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共享公共资源

2024-09-17

公平共享公共资源(共8篇)

公平共享公共资源 篇1

教育公平的观念由来已久, 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永恒的理念。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前提和基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提出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针对这一点, 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曾经指出“在教育上体现公平、正义, 让每个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机会, 这是国家的政策,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在这种要求之下, 现阶段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要性亦随之显现。目前, 教育的地区差异明显, 城乡差距大,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长期存在。本文拟从体育教育的角度探究教育公平问题。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一是体育教育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 体育教育历时14年之久, 贯穿受教育的大部分时间。从这方面研究教育公平问题, 较有说服力。二是从当下社会对健康生活的高要求出发, 体现“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的社会诉求, 将其还原到教育的阶段, 加强校社联系。三是立足体育教育现阶段的情况,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 谋划体育教育发展大计。

1、探索体育教育公平化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与要求的越来越具体, 教育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的内涵必须体现在现阶段的教育中。

1.1、体育教育基础性强调注重体育教育公平

根据现行体育各阶段的教学大纲, 小学体育6年, 中学体育6年, 大学体育2年 (有的大学体育3年) , 可以看出, 体育贯穿一个人受教育的大部分时间。据199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教材对体育课学时的统计, 小学为544学时, 初中为200学时, 高中为184学时, 体育课在各学段总课时的排位分别为第3位、第4位和第5位。由此可以看出体育课程的基础性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 体育教育的作用在长时间的学习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毕业生的检验之下, 研究者发现体育教育并没有让学生在毕业后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没有形成诸如掌握有关运动技术和锻炼身体的理论知识, 运用这些理论指导实践, 并正确影响自己的锻炼行为等体育素质。

1.2、体育教育自身发展对公平化的诉求

体育教育担负着对学生体能、心理能力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具体到某一点, 就是使学生能够良好的适应社会, 在接受完学校体育的教育后, 能够形成一定的体育素养, 并且在社会生活中自觉自愿的进行锻炼或者对他人进行指导, 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并通过体育锻炼, 达到确保身体健康这一目的。王钢意的研究指出:大学毕业生和在校生对体育运动项目价值认识上具有差异。可以假设, 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读大学, 并不是每个学生都适应同一模式的体育教育 (虽然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已经开办得越来越多, 但是, 普通高校以及中小学, 仍然有身体特殊的学生在同一模式的体育课中学习) ;终身体育、主动体育、全民体育等意识, 并不只是在大学阶段就能一蹴而就。答案将是肯定的。而现阶段, 体育教育改革等动作, 在高等学校进行得多而基础体育教育中进行得少, 并且很多学校由于升学的压力, 青少年的教育中还存在体育教育中断的现象。从这些方面来讲, 体育教育自身发展需要注重公平问题。

2、体育教育现存问题探析

2.1、认识方面不足

长期以来, 人们对体育课的认识, 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对体育课程的认识, 始终处于“豆芽科目”这一印象。存在主科课程随意占用体育课, 体育教师采用放羊式的教学, 教学内容重复、浅显, 缺少体育理论课的教学等情况。阳光体育的提出, 给学校体育的发展带来了曙光, 使得学校体育课堂的整体情况有很大改观, 体育教师的整体学历情况亦有所改善。但是, 对于新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确保每个学生受益的要求, 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这些原因, 可以认为是体育教育内因。基于内外因对事物发展的作用来分析, 体育教育要发挥自身的作用, 需要改变现阶段的种种困境。正本清源, 理顺关系, 形成系统的, 科学的体育教育科目。

2.2、城乡二元化问题

一直以来, 提到教育公平, 人们就会自然而然的想到入学机会均等以及教育资源占用的方面, 认为只要有相同的上课机会以及同等的教育资源, 便会受到同等的教育。在社会实际中, 地域的差异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城乡体育教育存在很大的差距, 虽然也一样的有教材, 教师, 器材。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 会导致体育教学内容、项目设置、教师学历、课外活动延伸度、教学评价等各方面的不同。

3、学校体育公平教育的对策

3.1、学校体育一体化教育的应用分析

学校体育一体化, 主要指的是学校体育围绕发展学生体能、培养学生主动锻炼、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所进行的具多目标、多功能、高瞻远瞩性的体育教育。以确保体育教育在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充实性与实用性兼具。一体化教育并不是强调整体性与无差别性, 而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 以开设体育课为前提, 确保体育设施器材的合理利用, 因地制宜发展地区体育, 学校为主开发校本课程为主要手段, 注重体育理论的传授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与发展。基于两点:其一是强调基础体育课程的开设, 地区特色体育课程开设,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开设, 三者按照一定的比例, 分配学校体育课程学时。通过这样的方法, 拟达到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 达到主动锻炼, 科学锻炼, 形成良好的体育素质这一体育教学目标。其二是通过对资源的整合, 确保学校体育教育的合理有序发展;通过为体育教学内容分类, 达到地区课程与体育基础课程的合理分布, 充实体育教育内容;项目资源整合, 确保教学内容连续, 科学, 避免重复学习。

3.2、学校体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

均衡发展, 既指义务教育在规模数量上整体的平衡合理, 也包括区域之间、校际之间设施设备、教育管理和教学质量水平的基本平衡, 教育均衡化发展需要社会、教育界、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下, 关注教育公平, 首先需要最大限度的均衡发展。学校体育均衡发展机制的建立, 需要政府主导, 行政单位组织, 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 以切实达到教育资源共享, 学校体育均衡发展的目的。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首先需要有一套从实际出发、可行且有效的管理体制, 对学校体育进行发展性评价, 以促进学校内部合理有序发展;其次, 政策法规的支持必不可少, 从经济的角度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经费支持, 通过对学校基础体育课程、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情况进行科学的考核, 下拨经费, 不仅可以促进学校体育自身积极发展, 盘活资源, 促使学校间有序竞争, 激励体育教师自身发展, 大胆创新, 还可以将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 促使体育教育教学因地制宜, 合理有序开展。再次, 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校际教师交流, 加强教师继续教育, 做好知识更新以及关注体育理论课的学习。既发挥现有教师的积极作用, 又增强新知识, 新观念的学习吸收。

4、结语

当前,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 绝对公平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针对体育教育来说, 也确实如此。但是, 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方面, 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增强体质的本领。因此, 提出需要以公平教育的视角看待体育教育。通过对现阶段体育教育存在问题的大致归纳, 提出建立体育教育一体化机制以及均衡化机制, 力争能够从理论的角度, 为体育教育的公平服务, 切实达到终身体育之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斌.“有一流教育, 才能成为一流国家”——国务院教育工作座谈会侧记之一[N].中国教育报, 2006, 11-23.

[2]李平, 张勇平.论新世纪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3, (7) :150-151.

[3]王钢意.对运动项目价值转移的比较研究[J].体育学刊, 1999, (6) :66-67.

[4]戴维红等.教育公平视野下城乡小学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J].体育学刊, 2008, 15 (8) :78.

