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公平均衡配置问题调查报告(通用8篇)
教育资源公平均衡配置问题调查报告 篇1
教育资源公平均衡配置问题调查报告
摘要:
主要调查xx市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入学资格条件对比、现今教育不公平的主要表现等问题。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和转移,进城农民工子女剧增,而学校等公共资源配套建设滞后,加之城区教育投入历史欠帐较多,义务教育资源总量严重不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教育资源紧缺的矛盾十分突出。
关键词:教育、资源、差距
一、调查资料
xx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全市城区(包括七个县、市、区城区)现有人口近130万人,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17.2万人,在校生20.7万人,专任教师7473人,师生比1:27.7,高于省定标准。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8.36%。共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106所,班级2971个,其中大班额2330个。生均校舍占地面积为8.73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3.55平方米。XX年全市小学入学率、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9.5%、96%,初中学生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视听残入学率和智残入学率达到80%和85%以上。在学者看来,xx整体教育已处在相对均衡的高位,类似于“橄榄球”形状。理想的优质教育结构就是优质的学校略多一点,薄弱的学校少一些,而腰部则很壮实。而不是像金字塔结构,多数薄弱学校在底层,少数优质在顶层。XX年是xx教育体制改革的丰收年,均衡是改革的关键词,多项措施已经或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建设好每一间学校;扩大小升初电脑派位范围。把市属优质初中全部纳入电脑派位范围,并且面向全市派位,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入读优质初中。在高中阶段:统筹普通高中发展,激发各级政府办学活力;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指标生比例达到40%,均衡全市普通高中生源,提高普高整体质量,扩大普高优质学位。此外,完善扶困助学制度,提高资助标准,扩大资助范围,健全资助体系,决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增加积分入学指标数,让越来越多的外来工子女入读公办学校。近年来,我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在教育均衡化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全市城区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教育公平迈出了重大步伐。一是加大经费投入,拓展教育资源。不断加大城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采取教育资源整合、扩建和新建学校等办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城区学校建设和改造,城区各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二是坚持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教育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促进教育公平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二、调查结果
根据连续两天的走访和实地调查,发现政府对城乡教育资源的投入程度、本地人和外地人入学资格条件全部都不一样。还有现今教育制度不公平的体现。
三、调查分析
一、政府对城乡教育资源的投入程度不一样。走访的两间小学之间对比,东区水云轩位于xx市的城区,政府投放的资源自然相对多一点。而第一小学只是城镇小学,得到的资源明显比较少。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过于集中。由于各镇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现行办学体制、评价机制存在缺陷,市镇之间、校际之间存在一般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稀缺资源配置不公平现象。初高中优质教育资源在市的层面主要集中于名校,在镇的层面主要集中于少数公办重点校。但是政府每年都会对城乡的学校发放教育支出补助经费和务工农民子女教育费用的补贴,XX年与往年相比,教育补贴经费大大上涨。XX年,xx市教体局XX年项目支出经费一共有34428万元,分布在51个项目。其中预算数最多的三个项目分别是粤财教(XX)497号XX年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资金8994万元,粤财教(XX)551号XX年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中央奖励资金5299万元,市属学校免费义务教育补助经费2149万元。而在XX年xx市教育局财政预算公开的项目支出中,粤财教(XX)356号XX年免费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资金为6838万元,免学费教育补助经费为1545万元,没有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中央奖励资金的相关项目支出。
二、市内本地人与外地人入学资格条件对比,外地务工人民子女想要在xx市上学相对要比较麻烦一点。XX年起,xx市实行流动人员积分入学入户。所谓积分制管理,就是对流动人员的素质高低和贡献大小,进行一个量化的评定。然后以这个评定为基准,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差别待遇。政策规定流动人员子女需凭积分入户通知书入学的,实行新生入学需求信息登记管理,明确其申请积分入户时,必须登记子女新生入学需求信息。建议广大积分申请者,务必及时登记入学信息。修改主要便于政府准确掌握底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积分入户入学指标安排的合理性;否则,镇区政府在落实“流动人员在取得积分入户资格3年内,子女可享受户籍居民义务教育待遇”政策时,由于对流动人员子女入学需求时间和人数难以准确预测,实际操作中给公办学位安排造成不必要的困扰。新的积分制政策文件,将参加积分对象由目前在xx连续工作一年以上修改为目前在xx工作并累积满1年以上的流动人员。充分考虑到流动人员工作的不稳定性和生活流动性大的因素,将工作时间的弹性空间放大,将那些以前在我市工作多年,近一年出现工作间隔,未达到连续工作一年要求的流动人员,纳入积分制管理对象,从而使得积分政策更加科学、完善、公正。
三、教育存在不公平现象,表现在高收费导致的择校问题、各地分数差异导致的入学差异、不健全的加分制度、教育设施不均衡、与师资分配不健全。xx市的教育存在的最大的不公平在于学校电脑派位。从XX年开始,我市从市一中和市侨中拿出部分学位,通过电脑随机派位的方式,确定小学毕业生升入上述2所学校的学生名单。今年刚好是实施电脑派位的第XX年,每年电脑派位的现场,被抽中者欣喜若狂,落选者沮丧不已。尽管如此,不少市民仍表示接受了这种方式,因为是电脑抽出来的——公平。然而,在今年的市政协会议上,市政协委员、千里行律师事务所律师胡文坚却提交了一份《关于实施公平派位,促进教育均衡的建议》,指出现行的电脑派位做法“造成了教育最大的不公平”,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方案。其实就算知道明白是不公平,但还是会有人去支持这样子的做法。城区学校进行派位录取这种现象很普遍,但在城镇很少会出现这种情况。
四、建议
根据我市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对于教育资源公平均衡配置的问题,我的建议如下:
① 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实现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又是实现教育资源均衡的重要途径。要将信息化列入教育发展规划,加大硬件投入,重视教育技术装备的现代化;搭建软件环境,研发切实际的教育软件,实现教育行政管理、学校管理、教科研管理智能化,组建开放、动态的教育信息资源库,建立信息教育评价体系,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与能力,积极探求 基于网络的全新教育方式,形成网络资源共享,实现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化。
② 加快我市经济发展,大力开发教育资源。从整体上看,投入不足,经费困难一直是制约教育资源不足的“瓶颈”因素。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教育普及,人们对教育资源需求日益增大,而教育资源却没能力满足人们早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所以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不断开发教育资源并合理的运用,才能做到每一分资源的高效利用,进而缓解教育资源紧缺的状况,促进其均衡发展。
③ 改革教育管理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第一,明确政府职责。一是要规划职责,政府在投入教育资源时,必须明确其正确职责,要做到公平公正,更有利于落后地区,薄弱学校的发展,缩小差距。二是要投入职责,在增加投入资源时,调整教育支出结构,积极想贫苦地区和困难地区倾斜。三是要监督职责,建立均衡发展的量化标准和评估机制,努力把区域内的教育资源予以均衡分配和合理利用。
第二,转变政府行为。在推进均衡教育资源进程中,政府不能只关心重点学校,而要更多的去关怀每一所学校尤其是薄弱学校,千方百计的缩小差距,政府要成为教育主要投资主体,在资源分配、教育人事、考试招生、教育评估等方面制定公平的政策措施,为均衡教育资源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④平衡城乡发展,促使城乡教育间差距缩小。城乡经济的发展快慢不一,致使教育的发展进度不齐。国家需要更注重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大财政支持,扶持偏远地区的教育发展,促进城乡间的平衡发展。
⑤ 合理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要合理的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遵循平等、对等和补差原则,同时,应积极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给予资金、政策支持。教育部门还要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精兵简政、加强管理,是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佳的效益。
⑥ 强化教育督导,完善评估机制
各级政府教育督导部门要强化督导评估工作,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督导网络,进一步完善对各级政府教育发展的督导评估机制,将评估结果纳入当地党政主要领导政绩考核体系。定期对城区所有学校进行评估,督促纠正城区内教育资源配置不当或学校差距过大的现象。加强对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督导评估并公示,建立表彰制度,形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机制。
