%,截止到2010年北京市技术交易额占到全国的40%左右,在全国保持了的绝对领先优势,成为全国最大的技术交易中心,从趋势上看,北京市技术市场占全国百分比由2000年的21.56%上升到2010年40.43%,整体趋势向上,见图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分析北京市技术交易的流向,流向本市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01年的103.67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340.10亿元,增长了3.28倍,年平均增长17.39%;输出到其他省份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01年的87.34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654.8亿元,增长了7.5倍,年平均增长25.88%;出口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02年的30.54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584.6亿元,增长了19.14倍,年平均增长63.34%(见表2)。从绝对数量上讲,三者的都有大幅增加,而从增速上讲,技术出口的速度最快,这也导致了北京市技术交易格局的不断变化。
资料来源:2001—2010年10年《北京技术市场统计年报》
由图2可知,10年间,北京市技术交易的流向格局(本市:省外:出口)每年都在变化,从最初的“五五开”到2004年的“四五一”,2005年变成“四四二”,2006年近似回归到“四五一”,再到2008年的“三五二”,2009年的“四三三”以及2010年的“二四四”,我们可以看出流向本市的技术交易额比例不断下降,流向外省的技术交易相对平稳,始终保持在40%以上,而技术出口的比例则不断攀升,这说明北京市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和世界性的大都市,其技术交易的目光早已不再局限于满足本地需求,而是积极发挥首都科技服务业高端、高效、高辐射的创新引领作用,为外省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强劲的支撑,并不断向国外渗透扩展,我们预测未来北京市技术交易的流向中本市技术交易将可能进一步下降,而对于其他省份,技术交易输出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全国辐射力和四成左右的比重,而技术出口的比例也将进一步提升,很可能形成“一四五”或者“二三五”的稳固格局的格局。
资料来源:2001—2010年10年《北京技术市场统计年报》
3 北京市各区县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研究
目前,北京市行政区域共有16个区县,按其功能划分为四个区,分别是首都功能核心区,包括东城区和西城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包括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和石景山区;城市发展新区,包括通州区、顺义区、房山区、大兴区和昌平区;生态涵养发展区,包括怀柔区、平谷区、门头沟区、密云县和延庆县。各个区县的定位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其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状况也大相径庭,对其采取扶持措施的重点也不尽相同。本节依然选取科技服务业产值、所占第三产业比重、技术合同成交项和技术合同成交额等指标来评估北京市各区县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3.1 北京市各区县科技服务业情况研究
2010年北京市科技服务业产值941.1亿元,比2009年增长7.9%,其中海淀区一枝独秀,产值达到365.02亿,占到北京市科技服务业的38.79%,接近四成的比重,以海淀园为核心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正在成为北京科技服务业的特色聚集区;紧随其后的是朝阳区(164.47)、东城区(118.48)、丰台区(97.99)和西城区(87.20);第三梯队包括大兴区(34.48)、昌平区(22.15)、顺义区(15.61)、石景山区(12.86)和房山区(8.50)五个区;其他区县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比较薄弱,2010年度科技服务业产值不足5亿的区县有通州区(4.0516 )、门头沟区(1.6459)和怀柔区(2.8218),产值不足1亿的区县有平谷区(0.7765)、密云县(0.9779 )和延庆县(0.9496),见图3。
资料来源:北京统计局网站,经作者整理获得,其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服务业列入到大兴区中计算
从增幅角度看,海淀区等科技服务业排名前五的区县实力相对雄厚,增幅相对稳定,其他区县因其基础比较薄弱,偶然性因素较多,波动幅度较大, 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例如顺义区,2009年增幅高达107.19%,而2010年出现了-28.82%的负增长。
就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地域来看,2008-2010年已经形成了较稳定的“七二一”格局,城市功能拓展区占据近七成的主导地位,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各占两成和一成,生态涵养区科技服务业占全市比重不足百分之一,几乎可以忽略,见图4。
资料来源:北京统计局网站,经作者整理、计算获得
3.2 北京市各区县技术交易市场情况研究
技术市场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科技资源配置、促进产学研用合作、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途径[4]。从技术市场的总量上看,2010年,北京市各区县技术合同成交项排名中海淀区、朝阳区和西城区仍稳居前三位,海淀区占全市的67.78%,朝阳区占10.16%、西城区占7.66%,其他13区县合计共占14.4%;技术合同成交额排名中,海淀区、丰台区和朝阳区则稳居前三位,海淀区占全市的57.43%,丰台区占18.14%、朝阳区占7.86%,其余区县共占16.57%。城六区的技术合同成交项和技术合同成交额均占据了全市九成以上的比重,郊区县技术市场发展总量很小(见表3)。
从技术市场的增幅上看,技术合同成交项增幅最快的三位是怀柔区(375.00%)、延庆县(114.29%)和门头沟区(45.45%),降幅最大的前三位是通州区(-44.02%)、密云县(-42.11%)和房山区(-21.89%);技术合同成交额增幅最快的三位是通州区(2879.88%)、怀柔区(699.25%)和东城区(157.18%),降幅最大的前三位是密云县(-84.74%)、平谷区(-33.99%)和顺义区(-33.46%)。可以看出郊区县的技术市场发展相当不稳定,这和前面科技服务业发展也不稳定的结论是一致的(见表3)。
