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社会实践及素质教育讲座课程表

2024-08-21

研究生社会实践及素质教育讲座课程表(共10篇)

研究生社会实践及素质教育讲座课程表 篇1

2010级研究生《研究生社会实践及素质教育讲座》课程表

第3周: 上课地点:学校逸夫楼103教室(600座教室)时间:从9月6日---9月12日

2010级研究生分班: 素质教育1班:(计算机学院、自动化学院 博士)素质教育2班:(电光学院、经管院、外语、体育)素质教育3班:(化工学院、动力学院、重点实验室、人文学院)素质教育4班:(机械学院、理学院、材料系)

2010级研究生《研究生社会实践及素质教育讲座》课程表

2010级研究生分班:素质教育1班:(计算机学院、自动化学院 博士)素质教育2班:(电光学院、经管院、外语、体育)

素质教育3班:(化工学院、动力学院、重点实验室、人文学院)素质教育4班:(机械学院、理学院、材料系)16号安排上机测试

研究生社会实践及素质教育讲座课程表 篇2

制图课程是高校工程类各专业必修的主要技术基础课。同时, 也是每个从事工程技术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必须学习和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 制图是工程领域中的一种语言, 来源于生产又服务于生产, 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在学习和工作中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是后续课程学习的重要基础, 是人们表达设计思想、传递设计信息、交流创新构思的重要工具之一, 是现代工业生产部门、管理部门和科技部门中一种重要的技术资料, 在工程设计、施工、检验、技术交流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目前我国高校工科类专业的制图课教学普遍存在“生多师少”的现象, 制图课一般都是90~120人的大班, 采用讲座式教学方式。 一般研究者认为, 讲座式教学条件下师生之间的互动很难展开, 课堂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 教学效果很差。 国内外研究表明, 讲座式教学过程中学生数量并不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 存在教学方法单调、课堂秩序差、学生参与度低、学习动力差等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学方法不能适应目前的教学要求, 讲授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所占比例太大。 要改革讲座式教学条件下单一的教学模式, 使之转向全体同学共同参与的互动教学模式, 以此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对制图课程由厌学变为愿学, 由被动转为主动, 这应成为高校制图课教学研究的重点。

一、问卷调查结果

对高校制图课程学生学习主动性、 积极性等现状进行问卷调查, 研究表明:当前制图课程教学现状主要是:首先, 学生对我校当前制图课教学效果总体是满意的, 但其中很满意的只占7.2%、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分别占25.7%和45.6%, 说明要使制图课成为工科类专业学生喜爱的课程还需要我们付出一定的努力。 其次, 学生对制图课的学习态度是, 很感兴趣的只占被调查学生的4.3%, 看任课教师授课效果选择是否听的占46.5%, 不感兴趣的占49.2%。 可见, 教学内容不能脱离生产实践, 教师教学过程中如果只强调教材、理论而脱离实践, 一味追求理论知识的输送, 忽视学生的反映, 那么制图课程就给学生留下了“教条”、“枯燥”、“古板”的不良印象, 这种情况下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再次, 学生认为制图课程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学方式陈旧、单一,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占62.3%, 当然, 认为教材内容过于抽象、难以理解的占33.4%。 说明目前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教学要求, 要改变学生把制图课当成头疼课、迷糊课, 看课外书、聊天、发微信、上网、睡觉等现象, 则一定要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 最后, 学生认为改革制图课教学首先应该做的是: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分别占52.9%和34.7%。 因此, 改革讲授式教学方法, 实行互动式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二、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究

探索讲座式制图课程的互动教学模式主要从课堂和课下两个方面开展。

首先, 在课堂方面, 任课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实例讨论、辩论、图例分析等互动方式, 侧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与学生在课堂上互动。

1.多媒体教学法

讲座式教学过程中, 由于学生人数较多, 常常出现后排学生看不清文字、听不到声音等情况, 教学效果不好。 教学过程中应改变教学方法, 借用投影仪、挂图、电脑等教学工具, 把本来较为枯燥的制图理论知识以文字、声音、图像、动画效果、影音文件等多媒体形式展现, 使学生能看到图文并茂、重点突出又内容丰富的多媒体文件。 课堂上, 学生看得清屏幕文字, 听得到声音, 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才会提高。 有意识地添加增强互动的教学设计, 不仅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传递前沿的制图知识, 而且可以将单调的教师讲解变成师生互动形式, 继而扩大师生互动空间, 拓宽师生互动途径, 丰富师生互动内容, 使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2.实例教学法

实例教学是一种教与学双方直接参与, 共同对问题或疑难进行研究的合作、开放、互动的新型教学方式。 制图课教学中, 运用典型零件的图纸, 将制图知识寓于零件图纸之中, 以分析、讨论等方法开展教与学, 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实际问题, 分析、 讨论典型零件图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制图的理论和实际应用制图的知识。

3.模拟授课法

互动式学习的理想人数以不超过60人为宜, 目前高校制图课的课堂都在90人左右, 有的班有100多个人, 要想让每个学生在每次课都有参与机会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小组分组方法, 即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将选课学生依照自愿方式划分为若干个小组。 例如, 总学时为54学时 (一周3学时) 的制图课程, 可以把一个三、四个班级 (一个班在30人左右) 合上的大班分成16到18个小组, 指定每周第1个学时的授课内容由1个小组负责, 要求授课内容应与教材紧密结合。 在这一周里, 他们按照自己的设计上台模拟授课, 授课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内容是上次课内容的总结和复习等, 另一部分是本节新课的教学内容, 而小组全体成员负责收集和整理授课材料, 制作PPT课件, 研讨教学内容。 这一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很有帮助, 对提高学生动嘴、动手、动脑等能力也很有作用, 同时增进学生对任课老师备课、 授课过程的了解及对其付出的辛苦的认同。

其次, 课外方面。 为扩大与学生交流, 回答他们的问题, 除组织学生认真完成习题作业之外, 还把制图课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由于学生人数众多,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课堂上教师无法一一接触学生, 也无法一一回答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 课外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和网络技术, 组织学生以建立微信群、QQ群等方式进行答疑、交流、讨论, 并随时指导学生积极参与跟制图课程相关的比赛活动, 如“挑战杯”、“机械创新大赛”、“高教杯”图学大赛等活动, 形成跨越空间的师生、生生互动及人机互动。

结语

如何把高校制图课程建设成工科类专业学生喜爱的课程, 是广大制图课程教师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针对讲座式教学条件下高校制图课程教学难以进行的现状, 迫切需要找到一个切入点, 让学生认识到制图课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学习制图的兴趣。 因此, 设计互动式教学方法是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新趋势, 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切入点。

参考文献

[1]徐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7 (08) .