教育资源公平均衡配置问题调查报告 篇2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基础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是影响教育质量提高和教育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 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和公民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 是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公民素质提升的重要条件, 也是保障教育公平, 统筹区域教育发展、提高整体教育水平差异的重要因素。河南是人口、教育大省, 如何实现对本省有限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 对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 促进国家教育中长期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河南省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 基础教育经费投入的区域间差异明显。
目前, 国家对教育财政性经费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加, 2012年国家教育经费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 城乡基础教育经费在大幅度增长。但就总体而言, 河南省教育投入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 特别是区域间的教育投入差异比较大, 明显表现在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远低于对城市的投入, 导致教育资源的非均衡化发展。主要表现:农村学校除了生均用地要高于城市外, 在信息化教学资源配置, 如网络建设、计算机、图书资源配置、电子图书等方面的数量和质量都明显落后于城市学生占有的资源量, 其它教学设施如实验设备、体音美等教学器械等方面, 城市学校存在明显的优势, 区域间资源配置存在明显的差异。
我国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并采取措施, 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 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1]”这虽然有关于基础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合法规定, 从而从体制上保障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另外教育法有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 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1]”“各级人民政府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 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完善农村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1]”等。可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基础教育的具体工作负有主要责任, 是基础教育投资的主体, 包括:学区的规划布局、师资力量培养、教师工资发放、学校设施的改善与更新等。实际上, 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就是按照区域分割, 不同行政区政府只负责本辖区内的基础教育投资。然而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落后, 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基础教育投入差异较大, 城市投入多, 农村投入少, 教育经费投入不对称。
在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 城市的发展规划、政府教育的政策性经费投入、经济发展、社会保障、教育服务等方面要明显优于农村。这就造成了优良的教育资源倾向于向城区倾斜, 包括优秀的师资队伍、良好的教学条件、优美的教学环境以及优良的教育服务等。而农村基础教育却呈现出资源匮乏与畸形发展。农村学校教师的基本业务素质和知识能力不高, 教学条件简陋, 教学设施落后等, 进而导致教学质量水平的下降, 优秀的学生往往倾向于到城市择校。留不住学生, 培养不出好学生必然会导致农村学校竞争力下降, 争取不到更多的教育经费, 形成恶性循环。政府一般会集中有限人力、物力、财力重点支持城市建设和发展, 扩大城市布局, 发展城市交通, 提高城市品位和居民收入, 轻农村的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使农民收入增加的幅度有限, 城乡经济发展分化和不平衡态势越来越明显。[2]
(二) 基础教育资源的校际配置非均衡。
《教育法》规定, 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但是事实上, 由于受教育者的各种条件差异, 享有的事实上的受教育权是不平等的。[3]特别是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 政府教育主管在规划经费预算投入, 改善办学条件、培养师资队伍等方面往往向重点学校倾斜, 这种做法实际上人为地加剧了教育资源配置的差距, 造成学校间资源配置和教育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在鼓励学校间教学竞争, 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同时, 还必须兼顾教育公平, 不能受到历史和体制的影响和制约, 制约农村基础教育获得资源。由于长期积累起来的品牌效应, 大多数重点学校都位于城市, 具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能够吸引更多优秀学生, 从而更容易获取政府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源的支持。
(三) 教育发展的预警机制不完善。
政府虽然在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采取了诸多措施, 但我国目前在教育法规建设、制度建设、监督机制等方面还不很健全, 有些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只顾及地方利益的发展, 容易忽视国家整体的教育规划, 特别是还没有认识到教育公平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对现有教育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够, 使某些政策的实施难以奏效。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育均衡发展比较滞后, 另外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和独立的评估机构, 很难对各级财政对教育投入的增加力度、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进行评判, 从而不能预警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的出现, 有效地监督政府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监督保障教育经费的合理分配使用。
二、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对策分析
(一) 创新教育投入机制, 全面增加教育经费投入。
教育的建设和投入是整个社会公共的责任。在现行体制下, 政府的财政性支出占教育投入的大部分, 同时不断创新教育投入机制, 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鼓励社会团体或个人对设立教育专项基金或对基础教育进行直接投入, 增加教育资源投入的总量。作为教育规划和资金投入的主体, 政府必须在制定年度预算时, 科学统筹城乡教育投入比例, 健全城乡教育均衡化的经费保证制度。不断增加教育经费投入, 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 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地区GDP的比例达到4%。政府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师资培训、教学设施改善等方面向农村基础教育倾斜, 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向农村捐资助学。创新财务监督机制, 保障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扶植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经费能够及时、有效地改善办学条件, 提高教学质量, 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扭转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象。结合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特点, 积极实施农村基础教育的特色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基础教育建设标准, 实现教育资源投入的有效利用, 完善学校教学设施, 对生均占地面积、运动场所、办公设施、教学设备、教学实验室、图书资料、运动娱乐器材、多媒体信息设备、网络课程等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 从而逐步缩小地区之间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
(二) 完善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监督评价机制。
引入独立的教育评估机构, 监督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独立的评估机构应脱离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 可以由社会组织、科研机构、经济实体以及独立的公民代表组成, 使之不再依赖于而是平行于教育主管单位, 能够相对独立地评价教育的发展, 督察教育资源配置情况。独立评估机构也可以监督教育经费管理使用, 防止教育经费的挤占或挪用, 从而保证义务教育经费的有效投入、均衡配置, 促进区域间、城乡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统筹规划。建立教育均衡发展监测体系, 政府对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监督除了要接受独立评价机构的监督外, 还要接受新闻媒体以及人民群众的临督, 要建立全方位的监督体系, 使整个过程更加公开和透明。[4]对于义务教育资源在配置上出现的差异, 建立一套严格的、详细的且操作性强的教育指标体系, 将教育投入的细节如生均经费、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 认真分析城乡教育的动态发展趋势, 特别是城乡在教育资源配置中出现的差异,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采取有效措施, 修正偏差, 弥补不足, 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三) 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力度, 优化师资结构。