从技术合同的质量上来看,除去密云县、平谷区、顺义区和延庆县四个区县外,其他12个区县的技术合同成交项平均额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010年通州区的技术合同成交项平均额最大,每项达1673.07万元,较2009年增幅高达5223.28%,丰台区的技术合同成交项平均额由2009年的775.77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1381.42万元,该区的大额合同比较多,技术合同质量较高,远优于其他区县,而技术合同项和额度最高的海淀区,其技术合同成交项平均额仅为263.21万元,低于全市310.65万元的平均水平(见表3)。
4 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发展趋势研究
国家统计局、北京市统计局和北京调查总队联合下发的《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标准》采用“M类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来测度北京市的科技服务业[5],湖南省、山东省、天津市、吉林省等省份也采用此标准进行测量,根据最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11)本节即采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产值”及相关指标进行研究。
从图1可以看出近10年来,北京市科技服务业的产值由2001年的178.7亿元稳步增长到941.1亿元,接近千亿大关,年平均增长率19.61%,高于同期的15.67%GDP年增长率和17.07%的第三产业年增长率,经过软件拟合,我们还发现科技服务业产值的绝对增长近似服从二次分布,且始终处于快速增长阶段(见图5),这种趋势也会在一段时间内,在经济发展的惯性下继续保持下去。
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年鉴2011》
与此同时,北京市科技服务业的年增长率则近似服从4次回归的曲线(y = 0.001x4 - 0.026x3 + 0.232x2 - 0.785x + 1.028,R2 = 0.927),出现了3次拐点,进入2000年之后,北京市的科技服务业有了跨越式的发展,2001年比之上年激增45.28%,随后,增长率开始大幅下降,到2004年出现第一个拐点,此时的增长率降到了最低点的12.31%;之后的增长率开始回升,连续三年超过25%,在2007年达到峰值29.09%,这是第二次拐点;接下来的三年里增长率开始大幅下滑,跌落至2010年的15.20%(见图6),这说明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其增长率还不平稳。在时间上,2001年、2003年和2008年分别对应“中国入世”、“北京非典”、“全球性金融危机”,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我们有理由认为这些事件对于科技服务业的冲击巨大,科技服务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一个稳固的外部环境。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淡去,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首都创新性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经济的蓬勃发展、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对灾害关注程度增加对科技服务业发展产生了巨大需求,较高的教育水平、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正在建立的技术交易市场和共享平台为科技服务业企业提供了人力、知识转移等的支持,科技全球化、第三方服务和外包服务为科技服务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7],另一方面,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落实将带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加快进行,从而激发研发、设计服务业深层次发展潜力,推动科技服务向新的台阶迈进。北京市科技服务业面临的外部环境趋于良好,由此本文预测,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增长率将于近三年内出现第三次拐点,即重新回归增长加速的发展阶段。
5 结论
近年来,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发展迅速,在地区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尽管受数据限制,没能分析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内部子产业的发展状况,通过本文研究,仍可得出以下结论:
(1)就全国而言,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多项指标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而从业人员人均科技服务业产出仅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北京市应当从政策、机制、人员激励等方面采取措施激发从业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从业人员人均科技服务业产出;同时,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对其他省份仍将保持较高的辐射力,随着技术交易输出外省稳定在四成左右的比重,技术出口比例的进一步提升,很可能形成“一四五”或者“二三五”的稳固格局。
(2)就北京市地域来看,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已经形成了较稳定的“七二一”格局,城市功能拓展区占据近七成的主导地位,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各占两成和一成,生态涵养区科技服务业占全市比重不足百分之一,几乎可以忽略,其中海淀区一枝独秀,颇像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在全国的地位,其他城内五区科技服务业处于北京市的二三梯队,而郊区县的科技服务业基础薄弱,发展水平低下,波动幅度大,值得一提的是丰台区的技术合同成交项平均额度始终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其技术合同高质量的特征值得其他区县效仿。
