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素质教育实践研究

2024-09-21

南京素质教育实践研究(通用8篇)

南京素质教育实践研究 篇1

大学新生教育是整个大学教育的基础和重中之重。大学生如何迅速融入大学生活, 迅速明确自身定位对合理规划整个大学生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目前大学新生教育的弊端

(一) 新生教育实施时间短, 缺乏可持续性

新生开学是各高校实施新生教育的集中时间段, 新生教育的具体实施往往由各系开展, 实施时间集中在军训期间, 大多为一月甚至只有一个星期, 整个新生教育的实施时间短, 内容单一, 军训结束后缺乏有效的关注和干预措施, 不再有后续的教育措施, 新生教育流于形式, 无法达到新生教育的预期效果, 不能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

(二) 新生教育内容简单, 缺乏针对性

新生教育内容简单、重复、缺乏实效性是新生教育的一大弊端。各系部制定新生教育内容很少能做到与时俱进, 针对不同新生和不同时段开展针对性教育。新生教育的内容枯燥简单, 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 无法满足新生需求。

(三) 新生教育实施途径窄, 忽略个性

高校实施新生教育的载体单一, 依赖于军训、讲座等。在新生管理上则过分依赖教官和班级辅导员。载体的过分单一, 专业教育不能有效融合、专业教师不能有效介入大幅度降低了新生教育的实效性和专业性, 使新生教育成为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身体锻炼, 新生无法快速实现适应大学、合理定位和规划。新生教育往往采用共性教育, 忽略个性, 用炒大锅饭的方法进行新生教育, 效果堪忧。

二大学新生教育的创新与实践

针对目前新生教育实施时间短、内容简单, 缺乏针对性, 实施途径窄, 缺乏有效中介且忽略个性教育等弊端, 我院在新生教育上进行了系列大胆改革与尝试, 力争将新生教育做实做稳, 提高实效性, 帮助大学新生尽早真正地融入大学。

(一) 新生教育模块化嵌入学科教育, 实现可持续性

摒弃原有的新生教育方式, 不再将新生教育与学科教育剥离, 将新生教育分成不同的模块嵌入到学科教育体系中。安排专门的课时, 实行课程化管理, 从而保证新生教育的可持续性。内容上融入各科目介绍、专业导论、心理调适等系列内容, 针对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教程, 内容丰富且具有针对性, 印发专门的新生教育教材, 确保新生教育实效性。

(二) 丰富新生教育内容, 实现教育的针对性

丰富新生教育内容, 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育, 帮助新生适应大学, 融入大学。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 组织政治理论学习, 引导大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开展大学生活内容的交流, 引导新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解决生活中的困惑, 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开展专业学习方法的交流, 引导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观, 形成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 并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实习和专业拓展训练;开展身心健康方式的交流, 引导新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 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开展成才规划内容的探讨, 引导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学习, 制定人生的规划;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内容的交流, 引导新生投身社团、学生会, 提高人际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开展科研学术活动的交流, 引导新生参加学术研究和创新类竞赛活动, 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开展责任意识的交流, 引导新生投入志愿者活动和公益事业, 提高社会责任感和感恩意识;开展大学生读书的交流, 引导新生阅读经典名著, 提升人文素养。

(三) 丰富新生教育实施通道, 重视个性教育

在新生教育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实践, 重视个性教育, 不同的教育方式有效结合, 确保共性和个性兼顾;在新生教育载体上, 摒弃原先过分依赖讲座、军训和教官、导员的做法, 采取“朋辈教育”、导师制等一系列方式促使新生教育实效化。

1“1+N”新生关怀项目, 朋辈督导

“1+N”新生关怀项目理念源自心理学中的“朋辈督导”, 项目名称中的“1”代表一名“关怀使者”, 也代表一个团队, 即“1+N”使者团队;“N”代表使者所服务的对象———若干名新生。项目意义在于在教育引导上, 通过身边人的实际行动来体现督促和借鉴意义。从学生群体层面上讲, 就是要求学子在自己的群体中有大爱精神, 爱老师、爱同学、爱自己。通过自己的行动与他人的行动达到一种“和谐共振”, 以实践来体现朋辈关怀。

学院实现“全过程跟踪服务”, 将“1+N”项目与“学生科研方案”、“道德实践计划”等系列方案进行有效对接, 确保项目可持续性开展。通过“1+N”新生关怀项目, 在保证新生教育的可持续性同时, 实现了共性和个性教育的兼顾, 通过关怀使者的工作, 摈除了原先新生教育过度依赖辅导员的弊端, 采用朋辈的积极引导, 使新生在适应过程中更有共鸣感。而通过朋辈使者传递的积极信息也更有利于新生的接受, 使新生教育更具实效性。

2导师制, 导师引导

导师制的理念依存于学科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原则, 学院为每班配备导师一名, 导师与所指导的学生之间的关系相对稳定, 原则上不予调整。导师一般由专业课老师担任, 以个人所具有的经验学识、高尚的师德修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人格魅力, 感召和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激励和促进学生勤奋学习、追求卓越, 德、智、体全面发展。

大一阶段, 导师通过介绍专业特点、发展前景、社会需求等情况, 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指导学生明确专业学习的内容和方向, 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计划和发展计划;大二阶段, 导师通过介绍专业课程结构及先修后续关系, 引导学生正确选课, 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帮助学生强化合理的知识结构;大三阶段, 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方案,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帮助学习上有困难和不努力学习的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组织科研课题讨论会, 吸收学生充当科研助手, 引导学生参与课题的选项、研究, 科研论文的写作;大四阶段, 引导学习成绩突出和有特殊专长的学生学业拓展、考研等。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指导学生毕业课题的选择和毕业论文的写作, 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从专业角度指导学生考研与择业。

通过导师制的实施, 导师参与到学生工作中, 使学生工作更具有实效性。导师制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 以新生教育为切入口, 帮助大一新生从入学就开始对专业学习有清晰的认知和规划, 导师深入学生教室和宿舍, 每学期与被指导班级学生分别谈心, 每月召开主题班会兼顾了学生的共性和个性教育。导师参与学生管理也打破了学生工作与专业学习相割裂的僵局, 导师制贯穿于大学四年, 保证了新生教育的持续性, 也将新生教育从过度依赖辅导员的困境中抽离。

(四) 利用新媒体, 扩大新生教育边界

以往的新生教育采取讲座等形式往往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 使教育效果受限。尝试利用新生所喜欢的新媒体, 如微博、QQ、人人主页等网络形式进行专业交流、心理疏导等新生教育形式往往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大大提升新生教育的实效性。辅导员、专业教师通过网络与学生交流, 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不仅在心理上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也兼顾了隐私保护, 更有利于师生有效沟通和交流。