[5]沈跃进.21世纪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2, 03 (2) :36.

公平共享公共资源 篇2

为深入贯彻落实“宽带中国”战略,科学合理规划移动通信铁塔站址,积极促进铁塔站址资源的社会化共享服务,完善铁塔站址用地管理,根据省政府《关于落实宽带中国战略加快推进宽带网络建设意见的通知》(甘政办发〔2014〕180号)和省通信管理局、省工信委、省国土资源厅和省住建厅《关于加强移动通信铁塔站址用地及规划管理工作的通知》(甘通局发〔2017〕147号)要求,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规范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管理

(一)市规划局要加快将通信基础设施规划纳入城乡发展规划进程,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及全市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通信基础设施要与水、电、暖等公共基础设施同设计、同建设、同验收。并在施工时及时与各基础电信企业协调和沟通,避免因盲目施工导致通信光缆中断。市公安局要依法查处无正当理由阻挠施工、蓄意破坏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违法行为。(责任单位:市规划局、市建设局、市公安局)。

(二)铁塔公司及各项目单位都要严格要求项目施工单位按照标准规范施工,严格依据安全生产相关规范操作,遵守安全生产原则,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明确安全生产责任。(责任单位:铁塔公司、各相关单位)。

二、积极推动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开放共享

(一)三区、建设、交通、旅游、大景区管委会、工业园区、供电公司等部门要全面开放所属适合的路灯杆、交通指示牌、广告牌、电力杆等公共资源;

公安、交警等部门要全面开放适合的公安监控杆、交警监控杆等公共资源,作为小微基站及5g网络基站建设站址。(责任单位:三区、市建设局、市交通局、市旅发委、市大景区管委会、工业园区管委会、市公安局、市文物局、供电公司)。

(二)各基础电信企业在路灯杆、监控杆、广告牌等公共设施上附挂微站的建设需求,由铁塔公司统一牵头实施,相关改造费用由铁塔公司负责投资,原设施产权归属不变,相关通信设备运行产生电费由铁塔公司承担。全市新建办公楼宇、交通枢纽、景区园区、大型场馆等场所,由铁塔公司统一进行室内分布系统建设。各基础电信企业原则上不得自建铁塔、机房等基站配套设施以及在公共交通类、建筑楼宇类重点场所内建设室内分布系统。(责任单位:铁塔公司、移动公司、电信公司、联通公司)。

(三)各单位要开放适合的公共楼面,提供必要的设备安装空间、管线槽道等公共设施支持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责任单位:各相关单位)。

(四)三区和大景区管委会、工业园区、园林局、水文化集团等单位要积极配合铁塔公司开放辖区内景区绿化带、公共资源用于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责任单位:三区、市大景区管委会、工业园区管委会、市园林局、市文物局、市水文化集团)。

(五)在建设市政、环保、公安、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时,要充分利用现有移动通信铁塔设施,实现通信塔(杆)的社会共享,提高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综合利用和共建共享。(责任单位:市规划局、市建设局、市环保局、市公安局、市交通局、铁塔公司)。

(六)铁塔公司利用城市道路、路灯、灯杆、管涵、绿化带、广告牌、交通指示牌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通信基础设施时,必须经建设、规划、园林、文物、公安等部门同意后方可实施。(责任单位:铁塔公司、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市园林局、市文物局、市公安局)。

(七)各相关单位要进一步提高站位,加强组织领导,依据各行业规定,加大对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中疑难站址的协调力度。由铁塔公司提出疑难站址清单,相关单位积极配合,按所属范围逐个摸清具体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积极与铁塔公司沟通,根据具体情况逐个制定解决方案及时间推进计划,切实解决疑难站址对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责任单位:铁塔公司、相关单位)。

三、加强移动通信铁塔站址用地保障和确权工作

市国土资源局要按照“省级统筹、市州负责”的原则,落实好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的土地需求,及时将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移动通信铁塔规划站址所需土地,统筹纳入土地利用计划,及时解决移动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中铁塔站址的土地使用和确权问题,为移动通信铁塔站址用地提供保障。要根据铁塔公司提供的需要确权的土地机房清单及相关权属来源证明文件等材料,遵循“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的原则,依据实际情况,对历史存量铁塔基站用地确权工作简化程序,不再补办建设用地预审手续,并尽快办理发证手续。铁塔公司后续新建铁塔基站用地,依法办理相关用地手续。

四、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及保护的宣传力度

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公平利用研究 篇3

图书馆的产生起源于人类信息交流形式 (直接交流和间接交流) 的发展。随着人类间接交流的需求, 出现了文字和文献, 由于人脑功能的进一步延伸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继而出现了图书馆。图书馆作为一种中介性机构, 其目标就是存储和保存人类文化遗产, 并进行社会教育。公共图书馆作为图书馆的一种类型, 其产生也是因为人类信息间接交流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信息交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信息不公平的现象, 因此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公平利用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公共图书馆与信息公平关系探讨

1. 公共图书馆的性质符合信息的社会属性。

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 不仅具有一般资源的属性, 还具有特定的社会属性。信息的社会属性, 是指信息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应当由国家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供给。它决定了信息属于公共产品, 基于公共利益之需, 应当尽可能共享。公共图书馆是由国家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资助和支持的, 免费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作为国家税收的产物, 其服务对象是国家每一个纳税的公民。公共图书馆不仅要满足大众获取信息, 利用资源的权利, 而且要尽最大可能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分配公平与共享利用。这一点与信息资源的社会性相吻合。在服务过程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尤其是对弱势群体 (残疾人、农民工、青少年和老年人等) 更要多加关怀, 充分展现图书馆公平、正义的人文精神。因此, 公共图书馆的性质符合信息的社会属性。

2. 公共图书馆是信息公平的制度保障。

公共图书馆制度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信息公平。范并思教授在《公共图书馆精神的时代辩护》中提到:“它 (公共图书馆) 代表的是一种社会用以调节知识或信息分配, 以实现社会知识或信息保障的制度。”追求平等是每个人的权利和理想, 实现公平却需要制度的保障。信息公平作为新时代的产物, 也需要坚实合理的制度来保证实施。目前国内对信息公平的界定众说纷纭, 笔者认为:信息公平主要包括信息资源获取机会平等和信息资源配置公平, 在实施信息公平的过程中要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原则。

首先, 信息不公平的产生主要是受数字鸿沟、信息商品化等因素的影响。公共图书馆恰恰在弥补数字鸿沟, 重新合理配置信息资源, 使民众平等自由地使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等方面, 起着巨大的作用。其次, 从19世纪中期开始, 欧洲国家就开始制定相应的图书馆法来保障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中国在清代宣统二年 (1910) 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图书馆法———《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 并上升到法律的层次来保障人们使用图书馆的权利。因此公共图书馆是国家制度的体现, 在社会实现信息公平的过程中起着制度保障的作用。