[2]王韩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研究性学习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 2007 (21) .

[3]陈彩娟.大班环境下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施——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11) .

[4]陆国栋.教学方法改革的模式与举措[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08) .

研究生社会实践及素质教育讲座课程表 篇3

李俊小学政教主任:杨占军

各位同学: 大家好!

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学生社会公德与养成教育方面的知识。提起小学生社会公德和养成教育这个概念,有好多同学还不清楚,下面我就首先对这个概念给同学们解释一下。

所谓社会公德就是指人们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与“私德”相对。公德指与组织、集体、民族、社会有关的道德,私德指个人品德、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私生活中的道德。社会公德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根据共同生活的需要而形成的,如遵守公共秩序、讲文明、讲礼貌、诚实守信、救死扶伤等。

养成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训练、严格管理等种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养成教育虽然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人要是各种好习惯都养成了,我们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如学习上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劳动上有良好的劳动习惯,道德上有良好的道德习惯,生活上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这个孩子就是一个好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中小学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

下面是广大同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

1、习惯影响。不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上学之前形成的某些不良习惯,如顺口说粗话、大声喊叫、见人爱动手动脚等,虽然经过老师提出要求,知道必须遵守行为规范,但是由于旧习惯的影响,对新的要求还不适应,在一定情境下,旧习惯会不知不觉地表现出来。生活上,睡懒觉、不叠被子、抽烟喝酒、攀木折花、随地乱扔垃圾;物质上,搞攀比、高消费等,思想空虚,意志脆弱。

2、观念模糊。例如有些同学把遵守纪律看成是软弱怯懦,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溜须拍马,把损坏公共财物看成是英雄行为,把帮助同学打架看作是“行侠仗义”,对同伴好友的违纪行为不加劝阻而提供方便。这些都是是非观念不明,爱憎情感不强的具体表现。

3、任性执拗。有些同学在家长的过分溺爱下,娇生惯养,一不顺心便用大声哭叫、摔打东西、耍小脾气等手段对家长要挟,而家长对此不加批评教育,反而迁就屈从。长此以往,滋长了孩子任意妄为的脾气。也有的家长生怕孩子外出吃亏,唆使孩子骂人打人,殊不知这种教育正是自己使孩子变得野蛮。这样的孩子进入学校,很难接受各项规章制度的约束。加上对群体生活的规矩理解不够,以为跟家里一样,遇事有父母撑腰,所以就敢于大胆违反纪律。相反,在家经常受父母批评和打骂的学生得不到关爱,就会灰心失望,自暴自弃,这就更容易形成执拗的性格。

4、明知故犯。这种情况在低年级学生较为少见,而在高年级学生身上却表现明显。这类学生熟悉纪律要求,也知道这些要求合理正确,但他们拒绝接受纪律的约束,对老师提出的纪律要求很反感,认为老师小题大做,吹毛求痴,从而抱着对抗的情绪,有意不遵守纪律。这样的学生大错虽然不犯,小错却接连不断。例如:乱仍垃圾、自习课交头接耳、校内骑车等。

5、品质不良。少数学生是非观念模糊,黑白颠倒,感情冷漠,经不起利诱而发生盗窃、吸烟、喝酒等行为,这已不是一般学生违纪的问题,而是临近刑事犯罪的边缘,这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如不及时接受教育和悔改,其发展前途很可能会走向犯罪。目前,违法犯罪趋于低龄化,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面这些情况就是我们同学们中间所存在的一系列不良的现象,那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克服和改正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呢?我认为同学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已再熟悉不过了。在我们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划》中,一些公共场所里,也经常可以看见这类标语,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如何做呢?

文明行为要求:

1、与人交往讲普通话要使用礼貌用语(“请”“您好”,“老师好”,“同学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不用谢”),面带微笑打招呼。笑脸待人,是亲切、敬重的表现。

2、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每日初次见面宜相互问候,学生见教师应鞠躬问好,同学之间应互相问候。

3、有领导、教师来校指导、听课,见面要立正鞠躬问好,遇到来者找不到地方要主动带路,在别人说“谢谢”时,应说“不用谢”。

4、有教师听课,要提前到指定教室坐好,安静等候上课;下课时,要让听课教师先走。

5、自觉维护公共场所安静及正常秩序,不追逐打闹、起哄。

6、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公共财物,不攀折花木,践踏草地,不浪费水电,污损课桌椅、图书、门窗、墙面、扶栏等。

7、文明用餐,不乱倒饭菜,不吸烟,不边走边吃。

8、讲究清洁卫生,不乱丢杂物、果皮、纸屑,遇有垃圾杂物,主动拾起放进垃圾桶,保持校园整洁美观。

9、男女同学交往举止要得体,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不拉帮结派。

10、遵守校内外交通秩序,自觉遵守门卫制度,出入校门要下车,校园不准骑车,不翻越围墙栏杆,不乱停放车辆。二.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交往中用以调整相互关系的最一般的行为规范之一。在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爱人者人恒爱之,信人者人恒信之。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人人都时时快乐、事事顺心,难免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人帮助、救济的时候。这就需要人们之间互相帮助,扶危济困,乐善好施,以助人为乐。对不法行为,每个公民都应当分清是非,挺身而出,智斗勇斗,见义勇为,都有责任和义务自觉维扩社会治安。三.爱护公物

爱护公共财物是社会公德极其重要的内容。爱护我们的校园、爱护校园里的一切公共财物,是一个人自身道德修养的体现,也是社会公德在校园里的体现。作为中学生来讲,我们应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来要求自己,做一个好学生、好公民。但是在我们中间,还是有一部分同学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不遵守学校的纪律,损坏学校公物,比如:有在崭新的课桌上乱贴广告纸张、用笔乱写、小刀乱刻的;有拳打脚踢、开门不用钥匙而将教室门窗损坏的;有把教室黑板、开关插座盖板砸碎的;有对准洁白的墙壁乱打篮球的;有把易拉罐、方便面袋故意堵塞下水道的;有开电灯,人走后不关的;更有吊扣篮筐、拉拽篮网使得篮筐折断的,等等,虽然这些现象只是少数,但都是令人深恶痛绝的行为。况且,这些行为是危险的,轻则擦伤皮肉,重则伤筋动骨,甚至会有生命危险。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要立即停止、制止、禁止。