三大学生新生教育实施的成效与思考

(一) 创新教育方式的成效

采取“导师制”、“1+N”项目等新的教育方式, 整合了专业老师和辅导员的力量, 保证了新生教育的可持续性、专业性。导师及使者与学生的交流, 发挥了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主体作用,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师制活动的开展增进了师生间交流与互动, 有利于导师将“教书”、“育人”结合起来。导师直接参与学生活动的指导, 提供给学生建设性意见同时也树立了威信, 增强了育人效果。

辅导员与导师相互配合, 相互支持, 各自发挥所长, 有效整合了资源。我院专业应用性都比较强, 导师配备上充分考虑了这一点, 选聘的导师的研究方向大部分和所带班级的专业对口, 从而能够和学生形成更有效的交流, 办出我院特色。“导师制”、“1+N”项目等新的教育方式针对不同学生的特殊情况进行辅导, 满足了同学们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兼顾个性与共性教育。

(二) 创新新生教育的思考

1激发积极性, 保障新生教育持续性

在新生教育中, 新生与实施新生教育的导师、辅导员、使者的积极性是新生教育具有可持续性的重要保障。鼓励学生将正性体会进行分享, 既有利于激发其他同学的积极性, 也在侧面肯定了“使者”和老师新生教育工作的成效, 有利于激发新生教育参与者的积极性。学校采取激励措施, 对导师工作量进行课时核算, 在职称晋升、岗位聘任、进修提高、评选先进等方面对参与导师工作的老师予以优先考虑;对参与使者工作的学生进行义工时长核算, 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在评奖评优、入党等方面给予加分, 激发和保护教师参与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2制度约束, 保障新生教育实效性

学院成立专门的新生教育领导小组, 对新生教育及后续教育进行规划和管理。对参与新生教育的导师和使者进行考核和监督, 保证新生教育有效开展。每学期末进行考核, 考核内容包括工作职责的履行、指导活动的数量和效果、所指导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的获奖和论文发表等方面, 通过导师和使者自评、学生测评进行考核。对不符合要求、不能积极履行导师和使者义务的老师或学生进行解聘, 对工作表现优秀的进行奖励, 通过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保障新生教育工作的实效。

大学教育的起点在新生, 职业生涯教育及习惯养成教育的起点也在新生。牢牢抓住这个矛盾, 即是牢牢抓住了大学生教育的主阵地。大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 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行之有效的大学新生教育, 才能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大学、认识人生、树立理想、实现目标, 将来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

南京素质教育实践研究 篇2

关键词:幼儿教育;“活教育”思想;语文教学;改革策略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完善以及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幼儿教育愈发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家长的广泛重视,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是推进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

语文课作为幼师教育课程中的一门基础课和工具课,对于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不仅传授给学生基础的语文文化知识,培养他们听、说、读、写的多种能力,而且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的形成以及组织活动、动手操作、研究行为的培养、继续学习能力的提高都有着重要影响。幼师语文教学要为幼师专业服务,把学生所应掌握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具体的专业能力。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幼师语文常常陷入教与学的困境——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师没有教学科研的激情。要想打破这样的僵局,幼师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但要想进行切实有效的改革,首先就必须找到具有专业性的教育思想作为幼师语文教育改革的指导。作为我国幼儿教育的专家——陈鹤琴先生,在多年进行幼儿教育研究的同时,也潜心研究幼儿师范教育,并对幼儿师范的语文教学总结了诸多宝贵的经验。因此,如果我们以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为基础,对幼师语文教育进行改革研究,将具有切实的意义和价值。

陈先生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明确的具体要求:必须会唱歌,会跳舞,会演奏乐器,会讲标准的普通话,会编儿歌谜语,会讲故事,会写端正的字,会画画,会做手工等等。其中会讲标准的普通话、会编儿歌谜语、会讲故事、会写端正的字都是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专业技能,要实现这些语文专业技能,较高的语文素养自然是必不可少的。这些都需要幼儿师范教育加强对幼师生的语文教育。

基于陈先生对幼师生的这些明确要求,笔者认为幼师语文教学改革必须坚持以下几点:

一、坚持文道并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强化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的“今后的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无知的人使他有知,主要的还要教会不会做人的人会做人。”幼师的语文课程除了重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注意到与学生幼教专业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听、说、读、写全面的训练之外,更应注意发挥语文的德育、智育、美育的功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坚持知行统一,强化实践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幼师的语文课程除了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之外,更多的是强化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培养他们勇于实践、勤于实践、善于实践的意识,提高他们有利于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服务。陈鹤琴要求幼师生会讲标准的普通话、会编儿歌谜语、会讲故事、会写端正的字,这些都是幼师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具体表现。幼师语文课程在进行这些能力培养时,不能只留于书本上的理论教条,应该更多地创设具体的实践机会,在实践中锻炼、培养学生,提高他们的语文应用能力。

三、坚持基本要求与多样选择相结合,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

幼师的语文课程应当在基本要求的指导下,根据幼教专业的特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有选择性、创造性地设计课程;开发多种课程资源,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评价方式,改革教学模式,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由于学生自身能力素质的不同和对各人未来发展要求的不同,有些人为了就业、有些人要求升学,因此,幼师语文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这种多样性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手段使得我校的语文教学充满活力。

四、坚持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在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幼师的语文课程应该坚持以陈鹤琴先生的“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的活教育思想为指导。反对传统教育只注重灌输知识的弊端,主张语文学习应以学生自己学、自己做为主,提倡诱导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积极鼓励的管理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创造能力。强调在语文学习中让学生学会做人,身心和谐发展。

基于以上要求,幼师的语文课程在设置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加强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工具性”对于实现幼师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适应幼儿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的,具有高等专业水平的幼儿园教师”显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尤其是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语文素养是不可或缺的,很难想象一个语文基本素养低下的人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同时,学好语文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尤其是语文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的保障。因此,在设置幼师语文课程时,不仅要加强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还必须加强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让他们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并且能够灵活地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也为他们再进修做好充分的准备。

幼师的语文,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的基础知识、方法和能力,更多的是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保持他们长久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信心;强化他们终身学习语文的意识;切实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增强学生的语文鉴赏和感受能力

除了具有“工具性”之外,“人文性”也是语文的一大特性。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积淀,使得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中外文学作品丰富多样。幼师的语文教学正是要通过有限的文本,教会学生细细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体会思想内涵、感悟作者情感的方法,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加强学生学习语文的思考、领悟能力

幼师语文在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同时,还必须增强他们的思考、领悟能力,使幼教学生学会对社会、人生、自然等问题的思考、探究。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于语文乃至其他幼师课程的学习;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幼师专业的理解,从而使他们能够从心底里热爱幼教工作,并自觉地为幼教事业作贡献。

4.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领域和语文应用能力

幼儿师范教育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专业,这就要求幼师语文不能只局限于传统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必须扩展学生语文的学习领域和应用能力,针对他们职业生涯的需要,加强他们听、说、读、写、表演等基本能力的训练,以利于形成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合格幼儿教师的职业能力。

基于以上这些要求,幼师学校的语文课程要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上,更注重他们幼教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鹤琴.陈鹤琴全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2]朱述宾.陈鹤琴先生的幼教观[J].教育论丛,1989(3).