制定优惠政策, 提高农村基础教师待遇, 鼓励优秀毕业生到基础教育薄弱地区工作。在政府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政策的指导下, 特别注重农村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建设。鼓励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在职、脱岗学习, 对他们进行课程培训、教学技能训练、计算机网络以及现代教育技术教育, 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和学历水平;同时通过优越政策吸引应届毕业生加入农村基础教育的师资队伍, 对从事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师在职称晋升、工资增长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进而从总体上改善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的现象, 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四) 调整学校布局, 实现资源区域优化。
根据国家相关教育政策, 在普及义务教育阶段, 教育的重点在于均衡发展的理念和教育公平实现。因而特殊重点中小学的存在已经影响到教育公平、社会平等价值理念在基础教育中的运用。因此要缩短区域间基础教育差距, 实现学校布局合理化, 必须取消扶植重点中小学校的政策, 从而从事实上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公平竞争。在我国城镇化建设飞速发展的形势下, 还要根据当今城乡人口流动数量、人口结构状况, 对受教育需求 合理调整学校布局, 对于学校规模过小, 教育资源浪费的状况, 需要裁撤合并一些学生人数少, 教学质量低、教学环境差的学校, 通过标准化建设, 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的原则, 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综合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 改善办学条件, 使学生数量与教育资源达到良好的配置水平。
三、结语
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是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 河南生均教育的投入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 因此需要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机制,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同时还要根据国家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 统一布局、合理规划, 统筹城乡、区域之间教育资源的配置,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促进教育公平, 保障公民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参考文献
[1].中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5, 3, 18
[2].俞海洛.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化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 2012, 5
[3].熊伟.以教育资源为视角的教育公平分析[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6
教育资源公平均衡配置问题调查报告 篇3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就表明,促进教育公平,在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坚定不移追求的目标。目前的教育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问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都存在着不少的差距,严重制约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影响了教育的公平。而造成教育不能均衡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半期起,随着教师数量的饱和,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就很少招聘新教师了,师资老化现象特别严重。与此同时,不合理的流动现象日趋增多,一些优秀教师纷纷从乡下挤调到城区,从弱校挤调到强校。目前,教师流动呈现出乡镇流向县,县流向地级市,工作条件差的、收入待遇低的地区流向工作条件好、生活待遇高的地区的单向流动格局,并且现阶段无法实现“回流”。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刘复兴教授指出:“这种教师单向流动格局的最大受损方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基层教育;最直接后果是导致城乡师资队伍质量的差距日益加大,加剧已经出现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使区域间的教育不能均衡发展,更有碍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计,教师为本。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教育水平、保持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建立正常的、合理的教师流动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在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中,援助地区的学校要为受援地区的学校培养、培训骨干教师。”“做到区域内基础教育学校在教育思想、教育水平、办学条件、教师队伍、教学体系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实现相对均衡。”“在师资配备上,做到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相对均衡。”“通过教师、校长在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正常性轮岗,实现教师配备的均衡化。”
2006年,全国人大遵循普及、质量和均衡的主线修订了《义务教育法》,以确保我国义务教育健康发展。教师的合理流动问题已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普遍关注。
目前,不少的省市、学校已在教师的合理流动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2006年8月出台的《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公办中小学校教育机构编制和岗位管理的指导意见》中,“教师同一学校任教最多8年”的措施引起了学校和教师的广泛关注。
石家庄市出台政策:凡50岁以下男教师和45岁以下女教师,在一所学校任教超过6年的,要按照隶属关系在区域内同学段学校进行交流,交流时限3年以上。
这些省市对教师的合理流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出台的措施收到一定的成效。但仍有不少地区步子迈不开,阻力很大,究其原因,制约的因素还是很多的。诸如城乡之间的住房问题、交通问题、工作环境问题、福利待遇问题、工资差异问题、职务晋升问题等等,这些实际的问题不解决,教师的合理流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的公平就是一句空话。要解决这些问题,没有一整套相关的法规制度是行不通的。在这方面,我们的东邻国日本就给我们作出了榜样。
日本的教师“定期流动制”相当规范,并且富有成效。日本的法律规定:一个教师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不得超过5年;校长任期两年,连任者需在校际之间轮换。教师和校长流动是日本保障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一项重要举措。
日本中小学教师定期流动的制度已实行40多年,为提高教师素质和工作热情、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均衡学校之间的发展水平等起了很大作用,为日本实现基础教育的“公平性”,稳定教育质量,提高教师素质以及改善事实上存在的薄弱学校状况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现在,若干发达国家都已把教师定期轮换制度作为促进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我国已基本完成了“普九”目标。目前,打破地区内校际壁垒,建立教师定期轮换制度,建立合理有序的教师流动体制应该成为我们认真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
推进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篇4
一、新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发展教育作为改善民生之首,明确了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历史阶段,为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出的新的重大战略目标。
二、新的发展
要求
面对党的十七大对教育提出的新目标和新任务,兴文教育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实施“科教立县”战略。在“十一五”期间,全县教育发展总要求可表述为:学前教育打基础,实现‘普三’;义务教育促均衡,推进‘两全’;高中教育抓协调,扩张职高;各类教育创品牌,质量升位,争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要突出五个方面,紧扣“五个发展”。一是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全力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二是协调发展。稳定普高规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普高和职高规模大体相当,促进普职的的协调发展。三是健康发展。积极发展社会力量办学,以学前教育和艺体教育为重点,积极鼓励、大力支持导,正确管理、依法管理,促进全县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四是内涵发展。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创新学校管理,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彰显办学特色,提升教育质量,打造教育软实力。五是安全发展。深化“警校共育”,抓好安全工作,打造平安校园,努力实现教育的稳定和安全发展。
三、新的重点课题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教育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相继下发了切实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与公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基”之后义务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