3. 公共图书馆能够消除人们获取信息的障碍。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各种各样的信息对于不同的人群来说, 其价值是不一样的。再加上知识产权制度对特定信息的保护, 使得信息具有了商品的特征。因此在一定的环境下获取特定的信息, 不得不花费一定的金钱或者等价的物品。在这种情况下, 对于一些弱势群体, 如残疾人、老年人、儿童、农民工等来说, 获取信息就受到了障碍。1914年,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简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或UNESCO) 和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 (简称国际图联或IFLA) 在其修订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指出, “公共图书馆应不分年龄、种族、宗教、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 向所有的人提供平等的服务”。公共图书馆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 其宗旨就是自由平等、均等服务、以人为本。公共图书馆为消除信息不公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使人们能够自由平等地获取和使用信息, 打破了信息垄断的壁垒。

三、我国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公平利用存在的问题

1. 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不均衡。

自建国以来, 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数量, 截止到2004年底, 我国三大系统共有图书馆由55所上升到4500多所, 加上工会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等, 文献总藏量超过10亿册, 这些文献信息机构基本都集中在城镇。中国拥有13亿人口, 平均利用量少之又少。以2009年地市级公共图书馆为例, 东部地区平均每馆面积为11189平方米, 西部仅为4951平方米;东部地区平均每馆藏量为75.3万件, 西部仅为25.4万件。

2. 用户利用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能力参差不齐。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针对本地区纳税的公民。首先, 对于信息富人来讲,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他们可以足不出户地使用信息资源, 由此削弱了对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使用。其次, 对于信息穷人来讲, 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 其利用信息的手段和方法落后, 不愿意或者很难接受新事物, 其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有限, 导致公共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不高。

3. 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公平利用环境不和谐。

公共图书馆作为“人类的第二起居室”, 图书馆环境是我们必须考虑的因素。自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以来, 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如, 到馆用户过多, 基础设施不够用, 造成图书馆瘫痪;馆员与用户发生冲突;对歧视弱势群体等。图书馆环境成为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公平利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4. 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公平利用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到目前为止, 我国没有出台《图书馆法》来对用户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权利和义务进行限定。2011年2月10日, 我国文化部颁布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 (站) 免费开放的工作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要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 (站) 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重点增加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农民工等特殊人群的对象化服务。2013年2月7日, 文化部发布了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公共图书馆事《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 对公共图书馆建设进行规划。但《意见》和《规划》, 缺乏法律的强制性和权威性。

四、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公平利用实施策略

1. 实施信息资源配置倾斜政策。

就全国范围来看, 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配置问题不容乐观。偏远地区的信息资源获取极为困难。县级以下公共图书馆形同虚设, 农村图书屋 (室) 也很少利用。政府在资源配置时, 要实施倾斜政策, 对偏远地区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在对信息资源配置进行倾斜的基础上, 我们要完善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保障体系。分清各级公共图书馆的任务和职责, 避免资源浪费。建立一个层次分明、合作共享的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网络体系, 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2. 提高信息主体接受信息的能力。

信息接受主体的信息接收能力, 直接影响信息资源的公平利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接受的弱势群体必然会被社会所淘汰。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的记忆和选择、传递装置, 具有社会教育和文化娱乐消遣的职能。它有义务承担提高公民信息素养的责任。公共图书馆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的开展各种讲座和培训课程等, 提高用户接收、检索、获取信息的能力。如, 针对少年儿童, 可以开展各种知识普及活动, 开发智力资源;针对农民工群体, 要以娱乐与大众教育活动为主, 丰富社会生活;针对老年人群体, 要开展各种健康教育与知识宣传活动。

3. 针对不同用户, 构建和谐的公共图书馆环境。

公共图书馆环境施的建设, 不仅要符合当地居民的情况, 而且要突出重点。对于不同的用户群体, 我们要区别对待:如划分少年儿童专区, 针对少年儿童的特质, 选择合适的书架, 配置优秀的馆员来促进少年儿童的智力开发等;划分老年人专区, 给老年人配置相应的阅读设备, 提供适合老年人的阅读资料等。对于其他弱势群体人员, 我们要针对他们的需求, 开展相应的信息技术培训, 使他们掌握一定的信息获取能力。在构建硬件环境的同时, 公共图书馆还要积极引入“普遍服务, 特殊对待”的观念。要通过国家、社会、图书馆的共同努力实施相关政策, 整合一批能为社会服务的资源, 为特殊群体制定特殊的服务模式, 让所有公民都能平等地享受公共图书馆的信息资源, 提高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公平利用。

4. 健全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公平利用法律制度。

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具有权威性和统一性。公民能够公平利用公共图书馆的信息资源, 是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目前, 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先后制定了250多部图书馆法规, 通过法律的形式来保障用户的信息权益[5]。我国《图书馆法》还没有出台, 但在《宪法》第22条中明确指出:“国家发展……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 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 这说明我国也具有以公共权力来保障公民信息权利的国家意志。目前, 我国《图书馆法》立法工作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现已成立了文化部牵头, 多部委参加的小组, 启动了图书馆法立法工作。

五、结束语

实现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公平利用, 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国家是第一责任者, 各级政府要积极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 不失时机地做好信息资源合理配置, 提高公民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公平意识, 颁布相应的政策方针等一系列工作, 来促进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公平利用的发展。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信息公平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公共图书馆作为人类信息资源的传播机构, 在信息时代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介绍了公共图书馆与信息公平之间的关系, 分析我国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公平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信息公平,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

[1]范并思.公共图书馆精神的时代辩护[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4, (2) .

体育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共享研究 篇4

公共体育设施承担着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的作用, 目前公共服务设施分割较为严重, 服务等级较低, 体育公共服务设施按着不同的单位、部门、层次分别独立存在, 本文试图通过对公共体育设施资源配置使它们相互渗透和融合, 形成新质的有机整体, 通过体育设施共享优化整合有利于高校、社区、综合性大型体育设施资源充分利用、弥补不足、减少闲置。

一、体育公共服务设施的范围界定

本文从学校、社区、综合性大型体育服务设施三个从面分析, 学校体育设施以高校为研究对象, 因为高校体育设施与社会资源共享。城市社区体育服务设施以大中型城市为主。综合性大型体育服务设施是占地面积较大, 符合国际国内比赛场馆设施标准, 座位数为3000人以上的公共体育服务设施。

二、体育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共享整合

(一) 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共享的目的

社区没有体育场馆, 标准的场地、设施, 社区中仅有简单的免费试用的健身器材, 体育设施不能满足需要。学校体育设施在完成学校教学任务的时间后属于闲置状态。综合性的大型体育设施比较完善和优越, 对于这三者体育设施的现状来说, 通过实现社区、学校、综合性大型体育设施共享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解决体育设施资源紧缺的状况, 但体育设施场地共享还处于起步阶段, 还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需要进一步的发展。