[3]张仁镜.陈鹤琴的师范教育思想和实践[J].汉中师院学报, 1988(2).

[4]周和平.幼师语文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J].甘肃高师学报, 2001(6).

南京素质教育实践研究 篇3

正当大家惊叹这些新技术、新装备带来的伟大变革时,接踵而至的是大量设备维护保养、维修升级的问题, 这是一个必须在购置设备时就要同步考虑的问题,未雨绸缪才能物尽其用,物尽其用才能推波助澜。为此,南京江宁区教育局进行了教育技术装备维护维修管理工作的探索和尝试,联合南京市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办公室和技术软件公司,开发了“江宁区学校后勤管理与教育技术装备维护维修服务平台”( 以下简称“平台”),并进行了试点运行和推广。

一、平台开发的背景

自“十二五”开年,江宁区教育局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 人力,大幅提高了我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对加快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提高教育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经费投入方面,招标采购项目的金额逐年提高,从2011年的4 536万元至2014年的7 000余万元,共计2.4亿元。

经过调研发现,随着应用的加强以及时间的推移, 学校配备的设施设备逐步老化,出现了各种故障及问题。 为了应对设施设备的维修维护工作,各学校逐年增加维修维护费用,操作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有的按年度整包给企业,有的借助产品原厂商,有的交给地方区域内的个体维修户,有的求助教育局相关直属职能单位。 在维修经费来源上也是各不相同:有的请求教育局拨款, 有的寻找周边单位援助,有的是学校自筹支出。

以上种种,带来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有的因技术专业性强而无法准确核实维修的价格,有的“关系户” 造成维修费用明显过虚、过高,有的因标准规范的不一致而导致维修效果不满意,还有拖欠费用、以权谋私等债务纠纷和矛盾,大量的设施设备损坏流失严重, 维修维护成本逐年递增,给学校、教育局带来不少的棘手难题。

二、平台实现的方式

为了做好我区中小学教学设施设备和信息技术装备建设、应用、维护、管理等各项工作,我区教育装备和勤工俭学管理中心于2011年暑假开始,着手谋划借助网络数字化的集中报修管理系统,进行市场化运作模式, 规范维修行为,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技术装备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1.服务范围

我们通过分析数据发现,在每年教育装备投入中, 55% 以上是信息技术类装备,也就是计算机、投影机、 网络教室、监控、广播、数据中心等设备和集成。这些技术性强、使用频率高、淘汰周期短的先进设备,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维护保养、维修更新、升级扩充,短短几个月后将会变成一堆电子垃圾。鉴于此,维修维护平台服务的项目范围,主要定位于信息技术设施设备和传统教学设施设备 ( 包括后勤设施设备 ) 两大类。经过相对集中与细化,分为多媒体系统、网络系统、安防监控系统、 计算机设备、办公设备、电器设备、食堂设备、音乐器材、 美术器材等14类,分包后进行招标。

2.运作流程

维护维修平台的运作流程分三步:第一,做好维护维修服务商的征集工作,通过项目招标的方式,确定各项目模块的优质服务商,约定维护维修的响应和约束机制;第二,区教育装备和勤工俭学管理中心作为具体项目的监管、实施部门,做好管理工作,坚持“统筹管理、优质服务”的原则,对学校申报的维护维修请求进行审核,对服务商所提供的相应时间、服务内容、 配件价格等进行审核评价;第三,各学校加强对教学设施设备的使用管理,制订相关的报修制度,指定专人负责。

平台运行之后,主要由各学校教育技术室主任和总务主任集中上报、校长审核;结算采用上门计次收费的方式,合同中约定费用包括上门费 ( 依据路程远近分三档 )、服务费 ( 招标时谈判约定 ) 和配件费 ( 不得高于同期市场价且公示 );所有报修项目,分为质保期内和质保期外两种情况。

3.经费保障

在经费安排上,为促进城乡学校教学设施设备维护维修服务工作的均衡协调发展,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区教育局统筹安排,集中使用专项经费 (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费 ),整体推进全区中小学教学设施设备的维护维修服务工作。

同时,随着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的逐步提高,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的能力逐步增强,将各中小学教学设施设备的维护维修以及运行所需资金纳入义务教育保障经费预算,保证教学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与维护的经费来源,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所有维护维修等服务项目产生的费用,采用“学校配比 + 教育局补贴”的方式 ( 区管学校:自付1/3,教育局补贴2/3;街镇学校:自付1/4,教育局补贴3/4), 由区教育局根据协议或招标合同条款,联合中小学校, 在验收合格后,统一支付给服务商。

在教育局财务部门的配合下,上述经费政策得到顺利实施,各项操作规范、共同监管。

4.实现目标

平台开发的目标和方向,决定了其基本原则:规范操作行为、降低维修成本、保障使用效益、便于分析决策。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 对中标供应商产品质量的跟踪与监控,尤其是硬件设备类,实时监控与跟踪、评估。

(2) 规范学校的维修行为,杜绝违规操作等现象。

(3) 通过企业竞争及公开透明的市场化运作,节约维修维护成本。

(4) 依据行业标准和规范,科学有效地对设施设备进行合理的维修维护,延长使用寿命。

(5) 对全区、各学校、各项目、各供应商以及经费使用等多对象、多要素进行多样化的统计汇总,及时了解掌控相关数据,为相应的决策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三、平台运行的效果

该平台从2011年暑假开始筹划、设计,后逐步导入我区内学校、人员、设备以及近两年市招标采购项目的信息;2012年2月,通过招标方式确定服务商,4月平台试运行;2013年5月,全市推进使用。

1.平台操作流程

(1) 平台业务流程图

(2) 主菜单

1维修审核,主要用于区县管理中心对学校申报的报修单进行查看、审核和打印“维修流程记录表”,通过审核之后的维修项目即开始计入经费结算。对不符合规定的问题报修项目,可以退回学校重新发起或修改。

2维修监控,将学校上报的维修单分为等待审批、 等待确认、等待响应三种状态,实时跟踪监控流程中的项目。

3维修报警,包含维修监看和报警统计两个子栏目,主要用于对响应不及时的项目、企业进行跟踪监管。

4费用统计,对审核完结的报修项目进行汇总统计, 并能按日期、学校、项目和企业分类查看、汇总,生成报表。

5后台管理,主要用于对用户、单位的添加、删除、密码重置等相关操作。

6公共事务,主要用于公告发布、系统通知、功能帮助等项目。

7个人事务,主要用于用户个人信息的修改、工作安排等服务。

2. 利用平台进行数据分析

数据的权威性、准确性。设备信息资料来自于资产监管网,每一条报修信息都经过主任申报、校长审核、 企业确认和区县核准。

数据的多维分析、对比统计。所有报修信息,可以按项目、按学校、按企业、维修次数、报警情况等,分别进行统计汇总,能发现维修量的大小、企业的响应情况、费用的比例情况、设备的质量情况等,便于对比和分析。