同学们,学校是我家,人人都爱她。美丽和谐的校园,要我们大家共同来营造,为了使我们的校园更加美丽,我们必须爱护校园里的一草一木。

小学生还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力所能及的行动来保护环境:

1. 坚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树立爱自然、爱环境、讲卫生的良好环境道德,并处处去影响他人,带动他人共同爱护环境、保护环境。2. 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努力促进环境改善。一种是直接参与的方式,另一种则是以间接接的方式来推动环境保护。

3. 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在我国,有许多小学生积极主动地承担起了监督污染、保护环境的责任。

4. 做好宣传工作,唤起全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关注。作为小学生,既要做保护环境的卫士,又要做宣传环保的使者。四.遵纪守法

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纪律,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公共生活中人们要能顺利地进行社会活动,就必须要有规矩可循,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每个社会成员既要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也要遵守特定公共场所的有关规定。人们只有依照法律、法规及纪律的有关规定行事,才不妨碍他人的正常活动,也保障自己所要从事的某项活动;才不会绐社会和他人造成损失和伤害,保持社会公共生活相对稳定巧和谐,并保证社会的健康发展。遵纪守法反映了人们的共同要求,体现了人们共同的利益。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自觉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纪观念,自觉用法纪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履行法纪规定的义务,敢于并善于运用法律武器同各种违法乱纪现象作斗争,并能正确运用法纪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真正做到知纪懂法,遵纪守法。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小学生社会公德与养成教育,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够懂得什么是社会公德教育和养成教育,并且知道以后应该怎样遵守社会公德,怎样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力争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

研究生社会实践及素质教育讲座课程表 篇4

下载附件: 论文模版及提交要求.rar

普通本科在校生2011~2012学年(1)学期通识教育选修课考试工作将于2011年12月15日~12月31日进行,现对此次考试做如下安排:

一:考核课程范围:

本学期所有通识教育选修课视频讲座类课程(不含通识尔雅网上视频类课程)。

2011级:百年诺贝尔 / 唐诗宋词 /《百家讲坛》之《中国电影百年》

文人百年 / 法律讲堂(1)/ 百家讲坛系列节目 / 大国崛起 2010级:华人纵横天下(2)/ 法律讲堂(2)/《百家讲坛》之《<庄子>心得》

《百家讲坛》之《汉代风云人物:项羽》

《百家讲坛》之《红楼梦里的配角》

《百家讲坛》之《说聊斋》

《百家讲坛》之《易中天品三国--魏武挥鞭说曹操》 二:考核方式:

本学期通识教育选修课采用网上提交论文的方式,各年级学生根据本学期个人正选结果(可在教务管理系统“正选结果”中查询),提交相应科目的考试论文。

三:考核要求:

1、论文内容要求:

①:列举本学期所学每门通识教育讲座的5个专题的题目

②:叙述某个专题的具体内容,并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不少于1500字)

2、论文格式要求:

所有论文均要求使用附件下载中“通识教育选修课论文模版”。

3、论文提交要求:

详见附加下载中“论文提交要求”Word文档。

四、成绩登记:

论文考核通过,即获得相应课程的学分,考核通过的学生成绩将于本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公布。各班学生需严格按照论文提交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论文,有以下情况的考核成绩按不通过处理:

1、论文内容未达到要求的;

2、未在指定时间内提交论文的;

3、未按照班级为单位统一提交论文的;(2007级延期毕业的学生除外)

4、论文多次提交且每次提交内容不同的;

5、提交论文科目与学生本人本学期正选结果不符的;

教务处

听教育专家授课及讲座之心得体会 篇5

府谷县第一小学

杨彩霞

2014年3月22日,我有幸聆听了著名的杜郎口中学数学特级教师庞东,崔延华和王兆峰的课和讲座,受益匪浅,感受颇深。三位专家的课,教学设计独具匠心,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让人久久回味。三位老师给学生创设了民主、和谐的环境,课堂充满童趣、乐趣。其 中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几点:

一、最大限度的利用有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情境的关键必须暗含着数学问题。所有的问题情境,才能引起他们思维的冲突,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从而达到有效的学习。他们所设计的学习情景,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蕴含着数学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主动地参与探究解决问题。这些专家们不但关注学生,把握数学的解题方法,而且更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人耳目一新。让真正领悟到了他们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

二、尊重、理解每一个学生,能够给学生以足够的自由空间,使他们思考、反思、理解、接受,注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数学。在学生数学学习模糊的地方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在体验中把握知识。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依靠自己的探究得出结论,学生学得活,记忆力也深。

三、发自内心的去欣赏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真情实感。每位老师都能从学生身上发现闪光点,他们对学生的亲切让人感动,尤其对胆怯的学生他们总是很巧妙地加以引导,逐渐地增强他们的信心,直到一节课的最后,胆小的孩子也敢大胆发言了。

四、如果说教师出色的教学语言是课堂的财富,那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就是课堂的精彩。他们的课一改数学课的枯燥乏味,代之以生动,幽默,对于学生用词的不准确,他们总能及时进行指导,帮助改正,并强调让学生说规范的语言。

五、课上,紧扣教材,又超越教材,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很复杂的问题,却被他们以游戏或比赛的形式就让学生解决了。而且练习设计巧妙,首尾呼应,既巩固了课堂学习的知识,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让学生深深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研究生社会实践及素质教育讲座课程表 篇6

一、重构大学英语实践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1.传统语言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语言教学模式中, 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果完全由教师控制, 学生仅学会某些孤立的语法或表达, 并不能真正地使用目标语进行交际, 更不能自如地表达思想和情感。虽然很多教育者也采用过其他的教学方法来试图解决这个问题, 但在语言课堂中主要应用这些教学法是训练学生的口语和听力能力, 而对于读、写作等教学过程使用甚少, 因此无法解决提升学生综合英语能力的问题。