(3)纵观北京市科技服务业近10年的发展,尽管从总量上看,北京市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比较稳定,仍将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但是从增速这个角度来看,北京市科技服务业的年增长率则近似服从4次回归的曲线,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还比较大,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淡去,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首都创新性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本文预测,“十二五”期间,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将重新回归增长加速的发展阶段。
摘要:遴选出科技服务业产值、技术合同成交额等若干指标,分析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在全国中的领先地位、对其他省份较强的辐射力、增长率近似服从4次回归的曲线,研究北京市各区县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情况,归纳出较稳定的“七二一”地域格局,海淀区一枝独秀,丰台区技术合同质量高,郊区县科技服务业基础薄弱,水平低,波动大等重要结论,并预测出“十二五”期间,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将重新回归增长加速的发展阶段,技术交易市场未来很可能走向“一四五”或者“二三五”的稳固格局。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李建标,汪敏达,任广乾.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研究——基于产业协同和制度谐振的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7):51-56
[2]石忆邵,刘玉钢.上海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特点——问题与对策[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6):39-45
[3]百度百科.技术市场[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54054.htm
[4]闫傲霜.技术市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渠道[J].中国科技奖励,2011(09):18-19
南京市科技信息研究所 篇10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发展也较为迅速。科技管理工作是对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的综合性管理,对于科技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近年来我国对科技的发展越来越重视,致使科技管理已被划入了重点的建设和管理对象。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是科技管理的必然趋势。但在进行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各部门之间不能进行统筹规划,使得信息化建设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去认清问题的真相,并及时的进行解决。
一、科技管理信息化的基本问题
科技管理信息是指对科技管理工作所呈现出的信息化特点,并对此展开全方位的管理和控制,通过科技管理的信息化,可以反射出在科技工作中出现的众多问题。在进行科技管理信息化的同时,可提高科技生产部门的生产效率,推动监督管理的实施,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力度,对管理模式起到优化作用,并且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扩大生产内需,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方法,还可促进科技管理的数字化发展进程。与此同时,科技管理的信息化还可对科技创新能力产生影响,推动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使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商品,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带动科技的经济内需的扩充,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通常情况下,进行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要有政府的政策支持,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由于科技管理中的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致使很多项目投资产生重复,反之,一些项目的建设得不到应有的资金支持,使得发展的重点有所偏移。对于投资,我们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首先,需明确的知道科技的发展以及管理信息化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不论将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当做是科研项目还是一项部门的建设,都需要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给予资金的投入。由于我国经济的地区发展不均衡,致使在不同的区域范围内的投资金额存在较大差异,是由实际的发展情况所决定的,因此,投入的资金范围较难确定。
其次,要知道对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资是必然的,但并不需要给予过大的资金投入,索要做出的做大投资是时间。可以说,时间作为一种重要的无形成本,对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尤为重要,因此,时间的成本是昂贵的。将时间做好统筹安排也是科技发展中的必要环节。如规划不当,则很有可能导致投资重复,造成资金的浪费。例如,在同一个科技展厅中安放多台具有相同功能的仪器设备,或是具有同一种服务系统,这都是属于重复投资。
伴随着时代的不断推进,使得信息化和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由上述可知,时间作为重要的投资载体,在宏观上已经被众人所认可,但却也是容易被忽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想要降低在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实际成本,就要将实际成本转化为概念成本,强化时间成本在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在进行时间投资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投资的控制管理,避免产生成本浪费。时间成本的节约,对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投资也有所缓解。近年来,信息化建设已逐渐步入正轨,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也已进入了成熟阶段。