四、平台深化的过程

在平台运行过程中,通过不断调整,完成了几大实质性改进。

第一,平台实现了通过调用“教育资产监管网”和“资产与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底层基本数据,共享学校的设施设备购置日期、品牌、型号、供应商等信息,只需输入设备条形码,即可显示。

第二,“学校后勤”模块功能进一步完善,所有校内教师可以网上申报自己使用的设施设备,由学校相关后勤保障部门进行维修维护等处理,无法解决问题的, 再向区级申报,进一步细化了学校资产管理工作,做好师生的后勤服务保障工作。

第三,平台针对不同区县的不同需求,增加了更多功能,在公用平台基础数据的前提下,可以运行不同的报修流程、查询汇总及结算方式,既满足了大多数区县的个性化需求,又能实现数据共享互通。

鉴于以上三点,必须要有更大的用户群体、更多的项目资料、更全的底层数据以及更便捷的查询统计功能, 才能体现平台的实用性与科学性,规模化的运作,整体推进,更好地为市、区级的后勤管理与教育技术装备维护维修提供服务。

五、结束语

平台自2012年4月试运行,至2013年7月第一次费用结算,共有50所学校报修1 587次,逐渐成为学校使用最为频繁的系统平台,得到了教师的肯定和认可。 平台开发的初衷也基本实现。

南京素质教育实践研究 篇4

探究“新三基”思想的本质, 就是突出以学生为本, 突出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新三基”其实是“以学生为本”的立足点, 是对种种课程改革或教育改革思想的创新与深化落实。

“新三基”思想是紧密结合时代的发展, 给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一条有效路径。因为它不再是空洞的理念与口号, 而是将理念落实到位的具体措施。它找到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那就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信息技术;它找到了一个强劲的动力, 这就是从立足点到技术到形式三位一体的方法与路径。也就是说, “新三基”是强调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基于脑的教育, 是把学生的内在潜力与潜能开发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立足点;基于网的教育, 是把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动力;基于“小班”的教育, 是把师生关系的最和谐状态和学生学习环境的最佳状态作为构建教育理想生态的最好模式。

“新三基”教育思想的基础是物质基础与技术环境, 也就是说, “新三基”的思想是立足于强大的教育技术之上的。技术是推动改革与进步的动力, “新三基”教育思想正是强调与突出了这个前提。那么, 如何来落实“新三基”的教育思想, 使其真正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动力呢?

当前, 发达地区都在探索基于网络的教学实验改革, 俗称“电子书包”。南京也不例外, 随着潮流而动, 将基于网络的教学实验改革提升到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层面。但是, 推动基于网络的教学改革, 南京走的不是单一的路径, 而是在继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继承, 使教学实验改革形成多维度和多路径。具体来说, 有两条路径, 一是以学科建设为目标, 深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通过推动学科实验室的装备与建设, 推进学科的发展, 从而推动教学改革。二是以学科课程资源数字化及其应用方式革新推动教学改革。无论是哪种, 两条路径的本质其实是一样的, 只是切入点不同而已。前者, 我们可以简称为“实验室”路径, 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化整合;后者可以称为“电子书包”路径, 是课程资源数字化与网络方式的有机整合。

无论是什么样的思想, 无论如何改革, 其本质与核心不能脱离学科课程的实施, 改革的不是学科课程, 而是实施课程的路径与方法。数学与物理学不会因信息技术而改变其内涵与本质, 但让学生更好、更轻松、更有效地掌握数学与物理学, 并成为学生“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载体与内涵, 却是教育教学改革永恒的话题与追求。

两条路径的具体实践

1.“实验室”路径的实践

实验室是学科建设的基础, 是课程实施的重要平台。创新装备与建设学科实验室是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 与整天在口头谈理念、谈改革和用纸笔去搞教学改革相比, 以学科实验室作为平台去推动教学改革, 是更务实和有效的路径, 更具备科学性和实践性。自2010年始, 南京以推进学科建设为目标, 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化整合应用为方法, 大力推进基于网络数字技术和数字化课程资源为核心内涵的数字化学科实验室建设。

一是提升传统常规实验室的品质, 为其插上“网络技术和数字资源”的翅膀。这不是建设新的实验室, 而是在原有学科实验室的基础上, 把信息技术与新的数字化教学仪器和设备融入常规学科实验室, 提升其内涵品质和技术力量, 从而使学科实验室能立足于实验教学, 运用信息技术 (即网络数字技术和数字化课程资源) 推动学科教学的改革。

这一方面的实践全面提升了“小学科学实验室”、“高中理科实验室”、“美术实验室”等学科实验室的品质。其采用数字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无线和有线网络技术、实验软件和教学管理与应用软件等, 把实验教学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使课程实施条件与基础完全基于网络技术与数字化资源。以“美术实验室”为例, 我们在传统美术实验室的基础上, 装备了基于网络的美术数字画板和美术数字化学习资源, 把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使师生进入一个全新的数字美术时代, 改变了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使美术课为广大学生所接受和喜爱。

二是创新装备与建设基于网络数字技术和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新型实验室。南京在全国领先装备与建设了《数字化地理实验室》、《数字化高中数学实验室》、《数字化生物标本馆》等。这是完全基于数字网络技术和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数字实验室, 它把教具、仪器、模型等通过数字网络技术与数字课程资源融为一体, 创设了一个全新的体验学习平台与学习时空环境, 使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得不随之变化,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师生互动提供了有力的和有效的支撑, 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最现代的技术条件。

2.“电子书包”项目的实践

所谓“电子书包”, 不太准确的定义应该是指数字化的课程教材与资源。但当前国内对电子书包的定义大概有三到四种, 其基本内涵都把数字化课程教材与资源及其如何应用统一于一个定义, 这些定义更多的不是指“电子书包”, 而是指一种基于网络技术与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教学方式。南京与此相类似的实验名称是“网络与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实验项目”。但是, 网络与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实验并不是今天才开始的, 十年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与今天的研究是同一个内涵。如果说有区别, 则只是今天的数字化课程资源更多、更好, 今天的网络技术更强、更“给力”而已。

南京的“电子书包”构成可以用三部分来说明, 一是硬件条件, 称之为“移动网络教室”;二是管理与应用软件, 称之为“基础软件”;三是课程资源与数字化教材。这三部分组成了所谓的“电子书包”, 但真正的名称是“网络与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实验项目”。因为是实验项目, 所以在硬件的选择上, 把市场上三大主流的硬件, 即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计算机、基于IOS操作系统的iPad和基于Androis操作系统的通用型平板电脑, 都被选入了实验学校, 并以此分为三个小组进行教学改革实验。三类硬件下的软件和课程资源略有不同。

实验项目更多地立足于班级课堂授课模式, 说得通俗一点, 是在数字化课程资源与教材的前提下, 通过网络技术与数字资源改革课堂教学的方式, 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与质量的目的。目前, 全国各地的实验大都落脚于此。这一实验的革命性在于, 它或许能真正改变教师的观念和学生学习的方式, 进而调整师生之间的关系与地位。