2.借鉴工程教育模式完善大学英语课程功能

随着CDIO教学理念在教育界的推行, 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开始关注它, 并且都在尝试将其运用于相关知识技能的教学中去。所谓CDIO, 它代表构思 (Conceive) 、设计 (Design) 、实现 (Implement) 和运作 (Operate) ;它是现代工业产品从构思研发到运行改良乃至终结废弃的生命全过程;CDIO教育理念就是要以此全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学术知识, 而且包括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和大系统掌控能力。它所强调的“做中学”和“学中做”理念深得高等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尽管CDIO的教学模式并非为语言技能的传授所研究, 但它的教育哲学思想, 特别是一体化课程设计思想, 以及完整的教学流程设计对于我们的语言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启发, 值得我们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进行探索和尝试。

二、新型大学英语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介绍

在我们的教学改革过程中, 东软根据自身特点并结合CDIO自身体系又对这个体系进行了丰富, 提出了TOPCARES-CDIO (下称T-C) 教学模式。此T-C八大能力包括:T (Technical Knowledge and Reasoning) 技术知识与推理能力, O (Open Minded and Innovation) 开放式思维与创新, P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个人职业能力, C (Communication and Teamwork) 沟通表达与团队工作, A (Attitude and Manner) 态度与习惯, R (Responsibility) 责任感, E (Ethical Values) 价值观, S (Social Value Created by Application Practice) 应用创造社会价值。可以说T-C教学模式的提出是对CDIO模式内涵的丰富和细化, 更是此体系适应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过程。

为了能在T-C框架下重构大学英语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需要注意以下4个方面。

1.构思阶段充分调研利益相关者

在构思阶段, 设计者应该充分调研利益相关者。在设计过程中, 应对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人员, 高校教师, 毕业生以及在校学生进行调研。根据对调研数据的分析, 最终确定实践体系的内容, 以保证教学内容、知识点结构、实践环节的设计都符合社会对于学生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的要求。

2.设计阶段要具有一体化思维

在构思结束后, 我们需要把课程体系放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来看它和相关课程之间的关联性, 并且要将其培养学生的能力指标与整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相整合, 形成一体化的学生能力指标培养方案。在这个部份, 大学英语课程负责人必须同各专业负责人一同来确认大学英语课程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与任务, 并且据此来建立适应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体化课程, 以确保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用性。

3.实现过程教师是关键

在实施过程中, 教师是关键。他们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启发者。在课程开始之前, 教师首先要利用第一堂课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的学习。再次,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助手, 在学生完成课程及项目的整个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难题, 提供适当的援助。

4.课程运行阶段要注重成果物并且要适时评估效果

在这个部分, 学生成绩的考核不仅参考终结性考核结果, 更需要教师和其他同学按照课程大纲中既定的评价体系来对某个同学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成果物进行综合的评价, 同时也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团队合作意识、责任感、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这正是基于T-C课程模式的效果评估体系与传统评价体系不同之处。这种评价体系一方面衡量了知识习得本身的进展情况, 另一方面对于学生个体的评价也更加科学合理, 避免了终结性考核分数在反映学生实际能力过程中的片面性和偶然性。

三、思考

在T-C模式改造过的新型大学英语实践课程教学中, 学生们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团队意识等获得了展示和记录。教师正是通过这些记录对同学个体进行更加全面的评价, 同时这些数据也能够为教师团队针对某一学生个体实施一体化教育提供参考。最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实验者, 我们还在不断地探索中, 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实现“做中学”和“学中做”的目标, 我们必须不断校正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实施各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学时配比, 力争通过一体化的课程、项目、师资团队来对学生进行一个完整的教育而不仅仅是教学。

参考文献

[1]高晓玲.任务教学是培养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西南名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4, (10) .

[2]李万轶, 李雁卿.任务教学法用于外语口语教学中的误区及建议.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 (8) .

[3]汕头大学工学院.2008年中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研讨会纪要.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 (3) .

[4]李云仙.高职英语精读课堂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J].教学研究, 2008, (3) .

[5]马燕苏.CDIO教育模式与高职英语教学.中国科技信息, 2009, (9) .

[6]张秀琴, 张馨月.CDIO理念下的大学外语教学模式刍议.中国大学教学, 2009年, (11) .

研究生社会实践及素质教育讲座课程表 篇7

在四年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课题组建立了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主,各参研单位分头实践、共同研究的工作网络,确立了始终坚持四个“紧密结合”的工作思路,即:将课题研究与专业课程改革实践紧密结合,将课程基础理论研究与高职教育特点紧密结合,将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将学校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紧密结合,在高职教育课程开发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成功开发出了“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及其开发方法”,简称“VOCSCUM”,VOCSCUM课程获得教育部专家和高职院校同行的好评。课题的具体成果包括:课题研究总报告、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八个专题研究报告、二十八个VOCSCUM专业课程解决方案、五个不同范型的单元课程解决方案、三部专著、一部课题研究文集、发表论文数十篇,配合理论研究设计推出职业资格证书一套(与信息产业部合作)、创新改革专业教学计划十九个、开发出版教材22种。课题成果的内涵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背景研究成果——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和核心任务近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已经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但仍然有一些基本问题没有解决,其中最主要的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系统性偏差,而导致这一偏差的本质原因是现行课程与高等职业教育特征之间存在差距。这就使课程改革成为进入新世纪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核心任务。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程,一些基本问题急待研究解决,否则课程改革很难深入和落实。如:

1.决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面向和专业口径宽窄的本质要素问题;

2.如何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及处理好培养目标与课程之间的关系;

3.课程结构的系统化问题,即专业课程的整体结构不采用 “老三段”的学科系统化课程后,专业课程应遵从怎样的新的系统结构。科目课程强调理论上“够用为度”、课程之间的“课程整合”后,应建立怎样的新课程体系结构;

4.掌握技术和技能教育的课程规律问题,如课程的理论模型、课程范型以及它们对课程实际教学的要求和影响;

5.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基础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基础的主要区别问题;

6.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方法和教授手段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区别问题;

7.以提高素质为宗旨的关键能力和个人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型和课程设计问题;

8.关于课程开发方法的研制,如何搭建课程理论和课程教学实际应用之间的立交桥等问题。

对于上述问题,无论从理论或实证研究层面,还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层面,都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由于课程是与学生最直接的教育媒介,因此,课程设计、开发、实施的质量是教育质量最直接、最核心的影响因素。