1.最大效率利用体育设施资源。城市社区与学校都存在着缺少体育设施的情况, 从城市社区来说要改变这种情况, 其中的有效途径是利用学校中的体育设施, 学校虽然体育设施紧缺, 但是紧缺中也存在使用时间上的部分闲置。新建设的城市社区中带有优良体育设施近些年逐渐增加, 创新、新颖的健身器械、体育设施通过共享模式将社区与学校有效联合。

2.推动城市社区体育发展。构建共享模式为社区居民体育健身提供价廉质优的体育场地服务, 人们走入学校、大型公共体育场所进行体育锻炼, 有效解决社区体育设施资源不足, 满足居民需求, 对群众体育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3.推动学校体育发展。在共享模式的带动下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形成有机的联系, 同时将综合性大型场馆应用到高校, 使用效率会得到提高, 场馆设施得到充分的利用, 改变场馆的闲置, 共享后将大大的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

(二) 体育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共享的操作模式

1.以学校为管理主体的共享模式。无偿共享模式:学校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各种体育服务设施是免费的, 无偿模式主要依靠共享的学校来管理共享活动, 这类共享模式可以吸引较多的社区居民进校健身, 激发居民参与健身的热情。

有偿与无偿相结合的共享模式:学校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 为社区居民提供活动场所和指导服务, 学校一部分 (室外的部分足联排球场地等) 设施免费向社会大众开放, 而另一些体育服务设施 (造价较高、设备先进、环境优越、火热项目的场地设施) 在开放时则收取一定的费用, 有偿开放的收费一般根据不同情况有不同的收费。

2.以社区管理的共享模式。街道、社区主要职责是向参与健身的居民和学校提供社区体育公共服务, 进行定期的维护、管理、检查, 一些先进的体育设施提供给学校来弥补学校的场地短缺, 有效的分担学校在共享中学校在场地方面的不足。

3.以承包公司为管理主体的共享模式。这种模式属于典型的有偿模式, 学校在保证正常教学需要的前提下, 体育服务设施承包给专业公司进行经营管理, 对开放工作进行市场化运作, 向学校提交约定好的利润。这种模式一般不需要牵涉太多的上层管理组织。

(三) 三大系统的共享模式联合

1.学校体育设施和社区的联合。社区体育设施与学校体育设施相互结合的体育设施, 在客观上提供了体育设施物质条件, 有一举两得的社会效益。高校体育设施一般集中布局于校园内, 远离教学科研区, 靠近宿舍区, 体育馆内有多个室内运动场地, 功能组织灵活, 居民和学生公共使用, 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不干扰其他校园建筑的使用。同时该模式可以在居民锻炼中培养大量的体育指导员, 促使社会体育组织与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和完善。

2.综合性大型体育服务设施与社区联合。城市综合性大型体育设施部门有现成的体育设施, 应将所建地周边社区居民的需求结合起来考虑。这样增长体育设施的利用率, 尤其是可以提高体育设施社会效益。综合性大型体育设施应用率高, 经常举办大型活动, 会带动周边地块的开发, 对城市社区联合, 改变周边的空间形态, 便民性和公益性会得到充分体现。

3.综合性大型体育服务设施与学校联合。高校与综合性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联合将大大的提高学校的体育设施资源条件, 将提高大型体育场馆的使用效率、体育服务的管理问题得到解决、全民健身推广等多重效益的回报, 例如:科尔沁奥体匹克中心在内蒙古民族大学的使用和管理下, 运营的效果较好, 既满足了学校的需求同时又满足群众体育的需要。

结束语

影响学校、社区、综合性大型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共享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问题, 本文对于形成共享模式的联合在理论上进行了阐述, 随着城市化的速度加快, 这种共享模式会在不同的地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 具有地域特色的共享模式将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摘要:公共体育服务设施是城市公共配套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城市公民日常健身锻炼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服务设施, 本文从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共享的目的、体育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共享的操作模式、三大系统资源共享整合模式三方面阐述, 旨在为推动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发展。

关键词:体育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共享,整合

参考文献

[1]王育林等.公共体育设施规划设计的探讨[J].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4. (6) :P.15-19.

[2]庄永达.城市公共体育设施配套建设立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5. (7) :P.22-25.

美国公共图书馆发展及其资源共享 篇5

一、美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

1.安德鲁-卡内基与美国公共图书馆建设。

美国公共图书馆业的崛起, 一部分功劳要归于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安德鲁-卡内基是世界私人投资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先行者。在19世纪与20世纪交替的20年间, 卡内基在世界各英语地区, 特别是美国境内发展公共图书馆业, 兴建了2800多栋公共图书馆大楼。

卡内基不是无条件捐赠大楼的, 他要求接受捐赠受惠的社区, 一定要承诺永久维护图书馆, 当地居民必须每年用赋税充当图书馆运作经费。卡内基捐赠图书馆立下条件, 无疑是个英明的手段。他以空前宏大的投资, 引发了其他人不断投入了难以数计的更巨额投资, 形成了美国公共图书馆业的洪流。在1876到1923这段时期, 美国公共图书馆从188家增加到3873家。卡内基的捐赠及受其影响的其他捐赠是最大的原因。

卡内基捐赠公共图书馆的行为奠定了一个大众化的图书馆模式。大家分担责任, 用自愿贡献与硬性规定赋税, 建好图书馆, 共享其成。卡内基当时看到和想到的可能只是限于社区中共享一个图书馆, 所以他赞助公共图书馆。他也许未曾想到覆盖更广袤的馆际合作。到20世纪40年代, 馆际合作的理念才开始出现。

2.法明顿计划。

1942年, 美国大学图书馆馆长在康州的法明顿市开会。会中提出一个雄心勃勃的理想, 希望能把世界上所有学术新刊物都收揽一本到美国, 根据专题, 由适当参与的图书馆购买收藏。这理想开始时没有得到广泛的接受。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才得以施行。这就是著名的法明顿计划。

法明顿计划的目标是:通过60个大型图书馆联合收集美国科学界、政界、军事界必需的外国重要出版物和学术著作。该计划具有自愿性质, 即图书馆在当地环境的影响下可以选择参加或者是退出。该计划由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及其外国出版物采集委员会 (原法明顿计划委员会) 负责。下设非洲、东欧、远东、拉丁美洲、中东、南亚、东南亚和西欧等分委员会。这些委员会之间的信息交流是通过《外国采访通报》来进行的。该计划的合作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指定采集的学科, 第二种是制定采集的国家或地区。

法明顿计划前后执行了24年, 极大地丰富了美国的文献情报资源, 被认为是在全国范围内有组织的大规模藏书协调的首创, 在美国以及世界上的影响相当巨大而深远, 是美国20世纪最为著名的文献资源建设协作计划。可是这计划的创始人们低估了战后出版物的迅速增长与藏书责任分担的困难度。出版物数量剧增, 超过了很多参与的会员图书馆的财力物力, 分收藏配专题责任也引起相当的混乱。在力不从心的压力下, 很多图书馆慢慢地淡出。1972年法明顿计划停止。为美国收集全世界学术资讯的责任, 就落在联邦政府的肩上了。