两条路径的发展思考

南京的两条路径, 其目标都是一样的, 就是要推动教学观念更新和教学改革。在信息化的背景下, 在网络技术普及和数字化资源日益丰富的现实情境下, 使教学更适应“网络原住民”, 变得更有效, 教学管理与评价更有针对性和更具人本化。但是, 二者在实践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偏差。学科实验室的路径是立足于学科建设, 强调学科的本质属性, 改变的是学习技术与路径, 特别是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成长特点, 得到了应有的保护, 如直观感知、动手操作等。而所谓的“电子书包”, 因为有了强大的数字化资源, 常常会用虚拟的资源 (图片、视频) 取代现实的感知和实践。

当前, 无论是所谓的“电子书包”项目还是名称为“基于网络和数字化资源环境下的教学实验”, 其实, 骨子里都是在做同一件事。由于这种被企业或商家推动在先、专家鼓动在后的改革实验, 往往会在短时间里形成一种潮流, 从而影响许多人, 我们不得不思考和慎重地对待。

让“电子书包”名副其实。“电子书包”如果被称为书包, 那就应该让它拥有“书包”的本性和属性, 书包里装的就是图书与文具, 它的性质就是一个工具箱。在这个书包里, 数字图书或教材、基础的管理与应用软件、课程资源等是书包里的“物品”。书包可以让学生随身携带, 可以随时随地打开。这就是说, 谁去做“书包”就去做书包, 不要打着别样的旗号, 让教学改革回归本性。教学改革是基于当前各类技术与环境的综合应用研究, 网络技术、数字化设备和数字化课程资源, 是一种教学的技术, 也是教学的内容。技术推动进步, 技术也推动改革, 当我们在网络数字技术与数字化课程资源这二者的前提下推动教学改革时, 千万不要忘记了课程的本质属性。改革什么, 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这些并不会因为技术而变, 但是, 依靠什么去推动改革, 改革的立足点与力量支撑却只有技术才能提供。

强调“电子书包”只是一个学习终端, 强调教学改革是基于网络数字技术和数字化课程资源下的学科教学改革, 我们就不会偏离学科的本质属性, 不会一哄而起, 热闹一阵子。如果说“电子书包”不是指书包, 而是指一种改革, 那么, 这种改革更多的应是基于技术的改革, 是基于网络数字技术与数字化课程资源下技术路径与方法的改革。改革的是方法与方式。在学科实验室的装备与建设路径中, 同样包含了网络数字技术与数字化课程资源。但在“电子书包”的改革路径里, 我们不能忽视各类学科的本质属性。所以, 不要把“电子书包”当作一种改革路径, 而应让它成为“书包”。

南京素质教育实践研究 篇5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国家为加强青少年体质而出台了各项有利政策, 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应时而生, 开始进入初期化发展阶段。这样一方面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青少年的体育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增加篮球后备人才数量、加快青少年篮球运动的普及与发展, 因此深受青少年、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在新的发展形势下, 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如何与时俱进, 放弃传统的人才培养训练模式, 与学校找到相应的结合点, 是青少年篮球俱乐部现在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青少年篮球俱乐部的运营进行研究, 探讨目前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市场化运营的基本规律, 建立和完善各项经营管理制度, 拓宽培养篮球后备人才的渠道, 加快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市场化的步伐, 更好的服务于青少年体育工作, 使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在今后能健康持续的发展。

2 研究方法与对象

2.1 研究对象

南京市青少年篮球俱乐部的运营情况。

2.2 研究方法

2.2.1 专家访谈法

运用访谈法向相关专家学者请教, 将个人观点与各位专家学者交流探讨。

2.2.2 问卷调查法

选取10家现在运营的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发放问卷, 发放对象为负责运营的管理人员20人, 教练员20人和学员家长200人, 为保证问卷质量, 采用现场发放回收方式。

2.2.3 数理统计法

利用SPSSll.0统计软件对所获得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处理, 得出定量结果。

2.2.4 逻辑分析法

对搜集的数据和统计处理的结果, 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南京市青少年篮球俱乐部的经营模式

在对10家青少年篮球俱乐部进行调查研究后得知, 经营模式主要是:独立经营、名人经营、学校合作经营、职业俱乐部合作经营的4种经营模式。虽然经营模式不同, 但有6家选择了和附近学校进行合作, 其中南京新之星篮球俱乐部在与职业俱乐部合作经营的基础上, 同时也选择了与学校共同经营。这说明南京市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在经营理念上更愿意与学校进行合作, 这样不但缓解了社会上篮球场地资源紧张的问题, 而且也能体现出与学校之间进行“体教结合”的发展模式。

3.2 南京市青少年篮球俱乐部的资金来源

青少年篮球俱乐部持续运营需要充足的资金来支持, 在调查中发现南京市青少年篮球俱乐部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学员学费, 其他来源包括企事业赞助费, 政府扶持费和其他收入等。这说明学员的招生状况是俱乐部生存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而企事业的赞助费用和政府的扶持基金这两项资金的来源存在较大的变数和不稳定性, 主要原因是目前青少年篮球俱乐部的运营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 在社会市场上影响力不够大, 从而限制了俱乐部与相关政府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的长期合作发展。

3.3 南京市青少年篮球俱乐部的场馆设施

场馆设施是进行篮球培训的基础保障, 是俱乐部开展业务的最基本物资条件, 也是影响学员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调查发现, 10家俱乐部的培训场地主要以租赁为主, 地址一般选在便于学员交通出行的学校体育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员交通出行的安全系数;而且由于学校场馆设施不是很先进, 场地使用率不高, 所以租赁很便宜。但借助学校的场地设施有时会和学校本身的体育教学或运动队训练在培训时间上产生冲突, 所以南京市青少年篮球俱乐部的培训场地资源并不是十分充足, 培训条件也有待提高和完善。

3.4 南京市青少年篮球俱乐部的组织机构

南京市青少年篮球俱乐部的组织机构主要是是在俱乐部经理的领导下, 设置行政部、财务部、培训部、人事部、赛事部和后勤部等主要职能部门。各个部门都有自己严格的规章制度, 能够明确各部门的权限划分, 促使其协调运作, 有助于俱乐部的运营与发展。但仍有4家俱乐部没有健全的组织机构, 为了节约开支, 精简管理人员, 出现了一人负责多个职能部门的状况, 组织结构不规范。

3.5 南京市青少年篮球俱乐部教练员的情况

教练员是篮球培训的直接设计、组织和实施者, 在培训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南京市青少年篮球俱乐部的教练员主要为男性, 男女比例为9:1。其中中青年教练员占据了75%, 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但由于存在许多年轻教练员, 执教5年以上的仅占20.8%, 缺乏一定的耐心和在培训过程中的教学经验。而被调查的24名教练员中, 仅有8人为专职教练员, 是俱乐部自身培养的篮球教练;其余16名均为兼职教练员, 他们的本职工作有体育教师、体育工作人员或体育院校学生等。由于俱乐部对教练员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措施, 无法对教练员的行为进行合理约束, 所以兼职教练员的流动性教大。