我县义务教育阶段校点多(199个校点,占全县学校的99%),学生众(学生6.5万余,占全县学生数的92%),战线长(跨越两个学段九个年级,在13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学校星棋罗布),队伍庞(2686名小学和初中教师占全县公办教师的88.9%),投入大(2006年全县教育财政支出为1.0235亿,义务教育占84.1%)的特点,决定了义务教育在全县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所占据的关键而特殊的地位。而义务教育的不平衡性十分突出,已成为教育公平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因此,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是全县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全县教育发展的“难中之难”。
㈠基本内涵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内涵。坚持体现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共服务性,体现教育的均衡性和公平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是平民教育。温总理指出,李镇西和他的同事们通过“提升教师、影响家长、关爱孩子”3件事让孩子们享受优质教育,富有创意,抓住素质教育的关键,并对李镇西所走的乡村平民教育给予充分的肯定。均衡教育是平民教育,草根教育,而非精英教育、淘汰教育。以平民情结举办平民教育,面向大众百姓,面向所有学生,机会均衡,受教育的起点均等。做到进城务工子女和残疾少年儿童有地方读书,困难家庭学生读得起书,所有学生能够读得好书。其次是优质教育。均衡的含义在于优质教育的普及,努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均衡教育不是杀富济贫,削峰填谷式的均等发展,而是高起点、高水平上的资源重构、造峰扬谷式的共同发展。不是短期发展、单一发展,而是持续发展、整体发展。提升质量普及优质教育,发展优质教育资源,让百姓子弟接受优质教育。最后是特色教育。学校不是千校一面的划一发展,而是特色发展。以个性的发展培育教育特色。每所学校都要体现自己的个性,办出特色。
㈡基本要求义务教育学校的建制与规模、场地与校舍、经费与保障、校长与教师、课程与管理、质量与效益等方面的标准配置是一个发展中的动态指标。市教育局和市财政局将参照上级规定并结合全市实际,先期制定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要求和标准。总的来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要求可概括为六句话:即办学条件良好——标准化,教师配备达标——合理化,办学经费够用——稳定化,学校管理到位——规范化,质量效益提升——优质化,办学特色明显——个性化。
㈢工作目标到2012年,消除城区和县镇薄弱学校,全县70%的乡镇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力争用5年左右的使县域内镇乡教育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学校办学条件、教师队伍和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益公平,使命神圣、责任如山,雄关漫道、任重道远。
第二篇成绩·困难·问题
十六大以来,我县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在逐年提升。与此同时,由于受历史、经济、社会等诸多
因素的制约,全县教育发展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主要成绩
㈠普及程度逐年提高。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为99.8%、95.9%,辍学率分别为0.05%、1.5%以内,完成率分别为98%、98.6%,毕业率分别为99%,98%。义务教育规模稳步发展,高中教育规模空前扩大。普高生07年较02年净增2701人,增长108.6%。
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5年共消除d级危房危房74766m2,新建校舍74766m2。布局调整、危改工程、“四化”工程、校通工程有效推进,加快了我县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步伐,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进一步优化。
㈢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全县教师本科、专科、中现学历分别占20.4%、54.9%、中师学历占23.8%。幼儿、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3%、97.5%、96.9%、74.79%。通过“136”名师工程,建设三支队伍(校长、教师、教研员),广大教师师德素养、精神面貌、业务素质不断地提升。
㈣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06年兴文二中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实现历史性跨越,首破200人大关,比02翻了一番。全县中考成绩和小学抽考成绩有较大幅度提升。2007年高考和中考继续稳中有进,连续两年受到了市教育局表彰。全县教育质量在全市由长期的“八九不离十”(偶尔第八、九名、多为第十名)提升至“七上八下”(多数指标第七位,少数指标第八位)。
㈤管理体制基本落实。确立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落实了“两免一补”政策。做到了“三个确保”,即确保按时、足额、统一发放教职工工资,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拨付,确保农村中小学危改经费落实,教育经费实现了“三个增长”。
二、现实问题
㈠教育投入不足,运转和发展十分艰难。
1、教育债务包袱沉重。全县教育债务近5000万元,05年偿还296万、06年偿还488万。截至2006年12月31日,债务4221万元。税费改革前,义务教育负债主要通过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向学生收费等方式逐年偿还。税费改革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乡镇和学校无力还债。
2、拖欠占地补偿未决。全县学校建设占地有194亩土地遗留问题未解决,如一次性解决学校占地补偿(征用)需700万元以上。
3、维修资金缺口巨大。全县仍有危劣房4万多平米,安全隐患较大。加之我县应于2011年实现“两全”目标,按“两全”标准,标准化建设仅义务教育一项全县需1.2亿以上的投入。
4、学校自身运转困难。学校公用经费不足。政策规定学校公用经费不能用于还债,面对产生债务利息和债主追债影响教学秩序等问题,非常棘手。
㈡校舍日趋紧缺,大班和超大班比较普遍。
1、入学高峰来势迅猛。十一·五期间,我县面临初中生入学高峰,年均净增1200-1500人,即30个班,相当于每年新增1所单设初中。
2、城区超大班额普遍。2007年春期,古宋一校、二校、三校共40个班,超员772人,65人以上的超大班28个,占70%,80人以上的特大班2个。香山中学32个班,班均60人。2007年秋期虽收购了双语学校、扩建了古宋三校,城区学校基本上在起始年级消除了超大班,但压力仍在增大。
3、学校校园占地不足。由于学校占地不足,致使很多学校活动场地狭小或无法新建急需的教学用房和生活用房。一部份学校生均占地和校舍不及国家标准的1/2,甚至1/3。按标准化建设规划,全县学校在“十一五”期间需征地近300亩。
㈢教师严重缺编,数量和质量差距较大。
1、教师紧缺,结构不合理。2002年以来,全县中小学净增了165个班,学生8206人,增长了13.6%,而教职工却减少了59人。造成农村学校尤其是边远村小大量缺编,一年比一年突出。2007年教师缺编近600人。十一·五期间中小学生将净增10000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7000人,高中阶段学生3000人),应净增教师500人以上。因此,十一·五期间我县教师的缺口在1000人以上。现有的教师结构表现为“四多四小”,即:“五大生”多,“全日制”的较少;文史专业的多,数理化和外语的少;进修选择专业随意性的多,与所教学科对应的少;城区(城镇)学校骨干教师多,乡村小学骨干教师少。
2、村小告急,代课教师多。全县多数村小充斥着大量代课教师,呈现出“三低三大”的特点,即:学历低(多数是初中生)、工资低(月工资300到400元)、质量低(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低),数量大(全县代课教师高达460人,占在岗教师总数的16.3%)、流动大(走马灯似的换人,学期中途走人的多)、意见大(教学质量差,家长和社会各界群众意见很大)。工资低,请代课教师难,且请的多数是企业招工不要的或暂时不出去的。每逢开学,“请个人来支个桩”成了农村校长最头疼的事。
3、待遇偏低,激励无经费。新机制规定学校公用经费不能用作教师津补贴和教学质量奖。没有教学奖励经费和津补贴导致了激励机制缺失,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受挫,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4、工作辛苦,队伍不稳定。由于教师的大量缺编,导致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量普遍加大。随着各级党政、学生家长、社会各界对教育质量和学生安全的日益重视和关注,教师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农村教师的吸引力和队伍的稳定经受着考验。部分青年教师跳槽、改行的欲望强烈。外单位从教育部门随意借人或调人的情况时有发生(2007年转行27人,借用10人)。
㈣办学水平不高,质量和效益提升较慢。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与教育改革发展形势要求不相适应。教育普及基础脆弱,初中辍学较严重,残疾学生入学较困难;教育质量整体不高,品牌学校少,优质教育资源匮乏。每年有数百名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远赴泸州、成都、宜宾等地名校入学。既加重了家长经济负担,又造成了大量优质生源外流,还动摇了家长对本县教育的信心。
㈤教育结构不合理,普高和职高发展失调。由于专业设置、师资设备、就业出口、就学观念等因素的制约,我县职教发展十分艰难。2007年秋期普高在校生4047人,职高在校生仅982人,普职比4:1,比例极不协调。
㈥依法治教乏力,监管和规范办学艰难。社会力量办学层次较低,以幼儿教育为主。点多面广,规模小,师资差,条件差,安隐患大,规范办园,规模办园与要求办园矛盾突出。教育部门行使行政执法权较难,因此对社会力量办学的监管和规范比较艰难。
㈦管理体制未顺,乡镇和部门责任削弱。实施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后,乡镇政府和部门对教育的责任和积极性减弱,乡镇中心校的职能未真正发挥,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
同时,全县教育在城乡之间,乡镇之间,校际之间,群体之间不不平衡的现象大量存在,教育均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成绩与问题同在,动力与压力共生,机遇与挑战交织。看不到兴文教育取得的巨大成绩是不公正的,这会丧失发展的机遇期,找不到起跳点;看不到兴文教育面临的种种问题是不冷静的,会丧失发展的紧迫感,找不到着力点。我坚信,兴文教育成绩大于问题,动力大于压力,机遇大于挑战。
第三篇思路·实践·探索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战略性的工程。均衡是渐进的,生成性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浮躁,急功近利。可以说,全县义务教育真正实现均衡发展之日,就是实现了“双高”普九之期,更是全面小康社会到来之时。需要系统策略——全面统筹,科学规划。重点策略——突出重点,量力而行。不能把短期目标定得过大过于理想,不能把目标定得过多。渐进策略——逐年推进,滚动实施。
㈠把握一条原则