3.美国公法480号。

在法明顿计划的同时, 二战以后美国政府向一些落后国家大量输出美国的农产品。所得的当地款项, 不能兑换成美元, 只能用于当地。从1961年开始, 美国政府决定将这些接收的外币用于购买相应国家的图书和期刊。于是, 产生了美国公法480号。

美国公法480号于1961年首先在印度、巴基斯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进行初期试验, 1962年1月开始分别在新德里、卡拉奇、开罗设立公共法案480号的海外办公室, 专门负责采访及分送工作。其后几年中, 印度尼西亚、以色列、南斯拉夫、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也加入进来, 计划的经费来源也不再局限于公法480号的赞助, 所以更名为特殊外币计划 (The Special Foreign Currency Program) 。

比起国外购书的其他方式来讲, 公法480号的机制相对简单得多。选书机构负责采购当地的出版物并将它们运抵参加馆。另外还将购书单公开分发到多个图书馆以对全国的整体收藏进行总体控制, 采取了一些措施来避免把过多的价值不高的资料收入进来, 提高了选书质量。除了采购和编目计划以外, 该计划还开展了制作报纸的缩微胶片的计划。

到1974年底, 美国30多所图书馆收到了来自发展中国家的1850万册图书, 在客观上形成了一批外国文献收藏中心。但由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遇上经济困境, 外币逐渐缺乏, 以及一些国会图书馆的海外办事处参加了NPAC或由于当地资金不足而逐步退出, 美国公法480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结束。

4.国家采编项目NPAC。

由于美国没有能力在每个国外地区购买书籍, 退而求其次, 只好少买一些。1966年, 美国又在很多国家建立“国家采编项目” (National Acquisitions and Cataloging Program简称NPAC) , 不限于第三世界国家, 也包括一些西欧国家和日本。NPAC由美国国会图书馆主持实施, 它整合了在其发展之前的另外两项著名合作计划——法明顿计划和美国公法480号计划, 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全国性合作采访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以最快的速度收集外国出版物, 并在收到资料的三到四个星期之内发行其编目卡片, 以通过全国统一的计划来满足国会图书馆和其他图书馆的需要。

NPAC计划于1966年中期开始实施, 由美国国会图书馆与在美国以外的24个主要国家和地区进行协商, 在许多城市设立了海外采购和合作编目中心。该计划的出现取代了法明顿计划、拉丁美洲合作采购计划和其他类似的采购协作计划, 持续了20年。该计划使美国国会图书馆提高了对所有收入馆藏的新出版的资料进行采购和编目的工作效率。截至1980年, 该计划开展的15年间共采集和提供了100多万种的国外图书和目录卡片。既有效地缓解了美国国内对国外文献的需求, 同时也相应地缩短了文献周转的时间, 降低了成本。

随着美国经济政策的变化, 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 美国图书馆的财政经费大幅削减, 到80年代中期, 在用于购置文献资料的外币用尽和国会削减联邦预算的双重压力下, NPAC进入了困境, 相继关闭了海外中心, 1981年以东京中心的关闭宣告结束。

继美国公法480计划和NPAC而起的是国会图书馆在一些出版事业比较落后地区的采编中心——海外办事处。目前美国还有6个海外办事处, 分布在南亚、东南亚、非洲和拉丁美洲。从当地采购图书后进行编目再送回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有105个图书馆分别与一个或几个办事处合作, 委托不同的海外办事处从60多个国家采编、缩微、装订图书。

二、美国图书馆资源共享网络

在美国, 除了国家层次的国会图书馆共享资源以外, 还有很多地方层次的图书馆共享资源。规模稍小的共享机构是坐落在芝加哥的研究图书馆中心, 现在由近100家分散在美国各地的研究图书馆联合组成, 储藏有学术价值而又不多用的特藏, 诸如欧美各大学的博士论文的缩微胶卷。成员图书馆可以借用藏书。非会员馆也可以有限度地付费使用。

比研究图书馆中心再低一层是多个州或地区藏书中心。例如, 加利福尼亚大学系统有10个校区, 在南北加州分别建立两个联合书库, 供系统内10家大学把使用率不高的东西存一本到藏书库, 全系统的教职工和学生可以上网借用。一般需要两天到一周的时间就可以把书邮寄到借阅人指定的图书馆, 用传真或网络输送, 速度更快, 使用方便。

这些不同层次的联合书库, 构成多个馆际合作网络, 向美国的学者提供极大的方便。只要一个学者有科研的需要, 他可以通过当地的公共图书馆或是高教科研的图书馆向全美任何不同的图书馆借用。根据借阅人和借阅馆的身份, 使用馆际互借可能免费, 或是付比购书费低的借用费。

摘要:公共图书馆作为人类文明的宝库, 一直在美国社会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美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经历了安德鲁-卡内基时期、法明顿计划、美国公法480号、国家采编项目NPAC等阶段, 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资源共享网络, 保证了在知识经济时代美国民众对信息资源的获取。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美国

参考文献

①卢国邦.如梦亦如电:美国近代图书馆业如是观, 中国图书馆学报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2004年第30卷第5期.

②沈继武, 肖希明.文献资源建设.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1.

③Skipper J E.National Planning for Resource Development.Library Trends, 1966.

公平共享公共资源 篇6

关键词:大学,公共计算机,资源共享平台,信息化建设

在信息时代, 高校对资源的利用率直接影响了教学水平, 尤其是计算机资源, 它能够整合世界范围内的重要资源, 为教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等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当今社会, 高校公共计算机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质量直接影响了高校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因此, 加强对该问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能够提高高校信息化水平, 拓宽教学范围, 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1 共享平台概述

整合公共计算机资源的共享平台是建立在网络、数字化技术基础上的, 它能顺应教学改革趋势, 为教学活动提供优质的服务。它重点集中在软件开发、教学应用等方面, 由课件系统、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多个部分共同组成资源服务系统。构建了共享平台之后, 大学公共计算机课程能够实现全方位多媒体教学, 甚至将教学范围拓展到院外、校外和其他地区, 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在高校发展过程中, 应用共享平台能够最大限度地扩大资源覆盖面, 促进师生教学观念的革新, 由单向知识输送转变为师生之间的良性沟通和交流,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社会输送更多创新型人才。现阶段, 受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高校共享平台的建设有一定的差别。因此, 加大对平台构建的研究力度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共享平台技术, 从而构建出有针对性且优质的平台。

2 共享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共享平台的设计和实现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工程, 它涉及的内容比较多, 覆盖范围广。因此, 在具体设计中, 应该加大对细节的关注力度, 坚持相应的原则, 选择合理的开发工具, 以此提高平台设计的有效性。

2.1 原则

2.1.1 统一原则

共享平台的设计要统一规划, 立足于全局, 从长远的角度出发, 认真分析和研究系统需求, 构建相应的数据库结构和栏目结构等, 以保证系统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另外, 针对其中的重点模块, 应进行规范化处理, 保证平台中组件的互相配合, 提高其共享的有效性。