二、总体研究成果——全面系统地建立了新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Vocational Competency Systematized Curriculum,简称VOCSCUM)

课题研究针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从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高度审视高等职业教育,用高等教育整体分类的理念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以此为指导思想,结合当代课程理论、学习理论,在对国内外高职教育课程现状进行深入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住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问题,适时地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的全新理念,在博采众家之长的基础上充分研究国情,从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出发创新性地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和开发方法,成为课题研究的最大亮点:建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VOCSCUM)模式;研制出一套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提供了运用VOCSCUM理论和方法开发的专业课程解决方案和不同范型的单元课程;初步建立起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理论体系框架,初步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基础学科,并同时探索了相关的方法论问题;提出了“就业导向,面向职业”的新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并加以内涵界定和概念阐述;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框架体系,阐释了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模式之间的关系等。

三、理论研究成果——初步建立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理论体系

1.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存在系统性偏差的理论观点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存在系统性偏差表现在: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不适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社会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认同度低;学生及家长对学校提供的课程不满意,认为在学校学习期间未能获得就业能力的有效培养。但是,多数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和管理者认为学校的专业设置符合社会需求。那么,问题发生在什么地方?课题组认为,在高职专业名称与社会需求接轨后,产生系统性偏差的主要原因是目前高职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内在规律。

2.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观——VOCSCUM课程观

VOCSCUM课程观集中体现再就业导向上,具体表现在:课程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生产服务;课程为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服务;课程为个人发展服务。对于我国当前国情来说,毕业生就业不仅是自己职业生涯的基础,也是今后个人发展的基础,课程以就业为导向,也是为个人发展打基础。因此,就业导向的课程也是人本本位的重要体现。

3.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的基本概念

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系统,它应包括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环节,VOCSCUM课程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而言的,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宏观课程指专业的全部课程,其表现形式为培养方案;中观课程指一个专业中内容相关的一组课程,在VOCSCUM课程中指一个课程链路的课程集合,也称链路课程;微观课程指教师讲授的一门课程或教师指导的一个实践教学单元。在研究中,我们提出和定义了课程观、课程的理论基础、课程目标、课程模式、课程范型、课程类型、课程结构、课程开发方法、课程解决方案等十个VOCSCUM课程的基本概念。

4.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设置应遵循以下十项基本原则:

⑴ 设置专业原则——面向行业设置专业;

⑵ 设定培养目标的原则——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

⑶ 适应学生智能特点原则——以多元智能理论为课程设计的基础;

⑷ 设计宏观课程的原则——以能力为本位开发专业课程;

⑸ 设计中观课程原则——以任务驱动、行动导向设计链路课程;

⑹ 设计微观课程原则——以应用为目的的多元范型单元课程;

⑺ 考核标准原则——以获得双证书作为课程考核的标准;

⑻ 评价课程的原则——专业课程整体剖析的课程评价方式;

⑼ 保障原则——以产学研结合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途径;

⑽ 导向原则——正确处理就业导向与专升本的关系等。

5.分析了职业能力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内涵界定

职业能力的内涵可以表述为:职业能力从结构上可分为两大部分: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又可分为职业特定技能和行业通用技能,它们与职业关键能力相互包容,行业通用技能是职业特定技能的基础,职业关键能力是行业通用技能的基础,没有职业关键能力和行业通用技能提供的坚实基础,职业特定技能不可能充分发挥,三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6.建立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

多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理论体系一直是延续本科的理论体系,不能摆脱

学科系统化的思想,科目课程也没有脱离学科体系组织教育内容的束缚,教学方法改革在指导思想上也是跟着本科走,没有深入分析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和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特点。本成果从课程基本理论出发,结合中国的实际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摆脱完全学科体系、脱离职业应用实际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影响,研制出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职业能力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在这套体系中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方法、课程理论基础、课程观、课程范型、课程设置原则等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初步建立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

7.建立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课程模式的框架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由人才培养环境、框架、平台、核心四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内涵为:

⑴ 人才培养环境是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外部环境,包括社会环境、人才需求环境、生源环境、人才培养环境及产业环境。

⑵ 人才培养框架是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国家框架,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高职教育办学机构的设置、高职教育学制及与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衔接、国家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等。

⑶ 人才培养平台是指支撑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课程和教学平台,包括支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平台、支撑实践教学的环境平台、支撑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发平台、支撑师资队伍建设的管理平台以及支撑能力培养的职业技能鉴定平台。

⑷ 人才培养核心是指改革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突破现行学科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内在规律的、职业能力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四、方法论研究成果——研制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

研制出“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VOCSCUM)开发方法”,具体包括:

1.行业分析方法(国家或地区层面)

行业分析方法是从行业分析入手,对社会各行各业的能力标准和职业要求进行全面的分析,构建国家行业的能力体系与职业资格框架,从而可以使人才培养与合理使用有效结合起来,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率。行业分析包括行业能力分析与行业职业分析两个方面,行业分析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起点。

2.专业设置方法(国家、地区、学校层面)

专业设置方法分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

⑴ 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和行业分析

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的制(修)订工作应由国家常设的专业设置修订委员会负责,委员会的成员应由教育专家和行业专家共同组成,高职专业类别原则上按行业划分兼顾学科。同时,委员会还应负责组织行业分析工作。

⑵ 地方级(省、直辖市)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

在国家颁布专业目录的基础上,应允许地方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修订国家目录,面向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支柱性产业形成地方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地方也应成立由教育专家和经济劳动部门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负责制(修)订地方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

⑶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机构(学校)的专业设置

学校的专业设置是在国家和地方颁布的专业目录指导下,考虑本地区劳动力市场需求因素、教育市场供给因素以及学校教学资源因素的前提下,决定专业开设与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应由学校的规划部门、教学指导部门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完成。

3.专业课程开发方法(学校层面)

VOCSCUM专业课程开发是VOCSCUM课程中宏观层面的课程开发,主要是开发一个专业的全部课程,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VOCSCUM专业课程开发,是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的课程观指导下,依据高职教育目的,在需求分析(包括行业分析、职业分析、劳动力市场分析等)的基础上、进行专业设置、专业职业分析、课程内容选择、课程结构设计、培养方案设计、单元课程设计、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