二、科技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策略
时间成本投资虽已成为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投资部分,但仍存在投资过盛的问题,这就需要在进行投资的过程中,合理的制定投资计划,并根据实际的建设内容来进行时间投资,将投资量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这样才能够对信息化建设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在实际的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调研、建设进度、建设系统等都需耗费大量的时间来完成。
现如今,一种具有柔性特点的科技管理体系逐渐的投入应用当中,这种管理体系不仅能够降低时间成本的投入,也可对投资进行长期有效的管理。柔性管理体系是指根据不同部门的建设要求,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工作内容,使科技信息化的建设时间不超过3个月。这种模式能够完全适应科技管理信息化的建设眼球,并且根据管理体系的建设来实现管理信息化的柔性建设。这样的管理体系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建设践履,还能够对建设过程中的投资问题进行有效化解。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进步,科技管理工作的范围和程度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在进行新业务信息化建设的时候,也要进行时间的管理。例如随着社会对于技术资本的认可,要对专利的申请加大扶持,有些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则是要对科技产业和循环经济进行支持,落后的管理模式在新项目出现的时候,会采用开发新的科技管理系统的方式,这样不仅会造成信息的孤立,影响信息化的综合性功能的实现,还可能会影响到科技管理的效率和发展。面对新项目的出现,我们不应该进行盲目的新项目建设,而是应该在原有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现有资源的合理利用,使信息化的优势得到最大的发挥,不仅有利于综合性的管理,还能极大的减少新业务信息化的时间。
任何系统都不可能一直适应发展的需求,科技管理系统也是,需要定期进行升级和维护的工作。由于科技的发展非常的迅速,管理系统很可能会出现不适用的情况,老式的处理办法,就是进行大规模的升级开发,一旦软件开发不能满足需求就开发新软件来进行应对,由科技发展的特性决定,这样做的话,每隔几年就要进行新系统的开发。现在,我们已经研究出了通过系统升级来进行应对的办法,一些专业的科技管理平台商会对管理系统进行及时的升级更新,既能满足科技发展的需求,又能做到降低维护的时间。以上三种办法,能够实现科技管理信息化工作中的时间投入的降低,实现信息化进程的加速。
三、结论
综上所述,科技管理工作的有效执行影响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良好的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保证。实现科技管理信息化既要注重其功能也要注重回报率,通过科学的手段对投入进行调控,不仅能够保证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现,还能使信息化管理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
南京市科技信息研究所 篇11
在科技项目选择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上, 许多学者进行了不断的研究:李延瑾 (2001) 介绍了不同类型科技项目立项的评审的同行评议方法模型;潘杰义、刘西林 (2004) 针对科研管理中项目的筛选和立项问题, 设计了科研项目评价指标体系, 并运用模糊优选理论建立了科研项目模糊优选决策模型;李国平、陈森发 (2004) 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 建立了企业科技项目投资分析的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群决策方法对科技项目进行了评价;周春喜 (2006) 提出了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综合评价排序模型, 并将其应用于科研项目的立项评审, 对评审结果进行排序;普万里、王泽华、茹华所 (2007) 从科技投入活动的社会功能和目标出发, 提出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的3个层面和3种类型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些方法大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局限性, 如采用定性评价法的同行评议过分依赖专家的个人偏好和知识结构;线性加权法人为判断因素过大;灰色理论法虽克服了信息的不确定性, 但也存在丢失部分信息的问题。
鉴于科技项目立项选择评估的特点, 对于科技项目的好坏很难给出明确的判断, 模糊性比较明显, 又由于科技项目选择存在多因素、多层次的特点, 本文建立了科技项目评估指标体系, 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对科技项目进行选择评估, 旨在获得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
1 评估指标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引用成效进行评估, 必须确定评估内容及各个影响因素。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指标体系是评估企业技术创新成效的基础和依据, 它通过一系列科学系统的指标衡量企业创新绩效情况, 是整个评估工作的核心。
1.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科技项目评估指标体系是评估系统总体目标的基础和依据, 要对科技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 必须确定其需评估的内容及各个影响因素。评估指标的设计和选取, 都会影响到评估的准确性。具体说, 科技项目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指该指标具有稳健有效的特点, 能够对科技项目的选择评估起到支持作用, 指标本身与评估对象的关联度大, 敏感性强。