教练员的训练水平和管理能力都属于业务能力的范畴, 学员培训和管理的直接执行者就是教练员。调查中发现, 仅有6名教练员参加过篮协组织的教练员培训, 这说明教练员的科学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还存在很大欠缺。虽然有80%的教练员对自己的薪酬待遇表示满意, 但随着近几年社会上俱乐部的兴办, 教练员的执教能力与业务水平已经逐步成为俱乐部给予教练员薪酬高低的主要衡量标准。

3.6 南京市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学员的情况

在调查的200名学员中发现, 大多数学员的年龄是在9-15岁之间, 约占73.5%, 基本都是中小学生, 充分说明了中小学生才是参加青少年篮球培训的主要成员。而学员参加篮球训练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 兴趣爱好是青少年参与篮球运动的主要动机, 占64.5%;排在第二位的是锻炼身体, 占23.5%, 所以家长让孩子参加篮球俱乐部的最主要目的也是希望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孩子的身体素质, 培养良好的体育兴趣和意志品质, 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做准备。对学员选择俱乐部的原因进行调查, 交通是否便利是家长们最看中的, 占78.5%。其次是收费合理, 这是俱乐部应该考虑的, 此外培训课程新颖、内容丰富也是吸引青少年的原因之一。

3.7 南京市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7.1 俱乐部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政府部门没有有效体现主导作用

由于相关政府部门对青少年篮球俱乐部的注册条件没有进行严格的要求, 又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法规, 使得一些没有充分运营能力和科学经营模式的俱乐部也有机会进入市场, 不考虑培训效果, 造成广大客户不信任现有的部分篮球培训组织。

3.7.2 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单一, 缺乏自身经营能力

青少年篮球俱乐部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学员的学费, 过于单一的来源渠道, 造成俱乐部自身经营所得比例较小, 说明俱乐部的自身经营能力还是非常有限的。

3.7.3 教练员缺乏高层次培训, 流动性比较大

现在很多俱乐部的教练员有大部分属于兼职教练, 无法保证在篮球培训过程中的工作态度, 如何对他们进行合理管理和培训等一系列问题继而产生。

3.7.4 俱乐部场馆设施差异较大, 培训时间无法保证

各俱乐部所使用场馆大都是租赁相关学校的体育馆, 有些场馆的配套设施不是很完善, 个别场馆设施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 影响了培训的质量, 对俱乐部的运营发展存在一些障碍。

3.7.5 没有全面贯彻落实“体教结合”模式

生源问题是俱乐部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 要想增加生源, 与学校合作无疑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那么如何找到与学校最佳的合作方式成为俱乐部相关管理人员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4 建议

4.1 加强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 强化主导作用

青少年篮球俱乐部是属于更广泛的培养和发展篮球人口的社会组织, 与盈利性的商业化俱乐部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相关政府行政部门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对于青少年篮球俱乐部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和作用。因此, 俱乐部要想正常运营, 需要到民政部门注册, 获得合法地位。相关政府部门理应发挥其主导作用, 积极管理、协调、服务、保证南京市青少年篮球俱乐部的运营发展。

4.2 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和业务领域, 创新经营模式

俱乐部相关管理人员应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管理模式, 积极寻求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赞助, 积极争取与学校进行合作。俱乐部本身也可通过扩大服务范围和范畴来增加收入, 结合自身, 寻找创新点, 吸引更多青少年参与到俱乐部来。

4.3 加强教练员的业务培训, 完善教练员的管理制度

教练员自身要加强文化学习和业务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新的方式方法, 不但要保留好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更要注重探索学习新的培训方式, 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并融入到现阶段的培训模式中。俱乐部管理者应多考虑到教练员自身的社会生活压力及业务发展空间与能力, 签订合约来对教练员进行一定的约束, 同时管理者应加强与教练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加强对俱乐部的理解和认同, 防止俱乐部人力资源的流失。

4.4 完善场馆设施, 提高培训质量

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应该在资金投入上尽力完善自身的硬件条件, 要把现有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提高资金的利用价值, 提高俱乐部的培训质量。只有自身培训质量得到了保证, 俱乐部自身品牌在培训市场上才能拥有一席之地。

4.5 贯彻“体教结合”的培养模式, 找到与学校合作的结合点

“体教结合”模式是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发展至今的必然趋势, 也是日后俱乐部运营与发展的主要模式。俱乐部可以尝试采用让学校到俱乐部参加培训和组织俱乐部教练员到学校进行培训两种培训方式相结合的形式, 这样才能更好的利用俱乐部的资源发挥“体教结合”的经营模式, 逐步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青少年篮球人才培养局势, 让篮球运动真正回归校园, 做到体育与教育相融合。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 对南京市青少年篮球俱乐部的运营模式和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在运营过程中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经费来源渠道相对单一;缺乏对教练员的统一管理和培训;俱乐部之间场馆设施差异较大;没有全面实施“体教结合”模式。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 促进青少年篮球俱乐部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南京市,青少年篮球俱乐部,管理,运营

参考文献

[1]曹岩.体育与健身俱乐部的运作特色[J].体育文化导刊, 2003 (1) .

[2]苗大培, 刘国永, 贺凤祥等.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评估体系研究[R].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项目, 2005:12-17.

[3]刘德林.上海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的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7:46.

[4]张宏.我国西部地区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对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8 (5) :49-52.

[5]肖林鹏.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性质辨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5 (2) :23-26.

南京素质教育实践研究 篇6

在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育目标是培育拥有坚实的管理学和经济学基础知识,拥有科学研究的兴趣以及严谨的科研作风,具备数据处理技术和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可以进行工商管理专业学术和应用研究的高层次人才。自1998年工商管理学科被公布为我国学科专业以来,我国工商管理教育快速发展。

在经济发展和研究生扩招的背景下,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数量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工商管理的硕士招生点。据中国研究生招生网站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全国共有81所高校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硕士招生点。自开设工商管理硕士点以来,这些学校每年向社会输出大量的工商管理硕士毕业生,很好地满足了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情况下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

一、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探索和实践———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

自我国招收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以来,许多高校都对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这一部分,本文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下简称南信大)为例,简述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探索和实践的总体情况。

(一)课程设置注重学科专业知识,忽略方法论的培养

在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上,国内大部分高校较为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对研究方法论的重视程度不够。针对全国各地区65所高校关于研究方法论开设情况的统计可以发现,仅有17所高校开设了研究方法论的相关课程,占总数的24.6%;同时,在开设研究方法论课程的学校中,研究方法论多数是选修课而不是必修课。这体现出很多高校对研究方法论存在忽视的情况。结合对各高校课程安排的总体调查,我们发现,高校公共基础课程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英语以及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而专业课多数是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交叉重复的现象严重,课程内容不能满足前沿性的要求。专业选修课中跨学科课程开设的也相对较少,仅仅是本学科内各研究方向课程之间的交叉学习和了解,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学生横向拓展思维的培养,同样不利于研究方法论的培养。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课程设置为例:

数据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网站

由表1我们看到,南信大的公共基础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为管理学前沿、中级计量学等工商管理专业必学的理论基础知识,选修课也大多是工商管理专业各研究方向所需的方法和理论;同时,和大多数高校一样,南信大并未开设研究方法论的相关课程。由此可见,南信大的课程设置同样是注重基础理论知识,但是忽略了研究方法论的培养。

(二)重理论,轻实践

众所周知,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未来要面对的是很复杂的社会经济活动,因此,实践环节应当是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必不可少的一项培养项目。我国各高校也对研究生的实践环节做出了相应的规定,甚至设置了一定的学分。

数据来源:各高校研究生网站

由表2我们看到,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对实践环节给出了学分制的要求,即使设置了学分,实践环节的学分也仅在0.5—3分之间,占总学分比重很小。由此可见,在对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社会实践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南信大为例,规定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位课学分不少于20学分,但是对于社会实践却没有设置学分,也没有对社会实践做出相应的规定。说明南信大同样重理论,轻实践。这样的课程设置无疑会阻碍学生的探索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三)对学生论文发表的要求和标准制定过高

关于学术交流和发表论文方面,包括南信大在内的各高校也都有各自的规定。

由表3我们看到,对学术活动和论文发表做出明确规定的高校,在各个地区的比重都超过60%,这些高校中有一部分高校对参加学术交流的次数都做出明确的规定。在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上,很多高校也做出明确的规定,大部分是要求在学校规定的期刊上至少发表一篇学术论文。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对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做出硬性要求有助于学生学术水平的提高,从而提升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但是学校过分强调学生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层次的要求,反而抑制了学生研究的自主性、自愿性,从而使学生为了论文发表而发表论文。

数据来源:各高校研究生网站

数据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网站

从表4我们看到,南信大对于学生的论文发表和学术交流均做出硬性规定,要求在校期间,研究生必须在核心以上期刊至少发表1篇论文,参加6次以上并举行一次公开性的学术报告才能达到毕业的要求。在这样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下,研究生确实都很努力,但论文写作和研究工作需要较长时间的沉淀和积累,期刊也有审稿周期,这样的强制要求所带来的后果就是,研究生追求短平快、热点、发表快,真正沉下心去做科研的很少,并且很多压力都转移到了导师身上。

二、政策建议

结合上文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几条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育质量的政策建议:首先,应加强对工商管理硕士研究方法论的培养,启发学生多观察社会现象,并从现象中提炼科学问题。在确定论文题目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努力培养独立的研究人员而非研究助手。其次,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多增加一些论文写作、计量软件应用的课程,让学生在掌握理论方法之后还能有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系统地指导学生如何做研究。再次,制定恰当的论文发表标准和要求,既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和约束学生,又不至于让学生疲于奔命,追求短平快。

摘要:近年来,由于我国硕士生扩招以及经济发展等原因,我国经管类研究生尤其是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日益增多。我国在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起步较晚,依然存在一些欠缺。因此,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梳理当前我国高校关于工商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就如何提升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育质量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欧绍华,徐亚纯.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10):46-49.

[2]兰玉杰,张斌.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调查与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1):53-56.

[3]王亚青.当前高校硕士研究生科研活动现状调查[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1-137.

[4]来茂德,沈满洪,陈凯旋.培养机制改革:新时期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2):1-5.

[5]董克用.关于经济学、管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3):10-12.

[6]王鲁捷.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改革目标与方法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4,(2):33-35.

[7]禹智潭,黄炳根.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4):157-159.

[8]高新柱.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调查与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3):92-95.

[9]樊金萍,龚束芳.我国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教育研究,2011,13(11):152-155.

[10]薛文飞,刘国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4(12):87-91.

[11]段丽.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3.

南京素质教育实践研究 篇7

一、人文素质的概念

“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素质”是指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指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播,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它包括人文知识教育,人文方法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

二、国内外各高校对研究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美国提出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平均文化水平,提高整体教育质量,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注重专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日本的大学把面向21世纪的培养目标概括为:高达的胸怀,健康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面向世界的日本人。韩国的高校在重视西方科学技术时更加注意弘扬本民族和东方文化。而我国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中指出,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家、科学家、政治家和企业家所认识。据统计,世界上各个领域的1000位有杰出贡献的人物中,百分之七八十都接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这说明音乐艺术对一个人的精神境界的升华、想象力、创造力的开发及思维方式的拓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我们要转变教育观点,深化教育改革,更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心里素质。从而达到提高研究生人文科学教育的目标。

三、我校研究生人文素质的现状

从整体上看,我校研究生的人文素质还较高。研究生们到校后积极要求入党,学习认真,刻苦研究,待人处世彬彬有礼。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人文知识浅薄,人文素质低等,主要表现在:

1、思想上积极上进,却存在功利心理

许多研究生入校后思想上要求上进,积极申请入党,但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发现,部分学生的入党动机存在功利化,他们一味的想得到一张党票作为以后毕业谋求工作的敲门砖。在这种心里的促进下,强迫他们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上党课,来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急功近利是达不到好的效果的。

2、校园人文活动丰富多彩,研究生们很少问津

我校本科生学生会和各社团经常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如每年12月3日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我校本科生组织学生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举行悼念活动,研究生们却很少有人参加。每年新生入学时,学校各院系组织迎新系列活动,研究生们也很少参加。大学生的辩论赛上、激烈竞争的运动场上,也看不到研究生们矫健的身影。只是与他们所学专业有关的学术讲座,才会积极参加。

3、课程设置专业化,研究生们无暇顾及人文素质修养

虽然我校研究生招生起步比较晚,2004年招收第一届研究生100人,目前在校研究生609人。但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还比较完备。但外专业选修课最多不能超过4个学分的严格规定,使研究生们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受到很大限制,更不用说人文方面的课程了。在应试教育下,前三学期研究生疲于应付各门考试,没有时间来选修人文方面的课程,从而导致人文知识浅薄。

四、加强我校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在激烈竞争的社会新形势下,财经院校的学生就业率较高,我校2007年第一届毕业的研究生以100%的就业率说明我校研究生的就业前景较好。我们应抓住机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实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研究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应变能力、心里素质,从而学会适应社会,来达到我校实施的“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1、加强导师的言传身教作用

我校导师总体水平较高,共有166名。其中具有正高职称的110人,占66.27%,具有博士学位83人,占50%。从年龄结构看50岁以下的有118人,占71.08%。在这样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相对合理的导师队伍的带领下,必将会教育出一批批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不仅要以渊博的知识,独到的见解在教学中传授人文精神,更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渗透人文教育,即用严谨的治学方法,勇于探索真理的勇气,和蔼可亲的人格来影响和教育他们如何做人,做学问。