4.单元课程开发方法(学校层面)

单元课程开发方法由课程分析、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部分组成。课程分析是以专业及职业分析结果为基础,进行课程任务分析、课程实施的内外部环境分析。课程设计包括设计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及制作课件等,课程设计是单元课程开发的核心部分。课程实施的任务是根据课程分析和课程设计的结果,按照课程实施的时间进程安排、学习者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前实施课程的具体条件,形成课程实施方案。单元课程评价的主要任务是制订单元课程开发各阶段的工作标准,包括:课程分析评价、课程目标评价、课程内容体系与课程大纲评价、课件与教材评价、课程实施方案评价、课程实施效果评价等。

5.课程评价方法(国家、地区、学校层面)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评价应分为国家、地区、学校三个层面的评价。目前,国家层面的评价标准体现为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地区层面的评价标准应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的评价标准,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和教育资源配置的特性制定本地区的评价标准。学校层面应建立以专业评估为核心的专业课程评价标准,同时,学校还应建立以毕业生评价为核心的目标评价体系。各个层面的评估工作应通过专门评估机构实施评价。

五、实践研究成果

2003年以来,课题组主要成员通过与部分行业企业合作,分别开发了两年制《软件技术专业课程解决方案》和三年制《计算机信息管理(Web数据库应用开发)专业课程

解决方案》《服装设计专业课程解决方案》等28个专业课程解决方案,同时进一步开发了《程序设计基础》《服装专题设计与工艺制作》等5种不同课程范型的单元课程解决方案。与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合作设计和推出面向大学生的IT类职业资格证书一套,包括CEAC—计算机软件技术项目工程师等17种“CEAC—大学生IT职业证书”。

六、专业改革实践成果

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准确定位,构建职业能力系统化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第二阶段——创设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固化教学改革成果;第三阶段——实施两年制VCCSCUM课程。2002年以来,课题组在北京联合大学、课题参研单位以及通过行业、企业、学会等,组织北京及全国的一些职业院校进行实践和试点,北京联合大学作为课题主持单位建设了四个国家级高职重点专业和七个北京市级高职重点专业。2003年,在教育部组织的制定高等职业教育两年制四类紧缺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中,运用了VOCSCUM课程的思想和方法,设计了四类紧缺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方案,并以教育部文件形式下发,开始在全国试点。

七、教材改革实践成果

课题组主要研究成员从2000年开始组织学校优秀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编写教材,实施单元课程的改革思想。由课题组主要成员组织的教材改革实践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以在科目课程中加强实践、实训的比重为主题进行教材建设,主要代表作是《计算机公共基础》系列教材;第二阶段是按照问题中心范型构造教材内容体系,主要代表作是“现代高职高专信息技术” 和“高职高专电子商务系列教材”系列教材;第三阶段是按照VOCSCUM方法编写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教材,代表作是《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等。近年来,主编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已达数十种,其中由高林教授与袁玫副教授主编的《计算机公共基础》教材2002年获国家级优秀教材成果二等奖。

八、课程研发机构改革实践成果

研究生社会实践及素质教育讲座课程表 篇8

一、会议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李晓莉

副组长:田学勤、王维涛、刘春霞

成员:学校环节干部干部、各班主任、政教处全体成员

二、参加人员:临河区第二小学学校全体师生、解放街派出所干警、交警大队等

三、会议主题

安全法制伴我行

四、培训时间

2013年3月8日上午9:00~10:30

五、培训地点:

学校后操场

六、负责会议活动相关事项的人员安排:

1、会议主要成员

警官: 王维涛

校长:李晓莉 副校长:田学勤、刘春霞、王瑶;

2、桌椅布置、宣传横幅(郭晓冬、田勇)

音响调试:吕维东;

3、舞台领导名单呈放、活动拍照及宣传:王丽霞、范月荣;

4、各班场地安排:张瑞斌;

5、会场纪律:各年级组长;

6、各班主任负责本班学生上下楼梯安全,维持秩序、纪律;

7、值周人员巡视,做好参会教师考勤,记录各班听讲记录的表现(反映到校务日志),好的表扬,有问题的要及时通知各班,警告无效者作量化扣分处理。

请各位老师认真阅读本通知,高度重视,做好笔记,确保培训活动高质完成。

安全办公室

2013年3月8日

临河区第二小学安全法制教育主持词

主持人:田学勤

尊敬的所长、警官、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为了认真贯彻教育局开学初召开的安全教育会议精神,结合《临河区第二小学法制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促进我校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意识的提高,确保教学安全、交通安全、人身安全,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结合实际,特请解放街派出所、交警大队、为学校师生做法制教育培训讲座。希望全校师生认真听讲、做好记录、自觉关闭通讯工具、不得随意走动、保持好会场纪律。

大家知道,安全和法制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和法制教育要从小抓起,从学生抓起,它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学校的有力保证,是关系到同学们生命财产和学习质量的大事,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希望同学们要认真听讲,认真领会大会精神。下面请允许我介绍今天到会的领导:

他们在百忙之中出席了今天的培训会议。我提议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对他们对学校安全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今天的法制教育培训会议议程共有四项,下面进行第一项:

一、下面法制教育大会进行第一项:

同志做交通法规培训。

二、请派出所所长李振莉同志作校园安全与法律专题培训。

三、请武警消防员作消防安全讲座。

四、请王维涛作禁毒讲座

五、校长作总结动员:学校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依法治国的百年大计。

研究生社会实践及素质教育讲座课程表 篇9

一、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内涵

课程是指在遵照教育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的教学内容,即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课程体系是来自于某种课程原型,并以其课程观为主要指导思想,为课程方案设计者开放或改造某个专业并编制课程文件提供思路和操作方法的标准样式。课程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点,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特定的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内在体现。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满足行业需求为目标”的高职教育理念,构建适应人才市场需求、依据行业区域优势、体现高新技术应用趋势、反映学生个性发展特征的高职课程体系。必将有助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特征