(2) 系统性原则。科技项目评估指标应从系统的角度, 全面、综合地反映被评估对象的整体情况, 不遗漏任何关键信息, 也不对某一方面有所偏颇。
(3) 易操作性原则。指标的建立应该充分考虑评估活动中所面临的信息采集的难易程度、成本及质量的可靠性, 应尽可能以较少的指标来反映较多的信息。
1.2 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
地方科技项目以应用型科技项目居多, 其主要特点是注重科技项目给地方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 以及对地方科技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力的贡献和影响。因此, 本文在建立评估指标体系时, 在参考科技项目评估研究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结合地方科技项目的特点及其成功经验, 从保障条件、市场前景、技术水平、效益水平4个角度, 构建地方科技项目选择评估的两层指标体系, 如表1所示。
1.3 指标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刻画指标相对重要性的大小, 客观的权重能反映实际情况。权重系数确定的合理与否, 关系到综合评估结果的可信程度。目前科技项目评估指标的确定, 多是使用专家估测法。专家估测法是由多名专家凭经验打分评判, 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层次分析法是系统工程中对非定量事件作定量分析的一种简便方法, 也是对人们的主观判断作客观描述的一种有效方法。用层次分析法对专家确定的“权数”进行“修复”处理, 以尽量剔除主观成分, 符合客观事实。使用该方法确定的权重系数, 能够反映实际情况, 评估结果也易被科技管理部门和项目申请单位接受。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估指标的权重, 结果如上表括号内所示。
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一种用于涉及模糊因素的综合评价方法, 其优点是可以较好地解决综合评价中的模糊性 (如事物类属间的不清晰性, 评价专家认识上的模糊性等) , 根据根据各个层次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 得出最终的结果。其评价方式与人们的正常思维模式接近, 用程度语言描述对象, 具备可扩展性, 符合现代管理中“柔性管理”的思想。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主要步骤如下。
2.1 建立因素集、权重集和评语集
因素集是影响评价对象的各种因素组成的一个集合, 即, 代表第i个影响因素。对应于评价指标的层次性, 则有。本文一级评估指标对应的因素集为。
权重集可视为评价因素集上的模糊子集, 它表示各个因素的不同重要程度, 对应于因素集, 权重集为分别为
评语集是以评价指标的各种评判结果为元素所组成的一个集合, 用代表评语组成的集合, 即。本文采用5级评语, 即。
2.2 建立单因素模糊评价矩阵
单独从一个因素出发进行评价, 以确定评价对象对评语集元素的隶属程度, 称为单因素模糊评判。由, 可得相应于每个因素的单因素评判集。
于是可建立单因素模糊评价矩阵。
2.3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
求得单因素模糊评价矩阵之后, 就可以按它们的权重分配给出模糊综合评判集。为了能更准确地做出评估, 采用的加权平均数学方法计算:, 即。多次循环反复计算, 得到项目的评判结果。
2.4 计算综合评价值
对模糊综合评判集B所提供的信息, 可以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各科技项目的等级, 但是往往会因为该判断原则丢失太多信息而使评价结果失效[1]。而且模糊综合评判集B也不能直接用于科技项目的选择评估, 要对其进行处理。在实际应用中, 为了充分利用模糊综合评判集所带来的信息, 从综合的角度来评估科技项目以便于同类项目之间进行比较, 往往采用等级参数评判法进一步进行评价, 使得评价结果更加符合实际。
本文相对于各等级的参数向量集为。本文采用的等级参数列向量为。最后, 将等级参数向量与模糊综合评判集进行综合考虑, 得综合评价值为, 由此, 可以根据结果对科技项目进行立项选择。
3 实例分析
本文以某地方科技项目选择为例, 假定有三项科技项目申请资助, 由十位专家组成项目立项选择评估小组。经过统计分析可以得出每项科技项目的单因素评估矩阵。例如, 对于项目K1的二级指标“经济效益”来说, 有40%的专家认为“优”, 30%的专家认为“良”, 30%的专家艾认为“中”, 则对该项目经济效益指标的评价为 (0.4, 0.3, 0.3, 0, 0) , 即。利用同样的方法可得“社会效益”和“对技术进步的贡献”两个指标的单一因素模糊评估, 于是项目K1的效益水平指标单因素评价矩阵为:
计算模糊综合评判集:
同理得到,
最后得该科技项目的隶属度矩阵为:
而一级指标的权重, 则:
计算项目K1的综合评价结果:
用同样的方法分别得出项目K2、K3的综合评价结果为。
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最后得到的评价结果, 划定:对评分结果落在90~100分这一区间的科技项目, 进行重点支持, 优先配置科技资源, 发挥其对地区经济社会及科技的推动作用;评分结果落在75~90分的科技项目, 需要进行合理引导和支持, 科技资源资助优先权略低于前段科技项目。同时, 应根据评价结果查问题, 找差距, 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评分结果落在60~75分的科技项目, 暂缓支持, 科技管理部门可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待项目条件具备时再给予支持扶助;评分评分结果落在60分以下的科技项目, 原则上当前不予考虑。
由计算结果可知, 应优先重点资助项目K2, 同时合理引导和支持项目K1, 对项目K3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这样项目风险得到有效降低, 科技资源也得到合理配置。
4 结语
【南京市科技信息研究所】推荐阅读: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10-30
南京师范大学考研信息08-30
南京大学考研录取信息08-23
南京素质教育实践研究09-21
南京江北新区沿江小学学区划分信息05-18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06-1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话剧晚会活动策划书06-14
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09-27
南京工业大学2013年研究生入学报到须知06-21
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中文摘要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