——政府主导、以县为主。中央和省、市文件明确规定,县政府的基本教育职能就是保障教育公平,因此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政府行为,而且是县政府的职责,即政府主导,以县为主。
㈡突出两个重点
——教育质量提升和薄弱学校建设。教育质量是生命线,是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最核心指标。薄弱学校建设是是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关键环节。薄弱学校一般是指学生少、条件差即硬件和教师差、质量低、问题多的学,这里主要指办学条件差(硬件和师资)的学校。
㈢体现三个倾斜
——均衡配套教育资源。教育资源向乡村和老、少、边、穷地区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
㈣抓住四个关键
——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育质量和扶弱助学。
㈤构筑五大保障
1、以科学规划为统揽,优化学校布局。
强化政府行为,科学合理地调整中小学布局,构建一批区域性示范学校和寄宿制学校,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是推进我县“两全”目标的突破口、是整体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策略和必然选择。
落实四个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中心乡镇集中,小学向中心校和基点校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县城和乡镇所在地集中。
注重四个结合——布局调整与改善办学条件结合,与薄弱学校建设结合,与新村建设相结合,与构建区域性示范学校相结合。
初中按照“收缩九年一贯,扩建单设初中,形成规模效应,发挥品牌示范,带动区域发展”的思路,重点打造单设初中,撤并15所邻近的小学的初中部(即建武小学、文印小学、沙坝小学、四龙小学、新坝小学、高滩小学、和平小学、兴堰小学、鱼跳小学、东阳小学、同乐小学、中棉小学、博泸小学、富安小学、丁心小学),使全县单设中学能承担全县85%以上的初中教育。保留毓秀、玉屏、仙峰、石海等乡镇中心校初中部和万寿学校、城西学校初中部。县职业技术学校撤并初中部,不再挂民族中学的牌子,集中力量办职高。小学按照“撤并收缩村小,集中高段年级,提高出口质量,做大做强完小,构建特色学校”的思路,加快村小的撤并,每年撤并5-10所。到2015年撤并村小51所。
2、以增加投入为保障,硬化办学条件。
省市已明确,从2008年起,新增教育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全县的义务教育基建设投资保持在每年1500-2000万元。分轻重缓急,先考虑雪中送碳,再考虑锦上添花。建设一所即达标一所。在推进2007年确定的收购扩建双语学校,扩建香中、建中,迁址扩建大坝中学、义合小学的基础上,建议2008年将单设初中和个别中心校作为建设重点(如大河初中、五星初中、兴文中学、太平小学)。村小的建设要吸取过去未充分考虑生源和发展趋势而大兴土木,现因近40多所村小停办,造成数百万元资产闲置的教训。村小的基建一定要慎之又慎,从严控制建设规模。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要覆盖所有学校,即“模式三”覆盖单设初中和九年一贯制学校,“模式二”覆盖基点校,“模式一”覆盖规划保留的村小,初步形成“天网地网”有机结合的城乡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体系。
3、以队伍建设为根本,强化核心支柱
首先是解决数量不足的问题。当务之急是按照市上要求“三年内清退完代课教师”和重申“实行省定教师编制标准”的这一有利契机,积极争取,清退和补充同步,解决好教师缺编问题。
其次是解决队伍素质的问题。认真落实好教师资格制、全员聘任制、服务年限制、城乡交流制、支教走教制、定期检测制、校本研修制、学区负责制等有关教师任职和晋职,培训和进修,教研和科研,考核和评估等方面的制度,拓宽教师专业发展的的通道。要进一步加大校长和后备干部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校长科学治校、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的水平。
最后是解决激励机制的问题。政府投入为主,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建立义务教育激励机制。切实推进136名师工程,强化名师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农村教师工作津贴,各种评优、评先向农村教师倾斜,努力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4、以创新管理为基础,深化教育改革。
一是要理顺学校管理体制。按照“行政管理有限授权制,业务指导学区负责制,教育经费校材局管制,考核评估乡镇捆绑制”继续理顺学校管理体制。目前,中心校有职无权,履职无钱的现象不容忽视。要全力推进中心校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中心校与基点校、村小在人事、经费安排、行政管理、考核奖惩等方面的统一。可考虑将乡镇内规模较小或地域相近的基点校(法人学校)与中心校合并,以强并弱、以大兼小、以优扶弱,形成责任共负,资源共用、利益共享、荣辱共担的捆绑制机制。二是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建立和完善学校法人、校务公开、社会公示和民主管理制度。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以人文化、规范化和精细化为重点,强化学校内部管理。以健全竞争、激励和自我约束机制为重点,强化学校内部管理改革。三是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学校不得举办或变相举办重点学校。严禁分快慢班、实验班、强化班。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更加关注进城务工子女、家庭贫困学生、适龄残疾少年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入学问题,更加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更加重视学生巩固和辍学问题。做到“两开、两增、两减”,即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增加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增加课外活动时间和睡眠时间,减少课外作业量,减少考试次数。
5、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亮化质量效益。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是以德育为首位,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提高德育实效为目的,养成教育为基础,德育活动为载体,校园文化的打造为契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同时,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和突破口,扎实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二是突出“质量为本”,提升质量效益。以抓质量就是抓发展的意识,围绕课堂抓业务,围绕教学抓管理,围绕学科抓突破,围绕质量促发展。全力缩小各乡镇内教学质量差距,确保教学质量“校校提升,年年有进”。
教育资源公平均衡配置问题调查报告 篇5
一般认为,社会公平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教育公平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保障人民依法平等地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当前,在义务教育阶段实现教育公平的工作重点,是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
育均衡发展
教育是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教育公平就实现不了社会平等。教育公平之所以成为当代世界各国制定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个中原因除了接受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外,教育还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增进社会公平。正因为如此,教育公平也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
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普及性”和“民主化”,即人人应该享受教育,也应该接受教育。接受教育是每一个人获得发展的基本前提,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它必然要求体现和注重人人平等。教育公平还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特征,这种本质特征首先体现在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均等和起点公平,即宪法意义上的“权利平等”,并且通过法律形式予以保障。尽管从客观上说,我们不可能排除社会个体之间存在的先天差异,但是后天的起点不公平则主要源于政府和社会的教育价值取向与教育政策选择。当前出现“上学难”、“上学贵”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公共教育资源分配和享有的不平等,而这一问题在义务教育阶段表现得尤为突出。
除了起点公平,义务教育还必须保障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过程公平。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教育公平的实现离不开教育资源的均衡、合理分配。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一种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即不能把贫困地区、贫困学生的消费权利排除在外)。因此,公益性是义务教育作为公共产品的主要属性,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原则就在于教育机构之间和教育群体之间公平地分享资源,并最终落实到受教育者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实现教育公平的必要条件。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教育公平属于历史范畴,具有过程性和阶段性,实现教育公平同样是一个需要我们为之长期奋斗的历史过程。教育公平只能是相对公平,不可能绝对公平,其衡量标准只能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一致,因此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区域范围内评价教育公平才具有现实意义。另外,在坚持教育公平这一价值原则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现实中的教育差距,教育均衡也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不断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防止这种差距过于悬殊,阻碍教育发展和社会公正。当前,教育公平首先要求体现义务教育阶段个体权利的平等。
湖北义务教育事业的现状与特点