2、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创建和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对于研究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意义重大,校园文化一经形成,便会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达到提高研究生的人文素质的教育目的。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多聘请一些学术水平较高的专家和学者来我校讲座,尤其是关于人文方面的讲座。充分发挥研究生会的领导作用,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文化活动、公益活动。(如举办一些高质量的艺术演出、展览。近期我校举办南财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就为广大研究生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锻炼和展示自己的平台。成绩优秀的可参加省教育厅举办的以“我和祖国”为主题的江苏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鼓励研究生进行学术创新,经常举办学术沙龙,不断提高研究生的修养,从而为将来就业打下一定的基础。

3、调整培养方案,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在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的模式下,还是处于应试教育,研究生为了能顺利毕业拿到学位,只能埋头学习,应付考试,到图书馆阅读也只能选择与自己的专业有关的书籍。另外许多研究生考进来时是其他专业调剂过来的,相应的专业基础薄弱,硕导就会给他们列出许多书籍让他们来阅读,他们根本没有时间来看一些伦理学、美学、哲学等与他们专业无关的人文方面的书籍,来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鉴于目前这种现状,我校领导应适当的修改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多开设一些人文方面的选修课,尤其不要限制外专业选修课的学分,使研究生有充分的选择空间,充分利用宿舍网络资源,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提高自己的修养。

4、加强基地建设,充分接触社会,提高人文素质

我校财税学院本科生实习基地的成功试点,成为全国文科院校的典范。研究生基地建设也可以此为借鉴,积极推进产学研建设。让更多的研究生到相应的基地去实习,接触社会,逐渐学会适应社会,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挫折,自觉的加强理论学习和政治修养,坚决抵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腐败思想对自己的侵蚀,提高人文素质。

加强人文素质的修养问题,不是像专业知识那样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是潜移默化的结果。需要很长时间,需要研究生自己要广泛阅读大量文学名著,哲学书籍,通晓心理学和伦理学的知识。学校领导改变思路,集思广益,为研究生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创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创新教育,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从而提高我校研究生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柏昌利.有学问更要有修养又知识还要有文化---谈加强研究生的文化素质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999, (01) .

[2]胡显章.关于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J].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3]刘虹胡弻成.教人做人: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核[J].云南高教研究, 1998, (02) .

[4]王建胜, 吴旭红.文科研究生素质教育的缺陷与对策[J].高教与经济, 2007, (09) .

[5]庄丹华.信息时代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07) .

南京素质教育实践研究 篇8

一、研究视角

根据ISO9000理念, 高校的主要产品是服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产品通过实践教学方式服务于高职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及高职生的成长成才。 本文基于学生是高职院校核心利益的相关者 (主要顾客、主要服务对象) 的观点, 以满意度评价为工具, 侧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服务质量过程进行监测, 尝试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满意度。

二、实证研究

(一) 问卷设计

课题组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深入访谈学生, 头脑风暴引导法等, 基于高职生的视角设计了10个主要指标, 即Q1教师作用、Q2社会调研、Q3志愿服务、Q4参观、Q5项目化教学 (分小组选题、制作PPT、参与课堂讨论与交流等) 、Q6暑假社会实践、Q7主题教育活动、Q8专家讲座、Q9课外阅读探讨、Q10课程考核。量表的每一个指标都采用李克特7级量表测量。质量差距是满意度减去重要性, 用公式表示为SQ=S-I。

(二) 数据分析

1.描述性统计

本次调查以南京某学院专科二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 在186个有效样本中 , 男生101人 , 女生85人 , 样本中含有理工科类、文科类和艺术类学生。

2.运用MINITAB软件进行分析

(1) 信度实证分析

经过正态性检验, 学生对于被调查的10个指标的重要性及满意度的“实际感知”数据是真实的、可采信的。

(2) 方差分析

a.根据公式计算, 就性别而言, 女生的期望值 (重要性I) 与实际感知 (满意度S) 的差距要比男生大。B.就专业类别而言, 期望值 (重要性I) 与实际感知 (满意度S) 的差距由大到小依次是艺术类学生、文科类学生、理工类学生。

3.教学服务质量差距

10项指标的总体满意度都低于重要性, 也就是说学生所感知的各类项目的服务都低于他们的期望值, 其中暑假社会实践差距最大, 值得关注。

4.重要性/满意度矩阵

通过平均值计算后, 建立以重要性和满意度两个维度得分均值为中心原点 (6.167, 5.681) 的坐标系。我们把10个指标的重要性和满意度数值标注在坐标系中, 从而揭示高职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最重要的因素, 以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满意情况。第一象限涉及指标有Q1、Q5、Q9, 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高重要性、高满意度领域, 是实践教学的强优项, 也是可能的竞争优势区;第二象限涉及指标有Q3、Q4, 这是低重要性、高满意度领域, 可以对其资源进行重新调整, 把资源调整到学生认为最重要又紧缺的领域;第三象限涉及指标有Q2、Q8、Q10, 这是低重要性、低满意度领域, 可以不必投入那么多的资源和精力;第四象限涉及指标有Q6、Q7, 这是高重要性、低满意度领域, 是实践教学的挑战项, 是实践教学方面急需解决的关键领域。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对四个象限的分析是基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最优先战略的考虑, 所谓强优项、挑战项是相对而言的, 因为调查的10项指标的满意度都低于重要性。

5.课程价值判断

关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程的价值判断, 数据显示:女生高于男生;理工类学生低于艺术类和文科类学生。

6.教学满意度计算

通过满意度计算公式, 即满意度=[所有学生的选分相加/ (7分×总人数) ]×100%, 得出相关数据。数据结果显示:就总体而言,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满意度是86.01%, 这在服务领域来说是一个比较高的满意度。

三、特色与创新

根据南京某学院的调查数据, 我们发现项目化教学是高重要性、高满意度的领域, 是高职生喜欢的实践教学项目。项目化教学内容主要是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相关专题, 给学生开出一系列分组讨论的选题, 选题能够突出课堂教学重点, 并结合高职生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 由学生自由分小组选题, 阅读课外书目, 查阅收集资料, 课后进行小组讨论, 开展实践活动, 精心制作PPT, 再到课堂上进行表现方式多样的讲演, 并由班级同学进行讨论与交流等, 最后教师根据项目化教学成绩鉴定标准给出评语和成绩。在学校层面, 也可以组织项目化演讲比赛, 激励学生较好地完成实践教学项目。

四、研究结论

“测评与否取决于院校的生存环境和生存压力的大小 , 测评效果取决于调查工具设计的科学程度”。 [2]本次调查以南京某院校为例, 数据显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服务与学生的期望存在一些差距。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根据当代高职生的新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 以学生满意度评价为衡量标准, 持续改进,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摘要:本文基于对南京某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 用数据显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满意度及质量差距, 利用重要性/满意度矩阵确定相对优先的改进方向, 并概述实践教学特色和创新。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满意度

参考文献

[1]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870/201209/142870.html.

上一篇:防雷施工下一篇:电路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