2.1.2 实用原则

为了满足相关应用需求, 在平台开发过程中, 应坚持实用原则, 为用户提供更大的便利。在具体应用中, 可以在平台上更新、管理和编辑信息, 以节约更多的人力和物力。

2.1.3 安全原则

由于大学公共计算机资源是计算机课程开展的基础, 它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势必会影响学校的信息安全。基于此, 坚持安全性原则对平台的设计和建设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2 关键技术

为了突出针对性, 笔者选择高校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这门课程进行试验研究, 它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针对这门课程的特点, 笔者对计算机资源进行了共享设计。在选择网页制作技术时, 可以选择Frontpage、Dreamweaver技术。Frontpage主要是指常见的编辑方式, 对设计人员的专业要求比较低, 即使不掌握基本语法, 也能够设计平台。而Dreamweaver与Frontpage的功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同样是网页制作工具, 能够避免冗余代码的生成。另外, 在建立平台时, 需要借助Photoshop等图形工具, 以此来满足平面效果的设计需求。同时, Flash动画工具能够制作动画效果, 实现特效设计。

2.3 交互性设计

交互设计作为网络教学的重点, 在平台设计过程中要高度关注。例如, 按照教学规划, 教师可以将作业题、模拟题等发布在平台上, 学生完成作业后, 教师批改后反馈给学生。这整个过程是将电子邮箱作为沟通媒介, 实现师生之间的互相沟通, 完成信息交流,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4 平台实践案例

在共享平台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 能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际操作中, 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发布课件、学习指南等相关资源, 借助学生数据库引出教学重点内容, 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利用SQL语言的查询功能解决问题。同时, 还可以通过展示学生信息、课程信息表, 分析数据库中各表格之间的关系,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基本查询语句的格式。接下来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分析共享平台上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常常会遇到不同的问题, 基于此, 教师还可以继续提出问题, 借助实际案例深入学习带between、in运算符的查询, 最后教师评价教学和学习的全过程, 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 并在共享平台上留言。

共享平台设计和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因此, 针对平台的设计, 应将其与课堂交流整合到一起, 借助平台资源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与此同时, 要引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实现沟通和交流, 主动发布和分享信息, 使课堂与平台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 及时发现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不断改进和完善它, 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共享平台的建设是高校教学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它在促进高校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 高校领导要树立现代管理理念, 从实际需求出发, 坚持合理的原则, 引进先进技术, 整合现有资源, 构建合理的共享平台, 让学生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另外, 在平台上开展教学活动, 能够促使学生在平台上与教师积极互动, 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 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进一步提高共享平台计算机资源的利用率, 推动高校教学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夏敏.教育资源信息化共享平台构建研究——以技工院校为例[J].河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01) :103-107.

[2]陈展荣, 全渝娟, 何万宁.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与资源共享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5 (05) :41-43.

公平共享公共资源 篇7

目前学界关于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研究主要基于需求与供给理论分析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加的居民公共卫生需求与有限的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2],探讨如何通过政府的制度安排缓解公共卫生供需矛盾[3],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以促进公共服务发展[4],实施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均等化战略以实现城乡间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5]。总的来说,这些理论研究较为系统地、多角度地阐述了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及相应对策,但是还需要基于公平正义理论系统展开对城乡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相关问题的实证研究。因为公共卫生资源是一种社会基本公共产品或称为“基本善”,与人的生命健康权密切相关[6],其卫生费用的负担、卫生资源的分配和提供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广大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基本权利的平等。城乡公共卫生资源公平配置的实现有助于广大农民享有平等的生命健康权和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是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本文将从公平正义角度理论探讨城乡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的原则,并结合江西省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城乡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程度,从制度层面探讨非公平形成的原因,相应地提出实现城乡公共卫生资源均衡发展的建议。

1 城乡公共卫生资源均衡配置与公平原则

1. 1 城乡公共卫生资源配置本身属于公平分配的范畴

首先,城乡公共卫生资源配置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对于生命健康权的共同需要,由政府适度调控公共卫生资金、设施、人才等资源,使城乡居民大致均等地享有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权利。《世界人权宣言》明确指出,每个社会成员应当公平地享有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在内的公民权利[7]。《世界卫生报告》也明确地将卫生资金配置的公平性作为衡量一国卫生系统绩效的重要指标。其次,城乡公共卫生资源配置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分配活动,这种分配活动通过影响国民收入再分配格局,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促进城乡居民机会均等,有利于实现起点公平和结果公平,因此必须遵循公平原则。

1. 2 城乡公共卫生资源均衡配置是公平原则的体现

首先,政府在公平正义理念的指导下,通过相关制度安排,实现城乡公共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城乡居民享有大致均等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居民按照税收的纵向公平和横向公平原则公平负担公共卫生服务的成本。其次,城乡公共卫生资源均衡配置的实现,有利于城乡居民基于“非歧视性原则”,无差别地享有平等的生命健康权,体现了结果公平。

1. 3 城乡公共卫生资源均衡配置是实现公平的重要手段

城乡公共卫生资源均衡配置是实现起点公平和结果公平的重要手段。首先,起点公平即能力公平,人的能力直接决定起点公平的实现。城乡公共卫生资源的失衡发展将进一步剥夺广大农民的基本能力,使其在竞争中处于不平等的境地。城乡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均等化通过政府的再分配手段,使城乡居民共享大致相同的公共卫生服务,从而可以弥补健康人力资本不足导致基本能力的丧失,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公平和财产公平。其次,政府通过合理引导城乡公共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使城乡居民共享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有效防止城乡收入差距和财产差距的过分悬殊,从而实现结果公平。

2 江西省城乡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程度

2. 1 城乡间公共卫生资金配置的城市倾向明显

无论是从总体还是从人均水平来看,江西省公共医疗卫生资金主要集中在城市。虽然2007 ~ 2012年期间,江西省公共卫生经费从2007年的523820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2191516万元,增长了4. 18倍多( 数据来源于2013年《江西省统计年鉴》。另外,文中如无特殊说明的数据均是根据历年《江西省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整理得到。) 。但是在公共医疗经费支出总量增长的情况下,江西省城乡间在公共医疗卫生领域的资金配置却非均衡化发展,直接影响江西省公共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效率。从新农合基金支出情况来看,2012年江西省基金支出为232亿元,仅比上年增长了3. 2亿元,新农合基金支出仅占江西省政府公共卫生支出的10. 59% ,远低于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6. 44% 。另外,从城乡居民人均卫生费用的情况来看,江西省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人均卫生费用稳定增长,但是城乡差距不断扩大。2007 ~ 2012年期间,江西省城乡居民人均卫生费用分别从385. 91元、167. 71元增加到670. 71元、380. 45元,城乡人均卫生费用的差距从2007年的218. 20元扩大到2012年的290. 26元,农村居民人均卫生费用长期仅为城镇居民的50% 左右。这说明江西省公共卫生资金主要流向城镇地区,农村地区的公共卫生经费甚少,难以满足广大农民卫生保健的需要。