第一,普通高等教育属于学科教育,按学科设置专业,以学科为主线设计课程体系,注重学科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相比之下,高等职业教育按社会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以该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来设置课程体系,强调职业能力的完整性和复合性,以培养学生扎实的职业技能、专深的职业岗位技术理论知识,较强的技术再现能力。第二,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是以系统论的思想来设计的,整个课程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彼此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都承担着不同的任务,相互之间存在严密的逻辑关系,且职责分明,共同为“学科中心”的课程结构体系服务。相比之下,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体系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设计的,它由若干个符合职业岗位(群)的课程模块组成,注重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而不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打破学科课程体系条块分割的界限,把培养目标、专业发展方向和教学内容等融合到课程建设中去,具有跳跃性的特征。第三,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结构体系存在着层次性,一般采用由低向高的综合分类法,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按照完整、系统的要求形成金字塔式的结构。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注重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相比之下,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体系是采取由高向低的“演绎”方法。它的第一层次是在职业能力分析基础上,开发设计出为达到培养目标所需开设的全部课程。对这一广泛的宏观课程领域加以分析,依次产生下一层次的领域,一直分到具体的微观的一门课程。第一层次的课程领域对应综合能力;第二层次的课程领域对应专项能力,依次还可以分解出更低层次的课程直至某一具体项目。第四,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重视理论性教育,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覆盖面。相比之下,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知识的要求的“必需、够用”为原则,为职业能力培养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上,普高教育与高职教育存在较大的差异,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所占课时必须达到总课时的50%以上。在实践教学的内涵上,普高教育与高职教育也存在较大差异,普高教育的实践课程主要以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为主,实习主要是观察实习,设计主要是大型的创造性的工程设计。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动手操作的实验、类比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项目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三、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在课程体系上必须形成具有高等教育基础、职业教育特征与人才市场需求相融合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即“宽基础、活模块、多方向、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所谓“宽基础”是指所设课程不是针对某单一职业,而是针对相关职业群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着力于专业技术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转岗能力,着力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将来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基础。“宽基础”应由文化课程类、工具课程类、能力培养课程类、职业群所需的专业基础课程类组成。供不同专业、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发展要求的学生自主选择。所谓“活模块”是指适应职业群所设计的知识单元和技能单元,而且以专业技术训练为主,以职业资格为导向设置课程结构,组织教学内容,着力于能力培养。“活模块”涵盖了一个职业群中的几个甚至更多的职业所对应的“大模块”,供学校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组合,供学生根据个性特点和发展取向自由选择。所谓“多方向”是指提高学生的就业弹性。过去,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是通过对某个岗位,甚至某个工种对人的素质要求的分解、分析而确定,具有鲜明的专门性,即“专才”教育。从开放、发展的角度审视,我们不难发现“专才”教育的人才素质缺乏适应社会的张力。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都处于剧烈的变化之中,这种变化不仅导致产业、产品的技术储量不断增加,而且导致产业职位的不断调整。因此,越来越频繁的岗位变动和职业流动,需要劳动者对不同劳动岗位有更强的就业弹性。“多方向”就是适应社会需求变化,以基础发展为平台组织教学,前一半时间打基础,在专业大类范围内进行普通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教学,同时还进行专业技术和技能的训练,牢固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础知识,以及一类职业岗位共同的专业理论知识,为现实的专门技术训练、适应未来快速变化的经济形势以及掌握高新技术奠定坚实的文化知识基础。后一半时间根据市场需求和受教育者的个性、特长、兴趣确定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模块整合和模块教学,同时进行技能达标模块整合并进行强度训练,既使学生掌握一类职业岗位共同的专业理论,又能在此基础上,在相近职业岗位范围内发生能力迁移,实现上岗不需要过渡期,转岗亦不需要过多的再培训。从而以“多方向”应对人才市场的变化和竞争。所谓“人本位”是指以完善学生个体人格,提高学生个体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体系。高等职业教育不是培养单纯的专业人,也不是培养单纯的职业人,而是要培养社会人,着力于“人的全面发展”,教会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发展”。通过提高学生全面职业素质,完善其个人品格,使其成为“技巧的人”、“智慧的人”和“道德的人”。在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化社会,面对社会高科技化、理性化、学习化、竞争国际化等趋势,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宽广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具备健康的职业心理、自主创业的意识和终身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易元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研究生社会实践及素质教育讲座课程表 篇10

摘要:“推引教学法”作为一种复合型的教学方法,是融合了多种教学方法的集合。“推引”教学法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实际安排组织教学,以很好完成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推动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推;引;教学法

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教学方法的好坏则是衡量教学效果的关键。所谓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社会学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在高等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结合多年的社会学教学,笔者认为:“推引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实践,[1]也更值得在教学的过程中大力推广。

一、“推”和“引”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应用性也愈加明显。然而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主导的教学局面越来越显现出它的弊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己经成为高校高等教育改革关注的焦点。在这种情况下,将“推引”教学法应用于社会学教学中,是一种必要和可行的选择。

(一)“推”

“推”本义是指手向外用力使物体移动或向前移动。《说文》中,“推”,排也。《仓颉篇》中,“推”,P也,前也。《孟子・万章上》中,也有“若己推而内之沟中。”的说法。由此可知,“推”要借用于外力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的含义。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推”有以下几种理解。

1、“推”学生阅读所学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社会学》在中国还是一门较年轻的学科,但自从它传入中国就与中国本土的实际相结合。至今在社会学的百花园里,各种理论流派都对实际问题有相对正确的解释力,作为教师不可能每节课都重点阐述社会学理论或范畴,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学会如何阅读。作为大学生,自觉地阅读所用教材,不仅增长了他们的见识,而且锻炼发展了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推”学生结合实际,自己理解教材中的相关理论

各科教材都是相应领域中的专家知识智慧的结晶,它对于学生相应知识的生成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有一系列的专业术语、概念、命题、范畴以及相应的理论。而学生知识的增进过程就是学生对专业术语、概念、命题、范畴以及相应理论的理解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不仅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客观上也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检验。

3、“推”学生阅读社会学的分支学科,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要深入了解《社会学》的基础知识,阅读把握其分支学科有着重要的意义。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求知、探究欲望不是随便就能唤醒,它一是要靠知识本身的增加。二是要靠外界的推动、剌激。大千世界纷繁复杂,教材中的知识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探究需要,所以阅读分支学科很必要。例如,要了解农村社区、城市社区、虚拟社区,那么《农村社会学》、《城市社会学》、《网络社会学》的相关知识储备有助于深化学生的理解,扩大其知识视野。这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而也提高了其探究能力,提升了其学习兴趣。

(二)“引”