从总体上看,湖北省义务教育发展还不够均衡,主要表现为区域不均衡、城乡不均衡和学校之间的不均衡。通常来讲,考量一个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状态均衡与否,可用不同指标进行描述。其中,分析公共教育财政经费的分配状况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从湖北来看,全省义务教育经费财政投入区域分配不均衡,主要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城市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内部差异,基本上都大于城乡之间的差异。城市“窗口”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断扩大,成为“择校风”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乡镇中心学校与村办小学之间的办学条件差距不断扩大,导致村办小学的青年教师大量流失,留下“爷爷奶奶教小学”,村办小学日趋式微。分别以城市内部或农村内部的角度考察,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并不太大。但相对比较而言,义务教育资源的分配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种不均衡的义务教育资源分布现状,必然会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程度。
第二,多数市(州)的内部差异小于市(州)之间的差异,表明省内各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更为突出。从省内区域差异来看,2005年,全省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的基尼系数分析结果显示,17个市(州)中小于或等于全省数值(0.34)的市(州)占67%;普通初中“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的基尼系数小于全省数值(0.35)的市(州)占75%。这一现象说明,大部分市(州)之间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差异大于市(州)内部差异。
教育资源公平均衡配置问题调查报告 篇6
洪湖市新滩镇中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组长:周华明
副组长:李长发 张振涛 胡旭东
成员:程昌云 胡永斌 李永安王 进 张毅君 高加坤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程昌云同志兼任。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关知识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事关教育公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是解决了“有学上”之后,逐步解决“上好学”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缩小校际差距、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提高教育质量的本质要求。
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本质属性的要求,是政府公共服务的法定职责,更是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
措,将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宽松的环境。
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 —— 学校的均衡发展,因为学校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实施机构。
4.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 ——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5.均衡发展“八大均衡”:入学权利和入学机会实现均衡发展,区域间实现均衡发展,城乡间实现均衡发展,校际间实现均衡发展,学生间实现均衡发展,不同类别、不同级别教育间实现均衡发展,教育质量实现均衡发展,教育结果在学校教育中和受教育者间实现均衡发展。
二、湖北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摘要)
总体目标
到2015年,使我省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在师资水平、生源分布、教育质量等方面基本均衡,切实体现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平等性原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教育质量一体化。学校、学生、教师、教学四位一体的评价制度基本建立。生源分布均衡,择校现象有效缓解。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办学质量差距缩小,教育质量整体明显提高。
2、师资配备均衡化。教师编制配备适应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教师补充渠道畅通、科学。县域内教师的定
期交流形成制度。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制度健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3、基础设施标准化。学校数量、规模满足生源变化的需求。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设备符合要求。
实施措施
配套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工程”、“义务教育关爱工程”等“四项工程”。
1、实施“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一是激励“优者从教”。加大实施“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的力度。实行“双岗计划”,推行“师范生顶岗实习、农村教师脱岗培训”。实施“启明星计划”,从城镇学校选派优秀校长教师,到乡村中小学任职任教。实施“城镇教师援助农村教育行动计划”。二是保障“教者从优”。对在农村任教满30年、贡献突出的教师,设立荣誉称号予以表彰奖励。实现农村教师培训全覆盖。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计划”。实施“楚天中小学教师校长卓越工程”,培养一批教育家型的教师和校长。加强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培养培训,重视后备人才建设。三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制定教师的师德标准和考核办法。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岗位聘任、职务晋升、考核的首要内容,实行 “一票否决制”。每年评选十
大“荆楚师德楷模”,树立师德典型。建立学术不端行为监督和查处机制。四是完善管理制度。全省统一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资格认定,统一组织中小学新进教师考试,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逐步建立“省考、县管、校用”的教师管理体制。
2、实施“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工程”。建立义务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质量保障体系和质量提升机制,整体提升义务教育水平。加强德育工作,建设一批德育精品课程、一批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一批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加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和备课组建设。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国家课程,加强地方课程建设,鼓励学校根据自
身特点开发校本课程。积极推行小班教学,逐步达到小学每班35人以下、初中40人以下。落实国家体音美课程计划,完善学生升学体育考试和体音美学业水平评价办法。关注学习困难学生,建立学习困难生帮扶机制。健全防止与控制学生辍学和动员辍学学生复学机制。广泛开展“湖北省千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实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保证学生、教师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建立学生体质监测和免费健康检查制度,加强学生食堂食品安全卫生管理,提倡合理膳食,改善营养状况。落实体育大课间,深入开展中小学“大家唱、大家跳”等体育和艺术教育活动,加强国防教育。大力推进普通话教学,使用规范汉字。提高农村学校语言文
字水平。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严禁增加课时和教学难度,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探索率先在小学低年级实现学生家庭书面作业零负担。
3、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以县域为单位,以乡镇为重点,合理规划学校布局,按县确定“永久保留”、“过渡性保留”、“撤销”三类学校名单。制定学校建设标准,实施标准化建设工程,提高学校装备水平。从2010年起,以县域为单位,统筹实施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项目,提高综合效益。在县域内统一义务教育学校的标识。进一步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促进优质教
育资源共享,提升学校信息化发展水平。
4、实施“义务教育关爱工程”。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探索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寄宿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建立残疾儿童确认、登记和组织入学制度,完善随班就读制度,切实保障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小学阶段特殊教育原则上集中在县(市、区)进行,初中、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原则上集中市(州)进行;加强特殊教育师
资队伍建设,采取措施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在优秀教师表彰中提高特教教师比例。加大贫困生资助力度,创新立体帮扶机制,关爱弱势群体。
保障条件
为保障此项工作顺利推进,重点落实“两项机制”,开展“两个创建(评选)活动”。
1、探索建立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费投入机制。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筹资政策,探索县(市、区)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长效机制,激励地方政府加大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资金投入;加强政策引导,统筹使用中央和省在县域内相关项目的经费,主要投向均衡发展。
2、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价机制。研究制定促进义务教育均