2. 2 城乡间公共卫生的物资资源配置不公平

在医疗卫生领域的资源配置中,医疗卫生机构设置的结构反映了医疗卫生的物质资源配置状况。从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来看,江西省城乡间差距较大。2012年江西城乡每千人拥有床位数分别为6. 68张、2. 60张,农村每千人拥有床位数仅为城镇居民的38. 92% ,城乡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相差4张多,高于全国城乡差距的平均水平。另外,从公共卫生机构的分布情况来看,江西省村级医疗机构需要进一步完善。2012年,江西省的村级医疗机构举办形式主要以村办和私人办为主,两者之和为28532个,占村卫生室的88. 15% ,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乡卫生院设点的卫生室仅有282个,占村卫生室的0. 87% 。可以看出,江西省政府在农村公共卫生机构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此外,在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城乡分布来看,江西省的城镇地区聚集了绝大多数的高、精、尖的医疗仪器和设备,而广大农村地区仍然存在医疗设备陈旧、老化等问题。

2. 3 江西省城乡间公共卫生的人力资源配置失衡

作为衡量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重要标准之一———人力资源,主要包括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每千人拥有医生数( 含执业医师数、执业助理医师数) 、每千人拥有护士数等。一般而言,这类人力资源数量越多,在城乡间的配置越均衡则意味着公共医疗卫生的资源配置越合理,也越来越接近医 疗卫生资 源配置最 优状态———帕累托最优。近年来江西省从事医疗卫生领域工作的人员不断增加,但是江西省的医疗卫生人力资源明显不足。2012年,江西省每千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仅拥为3. 99人,其中城市和农村每千人卫生技术人数分别为7. 58人、2. 83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存量不足的情况下,江西省城乡间医疗卫生的人力资源配置还存在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从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的城乡分布来看,江西省城乡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的差距不断扩大,从2010年的4. 27人扩大到2012的4. 75人,其中每千人注册护士数城乡差距从2. 09人扩大到2. 51人。

3 江西省城乡公共医疗卫生资源公平配置的主要影响因素

3. 1 长期分割的城乡二元制度安排

一直以来,江西省为了迅速发展地方经济制定了农村支持城市、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相应地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支出政策完全地向城市倾斜,形成了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安排。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城乡二元制度安排下,江西省公共医疗卫生领域的各种要素配置具有典型的城市导向性。一方面,城市过度集中公共医疗卫生资源,如政府公共卫生资金、医院、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等等; 广大农村地区的公共医疗卫生资源却远远满足不了农村居民的需要。另一方面,城乡分割的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恶化了公共卫生领域资源配置的不均等。虽然,目前江西省已经建立了城乡多元的医疗保障制度,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全覆盖的医疗保障制度,但是并未完全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例如,城镇与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相比,具有多维性,主要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等; 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也远高于新农合保障水平,城镇居民医保报销比例为60% ~ 80% ,新农合报销比例平均不足60%[8]。

3. 2 未充分发挥的政府职能

由于公共卫生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完全依赖市场资源配置职能的发挥容易导致公共卫生产品或服务供给的不足,再加上公共医疗卫生领域非对称性的信息,更易导致相关产品或服务供给的失效,进一步恶化城乡公共卫生资源的非均等配置状态。因此,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其职能,统筹兼顾城乡公共卫生资源配置。但是,政府亦非全能型政府,存在政府职能的“越位”与“缺位”[9],从而影响其城乡公共卫生资源配置职能的有效发挥。一方面,政府职能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领域的“越位”增加了各级政府的财政压力,影响了医疗卫生领域资源配置的效率。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的“越位”现象还表现在公共部门通过行政干预手段控制资源的分配权,如进入一些本应由市场调节发挥作用的领域,承担一些本应由市场提供的经营性支出,或是包揽一些不应由政府提供的私人产品或服务。另一方面,在江西省医疗卫生领域存在政府资源配置职能的“缺位”。这表现在江西省目前尚未确定完善的医疗卫生领域规章制度,未能严格约束医疗卫生领域活动的非法行为,无法解决城乡间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均等问题。

3. 3 “经济导向”的政府官员考核机制

长期以来,江西省地方政府的官员考核机制以GDP作为衡量地方官员政绩的主要指标之一,从而使地方官员只注重一些见效快的短期经济项目,而忽视一些见效慢、但与地方经济社会长期发展有关的项目。而公共医疗卫生领域的资源配置在短期内较难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因而容易被地方官员轻视,造成地方政府在公共医疗卫生领域的“缺位”。由于市场在公共医疗卫生领域资源配置存在固有的缺陷[10],因官员政绩考核所带来的政府职能的“缺位”进一步恶化了城乡公共医疗卫生领域资源配置的失衡状态。

3. 4 非规范化的医疗卫生规划

根据《2012年江西省卫生事业发展状况分析报告》显示,江西省基于“三项重点、一个统筹”的医改决策部署,从改革、发展、防控、监管和服务等方面开展医疗卫生领域的工作。但是,目前江西省仍然缺乏统一、规范的医疗卫生服务标准,从而使医疗卫生领域的资源布局缺乏系统性、规范性,江西省各级地方政府亦各自为政,主要依据各地的经济实力、财政收入能力、政绩考核要求等确定医疗卫生标准,从而导致地区间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一般而言,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享有更多的医疗卫生资源,而经济不发达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享有更少的医疗卫生资源。

4 对策建议

根据公平正义理论的本质要求,应切实保护城乡居民享有均等的生存权和健康权[11]; 消除城乡居民因健康方面的人力资本差异所带来的机会“不平等”; 矫正不合理的传统制度,缓解城乡居民在享有公共医疗卫生资源方面的不公平现象。结合江西省情,应做好从以下几方面:

4. 1 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制度

根据实现结果公平的“矫正正义”,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制度。因为长期以来,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典型的“二元性”特点使为数众多的农村居民在资源配置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在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制度时应对农村居民进行权利倾斜,这也是公正正义原则的基本体现。具体来说,江西省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江西省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公共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财政支出,尤其是农村公共卫生领域的支出,从而保障农村居民获得与城市居民均等的健康保障权利。其次,打破户籍制度对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制度的限制,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卫生保障制度,提高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水平; 建立健全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保障农村居民的健康权利。第三,建立完善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机制,不仅从经济上保障农村居民对基础医疗卫生服务的可获得性,还要从医疗卫生资源的空间分布上提高农村居民对基础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

4. 2 明确政府职能

为了有效校正市场在公共卫生领域资源配置的失灵现象,江西省各级政府需明确其职能,有效解决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领域政府职能的“越位”与“缺位”问题。首先,不断减少政府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领域的过度干预,从而减少非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政府支出责任。其次,解决政府对医疗卫生领域的项目审批、价格管制、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越位”问题,维护医疗卫生领域的正常秩序。第三,基于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目标,江西省各级政府应加强基本医疗公共服务的职能,不断缩小城乡间、地区间基本医疗服务差距,促进江西省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