“引”本义是拉、伸。《说文》中,“引”,开弓也。《孟子》中也有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的说法。由此可知,“引”有拉、牵之意。作为一种社会学的教学方法,“引”的含义有如下几点。

1、利用教材“引”导学生阅读

现在很多教材的编写都有关键词以及重难点。笔者根据教学进度的要求可以安排引导学生的阅读范围、阅读主题以及理论走向。在推动学生阅读教材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对所读内容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比如,在学习“社会分层”这一章时,笔者会引导学生如何看待当今社会十大阶层的划分,在此基础上,笔者还会引导学生如何看待“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问题。通过中西方对“社会阶层”的不同划分,笔者还会引导学生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阶层,从而坚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2、利用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认识

社会现象纷繁复杂,如何透过社会现象认识社会的本质是社会学教学的目的之一。社会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职责之一是密切关注社会现实,进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章节的具体实际会布置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思考题。比如在“社会性别”这一章,就有这样的思考题:“妇女的普遍就业实质是打乱了正常的社会分工模式。”通过思考题的训练,不仅使学生认识到男性女性在社会分工中扮演着不同的但同样都很重要的角色这一事实,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感受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有助于消除性别歧视。

二、实施“推引”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一)认知―结构理论

美国著名的认知教学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的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既成的知识,只有由学生自己来发现知识的奥秘及内在规律的学习方法,才会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从而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并不仅仅是知识的表面层次,他们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把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模块进行对比,性质相同或相似的,抽取其本质部分归为一类;性质不同的,对其重新编码,再进行学习,进而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老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信息的接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伴随着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构建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构建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与传授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从以教授知识为主变为以指导、引导学生的学习为主,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指导者。因此,教学过程不再是一个同步的学习过程,而是一个异步的、发散式的思维过程,不同的学生沿着不同的学习路径,完个可以建构出相同的结果。

(三)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安全、社交、受尊重、自我实现,人的行为内部推动力量就是需要,人除了最基本的需要外,还有不断发展和生长的内在需要。人要发展自己需要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这种需要就是人的学习行为的原动力。由于每个学生的起点、年龄、个性不一样,交流需要的层次是有所区别的,而无论哪个层次上的需要,都可不同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它有利于创设民主平等的对话环境,沟通学生的已有经验,使教学过程顺应学生的思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和合理引导学生们的需求,教师在满足学生现有合理需要的同时,应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需要,达成需要的动态平衡。这样就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们参与教学互动的积极性,由被动学习变成自主学习。[2]

三、“推引教学法”的实践运用

社会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关注社会学,发挥社会学的功能,使之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已经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然而,我们都知道,社会学没有定于一尊的理论,也没有独一无二的社会学典范,更没有适用于任何时代的理论。社会理论的大家庭洋洋大观、精彩纷呈。有观察入微“符号互动论”;有气度宏伟、视界远大的“进化论”或“世界系统论”;有稳健雍容的“结构功能主义”;亦有诡趣奇巧的“戏剧理论”等等。[3]要将这种有着多彩理论的学科有效地呈现于当代大学生面前,社会学的教学面临巨大的挑战。如果单独地使用讲授法、互动式、讨论法、参观法、实验法等是难以有效地达成目标的。根据社会学的教学内容繁复的状况,同时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笔者借鉴运用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推引法”。

所谓“推引法”是指教师以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为依据,有计划、有目的地推动学生学习并大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创新思维;通过精心设置的教育、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发展以实现教育目的的综合性教学方法。“推引教学法”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不同,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学生的学习以记忆知识和理解知识为重,具有一定的机械性和被动性,因而常常受到人们的指责与批判。而“推引教学法”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地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但是这种建构理解需要老师的引导。[4]所以,推引教学法中,老师扮演的是组织者、帮助者和必要的指导者的角色。其具体操作如下:

1、教师只整体性介绍教学任务

主要介绍所讲授的范畴在学科中的地位、作用及新的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实践成果,以开阔学生眼界并激发学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其有心灵的自由,才能真正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只有心理自由才能使他成为真正的自己,可以完全自由地感觉,才能使他向着凡是能构成他的创造力的一部分的知觉、概念和意义广度地敞开。”通过笔者的教学实践,“推引结合”法的运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社会学的热情,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灵活,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2、安排一定课时组织讨论

在笔者的社会学教学过程中会针对一些理论、一些社会现象让学生有理、有据地从学科特有的视角开展积极讨论。讨论接近尾声时由教师偶而也由学生作总结性发言,同时说明相应课题所涉及的内容及发展趋势。如在学生讨论“社会角色”这一问题时,不仅针对学生目前所承担的角色进行讨论,而且虚拟一定的情境,扮演不同角色时应该如何去做?在讨论社区发展议题时要求学生讨论在社区发展的过程中,个人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是什么。通过讨论,彼此启发,共享读书、思考的成果。这不仅增强了讨论风格、主题的多样性,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更在换位思考的过程中理解他人、理解社会。

3、抽出两节至四节课时的时间让学生讲授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师范类高等学校,一部分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选择就是服务于当地的基础教育。所以让学生站上讲台,扮演教师的角色是笔者社会学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如在“社会问题”一章,笔者就会列举出一些社会问题,比如“就业问题”、“人口问题”、“贫困问题”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题,然后在课堂上讲授。讲完之后,没有深入讲解的,没有讲到的再做补充,然后再一起讨论、点评。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不仅使学生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其思维方式,挖掘了其自身的潜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4、推荐相关书目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并把它作为期末考评的一部分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会推荐不同的书目要求学生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而且把它作为学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部分。这样的学习看似具有被动性,其实它也是“推引法”的很好运用。比如在《社会学》课程的第一节课,笔者会推荐《社会学是什么?》《社会学与十大大问题》等一些中外的书目让学生阅读。书中的某些观点对社会学问题的解答仅仅只是一种观点,而非标准答案。然而,阅读却教会了学生用一种质疑的视角、一种批判的视角去看待问题,看待社会,从而奠定了学生走向广阔社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斌.“推引”教学法――社会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9(4)88-89.

[2]李葆华.社会学课中互动式教学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西部科教论坛,2009(4)20-22.

[3]李斌,边久民.教学新概念“推引”教学法[j].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6-9.

上一篇:上学期高一生物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消防工程竣工验收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