衡发展的督导评估指标体系,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评价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质量信息库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信息库,逐步建立和完善经常性、过程性、客观性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和督导机制;进一步完善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制定出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方案”,加强对各地教育质量监测,切实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落到实处。开展探索建立省域基础教育质量标准和监测体系、改革教育督导运行机制两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
3、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创建活动。对于经过省级综合督导评估认定达到义务教育均衡发
展要求的县(市、区),授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市、区)”的称号。2010年开始开展创建活动,2012年开始接受申请。
4、开展湖北省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评选活动。制定《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评选办法》,从2010年开始,每两年开展一次地方教育制度创新评选活动。对于获奖单位,予以表彰奖励。
学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的成绩
1.各级政府加大投入,保障义务教育学校基础建设经费,学校办学条件大大改善。2010年223.7万元新建塑胶运动场、水泥校道、门房安装电动本校门和对教学楼进行装修改造;2012年投入
60万元对学生食堂进行改扩建和校园环境进行改造;2013年投入54万元搭建学生舞台,新建文化长廊和实施校园绿化工程。教学用房、教学辅助用房、生活用房生均达到国家标准,校园环境优美。
2.实施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学校教学设备现代化程度大大提高。学校建成标准化实验室3个,计算机室1个,多媒体教室1个,班班通教室13个,图书室、阅览室、音乐室、美术室、体育器材室、心理(卫生)咨询室、科技活动室等一应俱全。各室装备按二类及以上标准配备齐全。3.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学校现有学生数536人,教学班12
个,平均班额45人。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学校分班采用电脑平均分配学生,各班科任教师配备均衡,课程设置按国家标准设置,学生文体活动时间充足,各项活动丰富多彩,学生课业负担安排合理,教育教学成绩显著提高。
4.重视师资培训,教师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学校保障教师培训经费,2010年培训经费占公用经费投入5%。2011年培训经费占公用经费投入5%。2012年培训经费占公用经费投入6%。学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和“比教学活动”的开展,宣起校际交流和校本教研活动的高
推进教育均衡力促教育公平 篇7
补短板,确保教育硬件达标
推进教育现代化,落实教育均衡,是三水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三水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为此,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区教育事业发展,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促进了全区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2005年以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2004-2020年)》,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2007年,出台了《中共佛山市三水区委、佛山市三水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决定》和《三水区推进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工作方案》,并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分管教育的副区长为副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加强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工作的领导,及时协调解决创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建设。区相关部门、镇(街道)、社区根据自身职能,对照创建方案和评估标准进行认真整改。至2010年5月,经过省教育现代化督导评估组深入三水各镇(街)中小学校及幼儿园进行视察,督导组对三水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的创建工作给予肯定。教育均衡,硬件先行。通过项目工程建设、合格学校建设等途径使每所薄弱学校尽快达到教育教学主体设施达标、配套设施齐全、环境优化美化的要求,使得全区每一间学校、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相对公平的教育资源,为实现教育均衡提供物质条件。可以说,全区初步形成了以“均衡、协调、优质”为特征的现代化教育模式,为广东省农村城市化地区探索教育现代化之路,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抓交流,促进城乡师资流动
教师队伍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教师队伍素质的均衡,是教育均衡的重要标志。针对我区教师队伍现状,政府一是对现有教师队伍进行了输血换血,予以补充,解决了现有教师队伍结构性缺失的燃眉之急;二是根据教师队伍年龄老化的实际,出台了相关政策,建立全区教师队伍正常更替的长效机制。三是教育部门进一步抓好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加大培训力度,促进现有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四是创新机制,促进城乡教师适度流动。一方面,通过职称评聘设置条件,凡是晋升中高级职称的教师近三年内必须有在农村学校交流一年以上的经历,以此鼓励中青年教师送教下乡,为农村学校带去新鲜的教育信息和优质的教育;另一方面,将逐步实现全区教师的工资统筹发放,城乡一体,甚至因为乡村教师工作环境艰苦,工作量大,还拟设置农村教师教学专项津贴,通过直接的经济补贴,鼓励教师到乡村任教。五是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从创业的角度到农村去,那里有广阔的实验天地,提高教师敬业奉献精神和立业创新精神,政府通过加大农村教师的奖励力度,从荣誉方面给农村教师更多的倾斜,以达到鼓励引导的目的。总之,通过积极有效的措施推进城乡教师的交流,使得城乡孩子享受到相对公平优质的教育。
职级制,推动校长专业发展
学校人才资源的不平衡还体现在校长身上。人们常说,“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是一所学校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围绕管理出质量,教育部门首先做好全区中小学校长队伍的管理和培训工作,引导校长队伍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形成正确先进的办学理念,使所有的校长自觉地运用教育管理规律科学地管理学校,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提升发展学校。学校的一切管理工作要服务于教育教学,一切工作的落脚点要服务于教育教学,要让育人和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学校每位教职工的共识和责任。要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使每一名学生在文化知识全面进步的同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其次,全区建立有利于促进校长成长的机制,借鉴了一些地区实施诸如校长职级制等校长培养和管理的成功经验,建立三水区校长专业化成长机制,如,根据各学校的校园硬件环境、师资力量、生源质量、学校声誉等,确定学校发展的起始级别,再根据各位校长的管理理论水平、实际管理能力、群众威望、现学校的管理业绩等,确立校长职级;区则仿照教师职称的形式,建立校长职级。校长级别不同,享受到的校长津贴不同。校长职级作为区教育局聘任校长时的主要依据,原则上高职级的校长可以到低级别的学校任职,低职级的校长不可以到高级别的学校任职。在此基础上,区教育局根据全区教育的需要,合理调配校长。如,区教育局为了教育均衡的需要,可以请能力强的高级别的校长去一所偏僻的农村学校任职,待遇不变,聘期结束后考核,可以根据业绩优良提高学校的级别和校长的职级。有一些学校如果不能达到一定的标准,则降低学校的级别和校长的职级。如此,促进校长的专业发展,鼓励教师发展学校,提高管理水平,更有力地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学校分级别不是为了给学校不同的待遇特权,而是鉴于校情实际,客观区分校长的工作基础,目的指向校长的职业成长和工作绩效。通过校长职级制聘任,促进校长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和对学校管理事业的研究探索。
多结盟,强弱结对共谋进步
加强培训是当前各地各校教师教育的主要形式,但是,高耗低效的现象也很明显,原因是教师的成长更多来源于教育的实践和常态的生动的教育生活。对此,三水区加强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结盟,进行结对交流就特别有深远的意义。针对城乡学校的不同现状,我区采取强弱结对和定点互动的形式,两所学校的校历可以互相参考借鉴,两校的教师可以互相听课互相教研,两校教师可以师徒结对互相促进,两校甚至协同合作举行一些大型的活动等。学期结束以两所学校的共同业绩考核校长。有的镇区为了深层促进,两所学校只设立一个正校长,带领副校长开展工作,以此加强校级间的融合交流。还有的镇区采取利用名校的优质资源办分校,形成公办学校集团化办学,使得优质的教育资源扩大化,以此逐步消除薄弱学校,实现教育公平。当然,强弱结盟能否有效,受制于很多的因素,如,当前的区镇两级办学体制的障碍,校际之间的合作还缺乏必要的基础,对于学校的评价制度还不够健全,缺乏科学有效的促进机制等。这些都有待今后进一步加强。但是从长远看,加强区域范围内的校际交流是促进教师成长,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
抓规划,强化督导推进发展
抓教育均衡一方面要抓教育资源的平均分配,补足欠缺,另一方面更要在发展上下工夫,要从促进薄弱学校的发展上找出路。对此,要切实做好薄弱学校的发展规划,制定出合理的三年、五年发展目标,以目标为导向,促进学校制定可行的措施推进。规划是一所学校的发展蓝图,科学的规划可以使得学校迅速占据高位,达到后发制人的效用。因此,越是薄弱学校就越需要科学的规划,根据学校的实际设计好学校发展的方向和步骤。对此,区教育局可以组织教育专家、资深教师对规划把关,审核推敲。一旦确定便按照规划推进。实施过程中区教育局要在督导上下工夫,制定出稳定的督导检查和评估制度,以督导评估推动学校的建设,通过务实的评价切实促进学校的发展。