4. 3 完善官员政绩考核评价制度

根据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江西省各级政府应纠正过去的唯GDP政绩考核评价制度,而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等指标纳入地方成果考核评价体系,将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等涉及居民福利改进的领域作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领域,充分发挥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政府职能,尤其是公共医疗卫生领域的资源配置职能。

4. 4 因地制宜确定江西省医疗卫生规划

公平共享公共资源 篇8

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是指为了有关各方面的利益, 对农业经济、技术、科学、管理活动中需要统一、协调的各类对象, 制订并实施标准, 使之实现必要而合理的统一的活动。其目的是将农业的科技成果和多年的生产实践相结合, 制订成“文字简明、通俗易懂、逻辑严谨、便于操作”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向农民推广, 最终生产出质优、量多的农产品供应市场, 不但能使农民增收, 同时还能很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从这一定义中不难知晓, 农业标准化的价值在于完成农业技术、管理与农业产业发展实践间的契合态势, 从而降低县域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信息不对称风险, 并减少农业产业发展中的摩擦成本。

基于以上所述, 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对“资源共享”的解析

结合笔者的工作体会,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对“资源共享”进行解析。

(一) 资源共享性的目的方面

从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特征来看, 区域内的农业产业因受到相似的自然禀赋条件的决定, 使得农业标准化信息能够被推广, 从而这就构成了资源共享的充分条件。与此同时, 农业生产的散布性也导致了依靠传统农技推广模式则难以承受。而且随着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推进, 也使得追求规模经济效益成为了农业产业形成的初衷。因此, 这些又构成了资源共享的必要条件。可见, 资源共享的目的便由上述充要条件所决定了。

(二) 资源共享性的手段方面

农业标准化作为一种科学体系, 来源于对大量农业实践数据的总结, 以及对国外相关领域成果的借鉴。然而, 作为高度抽象的标准化信息, 除了依赖于信息平台来实现共享以外, 还得依靠农业技术人员的帮扶与推广。之所以存在后者, 归因于县域农业生产主体的文化程度和生产习惯使然。梳理现阶段的相关文献可知, 诸多作者都突出了互联网平台的信息发布功能, 而忽略了针对性的农技帮扶手段。

(三) 资源共享性的结果方面

这里所谓的“资源共享性的结果”可以理解为, 实施这一共享活动所要达到的效果。从知识外溢效应出发可知, 随着农业标准化信息应用于农业产业发展中将规范农业生产活动, 从而实现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另外, 资源共享性还将大量节约社会资源。

二、解析基础上的平台建设定位

这里的平台只是泛指, 在实际中该平台含有丰富的内容。在以上解析基础上, 农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可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 平台信息储备方面

众所周知, 农业所涵盖的子系统十分繁杂, 从而在涉农标准化信息的储备上便应建立起区域植根性原则。那么什么是区域植根性呢。以笔者所在的广东省某县域为例, 农业标准化信息应主要涵盖本地农业产业发展所需的科技信息、政策信息等, 这样不仅能保证平台信息的实用性, 也能避免不必要的大数据而增大信息搜索成本。

(二) 平台物理构造方面

农业公共服务平台的物理构造体现为介质, 即通过怎样的介质来实现资源共享。结合当前互联网经济时代的习惯思维, 可以通过建立政府网站来实现信息共享的目标。笔者认为, 上述信息共享平台的物理构造应是最好的选择, 但仍需要从区域植根性的原则来进行完善, 即, 对于包括广东省在内的部分县域, 并不是每个农户都能通过互联网来获得农业信息。因此, 还需要以其它的物理介质进行补充。

(三) 平台信息交互方面

之所以提出平台信息交互归因于, 农业标准化信息的共享在于帮扶农户和农业合作社、农场提高生产效率, 但在技术、政策与当地实际相对接时必然面临着水土不服、主观臆断的可能。因此, 平台功能还应能反馈在农业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 通过这种信息交互不但能做好帮扶工作, 也能更好的优化平台中的信息资源。

三、定位驱动下的平台建设路径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 农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路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展开。

(一) 深化对农业公共服务平台的认识

该平台将通过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技术与本地农业发展实际情况相融合的途径, 提供专业化服务, 满足我县农业在农业标准化发展道路上对于政府产业政策等信息的及时对接, 发挥标准信息服务政府、服务农户、服务农业提升的作用。为我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发展,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进农业产业健康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技术支撑。然而,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需要建立起理性认识, 即最终能否推动县域农业产业的发展仍取决于人的力量。

(二) 做好平台中信息筛选和储备工作

正如上文所指出的, 为了防止过多信息所带来的搜索成本, 因建立起区域植根性的信息筛选和储备工作。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和兄弟县域的做法, 可以由县域政府出面设置专门的农业标准化情报搜集部门。该部门在执行农业技术和政策搜集任务时, 应先期对本地农业产业发展特征和农户需求进行充分的把握。

(三) 提升平台搭建的区域植根性特质

这里就涉及到共享信息发布的介质选择问题了。仍然是在区域植根性要求下, 应在以政府公共网站为主导的基础上, 充分挖掘其它介质来给予补充。对于前者而言, 县域政府应专门开发农业公共服务网站, 在网站栏目上应设置农业标准化信息栏目;并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介绍, 且给出农技人员的联系方式。对于补充形式, 可以借助广播、地方电视台来发布农业技术和政策信息。

(四) 重视平台信息传递的双向反馈性

平台的双向反馈机制很容易实现, 如在网站上设置对话窗口来收集农户的问题, 并给予及时回答。另外, 也可以通过电话来进行信息交互。总之, 信息传递的双向反馈是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一环, 因为某一农户问题的出现或许就是其他农户未来可能遇见的情况。

四、实证讨论

近年来, 博罗县质监局在标准化工作方面下足功夫, 通过多种方式主动融入地方经济主战场, 推动博罗经济转型升级,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以标准化工作助力第一产业发展。博罗县是广东省重要的农产区, 拥有近百万亩可耕良田, 荔枝、龙眼、柑桔、优质大米等特色农产品名扬海内外。博罗县质监局立足职能, 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 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 将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 以标准化促进产业化, 推动农产品质量上档次, 带动农民致富, 发展壮大本地特色农业产业。

目前, 博罗县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两个, 分别为山前荔枝标准化示范区和金钱龟示范区。示范区立项以来, 均取得良好的发展, 真正实现了养殖增产、农户增收。

结语

本文通过对“资源共享”的解析和平台建设的定位, 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从:深化对农业公共服务平台的认识、做好平台中信息筛选和储备工作、提升平台搭建的区域植根性特质, 以及重视平台信息传递的双向反馈性等四个方面来构建。

参考文献

[1]张峻峰.网络农业信息标准化问题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 2011 (01) .

[2]曾小红.国内外农业信息标准化建设研究进展[J].世界农业, 2010 (09) .

上一篇:高校学生教育工作下一篇:水平定向钻穿越技术论文