秉持教育公平 促进均衡发展 篇8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最大限度地促进教育公平,一直是我区教育局领导集体探索思考、努力实践的重点课题之一。”江汉区教育局局长吴克雄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近年来,江汉区教育局以申报“全省首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围绕“实现区域内中小学师资配备均衡化,基础设施标准化,质量评价一体化,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之间教育质量基本均衡”的行动计划目标,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加强教育管理,实施“强基兴教、职教扩张和教育信息化”三大战略,通过有效的机制建设和有力的措施保障,在优化地域资源配置、提升基础教育的办学效益、追求享受教育的机会均等诸环节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优南强中壮北”优化区域资源
“改善办学条件,确保区域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定点准确、使用得当,建设项目的规模、方式等适度、科学, 是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江汉区教育局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从认真落实区政府教育年度绩效目标和为民办实事事项入手,致力于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
吴局长介绍说,由于受历史布局的影响,江汉区南、中、北三个区域教育资源分布不尽合理,教育局领导班子明确提出了“优南强中壮北”的发展思路,按照“协调南北、科学布局”的原则,切实加大了南部资源的调整和北部资源的壮大工作。为此,区教育局确立了“走精品办学之路”的资源优化目标,逐步形成了以红领巾学校、大兴路小学为代表的一批办学质量与社会效益俱佳的省、市级示范学校群,区间内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区教育局针对北部教育资源匮乏的实际,采取整体搬迁、新建和嫁接的方法,逐步扩大北部教育规模。先后投入达2.43亿元,新建了市一中、十九初、红领巾北部校区,改扩建新华下路中学,在金色雅园小区内配建学校,拓展职业教育,兴建新旅游学校,使北部地域新增校园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优化地域教育资源,进一步缓解了北部居民对教育的需求。
在优化地域教育资源的进程中,市一中、市十二中、市二十八中、市三十六中、市六十八中、新华下路中学、万松园路小学、北湖小学等一批场地开阔、功能合理、设施齐全、环境优雅的“窗口”展示学校在该区中北部相继脱颖而出,使更多的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
与此同时,区教育局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努力实现办学设施标准化。针对辖区部分学校校园狭小、校舍陈旧的状况,自“普九”以来,区教育局一直坚持多渠道筹措资金,结合改造微型学校和排危工作,对 27 所中小学进行了改扩建工程,排除危房面积17万平方米,净增校园面积13万平方米。实施“校校通”工程,改善教育教学设施,建设城域网、局域网,增加教育装备设施的现代化含量。全区普通中小学的理科教学仪器设备和体、音、美、劳教学设施设备100%达到预期的调整标准。
优化地域资源,改善办学条件,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缩小校际差距推进教育公平
“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还必须体现在基础教育的各个阶段上,只有把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教学实力同步增强,才能逐步缩小校际差距,才能推进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
为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办学质量,逐步缩小校际差距,江汉区教育局全面实施基础教育发展四大工程。
吴局长说:“基础教育四大工程就是优质高中内涵发展建设工程、初中标准化建设工程、小学素质教育综合督导评估工程和职业学校振兴工程。”区教育局围绕省、市级示范高中复评、初中标准化建设,小学素质教育综合督导评估等具体工作,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全方位整合,提出了全面性指导性的努力目标,明确要求小学重点走内涵发展、自主发展和特色发展之路,大力推进小学综合素质督导评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初中学校以开展标准化学校建设为契机,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学校软件建设;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投入,组织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扩大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和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促进普职协调发展;启动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调整普通高中学校的布局,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内涵建设优质发展。
与此同时,江汉区教育局还大力实施“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工程”和“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区教育局要求各类学校要全面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按照省、市要求,规范办学行为,认真执行政务公开、校务公开相关规定,倡导电子政务,降低办公成本,提高服务意识。区教育局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凡进必考”,严把教师“入口”关,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缓解学校教师年龄断层、学科缺员的矛盾。鼓励教师参加研修培训,积极开展教师支教援教和对口交流活动,2007、2008年交流教师达139人。师资资源逐步优化,骨干教师梯队逐步形成,2008年,评选出区名师、区功勋班主任、优秀学科带头人,优秀支教工作者61人,新聘任第四批学科首席教师18人。
“实施基础教育发展四大工程,促进了区域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群众对江汉教育的满意度逐年提升。”吴局长语气肯定地说。
近年来,随着四大工程的逐步实施,区域内6所高中里,4所为省市级示范学校,优质高中所占比例达67%。十四中初中分三批实施标准化建设,前两批9所学校均一次性通过市教育督导评估,学校办学效益明显提升。小学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清芬路小学成为市级首批素质教育特色校,7所学校为区级素质教育特色校。辖区内适龄儿童少年全部依法接受九年义务教育,99.27%的初中毕业生升学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高中段招生继续执行5:5的弹性计划,新生普职比基本相当,优质高中在校生所占比例达79%。
实施“关爱工程”分享“教改”成果
“实施‘义务教育关爱工程’,做好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工作,是促进教育经费分配的公平、公正的最直观的体现,是追求享受教育机会均等的有效途径。”
江汉区教育局努力完善城市义务教育免学杂费政策,深入做好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工作,落实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资助政策体系,继续抓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免收借读费。
2008年秋季开始,区教育局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投入800万元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投入100万元委托部分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实施学生杂费补贴。要求相关学校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全年共免除义务教育段中小学学杂费801万元,3万多中小学生家庭受益。
区教育局努力完善教育资助体系,确保学生不因家庭贫困而失学。拨付500万元专项资金,保障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对领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按50%的标准减免课本费;对特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全额减免課本费;对领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家庭的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按照相关标准免收学费;对在公办普通高中就读的特困残疾人家庭子女,除按指令性计划学费标准免收学费外,还全额补助课本费。
2008年,江汉区全年义务教育阶段减免贫困生4129人杂费、课本费,普通高中阶段减免贫困生1513人学费、书抄费,全年减免16310人借读费653.96万元。
区教育局坚持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制度。除毕业年级外,经济困难的中职学生,均享受每生每年1500元的生活费补助。全区启动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新增贷款学生229人,新增贷款额137.4万元。
“义务教育关爱工程”是实施“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的重要环节之一。吴局长说:“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还体现在受教育的机会和待遇的均等上,尤其是对待农民工和特困家庭子女的入学问题,更应体现公平和关爱。”
近年来,江汉区非户政常住人口已近16万人,适龄入学子女2.4万多人。区教育局妥善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问题,辖区内所有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开放,并免收借读费,2008年农民工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达到74.4%,其成绩在该区历史上具有突破性意义。
“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一个孩子有学上、上好学,彰显教育的公益性,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教育带来的实惠,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局不懈追求的目标。”吴局长对江汉教育发展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教育资源公平均衡配置问题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教育资源公平均衡配置07-10
金融资源公平配置07-15
公平教育资源06-27
教育资源配置机制09-06
整合农村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08-01
教育公平问题研究09-29
教育财政资源配置研究07-11
西部农村教育公平问题06-09
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探究06-17
浅析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